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东坡写对联的故事简写(通用19篇)

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富有很高的魅力,语言生动,描写细腻,纯粹地以动物的第一人称来写,更加的真实,更加的引人深思。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苏东坡写对联的故事简写,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1382

作文

39

关于对联的故事作文写作素材

全文共 818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趣味对联故事15则

全文共 81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趣味对联是指对一幅对联而很有趣,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东坡写对联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的苏东坡,年轻时就已是学识渊博,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自满起来。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自大,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伤了儿子的自尊心,于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回来,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有了非凡的成就。吾生有涯,而知无涯。

启示: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掌握本领是无止境的,决不能轻易言满。这是因为,整个世界是无限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我们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掌握浩如烟海的知识,无数事实证明,知识永无止境。即使再退一步,如果当时掌握了某个方面的“绝对真理”,他的这项知识就满了吗?当然没有,因为世界是在变化发展的,在某一时刻是真理,而在其他时候也许就不再是真理了。我们应该在取得一定成绩后,继续向着更大目标前进,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更多的成绩。对学习不感兴趣,或是“忙得没功夫看书“的人,终会被时代的激流所淘汰。也就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382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因为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已经成为鼎鼎大名的情圣,历史究竟如何,让我们了解一下苏东坡爱情故事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关于苏轼,关于一个豪放男人的似水柔情。

心理学家称,如果一个人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话,那么这个人将会有极好的人缘。这就好比男人的细腻被女人所看重,女人的大度被男人所看重一样,苏轼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古代作家中人气最高的一位,生前死后都讨人喜欢。东坡烧的肉叫“东坡肉”,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等等,千古文人,能受到如此待遇的,唯有苏轼一人了。

苏轼曾经妒嫉过柳永的红,而柳永却打心眼妒嫉苏轼的人缘。

苏轼的似水柔情与十年有关。

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千年是神话,百年不现实,只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这样一种真实的沧桑,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十年前,他可以牵她的手,十年后,他从她身边走过,可是他的眼里已经没有她。

十年前,陆游和唐琬在沈园相依相偎,十年后,他们在沈园相遇,而她已经嫁作他人妇,而他另娶她作妻。

又有杨过和小龙女,十年前他们在战乱中流失,十年后他们在绝情谷重逢,荡气回肠的感情在经历了十年的考验后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苏轼的十年呢?

十年前,他十八岁,他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之前他们没有任何接触,这是一桩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他们也门当户对。不料,无心插柳,成就了一段千古佳缘。

十年后,王弗去世。又十年,是王弗的周年,王弗进入他的梦中,醒来后,惟有泪千行,遂作《江城子》,缅怀他挚爱的妻子。

苏轼这样一个男子,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尤其是一些多情女子,是因为苏轼本人也是一个多情多义的男子。但他的多情与柳永的多情是不相同的,柳永的多情是在同一时间同时爱着多个女子,而苏轼的多情则是在不同的时段一心一意的爱着某一位女子。所以,柳永是浪子,苏轼是千载难逢的好男子。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但却不是他的初恋。苏轼的初恋是他的堂妹,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在苏轼的纪念诗文中,他亲切的称她为“小二娘”。苏轼十八岁之前所有美妙的回忆都与小二娘有关,她是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纯洁、健康、可爱,郭沫若曾在回忆录里坦白,年少的他很想去摸一摸新婚嫂子那纤细的手,情窦初开的少年苏轼,也曾懵懂的想去牵她的红酥手,不料她的红酥手却被另外一个叫柳仲远的男人牵去了。

少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失恋的滋味,那是一种淡淡的似乎又很美好的忧伤,后来他为小二娘写情诗,曰:“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小二娘死的时候,苏轼曾用“情怀割裂”、“心如刀割”这样惨烈的词语来形容他的心情,并为小二娘写一往情深的祭文: “……万里海涯,百日讣闻。拊棺何在,梦湿濡茵。长号北风,寓此一尊。”可见,当年的苏轼对小二娘是动过真情的。

小二娘的红酥手被别人牵走了,他也牵到了属于自己的红酥手。他的妻子王弗,是一个安静而又灵敏的女人,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小家碧玉的贤淑,如果把苏轼比作李世民,那么王弗就是长孙皇后了。

堪称古代第一贤妻,是苏轼绝无仅有的贤内助。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干政的,“妇人之仁”,“头发长,见识短”,女子一干政,就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男人,他尊重女人,尊重他的妻子,他把朝廷上的事情拿来问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拒绝回答,李世民赦她无罪,于是她委婉说出自己的意见,从而避免了李世民在朝政上一些错误的决定。

苏轼也把朝廷上的事拿来问王弗,因为他相信她,她聪慧,博闻强识,读了很多书,于是就有了“幕后听言”的千古美谈。

这是一个男子的大度,置一屏风,王弗静坐于屏风的后面,听苏轼与客人的交谈,客人走后,王弗款款而出,轻言细语,谦卑的告诉苏轼,哪些地方他说的很对,哪些地方有些欠妥。苏轼听了,没有不钦佩的。

像苏轼这样左右逢源的人自然有一大堆朋友,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没有他谈不来的,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苏轼是何等聪明的人,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没有看出来,他的妻子王弗却看出来了。

苏轼非常豪爽,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当作好人,王弗就提醒他,小心那些假好人。哪些是假好人呢?就是那些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故意巴结逢迎之人。

