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鉴史问廉》之清官之念观后感实用20篇

浏览

7559

作文

63

《鉴史问廉》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是一部符合当下主旋律的好作品,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它对我们当前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必须坚持严字当头、不走过场。如果走过场,放松要求,就会成为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会出现被苍蝇叮食的裂缝,甚至损害党的威信和形象。机构编制部门是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对机构编制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科学配置、综合协调的机构,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到党委、政府各个部门的权力划分,任何一项政策都涉及人的切身利益,而机构和人的利益调整非常复杂,既关乎经济发展,也关乎民生改善,还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这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行编科,负责党委、政府工作部门的机构编制工作,更是利益的汇集点,如果不能严于律己、洁身自好,随时可能步入歧途。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在思想上受到一次深刻教育、一次灵魂触动;对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使命感得到一次强化,对坚持严字当头、从严要求搞好活动的责任感就得到一次增强。

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从思想入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群众路线的贯彻、工作作风的转变,前提在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在于思想理论的自觉。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是理想信念、政治品质的体现。要从思想入手,从源头抓起,学好规定的内容,自觉强化党性修养、品德修养和党纪观念,真正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深深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

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坚定理想。要树立为基层服务、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理想志向,忠诚党的事业,兢兢业业,踏实工作,乐于奉献,把做好每项工作、每件事情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座标”,不断攀升,不断奋发,不断进步。全心全意,做服务于民的党员。“为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举,在于察其疾苦”,作为党员,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和艰辛,换取人民群众生活的甜美和幸福。以诚心诚意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多行惠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切实把为群众反映的工作落到实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奉献精神和利益原则、党的事业和个人价值、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广大人民谋利造福。

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勇于担当。要树立立党为公的事业心和勤政为民的责任心,辛勤工作,乐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作为党员干部,应该时刻牢记肩负的职责,应该尽自已最大努力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保持奋进不息的精神,为党的事业发展多尽一份责任,多贡献一份力量。

严字当头、从严要求,必须坚守道德。要树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以慎权、慎欲、慎微、慎独和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尊严与人格力量,带动和影响社会风气。注重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节着眼,以反面的典型警示自己,以肩负的责任鞭策自己,紧把“关口”,坚守“底线”,堂堂正正做人,自觉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观后感:对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几点梳理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将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体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该片深入中国历史,试图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全片共8集,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辩》、《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六廉”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辩,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堂、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

因此,在该片中,观众可以看到诸子百家对廉洁理念的阐述,既有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样的名言,也有老子“罪莫大于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样的警句。此外,观众也可以看到历代中国人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如屈原、文天祥等舍生取义彪炳史册,如包拯、海瑞等刚正不阿流芳千古,如张养浩、孙嘉琻等勤政爱民令世人敬仰。这部纪录片,向观众传达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观看廉政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23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1月9日)由中共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记录频道(CCTV-9)晚8点播出了第一集《兴衰之思》。观看毕,不由想到习近平曾经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啊,历史这本教科书真的值得我们去好好读一读。于是,《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荧屏里,我看到了秦国虽有万里长城,能抵御外敌的入侵,却抵挡不了“奢”的侵蚀,最终始皇千秋万代的帝国梦因“奢”而止于二世;我看到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也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的西晋,毁灭在“斗富”中,正应了当今人们所说“不作死就不会死”;我看到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明白“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崇尚“恭俭爱民”,开创了大唐王朝的鼎盛繁荣;我看到了繁华汴京(开封)因“艮岳”的奢侈建筑而很快土崩瓦解,靖康之耻,皇帝被掳,耻在亡国,实为贪腐,皇帝成了囚犯,当应了这句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看罢《兴衰之思》,李商隐的这句诗蹦了出来,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这就是“历史老师”给我们传授的明鉴。共产党人最知历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具有共产党人革命风格的艰苦奋斗精神。靠着这种精神,我们吃草根、咽树皮,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用“小米加步枪”,推翻了“三座大山”,解放了全中国。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又率领全国人民继续发扬战争年代的拼命精神,冲破封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了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当然,我们党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特别是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但是,我们党的领导人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我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认识的腐败是附着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严重影响了党的健康和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于是,狠抓开展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国人,尤其是党员干部,都应该好好去看看这部纪录片!

