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智子疑邻成语故事视频【合集20篇】

导语:春姑娘松了一口气,说:“还是森林的空气新鲜呀!”她和动物们一起手拉着手,开心地跳起舞来,森林里回荡着他们欢快地笑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春天的作文,欢迎查阅与借鉴,谢谢!

浏览

4862

作文

1000

偏门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82 字

+ 加入清单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单而不简约,简短更显精致,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偏门的成语故事让学识变得更加丰富,跟随小编去看看吧!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然后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然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然后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9、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0、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2、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4、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然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然后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269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是齐国的宰相,他不但才智过人,而且行为稳重,态度很谦虚。晏子坐车出门,他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暗中观看丈夫。她丈夫替宰相驾车,上面遮着大伞盖,挥鞭驾驭四匹马,神气十足,非常得意。

不久,驾车人回家,他的妻子就提出要离去。驾车人询问缘故,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担任齐国宰相,在诸侯中名声传扬。今天我看他出门,神思深沉,常常表现出自谦的样子。你身高八尺,才不过当人家的驾车人,可是你的心里自以为很满足,所以我提出离去。”

经过这件事以后,驾车人的态度变得谦卑起来。晏子觉得奇怪,就询问他,驾车人把事情告诉了晏子,晏子就推荐他担任大夫的官职。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专心致志

Yi Qiu was known as the most famous expert at chess throughout the land.

Once he gave lessons on chess to two men. One of them was netpletely absorbed in

his teaching, listening attentively to Yi Qiu while the other, who seemed to be

listening, had his mind on something else. In fact, he was having a fancy that a

swan was flying towards him and he had in his hands a bow and an arrow, ready to

shoot. As a result, though he was having the same lesson together with the first

man, yet he turned out a much inferior(差的,自卑的) pupil.

If one does not give single-hearted devotion to it, no skills will be

learn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3则

全文共 177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悬梁刺股

“悬梁”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西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决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一头系在头发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出自《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或“刺股悬梁”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二、凿壁偷光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原文如下: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三、映雪囊萤

“映雪”出自《孙氏世录》:“晋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孙康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囊萤”典出《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后官至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对话多的幼儿成语故事

全文共 211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的语言生动凝练,形象鲜明,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丰富的知识和道理。引导幼儿适当地接触成语故事,既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能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更能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对话多的幼儿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对话多的幼儿成语故事篇一:井底之蛙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

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

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

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

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

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就被井栏卡住了。海鳖只能退了回来,青蛙摇摆头。

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

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茫茫然若有所失,它何尝想到还有比它的一方水井更大的世界呢!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对话多的幼儿成语故事篇二:惊弓之鸟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名字叫更羸。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

更羸说道:“可以。”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

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

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更羸继续对魏王说:“这只大雁飞得慢,叫得悲。”魏王还是一脸茫然。

更羸接着讲:“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在作痛,叫得悲是因为它离开同伴已很久了。伤口在作痛,还没有好,它心里又害怕。当听到弓弦声响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一使劲,本来未愈的伤口又裂开了,疼痛难忍,再也飞不动了,就从空中掉了下来。”

成语“惊弓之鸟”便由此而来。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胜,现以“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反过来说,它启示我们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俗话说的“未作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也是与做贼心虚恰恰相反的意思。

对话多的幼儿成语故事篇三:墨守成规

故事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有一回,楚国要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国特地设计制造了一种云梯,准备攻城之用。那时墨子正在齐国,得到这个消息,急忙赶到楚国去劝阻,一起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郢都立刻找到鲁班一同去见楚王。墨子竭力说服楚王和鲁班别攻宋国。楚王终于同意了,但是他们都舍不得放弃新造起来的攻城器械,想在实战中试试它的威力。

墨子说:“那好,咱们就当场试试吧。”说着,解下衣带,围作城墙,用木片作为武器,让鲁班同他分别代表攻守两方进行表演。鲁班多次使用不同方法攻城,多次都被墨子挡住了。鲁班攻城的器械已经使尽,而墨子守城计策还绰绰有余。

鲁班不肯认输,说道:“我有办法对付你,但是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但是我也不说。”楚王听不懂,问是什么意思。墨子说:“公输子是想杀害我。他以为杀了我,就没有人帮宋国守城了。他哪里知道我的门徒约有三百人早已守在那里等着你们去进攻。”楚王眼看没有把握取胜,便说:“好了,我决定不攻打宋国了。”

因为墨子善守,后来就把牢守称为“墨守”。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一般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huà shé tiān zú [Pinyin]: huà shé tiān zú

[释义]画蛇时添上脚。喻指徒劳无益;多此一举。 [Interpretation] Add feet when drawing snakes.Yu refers to futile; more than this.

