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关于鲁迅(汇总20篇)

鲁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___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给鲁迅的一封信。

浏览

4704

作文

1000

初中语文鲁迅文学常识

全文共 1836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是我国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初中语文鲁迅文学常识,希望能帮到大家!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与药店,在周围人的歧视与侮辱中,感受社会的冷酷与势利。父亲最后因庸医的延误而过早离世,更给少年鲁迅以很深的刺激,他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社会、文化、人世与人心的思考。

他曾经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作为一种报刊文体,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对正在发生的社会、思想、文化现实作出最迅速的反应,并及时得到社会的反响。因此,它是鲁迅这样的时刻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民众疾苦的知识分子,与他所处的时代保持密切联系的最有效的方式。鲁迅又说,杂文作者的任务,“是在对于有害事物,立刻给以反响或抗争”,并因此把杂文分为“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两类。

鲁迅一生都在战斗,怀着“立人”的理想,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对人的奴役与压迫(民族的奴役、阶级的压迫、男性对女性的歧视、老人对少年的摧残、强者对弱者的侵犯,等等)。他说他这样做,并不是个人的意气,而是为了中国与人类的“将来”,因此他的一切批评“实为公仇,绝非私怨”。

他的15本杂文集,就是从五四前后到3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就是一部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而作为一个作家,鲁迅更为关注的是在历史事变背后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反应与变动。鲁迅曾充满自信地说:“‘中国大众的灵魂’,现在是反映在我的杂文里了。”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杂文就是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如果要真正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特别是要了解中国人,那就读读鲁迅的杂文吧。

鲁迅作品

《一件小事》(1919)、《社戏》(1922)、《孔乙己》(1919)、《故乡》(1921)、《祝福》(1924)、《药》(1919)、《狂人日记》(1918)、《阿Q正传》(1921)是前期小说,除《祝福》出自《彷徨》,其余均出自《呐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926)、《藤野先生》(1926)、《范爱农》(1926)是前期散文,《论雷峰塔的倒掉》(1924)、《记念刘和珍君》(1926)、《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1925)、《〈呐喊〉自序》(1923)是前期杂文。《文学和出汗》(1927)、《友邦惊诧论》(1931)、《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拿来主义》(193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人生识字糊涂始》(1935)等是后期杂文。

小说集有《彷徨》《呐喊》,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1015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了几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鲁迅故里。 充满着浓郁江南水乡风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顿时,一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出来。 走进街巷,随着拥挤的人流,我们来到了鲁迅纪念馆。这是一个古色古香,又不缺乏现代气息的建筑。“绍兴鲁迅纪念馆”几个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门,一眼就看到了鲁迅青铜像,它比真人还高大,坐在一把扶手椅上,左手抱右手肘,右手搭在扶手上,表情严肃而不失亲切,深深的眼袋,似乎是他忧国忧民的证明;他仰望天空,好像是盼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几个潇洒的金字写在了铜像旁边的墙壁上,是鲁迅一生的写照。在馆内继续参观,我们了解到了鲁迅坎坷的一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1902年,鲁迅赴日留学,学习医术,因深受资产阶级民工革命浪潮,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并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看到国内同胞的愚弱,毅然弃医从文,先后发表了好几篇小说,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以此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看到这里,我对鲁迅更加敬佩了。 接着,我们又连续参观了百草园、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但我最想参观的还是三味书屋了。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几十年前的书塾。听身后的导游说:“三味意为: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下桌台上摆着一副活灵活现的《松鹿图》,画上古树底下伏着一只梅花鹿,那是当年学生行礼的地方。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大概就是说明了生命、读书的真谛吧。东北角便是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书桌上刻有一个“早”字,我从课本上了解到:当年鲁迅父亲生了病,鲁迅为了照顾父亲,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端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后要早到。”鲁迅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从此以后,鲁迅就永远没有迟到过,并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走出三味书屋,天气炎热得很,我们便找了一个小吃店坐下,吃着金黄、香喷喷的臭豆腐,品着凉滋滋的冰绿豆汤,想着鲁迅给予我们的道理,心情无比舒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倾听鲁迅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当韩寒的零下一度冰冻了我们,当郭敬明的华丽忧伤覆盖了我们,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个爱憎分明、冷峻严肃的鲁迅,记得那个语言朴实、清新的《朝花夕拾》?进入初中,第一次完整地接触鲁迅的文章,利用假期,读完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散文集,记叙了鲁迅童年生活和青年求学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斗争的痕迹。读《阿长与〈山海经〉我看到了鲁迅的保姆长妈妈:“满肚子是麻烦礼节”的性格;读《二十四孝图》让我感受到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读《五猖会》我看到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摧残;读《无常》我读懂了鲁迅对打着“公理”旗号的“正人君子”辛辣的嘲讽。

鲁迅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神圣的名字,但通过《朝花夕拾》我又重新认识了他。喜欢鲁迅的幽默,他的作品很真实,在写同学范爱农时他会写“范爱农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在渺视。”生动的表现出了一个人的特点。

喜欢鲁迅儿时的童趣,在百草园捉蟋蟀、玩斑鸠、采桑葚、浪漫的童年引起了我们的共鸣,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表现了鲁迅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

喜欢鲁迅的温情,藤野先生认真的教学态度给鲁迅带来以信心,鲁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一改往日他冷峻的一面。

