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通用20篇】

《美国商业大亨传奇》是一部8集的历史人物记录片,它不仅讲述了那个时代19世纪初——20世纪商业大亨们从白手起家到行业巨头的了不起传奇,更反映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产生、发展,直至壮大甚至称雄的过程。下面是开学吧网提供的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2500

作文

1000

纪录片《同心战疫》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年初一,全国人民还都沉浸在春节的欢快中,但关于以武汉为中心的新型病毒的新闻铺天盖地般地传遍吾中华神州。几天后,各地疫情随之爆发,病逝、封路、封村接踵而来。速度之快,疫情之重,令人心惶惶,不可终日。

正午,温暖的阳光下,我站在窗前,望着南方。以往车流如织的马路上,店铺门可落雀,车辆稀稀拉拉,行人寥寥无几,如迟暮的老人,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与繁华。小区广场及道路上,没有了运动爱好者们那矫健的身躯,没有了老人们的聊聊我我,更没有了孩童们的欢歌笑语,仅有的是那面带口罩、匆忙赶路的寥寥数人。花园内,腊梅依旧笑寒冬,唯有雀儿卧枝头。

病毒无情,人有情。

再来看看我们那既可爱又令人尊敬的白衣天使阿姨们,她们舍小家为大家,夜以继日地忙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饿了,她们不按食点,快速地吃上一点食物;累了,她们找一块空地,躺下而眠,没有床,没有被,就像当年的红军。闲了,就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拖着疲惫的身躯,摘下口罩,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可她们那美丽的容颜,因长期佩戴口罩,已变得苍老不堪。这些都是所能承受的,可精神上压力,她们不堪重负。她们的好姐妹因病毒传染而永久地离开了这美好的世间。她们每一个都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人。

社会各界人士,面对病毒疫情,也都伸出援助之手。有的当自愿者,有的捐款,也有的捐物。其中有两位令人感动,一位是环卫工人以不记名的方式为疫情灾区捐款一万多元,虽然与那些捐款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相比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与他微薄的工资相比,一是天文数字了。另一位是农民伯伯,将以自己勤劳的双手种植的十万斤蔬菜捐献给武汉重灾区。这些行为都是可歌可泣的,都是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

虽然病毒无情的威胁着我们,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它而胆怯,我们只需怀着一颗平常心认真对待即可。按照政府要求,安静地呆在家中,无事不外出,不仅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周边的人,这也是一种善良。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把这种善良传递下去,用这种行动爱你所爱之人。

只要所有人都万众一心,重志成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病毒,还神州大地一个朗朗乾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开学第一课》500字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第一课作为中小学生每年必看的节目,在九月开学季的第一天,就会与我们准时见面。2021年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记住的日子,因为在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第__岁生日!也是我们伟大祖国发展建设至今,无数共产党员共同的生日;身为祖国未来的花朵,我们在观看完开学第一课后,都会为节目中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深深的为之震撼。

《开学第一课》作为全国中小学生的第一门课堂,每年给我们呈现的节目,都蕴含着极深的教育意义与历史精神。这可以让我们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能深深的体会到,在祖国的发展历程中,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事迹与精神。这也让我们这些中小学生们,可以体会到革命先辈,为了我们如今这个美好的社会生活,到底都做了什么,又经历过什么;可以说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如今这个和谐美好的新世纪社会。

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期节目,我在观看完以后,不仅为先辈们的爱国精神而感动,也深深的体会到,一个国家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无数不计生死,不求回报之人的奋力拼搏,我们就无法拥有现在这个人人称赞的新中国。

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掌握更多先进知识,这样我们才能在祖国的发展道路上,也能用上自身所学,为祖国的前进航道上,贡献出自己的那一份力量。让我们一起加油,为新中国的美好明天,加油学习,建设出我们心中的社会主义新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干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凯舰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学生流亡抗战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119 字

+ 加入清单

一首失传了77年的抗战歌曲重获新声。师生们有幸见证了这首老歌新曲的首发。“我有恨,在九月秋;我有泪,向腹中流……”,这首歌是由东北中山中学国文老师、“清华诗人”郝泠若先生撰写歌词,在当年广为传唱。沈阳独立音乐人、新民族音乐创作人韩萧寒先生看完歌词被感动,为这首歌重新谱曲并演唱。“开学第一课”的课堂也成了这首歌的首发地。韩萧寒因事未能到现场,他通过视频说:“为这首歌谱曲并演唱是我给当年的学生和老师致敬,是向当年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致敬。”看着不到五分钟的MV短片,一张张流亡师生的老照片闪过,再听着韩萧寒那略带沧桑的嗓音,一些人的眼泪不知不觉地流出来,其中记者自己也是。“第一课”也在这首歌中落下帷幕。

课后作业:我们需要家国情怀

“世界只有两种感情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有增无减,终生不变:一个是爱家,另一个就是爱国。希望同学们能从这堂课中感悟抗战期间爷爷奶奶们的家国情怀,也思考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家国情怀。”

虹桥中学开讲——

学生惊诧:下大雨我们都停课,而他们……

为了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皇姑区虹桥中学早早在宣传栏中贴上了刊有“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引来学生围观。“没想到,打仗了,学校还要继续上课;没想到,学生还要流亡到那么远的地方。看这些战争年代的读书故事,我们感觉就是震惊!不可思议!”在橙黄色的报纸前,同学们议论纷纷。而读到《重庆那一天,如噩梦般存在》时,有同学的眼睛湿润了。

“有时候我们上课,听到火车的声音,都无法安心听课。而那些流亡学生一边躲避炮火,一边步行赶路奔赴好远的地方上学,我感觉到他们求学的心思是多么强烈,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珍惜让我们汗颜!”

遇到战争,学校还正常运转吗?学生们还正常上课吗?播放《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前,记者在八年十七班做了个小调查。回答如下:“下大雨,学校都要停课,打仗了学校肯定不会上课了。”“万一同学们受伤怎么办?家长也不会同意的。”“我有个头痛脑热,我妈妈都会把我接回家,遇到战争怎么会有人去上课呢?”

