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节的来历和习俗【精选20篇】

导语: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着许多传统节日,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关于漳州的春节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1006

作文

1000

关于春节习俗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过春节英语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The Spring Festival, Chinese New Year,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for all of us. All 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on New YearEve to have a big meal.At the same time, everyone celebrates to each other.At about 12 oclock,some parents and children light crackers.The whole sky is lighted brightly. We may watch the fireworks excitedly.How busy it is!

On the first early moring of one year, many senior citizen get up early and they stick the reversed Fu or hang some couplets on the front door. Some houses windows are sticked on red paper cutlings.

The Chinese New Year lasts fifteen days. So during the fifteen days, we always visit our relatives from door to door. At that time, children are the happiest because they can get many red packets form their parents,grandparents, uncles, aunts and so on. The last day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is another festival. It names the Lantern Festival.

So the Chinese New Year comes to the end.

春节,中国新年,是我们大家最重要的节日。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得到新大吃一顿。同时,大家互相庆祝。大约十二点,一些家长和孩子们放鞭炮,天空是明亮的。我们可以兴奋地看烟花!

在一年的第一个清晨,许多老年人早早起床,贴上颠倒的礼物,或在前门挂上对联。一些房子的窗户上贴上红纸。

中国新年持续十五天。所以在这十五天里,我们总是登门拜访我们的亲戚。那时,孩子们最快乐,因为他们可以从父母、祖父母、叔叔、阿姨那里得到很多红包。春节的最后一天是另一个节日。它把元宵节命名为元宵节。

所以中国新年就要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的习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来了20**年的春节。过春节,也就是过年。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

从我记事儿开始,在除夕的晚上,爸爸会在我们家门上,贴上红色的、非常喜庆的春联。妈妈会给我们做一大桌子可口饭菜,我们一家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年夜饭,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吃着、看着、说着、笑着、高兴着,时不时还会对节目或者演员品头论足一下。一直到很晚很晚,直到我瞌睡的熬不住了,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回去睡觉。爸爸妈妈他们到凌晨才回睡觉,人们称之为“守岁”。

大年初一早晨,妈妈给我穿上颜色鲜艳的新衣服,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奶奶家,给奶奶爷爷拜年。每年春节,我们一家、姑姑一家和大伯一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奶奶家,一起过一个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新年!进门先是给奶奶爷爷、姑姑姑父、大伯大妈等长辈磕头拜年,他们会高兴地给我发压岁钱。

我特别喜欢过春节。因为,这几天我不用写作业,不用弹琴,什么事都不用干,可以完完全全地放松,就只剩下开心地玩儿了。不管去哪一个亲戚家拜年,都可以得到红包,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零食,再餐上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真可谓是美哉!美哉!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总之,一个春节下来,我的肚子圆了,腰包鼓了,人也玩儿“疯”了。啊!真“爽”!过年真好,过年真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习俗大汇总

全文共 1761 字

+ 加入清单

年是什么?年是谷穗沉沉下垂的的形象,是收获的象征,所谓“五谷熟曰年”。年是什么?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回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

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联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霄,这年才是过完了。那么我们追溯古人的“年步”,先来祭灶??

灶王爷可是年节敬奉的神明中最露脸的一尊,祭灶的风俗很早就有了,是先民对火、灶的感激、崇敬之情的表达。在传说中,黄帝、炎帝、祝融都是灶神。后世流行的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长得象个美女。他有一个叫“卿忌”的夫人,有六个都叫“察洽”的女儿,还有好几位兵将。他除职掌灶火之外,还要考察人间的所作所为,上告天帝。人们还用酒糟、饴糖、粘糕等“贿赂”灶神,同时还喃喃祷祝,求他上天讲好话。

