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三大家【合集20篇】

浏览

1327

作文

1000

完璧归赵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ei) 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赵)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释义用法蔺相如奉和氏璧出使秦国,有勇有谋,据理力争,终于挫败秦王的诡计,使和氏璧安然返归赵国。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故事。后用此典或表示事物完好归回; 或表现大义凛然的气概,机智果敢的精神; 或以此璧形容贵重难得的宝物。

用典形式

【头碎柱】 金 ·元好问:“壮志相如头碎柱,赤心嵇绍血沾衣。”

【回赵璧】 宋·张元干:“睨柱倘触回赵璧,思鲈安用过吴侬?”

【全赵璧】 宋·文天祥:“不是谋归全赵璧,东南那个是男儿!”

【冲冠发】 明 ·吴易:“到而今,薪胆向谁论,冲冠发。”

【连城贵】 唐 ·元稹:“在楚裂地封,入赵连城贵。”

【连城璧】 明 ·陈子龙:“时清自弃连城璧,遇险终须万斛舟。”

【抱璧还】 清·王夫之:“绛节生须抱璧还,降笺谁捧尺封闲?”

【相如璧】 元 ·王逢:“连城不换相如璧,百结何妨子夏衣。”

【重连城】 宋·辛弃疾:“商量诗价重连城,相如老,汉殿旧知名。”

【秦璧归】 宋·范成大:“莫嫌憔悴沈腰瘦,且喜间关秦璧归。”

【酬赵璧】 清·王士禛:“十五名城酬赵璧,何如谈笑请咸阳。”

【璧终全】 宋·罗绮:“齐好无移竿尚在,秦酬有爽璧终全。”

【入贡全璧】 宋·汪元量:“入贡能全璧,怀归不献图。”

【完璧归赵】 清·黄景仁:“脱囊生赠吴三尺,完璧全归赵百城。”

【赵璧犹全】 宋·范成大:“郑环信美非吾宝,赵璧犹全任汝归。”

【指图睨柱】 宋·苏轼:“君不见秦赵城易璧,指图睨柱相矜夸。”

【怒发冲冠】 宋·岳飞:“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能回赵璧】 宋·黄庭坚:“能回赵璧人安在,已入南柯梦不通。”

【睨柱吞嬴】 宋·文天祥:“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先生令赵重】 宋·范成大:“正倚先生令赵重,宁容骄子诧胡 强。”

【恨不逢相如】 金·元好问:“割城恨不逢相如,佐酒恨不逢朱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10则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1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一般都是有典故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10则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太公钓鱼

在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最后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在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其实“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在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在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在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在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在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在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在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在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将记住这一页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长河在时间的推动下缓缓流动,既不像瀑布一般万里一泻,也不像死水一般沉寂。但在这微妙之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布朗运动”,看似无规律的历史却描绘出了一幅幅高低起伏的画面。

我们的美好生活正处在新的历史篇目中,在“和平与发展”的指导下,感恩变得至关重要。有的人感恩于自己的父母,有的人感恩于自己的恩师,还有的人感恩于其他对自己有着非同意义的人等等。而我却感恩于历史的上一篇!

历史的上一篇?那是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些开创我们美好生活的上世纪的一群,不!全世界为名族而战的革命家,这是值得我去感恩的。如果说没有俄国的十月革命,或许就没有中国的共产主义;没有了共产主义或许就没有了中国的共产党;没有共产党意味着我们将没有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也许正是这样的“蝴蝶效应”的可怕之处吧!

那么我们将怎么样去感恩历史的上一页呢?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感恩是一种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学会做人的支点,感恩可以消解内心所有积怨,感恩可以涤荡世间一切尘埃,感恩让世界这样多彩,感恩让我们如此美丽!

感恩于在世的任何事物,那便是在感恩历史,感恩在历史的上一页,这也是最简单的方法了。感恩于那些给予我们知识的恩师们;给予我们的生命的父母;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吧!

既然要感谢,付出行动吧!感恩,不只是感谢这么简单,它包括了你所付出的行动。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现在让我们去感恩历史的上一页吧!历史也将会记住我们这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刃有余》中华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著名的厨师叫庖丁。一天,魏惠王来看他宰牛,只见庖丁手起刀落,毫不费力地把牛的骨头和肉分解开来,全身的动作和刀的声响,就像音乐一样有节奏。

魏惠王十分佩服地问道:“你的技术这样高超,是因为刀子磨得很快吧?”

