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生命》纪录片观后感精彩20篇

从前,我们是否认识到了生命的尊严和重要?小编收集了生命的尊严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3855

作文

710

大明宫的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应该是中国最幸福的年代,不仅仅是疆域的辽阔,财富的聚集,更重要的是民族的包容感,李氏家族本来就有少数民族的血统,他们不受教条的束缚,有包容一切的度量,也有勇敢彪悍的作风,这样领导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一批的独树一帜的臣子文人,他们在上朝能运筹帷幄,上马能决胜千里。在欧洲正为宗教不同派别血染大地的时候,这里能做到各种宗教自由发展,各个民族竞技而生。即便是打过架的日本和棒子也能很好的包容,还能毫不保留的手把手的教狼,这是一个怎样自信的民族。有这样的保障,国民素质达到巅峰,真正能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盛唐时期的中国,更像是一个桃花仙境,世界的乌托邦。

天朝只属于哪个时代,没有包容的度量做不到,像是明朝的尔虞我诈。没有交流做不到,像是元,清的固步自封。没有自信更做不到。

对于经历一系列的殖民,战乱,思想禁锢,病痛折磨的国家,我们有包容一切的度量吗?有海纳百川的自信吗?只不过GDP涨的快点,就天朝天朝的YY起来,天朝不是靠楼推起来的,比起天朝差远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央视大型纪录片为了和平观后感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的20集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To commemorate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 Ag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id the North Korea, the 20 -episode large -scale documentary film "National Memory" column "National Memory" column "Anti -U.S. Aid North Korea and defend the country".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入侵朝鲜。并且,美国多次派飞机侵入我国领空,轰炸扫射我国东北边境城市,入侵我国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同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拉开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时的新中国成立刚刚一周年,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各个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我们伟大的祖国还处在艰难时期。抗美援朝的前线上,广大志愿军在粮食和衣服补给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仍旧保持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强大的战斗力,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在战斗中涌现了大批的战斗英雄,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有志愿军第一人、领袖之子毛岸英……?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这种忠于祖国、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广大战士,也有力地震慑了敌人,同时也重重的震撼了我的心灵。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贪于玩乐,虚度光阴呢?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好好学习,掌握渊博的知识,学习先进的技能,树立责任感,具有凝聚力,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成为最有用的人。我很喜欢林肯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古往今来,有无数像志愿军战士那样的人,在祖国危难时刻不惧艰险,挺身而出。而今天,在中国抗击疫情的战斗中,有一个名字,每一次听到都会觉着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就会满怀希望,就看到了光明,他就是钟南山院士,我们敬爱的钟爷爷,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他曾在17年前击退了肆虐的非典。如今,国难当头,他肩负着全民族的希望,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与病毒赛跑,与生命赛跑。自己扛住危险,把安全带给全国人民。他是伟大的“逆行者”;他是全国人民的定心剂;他是我们的超级英雄,坚定而无敌。

可是我们的钟爷爷也会累,国之危难让他忧心忡忡,艰巨的工作让他满是疲惫。我在网络上看到了这样一张图片:在赶往武汉的列车上我们敬爱的钟老睡着了,灯光照着他早已花白的头发,那饱经风霜的脸上眉头紧锁。他的眼镜还架在脸上,电脑屏幕仍然是工作状态。这张图片,让全国人民心疼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到底是什么力量支撑年迈的他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呢?当然是钟老的爱国信仰,无私的奉献精神。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学习,去敬佩的偶像。我们应该心怀和钟老一样的信仰:爱国。

富裕、无忧的生活,让现代中学生的我们迷失了自己,不知道到底学习是为了什么?今天,我们的偶像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了国家,为了国家面临危险时,我们有能力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才是我们学习的信仰,也是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

目标再远大,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耐心整理好每一条笔记,勤奋背好每一篇课文,严谨对待每一道题……前有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今有我们“为中华之安全而读书”。刻苦学习,终有一日我们也能像我们的偶像那样报效祖国。

他们是楷模,是榜样,是真正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敬佩和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中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观后感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受到了震撼和教育,看到了党中央反腐败的决心

网友“王大玲”:

这是一部很有意义的专题纪录片,能真正触动人。这样的东西就要多些,正风气,明纪律,警世人!

网友“河水青青”:

专题片对案例的点评分析,案件当事人现身说法,起到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让广大百姓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反腐“永远在路上”。

网友“冷眼看鸡虫”:

刚看前两集,就感觉其教育意义和警示意义不同凡响,令人震撼。来自中央高层的反腐声音振聋发聩,一个个活生生的腐败分子堕落案例令人警醒。此片足以看出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让人民相信我们党“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党内决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绝不是空话。永远在路上,让人民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希望。

网友“我是风向标”:

作风建设抓得好,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专题片中,中国共产党勇于公开“家丑”,表现了一种巨大的自我修正的勇气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整整70年前,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在朝鲜半岛徐徐拉开。

那一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爆发的一场最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那一次,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

那一次,中国人民用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向全世界证明: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出兵朝鲜,为援助朝鲜、保卫中国安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0月25日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烈士当中,有抱炸药冲敌阵与敌同归于尽的杨根思,有挺胸膛堵枪眼视死如归的黄继光,有战友伤、自己上、炸死敌军的一级爆破英雄伍先华,有双腿伤、忍痛爬、捐躯开路的许家朋,有子弹打光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的孙占元,有卧火海忍剧痛、维护潜伏纪律的邱少云,有抢修桥梁保畅通英勇献身的杨连第,有战终日、歼顽敌、屡建战功的杨春增,有冒严寒跳冰窟救少年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在朝鲜牺牲的十几万名烈士,他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家喻户晓的战斗英雄有:邱少云 黄继光 杨根思 罗盛教等.