这个风俗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时间是在腊月二十四,祭食也简化成了“灶糖灶饼”,可是你要是留心的话,一定还会听到奶奶、妈妈在叮嘱灶王:上天说好话,不好的可别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爆竹最初是巫术的一种工具,作用是驱辟妖魔鬼怪。最初的爆竹并不是象现在的鞭炮,而是真正的竹子,即焚烧竹子,发出噼叭之声,惊吓鬼怪。屠苏即屠苏酒,意为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元日早上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桃符又称“桃版”,是春联的前身。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百鬼,故从汉代起即有用桃作厌胜之具的风习,以桃木作桃人、桃印、桃板、桃符等辟邪。桃符转化成春联据说缘于五代后蜀之主孟昶。纸制的春联则是明、清才兴盛起来。今天的春联意在于渲染年节气氛,祝吉求祥,已经失去了旧时春联的驱辟作用,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写了联对,接下来该准备过年的食物了,年节饮食很多,诸如年糕、年夜饭、更岁饺子等。另外还有巫术味很浓的饮食,如桃汤、柏酒、椒酒、五辛盘。桃汤是用桃煮的汤,柏酒是一种用柏树叶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古人在正月一日饮用,意为避邪祈福。五辛盘即以葱、姜等五种辛辣食品置盘中,又称春盘。俗谓可以辟恶、除瘟、通五脏,也有贺新的意思。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除夕是团圆之夜,中国人难解一个团圆心结,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赶回家中吃年夜饭、守岁。除夕夜的家是一个格外温馨甜蜜的空间,在历史上甚至连监中的犯人也释放回家团聚。全家人团坐桌前,开始了“团年”、“守岁”的进程。先是一餐“团年饭”饭后阖家团坐守岁。此时小辈儿人向父祖家长行礼辞岁,老人们则要分压岁钱。压岁钱也叫“押岁钱”“代岁钱”、“岁岁钱”,原是用来厌胜驱邪、帮助小孩子过年的,后世则多借此表示亲情爱意。团年饭后还要“消夜”,一家人吃着点心,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细雨,静待天明,这便是守岁。另外除夕夜还有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习俗,以此来占卜一年的吉凶休咎,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慧,万事如愿。“乡村里过年,从腊月直到正月半,足足一个半月的锣鼓声,这声音单调,却打动到咱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坎上。就在这时际,……发现迎春花开了。”是的,迎春花开了,新的一年来到了!古人将新正的前八天分别以六种动物和人、谷相称。

正月一日为鸡日,即吉日。古人有用鸡辟邪之举,方法是杀鸡着门或贴画鸡于门。从元旦开始,人们开始忙着拜年贺节。拜年在汉代便已流行,群臣在正月正日这天进宫朝拜,君臣同乐。到了明清两代,官场拜年则发展成虚文的礼节,往往是“望门投刺”,不管认不认识。有诗为证: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新年的狂欢日子,到了初五才恢复了平常的生活。初五也叫“破五”,这天的习俗活动是“送穷”,而对商家来说,初五这天商家开业。正月的活动一直到了十五,才渐渐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的习俗大全

全文共 146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正月初五[祭财神][路头神][送穷][开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诗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路头神

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路神变为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

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习俗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一年中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它就是古老的“春节”。千百年来,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如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与春节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节的众多风俗至今都代代相传的。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原古时代就记载着春节扫尘的风俗。因为‘尘’与‘陈’是谐音,新春扫尘有除旧布新的涵义,用意是把一切贫穷,晦气统统扫地出门,人们寄托着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借扫尘的方法去整理全年来的得失,向往打算新年的美好开始。用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等方式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烘托出喜庆的节日气氛,把福字倒着贴,意示着“福气已到,幸福已到”。还有行行色色的年画,窗花,春联贴挂,期盼赐予福禄寿,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当五彩缤纷的爆竹遍地开花,四处响起的时候,新年走到我们眼前,人们都会穿得整齐漂亮,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祝贺。长辈们给晚辈分发压岁钱,真是其乐融融,新年新气象啊!春节还有不得不说的食俗,大年初一吃红豆,寓示着一年红红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汤圆,寓示着全家都团团圆圆。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趣味乐事也说不胜说,祝福寓意讲不胜讲。试问有谁不喜欢这传统的春节呢?试问又有谁不想传承这古老的习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广西春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南宁地区春节习俗

