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九重阳节的民间故事汇编20篇

好的寓言故事总是能够吸引人的注意力。你会写寓言故事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九九重阳节的民间故事,欢迎阅读。

浏览

1354

作文

49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佳节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地处中原的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仙翁说罢,用手一指,一只仙鹤展翅飞来,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鹤向汝南飞去。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时已近晚秋,大气凉爽,空气清新,能见度高,这大概也是人们选择登高远眺的原因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间故事改写作文200字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慈祥的奶奶,亲爱的妈妈,和蔼可亲的幼儿园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就像一杯杯香气扑鼻的清茶,让我们回味无穷。下面就让我说一个我所知道的民间传说吧!——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有个传说,在全国流传很广,是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因为秦国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然而又有心无力,一气之下,于当年的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河而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忧伤,纷纷涌到汨罗河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了船只,托起他的身体滑来滑去,百姓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把米饭捏成团蒸熟扔进江中,久而久之,每年的五月五日就成了我们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喜欢的20个经典动漫形象中只有1个来自中国。孩子们对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西方童话角色往往耳熟能详,对孟姜女、田螺姑娘等中国民间故事人物却知之甚少。可以说,中华民间故事在当代生活中已严重失落

是因为中华民间故事不够精彩吗?显然不是。中华民间故事数量众多,既有神话、传说,又有童话、生活故事,这些故事既承载着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又包含丰富的历史信息、生产和生活知识,也蕴涵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人生信念和价值观念。很少有人知道,中国早就诞生了西方经典童话的原型故事。比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人段成式记载的《叶限》中,就包括后母虐待、神力帮助、集会出彩、以鞋验身、嫁与王公等情节,与《灰姑娘》的故事如出一辙。而清人黄之隽记载的《虎媪传》,则是典型的“狼外婆”类型故事,它比《小红帽》的情节更复杂,传递的文化信息更丰富,却鲜为人知。大量散见于古人笔记、野史中的民间故事,运用活泼形象的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演绎着感人的故事,讴歌善良、诚信、智慧和勤劳,鞭挞凶残、自私、虚伪和懒惰,不仅会是童年最难忘的回忆,更能滋养心灵、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奠定最初的是非善恶观。

故事精彩却难逃失落,与今人的挖掘功夫欠缺有关。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一部“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意大利著名作家卡尔维诺则对意大利民间故事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了《意大利童话》。所以,挖掘民间故事绝不是“小儿科”!当前许多民间文学专家,往往重研究而轻实践,不愿意在搜集、编纂故事这样不算科研成绩的事情上花费精力。缺少了学者提供的“原材料”,出版商又多以利润为终极诉求,于是五花八门、各种版本的《伊索寓言》《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霸占了童书的柜台,我们自己的民间故事却愈加罕见。此外,西方童话之所以在我国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在于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顺应了从口耳相传到听觉、视觉、触觉、生活日用相互影响的时代变化。美国迪士尼公司在这方面用力颇多,他们对民间故事进行的创新性开发,不仅有效输出了自己的价值观,也赢得了口碑,赚得了巨额的利润。相比之下,我国在综合运用多媒体传播、开发民间故事方面还缺乏好的做法。

为此,中华民间故事的发扬光大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勠力同心、有所作为。比如,政府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全社会对民间故事的关注,加大对民间故事传承、传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部门需在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上提高民间文学的地位,并适当增加民间文学作品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比重。民间文学专家应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在数量庞大的中华民间文学作品中筛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改编,形成一些作品集。文化企业则可以此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出版图书,绘成图像,录制音频,或改编成影视剧、动画片、舞台剧等形式,形成综合优势。

同时,还可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作用,组织民间故事讲述、表演大赛等,广为宣传。至于家长,在为孩子挑选故事的时候,也要对“我们自己的”有更加明确的倾向性。

民间故事的“失落”,是中华文化的重大损失,不仅会使我们坐失这一领域的话语权,也浪费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面向世界,协同努力,讲好自己的故事。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已经刻不容缓,否则将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间故事年级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玲珑姑娘》

