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星空日记经典台词观后感(最新20篇)

各位是怎么样用英语写日记的呢?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英语日记,看看大家是怎么样写的吧!

浏览

5085

作文

134

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拉贝日记》2113这部中德合拍的5261电影来说,我认为它会4102是一部能够被大多数中1653国观众认可的电影。虽然从严格的角度来说,《拉贝日记》应该算是一部德国电影,但它所涉及的“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也给它打上了不可抹去的中国烙印。这样一部从异族角度来观察和反思“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能够在两个国家——而这两个国家在二战中分属不同阵营——都得到认可,它的态度和历史观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德国作为纳粹主义的发源地,战后对纳粹主义的反省和清算是极其彻底的,连起源于旧普鲁士军队的正步操都因为曾经被纳粹党卫军和德国纳粹军队所采用,而在战后被认为是纳粹德国的象征予以摒弃,法律禁止任何人做纳粹德国的正步走和行纳粹敬礼。而正是这种坚决而彻底的态度,为德国赢得了反思战争和历史的权利。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拉贝日记》的主人公约翰·拉贝先生,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戴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这些历史细节的出现也不会让中国观众感到反感。因为这是一个有资格去面对历史的国家,而这部电影也可以摆脱历史的纠缠去直面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拉贝日记》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数量最多、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史料。南京大屠杀,这是一个不容遗忘的历史,不容抹杀的记忆。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先生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他们不顾世界的和平,执意发动战争,他们那样地轻视生命,把中国人的生命踩在脚下,只为了掠夺,为了本国的利益,这样的“致富”真的有意义吗?这样的“胜利”真的愉悦,真的会让你有永久的开心吗?看到他们那无情、冷血的行为,我真的无比愤怒,心中有一把火在燃烧。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啊?能做出这样无耻的行为来的。日本在这件事上永远不值得原谅。他们的内心需要受到永远的谴责。

可是日本的很多人都没有在反思二战,没有反思他们给他人带来的灾难,给世界带来的灾难。他们没有一点罪恶感,日本今天还在参拜靖国神社,他们不承认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这说明他们还有一点羞耻之心,还是他们敢做不敢当呢?他们没有一点悔过之意,他们篡改教科书,否认历史,否认自己的过错,掩饰自己的罪行,这是中国人,乃至世界所不能容忍的。生命,人格,尊严,亲人,什么都没有了,连生存的空间都没有更谈不上这些“奢侈”的东西了,看着一大片、一大片的中国人在枪弹雨林中倒下,一群、一群的中国人被埋在堆填坑,善良美丽的中国女性被强奸被欺辱致死……在那个年代,活着真的比死更艰难!这样的场面或许是历史上最悲惨的局面了,这样的场面怎么能叫人不动容,怎么叫人不伤心?而这就是日本口中所谓的“正常战争伤亡”,一切都是辩解之词。我想质问一下日本,你们的祖先犯下的错误,你们都不敢承认,这就是你们所谓的民族尊严吗?这就是你们“伟大”的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吗?你们不怕世人的耻笑?真丢你们祖先的脸。

我们要记住这一历史事件,我们要记住日本对中国的伤害,时刻将祖国放在心上,勿忘国耻,要有知耻而后勇的精神。曾有学者说过:忘记了屠杀,意味着第二次屠杀,是我们对自己灵魂的屠杀。

在对日本的质问后,我们要想一下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沦落到那样的地步?堂堂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唐朝时期,日本民族还派使者到我们这边学习,朝贡。1000多年后,我们成了那个挨打的一方,而日本正是那一个施暴者。中国,你怎么了?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地受侵略,无力反抗,强国变成了弱者,世人无不虎视眈眈地觊觎着中国。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地妥协,不断地失败,在日军发起全面攻华时,中国还在内战,蒋介石单方面采取不抵抗政策真的让我很不解,东北三省那也是中国的啊。是中国的起先的放纵给日本有了更猖狂,嚣张的态度。在抗争中我总想不懂为什么国人不奋起反抗呢,即使一死,不如死得有尊严些,有人说那是无意义的反抗,我并不这样的认为,如果当时南京可以团结奋起,起码可以打击日本,让他们知道中国也不是好欺负的,要知道我们当时的人口数是小日本兵的几倍啊。可是国人的依靠心理,侥幸心理,懦弱心理,麻木心理,

选择了放下手中的武器,选择了死的沉默。

中国要崛起,要坚强起来,要团结起来,才不会受外人的凌辱、欺负。装备好自己的武装力量,增加自己的战斗力,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才能在世界之林取得一席之地,赢得别人的尊重。很欣慰、高兴的是,近几十年来,中国在逐渐地强大起来,我们再也不是任谁想打就打的了。

观看影片,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真的不由让人揪心落泪,可是眼泪有什么用呢?我们没有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们没有机会伟大,没有机会壮烈,但我们可以做善良的人,感恩的人,懂得珍惜的人。我们要永远记住南京大屠杀此等大耻,国人要奋发,为中国争一口气,中国要崛起;国人高呼爱国,为中国争一席之地,中国要富强。

这个影片的力度在于让我们不要忘记,忘记了屠杀,意味着第二次屠杀,是我们对自己灵魂的屠杀,这部片子让我们不会忘机。

《拉贝日记》将让我们记住历史,让我们不因为历史的远去而淡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初中生东京奥运会观后感日记800字

全文共 833 字

+ 加入清单

“何为新时代青年?”作为中国跳水队年龄最小的选手,14岁的全红婵足以回答这个问题。

全红婵,2007年3月28日出生于广东的一个小农村,全红婵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她的父母是普通的农民,靠着几亩小果园养活一家人,她的母亲由于车祸,身体不好,整个家庭全靠她的父亲在支撑,而她努力训练提高成绩,等于是帮她的家庭减轻了部分负担。

全红婵自2014年7月开始接受跳水训练,于2018年在广东省青少年跳水锦标赛中获得冠军;在2020年10月4日以437.75分的成绩取得全国跳水冠军;在2021年中,她取得了西安市奥体中心举办的中国跳水明星赛暨第十四届全运会跳水测试赛女子十米跳台决赛的亚军;同年7月,全红婵入选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跳水项目运动员名单,并于8月5日在女子单人十米台比赛中以416.65分的成绩取得半决赛第一名,同日取得决赛第一名,这一成绩也是女子跳台比赛的历史分。

教练说全红婵取得现在的成绩都是刻苦训练得来的。全红婵每天都练习400多跳,因为长时间泡在水里,她的头发褪色成黄色,为了方便训练,她还剪了超短发,多次被误认为是男孩子的她有些失落,毕竟哪个女孩子不爱美呢?