短片开始播放,学生们的表情凝重起来,有惊恐,也有诧异。“真没想到,学校可以在那么艰苦条件下上课,我们看着都害怕。我懂了,学生只有通过知识来报国,才能改变国家命运。你看东北中山中学那么多学生最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他们成了国家的栋梁。”学生宋津桥说。

“我太喜欢短片中‘有了学生,就保留了民族元气’、‘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几句话了。一个社会总要有点精神,一个群体总需要一些榜样。我要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学生吕英哲说。

珠江五校:

看完纪录片,起立鼓掌

9月1日上午,皇姑区珠江五校学生们观看《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后,还在课堂上阅读了沈阳日报相关报道。

珠江五校六年九班刘子豪说:“姥爷说,日本鬼子侵占中国修‘围子’,设‘部落’,把群众赶进‘人圈’,老百姓过着牛马一样的奴隶生活。为了将侵略者赶出中国,这些学生到南方去求学,他们的爱国精神让我们感动、佩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六年九班响起《松花江上》歌声。

“我以前觉得是为自己学习,看了这个纪录片后我明白读书救国的道理。”李启祥同学说。同学们上了特别难忘的第一课。

近20分钟的纪录片播完后,同学们起立鼓掌。

“开学第一课,我们要学生们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抗战精神,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学生培养出健康、乐观、勇敢、坚强的人格,将来学生们要为国家的强盛贡献力量。”珠江五校校长佟宁芳介绍,该校将在全校开展了解抗战历史、学习抗战精神的教育活动。

二经二校:

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

开学前一天,二经二校就将刊登“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系列报道的报纸张贴到校园宣传栏。“东北还有这样一所中学?真没想到。”宣传栏吸引了不少老师和学生家长。

9月1日,该校组织学生观看了《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纪录片,并围绕“流亡抗战”在学生中开展征文、写观后感活动,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一六五中学:

“流亡抗战”是活动主题

走进一六五中学,操场上,几名解放军战士正在对刚入学的新生进行军训。

校长金至涛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学军训已经成为该校开展国防教育、抗战教育的一部分。今年该校又多了一项内容:组织学生观看沈阳日报、沈阳网和市教育局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流亡抗战·爷爷奶奶当年读书报国的故事》,并围绕这个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讨活动,将其当成新学期开学的主要活动。

九年一班学生杨济同说,当年东北中山中学的学生流亡途中不忘抗争,不忘学习,千余名学生参加了拯救民族危亡的“一二·九”运动,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写了浓重的一笔。今天的学生应该向他们学习。谈到“家国情怀”,九年三班学生童尧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像爱家一样爱国。每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做好了,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建设我们可爱的国家。

70年前“第一课”

谁见过大衣当黑板?他们见过……

这堂课的主讲人是沈阳日报记者周贤忠。他受几位参与流亡抗战的东北中山中学老校友委托,讲述70年前的“开学第一课”。

我们共走访了8个城市,采访到平均年龄达88岁的近40位校友,其中有四位校友提到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开学第一课”。

南京板桥:上课时日本飞机来了

93岁的赵德本讲了在南京板桥的“开学第一课”。他是1937年从南京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他入学上的第一课就是听老师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故事。老师说,秦灭楚,楚国虽只剩项羽等少数人家,但他仍带着大家不畏强暴,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暴秦。我们也一样,总有一天我们打败日寇、打回东北老家去……正讲着呢,日本飞机来了,但大家谁都没有动,老师坚持讲,同学继续听。为听故事不躲警报,那时的师生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表达“抗战到底、读书报国”的决心。

广西怀远:黑板在老师的大衣上

82岁的穆杰校友讲了在广西怀远的“开学第一课”。穆杰是当时国文老师乌荫棠的儿子,怀远复课时,他最小的弟弟不幸夭折。乌老师忍着巨大悲痛,告别家人回校上课。这就是东北中山中学可敬的老师,无论正经历怎样的苦难,都永远把学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让穆杰印象最深的要属生物老师王虚中。当时在怀远,复课条件非常艰苦,上课没有黑板,学生问:“还上课吗?”他说:“上!”随后他用粉笔在自己的大衣上画图示,说:“黑板就在我的胸前!”

四川静宁寺:“第一课”是追悼会

93岁的白晶泉在沈阳金秋医院病房里讲述了在四川静宁寺的“第一课”。1939年5月3日下午,学校在重庆储奇门码头集合准备前往静宁寺,在等船的时候,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五名师生不幸罹难。学校到静宁寺后上的“第一课”就是开追悼会。郝泠若老师还专门写了挽歌:你们安息吧,在荒原上,星寒兮月冷兮风雨兮凄凉!抗战的旗帜正在高张,报仇的单子让我们来承担。老校友白晶泉说,这场追悼会后来变成了声讨会。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回老家去!抗战到底,收复失地!呐喊声在操场上空久久回荡。

沈阳:一堂校史课记了一辈子

85岁的高清宝讲的“开学第一课”就发生在这个礼堂。他是1948年秋考入东北中山中学的。那时东北中山中学已经北归沈阳。入学第一课便是听王虚中老师讲校史。高清宝说,这堂校史课让他记了一辈子,就如精神雕像,时时立在他的眼前。他为这所学校在抗日烽火中弦歌不辍而感动。虽然他只在这所学校上了三个月,学校并入东北实验学校,也就是今天的省实验中学。但他始终认为东北中山中学是沈阳最好的中学。一堂课竟对一个学生的一生产生了影响,这也是我们沈阳日报和市教育局开办这样的“开学第一课”的一个初衷。希望今天的“开学第一课”能在每个同学心中打下烙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2017 字

+ 加入清单

报告大家,柴静的《穹顶之下》我已经认真看完了,汇报下感想:

首先,说说我赞同和支持的部分:

1. 在大气科学方面(比如雾霾的时空分布、来源、成分、二次反应过程等),至少在我的认知领域内,没有错误。对于一些曾经引发争议的热点话题,没有一味迎合民粹化的观点,而采用了符合科学事实的陈述。比如:

(1)不少人认为PM2.5完全是工业时代的特有产物;而片中提到了自然界本来也有PM2.5。

(2)不少人认为机动车排放对于雾霾而言并不重要,关键因素应该是工业生产排放;而片中提到机动车是北京本地PM2.5的最大来源。

(3)不少人指责政府隐藏和瞒报空气质量检测数据;而片中提到,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在线空气监测系统,而且获取这些数据并不困难,任何人都可以在手机APP上查询并举报超标单位。

——至于其它涉及医学知识、煤品油品等内容的,我不懂,请其它专业人士把握吧。

2. 态度严肃、积极。

之前微博上的雾霾话题,有两个倾向:

第一是过分娱乐化,把雾霾的严重性稀释在众多段子和哈哈哈哈哈中无迹可寻,老百姓这么着勉强算是苦中作乐也就罢了,很多主流媒体官V也乐衷于此,久而久之显得雾霾问题很轻佻、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第二是过分政治化,一说到雾霾,就把个体行为撇得一干二净,纯骂政府,一边开大排放车一边购买因违规排放而降低成本而廉价出售的商品一边吃露天烧烤一边放鞭炮…一边骂政府,骂完抽支烟。

有鉴于此,柴静制作本片的态度,在现今中国还是很难得的。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作了严肃的调查报道,将公众重新拉回到思考模式中;在质问“油怎么了”“煤怎么了”“环保部去哪儿了”之后,也强调了每一个普通市民的积极作用——“再强大的政府也无法独立治理好雾霾,要依靠的是普通人的选择和意志!”,片尾那段“我能为空气做什么”大赞,真心希望大家都行动起来!

3. 引述严谨。

片中所引用的数据,基本都来自于权威科研或监测机构。

现在有些媒体,动不动就“小编为了证实真假,也买了个PM2.5监测器,在办公室一测才发现,原来真相是…”,或者“小区张先生对此有异议,他告诉我们,以前感觉…现在感觉…”,诸如此类的无厘头实验和个人感观描述。

柴静在这方面跟他们比起来真的已经强太多了。

其次,说说我不赞同的部分:

片子中有几段,很鲜明地传递出一个意思:空气都差到这种地步了,你们还在烧劣质煤还在违规排放还在污染空气你们是不是疯了?!