我喜欢鲁迅的文章,语言犀利如刀,剖开旧社会的黑暗,抨击反动势力;手握笔杆,鲁迅书写他如诗的童年,透过现象揭露了社会本质。

读《朝花夕拾》让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彷徨》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阅读一本本书如同高远天空中的流星,在滑下的瞬间变成了一粒粒金黄的种子,悄无声息的播种在我的心田。而其中的一粒种子《彷徨》格外偏爱。

书里另我最为深刻的是《祝福》,其中鲁迅通过祥林嫂问他的问题引出下文,生动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一生。写出了人们的冷漠无情,拿她当饭后的谈资,以取笑祥林嫂为乐。表现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对妇女的迫害,同时也暴露出作者像人们一样对祥林嫂只有怜悯,却没有实际行动。

《彷徨》一书主要写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人们的冷漠。这篇小说主要有两种氛围,一种是黑暗与冷漠,一种是喜悦与激动,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深思,写的人物命运真实,给人以丰富的人物形象,使人们能真实的体会到旧社会民众的无知与幼稚。每个人都有彷徨的时候,朱自清因为时间匆匆而彷徨,老舍为找到解放的道路而彷徨,鲁迅也不例外,他彷徨于自己的人生如同一个圆圈,满怀期待的走离了起点,最终却又重新跌回了起点。这里面有说不尽的苦涩、孤独与无奈。在这种彷徨下,鲁迅写起了书,用了对比的手法,把人物写的生动形象具体,表现了作者对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以及知识分子的关怀与同情。

对比之下,我们生活的年代好比天堂,没有炮火纷飞的战场,也没有妻离子散的悲伤。我不禁感到幸福。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发奋图强,为祖国的未来写下壮丽的篇章。

我的梦想是当一名科学家。自古以来,没有努力就不会有成功。爱迪生经过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贝多芬在梦想的支持下创作了许多著名乐曲;居里夫人在废寝忘食的努力下研发出了镭……他们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的,而要承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嘲笑与压力。这些挫折没有使他们退缩与畏惧,也正是这些原因,才造就了他们获得了成功。

身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认真学习,不能遇到挫折就轻言放弃,只有不断奋进,才能激发斗志。在这条通往梦想的路上有荆棘,更有坎坷。这些挫折能教会我们沉稳,勇敢,在挫折中会激发出潜力,所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坚强地,充满斗志地去面对一切挑战,我会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会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励志长大以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成为祖国坚实的栋梁。

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听老师上课,下课时要把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增加印象。鲁迅曾说:“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是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增长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的梦想才会早日实现。

每次写作业的时候,不经意间总会分神,结果花了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作业,也经常熬夜狂写作业。为此,我挨了不少爸妈的批评。我也曾像鲁迅一样彷徨过,不知该怎么放下玩心,专心致志地写作业,不再三心二意,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认真听讲,制定学习计划表,作业快速完成,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为高中的学习生活打好基础,做好准备,遇到任何困难与挫折要拥有阳光心态,笑脸面对。积极锻炼身体,为实现自己当上科学家的梦想发奋学习,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眼中的鲁迅作文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破四周沉沉的黑暗;一头不屈的硬发,一根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他,就是鲁迅

鲁迅先生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教育家、革命家,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奠基人。鲁迅先生的一生都是坎坷不堪的。开始,他是一名医生,救死扶伤,到了后来他有弃医从文,放下手术刀,拿起手中的笔,用比作武器,用文字做军队,一次又一次对反动派进行猛烈的进攻,揭露他们肮脏丑恶的嘴脸。

鲁迅先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批判中,孤身一人走上了为民族、为人民的奋斗之路。这一路上,鲁迅先生一次又一次受尽迫害,尝尽辛酸。自己写的文章屡次被查封,但他依然不放弃,不惧迫害,顽强拼搏。他用满腔热血实践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他用笔划存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鲁迅先生关心青年、爱护青年,对青年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他给予那些失落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进步青年鼓励,给予他们父亲般的慈爱,温暖的关怀。他还亲自接待了来访青年500名,亲自给青年回信3500多封,帮助过的青年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是我们更深地了解了鲁迅。在我心目中,鲁迅先生幽默风趣,平易近人,他关心做过的下一代,在危险与迫害面前毫不退缩,永不屈服的人,是一个不拍困难,忧国忧民,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爱憎分明的人。

他用自己的文字呼吁人们,幽默中闪烁着睿智与深刻,虚弱的身体中却包含着中国人的骨气和一颗有份深沉的爱国之心。这,就我心目中的鲁迅;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这个一听就另人生畏的名字。首先就是他的文章,有人认为太生硬,难以理解。其次是他与世格格不入的态度。甚至有人编了一句顺口溜: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以表示对这个怪人的憎恨。

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喜欢鲁迅的原因大抵有这么几个。

首先,我对他炼字的功底佩服的五体投地,例如他在《阿Q正传》中说道:……阿Q便飘回土谷祠了……

这句子中的“飘”字我认为用的相当好,既说明了动作也写出了状态。使人感到简洁明了,又带者一些幽默色彩。

其次,那就是他的针对性了。与其说是针对性不如说是爱国性。他的文字就像匕首,像投枪………深深地穿透敌人的心脏。这句评论他的话说的一点不假,这位爱国人士对国家的赤诚在文章中溢于言表,就连现在的我们也很难做到,虽然现在是太平盛世。

最后是他对世事的洞察力以及对生活的哲理性。“当你沉默时,你感到很充实。你将开口,同时又感到空虚”“真的猛士,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这些都是他经典的语言,由小见大,由表及里,由局部到整体,你不得不佩服这是哲学家的哲学。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共鸣。