一日,客人散去后,王弗从屏风后面出来,说道:“你何必跟他多费口舌。他不是真心与你交好,他肯定有事求你。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非常谨慎,说的并不是心里话,尽说一些讨你喜欢的话。”正如妻子说料,不几日,那人找到苏轼,想要苏轼为自己的侄儿安排一个差事。王弗建议苏轼拒绝他,如果他真心想与苏轼交往的话,绝对不会因为苏轼的拒绝而疏远他,结果,遭到拒绝后,那人再也没有和苏轼来往。

有王弗这样的妻子是每个男人的梦想,苏轼是幸运的,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上天把王弗赐给了他,又残忍的把王弗从他身边夺走。与苏轼相濡以沫十年后,王弗永远的离开了他。

王弗是个孝顺的好媳妇,她死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她素食三日,并对苏轼说:“你应该把你的妻子安葬在你母亲坟茔的旁边。”

苏轼按照父亲的话做了,并在安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

三万株,不是一株,感天动地的爱,可歌可泣。

王弗泉下有知,死也瞑目了。

王弗死后四年,苏轼孤苦了四年,四年后,他娶王闰之为妻。

苏轼是好男人,好男人当然要好女人来陪伴,王闰之就是这样一个好女人。

其实很不想说她与王弗的关系,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

于是,很多人向苏轼发出尖锐的质疑,问他是不是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这样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苏轼爱王弗之爱的真切爱的深沉,但苏轼绝对没有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不可否认,爱屋及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从妹妹的身上可以看到姐姐的影子,这勾起苏轼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但他并没有马上娶王闰之,而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审视过自己的内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他敢发誓,他爱王闰之。

王闰之没有姐姐那般锦绣才华,但却不失一个好女子。从小和姐姐呆在一起,和姐姐的感情甚好,对苏轼这样一位姐夫也很仰慕,但仰慕归仰慕,她没有非分之想。

她是一个安顺的女子,做女人该做的一切,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家庭是她一生的事业,爱情则是她额外的收获。姐姐死后,她嫁给姐夫,毫无怨言。

典型的小女子,很容易知足,对丈夫百依百顺。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为前妻写悼亡词《江城子》,她不是不知道,她也看得懂他写的词,但是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他写《江城子》的时候,唯有泪千行,她看着他,也跟着垂泪。不为别的,只为苏轼这样一个深情的男子。

可惜这样一个好女子命也不长久,她陪伴苏轼走过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她追随姐姐而去。

王闰之的死,与王弗的死一样,带给苏轼巨大的悲痛,他在祭文中誓言要与王闰之死后同穴:“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后来,苏轼请了当时的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将这十张佛像献于王闰之的灵前。

苏轼在祭文中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长久的在一起?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可是却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因为感情就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王弗走了,王闰之也走了,苏轼的一片心也跟随她们而去。

他开始看破红尘,沉迷于佛学。

可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多情的男子,而爱情又是世间最捉摸不定的东西,不是你说想要就能要的,也不是你说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

一个叫王朝云的女子走进了苏轼的生命,苏轼对爱情绝望的心死灰复燃。

没错,就是那个“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王朝云。

想来好笑,大学的时候朋友失恋,安慰他曰:“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一直以为这两句诗是连在一起的,都是苏轼写的,后来才知道,苏轼只写了前面一句,后面一句不知道是谁添上的,堪称绝配,独孤二少真是佩服。苏轼的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王朝云这样的“芳草”与他朝夕相处。

她确实是芳草,十二岁的时候沦落风尘,卖唱为生。苏轼携妻子王闰之游西湖,仿佛前世修来的缘,他听到了她美妙的歌声,他毫不掩饰的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

心细的王闰之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暗中把她买下,遣人送来给苏轼当丫环,苏轼笑纳之,那一年,苏轼刚好是四十岁的中年男子。

在苏轼和王闰之共同调教之下,王朝云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人见人爱的“如夫人”。王闰之临终前把王朝云叫到跟前,再三嘱托她,无论苏轼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离开他。她含泪答应。

王闰之走后,王朝云实践了她的诺言,无论苏轼富贵或者潦倒,她都对他不离不弃。

苏轼晚年仕途不顺,王朝云这样一个可人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什么都跟她说,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他都愿意跟她分享,因为她理解他,直到他心中的苦。她是医治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他赞美她“天女维摩”。

他被贬惠州。他的嫔妾丫环都离他而去,只有她,一如既往的跟着他,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的来到了当时可以称之为天涯海角的惠州。

后来,她死在了惠州。苏轼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从此,苏轼心如死水,未再续娶,五年后,他也跟着王朝云的脚步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孩妙对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西安城内一共两条广济街,一条叫南广济街,一条叫北广济街。一年,广济街口来了个秀才,他热天进城访友,走得一身大汗,看到一棵大树下有个老汉摆着茶摊,正在卖茶,便走过去买茶解渴。那老汉看他一身秀才装束,便对他说:“你是秀才,想必腹中有才,我这里有个上联,至今无人能对,你若对得出,这些茶任你喝,分文不取;若是对不出,茶资加倍,不知可否?”秀才心想:一个卖茶的老汉能有几分学问!不假思索道:“取碗茶来解渴先,再对对不迟。”老汉捧上一大碗茶,待秀才喝下,便缓缓说出上联:

南广济,北广济,南北广济济南北;

