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会呼吸的痛创作来源实用20篇

真正痛苦的人却在笑脸的背后流着别人无法知道的眼泪,生活中我们笑得比谁都开心,可是当所有的人潮散去的时候,我们比谁都落寂。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作文:痛苦的瞬间,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4636

作文

396

加强环境治理:喝上干净水,呼吸干净空气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公众广泛关注。多家媒体的调查显示,“环境保护”位列最受关注十大话题,其中,污染和大气污染问题最为严峻。这与去年官方公布的信息相吻合:冬天创下平均雾霾天数52年之最,近六成地下水水质差,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达19.4%。

综合中新网微博、微信、社区等多个端口的调查数据,约半数人认为,目前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

网友“Fred”在中国政府网上留言说:“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刻不容缓。说法有了,重在行动!”

下一步,如何行动?在媒体的调查中,诸多受访者希望“减少公车出行”、“关停污染企业”、“更多使用清洁能源”,以及“加大政府考核中环保工作所占的比例”,等等。

网友“思思”建言,公民和企业都应该为经济生活副产物——环境污染买单,“建立污染物清单管理,定期报告,适时检查,分步推进,确保环境有所好转。”另有网友呼吁,应尽早完善相关法规,从顶层设计逐步引导人们改变。(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离别的刺痛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 齐佳希

离别划过了我的内心,离别刺了我的内心,离别使我掉下了眼泪。

记着那次秋天,开学了,我整理好了东西,便和爸爸妈妈坐上了车,离开家了。

我静静地坐在后面,望着外面的一片肃静。突然,窗外上有一滴小雨滴,紧接着小雨滴都落下来了。

“下小雨了。”妈妈停住了刚才说的话,望着窗外,又转过头来,轻轻地问我:“冷不冷?”我看着妈妈,脸上挂着一丝微笑,摇了摇头:“不冷。”说完又望起了窗外。

窗外的肃静,让我的内心感到孤独;窗外的雨,让我的内心湿润润的;窗外的风,把我的心吹凉了,把我的心冻僵了。

时间不等人。校车来了,我和妈妈下了车,拿上东西,上了校车。

我找到了位置,望着窗外淋着雨的妈妈高兴地给我招手,我也招了招手。

我忍不住了,我实在忍不住了。我“唰”的一声把窗帘拉住了,我低下头。眼睛里挤满了泪水,我小声的“呜呜”地哭了出来。

我宁愿被妈妈说、唠叨,被爸爸那无情、冷酷的表情拒绝,我也愿意在家里,也愿意和亲人在一起。

这时的我像被一把刀刺痛了我的瘦小内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比心更痛的记忆作文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1978 年的时候,我获得了第一份工作,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上成了一名牙医。由于我是医院里最年轻的,除了拔牙,还需要承担额外的工作,就是每年夏天戴着草帽背着药箱,游走在小镇的工厂和幼儿园之间,给工人和孩子打防疫针。

当时还没有一次性的针头和针筒,由于物质上的贫乏,针头和针筒只能反复使用,消毒也是极其简陋,将用过的针头和针筒清洗干净后,分别用纱布包好,放进几个铝制饭盒,再放进一口大锅,里面灌上水,放在煤球炉的炉火上面,像蒸馒头一样蒸上两个小时。

因为针头反复使用,差不多每个针头上都有倒钩,打防疫针时扎进胳膊,拔出来时就会钩出一小粒肉来。我第一天做这样的工作,先去了工厂,工人们卷起袖管排好队,挨个上来伸出胳膊让我扎针,又挨个被针头钩出一小粒肉。工人们可以忍受疼,他们咬紧牙关,最多也就是呻吟两声。我没有在意他们的疼痛,心想所有的针头都是有倒钩的,而且这些倒钩以前就有了,工人们每年都要接受有倒钩的防疫针,应该习惯了。

可是第二天到了幼儿园,给3 岁到6 岁的孩子们打防疫针时,情景就完全不一样了,孩子们哭成一片,由于皮肉娇嫩,钩出来的肉粒也比工人的肉粒大,出血也多。我清晰记得当时的情景,所有的孩子都是放声大哭,而且还没有打防疫针孩子的哭声,比打了防疫针孩子的哭声还要响亮。我当时的感受是:孩子们眼睛见到的疼痛更甚于自身经历的疼痛,这是因为对疼痛的恐惧比疼痛还要可怕。

我震惊了,而且手足无措。那天回到医院以后,我没有马上清洗和消毒,而是找来一块磨刀石,将所有针头上的倒钩都磨平又磨尖后,再清洗和消毒。这些旧针头使用了多年,已经金属疲劳,磨平后用上两三次又出现倒钩了,于是磨平针头上的倒钩成了我经常性的工作,我在此后的日子里看着这些针头的长度逐渐变短。那个夏天我都是在天黑后才下班回家,因为长时间水的浸泡和在磨刀石上面的磨擦,我的手指泛白起泡。

后来的岁月里,每当我回首此事,心里就会十分内疚,孩子们哭成一片的疼痛,才让我意识到工人们的疼痛。为什么我不能在孩子们的哭声之前就感受到工人们的疼痛呢?如果我在给工人们和孩子们打防疫针之前,先将有倒钩的针头扎进自己的胳膊,再钩出自己带血的肉粒,那么我就会在孩子们疼痛的哭声之前,在工人们疼痛的呻吟之前,就感受到什么是疼痛。