全红婵有着和她年龄极不相符的成熟和冷静,五套动作,全部完成得无懈可击,入水时几乎看不到水花溅起,因此,网友戏称她是“压水花的天才”,就这样,她以无与伦比的技术动作彻底征服了裁判。比赛结束后,就连她的对手以及她们的教练都来向她表示祝贺。

在中国跳水队公布的参加奥运会的名单中,十个中有九个是冠军,只有全红婵是非冠军,她也是中国代表团400多名运动员中年龄最小的,此时距离她入选国家队的时间还不到一年。

不仅时间“踩线”入选中国奥运代表的她,在年龄上也“踩线”了,因为14周岁是参加奥运会的最低年龄,此时她才刚满14岁四个月。

在同龄小孩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的时候,全红婵就已经在跳水台上刻苦训练,代表国家出征,还拿下了冠军,成为了中国历年龄最小的冠军获得者,在这里我们再次祝贺全红婵斩获金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帝企鹅日记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休闲时间的机会下,观看了《帝企鹅日记》,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一些见解。

影片挖掘富有精神内涵的情景,赋予帝企鹅以人的意识与情感,自然的生命奇迹与人生思考交融在了一起。影片善于借助技艺手段表现画面形象,捕捉动人心弦的瞬间:在经历了漫长的分离后,企鹅一家终于团聚,小企鹅在爸爸妈妈中间快乐的煽动着翅膀,这一画面采用全景拍摄,摄影师敏锐捕捉到了这一温馨感人的瞬间,从而使画面充满浓浓情意;影片同时努力寻找新的视角,利用布局的矛盾关系,打破画面平衡,给人视觉冲击:在前往南部的艰难旅途中,一只落单的帝企鹅将面临凄惨的命运,画面先由全景近拍来表现试图表现企鹅的内部世界,而后镜头慢慢后退,将企鹅置身于茫茫雪原中,白色慢慢充斥整个屏幕,画面将这种孤单与凄凉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画面中光线的运用为画面气氛的传达得以强化:在经历难熬的南极冬季后,久违的太阳终于又在南极的天空升起,暖光照在企鹅群,光影构成暖色的美丽画面。富有象征性的形态的营造为画面语言的表现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深意:大企鹅和小企鹅并排走着,摄像机位于身后,小远景的运用使它们的背景映在纯色的白雪上,给人圣洁的感觉,同时引发无限的温情联想。图像、解说和现场音共同构成富有磁场的立体传播,多画面的丰富信息量与多侧面的细腻展现引领大众身临其境,传达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

影片对画面的执著追求成就了这样一场视觉盛宴,影片逐帧截下的每张画面几乎都是一幅完美的摄影艺术作品,让我们在收获感动的同时,也在记忆中留下了这些美丽动人的影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母爱的伟大,父爱的神圣在每一位儿女的身上表现得都是那么的真切,那么的完美无缺,是那么难以忘怀。不仅人类这样,企鹅也是如此。

我是流着泪看完这部影片的。晚上,我躺在床上碾转难眠,心中总是久久不能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愤恨、时而高兴、时而伤心……不一会儿,那崭新的枕头就已经湿了一大片,真不知是可笑还是悲哀。我为小企鹅可爱的样子而感到高兴,又为那些弱小的企鹅失去父母的关爱被天敌捕捉而感到悲哀。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认为父爱和母爱中,母爱往往超过了父爱,母亲对我的爱,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早已在我小小的心灵中根深蒂固。但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真正懂得了父爱和母爱是可以两者兼得的,并且父爱也不亚于母爱。它们就好比是我一生中的左右手,少了哪一只都不行。看到父亲,就好像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看到母亲,就好像看到了阳光,看到了火把。

只有对未来充满希望才能走向人生之路,只有看到阳光,举着火把,才能使是非黑白分明,才不会让你误入妓途。就像影片中的企鹅妈妈和企鹅爸爸一样,冒着风霜雨雪,冒着生命危险,视死保护自己的雏儿。它们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孩子,你去寻食,我看护家园,分工明胡,尽心尽力,冬去春来,不知遇到多少困难,但是一切为的就是自己可爱的小生命。它们亲和谐、恩爱、不论走到哪儿,步伐永远都是一致的,因为它们走的是青春之路,跳的是爱情之舞,唱的是婚姻之歌。

我的心被帝企鹅之间的亲情再一次深深地触动。我为它们的幸福而高兴,为它们的不幸而伤感。当小企鹅失去生命时,我的心如刀绞般的痛,不知不觉中,一颗颗豆大的泪珠夺眶而出。尤其是企鹅妈妈生育小企鹅后,不顾一切地去寻食……看到这儿我很激动,眼前仿佛浮现出我的妈妈生育我时冒着生命危险的痛苦情景以及爸爸心急如焚等在手术室外面的样子,我才真正的感受到了父母多么的伟大,是他们的爱将我带到这个美丽而又可爱的世界!正如冰心奶奶所说:“花草虫鱼的爱是暂时的,父母的爱却是永远的!”记得圣保罗在他的书信里说过这样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我为这福音的奥秘,做了带锁链的使者。”一个使者,却是奥秘的爱的锁链的!可见父母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啊!

我为生在这个家庭感到无比的荣幸和满足,因为我拥有一对世界上最神圣的父母,他们是天底下最善良、最平凡、最伟大的父母,他们虽不会用华丽的语言来修饰自己,但他们却懂得用看似平凡而又伟大的爱关照我、爱护我!他们就像企鹅一样,为了我而放弃了一切,将全身心的精力都投入到我的身上,才使我健康、活泼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变的苍老了许多,但是,他们却没有半点怨言,因为他们是爱儿女的,他们对我的爱永远都是无私的,不要一点儿回报的!他们只希望自己的儿女在他们的呵护下成功地登上科学的高峰。这样,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我看着父母那两鬓白发,不禁热泪盈眶,我知道只有用优异的成绩,才能回报含辛茹苦养育了我十年的父母。

我亲爱的父母,请放心,您的女儿,回用优异的成绩,雪片般的奖状,一次次竞赛获奖的好消息让你们会心的微笑常留在我的心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885 字

+ 加入清单

也许在亿万万年前,南极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也许生长着7-8个人才能抬起来的象龟;也许生长着大到50米小到90厘米的蜥蜴;也许蜘蛛丝直径有1000CM;也许是高海拔的冰天雪地;也许那里有美丽的碧古天池……;也许大海,海中怪兽的故事流传至今……,也许的也许,我们只能从现代人幻想编织的侏罗纪公园里的故事、从电影“金刚”里幻想几万万年前的故事,其实谁也说不清楚......!亿万年来,超星球一次次的爆炸,使今天这颗星球产生了生命以及储存了富饶的物产,并且拥有70%的水资源。在年复一年的季节里,冰变成水,是水的世界;水又结成冰,是银白色的世界,这就是南极。特别喜爱南极可爱的帝企鹅,一遍又一遍欣赏,与音乐进入了“帝企鹅日记”。

今天的南极岛屿,生长着最可爱的“帝企鹅”。它们体高90厘米以上,最大可达到120厘米,体重达30~40公斤,被认为是最大的企鹅。帝企鹅的羽毛非常漂亮,身上的黑白色块犹如一件大礼服,喙呈赤橙色,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泽协调。每年的4月份,南极开始进入了初冬,在即将创造生命的时刻,帝企鹅从安逸的水里走出来,开始了它们愉快幸福的迁徙,看它们摇摇摆摆地走着,可爱极了,我真想把它们紧紧地拥抱。它们行程几百里前往寒冷的南极南部,到那里找寻它们的爱情,上千只的帝企鹅如痴如醉地开始了危险的结婚旅程。