鲁迅,永远的丰碑;鲁迅,文化史上的奇葩。

让我们静静地为这位文化巨人,同时又是爱国主义者的他默哀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风流人物之鲁迅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许多小说集,散文集。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应该都知道这些。我要说的是关于鲁迅的一些故事。

鲁迅演讲轶事

鲁迅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演讲,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演讲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我想鲁迅先生的情商一定很高,幽默感十足。

文坛铁汉柔情

鲁迅做事十分认真,书房也整理的很好。即使儿子在书房玩耍,弄的乱七八糟,鲁迅也绝不会生气,只待儿子出去了自己再收拾房间。根据周海婴回忆,他曾问过父亲;“爸爸能吃吗?”鲁迅当时的回答也十分童趣盎然:“按理说是可以的,但爸爸只有一个,吃了就没了,所以还是不要吃的好。”

即使是再强大的硬汉,他的心中也难免会有一丝柔情鲁迅也不例外。

笔名风波

对了,还有一件趣事:当时由于国民党当局查禁,鲁迅不时更换笔名。一些嗅觉灵敏的读者,《申报》到手,先看到副刊,稍有点像鲁迅笔调者,急急剪下藏之慢慢揣摩,以致吧许多别人的文章都当成鲁迅的而大喊乱叫,竟至于当时卖旧东西的货担上的《申报》是有八九是剪过的。鲁迅得悉后,冷笑不已。鲁迅的影响力可真大啊,换笔名都能引起那些读者做出这些反应。

说到鲁迅的文章,我想到了一个词“执笔如刀”,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语言简洁,凝练,有力,给人不可磨灭的印象,再加上鲁迅本身的幽默感,讽刺艺术,貌似冷峻而实则热烈的气质,使他的文章有非常突出的个人风格,我最佩服的就是这一点了。

我想我应该找到自己独特的人物写作风格,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更出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鲁迅说无尽的远方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是以他锋利的文章而出名的,鲜见人们谈及他的浪漫。而当我见到这句话时,便深信,鲁迅是个浪漫的人。

没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那种直白,“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却在诗意的表达中,准确地传达了这种思想,更平添了一种浪漫情怀。“远方”是未来,而“人们”是与我关联着的人。至于“无尽”与“无数”,在我看来却是两个空格。只等着让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去填上自己的答案。

鲁迅用文字架起一座桥,使我们与他关联起来,“无尽的远方”对于他来说已经过去了近一百年,以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无数的人们”的实现也指日可待。鲁迅的后世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而我们,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人,“远方”与“人们”又在何处落脚生根呢?

王小波在一篇里描述过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怀揣着美好的理想,并受之鼓舞,为之奔波。他称之为“伟大的一族”。伟大的一族,他们用梦想联系着“远方”和“人们”。我想,这是一种浪漫的眺望。“伟大的一族”是可爱而单纯的,他们为远方写上永远,为人们标上人类,接着以梦为马。“伟大的一族”喜欢为梦想起誓,简单的誓词往往能击碎人世间很多复杂的东西,寥寥的陈述总是能毁灭一切诡辩与藻饰。

王小波在文章的末尾,提到了“伟大的一族”正走向灭亡。我感到十分悲哀,因为我觉得我的同类正在一个个死去。很多人,从未关心过粮食与蔬菜,从未想过,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正经历着什么。一个心中装着整个人类的人,绝不可能在日本地震之后幸灾乐祸。梦想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无数的人们关联着你的梦想。而我又看到无数的人总是在等待。他们像《炼金术士》中的爆米花小贩,等待着娶妻生子攒够了钱,再去度假。

金字塔不会走,但是梦想会和青春一起变老。梦想永存于追求之中。

世界上只有一件事情千真万确,就是时间正一分一秒的流淌,而且永不停息。

未来的一切人们,都与我有关,我将以梦想与信念将其贯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鲁迅的一生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对于鲁迅先生,我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读过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陌生是因为我对鲁迅先生还充满着许多疑问。比如: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认为答案是严肃。因为鲁迅先生的神情是严肃的,文章是严肃的,笑也是严肃的,同时也充满着慈详。从鲁迅先生的“笑”和“文字”中读出一份执着、固执和严谨,每一个文字都含着深刻的含义,耐人琢磨;同他本人一样需要细细品味……

这也就是我不解的地方,为什么鲁迅先生的作品读起来怪怪的?所以我一直避开这些文章,去读曹文轩、去读《草房子》。可是我发现这些文字蕴含了深刻的道理,而鲁迅先生是不明说的,只有仔细品味,才能有所体会。

我觉得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会比较乏味,因为大多数文章都有着一样的写作风格,我知道是因为当时年代的原因,所以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悲凉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有时读了,让人一筹莫展。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平凡而伟大;严厉而慈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浓浓的一字胡,深黑的眼珠,一簇一簇直竖起来的黑发,和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他时常拿着烟斗,这就是我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在这蒙蒙细雨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盼望已久的鲁迅故居,我们先参观了鲁迅的房间,隔着门槛往里看,鲁迅的床、桌子、柜子都是用木头做成的,床上雕刻着精凿的图案,床头的前方有一把椅子一张桌子,旁边有一个柜子,整洁而又干净。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三味书屋,刚到时我就置疑了鲁迅那么多张桌子到底哪张是鲁迅的呢?我仔细看了看,桌子上有一个早字刻得很深很工整,是因他父亲生病,躺在床上,鲁迅一面上书塾,一面做家务,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素以品行方正教书认真著称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的说了一句话“以后要早到。”于是鲁迅便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

