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彝族的民风民俗作文精彩20篇

导语:其实除了汉族之外的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很多他们自己民族本身很有特色的民风民俗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几篇题为关于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的作文。供大家参考阅读。希望喜欢。

浏览

6317

作文

1000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637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是一个大家庭,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泼水节、火把节,热热闹闹的春节等等。当然在我的第二家乡:茂名也有自己的节日和风俗,那是茂名的节日,渔民的节日,也是大海的节日——开渔节。

茂名市,广东省辖地级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鉴江中游,东毗阳江,西临湛江,北连云浮,南临南海。由于靠着南海,许多人都靠打鱼为生。但是,为了让海洋中的鱼类有充足的繁殖和生长时间,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禁止任何人在规定的海域内捕鱼。这样做,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这就叫“休渔期”。每年各海区的休渔期时间长短不定。

现在国家实行“休渔期”。“休渔”结束为“开渔”。博贺的政府和旅游部将原来民间的祭海活动组织成节庆活动,称之为:“开渔节”。在开渔节前一天,庆祝活动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在码头舞台上表演。而且,所有的船都会被停放的很整齐,每条船上都会装上彩灯和大红灯笼。码头也会好好布置一番。

在开渔节当天,上午会有隆重的游行和祭海活动。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的一种仪式。在下午,渔民们会在码头摆开酒席,其实是老板请家人和员工们吃饭,为的是让员工们在开渔后好好工作。

开渔节时候,原本风平浪静的海面瞬间成为汽笛长鸣的活跃场景。送别的码头人头涌动,鼓乐喧天,大家都希望渔船能平安归来。晚上,爆竹齐鸣,烟花怒放,一派壮观的景象!

啊!这是多么隆重的盛典,多么壮观的景象啊!相信你也很想亲身体验一下。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这个独一无二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践行新民风,做最美少年作文600字

全文共 773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的下午,吃过晚饭,爸爸带我去河滨路散步,天上下着蒙蒙细雨,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月湖里的洪水已经不再肆掠,温顺的像只绵羊,“战胜洪魔,天佑平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我们来到水电站外边的木桥上,电站围墙上新民风的宣传画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不禁停下了脚步。只见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宣传画一字排开:“闻雷泣墓”“恣蚊饱血”“涌泉跃鲤”“弃官寻母”“拾葚异器”……

最令我感动的还是“恣蚊饱血”,故事讲的是小吴猛八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他家里贫穷,没有钱买蚊帐,蚊虫叮咬使他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天,小吴猛就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他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蚊虫叮咬,那种滋味我可受够了,现在一听到蚊子嗡嗡声,我就感觉全身都痒痒。而小吴猛任蚊虫叮咬都不驱赶,他这是多么孝敬他的父亲啊!蹲在宣传画前,我被深深震撼了,久久不愿离去。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孝敬父母的情景浮现在了我的心头。妈妈在家里总是抢着帮奶奶做家务,怀孕了都不例外。爸爸对外公外婆也是好的没话说,记得前年外公过六十大寿,爸爸包了一个大红包,早早地就去外公家帮忙招呼客人,忙里忙外,回家时醉得走路都是“S”型的。去年外婆过生日,爸爸上班去了,那天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我们以为爸爸不会回来了,我就和妈妈去了外婆家,天黑了,正当我们端菜准备吃饭的时候,外婆家的门铃响了,我去开门,只见门口站着一个披着雨衣的人,淋得像只落汤鸡,我仔细一看,原来是爸爸来了……

想着想着,我心潮澎湃,爸爸喊了我几遍,我都没听见。直到爸爸拍了拍我的肩头,我才清醒过来。我们继续往前走,来到了一块写着“诚孝俭勤和”的大牌匾下边,我让爸爸给我拍张照,爸爸答应了。我想我一定好好收藏这张照片,立志像爸爸妈妈一样,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乖乖女,做一个践行新民风的好少年

“践行新民风,养成新风尚。”这就是我的“新”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俗民风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xx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xx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xx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xx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藏族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许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北京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每一个地区都各自具有特色的风俗。提到风俗,我想起了我们的首都—北京。逛庙会、熬腊八粥已经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还想知道吗?那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风俗。