无数先烈的鲜血,洗染了胜利的军旗,浩荡的铁流里,我看见了长辈伟岸的身驱,是他们,在为民族争解放,为人民争自由的战斗里,创造了伟大的功勋.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更不能忘记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解放军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战疫纪》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火灾,一次旱灾而已……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题记

我们告别了2019年,开始迎来在儿时作文里想象的2020年,那时的车会不会在天上飞,那时我们是不是可以随意穿越时空,那时是不是人人家里都有机器人帮我们做家务……

当2020年真正来临时,那些奇思妙想可能还没想实现,中国却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战役---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武汉是一座拥有3500年历史年历史的古城,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有漫山遍野绽开的朵朵樱花,有遥看武汉三镇风光的长江大桥……武汉它也成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大规模爆发地,病毒乘着2020年春节的脚步来到武汉人民的身边,随后遍布到全国的大山大河。

春节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与自己的亲戚朋友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但今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不断传播,为了扼制病毒的蔓延,身在武汉的同胞停下了出行外出的脚步,放弃回家过年的行程,在家自行隔离。各地人民也在春节来临之时,呆在家中陪伴家人,不走亲访友,为了自己的健康和他人的安全,更为中国可以更快的战胜疫情。

当所有人都想法逃离武汉,却有一群人成为逆行者。年近84岁的钟南山院士在经历非典后,再一次肩负重任,连夜赶赴武汉,带领所有医护人员抗击病毒。

各地的医护人员在除夕之时放弃陪伴家人的机会,不顾个人安危,整理好行囊奔赴武汉,参加到救援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的队伍中。他们有的年仅二十出头,他们是父母手中的宝贝,他们却学着前辈的样子穿起防护服,用单薄稚嫩的身躯为患者撑起一片天;

他们把稚嫩的孩子、年迈的老人留在家中,自己去守护患者的家人;有的夫妻双方都在防控一线,为了与病魔争分夺秒,连续几天不能见对方一面,更有医生为了拯救病人,自己劳累过度也感染上病毒,自己生命也画下句点。

身为医护人员,我们口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天职。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不是神,脱下防护服,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啊!他们也有家人、爱人和属于他们美好的明天,但在国家面前,在病毒面前,他们变得无所畏惧,成为战不可摧的守护神。

当医护人员在守护着我们的健康,更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武汉人民的关心。各省对湖北省进行一省一帮扶制度,一同帮湖北度过难关。这充分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意义;明星自发进行捐款捐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大家;有很多不愿留姓名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为,为湖北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海外华侨的商人更是在海外购买医用物资,为祖国送去温暖。

原来,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有人站起来成为中国的脊梁。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全国各族人民因病毒凝聚在一起,用大爱去对抗病毒,战胜疫情。中国人共担风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终会看见黎明的曙光。

愿春天来临之时,我们可以摘下口罩带着笑容,走到武汉长江大桥看青山碧水,在武大校园和朋友共赏樱花,在黄鹤楼品历史变迁。.

故事终有结局,黑夜总会迎来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495 字

+ 加入清单

怀着陪陪孩子,看看萌宠的心理,周日去看了这部为誉为今年暑假中国电影的“清流”之作——《我们诞生在中国》。不想,75分钟的电影却是一场视听盛宴,让人时而忍俊不经、时而悄然涕下,这是一部值得去细细咂摸的好片。

如果用一句话概述这部电影,即由世界上最好的野生动物摄影师们耗时三年跟踪拍摄,记录了雪豹、大熊猫、金丝猴、藏羚羊和丹顶鹤等动物的生存故事,并经由陆川之手剪辑,最终呈现了一部迪士尼合家欢版的可可西里。

但是我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中华大地无与伦比的壮美河山,生发了对自然和生命的由衷敬畏,接收到的是生生不息爱的力量。它不仅仅是关于动物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时间流转和生命轮回的寓言。

自然之美,心醉沉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光影杰作。

巴蜀盆地的修林茂竹、苍翠欲滴,青藏高原的壁立千仞、千里冰封,可可西里的天高地阔、苍茫无垠。神农架的奇山异水、原始神秘。

片中有两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一是朝阳中展翅高飞的丹顶鹤。沐浴着万道霞光,鹤群舒展修长的勃颈,扇动轻盈的羽翼,优雅圣洁到不可方物,果真是通灵的鸟儿,“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还有一处是飘落于山涧溪水的落叶。山谷叠翠,溪水泻玉流珠,清澈如镜,一枚银杏叶随水流转。叶灿黄,水莹碧,寂无声。一颗心只愿如那枚叶子,“质本洁来还洁去”,静美安宁,归于尘土。

电影大量运用了延时摄影的方式,用动态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平时肉眼无法捕捉到的自然美景。

苍茫群山间,须臾,云海急速聚合,遮天蔽日,浩浩汤汤,如大军压境,气象万千,时而云收雾散,睛空万里,恢复一派春和景明。

春日降临,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节节拔高,竞相生长。各色花朵蓓蕾摇曳,砰然绽放,自然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面对如此瑰丽奇观,怎不让人心生感慨?于是,史无前例的,在电影开场后三分钟,当看到洪荒壮美的青藏高原,我忽然湿了眼睛。这,就是我的国家,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土地,相对于它的天荒地老,我何其渺小,投入它广博深邃,我何其幸运。忽然非常遗憾刚刚过去的八月,没能跟随心灵导师去到藏区,看藏羚羊千里迁徙,听澜沧江奔腾怒吼。时也命也,未能成行也许是上天看到我并未准备好。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去往世界屋脊,与群山作一场等待已久的心灵对话。

感谢电影的摄像师们,爬冰卧雪,栉风沐雨,耗时18个月的跟踪守候,拍摄了350个小时的素材,其中摄影团队足足跟了3个月才终于拍到雪豹“达娃”的踪迹,甚至趁着它们出外溜达,冒着生命危险将摄像头贴到雪豹之家的墙上,由此拍摄到它们完整的生活图景,为观众带来弥足珍贵的镜头。

片尾彩蛋中,一位摄影师面对多变的天气,说“等待下去,一切都会改变”。是的,生活需要等待,生命需要等待。静待花开,静待改变,静待未来的精彩呈现。

音乐之魅 浑然天成

观影中,对音乐敏感的我,耳朵不时有惊艳之感。在网上一查,果然,作曲是英国人Barnaby Taylor, 是之前BBC纪录片Wild China的配乐作曲家。

第一曲《Song of Life Instrumental 》是本片的主题旋律,贯穿全片,大气雄浑,与广袤壮阔的高原大湖,原野险峰相映衬,为全篇奠定了史诗般的气质。聆听它,颇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沧海桑田之感。

在群猴们开心玩着折树枝的游戏时,配以的音乐名为《Tau Tau Troop 》,这段乐曲非常特别,借鉴了京剧的曲调,运用了中国的传统的打击乐,轻松明快,诙谐有趣的旋律,烘托了猴子们活泼好动、古灵精怪的游戏场面。让我立刻想起了多年前那部国产动画片神作《大闹天宫》,齐天大圣大战天兵天将的配乐就是大量运用了京剧。说不定,作曲家就是瘦了这动画片的启示呢?哎呀,说其《大闹天宫》。是不是暴露年龄啦。

还有,春回大地时,一曲《Life Force》强而有力,行云流水的音乐体现出生命的蓬勃生机,让人心花绽放,跃跃欲试。讲述仙鹤与灵魂的传说时,《The Cycle of Life》用竖琴固定音型循环为音乐脊骨,强调生命的轮回,引人无限遐思。