秀才听罢,便觉此联不甚简单,愣了好久都想不出个合适的下联。最后拱手说道:“老伯原是雅人,小生自负多才却甚是无能,甘愿加倍付资。”说完掏出一串钱来。老汉忙说:“玩笑玩笑,岂可当真多收茶钱!”()秀才回道:“差矣差矣,小辈学问不深,日后想到下联,再来喝茶就是。”

秀才一路走,一路想,过了两三条街,忽然见着几家当铺,许多人进进出出,拿东西前来典当,忽然心生一联,急忙转身向茶摊走来。老汉一见秀才转回,笑道:“想是对出了下联?”秀才点点头,说道: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老汉连连称赞:“妙哉妙哉!”便将茶资归还秀才。

秀才得意非凡,认为是绝对。一路想着,不觉来到朋友家中,老友相见非常高兴。两人正在客厅寒暄,一个小孩拿着本书一路蹦了进来。秀才心知是友人之子,便对他说道:“多时不见,原来侄儿已经读书。叔叔出个对子让你对,好吗?”这孩子见人不畏生,说道:“叔叔请出上联!”秀才便出卖茶老汉的上联让他对。说完,秀才又有些后悔,认为孩子大概无法对答。谁知小孩并不为难,随手将书扬了扬,应道:

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

秀才对此惊叹不已,没想到自己费了好大功夫才对出的联,小孩随口就对了出来。从此,秀才认识到天外有天,不再骄傲自负了。

[小孩妙对对联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趣味对联的15个故事

全文共 817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习俗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东坡的几段爱情故事

全文共 283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多少深情,才能写出这般情深,这就是苏东坡,让我们了解一下苏东坡的爱情故事吧!

有人说“来生嫁给苏东坡,哪怕历尽千年的情劫。”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记梦》

在四川眉州青神县的岷江畔,有一片苍翠挺秀的山岭,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称为“西川林泉最佳处”的中岩山。进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汇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较深较冷之外,并无任何独特之处。但奇怪的是,如果你临池拍手,池中游鱼就会循声游到岸边。此时再看池边石壁上的“唤鱼池”三个大字,才知道这个名字是如此贴切而富有灵性。而这三个字正是苏轼所题。当年进士王方召集乡贤名士在池边聚会,想为这个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读书的少年苏轼以“唤鱼池”中选,并即席挥毫写下这三个潇洒的大字。苏轼的才华赢得了王方的喜爱,几经周折,王方将爱女王弗嫁给了苏轼。仙山清池,佳人才子,这个美丽的故事为本来就美丽的山川增色不少,让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语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静”,作为进士之女的她开始并没有告诉苏轼自己知书。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则在旁边终日不去。后来苏轼有遗忘的地方,她反倒给予提醒。好奇的苏轼问她别的书里的问题,她都能答上来,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在苏轼与访客交往的时候,王弗经常立在屏风后面倾听谈话,事后告诉苏轼她对某人性情为人的总结和看法,结果无不言中,可谓苏轼绝佳的贤内助。然而好景不长,情深不寿,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病逝于京师,让苏轼悲痛万分。此时苏轼母亲程氏已经去世。苏洵对苏轼说:“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将来要将她安葬于她婆婆的墓边。”谁知未及一年,苏洵又卒于京师。于是苏轼兄弟护丧回家,将王弗也葬于其翁姑墓侧。十年之后的一个夜晚,苏轼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 记梦》,这是近千年以来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全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据说用词来写悼亡,苏轼是首创,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峰,这固然是因为苏轼才高学深,但更因为他和王弗之间有着真挚的感情。只是鲜有人知道,这份感情的最初,却是那隐藏在山林深处神秘的唤鱼池。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 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 梅》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西江月》。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无尽的暮暮朝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对联的趣味故事

全文共 3092 字

+ 加入清单

(一)

明代文学家杨慎幼年时才思敏捷,出言不凡。有一年元宵节,杨慎的父亲大宴宾客,当夜恰逢乌云满天,不见星月光辉,有位来客便出一联道: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众人拍掌称妙,可一时间竟无人续出下联。正在为难之际,杨慎想到当天恰好是惊蛰,又听到隔壁传来阵阵鼓声,于是上前对出下联。众人听了,称为佳对。到底杨慎对的下联是怎样的?请你猜一猜。

(答案: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

(二)

明代文学家杨慎,自幼勤奋好学。一次,他遵旨随父进京面见皇上。时值寒冬,火盆中炭火正红,皇上出上联:炭黑火红灰似雪。说完,笑望群臣,等候回答。顿时,殿前一面沉寂。杨慎沉思片刻,想起家中的白米饭,便说:“我来对!”只见他上前施礼,从容对出下联。皇上听了拍手叫好,众臣也齐声夸赞。请你猜一猜,杨慎对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谷黄米白饭如霜。)

(三)

清代文学家李调查元年轻时即能应声作对,随口吟诗。一年春天,李调元随父亲李化楠出外散步。父亲有意考考儿子,便对儿子说:“我出个上联,你对对看。”随即念道: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以为父亲问他的抱负,便以蚯蚓为题对出下联。李化楠听了,不禁点头微笑。你猜猜,李调元对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蚯蚓无鳞欲成龙。)

(四)

申时行是明代江苏长洲人,曾受聘为塾师。主人见他贫寒不想用他,还出句讥讽说:何方野鸟,敢从梅树借栖身。申时行不甘受辱,便以“蛟龙”自比,怒而作答。主人一听,觉得他不仅有才学,而且抱负不凡,于是谢罪请他留下来。请你想一想,申时行的对句是怎样的?