春节是南宁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初二亲友带上礼物互访“拜年”。十五元宵节晚上闹花灯。十六县郊农村举行庙会、“抢花炮”。按壮家独特的春节习俗,还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家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便可更加聪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借此机会补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区,世代流传的舞鸡、舞春牛活动,增添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舞鸡的年青人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到村中各家各户去贺年。舞鸡歌吉庆幽默,使主家喜笑颜开。送给贺年的舞鸡者红包,从“斗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以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编织而成,牛头、牛角糊上绵纸,画上牛眼,牛身是一块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锣打鼓在村中表演,钻进布底的两人,一人在前撑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跟着的是一个手拿犁架的汉子。此外,还有敲锣打鼓的,领唱春牛歌的,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笑声。舞罢上村又到下村,从初一闹到元宵节。舞春牛的人们为农家带来了节日的欢乐,同时,也寄托着对农家丰收、祥和的祝愿。

打扁担过新年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唐代刘询在其《岭表录异》中曾生动地记载了舂堂的舞韵:“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两边,约排了柠,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农家的扁担,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担的娱乐形式焕发了生机。

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

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赶圩路上,山民们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担子一放,打起扁担,不一会儿疲劳便在扁担声中消失了。赶墟路上的打扁担活动即兴而起,尽兴而散。打扁担真是壮乡的一种轻巧而方便的文体活动。

“打扁担”的舞蹈语汇,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与农耕劳作密

[广西春节习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为什么穿红衣服呢?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下面我来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怪兽叫作年兽,每次到除夕那天,它就会来吃人。因为年兽害怕红色的衣服和声音很大的东西,所以人们在过春节的时候要放鞭炮和穿红色的衣服,并且挂上对联来将怪兽吓跑。

除夕为什么要吃鱼?为什么要吃汤圆和饺子?吃鱼的意思是年年有鱼,吃汤圆和饺子那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意思。

现在我要说大家都很感兴趣的压岁钱。压岁钱在古代是用一根红线穿一百个铜钱放在枕头下面,避免晚上的时候头痛。现在大人们是拿压岁钱放在红包里面,送上祝福,他们都希望我们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除夕那天,妈妈们从早上一直忙到晚上,为的是让我们吃上一顿美味的晚餐——年夜饭。出门在外的人不管离家有多远,都会赶回家吃年夜饭。

“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为什么要贴窗花?为什么要挂灯笼?“福”字要倒着贴表示“福到了”,有意思吧!贴窗花是为了装饰,挂灯笼是为了庆祝。

我非常喜欢过春节。因为过春节,家里很漂亮、很热闹,所以我喜欢过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初一英语春节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Today, the New Year.Everybody in new clothes, with new hats.Each family affixed to the couplet.When the sky was just fainted, people crackled with firecrackers.Today, every family eats jiaozi and tangyuan, which symbolizes the circle and happiness of the group.After breakfast, I went to the New Year with the adults, and the adults always gave the children a lot of candy and lucky money, and I couldnt fit in my pocket.

When we finished, my mother took us to the park. The park was busy and crowded.We had a great time.If only on the New Years day, how nice would it be?

今天,过新年。大家穿新衣,带新帽。每家每户贴对联。天刚朦朦亮,人们就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今天的早饭家家户户都吃饺子和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美满幸福。吃完早饭,我和大人一起去拜年,大人们总是给孩子们很多的糖果和压岁钱,我的口袋都装不下了。

我们拜完年,妈妈带我们去公园里玩,公园里人来人往,十分拥挤。我们玩的很开心。要是在新年的这一天过生日,那该多好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习俗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香港也不例外。香港春节,在习俗上和气氛上既和大陆其他地区有共同的地方,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挥春取代春联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而是在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用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二、舞狮舞龙灯

新年市区街道很难看到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还可以看到。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固定节目。

三、除夕逛花市

香港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就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买些年华回家。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四、派利是收利是

香港农历新年,最开心的当然就是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香港人会派很多利是,以十块二十块居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习俗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声辞旧岁,喜气洋洋迎新年。”

随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声,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来了20XX年的春节。过春节,也就是过年。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

从我记事儿开始,在除夕的晚上,爸爸会在我们家门上,贴上红色的、非常喜庆的春联。妈妈会给我们做一大桌子可口饭菜,我们一家开开心心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吃年夜饭,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我们吃着、看着、说着、笑着、高兴着,时不时还会对节目或者演员品头论足一下。一直到很晚很晚,直到我瞌睡的熬不住了,在妈妈的再三催促下,我才回去睡觉。爸爸妈妈他们到凌晨才回睡觉,人们称之为“守岁”。

