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深度的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精选20篇)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介绍,《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采用编年体结构,跨越秦汉、魏晋、隋唐、蒙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等历史时期,涵盖了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文明融合史四个主题,采访了数十位国内外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4央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欢迎大家查阅!

浏览

2842

作文

1000

2024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再次观看《较量无声》,心里的震撼还是一样强烈。从小在温室里长大的我从来不知道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这样触目惊心。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对脚下这片大地的爱正在胸腔里奔腾着,像找不到出口的战马一样叫啸。从鸦片战争到东方明珠崛起的那些历史在我的眼前变得无比清晰起来。那一片战乱的哀嚎与繁华的欢呼仿佛很近,又仿佛穿越时空般遥远深邃,我在默哀的同时也有深深的敬畏与自豪。很久,我想起了我正在观看一场电影,想起这是在一个太平盛世,想起我是一名大学生,然后,担忧深深袭来。影片的内容我不想赘述,思路也早已被我忘记。担忧中一个词闪现——居安思危。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年代,但危机却有很多是我们看不见的。

我有一个深深的体会,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中的美好。我总是能在网上看到一些罔顾道德的事件,并且夸张程度令人无法接受。可是不管是在家乡还是来异地求学,我看到的大多数人都还是善良正直的。我们更多的关注了网络上的负能量传播,却忽视了真实生活中的正能量,在生活中对他人竖起了高高的心墙,这些真实存在的现象都是看不见的危机。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在怀疑自己。我有幸看过一本书《乌合之众》,书中的主角是群体,都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群体的行为特征。一个人能明白的是非观,一个群体却不一定能明白。所以说一个群体的团结之力是毁灭还是拯救,还得看这个团体的旗帜是什么。把我们大学生看作是一个群体,我们就需要有正义的是非观来引导。我们要警惕成为一个没有正义是非观的群体中的一员。

作为大学生,自身修养很重要。少年强,则国强不是一句口号,是历经时间验证的深刻体会。面对如此无声的较量,我们不会忘记我们的阵营,同时也要为从前辈的手中接下这种较量做好准备。教育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教我们更好地肩负起我们的未来。这部影片不仅给我们的心灵一个冲击,也让我们更好地明白我们的责任。且不去评论那些历史如何,我们要接受未来的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途中做一块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纪录片榜样观后感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榜样》集中展现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基层党组织事迹。树立什么样的榜样,就体现什么样的导向。让乡亲们荷包里有钱的“退休县官”罗官章、在深山播撒希望的支教老师支月英、为人民绽放的“警界之花”李贝、甘愿牺牲奉献永远为党争光的苗振水、“工人院士”李万君……榜样,亮如明烛,灿若星斗。

当下,有的人把年轻的资本当成挥霍的本钱。在学习上敷于表面,仅停留在完成作业的层面,不能静下心来刻苦专研。在工作上浮浮躁躁,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迟到早退,工作期间玩游戏、逛淘宝、聊天。这些人正是缺少对优秀榜样的学习和认知,才在人生的道路上失去方向、失去力量,怎能挑起建设美丽强国的使命担当?《榜样》无疑是激发人们奋进的“新教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这些“榜样”成为人们前进路上的引领者,助力有的人前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拓创新,大国工匠为“中国梦”提速,李万君的精神值得青年一代学习;扎根深山,为孩子们播撒知识的种子,支月英的品格值得青年一代继承;甘为带路人,让党员有个流动的家,苗振水的情怀值得青年一代敬仰……

“人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励,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苏联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话,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让有的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中有了一面“镜子”,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决胜小康社会阶段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用榜样的力量为人民“护航”,让更多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以“工匠精神”干好岗位工作,为集体、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央视2024同心战疫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歌德曾说:“大自然把人们困在黑暗之中,迫使人们向往光明。”人类与病毒有太多次交手,有太多的腥风血雨,化作雾霾,笼罩在人们心头。而如今“新型冠状病毒”来势汹汹,激起了我们内心的抵抗,同心抗“疫”!

在《新课堂——同心战“疫”特别节目》的采访中,白衣天使们的样子震撼到了我——宽大的防护服中,是瘦弱的身躯与流淌的汗水;脸上一道道深红的勒痕纵横,在这正值青春年华的脸上格外醒目;疲倦的眼睛里布满血丝。他们说过:“因为在隔离病房里面,病人是没有人陪的,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我们就成了他们的亲人。”是啊,战争年代需要战士保家卫国,而特殊时期需要护士用精湛的医术抚平人们的病痛。如此的辛苦,为了什么?只为心中那句“我是党员,也是护士”!此为吾之心中第一个涌入心头的关键词:责任!

微博上有一位女子“仓皇逃跑”的样子上热搜了!原因竟是送了口罩不愿流露姓名只丢下一句:“给你们一些口罩。”就匆匆离开了。事后,医护人员满含感动,当着摄像机的面,真挚地对该女子由衷感谢。网友们更是表示:“你“逃跑”的样子真美!”我想,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这样的真情处处皆有吧。正是这样的温暖,构成了人们与医护人员情感的桥梁,心连心,情连情。七十年前的抗战是如此,而如今更是如此。在天灾人祸面前,只靠前线人员的努力往往不够,需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方能战胜!此为吾之心中第二个涌入心头的关键词:团结!

为了抗击病毒,八十四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主动请缨奔赴前线,随后有更多医学专家们前去提供技术支持,不为功名,只为人民,他们废寝忘食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果成果。为了更好对疫情进行防控,国家投资建立雷神山医院与火神山医院并免费为患者提供治疗。我想,这便是泱泱大国在面对灾难时的坚决态度吧!正因拥有技术的支持,我们方能安居乐业;正因我们背后的国家,我们才会在面对灾难时如此冷静沉着并遵守党的命令。心中有国,支持抗“疫”。那么,肺炎又算得了什么呢?此为吾之心中第三个涌入心头的关键词:支持!