(答案:有志蛟龙,偏向海门来现爪。)

(五)

有一年夏天,祝枝山与友人在林荫道上漫步,但见荷池中绿叶如盖,鱼儿都纷纷游到荷叶下乘凉。祝枝山于是出了上联:池中荷叶鱼儿伞。友人正在思索,这时,恰好有一个老乞丐路过,听见他们正在对对联,便想到自己棉被里的虱子,随即应了一联。祝枝山听了乞丐的下联,十分欣赏,马上解囊相助。你想想,究竟老乞丐是怎样对下联的呢?

(答案:被里棉花虱子巢。)

(六)

郭沫若文思敏捷,善赋对联。一次,郭沫若和夫人于立群等人游普陀山。当一行人来到佛顶山上的慧济寺时,郭老触景生情,说:“我出个上联,看看你们能否对上来。这上联是:佛顶山顶佛。”这是一个回文对,过了好久,也没有人想出该怎么对。当他们下山经过云扶石时,于立群突然高兴地说:“我有下联了……”你知道于立群对的下联是什么吗?

(答案:云扶石扶云。)

(七)

明朝时候,江西吉水出了一个有名的才子叫解缙。一日,住在附近的曹尚书派人去请解缙入府相见,要与他比试比试。曹尚书用手指着摆在桌上的一副象棋,出句曰:天当棋盘星当子,谁人敢下?解缙知道曹尚书有意为难自己,不过,他觉得这个上联不错,想到琴棋书画是文人雅兴,便以“琴”对“棋”,答出下联。曹尚书听了,不禁哑口无言。请你想一想,解缙对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

(八)

徐文长是明代著名的才子。一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春灯谜会,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徐文长恰好路过园门口,只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正在对一副对联谜。许多人对着那谜语冥思苦想,却猜不到谜底。徐文长拨开众人上前一看,只见上联是: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下面写着一行小字:打一日常用物,并对出下联也成一谜。徐文长微微一笑,已经猜中了谜底,只是一时想不出用一个谜语作下联。他突然看到门房墙上挂着一物,便说:“下联有了!”接着吟道: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你知道这幅对联的两个谜底吗?

(答案:上联为“油灯”,下联为“秤杆”)

(九)

宋朝时候,浙东才子赵文华建造了一座花园别墅,当地官绅个个都来祝贺,热闹非凡。有个穷秀才徐文长闻讯,也进园观赏。赵文华见徐文长私自进园,有意为难他,便出了一句上联叫他应对。长联是:竹影扫阶尘不动。徐文长眼见一池碧水,触景生情,立即对出下联。赵文华见徐文长应对自如,轻松洒脱,只好作罢。请你想一想,徐文长对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池月穿底水无痕。)

(十)

清代才子陈瑶省时聪颖过人。一次,几位客人在陈瑶家中做客、乘凉,其中,有一位客人很想试一试陈瑶的才学,便以手中纨扇为题,出一上联:轻摇纨扇,清风透入人怀。这时,陈瑶的手上正好端着一个瓷盘,见有月光反照其上,遂应声对出下联。客人听了,无不佩服。请你猜一猜,陈瑶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高捧玉盘,明月飞来我手。)

(十一)

一年冬天,苏东坡和秦少游各骑一头毛驴去郊外踏雪赏梅。两人冒雪前行,不久便到了梅竹林。只见那茫茫雪海之中,缀映着点点白梅。那片片竹林之上,白雪罩着绿竹。一阵风吹来,雪落竹现,沙沙有声。秦少游来到一棵白梅树前,即景吟出一上联:雪里白梅,雪映白梅梅映雪。东坡一听,随手摇着一竿竹子对出了下联。你知道苏东坡对的下联是怎样的吗?

(答案:风中绿竹,风翻竹竹翻风。)

(十二)

明代翰林学士解缙,小时家境贫寒,但他聪慧好学,是当时有名的“神童”。有个自恃才高的秀才,不相信小小年纪的解缙有真才实学,便找到他要对对子,秀才出的上联是“马过木桥蹄打鼓。解缙想到鸡在铜盆里啄食时发出的响声,立即对出下联。解缙的下联有声有色,形象生动,让秀才惊叹不已,请您猜一猜,解缙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鸡啄铜盆嘴敲锣。)

(十三)

杨廷和曾任明代户部尚书,幼时勤奋好学,才华出众。某年早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杨廷和跟随父亲到郊外春游。其父看着眼前的景致,出了上个句:菜花间麦,分时一段绿绡金。杨廷和觉得父亲的出句切景传神,便开动脑筋寻找对句。这时,他看见远处有一片杏林和桃林,鲜花怒放,相连成片,甚是壮观,便对出了一句联想丰富的下联。父亲听了,十分高兴。你知道杨廷和对的下联是怎样的吗?

(答案:杏萼联桃,仿佛几端红织锦。)

(十四)

明代文人周甫,自幼聪颖好学,善于吟诗作对。一天,他父亲指着一只正在引颈高歌的公鸡出句道:烟青鸡,铁嘴铁冠铁脚。周甫望着父亲的白色坐骑,不假思索地对出了下联。父亲听了,称赞下联工整奇巧,恰到好处。到底周甫是怎样对的下联,请你猜一猜。

(答案:雪白马,银鬃银尾银蹄。)

(十五)

明朝天启年间,新科状元翁正春请当朝宰相叶向高到老家游玩。两人在村边闲游,宰相见池塘边有七只鸭子在游水,便出了一句数字联请状元即对。联曰: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见塘中鱼游浅水,随口吟出了下联。宰相听了,称赞翁正春思维敏捷。请你想一想,翁正春对的下联是怎样的?