如果说,电影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是一颗颗珍珠,那么这一曲曲音乐就像一根彩色的丝线,将珍珠连缀成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音乐在剧中起到了极大的诠释、烘托、渲染和升华的作用,如果没有了这些天籁之音,影片将黯然失色。

可惜,电影的原声大碟要等到明年全球公映时才能上市,只有静候了。

说完了对镜头和音乐的总体感受,具体来讲讲电音讲述的三个故事。

金丝猴的故事——叛逆的背后是爱的渴盼

金丝猴淘淘的故事,活脱脱就是一个青春期男孩从叛逆走向成熟的成长史。这个小伙子不明白为什么在妹妹出生后,父母就不再对自己的嘘寒问暖,极度渴望家庭温暖的它加入了流浪候的队伍,嬉闹打架的“非主流”生活让他暂时获得了快乐。可是,随着寒冬降临,面对苍鹰的死亡威胁,小伙子忽然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并不像想象那样精彩。于是,他走上了回家之路,并勇敢地从苍鹰的利爪下就下了妹妹,终于,这个叛逆的男孩终于回归到家庭的温暖怀抱。

摄影师用镜头“捕捉”到猴群的芸芸众生像。淘淘的桀骜不驯,父亲的一脸严肃,独眼流浪猴老大的世故精明,简直就是“讲述老百性身边的故事”。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一道“奇景”,大雪天猴子们直立行走,人模猴样地让人忍俊不禁。

看到淘淘最后和家人幸福依偎在一起,由衷为他感到高兴。曾经走过花季雨季的我们,也曾经历“成长的烦恼”。自卑又自傲,真诚又敏感,悲观亦开朗。内心认为自己已经是成熟的大人,可又不能独自面对现实的风雨;对父母老师关上“心门”,却又渴求知音,将心中的秘密写进日记本里。

其实,每一个叛逆的孩子的冰山下,奔突的都是希望被看到、被听到、被认同的岩浆。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只有缺爱的孩子。所以,当我们如今也做了父母,是否应该给青春期的“淘淘”们更多尊重、更多理解,不粗暴,不越界,真正和孩子平等相待,这才是爱发生的基础。

另外,脑洞大开的我要多说一句,淘淘的故事让我想起了最近热门的“二胎”话题。当父母剃头挑子一头热地想为孩子添个伴儿,是否应该先征求一下老大的意见。就像“失意”的淘淘那样,家里的大孩子不明白为什么有了弟妹后,自己就不再是父母的宠儿了,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满是爱被夺走的焦虑。父母如果不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伤害,甚至出现如同淘淘一般负气出走的过激行为。所以,生之前充分沟通,生之后公平对待,大宝二宝亲密相处才能成为现实。

熊猫的故事——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熊猫篇说的是熊猫妈妈丫丫和女儿美美的故事。刚出生的美美脆弱无依,娇软的叫声让人怜爱。妈妈精心照料,温柔呵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她急切地想要去探寻外面的世界,一不留神,叽里咕噜滚下山坡,熊猫妈妈急忙赶来帮忙,轻轻衔起,舔犊情深。但是,孩子终将羽翼丰满,离开温暖的家。经过一次次弃而不舍地尝试后,女儿美美终于凭借一己之力爬上数丈高的树顶,宣告着与母亲的别离正式到来。

那一刻,树下的母亲仰望着女儿越爬越高,直至消失在枝叶繁茂的树顶,她亮晶晶的眼睛里,有鼓励、有担忧、有不舍、有希望。我不禁想起龙应台那段著名的话:“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许是拥有了很多,但蓦然发现,父母已渐渐老去、儿女只一心要挣脱自己的保护去远行、朋友们于曲终之际渐渐散去、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一生,我们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很少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但是,以为永远都不会来到的那一天真的会来,再也不会有人为你守候,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哪怕你已经转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

所有的爱都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身为子女,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要多看看他们的眼睛,而不是让他们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我们不可能代替孩子去体验、去生活、去获得的幸福。所以,我们不能用爱的名义去过度保护他,这其实是一种剥夺,他总要自己去穿越孤独、分离、伤痛,才能获得免疫力,才能成为他自己。才能成为他自己世界的主人。上天赐予我们成为母子(女)缘分已是最大的恩赐,陪伴他,看到他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就应感恩。

雪豹的故事——自然的最终法则是公平

雪豹达娃是雪山的女王,高冷凶悍的她其实有一颗慈母心,她的每次一捕猎都是为了养育自己的两个幼崽。“女本柔弱,为母则刚”。为了孩子,她勇敢地迎战彪悍的闯入者;为了孩子,她全力捕猎伤了爪子;为了孩子,明知会九死一生,她仍拖着病体攻击牦牛群,折戟而归。春风又绿了群山时,达娃永远长眠于高原的冻土里。

许多人说雪豹的故事赞颂的是伟大的母爱。我承认母爱的伟大,但我从中看到的是自然的公平。因为公平,面对凶猛的捕食者,羚羊们只有拼命奔跑才能逃脱屠杀,因为公平,即使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雪豹,也会因势单力薄被驱逐,因伤病而挨饿受冻直至死亡。当看到雪豹和牦牛生死搏斗时,我的内心是纠结的,两位都是母亲,都是为了自己孩子的生存在厮杀,哪一方落败都让我深深叹息。但是正如摄影师不能出手相助,我们,也不能去偏袒任何一方,否则,就会破坏自然铁的定律。

小时候看影视剧,我们总是会着急地问大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如今,我们已经明白,这是世界原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非对即错的二元对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不易。自然,自始至终依照着自己的规律运转。不帮好人,也不帮坏人。或者说既帮好人,也帮坏人,这是公平,因为无私。作为一个成熟的人,我们应该不再热衷做一个评判者,而是更多地去接纳、去宽容,去接纳万事万物,去宽容别人和自己,这就是最大的慈悲。同时,守好我们自己的本心,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这也是我们自己的“道”吧。

在雪豹妈妈故事的开头,看到她一个人守护两个孩子。五岁的小兔不停问我:“他们的爸爸呢,去哪里了?”大大的眼睛里蓄着泪水。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固执地认为一个家有爸爸妈妈和宝宝才是完整的吧。我耐心地对她说,雪豹的家庭就是妈妈独自抚养宝宝的。