责任、团结、支持,如同坚韧的船桨,助“人类”这艘大船在大自然的海洋中平稳航行,抵御狂风暴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966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出人意料地激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这些热议正自然而然地朝着每一个方向迅速发散……

一部纪录片掀起千层浪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播出后,《舌尖上的中国》便成了微博热门关键词,这几天的风头更是力压美剧《绝望主妇》、韩剧《屋塔房王世子》等热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甚至让那些“不看电视很多年”的80后,纷纷锁定每晚22:30的央视一套,坐等这部传说中的“吃货指南”。

更夸张的是,这部纪录片引发的“吃货效应”。来自淘宝的数据显示:5月14日开播至今,淘宝零食特产的搜索量高达400万次,片中出现的毛豆腐搜索量甚至增长了48倍。有人在微博上爆料:第一集介绍云南火腿之后,某淘宝店产生33笔订单,其中32笔是在节目播出当晚。据说,有不少吃货是按图索骥,边看电视边下订单。

被《舌尖上的中国》勾起的,不光是荧屏前的垂涎三尺,更有流泪的冲动。“味道是骨子里绕不开的乡愁。看到和家乡有关的部分,真的会哭。”一位网友在微博里的这段发言得到热烈响应。《舌尖上的中国》涵盖全国美食,让不少观众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和“妈妈做的饭”。

也有在海外的留学生写道:“有无数好心人友情提醒,千万别在饿着肚子的情况下观赏此片。可纵使饱腹,当那些你再熟悉不过的食物被放大得犹如一种理想时,徘徊他乡,逗留异国的游子们,不可避免地被一种乡愁击中了要害。”[

《舌尖上的中国》热映,不少人自然开始点评或怀念起“舌尖上的母校”……于是,《舌尖上的清华》、《舌尖上的北大》、《舌尖上的人大》拍摄应运而生。

美食背后是文化传承 一颗颗黄豆,经过手推石磨的碾压,雪白的汁液汩汩而出,再经过发酵等一系列时间的转化,最终才能成为豆腐……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是《舌尖上的中国》最寻常的叙述方式:寻找这些食物的源头,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述的不仅是食物,而是大自然的馈赠,植物、动物甚至是阳光、空气、风、水,还有最重要的:时间。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这是对于《舌尖上的中国》最初也是最终的定位。

在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父亲每周做一桌大餐只是为了能让女儿们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种建筑在柴盐酱醋之上的儒家哲学理念成了电影的灵魂。这与《舌尖上的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原有的大家族也在发生变化。通过吃食的故事,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人生况味,《舌尖上的中国》因此有了一层厚重的历史感。

引发共鸣是纪录片最常应用的手法,《舌尖上的中国》将其应用到了极致。对于每个观众来说,都能在这部纪录片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比如那些熟悉的家乡味道,比如饭桌上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也比如那些美好的旧时时光。

中国人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区的人吃什么,这其中涵盖着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这也是《舌尖上的中国》要表达的。《舌尖上的中国》更关心的正是人和食物的关系,要把挖掘到的深层次的文化信息传递给观众。

写吃,更是在写人 对中国人而言,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中国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了。

“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的蒸气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大伯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过《舌尖上的中国》,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陕北的饽饽商贩、查干湖的捕鱼老者、云南的火腿匠人、兰州的拉面师傅……在《舌尖上的中国》里,每一个鲜活的个体背后都洋溢着朴实的气息。片子里那些辛勤劳动、有着质朴笑容的人们,才是组成这个国家最重要最真实的存在。其实这部片子讲的不是美食,而是深入美食背后,讲文化传承。

《舌尖上的中国》聚焦在烹饪上的时间并不多,更多的画面是在展现如何捕猎、采掘、加工、制作自然馈赠的食材,整个过程看上充满神秘气息,夹杂着为生活、为生存而流下的汗与泪。镜头里,他们笑得很满足,从他们身上我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知足常乐。有时候我们是不是想要的太多,反而忘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与其说《舌尖上的中国》抓住了电视机前观众舌尖的味蕾,不如它说正在悄悄地唤起每一位观众心中的文化热忱。“民以食为天”是这个农耕文明的最高政治箴言。画面里的天、地、阳光、森林、河流、海洋是真正的生命源头,它所唤起的是一种“怀乡感”。它对这个已变形的社会和心理具有某种疗伤式的平复作用。

其实,《舌尖上的中国》挑动的何止是舌尖,更是中国人内心深处那一根心弦。在快节奏、高速度的现代都市生活中,这根充满着情感的心弦已然布满灰尘,而社会和心理也被外来的压力不断地挤压变形。但是,《舌尖上的中国》所传递的温情、平和、从容,悄然拨动了这根几乎被遗忘的心弦,那从心底涌起的,汹涌澎湃的感情,将美好于记忆和梦想中迸发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254 字

+ 加入清单

2020年的春节注定不平凡!因为它---“新型冠状病毒”的降临令全国数万人遭受病毒的侵扰,超过两千人死亡,疫情迅速蔓延至全国各地。令本该是温馨和谐的团圆时刻,变成了万巷人空,人人自危的全民“抗疫战争”。这是继2003年的非典以来,全国上下面临的第二个难题。疫情初期,很多人逃离湖北、武汉地区,怕给自己和家人传染。同时也有很多人奔赴疫情发起地开展医疗、物资、防疫等等方面的援助,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逆行者”!

我的妈妈是一名平凡的社区工作人员。大年三十的时候,就接到了上级关于春节期间疫情严重,不能放假休息,需要继续工作的通知。她每天为社区的居民们测体温;阻拦随意进出社区的流动人员;宣讲防止疫情传播的小知识,安抚惊慌失措的老人;挨家挨户的排查登记社区内是否有来自湖北地区的外来人员;和街道领导一起为社区内的低保户送去蔬菜、菜油、大米和面粉......

妈妈每天都加班,回来的很晚。每次我和哥哥看完了《新闻联播》的时候,就竖起耳朵,迫切的想听到那熟悉的脚步声。因为我知道——这个时候归来的人一定是我的妈妈!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门,看到妈妈疲惫的身影,真想立刻冲上去给她一个大大的拥抱啊。可是妈妈微笑着说:“要先消毒哦。”我赶忙拿来酒精喷壶,给妈妈全身消毒。然后拉着她问:“妈妈,你每天都不在家,我们都想你了,就不能休息一天陪陪我们啊?”妈妈一边用香皂洗手,一边摇摇头说:“可是有很多人,更需要妈妈,我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啊。”

吃饭的时候,我对她说“新闻上都说了,不让出门,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你还上班,就不怕给自己传染病毒吗?”妈妈想了想,放下碗筷,指着电视里的医护人员说:“你看他们,都是有家的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也都是别人家的父母。可是他们不顾自身的安全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从全国各地支援武汉,这是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情怀,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所以,我要像他们一样,努力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尽我最大的力量,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那你说,我是在家休息,还是继续上班呢?”