(答案:尺鱼濯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十六)

北宋末年的抗金名将宗泽,幼年时读书刻苦,才思敏捷。有一次,宗泽从私塾放学回家,嫂嫂对他说:“今天我要考考你。”随即以山上的松树为题,出句让他对。嫂嫂出的上联是这样的:山上青松,探出龙头望月。宗泽听了,沉吟片刻,猛然望见园中的竹林,便说出了下联。嫂嫂听后,竖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请你想一想,宗泽对的下联是怎样的呢?

(答案:园中紫竹,攒起凤尾朝天。)

(十七)

有一天,苏轼一家人正在用餐,苏小妹拿起切开的咸蛋,见它外形像只船,里面的蛋黄白格外醒目,不禁顺口说了一句上联:咸蛋剖开舟两叶,内载黄金白玉。苏轼望了一眼院外,见树上石榴火红,想到石榴籽似玛瑙珍珠,马上对出了下联。苏小妹听后,拍手叫好。您知道苏轼对的下联是怎样的吗?

(答案:石榴打破坛一下,中藏玛瑙珍珠。)

(十八)

明朝进士顾鼎臣,小时候聪明好学。一日,老师领众学生春游,老师出了一上联考学生:花坞春晴,鸟韵吹成无孔笛。众学生听了,皆不能答。这时已是日暮,树上蝉声不断。顾鼎臣听了,突然灵机一动,喜不自禁。究竟顾鼎臣怎样对的下联,请您猜一猜。

(答案:树庭日暮,蝉声弹出不弦琴。)

[对联的趣味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妙趣横生的对联故事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1、解缙是明朝大臣,从小聪明绝顶,才名远播 ,尤喜对对,走到哪里,总有人要与他对上几回。有一次,解缙外出散步,口渴,想买个瓜解解渴。卖瓜的人认出他是对联高手解学士,就说:“你若能给我续上一联,西瓜尽管吃,不要钱。”解缙笑笑说:“行。”卖瓜人说了上联:坐北向南吃西瓜,皮朝东甩。解缙听后,马上答对:思前想后读左传,页往右翻。卖瓜人说吃瓜,读书人说念书,各有千秋。

这时,又有一人走向前来,拉住解缙说:“学士,在下也有一联请教。”说罢,指着一家酒店门口那盏四面都写有“酒”字的灯笼,吟道:一盏灯四个字,酒酒酒酒。解缙脱口而出:二更鼓四面锣,哐哐哐哐。

围观者见此,无不拍手称绝。

2、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事一起办。

按风俗,丧事喜事都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3、清朝有个知县叫王寅,贪脏枉法,有位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叫人贴到了县衙的门口,联道:

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

寅属虎,全需鸡犬牛羊

4、清代浙江钱某未中举人时,时常遭亲友冷遇,后来中了举人,亲戚豪富争相祝贺,

他针对这一反差,手书一联贴在大门上:

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碳

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5、眉先生,胡后生,后生确实长过先生。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居然高于孔子?

(眉毛先长出来,而胡子是后来才长的,但是后来长的的确比先长出来的还要长,意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珠子”与“朱子”谐音,眼珠子长得高过鼻子,意味学生周起谓的地位比他还高。)

6、明朝时期,江南有一知府,姓贾名文通。他博学多才,神思敏捷,尤擅续对。一次,城中一间档铺贴出一幅上联:东典当,西典当,东西典当典东西。

当铺老板出重金征下联,由于难度较大,数月无人能对。贾知府闻后,略加思索,挥笔立就,续了下联;春读书,秋读书 。春秋读书读春秋。此联一出 ,市民争相传阅,一时间,贾知府声名大噪。

7、一日,某商人找唐伯虎求写一副对联,唐欣然挥毫而就:

生意如春意

财源似水流

商人看了嫌对联发财的味不浓,唐伯虎见他是一俗夫,便又写一联嘲笑之: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

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摸越多

谁知,商人却十分喜爱这副不伦不类的对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王羲之写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妙书新春联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经典对联妙笔生辉

王羲之的书法很不错,除夕之夜要写对联。可是写了许多对联都被别人偷走了。

无奈之下,他便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么不吉利的对联当然没人偷了。岂料,快到子时的时候,他叫儿子献之在后面各添了三个字,对联便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对联的故事:姻联选婿传佳话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大宋哲宗年间,京城王员外有一个宝贝女儿叫王玉珠,这个王小姐不仅娇妍聪慧,貌若天仙,而且知书达理,酷爱诗词歌赋。前来上门提亲的媒婆踏破了门槛,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花花公子,她一律拒之门外,快二十岁了还没有寻上婆家,急得王员外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问女儿怎么办,王玉珠一笑,说她要通过姻联找一个有才学的人,并当即说出了上联,如有对出下联者,她立即在房中相会,并当面再出一下联,对出上联者方可定终身。见女儿已铁了心,王员外只好同意。

次日,王员外的家门前贴了一张告示,意为王小姐愿通过姻联来选婿,并将上联公布:“擒蛟龙,刺血研来写庚东。”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即传遍了京城,一时间,王员外门厅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数日来,没有一幅下联能打动王小姐的芳心。

这天,王小姐和往常一样正在房中等待对下联的人,这时,帖身丫环挑帘而入又给她送来一幅下联,王小姐扫了一眼后,精神为之一振,这下联是:“捕彩凤,摘翎造笺描鸳图。”

“妙,妙,对得太好了。”王小姐高兴得拍手叫好,随即叫丫环传那人入房来相会。可不一会儿丫环却跑进来说,那人不见了,可能走了。王小姐一听,不禁仰天叹息:“真是人间知己最难求啊!”但她又闹不明白,此人为什么如此这般,是不是跟自己卖关子?

