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搜索关于民俗的作文(经典20篇)

导语:社火脸谱是我国最古老的脸谱之一,经历了多少个朝代之后,社火脸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小编整理山西的民风民俗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1165

作文

1000

中国民俗文化村之旅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呢?今年寒假的一天,我怀着好奇而又愉快的心情和爸爸妈妈来到了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它是我国第一个荟萃民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游览区。

“咚咚呛,咚咚呛……”那一阵阵有节奏的鼓声把我吸引了过去。噢!原来是一些身着远古时代服装的叔叔正在表演远古舞蹈。那铿锵的锣鼓声把我们带到了遥远的远古时代,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先人们正和着这有力的锣鼓声在同大自然搏斗呢!

往前走不远,我便看见一片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几只乳白色的蒙古包把绿色的草原点缀得宁静、安详。我迫不及待地脱了鞋,一头钻进了蒙古包里。哇!里边好漂亮啊。墙上挂着图案别致的挂毯,地上铺着色彩艳丽的地毯,桌上精致的小铜碗里是为客人准备的热奶茶,房柱上的猎枪、弓箭和马鞭是骑马、放牧、打猎用的。寥寥几件物品已生动地体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心灵手巧、热情好客和勇敢奔放的特点。我们被那漂亮的蒙古族服装吸引了,也不由得穿戴起来。你瞧,妈妈头戴五颜六色的珍珠帽,身着红色长裙,像一位漂亮的王妃。我和爸爸自然就是公主和王爷喽!走出蒙古包,我们在草原上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翩翩起舞,深深地陶醉于这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

接着我们又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幽雅别致的傣族小竹楼、结构严谨的北京四合院、金碧辉煌的藏族寺庙,最后来到了陕北窑洞。

窑洞里黄白色的墙壁和高高的土坑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黄土高坡的历史;那窗户上贴的各种精致的剪纸和门前放的一架纺车向人们展示了大西北人民的心灵手巧和勤劳朴实的特点。看!胖娃娃剪纸多么逼真、漂亮。一个扎着羊角辫儿,穿着红兜兜的小女孩活灵活现地在向我们微笑。瞧!那漂亮的六瓣窗花剪纸贴在明晃晃的玻璃窗上,每个花瓣仿佛都会随风散发出清香。我站在纺车前,好像看见一位慈祥的老奶奶正坐在那里吱呀吱呀地纺线线呢!

走出民俗文化村,我兴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国56个民族,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汇聚到一起就是一幅异彩纷呈的巨幅画卷,就是一本举世无双的博大巨著。今天,有幸能够走进这画卷一览,踏进这巨著一读,我真高兴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秋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 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现在你应该了解中秋节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吴伯萧笔下的灯笼,为孩子驱赶了黑暗。我也喜欢温暖的灯笼,更钟情于家乡南安的拔拔灯。

每逢春节,游子归家,平常远隔千里的亲朋好友也会相聚一堂。在如此重要的日子里,怎么能少了拔拔灯呢?拔拔灯起源于明代,属于中国九大灯会之一,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初,拔拔灯仅仅是数十人参与的小灯会,可随着热闹氛围的传播,南安附近的乡镇也纷纷效仿,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共同迎接春节的到来。渐渐地,南安灯会的规模越来越盛大,甚至出现了万人灯会。

每到正月初九,南安便格外热闹。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谈笑嬉戏,热闹非凡。“拔拔灯”源于古代英溪的纤夫拉纤,沿用了拉纤一形式。每个灯阵的“灯首”肩负麻绳,上身前倾,像拉纤的样子,后面的人依次跟上,是为拔灯。点灯前,人们会把新婚的夫妻安排在灯首和灯尾,期盼一家子将来能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随后,人们便将数千个纸制的灯笼拴在一条绳缆上。苍穹沉静,月亮悄悄来赴宴,等候多时的人们摩擦着双手,握紧大绳,缓缓地在街道移动。由于灯笼是纸制的,所以常有趣事发生。有时风像调皮的孩子一样跑偏了,只要一个不留神,灯笼中的烛火便逃了出来,迅速爬到灯笼身上,这灯笼就像火球般燃烧起来,让人吃尽苦头。一些更愿意相信神佛的婆婆们便大声喊了起来,说灯笼“出丁”就意味着来年这家人必要生娃。每逢此刻,年轻人的脸总是羞红了,逗得旁人哈哈大笑。

站在高处眺望,每个灯笼发着微亮的红光,星星点点的红光连在一起,汇聚成一条线,宛若一条舞动的巨龙,正忙着舒展许久未动的筋骨。那场面如高山大河般雄伟,有着气吞山河之势。

此时,夜空静穆,“灯龙”盘踞,人间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山西春节民俗文化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山西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节日民俗作文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奠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闽南民风民俗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民俗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江西上饶,那里虽然没有都市那么繁华,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光吃的就有无数,老家的豆食果可是数一数二的。豆食酱、南瓜和辣椒等做成一块一块的,每块捏得大小均匀。再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三五天,干了放到锅里蒸,就可以吃了。可放在不密封处储存,拿出来直接吃,又香又辣,甭提多美味了。

其次就是芝麻果。它是用糯米蒸的,蒸熟后放入盆子里,拿木棍用力打压每个地方都要被打烂,拿出来和芝麻、糖一拌,味道不一般,那浓浓的甜味,有股家乡的感觉,是那么温馨和蔼。

当然,我们过年时也有规矩。每逢过年,大人们十分忙乱,除打扫卫生外,还要拜祖宗。除夕下午,大人们开始烧菜,鱼啊肉什么都有。把它们摆在祖宗的佛像面前,说他们回来吃。小孩不能呆在旁边,否则祖先会生气的;大人拜完也要马上离开,中途还要烧香,为祖先们烧纸钱,让他们在极乐世界过得安好……哪些食物摆在那几天都不能拿走,以表示对祖先的尊重。

除了这些,如果家中有人去世了,也要做很多事情。亲人们会请来道士,保他们一路走好;家中的人要穿白衣,戴有“孝”字的黑袖子,还要背个小红包。过三天下葬,带着棺材一路敲锣打鼓,一路悲伤叹息……

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你要是来我的家乡玩,就找我当导游,因为我了解家乡的一切,我爱我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月二龙抬头民俗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龙抬头,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真正的春天到啦......