爱情总是让它们充满信心,它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回到原来那个充满温馨、最浪漫的爱巢“奥默克”,在爱的享受中,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完美的生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奥默克”更好、更美、更醉人!“奥默克”我们祖祖辈辈的爱巢!为了爱,帝企鹅精神饱满,忘记了一路的艰辛;为了爱,准确计算着时辰走向“奥默克” 。

在浪漫的行程里,它们一边走,一边追逐、嬉戏,谈情说爱,寻找配偶,有时为了争夺恋人,它们常常斗得面红耳赤,遍体鳞伤。败者灰溜溜地扫兴而去,胜者洋洋得意,手舞足蹈,迅速飞奔到恋人身边,嘴对着嘴,胸贴着胸,紧紧地依偎,柔软的爱意无尽地缠绵在一起,在艰辛的迁徙中编织着一个个幸福家庭的故事,诞生了新的生命。

在那段时光里,太阳暖暖地照着“奥默克”这座白色世界,爱中的帝企鹅它们相互欣赏着对方,自由地亲吻着对方,自由地吸允着对方气味、液体,没有抱怨,没有伤感,没有后悔;有的只是爱情情意绵绵的舞蹈,爱情的歌声,爱情的温柔浪漫;爱情已经说了,已经做了;爱!播下了一颗种子,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多么的伟大!

留下来的,是它们在漫长冬季里繁殖后代以及对新生命的承诺与责任。从孵蛋到小企鹅回归大海,需要半年多的时间,企鹅夫妇要通过这样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共同承担抚养小企鹅的责任。

雌企鹅产蛋后便完成了任务,企鹅妈妈就会很洒脱地、放心地把孵蛋的任务交给企鹅爸爸,因为妈妈要承担小企鹅出生以后能吃到新鲜美味的食物责任,妈妈要暂时离开冰天雪地的“奥默克”一段时间,走出很远很远回到大海里找寻食物,妈妈们要计算准确时间,在小企鹅出壳那天回到它们的爱巢。在人类社会里,我们听到最多的名言:伟大的母亲;在企鹅的世界里,你会真正感受到父亲的伟大。在企鹅的生殖繁衍的季节,正值南极的冬季,气候严寒,风雪交加。企鹅爸爸在孵蛋时,双足紧并,肃穆而立,很小心地把蛋保护在它的足上,全神贯注地凝视着、保护着这个爱的结晶、掌上明珠,它们竭尽全力、不吃不喝地站立60多天。在残酷的60天里,饿了,只有吃几口风带来的白雪,一直要等到可爱的雏企鹅脱壳而出,它们才能稍微松一口气,轻轻地活动一下身子,理一理蓬松的羽毛.鼓一鼓翅膀,提一提神,接下来又准备完成护理小企鹅的任务。60多天的不吃不喝,已经把夏季存储在身体里的营养与脂肪消耗完了,父亲们已经没有了力气,残酷的现实已经耗尽了他们的精力。

当黎明的第一道阳光照射在“奥默克”的时候,上千只企鹅爸爸开始了骚动,它们注视着远方,因为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它们也在计算着小企鹅妈妈们的归期,孩子需要妈妈,妈妈应该回来了!上千只雄企鹅,缓慢地在原地移动,形成了一股热的气流,使它们60多天孵化小企鹅的双足产生了力量,再一次充满了信心,等待妈妈回来!生命的延续就是那么的奇妙,一切都安排得如此准确与完美,当妈妈看到它们的孩子在父亲的照料下如此的健康,爱情之舞又一次震撼了“奥默克”。

小企鹅出生3个月左右,它们跟随父母下海觅食、游泳。当南极的盛夏来临时,它们已长出丰满的羽毛,体力非常地健康,充沛了活力,可爱的孩子们将要离开父母,准备开始过自食其力的独立生活,象它们的爸爸妈妈一样,开始新的生活,“奥默克”一次又一次飘扬着爱情的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但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必须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样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但是看拉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主角,基础就能够没这个主角;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此刻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一样,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一样,“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暖心影片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如同许多爱情故事,它都是以绝对愚笨的行为开始,我们的帝企鹅也是如此,和我在水族馆看到的不同,它们是体型最大的一种,在纪录片上看到它们肥胖的身躯时总不由自主的觉得任何人胆敢侵犯的话都会被它们已经退化无法飞翔的翅膀扇飞。闪光灯下的它们眼睛会吧变成狰狞的红色如同怪兽一般迅速掠过视线,那是世界上最坚强的物种之一,会生气、会怒吼、会炫耀,可以成日裸奔生活在地球上条件最恶劣的环境之中,而今天要接触的,就是它们中间最肥硕的一种--帝企鹅。

漫长的行走足以令任何人在风中凌乱,它们四个月吃一顿、一顿顶四个月的精神来自本能的繁殖和生存欲望,夕阳下它们黑色的背影配合着高大的身躯和人类的身形所差无几,而它们的眼神也是绝非在城市里勾心斗角的人们可以拥有的坚毅和纯净。尖锐的爪子行走在雪上的声音快速急促,远方的妻子已经一年未见,而还未行成人礼的雄企鹅们更是对未来充满了期盼和向往。它们或爬或走,或跌或摔,或迷路或迷茫,或死亡或一息尚存,和世界上所有肩负着责任感的父亲及丈夫一样值得尊重。家中妻儿还在等待,它们只会看到归来的丈夫那庞大美丽的身躯,却永远不会知道它们这一路的坚信和孤独。

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回不去的都叫做家乡。

雄企鹅们终于到达了繁殖圣地,这里离海边虽远却有厚厚的冰墙抵御寒冬的怒袭。短暂的快乐开始了,而真正可以称之为是幸运儿的却不多见,粗心的父母会无法成功交接一个蛋而眼睁睁的看着它冻裂在冽风之中、而暴风雪的来袭更会无情夺取已经睁开眼睛看过世界的生命、天敌们还在头顶和脚下盘旋、饥饿和恐惧依然随着身上每一根尚未脱落的幼毛瑟瑟发抖......

这是一个神奇的物种,令人无法想象它们是如何千万年来坚持的奇迹。大自然是如此的公平,我们看过了帝企鹅生存的坚信便无法怪罪那只袭击的海报和鹰。这么残酷的事情也从未远离我们,计划生育和适者生存的道理本身就是紧紧相连,上辈子的姐妹忽然下辈子就落了单,不是很多生物有这个权利可以去选择。

影片的配乐完美的传达了对于生命的赞颂和喜悦之情,尽管狂风的怒吼和幼崽的悲鸣不可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小擦鞋匠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40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看了电影《小小擦鞋匠》。日记

故事讲了一个叫春树的男孩去寻找爸爸,被一个自称北叔的人骗走了,后来,他用自己的机智,通过警察的帮忙,终于来到了爸爸的身边,然后跟爸爸学擦鞋,帮爸爸赚钱,后来,少年宫的老师让他跟同学们一起上课的事。

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的是:春树小小年纪能够体会大人生活的艰难,帮爸爸分担忧愁。特别是爸爸揽到生意时,他能主动、认真地去帮爸爸赚钱。

想想我自己吧,真是太惭愧了。每天父母辛苦地工作,上下学还要接送我;回到家有可口的饭菜,零花钱不断,有时还发脾气,半点家务活也没有干过,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再看看春树,上有奶奶下有妹妹,每天要干许多活,到了爸爸那儿,每天都去擦鞋,早出晚归,晚上还要复习功课,真是太不容易了。

