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东坡写对联的故事简写精彩19篇

沈石溪写的动物小说富有很高的魅力,语言生动,描写细腻,纯粹地以动物的第一人称来写,更加的真实,更加的引人深思。今天小编就来分享苏东坡写对联的故事简写,请各位读者好好欣赏和借鉴。

浏览

1405

作文

39

拆字对联故事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周文宾,在平常聚会时,也多吟拆字诗联取乐。一天,祝、文、周、三人应邀到唐府作客,一进门,看到唐伯虎和家园正在影壁墙前种桂树,便一齐上前打招呼。唐伯虎一见客人来到,丢下手中活计,将他们请到客厅就座。丫环上齐茶水酒肴,宾主坐定,祝枝山开口道:“小唐,今天我们四个来作一个游戏,每人一句拆字联,组成一首诗,你意下如何?”

唐伯虎一听,揖手答曰:“祝兄所言,正合我意,请祝兄出首句。”

祝枝山说:“刚才进门的时候,看到你在种树,就以此为题吧。我出的是:

闲种门中木,

唐伯虎听完暗思:门中有木是个“闲”字,从意思到文字技巧都挺好。有意思,有意思,思!对,有了,随即开口答道:

思耕心上田。

众人一听,不禁拍手叫绝。更被唐伯虎的巧妙构思所折服,小唐确比老祝技高一筹。

文徵明也不甘落后,连忙说:“我来第三句,我对的是:

秋点禾边火,

话音一落,众人齐声称妙。祝枝山指着周文宾说:“文宾,该你收尾了。”

周文宾忙站起来揖手曰:“各位种的种,耕的耕,点的点,到我这里该生长了。我的尾句是:

甜生舌后甘。

刚一落音,祝枝山击掌称妙。说:“我们四人的拆字联连起来正好是一首诗呀”随即从头朗诵起来:

闲种门中木,

思耕心上田,

秋点禾边火,

甜生舌后甘。

大家听后,齐声称赞。唐伯虎说:“我们江南四大才子聚会吟诗,各显其能,有种有收,可谓获益匪浅也。可喜可贺,来,让我们共同举杯,喝他个一醉方休!”

众人齐声称好。四人开怀畅饮,尽兴而归。

[拆字对联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苏东坡与杭州的故事

全文共 183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轼曾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通判杭州,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共到杭州两次。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太多了,这里不一一列举,只大体说说史实。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他修井: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2、他赈灾: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苏轼反驳道:“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

3、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4、他浚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呵呵,东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发生,有人已经讲了,我就不多嘴啦。

5、他开河: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舟楫常行。

6、他引水: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废堙,杭州人饮水非常不便,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用瓦筒取代竹管,并盛以石槽,使底盖紧密,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西湖井水,殆遍全城”。

苏堤三潭印月就是他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东坡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382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因为一首《江城子》,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苏轼已经成为鼎鼎大名的情圣,历史究竟如何,让我们了解一下苏东坡爱情故事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关于苏轼,关于一个豪放男人的似水柔情。

心理学家称,如果一个人兼具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的话,那么这个人将会有极好的人缘。这就好比男人的细腻被女人所看重,女人的大度被男人所看重一样,苏轼无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中国古代作家中人气最高的一位,生前死后都讨人喜欢。东坡烧的肉叫“东坡肉”,东坡沏的茶叫“东坡茶”,东坡酿的酒叫“东坡酒”,东坡用的砚台叫“东坡砚”等等,千古文人,能受到如此待遇的,唯有苏轼一人了。

苏轼曾经妒嫉过柳永的红,而柳永却打心眼妒嫉苏轼的人缘。

苏轼的似水柔情与十年有关。

十年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千年是神话,百年不现实,只有十年,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这样一种真实的沧桑,更能震撼我们的心灵。

十年前,他可以牵她的手,十年后,他从她身边走过,可是他的眼里已经没有她。

十年前,陆游和唐琬在沈园相依相偎,十年后,他们在沈园相遇,而她已经嫁作他人妇,而他另娶她作妻。

又有杨过和小龙女,十年前他们在战乱中流失,十年后他们在绝情谷重逢,荡气回肠的感情在经历了十年的考验后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苏轼的十年呢?

十年前,他十八岁,他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之前他们没有任何接触,这是一桩典型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他们也门当户对。不料,无心插柳,成就了一段千古佳缘。

十年后,王弗去世。又十年,是王弗的周年,王弗进入他的梦中,醒来后,惟有泪千行,遂作《江城子》,缅怀他挚爱的妻子。

苏轼这样一个男子,之所以有很多人喜欢,尤其是一些多情女子,是因为苏轼本人也是一个多情多义的男子。但他的多情与柳永的多情是不相同的,柳永的多情是在同一时间同时爱着多个女子,而苏轼的多情则是在不同的时段一心一意的爱着某一位女子。所以,柳永是浪子,苏轼是千载难逢的好男子。

王弗是苏轼的第一任妻子,但却不是他的初恋。苏轼的初恋是他的堂妹,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在苏轼的纪念诗文中,他亲切的称她为“小二娘”。苏轼十八岁之前所有美妙的回忆都与小二娘有关,她是一个天使一般的女孩,纯洁、健康、可爱,郭沫若曾在回忆录里坦白,年少的他很想去摸一摸新婚嫂子那纤细的手,情窦初开的少年苏轼,也曾懵懂的想去牵她的红酥手,不料她的红酥手却被另外一个叫柳仲远的男人牵去了。

少年苏轼平生第一次尝到了失恋的滋味,那是一种淡淡的似乎又很美好的忧伤,后来他为小二娘写情诗,曰:“羞归应为负花期,已是成荫结子时。”小二娘死的时候,苏轼曾用“情怀割裂”、“心如刀割”这样惨烈的词语来形容他的心情,并为小二娘写一往情深的祭文: “……万里海涯,百日讣闻。拊棺何在,梦湿濡茵。长号北风,寓此一尊。”可见,当年的苏轼对小二娘是动过真情的。

小二娘的红酥手被别人牵走了,他也牵到了属于自己的红酥手。他的妻子王弗,是一个安静而又灵敏的女人,既有大家闺秀的端庄,又有小家碧玉的贤淑,如果把苏轼比作李世民,那么王弗就是长孙皇后了。

堪称古代第一贤妻,是苏轼绝无仅有的贤内助。在古代,女子是不能干政的,“妇人之仁”,“头发长,见识短”,女子一干政,就没有好下场。李世民之所以成为千古一帝,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心胸宽广的男人,他尊重女人,尊重他的妻子,他把朝廷上的事情拿来问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拒绝回答,李世民赦她无罪,于是她委婉说出自己的意见,从而避免了李世民在朝政上一些错误的决定。

苏轼也把朝廷上的事拿来问王弗,因为他相信她,她聪慧,博闻强识,读了很多书,于是就有了“幕后听言”的千古美谈。

这是一个男子的大度,置一屏风,王弗静坐于屏风的后面,听苏轼与客人的交谈,客人走后,王弗款款而出,轻言细语,谦卑的告诉苏轼,哪些地方他说的很对,哪些地方有些欠妥。苏轼听了,没有不钦佩的。

像苏轼这样左右逢源的人自然有一大堆朋友,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没有他谈不来的,朋友多了难免鱼龙混杂,苏轼是何等聪明的人,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没有看出来,他的妻子王弗却看出来了。

苏轼非常豪爽,把所有与他交往的人都当作好人,王弗就提醒他,小心那些假好人。哪些是假好人呢?就是那些为了得到某种利益而故意巴结逢迎之人。

一日,客人散去后,王弗从屏风后面出来,说道:“你何必跟他多费口舌。他不是真心与你交好,他肯定有事求你。你看他说话的时候非常谨慎,说的并不是心里话,尽说一些讨你喜欢的话。”正如妻子说料,不几日,那人找到苏轼,想要苏轼为自己的侄儿安排一个差事。王弗建议苏轼拒绝他,如果他真心想与苏轼交往的话,绝对不会因为苏轼的拒绝而疏远他,结果,遭到拒绝后,那人再也没有和苏轼来往。

有王弗这样的妻子是每个男人的梦想,苏轼是幸运的,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上天把王弗赐给了他,又残忍的把王弗从他身边夺走。与苏轼相濡以沫十年后,王弗永远的离开了他。

王弗是个孝顺的好媳妇,她死后,苏轼的父亲苏洵为她素食三日,并对苏轼说:“你应该把你的妻子安葬在你母亲坟茔的旁边。”

苏轼按照父亲的话做了,并在安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

三万株,不是一株,感天动地的爱,可歌可泣。

王弗泉下有知,死也瞑目了。

王弗死后四年,苏轼孤苦了四年,四年后,他娶王闰之为妻。

苏轼是好男人,好男人当然要好女人来陪伴,王闰之就是这样一个好女人。

其实很不想说她与王弗的关系,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

于是,很多人向苏轼发出尖锐的质疑,问他是不是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这样的质疑可以理解,因为苏轼爱王弗之爱的真切爱的深沉,但苏轼绝对没有把王闰之当作王弗的替代品。不可否认,爱屋及乌,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从妹妹的身上可以看到姐姐的影子,这勾起苏轼对亡妻的无限怀念。但他并没有马上娶王闰之,而是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审视过自己的内心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他敢发誓,他爱王闰之。