[语出]汉·刘向《战国策·齐策》:“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不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无其酒。” [Yuye] Han Liu Xiang "Warring States Policy · Qi Gu": "Chu has a temple; gives him a giving up to wine.Drink more than drinking; please paint a snake; drink the first person to drink.Snake Cheng; seizing his cricket: Snakes are not enough; Zi Anneng is enough. Then drink its wine.

[正音]添;不能读作“tiǎn”。 [orthopedic] add; cannot be read as "tiǎn".

[辨形]添;不能写作“填”。 [discern] add; cannot write "fill".

[近义]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synonyms]

[反义]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Antonym] The finishing touch is just right

[用法]用来形容不应该做的多余的事。含贬义。一般作宾语。 [Usage] used to describe extra things that should not be done.Contains derogatory.Generally as an object.

[结构]连动式。 [Structure] Connecting.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趾高气扬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更多精品源自 【拼音】zhǐ gāo qì yáng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出使楚国,楚王送他珍贵的象床,负责送象床的登徒去游说孟尝君的门人公孙戍,希望能劝止这项差使。公孙戍说动孟尝君不接受这件宝物。孟尝君见他出门时趾高气扬的样子觉得奇怪,原来他得到登徒的一把宝剑。

【典故】举趾高,心不固矣。 《左传·桓公十三年》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史记·管晏列传》

【释义】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人的神态

【相近词】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反义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妄自菲薄

【成语造句】

◎ 间接的方法还可以免除一种趾高气扬的学生发生仇恨的危险。

◎ 平时趾高气扬的第三科科长顿时乱了阵脚。

◎ 他们看他这样趾高气扬,很不高兴,就拥上前去抢这根羽毛。

◎ 在封建社会,二德子这类人物,欺软怕硬,见到洋人吓得心惊胆战,对老百姓趾高气扬,百般刁难。

◎ 大家仰首遥望,见鹫在树梢趾高气扬地说话。更多精品源自,趾高气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郐下无讥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郐下无讥

成语拼音:kuài xià wú jī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值一提。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讥:评论。吴国的季扎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从郐国以下就没再表示意见。比喻余下就不值得评论。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自《郐》以下无讥焉。”

成语造句:清·陈田《明诗纪事辛签·曹学佺》:“如汤义仍、曹能始不愧作者,概置之郐下无讥之列,此则大误。”

郐下无讥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公子季札自幼精通音乐,他访问鲁国时,鲁国请他欣赏周代的乐舞。鲁国的乐工演奏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乐曲,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褒贬评论,但从演奏郐国的《郐风》以后,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了。

郐字开头的成语

郐下无讥

包含有郐字的成语

郐下无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斯人斯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雍也》。

意思:这么好的人得了这么恶的病。嗟叹好人因不治之症而死。

孔子有个学生叫伯牛,姓冉名耕,鲁国人。孔子认为他的道德修养是比较高的。鲁定公时,孔子代理鲁相,曾推荐冉伯牛担任中都县宰。 读书笔记

后来,冉伯牛不幸害了一场病死了。孔子对于他的病死非常痛惜。死前,孔子曾亲自去看望过他。《论语·雍也》记载说:孔子从窗口里握着他的手,叹道:“完了,难道是命运注定的吗!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啊!”

为什么孔子从窗口里握冉伯牛的手呢?一种说法:古代礼节,同尊长相见,必须向北行礼,冉伯牛知道孔子要去探病,就特地把床移到南窗下,以便让孔子面南,受伯牛礼拜;可是孔子表示谦虚,同时也不愿病人勉强起床行礼,所以就在南窗外看望了病人,从窗口里握他的手。

也有一种说法:冉伯牛生的病,是一种恶疾,他不愿让人进他的病室,所以在窗口里同孔子相见。这个说法似乎比较合理,孔子痛惜的话“这样的人竟害了这样的病”,也才有了根据,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长驱直入的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长驱直入故事

【解释】:长驱:不停顿地策马快跑;直入:一直往前。指长距离不停顿的快速行进。形容进军迅猛,不可阻挡。

成语故事】:

“长驱直入”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来表示军队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挺进,深入敌方心脏。

这个成语来源于曹操《劳徐晃令》,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它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马会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斋戒沐浴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斋戒沐浴