这样的感受刻骨铭心,而且在我多年来的写作中如影随行。当他人的疼痛成为我自己的疼痛,我就会真正领悟到什么是人生,什么是写作。我心想,这个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比疼痛感更容易使人们互相沟通的了,因为疼痛感的沟通之路是从人们内心深处延伸出来的。

[关于比心更痛的记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自然之痛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痛……痛……知道我这三个痛分别代表着什么吗?植物会痛,动物会痛,人也会痛,打针会痛,跌倒会痛,受伤也会痛,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与非生物他们都会痛,也有权利痛,你知道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植物是怎样痛的吧!草会痛,花会痛,树也会痛,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植物他们都会痛,我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广告,一个女孩悠闲地坐在一把木椅上,突然看到那片绿油油的草地被人来回践踏,她看了不忍心便在草地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小草也会痛”这个广告深深地打动了我。是啊,小草也会痛,被人来回地踩它能不痛吗?那些花儿在园子立长得好好的,五颜六色极其漂亮,可就是因为它们的美丽,人们才会注意随手就将花摘了下来,没过一会儿,它们就枯萎了,它们不痛吗?那些树,人们为了金钱和利益,滥砍滥伐,不顾一切,我在刚被砍下的树墩上摸湿润湿润的有水迹,那是它们根源,它们的生命,它们不痛吗?

动物的痛,世界上有许多动物,它们都会痛,例如我们身边经常养的一些小宠物,在你开心高兴地时候,你会喂它们许多好吃的,抚摸着她的头和它们一起玩,做游戏,把它们当人一样看,可你在心情不好,复杂的情况下,可这时那些狗儿猫儿们就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了,它们舔着你,在你身边绕来绕去,可你这是心情很不好,不想做任何事情,你就会一脚把它踢开,嘴里还会说:“滚开真烦人”不是我说虚话,我看到这附近很多人都这样对动物,对待它们忽冷忽热,人真是琢磨不透,你这样对待它们,它们已经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来看了,它们不痛吗?动物也是通人性的,它们不会不明白你对它的好坏。

其实我们也应该感谢痛,因为痛,我们学会了坚强,因为痛,我们学会了自我保护,因为痛,我们懂得了悲悯,因为痛,人类才有了信仰,因为痛,我们的祖国才会培育出这么多的人才,因为痛,我们才会达到世界的高峰……

痛,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笔千金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及来源

全文共 584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小学学习标点符号的时候,一定会有疑问:我们的标点符号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国标点符号的历史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古时候有没有标点符号?

占主流的说法,是没有。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说有。我们多数人长时间里,受的是“没有”派的影响,还找到了或者说推测到了“没有”的理由:古人的书写材料过于珍贵。这也不是毫无道理。你想,无论是早期的竹简、木简,还是稍后的布帛,加工都很不容易,竹片儿上、丝帛上的空间,自然是能省就省,能多写一个字,就多写一个字,让标点符号占个地方,不划算。

“有”派的意见也不能不听听,因为也并非全无道理。有的专家指出,汉语标点史可以溯源到甲骨文时代。甲骨文的书写者,是使用线条和间空来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的。狭义的标点,指有明确书写形态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没有书写形态的方式,如间空啦、分段啦,等。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步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产生初始阶段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但在古代书面文字材料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由于没有标点符号,对同一段文字便有不同的理解,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果。由于语言表达的需要,标点符号就逐步的产生了。

汉朝的时候,就有人采用“离经”的方法,把文字之间断开。即在两句之间隔开一两字来写,或者用竖线、短横线等标示句子的完结,但是使用上并不普遍。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说“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立经辨志”。郑玄注曰:“离经,断句绝也”。当时人们读书,常在句旁划“し”,作为一种助读标记符号。这便是标点符号的萌芽。

东汉时,句读的符号有“↓”和“、”两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为“钩识也,居月切”,“、”则为“有所绝止,而识之也,主庾切”。就是说,凡是文末可以停止的地方,就用“↓”来标记,文中有可以句读的地方,就用“、”来标示,大略相当于今天的句号和逗号。

到了宋朝,钩号变成了圆圈,标形如“○”,有大中小之分,人们采用圈点来标读文字。朱熹在着《四书章句集注》时就是每章之前用大的“○”,每句之后用“。”。这称为句读(音jù dòu,古文语句中的短暂停顿。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即在一句末完需停出打上个“、”,其作用类似现在的逗号,在全句意思已完之处画一个“。”,作用同现在的句号。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段落号,用“∨”或“∧”表示,画在每段末尾字的右下角,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密圈、密点加在字的右旁,(古书皆为竖排)强调句子的精彩部分。这一用法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还在沿用。

到了明朝,随着刊本小说的出现,又多了两个专用号,即一个是在人名旁边画单直线“│”,一个是地名旁边加两直线“‖”。

二、发展成熟阶段

我们现在所用的标点符号,源头在欧洲。西方文字在公元8世纪以前,只用句号。8世纪以后,慢慢出现了冒号、分号等,但使用都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使用规则。直到15世纪末,威尼斯印刷师阿尔德·曼努齐在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又创制了部分新的标点符号,并规定了所有的标点符号的固定用法,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才系统化、规范化。

