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路上的故事作文(合集20篇)

关于付出名人都有哪些人物呢,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多以下是各个不同的故事。

浏览

3471

作文

109

钟发镇在长征中成长的故事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从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城向北驱车3公里左右,有一处村庄依山傍水、林木茂盛,这里就是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乡、诞生了《长冈乡调查》的长冈乡。

从乡间的小路进入长冈乡的长冈村,距离村口不远有一处农家小院。记者一走进堂屋,身着灰土布做的红军服的钟发镇老人坐在木板凳上,笑着向我们挥手,瘦削、精神矍铄,慈祥的微笑,还有每一道记录着岁月的皱纹。

时间仿佛定格,因为此刻96岁老人的笑容,和84年前那个雀跃着加入红军的12岁小男孩的笑容一样纯真、质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电视上正在热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纪录片。看着这部纪录片,我又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叫做《长征》的电影。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怎么被歌颂都不为过。《长征》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名叫王瑞的小孩从一个单纯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优秀勇敢的红军战士的故事

整部影片让人看来热血沸腾,其中有几个细节场景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个影片中,我最难忘的是红军们过湘江时,遇到了敌军飞机的狂轰乱炸。炸弹一枚枚的投入水中,溅起了几丈高的水花。炸弹一枚枚的射在房屋上,炸倒了一座有一座房子。残存的几面颓墙上,几十个伤员已经牺牲,他们浑身是血,衣服已经如乞丐服般破烂不堪。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在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时,红军们在无法想象的十几根铁索上艰难地攀爬,同时还要不停的地躲避对面的敌人的枪林弹雨,让人看得心都纠起来了。影片的主人公王瑞的好几位亲人和几名胜似亲人的战友,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或者正是在长征中经历了这么多,王瑞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这部影片,同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样,令人内心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精神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生活呢?让我们铭记党的奋斗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小学生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1952年10月出生的朱和平,8个月的时候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直到爷爷奶奶去世,他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40年。朱和平对长征和长征中的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爷爷一直用长征精神来要求我们、鼓励我们、鞭策我们,要求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

朱和平是在听着爷爷革命故事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坦言,在众多革命故事中,听得最多的、也是自己最爱听的故事就是长征中爷爷三过雪山草地的事。朱和平在访谈中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年的时候,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采访长征老红军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出版了《长征中的朱德》一书。

这本书是以爷爷的“人格力量”为主线,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爷爷在长征中战胜敌人、踏遍万水千山的英雄气概。其中一段提到,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红四军总司令的爷爷朱德,带领红军总部和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三过雪山草地,同时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巧妙地周旋,最终把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全部带到西北,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为长征取得胜利发挥了应有的贡献。朱和平认为这段故事是最为感人、最为震撼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将士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场举世无双的远征,不仅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更因此锤炼熔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胜利结束长征以后,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确如毛泽东同志所言,长征是中国献给世界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

什么是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十分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长征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把不可想象的场景变成了伟大壮举。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的典范,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世界史上的第一次。无论是拿破仑从莫斯科的大撤退,还是色诺芬率领一万名陷入困境的希腊雇佣军撤出波斯,其面临的艰险、蒙受的牺牲、创造的伟业、打造的精神,远无法与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相媲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途中,红军将士面临的是:波涛汹涌的江河,巍然耸立的雪山,茫茫无际的草地,前有武器精良的敌军,后有人数众多的追兵,上有狂轰滥炸的飞机……就在这“敌军围困万千重”的逆境中,中国工农红军忍受了酷暑严寒、干渴饥饿,爬雪山,过草地,涉沼泽,眠雪野,食草根,艰难跋涉25000里,翻越18座高山,渡过24条江河,转战11个省,终于同总兵力多达100万的敌人苦战、鏖战杀出了一条血路,闯出了一条生路。

红军长征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断章取义、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片面肢解长征历史,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作为民主党派成员要用系统论的观点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红色历史,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撒贝宁讲述闻所未闻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八十年前,对,八十年前,很遥远很遥远的一天,在若尔盖草原上走过一对人马。

他们衣衫破旧,挎枪的挎枪,拄棍的拄棍,踉踉跄跄地走啊走啊,互相搀扶着的队列里,夹杂着一个矮小的身影,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

小孩子手里拿着一根绿色的柳棍儿。他没有枪,也没有马刀,这根柳棍是她从湘西桑植老家的天子山上折下的,跟着他走了好多天了。

小孩子叫侯德明,母亲刘大梅,爸爸侯清芝,全是红二方面军贺龙将军的战士,只不过经过了无数次的战斗,刘大梅、侯清芝和侯德明走散了,可是,侯德明没有感到害怕和孤独,因为身边的红军战士都喜欢这个可爱的娃娃,大家都用生命庇护着他的安全。

若尔盖,藏语是“美女的故乡”,可是这片沼泽地见不到一个美女,只有苍鹰盘旋,偶或有草原鼠掠过。这种老鼠呆头呆脑的模样,可是却机灵无比,想捉住它们很不容易。

抓老鼠干什么?吃。

这支队伍面临最大的困难是饥饿,能吃的野菜都被前面的部队吃光了,甚至连草原鼠都所剩无多。泥泞的草地上,一行行深陷的脚印存着积水,伸向天边,远方真的很远。“走过这片草地就是胜利”,一个大个子叔叔冲小娃娃侯德明说道。

侯徳明点点头,把勉强挤出的微笑献给大个子叔叔。他面黄肌瘦,可是一双眼睛却清澈无比。“叔叔,我饿!”小娃娃告诉大个子叔叔。

前面有几个端坐着的红军,像是一个班的人马,在围着一堆燃成灰烬的炭火休息。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大个子叔叔走上前去打招呼,可是,没有人应声,也没有人站起来。

大伙走上前去细看,都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他们全都牺牲了!

灰烬上是半脸盆的野菜汤,灰黑色的菜汤闪着不详的光,“肯定吃了有毒的野菜!”大个子叔叔告诉侯徳明。

疲惫的队伍肃立着,向牺牲的战友们默哀。

小孩子侯徳明正一正头上的八角帽,帽子是爸爸的,戴上去有点大,让他更像一个有趣的大头娃娃。他想哭,不光是因为饿,反正他觉得委屈。这一路上,他看见了太多的流血,太多的死亡!