我听了,既感动,又委屈,沉默着,纠结着也思考着她的问题。

说句实话,看到新闻里那些“逆行者”心里确实很感动,觉得他们非常了不起。可是,当自己的妈妈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还要出门工作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好害怕,很犹豫,深怕她累倒,或被病毒打倒......妈妈看着我红着眼不说话,又说“不是有你和爸爸给我消毒嘛,我按照要求佩戴口罩,又勤洗手,注意自身防护,你们放心吧。”说着指了指电视里的医务人员的胸前佩戴的党徽,说“看,他们都是共产党员啊!妈妈也要写入党申请书,也要成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党员!”这时候,我看到妈妈的眼里闪着光。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很多人向死而生,逆行武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国家的安宁,向着疫情发起冲锋。爸爸和我待在家里不出门,也是我们的平凡的小贡献。在新闻里,在身边,我在平凡的人身上看到了不平凡的事迹、看到了坚持、看到了温暖!此刻,我心里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盼春来!”

我认为妈妈——也是一位“逆行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由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制片的电影《迁徙》。在这一个小时的影片中,我感受到了鸟类迁移的艰难,竟让我看得如痴如醉!

影片里的风景拍得美极了:有湛蓝、广阔的天空;清澈见底的湖水;洁白如玉的雪山;还有那优雅的仙鹤展翅翩翩起舞,看那姿态似行云如水,轻盈、舒展;再看那高贵的天鹅头颅相抵,与水中的倒影、交辉相映;最后再看那成群结对的海鸥一起飞行,气势磅礴。

在《迁徙的鸟》里,我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在亚马逊丛林里有很多只鸟被可恶的人类抓住了,不过其中有一只机灵的鹦鹉偷偷的用嘴打开笼子,逃脱可恶的人类的手掌心的场景,有趣极了!

[ 迁徙的鸟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佳节,本应与家人团圆,一起贺新年。可就在这时,新型冠状病毒向我们伸出了魔爪,向我们进攻,在我们的国土上肆虐。虽然这个病毒强大而又危险,但是仍有不顾生死,不计报酬的勇士们负重前行,奔赴一线,为我们抵御“毒魔”。

你看,84岁的钟南山爷爷,73岁高龄的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奶奶,年龄那么高了,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甚至通宵达旦,仍然奋战在“战场”上,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巨大贡献。最危险的就是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主动请缨,立即换上了白衣,站在了前沿,为患者治疗,是人们的希望。他们与病毒进行一场场的战斗,不分昼夜,只为能从死神手中救出一个生命。厚厚的防护服,重重的护目镜下面隐藏的是他们疲劳的身体,实在累了,就躺在办公室或走廊边眯一会儿,却从不叫苦或埋怨。我不禁在心底里感叹着:在这场站战斗中,站在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们是多么伟大的!“急难有情,情有馀兮。”还有那么多人紧急召集物资驰援武汉,还有那么多人在居民小区大门口值守测温,还有那么多人深入千家万户摸排检查,还有那么多人纷纷捐款捐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努力,有他们的拼搏,有他们的大爱,疫情每日新增的确诊人数在不断减少,一万,一千,一百,有多地区持续好几天都是0例,出院人数正在不断增加。

疫情固然可怕,但我们要相信中国一定能赢!有了他们,人民的健康才有了保障;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打胜“疫情防控战”的决心。他们,就是中国的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军工记忆》观后感想

全文共 1483 字

+ 加入清单

7月27日至8月1日每晚8点,由国家国防科工局拍摄的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中央九台)连续播出。江南公司重点参与的兵器集团“红箭”产品的研制故事作为系列片中的一个章节,将在此期间与大家见面。

为传承军工文化,弘扬军工精神,国防科工局联合中央电视台,以军工重大历史事件为叙事背景,于近年拍摄制作并陆续播出了系列纪录片《军工记忆》。系列片以亲历者或见证者讲述精彩故事、历史资料画面等方式,回顾我国军工行业的有关重大历史事件,展现军工儿女献身军工的豪迈精神。该系列片荣获“第19届中国电视纪录片长片十佳作品奖”。

“从一无所有,到世界领先”,“红箭”产品作为中国兵器的一个品牌,创造了无坚不摧的神话,成为军工装备的重要产品之一。去年,国防科工局《军工记忆》摄制组先后两次来江南公司,历时十余天,通过人物专访、场景拍摄、资料收集等方式,采访、拍摄了红箭产品研制、生产的历程,向国人展现了江南兵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

《军工记忆》观后感1200字

姗姗来迟的高温天里,坐于电视前,整整花了5个小时看完了6集电视纪录片《军工记忆》。作为老军工的我们顿时觉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因为《记忆》里正为我们亲见、亲为、亲历。

长期以来,由于保密的原因,我们军工系统为国家为民族默默地奉献,但并不为人所知。如今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中的一部分渐渐老去,一些历史遗迹也慢慢消失。这次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中央电视台联袂打造在7月下旬推出《军工记忆》终于揭开了我国大型军事装备研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的往事,讲述了我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几代科研人员突破国防科技尖端,成功研制军工重大型号装备的精彩故事。时间跨度从上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内容涵盖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红箭8反坦克导弹、歼-10战斗机、座警2000预警机等多项军事装备的研发过程。展示了几百万军工人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它让人们看到了军工人的执着和坚守,极有价值地体现了这些鲜活人物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军工记忆》所揭示的更为重要的是:自主创新乃军工之魂。没有自主创新何来今天所能展现的光辉业绩,光鲜人物,光彩事迹。

建国之初,制约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国内资源匮乏,国际环境险恶,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力不从心。到了1951年,我国财政首次实现收支平衡,且略有节余,国家立即关注新兴产业,决定发展航空工业;55年又作出了发展核技术和核工业的决定。56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问题,并指出:从巩固国防安全的角度,我国不仅要有更多的飞机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他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从60年代开始,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发展尖端技术的要实行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的辩证思维,认识到实行自主创新是使我国强大起来的唯一选择。

以后几十年的历史经验恰恰证明这一点,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

《军工记忆》是一种国家记忆,他所揭示的不仅仅是某个尖端武器和军工人的奉献精神。他通过诸多人物和故事所倡导的是自主创新精神,而要实现创新,关键是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激发整个民族的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在新的科技浪潮面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改革,牢牢把握机遇,继续加大投入,坚定不移地增强自主创新的力度,最终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作出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反腐纪录片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连日来,南开区广大党员干部认真观看学习了专题片之《人心向背》《以上率下》《踏石留痕》后,大家纷纷表示,内因是决定事物变化的基础,上至政党,下到个人,只要真正有决心、有行动,自上而下真抓实管、驰而不息,不良现象就会不断减少,新的风气就会逐渐形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南开区五马路小学党总支书记贾玉香说:“教育关乎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但在教师行业中也出现了职业倦怠等一些不良风气,忘记了初心,忘记了为什么要干好手头工作,偏离了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个党员做起,立足本岗,上好每一节课,对得起孩子生命当中的每一个四十分钟,坚定最初的理想信念,以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决心,守望教育的春天。”