这个“你们”,理论上应该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利欲熏心的黑企业黑工厂黑作坊黑老板——柴静重点关注的就是这一类。

但是柴静似乎忽略了第二类,就是那些注定无法选择的、只能用健康换取金钱的一群人。你不要笑他们蠢,他们虽然不懂化学和医学,但是耳濡目染也早就看明白了,积年累月地烧炭出去卖、开黑作坊、烧劣质煤,一定会严重损伤健康——问题就是,很多人并没有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环境,而是生计。

城市居民,尤其城市年轻人,经常以为城市就是全世界,根本不知道在城市和旅游风景区以外的中国现状。空气好不好?这只是已经远远跃出温饱线一大截的城市居民才会关心的话题。是的,城市居民有呼吸新鲜空气的权利,不过你也别忘了,城市周边大把的贫困带村庄也有出卖新鲜空气换钱的自由。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环保不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经济问题。

所以,仅仅局限在城市小圈子视角里讨论环境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城市霸权。

最后,说说我疑惑的部分:

我从昨天到现在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上述这些观点,我都在过去一两年时间中写文章表述过,比如:

“古代也有霾,虽然在成分和比例上跟现代的霾有所区别,但是就霾本身的定义而言,并不需要指定其来源。”

“北京机动车对PM2.5的贡献在20-30%之间,根据站点、季节、年份等不同,数据会有一些变化,但其作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这是毋庸置疑的”

“日本爱知大学李春利教授的研究显示,东京的轨道交通出行率为86%,而北京只有12%;北京中心区市民每天乘坐私家车上下班的比例是34%,而东京中心区只有5%都不到!也就是说,北京的机动车出行率更高,排放也就更多。”

“空气治理,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而更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以及社会问题,也就是说,为了治理雾霾,一个城市及其市民,究竟能够承受多大的经济损失,牺牲多少生活舒适度?”

“雾霾的治理,不可能是一纸政令快马加鞭的奇效,更不可能在我们自己不付出任何代价或者只付出微小代价的前提下实现。”

……

——哎为什么我当年写出来的时候,被骂成“五毛洗地”;而柴静说出来,大家就说“非常震撼”呢?

我也被这种巨大反差“非常震撼”了,陷入深深思考中。

目前能想到的答案是:在公共传播技巧方面,柴静作为专业人士,确实很厉害:

比如PPT做得超赞;

比如罗列数据时,往往伴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或经历,让数据和结论本身异常生动;

比如自我视角选择得很巧妙,一个焦虑的母亲、执着的居民、自费制作者;

比如一些素材和表达,额,的确比较让人动容,增加了情感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652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之初,校本培训时学校组织教师看了一部有关美国中小学教育的电影热血教师》,讲述的是美国当代教育家罗恩·克拉克在纽约一所小学任教时的一段经历,看完之后深有感触,那就是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首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必须具有“五心”:爱心、恒心、信心、耐心、细心。

一、教书育人必须有爱心:

“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沟通的桥梁,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更应如此,并且“爱”是相互的,是有回报的,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同样也会受到每一个学生的爱戴与尊敬的。影片中克拉克教师就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不管学生多么调皮,多么让他难堪,始终没有一句对学生的侮辱、不耐烦、指责的字眼,而是始终用正面、鼓励、引导性话语告诉学生,教师爱他们,大家是一个大家庭。克拉克教师的言行始终是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期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对学生的爱,学生感受到了,并给予回报。为了和学生拉近距离,克拉克教师和学生打赌,他向学生学双跳,学生向他学知识。克拉克教师用自我开始的笨拙和之后的熟练,用自我学习过程中的艰难告诉学生,他们也会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这些都源自克拉克教师对学生的爱。

二.教书育人必须有恒心: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持之以恒,教育更应如此。克拉克刚接手班级不久,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打击和挫折,同事的冷眼旁观,领导的不支持,家长的不配合,异常学生的调皮和刁难,也曾让他彷徨,让他苦闷,他想过退缩,想过放弃,但他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如既往,忍辱负重地踏实工作,默默奉献,一步一个脚印,直到最终的成功。这都源自克拉克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教书育人更该如此。

三、教书育人必须有信心:

首先要对自我有信心,其次要对学生有信心。克拉克因材施教地抓特殊学生,源于对学生的信心。为了培养学生的信心,他在教室中摆放一个大蛋糕,插上蜡烛,用自我跳崖的事例,告诉孩子,相信自我,相信教师。影片中有许多十分震撼人的镜头。一个异常特殊的学生泰肖恩,已经被记两次大过,再有一次就得被开除。他在班级中打架两次,一次要自我走,一次闹到了校长室,都被克拉克教师拦了下来,他诚恳地对这个学生,对他的监护人讲:“我们不应当把这样的孩子赶出校门,应当把他留在学校里。我相信他有理由这样做”。他晚上到莎美卡家里调查她家庭作业没有做好的原因,为她繁重的家务震惊,主动帮忙,却被孩子家长误解,告到学校要开除他。这位教师坚定地告诉莎美卡的家长,“莎美卡是一个聪明优秀有领导才能的孩子,我们应当共同努力让她到重点中学继续学习。”孩子的母亲从惊讶怀疑到默守观望,同意让孩子的保姆多看其他小孩子一些时间,好让孩子写作业。说到那里,我们不难看出,克拉克教师之所以能对每个学生了如指掌,因材施教,是因为他从心里坚信:这些孩子都是好孩子,他们需要的是关爱,是巨大的爱心。他始终坚信:学生都是好的;自我必须能教好他们。

四、教书育人必须有耐心:

克拉克教师不怕麻烦,做事很有耐心,所以他对学生因材施教。他周六约上爱赌博的孩子到咖啡馆,给他买着午饭,和他经过赌博的游戏,使他学会数学。他对每一个学生都很有耐心,从来没有因为他们的特殊、格格不入、不认真学习而横加指责,总是不厌其烦地从跟头去寻找原因并努力解决,采用让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方法。

五、教书育人必须细心:

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必须无微不至,不但要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家庭等。回过头来看克拉克教师,他的课堂不只是在教室,操场、学生家里、咖啡馆、走廊都是他教育学生的场所,他的教育也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交友等方方面面,学生一些很细微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和细节,他都会去关注,去了解,好的他会及时鼓励,坏的他及时纠正,可见他是一个多么细心的人。再看看我们的学生,他们也有自我的特长,如果我们能细心发现,鼓励支持,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兴趣,使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那么学生也必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以上是我看过这部影片后的一点心得和感悟,期望能与同行共勉,以克拉克为楷模,朝着一名优秀教师的目标努力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央视12频道播出了教育记录片《镜子》,有多处的中小学校对家长统一做出要求,让孩子家长进行搜索观看。影片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真实实例告诉我们,每个极端孩子的背后都存在一个问题家庭。孩子出了问题,首先家长难辞其咎。