队伍继续前行。

傍晚时分,看到一星微弱的灯光在草原上摇曳,大家加快了脚步。当几头凶猛的藏獒吠叫时,大个子叔叔开心地说道:“太好了,不怕狗咬,只怕饿虫!”

黑牦牛毡的帐篷里有人,一对藏族老夫妻。也许是习惯了一队又一队的红军走过,老夫妻淡定甚至有几分漠然地注视着大个子叔叔,可是,小孩子侯徳明的出场让他们的目光亮了起来。男主人递过肉干,女主人端出酥油茶。

侯徳明顾不得推开头顶的大号军帽,大口地吃了起来。然后,然后他在温暖的火堆旁沉沉入睡,好香好甜的睡眠,这是七岁的娃娃侯徳明平生最惬意的一次入睡。

头顶上不再是月光和星星,而是一顶黑牦牛毡帐篷。肚子里也不再是虫咬般的饥饿,不是辘辘的肠鸣,所以小娃娃如死亡一般沉睡着,甚至连梦都不曾有。

好像时间停滞了似的,当侯徳明猛然睁开眼时,身边除了藏族老夫妻,一个人也没有了。

“大个子叔叔!”小娃娃惊恐地跑出帐篷,草地上除了渗水的脚印,只有苍鹰和飒飒的风声应和着他的呼喊。侯徳明一下子明白了:他已经留在这座帐篷里,因为他看到老阿妈正冲他露出母亲般的微笑,手上是牦牛肉干,还有自己从天子山折下的柳棍。

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侯徳明正一正头上的八角帽,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哭,应该干什么?不知道。把眼泪用衣袖擦干,侯徳明小鸟一样扑进阿妈那宽大的藏袍里,他觉得很温暖很安全。

然后小娃娃走出帐篷,把故乡的植物伙伴插入松软的土地,柳树的生命是顽强的,来年春天,这柳棍会生根发芽,而红军的娃娃侯徳明,也会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成人。

遥远的故乡,漫长的征途,一切的故事都将重新开始。黑牦牛毡帐篷像个故事宝盒,默默收藏起了侯徳明的童年往事,一藏八十年。

在九曲黄河第一湾的旅游胜地,如今有一处最著名的景点:红军柳。

翠绿的柳枝迎风摇曳,甚至有高原罕见的鸣蝉纵情吟唱。每逢一个藏族老人来为柳树浇水时,蝉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它们知道柳树的来历,也知道这个连汉话都不会说的藏族老人却有一个典型的汉名:侯徳明。

1.无名战士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长征路上英子魂驻小虹桥的故事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

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

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

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

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290 字

+ 加入清单

11年前的元月,我来到北京国防大学,拜访心仪已久的刘忠将军。望着眼前这位88岁的共和国有功之臣,我不禁想起杨成武将军对他的评价:“他的戎马生涯可以说是我军的一个侧影。”

如果说,在参加长征的闽西子弟兵幸存者中,武平的刘亚楼(红二师政委)、长汀的杨成武(红二师四团政委)以其作为全军的前锋一路斩关夺隘,在军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那么历史同样不会忘记来自“中央苏区第一模范区”——上杭才溪的刘忠。刘忠原任红二师五团政委,长征前夕受命担任红一军团侦察科长,率部一直走在前头,是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1934年11月中旬,红二师突破敌人第三道防线后,以100公里急行军奔袭道县。红旗很快就飘上了道县城头。随即,军团首长下令红二师参谋长李棠萼率五团向湘江前进,占领界首的各个渡口,相机占领全州。刘忠自然责无旁贷地率军团侦察部队走在五团前头,侦察全州、桂林的敌情。

前有湘江阻挡,后面和左右两侧有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情况万分危急,红军能否突破湘江,冲出敌人的重围,绝处逢生,关键在此一仗!林彪、聂荣臻给红二师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突破湘江,为部队行进打开通道。

27日,红二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领下,出其不意地突破敌人封锁线,未遇困难便渡过了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觉山(脚山铺)间的渡河点。在红二师的开路下,一军团和三军团的精锐部队也都伤亡不大地跨过了湘江。恰在这时,国民党桂系白崇禧从兴安把他的部队向南移动,佯作保卫桂林,实际上是为保存实力,避免与红军作战,因此开放走廊,让红军从兴安前往全州。此时,红军先头部队与中央纵队前后相距100公里,白崇禧的及时撤退给红军提供了涉水过江的条件,湘江渡口一度向红军敞开。按理中央纵队在两天内就可以过江,而且可能不会有多大损失,可这良机被洋顾问李德错失了,笨重的、不适当的、多余的辎重部队也改变了有利形势。28日,在蒋介石的严令下,何键派了4个师猛攻红军的北翼。最令人吃惊的是,白崇禧重又卷进了这场厮杀,他们要夺回渡河点,把红军拦腰斩断,击红军于半渡,消灭于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奉令保卫渡口,阻击国民党部队,掩护中央纵队和军委纵队及红军大部队全部过江。红二师在全州附近的觉山打响了阻击战。于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恶战在湘东两岸展开!

激战到第二天拂晓,即30日凌晨,红一师渡过了湘江。一小时后,红一军团两个师都进入了阵地。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离开军团指挥所,同红二师政委刘亚楼一起在黄帝岭阵地上指挥战斗。

11月30日和12月1日这两天,被聂荣臻认为是长征途中最危险的时刻。敌机的轮番轰炸,重磅炸弹把红军震得耳鼻出血,敌人在指挥官的督战下,疯了似的潮水般冲来。为了红军的生存,为了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从军团首长到每一个战士,都投入了最紧急最紧张的作战准备,生死存亡在此一役。

开始,敌人猛攻红一师三团阵地,见没得利,转攻红一师和红二师的结合部,终于突进四五里地。红一师三团两个营被迂回其后的敌军包围,红二师也面临被敌包围的险境。刘亚楼和师长陈光命令二师指战员:即使用刺刀也要顶住敌人,守住阵地。

大约正午时分,中央纵队终于渡过了湘江,并越过桂黄公路。接报后,红二师和红一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

湘江之战,是红军离开中央根据地打得最激烈也是受损失最大的一仗。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多人,减员到不足4万人。

