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作文我眼中的杜甫(汇编20篇)

浏览

4410

作文

155

读杜甫人物传记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看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喜欢杜甫,或者说,对他不怎么感冒。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李白的洒脱乐观。但最近我对这个忧国忧民的老人起了一些兴趣。

从现实角度讲,杜甫之于这个世界,仿佛除了流传下来些好诗以外没有其他贡献了。他尽管可以讲出人民大众之苦,但他既不是帝王,又不受宠,他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不是权臣,不能施展心中的报复;他不是圣人,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他也不是高僧,不能以佛教感化众人;他不是将军,收复不了失地,扩张不了版图。他不过是一个在动乱的时代忧愁的人,是一个潦倒、落魄又不得志的穷酸文人。他文采好,但不能当饭吃,他挣钱少,但看到人民的艰苦还是会觉得太多。君王不重视他,他还是要追随,永远伴着希望和期待一路追随。总之,他很痴愚,也很顽强。

杜甫只与李白相遇过一次,但这却让他念念不忘。

在任何时候杜甫对这个世界都不会放弃,他会自然而然地想对这个世界负责,这是他的本性。他看了太多苦难。失去了官位,他着急不能救黎民于水火,朝廷昏暗龌龊,他不放心丢下君王独自离去。他在官宦仕途中奔波,在祖国大地上奔走,他目睹并感悟着人民疾苦,发出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的呼喊和"大庇天下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这就是忧国忧民更甚于忧家忧己的杜甫。而李白则不然,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战乱并不频繁。李白也曾看过官场的黑暗,但他选择的却仅仅是远离政治,这很大成分上来源于他潇洒不拘的性格。杜甫胜过李白的地方在于,他批判社会的目光不紧紧盯着上层,他同时也在观察着下层。

杜甫这个人还真是深沉,他的大气是很少有人能比拟。并不是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傲气,而是心中装下大千世界,于厚土之中深深扎根,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他对百姓命运的关怀,对民生疾苦的描写,处处都有他所遭受的痛苦渗透在里面,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它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这或许就是他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的原因吧。

这样喜欢自由的我都开始喜欢他了,我想不会有谁永远也不爱杜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遇见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读杜甫的诗。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杜诗,亦或喜欢上杜甫这个人。当杜诗受到了历代诗家“奇才奇气”、“立言忠厚”的赞叹之后,多数现代人倒觉得他为人太消极,所作之诗风格太沉郁,太消沉。

那么,杜甫果真如此吗?

是,却也不全是。离了沉郁便不是杜甫,可他的一生又怎是区区“沉郁”就能说尽的呢?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或许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如果你读过青年的杜甫,或许便能理解那份沉郁,那种一个人对一代江山的守望。它注定是满腔悲凉。

想便知:他打小就老是哀叹,感伤吗?并不是,年青的他有他的拏云壮志,直指那个时代一个青年至高至伟的追求。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偏偏不如他的愿---昏君当道,奸臣掌权,战火频仍,国破家亡。现实可曾给他退路吗?没有!他眼中,所见之处,满目皆疮痍。哪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又哪里会知道,贫穷的人在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发生变故,致使“贫窭有仓卒”。杜甫何尝不愿做一个畅快的诗人?但残破的江山,总争着入他的眼里,然后又流泻在他的笔端。

由少壮入残年,他的足迹踏遍河山,却也没能为那个时代做些什么。面对牵肠挂肚的苍生,只有无能为力。何不放下呢……这便是当代人们要问的吧。当现实令人绝望时,陶潜、太白、东坡都选择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然而,或许是在受儒家氛围熏陶的家庭中长大,杜甫被深深地印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印记。他所选择的,是在尘世间继续浮沉。无论是“常恐死于道路中”,或是处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尴尬处境。他始终无法释怀,无法撇开他心心念念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明苍生。

有人说杜甫愚忠,即使心中念着苍生,试问又有何人能知?何人能晓?可悲的正是,无人知,少人晓。甚至连他本人也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作为区区一个诗人,他的声音何其微弱。诗中的呼喊只能随着世事的秋风飘荡、湮灭。可他,仍用仅存的,微薄的一丝盼望,支撑着从青须乌发到苍苍白发。