鹿岭下有一个村子,村子里住着一位姑娘,这个姑娘叫玲珑。玲珑是个孝顺的女儿,玲珑娘生病了,玲珑姑娘没日没夜地细心照顾母亲。

这一天,玲珑翻山越岭进山为娘采药。山上的草药真多呀,玲珑姑娘采了满满一筐草药。这时候,她看见一只小梅花鹿被一条蟒蛇缠住了,并且蟒蛇越缠越紧,眼看着小梅花鹿就要没命了,玲珑姑娘顾不上自己的安危,冲上去,用长长的树枝赶走了蟒蛇,小梅花鹿得救了。

梅花鹿竟然开口说话了:“谢谢你姐姐,我是九色鹿的小女儿,今天你救了我,我的妈妈一定会报答你的,跟我到深山的世外桃源去一趟吧。”

玲珑跟随着小梅花鹿来到世外桃源,玲珑一眼就认出了美丽的九色鹿。小梅花鹿把玲珑就自己的经过告诉了妈妈。九色鹿深深鞠躬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女儿,为了报答你,我把我珍藏多年的鹿茸送给你,这鹿茸有奇效,无论什么样的疑难杂症,只要用它来煎药,肯定药到病除。但是,请你记住,这根鹿茸只能用两次,第一次你用它给你娘治病,第二次只能给你自己用。如果你把鹿茸给别人治病,你就会死掉的。切记,切记。”

玲珑回到家里,把鹿茸煎成药让娘喝了。说来真怪,玲珑娘喝下鹿茸煎的汤药,病立刻就好了,站起来下了床,到田里劳动去了。乡亲们知道玲珑娘的病痊愈了,纷纷来祝贺。

几个月后,村子里暴发瘟疫乡亲十之八九都生病了,还死了很多人。玲珑十分难过,她想挽救全村人的生命。可是,使用鹿茸的机会只有一次了,并且九色鹿说了,最后的一次机会只能留给自己?是留着自己享用?还是无偿地奉献给乡亲们?用鹿茸去救乡亲们,自己就会死的呀!但如果不去救乡亲们,村里的所有的乡亲可能都会死掉。怎么办呢?玲珑姑娘左思右想,一咬牙,一跺脚,把鹿茸献出去,救治乡亲!

玲珑姑娘安顿好母亲后,在村子中央支起一口大锅,用鹿茸熬了一大锅汤药,分给乡亲们喝。乡亲们喝下汤药,病立刻就好了。乡亲们的病都好了,可玲珑姑娘却慢慢倒在地上,死了。

乡亲们失声痛哭,哭声感天动地。山里的九色鹿知道了玲珑姑娘的壮举,跑下山,围着玲珑姑娘转了三圈,玲珑姑娘居然慢慢醒了。九色鹿走了,乡亲们围着玲珑姑娘,唱啊跳啊,别提多高兴了。

据鹿岭一带的人说,玲珑姑娘身强体健,一辈子不得病,活了一百多岁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辛普森太太和她做的汤民间哲理故事

全文共 95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回,辛普森太太请了许多客人到她家去吃饭。她打算让客人美餐一顿,准备了肉、各种蔬菜,还有她拿手的美味鲜汤。

宴会那天,辛普森家每个人都忙开了。辛普森太太有五个女儿,但是她们谁也没想到要去做那道汤,她们尽忙着梳洗、烫衣服和打扫屋子,一直到最后一道菜——甜点心也做好了,辛普森太太才想起来没做汤,就急忙跑进厨房去烧汤。

整个镇上,要算辛普森太太做的汤最出色。说到烧饭做菜,没有哪个妇女能比得上她。但是这回啊,不知怎么却忘了往汤里放盐。谁都知道,好汤总少不了要放点盐的。

辛普森太太拨旺了火头,随手把汤炖在炉子上,接着又转身扫起地来,弄得满手都是灰尘。

她突然想起自己做的汤里面还没有放盐,就叫女儿帮忙。

苏珊,辛普森太太说,往汤里放点盐,好吗?我的手太脏了。

不行啊,妈妈,我在洗头呢。苏珊说。

莎拉,你去放点盐,好吗?

不行啊,莎拉说,我的裙子破了,得缝几针呢。

伯莎,你给汤里加点盐,行吗?