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一天是龙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很多地方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这一天,也是我们一年中与龙走得最近的一天,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传承着中华龙行天下、自强不息的精神,带着对神州大地无私馈赠的感恩,带着对美好未来的希望,在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中描绘着新一年的愿景。

这一天民间传说中的神龙会苏醒升天,兴云布雨,以保来年风调雨顺,敬龙祈雨,祈求丰收。

这一天,使使耕牛,预示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

这一天,打打囤,预兆丰年来临,大囤尖、小囤流。

这一天,理理发,被称为龙剃头,亦有鸿运当头、精神饱满、时时吉祥之意,正合一年蓬勃之气。

这一天,吃点龙食好兆头。让煎饼、料豆、龙耳饺子、龙须面、猪头肉等等这些流传的老讲究,给人们带来吉利,带来欢畅,带来心灵的抚慰。

二月春龙送温暖,紫气东来万物舒。祥和瑞气铺大地,风调雨顺随人愿。

一年之际在于春,让一年的鸿运就在二月二这天开始,踏着春天的步伐,昂首前行。

二月二,龙抬头,祝大家鸿运当头,梦想成真!龙日吉祥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有关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早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拜访亲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时,妈妈看见了衣服上的商标还在,于是拿来剪刀正要剪时,我连忙叫住:“妈妈,过年时不能用剪刀,免得惹来口舌之争。”妈妈恍然大悟,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标。

晚上,妈妈请大伯、叔叔两家人来我家吃饭,晚餐可丰盛啦,鸡、鸭、鱼、肉等摆满了餐桌,饭后,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妈妈叫我帮助把垃圾倒了,我摇了摇头,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长大了一岁,你倒是变懒了。”我连忙解释道:“妈妈,过年时,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财运倒了。”叔叔、大伯们大笑起来,说我的年纪虽小,学问却很多。妈妈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还多。”我听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年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倒水,以免把财运倒了。可真是有趣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的好段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1.新娘的村子有几十公里的路程,全是弯弯曲曲的山间小径。路旁是浓密的绿草和茂密 的树林,还有漫山遍野的翠竹。一路上大伙儿说说笑笑,逗者新郎。山谷里貉漾着欢快的笑 声。突然一声喊叫,•颗颗不知什么东西,竟雨点般地向我们飞来,砸得迎亲的小伙子们 “哎哟,哎哟”一阵乱嚷。我惊得目瞪U呆.未等我看淸山坡灌木丛中什么人如此无礼,我 的脑袋、身上早挨了重重的几下。当我正想从地上拾东西准备还击时,小杨抱著脑袋,用力 一扯我的衣角喝道:“还不快跑!”果然,前面的小伙子们像败阵的队伍一样,摇摇晃晃地 向前逃去。我也慌忙捂住脑袋,没命地追上去,身后响起了一串“咯咯"的开心笑声。

2.这时,主持“砍火星"的师傅会拿着三叶茅荜赶来,从在场的人的衣服或裤子上撕下一条布,再用三根不同颜色的线把茅草和布条捆在-起。出厨房里忙者炒菜时,他独个 儿弓者腰在屋子里的每个角落如扫地…般扫起来,边扫边念:“砍火星,除灾星,全家四 季保平安。”仪式结束,鸡肉、狗肉端上来了.宾主席地而坐。大碗的酒,大块的肉,热气 腾腾,来串门的人不分亲疏,蹲下来就吃起来。在酒席上,苗家人毫不吝磨。

3.彭阳人吃葱的习俗真楚“堪称一绝”。他们吃的葱,从种类上分,可以分为小白葸、 大白葱、红葱几种。小白葱的长相和大白葱没啥区别,都是绿叶白秆儿,只不过是比大白 葱小些,可以说是缩小了的大白葱。因为小白葸的辣味儿淡,所以常被彭阳人“生吞活 剥”。在集市上,小男孩拿者一把白葱狼吞虎咽般地往嘴里塞的情景屡见不鲜;健壮的种 田人蹲在田埂上,~手拿葱,一手拿馍,有滋有味地吃著,那躭更楚常见了。

4.天终于黑了,几千只火把荽时点燃。~瞬间,这“光明之神"发出的火焰照亮了天 空,照亮了石林大地,光亮如同白天一样。顿时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在美丽的石林 上空回荡。撤尼人高举火把转来转去,一支支火把如同一朵朵灿烂的星花。高举火把的人 们,有时排成一直排,火把一上〜下,扭来扭去,如同一条游动的火龙;有时围成一个大 圆圈,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火环。接者,嫌尼人同来观看的人闱成了几个大圆圈,撤尼小 伙子弹起了大三弦,撒尼姑娘跳起了她们最喜爱的撒尼族舞。姑娘和小伙子们真是越跳越 欢快,周围的人们和外同的朋友也加人了跳舞的行列,我也悄不自禁地跟宥他们跳了起 来。跳呀,唱呀!我们多么快乐,每个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5.另一个吸引人的项目就是放“高升”。勇敢的小伙子举者火把,爬上亊先准备好的 10米多高的竹竿去点火,竹筒里的“高升”就“嗖”的一声飞出竹筒,冲向天空。“髙 升”是一种类似礼花的东西,这是傣家人自制的。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财富,用智慈 丰富了幸福生活。

6.泼水节最为有趣的当然是泼水了。人们都愿意把水泼给德高望重、受人辉敬的人。 大家还互相泼,互相祝福。S兴奋的还足那些小伙子和大姑娘,他们泼得可真卖力,把一 盆盆水端到人群中,从头到脚把别人浇个透,真是让人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传统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最降重的节日。年三十吃过丰盛的晚餐,人们便围着火塘守岁。子时一到,人们立即焚香点烛,在神台上供满了猪肉、整鸡、粽子、汤圆、米酒等祭品。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有不少地方的壮族妇女马上提着水桶或竹筒到泉眼、河边打“新水”,讨个吉利。男人则提着灯笼奔向庙社烧香化纸。有的地方把大门洞开,一家人聚集在院子里朝东方拜揖,祝福道:“东方大利,一年万利,今年更比去年好!”

初一这一天,多数地方壮人是不串门的。人们白天吃汤圆,晚餐才吃荤菜,认为这样可以消灾去病。初一的禁忌很多。这一天一律禁说不吉利的话。禁动剪刀,怕新的一年里家人巧嘴利舌,吵嘴骂人;不得扫地,怕破财。也不得把东西拿到干栏外,更不借东西给别人,怕家财外流。有些地方禁止敲锣打鼓,怕惊动鬼神,但有些地方则可以敲打一种齐人高的牛皮大鼓,四周几十里清楚可闻。不少地方从初一到初五灶里要燃一段硬木,不能熄灭,表示子孙绵长,烟火不断。这天也不得杀生,猪、鸡、鸭都必须在年前几天收拾干净,以备祭奠和食用。

壮人没有作揖、跪拜、握手等见面礼,而是通过语言和丰富的表情充分表达自己的节日问侯,人们在村里或路上相见,便互相道贺“恭喜发财。”

从初二起,亲朋开始来往拜年。非凡是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几斤肉或鸡鸭等礼品,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出嫁的姐妹趁此时机聚会,共叙别情。

按通常观念,整个正月都属于节日。故云南文山的壮人要打一月铜鼓,跳一个月舞。另一些则在风景秀丽的河边、山谷,青年们举行歌圩或舞狮、打舂堂,听壮戏,等等。文娱活动五彩缤纷,人们沉浸在节日的气氛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安丘青云山三年级作文:游青云山民俗游乐园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一”节,我和妈妈一起游青云民俗游乐园