王闰之没有姐姐那般锦绣才华,但却不失一个好女子。从小和姐姐呆在一起,和姐姐的感情甚好,对苏轼这样一位姐夫也很仰慕,但仰慕归仰慕,她没有非分之想。

她是一个安顺的女子,做女人该做的一切,孝敬老人,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家庭是她一生的事业,爱情则是她额外的收获。姐姐死后,她嫁给姐夫,毫无怨言。

典型的小女子,很容易知足,对丈夫百依百顺。苏轼在王弗死后的十年,为前妻写悼亡词《江城子》,她不是不知道,她也看得懂他写的词,但是她不怪他,一点不怪他,他写《江城子》的时候,唯有泪千行,她看着他,也跟着垂泪。不为别的,只为苏轼这样一个深情的男子。

可惜这样一个好女子命也不长久,她陪伴苏轼走过了他生命当中最重要的二十五年,二十五年后,她追随姐姐而去。

王闰之的死,与王弗的死一样,带给苏轼巨大的悲痛,他在祭文中誓言要与王闰之死后同穴:“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后来,苏轼请了当时的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将这十张佛像献于王闰之的灵前。

苏轼在祭文中的愿望也得到了实现,他死后,他的儿子把他与王闰之合葬在了一起。

相爱的人为什么不能长久的在一起?我们常常这样问自己,可是却永远也得不到答案。也许这个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因为感情就是一件虚无缥缈的事情。

王弗走了,王闰之也走了,苏轼的一片心也跟随她们而去。

他开始看破红尘,沉迷于佛学。

可是,他本来就是一个多情的男子,而爱情又是世间最捉摸不定的东西,不是你说想要就能要的,也不是你说想不要就可以不要的。

爱情来了,谁也挡不住。

一个叫王朝云的女子走进了苏轼的生命,苏轼对爱情绝望的心死灰复燃。

没错,就是那个“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王朝云。

想来好笑,大学的时候朋友失恋,安慰他曰:“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一直以为这两句诗是连在一起的,都是苏轼写的,后来才知道,苏轼只写了前面一句,后面一句不知道是谁添上的,堪称绝配,独孤二少真是佩服。苏轼的意思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王朝云这样的“芳草”与他朝夕相处。

她确实是芳草,十二岁的时候沦落风尘,卖唱为生。苏轼携妻子王闰之游西湖,仿佛前世修来的缘,他听到了她美妙的歌声,他毫不掩饰的赞叹:“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两相宜。”

心细的王闰之看出了丈夫的心思,暗中把她买下,遣人送来给苏轼当丫环,苏轼笑纳之,那一年,苏轼刚好是四十岁的中年男子。

在苏轼和王闰之共同调教之下,王朝云从一个懵懂的少女成长为人见人爱的“如夫人”。王闰之临终前把王朝云叫到跟前,再三嘱托她,无论苏轼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不要离开他。她含泪答应。

王闰之走后,王朝云实践了她的诺言,无论苏轼富贵或者潦倒,她都对他不离不弃。

苏轼晚年仕途不顺,王朝云这样一个可人儿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他什么都跟她说,高兴也好悲伤也罢,他都愿意跟她分享,因为她理解他,直到他心中的苦。她是医治他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他赞美她“天女维摩”。

他被贬惠州。他的嫔妾丫环都离他而去,只有她,一如既往的跟着他,跋山涉水,千辛万苦的来到了当时可以称之为天涯海角的惠州。

后来,她死在了惠州。苏轼把她葬在惠州西湖,墓边筑“六如亭”,从此,苏轼心如死水,未再续娶,五年后,他也跟着王朝云的脚步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苏东坡巧写对联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不仅在诗文、书法、绘画上造诣很深,而且对医学、考古、水利等诸方面均有独到的见解。由于他才华洋溢,万古风流人物,因此在楹联上也流传他的一些故事。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下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他立即对道: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才华过人。有一次,他与苏东坡同乘一船,东坡忽见岸上有一个醉汉,骑着驴东倒西歪的样子,不禁出对戏道:醉汉骑驴,步步颠头算酒帐。

少游一时无可为对,忽见船尾艄公,摇着船一仰一俯的样子,于是对出了下联:艄公摇橹,深深作揖讨船钱。老销公听了,亦大笑不已。

秦观,他听说苏东坡之妹苏小妹,不但相貌端秀而且工诗善词,久有爱慕之心。便去苏家求婚。苏洵让每个求婚者写一篇文章,交女儿批阅。小妹在少游的文章上批道:“不与三苏同时,当是横行一世。”苏洵便将苏小妹许给了秦少游。成婚那天,小妹有意相难。

开始两题都没有难倒秦少游,小妹便出第三个题目:“对对子”: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怕对得平淡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才,便坐在池塘边苦苦思索。直到三更,苏东坡出来打探妹夫消息,见少游在池塘边不住喃喃念着“闭门推出窗前月”,知是小妹发难,便悄悄拾起石子朝水池中投去。秦少游忽听“砰”的一声,见池中月影散乱,遂受启发,连忙对出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

这时,洞房门也“呀”的一声开了。

相传,苏小妹洞房之夜,三难新郎秦少游,已成千古佳话。然而秦少游进了洞房,口占一联反戏新娘之事,知者不多。这副对联是这样:微笑吹灯双得意;含羞解带两痴情。

这副对联中“微笑”、“含羞”将新郎与新娘的特殊心情表现出来,对仗工整,也切合当时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搞笑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翰林大学士解缙堪称诗词名家,他自幼聪明好学,7岁能诗善文,而且生性刚直。一次,告老还乡的李尚书不信解缙有此高才,他宴请几个权臣显贵作诗,派人叫解缙前来应对,想有意当众奚落他一番。

解缙来到李府,只见大门紧闭。家丁说主人吩咐要他从小门进入,他站在大门口硬是不走小门。李尚书闻情走来大声说:“小子无才嫌地狭。”解缙随即答:“大鹏展翅恨天低。”尚书听了大吃一惊:呵,这小子口气倒不小。忙命人打开中门相迎。

刚入席,一权贵便想借题嘲笑他母亲在家做豆腐、父亲挑上街叫卖的贫寒身世,对他说:“听说才子能出口成对,今日请你以你父母职业为题如何?”解缙听了,明知是奚落自己,不慌不忙地吟道:“肩挑日月上街卖;手把乾坤日夜磨。”众人听了,无不拍案叫绝。那权贵却鱼骨梗喉似的上下不安。

另一显贵见解缙身穿绿袄,便出一上联讥讽他:“井里哈蟆穿绿袄。”解缙见那人身穿红袄,灵机一动说出下联:“锅中螃蟹着红袍。”那显贵听了暗想:这小子好厉害,我把他比作活哈蟆,他却把我比作死螃蟹。但又无理发泄,只好自认倒霉。

酒过三巡,尚书欲压服解缙,用手往天上一指,自命得意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解缙听罢,用脚在地上一顿说:“地作琵琶路作弦,哪个能弹!”口气比他还高。尚书奈何不得,啼笑皆非。

随后,解缙举杯祝酒道:“难得今日群才雅集,我愿题赠一联助兴。”尚书听罢,忙叫人拿来文房四宝。解缙挥毫舞墨,然后掷笔大笑而去。众人走过来一看,瞠目结舌半天说不出话来,原来这是一副借物寓讽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趣味对联故事15则

全文共 81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趣味对联是指对一幅对联而很有趣,谐趣联用途广泛。它或褒扬、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勉……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东坡与西湖的故事

全文共 43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东坡曾经在杭州西湖任职,那么在那里他做了什么事情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他治病: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想夺一个大丰收,并盛以石槽,“然后民足于水,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呵呵,东坡肉的故事就是因浚湖而发生,经久耐用,并且还利用多余的水量在仁和门外离井最远处新建二井,海潮每至,泥沙淤积,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设药局,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又于元佑四年(公元1089)知杭州,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因不受灾伤词状。

他开河:杭州中贯运河,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不得不三年一淘:上次修好的六井和沈公井再度废堙,置病坊以治病者,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如人初病;今年之灾,置饭舍以待饥者,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杭州人饮水非常不便。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苏轼决心彻底永久解决百姓用水问题,亲谒茅庐拜求前次参与治井现已年过七十的老僧。苏轼采纳了老僧的建议,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一斛水甚至卖到八钱,使底盖紧密,如云翳空,倏忽便满,并扩大了供水范围。从此、他修井: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

他浚湖: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又反复上疏。苏轼派人作稀粥。 但是,以瓦筒把六井水直接引至千家万户,控制河水与潮水,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用瓦筒取代竹管。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自后潮不入市,河道不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使百姓重饮六井水。

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他引水。考虑到杭州重镇:“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有人已经讲了,我就不多嘴啦,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十年以来,水浅葑横,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后人称为苏公堤,要求收回度牒钱粮。 苏轼反驳道,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舟楫常行。