不,妈妈,伯莎说,叫别人去干吧。

难道这些女儿连一个也使不动?詹妮,你去放点盐吧。

妈妈,叫莉尔去放吧。我在烫台布呢。詹妮说。

不行,妈妈。我的项链不知哪儿去了。我非要找到项链才愿干别的事情呐。莉尔说。于是辛普森太太只得放下扫帚,洗好手,往汤里加了勺盐。

然后她又扫起地来。

这时莉尔觉得自己应该听母亲的话,所以就悄悄走进厨房,往汤里加了盐。放好盐,她又回过身去找她那串项链,从这个角落找到那个角落。

詹妮也懊悔起来,觉得自己刚才说话太粗鲁了,于是她也往汤里加了盐。

随后再去烫完那块台布。

苏珊走进厨房,闻了闻汤的香昧。唔,放了盐,味儿就更美了。她一边自言自语,一边往汤里加了勺盐。

后来莎拉想,我确实该帮一下妈妈。于是她也往汤里加了点盐。接着伯莎也一声不响地走进厨房,往汤里加了点盐。

那天晚上,饥肠辘辘的客人正襟危坐,等着喝汤。他们已经闻到汤的香味了,可真香啊。辛普森太太把汤端到桌上,放在大家面前。牧师也在宴席上,辛普森太太先给他盛了一碗,他张开嘴巴,一下喝了一大口汤,眼睛顿时睁得滴溜滚圆。他赶忙拿起自己的那一杯水,一口气喝了个精光。

这时,辛普森太太知道事情有点不妙,亲口尝了尝汤,心里全明白了。

姑娘们,你们谁往汤里加过盐了?她问五个女儿。

我放了,妈妈。五个人异口同声回答说。

我也放了呢,辛普森太太说。厨师一多,烧不出好汤来的。

这倒一点不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间哲理故事2:生死竞跑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追捕猎物这件事,这只猎狗可以说驾轻就熟,就像熟练的渔夫捕鱼。

有一次,主人带着这只猎狗又去狩猎,老远发现一只狐狸,主人用枪射击,准头不够,让狐狸给脱逃了。

猎狗于是展开自己最拿手的追捕工作,森林是狐狸的天地,路径熟得很,但猎狗也不含糊,追捕之间,过程紧张迭起。

狐狸较为瘦小,跑不过猎狗,眼看就要被追上。突然,一个转身,狐狸朝另一条路跑去,猎狗一不留神,身子受了点儿擦伤,有点儿痛。

“唉!我追得这么累干吗!追不到狐狸,我也不会饿到肚子呀!”念头刚刚闪现,速度已经慢了下来。狐狸又跑远了。

“算了,现在早已脱离主人的视线,反正主人看不到。”

猎狗又起了放弃的念头,速度又迟缓起来。

狐狸终于逃离猎狗的追捕。

人做任何事,心中的意图强烈与否会大大影响结果。猎狗没有饿肚子的忧虑,所以放弃的念头会轻易地闪现。而狐狸呢?却是一场生死竞跑,跑不过就没命,所以不敢有一丁点儿的偷懒。做行销也是同样的道理,全力以赴,破釜沉舟地去做,一定成功。如果心中先预想,万一做不好,要去找哪种退路,那么成功就比较困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外民间故事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等我长大后,妈妈就给我买故事书,让我自己读书。最近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我刚一打开这本书就深深的喜欢上了它。

这里面有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比如:“孟母三迁”、“孟姜女哭长城”、“木兰从军”、“月下老人”、“狠心的后娘”……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吉恩的明天”。故事是说美国有一位不爱读书的少年,还老偷东西,最后被学校开除了。他的父母也很不喜欢这个儿子,于是吉恩就成了流浪儿。有一次,他看到一家饭店上门上挂着这样一块牌子“明天吃饭不要钱”,可是第二天他来到这家饭店,没有免费吃上饭,而这家饭店仍然挂着那块“明天吃饭不要钱”的牌子,他反复读着牌子上写的这句话,突然想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从此他努力向上,变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孩子。这个道理是:虽然明天看着美好,但却是虚幻的,只有眼前的今天才是最美好的。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比如一到周末留的家庭作业,就总是希望明天在写,然后幻想着明天的美好,最终,这写家庭作业都堆到了周日的晚上,拼命的赶完了所有的作业你会发现,“明天”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只有珍惜今天,一步一个脚印的付出努力,才能收获到真正美好的明天。