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传入,西洋标点也跟着进来了。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七年(1868年)二月,退役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张德彝有一个习惯,就是无论到了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风景、名物、风俗习惯都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在1868年——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这本书现在称作《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标点的,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在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至于标点符号的提倡和使用,则是“五四”运动前后的事了。

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之东渐越来越甚,西文也为中国知识分子越来越熟悉,其标点符号之方便,也时时刺激着大家的改革热情。

1897年,有个叫王炳`章的广东东莞学人,取中国原有的“圈”和“点”,及西文中的“句读勾勒”,草拟了10种标点符号。由于合乎实用而有人接受,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著名教授、作家均表欢迎并应用。

翻译家严复的《英文汉诂》(1904)是最早应用外国标点于汉语的著述。

五四运动前些年,不少作家已经开始使用新式标点。修辞学家陈望道先生,对推广应用新式标点符号起了积极的作用。他于1918年5月,在《学艺》杂志上发表《标点之革新》一文,介绍西洋标点符号10种。

同年5月起,《新青年》杂志就全部采用白话排印加上新式标点。它的影响很大,不到半年就有四百多种报刊仿效。由于当时的出版物多采取直排方式,于是使用者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中国式”调整。

1914年,胡适就在日记里创造了一套自己使用的“句读符号”:单直“?”,双括“(())”,提要号“~~~”等。

1916年8月,胡适应《科学》杂志的邀请,在自己日记基础上增改写成《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全面阐述他对句读以及文字符号的理论思考,成了新式标点的奠基之作。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包括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在内的六教授,极不愿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发展和推广使用标点符号中起了重大作用。特别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从人力、物力、技术工作各方面帮助国`民党恢复和建立秘书工作,帮助秘书改革,开始使用标点符号。1924年4月4日《国`民党执行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记录》记载:会议通过了公文使用标点符号的议案,即〈关于本党印刷公文、书籍所用圈点之议案〉。从此国`民党机关上下行文中就经常使用标点符号了。这是第一次官方出面规定使用标点符号。第二次见于解放区人民政府的文件,即1949年2月制定的《华北人民政府公文处理暂行规定》,在公文格式中规定了公文一律加标点符号。当时规定一般使用11种标点符号。即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单引号(「」)、双引号(『』)、省略号(……)、括号“()”、(?)、惊叹号(!)、句号(。)。这是一些常用的标点符号。各级政府不论上下行文或平行文,都必须使用标点符号。至此标点符号已比较成熟。

三、定型普及阶段

标点符号的定型普及使用阶段,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使用办法》。当时公布时规定了14种: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专用号(—)。

四、完善提高阶段

经过30多年的实践应用,书写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发生某些发展和变化。

1990年3月国家文字委员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修订发行了《标点符号用法》。由原来的14种改为16种,增加了连接号(—)和间隔号(·)两种。随后又经部分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子的结尾,有句号、问号、叹号三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子中间,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四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标点符号的位置也有讲究。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能出现在一行之首。破折号、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的位置均居中。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如果是直行的文稿,标点符号的使用与横行文稿有所不同。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放在字下偏右处。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处。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左侧。直行文稿的双引号和单引号要分别变为“﹃﹄”和“﹁﹂”。

标点符号已经成为书面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又创造了几种书写符号:即文尾号(o)或(□),用于一篇文章的结尾。多见于杂志。这些新的书写符号已约定俗成,被普遍应用。这标志着标点符号的不断丰富完善。

值得一说的是,国人对于标点符号的引进,也进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处理。与西方使用的标点,有几处明显的不同:①句号用“。”,不用“.”。这个圆圈圈,是国人使用了多少年的东西,既熟悉又醒目,比西文的那个小点点,好得多。②引号用『』和「」,不用““””和“‘’”。这是为了适应竖排文字的特点。时过境迁,随着我国文字绝大部分横排,引号也就跟西文的趋同了。③西文的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的开头用大写字母表示,汉字没有这种标记,所以要有人名号和书名号。 此外,二者的区别还有:汉语破折号占两个汉字的位置,英语破折号则只占约一个汉字的位置;汉语省略号为六个连点(也可以说成“两组三个连点”),且上下居中,英语省略号则只有三个连点(也就是“一组三个连点”),且居于下方;汉语连接号有“长横”(——)、“一字线”(—)、“半字线”(-)和“浪纹”(~)之分,前三者分别占两个汉字、一个汉字和半个汉字的位置,英语连接号则只占字母m宽度的1/3(–);等等。

汉语里有些标点符号在英语里是找不到的,如顿号、着重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等。在汉英翻译时,顿号常处理成逗号;着重号在汉语里表示强调,翻译成英语时常将被强调部分的文字用斜体或粗体表示;汉语间隔号用于外国人名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在英语中,因为是直接用空格将人名各部分分开,用不着间隔号;汉语书名号翻译成英语时,只将相应部分变成斜体;汉语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它只出现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英语里相同情况下则不用任何符号。