在每年的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旧时北京的三大节日,尤其是春节最为隆重热闹。在众多大小节日中,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如农历腊月三十晚,全家人欢聚一堂,吃“更岁饺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年伊始燃放鞭炮“辞旧迎新”“百年祝福”“祈求吉祥”。初二接财神。初一至初四,不用刀,剪,不准扫地,不新做食物,以示“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观花灯,逛庙会。正月十九,为白云道教祖师邱处机逝世纪念日的“燕九节”接着是清明节的扫墓、踏青。

四月初八“浴佛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以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要祭神、上坟、放荷花灯、船灯以起渡鬼神。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喜爱当晚赏月、吃月饼、又有团圆节之称。

这一些民风民俗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即添加了节日浓郁的欢乐气氛,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风民俗是多么好玩呀!让我们继续去探索、去发现这一个有趣的民俗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白族主要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也有自己十分好看的服饰,因为是“白”族,所以衣服是白色的,有几朵粉色的小花绣在白衣服上,显得格外漂亮;还有那头饰,头冠以风、花、雪、月为题。白族的语言跟我们截然不同,白族人称女士为“金花”,而男士则为“阿鹏哥。”

有一次,我去云南大理玩,导游带我们家一大伙到一家茶馆品茶。到了包厢,我看见两位白族阿姨正在泡茶,“第一杯是苦茶,是用土罐烘烤的绿茶泡制而成,味香苦。第二道是甜茶,是以红糖和牛奶制作的乳扇冲开水泡制而成,第三道茶是回味茶是用蜂蜜泡开水而成的,味道很甜。”一位阿姨说。另一位阿姨补充道:“这是三道茶,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说法。这三道茶也是我们白族待客的礼物,代表我们白族对客人的尊敬与热情。”

这就是白族,虽然他们人数不如汉族的多,但他们的热情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彝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参考文章1:关于彝族民俗民风作文】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在漫长的历史中,也拥有了特殊的节日。

比方在德昂族,这些特殊的节日不足为奇,竟然在特殊的节日中还包含着更加特殊的民风民俗呢!历史悠久的德昂族,每逢节日,相互宴请成风俗,不论酒席上菜肴有多少,都要用新鲜的蔬菜做一碗没有味道的素菜,然后再端一小蝶辣椒水,蘸着辣椒水吃。听着听着,爱吃辣的我,口水都流下来了。这样吃,别具风味,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而彝族是一个古老而又热情的民族。彝族的火把节也在全国颇负盛名,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它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连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都过火把节呢!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当我想象起彝族火把节的热闹,不由充满了憧憬……

各民族的民风民俗使我领略了许多民族气息,也让我更加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彝族的民风民俗更令我深刻。

【参考文章2:关于彝族的民俗民风作文】

彝族是一个少数民俗,它的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脚长裤。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切成大块大块煮食,汉族称之为“坨坨肉”。彝族喜欢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种地区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有诸子平分。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 。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广州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2015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人嗜好饮茶。早上见面打招呼就是问“饮佐茶未”,以此作为问候早安的代名词,可见对饮茶的喜爱。饮茶是广州人的一个生活习惯,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广州人所说的饮茶,实际上指的是上茶楼饮茶,不仅饮茶、还要吃点心,被视作一种交际的方式。广州的茶楼与茶馆的概念也不尽相同。它不但既供应茶水又供应点心,而且建筑规模宏大,富丽堂皇,是茶馆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广州人聚朋会友,洽谈生意,业余消遣,都乐于上茶楼。一壶浓茶几件美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边吃边谈,既填饱了肚子、联络了感情,又交流了信息,甚至谈成了一桩生意,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广州人把饮茶,又称“叹茶”。“叹”是广州的俗语,为享受之意。这也正是广州茶楼业历百年而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广州的老字号饮食店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的茶楼。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潮汕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独特的饮茶习惯。“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功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要把壶里塞满,并用手指压实,掘说压得越实茶越醇。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刚烧沸的水马上灌进壶里,开头一两次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斟茶时不能满了上杯斟下杯,而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是用舌头舔着慢慢地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功夫。功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

广州之所以被称为“花城”,不单是因为广州气侯温和、四季如春、鲜花常开(昆明也四季鲜花常开),更由于广州每年春节前都举行迎春花市,这种倾城人民逛花市的习俗,全国唯广州所独有。迎春花市是由古代花市、夜花市逐渐发展形成规模。