宝坻区广大党员干部连续三天观看了专题片后表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民意所至、民心所向,要充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识到四讲四有的重要性,严格遵守党的六大纪律,真正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钰华街道纪委委员陈晨说:“这部纪录片清晰地讲述了周永康、薄熙来、苏荣等一批领导干部是如何放松思想防线,从违规违纪开始最终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正风、反腐,‘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街道党员干部,我们要以鞠躬尽瘁的作风和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为民服务的工作中去,不能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支持,要用我们的责任与担当,汗水乃至生命诠释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国崛起观后感中国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国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短短30年,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以崭新姿态雄立世界强国之林。

30年征程,30年巨变,30年光辉历程。30年,铸就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

过去30年,是创造奇迹的30年。3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昔日低矮土坯房、草房不复存在,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逢缝补补又三年”艰难时日一去不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液晶电视、品牌电脑、摩托车甚至轿车,仿佛一夜之间“开”遍城乡。中国经济成就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数不清的“第一”凸现世人面前: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条地铁开通,第一辆磁悬浮列车运行,第一艘航天载人飞船……中国发展创造无数奇迹,无数奇迹见证了中国的成长。

过去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祖国的儿女结束了孤独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香港、澳门回归母亲怀抱。南方罕见的洪水,令人闻风丧胆非典,四川诸县空前的地震灾害……天灾地祸,不能摧毁中华儿女顽强的意志。大灾面前显大爱,13亿儿女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粉碎在脚下!

过去30年,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曾几何时,奥运的历史写下中国的耻辱,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强国,体育的强国。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勇夺51块“金镶玉”,高居金牌榜榜首。奥运健儿们,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NO.1。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我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一帆风顺地成长,我未曾目睹中国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是我亲见中国蒸蒸日上的辉煌时刻:

香港回归,举国欢腾。“神州”归来,英雄凯旋。我虽没能亲历现场,但电视机前,我目不转睛的眸子潮湿了,我在心底默默为英雄喝彩,为祖国欢呼。

5。12大地震碎了我的心。可是,雨中那个老人伟岸的身影幻化成一座山,支撑起我行将坍塌的灵魂之城。5000米高空的空降,生命通道的打通,十万迷彩的身影,身着白衣的天使,哺育生命的乳汁,一车一车的食品蔬菜……灾难是可怖的,迅速的爱的行动却是生命的支柱。我看着灾区人民脸庞的乐观自信,感动涌出双眸。

08。8。8北京之夜,29个脚印从幽远的时空走来,每一步都无限精彩。那是百年奥运的脚步,也是祖国走向强盛的轨迹。古老的紫禁城旁,从地球最高点归来的圣火点燃了,点燃了中华儿女的豪情,沸腾了炎黄子孙的欢呼。那一刻,我高举起双臂,任泪水洇在烟花璀璨的光芒。

……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日的辉煌。30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30年,是一个结束,但绝不是终止。3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坚信在中华民族漫长而伟大征程中,必将涌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而每一个30年,都是一个全新的让世人仰望的高度。

崛起的中国,让世界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0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看到一条令人心潮澎湃的消息——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 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这条消息,脑海中忽然涌现出来的,竟是的一句词: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这是一枚来得太迟的纪念章,先后入朝参战的290多万志愿军战士以及无数曾入朝为志愿军服务的各行各业人员,能够亲手领到这枚纪念章的人,已经不多了。

这也是一枚分量太重的纪念章,它并不仅颁给仍然健在的入朝参战人员,也是颁给所有志愿军指战员

所有曾经入朝的工作人员所有永远留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的。

颁发纪念章,意味着中国再次确认:这场战争是伟大的战争 光荣的战争 胜利的战争,是永远值得骄傲 值得纪念的战争。

,以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气概,力排众议,做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美国遭受了其立国以来第一次对外作战的惨重失败,麦克阿瑟也黯然结束了其军事生涯。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取得了无可争辩的伟大胜利!

也献出了他的儿子!

抗美援朝另一个鲜为人知的地缘政治后果,是苏联交还了旅顺军港和中东铁路,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雅尔塔体系束缚的国家。

如此伟大的战争,如此辉煌的胜利,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的纪念,究竟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有人一厢情愿地想融入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所以太在意美国的脸色了。

隆重的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意味着小心翼翼地看着美国脸色过日子时代结束了,我们终于要拨乱反正,光明正大地纪念立国之战了!

让我们为这枚厚重的纪念章欢呼!

让我们为所有牺牲在朝鲜的烈士洒下热泪!

让我们感谢所有荣获这枚纪念章的英雄们!

让我们抬起头 挺起胸,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和我的祖国》观后感

全文共 347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和我的祖国》立项之初,我对它并不期待。毕竟在观影经验里,主旋律献礼片的规制、宏大事件的重现、多个故事组接的模式,让人不禁会产生“枯燥”、“假大空”的预期。

直到看完后走出影厅,我才长吁一口气。必须承认:这部电影和我的预期截然不同,是一部精致、有趣且不乏动人之处的作品。

电影对建国70年历程中的7大“核心现场”,进行了别致的拆解。每段故事,都没有选择以宏大的角度去进行“硬输出”,而是采取平民化的视角,聚焦每场事件背后默默无闻的平凡者。

目前看来,它将成为今年国庆档的最大赢家。

下面依次来聊聊自己对每段故事的印象:

《前夜》/管虎

1949年新中国开国大典前夜。那一夜,全中国可能没有人比林治远(黄渤饰)还要更加“兵荒马乱”。

在典礼前一天的检查会上,所有团队众口一词:“万无一失”。只有他艰难地开口:“电动升旗,不敢确保万无一失。”

林治远是负责开国大典电动升旗的工程师,但当时的中国在科技上并不发达。一个电动装置,也是足以令所有人紧张的技术难题——中国此前从来没有电动升旗装置,没有经过反复的实验,谁能保证一定成功?

