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具有教育意义的成语故事汇总四篇 作文题目(经典20篇)

导语:今天,是一个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节日,它就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6255

作文

1000

盲人骑瞎马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盲人骑瞎

成语拼音:máng rén qí xiā mǎ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十分危险。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瞎子骑上瞎眼的马。比喻盲无目的地冲撞,危险之极。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成语造句:刘知侠《铁道游击队》第24章:“他又陷入过去‘盲人骑瞎马’的境地。”

盲人骑瞎马的成语故事

东晋文学家顾恺之到殷仲堪家中做客,恒温的儿子恒玄也在,三人高兴抽签玩文字游戏,就“危”字他们说道:“矛头淅米剑头炊”、“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旁人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独眼的殷仲堪十分不悦。

盲字开头的成语

盲人骑瞎    盲人摸象

包含有盲字的成语

盲人摸象    盲人骑瞎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教育孩子勤学额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学问有什么捷径吗?"陶渊明一听这话便皱了眉头,他想责备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学问时竟想找捷径。转念一想:少年是虚心讨教的,对晚辈应当循循善诱嘛!于是他严肃地说:“年轻人,常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你可理解其中含义?”

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渊明拉着他走到一块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聚精会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却仍然和原来一样不见长高。他失望地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呀!”

陶渊明又把少年带到溪边的大磨石前问:“你看看那块石头,那磨损的马鞍一样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想一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要你看禾苗,是想让你知道,虽然眼睛观察不到,但禾苗的确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的。如同我们做学问,知识的增长也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见成效。所以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少年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磨损的刀石是年复一年地磨损才成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说的是不是?”

陶渊明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会不知不觉中忘悼。”

少年一下子豁然开朗,叩首拜谢道:“多谢先生,小辈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从此再不妄想学习妙法了。”陶渊明高兴地对少年说:“我给你题个字吧”。挥起大笔写道: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过字幅,一直把它当作对自己勤学苦练的座右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掩耳盗铃成语故事新编

全文共 1155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人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结果被人家逮住了。这件震惊中外的盗窃案被上报后,皇上勃然大怒,特别下诏对其凌迟处死。但是,皇上又法外施恩,没有灭其九族,而是赐予其后代姓氏为“掩耳”,以便昭告天下,并让其后代永远记住祖先所犯的不赦之罪。

掩耳氏一脉相传,也不知过了多少代,如今还剩下四兄弟,老大掩耳智,老二掩耳勇,老三掩耳聪和老四掩耳明。这一天,老大召集四兄弟在一起开会。

老大掩耳智说:“当年我们祖先没有偷到手的那个太上老君做的紫金铃铛,现在依然悬挂在县文物局的大门上。我们一天不把它弄到手,就一天寝食难安。现在,这个历史重任就落在我们兄弟四人肩上了。”

老二掩耳勇说:“从我们祖先到现在,不知道有多少人试图盗取这个铃铛,可是都被抓住,命丧黄泉了。我看偷是不管用的,不如去抢,得手以后我们上景阳山落草为寇,好不快活。”老大掩耳智一听便反驳说:“盗窃是本宗族的传统。我们是非盗不取,非窃不用。”

这时,老三掩耳聪发话了:“我同意老大的意见。但是,老祖宗是因为掩耳盗铃才功亏一篑的,这次我们要改变一种战术,再也不能干那种蠢事了。”老大掩耳智一听又反驳说:“老祖宗在哪儿摔倒的,我们就要在哪儿爬起来。我们就是要堵住耳朵把铃铛弄到手,为掩耳家族光宗耀祖,报仇伸冤!”

老四掩耳明说:“要想把铃铛弄到手谈何容易呀!县文物局有那么多人进进出出的,把守又那么森严,我们怎么下手呀?”老大掩耳智说:“我已经打听清楚了,后天,县文物局只有三个人,副局长大张,办事员小李和保安老王,正是我们下手的好时机。我们分头行动,如此这般,掩耳盗铃的行动就定在中午12点整。”

第三天上午11点30分,副局长大张的一位好友从丰泽园叫了一桌好菜来看他。一进门就说:“张副局长,咱哥俩可是好久没见了。知道你忙,脱不开身,不敢请你下馆子,所以把好酒好菜叫到这儿来,咱哥俩一醉方休。”大张喜出望外,也没客气,于是就在办公室里摆开酒菜,两个人便“哥俩好呀,五魁首哇”划拳行令。