我们既渴望有人代表义理和公心,却又对“知其不可而为”的坚守不屑一顾。是现代人太过苛刻了吧。

于天地苍茫间,于高台楼阁上,我遇见了一个,背影寂寥却顶天立地的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杜甫草堂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来到四川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坐着小车车来到了远近闻名的“杜甫草堂”。

大家知道杜甫是谁吗?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我十分崇拜他。我之所以崇拜他,并不是因为他写了很多诗,而是因为他忧国忧民,上思报效国家,下忧百姓疾苦,即使在屋漏衾寒之际,心心念念的仍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我们这列“小火车”随着人群进入了草堂。依次穿过大廨、诗史堂、柴门和工部祠,便来到了杜甫住的房子——茅屋。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如今的草堂,不见杜甫身影,也不见迎客的繁花,只有一条长满青苔的石子小路,无声地凝视来往的游人。游人如织,或满脸含笑,自拍留念打卡;或一脸凝重,眉头紧锁,轻轻抚摸这里的一草一木,碑石题字;最惹眼的是我们这些从广州远道而来的小学生,静静地立在茅屋前,专注地听老师追溯草堂过往,杜甫晚年人生历程。

据说,安史之乱余波平息后,杜甫一家来到成都后,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住进了茅屋。我不禁仔细端详茅屋。茅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破烂——屋顶上的几块茅草不知飞到了哪去,发黄的墙壁被划破了,露出了条条竹子。屋子里面,也是一片冷清。唯一的优势是,屋子里还是挺大的。

时光倒回到风雨飘摇时的唐朝,在八月的一个深秋,狂风怒号,刮走了屋顶上的几层茅草。茅草到处乱飞,有的掉进了池塘,有的挂上了柳梢。一群儿童将茅草抢走了,杜甫因为年迈了追不上,倚着竹杖独自叹息。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雨,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妻儿又饿又冷,唯一可以御寒的是一床盖了多年的布衾,又冷又硬的被子,早就被孩子蹬破了……杜甫晚年的生活可真是凄苦啊!可是即使这样,他仍不忘忧心天下寒士,在这里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怪不得人们叫他“诗圣”!

晨!漫步草堂翠幕荫,鸣蝉尽,群雁绮霞中。

依依不舍地走出草堂,我在心里默默跟杜甫说再见。但是他忧国忧民的精神正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也将在无数个少年的心里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杜甫遇李白

全文共 1698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

李白与杜甫相遇,在744年。那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相差11岁。

其实,李白不仅在实际年龄上比杜甫大11岁,而且在诗坛辈分上整整先于杜甫一个时代。

两人见面时,李白已名满天下,杜甫还只是崭露头角。杜甫早就熟读过李白的很多名诗,此时一见真人,崇敬之情溢于言表。一个取得巨大社会声誉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轻松和洒脱,这种风范落在李白身上更是让他加倍地神采飞扬。眼前的杜甫恰恰是最能感受这种神采的,因此他一时全然着迷。

李白见到杜甫也是眼睛一亮。他历来不太懂得识人,经常上当受骗,但那是在官场和市井。如果要他来识别一个诗人,他却很难看错。即便完全不认识,只要吟诵几首,交谈几句,便能立即作出判断。杜甫令他惊叹,因此二人很快成为好友。他当然不能预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将与他一起成为执掌华夏文明诗歌王国数千年的最高君主而无人能够觊觎;但他已感受到,无法阻挡的天才之风正扑面而来。

他们喝了几通酒就骑上了马,决定一起去打猎。

他们的出发地也是见面地,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部,旧地名叫陈留。到哪儿去打猎呢?向东,再向东,经过现在的杞县、睢县、宁陵,到达商丘,从商丘往北,直到今天的山东地界,当时有一个大泽湿地,这便是我们的两位大诗人纵马打猎的地方。

当时与他们一起打猎的,还有一位着名诗人高适。高适比李白小3岁,属于同辈。这位能够写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种慷慨佳句的诗人,当时正在这一带“混迹渔樵”“狂歌草泽”。也就是说,他空怀壮志在社会的最底层艰难谋生,无聊晃悠。这是他的“地盘”,沟沟壑壑都了然于心,由他来陪猎,再合适不过。