这本书里还有其他的很多故事,都非常有意义,我知道这些故事来源于民间,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洁、善良的心灵,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索。

总之,《中外民间故事》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很多人生道理,教我学会了坚强、勇敢、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我真的太喜欢这本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有关重阳节的小故事一:重阳节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瘟神,只要他一出现,村里的人就会病倒,老百姓受尽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恒,瘟神夺走了他所有亲人的生命。他发誓要学习法术,战胜瘟神。他四处寻访名师,不畏路途的遥远和艰险,在仙鹤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终南山上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他一学就是十年,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来作恶,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斩妖剑,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重阳节恒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让大家把茱萸叶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则持酒仗剑,准备治魔。快看,瘟神杀气腾腾地往村子这边来,可是村子里一个人也没有,瘟神正纳闷呢,忽然一阵茱萸香和菊花酒气扑鼻而来,熏得他头晕脑涨。抬头一看,村民们都躲在山上呢,气得瘟神哇哇叫着冲上山来。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剑下。滚滚黑气退却了,老百姓欢呼雀跃,在山顶上庆祝胜利。从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动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阳节的故事

全文共 424 字

+ 加入清单

重阳节,一个经常被人遗忘的节日,却在儿子的幼儿 园掀起一股尊老爱幼的热潮,同时也向我们颂扬了中华 美德 ,儿子突然间长大了,懂事了,我惊叹于儿子的进步!

当我收到班内有关重阳节活动 的短信 时,心中不免有些兴奋,期待着儿子的表现 ,但由于最近工作 很忙,我没有第一时间 看到儿子的表现,听婆婆说,儿子表现很棒,家人都对他竖起大拇指,周六那天一放学回家 ,儿子就送奶奶礼物,还亲手喂奶奶吃,奶奶累了,又按摩又捶背,哄着奶奶开心,还不时地哼着《好娃娃》,吃饭时还主动拿筷子,分享 好吃的东西,后来,我问儿子:“ 为什么今天这么照顾老人?”儿子很直接的答道:“妈妈 ,今天是重阳节啊!我长大了,应该爱护帮助 老人和小朋友 啊!”我激动地搂住宝贝:“你太棒了!”宝贝一来劲,慌忙给我洗脚 ,我真是受宠若惊:儿子也会给妈妈洗脚了。

重阳节已过两天了,但和儿子的热情劲还没过,我们一起制作了迟到的重阳节海报,看着他那稚嫩的动作,我心满意足:点滴成长 ,幸福 一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五年级民间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6 字

+ 加入清单

《渔夫草的传说》

东海边有个渔村,村子里有个渔夫,他热心助人。他每次打渔回来,都会把鱼分给村里的老弱病残。

有一次,渔夫在打渔的时候发现了一只小白蛇被一只大乌龟紧紧咬住,小白兔拼命地挣扎着。渔夫看那小白蛇太可怜了,便把那只乌龟给打跑了。渔夫对那只小白蛇说:“可怜的小东西,你赶快游走逃命去吧!”没想到那只小白蛇竟然开口说话了:“善良的渔夫,我其实是东海龙王的女儿,今天您救了我,我要报答您的救命之恩。请你跟我回宫殿,我的父王一定会重重酬谢您的。”

渔夫跟着到了龙宫,只见那里的宫殿高大巍峨、富丽堂皇。宫殿的宝座上端坐着东海龙王,龙王的穿着非常华贵。小白蛇说:“亲爱的父王,今天这个渔夫救了我的命,您一定要好好酬谢他呀!”