早在两汉时,广州人便有爱花的癖好。陆贾出使南越国时,已说岭南人“彩缕穿花”。因广州人爱花,也就出现了以种花、卖花为业的人。

南汉时,河南一带被称为“素馨斜”,就是专门艺植花木的地方。花农和卖花女就在现在的海珠桥南岸西侧的“花洲方渡头”划艇过河北卖花。形成花市的,约在明万历年间(1573一1630年)。但那时是天天都有花市,地址最初是在天

字码头,后陆续扩大到广州九个城门。花的品种也主要是素馨花。年宵花市则到19世纪清咸丰、同治年间始形成。

花市举行的日期,固定在春节前三天,即从年甘八开始,到除夕之夜达到高潮,正月初一清晨02时结束。而且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到除夕午夜时分,花农必将售不出去的花砸个稀烂。这种习俗一直保留至今。现在,广州迎春花市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办越大。市内各区均有花市 :越秀区在教育路;东山区在滨江路;荔湾区在多宝路;海殊区在江南大道。另外,越秀公园、烈士陵园、海幢公园、流花湖、荔湾湖等大小公园,无不在春节前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花展、花会,成为广州花市的一个组成部份。而教育路花市则成为广州花市的中心。每个花市搭起彩楼 ,张灯结彩,在马路中央架起长长的花棚,一层一层摆满各种花果。广州人好讲意头,认为春节逛花街,买支靓花,来年便能行个“好运”。当然,逛花街不只是为了买花,更多的是为了赏花。花市集中了春夏秋冬四季百多种花果。

每年阴历(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原名“端五”,端是初始的意思。亦叫重五、端阳。因端午正是夏季之中,太阳处在正阳的位置,所以称端阳,还叫天中节。

端午节民间有吃粽子和赛龙舟、洗龙舟水等习俗。广州端午赛龙舟已有一干多年历史。明代以来,人们多数在珠江河海珠岛对开的海面进行。但那时的龙舟比今天的高大得多,样式也复杂、美观。有十几丈长,六、七尺高的,龙船上还有台阁,一只船上有近百人。实质是以艺术性为主。现在,赛龙舟已成了群众性的体育竞赛运动了。龙舟的形状也多制成狭而长,形如独木舟,以利船速。龙舟的桨数不等,少则六对,多的有五十多对。大型龙舟一般都设旗手和锣鼓手,锣鼓手击锣打鼓统率全船,划浆的随鼓声或快或慢。此外划桨的只管划浆,掌舵的把稳舵向。夺标进入高潮时,击桨激起的水花能把整个船罩住,以致岸上观看的群众不见龙舟,只见一团团水雾在江面飞驰,甚是扣人心弦。赛龙舟夺标者可赢得整只烧猪出回村里分了吃。很可惜,广州的珠江河面因交通繁忙,河道挤拥,已有好几年没能在这里举办赛龙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的暑假我曾到云南旅游,来到了美丽的西双版纳,其中游玩傣家村寨是旅游的一项。

傣家村寨大多坐落在平坝江边湖畔,四周多种植椰子、香蕉、竹林等果木,处处郁郁葱葱。我还在一棵大约有五人才能合抱的“百年古树”下照相留念。傣家的房屋建筑为“干栏”式竹楼,户与户之间竹篱为栏,自成院落。听导游介绍傣家楼全部是用木头搭起来的,并且,傣家楼为二层小楼。它的第一层不住人,专门供牲畜住,而人住在二楼。我们来到一户傣家后,的确如导游所说的那样。

我们按照傣族人的“一脱、二摸、三不看”的规距,拜访了一户傣族人家,“脱”就是上楼梯之前要先脱鞋,“摸”是指竹楼中间那根柱子,傣家人奉为“神柱”,据说摸了会给人带来好运,不过摸的时候神情一定要庄严肃穆,不能嘻嘻哈哈,当时我也很郑重地摸了摸“神柱”。 傣家的“客厅”宽大且相当整洁,卧室围绕客厅顺着竹楼建了一圈,但不能进去,所以“不看”是指任何人不能去参观傣家人的卧室。傣家人迷信,据说外人看了会把人的灵魂带走。