大年初一早晨,妈妈给我穿上颜色鲜艳的新衣服,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奶奶家,给奶奶爷爷拜年。每年春节,我们一家、姑姑一家和大伯一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奶奶家,一起过一个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的新年!进门先是给奶奶爷爷、姑姑姑父、大伯大妈等长辈磕头拜年,他们会高兴地给我发压岁钱。

我特别喜欢过春节。因为,这几天我不用写作业,不用弹琴,什么事都不用干,可以完完全全地放松,就只剩下开心地玩儿了。不管去哪一个亲戚家拜年,都可以得到红包,还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零食,再餐上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真可谓是美哉!美哉!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春节的习俗。总之,一个春节下来,我的肚子圆了,腰包鼓了,人也玩儿“疯”了。啊!真“爽”!过年真好,过年真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愉快的春节话题满分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那天晚上,随家人一同漫步在回家的路上,身边一朵朵绽开的“花”,不禁为之驻足。 On the night of the Spring Festival, walking with the family on the way home, a blooming "flower" blooming around him couldnt help stopping.

春节的热闹时刻不免想到了自己统考的成绩。于是心中便常常是阵喜针忧。望望高黑的夜空,又瞥见了天空伶仃挂着的月,大概就更显寂寥了吧!

不知什么时候,妹妹惊呼起来,我顺着她的手指望去。只见一束光笔直地飞向天空,在墨色的天空中划出一道闪烁的金光。又在金光的顶端停滞了几秒,像一颗晶莹的星,努力地抓住天空的帷幕。

也许就在这短短的几秒钟,我前进的脚步停了下来。端正地站立着,仰望天空哪颗星。哪颗星跳跃着欢乐着,在几乎坠下的一瞬,猛地爆开了,忧带着一股坚实的力量,随着一声浑厚有力的声音,将金色的光向墨黑的天空开拓而去。

呵!正像一朵美丽的花,炫耀着自己金色的驱,开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却因此显得格外美丽。就像秋风中的菊花,将自己针状的花朵稍稍弯曲,定格在空中。烟花零零散散的触角好像探过了月亮,月的光芒又刹那间消减了一般—为这短暂而永恒的光。

我的脚因此而动弹不得,因为心已经被它深深地迷住了。看着它仅有的余光划落在漫黑的天空中,又像是一朵终于凋谢的花,但竟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能散发出星星点点的唯美之光,在天空留下淡淡的痕迹,仿佛正预示着什么。

在我的脑海中,那朵美丽的花绽发的一刻已经久久烙印在我的心头。我为之而驻足,我为烟花短暂的美却也要在夜空瞬间绽放的精神而驻足。烟花,烟花,不正像我们一样吗?在慢慢黑夜中,不管怎样也要将自己的光留在天空,尽管短暂,却也能引人驻足。这还不够。

在时间的长河里,纵然会有人生的黑夜,只要我们有烟花的精神,不管多么短暂,也要绽放出人生至美的花,将自己最美的光划在天空,让人驻足观赏,又何尝不是价值?

慢慢向前走,家人没有留意我的内心有怎样的波澜。黑夜里,一颗闪星向上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习俗和过年的由来作文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2015羊年春节就快要到了,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浓烈,应届毕业生网的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这篇关于过年的作文,祝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新年。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拍拍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习俗四年级作文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家家户户开始大量置办年货,大人们还要买过冬的衣服呢。还要在过年的那天之前进行大扫除。到了真正过年的那天,大家都开始挂灯笼、贴春联,春联是为我们迎接新的一年,而灯笼是让我们这年过得红红火火。不仅如此,还要在窗户上贴福,而且要倒着贴,意味着福倒了,福到了。春节吃饭前要先放鞭炮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吃饭时,小孩的嘴可甜了,他们走过去跟爸爸妈妈说新年快乐,就能得到红包。吃完饭后,外面开始热闹起来,一条条长龙接二连三地从巷子里跑出来,彩色的龙头欢劲地扭着,在大马路上显得格外引人入胜,路旁的烟花给舞龙的人们打气,他们舞的更欢了。