标点符号是怎么产生的

据此说来,汉语的标点符号也是有模有样地持续了数千年,怎么能说没有呢?能想到的解释是:这些标点符号虽然不绝如缕,但实行的范围太小,不够普及,绝大部分的书籍,还是没有任何标点的。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句读”之类的标点符号,长时间里,不是作者所为,而是读者在阅读时做的记号。这种记号,有较大的随意性,是否符合作者原意,也很难说。作为一种标点符号,却不是跟作品同步产生,而是由读者后来“追加”,不同的读者可以有自己的追加方式。这种作品与标点符号奇特的分离方式,可能是世界上各种文字中绝无仅有的风景。像朱熹那样,在著书时候自觉使用标点符号的,少之又少。

如此看来,简单地下结论,说中国古代有或者没有标点符号,都不妥当。准确点说,早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标点符号的萌芽,有了使用标点符号的书写实践,只不过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时间较晚而已。最为系统、完备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普及,则是在西文的标点符号引进和消化之后。

近日见到一篇美国人谈标点符号的文章(见《青年参考》2009年4月7日),得知外国人最初发明标点符号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朗诵(按:看来并不是因为当时的牛皮和羊皮这些书写材料忽然地便宜了)。一位叫做Ursula Dubossrsky 的美国人说,英文标点符号一词(punctuation),源自拉丁文punctus,意思就是“点”。这些“点”让读者知道哪里需要稍停,哪里需要加强语气等等。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我们长期以来对我们的老祖宗没怎么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因的解释。不妨这样推测: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更早的时候没有使用标点符号,是因为没有发明出来,跟书写材料珍贵与否关系不大。有的学者纳闷,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而且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

据说,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的文字,都是连着写下来的,没有标点。当时的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著作因为连写而难以断句。到后来,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公元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上圆点和下圆点。从无到有,渐成序列。

作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者,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了5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马氏制定的标点符号为什么能够推广开来呢?除了读者阅读上的需要以外,和他的家族是经营规模较大的出版商很有关系。这个家族在百年间出书近千种(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很大的数目),如果这些书籍都采用了马氏的标点发行出去,这种标点符号当然就很容易得到普及了。从这时开始,欧洲各语种也逐渐开始形成自己的标点体系。至于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如何创作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创作第一步是发现题材,题材须是有新鲜意味的才值得选择认定。世间的事物,原都是现成的,平凡的,旧有的,所谓新鲜的意味,完全要作者自己去发现能够留心,随时随地都可发现的。每日在街上行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和事件,平时读书或独坐,会起各种各样的心念和情感,这种时候,事物的新鲜的意味常会电光似地忽然自己投入到头脑里来,随时把它捉住了就是题材。

题材选定了以后,第二步还要使它成熟,无论在读书的时候,看报的时候,听别人谈话的时候,独自散步的时候,都要到处留心,遇有和这题材有关系的事项,一一搜集拢来,使“题材成熟了,这才可以写出。用文章来写,或用绘画来写,都是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共呼吸同命运作文

全文共 985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在《穹顶之下》以这样一句话结尾,“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两根烟囱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污染的标志,对有些人来说却是回家的坐标。崇尚资本的信仰无声无息强势占据了一寸又一寸的土地。为何楼层越建越高,人类已经无限制接近天空而呼吸却愈发困难?我很难想象,十年后的都市将会是往哪里去,这些症结又将会是恶化或是治愈。

工业化的幻梦有一种匪夷所思的力量。如同盖茨比,在那个爵士时代,一曲挽歌之后,华美的大厦粉碎倾塌,为了这看似旖旎的梦,以全部的信仰,天真的幻想愚昧的为之狂热。那是任何迷幻剂,酒精都达不到的麻醉,哪怕雾霾笼罩天昏地暗,甚至就此沉沦一生都会甘之如饴。

蒸汽机带来的煤钢时代,使人类成为了活在自己制造的幻象世界里的人,我们是自己的创世神,亦是洪荒宇宙中的蝼蚁。

在鬼影幢幢之中,所有幻梦毁灭之时,都燃烧起了熊熊火焰,耀眼不可方物。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天真与偏执成了自然界疯狂报复的手段,成为最愚昧,暗无天日的存在。有人悲恸,有人疾呼,而恰恰害怕的,是我们无力去面对这一难以改变的事实。

我们要记得的事情太多,以至于自始至终,我们都不晓得,我们要走向何方,大工业时代要走向何方。要实现怎样的幻想,要为了完成什么,或者是毁灭什么。

即便是出于自毁的天性,我们依然有纯洁的一面。人自有他的神性所在。

又是为什么,这些安逸的人,依然躁动着,在期待一颗小火种,把厌恶的一切都点燃。让这漫天的阴霾都化为灰烬,让肆无忌惮的一切都回归原始。

科技,不是我们隔绝自然的方式,而是我们跟自然的相处之道。我想,它更应是城市的表情,在这变幻莫测的现代社会里,独守住人类的坚持自守。

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向他们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和美好的,这样再当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吧。

都市需要改变,失去的自然之道需要被挽救,工业化的概念需要被重新调整。

我相信,我开头提到的字眼,将会是最深远永久的力量。而更不能忘记的,是坚持,忍耐,梦想,尊严,奋斗,这些从秦汉时期便传承下来的内涵。

我仿佛看到有些渺小而伟大的身影已然踏上征途。

如你也具有使命,也应为此自省,而为之付出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字的来源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于法兰是东晋有名的佛学义解大师,他所住的元化寺有7人入《高僧传》。他“道振山河,名流四远”,在石城元化寺期间,从事般若学研究,二个徒弟,于法开创识含宗,于道邃创缘会宗,使石城成为当时般若学中心。