庖丁笑笑说:“一般宰牛人用的刀子,一个月就得换一把,因为他们的刀刃经常碰到骨头。一个宰牛能手可以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只用刀来割肉。可是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剖了几千头牛了,还像新刀一样锋利。为什么呢?刀刃是非常薄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我用极薄的刀锋插入牛骨的间隙,自然显得宽绰而游刃有余了,肉就会一块块地落下来。不过,碰到复杂的结构时,我也总是认认真真,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动作很慢,下刀很轻,小心翼翼,直到完成全部的工作。”

魏惠王听罢,点点头赞赏地说:“说得好,从你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有益的东西。”

“游刃有余”原本是说刀刃在骨缝之间移动,还绰绰有余,用以形容庖丁技术的高超。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办事很有把握,非常熟练,解决困难轻松利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的后院初二作文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扬州,原只为扬州的一个“瘦”字。

瘦了的西湖,只纤腰一握,便凝住了多少痴情的目光;瘦了的个园,只回眸一笑,便留住了多少匆匆的脚步。

看地图,突然觉得扬州就像是中华民族最幽深的后院。真的是这般,扬州这地方吧,远离皇城根,既不是政治的中心,也亦非经济的重镇,只小小的,像极了后院。后院深深深几许?玉人吹箫,琼花满园。扬州,便是这小院的主人。她只在这里,静候着你,静候着你的心。她为你铺开一条条大街和小巷,只为你这一刻来到她的门前。于是,她轻启柴扉,让你在她的小院里停留休憩。几壶浓茶,一段扬州清香,将你心里的沟壑填平。然后,你抚平了表情,整理好衣衫,带着一种平稳旷达,走出她这精致的小院。

看着窗外流转的阳光,突然又觉得无味起来。这后院毕竟不是正厅,虽然优美,却真的说不上什么气势。虽极尽温柔,却激不起浪花,甚至荡不开涟漪。这里没有气宇轩昂的宫殿,只有柔弱的园林。算上这一次,扬州已经来过很多次,我总觉得扬州美则美哉,却少了点王气。下车后,随着人流走走停停,我很想大声地喊一声,以排遣心里的这股子闷劲,可我不敢,怕惊扰了她的宁静。

直到笔架山下,一睹宋夹城的遗址,才知道在扬州的柔声细语里深藏着一种得以安度两千五百年的城市之魂。这是我以往所不曾了解的。

走进宋夹城,那一段高大的城墙震撼了我的眼。此刻,它就这样真实地伫立在我的面前,肃穆而不苟言笑,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着我,望得我心里有些生畏,所以只是呆呆地立着,不敢伸手去触碰它的城砖,怕触碰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于是,远离人群,上了城楼。视野一下子就开阔起来,绿草青青,落英缤纷,欢歌笑语,游人如织。而战争的气息消弭得无影无踪。但是,远处那一个个对战的雕塑又无言地诉说着曾经。这里曾经有属于扬州这座城市的坚韧。南宋年间,兵荒马乱,瘦西湖的水波也难再平静。因为极度的繁荣,所以逃不过哄抢和杀戮。扬州注定要经历劫难。当所有人都以为扬州的怡情小调挡不住金、元两度的金戈铁马时,扬州人站了起来。扬州脱下了她的繁华,换上了一身戎装。于是,历史的后院变成了战场。

柔弱的扬州人似乎一下子都强硬了起来,建大城,又建夹城,招兵买马,屯田积粮,像是久经了沙场一般。他们甚至经常能将凶悍无比的敌军困在两城之间,使敌军各部之间断了联系,然后再分而攻之。就是这样的传奇,当世人都以为它将被摧毁,可是扬州却用她的坚韧活了下来。那时的扬州不见“三分明月”,却是一片“寒水自碧”。可就是这样的扬州炫了世人的眼。不为她极度的美丽,而为她的坚强,是这坚强的城市之魂让她屹世界的东方两千五百年之久。

回程的时候,斜眼望了望远处的太阳。今天的阳光真美,它无意竟为宋夹城披上了一层光辉。望着阳光中的宋夹城,神圣而不可侵犯。我的心终于有些释然。

不禁要笑我自己的浅薄了,扬州不该是历史的后院,而应是神殿,因为一种坚强的城市之魂一直被小心地供奉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比如:“韩信、张飞、关羽、刘备、赵云等……”

而在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赵云。让我喜欢他的理由呢是,是他的人品、做为和侠肝义胆。他相貌堂堂,英俊潇洒,身高八尺。他生在公元168年。出生在常山郡如今的河北。

那时社会动荡,黄巾并起峰烟遍地。各地豪强、山贼、官兵,鱼肉百姓,百姓叫苦不迭。但在这乱世之中也现了一位中国历史大将。赵云赵子龙,他武功高强,有勇有谋。先前在真实保护战中用乡勇150余人,官兵300余人打败山贼。

建起了小名气,后来投靠到公孙瓒帐下,在盘河战文丑中名扬天下。但因公子瓒不会用兵,与一位大将失之交匕。赵子龙又投到刘备帐下在刘备帐下经历百战,立功无数。在长板坡单枪匹马救主,和在赤壁之战当中启到重要的人物。

后来因为孔明失误被罚,赵云也被贬值。刘备成就大业以后,后来很少让赵云当主将。赵云在239年去世,赵云有两个儿子。次子在跟随姜维后战死。赵云一生顶天立地,是中国历史中五虎上将之一,也是五虎上将中武功最高的。