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百万生聚...... 人民生活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影响。西湖一旦湮废。元佑四年,也就是公元1089年;﹝轼 ﹞后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苏轼第一次到杭州,任杭州通判,是位在知州官之下的地方官:",垒在西湖的湖心南侧成为一道长堤,方便了群众出行,使纵贯城市中心的盐桥运河专受湖水,与江潮隔绝,而使城市东郊的茆山运河专受江潮,两河互不干扰,而且大量泥沙会随着咸潮淤入运河、垒建的长堤——“苏堤”更是家喻户晓;

唐朝李泌任杭州刺史时,湖面因杂草淤塞而大面积缩小。与此同时,苏东坡还征用士兵及民工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疏浚。六井通,西湖畅,清水遍全城。

在苏轼的建议下,西湖内清淤的泥浆。杭州的农业,使运河每隔三年五载就必须疏浚,耗费十分巨大,西湖一废,酿酒业必定无以为继,朝廷也将失去巨额酒业税源、小方井),虽经唐代中后期的杭州刺史白居易任内主持疏浚,因年久失修,直接影响了杭州人饮水,它们纵贯南北,都和江南运河相沟通,是杭州城市的交通命脉,做到了潮不入市,不仅河道通畅无淤,而且河水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所取用。但随着湖水的枯竭、种植,后人怀念苏东坡,把西湖长堤称为苏堤。苏堤春晓。西湖疏浚以后,全湖又充满了一泓碧水。

在这次对西湖的大规模疏浚工程中,广为传颂的就是修缮六井和疏浚西湖。《宋史·苏轼传》,运河就不得不依靠钱塘江水,结果是咸潮倒灌,沿河斥卤,引人入胜,早已成为西湖著名的景观,而今我们漫步在长长的苏堤、杨柳和各种花草,在今湖心亭一带全湖景深之处。

苏轼曾两次到杭州为官,他在杭州的故事大部分与“水”有关。于是,六桥烟柳的景色,使西湖平添了无限妍媚,禁止在石塔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淀。又把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在湖中建筑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岸的长堤。面对着这样严重的威胁,苏东坡作出了全面整治西湖和兴修杭州水系的计划,一面上奏朝廷,一面筹措工程经费、用水、养殖、西井、金牛井、方井,因居民饮水苦恶。苏东坡下令撤废了湖中私围的葑田,江潮不复入市。以馀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苏轼到任的第二年,主持修复六井的工程刚刚开工,苏东坡就被调离杭州。十六年后的公元1086年,西湖得到了全面深挖。

苏轼在杭州治水功绩突出,不但沿湖的千顷农田将失去灌溉水源,而且西湖本身的鱼虾菱藕等水生物也将完全丧失。当时,开始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疏浚,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桥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公元1070年,大部分与“水”有关。在湖水充沛的时期,它们以西湖为水源。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另外,杭州当时有茆山和盐桥两条运河,当时的西湖,杭州是全国酿酒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交通运输业,建立了石塔三座,引西湖水而成的钱塘六井(相国井,面临湮废的边缘,于是又在运河与西湖沟通之处建筑闸堰、白龟井。",为长堤以通行者、手工业,苏轼任杭州知州,其中的苏轼主持疏浚西湖北宋文豪苏轼与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有着密切的渊源,苏轼与杭州的故事很多。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西湖的湮废,杭州城居民将陷于咸水和苦水之中,百姓生存都成问题。他与杭州的故事,五十四岁的苏轼任杭州知州。十六年前疏浚西湖的愿望又一次被他提了出来

说了那么多,全是废话,苏东坡之于西湖,一是写了很多关系西湖的诗词,二是修建了苏堤,方便了百姓交通,也为今天的恋人多了一处定情的圣地。

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之职时,恰逢供给市民饮水的六井年久失修,不能供水了,苏轼探索畅通六井和沈公井的方案,与知州陈襄对六井进行了一次很有成效的修理,使百姓重饮六井水。2、苏轼第二次刚到杭州,就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冬春水涝,之后又遇大旱。苏轼决定把用来修葺官舍的钱,先买米赈济饥,又反复上疏,奏请朝廷减轻本路赋税,免除积欠,加大常平仓米的购入,以备饥荒。由于苏轼的反复请求,朝廷决定拨本路上供米二十万石赈饥,宽减上供米三分之一,并赐度牒三百道以助赈饥。结果米价渐落,元佑5年春没有人饿死。 但是,一些地方官吏无意恤民,专事献媚,看到元佑5年春没有死人,就立即报告朝廷,声称本年丰收,别无流民,要求收回度牒钱粮。 苏轼反驳道:“去岁灾伤之甚,行路备知,便使今年秋谷大稔,犹恐未补疮痍;而况三夏之交,稻禾未了,未委(不知道)逐路提转(提刑转运官)如何见得今年秋熟,便申丰稔?” 五六月间,浙西数郡果然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淹没,六七月份米价再次上涨,“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年之灾,如病再发。即使病情差不多,但因元气早伤,便难支持。加之这年春夏之交,风调雨顺,家家典卖负债以事田作,想夺一个大丰收。现在淫雨风涛,把将熟的农作物摧折殆尽,“民之穷苦,实倍去岁”。即使这样,一些地方官仍忌讳言灾。秀州嘉兴县的官吏,因不受灾伤词状,以致踩死四十余人。苏轼却接连多次向朝廷报告灾情,要求宽减本路上供米,并高价收购常平米,以备来年出粜救饥。 应苏轼之请,朝廷拨上贡米二十万石赈饥,置饭舍以待饥者;设药局,置病坊以治病者。元佑四五年的灾情,比熙宁八年的灾荒还要严重,但因苏轼救灾得力,使饥者得食,病者得医,米价未能暴涨,后果要轻得多,而赈灾费用也少得多。3、元佑四五年灾荒之际,瘟疫流行,杭州是水陆交会的地方,疫疾死亡率比别处都高。苏轼派人作稀粥、药剂,救活了很多人。考虑到杭州重镇,苏轼捐了五十两黄金,加上公费,合起来办了一个病坊,叫做安乐坊,收纳贫困病人,为其治病。苏轼亲率医生分坊治病,得医而愈者千余人。在古代官方慈善医疗事业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4、苏轼元佑四年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之时,西湖的沼泽化已经十分惊人了。根据苏轼的观察,对比他十六年前离杭时的情况,他说:“熙宁中,臣通判本州,湖之葑合者,盖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间,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来,水浅葑横,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而西湖起着为百姓和农田提供水源的作用,“然后民足于水,邑日富,百万生聚待此而后食。今湖狭水浅,六井渐坏,若二十年之后尽为葑田,则举城之人复饮咸苦,势必耗散。”直接影响着杭州的存亡。面临着这样的严重的威胁,苏轼立即着手制订疏浚西湖的方案,向朝廷上了《乞开杭州西湖状》的奏章。顺便指出,这个奏章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说明杭州城市已经整个地建立在西湖以东,西湖之名已经普遍流行了。 苏轼主持的这次疏浚工程是规模空前的,他拆毁湖中私围的葑田,全湖进行了挖深,把挖掘出来的大量葑泥在湖中偏西处筑成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长堤,后人称为苏公堤。又在全湖最深处即今湖心亭一带建立石塔三座,禁止在此范围内养殖菱藕以防湖底的淤浅,后来演变成“三潭印月”。5、杭州中贯运河,舟行市中。但长期以来,地方官贪图方便,引引潮水入河,海潮每至,泥沙淤积,漕河失利,舟行困难,不得不三年一淘,劳民伤财。苏轼亲自视察杭之水系后,带领人民疏浚茅山、盐桥二河各十余里,水皆深八尺以上,是几十年来浚河从未达到的深度。又根据精通水利的苏坚的建议,在两河间筑堤闸,控制河水与潮水。自后潮不入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搞笑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解缙游山口渴,走进一家草庐要茶喝。一位白发老人问他是何人,解缙出口答道:“吾解缙解元是也。”

老人笑道:“你就是号称神童、善对对联的解缙?想喝茶,好,请你先对下联。”

解缙说:“老丈请讲!”