青云山位于安丘市东,是沂蒙山的余脉,东北西南走向,半绕安丘城。听了导游阿姨的介绍,我恨不得马上变成小鸟,飞到青云山。当我们来到青云山脚下,抬头仰望,整个山都被雨雾笼罩着。山上,金碧辉煌的寺庙(来自::安丘青云山三年级作文)若隐若现。

我们开始爬山了。

青云山有很多名胜古迹,像“接云寺”。“揽月塔”等等。其中最有名的是接云寺。接云寺是由正殿、偏殿、麦姑庙,魁阁四个部分组成。我们先到了正殿,里面供着三皇圣祖,又来到了偏殿,里面有中国古代的十大名医。

看完接运寺,我们需要过一个吊桥,游人都在桥上用力摇晃桥,把桥弄得东倒西歪,我脚下一滑,摔倒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过了桥就到了少数民族村寨。在那里。我饱览了傣族,佤族,哈尼族的风俗特色。他们载歌载舞地欢迎游客。看到了他们的房屋,他们的服装。中国是一个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各自有各自的风俗,特点。我喜欢各民族的历史文化。

青云山民俗游乐园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民俗课。我会记忆犹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妹妹趣事大搜索作文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妹妹今年再过生日就是3岁了。这3年,在这个小家伙身上,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下面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请看——

趣事1:会哪些成语

妹妹虽说3岁会成语很不简单,可她会的成语只有2个,这2个成语分别是……算了吧,不好意思说……什么?你非要叫我说?不说不行?那,既然这样,我就实话实说了吧,我妹妹会的2个成语分别是:胡说八道和乱七八糟……

趣事2:我去和她玩时

妹妹很想跟我一起玩,可我如果要和她玩时,她却假装不理我,还说一些伤人的话,比如说她想跟她的另一个姐姐玩,让我去练我的舞蹈去;或者是说我不如她那个姐姐什么什么的。反正她才3岁,我不会跟她计较。等再过一会儿,她就会主动向我提出想和我一起玩,然后她玩得那叫一个高兴呦,似乎忘了天,忘了地,忘了家乡。看见没?我妹妹就是这样的人。

趣事3:过生日时

去年,妹妹过生日时,可是把她的爸爸妈妈(即我的舅舅妗妗)给累坏了,他们一会儿商量去哪里吃饭,一会儿商量要拿多少钱去请酒,可妹妹看着自己爸爸妈妈着急的样子,非但没有担心爸爸妈妈的身体,反而乐得合不拢嘴,她可真是一个幸灾乐祸的家伙!妹妹知道过生日时人家要送礼物给她,于是只要看见一个她认识的人带着东西进来,就会一把夺去人家手里的东西,也不管那是不是人家要送给她的礼物。因此,饭馆里喊声一片:“我的钱包!”“我的作业!”……到了最后,妹妹把不是礼物的东西一样不少地还给了别人(在她爸爸妈妈的指示下)。

由于篇幅所限,我就写到这儿吧。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民俗风情作文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咱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日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日,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日,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观察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034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新春的生动定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新春的记载,有庆祝风首新春的风俗,但当时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新春。

在我国最古的文字记载中,有许多关于岁首的故事,腊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后的农闲季节,汉郑玄也说过,岁未年初“劳农以休息之”。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劳逸结合的意思。

那么新春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想把节令定准,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树阴下面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日晷仪。可是,天阴雨雾,影响测量,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兴趣,他又动手做了五层漏壶,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

那时的国君叫祖乙,天时风云的不测,使他很苦恼。一个名叫阿衡的大臣,为讨好皇上,奏称要设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认为有理,便带领百官去祭天,却无济于事,万年知道后,忍不住带着日晷仪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派了十二童子服待万年,祖乙对万年说:“希望你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传旨要阿衡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写了一些字,阿衡看见后,知道万年的历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于日派人刺杀万年,结果刺客被士卫抓住了,祖乙知道后,惩处了阿衡,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道,就叫新春吧。”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大同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对于大同人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奶奶家来说更是认真对待的,大姑二姑三姑统统都不能来,该回婆家的回婆家,该在自己家的就在自己家。晚上月亮升起来的时候,爷爷把阳台的灯打亮了。拿了个大托盘,里面放着月饼,葡萄,梨,桃,香蕉,西瓜,苹果等等,果爸给搬到阳台上,放好,问爷爷:“放这儿月亮看的到吧”,爷爷满意的点点头。奶奶负责给包饺子,爷爷非要给包个硬币,还非要在桌子上摆上五副碗筷,说是有大孙子的。饺子熟了每个碗里放三个饺子,果爸把果果碗里的饺子夹开,嘎嘎,果然看到硬币啦,嘿嘿,都说这小子有福,嘎嘎,妈妈真高兴,比自己吃到硬币还高兴。

果果出生,爷爷就托人给算命了,据说很不错,出生的时辰真是不错,妈妈也在网上用称骨算法帮果果算过命,很好,比妈妈的命还好,嘿嘿,这些都是大家的一种心情,无非是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幸福,妈妈比起你瓜子仁儿阿姨,可差远了,你澎澎哥哥的名字,可是他们冒雨跑到雍和宫找人起的,嘿嘿。

话说远了,改天,妈妈好好把给你起名字的前前后后都记录一下,将来你上学了,做自我介绍的时候,老师肯定会让大家讲讲自己名字的来历,到时候你就按妈妈给你写的说,嘿嘿,虽然有点儿迷信,但不乏智慧阿。

大同中秋节,还有很多放鞭炮的,晚上家家户户都亮着阳台的灯,很有家的温馨。

[大同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北京的古老民俗

全文共 11964 字

+ 加入清单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和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306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故宫、天坛、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众多名胜古迹。语文迷小编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老民俗,快来看看吧!

老北京的古老风俗不计其数,其中的民间行业活动别有一番风味,说说老北京七十二行,吹糖人儿、耍蝈蝈……现如今还流传与大街小巷,可大部分却已被遗忘,甚至有人闻所未闻。现在我们就一起到那古色古香的老照片里去感受一下老北京当年的行行业业。

跑旱船

中国汉族民间舞。流传极广,多在年节表演。用竹或秫秸扎成船形,围以纸或布,纹彩,系于表演者腰间或肩上 ,下端用表示波浪的蓝布遮住脚。各地船形样式极多,工艺精湛,一般长1.67~2.33米,大的可达3米多 。据传旱船是陆路地区人民为祭奠爱国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形式。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唐代中晚期文献,距今已有1000多年。民间旱船,多扮成夫妻或父女,女的在船中,男的在船外,表现捕鱼 、行船的水上生活,主要技巧在女子,配合船的起伏摆动做出高难动作,表现风浪漩涡等。南方旱船动作轻柔,边唱边舞,北方旱船动作粗犷,有时几十条旱船相互竞技,场面蔚为壮观。类似旱船的还有跑驴、跑竹马,是将船形改为驴形、马形。跑驴多演农村小戏,如夫妻回娘家等,而跑竹马有时表演历史题材故事,如昭君出塞、关云长护送嫂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等。

做席

将芦苇用线绳结成席,盖房时将其盖在檩上,上面再用泥覆盖。

卖槟榔

叫卖槟榔糕的,槟榔为生津液助消化的中药。槟榔糕的制法是在熬糖时放入切成薄片的槟榔,然后制作成小块出售。售卖者背着盛有槟榔糕的木制匣子,并带着一个布口袋。买时可收现钱,也可用妇女梳落的长发换取,其布袋即装头发用的。售者的吆喝为“乱头发换槟榔糕!”