元化寺到齐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开始开石窟,造千佛。比僧护到石城还早一年。石窟成后改寺为千佛院,会昌年间毁。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重建。宋大中祥符改七宝院,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复名千佛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祭祖来源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祭祀分成祭拜祖先和祭拜各种鬼神二类。祭祀乃起源于商朝,商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只、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降祸、赐福与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文化的特色。再者,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日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感,见母前来便迎向前去,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亦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之习俗的由来。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本语文书的心痛作文700字

全文共 762 字

+ 加入清单

在印刷厂的流水线上下来,一本语文就和伙伴们坐上了汽车,从省城颠簸好几个小时才来到小县城,来不及歇息又转了一次车,这本语文书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很快它就被发到了一个小男孩手中。语文书看了看小男孩,发现它长得白白净净的,它很欣慰,心想,这么帅的小男孩应该爱惜自己吧。这么想着,这本语文书就陷入了美好的遐想之中。

让这本语文书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小男孩并不喜欢它,尽管它的封面装帧精美,内容丰富厚重。

首先是写名字,小男孩拿铅笔使的力气很大,铅笔尖扎到身上疼得语文书直嘬牙花,就像刽子手凌迟犯人,好半天才歪歪扭扭写上他的名字。语文书待针扎一般的疼稍微缓和痛苦地想:“人们都说字如其人,怎么这个小孩写的字不和他一样俊秀呢?”

更让语文书心痛的是,小男孩上语文课时经常思想开小差,他老是想树上的鸟巢和小鸟,读课文时心不在焉,没感情,停顿不当,像念神歌似的。有好几次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都“灵魂出窍”,回答和老师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老师批评他,他就先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然后将怒气转移到语文书上,变本加厉地胡涂乱画。每画一笔,语文书的心就颤抖一次。

小男孩接下来的表现更让语文书失望了,他迷恋上了摔元宝,叠元宝没有废报纸,他就打起了语文书的主意,将好端端的一本新书撕了叠元宝。语文书心寒啊,肚子里就有一篇课文叫《文字的敬畏》,教育孩子们应该敬惜字纸,可是他,对文字没有丝毫的敬畏,随意地将课本撕了叠元宝!

语文书心痛极了,为自己没有遇到一个爱惜自己的知音!它想起了大文豪雨果,雨果读书废寝忘食,它想起了古代先贤读书“头悬梁刺骨”,可是眼前这个小男孩竟然如此对待自己!怪不得范伟无奈地说:“人和人之间差别怎么这么大呢!”

语文书怜惜地看着小男孩,心里说:“难道你不知道书中之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吗?难道你不知道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启智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亲情是一种痛作文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亲情是一支古老的藤,

承载着对岁月的眷恋,和对往事的缠绵。

遒劲的枝蔓里,

写满了思念、宽容、等待,

凝聚了过去、现在、未来。

那永远忘不掉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

就在前不久,那最疼我的外公住院了。外公是20号住的院,而我,他的外甥女,却是24号才知道的。我不明白,这到底是为什么,只知道,他们的话都是谎言。星期五,是我爷爷的生日,我和妈妈去给爷爷过生日。悲伤的我,强打着精神去了爷爷那里。虽然我脸上笑着,可他们却不知道我内心的悲伤。我们去吃了连锅,在吃的时候,妈妈给爷爷夹菜。突然,爷爷问道:“你爸爸怎么样了?”妈妈回答到:“我爸喉咙好多了,但是这里医生怀疑他是肠道癌,下个星期做检查。”说完,妈妈好像突然察觉到了什么,忙打自己的嘴,气氛一下子凝固了,只有爷爷不知道这是怎么了。是的,妈妈没有告诉我这些,她只告诉我外公住院了。正准备给爷爷夹菜的我,悬在空中的勺子突然掉落,眼泪像断了的线,虽然我并不知道肠道癌的严重性,但我一听有癌这个恐怖的字眼,眼泪就不争气的落了下来。妈妈和阿姨在一旁鼓励我,叫我别哭,今天是爷爷的生日。可我忍不住啊!我那幼小的心灵怎能忍受这一打击啊!我为了不让爷爷看见,我跑了出去。一个人,我想自己冷静一下。完全不知情的姐姐见我突然跑了出来随即跟了出来,问我怎么了。我低着头不说话,只是静静的流着眼泪。妈妈出来了,她告诉我:“现在医生只是初步判断,又不是真的,就算是真的,也是治得好的!”“对呀!你爷爷还在里面呢!”姐姐应和道。我静静地站了一会儿,终于擦干了眼泪,进去了。整个晚上,我没有再说一句话,只是一个人静静的。妈妈也没有来打搅我,只是问了我一句话:“明天是星期六,你去不去看你外公?”我急忙点了点头。妈妈接着说:“那快睡吧!明天早点去,对了,明天你可不能这样,你外公还不知道呢!他要是看见你这样,心情一定也不会好,你知道的,他最疼的就是你了。”

不知为什么,我突然看见,寂寞的星空中竟有几点闪闪的繁星,一闪一闪的,好像外公正期待着我的到来。可是,我的心还是那样的,那样的枯干。亲情啊,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此刻啊,我正受着他一刀一刀的划,那浓于水的血啊,是我永远擦不干的泪。