11点45分,有人给小李送来一个邮件。小李打开一看,原来是她男朋友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个最新款的苹果牌手触式MP4,随礼物的一张贺卡上写道:“亲爱的,请你现在就聆听MP4里面的音乐吧,那是你最喜欢的,现在就感受一下我对你炽热的爱吧!”小李激动万分。赶紧戴上耳机,如醉如痴地听起来。

11点55分,老王接到了从未见面的孙子从美国打来的电话。老王欣喜若狂,老泪横流,把耳朵紧紧地贴在听筒上,专心致志地捕捉着孙子说的每一句话,生怕有半点遗漏。

12点整,老大掩耳智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县文物局的大门口,毫不掩饰地摘下铃铛,大摇大摆地走了。铃声清脆悦耳,可是大张、老王和小李谁也没听到。他们还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掩耳四兄弟精心策划的。

老大掩耳智总结说:“掩耳盗铃并没有错,关键是看你掩谁的耳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面壁功深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宋代名僧普济的《五灯会元》。

意思:形容勤苦学习、造诣精湛的意思。

南北朝时,有个和尚名叫达摩,也写作达磨,是南天竺国(天竺,古印度)香至王第三子。

梁武帝普通元年,达摩渡海经广州来到当时南梁的首都建业(今南京)。梁武帝笃信佛教,但是达摩同他交谈后,却并不投契。于是离开建业渡江北上,到了北魏,在嵩山(今河南登封县北)的少林寺住下。

达摩在少林寺,整天整夜面对石壁而坐,不发一言,据说这叫做“壁观婆罗门”,人们谁也不懂他有些什么奥妙。他如此坚持了九年之久,直到老死。

这段传说虽然不可信以为真,但“面壁功深”的成语却是从这里产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防患于未然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发音:fánɡ huàn yú wèi rán

简拼:fhywr

类型:褒义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在事故发生前防范。

出处:《周易·既济卦》:“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解释: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灾祸尚未形成时就加以预防。

示例:我们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患于未然

既济卦,象征成功、完成。离为火,坎为水,水在火上,似煮成食物,谓既济。既济象征事已成、成功。六十四卦只有本卦六爻刚柔均当位。但是过于完整,反而僵化,不能再有大的作为,因此,必须坚守正道,继续奋发努力。否则,必将是起初吉祥,最终危乱。《既济》:亨小,利贞。初吉终乱。《彖》曰:“既济,亨”,小者亨也。“利贞”。刚柔正而位当也。“初吉”,柔得中也。“终止则乱”,其道穷也。《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鱼目混珠的故事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 yú mù hùn zhū )

解 释 鱼目:鱼眼睛;混:混同,冒充。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出 处 汉·魏伯阳《参同契》上卷:“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示 例 《花月痕》:“他道你是~,你该罚他一钟酒。”

近义词 以假乱真、冒名顶替、滥竽充数

反义词 黑白分明、泾渭分明、是非分明、一清二楚

故事:从前满愿在市场买了一颗直径约一寸的珍珠,特别喜欢就藏了起来。邻居寿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收藏。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寿量取出那颗叫人辨认是鱼眼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夜以继日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孟子·离娄篇》。

意思:日夜不停。形容日夜忙碌的情形。

周文王体恤人民,把百姓看作伤员一样随时关心爱护。他追求公正的道理,却又像永远没有达到目的似的从不自满。

他还想兼学夏、商、周三代君王的长处,来实施禹、汤、文、武四位贤王的德政;遇到有不合当时实际情况的问题,就抬头思考,白天想不好,夜里继续想;侥幸想通了,高兴得坐等天亮,以便立刻付诸实行。

《孟子·离娄篇》最后一段话的原文是:“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夜以继日”的成语即由此而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得心应手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得心应手

成语拼音:dé xīn yìng shǒu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得心:指摸索到规律;应:适应。心里怎么想,手上就能相应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做起事情来非常顺利。

成语来源: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成语造句:秦牧《艺海拾贝·在词汇的海洋中》:“即使这些都做到了,还不能说在写作时就一定十分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的成语故事

古时,匏巴弹琴,鸟儿会随着乐声而舞,鱼儿跃出水面倾听。郑国的师文听说后,就去拜师襄为师学琴。

得字开头的成语

得意忘形 得陇望蜀 得心应手

包含有得字的成语

马上得天 拼得工夫 愚者千虑 自以为得 鹬蚌相持 鹬蚌相持 鹬蚌相争 如鱼得水 不探虎穴 矢在弦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读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几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中华成语故事》,这里面有一个成语最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江郎才尽”。