一转眼,数日又过去了,那个对联人仍未出现,与此同时,对联仍在继续,但始终没有合意的。正当王小姐灰心丧气之时,帖身丫环又送来一个下联,王小姐一瞅,顿时站了起来:“好,好,好。”这下联是:“捉月兔,拔毛扎笔绘鸾书。”此联不仅寓意深刻,妙中含蓄,比自己原先想象的不知要高多少倍,当即叫丫环快快将对联的公子叫进房来。

可当王小姐满心欢喜地迎到房门口时,她差一点跌倒在地,只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乐呵呵地步进房来,王小姐万万想不到,对联选婿竞选来一个比自己父亲还老的老翁,这如何是好?此时,门厅外传来阵阵嬉笑声,这分明是在嘲笑王小姐。

王玉珠不禁脸红一阵白一阵,并脱口吟出上联,想先难倒这不识趣的老翁:“白玉阶前,白发老翁,请出去,断今生痴梦。”老者应声而道:“红罗帐内,红粉佳人,邀进来,续前世良缘。”

不仅没有难住老翁,反而对方妙语联珠,王玉珠只好又复出一联:“悬联择夫非择父,知趣即去。”老翁也不甘示弱:“应对为徒不为图,青睐而来。”王玉珠一听,当即愣住了,不知其中之妙。

这时,老翁哈哈大笑了起来:“好才学,好才学。”边说边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到了王小姐的手里,“我这是代徒来对姻联的。”王宝珠立即展开信,忽然一下跪倒在老翁面前:“原来是苏大学士,失敬,失敬。”来者老翁乃当朝大学士苏轼苏东坡,而上次对联之人叫秦显,系当朝才子秦少游的侄孙。

原来,秦显得知王小姐对联择婿的消息后,特来对出下联,可当他在门外等待时,忽然得到消息,家母病重,于是立即返回了故里。途中,秦显不愿意失去这天赐良缘,于是修书一封叫自己的恩师苏学士前来代徒促成这桩姻联。其实,王小姐早就知晓秦显的才学,今知他又是苏学士之徒,心里早已乐意,尤其是秦显急归探母,求师续缘之举,更是打动了她。当即答应了这桩姻缘。从此,苏东坡代徒姻联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与七夕相关的情爱对联故事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的7月初7就是七夕节,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那一天是国历什么时候,2012年8月23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称其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而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十分相似。北宋《太平御览》记有董永的故事:“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在湖北孝感市北门外,董永为葬父而卖身傅员外家的傅家冲建有董永公园。园内有这样几副对联:“百日得蒙仙女爱;千年犹道董郎贤。”“尚古槐荫,老于乔木;而今孝子,作了主人。”“孝感天仙,慕世思凡诚可贵;园名董永,筑亭建阁更增辉。”“二董孰为凭,孝行通天,谊笃情深,缘结三生,休论是是非非,青史失传佳话在;七仙人所爱,精诚动地,心灵手巧,傔成千匹,漫说真真假假,人民乐道口碑存。”这些对联都紧扣《天仙配》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代流传下不少关于七夕节的对联。有的生动地描绘出了七夕节时人们的心境与世间的风俗。传说,七夕时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对此,民间有对联曰:“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既有牛郎星、织女星与参星、商星相对,又有“银河”与“北斗”相对。还有一副:“云汉秋高,凉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双星。”以质朴的文词描绘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天界环境和悲凉氛围,不由地生发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无锡吴文化公园,有一座灵鹊桥,桥联就借用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织女牛郎,阅尽此间春色去;卧龙凤雏,借得银河鹊桥来。”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副对联,表达了恋人两地分离的无限惆怅:“他乡逢七夕,惆怅佳期又一年,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离人伤两地,缱绻柔情直半载,待梦里水乡,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在西安与七夕、忠贞爱情有关联的著名景点有三处。一处是牛郎织女庙和石雕。被群众称为“石爷”的牛郎石雕像在斗门镇棉绒厂内,被称为“石婆”的织女雕像在斗门镇常家庄西,两像相距1.5公里,分立于汉昆明池的东西岸,均雕刻于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牵牛织女二星象征昆明池的浩瀚。这两尊雕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汉大型石雕。南丰村附近的“石婆庙”古建大门上有对联:“金梭穿机杼巧织世上锦绣;银河渡鹊桥缔结人间情缘。”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大批游客齐集庙宇,祈求金玉良缘。第二处是临潼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帝王之恋”演化成千古悲剧后,唐玄宗日夜追思,缱绻缠绵。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生动描写:“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张文立曾用十字短联“山记兴亡史;池知离合情”作精辟概括。华清池内多处建筑的楹联都紧密围绕这段史实,如沉香殿门联:“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调;人来览殿,谁解千年长恨歌。”飞霜殿门联:“飞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莲已咏清平调;玉屏雕墙,丹青挥彩笔,载歌载舞,白傅应改长恨歌。”长生殿门联:“重殿飞萤,铜龙漏缓,禁垣乞巧,唯有双星鉴密誓;天军驻马,银甲光寒,佛寺生惊,可怜千古传悲歌。”在九龙汤实景演出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更是将这一悲情故事形象化,结尾处,在烟云缭绕中,从水中缓缓冒出拱形鹊桥,阴阳两隔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桥上悲喜相逢,诉说别情,感人至深。第三处是曲江寒窑。寒窑故事虽然与七夕节没有直接关连,但王宝钏对爱情的坚贞信念与七夕节忠于爱情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唐代薛平贵投军出征18年无音信,妻子王宝钏挖野菜在寒窑苦等,终于等回了已娶新妇的丈夫,遂以一夫二妻的组合得以团圆。寒窑内,多处楹联赞颂了王宝钏矢志守节的坚贞之心。玉洁楼牌坊的正反面各有一联:“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相见冰心。” “稗官野史犹存,故事难忘,庙貌千秋赞巾帼;池畔伊人何在?清风永驻,春秋百代愧须眉。”贞烈殿楹柱上也有两副楹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谁料丈夫出巾帼;稗官彰其事,妇孺彰其名,庙貌彰其节,从知贞女即神仙。”“乘兴来游,看洞中古有丰碑,两三围土炕寒窑,独持贞节;凭栏慨叹,问世上情为何物,十八载含辛茹苦,尽见冰心。”另外,在寒窑窑洞的门口有副短联:“从来矢志不言苦;唯有真爱多动人。”这些楹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价值观的评判,深化主题,较好地挖掘出寒窑故事的思想伦理高度,使传统风景朗然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搞笑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丁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随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肩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随后,解缙举杯祝酒道:“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苏东坡与西湖的故事