赵云能成为我最敬佩的人,是因为他的品德、为人、和他的侠肝义胆、济世为民等优点。也许时间能磨灭一些人的记忆,但是它磨灭不了历史和经典人物。他们会永远记在我的心里,他们的成就会流芳百世。以就像赵云已经死了,但是我会永远记住他,他让我永远记住他的优点,使我一生受益,历史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

而他一生做过最错误的事是救了刘蝉,也许他在长板坡时如果丢下刘蝉也许大汉就不会灭亡,赵云也许就会有另一个结局。

而他一生做过最错误的事是救了刘蝉,也许他在长板坡时如果丢下刘蝉也许大汉就不会灭亡,赵云也许就会有另一个结局。

这是我最大的困惑,因为历史在大汉时期的记载较少,所以三国时代的一些事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我相信赵云是一个君子,是一个为国尽忠的大丈夫。

但在我心中他没死,他的伟业一直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在我心中不能被替代的人,他的很多举动都让我敬佩和尊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十三棍僧救唐王的历史典故推荐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诸侯各霸一方,战乱连年不休。王世充霸占洛阳后,自立皇位,定国号为郑,封其侄儿王仁则为领兵大元帅。这叔侄二人终日东杀西战,民不聊生。那时候,洛阳城郊十五里的柏谷庄,有少林寺千亩田地,住着十三个有武艺的和尚,专管种田护园。一日,饲养牲口的和尚智守,听见有人在谷草垛后嘀嘀咕咕说,原来他们是青泥沱人,听说唐王那里年景好,在闯潼关逃荒要饭时,拾到上书秦王之印玉印一个。丢印的是一个被抓的郎中。智守听完以后,把这夫妇带进庄院,让他俩把经过又说了一遍。寺主僧志操,留下玉印,打发逃荒夫妇走后,十三武僧议论起来,说郎中可能是李世民。都说唐王李渊父子办事顺天理和人情,关内五谷丰登,军队秋毫无犯。王世充自称皇帝,祸国殃民,实属蟊贼,要设法搭救那个郎中才是。最后上座僧善护决定,搭救李世民立即奔洛阳,十三人扮成挑柴汉子,混在人群里。

来到禁地洛阳监狱那里,在距监狱门口不远的地方,正好碰上一个巡逻禁卒走来。普胜来个猛虎跳涧势,飞上去卡住了禁卒的喉咙,象提小鸡一样,毫无声息的将那个禁卒提到僻静之处,昙宗得到钥匙,又将那总管捆了手脚,嘴里填上东西,推到墙角暗处,昙宗开了监门,背起李世民跑出内监,智守、普胜紧紧跟上,三人一起离开了禁地。他们当即拿定主意: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兵分两路,一路护送李世民出城,到洛阳桥头相等;一路去捉贼子王仁则。在善护带领下,昙宗、明嵩、善护等五人,穿过伊洛街口,见星光下三四个郑兵在一座高楼前游荡,便抓住其中一个让他领到王仁则院前,又想办法打开了房门。

屋内的王仁则正奸淫一女子,忽见有人进屋,劈头就是一剑,昙宗来个镏金沙飞掌,拨过来剑,闪进屋中,两人就在屋内相斗起来。几个回合,昙宗伸手抓起一泡菜缸上的石磨照着王仁则砸去,只听啊呀一声,王仁则倒在地上。昙宗一脚踏在王仁则身上,让姑娘开门、点灯。明嵩进到屋里,用绳子将王仁则一绑,昙宗象扛粮食袋子似的,往肩头一放,五个僧人一同赶往洛阳桥。再说志操他们,在官马棚牵了十四匹战马,把李世民扶上马,破门来到洛阳桥头等候。昙宗扛着王仁则来到桥头,翻身上马,用胳膊夹着王仁则,十四匹战马直向西而去。不远遇见了李世民的唐营兵将,十三个少林和尚,把俘虏到的郑将王仁则和那块玉印,一并交给了李世民,便得胜回柏谷庄去了。唐王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之后,便封昙宗为大将军,其他十二个和尚因不愿做官,各自云游四方去了。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是不能忘却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历史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但是,却有很多人忘记了历史。忘记历史意味着什么,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因此,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打开中国的历史,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忘记了那一场战争,是那一场战争,让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信大家不用想就知道,那就是让我们心痛了100多年的鸦片战争。

在当时,我们的国家虽然不太强大,我们的人民生活虽然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我们也是在清净的生活中自得其乐。然而,英国殖民者为了吞并这一块蛋糕,居然,采取了极端的措施,向中国叛卖鸦片。从此,中国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鸦片,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同时更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工商业萧条和衰落。鸦片流毒流毒越来越广,从王公大臣到平民百姓,吸毒者日众,为害中国国人身心健康,军队也吸食鸦片,身体变得虚弱,失去作战能力。

中国,这个东方的巨人已经失去它原有的风姿。它开始拖着病怏怏的身体去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它,怎么对付得了呢?