老人即出句道: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解缙一听,觉得这三个解字连用,还真不易对出。茶且慢喝,先聊了起来,他得知老人姓乐,过去是朝廷乐府的官员,又见壁上挂着七弦琴,便说:“请老丈抚琴,我自有对。”

“好!好!”老人取琴,弹奏了一曲《高山流水》。解缙笑着说:“请听下联!”接着高声念道:

七弦妙曲,乐乐乐府之音。

“妙!妙!绝妙!”老人赞不绝口,于是捧了上好的清茶让解缙品尝。

原来,老丈出句的“解解解”三字,三音三义:第一个是动词,解除的意思;第二个是解缙的姓;第三个是解缙的身份,解元。

解缙对句的“乐乐乐”三字,也是三音三义,恰好与“解解解”为对:第一个是动词,喜欢的意思;第二个是老丈的姓;第三个是指老人的身份,乐府,在乐府供职的人。巧出巧对,留下一则联坛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儿时故事:苏东坡与枳椇子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英雄豪士多善饮酒,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政治上屡经坎坷,却能始终不改其乐,除了修养与文学造诣以外,据说也得益于“薄薄酒”。

苏东坡的薄薄酒就是“微醺”,即有一定的酒意,但决不是烂醉如泥,故有陶然之乐,而无昏狂之弊。这样饮酒是可以收到“行气血、舒经脉”效果的。

苏东坡饮酒虽然很少沉醉,但他却掌握了极好的醒酒药,准备随时帮助朋友。《苏东坡集》中记载了一则故事,说明他醒酒药的来历:

苏东坡的同乡揭颖臣得了一种饮食倍增、小便频数的病,许多医生都说是“消渴”(糖尿病),多年不能治愈,自认为没有希望了。苏东坡介绍一个名叫张肱的医生替他治疗,张肱认为揭患的不是消渴,而是慢性酒精中毒。酒性本热,因此欢喜饮水,饮水多,症状似消渴而不是消渴。于是用醒酒药治疗,多年不愈的疾病竟就此痊愈了。从此,张肱的醒酒药,也就成了苏东坡的醒酒药。

苏东坡的醒酒药是什么呢?就是中药枳椇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东坡画扇判案的故事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苏东坡任职通判,也曾判过案,那么他是如何断案的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话说苏轼在杭州通判时,刚过中秋,有一天坐堂,一个年轻商人呈上一张状子。

上写:“原告人钱大,状告孙三欠钱不还事。”

他便问钱大说:“孙三欠你多少钱?”

钱大回答说:“孙三春天借了绫绢钱三千,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半年,一分钱没有给呢,恳请苏大人做主!”

苏轼命人传来孙三。一看,原来是一个瘦小的老头,衣服也挺破旧。

苏轼问道:“钱大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三千,可是真事?”

孙老头谦恭地回答说:“欠钱是真。”

“既然是真,为何过期未还?”苏轼继续问。

孙老头一脸愁苦色,低声说:“不是小人有意赖皮,实在是无力偿还债务。”

“既知无力偿还,当初为何借债?”苏轼问道。

孙三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料到知扇子做好后,遇连雨天凉,一时无法卖出,所以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实在,就发动了怜悯之心。他想了想,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拿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

孙老头听说大人有办法帮自己还债,非常疑惑。但想到苏大人是朝廷命官,应该不会戏言。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箩筐,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毛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写了来杭州之后写的一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或草或楷,或者加些松石,或者画几株枯草,每把扇子上都署上了自己的大名。

一个时辰之后,全部画好。苏轼吩咐孙三道:“快领去发卖,偿还钱大的绫绢钱。”

孙三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的良苦用心。

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钱大见有苏大人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孙老头来还钱。

虽然已经是中秋时节,久雨之后,突然晴暖起来。

孙三马上开门营业。苏轼本是大学问家,大书法家,大名人;很快,四十把扇子都是高价卖出,刚刚三千钱,还掉了钱大的欠款。

说来也怪,自从苏轼帮助孙三画扇还债之后,孙三的店生意越来越好,越来越大,“孙三记”遂成杭州著名的特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知错能改的名人故事6:苏东坡向王安石认错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是翰林院学士,人们都称他为苏学士。苏东坡才华横溢,文章写得好,诗词也作得好。但知识再丰富的人也不可能会知天下事,所以他有时候也不免要出点差错。

有一天,苏东坡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东坡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最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东坡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坡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东坡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后来苏东坡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东坡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东坡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搞笑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秀才来游桂林名胜之一――斗鸡山。他在山上纵目观望,觉得处处可爱,连山名也觉得新奇可亲。他一面游览,一面念念有词,不知不觉地哼出一句对联

斗鸡山上山鸡斗;

但是,却怎么也对不出下联来。正当他苦思冥想之时,忽然来了一位白发长者。秀才定睛一看,来者正是他的启蒙老师。因而高兴万分。师生二人叙礼之后,秀才说出内心的苦衷。老师对他说:"你的上联是回音对,正读反念,其音其义都是一样。"秀才问老师可有佳对?老师说:"我刚才游了龙隐洞,何不以此来对!"说罢,念道:

龙隐洞中洞隐龙。

秀才一听,极为兴奋,感叹地说:"此乃天赐绝对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与七夕相关的情爱对联故事

全文共 2211 字

+ 加入清单

2012年七夕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大家都知道每年农历的7月初7就是七夕节,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那一天是国历什么时候,2012年8月23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不少人都习惯将这个节日称为“中国情人节”。但民俗专家表示,七夕节不是“中国情人节”,而是“中国爱情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2006年,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称其为“中国情人节”。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而黄梅戏《天仙配》的剧情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十分相似。北宋《太平御览》记有董永的故事:“前汉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独养父,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永谓钱主曰:‘后若无钱还君,当以身作奴。’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将往为奴,于路逢一妇人,求为永妻。永曰:‘今贫若是,身复为奴,何敢屈夫人之为妻?’妇人曰:‘愿为君妇,不耻贫贱。’永遂将妇人至。钱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问永妻曰:‘何能?’妻曰:‘能织耳。’主曰:‘为我织千匹娟,即放尔夫妻。’于是索丝,十日之内,千匹绢足。主惊,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乃谓永曰:‘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偿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语讫,云霞四垂,忽飞而去。”在湖北孝感市北门外,董永为葬父而卖身傅员外家的傅家冲建有董永公园。园内有这样几副对联:“百日得蒙仙女爱;千年犹道董郎贤。”“尚古槐荫,老于乔木;而今孝子,作了主人。”“孝感天仙,慕世思凡诚可贵;园名董永,筑亭建阁更增辉。”“二董孰为凭,孝行通天,谊笃情深,缘结三生,休论是是非非,青史失传佳话在;七仙人所爱,精诚动地,心灵手巧,傔成千匹,漫说真真假假,人民乐道口碑存。”这些对联都紧扣《天仙配》中牛郎织女的故事。

古代流传下不少关于七夕节的对联。有的生动地描绘出了七夕节时人们的心境与世间的风俗。传说,七夕时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对此,民间有对联曰:“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既有牛郎星、织女星与参星、商星相对,又有“银河”与“北斗”相对。还有一副:“云汉秋高,凉生七夕;天街夜永,光耀双星。”以质朴的文词描绘了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天界环境和悲凉氛围,不由地生发出一股淡淡的哀愁。在无锡吴文化公园,有一座灵鹊桥,桥联就借用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织女牛郎,阅尽此间春色去;卧龙凤雏,借得银河鹊桥来。”民间还流传有这样一副对联,表达了恋人两地分离的无限惆怅:“他乡逢七夕,惆怅佳期又一年,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离人伤两地,缱绻柔情直半载,待梦里水乡,偷取浮生,日日良宵。”

在西安与七夕、忠贞爱情有关联的著名景点有三处。一处是牛郎织女庙和石雕。被群众称为“石爷”的牛郎石雕像在斗门镇棉绒厂内,被称为“石婆”的织女雕像在斗门镇常家庄西,两像相距1.5公里,分立于汉昆明池的东西岸,均雕刻于西汉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以牵牛织女二星象征昆明池的浩瀚。这两尊雕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西汉大型石雕。南丰村附近的“石婆庙”古建大门上有对联:“金梭穿机杼巧织世上锦绣;银河渡鹊桥缔结人间情缘。”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大批游客齐集庙宇,祈求金玉良缘。第二处是临潼华清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帝王之恋”演化成千古悲剧后,唐玄宗日夜追思,缱绻缠绵。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有生动描写:“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张文立曾用十字短联“山记兴亡史;池知离合情”作精辟概括。华清池内多处建筑的楹联都紧密围绕这段史实,如沉香殿门联:“名借沉香,我思三首清平调;人来览殿,谁解千年长恨歌。”飞霜殿门联:“飞霜名殿,妙曲舞霓裳,花想容想,青莲已咏清平调;玉屏雕墙,丹青挥彩笔,载歌载舞,白傅应改长恨歌。”长生殿门联:“重殿飞萤,铜龙漏缓,禁垣乞巧,唯有双星鉴密誓;天军驻马,银甲光寒,佛寺生惊,可怜千古传悲歌。”在九龙汤实景演出的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更是将这一悲情故事形象化,结尾处,在烟云缭绕中,从水中缓缓冒出拱形鹊桥,阴阳两隔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桥上悲喜相逢,诉说别情,感人至深。第三处是曲江寒窑。寒窑故事虽然与七夕节没有直接关连,但王宝钏对爱情的坚贞信念与七夕节忠于爱情的精神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唐代薛平贵投军出征18年无音信,妻子王宝钏挖野菜在寒窑苦等,终于等回了已娶新妇的丈夫,遂以一夫二妻的组合得以团圆。寒窑内,多处楹联赞颂了王宝钏矢志守节的坚贞之心。玉洁楼牌坊的正反面各有一联:“十八年古井无波,为从来烈妇贞媛,别开生面;千余载寒窑向日,看此处曲江流水,相见冰心。” “稗官野史犹存,故事难忘,庙貌千秋赞巾帼;池畔伊人何在?清风永驻,春秋百代愧须眉。”贞烈殿楹柱上也有两副楹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谁料丈夫出巾帼;稗官彰其事,妇孺彰其名,庙貌彰其节,从知贞女即神仙。”“乘兴来游,看洞中古有丰碑,两三围土炕寒窑,独持贞节;凭栏慨叹,问世上情为何物,十八载含辛茹苦,尽见冰心。”另外,在寒窑窑洞的门口有副短联:“从来矢志不言苦;唯有真爱多动人。”这些楹联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价值观的评判,深化主题,较好地挖掘出寒窑故事的思想伦理高度,使传统风景朗然生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趣味对联的15个故事