这个成语讲的是南北朝著名文学家江淹,家境十分贫困。尽管条件不好,但还发奋读书,由于他刻苦自学,写出了许多精彩的文章。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思大大减退,写出的文章也没有风采了,人们都摇着头说:“江郎才尽了。”

关于这个成语其实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江淹在亭中午睡,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只笔在你那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还给我了吧!”江淹听了,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来还给他,从此,江淹文思枯竭,便再也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了。后来人们就用“江郎才尽”来比喻人的文思减退。

从这个成语故事中我知道了:学无止境,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不会像江淹一样不断倒退,使原有的才华枯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功德无量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各地: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成语出处: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南阳慧忠国师》:“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

成语繁体:功惪無量

成语简拼:GDWL

成语注音:ㄍㄨㄥ ㄉㄜˊ ㄨˊ 一ㄤ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功德无量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劳苦功高、广结善缘

反义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

成语例子:现在先生既然得到原文,我的希望是给他们彻底的修改一下,虽然牺牲太大,然而功德无量。(《鲁迅书信集 致孟十还》)

英语翻译:meritorious works

俄语翻译:исключительные заслуги

其他翻译:bienfaits sans bornes

成语故事

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洵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狱吏丙吉竭力保护。武帝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冒死相救,后来刘洵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宣帝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苛政猛于虎的成语故事介绍

全文共 609 字

+ 加入清单

苛政猛于虎也”来自《礼记?檀弓》。根据《汉书?艺文志》,礼记是孔子的弟子,听孔子传授有关礼仪的学问,记下笔记集结成书的。也有另外的说法是孔门更后面的弟子,去收集有关于礼仪学问的书籍编辑而成的。在古书中所谓的“记”,通常指的都是经书的注解,而礼记不仅仅止于对礼仪作注解,内容还包括了对古代礼节的阐述,是汇编古代礼学的重要著作。

“苛政猛于虎也”说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回,孔子路过泰山,在泰山旁边的一处坟墓前,看见一位妇人,正十分哀伤的哭泣。孔听到这哀凄的哭声,让子路上前去询问。子路问:大娘,您哭的这样的悲哀,是不是有什么伤心事儿呀?这位妇人回答说,我公公被老虎吃了,我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儿子又被老虎吃了。子路于是问,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妇人说,到处都是苛政啊!孔子感慨万千地对学生们说,千万记住啊!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从孔子所在的春秋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还是常常听说在许多国家存在着苛政,也还常常听到有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流离失所,逃离本国,去别的国家去当难民。这些难民宁愿在收容国过着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到母国。这不就印证了孔子所说的“苛政猛于虎也”。

〖原文:孔子适齐,过泰山,有妇人哭于墓,使子路问之。答曰:昔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也,今吾子又死也。子路曰:何不去乎?妇曰:无苛政。子路以告。孔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相知恨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相知恨晚讲的是新认识的朋友觉得认识对方太晚了,形容新交的朋友十分投合,下面整理了关于相知恨晚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新结交的朋友之间的深挚情谊。

故事出处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欢甚,无厌,恨相知之晚。”

出处译文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成语故事

西汉时,汉景帝母亲窦太后有一个侄子,名叫窦婴,极有才华。景帝登基后,急需良臣辅弼,于是让窦婴担任太子的老师,在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又赐给他魏其侯的爵位,后又拜他为当朝丞相。众多官员知道他深得皇帝恩宠,都来投靠于他。

这位窦丞相推崇孔夫子的思想,而窦太后则是道家学派的忠实信徒。终于有一天,窦太后对他厌烦起来,就让景帝罢了他的官职。窦婴失去权势之后,原来投靠他的人都不再理睬他,而一个叫灌夫的人倒常到他府上来,与他叙谈。

灌夫本是大臣张孟之子。张孟曾是颖阴侯灌婴的部下,因为灌婴很欣赏他,就让他改姓为灌。七国之乱时,灌孟为保卫社稷在战场上死去。从此灌夫恨透了叛军,在作战时特别勇敢,屡立奇功。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他觉得淮阳(今属河南省)属于交通要道,又屯有重兵,不可轻易托付于人。想来想去,武帝才任命灌夫为淮阳太守。后来,由于灌夫在淮阳任上政绩突出,又被调入京城长安,被委任为太仆(掌管御用车马的官员)。

灌夫非常正直,从不巴结位高权重之人。但他喜欢交往,每天在他家吃饭的英雄豪杰竟然有百人之众。

灌夫酷爱饮酒,一旦喝醉了就很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必要的约束。一次,他和窦太后的弟弟窦甫在一起饮酒作乐,菜过五味后他不觉酩酊大醉,好端端让窦甫尝了一顿拳头。汉武帝很爱惜灌夫,害怕窦太后杀他泄愤,就将他贬到外地为官。一晃几年过去了,灌夫因事免职,回到长安,过起了赋闲的生活。