中国堕落了,是什么让它堕落了呢?原因是方方面面的,但不可否认,鸦片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既然鸦片猛于虎,但是我们当中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人沾染上它呢?是为了一时的好奇,还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抑或是由于自己意志力的不够坚定而上当受骗呢?说不尽,道不完。事实摆在我们的面前。许许多多的人因为沾染上毒品,而导致道德沦丧,家破人亡。像这样的例子还要去列举吗?在我们的周围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吗?

亲爱的人们啊,我们的国家一天比一天强大,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我们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园,请你们要记住这段惨痛的历史,远离那魔鬼一样的毒品好吗?即使不是为了国家,为了这个民族,哪怕是为了自己,我们也不应该远离毒品,珍惜我们的生命吗?我也希望,我们的国家应采取最严厉的措施去惩罚这些危害制毒、贩毒、吸毒和吸毒的人。让毒品无所遁形,还我们一方清净的天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书的自述作文450字

全文共 461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小主人,你好!还记得我吗?我就是那本被你讨厌、冷落并无情丢在角落里的一本历史书啊!

小主人,还记得我们在书店的第一次“邂逅”吗?我看见你一蹦一跳地进了书店,一本本翻找着自己心仪的书。你来到了我的栖身之地,我激动得简直要喊出声来了,因为小主人你将我薄薄的身躯捧了起来,我从此有了归属!我暗下决心,一定要成为小主人你的好帮手!可是现实却总是那么令人匪夷所思,小主人你后来所做的一切都让我深感不解。

小主人,还记得吗?你一回到家就将我狠狠地丢在了沙发上,脚下生烟似的进了自己的房间,我听见里面传来的敲击键盘的声音,那么刺耳,我忍不住留下了伤心的泪水——我的主人拥有了我,我却不能尽到自己的责任。

我孤寂地蜷缩在角落里,盼望着有一天小主人你能来看看我。一天、两天……当我快要绝望的时候,小主人你将我拿在了手中,我以为我为小主人你效劳的时候来了,可哪知小主人只是“换汤不换药”,你淡淡地瞥了我一眼,再次将我丢在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废弃垃圾箱……

亲爱的小主人,你可知道不见天日的生活有多么难熬吗?请来看看我吧,小主人,哪怕只有一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与历史对话高一作文

全文共 1077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一阵风,唤醒沉睡了千年的躯体;轻轻一阵风,拂去历史神秘的面纱。站在时间的肩膀上,我与历史对话

与历史对话,想写诗,一纸铺开春秋战国的千军万马,一笔浸染秦皇汉武的乌发浓眉。想继续屈原“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美好理想;想实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伟大抱负;体会“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愤慨与无奈,感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与凄凉;刻画大元帝国的铮铮铁骑、成吉思汗手中那把拉满弦的如月弯弓。

我还要用诗句来形容拿破仑的威武、大卫的彪悍,赞美为解放黑奴献身的林肯……

与历史对话,想唱歌。应和着余伯牙和钟子期那曲《高山流水》的袅袅余音,歌颂孟母夜半穿针以缝游子身上衣的母爱,咏唱管鲍之交的深情厚谊,轻吟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缠绵思语……亲情至善,怀念那阳光般的温暖;友情至真,珍藏那千金难买的忠诚;爱情至美,用心品味那分甘甜,细心呵护那分温存。

为科学殷勤奉献一生的爱因斯坦,淡薄名利的居里夫人,爱无国界的白衣天使南丁格尔,以及在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的德国总理勃兰特……他们也是我歌唱的对象,也让我深感骄傲。

与历史对话,想喝酒。与陶渊明同醉于一处篱落,赏玩“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致,或悄然入梦去寻找没有世俗纷扰的桃花源,继续一段缥缈又美妙的经历;与范仲淹同醉于岳阳楼,把酒临风,领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伟岸傲然,尔后敞襟大笑;与李白同醉于太湖之上,杯中酒太白,舷外水也清,却又怕“借酒销愁愁更愁”……东坡有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唯愿那千回百转的愁绪化为一缕清风,飘去瑶台;化为滔滔江水,奔流入海。

而与顾城同醉,学会的是另一种信念,“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寻找光明。”

与历史对话,想奔跑。沿着长城从嘉峪关向山海关狂奔,跑过“秦时明月汉时关”,跑尽“八千里路云和月”,怀揣我国劳动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踏一路星辰,洒一路汗水,从上古跑到今天;沿着京杭运河从古时余杭向今朝北京狂奔,带着历史的沧桑,踩着历史的脚印,一路向北;沿着奥林匹斯山斗折的山路从宙斯的神宇向希腊体育广场狂奔,高举希望的圣火;沿着底格里斯河绵延的流径从巴比伦文化向世界文化殿堂的大门狂奔,追逐文明的脚步。

