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风民俗作文傣族(推荐20篇)

浏览

8089

作文

627

家乡的民风民俗四年级作文_文化作文500字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 ,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 ,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 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虽是个小县,但却有着几千年浓厚的文化底蕴,承载了祖先流传下来的民风习俗,为中国增添了一份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的风俗

相信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就有它自己独特的风俗。

就先说除夕夜吧!在这个不平常的夜晚,小孩子们可以打着灯笼,到处去玩。不仅是小孩出来玩,有的大人也会忍不住出来玩呢!大人小孩都在街上放爆竹,那场面,好不热闹!

除夕过完,第二天便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连着大年初二、大年初三,全家人都等于放假了。对了,这三天还不许动针线、剪刀呢!听那些年老的人说,这是为了劳累了一年的妇女们放了三天假。可见这是多么公平!大年初一这一天,大人们就领着小孩去长辈家拜年,拜完年,长辈们会发红包的!这红宝是给小孩子们的,小孩子们可以自己攒起来,自己支配,比如买点书了,买点文具了。对了,这一天,大家还得放鞭炮呢!有兴趣的人们还可以在家里打开VCD,插上话筒,尽情的唱一番。

到了元宵节之后,也就是正月十五,小孩子们可以买元宵,到晚上煮元宵吃。哦,对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还得点蜡烛呢!家家都点,屋里,院子里,还有大门外面,都点上了蜡烛,从外面看,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

十五过后,到了十六,就开学了,人们有各忙各的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这个巨大的家庭是由56族兄弟姐妹们组成的,而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广东,下面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首先先绍的是我们广东人最爱的饮料——凉茶,我们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因为它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在广东,如果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很多人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几片陈皮去苦。

广东人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从粤北到粤西山区广大农村,流行着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春牛舞。人们满怀深情地赞颂和他们一起幸勤劳作的耕牛,充分表现了人们对这一农家宝贝的爱怜,对未来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操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蔑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猗角,大大的眼睛,黑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成,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先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住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的话,逗引观众发笑。

有时观众也挑逗演员,唱道:“手拿红花红彤彤,红花挂在牛角中、你堂春牛唱得好,不过你牛背有只窿。”机灵的演员立即唱答:“锣鼓一打闹喳喳,老兄讲得也唔差;谁个牛仔纸扎介,背脊有窿正好拿。”

引得众人哈哈大笑,然后开始正式表演。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有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一边还要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持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但动作都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唔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连州学到连山样,留出中间做鱼塘。”

为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蓝,边舞边唱相随,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最能表现这种舞蹈特点的是它那纯真、深情的唱词。牵牛的演员把牛牵到场中,便开始唱道:“我条件仔好耕田,生得头大角又尖,耙田唔使用鞭打,犁田唔使用索牵。”然后充满爱怜地抚摸耕牛,从牛头摸到牛尾,一边摸,一边唱:“摸摸牛头摸牛尾,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茨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耳,发展生产走富裕;摸摸牛头摸牛嘴,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肚,生活改善有出路;摸摸牛头摸牛脚,唔愁吃来唔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爱牛如同爱父母,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

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是非常受人瞩目的;舞狮;种四方竹……

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它有它的独特风韵;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广东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希望大家也能多了解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甚至了解其他民族地方的特色,让我们好好的感受中国的多姿多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广州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2015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掘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广州之所以被称为“花城”,不单是因为广州气侯温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昆明也四季鲜花常开),更由于广州每年春节前都举行迎春花市,这种倾城人民逛花市的习俗,全国唯广州所独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规模。

早在两汉时,广州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人“彩缕穿花”。因广州人爱花,也就出现了以种花、卖花为业的人。

南汉时,河南一带被称为“素馨斜”,就是专门艺植花木的地方。花农和卖花女就在现在的海珠桥南岸西侧的“花洲方渡头”划艇过河北卖花。形成花市的,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一1630年)。但那时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

字码头,后陆续扩大到广州九个城门。花的品种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则到19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始形成。

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前三天,即从年甘八开始,到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时结束。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到除夕午夜时分,花农必将售不出去的花砸个稀烂。这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广州迎春花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市内各区均有花市 :越秀区在教育路;东山区在滨江路;荔湾区在多宝路;海殊区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海幢公园、流花湖、荔湾湖等大小公园,无不在春节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则成为广州花市的中心。每个花市搭起彩楼 ,张灯结彩,在马路中央架起长长的花棚,一层一层摆满各种花果。广州人好讲意头,认为春节逛花街,买支靓花,来年便能行个“好运”。当然,逛花街不只是为了买花,更多的是为了赏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种花果。