挤在他们三人身边的,还有一个年轻诗人,不太有名,叫贾至,比杜甫还小6岁,当时才26岁。年龄虽小,他倒是当地真正的主人,因为他在这片大泽湿地北边今天山东单县当县尉,张罗起来比较方便。贾至还带了一些当地人来凑热闹,其中也有几个能写诗的。

于是,一支马队形成了。在我的想象中,走在最前面的是高适,他带路;接着是李白,他是马队的主角,由贾至陪着;稍稍靠后的是杜甫,他又经常跨前两步与李白并驾齐驱;贾至带来的那些人,跟在后面。

当时的大泽湿地,野生动物很多。他们没走多远就挽弓射箭,扬鞭跃马,奔驰呼啸起来。高适和贾至还带来几只猎鹰,这时也像闪电般蹿入草丛。箭声响处,猎物倒地,大家齐声叫好,任何人的表情都不像此地沉默寡言的猎人,更像追逐嬉戏的小孩。马队中,喊得最响的是李白,而骑术最好的应该是高适。

猎物不少,大家觉得在野地架上火烤着吃,最香最新鲜,但贾至说早已在城里备好了酒席。盛情难却,那就到城里去吧。到了酒席上,几杯酒下肚,诗就出来了。即席吟诗的不是别人,是李白和杜甫,连高适也只能躲在一边了,真是奢侈至极。

诗有典雅的面容,但它的内质却是生命力的勃发——无论是诗的个体、诗的群体、诗的时代都是这样。没有生命力的典雅,就不是我们喜欢的诗。因此,由诗人用马蹄写诗的旷野,实在可以看作被我们遗落已久的宏大课本。

诗人用马蹄写诗的地方也不少,但这儿,是李白、杜甫一起在写,这如何了得。

在那次打猎活动中,高适长时间地与李白、杜甫在一起,并不断受到他们鼓舞,决定要改变一种活法。很快,他就离开这一带,游历去了。

李白和杜甫从秋天一直玩到冬天。分手后,第二年春天,二人又在山东见面,高适也适时地赶了过来。不久,又一次告别,又一次重逢,那已经是秋天了。当冬天即将来临的时候,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诗人永久地别离了。

当时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永诀,李白在分别之际还写了“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的诗,但金樽再也没有开启。因此,这两大诗人的交往期,一共也只有一年多一点,中间还有不少时间不在一起。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荒地老、海枯石烂,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半辈子坐在一个办公室的,很可能尚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

就在李白、杜甫别离的整整10年之后,安史之乱爆发。那时,李白已经54岁,杜甫43岁。他们和唐代一样,都青春不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作文万能素材之人物篇-杜甫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走进杜甫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锦城丝管月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当我走进杜甫草堂时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首诗。

在浓浓文化与乡土气息中,杜甫草堂让人感到古典又淡雅,到杜甫草堂内更让人的心非常静,从南门走进不远你就会看到用青花瓷碎片镶成的“草堂”两个字非常的引人注目。

在杜甫草堂还有两个地方让我最为喜欢。

杜甫的故居。是由一个四合小院组成,小院外有一个醒目的名字“柴门”,这就是小院的代名词,也非常符合小院的特征。外面种着很多树与竹子,还有一条小溪,院中央还有一组石桌,看到它我们自然就会想起当杜甫坐在石凳旁或独自或与友人饮酒作诗的场景。所大部分游客都会到这里坐一坐,感受一下大诗人的风范。走进屋里,入眼的便是客厅,客厅里的摆设非常简单,慢慢走入寝室,室内只有一张床与一个柜子,杜甫的生活让我看到他对生活的追求和淡薄。

还有一个地方是杜甫塑像馆。入眼首先看到的是杜甫悠闲的躺着,又有一股大诗人潇洒的大风范,这座塑像把杜甫刻化得像一朵云一样,它让人琢磨不透,而且还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塑像后面是一幅壁画,壁画主色是大红,雕刻精美且气势磅礴,与所有雕塑显得相得益彰,还有几座塑像,都是我国的大名鼎鼎的诗人或词人。有一座我听别人说摸了它的胡子才有福,原来就是杜甫的塑像,发现塑像的胡子都被摸得发亮发光了,但愿我也能沾沾大诗的光慧。短短的游览,可能我不能尽兴,但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