吹糖人儿

在北京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中,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是吹糖人儿的了。糖耗子是最便宜简单的糖人儿,吹糖人儿的小贩从用布盖着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放在手上揉成长条,然后放在木模子里,一吹,这条长的糖稀就膨胀起来,打开木模一看,竟变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猴拉稀”就稍稍复杂些了,这是用手把糖稀捏制成一个小猴,立在一根小苇子杆上,底下是一个小糖碗,碗中放着一点稀糖糊糊,用一个耳挖勺大小的小糖勺舀着吃。

吹糖人儿的小贩要有捏制糖人儿的手艺,还要有丹田之气和用力吹气的本事。所以北京人常以“吹糖人的出身—好大口气”来讽刺爱说大话、吹牛皮的人。

吹糖人儿的小贩使用的主要原料是糖稀,这是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成本虽低,而获利甚微,所以又有“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一语,用来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北京小商贩和民间艺人生活的艰苦。

据说吹糖人儿的这行生意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稀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作了皇帝, “印”、 “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儿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儿这个行业的标志。

卖琉璃喇叭

琉璃喇叭是庙会或春节期间在厂甸卖的玩具。琉璃即玻璃。喇叭有两种:一种是小孩玩的,约一尺多长;另一种是成人玩的,长约三尺。同时出售的还有一种用极薄的玻璃烧制,状似葫芦的玩具,名曰“响葫芦”,北京又管它叫“倒掖气”、“扑扑噔儿”。所谓“倒掖气”是必须用呼吸的方法吹出声音;“扑扑噔儿”则是象声,因它全靠前面的玻璃来回震动,发出“扑噔、扑噔”的响声。

拾粪

也就是掏厕所的,身背木桶手拿木把铁勺,晚上时还会拿一三面用纸一面玻璃的诸葛灯。

卖玻璃镜

溶化后的碎玻璃作成薄片用纸镶好,上面画上图案出售。

串铃卖药

卖药小贩或行医看病的先生使用的响器。北京人叫其为“虎撑子”或“镯子”因像妇女所带手镯。此铃是以带有圆孔的熟铁片翻卷打成的圆环,比镯子略小,环内装几位铁制小圆珠,外面留有一条缝。郎中以食指、中指、无名指伸入铁铃的中间的大孔内,用大指轻轻一托,手臂弯到比肩稍高再摇动,小圆珠发出一连串的铃声,随走随摇。卖药者身背药箱,肩搭褡裢,右手举一幌子,左手摇铃。听到铃声或看到幌子,就知道卖药行医的来了。

耍耗子

耍耗子的人背着个小木箱,箱内装着已驯练好的小白鼠。沿街吹锁呐。他身后跟的孩子较少,因为他平时不在街上演出,而是由主雇讲价钱,叫到家内去演。演出时,将木箱上的木架支起来,仿佛是马戏团高空演出木架的微缩品,有绳梯、吊杠等。每只小白鼠都会一两套诸如爬梯、钻圈、走独木桥等本领。

拉冰床

北京冬天的冰,给人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给人增加了一种便利,这便是冰嬉与冰床。冰嬉是古代冰上运动。

努尔哈赤举兵反明时,在关外拥有一支善于滑冰并配有冰橇、装备精良的作战部队。以后在清宫的御林军中的健锐营也有一支编制为1600人的冰上部队。

冰嬉是满族人的习俗。清代皇王们对于冰嬉十分重视,每年还要举行大典,亲临检阅。在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时期内廷供奉所画的《冰嬉图》。

民间的冰床是以木材制成床形,长五尺余,宽约三尺,可同时乘坐三四人。在木床与冰面的结合处以铁条镶嵌,以减少床的摩擦。冰床的主人在前牵绳以拉拖床体,借冰之力使拖床在冰上滑行,故又名拖床。由于惯性和速度的原因,牵绳急行数步之后,床主飞身跃坐床沿,此时冰床仍行走如飞。乘者心旷神怡,目爽气顺,家资富有的子弟,还将几张冰床甚至十几张冰床绞连在一起,置酒案于拖床上,饮酒赏景,由多人牵引,驰走如飞,其乐在陶然之中。

冰床还可做为交通工具,拉冰床的绳子是骆驼毛拧成的,以防冻手。拉冰床的鞋与众不同,是皮向内毛朝外的一种特制的棉鞋。

吞刀

簸米

设高桌一张用簸箕内盛米香茶等数盅站于桌上,打金斗而下而所盛之物一粒不撒。

蘸羊油蚀

将羊油烧化,将油浇在灯芯上制成蜡烛,分八支一斤十支一斤不等,颜色分红白两色。

雪花酪

冰激凌出现之前,我国有类似的冷食品,就是雪花酪。

明清时,北京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是用刨床,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酪(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其名称传说不一,有的说叫“冰果酪”,有的说叫“雪茶”。说“雪茶”的人说,宫里忌讳“雪”字与“血”同音,中间加了一个“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变来的。何时变的?不清楚。

雪花酪食之较冰激凌爽口,但制作全凭人力,是很中国的冷食。北京的天桥,天津的老三不管、鸟市都有制售的。

卖蝈蝈

娶亲通信

指甲草染指甲

耍火流星

耍者以绳子一根,两头拴铁丝笼,内盛炭火,名曰“火流星”。耍时,两手弄绳、飞旋,铁丝笼内炭火,上下飞舞,火花飞溅,形似流星。耍火流星或双手飞舞,或倒地翻滚,或凌空盘旋,有“二龙戏珠”、“飘洋过海”、“背流星”等名称。

翻跟头

桌子上面放一板凳,板凳上面再仰放一板凳,将头放在板凳腿上,两脚也放在另一头的板凳腿上,然后翻身。

高跷会

卖豌豆糕

把豌豆连皮焖烂,擦成软泥,堆成坨子,再走街串巷卖给儿童的,则称“豌豆糕”。卖豌豆糕的,一般有三种工具:一是手敲的大锣,用以招徕儿童;二是豌豆糕要成型,需要有模子;三是两根或三根大铁钉(其中一根钉子帽儿下缠有两三扣细铁丝)。

小孩子买豌豆糕,不叫买,而叫“抽豌豆糕”。因为买时,先要抽小贩手中紧握的钉子。抽赢了可得两块;不然只给一块豌豆糕。

卖估衣

北京有估衣行,天桥一带有估衣铺、各庙会有估衣摊。所谓估衣,即七八成新的旧衣服,刚做好还没穿的衣服卖到估衣行也得按估衣算,俗称“下剪子为估衣”。

估衣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因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干这行确实有利可图。