每年阴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阳。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阳处在正阳的位置,所以称端阳,还叫天中节。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广州端午赛龙舟已有一干多年历史。明代以来,人们多数在珠江河海珠岛对开的海面进行。但那时的龙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样式也复杂、美观。有十几丈长,六、七尺高的,龙船上还有台阁,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实质是以艺术性为主。现在,赛龙舟已成了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运动了。龙舟的形状也多制成狭而长,形如独木舟,以利船速。龙舟的桨数不等,少则六对,多的有五十多对。大型龙舟一般都设旗手和锣鼓手,锣鼓手击锣打鼓统率全船,划浆的随鼓声或快或慢。此外划桨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舵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水雾在江面飞驰,甚是扣人心弦。赛龙舟夺标者可赢得整只烧猪出回村里分了吃。很可惜,广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挤拥,已有好几年没能在这里举办赛龙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藏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各具特色的节日习俗,就拿藏族来说。藏族的民风民俗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吸引着我们。

藏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是雪顿节是每年藏历六月底七月初,是西藏传统的节日。在藏语中,“雪”是酸**的意思,“顿”是“吃”、“宴”的意思, 雪顿节按藏语解释就是吃酸**的意思,因此又叫“酸奶节”。虽然酸奶我们都吃过,但藏族人民却还是把这个加入了民俗的行列中。

“雪顿节”是藏族人民最快乐的一个日子,在这天人们都在吃酸奶,还在一起比赛呢。瞧,这摆放酸奶的桌子一眼望不到头,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到桌子前,每个人都有三十个碗,碗里盛满了酸奶,看谁在最短的时间里喝完这么多酸奶。来参赛的人有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小孩,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人们来参加比赛并不是为了吃的,而是为了使场景更热闹点,让别人更开心一点。

藏族的民风民俗有吃有喝有玩,真是有趣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山东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全国各地,有不同的省,也有不同的民族,课本上不是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嘛,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我家乡山东的节气风俗习惯。在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立春、夏至和立秋的风俗。

立春里的风俗最好玩。在山东的各地都有“咬春”或“尝春”的习俗。在农村,很多人认为,立春的时候咬一口生萝卜,就可以消除春天睡懒觉、赖床的习惯。在临沂地区的一些农村,立春这天人人手里拿着一个生萝卜,待立春时刻到来的那一瞬间,人们就会不约而同地咬下萝卜。据说谁在立春那一瞬间咬住了萝卜,谁就青春永驻,长生不老。不过我认为,这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的幻想,因为我到现在还真没听说过有那一个人真是青春永驻,长生不老呢!

而“尝春”类似刚才说的“咬春”,只是吃的是春饼和春盘。这种习俗早在南北朝时就已经有了。杜甫的诗里说“春日春盘细生菜”讲的就是“尝春”。不过现在人们已经用面条、饺子代替了春饼、春盘。

夏至这天,山东各地都要吃面条,俗称过水面。谚语里都说“冬至饺子夏至面”。不过,在山东也有的地方在夏至时煮新鲜的麦子吃。

而到了立秋这天,山东南部的地区的儿童比赛采集楸叶或桐叶,剪成各种花样,或插于鬓边,或佩于胸前。山东在立秋后,天气仍然很热,但一些地方的人们却忌讳在立秋洗澡,他们认为立秋洗澡不吉利,会长痱子或者拉肚子。不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因为我天天洗澡,也没有拉过肚子,或许这和某个历史故事有关吧。

这就是我家乡山东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俗民风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民风民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白山奇特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403 字

+ 加入清单

山神节:由于长白山盛产人参,虽然清初严设禁令不准人们进山采挖,但是私采的人还是与年俱增的,特别是康熙后期,山东、河北农民大量破产,这些破旧产农民为生活计便翻山过海来到长白山老林子里偷入禁区采挖,络绎不绝。进山采挖人参,俗称“放山”,是一项十分艰苦危险的劳动。既要躲避官府的缉拿,又要与严酷的大自然环境作斗争,因此需要由五、七人或十几人组织起来集体行动。领头的叫“把头”,人多时再设个“二把头”。进山时,先由把头领着大伙祭拜山神爷(俗称老把头),烧香摆供,磕头许愿,祷词曰:“山神爷老把头在上,弟子进山取货,请给指路,让我样开眼,拿了大货,发了大财,回来一定杀鸡宰猪给你还愿。”

放山季节一般是开始于农历三月清明至白露期间,这时的采参叫作“放芽草市”,也叫“放扫帚市”,六七月叫“放红榔头市”。由于放山是在农历三月开始,故而人们将每年的农历三月初十,作为山神爷把头节。山里农家,特别是进山挖参的人都要烧香上供,给山神爷把头过生日,人家做些好吃的举杯庆祝。祭祀时,还有一套似唱非唱的祷告词,曰:

“家住莱阳本姓孙,翻山跨海来挖参,三天吃了个喇喇蛄,挖不到人参不甘心!”

