0

智子疑邻成语故事视频【通用20篇】

导语:春姑娘松了一口气,说:“还是森林的空气新鲜呀!”她和动物们一起手拉着手,开心地跳起舞来,森林里回荡着他们欢快地笑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春天的作文,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浏览

4869

作文

1000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代,周瑜嫉妒孔明的才能,总想加害孔明。有一天想出了一条妙计,设宴相请,并以对诗为名进行加害。孔明早已觉察周瑜的心意,便故意说:“谁输了就砍谁的头。”周瑜暗自大喜,忙说:“君子无戏言,戏言非君子。”

鲁肃见他俩击掌为定,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埋怨孔明聪明一生,糊涂一时,轻易地入了圈套。而孔明假装不知,泰然自若,反拉着鲁肃的手说:“子敬也算一个。”

周瑜见孔明中计,十分高兴,首先出诗一首:“有水也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 鸡,得志猫儿雄过虎,落毛凤凰不如鸡 。”

孔明听了,心中暗想,自己身为一国军师,今日落入周瑜之手,岂不是“落毛凤凰”吗?便立即吟诗以对曰:“有木也是棋,无木也是其。去掉棋边木,加欠便是欺。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周瑜闻言大怒,鲁肃早已留意这场龙-斗,见周都督意欲爆发,急忙劝解道:“有水也是湘,无水也是相。去掉湘边水,加雨便是霜,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风波平息了,周瑜怒气未消,他更换内容,又吟诗一首:“有目也是目丑 ,无目也是丑 。去掉目丑边目,加女便是妞,隆中女子生得丑,百里难挑一个妞。”

孔明见周瑜奚落自己的夫人,也就毫不客气反唇相讥,遂吟诵道:“有木也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加女便是娇。江东美女数二乔,难护铜雀不锁娇。”

孔明的嘲讽,激得周瑜怒火万丈,暴跳如雷,暗令伏兵团团围住,孔明毫不惊慌,稳如泰山。鲁肃立即上前劝阻:“都督息怒!我有一诗奉献:‘有木也是槽,无木也是曹。去掉槽边木,加米便是糟。今日这事在破曹,龙虎相残大事糟。’”

鲁肃以诗指点,周瑜恍然大悟,遂喝退刀斧手,与孔明共议破曹妙计,干出了后来流传千古的火烧赤壁的大事业。

虎落平阳的故事点评

【注音】hǔ luò píng yáng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解释】平阳:古称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相传中国古代尧帝建都平阳,史称“尧都平阳”,现翻译为地势平坦明亮的地方。老虎离开深山,落到平地里受困。比喻有权有势者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常与“被犬欺”连用

【近义词】孤雁失群、蛟龙失水

【反义词】放虎归山、蛟龙得水

【年代】古代

【例句】这叫做~被你欺,那时候哪,别说他不敢得罪我,连你也不敢得罪我啊。

关于虎的成语故事:虎落平阳点评

社会难免有现实的一面,当你身居高位的时候,许多人都围绕在你的身旁,请求你帮助。但是一旦你失去了高高在上的地位,那群人又会十分现实,立马远离你,以防受到不好的影响。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有美好的理想,但也要接受社会现实,一切都要用平常心来看到,自己过得开心幸福就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成语故事《九牛一毛》中英文版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Li Ling was a great general during the time of emperor Han Wu-di (hàn wǔ dì汉武帝). He was a very good fighter, and he won every battle.

One time, however, Li Lings troops were so hopelessly outnumbered by the Huns that although they fought bravely, the whole army was soon taken captive.

Li Ling shamefully surrendered for the moment, planning to wait for an opportunity to strike back.

But when news of the surrender reached the capital, the emperors jealous ministers began to degrade Li Ling in front of the emperor.

What he heard made the emperor so angry that he had Li Lings wife and mother put to death.

Ze-ma Chian, who had always respected Li Ling, believed that he wouldnt surrender without a reason, and urged the emperor not to believe rumors.

Sz-ma Chian then wrote a long letter to a friend, saying, "I am now in the middle of writing a history book. If I die, it will be as if one ox in a group on nine were to lose a single hair. I am willing to withstand punishment in order to complete this book." Sz-ma Chian finally did finish his book - the very famous Shr-Ji.

This time, the emperor grew angry at Sz-ma Chian, and locking him up, punished him severely.

西汉时代有个很有名的大将军名叫李陵,他骁勇善战,百战百赢。

有一次,虽然李陵的军队奋勇杀敌,因为兵力不足而战败投降。

李陵打算暂时先忍辱投降,以便伺机等待机会反击。

但当李陵投降的消息传到首都,皇上身边嫉妒的大臣们都开始指责李陵。

皇上十分气愤,他将李陵的妻子与母亲都赐死了。

司马迁一直很敬重李陵,他不信李陵会无缘无故投降,便谏言皇上不要听信谣言。

但就因为这样,皇上便迁怒司马迁,并将他囚禁,进行严惩。

司马迁随后写了一封长信给他的朋友,说道:“我现在在写一部历史长篇,如果我死了,就如同九牛一毛般微不足道,但我愿意承受住这般的惩罚,来完成这部书。”最终,司马迁完成了这部名流千古的史学著作——《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及解释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乐不思蜀