这时,窦婴依旧受人冷落,灌夫就常到他府中走走。

窦婴无权无势之后,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也认清了那些势利小人的嘴脸。而灌夫的珍贵友谊,使他深受感动。而灌夫呢,也想和窦婴深交,来抬高自己的名声。

两个人都非常尊重对方,甚至有着父子一般的感情,总是融洽地相处,一点儿也不感到厌倦。他们都后悔相互了解得太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举棋不定的成语解释及故事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ǔ qí bù dìng

【典故】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藕。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释义】拿着棋子,不知下哪一着才好。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犹豫不决

【结构】连动式

【近义词】犹豫不决、优柔寡断

【反义词】斩钉截铁、当机立断

【同韵词】摸索门径、吹灰找缝、屈节辱命、十战十胜、洞中肯綮、河清云庆、珠联玉映、达观知命、打牙打令、修心养性。

【年代】古代

【灯谜】最慢落子的下棋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卫国人宁殖将国君卫献公驱逐,另立公孙剽为国君。临终前嘱咐儿子宁喜去齐国接回卫献公。宁喜去看望了卫献公表示愿意帮他回国。大夫大叔仪事后对宁喜说:你这样举棋不定会招致大祸的。卫献公回国后就杀了宁喜。

【示例】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 欧阳山《苦斗》七十八

【成语造句】

1、那一次,由于尼克松先生有着美国西部和南部垄断资本势力的支持,由于乔治·罗姆尼州长在竞选过程中发生失误,也由于纳尔逊·洛克菲勒州长一度举棋不定,踟蹰不前,由于这种种原因,使尼克松先生得以突围成功。

2、迟大冰的喜兴劲儿一点也没有了,他望着空荡荡的马棚,不知道该进还是该退了?正在他举棋不定时,卢华朝他走了过来,他立刻决定对卢华进行摸底,因而不等卢华开口,他就忿忿地说,"你还把我迟大冰当成人吗?调动我的工作为什么事先也不打声招呼?"

3、苏先生,军长为什么还不下决心,还要这样举棋不定的今天战一下明天和一下呢?为什么不趁敌人的大军没有集合以前把敌人赶出去呢?

4、毛泽东同志全面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认为傅作义集团举棋不定,存在着坚守平津,全部南逃,蒋系的24个师南逃,傅系的20个师西窜绥远的三种可能性。

5、这种矛盾的心理和举棋不定的思想状态影响了他的排兵布阵和技战术的组合。

6、可是这批财富却成了老马尔蒂尼的精神负担,成了他的心理障碍,成了他制定技战术时举棋不定的因素。

7、每当肖邦为稍纵即逝的灵感作最后定型而举棋不定时,乔治桑都能给予艺术上的帮助与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因小失大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因小失大是一个成语,拼音yīn xiǎo shī dà,是指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形容为了小的利益而失去大的利益,得不偿失。

近义词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叶障目;得不偿失;因噎废食;舍本逐末。

有个书生,住在京城里。一天,他偶尔路过延寿街,看见一个年轻人正在买书,刚好有一枚钱掉在地上,他就走过去用脚踩住钱。等年轻人走后,他弯下腰把钱捡起来。旁边坐着个老人,看了他半天,忽然站起来问他的名字,问完了,冷笑两声就走了。

后来,这个书生得到了江苏常熟县尉的职位。正式上任前,他去拜访自己的上级江苏巡抚汤潜庵。可求见了十多次,巡抚都不见他。巡抚还传下命令,叫这人不必去赴任了,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经挂进了被检举弹劾的公文里了。

书生大惑不解,问是为什么事情而被弹劾的。人家回答说:“因为你贪污。”书生很奇怪:我连官都还没做一天呢,哪里会贪污?就想进去当面解释一下。

差役再次传达了巡抚的话:“你难道不记得当年在书铺里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那一文钱如命。现在你运气好,当上了地方官,那你还不把手伸进老百姓的口袋里去偷,成了戴着乌纱的小偷?请快走吧,别一路上哭个不停。”这时他才知道,当年问他姓名的老人,竟是这位汤老爷,于是惭愧的辞官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貌古心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古貌古心

【汉语拼音】gǔ mào gǔ xīn

【近义词】:古道热肠

【反义词】:推陈出新

【成语出处】

1、唐·韩愈《孟生》诗:“孟生江海上,古貌又古心。”