估衣行的经营方式很特殊,以吆唤做宣传。伙计们每天照例把所有的货物逐件的折腾一遍,每拿起一件,都要吆唤出价码来:“这个吆唤卖,里面三新的大夹袄,就五吊八!”于是找来无数围观的行人.卖估衣讲究暗码儿和行话,谓之“暗坎儿”,也叫做“笔”,什么“老浑笔”、“柳字笔”、“桃字笔”、“番字笔”,直到 “杓字笔”,就是由一至十的数码。伙计们把一件估衣抖开先要翻过底襟瞧瞧码儿,然后马上进行心算,才能吆唤出来。

送报

送报的多为山东人在京开设报房,所有外省奏折及谕旨都由内阁发到报房,报房印刷后发到各官宅。

雨水泡

类似如今小孩玩的吹肥皂泡,只不过是在连阴天时用雨水加松香调成的液体,玩时用竹片做成圆圈沾着雨水向空中撒去,在阳光下五颜六色甚至是美丽。

耍双石头

摇车

卖仙鹤灯

用断香或庵观庙寺之残香,水浸令烂,捣和每料一斤。用樟脑二两,松香末一两,再捣烂和做成圆锭。每锭寸半长,如手指粗,一头平,一头圆,用针由平头处刺六七孔,约深寸二三分,不可刺得对穿,然后放入玻璃灯内,其烟自从嘴管而出,若灯芯一条,即可将火点其烟上,火即燃于烟际,离灯嘴半寸许。少顷,烟渐浓自能将火推开,极浓时能推火离嘴二三寸远,且超过其火光越亮,直至香锭烧烬,然后火始灭也。

收拾锡器

肩背口袋内装铁锉钳子等工具,手拿竹杆上拴灯台茶壶等器到住户门前吆喝,为人收拾锡器。

烙薄饼

用小米黄豆加水磨成糊,将其倒在饼铛上,用竹扒摊成薄饼即成。

耍碗

卖春联

卖鲜花

卖白薯

舍冰水

三伏天官宦之家在门前搭一席棚,放一木桶内盛凉水,上面放块大冰,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如果是民间施舍就写“普结良缘”。

耍坛子

打蛋雀

是一种训化表演。表演者将用骨做成的小丸往上抛出二三丈高,小鸟用嘴接住又连打三个。

顶宝塔碗

乞丐人

踢球

贩骡马

架双拐

瞧香

瞧香的,即“巫婆”。北京人很少称巫婆而称瞧香的。由于昔日迷信成风,对于疾病成因及治疗法缺乏起码的知识,因此才使不少人,尤其是妇女们将治病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于是这种瞧香的便出现了。

一般是有病人家将瞧香的请至家中,先要以上好的方式进行招待,然后要照她的嘱咐设上香案摆上供品,她先磕头,接着她便胡言乱语装神弄鬼起来。这时主人家也要下跪向神许愿,最后瞧香的取点香灰充作仙药,让病人服下治病。

卖吊炉烧饼

其人用泥炉一个,内烧劈柴,铁链挂在梁间,以白面做成烧饼,上粘芝麻,放在泥炉之下铁盘内,少刻竟熟,名曰吊炉烧饼。

卖江米人

以糯米粉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蒸成熟面团后,用刀、剪、簪、花纹模等工具,手工捏塑成民间小件玩赏工艺品。

瞽目人

北京瞽目人,在清初以前,也归“教坊司”所辖,而又单称“太仆院”,据传说有铁印一颗,铁马竿(杖)十三根,后雍正间裁除乐籍,瞽人也同时没了系属。至于传说:雍正帝因未登大宝前,传瞽人作乐未到,于是后来取消,这乃是齐东野语,不足置信。据说当初的太仆院,即在今大佛寺街瞽人会馆,未知确否?北京瞽人,数目虽不太多,却分了四五处聚会;

第一年代久远的要算大佛寺的“公益堂”,大佛寺街谁也知是因街西头有一大佛寺而命名,实东首亦有一庙,先亦称大佛寺,传说尚有“尉迟敬德督修大佛寺”的碑文。

此庙在康熙年中,即归瞽人所有,改祀乐卜先圣。此庙正门,巳不可见,第一汽车行即庙的正门前殿,后殿尚住瞽人,由旁开小门出入,此庙所住瞽人约十余人,即称公益堂的便是。

第二即为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为曲艺人才荟萃之处,此庙系在清道光年间由瞽人购置,此堂所属瞽人,有二三十人,翟少平、王秀卿即住庙内,王宪臣、张松山、曹雨亭、刘荩臣亦归此堂瞽友,不过因北新桥九顶庙弹套瞽人,声誉向在一般瞽人之上,百年来为王公府第所公认(前清时代一提九顶庙瞽人即为人特别重视),所以张松山等由其师父在世时,即相沿居住九顶庙,保持荣誉,终未迁徙,但也算是务本堂的会聚(王宪臣住名画家李雨林姻丈花园)。

第三是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也是一处瞽人会所住处。

以上三处,凡北京内城的瞽人,都分别各隶一堂。不过最近西城,又立有一处“天成永和堂”,是为西城瞽人会所。北京外城的瞽人,有所谓“五会”,不过没有一定会所,临时召集,临时觅地罢了。瞽人所住庙宇,除个人在他庙租赁居住者外,皆为前辈瞽人集资所购公产,全称“三皇庙”。

瞽人所祀先卜先乐,计为五位,即天皇、地皇、人皇、旷祖(师旷)、朔祖(东方朔)。瞽人所学,不外“弹唱”、“卜算”两点,却多一半是全通,单学一点的很少,不过因某点专长,而专用某点便了。瞽人学艺,须有三位师父,第一是“业师”,即启蒙的师父,学弹唱基本功夫,卜算的《流年赶》、《开流书》,学成以后,好坏程度虽不可知,总以能拉出马竿去挣饭吃,即为业师所赐。第二是“保师”,保师固然是应负保证责任,保证业师必须尽心教授,保证徒儿必须学成供养业师,但除此之外,更须负“保徒”问业之责,不仅仅是一个保证人而已。 第三是“代师”,即瞽人从业师学成以后,如欲深造某项技能, 则须拜代师,所谓“拜门学某”的便是。

瞽目人的技能,除有特殊习艺以外,大部只分“算命”、“唱曲”两种。瞽目人算命,只有“六爻卦”、“推八字”两种:六爻卦以数的奇偶,占阴阳的推动,和有目人的蓍草周易相似,只要记清***卦的泰否,内外卦的配合,六爻的阴阳消息,便能应付一切,所以较比容易一些。占八字就太难了,谁也知道八字的四柱,由年上起月,只要记住“甲乙之年丙作首”的歌诀,就可以推出;日上起时,只要记得“甲乙还加甲”的歌诀便可以推出,至于某日是什么日干,那年有什么节气,交节时刻,有目人是须得翻《万年历》才能知道的,绝没有简捷方法。