龙王点点头,命令虾兵蟹将取来一面镜子,只见那镜子亮亮堂堂。龙王说:“这面宝镜叫‘千里眼’,可以预知三天后的事情。不过天机不可泄露,你使用这面镜子时要保守秘密,如果让别人知道了,你就会遭到报应而变成一棵草。”

渔夫带着宝镜,虾兵蟹将把他送回渔村。有了这面宝镜,打渔可方便多了。渔夫掏出宝镜对着宝镜说:“宝镜宝镜告诉我,三天以后哪里的鱼最多?”渔夫话音刚落,只见镜子里出现了南岛,南岛的鱼又大又多,活蹦乱跳。三天之后,渔夫划着船来到南岛捕鱼,果然满载而归。从此以后,渔夫捕的鱼更多了,分给乡亲们的鱼也更多了。

有一天,渔夫想问问宝镜三天之后渔村里会发生什么事。谁知一看宝镜,渔夫吓了一大跳,只见镜子里面出现了地震和海啸的恐怖场面,海浪翻滚,波浪滔天,村子瞬间被淹没了。渔夫赶紧挨家挨户去通知乡亲们,让他们今天晚上必须搬到山上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乡亲们都说:“你这么老实的人也会开玩笑,你让我们连夜搬家,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你总得告诉我们为什么呀?”

渔夫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把得到宝镜的事情原原本本告诉了乡亲们。他刚刚说完,就变成了一棵草。乡亲们相信了渔夫的话,他们含着眼泪,带着儿女,搬离了村子。第二天果然发生地震和海啸,村子被淹没了。

洪水过后,村民们返回村子寻找那棵草时,发现遍地都是那种渔夫变成的草。为了纪念渔夫,乡亲们给那种草起了个名字叫“渔夫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重阳节的故事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 X月X日 晴

今天袁老师给我们讲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来历和重阳糕的图片,讲孝顺老人的故事。第一个在讲台上讲故事的同学是潘嘉瑞,他讲的故事是《弟子规》里的“冬则温,夏则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冬天天气冷了,就要给老人添加衣服,不要让老人受冻了;夏天来了,天气热了,就要老人脱衣服或扇扇子,让老人凉快。潘嘉瑞讲的很生动,后来张斯嘉,邹晨熙也分别讲了敬老爱老的故事,我讲的故事叫《卧冰求鲤》,意思是教育我们要孝敬父母。

我一定要遵守我的承诺:就是每周给爷爷,奶奶捶一次背,让他们身体健健康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的故事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 X月X日 晴

重阳节的下午,我从图书馆借书回来,看见爷爷正在打扫卫生,累的满头大汗,我走到爷爷面前对他说:“爷爷,你太累了,先休息一下吧,我给您敲敲背吧!”爷爷高兴地坐在沙发上,让我给他敲背,开心地对我说:“谢谢宝宝,你真是个懂事又孝顺的好孩子。”虽然我今天只是尽了一份小小的孝心,爷爷却是那么得高兴,我想今后不仅是重阳节要孝老、敬老,平时也要像重阳节一样,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去关心孝敬老人们,使他们生活得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民间故事

全文共 1869 字

+ 加入清单

贺龙,字云卿,湖南桑植人。青少年时期由于出身贫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学机会,为此,贺龙后来常常自谦地对人们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事实上,贺龙天资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而且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从社会“大学”里学习,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这一点从他吟作对联的趣闻轶事中即可得到印证。

睿智对句擒匪首

湘鄂川黔交界一带,土匪猖獗。大土匪头子罗梓文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临死前让儿子罗金彪在孤山上修座将军庙,塑一座尊像。佛台边还出了一副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广求文人应对下联。

罗金彪当了土匪头子之后,果然践行他老爹的遗愿,修庙造像写楹联。可是。这一直无法对出的下联终究是把他难住了,只好择日公开求对。

这天,征台摆好,20余人上台试对,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因为“孤、独、单、匹、一”这五个字都是“一”的意思,实在难对。

这时候,一位30多岁的先生从容不迫地走上台来,用粉笔潇潇洒洒写下:

夹江两岸双炮对虎二英雄。

罗金彪一看,大喜望外,暗自佩服:真是一副绝配佳联,此人非常有才!于是,马上立起身来,面对那位先生毕恭毕敬地口称“博士”,作揖打拱,表示深谢。

这位对出绝妙下联的“博士”,不是别人,正是贺龙。1933年夏天,他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来到此地,听说老百姓深受土匪之苦,决心为民除害。正巧,罗金彪公开广征对联。贺龙神机妙算,准备巧妙利用这一良机,亲自出马,去接近匪首,而后再伺机替老百姓教训他一顿。