2、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季苇萧迎了上去,见那人方巾阔服,古貌古心。

3、明·张岱《陶庵梦忆·濮仲谦雕刻》: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成语解释】形容外表和内心具有古人的风度。

【古貌古心造句】前面那位老人很怀旧,一副古貌古心的仪态,很是和蔼可亲。

【古貌古心的成语故事

《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次日早晨,一个人坐了轿子来拜,传进帖子,上写“年家眷同学弟宗姬顿首拜”。季苇萧迎了出去,见那人方巾阔服,古貌古心。进来坐下,季苇萧动问:“仙乡尊字?”那人道:“贱字穆庵,敝处湖广。一向在京,同谢茂秦先生馆于赵王家里。因返舍走走,在这里路过,闻知大名,特来进谒。有一个小照行乐,求大笔一题。将来还要带到南京去,遍请诸名公题咏。”季苇萧道:“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弄斧班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宝刀不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比喻虽然年龄已大或脱离本行已久,但功夫技术并没减退。

成语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0回:“张郃出马,见了黄忠,笑曰:‘你许大年纪,犹不识羞,尚欲出阵耶?’忠怒曰:‘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成语繁体:寳刀不老

成语简拼:BDBL

成语注音:ㄅㄠˇ ㄉㄠ ㄅㄨˋ ㄠ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褒义成语

成语用法:宝刀不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老将不减当年勇。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老当益壮、宝刀未老

反义词:年老体衰

成语例子:孙犁《文事琐谈》:“我从来不相信,朋友们对我说的,什么‘宝刀不老’呀,‘不减当年’呀,一类的话。”

英语翻译:a good sword never get dull

成语故事:当年魏将张郃攻打蜀国的汉中地区,守将告急。老将黄忠请缨出战,并且让同是老将的严颜当副将。到了关上,两军对峙,张合便笑黄忠这么老了还出来打。黄忠怒道:“竖子欺吾年老,吾手中宝刀不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白首同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表示两个老人同时而死。

出处

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仇隟》。

故事

晋代有一个大富豪叫石崇,他的爱妾绿珠,貌美而且擅长吹笛。有权有势的中书令孙秀想霸占绿珠,就派了人去强行索要。石崇勃然大怒:“绿珠是我最喜欢的,谁要也不给!”使者回报后,孙秀大怒,决心报复石崇。

后来,孙秀假传诏书去逮捕石崇。当抓人的军士到了石崇的别墅金谷园时,石崇正在楼上与绿珠饮酒,他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而获罪。”

绿珠流泪泣道:“您因为我而获罪,我应当死在您面前,表白我的愧意。”说罢跳楼自尽。

石崇有个朋友叫潘岳(字安仁),年轻时曾用鞭子打过孙秀,孙秀一直怀恨在心。孙秀当了中书令后,就陷害潘岳。潘岳与石崇同一天被捕,也同一天被处死。

石崇被先押到刑场,他事先不知潘岳也被捕。潘岳被押到时,石崇问:“安仁,你怎么也落到这个地步呵?”

潘岳说:“这就是‘白首所同归’呵!”

“投分寄石友,白首所同归”是从前潘岳赠石崇诗中的句子,谁知竟不幸而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龙”的成语故事八仙斗苍龙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传説,有一天八仙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纯阳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他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抛,喝声”变〃,顿时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龙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斗歌,好不热闹。不料,因此惹出一场麻烦来。

原来,龙宫里有条花鳞恶龙,是龙王的第七个儿子,称为“花龙太子”。这天,他闲得没事,在水晶宫外游荡,忽闻海面上有仙乐之声,便循声寻去,猛见一条雕花龙船,内坐八位奇形怪状的大仙,其中有个妙龄女郎,桃脸杏腮,楚楚动人花龙太子见此仙姿,魂魄俱消,早忘了师傅南极仙翁的忠告,忘了龙王母的训导,想入非非,似魔似痴的迷上何仙姑了。

八仙在海上寻欢作乐,怎会想到花龙太子半路挡道。平静的海面突然掀起一个浪头,将雕花龙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心细,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锺离打开蒲扇蛰脚底;蓝采和攀住了花篮边;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只有吕纯阳,毫无戒备,弄了个浑身湿透。