【拼音】: lè bù sī shǔ

解释】: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故事】:

三国时,蜀国的刘备在驾崩之后,把皇帝的位置传给他的儿子刘禅,并请丞相诸葛亮来辅佐刘禅治理国家。刘禅有个小名叫做阿斗,阿斗当了皇帝后,每天只会吃喝玩乐,根本不管事,还好有诸葛亮帮他撑着,蜀国才能一直很强盛。可是,当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马上派兵来攻打蜀国,蜀国不但打不过魏国,阿斗还自愿投降,带着一些旧大臣到魏国去当“安乐公”,继续过着吃喝玩乐的日子,完全忘记自己的国家已经灭亡了。有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阿斗吃饭,故意叫人来表演蜀国的杂耍,想羞辱这些蜀国来的人。旧大臣们看到这些蜀国的杂耍,都非常的难过,可是,阿斗却高兴地拍着手说:“好耶!好耶!真是好看耶!”一点也没有伤心的样子。后来,司马昭故意讽刺阿斗说:“怎么样!在这里过的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呀?”没想到,阿斗居然开心地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不会呀!在这里有得吃有得玩,我呀!一点也不会想念蜀国呢!”司马昭听了以后,在心里窃笑:“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呀!难怪会让自己的国家给亡掉!”

后来,大家就用“乐不思蜀”来形容一个人过的很开心,都忘记要回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有关于开卷有益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kāi juàn yǒu yì

【解释】打开书本,总有益处。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

【出处】宋·王辟之《绳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性质】褒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

【近义词】开卷有得

【反义词】读书无用

故事】:

宋大祖赵匡胤建立宋王朝的时候,各地还存在着一些割据政权。统一全国的任务,直到他的弟弟赵光义当皇帝后,才完成。赵光义即位后改名赵光灵,史称宋太宗。宋太宗统一全国后,立志宏扬传统文化,下令整理各种古籍。同时,又重视各种古代文化资料的收集。在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下令编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从而为保存和发扬我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太平御览》中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经无法看到了。所以,又可以说它是北宋前文化知识的总汇。这部书原名《太平编览》。编成后,宋大宗对它非常重视,规定自己每天看三卷,一年后全部看完;因而改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宋太宗的政事非常繁忙,经常因处理其他事情而未能按计划阅读这部书,于是就在空暇的日子补读。侍臣怕他读得时间太久,影响身体健康,太宗说:“只要翻开书卷阅读,就会有收益,所以我不觉得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钉是钉,铆是铆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钉是钉,铆是铆

【汉语拼音】dīng shì dīng,mǎo shì mǎo

【近义词】:丁一卯二

【反义词】:虚与委蛇、滥竽充数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3回:“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成语解释】某个钉子一定要安在相应的铆处,不能有差错。形容对事认真,毫不含糊。

【钉是钉,铆是铆造句】他说话做事钉是钉,铆是铆,深得大家信任。

【钉是钉,铆是铆的成语故事

《红楼梦》第43回:尤氏问:“都齐了么?”凤姐笑道:“都有了!快拿去罢,丢了我不管。”尤氏笑道:“我有些信不及,倒要当面点一点。”说着,果然按数一点,只没有李纨的一分。尤氏笑道:“我说你闹鬼呢!怎么你大嫂子的没有?”凤姐笑道:“那么些还不够?就短一分儿也罢了。等不够了,我再找给你。”尤氏道:“昨儿你在人跟前做情,今儿又来和我赖,这我可不依你。我只和老太太要去。”凤姐笑道:“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钉是钉,铆是铆的,你也别抱怨!”尤氏笑道:“只这一分儿不给也罢了,要不看你素日孝敬我,我本来依你么?”说着,把平儿的一分也拿出来,说道:“平儿来把你的收了去,等不够了,我替你添上。”平儿会意,笑道:“奶奶先使着,若剩下了,再赏我一样。”尤氏笑道:“只许你主子作弊,就不许我作情吗?”平儿只得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五颜六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31 字

+ 加入清单

暮春时节下江南,在潺潺流水边一走,漫山遍野莺飞草长、各色花开,原是万紫千红开遍、叫人目不暇接。远远看去,五颜六色,好似水彩画一样动人。

五颜六色,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云,五颜六色,其形不一。”巴金《春》七:“淑英刚跨进门槛,就看见好几个人站起来,五颜六色的衣服几乎使她的眼睛花了。”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今也常比喻各色各样或事物令人分辨不清。

说起来,成语中提到颜色的有不少,比如“五彩缤纷”、“五色斑斓”、“五光十色”、“目迷五色”等等。但是这些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都会涉及“五”,而不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光谱色“七”或者三原色“三”之类,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从中国古人对颜色的认识说起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天然矿植物制作原始颜料。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可见,其图案已用红、白、黑三种颜色描绘;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彩陶,有褐色和橙色的花纹。