……

与历史对话,方知人类文明史的源远流长;

与历史对话,方悟生命的长度有限,而宽度无限;

与历史对话,放感我们中华儿女任重道远。须以史为镜,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

二月的春风,抚摸岁月的额头;二月的春风,谱写历史的篇章。

站在时代的脚尖上,我与历史对话,我与未来牵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字“热”。

气候是热的,吐鲁番的一年约降24毫米(不确定)。这种热是干燥的热,凉爽的热风拂过,热气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不是像我们杭州,风一吹,热气传染上了风,风也是热的。因为那儿气候好,那儿的葡萄像放了无数斤白糖或是放了百来颗的冰糖。甜进嘴里,甜进心中。

地是热的。《西游记》曾说“那猴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下,其炉化作火焰山”。那火焰山,山形似火,连山的颜色也是红的。那儿还有“煮”蛋项目。何为“煮”蛋项目?我记得有年练习,阅读的短文说得就是这个——将蛋埋于火焰山土中,经过地热将其“煮”熟。你想知道吐鲁番盆地的地心温度吗?马上揭晓,约为60度。

气候是热的。地是热的。人,不用说也是“热”的。人“热”是因为当地人热情好客。不过对于女生来说,不是好事。因为当地还是重男轻女。男的坐上方,女的坐下方,太不公平了。不过作为当地习俗,还是不错的。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我被收买了,被葡萄收买了。在这种地方走,人会变胖才怪。虽然葡萄甜,它的糖分高于我们这儿的葡萄。既然水果是甜的,那人为什么不胖?因为天气太热,胖人怕热,于是会出很多的汗。热将会使这块地繁华昌盛。

我爱新疆,爱它的气候、爱它的土地、爱它的热情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甘露之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11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zhi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第八集观后感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早晨,我们伴着清风来到了中国第二大草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那玻璃般透彻的蓝天下,是连绵不绝的山峰,茂密的森林,和一望无边,绿草如荫的大草原,这里空气清新如洗,白色的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像一个个蘑菇般散落在草地上,远处山坡上白云般蠕动的羊群在悠闲地享受着美餐,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

中国最大的新疆天鹅湖座落在这大草原上,它是大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1000多平方公里,由许多互相贯通的小湖形成的湖沼池,所以到这必须骑马。

天鹅湖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如一块碧光闪闪的翡翠,镶嵌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他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养育天使一般洁白的天鹅。这种优雅高贵的鸟儿,世界人民把它当作吉祥美丽的象征,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牧民更是把它当作天使和幸福的化身。每年四月前后,各种天鹅翩翩起舞,成群地到这儿生存繁殖,深秋再结队飞去。所以我们那天去只能看到一部分天鹅。它们有的偎依在一起,窃窃私语,有的在“金鸡独立”,有的引吭高歌,这些坚强的天鹅好像替家人守护着这片神圣的领土。

随后,我们乘车来到了巴音布鲁克大草原的开都河,那神奇的九曲十八弯披着彩霞,淋着晨光,千姿百态。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坡上眺望。四周群山环抱,九曲十八弯就像一面镜子镶嵌在一马平川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上。高山雪岭,湖沼,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如诗如画,幽静美丽的画面。犹如置身于世外桃园,令人如痴如醉。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不到草原不知道新疆有多美。难忘的新疆,美丽的草原,奇特的风景。还有那一路的欢声笑语,酸甜苦辣,都将化成无法抹去的风景印在我的心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成语故事10则

全文共 45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华悠久的历史,渊源的文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历史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1、太公钓鱼

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平易近人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ì),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3、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4、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着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7、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将记住三毛高一作文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她,是撒哈拉沙漠的一枝蔷薇,美艳而又坚韧不屈。她踽踽独行在沙漠中,时光荏苒,岁月依旧。万水千山,她悄悄走过,不留一丝痕迹。她走进沙漠,找寻前世的乡愁。她的文学作品在华语文坛风靡一时,一代才女,仰世瞩目。历史将铭记这位才女,永垂不朽,她是陈懋平——三毛

历史将记住“流浪”的三毛。她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一个人,不慕繁华世尘,收起行囊,流浪远方。不被世俗所羁绊,流浪远方,去获得心灵的释放。三毛想通过流浪,来忘却自己所遭遇的种种,去忘却人事非非。她流浪了一生,漂泊了一世。一个女子将清浅流年,献给了大千世界,无怨无悔,兀自地坚守初衷。她在《橄榄树》中写道:“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可想三毛是多么热衷于此。流浪一生的旅途中,她收获了自己的情缘。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便是最好的见证,可那所谓的爱情,终究还是成为了三毛所不能触及的虹光。

历史将记住特立独行的三毛。旅行和读书是她一生中最具有意义的两件事,她十三岁便离家去小琉球玩耍,初中时甚至逃学去坟墓里读闲书。她说过,墓地是世界上最宁静、最没有人打扰的地方。在这里,只有微风的私喃、明月的虔守,和,一个捧着书的优雅女子。三毛小时候的理想异于常人。记得她在《温柔的夜》中回忆道:“我有一天长大了,希望做一个拾破烂的人,因为这种职业,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同时也可以大街小巷地游走玩耍……”。这是伴随她一生的“拾荒梦”,平淡度日,不沉红世。这一女子,怎不能被历史所铭记?