这时,汉锺离慌忙检点人数。点过来,点过去,只有七位大仙。男的俱在,独缺一个何仙姑。奇怪,这何仙姑到哪里去了呢?汉锺离掐指一算,大吃一惊,原来是花龙太子拦路抢亲,把何仙姑抢到龙宫里去了。 这一回,大仙们可大动肝火了。个个咬牙切齿,杀气腾腾,直奔龙宫。 花龙太子知道七仙不会善罢干休,早在半路上伺候着。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珍珠鳌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七仙淹来。汉锺离挺着大肚子,飘飘然降落潮头,轻轻煽动蒲扇。只听“呜…忽…”一声,一阵狂风把万丈高的和虾兵蟹将都煽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四大天王连忙关了南天门。花龙太子见汉锺离破了它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窜出一倏巨鲸,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锺离。 汉锺离急忙煽动蒲扇,不料那巨鲸毫无惧色,嘴巴越張越大。这下,汉锺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中,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鲸鱼听了,斗志全无,竟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吕纯阳挥剑来斩鲸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着,眼前哪儿有什么鲸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纯阳恼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谜谜説: “莫恼!莫恼!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它的那根拐杖"唰"地窜出海面。铁拐李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只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蓝采和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这巨鲸和章鱼都是花龙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撒蹄追赶。眼着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花龙太子输红了眼,现出本相,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权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七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花龙太子。

花龙斗不过七仙,只得向龙王求救。 龙王听了,把花龙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送出何仙姑,好话讲了一百零五斗,八仙还是不肯罢休。龙王没办法只好请来南海观音大士讲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八仙再也没有兴趣去游蓬莱岛了。大家都怪吕纯阳节外生枝,才寻来一场懊恼。吕纯阳笑着説:“这要怪何仙姑,谁叫她是个女的,又生得这么漂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简短的成语寓言故事

全文共 224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一:一夔已足

传说在黄帝时代,东海有座山上出现了一只怪兽。它的形状像牛,头上无角,只有一只脚,却行走如飞;眼睛发出明亮的光,白天像太阳;发出的吼声比打雷还响,非常吓人。人们称这怪兽为夔。

到了尧统治天下的时候,民间出现了一位很有名气的乐师,名字也叫夔。他精通音律,特别擅长击磐。磐是一种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据说夔一击磐,百兽就会随着它的节奏跳舞。

舜继位后,认为音乐能体现天地的精华,打算任命一位乐官,便派重黎到民间去物色。重黎找到夔后,把他推荐给舜。舜任用他后,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能。

舜非常欣赏夔的才能,决定派他到各地去正音协律,传播音乐。重黎担心夔一人难以胜任这个重任,建议舜再寻找几位乐师协助他执行任务。舜听后摇摇头说:“音乐之本,贵在能和。像夔这佯精通音律的人,一个就足够了。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二:奄奄一息

不久,晋武帝又征召李密为太子待从官。他不敢不从,他更不愿离开年迈的祖母,就向晋武帝上表陈情,叙述自己的不幸身世,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李密在《陈情表》中说:臣命运坎坷,早年便连遭不幸。出世刚六个月,父亲亡故。四岁那年,舅舅逼迫母亲再嫁他人。臣全靠祖母刘氏抚养长大。现在祖母年老,长年疾病缠身,久卧不起,犹如西山落日,气息奄奄,生命不长,早晨难保晚上了。臣如无祖母抚育,难有今日;祖母如果失去臣的奉养,也无法度完余年。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臣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因此,臣为陛下效力的日子长,而报答祖母的日子短呀!所以臣以这种乌鸦反哺其母的私衷,来乞求陛下准允臣为祖母养老送终。臣之辛酸困苦,乡邻官府共睹,天地神明可察。

文章写得委婉恳切,真挚动人。直到祖母死后,李密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三:燕雀处堂

孔鲋,字子鱼,孔子九世孙,战国末年,他旅居魏国,是当时的著名人士。他在《论势》中,记叙了一件当时发生在魏国的故事。他说:秦兵攻伐赵国。赵国是魏国的近邻,魏国的大夫们却不警惕,反而认为局势对他们有利。魏国的国相子顺责问他们有什么根据,他们说:"如果秦国打败了赵国,我们就同秦国表示和好;如果秦兵被赵国击败,我们就趁它危兵之时出兵袭击,就可以轻易大获全胜。”子顺笑道:“不见得!秦国从秦孝公上台以来,就从未打过败仗,他们的将领都是经验丰富的优秀人才此次秦兵必能战胜赵国,你们必定无‘机’可乘!”大夫们又说:“就算秦国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又有什么损失?邻国倒霉,强不起来,不正是对我国有利吗!”子顺说:“秦国是侵略成性的贪暴之国,它若亡了赵国,必然不会就此满足,一定会继续东进那时魏国就遭殃了。”