看了《小小擦鞋匠》之后,我下定决心,从今天开始,不,从现在开始,理解父母的辛苦,主动帮父母做家务,改正乱花零花钱的坏习惯,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拉贝日记的观后感

全文共 2749 字

+ 加入清单

在《拉贝日记》引起中国思想界讨论之前,我相信若非从事历史学或者相关学科的人,大约对史实的了解仅仅停留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历史课本告诉我们的东西包括南京大屠杀,百人斩比赛,以及30万遇难同胞;历史课本没有告诉我们的是约翰•拉贝的安全区,以及约翰•拉贝这个人——在电影里他被塑造成一个悲剧英雄。这是另外一半的故事,而于我而言,这件事要从外部被告知,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影,而非始自中国本身的语境,这件事本身就不无怪诞。因为就中学教材的写法而言,像拉贝这样的外国友人,仅就数量而言,他救下的人难道不比白求恩更多么,那么热衷于赞扬外国友人的教科书为何对拉贝只字不提——这就值得我们讨论了。究其原因,无外乎两个,其一是,拉贝是纳粹党人,这是他永远不能洗脱的身份;其二,某种冷战思维和冷战逻辑的延续,因为南京是国统区,因为拉贝接受了国民政府的勋章,于是,之前的《拉贝日记》出版和今天拉贝重新显影在此时看来,本身就是一个颇具后冷战意味的写作行为。

于是《约翰•拉贝》就变得有趣起来。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恰好为中国语境提供了一个双面的镜子,一面映照出中国历史写作方式的某种裂隙和某种变化,另一面则映出拉贝在德国本身的语境中的意义,进而在我们这里产生具有参照性的思考。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在《约翰•拉贝》中,拉贝本人的纳粹身份并不是被避讳了而是被强化了,但却是以另一种有趣的方式进行反转式的强化——纳粹党旗,邪恶的象征,却能作为无辜平民的避难所。而拉贝虽然自称是纳粹军人,不忘行纳粹军礼,但显然,影片是把他作为一个企业家来塑造的。他最初庇护平民,并非是出于人道主义,而仅仅是出于“企业家”保护员工的责任,但是最终他一步一步承担起他的使命,于是他最终成为了一个英雄。于是我们看到,纳粹这个符号正好在视觉上被赋予了相反的含义,这是某种意义上的翻案么?当然有这个可能,于是影片为了政治正确,不停地调戏希特勒,并且安排了一个犹太裔的男二号,罗森(按影片演员表顺序,实际上我以为,威尔逊医生才是真正的男二号),通过他的讲述在片中强调纳粹屠犹的事实——但是重要的是,在电影里,通过画面呈现和对白交代根本就是两码事,如果不是实验片,通常情况下“眼见为实”,那么这个翻案实际上是做实了:“纳粹”二字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这部影片最终的策略就变得很有趣,剧作将应当属于纳粹的邪恶,屠杀转给了日本,当然不忘安排一个善良的日本军官,而将最终的大反派赋予一个因为皇室血统而免于审判的日本亲王——这似乎带出了另一重反思,因为冷战的原因,日本对军国主义的审判比起德国来说十分不彻底。然而同样因为冷战的原因,西德对纳粹的审判同样不彻底,但不是那些应该被审判的人,却是拉贝却遭到了审判,于是这个问题就变得愈发的复杂。看来这个问题不是这篇短文能够说清楚的了,于是暂且搁置。强调一点,拉贝遭到审判的原因是“与中国勾结”(见片尾字幕),这里某种后冷战的参数就变得更加明显了。于是《约翰•拉贝》的自相矛盾和影片里生涩的问题就能够得到一种可能的解释。在后冷战的语境中谈论拉贝这个人物,又要在德、中、日的语境中寻找平衡,这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且不说民族主义者们可能找到的无数处“被伤害了感情”的地方,恐怕日本方面不能接受这种表述。当然我不能判断这种矛盾是出于导演和编剧自身的思考多一些,还是出于考虑中国市场和“中国人民感情”多一些,但是显然破坏影片结构的正是犹太人罗森和中国人琅书(张静初扮演的女学生)之间的一条生硬的线索。这一点随便做下叙事学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在此不提也罢。

镜子的那一面如此,镜子的这一面也相当的复杂。或许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在对拉贝的认同之余,更多的时候是在反思,当我们的历史书写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缺失之后,以这样的方式找回另一半的故事,本身就变得十分的吊诡。虽然拉贝在影片中成为一个孤独的悲剧英雄,虽然中国人在这部影片中面目模糊,但是那些缺席的成分恰恰是我们的历史书写中呈现的东西,这个话题就更大了。当然《约翰•拉贝》作为电影,不是历史,只是故事——我只是在说,以这部影片提供的参照,我们或许能窥见我们历史书写之中的问题。

最后说两句《南京!南京!》和《约翰•拉贝》的对比分析。这恐怕是现在和将来的讨论中难以绕过的的话题。。《南京!南京!》并没有绕开拉贝这个人,但是拉贝在《南京!南京!》里真是面目模糊,或许陆川认为这是不需要交代的事实,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个事实根本就长期处于匿名状态。另外则是,《约翰•拉贝》正面展示了强奸——尽管未遂,正面展示了百人斩少尉和他们的比赛——不得不说,尽管是从门缝里看,这个场面也比《南京!南京!》更有冲击力。话说回来,《南京!南京!》里最有冲击力的画面大约是那一片像麦子一样倒下的中国士兵,相应地,《约翰•拉贝》里两段日军射杀战俘也不相上下。《南京!南京!》的问题在于剧作,《约翰•拉贝》的问题也在于剧作,但至少《约翰•拉贝》好歹还是一个故事,比《南京》问题少一些:如果《约翰•拉贝》能够把拉贝的两难处境强化一些,删去不必要的线索和人物,可能剧作上更加流畅一些,但是鉴于前面的分析,如果不能解决这个历史表达的困境的话,剧作的根本问题是不能解决的。

说白了,《约翰•拉贝》本意不是拍南京大屠杀,对它而言,南京城也只是景片而已,它的诉求是写人——写拉贝这个人,进而表达某种思考。这部影片的诉求不是“南京大屠杀的又一铁证”,而是德国人的反思。如果如果有人说《约翰•拉贝》就是一商业片,对,它确实是一商业片,但《南京!南京!》也不是艺术片啊。要是有人说《南京!南京!》因为删减而如何如何,《约翰•拉贝》删减的部分估计也不少,确实很多地方不流畅。至于一定会被拿来比较的《辛德勒的名单》,那才是商业片和商业片。依我看,《约翰•拉贝》的讨论空间比《辛德勒的名单》还大一点,因为这部影片在中国语境中天然的特殊性。当然,关于屠犹和南京大屠杀的比较的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屠犹是“人类的灾难”,南京大屠杀只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问题”,这其间的话语斗争,犹太人的话语权,以及西方话语在中国语境中的位置,都是巨大的问题。