《鉴史问廉7制度之重》观后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历代兴亡史,发现一个王朝的覆灭总是跟统治阶级的腐败息息相关。当权者荒*无度加上官员腐败以致民不聊生,由此产生农民起义或是外族趁机入侵导致王朝的更新换代。在新王朝的肃清整治下产生新的盛世,而后在繁华中又滋养出一代贪官对百姓吸血,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又一轮的朝代更替开始,这轮戏码一次次在中华大地上演。为什么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从来不能根除腐败进而避免亡国的命运呢?

其实我国历代王朝统治者也有自己的一套防腐和反贪制度,包括中央和地方监察制度和谏官制度、考试与选官制度、官规与考课制度、官吏互纠制度、回避制度等在内的各有关专门监察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行,对历代的政治清明、道德体系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封建时代的监察机构组织独立,自成系统,自两汉后,监察机构基本上从行政系统中独立出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机构和职官,自成体系。地方监察官直接由中央监察机构统领,由中央任免; 统治者对监官采用秩卑、权重、厚赏、重罚的政策,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作为“天子耳目”的监官有相对的独立性,从而为监察制度的逐渐完善和监察效能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组织保证。

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皇权的膨胀,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如元代的监察制度带有民族压迫的性质。

这些监察制度从来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这种监察由官员监察官员,造成官官相护,集体越来越腐败,说是监察别人,实质是拥有监察权的官员,自己也在贪污腐败。再深究其根本原因,其实祸根在于监察官员的权力是从上面的皇权获得,其工作只对上负责,不对下面的百姓负责,由此脱离了百姓最广泛最根本的监督。百姓对贪官深恶痛绝,却因为对监察机构没有制约的力量,只能任其官官相护一块腐败,最终至忍无可忍发动起义。

权力来自哪里,就对哪里负责。古代的中央集权制注定了监察机构还是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他们不可能真正体察百姓所身受的官员腐败所带来的苦楚,也注定了在反腐方面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在党领导下的新中国,要想根除腐败坚固民心,关键是把对官员的监督任免的权力真正发放给人民群众,这样才能对其行为形成真正的震慑,才能促使其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观《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有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23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了纪录片《鉴史问廉》,深有感触,这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它通过深入中国历史,从总体上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结合机构编制工作实际,如何才能加强编办干部队伍的廉政建设,我认为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从严教育。尤其是要严格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兴衰之思》中提到“廉则兴,贪则衰”。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价值观,是遏制腐败之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第一位的标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会更多、更艰巨,更加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保障。当前,尤其要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坚定“三个自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通过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文化之力》,引导机构编制系统的党员干部坚守精神家园,做靠得住、信得过、能放心的好干部,以此确保我们的改革始终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始终站稳改革的政治立场。

二是要从严管理。持续聚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解决存在突出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的要求,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把走入群众“接地气”、扎根基层“转作风”的工作长效化、常态化,进而彰显毅力,增强实效。

三是要从严选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用人导向,做到选贤任能、用当其时,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突出《道德之择》,重德才、重实干、重业绩,大胆使用敢担当、有本事、坚持原则、踏实苦干、不跑不要的干部。经常对干部队伍进行综合分析研判,注重把握素质、来源、年龄、专业等结构优化方向,避免“急拿现用”。严格遵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选任干部,防止简单“以票取人”、“以分取人”,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坚决防止和纠正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四是要从严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制度之重》中提到: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对干部身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提醒,教育引导干部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守住政治责任和政治生命线。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等制度,警示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慎用权,督促干部时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关键岗位干部要戴上“紧箍咒”,涂上“防腐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干部不敢、不愿、不能滥用权力。动真格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以能上能下推动治庸、治懒、治散、治慢、治浮,让平庸的干部下得来、让得开,让优秀的干部补得进、上得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真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机构编制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党员《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074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近,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历史就是一面逼真的镜子,历朝历代的兴衰,都遵守着特定的发展规律,而官员的廉政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领导干部,确实应该以史为鉴,敬畏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一、以历史为镜子,可知群众心中永远有杆称。通过观看《鉴史问廉》,我们发现民间有许多群众自编的反映贪官污吏的戏剧、民谣等,这充分说明了群众对腐败的痛恨。包拯不持一砚归、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 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我们人民群众的眼睛是如此雪亮。历史清楚地告知我们,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与我们各级官吏的作风具有最直接的关系。