全文共 43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东坡曾经在杭州西湖任职,那么在那里他做了什么事情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想夺一个大丰收,并盛以石槽,“然后民足于水,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呵呵,东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发生,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海潮每至,泥沙淤积,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设药局,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因不受灾伤词状。

他开河:杭州中贯运河,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不得不三年一淘: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废堙,置病坊以治病者,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如人初病;今年之灾,置饭舍以待饥者,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杭州人饮水非常不便。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使底盖紧密,如云翳空,倏忽便满,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他修井: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

他浚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又反复上疏。苏轼派人作稀粥。 但是,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控制河水与潮水,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用瓦筒取代竹管。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他引水。考虑到杭州重镇:“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有人已经讲了,我就不多嘴啦,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十年以来,水浅葑横,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后人称为苏公堤,要求收回度牒钱粮。 苏轼反驳道,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舟楫常行。

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百万生聚...... 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西湖一旦湮废。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轼 ﹞后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垒在西湖的湖心南侧成为一道长堤,方便了群众出行,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垒建的长堤——“苏堤”更是家喻户晓;

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在苏轼的建议下,西湖内清淤的泥浆。杭州的农业,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耗费十分巨大,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小方井),虽经唐代中后期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任内主持疏浚,因年久失修,直接影响了杭州人饮水,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做到了潮不入市,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种植,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广为传颂的就是修缮六井和疏浚西湖。《宋史·苏轼传》,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引人入胜,早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景观,而今我们漫步在长长的苏堤、杨柳和各种花草,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用水、养殖、西井、金牛井、方井,因居民饮水苦恶。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江潮不复入市。以馀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主持修复六井的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突出,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公元1070年,大部分与“水”有关。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当时的西湖,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交通运输业,建立了石塔三座,引西湖水而成的钱塘六井(相国井,面临湮废的边缘,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白龟井。",为长堤以通行者、手工业,苏轼任杭州知州,其中的苏轼主持疏浚西湖北宋文豪苏轼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苏轼与杭州的故事很多。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他与杭州的故事,五十四岁的苏轼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

说了那么多,全是废话,苏东坡之于西湖,一是写了很多关系西湖的诗词,二是修建了苏堤,方便了百姓交通,也为今天的恋人多了一处定情的圣地。

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2、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 苏轼反驳道:“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 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3、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4、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5、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东坡吃鱼的故事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么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

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

“什么字啊!”

“你姓苏的‘苏’字怎么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 ‘禾’字。”

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

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

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张大千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张大千也创作了不少对联,其中有一副是为好友张群所写。张群,1889年出生在四川省华阳县,是元老级别的国民 党。在1954年的时候,张群针对养生和修养进行了一次演讲。后来他专研于养生之道,而他所著的《谈修养》在当时的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奠定了后来张群的养生之道。张大千赠予张群的对联,上联是“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嘱”,下联是“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张大千对联中的上联写到的“把酒再三嘱”引用的是“祝哽祝噎”的典故,指的是在老人吃饭的时候,要在他们进食前或者进食结束再对他们祝寿。为的是防止老人打断老人吃饭,导致他们消化不良或被食物卡住。上联所述的意思是年长的老人为了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在饮食方面十分小心。吃饭喝酒不过量,细嚼慢咽以防鱼刺,大块的事物将喉咙卡住。

下联的意思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虽然人身体的各机能都在退化,但只要保持每天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地生活,有助于绵延益寿。张大千对联的下联所表达的让人不禁想到清朝时期石成金所写的《却病歌》,他在诗中所主张的就是人时刻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愈合。快乐就是一副长生不老的良药。