那一刻我不禁想到,在动物世界,单亲妈妈是自然规律。而在中国社会,“缺位”的父亲则很让人无奈。“爸爸去哪儿啦?”爸爸通常不在家,在办公室,在饭局里。爸爸在家时,也常常是形同虚设的,在朋友圈中,在游戏里。所以,中国的妈妈们大多是辛劳的,是愤怒的。于是,“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崩溃的孩子”=中国式家庭。缺位的父亲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

陈道明说过一句话:“男人最大的时尚就是多在家待一待。其实把所有该回家的人都召回家,这个社会就会安定许多。现在有多少不回家的人,不是因为事业,而是在酒桌上,歌厅里。如果晚上每个家庭的灯都亮了,也是一种时尚”。父亲们从所谓的忙碌中抽出身,从浮华的微信里抬起头,让自己的内心的那个小男孩真正成长为一个承担责任的男子汉,多给孩子一些高质量的陪伴。给妻子多一些体贴关怀,这个社会真的会很安定很多。

向死而生 爱的轮回

电影的结尾,金丝猴淘淘带着妹妹愉快玩耍,熊猫妈妈丫丫又添了一个小宝宝,雪豹达娃的两个孩子开始自己捕猎,藏羚羊依旧往返于可可西里和卓乃湖之间……春华秋实,年复一年,新的生命诞生、成长,旧的生命衰老、死去。看得出来,影片很想和观众探讨一番生死的意义所在,所以,在影片的开始和结尾,都浓墨重彩地刻画了丹顶鹤这一“神鸟”,“当一个生命走到了尽头,仙鹤会背负着它的灵魂飞向另一个美好的地方,那里有生命的轮回”。

中国人一向对于死亡讳莫如深。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但我想说,其实我们应有“不知死,焉知生”的智慧。死亡,可能是这时间唯一公平的事情,“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尽管我们都明白,我们出生后的每一天都在接近死亡,不能逆转、无法改变,但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我们仍很难做到对死亡的释怀和坦然。

如何能破解生死的迷局?我想尝试着这样回答。那就是向死而生,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我们便没有时间去纠结、去后悔、去蹉跎、去哀怨。我们要像太阳那样去发光发热,像大河一样去日夜奔流,像羚羊一样去驰骋奔跑,像花朵一样去绽放美好。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努力活在当下,雪豹只会在乎眼前的这一次捕猎,孩子只会陶醉此刻嬉戏的快乐,我们要向动物、向孩子学习,每一次呼吸都深沉饱满,每一次事情都全然临在,每一分每一秒都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我们就能越来越踏实、从容、坚定、勇敢,不念过往、不惧将来、不留遗憾,我们就能明白,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体验,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体验。

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轮回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和自然是一体的,我们在她的怀抱里,被天地孕育滋养,我们是万物,万物也是我们。今天,我们作为羚羊死去,躯体融入泥土,明年,我们以野草的形式,在草原上蓬勃生长,秋天,我们作为一枚秋叶沉入水底,春天,我们以鱼的身姿在湖水中自在游弋……死亡,绝不是决绝,消亡,更应该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

参详生死的意义,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更有知觉地前行。这一世,我们选择出生在这个星球、这个国家,这个时代,做父母的儿女,做爱人的伴侣,做孩子的父母,已经是最大的幸运,因为作为是万物之灵,我们远比动植物更能体会到丰富的情感,付出和收获到更多的爱。爱,流经我们、滋养我们、爱,唤醒我们,升华我们。

我们诞生在这里,我们诞生在爱里。

我们的灵魂在爱里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1952年的11月,冯自信所在的部队从兰州开拔至东北。12月底,进入朝鲜。为了躲避侵略者飞机的轰炸,部队总是晚上行军,白天进入山林隐蔽。

正值冬季,朝鲜半岛天寒地冻,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对每一名入朝志愿军战士来说都是巨大的考验。

“漫山遍野都是雪,走着走着,脚就被冻得没有一点儿知觉了,睡觉也在雪地里。”冯自信说,有一天走下来,自己的脚和鞋冻在了一起,怎样都脱不下来,最后用刀子把鞋割破才把脚从鞋里取了出来,仔细一看,脚都冻得发黑了。

“每个战士的情况都差不多,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家一心想把侵略者赶出朝鲜。”他说。

在一次高地攻坚战中,冯自信度过了这辈子最难忘的七天八夜。

“敌人的优势是有飞机支援,所以我们就不断挖坑道,千方百计缩短和敌人的距离。”他回忆说,当时敌人不断轰炸志愿军阵地,战士们吃、喝、拉、撒、睡都在坑道里,每次轰炸过后,大家脸上都是土,完全认不出彼此谁是谁。

“在这种异常艰苦的环境里,谁都没有畏惧,大家都知道,打仗拼得就是意志。”最终,冯自信所在的部队坚持到了最后,攻下了这处高地。

这场战斗中,冯自信多次在敌人的密集炮火中,将负伤的战士和烈士遗体背回阵地。有一次,他甚至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个人背回两名烈士的遗体,因此被授予了三等功。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冯自信几经调动,1959年6月,被分配到兰炼仪表厂。当时厂里常常有生产任务大会战,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冯自信和工人们经常连轴转,一干就是12个小时,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的作风。在兰炼仪表厂工作直至退休,冯自信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和优秀党员。

冯自信说,有国才有家,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一名亲历过旧社会黑暗和战争洗礼的人,能够看到国家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己没有虚度此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纪录片老头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实话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比《老头》更感人的纪录片,但是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除了感人,更多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90分钟的片子,我看了好几天才看完。我怕自己一下子全部看完就会崩溃,我怕自己会忍不住哭出来,我憋得慌。这部片子给我的震撼超过了以往的各种电影,无论是《山楂树之恋》还是《泰坦尼克号》,都不能给以我这种感动。我似乎在跟着拍摄者和这些老人们一起生活,单调的镜头,略显昏暗的画面,夹杂着各种噪音的声音,还有那些可怜的老头们。我看着他们笑,他们哭,看着他们在路上走,看着他们“回家”……