上了傣家的竹楼,热情好客的主人小玉先是端来了糯米香茶,这种特制的茶味道清雅醇甜,然后她用酸、辣、苦、甜、香、脆的傣族风味食品款待我们,我们还品尝了傣式烧烤,味道鲜美,酸辣可口。傣家饭以“香竹饭”和“菠萝饭”最为著名。香竹饭是把糯米塞到细长的香竹竹节里,加上水,在火炭上烤出来的。菠萝饭则是菠萝挖去菠萝心填上紫糯米,在甄锅里煮。做出来的饭米粒晶莹柔软,弥漫着竹香与菠萝的甜润,吃起来清新爽口,回味幽长。

这次旅游中,我们还购买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木雕、竹编、银饰等民间工艺品,观看傣族民间歌舞表演,让我们也了解到西双版纳傣族的生活习俗。

傣家楼、小竹林、绿草坪……构成了热带雨林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傣族村寨,让我不能忘怀,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山西民风民俗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山西,我喜欢我的家乡,爷爷和奶奶经常给我讲山西的一些民间风俗和传说,所以我了解一些山西的民间风俗,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山西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服饰形式众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宽大长裤,缠包头,并在包头右前方扎一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喜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的系围裙和腰带,缠包头;男女外出时,喜披“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住房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凉山地区多为土木结构,俗称“瓦板屋”。云南则平顶土房较多,俗称“土掌房”。广西是形似“干栏”式的住宅。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的作文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够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陕西的民俗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细腻、精致、美丽,把样式与雕刻,民族文化与人物性格结合在一起,它既是特别的工艺品,也可以组成一部经典的雅俗共赏的戏剧。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饰品,它就是皮影。

人们都知道,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但是,你知道皮影是怎么做成的吗?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吧。上等的皮影,首先材质就要好,应选牛皮或驴皮做材料, 先用一种薄木板把皮子上的毛刮干净,刮完了要放凉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接着刮,一直要刮到皮子变得透明为止。接下来用热水浸泡皮子,使它变得柔 软,还要用的不停地揉搓,为的是让皮子没有杂质,这样雕刻起来就会更加流畅。下面要把软软的皮子紧绷绷在木框上晾干,过了几天后,皮子就会又硬又平了。现 在可以在皮子上雕刻了,人们用一种特殊的炭笔在皮子上画好形状,然后把它刻下来,该镂空的地方要镂空,这时人们就用鲜艳的染料给皮子上色,上完了还要把刻 好的皮子放入火中烤一烤,这样会固定颜色。至此,一个美丽复杂的皮影就诞生了。

皮影大部分都是戏剧中的著名人物,尤其是女子最为美丽。你看那个精心雕琢而成的女子,头梳羊兰发,还戴着宫花,耳朵上点缀着一颗金光闪耀的红宝石, 她身穿锦织云纹袍子,腰间佩带着丁冬作响的绿色玉佩,手指为兰花状,姿态显得大方而端庄。一个个生动精致的皮影,一出出经典绝妙的戏剧看得我眼花缭乱。

皮影,它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它乡土气息深厚,紧密地结合着生活,它是受大地水土孕育的工艺品,也包含着文化的精华。“手承心承手,人传世传人”,皮影也固化剂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风民俗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的历史悠久,四川、贵州、湖南的苗族至今把蚩尤当作自己的祖先。传说蚩尤是“九黎”之君,在5000年前,九黎部落与黄帝部落冲突,败而退出黄河下游,占据长江中、下游。逐渐形成“三苗”。公元前2世纪后,苗族先民大部分已迁至湘、鄂、川、黔等地。海南的苗族是十六世纪从广西去的士兵。

苗族最大的节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后举行一次。斗牛是苗族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此外还有踩鼓、赛马、摔跤、斗马、斗鸟等活动。苗族喜爱歌舞,芦笙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的著名乐器,大的长一、二丈,小的只八、九寸。具有民族特色的芦笙舞流行于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跳舞时,往往几百人用大大小小的芦笙吹着同一曲调跳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苗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有大量的优美诗歌和传说故事流传至今。“飞歌”享有盛名。乐器主要有:芦笙、木鼓、皮鼓、铜鼓最富盛名。