出了三味书屋,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这里曾是鲁迅儿时的乐园,里面种了许多菜,鲁迅曾说,这里最初也只有一些杂草罢了,如果有人在背后叫你,你千万不要答应。

参观了鲁迅故居,真真切切看到了“早”字,业于勤,荒于嬉,我要踏踏实实,努力学习,为我的未来打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鲁迅的童年

全文共 143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童年,可以说是欢乐的,也可以说是凄苦的,更确切的说,是一个从天上到人间的转变过程。对于他的童年,鲁迅自述为:“我幼小的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受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一年多,死去了。”这一段平实的文字看起来简单,实则概括了鲁迅“从天上到人间”的童年。鲁迅的家庭,童年,都可以说是封建主义压迫下产生出的悲剧下面将具体分析他的童年。

首先,要想走进他的生活,必将先走进他的作品,在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另一篇文集《呐喊》中,大致有四篇提到了他的童年。其中《故乡》是写他在“天上”的那一段童年。其中写道“那时我的父亲还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个少爷”。从“少爷”二字便可看出那时鲁迅的阔绰。他的家里有田地,有钱,有佣人,衣食无忧,自由自在。《故乡》中主要讲了鲁迅和闰土之间的事,在那一段欢乐生活里,鲁迅自由自在,阔绰,闲在,完全是“贵族大少爷”的生活。在《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是非常不错的,有佣人,受到远房叔祖的教导,读了许多书,压岁钱也会有几百文,生活也是不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大致写的是他自由自在的童年。在百草园中,鲁迅无忧无虑,每天是以鸟兽为友,花草为伴,过得也甚是很快乐,即使是到了有着严苛的老先生的三味书屋也是如此,学习虽然苦,但鲁迅凭借着自身的机智,聪明也能应付,所以并未从他的文字中并未有着不满。但百草园最终还是失去了,卖给了另一位贵族。这就不得不提到鲁迅家族的衰败了。《朝花夕拾》中最为明显的一篇文章便是《父亲的病》。在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与庸医(所谓的神医)打交道,从其中被榨取了不少钱财,也渐渐发现了社会的黑暗。在“神医”的“治疗”下,他的父亲还是未能康复。也可以说,他的父亲是被庸医治死的。这一段生活对他的打击实在很大,但这也让他更加清醒,更加痛恨封建社会,也使他在未来时刻斗争着,一直不放弃,像猫头鹰那样,在夜深人静的黑暗与寂静中见证着一个个卑鄙无耻行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用犀利的笔触,刻薄的话语批判着封建社会伟人所不齿的内幕行为。

从一些资料中也可以看出鲁迅从天上到人间的生活。鲁迅出生在绍兴的一个大家之中,他的祖父周福清,号介孚,进士出身,身价不低,当着朝中大官。鲁迅一出生,位置就极为优越,因为他是周家的长孙。“长子长孙”的观念决定了鲁迅“幸福”的童年。确实,在前一段童年中他确实有着不错的生活,就像故乡所描写的那样。但是1893年时,一切戛然而止。周福清因受贿而入狱,为了不使周家的支柱被斩,周家的四五十亩水田变卖了一半,四处打点。而鲁迅的父亲因受牵连,忧愤交加,大病不起。从此“大少爷”也只能出入当铺和药店了。数次和庸医,骗子打交道,使鲁迅在童年即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阴暗面。但即使用出了周家的许多钱财,鲁迅的父亲仍然未能好转。直到鲁迅的父亲离世,周家也全部破产。试想,从一个大少爷突然变成了一个“乞丐”,又有谁能接受得了呢?可以说,鲁迅是深受封建社会的迫害的,所以他在抨击那个阴暗的社会是才能那么令人产生共鸣。面对自己的“仇人”,自然不会留情。所以鲁迅对社会的阴暗面的接触使他留下了阴影,成了一副猜疑,刻薄的性格。

总的来说,鲁迅从天上到人间的转变,虽然凄苦,令人同情,但确实也炼就了他的性格,使他的思想更为深刻,留下了一篇篇思想深刻,扣人心弦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倾听鲁迅

全文共 1149 字

+ 加入清单

之于鲁迅,其实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一群丧失听觉的病人,只看见他挥起重锤在2 0 世纪初的中国文坛上砸出一个无法磨灭的印痕,却没有用心去聆听那扣问灵魂的低沉又浓重的思想之音。在我们看来,鲁迅是偶像,是时代的支柱,他和他砸出的无法磨灭的印痕一样是坚不可摧的;可在他的时代,在他作为一真真正正实实在在的人而没有被神化的时候,他走的每一段路都布满荆棘,在救国救民的这条路上,他是最辛苦的一个。我不知这个比喻对不对,但我觉得,鲁迅就像那只荆棘鸟,即使咽喉被荆棘刺穿,他仍然在歌唱。