人参节:近几年来,长白山区的抚松、浑江、通化等市县,常于每年七、八月间举行人参节。届时,全城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展开一片以人参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浓厚的山区特色和风韵,有许多精彩的地方是外地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因此,每年节日期间吸引来大量游客,其中有许多外地的以及国外的客商趁此机会来洽谈生意要,协商各种投资与开发项目。

在人参节举办的各项文化活动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莫过于“摹拟式深山采参活动” 。参加这项旅游活动的人,事先都要穿上当年放山人的服装,带上蚊帽,背上背筐,分头地拿上剪刀、快斧、铲子、鹿骨、签子、索宝绲、铜钱、红头绳等器具,然后由把头带领进山,按照事先设置好的路线进山挖宝。当把头将他们带到预定的地点后,把头在前面用索宝棍拨开草丛放“头棍”,在他旁边的三把头放“二棍”,然后一字排开每人相距十米左右,放“三棍”、“四棍”,最边上的人叫“放边棍”。这样的并排前进寻找,叫作“压趟子”。按照当年的老规矩,压上趟子后,人们便不准说笑打闹,必须聚精会神地寻找。有谁发现了人参,便高声喊:“棒槌!”这叫作“喊山”,别人听见后,立即接问:“几品叶?”这叫作“应山”。喊山人发现瞅准后,马上回答说,三品叶或者是四品叶、五品叶。

按照当地人的习惯,管人参都叫棒槌;人参鸟叫棒槌鸟。几品叶是指人参枝几簇对生的叶子而言。品叶越高,人参的生长年限越长,价钱也就越高。如果发现有数棵人参生长在一起的,便叫“几品是堆”或“几品叶片”。

喊山过后,大家便赶凑过来,由把头带领挖参。挖之前先用两端拴铜钱的红头绳将参系住

(据说是怕人参跑了,实际是取得准确定位的意思),然后用树棍支个架子将人参罩住,这才能动铲子破土挖参。遇到参须子要特别小心谨慎,一根也不能挖断。挖断须子的参,便不那么值钱了。等到把须子周围的土用鹿骨签子都剔除干净后,便由把头将人参起出来,然后有人剥下附近的桦树皮将它包好。

整个采参过程,规定十分严格,操作十分谨慎,也带有一股神秘的色彩。摹拟采参活动,也必须完全按照这个规程来做,因此也就倍感到有味道,而且,由于事先在旅游路线上都栽埋下了人参,所以参加者一般都能找到人参的,因此操作起来情趣盎然,决不会扫兴而归,一棵也找不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关写民风民俗的初中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看见公公、婆婆在忙碌着,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往盘子里放水果,有苹果、梨子、桔子、柿子、葡萄、桃子、菠萝,还有像刺猬一样的,我也说不上名儿,这些水里看了真让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炉,并插上香。

到了中午,公公双手轻轻地抱着一个像宝塔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门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这东西点燃,过了一会儿,等公公干完后,我问公公:“公公,这是什么东西?”公公点起一支烟说:“这叫九层香,是为了出门不遭受风雨!”我听了点了点头。

终于到了晚上,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吃团圆饭了,啊!这么多好菜!全是为了远到而来的舅公公准备的。吃完团饭,我们看了中秋晚会,看完中秋晚会,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问婆婆:“婆婆,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吗?放到那儿等坏呀!”婆婆笑着说:“小傻瓜,这些水果是为了敬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吃饱,出门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到赏月的时间了,我们大家各自搬了张椅子,来到大院子里坐下。大人们在谈论着,我看着圆圆的月亮想:“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丰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药,从此寂寞地住在广寒宫内,吴刚被罚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儿在广寒里为嫦娥捣药……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豆那可爱的小白兔儿呀!但都不可能成为现实……”这时,妈妈吟起了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吃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关于月亮的传说……

夜深了,温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层银纱。房屋、树木都睡了,它们像睡在无比宽大的“摇篮”里。我也睡觉了,银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间照亮了,

圆圆的月亮伴着我进入了圆圆的梦。

[有关写民风民俗初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夏日,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描写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描写民风民俗作文一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关于描写民风民俗作文二