人们认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学有所成。家长往往就简单粗暴的用自己价值观来教育,甚至是控制孩子,不自觉的就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可以说,没有去关心孩子内心是否快乐,是不是真的在健康成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的家长不是好家长,家长就要进《家长课堂》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家长认为:应该多照照镜子,找找自身原因,提升家长的水平。要和孩子交朋友,将心比心,交流沟通,变命令为商量。要以自己为表率,尊老爱幼,尊师重教,诚实守信,培养孩子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的好品质,不让孩子沾染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老师认为:家长和孩子不小心发生冲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争取做到:态度不粗暴,语言不过激,从孩子角度来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目标有差距时,家长首先要安慰并告诉孩子“比学不比强”,尽最大努力学习了就可以了,结果不如人意也算正常,逐步培养孩子正面应对挫折的勇气。

舆论认为:教育无定法,永远在路上。有老师的正确指导,有学校的科学管理,加上孩子家长谦虚谨慎的努力和配合,孩子们就一定会拥有快乐而又充实的学生生活,每个孩子的将来就能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为了和平电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正常人喜欢战争,特别是中国人,中国人从来不是一个好战的民族。尊严,不是一种轻飘飘的感受,不是一种帝王的享受。尊严是用事实宣告,中国,真的不再那样轻易被征服了。

没有尊严的国家,就是在引诱他人入侵、蹂躏的国度。古人云,“天与之财,不取不吉”。这是历史上不能改变的事实。抗战前中国不是没有军队,几百万呢。。因为知道你中国好欺负,大好河山,你看不住你的家。

我们尊重为自由而牺牲的勇气,而我们也知道,平等自由这回事,是有尊严的人、有尊严的国家之间的事情,所以,在朝鲜这块土地上,我们宣告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权利。

美国人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立了一座朝鲜战争纪念碑,在纪念碑上写的话是“自由不是无代价的”,它的含义是:在朝鲜战争中牺牲的或者在越南战争等各地战死的美国兵,包括“二战”中在欧洲、在太平洋各岛战死的美国兵,他们是为自由而牺牲的,也就是说,美国今天能有一个自由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

抗美援朝战争打完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到中国来侵占一个县城。跟中国讲条件。抗美援朝战争为我们赢得了尊严,也让我们拥有了享受和平的权利。从那以后,直到今天,对中国动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虑重重的事情。

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赢得了和平的权利,志愿军的牺牲,得利的不是一家一姓一个政府,而是所有的中国人—甚至包括那些可能因为对中国发动战争而死的外国人。志愿军的血,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而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牺牲者,与青山同碧。

我们应该感激。

人们常常忽视已经到手的东西,那么,为了不让我们在得到之后忘记,也许有一天,我们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单纪念朝鲜战争的死难者,也纪念抗日战争和历次卫国战争中的牺牲者,那碑文或许就应该是:

“尊严不是无代价的!”

这部《决战朝鲜》,我以为,就是为这些牺牲在朝鲜的中国军人,在我们心底树起这样一座纪念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

全文共 2020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11月28日下午和晚上,集团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在101会议室观看《大国重器》,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无不为片中的事件而感动和振奋.想想我们的公司,现在与这些企业差距很大,如要实现“百年卫华、世界第一”的梦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虽然卫华在长垣甚至是河南的市场上在行业内还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紧随我们身后的那些追赶着的速度,简直是日新月异,现在差距非常微小,我们再不加快我们的步伐,被赶超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自身的产业专注精神,不断的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延伸专业的价值链,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系统服务,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若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 注重核心产品的制作,注重产品的内外部质量,以一流的精品和优等品占据市场制高点,赢得客户的青睐,使之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

2. 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以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增加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3. 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 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

5. 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大国重器》中讲述的故事,无一不以突破行业的制高点,创新产品的突破,核心工艺技术的独占,建立完善的质量运行体系,优秀人才的勇于担当和奉献为特点,为公司、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做大求强指出了振奋人心的方向和典范作用。

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工人正缺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需逐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创造严谨的生产大环境,从而带动每一个工人自觉形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铝合金焊接教练,这些高技能人才很巧合的是她们都是女职工,可以看出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在机械行业里女职工一样可以引领高端技能。同时,不仅仅如此,我们还应学习陕鼓的责任文化(板凳理论:板凳=责任,板凳=平台)、诚信文化(建立员工诚信档案)、规则文化(制订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创新文化(突破传统束缚,打破有形和无形的“墙”)、感恩文化(感恩员工、客户、政府、股东、利益相关者,使感恩成为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

3、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今年,我们车间从首台背压25MW、首台凝气30MW到首台高温高压25MW机组的成功生产,无不渗透着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创新。产品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工人的制作,平时设计图纸、制作工艺等环节中的失误,往往是生产工人第一时间发现,所以,我们公司要积极激发工人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制造精品和优等品的过程中去,让其充分展现智慧的力量。

4、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讲到企业由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①创新驱动;②基础支撑;③高端引领;④绿色发展;⑤走出去战略。这与公司制定的“百年卫华,世界第一”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谋而合。

卫华集团已经走过了26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年销售额52.81亿元的骄人业绩;但是,我们不能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在日夜不停的、想方设法的追赶我们,可我们有不少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在迅速的向我们逼近。2013年已将过去,相信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形成合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我们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百年卫华,世界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cctv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大明宫》没有像一般的历史题材刻板枯燥,而是充满了趣味性,尤其在人物刻画上特别注重细节描述。它以史诗大片重现唐朝为题材,它不是在演戏而是在演历史。它有一个从头到尾的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手段,通过大明宫的命运去看唐朝三百年的历史。但故事的核心是为了向世人还原一个真实的大明宫,向世人梳理唐朝如何兴起、发达直到衰败的过程,同时再现盛唐盛景。

看了《大明宫》之后,关于大明宫的建立,发展,辉煌和衰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看那些被复原的宫殿,不得不感叹唐人的智慧和聪明才智。作为历史纪实片,可看性较强,尊重历史,"只有艺术和爱情才会是永恒",可是一切再恢宏的景致,怆然倒塌不也就是瞬息的时间么?任何消逝的辉煌寻找消亡理由的努力,不过只是对"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脚注而已。

因为,那些辉煌本来就是时空虚构出的风景,为了让我们这些"灵顽"们在枯燥黑黝的人生里,用欲望来相伴。是啊,愈辉煌,就愈欲望。我们从欲望中出生,然后在欲望中死去。所有人,所有的民族,所有的文明,所有的所谓"盛世繁华",都只是"欲望之花"绽放的刹那。历史就这样开了我们一个玩笑,给了我们一个讽刺。所以,那所谓的"大唐盛世"终究只是我们祖先万千个梦里的一场而已,只是这场梦是最热闹繁华的一场吧。其实正是祖先万千个梦组成了我们的历史,形成了我们的文化。而且电影不就是梦工厂吗?能让我们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71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71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

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 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