【近义词】:毕恭毕敬、一秉虔诚、心香一瓣、顶礼膜拜、暮礼晨参

【反义词】:盛气凌人、骄横跋扈、出言不逊、倨傲无礼、咄咄逼人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成语解释】:祭祀之前的一种仪式,包括沐浴更衣、戒酒、吃素,以求身心的洁净,表示虔诚。比喻虔诚恭敬的态度。

【斋戒沐浴造句】: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总是“斋戒沐浴”,到庙里祈神求福。

【斋戒沐浴的成语故事】:

古人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可见,沐浴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赞赏的学生曾点甚至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运动的紧张和洗澡的松弛让人们从中发现了无与伦比的美妙。在古罗马的豪华浴场,洗澡是古罗马人欢宴人生的一种方式……虽然历史随着岁月远去,而今,当你周身被温暖的水流包围,当你沉浸在金碧辉煌的流光中,觥筹交错间,一场超奢华的感官沐浴享受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欲望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草草了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草草了事成语何来

虽说僧经道忏,上祭挂帐,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音,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①。

草草了事成语解读

①草草了事:匆忙随便地把事情了结掉。指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虽然说也有和尚、道士在讲经做忏,前来吊问祭祀的人也络绎不绝,但毕竟是钱财上不够大方,也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一切不过是草草地应付了事。

草草了事成语故事

贾母病逝,贾府举哀。王熙凤仗着自己的才干,原想办贾母丧事会大有一番作为,不想现在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仆人骤减,男仆只有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难以点派差使;又加上支不出银钱,因此虽然说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上祭挂帐,络绎不绝,但毕竟因银钱上吝音,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不过草草了事。连日来王妃谙命也来得不少,但王熙凤也不能上去照应,只得在底下张罗,叫了那个,走了这个,发一回急,央及一会儿,糊弄过了一起,又打发一起。

虽然是使尽了浑身的解数,王熙凤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邢夫人等见丧事忙乱,还以为王熙凤不用心。王熙凤一急,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里便喷出一口鲜红的血来,倒在地上。

草草了事成语史例

1908年,三岁的溥仪继清帝之位称宣统皇帝,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登基大典上,钟鼓齐鸣,山呼万岁,把小皇帝吓得坐在龙椅上不住哭闹:“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醇亲王载洋是宣统帝的亲爹,他跪在龙椅下,死死按着儿子。无论如何,登基仪式总是不能出什么差错的。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小皇帝的哭叫也越来越响。载洋不停地哄着孩子:“快回家了,快完了……”

当时参加仪式的许多老臣听到载洋这句话,大惊失色。笼罩着一片悲哀气氛的登基大典草草了事以后,文武百官在底下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大家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后来,清王朝于19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遗老遗少怪罪摄政王说,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说“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给葬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迎刃而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杜预是魏晋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之孙,幽州刺史杜恕之子。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之理,常道:“立德,我难以达到;立功立言,我有可能达到。”最初,其父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久久不能入仕。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承袭其父兄之位,杜预娶了司马昭之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意思是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杜预虽然公务繁忙,但无论在朝中为官,还是担任将帅,都不忘记治学,他撰写了《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等著述,是当时《左传》研究的集大成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无足轻重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wú zú qīng zhng

【解释】: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出处】: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京考官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扬廉亦至南礼部尚书,谥文恪,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也。"

【例子】:这次清算对蒋殿人来说真可谓牛身失毛。冯德英《迎春花》第四章

【反义词】:举足轻重

【近义词】:无关宏旨、无关大局、无关紧要

【歇后语】:鸡尿湿柴;一斗谷子添一粒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事、物

【英文】:insignificant

【日文】:とるに足(た)りない,重大視(ゅうだいし)るに及(およ)ない

【德文】:kein Gewicht haben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合浦珠还儿童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合浦珠还

【拼音】: hé pǔ zhū huán

【解释】: 合浦:汉代郡名,在今广西合浦县东北。比喻东西失而复得或人去而复回。

【成语故事】:

东汉时,合浦郡沿海盛产珍珠;那里产的珍珠又圆又大,色泽纯正,一直誉满海内外,人们称它为“合浦珠”。当地百姓都以采珠为生,以此向邻郡交趾换取粮食。采珠的收益很高,一些官吏就乘机贪赃枉法,巧立名目盘剥珠民。为了捞到更多的油水,他们不顾珠蚌的生长规律,一味地叫珠民去捕捞。结果,珠蚌逐渐迁移到邻近的交趾郡内,在合浦能捕捞到的越来越少了。合浦沿海的渔民向来靠采珠为生,很少有人种植稻米。采珠多,收入高,买粮食花些钱不在乎。如今产珠少,收入大量减少,渔民们连买粮食的钱都没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汉顺帝刘保继位后,派了一个名叫孟尝的人当合浦太守。孟尝到任后,很快找出了当地渔民没有饭吃的原因;下令革除弊端,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不到一年;珠蚌又繁衍起来、合浦又成了盛产珍珠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有名无实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国语,晋语八》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三子。吾是以忧,子了我何故。”

释义:表示空有虚名,而无实际内容。

故事:一天,晋国的大夫叔向去拜访老朋友韩宣子。韩宣子是当时晋国的六卿之一,职位很高。但他见了叔向,不住地唉声叹气,说自己很穷。不料叔向听他这样说,便站起身拱手向他祝贺。韩宣子不解地问道:“我是有卿的名,而没有卿的实际,无法跟大夫们相比。我正为此犯愁。你为什么要祝贺我呢?”叔向正色道:“我就是因为你贫穷才来道贺的呀!穷,不一定是坏事;你只要回忆一下弈武子三代的遭遇,就可以知道了!“叔向知道韩宣子很清楚奕武子三代的不同遭遇,所以特地提起了这件事。最后他又说:“我看你像弈武子一样贫困,就想到您已经有了他那样的德行,所以才表示祝贺。不然,我只会担心,哪会再向您表示祝贺呢?”韩宣子听了叔向的话,顿时愁云消散,向叔向行礼说:“多谢您对我的指教,要不我连自己将走向灭亡也不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在前往齐国的路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哭,声音显得很悲哀。

孔子对驾车的人说:“这哭声,虽然听起来很悲哀,却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声啊!”

于是,赶着马车寻声到前面,前进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个不寻常的人,身上挂着镰刀,系着白带,在那里失声痛哭,然而却不是哀丧之哭。

孔子于是下车,上前问道:“先生,请问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问:“您现在并不是服丧的时候,为何会哭得这样悲伤呢?”

丘吾子哽咽地说:“我此生有三个过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觉悟到,但已经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问:“您的三个过失,可以让我听闻吗?希望您能告诉我,不要有什么隐讳啊。”

丘吾子悲痛地说:“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可等我到处寻师访友,周游各国回来后,我的父母却已经死了,这是我第一大过失;在壮年时,我侍奉齐国君王,然君王却骄傲奢侈,丧失民心,我未能尽到为人臣的职责,这是我第二大过失;我生平很重视友谊,可如今朋友间却离散断绝了,这是我第三大过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叹道:“树木想要静下来,可是风却刮个不停;儿子想要奉养父母,父母却不在了。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的,是年龄啊;再也不能见到的,是父母啊!就让我从此辞谢这个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尽了。

孔子很感叹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记着此事,这足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注解,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注解,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的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深思远虑成语故事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想得很深,考虑得很长远。

出处

汉·班固《汉书·师丹传》。

故事

师丹,字仲公,为人廉正守道,很得皇帝的信任。

早在汉元帝时,王皇后生有一子,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傅昭仪也生有一子,因这孩子非常聪明,元帝很是宠爱,封他为定陶王。这定陶王虽寿命不长,倒留下了儿子;汉成帝在位20多年,却没有太子。汉成帝死后,就由定陶王的儿子继承皇位,他就是汉哀帝。

汉哀帝登基以后,大臣们议论说应该尊哀帝的亲祖母傅太后为定陶皇太后,哀帝的生母丁姬亦应尊为定陶皇太后。但是师丹坚决不同意。因此,结怨于傅、丁两位太后。

这件事以后不久,有人向皇帝建议改革币制,控制物价上涨,汉哀帝征求师丹的意见。师丹认为这个建议有一定道理,民贫则国弱,会引起恶性循环。但是当主管部门具体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多数官员认为钱币发行的时间已很长了,要一下子改为龟贝,实行起来恐怕很困难。师丹听了各种意见,也觉得确有难度,决定暂不改变币制。

当时师丹年事已高,忘了将记录在案的各位大臣的议论收藏,以致记录草稿被书吏透露了出去。

傅、丁两位太后原本对师丹不满,这次抓住了攻击他的机会,就唆使族人上书给哀帝,告了师丹一状:身为朝廷重臣,却把绝密文件中的事情泄露出去,传扬到社会上,引起人心动荡,市场混乱。