湘江之战,除了上面所说有一个缺口可使红军避免重大损失外,还有一个时机。刘忠将军说:“我红二师攻下湖南道县后,二师参谋长李棠萼奉命率五团立即向湘江前进。我率军团便衣队仍走在五团前头,弄清全州、桂林的敌情。11月20日,我们到达湘江边的界首村,横渡过湘江,到全州附近侦察。21日上午,我派参谋化装进全州探实,城内只有民团,国民党正规军尚未到达。这时,李参谋长率五团已进到界首村停下,但未渡湘江。我面告他速渡湘江,占领全州。他犹豫不决,说须电报军团指挥部,听候命令再行动作。我再次建议机不可失,进全州城后电报军团首长不迟,但他坚持己见,还是先电告军团。在关键时刻,军团首长也要被动地听候红军总部也就是李德的命令。第二天,等‘渡过湘江,进占全州’的命令下达时,良机已失。国民党中央军前卫已进全州城,并在城外占领了阵地,布置了警戒。我红五团只好抢占脚山铺。事后,我向刘亚楼政委说了此事,他也感痛失良机,说如果占领全州城,通过敌封锁线可能会顺利些,红军肯定不会在湘江之畔流那么多的血,死那么多的人!”

接到军团“渡过湘江、占领全州”的命令后,刘忠暂时放下一肚子“怨气”,率部从全州城郊绕道插到全州以西的才湾、庙头、资源一带,以控制有利地形,钳制敌人,掩护全军渡江。在资源,刘忠的小部队被敌人包围了一天,他沉着指挥,派出化装便衣夺占梧桐要隘口子,连夜通过隘口向西急进,摆脱敌人的围堵,追上了后卫部队。

刘忠将军告诉我,在湘江之战中,闽西子弟兵牺牲壮烈。担任殿后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在此役中几乎全军覆灭,鲜血染红了滔滔湘江,而该师多由闽西子弟兵组成。他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湘江之战,解放后我们福建的将军,不知要多出多少!”当年三十四师的指挥员之一韩伟(解放后授衔中将)逝世后,特地叮嘱要将骨灰运送闽西安葬,以陪伴那些早就长眠在地下的闽西部属。

刘忠在长征中带领侦察部队深入敌占区,在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抢渡湘江乌江、攻取遵义城、四渡赤水河、通过彝民区、夺占晒经关、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通过大草地、突破腊子口等着名战役战斗中,冲破重重难关、种种险情,出色地完成了侦察任务,受到中央首长的表扬,刘伯承称赞他“功不可没”。

如今,刘忠将军已逝,但他的业绩和英名,将与红军长征精神共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高考素材积累: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中西部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下面是语文网整理的具体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向天险大渡河挺进。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这座铁索桥,就是红军北上必须夺取的泸定桥。

国民党反动派早就派了两个团防守泸定桥,阻拦红军北上;后来又调了两个旅赶去增援,妄想把我红军消灭在桥头上。我军早就看穿了敌人的诡计。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了,红四团离泸定桥还有240里。敌人的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

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到晚上7点钟,离泸定桥还有110里。战士们一整天没顾得上吃饭。天又下起雨来,把他们都淋透了。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在漆黑的夜里,他们冒着雨,踩着泥水继续前进。

忽然对岸出现了无数火把,像一条长蛇向泸定桥的方向奔去,分明是敌人的增援部队。红四团的战士索性也点起火把,照亮了道路跟对岸的敌人赛跑。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对岸的敌人并不疑心。两支军队像两条火龙,隔着大渡河走了二三十里。雨越下越猛,像瓢泼一样,把两岸的火把都浇灭了。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红四团仍旧摸黑冒雨前进,终于在29日清晨赶到了泸定桥,把增援的两个旅的敌人抛在后面了。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桥对岸的泸定桥背靠着山,西门正对着桥头。守城的两个团的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红四团马上发起总攻。团长和政委亲自站在桥头上指挥战斗。号手们吹起冲锋号,所有武器一齐开火,枪炮声,喊杀声,霎时间震动山谷。二连担任突击队,22位英雄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三连,战士们除了武器,每人带一块木板,一边前进一边铺桥。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岸,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党的号召,更加奋不顾身,都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激战了两个小时,守城的敌人被消灭了大半,其余的都狼狈地逃跑了。

红四团英勇地夺下了泸定桥,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的主力渡过了天险大渡河,浩浩荡荡地奔赴抗日的最前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我在网上阅读了《红军长征故事》这本书,那雪山上的身影,那草地上的篝火,那鼓动员的竹板声……很多很多的故事,都出现在眼前。我从书本里读懂了长征精神。

过雪山时,有一位军需处长,为了大家能多一个人穿得暖一些,自己穿着薄薄的衣服,最后被冻僵了,在雪地里,就像一尊塑像,他为了别人牺牲了自己。过草地时,有一位老班长,为了战士们能吃上鱼,想方设法弄了一个鱼钩,钓了几条少得不能再少的鱼,做成鱼汤给战士们吃,最后自己躲在背地里吃战士们吃剩下来的鱼骨头,他想别人的多想自己的少。长征路上,有一个小战士掉队了,陈赓让他骑马并要给他吃的,他说不累,吃得还多着呢,等他停止呼吸的时候,陈庚才知道他一直在撒谎,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拖累别人。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他们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像鼓一样震撼着我的心灵。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处,应该从他们身上吸取点什么才对呀。

长征是一部史书,是一部指引人走向正确道路的伟大史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书,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金色的一页。长征精神永远伴随我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3812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壮烈牺牲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磨炼中前进,成长为更加成熟的革命战士。

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就是这样一位从磨炼中走出来的女英雄。她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艰难而灰暗,反而在奋力拼搏之下,走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新人生。长征中,她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顽强的继续战斗,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一九零八年一月,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她的家里仅有两亩薄田,遇上旱涝灾害时,几乎什么都不长。父亲李光田见又是一个女孩,十分失望,连名字都不取了,就叫她“旦娃子”。

父母亲生了六个女孩,一家人就挤在几间茅草房里。冬天,草房四处漏风,一家人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在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们的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李贞原名叫旦娃子,这是小名。旧社会的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她连一个大名都没有,李贞这个名字还是参军时取的。李贞是旧社会中典型的受害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孤儿寡母很难维持生计,李贞的母亲含着泪,把她送给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以前,生活再苦,都是在亲人身边,但这一次,到陌生的人家,李贞的苦难生活才真正地开始了。那一年,她才六岁。