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

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021年7月2日报道,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近几年,含有“中国元素”的自然纪录片在国外电视台里频繁出现,宣传中国。于是今年年初,中央电视台终于筹划了一档专注于介绍中国美丽自然风光的纪录片《航拍中国》。从上映开始,这部纪录片就大获好评,从文案到配乐都美到极致。成为即《舌尖上的中国》后有一档,口碑收视双好评的纪录片。

《航拍中国》采用航拍技术以高空视角俯瞰整个中国。每一集片中都会有几百个美景镜头。画面之精美,气势之宏大。航拍最能体现,雄伟河山的广大和人文之美。纪录片的第一季共播出了6集,包括了我国海南、陕西、黑龙江等地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冬夏风情浓厚的黑龙江。

片中,北国雪境的气质一览无遗。在库尔滨,雾凇不仅美得晶莹剔透,更拥有长达四个月的漫长“花期”。亚布力滑雪场上的人群在欢乐滑雪中体验风的速度。松花江上,冰面被切割成一块块重达500公斤以上的巨大冰块,远看像一颗颗甜蜜的冰糖。就是这些大冰糖,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变成冰雪派对的现场,搭建出哈尔滨每年一度的冬日盛典。

通过《航拍中国》了解到了镜泊湖是中国最大的高山熔岩堰塞湖,水流和崖壁凝为一体,形成了冰瀑奇观。悬崖之下,是60米深的黑龙潭,水底的温度却常年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老人纵身一跃,人与自然合二为一。黑龙江这集除了片中秀美风景之外,更值得一提的还有当地人与景的故事结合。

短短一集不到50分钟拍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地形、变幻莫测的自然气候,更加强调的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的故事。片子以独特的上帝视角,呈现出了一部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相结合,帧帧是美景,秒秒为经典!

虽然这几年各类真人秀综艺在荧屏上异常火爆,所有节目无一例外的都会在风景秀美的地方取景。但没有一个节目,会从纯粹的自然风光着手,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的美。

孩童时从父母空中了解世界、上学时从课本里了解中国、工作时又从手机中了解社会。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却忘记了这一切都不如“行万里路”。悠悠古国,万里河山。几千年的峥嵘岁月已无法复刻,祖国的山河便成了那段历史留给后辈最终的遗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新世界》观后感

全文共 2815 字

+ 加入清单

时隔多年,孙红雷再次演了一个“大哥”!正在东方卫视热播的《新世界》,是继《北平无战事》之后的又一部讲述北平历史的京味儿大戏。在这部剧中,孙红雷收起了这几年大家常见的嬉笑面孔,变成了心思缜密、隐忍内敛的京师监狱狱长金海。观众很惊喜:“这才是帅雷雷的正确打开方式”!同时,细心的人也发现,虽然同时“大哥”,但还是不一样了——孙红雷变了!近日,孙红雷接受了今报记者的专访,他坦承而认真的聊了自己这些年从心态到对表演理解的变化

变化

“这是一个有‘烟火气’的大哥”

环环相扣的情节设计、真实还原的老北京街景还有众多实力戏骨的倾情出演,让《新世界》自一开播就掀起了网络上的讨论热潮,孙红雷饰演的金海更是在开播前就引来了关注。

播出前,有人担心,这些年他综艺形象太深入人心,担心看他演“大哥”会破功,但剧播出后会发现这些担心都多余了。剧中,他饰演的金海,是京师第一监狱监狱长,掌管着许多人的生死大权,人人尊称一声“金爷”。既稳重又仗义,全程又酷又帅又拉风,说着最温柔的话,干着最狠的事。网友的评价是“孙红雷演这样的人物真是信手拈来”、“红雷哥演黑老大真是出神入化,不怒自是狠人”,就连导演也曾称赞孙红雷的表演让人看得很舒服。

孙红雷也承认,比起《带着爸爸去留学》中的黄成栋,金海确实是他表演的舒适区,但他又话锋一转:“但是我并不舒服,演金海很辛苦。”孙红雷饰演的金海是北平城里黑白两道都吃得开的监狱狱长,虽然平时对待犯人他人狠话不多,但是他的内心也有温情的一面,在乱世之中他也有想要守护的东西,妹妹大缨子(张晔子饰)、异姓兄弟铁林(张鲁一 饰)、徐天(尹昉 饰)就是他的铠甲与软肋。

金海曾是个闯关东的土匪,一路从东北杀到北平报仇,最后杀出了自己的一方土地,还成功洗白成为了北平城里职位不低的官员。这样一位个性颇为张扬的狠角色,为了身边的人不在乱世受到伤害,刻意收起了自己的锋芒与犀利。“金海是硬生生把自己的性格扭曲成这样的,只能忍耐不能释放”,这种压抑的感觉甚至让孙红雷想起了《潜伏》中的余则成,“余则成是不怕死的,虽然他表面上云淡风轻的,但是内心的波动是我们可以从细微之处察觉到的。金海不同,他是苟活,他是从里到外都要把自己收住的。”最后他还打趣道:“演这个角色每天不起水泡就不错了,连火锅都不敢吃。”

同样是大哥,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这个大哥的不同。“以前我演的其实是传统大哥型的,可能不会像现在那么接地气。”孙红雷解释,以前演过的“大哥”都是冷、酷、硬,但在《新世界》里不一样,“大哥回家也要做饭,我也要坐下来和狱警、犯人聊天。”对生活理解的方式变了,聊天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他觉得,以前只演了角色的外壳“冷硬酷”,但这回不一样,“会从生活中出发,不会脱离人最基本的逻辑,演出的样子自然就有烟火气。”

拧巴

“我搞起专业来是特别严肃的”

七年前孙红雷主演的电视剧《一代枭雄》开播前,孙红雷曾接受媒体的群访。当时他来到采访间,看到大家分坐两排,他自己的椅子在正中间,就提到“这样不太好吧,我跟你们坐一起吧!”但当时他戴着墨镜不苟言笑,有一种生人勿近的气场,所以这话大家当他客气,都不敢当真。而这一次《新世界》开播前也有一个采访,看到只有一个凳子,他坐了一下就站起来“这样不太好吧,我站着和你们聊吧!”相似的话,收到的效果却不同,这次媒体同行没跟他客气,拿着录音笔就凑到他跟前。

这样的变化

这样一想,他觉得好像是有点。他记起之前遇到影迷,跟了好几条街都不敢跟自己说一句话。然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好像离观众越来越远了,有时候他进屋前听见欢声笑语,但他一进去大家慢慢就静下来了,这让他伤感,甚至伤心、沮丧。琢磨这些事的孙红雷,依然让人有距离感,因为他可能一个人坐在那儿想这些事儿,看上去就很严肃。

所以,他说服自己参加了真人秀《极限挑战》。“其实拍《极限挑战》,就是想拓宽自己的戏路,不然以我这种对创作的要求,我是不可能接这种综艺的,我特别排斥。”孙红雷是1995年考上中央戏剧学院的,他承认,他们这一代演员受美国六七十年代教父电影警匪电影的影响特别大,“身上有很厚的盔甲,演员就是要不苟言笑,不给粉丝签名,不能随便跟你拍照,没事别出来曝光自己,特别是综艺节目,绝对要屏蔽的。”他也不避讳,有一段时间冯小刚还说了他,“说红雷本来是很有质感的演员,你看一接什么挑战就不好了,整个人都不好了。”

但他从表演的角度考虑,自己必须要破掉原来那层躯壳,才能拓宽戏路。“他们说的有对的,但我也有自己的坚持。我是演员,就是想要塑造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如果演员本我的性格不够丰富的话,塑造其他不冷、不硬、不酷的角色怎么办?”他也会反思,作为演员,有了好的生活以后,反而离生活更远了,“每天出门坐车,到餐厅都是包房,吃的都是好的星级酒店,生活哪去了?其实创作不都从生活当中来?”