无论是谁只要去过苗族,就会让你流连忘返,舍不得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俗的作文高一600字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秋日的晚风带着落叶,一起飘荡在小路上,夕阳烧红了天边的白云,眼前那棵高大而粗壮的柏树,尽显沧桑。耳边传来是“咿呀”的声音。

儿时是在老家度过的。夏日是炎热的,姥姥喜欢在正午躺在那藤椅上,拿着一把又大又圆的扇子,轻轻地摇。旁边放一个略显破旧的收音机,放着是那“咿呀咿呀哟”的京剧。姥姥很喜欢听着戏,她什么戏都听过,像是黄梅戏、豫剧、吕剧等等。不同地方的戏,从她那破旧的小收音机里传来。

我那时还小,听不懂里面在唱些什么,想和姥姥说说话,她一边扇着扇子,一边做了一个“嘘”的动作,示意我不要说话,我只好趴在她的腿上,借着扇子的清风,进入夏日凉梦。

后来,再大些,勉强可以听清一两句,但是仍然不懂意思。中午陪姥姥听戏已经成为了习惯。不同的是我喜欢趴在风扇前,听戏。风扇的风吹的总是很大,将我的头发到两边,猛烈的清风扑到我脸上。耳边依然传来的是“咿呀咿呀哟”的唱戏声。

那天早上姥姥起得很早,在院子里忙来忙去,我揉了揉朦胧的眼问她:“今天有什么好事吗,为什么这么忙?”

她回过头,脸上带着笑,以至于她脸上皱纹都变成优美的弧形:“今天村里要来唱戏的,一会去看啊!”说完她又去忙活。看着她弯的似弓的背,在清晨的曦光下留下了一个弯弯的背影。

临近中午,姥姥便领我去占位。走到柏树下,已经有很多人了,姥姥找了一个地方放下马扎,坐下。而我偏要挤到前面看个清楚。

终于等到开场,台下的人纷纷鼓掌,帘子被掀开,从里面出来一个脸上抹满油彩、身穿戏服的人出来,身后跟着些和他一样的人。一场下来,人们喝彩不断,我也跟着鼓掌,似懂非懂地看着台上人所唱的悲欢离合。

一直表演到下午才结束,我一直坐在最前面,不曾离开,生怕别人抢了我的位置。这中间有人来,有人走,有人骂故事里的人物,有人笑故事里的情节。

再后来,我离开了家乡,便再也没有看过戏,直到那天突然很想看戏,那种思念涌上心头,我终是买了一张票去听了一场戏。听的人很少,不似当年那般热闹,耳边依然是“咿呀咿呀哟”的声音,可终究感觉少了些什么。

台上的人唱着一个个不同的故事,台下的人越来越少,我依然坐在那里听他唱完,他们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愿意传承下去,他们值得尊敬。

迎着风走在路上,看着人来人往,世界终是变了,变得越来越好,很多高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可有些东西却在慢慢消失。人生中,有些人来了,有些人走了。就像戏里唱的悲欢离合,就像诗里说的月有阴晴圆缺。

落叶跑到我脚下,我将它们轻轻踢起,耳边回荡的刚才的戏,不禁哼了两句,一切刚刚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作文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知道回族,是我们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云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中国东南沿海的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汉族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都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长经商,尤其以经营饮食业突出。回族分布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爱面条、面片,还喜爱吃调和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为日常主食。油香、馓(san)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习惯饮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食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

你们知道吗?鸽子在甘肃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耶,可以饲养,但不能轻易食用。如果有危重病人,还得征得伊玛目,就是宗教职业者的同意,才可以把鸽子作补品食用呢!回族的饮料比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就不饮用。更加忌讳人在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呢!

还有,回族也很喜欢饮茶和用茶待客,特别是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和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吴伯萧笔下的灯笼,为孩子驱赶了黑暗。我也喜欢温暖的灯笼,更钟情于家乡南安的拔拔灯。

每逢春节,游子归家,平常远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也会相聚一堂。在如此重要的日子里,怎么能少了拔拔灯呢?拔拔灯起源于明代,属于中国九大灯会之一,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拔拔灯仅仅是数十人参与的小灯会,可随着热闹氛围的传播,南安附近的乡镇也纷纷效仿,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共同迎接春节的到来。渐渐地,南安灯会的规模越来越盛大,甚至出现了万人灯会。