但是瞽目人那能去翻书?所以瞽目人学推八字,首先要《开流书》,学《流年赶》,至少要背熟一百年的历书,一百年内的月建大小、二十四节气日子、交节时刻,都要知道的。不过瞽目人有个巧妙方法,只要记清每年正月初一日的日干,那一天立春,什么时刻,便可以推出一年的日干,也可以推出二十四节气,都是死盘子的。一年的大小建,以固定的字,编成歌诀,只记小建,加一天便是大建,例如:“正月寅山虎雷豹”,“正月观灯请会茶”,“正茶见秀明”,除去重字所有“正月寅山虎雷豹观灯请会茶见秀明”十五字,以任何一字都可以代表正月小建,每年七个小建,岂不是一句七言就可包括吗!虽然是巧妙方法死盘子,一百年也很难记,有目人谁也背不过来的。

至于我生、生我、我克、克我、比肩,以及正印、偏印、伤官、食神、正官、偏官,那就容易多了。以外灵机变化,地域感气等分别,就要看推八字的学识经验,又不止瞽目人为然了。 唱曲是瞽目人的主要技能,瞽目人唱曲,大半都会弹弦子,所唱歌曲大别为“细活”、“大路活。

卖艺

技勇石

技勇石 :清代考选武童用物,私家练武亦用之.此图表现的是考试中的一个场景.清代武举考试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

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

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

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

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了。

考试办法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策论武经,称“内场”。一场试马上箭法,驰马三趟,发箭九枝,三箭中靶为合格,达不到三箭者不准参加二场。二场考步射、技勇。步射九发三中为合格。所谓“技勇”,实际上主要测膂力。一共三项。头项拉硬弓,弓分十二力、十力、八力三号,另备有十二力以上的出号弓。应试者弓号自选,限拉三次,每次以拉满为准。二项舞大刀,刀分一百二十斤、一百斤、八十斤三号,试刀者应先成左右闯刀过顶、前后胸舞花等动作。刀号自选,一次完成为准。第三项是拿石礩子,即专为考试而备的石块,长方型,两边各有可以用手指头抠住的地方,但并不深。也分为三号,头号三百斤,二号二百五十斤,三号二百斤。考场还备有三百斤以上的出号石礩。应试者石号自选,要求将石礩提至胸腹之间,再借助腹力将石礩底部左右各翻露一次,叫做“献印”,一次完成为合格。凡应试者,弓、刀、石三项必有两项为头号和二号成绩,三号成绩超过两项者为不合格,取消三场考试资格。三场是考文,当时叫“程文”,也称“内场”,相当于文化课考试。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又改为策一题,论一题,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一百字左右。

戗剃刀

剃头店的剃刀不快找此人戗磨就可锋利如新。

冲石磨

实就是修理石磨的,谁家的石磨有了毛病找他来修理拾缀。

卖糖瓜糖饼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的日子,家家要买糖瓜儿,等到夜里祭灶王爷。

耍钹

表演者多为戏班中人,扮作道姑模样,在殿中完毕后耍手中铜钹,但见铜钹上下翻飞精彩异常。

卖凉粉

卖凉粉前挑一盘上放碗筷作料等物,后面的桶里放着凉粉,凉粉用铜片旋成细条。

三棒鼓

卖小鞋

四乡之人做大小小孩鞋数双,在花市或土地庙设地摊出售。

卖豆腐

蹬梯子

旧时一种杂耍形式,多为女童表演.表演时下面的人用脚蹬一梯子,女童立于上面作各种动作。

做潮烟

京中烟铺交款烟叶制成方块,用铁刨子制成丝叫做潮烟。

唱大鼓书

“大鼓书”是过去北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曲艺形式。清朝末年开始在东北地区流行。民国年间形成了奉天大鼓(也称奉调大鼓、东北大鼓)、吉林大鼓(也称东城调,流行于吉林市一带)、江北大鼓(流行于松花江以北地区,又称“屯大鼓”)等几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流派,可见是相当盛行的。

唱大鼓书的服装、道具、伴奏都很简单。一只扁圆形的木框皮面鼓,支在几根竹棍组成的鼓架子上,演员一手击鼓、一手打板,伴奏有一把三弦即可。还有的甚至不用鼓,一人自弹自唱,用脚打板击节,类似“单弦”的形式。其实,东北的大鼓书就是由“弦子书”发展而来的,据说还与满族祭祀时萨满在三弦伴奏下唱的“神歌” 有着一定的关系。至于演员的服装,和说评书、相声一样,外罩一件长衫即可,早期演出也不用化妆,弦子一响、鼓板一敲就可以开唱。后来虽然有了女演员(俗称 “女大鼓”),也只不过略施淡彩,外穿旗袍而已。

卖鞋垫托垫

练皮条子

练皮条子用木棍三根绑一架子,上拴皮条两根,用手拉着表演各种动作。

剃头放捶

每日将头剃完,筋骨疼痛者,剃头的坐于高凳之上,其人躺在剃头的腿上,令其捶拿,其快活劲儿无比。这就表示了剃头匠除理发梳辫外,至少要学会按摩。这正像明代吴正伦《养生类要》辑古人对头发的经验,提出发多梳,能去风明目的养生之道一样。而清代北京的剃头匠除掌握梳、编、剃、刮、剪、剔、染等基本技能外,还会捏、拿、捶、按、掏、接、活、舒、补等医术,也正是为了使剪理发的内含更加全面。

钻火圈

箍桶

桶,并非制作木桶,而是用铅线圈将破漏或爆散的木桶重新束紧修复,其技艺主要在于“箍”而不在于“制”,当然也有木工的基本功。当木桶出现如下几种情况之一时就必须请箍桶师傅了:第一种是铅线圈腐烂脱落致木桶爆散;第二种是桶壁出现裂缝而泄漏及铅线圈老化;第三种是桶底泄漏或坍塌。送修的木桶除了第三种情况可以只更换桶底外,余者箍桶师傅均按如下方法修复:

一是清除木桶内壁的附着物及检查木板腐蚀状况,如污秽物、尿桶痞、屎桶痞等,如桶壁或桶底有个别木板腐烂则应依样仿制补上(木料由顾客提供);

二是根据木桶外壁上中下周长用适中铅线制作2至3个3股螺纹状铅线圈;

三是拆除废旧铅线圈并将已散开的木板重新组合恢复木桶原状,然后用新铅线圈紧紧箍住木桶的外壁;

四是套入一块圆木板(即桶底)并挤压至底部,令桶壁与桶底吻合,再用木屑碎填塞其缝隙,以防泄漏。懂行的人都晓得,第三道工序是难度大、技术性强的关键环节,也是箍桶师傅最得心应手的好工课。

卖图儿

卖图儿在京城各处采访厅闻异事,然后编印成册到处出售,与今天发行报纸近似。早期的“狗仔队”。

赶脚

类似如今的出租,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撞钟

撞钟,玩者两人以上,各用一个铜钱或钱大的铁圈,在墙上找块好石头,将钱撞在石头上,谁的钱远,就拿起来砸近的,若砸上就算赢了,若砸不准别的我钱,再由别人拿起来砸你的钱,谁砸准谁就为赢者。