另一方面,古代耕和织是最重要的生存手段。中国最早发明了丝,并把它运用于丝绸业。与纺织相应,中国的染色业发展得也较早。据古书记载,早在两三千年前我国的染色技术就已具备了很高的水平,并且有了专门从事染色的染匠。丝绸染色对颜色的影响,表现在产生了一系列以糸部为义符的颜色字。《说文》记载的糸部颜色字有:缚、缟、绿、缥、纁、綦、绌、绛、绾、缙、綪、缇、縓、紫、红、繱、绀、綥、缲、缁、絻、綟、绢。新附字有:缃、绯、緅。古人对颜色类别差等观察得异常精细,即使是非常近似的颜色,也要详加区别。

随着时间推移,古人开始对颜色进行基本的归类,“五色”的概念便产生了。“五色说”是在中国传统的“五行说”影响之下产生的。“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基本思想,五行指木、金、火、水、土五种基本物质。在五行的基础上,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又衍发出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方可与五色相配。《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引皇氏云:“正谓黄赤青白黑,五方正色也。”《尚书`禹贡》记载,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这大概是关于五色最早的记载。随着五行说的地位不断巩固和提高,五色说在古人的观念中逐渐形成固定模式。

古人认为,宇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均可归于五行之列。基于这种思想,他们认为绚丽多彩的种种色品也都由五色构成。正所谓“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孙子兵法`势篇》)。《周礼`考工记`画缋》:“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色、五方是由五行附会衍生而成,与五行一样都是古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借以说明事物构成和运动的规律。五色指古人所说的正色,除五种正色外,古人还有间色之说。

《礼记`玉藻》孔颖达疏引皇氏云:“不正为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古人认为黄青之间是绿,赤白之间是红,青白之间是碧,赤黑之间是紫,黄黑之间是骝黄。把五行之色视为正色,余色皆为间色,且认为间色是由正色相杂而成,这种“正色—间色”学说可以认为与现代的“三原色”理论有相通之处。从现代色彩学观点来看,正色确实是重要的基本色。目前印刷、印染和油漆技术中仍广泛使用蓝、红、黄三种颜料,以不同的比例调和配成各种彩色,因而称之为“三原色”。至于黑和白则视做决定色彩明度的两端。古人把青、赤、黄、白、黑定为“正色”,是对基本色的正确认识和运用。

对“正色”和“间色”的区分,是与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春秋末期盛行宗法制,以等级为基础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主张一切社会关系都不能超越等级的规定,以达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荀子`礼论》)的社会秩序。儒家尚礼,礼的核心是别尊卑,明贵贱。反映在色彩上,就是正色为尊,间色为卑。在服装的颜色上有明确的等级制度,所着服装的颜色十分讲究。孔子就曾为了维护周礼,极力贬抑紫色,《论语`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即绀、緅、红、紫都是间色,君子不以之为祭服和便服的颜色,且“恶紫之夺朱也”(《论语`阳货》)。

五色说无疑有它的进步意义。但是,随着光学认识的发展,五色观念却妨碍了古人对丰富多彩的光色散现象做客观的描述和分析。

自然界常见的色散现象有虹霓和晶体散射两类。“赤橙黄绿青蓝紫,维持彩练当空舞。”彩虹自古为人所喜爱并早在商周时代,就有对虹的观察认识。如《楚辞`远游》描写虹:“建雄虹之采旄兮,五色杂而炫耀。”唐初孔颖达指出,“日照雨滴”是虹的成因。宋代孙彦先解释:“虹乃余种日影,日照雨则有之。”百年后朱熹进一步指出:“虹非能止雨夜,而雨气至是已薄,亦是日色散射雨气。”这比西欧培根(1214~1294)主张虹是空中无数水滴多引起的说法早了一两百年。南宋程大昌对单个水滴的色散现象做过仔细观察,在《演繁露》中写道:“凡雨初鬓,或露之未啼,其余点缀于草木枝叶之末,欲坠不坠,则皆聚为圆点,光莹可喜……五色具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水,而非雨露有此五色也。”

虹是天然的色散现象。关于虹的形成,直到300年前捷克科学家玛尔其用三角柱bō璃将阳光散成彩虹,才得到比较科学的解释。

关于晶体色散现象,其实比玛尔其还早400多年,我国医学家寇宗爽著作《本草衍义》(1119年印行)就有用菩萨石把阳光散成五色圆光的记载:“嘉州峨眉山石与五台山石相似,出岩窦中,名菩萨石,其色莹洁,状如泰山狼牙、信州永昌之类,映日射之,有五色圆光,其质六棱,则光彩微茫,间有小如樱珠,则五色粲然可喜。”

寇氏的记载中明确指出了这种石材是一种透明的六棱晶,可见引起色散现象不独是三棱镜。后来明代陈文烛在1575年写过的峨眉山记以及明代天台人士王氏于1588年写过的游记也都记载了这种石头以及色散现象。后者不仅见到并收藏了这种“放光石”,而且指出了铜鼓门隙用阳光照射的过程。此后,明代大科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这种“菩萨石”:菩萨石,又名放光石。金石部还有“菩萨石”一条,指明其可以散射阳光,以及在医药上的价值。