所谓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粗使的丫头。打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孩子……这些都要六岁的她来做。早上她要去打水,盆又大又重,端不动,就要挨打;她要去砍柴,砍了背不动,回来得晚了,也要挨打;她要负责照顾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孩子,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更要挨打。

在婆家生活的那些日子,每天过着被公公婆婆打骂的生活,一边干活,一边伺(cì)候大她四岁的“丈夫”。

就这样,在无尽的苦役和打骂中,“旦娃子”度过了苦涩(sè)的童年和少年。熬到了十五六岁。

一九二四年一月,李贞与“丈夫”举行了婚礼,但婚后生活并不融洽(qià)。有的时候,婆婆提出无理的要求,她跟婆婆讲理,丈夫见她不听婆婆的话,抄起棍子就打。

李贞无法忍受在婆家的生活,她觉得生活很绝望,就想到自杀,邻家的刘婆婆劝她说:“旦娃子啊,这就是女人的命啊,女人应该认命啊!”

但李贞不认命,她年轻的心里总是燃烧着反抗命运的火种。

一九二六年的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咱们这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呢。

共产党说:人人平等,凭啥咱妇女就得受欺负?咱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革命?”李贞当时并不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但她从姐姐的话语中能到感受到,“革命”就能使穷人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

“旦娃子,跟姐姐一起闹革命吧。”姐姐拉着她的手,她能感受到姐姐激动的情绪。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永和区秘密地参加妇女协会。接待她们的同志了解到她是个童养媳之后,当即就同意了,并随手递给她一张表问:“填什么名字呀?”

“旦娃子。”李贞说。十八年了,她一直叫这个名字。

接待的同志拿着笔,望着她:“你姓旦啊?有这个姓吗?”

“你再想想。”那位同志说。

李贞不好意思了,站在一边想啊想。一个词突然闯进她的脑海:忠贞不渝(yú)。这几天,她听有些人说过,忠贞就是忠诚不变,要使穷人过上好日子,不就是要忠贞吗?

于是,她试探着问:“同志,叫李贞行吗?”

接待同志高兴地说:“好名字啊!”边说边在登记表上写下了:李贞。

从此,李贞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接下来,李贞受到了共产党的教育,渐渐明白了“革命”的真正含义。这位受苦受难的旧社会女性,一听说革命可以使妇女翻身,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一心想脱离苦海的她,就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中去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军进入了浏阳,李贞带领着一批进步妇女搞宣传、做军鞋,为北伐军征兵筹粮,成了永和地区非常有名气的女革命家,同一年的冬天,她被选为永和地区妇联委员。一九二七年三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四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许多女共产党被杀害了,敌人还在城墙上悬挂共产党员的尸体。但李贞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她秘密地联系上了几个同志,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继续做地下工作。

工农革命军开赴井冈山后,李贞又参加了浏东游击队,他们以极为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坚持武装斗争,此时的李贞已是一位老革命志士。在敌人派兵围攻游击队时,李贞带领游击队依靠有利地形,击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第二天傍晚,枪声少了。游击队长考虑李贞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便让她和几名游击队员先走。

李贞坚持守在阵地。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李贞临危不惧,带领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搬起石头朝敌人头上砸去。敌人还是围上来,李贞和剩下的队员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

“抓活的!”

“抓活的!”

敌人一步步向他们逼近,眼看就要攻上来了,李贞对仅剩的4名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

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幸运的是,李贞没有在这一次战斗中死去,她卡在崖边的一棵树上;不幸的是,她的孩子夭(yāo)折了。在两名幸存的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十多里路,终于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胆小怕事的婆家怕被李贞连累,连忙一纸休书送到了李贞的娘家。从此,李贞结束了童养媳的命运,开始了新的恋情。

李贞一九二六年走出婆家闹革命的第一天,她就认识了当时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的张启龙。张启龙亲切和蔼,革命觉悟高,对同志们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解答,李贞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

一九三零年,在张启龙的父亲、叔父、妻女和堂弟……所有亲人都惨遭反动派杀害后,李贞为了安抚失去亲人的张启龙,同时也为了报答张启龙对自己的关爱,悄悄地为张启龙送去热饭热菜、帮他洗衣服,打扫房间,还特意做了双布鞋放在他枕头下。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一九三二年,经过组织上的批准,二人喜结连理。这是李贞的第二次婚姻,是她自己用热情如火的心追求来的。但不久,张启龙被错误地打成“改组派”。为了不连累李贞,张启龙痛苦地在保卫局事先准备好的“离婚申请书”上签了字。一对恩爱的伴侣就这样,在彼此不情愿的情况下洒泪分离了……一九三四年八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三十个团的兵力,对红军湖南、湖北和四川地区的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

同年十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后,转战至湘西开创了新的根据地,并在湖南省永顺县的塔卧镇成立了新的省委、省军区。

原为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调任为省军区组织部长。为了巩固和发展这块新的根据地,贺龙率主力东进,向常德等地区展开攻势,而任弼时则率余下的部队在永顺和附近的桑植、大庸等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发展革命武装。

作为部长的李贞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动群众的工作之中。这时,红二、六军团已经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于十一月中旬踏上了万里征途。长征初期,在任弼时夫人陈琮瑛的撮合下,李贞和第三任丈夫甘泗淇喜结连理,这对夫妻一起走上了长征之路。

李贞是怀着身孕开始长征的。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

跨过了金沙江,又渡过了大渡河,翻过了一座雪山又翻过了另一座。一路上忍冻挨饿,她的身体一直不好。

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战斗频繁,对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已怀孕的李贞来说,困难就更大了。

在过草地时,由于过分劳累、加上饥寒交迫,李贞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

生孩子很痛苦,特别是临产前昔,在旷(kuànɡ)野中生产的李贞疼得死去活来,全身的骨头都像散架了一样,人酸痛无力。因为当时没有吃的,她的身体本来就很虚弱,还要花很大力气生下一个小孩。

她喊得嗓子都哑了,面黄肌瘦的脸上眼窝深陷,双手因为疼痛而挣扎着,紧紧抓着垫在身下的衣服……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她的病体还没有恢复,根本没有奶水。当时全军都断炊了,没有能充饥的粮食,孩子饿得啼哭不止。

尽管战士们对小生命百般呵护,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青稞面,用水调和一下,给孩子吃,但根本不解决问题,没等走出草地,这个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

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怀过孕,这是甘泗淇和李贞夫妇为革命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当他们夫妻二人相互照顾着,齐心协力地随红军部队,顺利到达陕北时,贺龙高兴地称他们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二十多个烈士遗孤。李贞用行动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孩子们。

也许,长征并不是李贞一生中最困苦的时候,但长征是李贞付出得最多的一段人生路。虽然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李贞毫不后悔曾经参与了长征,见证了那段英雄的历史。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斗争,使得她在长征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精神,这位女英雄用她光彩的人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新的长征路正等着你们去参与,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前进吧!