那时的中国处于一个历史的过渡,古老的文明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下迎接强大的西方潮流的冲击,被动地做着反抗。中国夜郎自大的迷梦做得太久了,以至于当时能觉醒的人寥寥无几。鲁迅是其一。鲁迅幸,鲁迅也不幸。“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这就是鲁迅所认识到的中国苦难的结症所在——不是体魄是否强健,而是是否有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成了他日后为之奋斗的理想。鲁迅幸,他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又有了指路的明灯。鲁迅不幸,因为在他起步之际,他是孑然一身,巨人找不到和他并肩作战的同伴。鲁迅的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是与那些还陷在迷梦中的百姓脱节的,高处不胜寒哪。当鲁迅为“医治”国人的精神而四处奔走,振臂高呼时,回应他的竟是黎明前的丁字街口,人们鸭子一样地伸长了脖子看杀夏瑜的情景。只能说鲁迅是一个寂寞的先驱者。

当鲁迅用博大的心灵感受着外面的世界时,他为中国以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人们的沉默而感到震惊。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固有沉默是顽固的,本不是几次思想变革就能打破,辛亥革命不行,五四运动也只激起学生们的热情。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和近百年的列强入侵,国人的沉默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这种全民族的沉默表现的是一种自我孤独,谁也不会感受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中国就是在这样的沉默中渐渐停滞不前的——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渴望着“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鲁迅是一个开了口的人,不幸的是没有人来附和他。鲁迅回陷到了沉默中去,心灵的沉默,这其中包含着多大的痛苦,我们无法猜测,可在这沉默爆发后激发出的力量,我们都有目共睹。

屈原曾经反复吟诵:“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生活在中国这块多灾多难的土地上的人民的命运总是牵动着文人的心,他们总是在乌云蔽日时,冲破云层,带给人们光明和希望,哪怕要面对麻木与背叛,哪怕要承受孤独,他们也一样上路前进,为了实现理想而上下求索。

鲁迅的精神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他是一个响亮的激情澎湃的高音,他值得每一个人聆听,用心地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呐喊鲁迅读后感二:鲁迅《呐喊》读后感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红色经典”,说实话,我不知道它有哪些代表作。想起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有人说《白毛女》也是?恍惚间想起了我唯一看过的《呐喊》,它应该也是一本红色经典书籍吧!

高中时学到《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部经典小说,至于它其中包含那些文章?记不清了,于是,又从图书馆借来翻阅。

看到了《故乡》,《药》,《孔乙己》,曾经很熟悉的文章,再次阅读是我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感慨老先生文笔的犀利,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情况和人物性格。

比如《药》,作品描写华老栓用被刽子手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事,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人民大众受到封建社会的压迫。揭露了统治者(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盲从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赞扬了夏瑜的革命英雄精神与气节,痛惜了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先生写这个《呐喊》,是希望唤醒许许多多在小铁屋里沉睡的人们,激励着当时中国人,向被深深蒙在鼓里的国人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

而现在的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我们的祖国更需要我们团结起来,面对强权主义,反对“藏独”,反对“分裂”!

先生已经去了,呐喊的人还会有,但还有像先生喊得那么有力的人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鲁迅故里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五一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绍兴鲁迅故里

鲁迅故里是鲁迅先生早年成长、生活的故土,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鲁迅故里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等,因为五一人多,所以我们只去了两个景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鲁迅祝福读后感

全文共 2745 字

+ 加入清单

祝福》的故事,在读书人中广为流传。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剧中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她十岁半被婆婆买来做了童养媳。而当时的小“祥林”却还在“摇篮眠”!“白昼间我喂他三餐饭,到晚来我给他把尿布来添!含辛茹苦十余载,成亲半年命归阴!”这便是三十岁刚满、一个连自己的姓名都不知道,只被人唤作“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开始。庆幸的是祥林和他弟弟祥根都很善良,祥林死前硬是恳求妻子逃离了家园,因为此刻卫癞子正在设计出卖她! 此时的祥林嫂,有的是力气,而且又聪明、又勤快。她经人介绍,初次来到鲁镇的鲁四老爷家去帮佣,鲁四太太说她:“力气大来工钱低!”所以很愿意收留她。而鲁四老爷却从心里嫌弃她是个“寡妇”,但迫于雇人难而不得不暂时留用了她。他还忠告他的太太:“对下人满意,只可喜于心,莫可露于外!”可见,他是一个多么阴险、狡诈的家伙啊!

两年后,卫癞子终于千方百计地打听到了祥林嫂的下落。首先,他明目张胆地以“父债子还,夫债妻填”为理由,索走了祥林嫂靠帮佣攒下的辛苦钱。然后,又和她婆婆串通一气,设计抢走了去河边淘米的祥林嫂,把她卖给了深山密林里的贺老六。 起初,祥林嫂死活不从,还想一死了之,并为此碰得头破血流!无奈,在众人的强拉硬扯下,还是“拜了堂”!酒席散后,凑热闹的众乡亲相继离去。从昏迷中醒来的祥林嫂,心中充满了怨愤,她含泪反复哀求贺老六:“放我回去!放我回去!……”心地善良的他,不忍再伤害眼前这位可怜的人!于是,他答应了祥林嫂的请求。但当他问道:“你是回鲁家帮佣,还是回家”时,一句话却触动了祥林嫂的满腹心事:“回家,我哪里还有家?”是啊,天地如此之大,竟然没有她的落脚之处……于是,两个苦命人儿又相帮相依,组成了一个“新家”!

秋去冬来,岁月更替。五年后的一个春天,他们夫妻俩生下的“小阿毛”也已长成一个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了。他是那样听话,那样乖巧,那样讨人喜欢。妈妈让他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此时的祥林嫂心中充满了幸福感,她是那样满足,那样快乐,那样满怀希望!