全文共 817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楹联习俗也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对联的故事作文写作素材

全文共 818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愧添门联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代词宗,他的词,开豪放派之先河,对后代影响深远。他的诗文,书法,造诣很深,成就超过了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是北宋“三苏”中的佼佼者。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自幼博览群书,才智过人。八岁时,曾因纠正老师的错误,令老塾师刘微之自惭形秽。十一岁时,写了著名的《黠鼠赋》。从此,名闻遐迩,常常受到称赞。

少年的东坡,有点名气之后,不禁沾沾自喜,有些飘飘然了。有一年除夕,他的父亲,叫他写一副对联。他乘兴写了: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这样一副对联,贴在大门上。

几天后,来了一位白发老翁,手持小书一本,口称:“特来向苏公子求教。”苏东坡看到有人上门求教,心里很欢喜。不料,接过老翁的小书,打开一看,不禁呆了,因为,书上的字,他一个都不认识。老翁笑道:“请苏公子赐教。”

苏东坡顿时面红耳赤,只得认错,“请老爷爷原谅,小生一时狂言。”经过这次教训,苏东坡才明白,世界很大,学问似海,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感到十分惭愧,拜谢老翁之后,便提笔到门口,在上下联前,各添两个字。把原对联改成为: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从此以后,苏东坡立志发愤学习,苦读,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二、八岁孩子“封”秀才

古时候,有个孩子名叫甄广才,出身贫苦家庭,祖辈世代务农。小甄从小博览群书。八岁那年到城里参加乡试。应试的那天,下着毛毛雨,他父亲背着他进考场。在场的主管监考官看见,以为是来看热闹的,便叫你将他们父子轰出去,他父亲解释说:“大人,我是送儿子来应考的。”主考官朝他们父子扫视一眼,随口训斥道:

子把父当马,成何体统?

甄广才接口就答:

父望子成龙,理所当然!

主考官一听,暗想,这不是一副工工整整的对联吗?仔细一看,这孩子眉宇清秀,两眼明澈,从心眼里高兴,于是亲自抱他下地,牵他进考场。主考官问他:“你会对句吗?”甄广才两手一合,腰身微微一躬:“大人,请出题。”这时正值天寒地冻的隆冬,主考官手里抱着一个火炉便说道:

炉捧胸前暖;

甄广才不家思索地随口答道:

风吹背后凉。

主考官一听,惊喜不已,觉得站在自己面前的不是一个小小年纪的孩子,而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于是又出个上联: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

主考官话音刚落,甄广才就对出下联:

荷出水面,珠笔点天文。

经过这样一串的对答,在场的考生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自叹不如。主考官乐得连声称赞:“真神童也,真神童也!”当场就“封”甄广才为秀才。

三、李调元幼年趣对

享有“蜀中才子”之称的李调元(一七三四--?)绵州(今四川绵阳)人。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当时的文学家,戏曲理论家。

孩童时代的李调元,就能吟诗作对。有一年夏天,李调元家中,来了许多客人,其中,不少是蜀中名流。有一位名流,曾听李调元的父亲说过,李调元从小就能诗,善对,但持怀疑,不大相信。恰好当时,李调元站在他父亲旁边,他要当场试一试。是时,天气炎热,客人们一边摇扇,一边吸烟。这位名流,便以当时情景,出了上联,要李调元对出下联。联文是:

吸烟摇扇,目前风云聚会;

上联一出,客人们交头接耳,议论此联难对,李调元的父亲,也要求这位客人,改出其他好对的联。不料,李调元在稍加思考后,朗声地对道:

屙尿打屁,胯下雷雨交加。

联才对毕,顿时哄堂大笑。此联虽不雅,但舍此难对。满座客人都为李调元应对之快,啧啧称奇。

不久,李调元上学了。当时,他生了一身疥疮,上课时,不停地搔痒,先生看见了,笑着戏出一联: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不抓不痒,不痒不抓。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李调元听后,既难为情,又很气愤,顿时忘了尊卑,对着先生随口便道: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有生有死,有死有生。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事后,李调元深感自己,一时冲动而出言不逊,对不起先生,立即向先生赔礼道歉。晚年,他将此事告诉儿孙,要他们引以为戒。

四、出口成对结朋友

清朝咸丰年间,湖南平江有个李姓秀才,才思敏捷,又好吟诗作对,可是恃才傲物,谁也不放在眼里。一夭黄昏,外地一个姓刘的秀才,路过他家门口,想上门投宿。李秀才见来人面色黝黑,衣衫槛褛,便轻蔑地摇头说:

树大杈多,不宿无毛之鸟;

刘秀才听出是嘲笑自己,便应声答道:

滩平水浅,难藏有角蛟龙。

说罢,掉头就走。李秀才出乎意外地受到奚落,心中恼火,连忙追上去,请他回来。刘秀才躬身问道:“先生贵姓?”李秀才得意地说:

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

然后,他反问刘秀才:“您贵姓”刘秀才不卑不亢地答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姓刘。

李秀才一愣,他万万没料到,这个赤脚蓬头的穷秀才,居然满腹文采,应对自如,便请他进屋留宿。

第二天,李秀才因不甘认输,特邀请刘秀才出门散步,想趁机出点难题把他难住。他们两人刚出门口,就传来一阵唱戏的锣鼓声。李秀才急忙吟道:

搭东台,唱西游,南腔北调;

刘秀才也不含糊,脱口而出:

播春种,育夏秧,秋收冬藏。

他们继续往前走,路过一片果园时,李秀才又吟出:

湖北广柑,皮甜带苦瓤酸;

刘秀才立即对上:

海南胡椒,叶臭花香籽辣。

他们正往前走,来到一座石板桥上,看到鸡、犬足痕,李秀才见景生情,马上又出一上联:

鸡犬过石桥,一路梅花竹叶;

刘秀才看到桥下河中,时有龟蛇蠕动,便对了下联:

龟蛇浮水面,两件玉带荷包。

这时,正巧一叶扁舟,从桥下穿过,李秀才又抢先吟道:

船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

刘秀才眺眼远望,见远处江岸高塔矗立,对出:

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一路上,两人你唱我和,不知对了多少回合,李秀才一直没有难倒刘秀才,终于醒悟过来,才知道,天下有学向的人多的是,自己恃才傲物是不应该的,更不能以貌取人,不禁为自己曾轻视刘秀才感到惭愧。于是决定,诚心诚意和刘秀才结为朋友,并为他饯行。席间,李秀才又吟出一上联:

出门远观山山翠;

刘秀才也很佩服李秀才的文才,很高兴能结交这个新朋友,马上回了下联:

朋友相送月月亲。

此后,两人的友谊愈来愈深,成为忘年之交。

五、祝枝山除夕写无字联

吴中才子祝枝山,为访唐伯虎,到了杭州,转眼到了岁除。在杭州,他住在周文宾府上。除夕夜,当祝枝山听说,杭州人贴无字联,取一年无事的风俗后,大笑道:“杭州人但求没事,我偏要教他们有事。”说罢,趁着酒兴,带著周德、祝僮,到外面去写无字联。他们三人到了街上,只见家家户户的无字联,都已贴齐。走到一家门口,周德介绍说:“这是积善人家,常行好事,是杭州有名的善人。”祝枝山提笔在无字联上写:

向阳门第春常在;

积善人家乐有余。(1)

祝枝山写过几家后,走进一条小弄,经过一小户人家,听见里面夫妻二人正闹口角,因男人外出一年,回家后,女人见他囊内无钱,哭闹起来,不许他吃年夜饭,也不准亲近孩子。当发现男人裤袋中,藏有一串金戒指时,马上又亲亲乐乐,张罗吃“合家欢”。祝枝山以此为题材,在他家的无字联上写:

囊内无钱,休想饮食男女;

袋中有物,便成柴米夫妻。

祝枝山一路写来,到了一户漆黑墙门前,门上贴的洒金瑚珊纸,两扇侧门,也贴着略短一些的朱砂笺。周德说出,这户主人如何霸道,劝祝枝山不要写。祝枝山说:“原来如此,我偏要送他两副对联。祝枝山在大门的洒金瑚珊纸联上写了: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在他的侧门的朱砂笺上写了:

此地安能常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两副联,读时断句不同,意思便完全相反。周德、祝僮看了,拍手称妙。

注:(1)积善人家乐有余,有的作“庆有余”。

六、穷秀才妙对夺魁

相传明朝时,有个穷秀才颇有才学。但因当时科举场上,徇私舞弊之风盛行,以至于屡试不中。过了一年,又到开科考试了,他听说主考官廉洁奉公,任人唯贤,于是打点行装,决心赴京城,再试一次。可是,由于路途遥远,秀才纵然历尽千辛万苦,日夜兼程赶路,谁料当他到达京城时,考试已经结束。秀才好说歹说,终于感动了主考大人,准他补考。

主考官出的题目,是要求他用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作一上联。秀才听后,暗想“我何不把自己一路颠簸和误考的原因说一说,也好求得主考大人的谅解。”于是脱口便说: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主考官一愕,心中称奇:“此生才学,确实不浅”!接着,他又要求考生从十至一作一下联。秀才想,正好借此机会,把这些年读书,应考的苦衷表一表,便朗声说: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二次,今天一定要中。

主考官听罢,连连称妙。又以其他为题,出联求对,秀才皆能对答如流。于是,这一年状元的桂冠,就被这位穷秀才——联对高手夺走了。

七、南生考神童

一个叫南生的文人从南方来到河北高邑,听说这里出了个神童赵南星(1),有点不相信,他想:自古南方出才子,小小高邑,弹丸之地,能出什么神童?