二、以廉吏为楷模,对照改正自己的作风。包拯有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诗的大概意思是,清心是治国的根本,正直是做人的大道。只要你是一棵参天之木,最后总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包拯以其清正、清廉、清明的一生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诠释,赢得了“包青天”的美誉。海瑞是浑身是胆、一身硬骨,他对国之忠心几乎无人能及。向皇上上疏时,他已做好死的准备,坐在为自己准备的棺材旁他一脸坦然。为官的海瑞生活极其清贫,生活极其朴素,去世时家徒四壁,自发送葬的群众伍绵延百里。包拯和海瑞这样的清官将世世代代活在人们的心里。作为领导干部,我们更应当自觉地以这些清廉的楷模为榜样,抓紧改掉自己的那些坏心态、坏习惯、坏作风,安心工作,实实在在地做些对人民群众有益的工作。

三、以共产党人的艰苦创业为佳话,立足岗位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奢是祸胎,奢是坏兆——奢必将引起腐败,腐败必将失掉人心,失掉民心,必将亡国。从我们共产党的历史可知史,从建党之初,我们党就继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等,建国后我们还有鞍钢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共产党人在执政条件下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我们党长期执政,地位变了,权力大了,有些人逐渐脱离群众,出现一些干部抵御不住各种诱惑,不是用手中权力为人民工作,而是用来谋求私利想方设法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因此,我们应当弘扬共产党人艰苦创业的优秀精神,以其为佳话,自觉遵守“八项规定”,切实反对“四风”,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地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从而无愧于党组织、无愧于人民群众、无愧于时代对我们的信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鉴史问廉》-兴衰之思观后感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1月9日晚,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在央视纪录频道(CCTV-9)正式开播,我在网络上观看了第一集《兴衰之思》,看过之后让我陷入了沉思,同时也给了我警醒。

中国共产党有八荣八耻,而近年来又建立了廉政准则,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廉政之风,彻查贪官污吏,打开手机,腾讯新闻、百度新闻、搜狐新闻、每天都会有大量关于官员被查、免职的信息弹出,让我们也对这个社会重拾信心。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在廉政建设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廉政文化。历史上王朝衰落的教训对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河南主导拍摄这部廉政文化纪录片很有意义。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我觉得我们要以身作则,身为党员干部更要以身作则,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像这样出彩的、看过后很过瘾的纪录片,真是很期待第二季,这是我心中真是的想法,而我也将继续关注《鉴史问廉》的后续播出。

片子里提到的阿房宫,是百姓用血汗修建的,也是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从古看今,奢侈浪费的风气必须制止,反对铺张浪费要从政府做起,从咱自身做起啊。

反腐倡廉、追求公平正义既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从危难中重新崛起、走向复兴的推动力量。当前社会的问题不是官员内部独有的,一个干净、公平的社会需要全员的共同维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鉴史问廉》央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清官之念》一集时,节目中讲到了包拯、狄仁杰、董宣、张伯行、海瑞等著名清官,让我感动不已,唏嘘不断,他们受百姓热情爱戴的情景,深刻反映了深藏在百姓心里绵延不绝的“青天情结”。结合最近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儿》里海瑞的故事,浅谈一下自己的感想。

海瑞是明朝著名清官,他一生官位并不高,却能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在别人看到或者看不到的时候,都能够拒绝贪污,崇德向善。他一生清贫,惩治贪官,打击豪强,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曾上书批评世宗生活奢华。海瑞去世后,他的丧事还是朋友凑钱办理的,死讯消息一传出,南京的百姓因此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这样壮观的场景,相信看过这段文字的人都会被震撼。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以他们的刚直不阿,清廉正直的独特魅力,深受群众的尊敬与爱戴,这是贪官用任何手段都无法企及的。他们是百姓的信仰,是国家的希望,是我们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为了实现这种追求,为了党和国家的希望,党和国家也加大了反腐力度。回顾2014年,一个个贪腐人员落马,一个个清官上任,深得人心,让人民记忆深刻、拍手称快。