拍完《极限挑战》后,他整个人都放松了,他敢去逛街,也敢坐地铁了,“我离生活近了,又回到了生活。”但事实上,他当时《极限挑战》录了一季半才彻底接受。“之前内心那个拧巴

他很感谢这些年的真人秀之旅,他觉得对角色创作帮助特别大,再演金海反而更容易了,“我知道哪些可取,哪些不可取,拿捏人物更准确了。上综艺其实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演技,而不是往事业上更多的发展,但这个没必要跟大众解释,角色上见吧!”他挺享受现在的状态,因为未来可期待的角色更多了。

初心

“不能以观众的好恶作为驱动力”

去年春天,一向搞怪的孙红雷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自己强忍泪水的照片,拍摄这张照片的时间正是他完成了在《新世界》最后一次拍摄的时候,他还爆料因为杀青的不舍哭了两次,“《新世界》的组风和我以前剧组的组风都不太一样,它很学术,每天和导演还有我的对手们一起碰撞很过瘾。”但事实上,《新世界》是一部群戏,金海并不是绝对的男主角。不过在好剧本和“主角包袱”的较量中他还是选择了前者,导演徐兵也说孙红雷这次也是“拔刀相助”,孙红雷坦言,自己很喜欢徐兵导演的剧本,“我是他的粉丝,拍《红色》的时候如果就认识他的话,我就把张鲁一的活儿撬了,哈哈,我真的很喜欢他的文字”。

同样,这次张鲁一和他一样,都是甘当年轻演员尹昉的“绿叶”,“我们也会讨论,他也问我‘你为什么来’,我说是对徐老师文字的尊重,他说‘行,师哥,我们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我们尊重这些文字,这样的剧本,如果我们不来帮忙的话,那谁来?如果不是一帮好的演员去塑造的话,剧本就白瞎了。目前别人可能还没有这样的能力来塑造这样的角色。”他觉得,他们这些前辈、从戏剧学院毕业的专业演员如果都没有职业的使命感,怎么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所以《新世界》这个剧本需要我、张鲁一、万茜这些算是戏骨级的演员来支持。只有在演员的维度上首先吸引住观众,才能在后续让大家对剧本的内容感兴趣。有了我们的加入,优秀的剧本会发挥出更好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戏份和番位都不重要了。

作为一个严肃认真的演员,他也从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开学第一课少年强中国强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494 字

+ 加入清单

当观看完《开学第一课》后,我学到了许多关于防疫的知识,在这场战疫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生命在疾病面前显得多么的渺小。所以普及防疫知识,人人有责,大家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了解更多的防疫知识,学会好好保护自己,让自己快乐健康地成长。在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中,除了学到许多防疫知识外,还有让我又一次看到抗疫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

面对疫情的时候,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敢地冲在疫情一线,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担当,什么是责任,他们是我心目中的抗疫英雄。当然啦,在这场与疫情的较量中,还有其他很多动人的故事,总之,离不开许许多多逆行者默默的付出。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令人印象深刻,有句话说得非常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让我们一起传播抗疫精神。

让我看到了,原来每个人虽然是这个社会的沧海一粟,但只要每人贡献出自己一点点的力量,就可以点亮整个社会前行的光。也许黑夜很长,但请相信总会看见曙光。在疫情肆虐的当下,每一个为“疫”而战的人,都值得我们感激并尊敬。每一位逆行在防疫前线的白衣战士都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美的风景,也是防疫最坚实的力量,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榜样观后感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都会不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榜样,也正是这些榜样的力量促使着我们不断奋进,永不懈怠。在参加了党支部组织的“学习对国企党建工作的重要讲话,以及全国优秀党员先进事迹”的支部会议后,我又认识了一位新的榜样-李万君。

李万君是中国中车的一名焊接高级工程师,人称“工人院士”,在看了两遍介绍他的先进事迹的视频之后,我对其中的两点内容感触最深。第一,李万君同志在参加工作之初,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充满了不满,充满了抱怨。他去找他的父亲,希望父亲能够托关系帮助他调换一下工作岗位,但他的父亲似乎并没有像许多父母怜爱自己的孩子那样“怜爱”他,连问他是什么原因想要调换工作都没有,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工作干不了也得干,得坚持,啥活儿都得有人干”。这一点让我这个刚刚入职的新员工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说实话,我想我们千千万万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绝大部分都和李万君刚参加工作时一样,无论我们自己找了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我们似乎对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的工作内容都并不是特别特别得喜爱,我们对自己每天的工作状态似乎都感到不是最理想,我们都会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一些不满、抱怨,或是因为过于忙碌,压力过大,或是因为对工作环境和待遇感到失望等等,总之,我们绝不会放弃自己,但基本都会对工作的适应感到吃力和艰难,我也一样,我还没有能够完全从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适应如今的高工作强度和高工作压力的工作状态。但李万君父亲的这句话敲醒了我一下,我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不足,意识到了自己对待某些事情态度上存在的严重问题,我正在渐渐明白,工作了,不仅仅是社会身份的转变,不仅仅是生活状态的转变,我们都要承担起更重更大的责任,我们需要“扮演”好我们的每一重角色,我们需要咬牙坚持,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不断进步,以应对未来更多更大更难的困难和挑战。第二,李万君同志在节目中被问及关于跳槽或被其他公司挖角的问题时是这样回答的,他说“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我的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出个样来”。他的这句话让我同样倍感敬意,在现在这个金钱至上,功利的社会,我深深感觉到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似乎越来越不那么安分守己,不那么愿意默默耕耘与奉献,人们都渴望挣更多的钱,都想着在一个公司干两年然后就跳槽,最终自己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思考怎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怎么做出真正对社会有更多意义和价值的贡献,许多优秀的企业也越来越开始强调忠诚比能力更重要,我想这是与我们所倡导的“工匠精神”相悖的。我个人认为人生一世,做出哪怕一点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贡献,远比挣更多的钱更有价值。我希望我们都能有一颗安于平凡、简单、无私奉献,感恩与真诚的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地发现,我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多,而时间却永远是那么地不够用,每当我早上来到办公室时的时候,我总会发现,有那么多人早已开始了工作,而每当我晚上离开办公室的时候,我也总会发现,还有那么多人还没有离开,我知道,无论是对待工作的态度,还是对工作的努力程度,我都还有很大很大的不足,更别提我工作能力上的差距了。我会向李万君这样的全国优秀党员学习,同时也会向我身边的许多优秀同事学习,不断鞭策自己,永不懈怠,我希望我能不辜负父母、老师、朋友和自己,我会不断提醒我自己,要再努力多一点,再对自己更狠一点,为家、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一点点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纪录片《南京》观后感的作文3000字