北宋《杨文公谈苑》中记载:“上饶水晶之类,日射之有五色。”明末,著名学者方以智对前人观察到的各种色散现象做了全面总结,他在《物理小识》中写道:“凡宝石面凸则光成一条,有数棱者,则必有一面五色。如峨眉山放光石,六面也;水晶压纸,三面也;烧料三面水晶,亦五色。峡日射飞泉成五色;人于回墙间向日喷水,亦成五色。故知虹霓之彩,星月之晕,五色之云,皆同此理。”

由上述可看出,我国古代色散理论以五色说为基础。古人认识到日光被透明体散射后产生五色。这就是我国从战国至清初所达到的认识水平。中国秦汉前关于虹等色散现象的认识水平与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西方水平不相上下,而且《楚辞》的创作时代与亚氏生活的时代也基本一致。但中国古人历经2000余年的观察研究,直到方以智关于虹等色散现象的描述,仍然未脱五色说之寞臼;而西方经历了同样时间的研究后,却得出了正确的七色说,并且用反射和折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色散现象的机理。就有可靠文献证据的时间而论,中西大致相当,都是从公元前4世纪前后到公元17世纪中叶;就实践经验而论,中国从先秦至清代,各个时期都有不少人对各种色散现象作过观察研究,所积累的经验知识和留下的史料不比西方少;就研究方法而论,中西都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方法,而且程大昌对单个水滴的观察研究比笛卡儿的bō璃水球实验早500年左右。因此,从这几方面来看,中国绝不比西方逊色。但中国却未能达到西方那样的结果,大概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古代对光的折射性质认识不足,二是受五行五色观念的束缚。前者影响了古人对色散机理的深入理解,后者制约了古人对色散现象的详细观察和描述。

五色说,一方面体现了古人对颜色的超前认识,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色散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知识的海洋,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读了《感恩父母》、《成语故事》这两本书,我非常喜欢《成语故事》,因为这本书看起来特别有意思,我们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成语,有些成语的字我认识了,也学会用了,却不知道它们从何而来,比如"朝三暮四"这个成语,这个寒假,我向妈妈提出了这个问题.妈妈让我到成语故事里去寻找答案。

带着疑问,我打开了书,哈哈,这下它们的来历我全知道了!我就说一下"朝三暮四"这个成语的来历吧,古时候有一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因为他养的猴子很贪食,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教训猴子。

一天,他对猴子说:"明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猴子听了发起怒来,他又说:"好吧,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猴子听了,高兴得翻跟头,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变换了手法。

"朝三暮四"的来历是不是很有趣?够幽默搞笑吧!而且,看完这本书后,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成语,更了解了它们的来历.在今后的说话写作运用上都会有许多的帮助,我今后做事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朝三暮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故事扩写500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自相矛盾

一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来到一个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抢摊位。这儿有的卖美味的小吃;有的卖漂亮的饰品;有的卖精美的衣服……

这个楚国人来到一个人多的地方。把自己手中的盾高高地举过头顶,眯缝着眼睛,撅着嘴,挺着个大肚子,像一位凯旋而归的大将军,吆喝道:“大家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喽!我这个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破它。如果有假,不要钱,我免费送给你。心动不如行动!快来试一试吧!“他话音刚落,就用手敲了敲手中的盾,盾发出了“哐哐哐”的声音。

紧接着,楚国人放下盾,用一只脚挑起了一根长矛,又用手敏捷地抓住了它,迅速地像转风车一样把手中的矛转了起来。这时,他就像是一个会耍杂技的演员在舞台上摆弄着刀枪,又仿佛是孙悟空正在耍弄着自己的金箍棒。这个楚国人夸口说道:“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样的盾它都能戳穿,保证你带着它上战场,会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说完,舞着矛往地上戳,地上立刻出现了几个洞。

一个围观的人想:这个人太会吹牛了吧!说话前后矛盾,让我去杀杀他的威风!他走过去,拍了拍这个人的肩膀问这个楚国人:“喂,老兄,那你觉得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这个楚国人扭过头去,眼珠转了转,咬了咬嘴唇,冒出了一身冷汗,结结巴巴地会答道:“我的盾……哦不,我的矛……不不不……”顿时,所有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

这时,又有个路人对这个楚国人说:“我送你一句话:地上的牛为什么在天上飞?因为啊!你在地上吹!”笑声布满了闹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老马识途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老马识途出处:关于这个成语故事,《韩非子》和《管子》都有记载,不过稍有出人。

老马识途关于这个成语故事,《韩非子》和《管子》都有记载,不过稍有出人。

春秋时,齐国的国相管仲,跟随齐桓公攻打孤竹国。原来因为山戎国侵犯燕国,齐桓公出兵援助燕国,打败了山戎,而山戎王逃往孤竹去了,于是齐国继续进兵,去汀孤竹3

据《韩非子·说林》上篇说:齐国军队去时是春天,回来时却已是冬天,沿途景物,大不相同,因而迷失了道路,不知该怎么走,大家很着急。管仲说:“不要紧,老马可以作我们的向导,它们有经验,认得路。”于是挑选几匹老马,放它们走在前头,队伍跟着走。结果,果然找到归路,平安地回来了。