[亲情是一种痛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生作文:中秋佳节的来源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一、起源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中秋節的主角則是高掛天空的一輪明月,中秋佳节来源作文。

「中秋」 一詞最早於(周禮):所謂中秋,是因為入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稱為中秋,或稱「八月半」 。

而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用的禮制。在酷熱的夏天過後,天朗氣清,萬里無雲的秋夜天空,正凸顯月亮光華,因此每到秋天,天子總要到國都西郊的月檀去祭月,上古祭用的禮儀很可能就是中秋節的起源。

二、傳說

中秋節是以同為主的節日,說起月亮也就會想到美麗的月中仙子-嫦娥。

嫦娥是后羿的妻子,他們本來是天上的神,因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而被降為凡人,但人們為感恩而推選地做皇帝,可是他仍然不滿足,希望能長生不老,於是到處找仙丹,嫦娥擔心后羿貪心不足害了人民,於是想辦法將仙丹藏起來,結果讓后羿知道時,情急之下就把仙丹吃下去了,這時候,嫦娥只覺得身體突然輕飄飄的向著蛟潔的圓月飛去了,就這樣永遠永遠的住在月亮裡了。

三、臺灣的中秋習俗

中秋節同時也是福德正神土地公的例祭日。除了祭祀土地公之外,農民還得在田間間插設「土地公拐杖」。土地公拐杖是以竹子夾土土地公金,插在田間,插好土地公拐後,再以月餅祭祀。由於中秋有「秋報」的意思,所以也有聚資演戲,俗稱「謝平安」。

台灣小孩在中秋夜也有一種遊戲,在碗裡裝滿自米,插上筷子,口中唱著:「觀箸神,觀箸兒,請你上廳吃白米飯,配雞腳飯。」並燒紙錢。據說,這樣碗筷就能自動迴轉。

四、中秋節的應節食物

提起中秋的應節食品,最常見的不外乎月餅及柚子,其實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要遲到明朝才盛行。而早在唐朝,就有配合中秋節上市的應節食品了。至於月餅的起源,在民間有一流傳甚廣的傳說:在元朝末年,蒙古人為了怕漢人造反,不准民間私藏武器,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十戶供養一名兵丁。漢人雖想起來反抗,卻苦於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溫便想出了一條計策:說是今年要有冬瘟,除非家家戶戶在中秋節買月餅來吃,才能避免。於是大家爭先恐後的購買月餅來吃。回到家中,辦開月餅,發覺裡面藏著一張條子,上面寫著:「八月十五殺元兵,家家戶戶齊動手」。於是眾人紛紛起義反抗統治者,這個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带着痛的幸福例文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或许带着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

人生在世,难免会有痛苦。有了痛苦,才使得我们的人生有了价值;有了痛苦,才发现原来人生中充满快乐;有了痛苦,才知道痛也是一种幸福。面对人生中的痛苦,我们该怎么做呢?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越王勾践不经历卧薪尝胆的痛苦怎能成为一代霸主?司马迁不经历狱中隐忍的痛苦怎么做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巨着?经历了磨难,磨练了意志,痛苦也就不那么可怕了。李时珍尝遍百草历时二十七年写出了医学着作《百草纲目》;爱迪生经过数千次的试验,不畏失败,最后成功发明了电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你能说他们哪一个不是经历痛苦才成功的吗?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古人的眼中,这种成就大事业的人必需要经历磨难的观点已经很鲜明了。朱元璋出身卑微,却成为了一代帝王,这不是经历痛苦才成功的吗?中国四小龙之一李小龙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锻炼,饱受风雨,最终成就了他的一生。这是因为有了痛苦才是人有了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作文

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那么快乐也会开出鲜艳的花朵。

痛苦吧,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明白人生的意义;

痛苦吧,只有经历了痛苦才能发现成功的快乐;

痛苦吧,只有经历痛苦才能激发人的斗志;

虽然我们痛苦,但我们幸福!

经历痛苦,你将开启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之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四构思和创作时,主次不清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两天前,跟一个作者朋友聊天。他是写网游的。聊的时候,他兴致勃勃地讲了很多关于他的书,当时他的书只有三万字。比较了很多网络游戏的优缺点,然后点明他的设定里,都借用了哪些如何让他的这个游戏更完美。最后说,我觉得有些设定还是比较矛盾,该如何解决比较好?我告诉他,你本末倒置了。如果你不是打算写经典的话,就先不要考虑那么多。我说的经典是可以在人类文学史上留名的那种。我说,任何设定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漏洞。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作家写出了很多受欢迎的作品呢?因为他们没有你想的那么多。他们只是善于自说其圆而已。当时,我就拿失落叶举例。我说,叶子写网游小说,一开始不会考虑那么复杂的设定。他首先考虑的是故事。当故事发展了,吸引了很多读者来看。读者指出了作品中的bug,叶子这时候才会回头去补BUG。可以补的,他会补上。实在没办法补的,就大方地承认这是bUG。这样的好处是,容易着手。一开始就想设定想得非常完美,非常圆满,往往会忽视剧情的构思。当你的剧情不吸引读者的时候,他们不会跟你讨论你的书的设定多么完美。而且,你最初的完美设定是在没有情节和读者的情况下建立的。这就跟一个房子的草图一样。当你正式施工后,你会发现很多不舒服地地方,这改改,那修修。最后,你会发现跟你原先引以为傲的设定,差得很远。到了那个时候,你想一下,你最初花费那么多经历在复杂多元的设定和背景上,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本末倒置。主次不清。那位写网游的朋友听完后,傻了。说,看来他走弯路了。这两天好好考虑故事情节。最后,他说了一句,“我刚发现,我的故事情节确实一般。”第四段讲完了,希望上面的例子和话语能够给很多苦苦思索该如何下笔的新作者一点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永生不忘的痛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1937年2月8日下午,上海火车南站人群拥挤、热闹非凡。大家都带着行李,携家带口,急急忙忙地想逃离这已被日本鬼子占领的地方。