抽糖人

其人用白糖人物禽兽,出售时用竹签32根上面刻上点数放入竹筒,让买者抽取,如成付为胜不成付为输。

过卖

类似现在的送外卖。

打连厢

打连厢,又名《打花棍》、《金钱鞭》、《霸王鞭》,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舞者化装扮成旦、丑等角色,手持“霸王鞭”表演。清毛奇龄《西河词话》:“金作清乐,仿辽时大乐之制,有所谓连厢词者,则带唱带演”。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北京民间风俗百图》中有“打莲湘”,文字说明为:“此中国打连湘之图也。其人乃戏班优〔伶〕扮成女子,手拿竹板、彩扇,用竹竿一枝,挖小孔,安铜钱数个,名为霸王鞭,在手中飞舞,或竹板上独立,口唱歌词,名曰打连湘’”。

劁猪

卖鲜花

打糖罐儿

道士化缘

道士身背画有神像的木牌,以及链锁和小磁娃娃等,手持铜钹沿街化缘,无子妇女用线拴其娃娃据说可得子。

打太平鼓

太平鼓,是满、蒙古、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因单面蒙皮又称单皮鼓。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陕西、甘肃、河北、安徽等省区。

唐代已有。宋代谓之打断。明代民间称为太平鼓。相传,单皮鼓最早是满族猎民的围猎用具,出猎时边击边围,获猎后击鼓歌舞。清代杨宾《柳边记略》载:“满人有病必跳神,……跳神者……以铃(腰铃)系臀后,摇之作声,而手击鼓,鼓以单牛皮冒铁圈,有环数十枚在柄,且击且摇,其声索索然。”载涛、恽宝惠《清末贵族之生活》一文中也说:“萨满乃头戴神帽,身系腰铃,手击皮鼓(皮蒙于圆铁圈上,下有把可持)。”清代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北京郊区流行打太平鼓: “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人何耳《燕台竹枝词》也载有:“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早时,满族妇女敲击为其歌舞伴奏,近百年来,则常由男子演奏。

满族萨满祭祀用的太平鼓,鼓框用铁条弯成,鼓面呈椭圆形,长径48厘米,短径38厘米,鼓框高1.5厘米~2厘米,单面蒙以马皮、驴皮或羊皮。鼓柄长20 厘米左右,柄下端的大铁环直径16厘米以上,大环中串以直径6厘米的小铁环。鼓棰称鼓鞭,用竹制成,鞭长44厘米,鞭尾系以红绸巾为饰。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兴安盟流传的太平鼓,鼓框呈扁圆形,鼓面宽30厘米,鼓鞭用竹棍或细木棍制作,鞭尾系彩绸。

汉族民间流传的太平鼓,大小不一,鼓面呈桃形、扁圆形或团扇形,鼓面宽20厘米~32 厘米、鼓框高1厘米~1.5厘米、鼓柄长10厘米~15厘米,柄端缀以铁环或小铜钹。鼓面蒙以

羊皮或多层高丽纸。鼓框缀以彩球为饰。鼓鞭长34厘米。鼓柄和鼓鞭下端均系以红缨 穗或红绸巾。

太平鼓的鼓框均为铁制。虽鼓形不同,但鼓面都蒙以驴皮、马皮或羊皮,皮面光素或绘有花纹图案,鼓柄下端都缀有大铁环,环中还串有小铁环,其环形和数量各不相同。

演奏时,左手持柄举鼓,上下左右摇动,右手执鼓鞭敲击鼓面,可击鼓心、鼓边、鼓框或鼓背。击法有打、抽、叩、按、抖等,并同时振动铁环或小铜钹作响。太平鼓多用于舞蹈伴奏,常配合舞蹈动作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双人和集体等多种,常在农历正月新春或元宵佳节的喜庆活动中表演,是群众性的文娱活动。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舞具。咚咚的鼓声、飘舞的红缨,更增添节日气氛。

雇乳母

画扇面

每年立夏之后,画扇面的挎一扇蓝,上竖一杆拴各色线绳上有铁铃,同风吹叮当作声,人们就知是画扇面的来了。

剃头

修脚

卖零绸子

小贩从各处收来零散的绸子,到市场上出售。

医道

耍叉

北京杂耍武档中,耍叉是单一功,叉上有铁环,耍起来哗啦啦乱响,光闪闪上下飞动,叉还能在脖子上不用手扶,自动绕来绕去,十分惊险。

焊水烟袋

工匠用小风箱和小炉加上铜锡焊药可将损坏的水烟袋修复一新。

摆西瓜摊

卖皮鞭子

批殃榜

如果有人死了,家人请风水先生验看死者,开具殃榜(或殃书),上写死者生卒年月、火葬和出殡时日等,这就叫“批殃榜”。在古代,如果没有阴阳生开的殃榜,官府还不开入地埋葬的“许可证”。

点蒿子灯

汉族民间节日旧俗。流行于北京等地。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备蒿子一棵、荷叶一柄。在蒿子枝叶上挂许多纸条,里面包裹香粉,用火点燃,恰似星星闪烁。在荷叶中央,插一根蜡烛,名叫“荷花灯”。

卖大碗茶

窗户画儿

卖风筝

打梳头油

卖小金鱼及蛤蟆骨朵大田螺

换绿盆

专卖上釉瓷器,釉色多为绿色,瓶瓶罐罐等小玩意,居民可以旧物交换。

窝脖儿

解放前,在北京的马路上,常见有人窝着脖子,背着东西健步疾走。这是为人搬家或代人送嫁妆的。这种行业叫“扛肩”的,也叫“窝脖儿”。

过去,北京中上人家嫁女,多将嫁妆交与喜轿铺,由喜轿铺用红漆桌摆好,由人抬着(几抬、几十抬不等)穿街越巷,以示阔气。可穷人家嫁女,顶多有一大一小木箱,及脸盆、油灯等物,所以,只雇个“窝脖儿的”便一“窝”了事。“窝脖儿匠”常由喜轿铺代找。因此,这行人就归在喜轿铺的组织内。收入的二成交柜上入帐。“窝脖儿的”代人搬家,又须交车脚业包运人二成。因为,那时搬家多由车脚业包运。

另外,还有些“窝脖儿的”专归皇室懋勤殿绳子库管。这些人是专为慈禧太后扛运贵重陈设的。如夏天西太后到万寿山去避暑,“窝脖儿的”就得把她的心爱之物“窝”到那里去。每次窝运的官价是一两二钱银子,可实发不过八钱银子。

“窝脖儿的”“窝”法是:先将物品摆在一长二尺五寸、宽一尺七八,用软线绳捆好的长方木板上,然后请二人抬起,放在“窝脖儿的”肩上。窝脖人要在脖子上垫好一根板条(这条板的下面铺有棉布垫),蹲身低头将物件“窝”起。走时,他只用一手扶大木板边,一手前后甩动,二目向前平视,迈大步疾行。到地方后,下肩时也由二人抬下。