时间紧迫,只能临阵磨枪,进行“土法试验”。而接下去的一夜,还有着更突发的事件等着他,只有“过五关斩六将”、“铤而走险”这样的词,才足以形容这一夜的惊险。

客观而言,《前夜》是七个故事中,拍摄难度、导演技巧和演员表现上最佳的作品。如果要在其中评选“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非管虎和黄渤不可。但个人旨趣上,它在核心创意上稍显保守,这是有些可惜的。

这段故事的题眼,是片中至关重要的阻断器。虽然它只是一颗小小的金属球,在整个规模空前的开国大典上并不起眼;但如果它出了问题,那么五星红旗就无法稳当地停住,有被顶飞的风险。这颗小球,其实就喻指开国大典背后,在各个环节里付出努力的每个人。

导演管虎一直擅于描绘极端情境下被逼到绝境的人物,如何爆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毅力。《前夜》是他擅长的题材,再加上黄渤看似外露、实则饱满稳当的表演。整个故事在完成度和情感表达上,是不出意料的高分。

《相遇》/张一白

没想到,七段故事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张一白导演的《相遇》。

《相遇》的事件背景是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而张一白却选择将目光聚焦于一对被命运捉弄的恋人,可谓极为微观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在课本上背诵这件事情的历史意义,却从没想过这件事背后的个体印痕。

张译饰演的高远,是参与原子弹研发项目的科研人员。在一场实验室意外中,他不幸因核辐射而身染重病,渐渐发展为不治之症,随时都有去世的可能。10月16日当天,他偷溜出医院,坐上一辆公交车,却偶遇了自己三年来都未曾联系的女友。

他们是一对恋人,此时却不能相认——不仅因为小伙子是参加原子弹研发的工作人员,必须要保密自己的身份;更因为自己时日不多,唯有隐瞒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口罩,遮住了一腔不能言说的委屈和遗憾。

虽然命题是“原子弹爆炸”,但这个故事却巧妙地转移了“主战场”,塑造出了一场“身不在场的原子弹爆炸”。80%的情境,都在这辆不断向前、熙熙攘攘的公交车上展开,而宏大事件则隔着车窗喧闹着。

在一个长镜头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饰演的女生开口诉说往事,从初见到情深的点点滴滴;而一旁的张译只能用眼神演戏,却演出了契阔之际的悲情。

《相遇》中有两幕令人印象深刻:一幕在开头,高远被高压水枪冲洗,血缓缓地从他的口罩中晕染而出;另一幕在结尾,两人在汹涌的人潮中被冲散,高远摘下口罩,对视的一笑成为了他们的最后一面。

这两幕令人不禁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对历史上的宏大事件产生感动?

我们的感动,并不来自于集体的光辉成就,那是一种矫揉造作;而是来自于“另一种版本”的历史现场——就如同这个故事一般,是无名者的默默隐忍,是所要经受的“身不由己”的痛苦,是不得不错过的遗憾。

《夺冠》/徐峥

客观而言,《夺冠》在各个层面的指标上,并不是七段故事中最好的,但它却是个人最喜欢的。

冬冬,一个上海石库门街坊里正过着暑假的小男孩。他是这条街里电工的儿子,上得了屋顶,修得了天线。那年的8月8日,整个街坊都指望靠他来看女排决赛的实况转播——电视信号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为了接收信号,冬冬只能一直换着角度待在阳台上。

可实际上,情窦初开的他此刻还为另一件“人生大事”焦躁着。自己暗恋已久的女孩小美,今天就要移居国外,很可能再也不回来了。眼看着她就要被带去机场,冬冬陷入了两难的“夏日大作战”。

徐峥用一场小孩之间的“怦然心动”来切入“女排夺冠”这一历史事件,是非常可爱且浪漫的。让人不由自主地觉得,东东就带着他小时候的影子。

某种意义上,这种处理方式其实和张一白的《相遇》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选择把镜头放在距离事件现场非常遥远的“不在场位置”,细微地切入其中。只不过《相遇》是悲剧,而《夺冠》则是喜剧。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作品不仅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市井还原得很到位,而且在风格上也很大程度地致敬了上世纪的沪语喜剧,诸如谢晋的《大李小李和老李》。

《回归》/薛晓璐

《回归》相对而言是较为保守、不够出彩的一段故事,因为整个主线情节都必须围绕香港回归当晚的庆典做文章,没办法“出奇制胜”。不过,它的核心概念还是抓得挺好的,那就是“时间”。

“我们已经等了154年了,不能再多等一秒了”,仪式总指挥与仪仗队升旗手(杜江饰)的这条线,聚焦的是“国家的时间”。

意外来到香港的小钟表铺老板(任达华饰),被执勤队队长(惠英红饰)所救治,并组建家庭。这条线索,指向的是对故土的思恋、对人的感恩、对工作的负责,是“情感的时间”。

几条线索,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瞬间的“必须准时”,那就是1997年7月1日的零点零分零秒。薛晓璐导演重点抓出了这个细节,然后再进行扩散,让叙事线索间产生关系。

此外,惠英红与任达华在非常有限的戏份空间里,演出了人物的前史和真实的烟火气,算是其中最大的亮点。

《北京你好》/宁浩

宁浩拍《北京你好》这般充满京味的喜剧,的确再合适不过。

北京的出租车司机(葛优饰),离婚后与家人形同陌路。在抽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门票之后,他想借此机会与儿子缓和关系。

但是,在这份大礼未送出之前,他仍旧时时刻刻不忘暴露本性,换着法地到处显摆。每个他见到的人,都要被他的炫耀洗礼一番。不料,意外发生,这张票开启了它的“奇遇”。

《北京你好》在喜剧背后,又有着宁浩一贯悲欢交融的底色——我们要记住2008年的奥运会,却也不能忘记同一年的汶川地震所带来的伤痛。

在满地鸡毛的现实世界里,这个失落却又常常打了鸡血的北京中年男人,心中也有意想不到的温情角落。

《白昼流星》/陈凯歌

《白昼流星》的摄影与调度维持在水准线上,但叙事逻辑有些问题,有点可惜。

以“草原传说”作为基点的这则故事,包含着寓言感:传说中,若能在白昼看到流星,贫瘠的大地就会变成绿洲;而航天技术的发展,对于贫困的草原牧民而言,就是一串带来希望的“白昼流星”。

不可否认,它的立意出色。将“新农村扶贫”和“航天航空事业”两件大事糅在一起,构成了互为牵引力的关系——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航天科技发展与扶贫,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也存在着关系。

《护航》/文牧野

最后一段故事《护航》,由文牧野执导,算是收了个不错的尾。

《护航》聚焦阅兵式上的“后备飞行员”的故事。她不能正式上台的理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只有最优秀、最全能的飞行员,才能做到最完美的替补,成为飞行表演的最大保障。身为队长的她,只能成为后备的人选。