于是结论就是,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讨论而言,一部高票房的、国际语境中的商业片,比十本学术著作或许更加有效,只要它能提供话题和思考的空间。一个读后感式的写法会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当一个人面对强权,他可以做出一些伟大的选择;一个广告式的写法会是,《约翰•拉贝》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各国评论一致激赏”(见影院广告);一个批判性的写法是,《约翰•拉贝》在自我矛盾中展示了某种反思性——但这些都是结论,于我而言,这是一部颇具讨论和思考起点性质的文本,从这里进入,是更多的阅读,以及更有参照意义的言说可能。

更多观后感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暖心影片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981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人在生物纪录电影这一领域已经达到了一种绝对领先的地位,两年前的《迁徒的鸟》已经让我们感到叹为观之,而这一次的《帝企鹅日记》则更令我为法国人将真实与艺术完美溶合的创造力感到敬佩。

吕克.雅盖为我们带来的这部电影,讲述的只是帝企鹅繁衍后代的简单故事,如果这部影片只是以纪录片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式的记录,那么你不如坐在电视机前看发现频道,不必跑到电影院里去看这样一部纪录片。看罢这部电影,你知道让我想到了谁吗?那就是《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这位同样是法国人的昆虫学家将他的代表作《昆虫记》这样一部自然科学著作写得深入浅出,以质朴的文风赋予这部作品多层次的意味,让人文精神统领了自然科学。因此《昆虫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甚至高于科学史上。而吕克.雅盖也正是一位法布尔式的人物,他在影片《帝企鹅日记》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造诣也同样高于在科学方面的成就,这或许是法国人天生浪漫的艺术气质决定的。

影片伊始,当白茫茫的南极冰川映入我们眼帘时,自然世界天斧神工的美丽让我惊叹,这就是帝企鹅们生活的世界。一男一女的解说以帝企鹅第一人称的方式开始叙述整个故事,让企鹅这种生物以更为鲜活可沟通的方式与观众之间达到交流。法国人的浪漫气质在这里发挥了作用,每一句独白都充满了艺术的创造,从头至尾就象是一首美丽的诗,徐徐吟颂。影片时而配之清灵的歌声,就象是空旷的南极大陆中飘荡的天簌之音,这委婉动听的歌声来自于艾米丽.西蒙,一个年轻的音乐人。

影片的故事从帝企鹅从温暖的北方海洋出发开始,一只企鹅,两只企鹅,越来越多的企鹅自发的汇聚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寒冷的南方进发,目的地奥默克。这一路的壮观的行程就象一次长征,企鹅队伍就象一条长长的线向前蹒跚而行,我们总是认为动物没有人类聪明,但这样的集体行动却是在没有一个首领的自发行动。行程几百里,而企鹅却是一种行动缓慢的物种,这样的历程是艰苦而寒冷的,而它们却顽强继续。

到达奥默克才是一切的开始,影片将这里称为爱情的约会胜地,一对对企鹅开始在这里约会示爱,然后寻找到自己的爱慕对象繁衍后代。当雌企鹅产下蛋后,任务便移交给雄企鹅孵化,母企鹅则离开回到海洋寻找食物。当寒冷的冰雪降临奥默克,这里越发寒冷,雄企鹅们将蛋夹在身下的口袋中,然后哆哆嗦嗦挤成一团来抵抗寒冷。生命在顽强地坚持着自己的责任,爱不止于母性更源自父亲。当冬天越来越强大,企鹅黑黑的背部全都结上了白色的冰霜。终有体力不支的企鹅倒在了风雪严寒之中,那一刻仿佛意味着下一代的生命中蕴含何其沉重的份量,人类的爱也不过如此。

雌性企鹅的使命并非轻松,当他们再次历经漫长的跋涉,寻找北方的入海口。影片中冰冻的海面将世界分隔为两半,冰上是企鹅的蹒跚行走,冰下是鱼儿游动,企鹅需要寻找一个联通两个世界的入口。当企鹅们终于寻找入海口时,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跃入那小小的冰洞,刹那间镜头中的帝企鹅们已不再是步履缓慢的动物,他们变成了一支支脱弦之箭,在海洋中他们是在自由自在的飞翔。大自然的规则素来是弱肉强食,当企鹅们在海洋中捕食小鱼来积聚食物时,同样也面临着更强大动物的威胁,于是总会有雌企鹅丢失生命,这就是生命的代价。

然后又是漫长的返回奥默克的归途,另一边是已经出壳的小企鹅的饥饿召唤。

雄企鹅用努力为初生的小企鹅抵挡寒冷,坚持着等待雌企鹅的归来,一天一天永不放弃,这是一个爱情的承诺,这是一个永远的约定。等待,只有等待,生命在寒风中挣扎,总会有枯萎的,几只小企鹅终于抵挡不住冬天倒下了。不过大部分的小企鹅等来了母亲的归来,母亲们用声音寻找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相逢是令人激动的,我们忍不住地为这些顽强的生命和那份无悔的承诺高兴。然后是母亲与父亲岗位的轮换,小企鹅则开始慢慢长大,渐渐独立,能独立承受来自外界的寒冷,但是生命的危机仍然没有消散,那些空中的大鸟窥视着这些弱小的生命。

当冬天过去,企鹅们带着新生儿们回归温暖的南方,这是一个轮回,生命的轮回。我们看到的是为了新生一代更加强壮的成长,企鹅们所付出的牺牲,生命只有艰难中成长起来,才会更加适应这个世界的残酪,这便是为什么企鹅们甘愿在寒冷的北方产下新一代,生物源自生存的危机感人类早已经无法体会。

影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关于生命的顽强,生存的艰辛,以及对责任的坚守。虽只是纪录片,但其中的故事同样充满了曲折的情节,饱含悲伤、欢乐、死亡、再生。画面非常漂亮,每一个镜头都很追求视觉之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每组镜头后所花费的时间、精力,没有反复的重拍,没有听话的演员,每一个成功的镜头之后是无数被摈弃的胶片。大量的等待和拍摄后所精选出最美的部分剪辑成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这不仅是纪录片而已,加上音乐、独白,这完全是一部再创作再加工的艺术作品。正是影片所散发出的那些艺术感召力才使我们对这样一部没有人物的纪录片动情不已,同样这一切更是源自于真实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雷锋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读《雷锋日记》有感打我上小学以来,每年的3月号总会听到一个熟悉的字眼——雷锋,总会听到那一句熟悉的话语“向雷锋同志学习”,也总会看见大街上有人义务为百姓服务。到底雷锋是谁呢?这个人到底怎么样呢?他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借这次网络读书活动,我认真阅读了《雷锋日记》,一下子明白了好多,我也感慨万千。

《雷锋日记》讲述了雷锋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做了一生的好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给一位大嫂买火车票的事情,事后大嫂问雷锋叫什么,住在哪里,雷锋回答说: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这小小的一件事,不令人感到羞愧吗?再想到现在发生的一些事情,发生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城市,几辆车在可怜的小玥玥身上碾过,旁边有那么多的行人,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看一下这个小孩,最后一位捡垃圾的老奶奶抱起了她呼救。真气愤,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无动于衷?再来和雷锋比比看,做了好事都不留名。现在我们国家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机,我们的社会真需要千千万万的活“雷锋”。