反腐,让清官成为新常态。

新的一年,我相信,这种反腐力度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继续形成高压态势。《人民日报》近日发表的《反腐是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有力地驳斥了“反腐过头”论、“反腐自黑”论和“反腐无用”论等混淆视听的荒谬言论。文章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从中央到百姓的基本共识。任何阻挠我们打赢这场战争的言论,都会不攻自破,都会在现实的阳光下无所遁形。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的也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

在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文化之力》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已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而说到一个人的发展,脑海里首先就是儒家文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揭示了一个人从根本的提升自己的修为,尽到自己的本分,进而提升到更高境界的一个过程,而这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之力》正是着眼于这点而向人们揭示自古到今中国文化中对社会腐败或清官廉吏的记述,其实文化是对现实的一种影射,很多时候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敢怒不敢言,迫于强权只能诉诸于文艺创作,起到讽刺比喻的作用,然而正是这些文艺创作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起到了警示作用,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这些作品反映的正是他们的心声和人们对世道的感受。

《七品芝麻官》作为豫剧的经典剧目,其实在我的脑海里也留下一些印象,尤其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连街边的小孩儿都能顺口说出,这难道不是文化的力量吗?还有我们口中经常表达自己被冤枉时会说:“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哪……”说笑之间不也证明关汉卿的《窦娥冤》的广泛影响力吗?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其实都在向人们证明,贪官污吏的恶行、一个社会的黑暗腐败或者盛世太平、清官廉吏的善举不会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消逝,人在做天在看,人民群众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去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鉴史问廉》观后感——清官之念为国为民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清官,百姓历来只遵从和敬仰清官,因为清官能为他们谋福,清官能为他们解难。所以,要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只需要为百姓谋福解难就可以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只为百姓做事是不行的,还得把为百姓办事当成一种习惯,必须还能把清廉当做自己还家规,贯彻自己为官的始终。这样的官是人人追捧的,却也是极为难得的。

鉴史问廉观后感【最新】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辨》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包拯,80后的人们知道他,最多是源于90年代的电视局。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大义灭亲,即便是在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传颂这对他的美谈。清官,在历朝历代都是百姓们的期盼,即使现代人依然对清官情结难以释怀。不错的,老百姓只要求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麻烦,不要求多大,不要求多难。所以,为官一任,只要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就是好官。

每个为官之人都有应该有一个清官之心,因为当了官自己就必须对得起国家的信任,百姓的期盼,家人的期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我们困难的时候能有人帮忙,特别在遇到那种理应是政府帮忙的时候。长久以来,把人民群众不当人的人有之,把自己当官的人有之,这些人把政府为官之风搞的越来越差,本来应有的和谐之风,被有需要的群众描绘成歪风邪气。清官的处境很难,不但要清理贪腐官员的烂摊子,还要重新树立起人民的信任。但是既然要做清官,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历史上哪个清官不是用一辈子来证明自己的清风。这本就是一本长篇巨著,一旦做了清官,哪怕有一点贪腐行为,就不再是清官了。

为官一任,做端行正是清官之标准,为国为民是清官之本愿,做个好官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官,这样的官才能配得上清官之称。请诸位有志向的官员谨记“清新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鉴史问廉》观后感——党风廉政建设永远在路上