“窝脖儿”也须有一定的技能,没有技能就“窝”不了那些又长、又高、又重、又易碎的物件。比如“窝”夹几案,一条案有一丈三四尺长,外行人确是“窝”不走的。“窝脖儿的”还得善走,有健步如飞的本领。另外, “窝脖儿的”还须有拆装各式硬木家具的本领。如果不会拆,有些东西就“窝”不走。像“罗汉床”,不拆开运,扛在肩上,就像“窝”着一个小房子。

这个行业干久了,窝脖人都留下残疾。这就是脖上都有一个大包。有人还被压成驼背(北京人叫“罗锅子”)

锔碗

过去百姓人家,打破了碗舍不得扔掉,而是找个补锅锔碗的(补锅匠往往兼锔碗),修起来继续使用。锔,是指用一种弯曲的钉(称钯钉、钯锔或锔子),将有裂缝的器物接补起来。修碗的方法是打钯锔。手艺人将打破的碗片拼拢起来,用线扎缚固定,计算一下该打几个钯锔,做好记号,然后用金刚钻在瓷碗外壁接缝两侧分别钻出小孔,接着取铜质或铁质的枣核形钯锔(如钉书针大小)用小槌细心钉入小孔。最后在打了钯锔的地方涂上一种特制的白色灰膏,再用布擦拭,抹去多余的灰膏,一只碗就修好了。打过钯锔的碗完全可以放心使用。当然其他瓷器如瓷坛、瓷杯等也可以同样修复。瓷器的硬度很大,必须要用金刚钻才钻得了孔,因此民间有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的说法。

还有,百姓居家过日子都图个平安吉祥,万一小孩不慎打破了碗,家人不会责怪,而是连称“好局,好局”。“锔”与“局”谐音,“好锔”,原意是可以锔,而好局就变成“局气好”的意思了,意为好运即将来临。倘若瓷器摔得过碎,无法修复了,这时家人会说“岁岁平安”。“碎”与“岁”谐音,这里也是利用谐音讨口彩,化懊恼为欢喜,化不吉利为吉利的说话技巧。

磕泥饽饽

老北京庙会、集市上有卖泥饽饽模子的摊儿。先买回一些泥饽饽的模子,再从护城河外挖回些黄粘土,用水和好,放在模子里按实、抹平、磕出,就成了泥饽饽。泥饽饽种类很多,有狗、猫、虎、豹、鸟等。

卖桑椹大樱桃

扒糕凉粉

扒糕、凉粉是北京传统的大众化冷食,在市井食品中占有显著地位,集市、庙会及娱乐场所都有,每条胡同也都有小贩叫卖。扒糕是用荞麦粉做成一块块的饼,蒸熟、冷却后切成小块,佐料而食,利用荞麦又滑又凝的特性,冷食比热食好。

凉粉就是绿豆粉制成的粉冻,也是粉房的产物。滑嫩呈半透明块状,也以冷拌为宜。

扒糕、凉粉两种作一个担子上卖,凉拌的作料有酱油、醋、调薄的芝麻酱汁、咸胡萝卜丝,此外就是辣油、蒜汁和芥未汁,总之以酸、辣、凉为主,真正起调味作用的是芝麻酱汁。天热,扒糕、凉粉整块浸在冷水中,或用冰镇。冰上罩一层白布,架在板上,上面放凉粉等。扒糕用小刀切薄片,每块大约二个铜板。凉粉不固定,随买主任意买多少,用薄铜片刮成细条放在碗中,加上佐料,辣油、蒜、芥随买主意或要或不要。味道除酸、辣之外,取其凉。凉粉滑嫩易下咽,扒糕有韧性,要咀嚼,味较纯朴,从立夏卖到秋分,极受市民欢迎。

卖芝麻秸

老北京腊月二十五日以后,开始卖芝麻秸、松柏枝等物,为除夕"踩岁"做准备。

卖鸭蛋

小什不闲乞丐

故意在鼻子上涂上白粉的「小什不闲」乞丐,打著小钹,伶牙俐齿地挨门乞讨。

宰羊

烧包袱

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六年级: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爷爷是个老常州,对于家乡的民风民俗应该了如指掌的,我决定向他请教一番。然而他神秘的告诉我:到除夕夜的时候,你都会知道的!

好不容易等到了除夕,一大早,爷爷奶奶就忙着摆菜,一大盆的豆芽,百叶丝,豆腐干丝和笋尖拌的菜摆在桌上,这是什么菜,乱七八糟的,爷爷说:“这是老常州的家祭菜,过年不能缺的一道重要菜。”一条大鱼正等着下锅呢,爷爷说:这条鱼象征“吉庆有余”!“哇,这么大,怎么吃得完呢?”“可不能一次吃完,必须年年有余!”奶奶和妈妈在包春卷,豆沙馅的,甜甜的馅象征我们来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来到了客厅,桌上吃的东西五花八门,真是过年好呀!爷爷指着各种东西告诉我,“这些都有说法的:苹果,象征平安大吉;橘子,象征团圆;长生果象征长身不老……”“呀,以前只顾吃了,没想到这里面有学问呀!”

时间一晃,下午两点了,爷爷叫我:“毛智贤,快来帮爷爷贴春联!”我赶紧跑过去,帮爷爷拿起了浆糊,只见爷爷手捧一卷红纸,宝贝似的出来了。爸爸手里拿着凳子,我们祖孙三人一起走向大门口,双开大门一打开,我就问爷爷:“门上的对联好好的,为啥要换,多可惜呀?”“那是去年兔年的,今年是龙年,春联每年都要换新的,寓意辞旧迎新!”原来还有此一说。爸爸把旧的对联先撕除,爷爷把新的对联抹上浆糊,先右后左,再横批,一副应景的春联贴好了:“云起八方升祥瑞,龙腾四海报平安,财源广进。”

“爷爷,为什们家家过年要贴春联,有说法吗?”

“当然,传说古时候有个怪兽叫夕,专门祸害百姓,但它惧怕红的东西,所以古人就想出了对付它的办法,后来演变成了一年最后一天叫除夕,每家门上都贴红春联。现在的春联是包含着对来年的祝福和新的向往了。”

“噢,原来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老家在山西,我喜欢我的老家,因为那里的风俗习惯深入我心。

比如:二月二龙抬头、添仓节、桃花节、寒食节、走麦节、乞巧节、敲锣儿节、中元节、过唱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是二月二龙抬头。

传说中,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是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的节日。在山西,老百姓都习惯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图个吉利的意思,所以一到这个节日奶奶总会让我去理发。

但我不喜欢理发,小时候总担心剃头刀子伤到我,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就嚎淘大哭,几个人都按不住,妈妈和奶奶为了让我顺利理完发,会答应我一些平时不能满足的要求。在二月二时,家乡的人总要改善一下伙食,吃饺子,吃麻花,吃煎饼。我特别喜欢吃饺子,奶奶包的饺子好吃极了!每到这个时候,我还会和奶奶和妈妈一起包饺子,我喜欢帮妈妈擀饺子皮,还会包象包子一样大的饺子。所以每到这一天,我很开心,我喜欢这个节日。

我们老家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欢迎大家到我的老家山西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俗文化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

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民俗的中学生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除了这之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还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