1.贺龙在长征中让人敬佩的故事

2.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2157 字

+ 加入清单

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敌人围追堵截的情况下,历时两年,转战十余个省,行程两万五千里,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如今80年过去了,虽然那段峥嵘岁月与我们渐行渐远,但乐于吃苦、勇于战斗、独立自主、团结互助的长征精神,一直启迪激励着中国人

年轻一代如何传承发扬长征精神,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近日,朱德元帅之孙、空军指挥学院原副院长朱和平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特别访谈”,带领网友一同走进历史深处,领略前辈风范,聚焦长征精神,感悟革命初心。

从小最爱听爷爷讲三过雪山草地的故事

1952年10月出生的朱和平,8个月的时候就被抱到了爷爷朱德、奶奶康克清的身边,直到爷爷奶奶去世,他在两位老人身边生活了近40年。朱和平对长征和长征中的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爷爷一直用长征精神来要求我们、鼓励我们、鞭策我们,要求我们一定要刻苦学习。”

朱和平是在听着爷爷革命故事的环境中长大的,他坦言,在众多革命故事中,听得最多的、也是自己最爱听的故事就是长征中爷爷三过雪山草地的事。朱和平在访谈中说,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年的时候,他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采访长征老红军和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出版了《长征中的朱德》一书。朱和平介绍,这本书是以爷爷的“人格力量”为主线,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动鲜活的故事,展现了爷爷在长征中战胜敌人、踏遍万水千山的英雄气概。其中一段提到,作为中央军委主席、红四军总司令的爷爷朱德,带领红军总部和红一方面军的五九军团,三过雪山草地,同时与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巧妙地周旋,最终把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全部带到西北,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为长征取得胜利发挥了应有的贡献。朱和平认为这段故事是最为感人、最为震撼的。

团结互助精神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

80年前的长征,红军将士靠什么跨越千山万壑、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谈到长征胜利的原因,朱和平认为,长征时红军主要是以年轻人为主,指挥员平均年龄才25岁,战士平均不超过20岁,在长征途中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战士即使就剩下一口干粮也让给别人吃,这种同志间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难得可贵。“这样一支年轻的红军队伍,能够从这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一步一步走出来,除了具有英勇顽强、不怕牺牲、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外,大家互相帮助,互相友爱,互相扶持的团队精神也是长征取得胜利的关键。”

曾经多次重走长征路的朱和平,对长征中的艰苦比常人有更多的体会。他介绍说,“我们之前对长征的了解更多的是从书本上、电影上,老一辈给我们讲的故事中去了解。如果亲临实际到现场去感触,还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现在经济上有了很大的发展,长征沿线的交通、生活设施都已取得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这些雪山、草地、关隘、战场,都还是原封不动地保留着。甚至当时红军住过的一些房子,很多都保留着原貌。长征路线经过了15个省,这15个省除湖南、江西外,特别是云南、贵州、四川、川西那一带还是比较偏远、落后的,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现在在当地还是可以看到当年的一些艰辛的场面;特别是草地,我去年去的班佑那一带,不要说过这个草地,首先高原反应你就受不了,走一小段就很累,就要歇一会儿。可以想象当时几万红军是在那样一种自然条件下,填补饱肚子还要背着行李、弹药艰难地走过去,那是多么的辛苦。”

细节入手,故事化诠释长征精神教育新一代

长征历史丰富多彩,长征精神博大精深,如何对年轻一代讲述长征故事,传播长征精神?朱和平认为,家长应从细节入手,选取感人情节进行讲述,更多的是从一个一个具体的细节讲起,比如野菜的故事、党费的故事,还有长征中伤员的故事等。这些小故事尽管特别的小,只是涉及到两、三个人,但是可以展示红军部队当时的精神状态和团队精神。

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朱和平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表示,影视剧的创作应符合年轻人当下的观看需求,更多的从自我意识、个体的角度进行表现。“我们对中小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他们制定人生的目标,树立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从小就给他培养这种性格和能力,这是主要的。”

朱和平在访谈中还提及他和儿子重走长征路的实际体会。朱和平说:“前不久,我带着儿子去长征出发地江西瑞金等地重温长征那段历史。实际效果还真是好,去和不去就是不一样,有些故事,我们在家里讲和到现场看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到了瑞金,到了当年的军委总部,到了爷爷奶奶当时住的那个房子,就是一个六平米的小阁楼,爬上去以后黑呼呼的,电话也是很老旧的电话,连灯都没有,孩子一进去就很感慨。”

谈到两代人对长征精神的感受,朱和平坦言,自己作为50后与80后的儿子在对长征的感悟上还是会有很大差别的。但是通过这次重走长征路的经历,对孩子来讲确实起到了很好地教育作用。他鼓励年轻人有机会应该要去实地体会一下那段真实的历史,体会一下当年老一辈的艰辛与不易。“当下正值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年轻的一代也正经历着新的长征,民族复兴的重任落在了年轻人的身上,面前还有很多挑战,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去解决,希望他们能够调整好状态,学习、传承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早在上小学时,我在课本上就读到了红军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等许多故事,还有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文中对长征的论述,有些课文还能一字不错地背诵下来。从此,红军为了北上抗日和打倒反动派,不怕艰难困苦,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就深深铭记在心中。那时,国民经济正处于困难时期,山区人民的生活条件和学生学习条件极为非常艰苦,常常吃粮咽菜,穿戴破旧不堪,写字没有纸和笔,只能用石板、石笔代替。在这种环境下,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向红军学习,战胜困难,学好知识,将来才能当好革命接班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红军精神,走红军道路,长大要当红军那样的人”逐渐成为我的理想信念。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里老人看到许多烈士家庭,都知道战争的残酷,当兵打仗必然有牺牲,不愿意让孩子去当兵。1970年,国际形势紧张,准备打仗气氛浓厚,我正好到了应征年龄,为了保家卫国,埂是说服了父母亲,毅然带头报名参军。就在入伍的同一天,我入了党,实现了当兵、入党的梦想。