每一个幕后不能上场的平凡者,她们的人生故事都值得被挖掘、被书写。文牧野显著的强项在于,他对人物的塑造与情感处理是细腻的。

《护航》通过飞行时不断偶发的主体回忆,来打捞、回溯这位女飞行员的心路历程——从孩童到少年时光,再到成长过程中所经受的各类挫折。她要打败性别观念的禁锢,要在无法兼顾爱情与事业这件事上做出抉择。这些回忆连同“护航飞行”的主线,塑造起了鲜活的形象。

七个故事、七种鲜明的风格,却没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况。原因在于,它们都是书写历史横截面背后的小人物。

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每个故事,都选择将重心放在“我”和“我的”,放在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的无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后的那些细微角落,然后再是“祖国”。

真正的历史,蛰伏于平民的日常之中。“祖国”这个观念在此时显得既抽象、又具体,在平民化的叙事逻辑里,最终渐渐生发为实际的关切。

从这一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点——它并非是传统印象中,那类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的表达;而是一部充满细节、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较量无声》观后感

全文共 1734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军方新近推出的影片《较量无声》,觉得片中的观点毫无道理,与常理不符。以下是一些个人的观后感,一起拿来讨论。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

片中认为:中国改革三十年来取得经济奇迹的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大家都知道,正宗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在建政后,也实行过这样的制度,但结果却是经济停滞、饥荒遍地、百姓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不下去了,中国才改革开放,适度放开了私营经济和开始建立市场经济,并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国经济在这之后才实现了高速增长。所以,中国经济奇迹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造成的,而是中国放弃社主主义制度、向西方国家学习并融入美国等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结果。但是由于体制原因,现在中国的私有经济还没有完全放开,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使中国经济渐渐失去了先前的活力。

日本、德国、南韩等许多国家都有过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现在的印度经济也在以高速增长,一段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并不能证明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满清时期的洋务运动期间,经济也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最后却烟飞烟灭。前苏联等许多国家经济也有过高速增长,但最后却崩溃了。

二、中国腐败的真正原因

片中认为中国的腐败是由于美国思想渗透影响的结果。按这样的逻辑,美国的腐败应该比中国多,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的腐败遍地,而美国却廖廖无几。有两个世界公认的政治学原理:1、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2、权力只对来源方负责。根据这两个原理,就会明白中国为啥腐败那么多,因为中国官员的权力过份集中而且没有监督和制约,而且权力来源于上级而非民众,所以中国官员腐败现象很普遍,官员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却只对上级亲近却与民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美国对政府权力有着深刻的认识,知道绝对的权力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灾难,美国宪法的设计就是避免权力的集中并且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所以才通过三权分立、司法独立、新闻舆论自由、多党竞争、地方自治,官员直选等多种手段对政府权力进行分散和制约。美国官员都是民选的,所以官员不用受亲民教育就和民众有着很强的亲和力。世界清廉指数评比中,排在前面的全部是民主国家,没有一个集权国家。

三、美国是否要残害中国

片中认为美国是一个对别国怀有恶意的国家,但是现实不是这样的,看看美国占领过的国家:日本、南韩、德国现在无不是国家富强、人民生活美好。其它跟着美国的国家也都过的很不错。再看看那些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东欧已经抛弃了社会主义,朝鲜和古巴也奄奄一息。美国之所以要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是因为:历史上的非民主国家像苏联、希特勒、二战前的日本、现在的北朝鲜等,无不是对外侵略成性,对内造成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以社会学的角度看,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光着屁股的原始人,而美国等西方民主国家已经是穿着裤子的文明人了。美国想让中国穿上裤子,但是中国某些人怎么也不肯,硬说美国人让中国人穿裤子是残害中国人。

四、关于选举的认识

片中有一个镜头令人印象深刻,说的是一个去美国考察总统选举的中国官员回国后发表微博:选举是一个政府获得权力的基础。但片中却是以警告的口气说这句话的,对选举有着明显的敌视。官员经普选产生已是世界和中国人的共识,我国宪法也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知道片中为啥连中国的现行宪法也敌视?

五、对苏联倒台的认识

片中认为苏联倒台是一个历史悲剧,是美国搞的鬼。但事实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给苏联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最后苏联人民自己抛弃了这种制度,与美国无关。现在的俄罗斯人民实行免费医疗、生活水平较苏联时期有了较大提高、可以选举领导人,官员财产公开。比苏联时期不知强了多少倍,世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人类的进步。

六、对中国前途的担忧

中国现在经济高速增长近三十年,到现在,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像人口红利,出口贸易,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等已经逐渐消失,中国经济近几年一直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消费,却长期停滞不前。中国经济现在增长乏力。想一想,前苏联、印尼、北朝鲜、智利等拉美国家以前都有过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但是,几十年后,由于政治改革滞后,最后无不引发社会动荡,先前取得的经济成就也都没有了。

中国现在的表现与这些国家很相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互联网时代》观后感

全文共 2193 字

+ 加入清单

10月8日,信息办集体观看了中央电视台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我认为这是一部全面、系统、深入解析互联网社会的大型纪录片,全片以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的改变为基点,从历史出发,以人类社会的国际化视野和面对未来的前瞻思考,深入探寻互联网时代的本质,思考这场变革对经济、政治、社会、人性等各方面的深远影响和这个时代的未来。

一、《互联网时代》引起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鸣

《互联网时代》对互联网的诞生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解析,它记录了互联网如何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从一滴水到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大潮。深入国际一流的跨国公司和顶尖科研机构,采访了国内外诸多互联网专家和各个门类的杰出学者,其中不乏世界顶级的“第一人”、“首创者”,还有七位公认的“互联网之父”。该片让更多多人更加理性地认识到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场技术变革,更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互联网引领人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今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二十周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也即将在中国举办。在这样的时刻,拥有6亿网民和超过8亿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中国,俨然早已发展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正因如此,纪录片《互联网时代》是这个崭新时代送给每个人的一份厚礼。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引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共鸣。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互联网带给我们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这个时代,如果不懂互联网,一定会被时代淘汰,一定会失去无穷的、千载难逢的珍贵机会,会发现慢慢地无法融入当代社会,互联网语言叫OUT。互联网的历史确确实实改变了我们的整个的文明形态,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完全可以说,互联网影响、改变着全世界民众的生活,或者说,全世界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