《老头》之所以给我这么大的震撼,我想或许正是它作为一种新生的DV大潮的产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影视的独特的审美意义。首先,就是真实。上面我的感受已经说明了一切,这些老头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而不是传统影视作品里面的那些演员们。不可否认演员的演技很好,能把人物塑造得很成功,但是我还是感动不了。而这些老头,他们一直在过自己的生活,他们也许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们将会被无数的人观看。因此,他们是那么的真,该哭就哭,想笑就笑,不爽了骂人什么脏口都可以出来,这种真才让我心里面被触动地那么深,那样重。对纪录片来说,这种真实性是很可贵的。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触碰到无情的时光在他们身上留下的痕迹,看着他们渐渐从这世界消失。一直以来,纪录片的制作者宣称要还原人们生存原汁原味的面貌,但无论如何,创作者跟被摄对象的距离不可能完全消失,摄像机的存在本身已经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特别是那种笨重巨大的设备,更加加深了被摄者与摄像机之间的隔阂。试想让你对着那样一个闪着光的巨大黑洞,你能够若无其事地做你的事吗。而DV使纪录片在最大程度上与生活同行,当时的这种原生态观念在DV纪录片身上获得了真正的实现可能性,因为DV的个人化与大众化,因为DV的小巧而使人感到亲切。看着那些老人在镜头面前毫不羞涩,甚至为了被拍而互相“吃醋”,我们可以知道这种机器真的很适合这种记录。当DV不代表媒体甚至不代表创作者而只是一台家用摄像机时,当手持DV的人也处于同样的生活状态中时,纪录片与人们的原生态生活真正同行了。

还有一个,就是创作者范围的广泛化,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自己通过自己的视野来观察这个世界,来进行他们的思考和对社会意义的探讨,以及对于一种人性的终极关怀。抛却了昂贵的笨重的操作复杂的技术要求高的传统摄像设备,当他们只要那一台DV机就能拍出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意味着他们开始在进行一种革命性的创造。打破了拍摄影像的垄断,DV赋予更多的人一种构造属于自己影像空间表达自我意识和关注社会价值的权利。《老头》的创作者杨天乙,不是什么专业人士,但是她却通过这部片子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一种观察思考,也给了其他的人们一个了解真实情况的渠道。杨天乙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和这群老人泡在一起,我不知道她是怎们度过这种窒息的时间的,太压抑了。但她却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记录下这一切。她镜头下的老人们可以随便说话,可以叫她小杨子,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她是怎样的,怎样的记录下这一切的?纪录片需要客观,但这部纪录片给人的是极强的主观上的感受。这一切,都应该谢谢创作者的一颗关怀的心和理智的记录吧。《老头》是中国老年人的缩影,也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部纪录片不但是让更多的人可以去关注关怀这些老人,也是启示政府的一些政策和处理方法。DV或许已经可以成为新的知识分子表达自己对于社会认识的一种手段,而这一切是那些传统的歌功颂德的纪录片所不能体现的。

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影视艺术创作的巨大变革,但是我觉得就其审美意义来说,影视艺术,或者说艺术,终究是体现人的。当我们看一部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欣赏其各种手法技巧,更重要的是要能给我们的心灵一种软软的触动,这才是最好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东方主战场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这是年轻作曲家麦新为了纪念中国抗日军队而创作的《大刀进行曲》。中国是世界上反法西斯侵略开始时间最早、历时最为长久、战场最为广阔、损失最为惨重的国家,十四年的持久作战沉重打击并严重拖垮了日本法西斯军队,以牺牲三千五百万人口的沉重代价,有力配合了英、法、俄、美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打乱了德意日法西斯的战略协同计划,为赢得战争胜利创造条件,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名副其实的“东方主战场”。

《东方主战场》主要讲述了二战在欧洲爆发后,日本与德意法西斯国家结成军事同盟,成为了全世界共同的敌人。当时的欧洲国面对纳粹德国一触即溃,中国人民则在毛泽东 《论持久战》的思想引导下,抗日民族团结一心,坚持抗战决不投降。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协力合作,两面夹击,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战况,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共同打击世界法西斯的伟大故事。

看了《东方主战场》,我为中国人民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故事感到无比的震惊。那是中华人民经历了最持久的抗争、付出了最惨烈的牺牲、泼洒了无数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最伟大的胜利!当剧情中抗日军队浴血坚持抵抗日本法西斯时,相对与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时的中国,可以说是渐入佳境,中国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当时的“亡国论”认为,中国一定会灭亡;而“速胜论”则认为,日本已是强弩之末,中国可以迅速取胜。毛泽东为了驳斥“亡国论” 与“速胜论”发表了《论持久战》。文中指出,只要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力拼搏,绝不降敌,中国是不会亡国的,但想要取得胜利,必定要打一次持久战。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要同心协力,同舟共济,无论是面临着多么大的挑战,只要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今天我们虽然过上了安宁、富足的生活,但是我们一定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勇于奉献的精神,学习革命先烈的坚强意志,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为战争敲响丧钟,让和平之花永驻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在*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农奴》,尽管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画面还是让我心酸。 这部电影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讲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被贵族老爷折磨致死,父母过世后随奶奶长大的小强巴,成了旺杰家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在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会甫迹颠克郯久奠勋订魔见进藏的解放。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的及时赶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帮在马上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所救。强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交给解放,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口说话。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给予西藏无私的援助。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与会的382名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将让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永远牢记50年前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昔日的农奴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铂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犀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要以认真履职的成效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要当好农牧民的服务员,解决农牧民的所急所困,传送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

全文共 1113 字

+ 加入清单

比起纪录片内核更像宣传片,但今年有这样一套片,多少还是弥补了一些春晚对我们造成的伤害。虽然大家都在吐槽内容正直得不像BBC,但不得不说那么老的梗还找了许多新鲜的角度切入, 鲜切花市场,酒厂,金丝猴这些部分乍一看和春节没啥关系,但其实都有内在的社会文化联系。

小吃街那段辣条出来的一瞬间弹幕就疯了,这种宏大命题的纪录片里有东西真的让人觉得“对对对就是就是”的点真的是太加分了!话说有多少拍这些大主题片子的导演还在乎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还有那么多信息量片子还能自圆其说,角度多但叙事不显杂乱结构清晰,BBC确实不简单。

记者也是加分点,各有其风格但都自然串联每个部分,避免了僵硬报幕和你一句我一句套话的尴尬感。当然我们都爱可爱大叔多一点~

温馨提示:片中出现有关香港的内容的时候,尤其是在第三篇里,๑•ั็ω•็ั๑)祝收假愉快

2017年纪录片《中国春节观后感而:

BBC的主持人们还是一脸真诚·热情·太好吃·新年赞·中国棒…

咱大天朝网民也从一脸不信·懵逼·这是假的……

最后变成了真不黑·谢字幕组·好看·期待第二集……

那到底是怎样的画风突变让咱们网友黑转路?咱们一起来看看~

在《中国新年》系列中,五个主持人肩负不同使命,身赴中国各地,从冰城哈尔滨一路南下到香港,探索很多人人人人人的大中国是如何体验农历中最重要的节日。

在纪录片习惯性的介绍中,大概表达了这几个意思:

中国城市发展猛

中国历史特悠久

中国是最大经济体

中国好吃的不用问

相比以前丢台湾还丢过江浙沪的BBC,这次上了这样一张地图

概括性的夸完,现在要来具体的了,请好好看看我闪闪发光的大天朝吧~!