每当到了除夕夜晚的十二点真是极为热闹,一大筒烟花排山倒海得飞起向天空在天空中炸成了一朵花,一大群烟花飞快地冲向天空,炸开了一朵朵五颜六色的鲜花,七彩的烟花炫染了整片天空,显得格外美丽,一条长长的鞭炮在地上“啪啪啪”地响着,在过年时放鞭炮是为了赶走一只叫“年”的怪兽,喜欢在过年时去村里偷吃,但它怕鞭炮,所以家家在过年时放鞭炮。

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一个不一样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春节的习俗随笔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习俗的作文300字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传说: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是一个热热闹闹的新春!说到春节,哪里的“年味儿”最浓呢?当然是北京了!怎么?不相信?走!和我去北京地坛文化庙会上去逛一逛!

来到地坛公园被装点得红红火火的大门前,我们便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儿”。 你瞧,门前那棵树上到处挂的都是圆圆的红灯笼,进进出出的人们喜气洋洋的拿着大串大串的冰糖葫芦,门口的售票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在这新年暖暖的阳光下,感受着中国传统节日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进入庙会,“年味儿”更是愈发的浓烈了!有老北京式叫卖的、玩皮影戏的、卖波浪鼓的、拉洋片的……人们兴致勃勃的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新年的快乐。在民俗一条街上,简直是视觉的盛宴,把传统文化的灿烂,展现的淋漓尽致 。先抬头,看看树上那一串串中国古典的花绣球,还有那一扇扇老式的纸折扇。你就知道此街非同小可了吧!不仅是装饰,这街上的内容才叫丰富呢!泥人张的泥塑,可谓惟妙惟肖;津门贡掸的鸡毛掸,可谓华丽多样;河北剪纸,可谓别具匠心。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北京木雕门楼。这木雕门楼,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将老北京建筑的文化展现的完美无暇。不仅有老北京的建筑经典--四合院,还有古时的城门 、酒楼 、居处,乃至洋车 、古窗等等。让人有一眼看穿古今北京的感觉。除此之外,民俗一条街上的商品也是充满传统文化的韵味,象老北京的空竹风车、风筝剪纸、编织工艺等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这庙会里,不仅物品繁多,各种风味儿小吃也是数不胜数的!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山东的煎包;云南的过桥米线;北京的白魁老号、馄饨侯、茶汤李等等。就是闻闻味道,都会经不住的舔舔嘴唇。

除了经典的“传统大餐”,庙会还融合了许多现代元素。何以见得?在商品大街上,都摆着呢!有韩国的唯美日记本、日本的鲤鱼旗、假面舞会时戴的华美面具、俄罗斯经典娃娃、西部牛仔的帽子、Harry Potter的魔法学院的帽子等等。而那些叫卖的人,也成了这条街上亮丽的风景线。他们有的戴着假红鼻子和大出自己眼眶很多的夸张眼镜;有的带着魔法学院的帽子和假面舞会面具……总之,怎么吸引人们的眼球,怎么装扮。很容易就让人笑破肚皮。

就在熙熙攘攘,接踵摩肩的人潮中,欢乐与欣喜并进中,庙会接近尾声……蓝蓝的天上,还飘着燕子型的风筝;耳边,还响着空竹风车转动时的清脆响声;舌尖,还留着茶汤李的茶香;心里,还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敬;脑海里,还想着新年的新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见闻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_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

早晨,我被几声零乱的炮声吵醒了,我迫不及待地跳下床,吃早餐……

吃完早餐后,我就拉着妈妈的手去贴春联,春联的上联是:富贵满堂接鸿福,下联是:吉祥如意度新春,横批是:吉星高照。刚贴完春联,姐姐就来了。我们俩个拿了几个炮,就飞奔楼下,加入了“放炮团”。

一转眼,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奶奶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午餐,看着满桌的美味可口的午餐,我胃口大开,饱餐了一顿。