全文共 1215 字

+ 加入清单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源远流长。《周礼》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根据欧阳修的《廉耻论》,公正清廉,乃“士君子之大节”,也就是说清廉是官员必备的政治品德。明朝的郭允礼撰写《官箴》,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成为对“公廉”最为后世称道的经典阐释,对中华廉政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河南广袤的大地上,时不时会听到有人哼唱“锣鼓喧天齐把道喊……”,这是豫剧《七品芝麻官》的经典唱段。一部戏曲,何以这么受欢迎呢?主要原因一个是两代豫剧丑星牛得草、金不换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广大戏曲爱好者,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部戏的情节编排精彩,七品县令唐成为民做主、斗倒权威的故事以及他“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标志性台词喊出了百姓们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公正的期盼。从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到七品芝麻官唐成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管他们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一直秉持“廉洁”的信念。回看历史上的这些清官,让人不禁想到魏征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今天,廉洁就是一个道德高尚、公正清明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具备这种品德的人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党组织的规定和社会道德的要求,不利用不正当的权力和职务谋求非法的、不正当的利益。具体来说,一个廉洁的人要具备以下行为规范:不贪污、不行贿受贿、不奢侈浪费、不利用权力为亲友谋取私利、不做其他损公肥私的事情。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由此可见,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是顺民意、合民心的一项惠民工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资源宝库,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廉政建设中具有独特作用。廉政建设只有注入文化的基因之后,才会赢得恒久的生命,今天,对待这份“文化遗产”,应积极萃取古代公廉文化的精华,将其转化为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的重要基石和有力支撑,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鉴史问廉》教师观后感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做官者为政以德,才能德行天下,让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作为一名官吏,尤其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如今的中央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就是看到了道德礼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以德治国,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我们作为教师,有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我们要做好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也要保持廉洁从教的态度,我们带领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让每个学生都因为我们而染上绚丽的色彩,为人民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注重师德教育

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首先要做好自己,言教不如身教,教育学生要怎么做,自己首先必须怎么做。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些都是师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认为要作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学生。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付出,是不求回报、无私的爱。在教学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作为教师不能只知道批评和指责他们,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要帮他们找出问题的所在,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优点,我们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也很优秀。只有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爱,才会“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喜欢这个老师,才会喜欢他上的课。让我们努力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zuowen.yjbys.com

二、在教学中渗透育人

1、让学生学会自律

为什么学生会看人、看课做出不同的表现?上语、数、英是时认真听,而上体育、美术等课的时候就随便讲话,或是老师在的时候知道遵守纪律,一转身又窃窃私语了,说明学生还没有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所以,在平时上课应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让学生知道不该讲的时候一句也不能讲,该发言的时候积极发言,学会尊重别人。晨读课、中午自习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来管纪律,并及时了解情况,课上可以实行同桌互相监督,每个小朋友都做做管纪律的小老师。通过这些活动,慢慢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2、让学生学会懂礼

很多学生可能除了上课 时喊的老师好,从来没主动叫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中时不时会听到脏话,不经意间会听到有学生取笑学校挂的一些伟人的图片,这些类似的行为应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应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做一个懂礼貌的人。在平时课堂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伟人、作家的事迹,让学生对他们有更多的了解,对他们产生敬仰并效仿他们,班会课上也应多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学校可以多组织一些探访敬老院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帮助别人,感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三、开展主题班会

学校可以多开展一些有关德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一些事迹,谈谈怎样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学生。在校园里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捡纸片活动,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到校园里走一走,比一比谁捡得多,平时也让学生说说谁在校园里会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而不是视而不见或乱扔垃圾。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文明、卫生的好习惯,而且可以带动其他学生,使他们也参与其中。

总之,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加强修养,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使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素养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看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鉴史问廉》第三集清官之风心得体会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系列专题片《鉴史问廉》在片头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鉴史才能知今,问廉才能知己。

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乡镇长,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过去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所以说,生活在今天,我们是幸运的。

打击贪腐,肃清风气,让清官不再是人民群众的追求,而是变成一种新常态吧!

“以史为鉴,鉴往古今”,当深明 “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公则明,廉则威”的道理,当代的领导干部应该以历史上的清官为榜样,学习他们,超越他们,以清廉之身,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1、《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心得体会

2、《鉴史问廉》第二集清浊之辨心得体会

3、《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心得体会

4、《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心得体会

5、《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心得体会

6、《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心得体会

7、《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鉴史问廉》作为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清”“勤”“慎”为主题,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该片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对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这次集中组织收看,目的就是要让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一次廉洁“大餐”和精神“洗礼”,同时补充了历史知识和清官文化,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筑牢思想堤坝。

漫长的中国廉政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文化资源,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