雷锋的一生做了数不清的好事,他的个人生活却异常的节俭。雷锋穿的衣服、袜子不知补了多少次。再和我们现在比比看,我们不仅每天穿的暖暖的,而且每天穿的漂漂亮亮的,更有厉害的,有的人还比名牌呢,稍不好看就扔掉。对照雷锋,我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勤俭节约永远是美德。

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雷锋精神永远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比起人类的历史来说,我们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所以我们要抓紧分分秒秒的时间去努力学习本领,将来走上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为人民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为纪念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而创作拍摄,中央八台播放了一部电视剧《外滩钟声》。该剧讲述了一条老上海弄堂里几户百姓人家自_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时代变迁与人情冷暖,亲情、爱情、时代背景凑成一台戏,岁月蹉跎,人情冷暖,如泣如歌的故事。

听着外滩海关大钟的钟声、喝着老虎灶烧的水、戴着上海牌手表、口袋上别着英雄牌金笔……这部剧中有着太多上海人熟悉的岁月味道。这部剧我是一集都没有拉下。我喜欢剧中的杜心生,他接替爸爸工作成为守钟人。他是妥妥的一枚暖男,对于初恋,他小心翼翼地保护俞佩佩,生怕受伤害。在理解她的理想之后,他愿意成全。对于自己的媳妇,他有担当,责任。维护自己的家庭。呵护妹妹留下的孩子。视为己出,抚养长大。正直、真诚、厚道是心生身上的标签。心美是我喜欢的女性,她有自己的灵气与坚持,最终在服装设计上走出自己的一条光明之路。所以有梦想要坚持。

在这部《外滩钟声》中,一个个小人物相继出场,让人看到温馨的亲情和邻里情。现在邻里之间的感情淡多了,住在单元房里,年轻人早出晚归上班。见面了也许都不知道彼此是邻居,人情冷漠了许多。希望朋友们抽空看看这部剧,我觉得这部年代电视剧特别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4月份连续两个档期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得透但是气来。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我国不管是49年前的国民政府还是49年后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了的,但拉贝则只是在国民政府还有所见闻,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很长一段时光里拉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万南京市民一样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再以阶级和阶级队伍来划分人的好坏忠奸的时代,拉贝出现了,拉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热爱过的国土上。

《拉贝日记》是我国和德国合拍的一部摘选自拉贝所写的关于南京的那段日记的影片,我对这部影片怎样说呢?如果想直观的了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该看这部影片,而该去看陆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个德国人,一个德国商务驻华代表为什么要出面成立难民区而救助20多万南京的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就来看这部《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重在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大段的情节表现都在描画拉贝的思想转换之路上,但和同类题材的《辛德勒名单》相比,拉贝的转变是表现得很无力,似乎拉贝天生注定就是一个中国南京普通民众的拯救者,只是再等一个时机的出现而已,就如《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天生就是孙行者但没有一个能点拨他的人出现那他始终就是一个山大王一样。我没有读过拉贝的日记,透过电影的表现,我是这样认为他的转变之路的:一个在1910年就来到中国的德国人,一向勤恳和踏实的为自我服务的公司服务,在20多年后原先的自我设计已经初具雏形的时候,公司需要调离他,对于他一手做出来的一片天地实在不忍放手,同时察觉继任是一个门外汉的时候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占据了他的心里。在此时,南京面临血海的时候,他不愿自我的一片心血毁于战火,不愿自我培养起来的团队就这样瓦解,于是坚持留下来观看后续状况。在当时西方人的眼里,战争还是君子之战,而不是无差别之战,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屠杀强奸等战争的副产品是没有心理承受潜力的。当这些暴行出现后,这些西方人于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建立了一个类似诺亚方舟的地方安置那些与战争无关的人员,随着安全区的建立,随着自我对战争暴行的认识深刻化,拉贝逐渐开始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保护他所保护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拉贝思想转化的过程。这和辛德勒的思想转化是一致的。

我国的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的形式上虽已改变了高大全的形象,但在人的内心思想上的刻画还是很苍白的,和辛德勒的表现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辛德勒是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奸商,一个看见美女就迈不开步的花花公子,一个看见系统清除过程后感触到心痛的人,一个最后以全部家产拿出来买人的义士。在拉贝身上我们看到什么?

不管怎样说,一个人不管人生的轨迹是怎样样的,只要还有人的良知,并且把这种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他就不就应被遗忘,不就应被刻意的淡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看书画展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星期,在绍兴举办的第28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开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家们都来展览自己的优秀作品。我和妈妈也一起去看了展览。我们来到城市广场看展览会,来参观的人可真多啊,男女老少都有,大都是一些书画爱好者或是收藏家。

走进展厅,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名北京大家的书法学博士的展位,他正在现场书写,只见他用大毛笔饱醮墨汁,开始在一张宣纸上泼墨挥毫,写出的字精神饱满,生龙活虎,抑扬顿挫、粗细分明,真是名不虚传。

最让我感到新奇的是一位专画猴子的画家。他画的猴子有的成群结队地摘果子,有的正在树上爬行,还有的正在给另一只猴子抓痒,这么多内容全部都表现在了一张纸上,栩栩如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有的画面上虽然只画了一只猴子的特写,但是表现得却异常可爱,让我看得留连忘返。

让我感到震惊的还有一位双臂截肢的残疾人书法家,他用嘴巴叼着一枝笔写字还写得有轻有重,笔画非常到位,粗细特别明显,真让我敬佩万分。想到自己写出的字笔画粗细对比不明显,点画也总是没有写到位。残疾人书法家用嘴都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难道我会做不到吗?

看了这次书画展,亲眼目睹那么多书法大家的现场作品,对比自己,我更加知道了我的缺点,写字时的姿势应该是我最大的问题,书法家们书写时手悬在空中,笔动时胳膊也一起动,可是我写字时为了偷懒手却总靠在桌子上,笔动时手腕在动,所以写的字放不开,力量不够。再加上自己有时写字时总是草草了事,真不应该。我暗暗告诉自己,想要学好书法,第一先要把姿势摆好,第二才是临摹字贴,慢慢写,仔细写,静下心来写,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书法。第三,就是一定不要怕吃苦,这些书法家们成功的背后肯定都是刻苦努力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帝企鹅日记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们利用几节课的时刻观看了《帝企鹅日记》,我觉得很搞笑。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帝企鹅们去另一个地方生活,在企鹅蛋了来到这个世界上,企鹅母亲们要进行远征,到没有结冰的地方寻找食物,再带给即将破壳而出的小企鹅吃的,当母亲们回归后,又轮到父亲们觅食了。

当雌企鹅觅食时,雄企鹅就将蛋放在它们的脚上,用自己肚子上温暖的毛来保护那一颗脆弱的蛋,害怕小企鹅们还未破壳而出就被无情的暴风雪夺去了那唯一一次观看世界,体验生活的宝贵机会。当冬天从潜伏的地方冲出来,雄企鹅们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在冬天来临之前,在暴风雪来临之前,在极夜来临之前,大家就井然有序又自觉地挤在一齐,背对着风雪,留在身边的就只有温暖好安全了。但正因要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中站几个月保护蛋,就不能去远方觅食,有的支撑不住,“它们的身体一点点被白色所覆盖,然后消失不见··············”多有诗意的一句话,可描绘的却是生命的离开,包括孩子。这句话中“白色”是指雪,“消失不见”是指埋在雪中,这句话表现了失去生命的帝企鹅的不幸,同时反衬出暴风雪的无情,表达了人们对帝企鹅的惋惜和喜爱之情。