哀帝接到奏告,交给朝臣讨论。给事中博士申咸、桂钦上书为师丹求情:“师丹大人腹中经略无人可比,现在有人为泄私愤竟用绝密材料事件来攻击他。师丹前后意见不一,虽然有欠深思远虑,但泄密的过错并不在师丹,用这个罪名来惩罚师丹,恐怕是不妥当的。”

汉哀帝是丁太后亲生、傅太后嫡孙,当然不能因为师丹曾是自己的老师而违反两位太后的意愿,最后作出决断:师丹没有尽心尽职,收去大司空、高乐侯印绶,罢官回家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前倨后卑的成语故事_1100字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苏秦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曾游说列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因此,他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望。

但是,在开初的时候,他也有过不少次的失败,受过不少次的挫折。

比如,有一回他到一个国家去游说,没想到那个国家的国王竟不接待他。这叫他把钱花得精光,穷困不堪,人也累得黑瘦黑瘦的,闹得很不像个样子。无奈,他只好满面羞愧地向老家归去。

但回家后,没想到家人也都看不起他。妻子不给他缝衣服。嫂子不给他做饭吃。连父母也仿佛不愿意与他说话。而且,嫂子和妻子还在背地里讥笑他说:

“咱们这样的人家,治家产,做买卖才是正业。而他呢!却不干正业专门去游说。他今天落到这步天地,真是活该啊!”

听到这些话,苏秦自然十分伤心。但他却没有灰心。他仍他行他素,闭门不出,专心读书,认真研究如何游说的学问,发愤要干出一番事业……

后来,他的事业果然成功。有一回,他到赵国去游说。他对赵王说:

“燕、赵、齐、楚、魏、韩六国的土地合起来,有秦国的五倍大;六国的兵卒加起来有秦国的十倍多。假如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去攻击秦国,秦国必定被击破而听从我们的摆布。否则,秦国必将把咱们各个击败,那咱们六个国家,一个个都得服从它,向它称臣。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终于,赵王同意了苏秦的意见,表示愿意与别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秦。因觉得苏秦的话有道理,赵王还送给了苏秦100辆装饰得很漂亮的车子,1000镒黄金,100双白璧和1000束锦乡……。并支持他到别的国家再去游说。就这样,在赵王的支持下,他游说最后成功,列国联合起来抗秦……

因此,那时候,他成了人人皆知的显赫人物。

功成名就以后,苏秦又回老家去了。

他这一回的回家与上一次就大不相同。他父母听说他要回来了,急忙洒扫居室,修整道路,准备乐队,陈设酒器,带着家人到离城三十里以外的地方去迎接他。见面了。他的妻子很羞愧,不敢正面看他,只是侧着耳朵听他讲话。他的嫂子更是伏在地上,拜了又拜,向他赔罪……

看到这个场面,苏秦笑了。

他笑着去问嫂子:

“嫂子,你为啥先前那么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做。而现在,为啥又如此卑谦呢?”他嫂嫂低头而老实回答:“因为你的地位已变得非常尊贵,又有许多的金钱……”嫂子的话,使得苏秦感慨万分。他长长地叹了一声之后,自言自语地说:“穷困的时候,父母都不把儿子当作儿子,亲人也不把亲人当作亲人。如今,我有了地位,我有了金钱。所以,父母也把儿子当成了儿子,亲人也把亲人当成了亲人。人生在世,对权势,名利和金钱,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艰难险阻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iān nán xiǎn zǔ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励精图治,使晋国日益强大,准备挑战当时的霸主楚成王。公元前632年,晋文公亲率大军进攻曹、卫小国,楚成王派大将子玉前去救援曹,告诫子玉说重耳在外流亡19年,什么艰难险阻都经历过,得小心对付。

【典故】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释义】险阻:危险和障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危险和障碍。

【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经历极为困难的境地

【相近词】荆棘载途、艰难曲折、险阻艰难

【反义词】一帆风顺、无往不利、万事亨通

【英文】difficu

【成语造句】

◎ 这是我们党战胜任何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力量所在。

◎ 然而,自从你信仰共产主义以后,不论在什么样艰难险阻的环境下,你都坚贞不渝,从不动摇。

◎ 大马哈鱼可以说是在惊涛骇浪、艰难险阻的长途跋涉中,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 郑和帅舟师七下西洋,克服了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最后征服了海洋,但遗憾的是未能留下正式的文献资料。

◎ 长征,充满了艰难险阻、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