1.现代化的中国

先说这次拍的北京城,大气庄重没有雾霾~

亚洲最大的铁路调度指挥中心,狂拽酷炫又气派。

以前的普快/绿皮火车也不拍了,全部镜头都是锃亮锃亮的高铁。

北京的每辆出租车都装有GPS,不停向控制中心提供信息。

2.有保障的中国

在忙碌的火车站,有小红帽有偿提供护送上车服务;

在摩托大军身边,有服务点提供免费的热粥姜汤取暖器,并有警车护送;

在云南的森林中,小动物金丝猴也有专人保护它们的生活。

3.有情义的中国人

车站机场不再是拥挤不堪,处处温暖……

老人们的身体也倍儿棒:在国外的人们也要回家团聚(不过哎,这这这姑娘怎么这么像黄渤!)

总之,这样家人团聚的幸福是时时刻刻上演……

4.丰富多样性的新年文化

代表现代的哈尔滨冰城:代表传统的河北打树花:

以及中国人都懂的生肖文化……

在这1个小时的《中国新年》第一集中,BBC主持人在北京、哈尔滨、河北、云南等多地感受了一把春节前的准备气息,虽然有部分情节和“新年”的关系并不密切,但还是向全世界传递了咱们的喜气洋洋…希望这个陌生的BBC在之后几集依旧如此惊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CCTV1播放的《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抗联),昨晚, 8月3日终于落下帷幕,观后感慨颇多,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抗联》中赵一曼,杨靖宇,赵尚志的描写各有特点,赵一曼被敌人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杨靖宇在游击战中变化多端,堪称奇迹;赵尚志则是不仅有猛张飞性格鲁莽的形象,而且又有诸葛亮智勇双全,指挥艺术高超的特点。正如《抗联》片头曲唱道的:“男英雄豪杰;女英雄忠烈。”

二、得民心者得天下,抗联最强大的时候有11个军,30多万人,那是因为抗联拥有广大的民众基础,在中共的正确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所以发展壮大了。但后来特别是37,38年,日本侵略军改变了策略,一方面设立“人圈”把东北老百姓都圈进去,赶进去,把抗联和群众分隔开来;与此同时从本土移民到东北,这就是所谓的开拓团,使得东北土地上的“人民”慢慢变成了日本国民。这样一来,抗联慢慢失去了民众基础,因为我们自己的民众被“圈起来了”。一旦抗联失去了民众,好比鱼儿失去了水,没有给养,经常找不到吃的,抗联也无法补充兵员,困难越来越大,使人看不到胜利的希望,逃亡的士兵越来越多,甚至叛变,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后来抗联不得不依靠苏联来保存实力。

三、当电视播放到40多集,进入尾声的时候,觉得有点视觉疲劳了,因为《抗联》给人的印象是,写的有些松散,而且《抗联》英雄结局普遍残烈,《抗联》官兵逃亡的多,叛变的多,特别是詹承先的叛变,谢文东的变节,给《抗联》造成重大损失,让人观后真有一种心恢意冷的感觉,但这一感觉在最后一集(46集)被颠覆了,当哈尔滨首富章文续把自家豪宅付之一炬时,当章文续之子章竟洲叫日本军官“滚出我家”时,特别是日本军官还被章竟洲戏弄一番时,心中真有一种“侵略者没有好下场“的感觉,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侵略者的威风,尤其是当前中日关系较复杂的环境下,大快人心,因此有结局写的好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东北抗日联军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一直在看央视一台的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很感动。东北抗联是当代中国革命史最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堪比红军长征和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不同的是,红军长征和游击战争是国共之战,而东北抗联面对的是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是民族之战!从这一点讲,东北抗日联军的伟大意义不在国内战争之下。甚至可以这样说,东北抗联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族侵略最伟大最悲壮的尾声。

东北抗联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周保中、冯仲云等等。一个个都足以青史留名,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不缺乏民族英雄的民族,我们所缺乏的是对民族英雄的尊重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我不想重复东北抗联的历史,我想说得是,东北抗联的历史我们研究挖掘得太迟了!民族英雄是一个民族最好的老师,也是一个民族断代史的依据。遗憾得是中国人是一个太容易健忘的民族。如果说对杨靖宇等民族英雄,我们的下一代只有在辞海里才查得出来,只有在写论文时点缀一下门面,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哀。郁达夫在悼念鲁迅先生的时候说,有了英雄而不知崇拜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帮。有人说,现在是娱乐的时代,是不需要英雄的时代,一时间,赵本山,郭德刚等娱乐明星粉末登场,而杨靖宇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却埋进了历史的尘埃,其实,他们才是我们永远要礼顶膜拜的英雄!

我感谢创作了《东北抗日联军》的文学家、艺术家们,是他们让我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让我们找回了曾经丢失的民族之魂。我感谢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他让我们想起了烽火硝烟的抗日岁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个民族是需要日本这样的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至少我们会迷失了自我,所以,谢谢小日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同心战役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好似列车,我们都是旅客。

这趟列车,行驶在通往未来的轨道上。或许是特意留给人类十二年的时间,反省自身过错,去规避天灾人祸。可惜一路上旅客会换,却总有装睡的人们不愿自觉下车、累及全人类陷入祸患。

你还记得吗?

上一个十二年,是注定要载入史册的二零零八。

南方持续大规模雪灾、三鹿奶粉重大安全事故、乌鲁木齐特大火灾、汶川大地震……

彼时的我们还年少,懵懂无知地依偎在父母怀里,零零后的我们被保护得太好——所以压根不知道祖国母亲经历了什么苦难而变得伤痕累累,不知道有多少英雄奔波在路上,更不知道千里之外有多少和我们相似年纪的孩子、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他们依稀听到奥运会上的人声鼎沸,看到神舟七号点火那一刻的激动澎湃;却无法感受到那时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挫折的中国人,是如何衣衫褴褛地造出核弹火箭和太空站,如何以捏泥土的双手举破世界纪录、夺得满满金牌。

十二年后的今天,此时的我们已长大。

国难当前,零零后也已到达抗疫前线——这一次,我们知道祖国母亲也一定能够挺过难关、春暖花开的日子不会遥远,我们知道来自四面八方的逆行者赶赴的是同一个方向,我们也知道保护好家人和自己就是对社会最大的帮助,我们献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爱。

感动中国二零零八特别奖的获得者是——中国人。

二零二零,又何尝不是如此?