当极夜逝去后,出现的第一缕曙光迎接了久违不见的太阳,阳光又照射到曾被它遗忘的地方,这时,一个个弱小的生命也相继地破壳而出,大家是如此兴奋。“生命如此渺小却如此美丽”,是的,说的很对,那些小生命与如此巨大的世界、自然相比,真的很渺小,很较弱,但它们永远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可爱,充满着期望。

看完整部电影,不管是风雪还是太阳,大海还是冰川,或是······帝企鹅,都有自己各不相同的特点和美:寒冷的风雪成就朦胧的世界,微黄的晨曦渲染了一篇天空,湛蓝的海洋变为了天空的倒影,硕大的冰川代表着极地,可爱的帝企鹅送出了那份升级与期望。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用审美的眼光观看《帝企鹅日记》,那一切看似不好的事物都变成最美的,最亮丽的风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帝企鹅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老师带我们去了四楼影院看电影,我兴奋得不得了。到了那里,我们找好位子坐下来,过了一会儿,屋里一黑,电影开始了。一首动听的主题曲飘了出来,是一个女孩唱的,我很喜欢,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把我带进了下面的故事中。

这里是一片美丽的大花园,但这已经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人们和动物差不多都搬走了,但是这里有一种动物——企鹅,它们却无忧无虑地生活着,它们是那样地快乐无比。企鹅们快到繁殖的时间了,为了繁殖下一代,它们匆匆忙忙地在寻找自己的伴侣。它们找到自己的伴侣后开始产蛋,一个个又白又大的蛋产出来了,企鹅妈妈爸爸是多么高兴啊!因为一个新的生命就要诞生了!企鹅妈妈把蛋给了企鹅爸爸,它将要冒着严寒去找食物,要整整两个月,它的生命危在旦夕。啊,我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我感觉到了母爱,企鹅妈妈冒着自己生命危险去寻找食物。我没有心思去看电影了,我深深地陷入了深思……电影播放完了,我还被那个情节感动着,感动着……

看完整部电影,我不由地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精灵般的帝企鹅的生活,并知道了帝企鹅的繁衍方式等知识。同时我不由感叹在那么恶劣的气候下,帝企鹅都能顽强地活下去,而人类享受着安逸的生活却不停地抱怨,我们还需要向大自然学习的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星空》观后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忙里偷闲看看电影,根据第六感对星空这个名字的喜爱,点了这部电影,《星空》观后感

刚开始有惊奇,因为发现这是一部充满童趣的,从孩子眼中看世界的电影,很是开心,毕竟,中国这类电影太少了,国人缺少想象啊。看着看着,发现这里面有好些几米的感觉,后来看片花才知道原来是改编几米的《星空》,观后感《《星空》观后感》。

看完电影后特地找《星空》来看,发现,我还是比较喜欢漫画版的,更纯粹些。不过,电影版的拍得也不错啦,特别是山上看星空的那个画面,完美啊!还有那幅《星空》拼图。而且,电影中场景的选择很不错,那原始森林,那小木屋,设计的都很好,甚至有些有唯美的感觉。就是不怎么喜欢台湾腔调,以及快结尾直接点明主题这一部分,貌似里面还有不少情节是仿照不同电影的。而且,电影版试图对主题理解多而面面俱到,所以,有时对于一些童真的东西未能细致刻画,其实,有时简单点,更能打动人,个人偏见而已!

不过,林导已经很不错了,希望能继续加油哦,有点期待他接下来的电影呢!希望中国能出多类似《龙猫》、纳尼亚这样的好电影吖,世界还是需要这些充满想象与童真,美好而纯粹的电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观后感日记

全文共 2327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吹《驴得水》,晚上回来立马在网上找来看了一下。

不得不说,确实牛逼。很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电影了。近几年的国产喜剧电影,要么刻意装逼,要么难看得要死,却整天发牢骚,说没人懂得欣赏,要么全程穿梗,搞得情节支离破碎,甚至逻辑都难以自恰。《驴得水》却能将可看性和深度结合得很好,全程没有故装深沉,偶尔的插科打诨,也是那么自然而然。

如果对情节感兴趣,建议大家自己去看,毕竟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我这里就不赘述了。我只是想在这里分享几点自己的一些想法而已。

首先,戏剧性。我们花2个小时去电影院或者在家里,安安静静地欣赏完一个故事,为的是什么?我想绝不会是为了看一日三餐,菜米油盐来着,我们渴望看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遇不到的故事,体验那不同寻常的经历。一个好的故事,必不脱一个奇字,比如灰姑凉嫁给王子,底层少年遇到种.种奇遇最终成为武侠高手,等等。一个离奇曲折的故事,让我们暂时忘记了生活的平淡,还有无奈、无力。可以说,一个故事的生命力和张力,都在这个奇字上了。

在这一点上,这个故事可以说足够离奇了:一个英语老师竟然是一头驴,不对,是一个铁匠。为了掩盖这个谎言,众人不得不撒更多的谎言,故事,就这样被这个谎言带着走。在面对谎言的时候,在真诚和利益的拷问下,每个角色都现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人性。

其次,真实性。如果一味猎奇,失去了真实性,那么就不会让人产生代入感,故事将不再是故事,电影也不再是电影,而成了一长串瑰丽的幻灯片了。这里的真实就是逻辑自恰的意思,不是说一定要和现实世界一样。比如我看《长城》,就觉得很难受,完全没办法融入故事的情境中,整个故事的逻辑性一塌糊涂。比如让女兵站在城墙外吊着圆环跳下去与异兽战斗这个设定,让我非常难受,这导演白痴啊,城墙的作用是什么,你跳下城墙与敌人战斗,那要这城墙何用?《驴得水》这部电影,在我看来,就是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难以接受。

铁匠一出场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后面他会成为逆转局势的正面人物,努力读书,最后成为接班孙校长梦想的旗手。没想到,铁匠,他还是铁匠。周铁男,我以为他会强项到底,没想到在子弹的威胁下,他也会认怂,不仅认怂,直接变成软骨头了。不对,应该说我没想到编剧敢这么写,因为其实周的反应才是一个正常人的,在那种情境下的人物应该有的反应。导演只是遵从了真实,但这个真实却是那么地震撼,一点都不平淡。我承认,如果我在那种情境下,我也会认怂的,这才是最真实的人性。只是我们都很难承认,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勇敢的英雄可以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反转剧情,很多故事就是这么写的,但导演没有这么干,这又是一“奇”。其他各个人物,他们的所有行为,虽然看起来让人难受,但他们都严格遵守着自己的设定,丝毫没有逾距,这就是讲故事的时候需要的克制,很多导演和作者都没有这个品质,想一股脑往作品里拉好东西,结果反而破坏了作品的一致性。