接着,子顺讲了一个故事:燕雀,泛指燕子或麻雀一样的小鸟,他们在一家人的堂屋里筑了巢。母子大小,吃吃叫叫,聚居一起,快乐逍遥,它们以为住在这样的地方最太平、最可靠,不料有一天,这家人灶上的烟囱坏了,火焰往上直冒,一会儿就烧着了屋梁,一场灾难已经无法避免,而燕雀们脸不变色,依然无忧无虑,认为房子着火,这与他们没有关系,因为它们的窝都是好好的。它们一点也没想到大祸快要临头。

子顺讲完了这段故事,然后严肃地对大夫们说:“现在你们全不想到,赵国如被攻破,大祸便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难道人可以无知得像燕雀一样吗?”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四:一误再误

宋太祖病危时,他果然按照母亲的遗嘱,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嘱咐把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仍是在宋太祖在位时,老四赵廷美就被封为魏王,宋太宗做了皇帝后,又让他做了开封府尹。赵廷美从小就爱出风头,刚愎自用,跟着年纪的增加,他变得更加骄横专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也奈何不了他。

他也晓得母亲的遗言,当初见三哥赵光义做了天子,二心想三哥早点逝世掉,好把皇位传给他。后来,他看宋太宗身体很好,短期内很少有继位的可能,便打算用诡计手腕篡夺皇位。

一天,宋太宗赵光义把宰相赵普找来磋商,咨询他对传位问题的见解,问他自己应当把皇位传给儿子呢还是服从他母亲的志愿,把皇位传结弟弟魏王。赵普说:“陛下,太祖皇帝没有把皇位传给他儿子,而把皇位传给了你,这样做已经错了;假如您再把皇位传给魏王,而不传给自己的儿子,那不是一误再误,一错再错吗?”

宋太宗听了,这才消除了把皇位传给魏王的动机。后来有人举报魏王赵廷美阴谋造反,赵普又对太宗说:“魏王心怀不轨,能够把他放逐到边远处所去,避免他动员叛乱。”

宋太宗服从了赵普的看法,削去了赵廷美魏王的封号,把他贬到边远的房州。不久,赵廷美便郁郁死去。

成语寓言故事简短篇五:一挥而就

文天祥到了临安,立即被任命为右丞相,并作为南宋使臣赴元营谈判。文天祥到了元营,怒斥元军首领背信弃义。元军首领理屈辞穷,恼羞成怒,强行将文天祥扣押。文天祥千方百计从元营脱身,一路饱经艰险,到达江西,集合南宋官军,奋起抵抗元兵。他转战广东、福建,几次给敌军以沉重打击,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兵败被俘。元军将领张弘范原是宋军将领,他投降了元兵,又劝文天祥归顺。

文天祥把过零丁洋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抄给他,表明心迹。全诗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诗,知道文天祥绝不会屈服,便将文天祥押解到元朝京城大都。

文天祥在押解途中几次自杀不成,绝食七天七夜没有饿死。在狱中还写下《正气歌》,这首诗现在读起来还令人肃然起敬。文天祥终因宁死不降被元兵杀害,以他自身的壮举谱写了又一首“正气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豁达先生

成语拼音:hu dá xiān shēng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胸。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

成语来源:《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成语造句:他被人公称为豁达先生。

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孝廉蔡魏公对人讲鬼有三技:一迷、二遮、三吓。他列举他的表弟豁达先生遇鬼的故事。豁达先生晚上路过西乡,看到一个涂脂擦粉的女人跟着他走,后又上前拦住他,继而又变成披头散发、血流满面的恶鬼吓他,他始终不怕,鬼拿他没辙。

豁字开头的成语

豁达先生

包含有豁字的成语

豁达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寓言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9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寓言的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杯弓蛇影

【拼音】: bēi gōng shé yǐng

【解释】: 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成语故事】:

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

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亡羊补牢

【拼音】: wáng yáng bǔ láo

【解释】: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下去。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看到这样情况非常着急,总想好好劝劝他,但是楚襄王只顾享乐,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有一天,庄辛实在忍不住了。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老糊涂了吧,竟敢这样诅咒楚国,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就这样,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攻打楚国,楚国几乎没有什么抵挡就让秦国攻陷了楚国的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今河南信阳市一带)。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于是,又悔又恨,便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说:“主公果真有悔改之意吗?” 楚襄王说:“我现在太后悔了,不知道现在还迟不迟?” 庄辛说:“那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于是,庄辛就讲道: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中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楚襄王一听到这个故事就明白了庄辛的意思,于是他接着对庄辛说:“庄爱卿,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 于是,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振作起来,改正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遵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度过了危机,振兴了楚国。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拔苗助长