走出塑像馆,我就准备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我告诉自己:“我走进了杜甫草堂,心也走进去了!下次我还会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杜甫传读书笔记

全文共 1456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

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他自己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看到国家满目疮痍,百姓民不聊生,官吏凶残可憎,他的诗歌内容产生巨大变化。他同人民一起感受着失去国土家园的痛苦。他积极号召人们奋力进行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写诗悼念为国捐躯的士兵。他同情人民,大力揭露滨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

在写三吏这组诗,杜甫的心情十分复杂。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战争他坚决拥护。百姓为支持这场战争作出了惨重牺牲,他又极为同情。正是因为杜甫是一个爱国又忧民的诗人他才会有矛盾复杂的心情。

接近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 “塌然摧肺肝”。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他将自己完全融入到百姓之中。

从这本杜甫传中可以看出杜甫为国家忧愁,为人民忧愁,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的他一开始考虑的是自己的仕途,甚至不惜为此阿谀奉承,但即便如此他依旧没能如自己所愿的成为一名官员。可也是因为这样他才有更多的机会和百姓接触,了解老百姓的疾苦,从而写下那些忧国忧民的诗篇。可以说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认为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杜甫,而是他在苦难中成长起来。因为只有内心善良的人在看到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时才会去关心,去为他们呐喊,如果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私冷漠的人,当看到人民生活凄惨时只会保持冷漠,更何况杜甫当时自己的生活也很艰难。

杜甫在自身状况十分糟糕时依旧不忘国家人民,是因为他将关怀国家人民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认为那是他理应做的事,早期他希望做官是为了辅佐君王治理天下,后来他的诗是另一种方式的心系天下。不论成功与失败,始终抱着早年立下的志向,用生命去做最值得的事,我想这就是杜甫的诗能流芳百世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眼中的杜甫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你好。我在心中默念。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同李白一样,你是郁郁不得志的。皇上昏庸,官吏腐朽,人民疾苦,栽道怨天。在这种时代,本事被摒弃一旁,视为草芥。你的本领也就只能让后人所铭记,后人所欣赏。

我忽然看到你的眼睛,幽幽的如湖底般清澈,直达心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给杜甫的一封信敬爱的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杜甫先生:

您好!

我是一名中学生,也是您忠实的读者,您的诗词深深的吸引了我。

今天我拿起笔给您写,心里真是既高兴又激动。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苍老。饮酣视入极,俗物都茫茫。”这可以说是年轻时候的您,那时您是一位才高却又点自负的青年。您在这段时间与李白相识,共同度过了一段短暂却又难忘的时光,后人也称您二人为“大李杜”。“李杜诗篇万口传”,能传至今日,也是因为您诗中的精神让人所折服。 在您四十五到四十八岁期间,正赶上安史之乱。当时潼关失守,您把家安置好后独自一人去投肃宗,中途却被安史叛军俘获,被押到长安,后来您又侥幸逃出。在这期间,您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月夜》、《春望》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热爱祖国山河,也就分外敏感于国破家亡的惨痛。您热爱这大好河山,当它伤痕累累时,您的心也就随之痛了。在《春望》一诗中最能体现您的爱国之情。“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是可娱之物,时变之后,不免对之而悲泣;山河草木以前是热爱着的,这时节扰乱伤春,就特别要触目惊心了。您的诗中饱含了对国家的热爱,当国家遇难时,您的心情也就沉重起来,这一点在您的诗中不难看出。

在您四十八到五十八岁期间,您过上了逃荒的生活,连饭都吃不好。饥一顿,饱一餐的,致使您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但您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像《登高》、《春夜喜雨》等等。您在五十六岁时由于北归无望,生计日蹙,无奈下作出了《江汉》一诗来表达您当时的情感。不久后,您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文坛上一颗明亮的巨星就此陨落了。但您的美名却流传千古。我们尊称您为“诗圣”,您的诗则被称为“史诗”。