每到正月初九,南安便格外热闹。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谈笑嬉戏,热闹非凡。“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沿用了拉纤一形式。每个灯阵的“灯首”肩负麻绳,上身前倾,像拉纤的样子,后面的人依次跟上,是为拔灯。点灯前,人们会把新婚的夫妻安排在灯首和灯尾,期盼一家子将来能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随后,人们便将数千个纸制的灯笼拴在一条绳缆上。苍穹沉静,月亮悄悄来赴宴,等候多时的人们摩擦着双手,握紧大绳,缓缓地在街道移动。由于灯笼是纸制的,所以常有趣事发生。有时风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跑偏了,只要一个不留神,灯笼中的烛火便逃了出来,迅速爬到灯笼身上,这灯笼就像火球般燃烧起来,让人吃尽苦头。一些更愿意相信神佛的婆婆们便大声喊了起来,说灯笼“出丁”就意味着来年这家人必要生娃。每逢此刻,年轻人的脸总是羞红了,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站在高处眺望,每个灯笼发着微亮的红光,星星点点的红光连在一起,汇聚成一条线,宛若一条舞动的巨龙,正忙着舒展许久未动的筋骨。那场面如高山大河般雄伟,有着气吞山河之势。

此时,夜空静穆,“灯龙”盘踞,人间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我的家乡民风挺淳朴的。而且,人都挺实在,也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多的是人与人的信任,也有自己要遵守的风俗。

乡里乡亲们的原则就是不太会计较。也不占小便宜,别人有错都会直说。自己有错就会改。

比如说:有个老太太买鱼,卖鱼人一般都会自动便宜些价钱 。他已经看到了,老太太的`没办法了的样了啊,他是会能便宜一点就便宜一点,更有把鱼切好的老板呢。看到这一幕,我着实的感动了一把。这,不是一种民风吗?这,不是一种乡情吗?这,又何尝不是民俗呢?

又或者暖心的在你冷的瑟瑟发抖之时给你送上一杯热水。

又或者是邻居家的小孩子生病了他爸妈又不在怎么办?放心,只要你家旁边有人,你的邻居肯定会帮你送到医院。还会慰问你更多的甚至还会买牛奶,棒棒糖什么的。虽然这只是小小的一点心意却是足以温暖人心,甚至有些人看着孩子是留守儿童,直接说:不需要还药费了。这又是多么温暖的一件事啊!

关于风俗,家乡人则是很谨慎。新婚包糖一定要放九个糖。寓意天长地久,长长久久。等新娘来了。一大堆孩童会赢,用方言说着:“添丁添丁!”然后新娘就会给你红包。做房子,做房子吃完酒席后晚必定一张张叠起来,代表着更上一层楼,还有就是碗不能过夜,所以每天晚上都要洗完碗,大家都这么遵守着风俗是为什么呢?其一:它是习惯了。其二:民风,民风实在。不勾心斗角,所以风俗,也变成了民风之一。因民风所致,大家都很本分遵守。有时,我看着家乡蔚蓝的天空,我会觉得很自由,有时,我看着家乡的绿地,我会觉得很平静,我看着我的家乡,我会觉得世界很美好。可能家乡……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吧!

家,生我养我。乡,则是育我的家的地方,家乡!我爱你,同时也爱你那淳朴的民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趣的民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寒假,我与爸爸妈妈参加了牛通社组织的到嘉善碧云山庄体验中国民俗文化的活动。在城市里,过年时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放鞭炮,交换红包……可是,在农村里,过年时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抱着疑惑和好奇,我依次体会了写春联、腌猪肉、做喜饼等年俗活动,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打年糕了。只见阿姨先从蒸房把被湿布包裹着的熟糯米与熟梗米拿了出来,再端来一盆热水,把水撒在石臼上。然后,将糯米和梗米放入石臼,对着我们说﹕“做年糕需要两种米,分别是糯米和梗米。人们常常把糯米与梗米按一定的比例混和着制作年糕。”紧接着,她教我们打年糕的步骤和要领。