《管子》也有这段记载,不过它说迷失道路的原因,是由于中了敌方的奸计:孤竹国国王答里呵故意叫黄花元帅向齐桓公假投降,把齐军诱进了迷谷瀚海,那里一片沙漠,荒无人烟,风又大,天又冷,而且又是黑夜里,因此迷了路。挨到天亮,才由管仲想出了利用老马作向导的办法,把军队带出了迷谷。后来,人们便用“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老人能带领年轻的新人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成语故事8:熟能生巧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叫陈康肃,号尧咨的人,箭术精良,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气的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的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悔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你的箭术的确平常的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象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画比画。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准了,油杓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的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的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的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成语故事2:河清海晏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天竺国下郡的白米四钱一石,麻油八厘一斤,可是三位王子借孙悟空三人的兵器去打造时却被人偷了。八戒说:“定是这伙铁匠偷的!快拿出来!略迟了些儿,就都打死!”铁匠们说:“我们连日辛苦,夜间睡着,到天明起来,就不见了。而且我们是凡人,怎么拿得动?希望爷爷饶命!”国王说:“这城里军民匠作,也很懂得法度,一定不敢欺心,希望神师再思。”行者道:“不用再思,也不须赖铁匠。我只问殿下:你这城池四面,可有什么山林妖怪?”王子道:“城外北,有一座豹头山,山中有一虎口洞。有人说洞内有仙,有人说有妖。我们不知到底是什么。”……孙悟空三人经过苦战,收降了九头狮子精,夺回了兵器。

国王大开素宴答谢唐僧一行,又将狮子肉分与百姓瞻仰。王子说:“感谢神僧施展法力,扫荡了妖邪,除了后患,现在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了!”

河清海晏”指黄河水清了,大海平静了,比喻天下太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出处:《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南史·檀道济传》有一个关于这个成语的故事。

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撩道济,曾领兵北伐前秦,颇有功勋。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檀道济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都督征讨诸军事。在他统帅大军、征讨北魏的那一次战事中,打了三十多仗,也连连获胜,曾进攻到历城一带,只因后方军粮接济不上,才不得不退兵。

据记载,檀道济当时军至历城,军粮不足,准备撤退,宋军中有投降魏军的个别士兵,竟把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并且建议趁机追击。魏军就先派密探到宋军营中来侦察。檀道济料到敌人的这一著,便在晚上故意叫管军粮的人点数军粮,用大批沙子充作米,还故意用斗来量,—边量,一边唱:一斗,两斗……几石,几十石,……一袋又一袋的沙子,高高地堆放着,而把少数的米散露在上面。媿军的密探,把看见和听见的情况,回去作了报告,魏军以为宋军军粮有余,便不敢追击,而且把投降过去的人处死,说他们是假降谎报的间谍。檀道济于是率领宋军,安全撤回3

这个故事,叫做“唱筹量沙”,可见檀道济打仗是很会用计谋的。

可是,后来有人对于檀道济却加以歪曲,说他计谋虽多,最后还是不免敗走。例如南齐的王敬则就说过:“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南朝宋亡以后,萧道成称帝,即齐高帝,就是南齐。王敬则是萧道成的辅国将军,不识宇,为人奸猾,野心很大。齐明帝萧鸾时,王敬则起兵造反。那时明帝病重垂危,明帝的儿子萧宝卷准备逃走。王敬则听到这消息,很是得意,带有VI讽的口气说道:“他父子俩谅来没有什么办法了,‘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当然还是趁早逃走的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几个与战争有关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2516 字

+ 加入清单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意义: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傕(yù)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傕的人,非常有才能,为避董卓之乱迁居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他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就投奔到曹操门下。曹操大喜,任命他为司马。从此,他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出谋划策,深得曹操的信任。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傕知道了曹操的想法,说道:“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一定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傕的话,十分佩服,从此集中兵力,很快打败了吕布。后来,又打败了刘备,占据了徐州。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来并不认识,现在碰在一起,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可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起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一夫当关

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南柯一梦的成语故事与解释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平时喜欢喝酒。他家的院中有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槐树,盛夏之夜,月朗星疏,晚风习习,是一个乘凉的好地方。

淳于棼过生日的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寿,他一时高兴,多喝了几杯酒。天色晚了,亲友们都陆陆续续地回去了,淳于棼带着几分醉意在大槐树下歇凉,不知不觉间睡着了。

梦中,淳于棼被两个使臣邀去,进入一个树洞。洞内晴天丽日,别有世界,号称大槐国。正赶上京城举行选拔官员考试,他也报了名。考了三场,文章写得十分顺手。等到公布考试结果时,他居然名列榜首。紧接着皇帝进行面试。皇帝见淳于棼长得英俊潇洒,又很有才气,非常喜爱,就亲笔点为头名状元,并把公主嫁给他为妻。状元郎成了驸马郎,一时京城传为美谈,好有面子。