突然,几架日本轰炸机“轰隆隆”地盘旋在火车站上空,拥挤的人群如炸了窝的蚂蚁一般向四处逃散,他们有的撕心裂肺地吼着;有的如兔子看见了恶狼一般惊慌失措;有的带着家人在火车站狂奔;还有的干脆直接坐在地上大声哭喊。

过了几分钟,拥挤的人群停止了涌动,他们一个个血肉横飞、死无全尸,这惨不忍睹的画面让人永生不望。这繁华的城市在一瞬间的狂轰滥炸中骤然坍塌。在这个时候,能看见的只有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和满地的碎砖碎瓦。

这时,被废墟埋着的铁路上传来了嘤嘤哭声。原来,这是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孤独的婴儿,他坐在铁路中间无助地望着周围的一切,他的身上布满了血迹,头上沾满了污痕,身上的衣服早已破破烂烂了。他张大了嘴巴,号啕大哭。他怎么也不会明白,为什么刚刚还在逗着他玩的爸爸妈妈在一瞬间就变得血肉模糊了呢?为什么刚刚还阳光明媚的城市现在就变得硝烟滚滚了呢?为什么刚刚还人流拥挤的城市就变得尸横遍野了呢?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看了这张照片,我不由得向全世界的人民呼吁:战争是魔鬼,我们只要和平,不要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创作需要到真实的环境中去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1902年8月,伦敦东区的贫民窟来了一个穷汉,他自称是流落的美国水手。从他的谈吐、摇摇晃晃的姿势和一身破烂的衣服看,人们断定他确实是个穷水手。这个热情的水手愿意和一切人交朋友,什么都想知道。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庭和难民收容所。他和难民一起排队领面包,同穷汉们一起躺在街市上或公园里,不停地和人们聊天。人们都很喜欢这个水手,乐于把心里话告诉他。到了晚上,这个水手就躲到一个人们不知道的地方,把他看到、听到、想到的一切都记下来。在这些珍贵的记录里,有精彩的词汇,也有动人的故事,为他的小说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三个月后,这个水手提着一个手提箱回到了美国。不久,箱子里的素材整理成特写《深渊中的人们》出版了。人们这才知道,这个冒充水手的人就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小说家杰克·伦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童话创作《古老的预言》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有一个古老的预言,说有一个拥有超能力的少年会当上国王。国王非常讨厌这个预言,因为他嫉妒那些比自己能力强的人,他更不想失去无上王权。

因为害怕失去王位,国王便下令全军寻找那个传说中的孩子。有一天,有士兵来报,他所寻找的村庄里听说了一件奇怪的事,说有个孩子出生时村庄被祥云笼罩,三天三夜村庄如白昼,每位村民都闻到了一股沁人的幽香。国王听说后,乔装后立即来到了那个婴儿的家,发现家徒四壁,便伪善的对孩子的父母说:“你们家如此贫困,孩子恐怕难有一个好生活、好前途,不如我出二十两银子给你们,让孩子跟我一起,我会让他过上好的生活”。孩子的父母听了面露难色,但想为了孩子有个好生活,还是依依不舍的把孩子交给了国王。国王抱到孩子后,立即装到江边的木箱中,扔入滔滔江水。

箱子漂漂荡荡到了裁缝作坊的江边,裁缝看到后,抓住箱子弄开,发现里面躺着一个可爱的婴儿,睁大眼睛朝他笑,于是就把这个婴儿收养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婴儿在裁缝的精心养育下,在友善村民的关心下,渐渐成长为健壮善良的青少年。有一天,少年惊奇的发现,他居然能呼风唤雨!于是他让小村庄风调雨顺,大获丰收。国王见此地如此富庶,便多加赋税,少年又更努力的调控天气,村庄还是如此富庶。国王很疑惑,便派人多次调查,得到的结果几乎一致:村庄有个少年,能呼风唤雨,说阴就阴,说晴说晴,说风就风,说雨就雨。国王听到后,心里大惊,他联想到那个可怕的预言,便亲自去看,国王一看,大惊失色,心想宁可错杀一万,不可错放一人,便以少年使用妖法为由,下令将少年斩首,少年心中大怒,顿时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一道闪电从天而降,劈死了国王。

国王死后,少年在众人的推举下当上了新国王,贤明地统治着王国,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一棵开花的树》创作背景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台湾诗人席慕蓉的这首《一棵开花的树》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这是一首女孩子写给男孩子的情诗吗?2007年12月22日,在福建参加“海峡诗会”的席慕蓉披露了作品的创作经过,她说,这是“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