我与其他两个小伙伴齐心协力把沉甸甸的木锤高举到头顶,跨弓字步,整个人略向后倾,将木槌用力打到饭团上,只听“砰”一声,锤子击向饭团,米粒黏在了一起。接着,我们又使劲击打,还时不时把饭团翻一个身,将水撒到饭团上防止木槌与饭团黏在一起。我们四个小队友一人翻饭团,三人打年糕配合得很默契,可是打了很多槌下去年糕还是未俱成形。此时我们已经气喘吁吁,手脚酸痛了,看来这打年糕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妈妈告诉我,相传在唐朝时期,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如何将多余的粮食更好地储存起来呢?于是老百姓想出了做粽子、打年糕、酿米酒等方法制作风味不同的食物,渐渐地就沿袭成为了年俗文化。从民俗文化中我看到了千百年前人们的勤劳和智慧,这真是一次有趣的体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秋节的民俗小学生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一早起来吃完饭,就去买东西,因为我们要要去爷爷奶奶家串门。

我坐在车上,玩了一会儿玩具,觉得有点困,就把玩具往旁边一放,往旁边一躺,就睡着了。

我到了家,就开始中秋节的第一个事,给大家月饼。我从月饼盒拿出几个月饼,分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大家都吃了起来,月饼看着不好看,吃到嘴里甜甜的,像吃了蜜一样。

我们看见地里有草,我和妈妈便决定帮爷爷除草。刚开始,我和妈妈一人拿一个工具,我拿小铁锹,妈妈拿镰,我们在地里除草,都够让牛吃一年的草了。弄完了,我像被太阳晒晕了,迷迷糊糊,妈妈说要带我去看稻田,我马上精神充分,活力超级多。

我们来到了一望无尽的稻田,水稻直立立的,像挺拔的松树一样,我还看到了一片玉米地,趁别人不注意,我悄悄跑过去拔下一个玉米,“啊,不好,”我的手被划破了,真是罪有应得,恶有恶报呀!

晚上,我们一起赏月,时不时会传来烟花的响声。

中秋节真好呀!我希望每天都是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彝族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7 字

+ 加入清单

乘车走过一段路,就来到彝家新寨。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彝族“阿咪子”,就是一位彝家姑娘。她带我们参观了既是景点,又作为彝族村委会的彝家新寨。

一进大厅,几位彝族””阿咪子就用彝语为我们唱“迎宾歌”,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旋律很好听,大家都随着节奏打起拍子来。这间屋子里展示的是彝族的手工技艺和他们的婚俗。其中彝族的漆器、银器和刺绣可是彝族著名的手工艺,成品可精美了

出了大厅,便是一个宽敞的院子。院子四周都是由红、黄、黑三色装饰的房间,院子中间堆着木柴,木柴还弥漫着烟雾。接下来,阿咪子要教我们跳火把节的舞步,舞步很简单,大家不出五分钟就学会了。随后,一把火点燃了即将熄灭的木柴,大家手牵着手,围着火堆跳起舞来。跳到高潮时,还有彝族小哥哥“达斯”吆喝起来,气氛很活跃。这是在模仿彝族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紧接着,阿咪子带领我们进入了院子两侧的房间稍作休息。坐下不久,阿咪子手中端着一个美丽的漆器大盘子走了进来。她要为我们敬上一杯彝家米酒,表达她对我们的敬意。大家一起一饮而尽(除了像我这样的孩子),也表达了我们对她的敬意。米酒刚刚端走,彝家美食又送了进来。小桌子上摆着三个盘子,分别装着小土豆、荞粑和烧鸡,这就是彝族的传统美食。品尝过后不得不说,彝家的食品还是很可口的。趁我们吃东西的时间,阿咪子向我们讲起了彝族的故事。

彝族是一个很贫穷的民族,每人年均收入只有7000元,比城里有些人月收入还低。据阿咪子所说,小区里的旧衣物大多送往了彝族大小凉山,送给了当地的彝族人民。还有当时火遍全网的彝族孩子上学爬天梯的新闻,就可见彝族同胞是多么穷困。但是这几年彝族人民为了走出大山,不一直依靠政府和好心人的捐助,他们开始发展旅游业,靠彝族的传统手工艺——银饰、漆器、彝族刺绣等赚钱。最后,阿咪子郑重地请求我们,回去后向大家宣传一下彝族,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了解这个贫穷又渴望走出大山的民族。

车子又走在了路上,离开了美丽的彝家新寨。可一想起可怜的和我们同龄的孩子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