红军是解放军的前身,当上光荣的解放军,就要继承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弘扬红军长征的精神,成为一名好兵。因此,在部队里,我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新兵训练结束后,我首先下到最苦最累的炊事班,当起了“火头兵”,除做饭外,还争着喂猪、种菜,一天到晚有使不完的劲。在野营拉练途中,我抢着背锅和炊具,每到一地,与炊事战友们支起锅就做饭,为连队做好生活保障,被部队树为毛主席著作标兵。之后,无论是教育训练,还是到农场生产,特别是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我都以红军为榜样,不怕苦累,不畏困难,积极走在前面。在战斗中锻炼成长,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我被提为军官,为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1996年,我调到县公安局担任副局长后,曾分管过政工、法制、信访、巡警、国保、内保、消防、交警、纪检、监察、督察和下乡包村等项工作。公安工作繁忙人所共知,遇到大型活动安保工作和突发性任务,经常昼夜连轴转,“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我一直以老红军为榜样,恪尽职守,认真负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不忘初心,对党忠诚是我始终奉行的政治立场。多年来,我始终对党怀着深厚感情,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不忘红军长征精神,不忘入党时的誓言,尤其在历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政治斗争中,我都坚守“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拥护党的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定地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从从未动摇对党的信念。

2012年退休以来,虽然组织上没有安排工作任务,但我没有歇脚松劲,自我加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克服年龄大、身体多病等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公安宣传报道工作,写出了大量正能量稿件,为公安事业和社会继续奉献“余热”。今年7月19日,我县发生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我觉得在抗洪救灾中不能掉队缺席,于是在灾后一个多月里,我一上张村、汪里、二去小作、辛庄、三进贵泉、三台头等灾区采访,每天加班加点写稿、发稿,在全国各级媒体刊发抗洪救灾正能量原创件稿件200多篇次,及时报道了公安民警和社会团体抗洪救灾的情况,宣扬了一批抗洪先进典型。同时,通过及时真实的报道,刹住了网络谣言风,保障了抗洪救灾、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我已到花甲之年,今后还要继续弘扬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将爱党为民、艰苦奋斗作为永恒的信仰,不忘初心,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多尽些义务,以实际行动书写人生晚年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

曾经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传奇将军,88岁的王定烈老人至今仍喜欢在家里穿草鞋。他难以忘怀六七十年前的那些往事。1936年7月,王定烈所在的红四方面军第5军第二次穿越草地。这一次,18岁的他准备了一条拐棍。

“在草地上行走,随时都可能陷入泥潭。”王定烈回忆说,“每走一步,都先用拐棍这儿戳一下,那儿捅一棍,找到一块能够落脚的地方后再迈出下一步。”进入草地后,王定烈患上了重感冒。两天后,师长兼团长郭锡山见他的病情没有好转,借故把他丢弃在荒野之上。

“幸好政委万汉江赶来,与郭大吵一架,几乎动了枪,才又把我找了回来。”王定烈回忆说,郭锡山在后来西路红军血战河西走廊的战斗中当了叛徒。1936年10月,王定烈随部队开始西征。这支由2万余名红军将士组成的西路军,经过几个月的浴血奋战,最终兵败在一个名叫石窝山的地方。

1937年3月,敌人包围了石窝山的西路军余部。王定烈和战友们凭借有利地形进行阻击。上午10时,敌人突然占领王定烈所在团的右翼前沿阵地,七八个敌骑兵挥着马刀冲了上来。“一个敌人拨马冲过来,举起马刀朝着我的头顶斜劈下来。好在一个战友调转枪口,将敌人击落马下。”王定烈回忆说。但,王定烈还是被子弹击中。一颗7.9毫米的步枪子弹从他的左后腰穿进去,打穿左肾,之后向上,卡在脊骨间。他当场晕了过去。

苏醒时,已是下半夜了。王定烈在尸体堆里,又找到两名负伤的战友。第二天,他们找到一个独屋,里面有二三十名红军伤员挤躺在一起。于是,他们走进去,也挤在一起,晕晕乎乎地睡着了。“突然,一挺机枪从窗户里伸进来嘎嘎怪叫,满屋的人立即被扫倒一片。紧接着闯进来的马家军手举马刀一阵疯狂乱砍。”王定烈比划着手势,“我的头被猛击一下,一下子又昏过去了。”

记者注意到了老人的伤疤:耳根上部的一条刀痕深及半个脑门,左右手各有一道伤深及骨的刀疤。当时,王定烈戴的棉帽上,有一个铁片做的“耳朵眼”,恰好挡了一下马刀,才使他的半个脑袋没有被削去。他手上的刀疤,则是在遭到刀击的一瞬间,本能地护住头部而被砍伤的。

等到王定烈再次苏醒时,天色已近黄昏,屋子里的其他人都牺牲了。他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沿着小路走了。两天后,他还是被马家军俘虏了。王定烈和被抓来的其他西路红军,被关押在甘肃省甘州(今张掖市)。天气渐渐变暖,几乎每天都有死亡的战友被抬出去埋掉。他身上的刀枪伤口,四处化脓,腐烂发臭,生了许多白花花的蛆虫。

“一天,来了一位身材修长的女护士,她仔细地为我擦洗伤口。当擦到腰上时,她‘啊呀’尖叫一声,捂着嘴转身跑了。原来,伤口处生的蛆已经结成了团,扑拉拉地直往下掉。过了一会儿,女护士又转回来,流着泪用纱布将一团团的白蛆从伤口处拨下来,把腐臭的烂脓一点一点地用盐水洗干净,整整用去了一大堆纱布。”王定烈回忆说。

后来才知道,这个女护士是地下党派来专门照顾重伤病员的。在她的照料下,王定烈的伤也渐渐好转。这时,叛徒郭锡山企图劝降他。

“我在团部当书记的时候,和郭锡山打过几个月的交道,知道他的德行。这个家伙打仗不行,平时讲吃讲喝,干部战士对他都很反感。”王定烈回忆说。然而,横在腰脊上的那颗子弹,卡得他始终直不起腰,在叛徒面前只能弓着背。这让王定烈十分恼火。“在叛徒面前挺不直腰杆子算啥玩意儿!”王定烈回忆说,他牙一咬,心一横,硬是一挺,那颗横着的步枪弹头顺了过来,和脊骨平行,如同动了一次手术。