历史将记住才华横溢的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名作,映衬着这个女子为文学付出的多少才华!三毛,这个20世纪台湾著名女作家,终于不负自己背后的不懈努力,在文学界赢得了自己的一席地位。她的文字,为我们述说着她游历过的万水千山,为我们展露着她沁人芬芳的情怀。她的名字,被众人所知,受众人所仰。她的文学作品将永存于历史,随三毛本人一样,一直“流浪远方”。

《橄榄树》的歌声似乎还在继续,这位传奇女子依旧在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成语故事的意思4:穷兵黩dú武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东吴名将陆逊之后陆抗,有勇有谋,很年轻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

东吴后期朝败,且国君孙皓荒淫暴虐,滥杀无辜。陆抗对此非常不满,便多次上疏劝谏。但是,孙皓对这些建议置之不理。尽管东吴内政混乱不堪,但由于陆抗谋略过人,善于用兵,因此一直虎视东吴,而欲南下一统中国的晋,也无可奈何。

当时,晋朝的车骑将军羊祜(kù)镇守襄阳。他见陆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败东吴并不容易,于是改变对东吴策略,采取了和的战略。陆抗也明白羊祜用意,于是也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晋方。在边境,两人还常派使者往来,以示友好。因此当时吴、晋一部分边境竟出现了和平局面。

孙皓听说了边境的情况,十分不悦,派人责问陆抗。陆抗回话说:“我如果不采取这样的政策,反而会助长羊祜的威德。”孙皓听后,也就没再说什么。但他还是想出兵攻晋统一中国。于是频频调兵。陆抗知道后,便又向孙皓上疏说:“现在,朝廷应该加紧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增强国力。让有才能的人发挥作用,使各级官员不荒怠(dài)职守,严明赏罚以励百官,审慎实施刑罚以戒黎民。如果图虚名重形式,处处用兵,好战不止,耗费的资财动以万计,士兵疲劳不堪,即使敌寇没有削弱,我们自己也会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孙皓对陆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闻,以致于国力日渐衰退。而陆抗死后,晋军便挥师南下讨伐东吴,吴国最终为晋所灭。

成语“穷兵黩武”,现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发动战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将记住你高二作文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长河,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文人墨客,智勇双全之士。而我却只记住了其中的你。

一个长寿的庸人跟一个短命的英雄相比,你更想成为哪一种人呢?时间与历史给了我答案。你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即使你只活了36年,但世人却想了你一千多年。

你年少时就表现出惊人的远见,当时的你,不过15岁。却成了孙家的座上宾。而后,你随怀有一腔热血的孙策平定江东,年仅23岁的你官至中郎将。

吴中老将程普因你提拔太快而与你不和,可终了还是被你的品德和才能折服,留下了“与公瑾交,如饮醇醪,不觉自醉”的赞美话语。可见你的才能与品德是如此之高,这也让世人让历史记住了你。

而后,孙策出猎时遇刺身亡,孙权继位。再后来,曹操兴中国之兵南下攻荆州,与吴军隔江而望。吴中大乱,朝庭之上恐慌的气氛逐渐蔓延开来。以至于富庶祥和的东吴大地上,一时间阴云密布,人心惶惶。更有甚者已经出逃各地。而在朝庭上,与孙权同心的,恐怕仅有鲁肃与你了吧。

后来,孙权下定决心,于是拔刀斫前奏案,以表决心。于是你率领三万前锋直抵长江,首战告捷,但你的脸上却全无喜色,只有一脸的沉重,你知道曹操的真实兵力,如今胜利,恐怕是曹操暂避锋芒而已,真正的战斗就要来临了。

曹操自知士兵不习水战,于是将上千船舰连在一起,形成一座水上浮岛。但他却没想到,失败的种子开始发芽了。

最后,老将黄盖用苦肉计骗过疑人一生的曹操。参天大火在孔明的东南风下烧得曹操败走华容道,而在你的眼中虽有一丝喜色,但更多的是凝重,你明白东吴又将迎来一位料事如神、足智多谋的对手——孔明。

事实也确是如此,但你没想到的是你竟是死的如此之早,你还没有替东吴或者是说替你自己击败这个对手。直到死时,你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沉重叹息。你的死,曾令多少人为之痛哭流涕,叹惜。