第二天早上,罗金彪请“博士”同行,率领家人以及兵丁600多人全部上了孤山,进罗梓文庙堂祭祀。

贺龙说:“罗司令,弟兄们背着枪下跪磕头,有点不尊重老爷吧?再说,弟兄们不慎走了火,乱了庙堂,可就多有得罪了。”

罗金彪一听有道理,立即就让匪兵们把枪都集中放在一起。

就在罗金彪俯身跪在地下哭念祭文,谁也不敢抬头之时,事先埋伏在庙堂附近的红军战士冲了出来,生擒了匪首罗金彪,将全部土匪都一网打尽,使当地的人民重新又得到了安宁。

撰联宣传促团结

南北墩是湘鄂两省交界、共辖的一条小街。两省以街中心的“东西井”作为界限。1931年,湘鄂两大土匪头子朱疤子与罗效之各据一头,挑动两省边境土家族与汉族居民械斗,他们从中渔利。

贺龙带领红军进驻南北墩以后,发动百姓打土豪、斗土司。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对于北街的土司。南街的群众不能批斗;而对南街的土豪。北街百姓又不能轻易批斗。

贺龙发现这一奇特的问题后,立即召开两地土、汉两民族的群众大会,准备进行一番宣传说服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家和平共处,团结对敌。

人头攒动的群众大会上,人们好奇地看到会场的台柱子上,醒目地贴着一副对联。人们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识字者很快能够领会其中意思,不识字的则向识字者求教对联要义。人们还不由得进一步相互打问此对联的来由。

原来,这副对联是贺龙亲自撰写的。

上联是:打土豪,斗土司,何分南北:

下联是:闹翻身,求解放,哪管东西。

横批是:团结对敌。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巧妙地将两个地名嵌了进去。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很有感触。从此,南北墩两地的土、汉人民就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外联颂赞鱼水情

1931年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

1931年6月20日,贺龙行装简便,亲率红三军进驻武当山,领导红三军发动群众开辟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当时,以武当道总徐本善为首的紫霄宫道人50余名迎至东天门外欢迎红军。红三军纪律严明、官兵一致、为老百姓谋求利益和幸福、对道人极其尊敬等所作所为,受到道人的热烈称赞。武当道人也从粮食、医药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想方设法给予红三军鼎力相助。在这里,贺龙与武当道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年9月,红三军得悉洪湖根据地的红九师已沿汉水北上,全军欢欣鼓舞,决定南下迎接红九师,一起返回洪湖,并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师的1000多人,在分特委书记柳克明领导下坚持斗争。

临走时,贺龙特意赠给徐道总黄金2斤,以示感谢。同时赠送对联一副,嵌入“伟樵紫霄”四字,以示赞颂人民革命事业及侠义道人支持人民革命事业之情:

伟人东来气尽紫。

樵歌西去云腾霄。

当贺龙带领红三军撤离武当时,还将500余名伤病员留在紫霄宫。徐道总分派王教化等多名弟子细心照料。伤病员痊愈后,分三批被护送到房县大木均归队。出发前,徐道总令紫霄宫库房取出衣物。让伤病员化装成道人、香客和采药人等,以保证安全。

武当道人和武当山苏区群众至今一直十分怀念贺龙元帅,房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赞颂贺龙的歌谣:“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重阳节的小故事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民族又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呢?据考证,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又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因此重阳佳节,寓意深远,所以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

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很多。据说重阳节从汉朝初就有了。最初是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皇宫里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馋害后,她的宫女也被逐出皇宫,从此宫女们又将此习俗传入到民间。

到了东汉,民间在该日又有登高的习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以后到了唐朝,文人墨客们写了很多登高诗,其中大多数是写重阳节的习俗。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而杜甫的七律《登高》,则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当然,古人的登高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同时还有吃"重阳糕" (一种九层糕)、赏菊饮菊花酒的习俗。清代以后,赏菊之俗尤为昌盛,时间也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已经很普遍。"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想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因为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这些习俗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的中就有记载。

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寓意"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阳节这个传统的节日被赋予了新的含义。1989年,我国把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从而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西湖民间传说故事:石香炉

全文共 1990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

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

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

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

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

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

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 走,跟我去做新衣。” 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 走,跟我去绣锦被。” 鲁妹摇摇头。 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 “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 ”说着,伸手来拉鲁妹。 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