一天,阿毛爹上山去打猎,突然被乡亲抬了回来,说是“伤寒”病又犯了。贺老六还挣扎着说:他刚打死了一只狼就犯病了,另一只狼却逃走了!祥林嫂忙于抢救丈夫,就让阿毛去门口剥豆吃。不想,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卫癞子又闯进贺家逼债,惹恼了本已生病的贺老六要与他拼命。卫癞子乘机将贺老六从胸口猛填一拳,他顿时口吐鲜血,倒地身亡。而此前祥林嫂为了安慰病中的丈夫又出门去找阿毛,却猛然发现踪影皆无!忽听有人高喊:“打狼,打狼……”待她失魂落魄地和乡亲们一起追去时,孩子已被狼吃了!“五脏都已被挖空了,但手里却还紧紧地抓着那只篮子……”

此时的祥林嫂又该如何呢?面对丧夫失子的不幸,面临卫癞子“抢房又将穷家端”的悲惨结局,无奈之下,她只得又奔鲁家去帮佣。但鲁家对她的态度,上至老爷、太太,下至佣人柳妈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人人厌来个个嫌!”——“皆因我两次守寡命运贱!”老爷、太太还吩咐柳妈:“只可让她做些下人的活,祭祀时是千万不能让她插手的!”柳妈又恐吓她:“你如今嫁了两个丈夫,那两个死鬼在阴间都等着你,等你死了要将你锯开来分给他们……”并送给她一本关于“阴曹地府”的画册!夜幕降临,孤独的祥林嫂拿着它,越看越心惊,越看越害怕!耳边还不时响起柳妈的那些话……万般无奈之际,她不得不听从柳妈的建议:“现唯一的办法是:去土地庙敬个神,捐个门槛让千人踏,万人踩,那样就赎了你一世的罪名!”于是,祥林嫂又把“多年辛苦”换来的工钱全部交给了“庙祝”,并赊账“捐了门槛还了愿”!

一年一度的“祝福”又到了,鲁家上下,忙碌中透出丝丝喜气。当祥林嫂“高高兴兴到堂前”,为鲁四老爷家端来“祝福”的年饭时,“忽听老爷太太一声喊,”说她“是不祥之物,伤风败俗,除夕之夜赶外边!”……这下彻底打破了祥林嫂继续生活下去的梦想,使她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绝境!

痛定思痛,绝望、愤怒的祥林嫂终于鼓起勇气,手执利斧走进了那座“土地庙”,她要去“砍门槛”!她要把这象征着封建迷信的神权统统毁掉!她满怀“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天地和神仙!”“到阴间即便是刀劈斧剁也心甘!”的一腔豪气和怨气,砍掉了那个曾被“千人踏、万人踩”的“门槛”!在又一个“祝福”的风雪之夜,倒在了鲁四老爷家的门前……至此,全剧画上了一个凄凉而悲惨的句号!

!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自其问世以来,相继被改编成各种戏曲,我观赏过的有:越剧、黄梅戏等,它们的改编可谓风格各异,各有千秋。剧作家都能吃透鲁迅小说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髓,着力塑造祥林嫂这个凄惨的悲剧形象。但秦腔的改编却又将这一悲剧人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即增加了“砍门槛”这一重要情节,还增添了一些必要的次要人物和必要情节,使得这幕悲剧比小说更令人玩味,更令人荡气回肠!尤其是“砍门槛”这一情节,使原本柔弱、卑微的被损害、被侮辱的“小人物”——祥林嫂,具有了坚强不屈、不甘屈辱、与命运做最后抗争的光辉形象,使她的反抗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观众从她那如泣如诉的哀怨声中,听到了她痛苦的呻吟,听到了她愤怒的控诉,更听到了她不平的心声!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令人思考,催人奋进,教人学会生活,学会珍惜。

记得当代著名作家丁玲曾说过:“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都把她往死里赶!”此话的确很精辟。她本是一位勤劳、善良、倔强、坚强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却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最终被旧社会所吞噬。面对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也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然而最后还是被彻底压垮了。

《红楼梦》中妙玉曾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当绝境中的祥林嫂“抬头问苍天:‘魂灵究竟有没有?魂灵究竟有没有?’”时,“苍天——不开言!”又“低头问人间:‘地狱到底有没有?……死了的一家人还能再见面吗’”然而,“人间也无言!”祥林嫂就在这“半信半疑难自解”中,“似梦似醒”地离开了人间……她的死,固然是由于贫困、潦倒所致,但更重要的却是精神的崩溃。这不仅仅是她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悲剧。只有彻底埋葬那个时代,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才会有活路,才能过上劳动致富的幸福生活。所以,生活在今天的广大妇女,一定要无比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打造一片新天地,创造一种新生活,也为家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才能不辜负剧作家的良苦用心,亦能对得起鲁迅先生的伟大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心中的鲁迅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我可以使时光倒转,那么,我最想见的人就是我国的一位大文豪——鲁迅先生。

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以笔为武器,写出了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是慈祥的,他无微不至地关心着青少年们。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是不惧怕迫害的,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与反动势力斗争了一辈子。在我的心中,鲁迅先生又是快乐的,在别人谈起他受到过的迫害时,他总是轻描淡写地一说。那浓密的“一”字形胡须下面,仿佛永远都挂着微笑。

也许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还太少、太少。我远不知道,他在青少年们的心中,是多么重要。一位可以说是几乎无人能及的大文豪,在人们的心中,留下的地位很高、很高……

也许他在人们心里的地位靠的是自己的言行。他真的做到了,做到了他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真的做到了,他的一言一行正式这句话的真实写照。瞧!我仿佛又看到了他正在给青年们写回信;听!我仿佛又听见了那位老人“救救孩子”的声音。鲁迅先生的名字在无数青年的耳边回响。

学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我终于体会到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学了《一面》这篇课文,我深切地明白了他对青年们的关心;学了《有的人》这篇课文,我终于知道:他,那个慈祥的老人,多么令人尊敬!