通过收看纪录片,开展自我反省警示教育,并针对自身进行剖析整改,进一步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该片的制作和播出正当其时,它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官场新生态吹响嘹亮的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鉴史问廉》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王朝的兴衰更迭,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秦始皇统一六国成为千古一帝,然而随后的巡游求仙、横征暴敛使得“二世而终”;唐玄宗即位之初励精图治,迎来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开元盛世,却因后期贪图享乐,重用不学无术的李林甫为宰相,侵蚀了唐帝国的根基,随后的“安史之乱”开启了长达两百年的乱世。纵观治乱循环这台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反复上演的缺乏新意的戏剧不难发现,所谓治世莫不是以为明君及其所重用的能臣廉吏努力下短短的几十年光景,均难逃“人在政举,人亡政息”的历史循环,根源还是“人治”。

因为习惯性的“人治”,像毛泽东这样的伟大领袖也会犯错误,造成了“十年动乱”的巨大损失。要想跳出治乱循环的怪圈,就要变“人治”为“法治”。于是邓小平同志在文革结束后首先就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他回顾我们党的经验教训,意识到制度和法律是非常重要的,比人要重要的多,所以他讲制度好,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高瞻远瞩,重视历史经验教训,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反映出我党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时期的重大政策考量。联系到十八大以来越来越严的反腐败工作,这次全会也是向外界郑重宣言,法律是中国政治生活的准绳,任何人不得逾越。

“腐败不会导致速亡,但是腐败导致必亡”,“人治”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而坚持法制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则是反腐败由治标走向治本的唯一道路。刚刚结束的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王岐山书记作了《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的工作报告,让我们对跳出历史怪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鉴史问廉》“道德之择”观后感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做官者为政以德,才能德行天下,让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为什么这么说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礼,齐之以德,有耻且格。”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用各种法律条文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约束老百姓,人民虽然会躲避这些规定约束而免于处罚,却不知道什么是廉耻;如果用礼法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约束老百姓,人民就会知道廉耻,并主动改正错误,遵守礼法。所以,作为一名官吏,尤其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吏,唯有自己先遵循道德操守,才能感化老百姓,才能让人民群众自觉的去遵守道德和法律,改善社会的不良风气。

东汉的杨震,在上任的途中,路过自己从前的学生王密所管辖的县城,受到了王密的热情招待。有一天,王密拜访杨震,两人聊得很开心,一直聊到了深夜。这时,王密从怀里拿出几根金条,说是要感谢杨震的教育之恩。杨震拒绝接受,王密便说深更半夜的,没有人会知道的。杨震便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呢?!后来,王密为了自警,便在自己的县衙盖了一座内堂,这便是千古留名的“四知堂”!子曰:君子慎独!杨震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恪守自己的做人准则,严格按照遵循道德礼法,成为一代清官的典型。其实,清官就是如此,不仅在人前清正廉洁,无人之时更是洁身自好。在清官杨震的影响下,当时的东汉大治,社会风气非常之好,真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显然天下太平。所以说,为政以德,方能使德行天下。

当今社会,之所以风气欠佳,就是因为部分官员的道德缺位,正能量不足,没有形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行,以至于贪污腐败,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要想改变我们目前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都有道德,讲礼貌,是需要我们为政者来带头的。因为,所有的为政者都是百姓们的榜样,都是风向标,他们往哪里去,人民群众就往哪里去,他们怎么对待自己的父母,人民群众就会如何对待自己的父母。尤其中国有七千多万的党员,遍布于全国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更是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将明德守法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首要准则,真诚的对待每个人民群众,这样才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温暖,去自觉的弘扬社会主义美德,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如今的中央提出了要以德治国,就是看到了道德礼法在治理国家中能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以德治国,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因此,在中央领导的带领下,如果全国大大小小的官吏都能为政以德,那么让全国人民都变得有道德有素质,构建德行天下的美丽中国,将不再是一个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2902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观看电影《永远的焦裕禄》为我们呈现了一位现代“廉吏”的榜样,那么,《鉴史问廉》深入到历史的肌理,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中华文明史。它让我们从历史的镜鉴中寻找到反腐的文化力量。从这一点而言,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把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鉴史问廉》的制作和播出正当其时,它将为建设风清气正的官场新生态吹响嘹亮号角。