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

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

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

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

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 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 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历史人物,http://www.gs5000.cn/gs/lishirenwu/)

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 黑后生说:“喏喏喏, 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 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 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

“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

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

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间哲理故事3:老虎与蚂蚁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一只老虎在古松树下休息。它看见一只正在匆匆忙忙赶路的蚂蚁。老虎问蚂蚁说:“你这蚂蚁,见到我这山林之王也不知叩拜行礼,你匆匆忙忙要去哪里呢?”蚂蚁说:“大王你不知道吧,山那边有个大森林。里边古树参天百花盛开,美丽极了,我要到那里去听百鸟唱歌。看花朵竞艳呢。”

老虎哈哈大笑说:“对于你这区区的小蚂蚁,要翻过这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不是同登天一样难吗?但对于我这个山林之王来说,这座山却不值一提。”老虎顿了顿又说:“这样吧。你爬到我的身上来引路,我带着你一起去。”

蚂蚁不同意,老虎说:“你真蠢啊。我这山林之王名震山林,跑起来可以追上风,而你这区区蚂蚁就是奔跑一生,也不一定就能到达那片森林。”蚂蚁说,那片森林我能去,但你却不一定去得了。老虎一听哈哈大笑说:“我在山林里生活了这么多年,还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我不能到达的地方呢?”老虎站起来赌气地对蚂蚁说:“走,我要让你看看,在这个世界上,有哪个地方我这山林之王不能去。”老虎说着就一跃而起爬起山来。

但老虎爬到山顶就愣了,因为山的背面是万丈悬崖。悬崖的对面就是那片美丽的森林,老虎在山顶走来走去。但怎么也越不过那片万丈悬崖。而蚂蚁爬上山顶,很轻松地就沿着崖壁爬下去走进了那片美丽的森林里。

虎虽大,也有它不能走到的地方;而蚂蚁虽小,却能走到虎走不到的地方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青年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桓景带上一袋干粮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纵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走近前一看,鸽子却飞出了两三丈远,落地后又不断地向桓景点头。就这样,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的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的对他说:“我看你一心想为民除害,就收下你这个徒弟吧。”他交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桓景回到家乡,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汝河里狂风怒吼,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出水走上岸来,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桓景手持宝剑从村子里直奔瘟魔而来,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因为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民间老故事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了《中国民间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的《布谷鸟的传说》。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从前有一座山,山里住着几户人家,日子都过的挺清苦,唯独王老汉家有一点家产。王老汉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王刚,小儿子叫博古。王刚勤劳,博古懒惰。但是博古是王老汉与后妻张氏的儿子,张氏一心想赶王刚走,好让他的亲生儿子独占那些家产。她便想了一个方法:让他们俩去山上种豆子,谁种的豆子发芽了,谁就回来。张氏给王刚一袋炒熟了的豆子。可是,炒熟了的豆子却意外落在了博古手里。把豆子种下去,王刚的豆子发芽了,可博古的就是不发芽。于是,王刚下山路过一条小溪时,游来一条小鱼,小鱼非常喜欢这个勤劳的小伙子,忽然变成了一个姑娘,想和他结为夫妻。而博古却还留在山上,最后被饿死了,他灵魂化作了一只布谷鸟。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天道酬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王刚的后妈张氏,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得利,想把王刚赶走,结果失去了她自己的儿子,后悔莫及;博古本质懒惰,还受了他母亲无端庇护,结果饿死了;王刚善良勤劳,神仙都保护他,还愿意变成一个美丽的姑娘嫁给他,让王刚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们要向王刚学习,做一个勤劳、善良的人,诚诚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重阳节的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唉”老人望了望窗外,摇摇头,叹了口气。窗外,一片树叶依依不舍地脱离了树妈妈的怀抱,投进了一片金色的海洋,成为一朵小小的浪花。秋,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老人的心也如这秋天,充满了孤独。

夕阳西下,天边的火烧云分外耀眼。老人有些坐不住了,心里漾起了一丝涟漪。今天是重阳节呀,他们答应我早点回来的呀!会不会路上出事了?刚一冒出这个念头,老人就打断了自己的思绪。