或许,只有一句话可以表示我对他的了解,那就是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鲁迅自传读后感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位智士说过,不读鲁迅的文章,就不能懂得旧的中国;也可以说,不读鲁迅的文章,不能算是有修养的中国人。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翻开了这本《鲁迅自传》,映入眼帘的是鲁迅先生的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当我读到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为什么最后会成为中国文学家呢?带着这样的问号,我继续往下读。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是20世纪初,学校放映幻灯片,其中有一个中国人被日军砍头,而周围都是一群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观看。读到这时我深受感动,一个精神麻木,没有灵魂的人,无论体魄多么健壮,也是没有出路的。鲁迅先生也许是因为这部科影片改变自己,以文学作为终生事业,拯救中华民族的灵魂。

我们中华民族新的一次文化转型从20世纪延续到21世纪。五千年的文明史,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富遗产。鲁迅先生的创作生活就处于从新文化运动开始至抗日战争即将爆发的20多年间。这一时期文化运动是为新文化的建设奠定基石。他也是新文化的倡导这。以打倒“孔家店“为旗帜,鲁迅先生是从旧营垒中杀出来的斗士,他的斗争最为坚决,他与旧文化和旧制度的决裂最为彻底,他深爱着我们的民族和人民,他痛恨落后和愚昧。他以自己的如 之笔,作为投枪和匕首,向着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不屈不挠的斗争。鲁迅的骨头最硬,面对敌人的迫害和自己营垒中同志的攻击。他左抵右挡,不顾身上的血迹,毫不妥协地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直至倒在革命的战场上。

读了鲁迅的文章,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鲁迅,了解旧中国。鲁迅用文学的笔杆,唤醒了沉睡的中华人民。鲁迅用一木一石,叠起巨大的建筑立在人们的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心中的鲁迅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名字如此熟悉,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便扎根于记忆中。

这个名字那么陌生,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后,却仍只是个名字。

鲁迅先生:

请原谅我少年的单纯与稚气,只怪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懂得太多无奈与绝望;请原谅我此刻的困惑与不解,只怪我的生活太过安逸,不明白太多愤慨与悲哀;请原谅我曾经的散漫与自私,只怪我的旅途未历风雨,不知道生命何其短暂,责任何其重大……先生,请允许刚开始思考的我慢慢向您的心靠近,试着感受那伟大的热度。

您是我敬畏的人。从前是因为您站得太高,太远,模糊的印象让我产生敬畏。如今,我努力向上攀爬,渴望更近、更清晰地认识您,然而直到现在为止,我只是发现,对您的敬畏更多更多了。

您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毋庸质疑的。可我更愿意抛开这些空洞的称号,因为我知道,您只是一个中国人,一个有思想、有骨气、有人性的中国人。无法想象,那是怎样的混乱的年代啊,那是怎样的堕落的社会啊,那是怎样的愚昧而懦弱的民族啊!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和平的年年岁岁中,但也为难以体会您的心灵而深感遗憾。我只是试着,试着感觉那交织了无数情感的炽热的心,一种不能用言语诉说的感情,只能像这样,像这样化作我对您深深的敬畏。

世上的人们常谈论起您,对对错错,是是非非,没有一个定论。而我——一个涉世未深的小丫头,实在不敢妄加评论。您在我心目中,简单又复杂,平凡又伟大,如一个耐人寻味的谜。对于您,我仍无法清晰地了解,只是一遍遍读着您的东西,反复推敲着您的文字,尽可能准确地揣摩您犀利的话语,仔细地发现您敏锐的目光,深切地感悟您燃烧的情感……

当我努力向您的心靠近时,周围弥漫着沉重而压抑的空气。但是我嗅到了,我真的嗅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的气味。我似乎能听到心脏有力地跳动,我似乎能触摸到心底的滚烫,那样的炽热,必蕴涵着一种力量,源于人性的精神的力量!

我,仍在这样凝固的空气里,努力,努力,试着亲近那颗炽热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鲁迅先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一生与电影结下啦不解之缘。在鲁迅先生的大半生中,去影院的次数比较多。他看电影不拘一格,尤其讲究电影的品位鲁迅当时很推崇进步的外国电影。他对前苏联的早期革命电影情有独钟,如《夏伯阳》、《复仇艳遇》(《杜勃罗夫斯基》)等。许广平曾回忆说:"至于苏联的片鲁迅是每部都不肯错过的,任何影院不管远近,我们都到的,着重在片子。"虽然,在当时很难看到这些影片,鲁迅先生还是想尽办法看啦10部。就在他逝世前的10天,还看啦由普希金小说改编的《复仇艳遇》,鲁迅把它视为"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影片,并向友人推荐"不可不看"。