王定烈的腰直起来了!后来,在党中央的交涉下,王定烈被释放了。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他又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最高职务曾任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而那颗子弹却一直在王定烈的腰里停留了16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取出来。至今,这颗子弹,仍被他保存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5 字

+ 加入清单

5月22日上午,刘伯承带着队伍前进了,他让肖华领导的工作团走在队伍最前面。突然,山林中传来“呜嗬、呜嗬”的喊叫声,只见山路上站着几百名彝族青壮年,他们手持棍棒、枪支、石块、长矛和弓箭,不停地呼喊着、奔跑着。这时,肖华和通司令走上前去,向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彝族人耐心的解说红军的宗旨和借道北上的目的,并表示愿意和他们友好合作,并说红军刘司令愿意与彝族首领结盟修好。很快,红军得到回话,彝族沽基家首小叶丹愿与红军结盟

当天下午,刘伯承与小叶丹在肖华的安排下见面。小叶丹见面前这位司令戴着眼镜,态度和蔼,连忙摘下头帕,按照彝族最虔诚的礼仪下跪行礼。刘伯承急忙把小叶丹扶起来,亲切的说:“红军是保护穷人利益的,我们打仗目的就是要把压迫百姓的人消灭,我们应该结尾兄弟,联合起来打土豪,不要自己打自己。”一席话说的小叶丹心里热乎乎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刘司令你的话句句说道俺心窝里去了。按照俺们的传统习惯我们今天歃血为盟,兄弟相称。”刘伯承爽快的答应了。

小叶丹喊了一声,几个黎族人跑上来手里提着一只羽毛十分美丽的大公鸡,端着两碗清清的水。小叶丹左手抓鸡,右手握着大镰刀,口中念到:“五月二十二日,刘司令,小叶丹结义为兄弟。”说完举手割断鸡喉,鲜红的鸡血滴进碗里,刘伯承也举碗发誓,说罢,两人举碗一饮而尽,静静的山谷顿时一片欢腾。读到这里,我为红军长征的壮举而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贺捷生与父亲贺龙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贺捷生:大家一想到贺龙这个名字,就和菜刀联系起来了,觉得他一定是很凶猛,很不讲道理,拿着菜刀就把人杀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我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白族自治乡是少数民族地区,大家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了,那时非常贫困。我的爷爷他生下来就是小儿麻痹,他种地有困难,靠编织、修理农具,给有钱人家做衣服生活,很穷困。我的家乡有一些风俗大家可能也不是太了解,那个地方男孩子要早成家立业,所以我父亲13岁就结婚了,结婚了不管你是大人孩子,只要你有老婆了,那你就必须是这个家的家长,要负起养活家人的重任。这样我父亲13岁就离开了他的亲娘,出外帮助亲戚运盐。当时我们家乡是没有盐的,都要到四川去运,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有高速公路,都是很小的山路,为了防身,父亲和运盐的乡亲们身上都要带着一把刀。

那一年因为气侯的原因,盐化得很厉害,损失很大。那个时候,盐税又很重。父亲他们运盐走到一个叫芭茅溪的地方,这个地方从军事角度来说,是一夫把关,万夫莫过,很险要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设立了一个盐卡,叫他们交税。父亲他们把所有的东西都交了,也凑不起这个盐税。官兵让他们把衣服脱了,用皮鞭狠抽他们一顿,还威胁说过三天要到家里收税。几个青年回家后,组织起来去反对盐税,这有了两把菜刀闹革命的传说。

1935年11月1日,贺捷生来到这个世界上,然而因为战乱出生不足20天的贺捷生便要岁部队进行长征。因此她也成为了出征大军中最小的成员。当到陕北时,1岁的小捷生又黄又瘦严重营养不良,后来林伯渠,花钱买了一只奶羊送给蹇先任,才让贺捷生的营养稍微有点跟上。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当时因为父母都有国家大事要做,于是将贺捷生送回老家。在湘西的山区,贫穷而潮湿,再加上逃荒避难,让贺捷生童年渗透了苦寒。再加上贺捷生先天就不足,后天又得不到良好的调养,她小小的身体,一直都没能好好的发育。

一直到1950年,贺龙和蹇先任才把贺捷生从湘西找回来,当时贺捷生已是一个患有严重关节炎、瘸着双腿的15岁少女了。

经过贺龙的栽培,贺捷生在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青海民族学院教书,在那里工作了5年。

贺捷生文革经历

而在文革时期,因为贺龙被迫害,致使贺捷生也难逃厄运,被关押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罚苦役劳改。原本就柔弱的贺捷生,在这里受尽了磨难,身体也慢慢跨了。不仅如此,贺捷生因白细胞锐减,全身长了大大小小的瘤子。

在贺龙死后,贺捷生的丈夫也因为受其牵连而被破坏致死,然而即便如此,她始终坚信自己的父亲是忠于党的。

贺捷生早年艰难的经历并没有让其失去活下去的欲望,文革结束后,她再次凭借自己的努力重头开始,如今已是我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同时也是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生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中央根据地的失陷,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初期,中央领导权的旁落及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使党和红军遭受到重大损失,红军由长征时的 8.6万人锐减到3万人。直到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后,红军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灵活变换作战方向,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四渡赤水,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厂征中红军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

记得红军和敌人打仗时,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地向前挺进,一直向前挺进了两万五千里。红军在长征途中饿了就吃野草、皮带;渴了,只要身边有河,他们就喝河水。我想:他们的生存条件比我们要艰苦的多得多,没有我们现在好,我们现在哪有人还能咽得下皮带、野草呢?我门这叫生在富中不知富呀!他们不管遇到什么危险,都奋不顾身,和敌人拼搏起来。红军们的勇敢令人感动!