这幅张大千对联所表达的意思与张群所主张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他们都指出,在日常中要精细地生活,而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养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儿时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英雄豪士多善饮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除了修养与文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薄薄酒”。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微醺”,即有一定的酒意,但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这样饮酒是可以收到“行气血、舒经脉”效果的。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时帮助朋友。《苏东坡集》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明他醒酒药的来历:

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愈,自认为没有希望了。苏东坡介绍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就是中药枳椇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短篇对联故事精选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一、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天水底天。苏小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二、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字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三、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四、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五、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

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六、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对联背后令人唏嘘的故事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上联:分三分七分隔铁柱

下联:水秀水清水成波涛

这是悬于洪洞广胜寺霍泉分水亭的一副联,上下联的头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分水。对联很优美,但隐含着洪洞赵城两县一个悲壮而又惨烈的故事

霍山脚下有一处霍泉,泉水清而甘洌。解放前的洪洞、赵城是两个县,千百年这两县都一直靠霍泉灌溉田地,日常饮用。这股水发源于赵城,但是,要流经洪洞之后,才能再绕回赵城。洪洞和赵城两县的老百姓每年因为灌溉农田使用水的问题进行械斗。

据洪洞县志记载,在唐代贞观年间,霍泉的水就已经开始分为南三北七。但是分水之后并解决不了两地械斗的问题,宋时立限水石,明时立逼水石,两地为水争斗不息,到了见面就打架、不打架不见面的地步。为了这点水的问题,两县县长甚至巡抚都曾被撤过,争水斗殴之事颇让人头疼。

有一年两县又为水斗得不可开交,有人出了个主意。到了这一年农历三月十八水神庙庙会时,两县人皆来祭祀水神明应王。在水神庙庙会上有一个传统小吃—炸馓子。架好了菜,端出了油锅,这时来参加祭祀明应王的朝廷官员发话了,为了解决两县长久以来为水械斗的问题,决定通过油锅里捞铜钱的方式来解决。

赵城和洪洞两县各派代表参加,油锅里放十枚钱,代表十股水,谁家捞到几枚钱就能分到几股水。赵城人向来以悍勇著称,赵城派出的小伙子挽起袖子就把手臂伸进了滚热的油锅里,捞出了七枚铜钱,而洪洞县的代表捞出了三枚铜钱。霍泉水,依然是三七分。两县人为了纪念油锅捞钱的好汉,在分水亭附近还修了一座好汉庙来纪念。

滚烫的油锅里把手臂伸进去,现在听起来这实在是一个不人性的主意。而这样的事到了清代还有发生。

清人笔记中记录了类似两件事,在清中期的北京天桥一带,卖山楂的只有一家,属于垄断经营,据说这家卖山楂的当年也是拿命搏得这桩专营业务的。当时此地有两家卖山楂的,为了抢生意总是打架,后来有人调停时出了个主意,就是谁家敢在烤热的饼铛上坐下,谁家就可以获得独家经营山楂的买卖。

结果这家主人当即这么做了,但是没等到家就倒地而亡了。后官家主持下,天桥卖山楂便成了独此一家,百年不曾再有第二家。

在清代初期,无锡冶锅坊也是王氏一家的天下。据说,有人家与王氏争冶业,两家决定采用油锅决一高下,把秤砣放入滚沸的油锅,徒手取出,便可专营。王家有一老仆人愿意效忠主人,便去捞秤砣了。结果,为了王家专营铁锅业,老仆人捞完秤砣就送命了。官府同样把这件事记录在案,允许王家独家经营。而王家为报答这位仆人,所有店铺皆供奉这位仆人。

若以今世思维看,这种残害身体的事情着实让人惊悚。但这种方式又非孤例,不免令人唏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苏东坡巧骂贪官的故事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苏东坡微服出访,到江浙一带暗察民情。

这天,他来到浙江处州府,在一个亲戚家赴宴,大家并不知道他就是大文豪苏东坡。

席间,有人提议:“我们都来赋诗助兴,并且凭诗的好坏轮流坐首位,诸位看怎样?”

县令王笔说:“我领头先赋一首。”接着念道,“一个朋字两个月,一样颜色霜和雪;不知哪个月下霜,不知哪个月下雪。”

一个官员马上接着吟道:“一个出字两重山,一样颜色煤和炭;不知哪座山出煤,不知哪座山出炭。”

知府杨贵也摇头晃脑地吟道:“一个吕字两个口,一样颜色茶和酒;不知哪张口喝茶,不知哪张口喝酒。”

这时,苏东坡吟道:“一个二字两个一,一样颜色龟和鳖;不知哪一个是龟,不知哪一个是鳖。”

苏东坡刚一念完,王笔忽然醒悟过来:好哇,这不是辱骂大人杨贵和我王笔吗?我还听不出吗?“龟”和“贵”“鳖”和“笔”是同音字呀。他当下指着苏东坡骂道:“狂徒,你胆敢骂人!”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苏东坡说:“要说骂人,我看你们刚才吟的诗才是骂人。试想:霜雪是见不得阳光的,煤炭是烧成灰的,茶酒进肚要变成尿的,这还不是骂吗?至于我的诗才是祝寿的,龟鳖是长寿的标志,你们难道连这点常识也不懂吗?”

他的话说得王笔无言以对。知府杨贵这时才看出这位客人有来头,忙问:“请问贵客尊姓大名?”当他们知道面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一个个都愣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