二、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林业信息化工作

《互联网时代》向人们展示了信息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都强大,在这个时代中,互联网让人觉得无所不能,任何事情都变得一切皆有肯能。对我们整个文明形态的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们每一个个人人生发展的改变,正在发生。有一句话非常经典:“每一个我都使你变得更强大,每一个你都能够变得更有效。”这是对互联网最好的解释。互联网基本的技术内涵,跟所有的电信通讯不一样,它让每一个人都成为创造者。虽然那些缔造者是互联网之父,但是互联网发展至今,是每个参与者即全世界数亿网民共同创造的结果。作为林业信息化工作者,能生活在互联网时代,能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是幸运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20年过去了,以“追随者”姿态进入网络时代的中国,今天已是互联网巨浪中的弄潮儿。6亿的中国网民和腾讯、百度等中国网络公司正在重划世界互联网版图。中国创造的4G网络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之一;全球最大的15个社交网络中,6个来自中国,其中包括刚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浪微博和不到3岁就拥有4亿多用户的微信。我们林业信息化,发展到今天,从数字化到智慧化,在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上,林业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建设成果。

我们作为林业信息化的管理者,应该跟随互联网的脚步,带领整个林业利用互联网技术,让更多人了解并且进入互联网,让林业彻底改变传统方式,给林农带来更多的福利。在将来,林业电子商务成为林业产业发展新趋势,林产品更需要互联网精神,切断一切中间环节,从工厂到工厂,从买家到买家,这是互联网的精髓,让物与物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距离。另外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着变化,那么我们林业各类系统、各类知识的培训也可对于互联网的开放,也可以让千万林业人或者更多的人对待知识库一样去完善它。如果我们将智慧林业建设各项任务方方面面都落到实处,那么林业将在互联网时代有一场山呼海啸的革命,让林业的产值更上一层楼。

三、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智慧林业建设

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了新技术产生,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等都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技术,逐渐地,通讯与计算机融合,智能终端与社交网络并发,数据内容产业具有更高的市值,信息化发展促进业务的融合与渗透,颠覆性技术重构产业格局,互联网充满创新空间。

现在,我们已经离不开手机、电脑、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设备,通过我们的生活、生产等行为等产生的那些大量、高速、复杂、变化不定的数据,再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配、管理和分析,而体量大、类型多和速度快是大数据的显著特征。大数据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正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到了数字时代,走向了智能时代,大数据为我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智慧林业的到来,必将带来林业生产力的又一次深刻变革,林业信息化也将迎来一个新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遍布智慧林业的方方面面,从信息到智慧,从数字林业到智慧林业,大数据使数据采集转变为数据挖掘、数字技术应用转变为智能决策服务,有了大数据,林业真正拥有了“智慧”。

我要继续深入学习《互联网时代》,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互联网思维,顺应时代发展,应用互联网技术,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基层,努力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541 字

+ 加入清单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

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g e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从这场演讲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纪之前,几千年里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之后的不到两百年时间,整个自然界已经被人破坏的千沧百孔,到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步,这种破坏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从工业化革命开始,人的智慧已经开始发挥到极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人开始骄傲的以为,自己将主宰大自然,开始否定神的主权,高举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为神,无神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人用自己的智慧发明来满足自己那已经被激活的无止境欲望,人追求享乐,抗拒神的约束,人性也因此变得更加残暴,历史上唯一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人开始狂傲不拘,目中无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挥霍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必将遭受自然的强力报复。

工业化革命的一个标志就是大烟囱,煤炭成为这个时期的能源主体,炼钢,发电,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烧过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还有一种叫褐煤的,燃烧过后有一半的废弃物将以颗粒物状态悬浮在空中,为此十九世纪的英国遭受了严重的酸雨,雾霾。至少有几万人因此死亡,随后每一个开始工业化国家,几乎都要经历这个污染,无法避免,而发动机的出现,促使另一个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飞机,汽车,轮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烧过后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并芘,对空气的污染更加严重,并且是强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形同与死刑,而汽车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远地区的流放变成了潇洒的旅行,但是汽车的排放物却在默默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冰箱的出现,大大改变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足不出户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但是冰箱内的氟利昂,却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臭氧层,核子裂变的发现,带给人们清洁的电力,也让人好似睡在一个炸弹上,完全没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时,却在为自己埋下死亡的种子。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们无权主宰一切,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我们自己的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3385 字

+ 加入清单

粗放型煤炭燃烧是造成霾的主要原因

调查指出国内雾霾的主要原因:大量来自散煤燃烧,其中80%的污染来自20%的散煤燃烧。这一观点基本正确。

散煤燃烧即粗放式的直接燃烧,主要来源为小锅炉和居民用煤。

这里我引用《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以下简称《贡献》)的数据。《贡献》指出2012年,中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估算在51%至61%之间,均值为56%。其中,约6成的PM2.5是由煤炭直接燃烧产生的,约4成的PM2.5是伴随煤炭使用的重点行业排放的。煤炭使用对京津冀PM2.5的贡献为51-62%,长三角的结果为54%-61%。

既然控制直接燃烧即可降低煤炭对大气污染的60%,那么降低散煤使用是控制煤炭污染的重中之重。事实上,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都提出了关于2017年关停全部10蒸吨以下小锅炉,以集中供热的热电厂取代小锅炉,禁止高硫高灰散煤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使用和销售。如果这些法规能够得以全面执行,降低15-20%PM2.5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监管不力亦是雾霾的主要罪魁祸首之一

调查中指出如果要留住APEC蓝,需要将2013年的污染排放物降低60%。调查同时指出如果燃煤企业的减排100%到位,尘和二氧化硫排放将降低低60%,氮氧化物排放低35%。所以,如果燃煤企业全面使用减排装置,APEC蓝指日可待。

我国有几乎为世界最严苛的电厂排放标准,到2015年末,我国电厂脱硫装置安装率几近百分百,降氮脱硝安装率也要达到75%。去年起,一些地区的电厂试运行的超净排放技术使得燃煤电厂达到燃气电厂的排放标准成为可能。严格来讲,电厂如果100%使用排放设备,除了二氧化碳这个指标,电煤对大气的污染贡献甚少。因此,国家在能源规划中提出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例也是减排的主要手段。

然而环保需要经济成本,要谨防燃煤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将排放设备闲置成为摆设。去年四月推出的新环保法提高了对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而环保部门对燃煤企业尤其是电厂排放都已实现实时在线监控,那么,如何提高燃煤企业排放设备使用率完全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幸的是,在中国,法规是一回事,执行是另一回事。