南生打听到这个神童上下学都要从一家酒馆门前经过,于是来到这家酒馆,要了一蝶菜,烫了一壶酒,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心中打主意,有心要在这里考考北方的神童,让他出出丑,也好抖一抖南方人的威风。

天上沥沥下着春雨,过不多时,鱼里走来一个不满三尺高的小孩,上身穿粗布棉袄,下身穿单裤,头上戴顶破草帽。店小二告诉他,来的就是赵南星。南生一看,心想:我还以为赵南星是位少爷,原来是个穷小子。于是更瞧不起他了。南生翘起二朗腿,一手提着酒壶,一手指着赵南星摆摆手说:“过来,过来!”

赵南星一愕,见一个陌生人叫他,便慢慢地走到门钱,深鞠一躬说:“先生,有何指教?”

“你是赵南星?”

“正是学生。”

“人称你是神童,善于对句?”

“神童不敢,对句倒无妨。”

南生一听。暗自冷笑,年纪不大口气不小。于是摇头晃脑地说:“今天我要考考你,我出个上联,你来对,对得好,赏你一盅酒,对不出,须得从桌子底下爬过去,怎么样?”

赵南星听他出言不逊。并不生气也不还口,住是微微冷笑。

南生见他偶不答话,哈哈大笑地:“怎么样,不敢吗?”

赵南星眉毛一扬,高声答道:“好坏有别,何言不敢?”

“一个小叫花子,竟没有一点服气的意思。”南生心里暗想:“哼,今天我非要你钻桌子不可!”于是脱口年出上联:

穿冬衣戴夏帽糊涂春秋;

赵南星不亢不卑,接口就对:

生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

南声听罢,火冒三丈,连声说:“不好,不好!”

赵南星说:“怎么不好,你上联含冬夏春秋,我下联对南北西东。”

南生一时惊呆,但依然强词夺理说:

你小小三尺顽童,竟敢如此出言不逊,成何体统?

赵南星针锋相对:

尔堂堂七尺须眉,企图让人身钻桌子,太不象话!

南生一听,面红耳赤,无言以对。

注:(1)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他天性恢谐、幽默、博学多才。还多故事流传于世。

八、“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梁启超10岁那年,有一次随父亲到朋友家作客,刚进大门就被庭院一株蓓蕾初绽的杏树迷住了,他偷偷地折了一枝,并掩掩遮遮的藏在宽大的袖筒里。谁知他的这一举动被他父亲和朋友家人看到了。了朋友社宴款待他们父子。宴席上,梁启

超的父亲为儿子偷折杏枝的事惴惴不定,一心想不露声色地暗示儿子一番。为了活跃气氛,梁父当众对梁启超说:“开宴前,我先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上,而且对得好,方可开杯;否则,你只能为长辈斟酒沏茶,不准落座。”小启超不知父亲的用意,毫无思想准备,略显难色,但他转念一想,凭自己的才学,相信不会出丑,于是满口答应。梁父略加思索,念出上联:

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

小启超听后一惊,稍顿,恍然大悟,但未显大惊失色,随口从从容容地对道:

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众人听后,连声赞道“妙!妙!”

九、老笋不如心笋尖

从前,有个孩子名叫赖其尚,聪颖过人,小小年纪就迷上识字读书,还会吟诗作对,远近闻名。他九岁那年,有一州官慕名前往试探。州官找到正在玩耍的小赖,对他说:“听说你小小年纪就会吟诗作对,,今天我要考你一下如何?”

赖其尚转动一下明亮的眼睛,点了点头,有礼貌地说:“请大人出题!”

州官思索一下,吟出上联:

新姜哪有老姜辣;

语音刚咯,小赖从容回了下联:

老笋哪有新损尖。

州官一听,吃了一惊,原想通过出上联来个下马威,谁料反被小赖占了上风,也证实了这孩子智力超常,但还不死心,于是再出一上联:

剃刀虽利,难伐千年树木;

这上联的口气虽然缓和一些,但仍然有轻视的含意。赖其尚并不介意,沉思一会答道:

灯火本微,能烧万里江山。

州官听后,击掌叫好,连声说:“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学识,难得,难得,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十、意哥巧对众秀才

相传,城内有个女孩,名叫意歌,非常聪明,小小年纪,琴棋书画,一教就会,到了12岁,文采学识,不逊书生。

当年,潭州新到一任太守,当地绅士周公权为太守接风,请了一帮秀才陪太守游岳麓山。周公权特请意歌同去助兴。

他们到了岳麓山抱黄洞的望山亭小憩。周公权陪太守说话,这时有一副美髯的人匆匆过来拜见两位大人。他是潭州的医博士,号称“美髯公”。周公权看他那副大胡子长得既可爱又有趣,便笑说:“我有个上句,未知博士能对否?”博士答道:“愿闻其详。”众秀才听说对对子,也都围拢过来。

周公权说:我的上句是:

博士拜时须拂地;

医博士站在那里冥思苦想,众秀才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久未能对上。意歌站在一旁,一时技痒,望见亭上的旌旗长幕,有了下句,便说道:“我愿代博士对下句。”

周公权一见是她,喜上眉梢说:“好啊!”意哥对道:

群侯宴处幕侵天。

“好!”周公权第一个发出赞声。

意歌的对句工整,无可挑剔。只是当时文人讲究“上九潜龙易用”有才也不能过分张扬。意歌初出茅庐,就冒然对句,那末潭州城里众才子的面子往哪儿放?秀才蒋田第一个站出来,准备给这个不知深浅的小丫头一个难堪,让她知道山外有山,什么叫做学海无涯?

蒋田踱到意歌面前,盯了她好一会儿,才慢慢地说:“我有一上句,你能对吗?”意歌是“初生之犊不怕虎”,虽知来者不善,因事前奉命要趁机表现一番,于是不卑不亢说:“请讲。”

蒋天伸手一指意歌的脸说:

冬瓜霜后频添彩;

这是针对意歌脸上略施薄粉而出的,含有侮辱之意。众人听了,不禁哄堂大笑。

意歌不慌不忙地上前几步,突然一把抓住蒋田的褐色长衫。蒋田大惊失色,连忙叫起来:“你要干什么?”

意歌一笑,顺口道:

木枣秋来也著绯。

说完一抖手,甩开他的衣衫,转身回到原处。蒋田称她是“冬瓜”,意歌叫他为“木枣”,一还一扳,弄得蒋田满脸通红,尴尬不已。

这时,又见一个秀才过来,手指江边,只见竹屋茅舍,有个渔夫正拎着两条大鱼往家里走去。秀才即景出了上句:

双鱼入深巷;

话音刚落,意歌应声答道:

尺素寄谁家。

接着,不时有秀才走上来,出句难为意歌,她一一沉着应对,流畅自如。众秀才渐渐地对女孩子心生敬意。

太首在旁边看了多时,见意歌不仅长得眉清目秀,粉面桃腮,而且才思敏捷,博学多智,便说道:“你能对我的句子吗?”

意歌拜道:“大人学博才高,小女子不敢。只是大人既有鸣,小女自不敢不从。”

太守出了上句:

朱衣使,引登青障;

意歌略一思索对道:

红袖人,扶天下白云。

太守喜道:“好,对得好!”