截至此时,新型冠状病毒——确诊77269例,疑似3434例,治愈24948例,死亡2596例。这些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活生生的人民。

因为这些数字,有多少家庭被迫隔离、无法在除夕夜团聚?

因为这些数字,有多少医护人员将生死置之度外、夜以继日地扎根在医院里?

因为这些数字,又有多少普通人急白了头发、哭干了泪水?

我是多么多么地希望,我们的祖国从此繁荣昌盛、生生不息。

可是如果,如果十二年后,人类再次遭遇始料未及的灾难。那么请中国人民,不要怨天尤人,拿出身为中国人的精气神来吧,昂起头吧,去赢得我们志在必得的胜利与明天。因为我相信十二年后,也一定会有第二个“钟南山”、第二个“柳芳”“龙巧玲”,更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汪勇”。

我以为,人不是为了伟大而活着,而是因为活着才伟大。可是却有那么多人,不甘愿苟且地活着,而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们身体力行地告诉世人,这就是民族精神。在此,我不知道如何单单用笔墨去歌颂他们的事迹,因为他们是历史浪潮中的中流砥柱啊,岁月淘尽沙和浪花,抹不去的是他们在人民心中如金子般闪烁着的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长征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全新尝试,《隐秘征程》正如片名所言,意在透过大众所熟悉的故事表象,走进历史的深处探微索隐,挖掘最“隐秘”的叙事元素,换一个角度解读历史,实现伟大长征的另类表达与当代诉求。

该纪录片定位于“弘扬红军精神,铭记红军信念,传承长征品格,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核心宗旨,从独特的视角重组历史线索,以体验的影像再现民族记忆,淋漓尽致地彰显了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伟大长征精神,鲜活有力地展示了四川在红军长征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对中国革命胜利的重大贡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不久前我刚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抗美援朝》的抗战事迹,这篇文章讲述了1950年6月间,美军悍然侵朝鲜,打到中国边境线,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彭德怀率兵赴朝鲜,五战五捷定大局,将美军赶回“三八线”。读完文章后,文中的抗美援朝烈士们的故事就像短片一样在我脑海中浮现,一位位英雄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保家卫国,从他们的事迹中我也领悟出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和精神。

在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

邱少云在执行391高地反击任务时,和战友们埋伏在距离敌军只有60米的草丛中,不料有一颗炮弹在他身旁爆炸,引起了大火,火一直蔓延,直接烧到了邱少云身上。可是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保证战友的安全,他忍受巨大痛苦,让熊熊大火夺走了自己的生命。战友们都说邱少云没有死,他在烈火中永生!是啊,他们说得多好啊!邱少云为了党和人民,虽然在烈火中葬身,但是他的意志,他的心,永远在烈火中永生!

英勇献身堵枪口的黄继光

1952年10月19日,黄继光所在的部队遇到敌人一个暗藏火力点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主动要求参加攻坚小组,负责消灭这个火力点,在战斗中,一名战友牺牲了,另一名战友也负伤了,黄继光又受了重伤,可他依旧不顾一切地爬到敌人的枪口旁边,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眼,为大家争取了时间,创造了机会,最后光荣殉职。

不畏惧生死的吕松山,

吕松山原来是一个技术工人,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上了一个战斗连队的小组长。那一年十月的一天,快接近黄昏的时候,攻击信号打响了。吕松山这个小组的任务非常艰巨,就是要摧毁敌人的核心工事。他们冲进去的时候,敌人的子弹“嗖嗖”地飞过来,好多同志都负伤了,可是吕松山还是坚持了下去。他朝敌人的战壕里一发一发的打枪,不让敌人出来。终于,敌人投降了。可是还有几个胆小的美国鬼子窝在战壕里,趁着这时打中了吕松山的肩膀,吕松山咬咬牙,在把所有的敌人都俘虏后,终于支持不住昏了过去……

在整个抗美援朝中,志愿军先后有三十多万名英雄和近六千个功臣集体。很多烈士都没有留下照片。今天,我们已经无从知道他们的形象,更多的英雄甚至连名字也不为百姓所知,可是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个世界最可爱的人。

每当回想起抗美援朝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我就感到十分惭愧。作为一名共青团员,21世纪的接班人,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难题总是容易退缩,而抗美援朝英雄们为了世界的和平,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赴汤蹈火,为国捐躯。相比之下我遇到的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再说,正是因为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那么明天怎么去为祖国做贡献呢?

俗话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我们应该以先烈们的精神为动力,坚强勇敢,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掌握科学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饶、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或学习感想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在看抗美援朝记录片,被志愿军的精神和牺牲深深得感动着,他们确实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为了祖国的和平,很多人永远的留在了朝鲜,上甘岭战役中,那些在坑道中咬着床单死去的伤员,那些一声都不敢发出痛呼的伤员,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鲜活的在我的脑袋中来回浮现,几乎数次泪流满面,最近我经常跟父亲争论,争论人性中的自私,争论天下皆为利,两个人争来争去,现在我真为自己的浅薄和无知感到羞愧,但是其中我觉得欣慰的是,我说我爱我的祖国,爱这个社会,即便现在的社会有很多人,很多现象都不值得去爱,但是,我们的父辈用自己的鲜血为我们换来现在的生活,我有什么资格不去爱她,与守护她呢,我的祖国人们勤劳,勇敢,聪明,努力,我又有什么资格去嫌弃她们呢?

父亲老是说觉得活着真没有意思,又说他活的也够本了,家人不懂,抱怨父亲说这样的话至子女于何地,不懂现在的生活这样富裕,这样平稳,为何老是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而我突然好像稍微有点懂了,父亲出生在1955年,他的三爷是烈士,他的爸爸从小就被日本人绑在吊绳上要他说出三爷的下落,父亲因为生在烈士的家庭倍感骄傲,从小接受的都是这种精神,他的父辈的牺牲是为了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平等的活着,所以在父亲的心目中,利益反而淡化,人性中的自私在这种大无畏的面前也不值得一提,所以我的争执,我说的人性中的自私和凉薄他不是不懂。他是更加向往那样的生活。

最可惜的是父亲这一辈子没有当兵,爷爷死的早,家里没有壮劳力,他作为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须和奶奶顶起这个家,他的一生,平淡安宁,但他心中一股火,一股精神,这股精神不在乎他是不是军人,不在乎他能拿到多少钱,不在乎他现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在家人轮番劝说和洗脑下,孤独的支撑,倔强的站着,这就是我的父亲,你说他傻么?不,那些为了抗战胜利的人们都是这样的,有这样的信仰支撑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这个多么宝贵,而我一度想要去改变他,再一次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