北方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去逛庙会,今年,我来到了南方过年,这里的人每缝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去逛花街。

听说广州花街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这几年,花街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几十里、几百万人在一起逛花街的壮观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舍弃与家人一起团圆的机会,从各地赶来,特地来目睹广州花街的气势。

今年的除夕前夜,我们也来到越秀花街来沾沾喜气。看来传闻是真的,还没走到花街入口,只见花街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来来往往的游人手上大多拿着桃花、水仙、小柑橘树、兰花。我问爸爸:“为什么游人买的都是这些花呢?”“这是人们为了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图!”爸爸摸着我的头说。

我们来到了花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粉红动人的桃花,有千姿百态的菊花、有暗香浮动的水仙、有艳压群芳的郁金香、有红色美玉之称的玫瑰……你看,那一朵朵百合绽放出一个个笑脸,像在夜风中向你问好;一枝独秀的大花惠兰傲立在花海中,像是高傲的公主;天真无瑕的马蹄莲迎着微风翩翩起舞;蓝紫色的兰花如同一只只花蝴蝶在微风吹拂下向我们飞来。实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金黄色的葫芦吸引住了。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花?长得这么古怪?”爸爸说:“这是金葫芦,人们叫它“五代同堂”,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长寿。”哦,原来每种植物人们都给它蕴寓了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花街上不光只卖花,还有各种卖小工艺品的档口,我自己买了一个迷你五彩小风车,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陶笛,我一直吵着要买一个肉肉小植物,爸妈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给我买了一盆内内小植物。这次逛花街我们真是满载而归。

耳边听着喜庆的新年歌声,鼻子闻着醉人的花香,眼睛看着千姿百态的花草、工艺品,我不由得唱起妈妈教我的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2017年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满族的民风民俗800字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就是这56 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 . 右大襟 . 紧腰身 . 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 . 如意襟 . 斜襟 . 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 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 . 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 . 对襟 . 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 . 蓝 . 棕等色的棉 . 丝 . 绸 . 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各地都有各自的过节民风民俗,而我的老家,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这里的春节与别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云霄,春节期间忌讲不吉利的话,万一小孩无知,说了不吉利的话,要用纸巾拭嘴。同时忌吵嘴打骂和摔破碗碟,万一不小心打破碗盘,要将碎片收集起来放进石臼里,口中念“岁岁平安”,借“碎”与“岁”谐音来化凶为吉,保持祥和欢乐的气象。

正月初一子时新年开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称为“开正”,还要在门前备清茶、糖果,焚香,称为“拜正”。初一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烧香点烛,祭拜天地祖先。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随即赐以红包。

在“开正”的时候,家人都要吃点红糖线面汤。糖,意为甜蜜;线面,意为长寿,即祈求全家幸福长寿。

初一日不吃粥,以免往后出门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财气外泄”。此外还有不不讨债,不打骂孩子等禁忌。

怎么样?云霄的春节既讲究又别有一番风趣吧!除此之外,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书籍上多多了解一些异地的民风民俗,多丰富自己的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的名字叫XXX。最近,我特别喜欢收集一些民俗节日的资料。看得我真是心里痒痒,想要与大家好好的分享。这不,我已经都整理好,做成“大盘点”了。什么?你们不服气?好,那我现在就给你们好好地介绍一下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

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风民俗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的习俗。我是瑶族人民,我们的民风民俗多着呢!但是最让我意犹未尽的,就是在端午节的那天,跟着妈妈一起做一锅香甜可口的艾子粑粑。

在端午节前夕,妈妈会到市场里买一大些竹叶和农民采来的艾叶回家做艾子粑粑。

回到家里,妈妈把面粉倒进盆子里,掺一些白糖,放入适当的清水。把面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面粉和白粉和水和成一团面团后,再把艾叶洗干净,放到锅里熬几分钟后,倒掉艾叶,把剩下来的艾叶汁到在面团里,多揉几下。揉面时要注意,不能揉太久,否则包出来的粑粑就会松松软软,没有嚼劲儿,揉面的力气要适中,才能做出有嚼劲的粑粑。

接下来就是包粑粑了。首先,把2片大竹叶重叠在一起,然后从面团里取出一些面,做成小面团,从中间凹下去一个小窝,放入准备好的馅儿,这馅儿是妈妈刚刚切好的,里面有香花生、糖块、和芝麻、美味十足。放完馅儿后,在把口封起来,裹上一层香喷喷的茶籽油,一则是为了更加的香,二则是为了避免粑粑粘在竹叶上。然后搓成一个小圆儿,放在竹叶上,把下面的竹叶向下折一下,再缠上带子。一个香甜可口的粑粑就抱好咯!