婚后,夫妻感情十分美满。不久,淳于棼被皇帝派往南柯郡任太守。淳于棼勤政爱民,经常到属地内调查研究,检查部下的工作,各地的行政都非常廉洁有效,当地百姓大为称赞。三十年过去了,淳于棼的政绩已是全国有名,他自己也有了五男二女七个孩子,生活非常得意。皇帝几次想把淳于棼调回京城升迁,当地百姓听说后,都纷纷涌上街头,挡住太守的马车,强行挽留他在南柯继任。淳于棼为百姓的爱戴所感动,只好留下来,并上表皇帝说明情况。皇帝欣赏他的政绩,就赏给他许多金银财宝,以示奖励。

有一年,擅萝国派兵侵犯大槐国,大槐国的将军们奉命迎敌,不料几次都被敌兵打得大败。败报传到京城,皇帝震动,急忙召集文武官员们商议对策。大臣们听说前线军事屡屡失利,敌人逼近京城,凶猛异常,一个个吓得呆若木鸡,你看我,我看你,都手足无措。

皇帝看了大臣的样子,非常生气地说:“你们平时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富贵,一旦国家有事,却都成了没嘴的葫芦,贪生怕死,要你们有什么用?”

这时宰相想起了政绩突出的南柯太守淳于棼,于是向皇帝推荐。皇帝立刻下令,调淳于棼统率全国的精锐兵力与敌军作战。

淳于棼接到皇帝的命令,立即领兵出征。可是他对兵法一无所知,与敌军刚一交战,就被打得一败涂地,手下兵马损失惨重,他自己也险些当了俘虏。皇帝得知消息,非常失望,下令撤掉淳于棼的一切职务,贬为平民,遣送回老家。淳于棼想想自己一世英名就这样付诸东流,羞愤难当,大叫一声,从梦中惊醒。他按梦境寻找大槐国,原来就是大槐树下的一个蚂蚁洞,一群蚂蚁正居住在那里。

——《南柯太守传》

【求解驿站】指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南柯,朝南的树枝。

【活学活用】本来打算“五一”时去西安看兵马俑,如今看来,只是~而已。

【妙语点拨】美梦易醒。看荣华眨眼般疾,更疾如南柯一梦。淳于棼梦中享尽荣华富贵,统帅全国精锐兵力,好不威风。可是,梦醒后终究是一场空。这启示我们,梦想固然妙不可言,但倘若缺乏实实在在的行动,也是难以品尝到实实在在的美味。

【近义】黄粱美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孙庞斗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孙庞斗智

成语拼音:sūn páng du zhì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钩心斗角。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孙:孙膑,战国时齐国人;庞:庞涓,战国时魏国人。比喻各人都有心眼,彼此钩心斗角。

成语来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宁学管鲍分金,休仿孙庞斗智。”

成语造句:张平《抉择》:“底下可是孙庞斗智、龙虎相争。”

孙庞斗智的成语故事

孙宾和庞涓同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庞涓辞师下山,任魏国上将军之职。翟向魏惠王举荐孙宾。庞涓忌妒,诬陷孙宾通齐,残忍地施以刖刑黥刑,又骗他录写《孙子兵法》十三篇,打算写完了杀害他。庞涓家丁暗告孙宾。孙宾装疯,使庞不防,后得齐国大臣救助,逃出魏国。孙宾至齐,被拜为军师之职,每一次用围魏救赵之计,在桂陵地方击败了庞涓统率的魏军。第二次,孙宾用减灶之计,将庞涓诱入马陵道,用乱箭将他射死。

孙字开头的成语

孙庞斗智

包含有孙字的成语

孙庞斗智    名落孙山    生子当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

全文共 1901 字

+ 加入清单

金蝉脱壳的故事本意是:寒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此计用于国战中,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惊慌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定对方,使自己脱离险境,达到己方战略目标,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转移的机会出击另一部分敌人。国战中不一定要硬拼硬,当感觉自己实力不济的时候,适时的实施转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这个撤退也很讲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溃败之势,一发而难以收拾。要稳步撤退,道士先撤,变撤边放技能,异人中间补心加万骨后撤,高甲不必攻击,殿后即可,当后撤到利于本方的环境和地形时再组织防守或反扑。

宋朝开禧年间,金兵屡犯中原。宋将毕再遇与金军对垒,打了几次胜仗。金兵又调集数万精锐骑兵,要与宋军决战。此时,宋军只有几千人马,如果与金军决战,必败无疑。毕再遇为了保存实力,准备暂时撤退。金军已经兵临城下,如果知道宋军撤退,肯定会追杀。那样,宋军损失一定惨重。毕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转移部队。这对,只听帐外,马蹄声响,毕再遇受到启发,计上心来。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当天半夜时分,下令兵士擂响战鼓,金军听见鼓响,以为宋军趁夜劫营,急忙集合部队,准备迎战。哪知只听见宋营战鼓隆隆,却不见一个宋兵出城。宋军连续不断地击鼓,搅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军的头领似有所悟:原来宋军采用疲兵之计,用战鼓搅得我们不得安宁。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会上你的当。宋营的鼓声连续响了两天两夜,金兵根本不予理会。到了第三天,金兵发现,宋营的鼓声逐渐微弱,金军首领断定宋军已经疲惫,就派军分几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营,见宋营毫无反应。金军首领一声令下,金兵蜂踊而上,冲进宋营,这才发现宋军已经全部安全撤离了。