全文共 1320 字

+ 加入清单

它被称作是中国版的《辛德勒名单》;它是外国人拍摄的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影片;它一经上映,就在国际上应起轰动——这就是纪录片《南京》。

美国导演古登泰格和史度曼拍摄的《南京》,改编自美籍华裔作家张纯如的作品《南京大屠杀》,讲述了德国医生、美国女教师、传教士等几名外国人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南京后,建立避难所拯救南京市民的故事。该片以这些人的日记、书信为旁白,穿插当年幸存者的采访和参与大屠杀的日军老兵的回忆以及一些弥足珍贵的历史照片、影像资料。看罢影片,确实感到了心灵上的震撼。

1937年,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虽然取得了像台儿庄战役这样的胜利,许多官兵也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国民党政府的示弱,使得日本帝国主义更加猖狂,也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影片中,当年的几名幸存者讲述了当年那段“惨绝人寰”的经历。一位幸存者讲述当时自己只有9岁,亲眼看到自己的母亲被日本兵杀死,而他还没有断奶的小弟弟也被日本兵扔到一边,而年幼无知的小弟弟全然不知母亲已经去世,扔爬过遍野横尸,天真地想让母亲为其哺乳;一位有着当年惨痛经历的老人,向我们展示了他腿上被炸弹炸伤的痕迹;更多的幸存者,声泪并下的控诉着日本帝国主义踏着南京人的尸体前进、刺刀随意在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街头不堪凌辱的少女等一系列我们无法想象的灭绝人性的做法……

纪录片中最珍贵的资料是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 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录影带,而这些录影资料也是当事者冒了巨大风险保留下来的,它被层层包裹着,才通过了日本人的检查带到美国。那是一段“让人脊背发凉”的资料,片中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残忍行径,他们折磨伤者,一刀砍断被俘者的头颅,被烧焦的伤者发出凄惨的声音……

看到这里,我没有流泪,我心情复杂,哭不出来,好像泪水被愤怒挡住了,郁积在心中。看着那种惨绝人寰的暴行发生在自己同胞的身上,我的心里在流血,我感觉到气愤,也感觉到了屈辱。我堂堂中国,地大物博,却被一个小小的日本凌辱,这更是证明了小学就学到的一个道理:“国家弱小,就会遭到欺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我们青年人,担负着建设强大祖国的重任。

重温历史那段血泪与苦难,面对着一幅幅血淋淋的照片,那耻辱的1937年将永远铭刻在我心中;那粘着鲜血的刺刀,那万人坑里冤死的灵魂,那日本兵们的凶残恶行,也将永远凝集在我的脑中。同时,也更加激发我为建设强大国家而努力工作。遥想多年以后,我们的国家壮大美好,“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与国无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开学的第天,我们学校举办了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活动,班主任让全班同学起观看《开学第一课》。这次《开学第一课》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前还觉得这只是个单纯的节目,不过我现在才认识到这节课是有多么重要了。

今年的主题是“”,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新学期开学的日子里,大家在家里度过了漫长的寒假,学习根本不在状态,如何让我们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开学第一课就是门很好的课程。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没有人开小差,大家都聚精会神的观看这次节目,而我也沉迷于其中。

时间过得很快,在不知不觉中节目就结束了,但我还没能从深思中醒来。平时我们认为学习课本知识很无聊,但通过这期节目,我深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用功读书,争做高尚情操充满活力的新时代好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录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看到了那个电影的简介,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那段历史我是不忍看的,从没有仔细地看过,也许是我的心灵太脆弱,但假如让我拿上武器去杀日本人,估计我决不会心慈手软!不要给我说什么我有民族主义倾向,什么时代发展了,要用发展的眼观看问题,这都是屁话!

我们一直称颂我们的美德,可最后迷失了美德;我们一直宽容施暴者,最后酿成了更大的暴力事件;我们还要用我们的美德做什么?宽容、仁慈要看对象,不能对牛弹琴!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我们要看值不值得以德报怨,我们以德报怨的结果换来了什么结果?是施暴者的良心发现吗?是施暴者得的深刻反省吗?不是,我们换来的是施暴者集体的道德缺失!

都说日本人的环境好,居民素质高,这不可否认。但我们应该看到这个民族的道德缺失,他们对做过的坏事不承。还恬不知耻的去篡改历史!历经了多少朝代,有多少千年谜案都可能昭雪,这才几十年的时间,却自作聪明去涂抹,到头来终究会抹黑了自己。

日本人总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可任凭他经济如何发达,在西方人的眼里却始终是二流国家!他自己在西方人面前也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连朝鲜都耻笑他们政治侏儒,症结所在?原因就在于他做过的坏事要别人(主要是那些在世界上特别是舆论导向上能呼风唤雨的西方国家)替她遮羞,他怎么可能和别人平起平坐,分庭抗礼!

提起二战,我们时常会把德国和日本进行比较,德国二战时同样也是臭名昭著,可是现在他已经融入了西方国家的阵营,但是日本,在亚太地区去孤零零地缺朋少友,原因在哪里?他们在抹煞历史,同时也在抹煞自己的人格!

德国成了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也随时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可日本虽然经济实力位居德国之前,可是在亚洲的政治地位却无足轻重,真不知道他的带头大哥有朝一日不罩着他了,它在亚洲会怎么样!

做人要厚道,做人要本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靖国神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3087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前夕,在伦敦的电影电视艺术学院看了李缨的纪录片《靖国神社》,感到这是一部内涵深刻、视角多元、引人思考和寻味的电影。观这部电影的感觉是“品”多于“看”,可谓静水深流,而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1.虽然此片表面的镜头链接连接看似松散,但内在的逻辑结构却相当缜密清晰。电影的主线是靖国刀,从电影一开始刀剑的特写镜头就已经开门见山地点明正题,此后靖国刀从始至终在影片中进行穿连,使影片的内在逻辑主题有机地构成一体。

将靖国刀作为靖国神社的主体形象统领贯穿全片,是李纓的一种准确和精到构思和选择。正如电影开篇字幕所言:靖国刀是靖国神社的神体,即靖国神社供奉军人的精神载体。虽然“靖国”的“靖”字是平安及和平之意,但刀剑本身的反和平意义表明着一种对“军国”而非“靖国”的主义上的追求。此处,作者把剑作为靖国神社的一种直观的精神象征,直接点破了靖国神社裹在在神道教宗教外衣里的内在精神实质。所以,用刀剑这一道具将靖国神社这种复杂的历史人文现象的精神实质视觉化,是影片作者视觉构思中成功的精彩部分。