就这样,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渐渐流逝了。终于,一锅艾子粑粑总算是包完了,最后就是蒸粑粑了,可我早已经馋得口水流下上千尺了,迫不及待地打开火,蒸起了粑粑。

吃过晚饭,粑粑被盛放在茶几上,我拿起一个热气腾腾的艾子粑粑,“哎呀!”这粑粑可真烫手,手中的粑粑被我抛来抛去,嘴里还吸溜吸溜地吹着气,粑粑总算凉了下来,咬着清香美味的粑粑,我心里美滋滋的。

到现在,提起端午节时做艾子粑粑的情景,我还是记忆犹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俗奇葩傣族泼水节

全文共 974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犹如五十六朵鲜花,朵朵竞相开放。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其中泼水节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至7天。泼水节来临,傣家人便忙着杀猪,杀鸡、酿酒,还 要做许多“毫诺索”,(也就是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种粑粑,在节日里食用。 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要进行划龙舟比赛。比赛在澜沧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堂堂”的锣声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澜沧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张和欢乐的气氛。

放高升和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蓝天。入夜,人们又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傣族青年还要到林间空地做丢包游戏。等姑娘有意识地让小伙子接不着输了以后,小伙子便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姑娘,双双离开众人到僻静处谈情说爱去了。

可是,这样一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这项活动延续至今,成为傣族人民辞旧迎新、祝福吉祥的节日——泼水节。

傣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堪称民俗奇葩。要是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西双版纳看看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风民俗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民风民俗

在每年的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有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菖蒲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在中秋节,我国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放等等。重阳节也是尊老、敬老的老年人的节日。下面就让我介绍一下我们最重要的节日——春节。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当春节一到,家家喜气洋洋,挂上红红的灯笼,粘上红红的春联,个个都满面春风的,到处洋溢着一派喜庆的气氛!就先说除夕夜吧。一家人都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边看春节联欢会边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烟花的外面尽情地玩,而大人也会聚在一起打打牌、看看电视、聊聊天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有的大人还守年岁的呢。

还有,在我们这里除夕夜要放“关门炮”的。这鞭炮一放要放到年初一早上,持续不断地,这是“开门炮”。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放爆竹,一阵阵爆竹声接连不断,噼里啪啦的,热闹非凡。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我最喜欢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尽情吃,尽情玩,可以穿新衣服,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那就是我的口袋便变得鼓鼓的,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亲戚给的压岁钱。据说我们得到这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你们家乡的风俗是怎样的呢?相信你们一定也有自己也有独特的民风民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元宵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到了,民间有三个习俗:一、吃元宵;二、看花灯;三、放烟花,今天我就在这儿说一说。

元宵有很多种口味:黑芝麻、蓝莓、巧克力等等,其中我最爱吃黑芝麻的了,外皮滑溜溜的(呵呵,听起来怎么那么像肥皂?)咬一口馅就出来了,不是那么甜得发腻,也没有那么淡。好吃!嘻……

我们也去看了花灯。刚入广场大门,可以看到两只高抬着头的凤凰,下面整齐地站着卖荧光棒的小贩,嘴里不停喊着:"走过路过别错过!""走一走,看一看!"走到中间,看见一个大碗,釉色清晰明朗,真像明代的青花瓷!上面有一个个元宵,诱人啊……碗的下面还有还有"配餐":大葱、辣椒、彩椒、西红柿。大碗的前面是一个小舞台,舞台后有八只张牙舞爪的长龙,威风凛凛。大碗的后面是三座冰雕,全是具有古典风格的房屋,还插了一个牌子:小心有电!大碗的左面是十二生肖有牛、虎、羊……咦?这是老鼠还是松鼠?我一下看见了兔子,我指着喊"妈妈!"(我妈咪属兔的)妈妈笑着说:"小坏蛋!"大碗的右面也是小动物造型的灯。

晚上,我们看了烟花。呵!从铁人广场一直排出两、三千米,这也验证了一个谜语:世界上最长的车是什么车?答:堵车。我不耐烦了,和妈咪下车看。烟花有红色、橙色、金黄色、绿色、紫色,那最好看的烟花也是最大的:砰,砰,砰,三个金黄色的烟花,形成了一个金黄色的树,漂亮极了。还有"黄金瀑布"、"变色花"……

今年,我们欢欢喜喜的闹了元宵节。

[元宵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

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

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

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

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

”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

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

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

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

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

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