电影的最后,陆一曼用捡到的那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虽然很伤心,但我仍能接受,因为我知道,这就是她的命运。不是死,就是疯,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她在自己短暂的清醒时刻,用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可能是导演最后的仁慈吧。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陆一曼只有死和疯两条路可走。因为人物设定,或者说,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那么这就是她的真实归宿。如果说,贯穿这个故事的引线是驴得水是英语老师这个谎言,通过这个谎言推动着整个故事的进展。那么,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则是制造波澜的力量。这个冲突,在陆一曼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陆在城里的事情故事里并没有交代,但我推测可能是这样的:陆在城里遭到了无法言说的侵害,她无法承接这巨大的羞耻感,所以只能合理化侵害,把自己变成一个荡妇,否则她无法活下去。这种合理化,就像在说,看吧,不是你侵害我,而是老娘在睡你。后来,可能在城里实在混不下去了,她投奔了孙校长。所以,来到三民小学的陆一曼,其实是带着荡妇的面具来的,这个面具对她来说,是一个保护层。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裴魁山向她求婚的时候,她果断地拒绝了。来到小学后,从电影一开头可以看出,她活得还是很自在的,至少表面上如此。但是,当她尊敬的孙校长剪掉了她美丽的波浪长发后,她从镜子中看到了血淋淋的自己,那个被隐藏的自己。

是的,头发可以再长出来,但是,这个情境,肯定唤醒了被她小心翼翼地掩藏着的伤痛体验。被侵害,但是无力反抗的伤痛体验,意识的容器无法容纳这巨大的冲突,为了保护自己,只能让自己疯掉,隔绝意识,从而也隔绝了这些痛苦的感受。影片的最后几次插入了她想象着校服已经做好,几位老师和孙校长一起照相的温馨画面,这是想象,可惜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好。当她看到掉到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她的意识突然那么一丝的清明,原来,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

当她拿起地上的那把枪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马上把在场的所有坏蛋都给崩了。但她没有,要是这样做的话,她就不是陆一曼了,也不会来到这个地方了,她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呵,当你手中有一把枪,请把它指向你的敌人,千万不要指向自己的大好头颅啊。

整个电影看下来,没感觉导演在批评谁,或者揭露谁,他只是在呈现。他好像在说,看,事实就是这样。每个人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都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你能说想改变自己现状的铜匠是错的吗?你能说为了理想委屈求全的孙校长是错的吗?你能说在生命受到威胁时屈服的周铁男是错的吗?你能说完全臣服于现实的裴魁山是错的吗?不能,你不能。每个人都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而当你看到了自己的时候,你就会体验到那种我们笼统地叫感动的情绪。这时候,这部电影便有活了过来。

做了选择的人,命运亦为他们准备好了相应的归宿。没有谁是谁非,这只是生活本来的样子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2105 字

+ 加入清单

由于时光关系,没有读书籍版的《拉贝日记》,而选取了观看影片。拉贝是一位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英雄”、“中国的辛德勒”的伟大人物。他与其它国际友人一齐建立南京安全区,竭尽所能拯救了20多万中国平民百姓。

在拉贝离开南京的前一天,日军入侵南京,本能够带着妻子回德国平安度日的他,义无反顾地选取留在中国,与中国人民一齐共患难,可见他对中国人民的情谊之深!其实,像他那样在危难之际向中国人民伸出援手的外国友人还有很多,例如威尔逊医生、杜普蕾女士、罗森博士等等,他们都是像白求恩那样的拥有国际人道情怀的伟大人物!无论他们从事何种职业,商人、医生、教师……出于对战争的谴责,对中国人民的同情,他们团结在一齐,不畏艰难困苦,尽最大的潜力保护无辜的平民百姓。他们没有任何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的只是一颗勇敢而无私的爱心!比较日本军官的残酷无情,更衬托出他们人格的高尚!虽说时势造就英雄,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英雄。能够成为英雄的必定是机智、善良、勇敢、仁慈、无私的人,拉贝和他的外国朋友就是这一类人!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理解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就应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尽管日本军官冷血到竟然用杀人作为比赛项目的地步,但是也有的日本军官是心存良知的,影片中的少佐就是其中之一。他清楚地明白日本发动的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他试图说服同僚,他违背命令不忍心屠杀战俘,他向罗森博士通风报信日军对安全区的行动。这让人对日本人的愤怒有所缓解,即使是发动战争的一方,也会有厌战的人,也有善良的人,只是这样的人群不能与另外一部分好战的人群相抗衡,他们身不由己,无力阻止,只能从命。这让我想起了《钢琴家》里的一位救下了波兰著名犹太人钢琴家的纳粹德军官,如果没有他的庇护,也许那位钢琴家就不能幸存,也就不能继续发挥他的才华了!

但是,仅仅依靠外国人的帮忙和庇护,又如何拯救得了十几亿中国人民的生命呢?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仅是灾难,还有反思。为什么日本能够拥有飞机大炮这么先进的武装设备,为什么他们能够这么自信短期之内就能完全占领中国?他们之所以认为自我很强大,不正是因为中国的落后吗?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受挨打,我们务必自强,只有自强才能自救!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抗战,为挽救中国的不断努力!

另外,对于日本军官强奸妇女的恶性,影片当中也有体现。杜普蕾女士为了保护自我的女学生免受侵犯,以防生虱子为借口,把每个女生都剪成平头,爱美的女孩悲哀地落泪。不仅仅是中国的妇女受到伤害,日本的妇女也是,被抓去当慰安妇,以满足日本军官的生理需求!却给千千万万的女性同胞造成生理和心理的无尽的伤痛!我觉得身为女性,在动乱的年代,比小孩更处于弱势的地位。男人怎样就能够肆无忌惮的对女人做出这么禽兽的行为呢?有时候真的觉得做女人很可怜,如果有来生,就投胎做男人吧,那样就不怕吃亏受欺负了!尽管身处和平的年代,女性的地位和人格都得不到尊重,被男人视为衣服!女人该有自我的尊严,该被社会所尊重!

战争是万恶的,然而却依然存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互相残杀的历史。在当今,美国为了保存自我世界超级强国的地位,违反国际和平条约侵犯这个那个国家,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为的是抢夺这些国家唯一能够赖以生存的石油!为了自我的强大而给他国发动无理的战争,为了自我的私利而杀害手无寸铁的百姓,于心何忍啊?同样身为人类,凭什么剥夺他人的生命呢?还说什么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人类不但自相残杀,还要自我毁灭。天灾不能避免,还要制造人祸。战争是人祸,环境受污染和破坏同样是人祸。日本发生9级地震,应对天灾,已是难以应付,再加上核泄漏,真是雪上加霜!这次的核泄漏受影响和伤害的不只是日本,还有周边国家和海洋生物,其危害是全球性、长久性和不可估量性的!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都会反思,但是我们真正做到了吗?我们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吸取教训了吗?人类真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灾难无情人有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相信在当今这个不是很和平的年代,依然不乏像拉贝那样的仁人志士!

应对无情的绝杀,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带给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应对战争与天灾,各国友人都会伸出援手,尽自我的最大努力来帮忙受灾的人们。他们都像拉贝先生一样,济难扶危,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

从历史中,我们明白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他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从历史中,我们看到,灾难面前无国界,世界各国人民是能够和平相处,互相帮忙的!在当今国际社会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各国以国际合作的方式应对灾难,互帮互助!就应说全世界的和平是能够实现的,让我们都向拉贝先生学习,以自我的方式,为实现世界和平,消除战争而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