对美国电影,他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接受、欣赏。二三十年代美国电影波及到世界各个影院,充斥着驳杂斑斓的美国文化特点。而对传入中国的美国电影,鲁迅先生虽时而流露出不满和激愤,但更多的还是成啦他考察美国文化和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途径。据统计,鲁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间,共观看啦142部影片,其中美国片就有121部。对好莱坞的探险片、喜剧片、侦探片、歌舞片都作啦公允的评价,特别对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城市之光》给以热烈的赞赏。他看得最多的是美国纪录片学派实地拍摄的探险片,有37部之多,如《南极探险》、《奇观》等等,有的不止看啦一遍。

鲁迅热情扶持中国的"左翼"电影事业,在《准风月谈·后记》、《中国文坛上的鬼魅》中,他毫不畏惧地痛斥啦蓝衣社特务用法西斯手段捣毁艺华影业公司,禁演田汉、夏衍等编写的早期进步电影的罪恶行径。特别是对早期进步演员阮玲玉的自杀和"左翼剧联"盟员艾霞之死,鲁迅写下啦怒不可遏的檄文《论人言可畏》。鲁迅对当时一些不好的国产电影也兴趣索然。针对无聊的电影,鲁迅曾当头棒喝:"现在的中国电影,还很受着才子加流氓式的影响……看啦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鲁迅作文500字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周末,爸爸带我了鲁迅故里,还没走进大门,一副巨大 墙画印入我的眼帘:一张刚毅的国字脸,一道浓黑的眉毛,还有那嘴角一丝的浅笑,勾勒出一张与众不同的脸。“这是谁,鲁迅先生吗?”我忍不住问爸爸,爸爸凝视着那堵墙,低沉着声音说:“是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惊世名言呼唤出一代文豪啊!”

从爸爸那儿我知道了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他就是我们绍兴人的骄傲——鲁迅先生。

进了鲁迅故里,我看了很多有关鲁迅的图片资料,他一生出版了无数著作:《呐喊》、《野草》、《华盖集》、《彷徨》、《朝花夕拾》等专集,倾注了他全部的热情,他用手中的笔对黑暗的旧社会,人吃人的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抨击。他四处演讲,带领年轻的大学生发起五四运动,他奔走于革命的前线,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他的一生真是让人佩服、崇敬的一生。

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们要从鲁迅先生那里学到点什么呢?出了鲁迅故里,爸爸给我出难题。是啊,我该学点什么呢?我们现在是和平年代了,不需要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去粉碎国民党反动派了。我们应该把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园,我们的学校建设的更加美好。在班级中我是一名语文课代表,我应该像鲁迅先生那样做一头全心全意为同学、老师服务的“孺子牛”。每天按时收齐作业本,放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每次老师批改好的作业都能督促同学及时订正;同学有不懂的问题我把它收集起来,向老师反映;老师不在时,我可以带领同学读好课文,和纪律委员组织大家上好课。

星期一,我踏着欢快的脚步向学校走去,我要用行动证明,我是鲁迅先生的接班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心中的鲁迅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是供在“神龛”里的鲁迅,他去世不到两周年,“谥号”就有了许多,多得我必须细细打点才能说全。“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中国的一等圣人”“新中国的圣人”“革命队伍中最革命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在我还是蒙童的时候,我只能听到师长千篇一律地告白: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鲁迅对民众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倡导“壕堑战”,主张“韧的战斗”。这个鲁迅离我很远,很远,好像除了“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外,就是先生那“倔强地竖立起来”的头发,别的什么印象也没留下。

另一个是活在他自己著作里的鲁迅。他写下了很多深刻的话,也说了些过激的话。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圣人”,而且一辈子也没有承认谁是“圣人”。他的祖上也“曾阔过”,到他却家道中落,成了“破落户儿”:父亲久病,作为长子的他经常奔走于当铺与药铺,受尽白眼;他曾因溜进百草园翻何首乌,捉斑蝥,被先生责罚;他留过学,学过医,成绩平平,弃医从文;他思想活跃,先是进化论,继之超人哲学,后来社会主义思潮,在他身上深深地烙上了中国近代思想快速发展的痕迹。但他始终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一精髓。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世界观,影响几代中国人。他“呐喊”过,想凭一己之力,唤醒沉睡的同胞,捣毁令人窒息的“铁屋子”;他也“彷徨”过,孤独地在故纸堆里抄写古碑;他更妥协过,接受了母亲“赠送”给他的“礼物”;他绝对疲惫过,“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总之,他同普通人一样,但想得多,看得深;他的思想未必都对,他自己也曾说“矫枉必须过正”;他深情祝福中国人“忘掉我吧”,但即便是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也无法“忘却”!

两个鲁迅,我痛惜前一个,喜欢后一个。前者虽然妙相庄严,但渐失生气。这个鲁迅只需人顶礼膜拜,让人盲目崇拜,却难以给人一点新鲜的思想.自己也成为生前痛恨的被高高供奉的土偶;后者虽然不是那么神圣庄严,但那思想却是鲜活的,可以接受,可以批评,可以补充,可以修正,也因此可以愈益完备、愈益发展。

一切思想家——即使是最伟大的思想家。一旦被当作“神”,供于“神龛”之上,他的思想就不能与时俱进,从而僵化,继而终结生命。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要想扼杀一种思想,最简单、最方便、最冠冕的办法,就是把它供起来。如果我们真的尊敬一位伟人,那就请他当作一位智者而不要把他吹捧成“神”吧。我们吸收的智慧,而不要匍匐着求他替我们解决他生前未曾遇到的问题。

前面的路,要自己来走,这就是我心中的“鲁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