你让历史、让世人如何不记得你——周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共青团历史观后感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党缔造和培养了共青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党的创建人李大钊、毛、董必武、赵世炎、周恩来等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和法国巴黎等地建立了青年团组织。

1922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东园召开,标志着全国性青年团组织正式成立。青年团的诞生,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觉醒的中国青年向着未来进军的伟大誓师,揭开了中国青年运动史新的篇章。从此以后,先进的中国青年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下集结起来,在党的领导和团组织的带领下,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顽强奋斗,在中华民族赢得独立自由和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中,用智慧、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中国共青团跟着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奋斗之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动员广大团员青年英勇投身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带领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艰苦创业,忘我劳动。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共青团团结带领团员青年为实现党的历史任务而奋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充分发挥了生力军作用,这是

__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主旋律。回首中国共青团走过的光辉岁月,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中国共青团跟着党在前进中不断发展壮大。共青团在建立之初,只有几十个人,今天已经发展成为拥有

__万团员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青年组织。共青团是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在当今时代,也是青年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校。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青年在这所大学校中学习锻炼、建功成才,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涌现出雷锋、王杰、张海迪、李向群、秦文贵等英模人物,也涌现出五四奖章获得者、十大杰出青年、青年志愿者、青年文明号等先进群体。他们的事迹,鼓舞和激励着全国各族青年沿着党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回首__年的风雨征程,共青团的全部奋斗都在实践着一个信念,就是永远跟党走;都在印证着一个真理,就是必须永远跟党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铭记历史,圆我中华梦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东方有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一条孕育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巨龙,它的名字就叫做——中国!曾经的它在天地之间自由驰骋,生机勃勃,可是有一天她却沉睡了起来,于是有一群人趁着巨龙沉睡之际,对巨龙进行残暴地侵略蹂躏,就在奄奄一息之际,它苏醒了,经过多年的奋力抗击,如今它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正在慢慢地腾空翱翔。

岁月更迭,历史远去。岁月可以改变沧海桑田,却永远无法抹去日军侵华战争时留下的满目疮痍的伤痛。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共同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圆我中华梦!

1931年9月18日,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向中国发动战争,短短4个月内,中国东北全部沦陷,百姓们失去了他们可爱的家园。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让我们的同胞处于水深火热中。

1937年12月13日,日军进占南京城,进行了长达6周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这次事件中我中华之同胞被屠杀,活埋的人不计其数,可谓血流成河,尸骨成山!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洗劫,据调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派出特工人员330人,士兵367人,苦工830人,从1938年3月起,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图书馆。

……

侵略者的贪婪永远不能满足,罪恶滔天。大扫荡,“三光政策”,发动病毒毒气战争等等对我们中华大地造成了惨重的代价。

历史是痛苦的,历史是沉重的,回顾历史,我仿佛又看到了那“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场面,仿佛又听到了哭天抢地的悲号声,仿佛又看到了满目的硝烟滚滚,战火纷飞的画面,仿佛又看到了列强把刺刀,枪口对准婴孩的残暴面目,我仿佛又……我无法再去回顾,再去想象了,泪水早已满脸奔流了,心潮早已汹涌澎湃了,我已无法控制住自己此时的心情,我想要大声唤醒我们内心沉睡的巨龙,一起腾空而出,守卫着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繁荣昌盛!

回顾历史,有太多的辛酸,有太多的屈辱,我们无法一一叙说,那段巨龙沉睡列强瓜分侵略的历史的点点滴滴都是应当被铭记的,只有铭记这段由鲜血泪水凝聚的历史,我们才能勇往直前,为中华之兴盛而奋不顾身。

有人说,要化干戈为玉帛,冰释前嫌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历史等于忘记过去的痛,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但是现在是和平年代,和平年代有和平年代的处理方式。我们唯有铭记历史,让这段悲痛的历史化作我们的动力,才能振兴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之巅,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这条巨龙驰骋遨游,为世界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成语故事600字

全文共 5301 字

+ 加入清单

汉平帝的大司马王莽篡夺汉朝政权以后,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赤眉军和绿林军。公元23年,农民军在昆阳(今河南叶县)与王莽的42万大军展开决战,其中一个叫刘秀的将领十分活跃。在这一战役中,王莽被打得惨败,几乎全军覆没。不久,农民军就攻进了京城,杀死了王莽。皇族刘玄被尊为天子,刘秀因立了大功,被封为萧王。

刘秀是一个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让刘玄做皇帝。刘秀在黄河以北一边与反对刘玄的零散农民军作战,一边扩充自己的势力。公元24年,刘秀在魏州和蒲阳大败赤眉军,收编了投降的部队,封降军的主帅为列侯,其他带兵的军官也都任命了官职。