窗外,一只乌鸦飞过,在叶间找着虫子,找到了,却不急着吃,而是叼着虫子飞上了树,它是在孝敬父母呢。老人会心一笑,乌鸦的孝心难能可贵呀!老人紧盯着窗外小乌鸦的一举一动,心里却希望那只乌鸦就是自己的孩儿。

良久,老人摸了摸桌上的饭菜,“凉了”语气中透着无奈与掩饰不住的孤单。

窗外一片漆黑,只有启明星闪烁着微弱的光芒,“重阳节,重阳节。。。。。”老人念叨着,思绪却飞回了以前:

“来,孩子们,吃饭?!”以为人父的他快乐地吆喝着。一个大男孩牵着小女孩的手蹦上饭桌,撒娇着要母亲给他们夹菜,母亲笑着答应了,一家人其乐融融。

如今,老伴去了。“唉”老人又一次地叹息。

“叮铃铃”电话欢快地唱起歌。老人颤抖地拿起话筒,那头传来儿子洪亮的声音。

“爸爸,今天晚上要在公司加班,脱不开身,不能回家过重阳了,您老要保重啊!”老人应了一声,便放下话筒,偷偷试去了眼角的泪花。

还有女儿呢,老人在心里安慰道。

紧接着,便是死一般地沉寂。

“叮铃铃”电话铃打破了这般沉寂,老人哆哆嗦嗦地拿起话筒。

“喂”

女儿,是女儿的声音,老人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兴奋的光芒,随即又消逝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的心是温暖的。

“爸爸”

老人的心快跳出胸膛。

“今天,我带女儿去吃饭,就不回来吃了,祝您”

后面的话,老人没听清,但他感觉有无数个雪球向他砸来,把他的心打的生疼、冻得冰凉。

黑暗中,老人摸索着拿起饭碗,可口的菜到了他的嘴里,却很苦涩,一滴浑浊的老泪滴入饭碗。

老人坐着,如一尊雕像般的坐着,天黑了,老人的心里也一片黑暗,唯一能给他带来光明的儿女却没有来。

周围的黑暗裹?着老人,老人仿佛掉入一个无底洞,唯一能把他拉上来的力量?“爱”却没有来。

桌上的团圆饭凉了。窗外传来乌鸦的叫声,那声音是多么的欢畅快乐,而此时却像针一般刺扎着老人的心。

这一夜,老人该如何度过?

唉,重阳节呀重阳节,这就是“老人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之民间故事

全文共 425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关于中国民间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下面是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故事,欢迎阅读,谢谢!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故事:《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二、牛郎织女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三、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四、孟姜女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重阳节的故事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今日是九月初九,重阳节,即老人节,也是我们班萝卜小朋友的生日。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面对下午只有三节课的星期一,我开始策划着下午该如何利用时间时,团支书林晓嵘同学扬起他招牌式笑脸说:“班委下午去敬老院拍照,这是最后一次喽!”好吧!上天既已经安排了,那我只有服从的命了。

话说我们又是一行人出发,队伍还是如当年那般壮观,但其实,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了。我们买了柿子和小蕃茄,而原本打算买的九层糕竟在这一天“供不应求”,便只好作罢。

迈进院子大门,发现异常冷清,之后我们才知道,大部分老人都出去了,余下的热情地招待我们。似乎是知道我们最后一次来了,我总觉得老人都特别配合,尤其有几位老爷爷,老当益壮,居然帮着我们搬凳子出去拍照,我们惊呆了!我们都要双手抬的木凳,他可以用一只手提起来。出于我们青年志愿者的身份,我们马上去帮忙,同时,有一位行动不便的老爷爷拒绝我们的帮助,靠自己一步步挪出门外去拍照留念。更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还特地请出这里年纪最大的一位老奶奶进行了一次合影。记得在集体合影后,两位老爷爷还开玩笑,像孩子般打闹,这可逗乐了我们,气氛更加融洽,却免不了我们要走的事实。

回头看我们走过的路,有过抱怨,有过欢乐,但其实,拥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比什么都重要。人生,也是如此吧!我想我们不过是自己的志愿者,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所以,不要吝啬自己的一双手,那不仅仅只是一个人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