2.记录片在起承转合的逻辑上有清晰的结构。在素材情节的安排上,作品开篇就指出靖国神社是刀剑文化,然后,让素材中人物的感情逐步激发,把各界人物对靖国神社的观点和感情都表现出来,这些素材的选择有内在观点上的代表性(尤其是日本右翼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影片中后部分日本反对参拜青年被殴的场面引出的激烈气氛逐渐推向高潮,而在结尾的高潮部分的历史照片的切换中,作者对全篇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总结:天皇跨刀的镜头,日本军挥刀砍人的镜头等,表明靖国神社刀剑文化的侵略性精神的实质和某些内在关系,这个结尾与开篇的刀剑扣合而形成完整的一体。总之,影片在逻辑的结构和节奏上是比较缜密的。

3.这部影片虽然片名是《靖国神社》,即景素材中也都是与靖国神社有关联的人和事,但影片表达的精神张力和画外内涵却远不止于靖国神社本身,实际上,靖国神社本身也只是一个道具和影像,这个道具和影像所折射出来的,是日本的人文、历史、社会、政治、伦理、信仰、民族情感等诸多方面重要的现实、状态和表现。它表明了一种全景式的社会思考,这种思考明确指向了靖国神社与日本文化深层的历史和现实联系。

能将靖国神社的问题进行与日本文化的精神世界方面进行联接、思考和发掘,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尽管这种思考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不是一部短短记录片所能成功承载的,但这种把日本军国主义造成的那些事件向其母体的人文和精神源头处延伸,就表明了一种对问题的更本质的部分的认知和点醒。这是此电影的一个重要之点。

4.纪录片对靖国神社采用了一种更全景式的客观表现方式,这样受众可以全面了解日本真实的现状,如在影片中我们看到日本老人抱怨现在的日本的教育界和日本年轻人已经忘记或没有了靖国神社的精神时,我们就可以感到那种刀剑精神在日本文化圈内并非是日本人精神空间的全部,而日本本身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甚至以为日本大妈认为天皇应受到责备。当我们看到与靖国神社产生关联的不同立场的人们各自宣泄着各自的感情,各自阐述着各自的理由时,是非曲直就在观众的眼中自然明朗了。

5.电影的客观呈示的方式似乎易于使人感觉作者没有在片中表露自己的观点,而这种感觉应含有两个层次上的误读:在一个层次上,可以说那种课堂讲课式的直白表露并非好的方式,而组织好素材让受众自己悟到结论才是纪录片表达观点的最佳形式;而在第二个层次上,作者之所以不能明确表示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因为要全面地展示出各种观点也正是影片的目的之一,因为在倾听不同甚至完全对立人群的声音,才会使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思考整个问题,而各种观点的组合,才是靖国神社本身真实的社会、政治、文化和精神的生态环境的复杂和多面性全貌,而看清全貌才是理性思考和分析的起点。

此外,与此点有关的还有:在中日韩围绕靖国神社的博弈中,之外的西方世界常常似乎是第三者,而这个纪录片似乎正是以常常顾及到第三者的眼光拍摄的。所以,这种方式对受日本侵害程度较少的其他人来说,应能展现出更大的效应和说服力。我们从众多西方评论家的评论中就能看到电影运用的这一方式的成功。

从记录电影的技巧来看,看似无观点的电影有时是传播说服力观点的最佳形式,而看似无明显倾向的电影是阐释内在倾向性的最佳方式。李缨虽为中国人,但片中并未过多运用中国本身的元素(尽管这种元素颇多),这种不是把重点放在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揭露(这样做的人已经很多),而是放在对这些那些问题用冷静的历史哲学观去思考和剖析上,所以能有更广泛深刻的效果。

6.在素材的选择上可以时时看到作者独具匠心,如美国人在神社内支持小泉参拜的那个镜头,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隐含着许多的信息。从日本人与美国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感到日美同盟之间那些挥之不去的深刻隔阂:广岛原子弹的日本记忆、珍珠港的美国记忆,金融危机日本人对美国的抱怨等。当美国在冷战大格局上偏袒日本,并而使日本的靖国神社以宗教的形式躲过被取缔的命运的时候,日美之间就有着那种爱恨交加的关系,而镜头中用这一场景,准确无误地彰显出这一关系的真实写照;此镜头看似突兀,实则回味无穷。

另一个例子是92岁的制刀匠,片中的他不仅作为一个人,而且是日本和日本人内心的某种符号:日本在国际外承认侵略和战犯,在国内则常常暧昧地予以否定,日本首相表面上说参拜为了和平之间与靖国神社的刀剑精神之间矛盾心态,我们从当铸剑老人被问到这些问题时的那种暧昧、模棱两可、欲说还休、有口难言的态度中得到真切的实感。这些正是日本这正是日本当代社会、政治、人文等文化和精神中的深刻内在矛盾的展现。对此,许多人认为作者过于难为了这个老人,其实,此处正是画龙点睛之处:日本对待历史问题的那种暧昧、自知理亏等等都被明确地表现出来了。而在这个意义上,老人只是日本的某种符号。

还有一个例子,如最后镜头中一个从冷寂的神社到灯火辉煌的日本大都市夜景的转换性对比,让人感慨神社与当今的时代和现实社会有多么强烈的反差。

可以说,这部经十年磨砺的作品,素材并不是随意的选择,随处体现着匠心独运。

7. 这部电影对受众群来说有以下意义: 对受害国的人们来说,这种思考能使他们明白为什么日本能至今还保留着在这种状态,所以在看待这些问题时要有更多的理性而不是感性的反应,这对发展双方关系是健康的和有积极意义的。

对中韩之外的其他人民来说,可以看到靖国神社并不是中国、韩国等受害国家与日本的民族问题,而是人类的正义、战争、和平、以及如何面向人类未来而创造更美好的精神空间的人类善恶的普遍问题。

对日本观众来说,把民族精神空间中的那些激情和非理性的方面更多转向理性的思考,照出自身矛盾的事实逻辑和解决方法,这正是影片的张力所在。

8. 当一部作品完成后,作品本身就有自己而非全然是作者思想的载体,客观记录的方式的最好之处,就是许多镜头本身已经不是作者本身思想的载体,本身的含义比作者拍摄或剪接时有更大的信息含量,有更多的作品自身的话外之音。如果我们对作品细读,或可悟出作者的这种客观记录方式中保留保留着的那些重要深刻的信息。

9.尽管影片中仍存有一些值得进一步精化之处,但李缨毕竟用镜头向当今世界提出靖国神社方面深层的问题和联想,这些问题和联想远远大于和广于靖国神社本身,如靖国神社是否宗教?而既然刀剑文化是其精神实质,而这些精神在过去的世纪中已产生出那些怵目惊心的黑暗,那么在未来,这种刀剑文化的精神的存在还会催生出什么呢?日本将如何直面自身在社会、文化、天皇制度、神道教、政治、信仰、理性精神逻辑的矛盾呢?影片的画外之音或可引发出无尽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