席慕蓉说,在她看来,生命是不断的经过、经过、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尽管有些触动要等到一二十年后才恍然大悟。

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席慕蓉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她回忆说,当时自己在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书。5月份有一次坐火车经过苗栗的山间,火车不断从山洞间进出。当火车从一个很长的山洞出来以后,她无意间回头朝山洞后面的山地上张望,看到高高的山坡上有一棵油桐开满了白色的花。“那时候我差点叫起来,我想怎么有这样一棵树,这么慎重地把自己全部开满了花,看不到绿色的叶子,像华盖一样地站在山坡上。可是,我刚要仔细看的时候,火车一转弯,树就看不见了。” 就是这棵真实地存在于席慕蓉生命现场里的油桐,让她念念不忘。她心想,正如海是蓝给自己看一样,花当然也是慎重地开给它自己的,但是,如果没有自己那一回头的机缘,树上的花儿是不是就会纷纷凋零?这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席慕蓉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至于有些人把作品解读成“女孩子站在那里等男孩子看她”的情诗,她表示“有点犹疑”。但她同时声明,诗人的解读只是其中的一种,因为读者的解释也有权威性。

《一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

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

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快乐创作社写事作文

全文共 490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这就是雷锋叔叔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班就有一个小群体,就是快乐创作社。每位社员都尽心竭力的把最好的作品拿出来与别人分享,但是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然后被我们顺利的解决掉了。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在一个下午,我们的老师让我们进行流动作文,我们就一直在看,然后发现了几篇看着很眼熟的作文,突然一看,像是在网上抄的,我们立马去报告了老师,老师让我们继续找,我们又找出来了好几篇。因为有的人没有时间,所以他们就在网上搜到的作文复制一下,老师就意味深长的说:“写作文是抒发作者心里的开心与不开心的,没想到你们竟然抄袭别人的作文,你们太让我失望了,你们在我心里都是最棒的,知道我为什么起名字叫快乐创作社吗?就是因为我觉得写作文是件快乐的事,所以我希望你们快乐,我觉得小学生就是应该无忧无虑的成长,快乐的任何事情,所以这才是我给你们的创作社叫快乐创作社的的原因呀!

老师的一番话深深的刺激了我,我很感动,天底下还有这样的老师。经过了这件事以后,我们班就在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快乐创作社,愿我们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加油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森林地面诡异呼吸揭秘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加拿大一处森林地面竟然上下起伏,尤如在“呼吸”一样。

据外媒报道,地球表面下是否藏着神秘的地下世界?近日,加拿大一处森林的地面竟然上下起伏,尤如在“呼吸”一样。有网友猜测是因为地下有河流经过,加上土地松软,地面才会浮动,也有网友称:“撒旦要出来了。”

据报道, 出现大地“呼吸”的地方,是位于加拿大东南部的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该处森林早前曾遭飓风帕特里夏吹袭。

拍下这一奇景的网民拜仁‧纳托尔表示,他经常经过该森林。据他观察,该处泥土一直都比较干燥,地下也没有河流经过。

他本月7日再次经过森林时,却发现地面好像在“移动”,观察后估计是因为树木扎根不深,早前飓风吹袭已令大树的根部未抓紧泥土,再加上拍摄时遇到强风,即令地面产生上下起伏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运动带给我的笑与痛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厌倦了天天赖在床上,不愿起来;厌倦了天天坐在教室里,不愿移动;厌倦了天天蹲在树底下数着一只又一只的蚂蚁。忽然,我想运动了。看着操场上玩耍嬉戏的小朋友,电视上各种竞技的大朋友,想想整天呆在教室里慵懒的我们,是真的该动动了。

懒散地一步一步地挨出教室,忽然感觉到外面的空气竟是如此清新,就像是从未有人享用过。我变成了一只从笼里飞出的小鸟,我的骨头竟比我的心先告诉我:我要运动。

来到操场,连沙粒都滚动着告诉我:我该动动了吧!恩!决定了,我要运动!我开始飞奔起来,两圈后不知哪来的一个石头,与我过意不去,让我摔了一跤。我感到一阵刺,我艰难地站起来,看着鲜血一股一股地从我的膝盖流出,伤口旁都是黑色的。我愈发感到疼痛,在清水中冲洗了一会儿,便不再管它。天长日久,它也便自己好了,结了痂。后来它给我留下一个永恒的记忆——一个疤在我膝盖上。

但此后运动便成为我的习惯了。

我每天坚持跑两千米,跳远五十次,还打打篮球,每天都是如此。一开始跑的全身酸痛,特别是脚酸的都不能走路了,整个人都瘫软了。但从来没有停止,不知不觉,弱不禁风的我也变得健康强壮了。以前连半桶水都提不起的我,现在能提一整桶水都健步如飞。经过我的一番努力,终于超越了自己,战胜了自己。

在体育跳远测试中,我跳出了满分的好成绩,在每两周一次的八百米长跑测试中,我也是屡战屡胜。这还不算什么,有一次我校举行阳光体育运动会,我拿了长跑第三,跳远第一名的好成绩呢!我很高兴,这就是我运动的成果,这要是在以前那也是想都不敢想的呀,我拿奖后开心地跑回家,满屋都回荡着我欢乐的声。

运动虽带给我疼痛,但更多的是活力与快乐。

运动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使我不断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