饭后,我们一家人坐在桌前说起了“年”的来历。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当除夕之夜,“年”就出来吃人,所以人们就在每年的除夕躲在西山,度过一晚后,第二天回家,就这样度过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年,来了一个人来到一户人家对主人说:“自己要在他们家度过一晚。”但主人却说,跟他们到西山躲一晚,可是那个人却不同意,主人和那个人说了大半天,主人终于同意了。主人走后,那个人穿着红衣哈哈大笑,还不时的放炮。不一会儿“年”就逃走了,所以过年要贴春联,还要放炮,这样就可以赶走“年”。

不知不觉就到了吃夜宵的时候,吃完饭后,我就和姐姐下楼放炮,这时新年的钟声就敲响了,随着密集响亮的炮声结束了除夕之夜。

难怪大诗人王安石说“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吃年夜饭的作文200字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过年了,大家都准备过开开心心的新年。我们家正准备过个开心的新年,还买了鞭炮等过年的.东西。

桌子上,摆了许许多多的好吃的。有鱼,有肉,有菜,还有水果心等。

忽然,外面热闹起来了。我外面一看发现大家都开始放起鞭炮,看着大家放鞭炮很快乐!就叫爸爸带我和弟弟出去放鞭炮。爸爸就一口答应我了。我们拿出孔雀鞭炮,开始看了那孔雀开的平是多么好看,各种各样,鲜艳无比的颜色。那孔雀慢慢的张开的尾巴仿佛像是天上的仙子降落下来。我们一种又一种的鞭炮每种都颜色无比。我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开心,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习俗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终于在我们的期待中,风风火火地赶来了。说起春节,放鞭炮、挂灯笼、贴对联、团圆饭等这些习俗当然一个也不能少。

放鞭炮是人们谈起春节最先想到的习俗,每年除夕夜,我都会扒在窗台上看烟花。窗外五彩缤纷的烟花,如钢水四溅,似麦浪滚滚,时而金雨阵阵,时而银花朵朵,有的恰似鸿雁飞舞,有点宛如孔雀开屏。每当这时,我的眼睛就会应接不暇,这边的礼花还没放完,那边的冲天炮已窜出炮筒;这边的一树梨花还没喷完,那边长鞭的引线已经点燃……

春节的习俗还多着呢,看!那边门廊上红彤彤的是什么?这是春节的又一大习俗——挂灯笼。过年时家家都会挂上红灯笼,大大的福字喜庆团圆,在漆黑的夜里,增添星星般的美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是每家每户贴对联的日子,这对联的讲究可多了,要符合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等要求。“风摇竹影有声话,雨打梅花无字诗”,“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对联在平仄之间体现艺术的魅力。

源远流长的春节习俗,需要我们去传递;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北方春节习俗:正月初六"送穷"

全文共 1919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据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文宗备问》记载:"颛顼高辛时,宫中生一子,不着完衣,宫中号称穷子。其后正月晦死,宫中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因此"宫中号为穷子"。送穷之俗在唐代相当盛行,大文学家韩愈曾写过一篇《送穷文》,其中说:"(主人)三揖穷鬼而告之曰:闻子行有日矣,我有资送之恩,子等有意于行乎?"唐诗人姚合还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 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从最后两句可以窥见送穷风俗在当时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清人俞曲园《茶香室三钞·送穷鬼》录前朝人的词有:奉劝郎君小娘子,空去送穷鬼。关于送穷的日期,有几种说法:《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说,是在"人日"(正月初七)前一天,即正月初六。则是一本书,其引《图经》又说:"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还有一说是在晦日,即正月的最后一天,因据《文宗备问》说,"穷鬼"本死于正月晦日。三个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送穷风俗具休的仪式,据《岁时杂记》记载:"人日前一日扫聚粪帚,人未行时,以煎饼七枚覆其上,弃之通衢,以送穷。"韩愈《送穷文》中,提到要为穷鬼"结柳作车,引帆上墙。"这就是说,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下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压岁钱——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但这些传说于史无据,不足为凭。压岁钱的习俗真正始于何时众说纷纭。>>

古时文人雅士则流行互送拜年钻。拜年钻就是如今的贺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变而成。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东汉后用纸代木,叫做“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曾叫做“寸褚”、“红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