虽然您已不在了,但您的灵魂却永远伴随着我们,一直激励着我们,不曾离开。 您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吸引着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感染着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声呐喊影响着我。使您在无形中激励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给杜甫的一封信学生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杜甫

您好

我已久仰您很久了。被称为“诗圣”的您,被称为是“诗史”的您,虽然在外人看来,您拥有如此高的文学成就应该是快乐的、骄傲的,但现实的您总是多愁善感、悲惨而痛苦的。

当我学到您所作的《茅屋秋风所破歌》。我从我的内心深深感受到了您的那种忧国忧民的大情怀。现在想想,您虽然自身身处 窘境,还依然能为他人着想,为天下的读书人着想,为国家而忧愁!像您这样的人还多吗?不多了,像您这样的人已经不多了。

您虽怀有满肚的知识,但只可惜您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而在当时的唐朝也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尽管您经受了这么多的苦痛,但您遗留下的精神财富、文化财产却是永恒的;尽管您在当时并没有受到重视,但现在您是我们心中的伟人!您是多少人梦寐以求所追寻的理想人物,又有多少人想成为您像一样的人呢?

您遗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我要向您报以感谢,感谢留下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致

敬礼

裴心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游杜甫草堂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位于成都市区的杜甫草堂时,我的心情是激动而兴奋的,以前学过的诗圣名句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写出如此优美诗句的诗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觉得杜甫一定是个乐观而细心的人,能够在春天的雨夜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杜甫草堂的大门很气派,我让爸爸给我美美地拍了几张照片,然后进入景区参观。

幽静的园林里有许多房子,房子的屋顶都覆盖着一层茅草,碧水环绕在房子四周,荷花映红了游人的脸。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路两边是红色的墙,墙外是一片竹林,有几棵竹子探墙而出,在微风中摇曳着和我打招呼。

小路的尽头,我远远地看到了杜甫居住过的茅屋,我知道脚下这条路当年曾栽满了花木,“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的草堂看起来很简陋,但至少要比当年坚固很多,成都刚下了雨,我不小心踩进了一个泥坑,心里一阵懊恼,看来杜甫当年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可就算身在如此的环境中,杜甫仍不忘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股莫名的情绪涌上心头,草堂在我眼中变得高大起来。

峰回路转,走过一段小路,我抬头看到颜真卿写的“大雅堂”三个字。大雅堂内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大型彩釉镶嵌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那些雕塑栩栩如生,充满韵味,仿佛重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的风采,和那个诗歌灿烂的年代。“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行走在杜甫草堂内,杜甫的生平事迹和一句句诗文叩击着我的心扉,我的心情时而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洒脱欢快,时而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干云,时而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忧愁沉重,时而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志与落寞……

杜甫草堂再现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背景,我在这里看到了杜甫一生的缩影。杜甫的诗就像他本人一样,乐观豁达,坚韧不拔,胸怀宽广,忧国忧民。今后,我要努力学习,认真读书,去探求那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致杜甫的一封信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是唐朝晚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被人们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大多忧国忧民,国家即将灭亡又不得重用的无奈心情。那种无能为力,生于晚唐的他,空有满腔热情,然却报国无门。

生于晚唐的他,是有心无力的。他没有遇见“刘备三顾茅庐而请诸葛亮出山”这样贤明的君主。他心怀大志,希望得到重用,可是一切都是他的希望而已。如今的唐王朝早已今非昔比,不但缺少了当初的繁华,而且国力衰退。这是处于飘零中的唐王朝,但他心怀天下并没有因为这样而磨灭,相反忧国忧民的情怀更为浓烈。他希望终有一天得到君主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满腔热情,所以他的一生都几乎怀着这样的情怀。

然而,他的命运总是不幸的。他所生于的时代也是不幸的,这也就注定了。杜甫的一生空有宏图大志,肃宗即位后,杜甫虽表面拥有一官半职,却难有作为。不但无法实现他的宏图大志,而新俸禄也难以养家。最终他狠心辞去,离开中原后,他的生命更如一片黄叶到了尽头。

虽然杜甫生不逢时,但他却是不幸的。最终他也只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已。也许这就是杜甫的一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杜甫故里景区观后感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一,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学期一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我们要去的是“诗圣”杜甫故里