在漫长长征的战斗中,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大渡河成功后,国民党就调集了大量的兵力增援泸定桥,企图把红军的队伍切开,但先头部队的战士们用两天的时间走了一百六十公里赶在敌人增援部队的前面到达。而后续红军部队组织了二十多名勇士的突击队,由于桥板被日寇拆除,所以攀着只剩下铁链的大铁链,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向前,他们的身下大渡河水流湍急,一旦失手或受伤落入水中则必死无疑。但勇士们仍然冒着密集的炮火,奋不顾身,勇敢顽强的向前冲,一个掉下去了,下一个冲上来,受伤的战士在要掉下去那一刻还在向敌人射击。

他们知道他们只能前进,在他们身后有毛主席,有党中央,有千千万万个红军战士。最后剩下的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冲进了泸定城,和后续上来的红军战士一起彻底消灭了国民党的部队。这次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要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以南的企图。为长征的胜利大下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的书信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过程,在枪林弹雨中激发出无数的精神,让人铭记。我大小的时候,接受了革命教育,通过老师和课本,我晓得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也初初地感知一点红军的英勇和战争的悲壮。长大后,经历了读书考试、基层工作,很少接触革命战争年代的史实,也很少人谈及。只有不经意的网上浏览,或有长征的讯息跃入眼帘,也激化脑海。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八十多年前,几万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有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呀?又有着怎样坚韧的意志呢?

带着求知和探究的心,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长征的纪实文章,逐渐地,我了解和加深了认识,被英勇的红军大无畏精神所感染,回想当下,革命战争年代奠定的根基,不禁感怀英烈的精神永存。长征所显现的“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尤其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时刻,面临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我们怎么做?是瞻前顾后、止步不前?还是迎着困难,锐意进取?是不是要继承长征精神,越是艰苦越向前呢?不言而喻,我们当秉承长征精神,勇往直前,度过难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再继而在建国一百年现实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攸关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王承登难忘长征路上的三条河的故事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老红军王承登身材并不高大,但举手投足间却有一种久经沙场的军人所特有的威严、坚毅和果敢。他曾无数次置身枪林弹雨,无数次直面生死考验,身上还两度负伤,但他回忆起这些往事时,却总是保持着乐观与豁达。

王承登是孤儿,辛酸、苦难是他童年、少年的代名词。自1929年在老家吉安县参加红军后,他才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了。

在红军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王承登迅速成长。他先任通讯员,到长征时,他已是优秀的重机枪射手了。

王承登说,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三条河流让他终生难忘

第一条河当然是于都河。他所属的红三军团是从于都踏上长征之途的。王承登清楚地记得,当时部队是在傍晚出发的,通过浮桥渡过了于都河。当时大家心情都很沉重,老百姓心情也很沉重。部队经过时,沿途的老百姓都点起煤油灯、火把依依不舍地看到自己的队伍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第二条河是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路上最惨烈的战争。由于敌人判明了红军的前进方向,便提前部署了优势兵力,并修好了工事,湘江两边都是敌人的碉堡,天上敌机不间断轰炸,这让红军遭受重大损失。湘江战役期间,王承登所部常常都要早早起来,隐蔽在山中,以免被敌机发现。部队后来接到任务,拿下江边一座碉堡。这个雕堡周围是开阔地,红军攻了几次都没有攻下来。后来,红军调了一门炮来,对准敌人碉堡平射了一炮,那发炮弹没有爆炸,只是把碉堡穿了一个洞,但敌人已魂飞魄散,很快逃之夭夭了。说到这里,王老不禁笑了,他说,红军战士是看不起胆小鬼的。

红军付出重大伤亡后,终于冲破敌人的湘江防线。但敌人还在后紧追不舍。有一次王承登所在的机枪班奉命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把机枪架在路口,向敌人猛烈扫射,很快把敌人火力吸引过来。大部队安全撤退了,但王承登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王承登也负了伤,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敌人,追上了大部队。几十年来,王承登一直深深怀念那些曾与自己生死与共的牺牲的战友。

不久,部队就到了乌江。这便是王承登长征记忆中难忘的第三条河。乌江守敌是王家烈部队。乌江不宽,但水深流急。江两岸都有敌人防守,船早被敌人毁了。王承登所部接到命令,在乌江附近砍竹子,每个人扛一根,在江边用打土豪时缴获的布匹扎竹筏架浮桥渡江。但扎好的竹筏一下水就被冲散了。后来,红军选了18名勇士,带着短枪,冒死潜水过江。上岸后,他们藏在敌人碉堡附近的崖洞里,从后面向守敌发起进攻,敌人从没见过这么英勇的部队,很快被吓得拼命逃窜,红军得以安全渡过乌江。

经过这么多艰苦卓绝的考验,以后王承登他们遇到的困难就显得渺小了。在红军战士这个英雄群体面前,任何凶恶的敌人、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陪衬……

1.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周恩来在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时下,有些人断章取义、歪曲中国**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片面肢解长征历史。那些所谓的“重新发现”、所谓的“揭秘解密”,不过是打着种种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

他们无视人类精神的力量,更无意发现人类心灵的秘密,让精神庸俗化、让历史碎片化。对此,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民主党派成员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认识人民选择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长征的历史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是那一个个长征的故事却仿佛就在眼前,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被蒋介石一次次围剿,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给他们打倒,于是他们进行了长征。

长征,它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个对所有人的体能考验。长征的将士们都很勇敢他们过草地、爬冰山,因为没东西吃,途中伤亡了不少的人,当时他们先吃食物、没了再吃牛,牛吃光了再吃皮带、鞋底之类的东西,连一个小小的、难吃得不得了的马蹄子,他们都要吃三天,他们几乎把能吃的都吃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要放弃,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啊!长征现在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虽然它是一项被迫的但也是成功的战略转移,它是新中国成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现在能坐在这里学习,是长征中多少将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现在红军长征已经结束,但是长征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努力拼搏、坚持到底,最后总会取得成功的。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会再经历那段艰苦的历史,但是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只要我们用长征精神作引领,作榜样,那么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奥数的回家作业,前面一帆风顺,但到最后一道题时,我突然卡住了。我就一直坐在桌子前做啊做,想啊想,但是我就是不开窍,但我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继续做。

可是当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把整整一张草稿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后却还是得出了个错误答案后,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大叫,我大声抱怨出书的人,恨不得他早点死,我甚至想把家里的锅子和桌子之类的全部从窗口扔出去。但当我静下来时,我想到了红军的长征和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我又用了一个小时,终于将那道题目给做出来了。也许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比起红军的那些翻雪山、走草地来,我这点挫折,这点痛苦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努力学习那些长征中的将士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继红军之后继续走好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的这条长征路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