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快的我们早就不提革命前辈,早就没有了牺牲自我的精神,人性中的自私,趋利避害的本性,以及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想多挣点钱,多两套房子,无可厚非,人的本性,但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的话,我会二话不说的献上我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老师推荐的《航拍中国》之新疆,看过以后,我觉得太震撼了!我们的祖国竟然这么美!我们的祖国有着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

新疆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南面有昆仑山,北有阿尔泰山,中部有天山。今天我就乘坐着“飞机”从天山开始旅行。天山上有近万条冰川,有美丽无比的山峰,飞行到天山中部,一个美丽的大草原呈现在眼前,蜿蜒的河流在太阳的映射下,神奇地出现了九个太阳。

我又“乘坐着飞机”来到了乌鲁木齐市,这里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离冰川最近的城市。9月,是石河子的棉花采摘的季节,采摘下来的棉花要九千量卡车才能装完。新疆的番茄、辣椒,让我看到了一个火红的新疆。

再向西飞行,来到了安集海大峡谷,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4月,伊犁河谷的杏花,漫山遍野,有白色的,有粉色的,加上草木的绿色,形成了彩色的杏花谷!6月,薰衣草盛开了,我又看到了紫色的新疆。穿过气势雄伟的果子沟大桥,来到了赛里木湖,新疆之旅就结束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进行下一个航空旅行,妈妈说今天太晚了,明天再继续旅行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观后感

全文共 1884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名叫王津的中年男人可能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夜之间竟成了大批90后们心中的男神。

作为国内潮人的网络聚集地,Bi1ibi1i弹幕视频网站上超过百万点击量,豆瓣评分9.4的高峰值(超越 《太阳的后裔》《琅玡榜》),一举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推成热门搜索。当年轻一代被王师傅纯真的笑容所打动,当这位质朴的工匠以一种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形象俘获了少女的心,新一轮的思考由此引发,这部纪录片究竟什么地方踏准了年轻人的心?

故宫背面:猎奇的视角

这原是一部标准的“交办片”。故宫博物院90周年庆,组织拍一部片子,无论作为宣传还是留档都再常见不过。纪录片于2015年4月正式开机,据传制作成 本150万,在当下这个影像的“大片”时代,相较动辄千万级的制作体量,这个投资毫不起眼。于是片子并未动用大规模高精航拍,未大量铺设轨道,没有太多的 三维动画特效,也没有大队工作人员差旅消耗的痕迹。整个纪录片运镜规整、利落、素朴,以常用设备就可完成。创作团队换上微焦镜头,以0.01公分的距离贴 近人,贴近物,重新对故宫进行细致入微的观照。这一选材,好比绕到故宫的背面,一番巡游,找到了普通百姓与故宫有血有肉的关连。对那些追逐新鲜事物的年轻 观众而言,深宫幽院七重大门锁住的究竟是一个怎样隐秘的王国? 片中陶瓷组的美女妹子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独自骑车,“上一个这么做的人是溥仪”,观众被这句解说电到。这群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有着什么样的青春?

两重悖反:巨大的张力 文物修复的工作地点设在故宫内,然而,与一切奢华、富丽的幻想截然不同,影像中的作坊竟裸露出些许荒凉。不论是屋内铝合金质感的门楣与窗框,还是屋顶略嫌粗陋的长管日光灯,都似乎与我们熟知的那座金碧宫殿不是同一处。

在我国伟大首都的心脏,竟然深藏着一个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的地方,这里更像一条安静的胡同,住着朴实的劳动人民。日光灯整天亮着,他们的工作要保证最清 晰的视界,时间在灯管外轻舞飞扬的灰尘里静止,窗外树下眯眼打哈欠的猫是宫廷御猫的后代。几座既不溶于历史又赶不上现代步伐的小院曾是冷宫,门外,是当今 中国客流量最大的旅游地标。

从早到晚的喇叭声,快门声,呼喊声,全球各种语言的翻译声,所有的声音都被隔绝在宫墙之外。抬头环视天际,方圆不见一栋高楼,庭院深深,什么也听不见。一群国内顶尖文物修复专家,幽圈在整个国度的中心地带,日复一日,在最热闹的地方从事一件最静心的工作。 在三集纪录片的观看过程中,观众始终被这种视觉悖反所带来的巨大张力撕 扯。另一大悖反来自文物修复工作本身的矛盾性,极力掩盖修复的痕迹,修旧如旧,是他们这一行的最高准则。也就是说,技艺越高的工匠,留在文物上的印记越接 近“无痕”。观众又一次震撼了,世上竟有这样一种法则,存在的最高形式是,不在。文物修复师一生的努力,正是向着这个“无”字攀登。无数国宝正因为世代巧 匠的修复,我们才有幸一睹芳容。那些工匠都不曾留名,他们看似被抹去的人生价值附着在物的身上,永世流传。 灵慧虚和:同龄青春的碰撞 如果摄影机可以捕捉味道,那你一定会在观看 《我在故宫修文物》时闻见各种刺鼻的气味。刚分进木器组、漆器组、书画组的年轻大学毕业生,最初要学的手艺是调制粘合剂。学做猪血拌石灰、糨糊、鱼鳔胶, 跟着专业漆农上房山采生漆。他们大都毕业于名校,同龄人中的天之骄子。他们初来工作时兴许没想到,在一个后工业时代,自己居然进了一座前工业时代的手工作 坊。然后,他们忽然发现自己不是来与帝王对话,而是来磕头学艺。

如何让一个飞扬脱跳的当代大学毕业生耐住寂寞,踏踏实实继承手艺,从桀 骜不驯修成灵慧虚和,如何磨去他们身上俗世的烟火气是师父们的责任与难题。终于一日,徒弟们发现了逆光中师父挥汗如雨的美,这种美,与日后他们在柔和的殿 堂灯光下感受到的文物之美,根系同源。一个心高气傲的大学生才会放下对名利的最后期待,他将也像他的师父一样,低眉顺目、气定神闲地对待人类文化长河中顺 流漂到自己手上的文物,施予它一生的劳动,使它们完整地、安好地、在长河中继续漂流下去。

纪录片用隐而不彰的艺术手法,弘扬了一种存在于个人名利和个体价值之外的精神与品格。也许年轻观众并不能破译影像语言的密码,但是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由影像传递出来的感动。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居然 可以选择这样一种青春,这样一种活法,几乎以自我消隐的姿态,投身大文化的长河。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修的是我们自以为是 的价值标准。许多人说这部纪录片是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部门的招聘启事,我更愿视它为一曲青春的赞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