原来毕再遇使了“金蝉脱壳”之计。他命令兵士将数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绑在树上,使倒悬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几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声隆隆不断,这便是金蝉脱壳的故事。毕再遇用“悬羊击鼓“的计策迷惑了敌军,利用两天的时间安全转移了。

作为逃跑手段的金蝉脱壳的故事,在历史上与文学作品中,金蝉脱壳的故事俯拾即是。毕再遇、孙坚、祖茂等人从敌军的控制或追击下逃脱都用的这一计谋。“空城计”中的典例中,公子元从郑国撤退时,为了防止追击,令营帐不拆,旗幡不动,神不知鬼不觉地在夜间溜出郑国领土,也是一出相当出色的金蝉脱壳的故事。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四折:【得胜令】呀,走将来揪住吕公绦。(六贼推倒正末科)(正末唱)哎哟,险跌破许由瓢。鹤泣霜天表,猿啼夜月高,他将那骏马牵着。(带云)那马嘶喊咆哮,回头有顾主之心。(唱)可正是马有垂缰报。(带云)稽首。(唱)把性命相饶,怎生教人无刎颈交。(六贼下)(俫儿上,云)自家是任屠的孩儿。任屠开门来!(正末云)又是谁叫门?我开开这门。小哥哥,做甚么?(俫云)我问你要件东西。(正末云)你要甚么那?(俫云)我要你那绦儿。(正末云)你半的去了,我可系甚么那?(俫云)你不与我,我就杀了你!(正末云)你要将的去。(俫云)我再问你要件东西。(正末云)你又要甚么那?(俫云)我要你那领袍。(正末云)你将的去了,我可穿甚么那?(俫云)你不与我,我就杀了你!(正末云)你要呵,将的去。(俫云)我再问你要件东西。(正末云)你又要甚么那?(俫云)我问你要那颗头。(正末云)哥哥也,连着筋哩。哥也,我和你有甚么仇?

【川拨棹】吓的我五魂消,怎提防笑里刀。他待显耀雄豪,乱下风雹。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

(俫云)将头来。(正末唱)

【七兄弟】我这里劝着、道着,他不采分毫,别人的首级他强要。他小心儿不肯自量度,可不道"君子不夺人之好"。

(俫云)将头来!(正末唱)

【梅花酒】你敢忍不的也,我敢显躁暴。我揝住你那头梢,我敢烂臜臜打碎你脑,我敢各支支撧折你腰。(俫云)你撧波。(正末云)稽首。(唱)师父道且忍着。我又不曾宴蟠桃,又不曾炼丹药,不死呵几时了。

【收江南】呀,我则索咬着牙,又吃你这杀人刀。(俫杀正末科)(下)(正末云)有杀人贼也!(丹阳上,云)任屠,你省也吗?(正末唱)原来是马丹阳使的这圈套,险把个泼残生倾在小儿曹。师父又撞着,我则索终朝每日打勤劳。

(丹阳云)任屠,你见了么?那六个人是你身边六贼,那小孩儿是你菜园中摔死的小的。今日见了酒、色、财、气,人、我、是、非,你今日功成行满。你听着。(诗云)为你有终始,救你无生死。贫道马丹阳,三度任风子。(众仙各执乐器迎科)(正末唱)

【尾】众神仙都来到,把任屠摄赴蓬莱岛。今日个得道成仙,到大来无是无非快活到老。(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蓬头历齿的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

其妻蓬头挛耳,齞脣历齿。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释义

头发蓬乱,牙齿稀疏。形容人衰老的容貌。

用法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老态

相近词

老态龙钟

同韵词

读书君子、梨园弟子、微言大指、辽东豕、疑心杀子、锦囊还矢、口快心直、拖金委紫、主辱臣死、颐指气使。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下诏让在王莽时期弃官不做的王霸重新做官,王霸坚决不同意,与他同郡令狐子伯是好朋友。令狐子伯的儿子当上了功曹,前去拜访王霸。王霸见自己的儿子跟着他一样从事农活蓬头历齿的样子,心中有愧,觉得对不起儿子。

成语举例

鹤发鸡皮,蓬头历齿。北周·庾信《竹杖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犹豫不决是指人处理问题举棋不定,迟疑不决,下面整理了关于关于犹豫不决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成语释义

迟疑不能决定,拿不定主意。犹豫:迟疑的样子。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出处译文

“赵王应当诚心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可是平原君对这样的建议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王想夺取赵国江山,就派兵攻入赵国,将赵国都城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赵孝成王没有办法,就派人前往魏国请求援助。