早晨,我早早的起了床,为一天的旅行做好准备。六点半我就到了学校,满怀激动地等待着大巴的到来。八点半左右,我们到了杜甫故里。一进大门,我就看见大诗人杜甫的雕像。它高大而雄伟,足足有10米多高,他的右手垂放着,左手则放在紧握着胸前,手里还紧握一卷诗书,前面还有一本巨大的书。之后我们去了杜甫幼时生活的村子和杜甫诞生窑。里面有许多对杜甫的介绍,还包括外国人对杜甫的看法。其实杜甫小时候比我们还调皮呢,少年时,杜甫就会爬树了,像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在树枝间跳来跳去。一眨眼就到了中午,我们在一间走廊吃了饭。午饭后,我们来到了诗圣堂前,进行了严肃又庄重的祭拜杜甫典礼。首先由我们带队的老师朗读致辞,然后由两位同学为杜甫献花,全体师生三鞠躬。最后,我们所有同学齐声朗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和《绝句》。朗读完毕后,仪式随之结束。仪式结束后,我们在诗圣堂附近的穷年忧黎元、润物无声、推己及人等大厅中参观了一会儿。参观完后,我们就踏上了回家的路程。

这次旅学我玩的很开心,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了解了“诗圣”杜甫的许多故事,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致杜甫的一封信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你生于盛唐,却唱不出盛唐的繁华;你与李白为友,却不能像他一样挥洒浪漫诗意。你唱出的,是晚唐的衰落和动乱;你挥洒的,是苦难人民的哀叹与泪水。

杜甫啊,你这衰老无助的巨人!

你留给后世的永远只是蹒跚的背影,无奈的长谈。你看到了动荡生活下人民的苦难,“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只能无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你同样无奈与自己的处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于是长吁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直抒心志“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面对衰落的国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你能做的也只是祈愿“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最终,韶华逝去,病魔缠身,妻离子散,你呐喊“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愁上心头,你却不能借酒消愁;国家危机,你却不能为国效力;异居他乡,你却不能被归故乡。“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也只是你梦中的景象,如泡沫一般。

不过,你也曾有过青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你志存高远,未解前路多少事,欲与天公试比高。“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高歌纵酒,你也有狂放的青春。只是在你奔波流离的漫漫人生路上,这昙花一现的美丽如同流星般,眨眼间逝去。

杜甫啊,你这悲壮凄凉的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杜甫草堂作文500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清明,我们去了诗圣杜甫在成都的住处——杜甫草堂

一大早,我们便来到如怀抱的草堂大门前。它好似一只大手,想把我们揽入它的怀抱,于是我们也从容地迎了进去,享受历史与知识的温暖。

经过不知多久,我们来到杜甫的草堂寺。它分工部祠、柴门、长廊、诗史堂、大庙、前庭。

我们先从柴门进去,它不高,木头柱,瓦檐,但别有诗意。接着,我们穿过石桥。看着两旁的诗画长廊,徐可不禁感叹道:“这虽只是一条通道,但它却保留了杜甫的辉煌与伟大!”

我说:“是啊,它还弥漫着古代的书香呢!”

说完,我们继续前行。刚到了茅屋,我便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六十多平方米,破烂的墙壁,屋顶是粗糙的茅草。“如此伟大的诗圣,怎么会只住在这破破烂烂的屋子里呢?”我不由地说道。

“那是当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写的茅屋还没这么好呢,这是重新建的。”徐可说。

“啊?”我心中一惊,“怎么会这样?”

“因为他在安史之乱时被赶到这儿来的。”

于是我恍然大悟:成功不能只看其外在,而在于精神,但精神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就如欧洲一位艺术评论家所说:“艺术是狂暴的,它无情地攫取了艺术创作者的灵魂和肉体,让它们在无尽的煎熬和磨难中创造出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而欣赏者却无视艺术家苦难的灵魂……”

光阴如梭,在欢乐而感叹中,我也不断地在成长,而在成长中也忘不了杜甫那深情的双眼和皱纹,因为他饱含了爱国的精神和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诗圣――杜甫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明清文人叶燮有“诗圣推杜甫(《原诗》)”之说。其诗广泛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被人们誉为“诗史”。杜甫诗歌艺术造诣特别高,他以博大精深的内容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与李白一起成为唐代诗坛上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牵牛织女——杜甫