【拼音】: bá miáo zhù zhǎng

【解释】: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将苗拔起,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结果反而把事情弄糟。

这个成语来源于《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是一部儒家经典,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轲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这部书中有个故事十分有名: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担心自己田里的禾苗长不高,就天天到田边去看。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往上长。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办法帮助它们生长。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急忙奔到田里,把禾苗一棵棵地拔,从早上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精疲力尽。

他回到家里,十分疲劳,气喘吁吁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总算没白费,我帮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的儿子听了,急忙跑到田里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孟轲借用这个故事向他的学生们说明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主观地急躁冒进,就会把事情弄糟。

自相矛盾

【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解释】: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夸说自己所卖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把它刺穿;又夸说自己所卖的矛十分锋利,没有东西不被它刺穿。路上有人听见后,忍不住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楚国人立刻瞠目结舌,无法回答他的问题。

买椟还珠

【拼音】: mǎi dú huán zhū

【解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掩耳盗铃

【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解释】: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看见人家门口有一口大钟,就想把它偷去。可这钟太重,没法背走,他就取来一个铁锤,想敲碎后一块块偷走。可是还有一个问题,用铁椎砸钟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肯定会被人抓做的。他转念一想:钟一响耳朵就能听见,可是如果把耳朵蒙起来,就什么都听不到了!

掩耳盗铃: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

刻舟求剑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释】: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赶紧去抓,已经来不及了。

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吕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写完这个故事后评论说这个,刻舟求剑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守株待兔

【拼音】: shǒu zhū dài tù

【解释】: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有位宋国的农夫,他每天早上很早就到田里工作,一直到太阳下山才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有一天,农夫正在田里辛苦的工作,突然却远远跑来一只兔子。这只兔子跑得又急又快,一个不小心,兔子撞上稻田旁边的大树,这一撞,撞断了兔子的颈部,兔子当场倒地死亡。一旁的农夫看到之后,急忙跑上前将死了的兔子一手抓起,然后很开心的收拾农具准备回家把这只兔子煮来吃。农夫心想,天底下既然有这么好的事,自己又何必每天辛苦的耕田?

从此以后,他整天守在大树旁,希望能再等到不小心撞死的兔子。可是许多天过去了,他都没等到撞死在大树下的兔子,反而因为他不处理农田的事,因此田里长满了杂草,一天比一天更荒芜。

画蛇添足

【拼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成语故事】:

战国时楚国有位管祠堂的人,在祭祀后把酒分给底下办事的人,但酒不够分,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得最快的人就可以喝酒。

其中一人画得最快,正打算拿酒来喝,因见其它人还未画好,他就再为蛇添上脚,此时另一人刚好画好了,便从他的手上把酒抢过来,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为甚么要为它添上脚呢?”说完就把酒喝掉了。

滥竽充数

【拼音】: làn yú chōng shù

【解释】: 滥:失实的,假的。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成语故事】:

滥竽充数这则成语的滥是失实,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的意思;竽是一种簧管乐器;充数是凑数。指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是以次充好,有时也用作自谦之辞。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竿,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潜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战国时期,齐宣王非常喜欢听人吹竽,而且喜欢许多人一起合奏给他听,所以齐宣王派人到处搜罗能吹善奏的乐工,组成了一支三百人的吹竽乐队。而那些被挑选入宫的乐师,受到了特别优厚的待遇。

当时,有一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浪荡子弟,名叫南郭。他听说齐宣王有这种嗜好,就一心想混进那个乐队,便设法求见宣王,向他吹嘘自己是一名了不起的乐师,博得了宣王的欢心,把他编入了吹竽的乐师班里。可笑的是,这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竽。每当乐队给齐宣王吹奏的时候,他就混在队伍里,学着别的乐工的样子,摇头晃脑,东摇西摆,装模做样地在那儿吹奏。因为他学得维妙维肖,又由于是几百人在一起吹奏,齐宣王也听不出谁会谁不会。就这样,南郭混了好几年,不但没有露出一丝破绽,而且还和别的乐工一样领到一份优厚的赏赐,过着舒适的生活。

后来,齐宣王死了,他儿子齐潜王继位,潜王同样爱听吹竽。只有一点不同,他不喜欢合奏,而喜欢乐师门一个个单独吹给他听。

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后,吓得浑身冒汗,整天提心吊胆的。心想,这回要露出马脚来了,丢饭碗是小事,要是落个欺君犯上的罪名,连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趁潜王还没叫他演奏,就赶紧溜走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