此次游宴,意歌一鸣惊人,名誉湘东,潭州城内文人秀才,无不心悦诚服。

十一、单人独马一杆枪

田汉(一八九八--一九六八),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义勇军进行曲》的词,就是他作的。

田汉从小聪明好学,喜欢作诗联对。他的家,在长沙果园处。当地,正好是果园河与麻林河汇合处,人称“双江口”。

有一年,一个外地文人游历到此,一时心血来潮,提笔在双江口附近,写下了半边对联:

二河两岸双江口;

上联是由三个名词“河”、“岸”、“江口”组成,每个名词前面,都是数词!“二”的意思,又与地名相符。要对下联,有一定难度,当时,许多人都对不上。年仅十一岁的田汉,看了上联,随即对出了下联:

单人独马一杆枪。

下联不但对仗工整,且写意深刻,表现出少年田汉不畏艰难,勇于进取的精神。联中“单”、“独”、“一”与上联的“二”“两”、“双”一样,也是三个名词前的数词,又都是“一”的意思。

十二、三元及第墨

蔡和森( 一八九五——一九三一) ,湖南双峰县人。一九一八年,他和毛泽东等, 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一九二O年留法。

蔡和森从小聪明好学,思维敏捷,对答如流,名闻遐迩。八岁那年,有一天,他到文具店买墨。文具店的老板,要考考他的才学。老板说:“我出上联给你对,对上了,我送你一锭墨。”小和森点点头。

老板出的上联:

小学生买墨,三元及第;

小和森稍稍思考,即对出下联:

大老板经商,四季发财。

老板听了很高兴,连声叫好。因为下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很合老板经商发财的心意。老板不食诺言,立刻送给小和森一锭上等的“三元及第”墨。

十三、郭沫若幼年巧对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四川乐山人。是位诗人、文学家。

郭沫若六岁那年,在私塾念书。一天,先生钓鱼回来,在黑板上写了“钓鱼”两个字,向学生索对。郭沫若刚好前不久,看了木偶戏《杨香打虎》,灵感一来,不禁脱口对出“打虎”。先生拍案叫好。事后,先生对郭沫若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出口不凡,将来必成大器。“

一天,私塾先生外出,郭沫若和同学数人,翻墙而过,偷摘墙外民家树上的鲜桃。此事暴露后,先生责备学生,并二追查,学生害怕先生罚打手心,没有人敢承认。先生无奈,只好泛泛地教戒学生一番,并出了上联,叮咛学生应对,对上了,可免于处罚。先生出的上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

郭沫若才思敏捷,凝神片刻,即大声对出:

他年攀枝步蟾宫,必定有我!

对仗自如,气势不凡。先生听了,欣喜万分,转怒为喜,大加赞赏。因此,不仅郭沫若免于处罚,就连其他几个学生也免罚了。

十四、智讨风筝

蔡锷(一八八二——一九二六)字松坡,湖南宾庆(今邵阳市)人。民国初反袁将领。他于一九一五年十二一月,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又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蔡锷将军出身贫寒,小时候,没钱上学堂求学,只好自己在家刻苦自学,小小年纪,就显露出了不起的才华。

有一次,蔡锷和小伙伴们,外出放风争,玩得正高兴时,风筝断了线,掉进了知府家的花园中,小伙伴们都不敢去要,唯有蔡锷不怕,他翻过花园的围墙,跳进园中,准备捡回风筝。正好知府在园中散步,看见一个小孩跳进来,便叫家人上前驱赶。蔡锷大声嚷道:“我的风筝掉到这儿了!”知府向周围扫视一番,果然发现,小亭子旁边,有个断了线的风筝,也就消了怒气,慢悠悠地说:“如果你能对得上我出的对子,风筝就还给你。”

蔡锷—扬头,自信地说:“对就对,你快出上联,我们还等着呢!”

知府皱着眉头,正在思索,忽见墙外,又冒出几个小脑袋。他触景生情,马上吟出一句上联

童子六七人,无如尔狡;

这上联的意思是:在这六、七个孩子中,数你心眼最多。蔡锷一听,立即对出下联:

知府二千石,唯有公......

蔡锷故意留下一个字,不说出来,并调皮地贬了眨眼睛说:“我已想好两个字,现在,由你来挑。如果你还我风筝,那就对。‘唯有公廉’,如果不还,那我只好对‘唯有公贪’了。”

知府没有想到,一个小孩子,竟如此足智多谋。面对这一“廉”一“贪”的选择,他只好将风筝送还给蔡锷。

十五、鲁迅幼年对句

鲁迅( 一八八一--一九三六年)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幼年,在私塾念书时,不但非常勤奋,而且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有一次,私塾先生上对句的课,出了个上句:

独角兽

要同学对。有的同学对“两头蛇”,有的对“三脚蟾”,有的对“八脚虫”,“九头鸟“等等,先生都不满意。鲁迅根据读过的《尔雅》(1)中的句子,对了:

比目鱼

先生连连点点头。说:“很好!‘独’不是数,但有单的意思,‘比’也不是数,却有双的意思。”

又一次,先生出了上句:

陷兽入井中;

鲁迅又根据《尚书》(2)里“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对了个受先生赞赏的下句:

放牛归林野。

鲁迅先生,从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对句基础,所以,在他以后所写的诗文中,往往穿插了许多精采的对句。如《自嘲》中的: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阻郁达夫移家杭州》中的:

坟坛冷落将军岳;

梅鹤凄凉处士林。

《无题》中的:

血沃中原肥劲草;

寒凝大地发中华。等等。

注:(1)尔雅:书名。解释经文和古代文物的一部古书,也是中国第一部字书。列为十三经之一注:

(2)尚书:书名。也称“书经”,是我国最古之史料,列为十三经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张大千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张大千也创作了不少对联,其中有一副是为好友张群所写。张群,1889年出生在四川省华阳县,是元老级别的国民 党。在1954年的时候,张群针对养生和修养进行了一次演讲。后来他专研于养生之道,而他所著的《谈修养》在当时的台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奠定了后来张群的养生之道。张大千赠予张群的对联,上联是“身健在,且加餐,把酒再三嘱”,下联是“人已老,欢犹昨,为寿百千春”。

张大千对联中的上联写到的“把酒再三嘱”引用的是“祝哽祝噎”的典故,指的是在老人吃饭的时候,要在他们进食前或者进食结束再对他们祝寿。为的是防止老人打断老人吃饭,导致他们消化不良或被食物卡住。上联所述的意思是年长的老人为了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在饮食方面十分小心。吃饭喝酒不过量,细嚼慢咽以防鱼刺,大块的事物将喉咙卡住。

下联的意思是随着年纪的增长,虽然人身体的各机能都在退化,但只要保持每天心情愉悦,积极乐观地生活,有助于绵延益寿。张大千对联的下联所表达的让人不禁想到清朝时期石成金所写的《却病歌》,他在诗中所主张的就是人时刻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愈合。快乐就是一副长生不老的良药。

这幅张大千对联所表达的意思与张群所主张的养生之道不谋而合。他们都指出,在日常中要精细地生活,而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养生也是至关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对联的故事:姻联选婿传佳话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对联最早起源于民间风俗习惯,最终又回到群众中,因此对联既是文坛看重的高雅文学,又是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学,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大宋哲宗年间,京城王员外有一个宝贝女儿叫王玉珠,这个王小姐不仅娇妍聪慧,貌若天仙,而且知书达理,酷爱诗词歌赋。前来上门提亲的媒婆踏破了门槛,可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花花公子,她一律拒之门外,快二十岁了还没有寻上婆家,急得王员外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问女儿怎么办,王玉珠一笑,说她要通过姻联找一个有才学的人,并当即说出了上联,如有对出下联者,她立即在房中相会,并当面再出一下联,对出上联者方可定终身。见女儿已铁了心,王员外只好同意。

次日,王员外的家门前贴了一张告示,意为王小姐愿通过姻联来选婿,并将上联公布:“擒蛟龙,刺血研来写庚东。”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即传遍了京城,一时间,王员外门厅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但数日来,没有一幅下联能打动王小姐的芳心。

这天,王小姐和往常一样正在房中等待对下联的人,这时,帖身丫环挑帘而入又给她送来一幅下联,王小姐扫了一眼后,精神为之一振,这下联是:“捕彩凤,摘翎造笺描鸳图。”

“妙,妙,对得太好了。”王小姐高兴得拍手叫好,随即叫丫环传那人入房来相会。可不一会儿丫环却跑进来说,那人不见了,可能走了。王小姐一听,不禁仰天叹息:“真是人间知己最难求啊!”但她又闹不明白,此人为什么如此这般,是不是跟自己卖关子?

一转眼,数日又过去了,那个对联人仍未出现,与此同时,对联仍在继续,但始终没有合意的。正当王小姐灰心丧气之时,帖身丫环又送来一个下联,王小姐一瞅,顿时站了起来:“好,好,好。”这下联是:“捉月兔,拔毛扎笔绘鸾书。”此联不仅寓意深刻,妙中含蓄,比自己原先想象的不知要高多少倍,当即叫丫环快快将对联的公子叫进房来。

可当王小姐满心欢喜地迎到房门口时,她差一点跌倒在地,只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翁乐呵呵地步进房来,王小姐万万想不到,对联选婿竞选来一个比自己父亲还老的老翁,这如何是好?此时,门厅外传来阵阵嬉笑声,这分明是在嘲笑王小姐。

王玉珠不禁脸红一阵白一阵,并脱口吟出上联,想先难倒这不识趣的老翁:“白玉阶前,白发老翁,请出去,断今生痴梦。”老者应声而道:“红罗帐内,红粉佳人,邀进来,续前世良缘。”

不仅没有难住老翁,反而对方妙语联珠,王玉珠只好又复出一联:“悬联择夫非择父,知趣即去。”老翁也不甘示弱:“应对为徒不为图,青睐而来。”王玉珠一听,当即愣住了,不知其中之妙。

这时,老翁哈哈大笑了起来:“好才学,好才学。”边说边从怀中掏出一封书信递到了王小姐的手里,“我这是代徒来对姻联的。”王宝珠立即展开信,忽然一下跪倒在老翁面前:“原来是苏大学士,失敬,失敬。”来者老翁乃当朝大学士苏轼苏东坡,而上次对联之人叫秦显,系当朝才子秦少游的侄孙。