魏王派大将晋鄙带领军队救援赵国。可是,晋鄙觉得秦国军队百战百胜,害怕引火烧身,就屯军于汤阴,不再向前进兵。

与此同时,晋鄙还派部将辛垣衍偷偷潜入邯郸,劝平原君与秦国讲和。辛垣衍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他说,秦国如此急切地包围赵都,是因为秦王想称帝,成为天下之主,并不是为了赵国的土地。为今之计,赵王应当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为帝,向他称臣纳贡。这样一来,秦王大喜之下,就会命令将领收兵回国,永不侵犯赵国了。

平原君听了这些话,一方面觉得赵国打不过秦国,另一方面又觉得向秦国称臣纳贡太过于屈辱,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样做才好。

这时,齐国的大贤鲁仲连周游天下,正好来到邯郸。他听说了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见到了辛垣衍。鲁仲连滔滔不绝地陈述自己的意见,他指出,一旦尊秦王为帝,秦国非但不会就此罢手,还会得寸进尺,继续欺负赵国。

平原君得知讲和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头,决定尽一切力量抵抗秦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简短的成语寓言故事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一:一夔已足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

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磐。磐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磐,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认为音乐能体现天地的精华,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佯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二:奄奄一息

不久,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命运坎坷,早年便连遭不幸。出世刚六个月,父亲亡故。四岁那年,舅舅逼迫母亲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现在祖母年老,长年疾病缠身,久卧不起,犹如西山落日,气息奄奄,生命不长,早晨难保晚上了。臣如无祖母抚育,难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养,也无法度完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臣为祖母养老送终。臣之辛酸困苦,乡邻官府共睹,天地神明可察。

文章写得委婉恳切,真挚动人。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三:燕雀处堂

孔鲋,字子鱼,孔子九世孙,战国末年,他旅居魏国,是当时的著名人士。他在《论势》中,记叙了一件当时发生在魏国的故事。他说:秦兵攻伐赵国。赵国是魏国的近邻,魏国的大夫们却不警惕,反而认为局势对他们有利。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击败,我们就趁它危兵之时出兵袭击,就可以轻易大获全胜。”子顺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就从未打过败仗,他们的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必能战胜赵国,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秦国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正是对我国有利吗!”子顺说:“秦国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若亡了赵国,必然不会就此满足,一定会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遭殃了。”

接着,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泛指燕子或麻雀一样的小鸟,他们在一家人的堂屋里筑了巢。母子大小,吃吃叫叫,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以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最太平、最可靠,不料有一天,这家人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往上直冒,一会儿就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而燕雀们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认为房子着火,这与他们没有关系,因为它们的窝都是好好的。它们一点也没想到大祸快要临头。

子顺讲完了这段故事,然后严肃地对大夫们说:“现在你们全不想到,赵国如被攻破,大祸便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难道人可以无知得像燕雀一样吗?”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四:一误再误

宋太祖病危时,他果然按照母亲的遗嘱,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嘱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仍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跟着年纪的增加,他变得更加骄横专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晓得母亲的遗言,当初见三哥赵光义做了天子,二心想三哥早点逝世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宋太宗身体很好,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打算用诡计手腕篡夺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磋商,咨询他对传位问题的见解,问他自己应当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服从他母亲的志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太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你,这样做已经错了;假如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消除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动机。后来有人举报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能够把他放逐到边远处所去,避免他动员叛乱。”

宋太宗服从了赵普的看法,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五:一挥而就

文天祥到了临安,立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作为南宋使臣赴元营谈判。文天祥到了元营,怒斥元军首领背信弃义。元军首领理屈辞穷,恼羞成怒,强行将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计从元营脱身,一路饱经艰险,到达江西,集合南宋官军,奋起抵抗元兵。他转战广东、福建,几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张弘范原是宋军将领,他投降了元兵,又劝文天祥归顺。

文天祥把过零丁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抄给他,表明心迹。全诗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诗,知道文天祥绝不会屈服,便将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

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几次自杀不成,绝食七天七夜没有饿死。在狱中还写下《正气歌》,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终因宁死不降被元兵杀害,以他自身的壮举谱写了又一首“正气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璞玉浑金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2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pú yù hún jīn

【出处】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

【释义】比喻天然美质,未加修饰。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用法】作宾语;形容人的品质淳朴善良

【近义词】璞金浑玉

【同韵词】三省吾身、黄帝子孙、玉成之恩、析律舞文、率土归心、希世之珍、列鼎重裀、翼翼小心、夏虫朝菌、动魄惊心、......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在文学上有名气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40岁才当上官,在京城任尚书吏郎,他很敬重有才学的嵇康,因工作调动想推荐嵇康去接替他的位置,可嵇康不愿。后来他为吏部尚书,启用嵇绍。王戎盛赞山涛是没有琢磨的璞玉

【示例】灵芝继起殊寻常,浑金璞玉其器良。  清·黄遵宪《别赖云芝同年》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给小侄子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1.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小侄子: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就算一个吧。 小侄子: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好像一个吧? 小侄子:嗯,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声音发颤)

2.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小侄子: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小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 我: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我我我)

3.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小侄子:他不开灯呢? 我:没有电啊! 小侄子:电力紧缺吗? 我: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小侄子:哦。那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上吧。 小侄子:晚上?晚上看不见,怎么凿的? 我:(语塞)那那那是白天吧? 小侄子: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