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和“廉政文化”相对应的就是“腐败文化”。腐败文化严重损害着党风、政风和民风,在这种情况下,以廉政文化提高官员的防腐拒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在观看完之后,沉思良久,清浊之辨的标准是什么?孟子说“君为轻,民为重,社稷次之。”我觉得这应该是明辨清与浊的标准。君,古时候应该理解为国君,但是拿到今天来理解,应该解释为为官之人;民,古代指下层的百姓,今天应该解释为人民大众吧。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到,古人就清楚的指出了为官之道是要看轻自己,把人民大众看得很重,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为官清廉。由此,我又想起了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其实这就是诗人总结的清与浊的结果。也告诉了我们,对清与浊的评价,不是决定于我们自己或者某一个人,决定于人民大众。人民大众的心中有一杆秤,这杆秤是最公平的。为官者必须认识这杆秤,知道这杆秤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观看《鉴史问廉》之“千秋之评”有感

观看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之兴衰之思有感

观看《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有感

观《鉴史问廉4道德之择》有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什么?是骂名,是臭名。还有陈后主,一曲《后庭花》唱出了家破国亡的悲剧。“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诗句道出了南宋王朝灭亡的根本。尽管他们是将相,他们是帝王,但是他们都无法来改变人民对他们的评判。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 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

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再说说追求。人是要有追求的,可这追求必须是正能量的、利人利己的,如果打着追求的幌子,利用手中的权利,满足一己私利、贪图奢靡的享受,就不仅仅是“追求”那么简单了。原江西省长胡长清就有追求,一向以“书法家”自居,南昌的大街小巷的店铺曾经挂满了他手书的匾额,但在他2000年3月因索贿受贿数额巨大被判处死刑后,南昌的垃圾堆里处处可见他的“墨宝”!

细观《鉴史问廉》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我们要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常怀“居安思危”之心,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廉如幽兰,其形虽然朴实无华,其馨久而不灭。腐败之风若罂栗之花,虽艳丽无比,仅是一时之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据介绍,该片拍摄、制作历时近2年,经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后最新推出,共8集,每集45分钟,名称依次为《兴衰之思》、《清浊之辨》、《清官之风》、《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

1、《鉴史问廉之一·兴衰之思》观后感

2、《鉴史问廉之二·清官之念》观后感

3、《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4、《鉴史问廉之四·道德之择》观后感

5、《鉴史问廉之五·文化之力》观后感

6、《鉴史问廉之六·律令之矩》观后感

7、《鉴史问廉七·制度之重》观后感

8、《鉴史问廉之八·千秋之评》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观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读性。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目前,紧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同大家一道学习了廉政准则,阅读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画等书籍,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示。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拒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临终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习这些优良的廉洁作风,自觉树立廉洁自律的意识,用教书的行动诠释廉洁的含义,用学生的成才续写廉洁的故事。那么,作为一个教师而言,虽然没有腐败的土壤,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仅要廉洁从教,更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一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廉洁之花能够竞相怒放。

作为一名教师,廉洁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学生,掌握好手中的权利,坚决杜绝用学生成绩作为筹码,获取非法的利益。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我们的学生将来都要走向工作岗位,也许会面临很多诱惑,如何让他们能够顶得住糖衣炮弹的轰炸,就需要教师平时的言传身教。

廉洁是一种正气,更是一种风气,当一个集体里廉洁的风气盛行时,这个集体势必会欣欣向荣的发展。当廉洁的风气在校园里盛行时,学校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会更强。作为一名教师,身体力行,弘扬廉洁的正气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兴衰之思》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整治贪污腐败行动,一个个“大老虎”的下马,彰显了国家整治腐败的决心,《鉴史问廉》通过对中国数千年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向人们展示一个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是如何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

这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但是,王朝的一个个更替,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惨烈的图景:没有那个王朝可以永世存在,而加速甚至决定一个王朝是否走到终结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统治阶级的贪腐程度,诚然,会有害群之马的存在,这是在哪个朝代都无法避免的,但是统治阶级对待贪腐的态度决定了整个国家呈现出来的状态,往往都是贪腐最黑暗而统治者昏庸无能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恰恰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那么当代的我们呢?解读历史,以史为镜,为当前的社会敲响了警钟,“廉则兴,贪则衰”,只有遏制腐败,国家才能够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