原来,秦显得知王小姐对联择婿的消息后,特来对出下联,可当他在门外等待时,忽然得到消息,家母病重,于是立即返回了故里。途中,秦显不愿意失去这天赐良缘,于是修书一封叫自己的恩师苏学士前来代徒促成这桩姻联。其实,王小姐早就知晓秦显的才学,今知他又是苏学士之徒,心里早已乐意,尤其是秦显急归探母,求师续缘之举,更是打动了她。当即答应了这桩姻缘。从此,苏东坡代徒姻联的故事也流传了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贺龙吟作对联的故事民间故事

全文共 1869 字

+ 加入清单

贺龙,字云卿,湖南桑植人。青少年时期由于出身贫苦等原因失去了求学机会,为此,贺龙后来常常自谦地对人们说:“我是没吃墨砚水的粗人,只晓得打仗,不懂得文字。”事实上,贺龙天资聪颖过人,又勤奋好学,而且善于从丰富的实践中、从社会“大学”里学习,触类旁通,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这一点从他吟作对联的趣闻轶事中即可得到印证。

睿智对句擒匪首

湘鄂川黔交界一带,土匪猖獗。大土匪头子罗梓文一次交火中身负重伤,临死前让儿子罗金彪在孤山上修座将军庙,塑一座尊像。佛台边还出了一副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广求文人应对下联。

罗金彪当了土匪头子之后,果然践行他老爹的遗愿,修庙造像写楹联。可是。这一直无法对出的下联终究是把他难住了,只好择日公开求对。

这天,征台摆好,20余人上台试对,结果纷纷败下阵来,因为“孤、独、单、匹、一”这五个字都是“一”的意思,实在难对。

这时候,一位30多岁的先生从容不迫地走上台来,用粉笔潇潇洒洒写下:

夹江两岸双炮对虎二英雄。

罗金彪一看,大喜望外,暗自佩服:真是一副绝配佳联,此人非常有才!于是,马上立起身来,面对那位先生毕恭毕敬地口称“博士”,作揖打拱,表示深谢。

这位对出绝妙下联的“博士”,不是别人,正是贺龙。1933年夏天,他率领红三军(由红二军团改编)来到此地,听说老百姓深受土匪之苦,决心为民除害。正巧,罗金彪公开广征对联。贺龙神机妙算,准备巧妙利用这一良机,亲自出马,去接近匪首,而后再伺机替老百姓教训他一顿。

第二天早上,罗金彪请“博士”同行,率领家人以及兵丁600多人全部上了孤山,进罗梓文庙堂祭祀。

贺龙说:“罗司令,弟兄们背着枪下跪磕头,有点不尊重老爷吧?再说,弟兄们不慎走了火,乱了庙堂,可就多有得罪了。”

罗金彪一听有道理,立即就让匪兵们把枪都集中放在一起。

就在罗金彪俯身跪在地下哭念祭文,谁也不敢抬头之时,事先埋伏在庙堂附近的红军战士冲了出来,生擒了匪首罗金彪,将全部土匪都一网打尽,使当地的人民重新又得到了安宁。

撰联宣传促团结

南北墩是湘鄂两省交界、共辖的一条小街。两省以街中心的“东西井”作为界限。1931年,湘鄂两大土匪头子朱疤子与罗效之各据一头,挑动两省边境土家族与汉族居民械斗,他们从中渔利。

贺龙带领红军进驻南北墩以后,发动百姓打土豪、斗土司。可是,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对于北街的土司。南街的群众不能批斗;而对南街的土豪。北街百姓又不能轻易批斗。

贺龙发现这一奇特的问题后,立即召开两地土、汉两民族的群众大会,准备进行一番宣传说服教育。目的是促进大家和平共处,团结对敌。

人头攒动的群众大会上,人们好奇地看到会场的台柱子上,醒目地贴着一副对联。人们情不自禁地诵读起来。识字者很快能够领会其中意思,不识字的则向识字者求教对联要义。人们还不由得进一步相互打问此对联的来由。

原来,这副对联是贺龙亲自撰写的。

上联是:打土豪,斗土司,何分南北:

下联是:闹翻身,求解放,哪管东西。

横批是:团结对敌。

这副对联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巧妙地将两个地名嵌了进去。人们看到这副对联都很有感触。从此,南北墩两地的土、汉人民就团结一致,共同对敌。

外联颂赞鱼水情

1931年春,按照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邓中夏任政委。

1931年6月20日,贺龙行装简便,亲率红三军进驻武当山,领导红三军发动群众开辟鄂西北革命根据地。当时,以武当道总徐本善为首的紫霄宫道人50余名迎至东天门外欢迎红军。红三军纪律严明、官兵一致、为老百姓谋求利益和幸福、对道人极其尊敬等所作所为,受到道人的热烈称赞。武当道人也从粮食、医药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想方设法给予红三军鼎力相助。在这里,贺龙与武当道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年9月,红三军得悉洪湖根据地的红九师已沿汉水北上,全军欢欣鼓舞,决定南下迎接红九师,一起返回洪湖,并决定留下红二十五师的1000多人,在分特委书记柳克明领导下坚持斗争。

临走时,贺龙特意赠给徐道总黄金2斤,以示感谢。同时赠送对联一副,嵌入“伟樵紫霄”四字,以示赞颂人民革命事业及侠义道人支持人民革命事业之情:

伟人东来气尽紫。

樵歌西去云腾霄。

当贺龙带领红三军撤离武当时,还将500余名伤病员留在紫霄宫。徐道总分派王教化等多名弟子细心照料。伤病员痊愈后,分三批被护送到房县大木均归队。出发前,徐道总令紫霄宫库房取出衣物。让伤病员化装成道人、香客和采药人等,以保证安全。

武当道人和武当山苏区群众至今一直十分怀念贺龙元帅,房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一首赞颂贺龙的歌谣:“高山顶上云套云,园中竹子根连根。河里鱼儿不离水,贺老总和人民心连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搞笑对联的故事

全文共 274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有这样一位老地主,他粗通文墨而又极喜附庸风雅。一天,他为母亲祝寿,大开筵宴,悬灯结彩。想在门口贴副大红对联,却又舍不得花钱请人撰写,便叫帐房先生将常见的"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写出来贴在大门上。帐房先生正写时,老地主忽然想起,这是为老母祝寿,应该改得切题才好。于是,让帐房先生把上联改为:

天增日月妈增寿;

老地主看了很得意。不过,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该相应改动才算工整。他又叫帐房先生把下联改为:

春满乾坤爹满门。

帐房先生听了,真有点哭笑不得,惊讶地问:"东家,这么改可不行呀!"老地主一本正经地说:"你懂个屁!爹对妈不是十分工整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王安石与对联里的爱情故事

全文共 1531 字

+ 加入清单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王安石与对联里的爱情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家住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年仅20。十年寒窗,已是饱学之士。正是英俊青年,意气风发。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是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当地人俱称:马员外是家有万贯钱财,只有一女。此女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马员外视女为掌上明珠,依女以文择婿。第一关,即是门上所挂两盏硕大走马灯,一盏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步”为仄声,当是上联。据当地人说,一共有三关,小姐还可能加试。

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可惜我没有时间在此地耽搁,如有时间,一定要会会这位才女。感叹自己无缘,只好与书童继续赶路。

王安石会试时,飞书走檄,斐然成章,第一名交卷。主考官是当代著名文豪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太子少师。他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便问到:答题如何呀?王安石道:学生自认尚可。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是主考官出联,“身”乃平声,应为下联。以下求上,往往难度较大。转念一想,不由心中“呀”了一下,便答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好对,大喜。尔真乃才思敏捷也。王安石却心中暗想:那才女是吾之贤助也。

拜别主考官,王安石急忙赶回馆驿。也不与其他学子考生谈诗论文、聚会饮酒。叫上书童,收拾东西。主仆二人,一人一骑。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镇。 这日,王安石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只见路上冷冷清清,王安石心中一凉,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急忙赶到马府门前,但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一个有字,一个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看见两个家人无精打彩,站立门旁.面前有一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王安石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一个家人懒怏怏拿起,送入大堂。

马员外坐在大堂之上,是心神不定。以文择婿已近三个月,各地才子见过无数,竟无一被小姐认可,真急杀老员外了。家人送上对句,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马家小姐虽也是心中焦虑,毕竟是大家闺秀,言行有矩。接过对句,展开一看, 但见上书: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笔法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小姐看着看着,眼圈一红,骂道:冤家,让我等得好苦。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王安石入堂,以晚生拜见马老。小姐在内隔帘观看。但见王安石英俊年少,气宇昂昂,话声朗朗,已是喜上眉梢。也是王安石满腹经纶,后两关自然轻松而过。两情相悦,终身立定。马老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有此贤婿,自然不会放过。王安石只好着书童回家报讯,让父母前来下聘。

这日,王家聘书、聘礼送到。马府是张灯结彩,锣鼓振天。合家上下,喜气洋洋。正在此时,又有飞报传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王安石此时仍觉意由未尽,又写一对联: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王安石是,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