全文共 216 字

+ 加入清单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

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

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

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

初筵裛重露,日出甘所终。嗟汝未嫁女,秉心郁忡忡。

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明明君臣契,咫尺或未容。义无弃礼法,恩始夫妇恭。

小大有佳期,戒之在至公。方圆苟龃龉,丈夫多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真想以诗读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品一杯酒,初尝时觉得烈不可耐,而后来回味,却是满口醇香,读诗亦是如此。诗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探索,去回味的意境。而最能让我觉得有身临其境之感的,就是唐代诗人诗圣杜甫所作的诗。

读《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这里我仿佛看到杜甫,只身一人站在破败的城墙外。不由得想起昔日长安城内,车水马龙,巷里巷外充斥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一片繁华的景象。可是现在春天已经俏无声息的来到,却是物是人非,映入眼帘的就是满目萧索的景象,城内外杂草丛生,人烟稀少,给人凄清寂静之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如今长安城的繁华已逝,战争的硝烟像四散的毒蛇,传播着无尽的痛苦。妻离子散,身在长安,曾经的国都却归家无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无处可以诉说的忧愁,让一代巨儒引颈长叹,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此时却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杜甫早已是一个落魄士人,寓居鱼南村一角的破败草庐。每逢大雨,草庐总是在风雨中飘摇,像无根的浮萍,连遮风挡雨都做不到,日夜都为这而忧愁,难以入睡。我仿佛看到杜甫哪怕是在这困苦的条件下,仍然不顾自身的安危,置生死于度外。而在想到天下还有数不胜数的像他一样的读书人仍然无处安身,生计都难以维持,不由得仰天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希望天下的读书人都能够衣食无忧,有一个好的仕途。从这我读出了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杜甫生逢乱世,空有满腹经纶却无处施展,一生飘零,他的心中定时凄苦万分吧!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自己忠君爱国的信念,宁愿牺牲自己换取天下许多像他一样的人安居乐业,不再因为国家动荡,而四处奔波。读他的诗我读懂了他内心的愁苦,和他可歌可泣的伟大爱国情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像杜甫一样具有高尚灵魂的人。像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报国心愿。他们的高尚品德,就像一座座明亮的灯塔,为我们前方的道路扫去阴霾,让我们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绝句杜甫扩写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时长好几年的“安吏之乱”,我终于回到成都,回到我的茅草屋,我十分欢喜。

早上,我一开窗,就发现柳树的枝头上,传来“叽叽喳喳”的啼叫。我一看,呀,原来是两只黄鹂在啼叫!它们好像在说:“多么翠绿的柳树,真好看呀!”

我又看见行白鹭正扇动她那双灰白的翅膀往云霄飞去!

我把目光往远处眺望,看到了西岭山,寻雪仿佛过了几千个秋天!这么厚的雪,使我感觉窗户都有那西岭山的千秋雪。

门一开,我就发现门前离这儿这万里的东吴船。

我把这些景像联想起来,感觉到了春天的到来。光阴似箭,我突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妙笔生花,写下了一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巩义杜甫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自2008年起,我区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载体,以“素质教育”和“劳动实践”为主题,对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金秋送爽,9月19日一早,我们回民一小六年级的学生们踏着晨光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巩义杜甫故里开展了主题为——爱我家乡,走进巩义的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了解杜甫卓越的诗歌成就,诵读诗人的经典诗歌,学习杜甫高尚的人格情操,引导学生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学生们离开家长,跟随班集体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们开阔眼界,培养独立自主意识。

同学们走近诗人展区,游览了杜甫幼年成长的上院、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再现诗圣的成长历程和浪迹天下的旅程。’

接着带领他们参观了诗歌展区。这个展区通过立体雕塑与壁画展现杜甫的诗歌,还用投影来解说杜甫的诗歌。

在了解杜甫长安十年的悲惨遭遇之后,孩子们触景生情,不禁在心里默默吟诵诗圣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虽然内在含义我无法理解,但诗人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打动了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