可是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担心将来被刘秀消灭。刘秀看出他们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项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将仍旧回旧部,统率原来所属的兵马;他自己则只带很少的随从,到各投降部队去巡视,并不对他们加以戒备,以表示对他们的绝对放心。这些投降的官兵见刘秀把他们当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虑,互相议论说:“萧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来了,放在别人的腹中,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难道还不该为他赴汤蹈火吗?”所以,官兵对刘秀十分服从。《后汉书·光武帝本纪》里的原话是:“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报死乎!”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将“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为“推心置腹”的成语

——《后汉书·光武帝本纪》

【求解驿站】把自己的心放入别人的体内。比喻待人至诚。

【活学活用】队长经常找队员~地谈话。

【妙语点拨】刘秀的高明之处在于给人以“推心置腹”之感,这是他获得帝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他称帝后,也没有像汉高祖刘邦那样诛杀功臣,而是赏给他们封地、钱帛与特权,然后劝他们一律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过荣华富贵的生活,不再过问朝政。他还不时派官员带着异域进贡给他的奇珍异宝,去慰问这些隐退的功臣。这样,刘秀既巩固了皇权,又落得个不杀功臣的美名,真可谓老谋深算。

【近义】肝胆相照、赤诚待人

【反义】勾心斗角

【拓展阅读】

汗马功劳

汗马功劳典出《史记·萧相国世家》,里面说了这么个故事。萧相国,也就是萧何,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当年刘邦起兵反秦时,萧何始终帮着他,筹谋划策,忠心耿耿,是刘邦最可靠的得力干将。后来,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做了皇帝。

刘邦论功行赏,按功劳大小封赏群臣。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便封他为酂(zàn)侯,赐予丰厚的俸禄,食邑也是最多,有八千户。

这个酂(zàn),是中国周代的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一百家为酂(zàn)。酂(zàn),就是聚集的意思。

萧何当时被定为首功,刘邦还封了他的父子兄弟10多人,并准许他穿鞋带剑上殿,这样,萧何位列众卿之首,被称为“开国第一侯”。

刘邦那么高看他,其他人肯定不服,当刘邦知道之后,就说了:哎,各位都知道狩猎吧?将军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啊。刘邦说:那你们知道猎狗吧?将军们又点点头,但是猜不透刘邦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

就在将军们疑惑之时,刘邦接着说了:狩猎的时候,猎狗负责追杀猎物,它们的行动完全按照猎人的指示。你们呢,攻城略地确实有功,但你们只是功狗而已。而萧何呢,他是给猎狗发出指示的猎人,他是功人。而且你们多是单身跟随我,有同族的两三人就算难得了,但萧何叫全家族的几十个男子,都参加了我的队伍,跟着我一同出生入死。你们说,那我给他的封赏要比给你们的厚重,是不是应该的呀?

那些被刘邦称为“功狗”的人,听了这番言论,无话可说,只好屈居于“功人”萧何之下,不再争闹。而“汗马功劳”这个成语也是由此而来。

一马当先

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塞翁失马

在两个国家的边境上,住着一个老头儿。有一回,老头儿家的一匹马跑丢了。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并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

么。跑了一匹马,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几天,跑丢的那匹马自己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千里马。左右邻居知道了,都来向老头儿道贺。老头儿并不高兴,他说:

“这算不得什么。白得一匹千里马,可能会惹出什么祸事来。”老头儿有个儿子,最喜欢骑马。有一天,他骑着那匹千里马出去玩儿。

马飞奔起

来,他拉不住缰绳,摔下马来,折断了大腿骨。左右邻居听说了这件事,又都来安慰老头儿。老头儿仍旧不着急,他说:“这算不得什么。孩子的大腿骨固然摔断

了,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过了一年,两个国家发生了战争。边境上的年轻人有的被这边拉去当兵,有的被那边拉去当兵,十个倒有九个没回来。那老头儿的儿子因

为脚跛了,没被拉去,因而得到了保全。

“塞翁失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通常跟“安知祸福”连在一起用。如果发生了一件坏事情,但是事情发展下去,可能有好的结果,就可以用“塞翁失马”来作比喻。有人遭到了什么不幸,通常也用“塞翁失马,安知祸福”来安慰他。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伯乐相马

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非常善于识别马匹的优劣。于是人们用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官名字伯乐来称呼他。

一次,伯乐路过一个地方,看见一匹很瘦很瘦的马。那匹瘦马拉着一车盐巴,慢慢地向前走着。它越走越慢,已经累得浑身大汗淋漓,几乎走不动了。伯乐乘的马赶上了那匹瘦马拉的盐车。伯乐仔细看了一下,不禁惊叫起来:“唉呀,这是一匹千里马啊。”他立刻跳下了车,脱下自己的袍子盖在瘦马的身上。他为千里马受委屈而难过得痛哭起来。那匹千里马遇到了知音,仰起头来放声嘶叫。那叫声直云霄,好像金石般铿锵动人。

成语故事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 一 教 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  戳穿  演奏  腮帮  俸禄  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 ”,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 二 教 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  )盾   画龙点(  )  (  )(  )充数    张口(  )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 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 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 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