褐煤亦可以清洁利用

褐煤对大气污染最严重的问题是二氧化碳排放。但调查所举的哈尔滨供暖首日的PM2.5高达一千的例子并不能把所有责任归于褐煤。一是如果这个理论成立,那么哈尔滨的供暖季就不该有蓝天。其次,褐煤由于热值低、磨煤用电高等因素主要用于掺烧,其经济掺烧比例在20%到30%间,说什么褐煤也不能承担全部污染责任。

此外,2014年10月颁发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褐煤不得运输到超过600公里的范围外使用。如果执行严格,鉴于东北到蒙东超过六百公里的运输距离,从2015年1月1日起哈尔滨将不可能再消费蒙东的褐煤。那么褐煤将不再对哈尔滨2015供暖季的PM2.5负任何责任。

实际上,褐煤在中国,更有效的使用方式是就地转化为其他能源如在褐煤生产地蒙东建发电厂。还是那句话,严格执行排放要求的燃煤电厂是清洁用煤的有效途径。

英国治霾经验不能照搬

调查指出,英国烟雾事件发生后20年中,石油替代了20%以上的煤炭,天然气替代了30%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个国家能源结构中从90%下降到30%,而重工业占GDP的比例也下降了10%,很多煤矿和燃煤的工厂关停,这里曾经有上百万人就业。1960年到1970年,在英国治污的前十年,经济不但没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后十年终,英国进入了油气时代,他们的经济总量翻了四倍。

我承认,控制煤炭总量和能源结构调整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记英国1952年的煤炭需求量约为两亿吨,而中国当前的煤炭消费量是其20倍。如此大的能源需求量转换为油气都能瞬时扭转该能源市场的供需平衡。一旦市场由供给过剩转为紧张,价格变会飞升。缺乏经济可靠的可替代能源,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2030年前不可能改变。

我们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即便我们有条件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实现英国当年的GDP增速。国际需求低迷,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各主要工业产品结构性过剩,如果加上能源成本攀升,我们拿什么同世界竞争?

片中英国的能源大臣说要给新兴的产业给他们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会带给你惊喜。事实上,国家对于新能源产业一直扶持,煤电在取电顺位中排名倒数第二(末位是油),如果没有补贴,光电风电高居不下的成本根本无法和煤电竞争。新能源清洁但利用率低,靠天吃饭及电能无法储藏的特点使得新能源极不稳定,对电网冲击很大。因此,近三十年内期待新能源成为能源主力只能是梦一场。

能源结构转变尚需时日

调查指出,我国天然气探明储量占22%,石油探明量是一次能源的38%。这些都对,且不说石油和煤炭一样属于化石能源,变用煤为用油并不可取。仅就探明储量并非可开采储量这点而言,二者之间还有技术、地质条件、运输等一系列鸿沟。因此,油气能源在我国的茁壮发展依然遥远,而远水解不了近渴。

更重要的是,我国地大物“薄”,这点能源得省着用,利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低迷的契机在不改变市场供求状况的状态下多进口些油气,去政治风险不高的国家的并购些能源矿产是正途。

此外,对于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我国十三五能源规划的目标之一是到202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结构比重占10%。目前我国气电为煤电燃料成本的近三倍,受国际油价暴跌影响,这个比例有望调整到两倍左右。即便如此,又有多少企业和个人用得起气电?

洁净用煤,去霾正解

实际上,调查阐明了解决雾霾的途径:严控排放,转变能源结构。我想修正一下——严控排放是当务之急,转变能源乃长久之计。

针对我国国情,煤炭因其可靠性、经济性和稳定性,依旧会是我国近二十年内的主要能源。在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增加其他能源供给的同时,清洁利用煤炭将是未来中国治霾的主要途径,其方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降低或去除粗放式煤炭燃烧比例。坚决取缔小锅炉,减少民用煤消费,以此减少60%的煤炭对大气的污染。

二、严控煤炭排放,加大监管和处罚力度,推动电厂超净排放。此举将降低至少20%的煤炭污染。除了在线排放监控外,环保局应要求每个电厂上报煤炭消耗量和脱硫、脱硝原料、除尘袋的数量及相关单据,由此监控电厂对排放设备的使用。

三、提高煤炭入洗率。目前我国煤炭入洗率不到40%,煤炭洗选可脱除煤中50%-80%的灰分、30%-40%的全硫(或60%~80%的无机硫),以大约8~20元每吨的洗煤成本降低煤炭对大气的污染是经济可行的。

四、鼓励对电厂碳捕集的研究及使用。碳捕集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CO2)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最经济、可行的方法。商业化的二氧化碳捕集在国际上已经运营了一段时间,技术已发展得较为成熟,而二氧化碳封存技术各国还在进行大规模的实验阶段。目前由于碳捕集成本较高,在我国尚处于试验阶段。中国如要达到美中《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2030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封顶的目标,必须抓紧对电厂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研究和实施。

五、鼓励高质进口煤在沿海地区的使用。从海南到山东的八个沿海省份的煤炭消费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越30%,而这些省份亦是低硫低灰的进口煤的经济半径市场。煤炭是我国唯一可控制全球价格的能源,如能利用这一优势,撇开保护国内煤企的因素,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多进口洁净煤,将开采的污染留在他国,岂不两全。

去煤治霾,二十年够不够?

调查指出英国用二十年时间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给中国二十年,我们能够去煤治霾吗?答案是二十年去煤有困难,而治霾根本不需要二十年之久。只是这个时间长度的答案需要政府和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如果我们最终的目的是治霾,在中国缺乏其他经济可靠能源的情况下,为何一定纠结于改变能源结构?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百年中国的观后感

全文共 2767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世纪伊始,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有些傲慢的西方人把中华民族看成劣等民族,“救亡"成为千千万万有爱国心的中国人所焦虑关注的问题;而这个世纪快 要结束时,中华民族已经站立起来,并迈开大步不断前进。如今,中国已成为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个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尊敬的国家。占世界人口将近四分之一的中国人,在一百年时间里,经历了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确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在影片的开篇章节中,晚清政府不顾老百姓的生死存亡,慈禧太后的一句“量吾国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一个统治了大清王朝整整47年的女人,两次发动宫廷政变四次垂帘听政一次次地把国家的命运,埋葬在自己的奢华当中。

八国联军侵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日军侵华,无不向我们述说着这样一个道理。当初中法战争中中国作为战胜国家,却要为别国的支出买单,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皇帝居然以皇帝的名义埋葬一个外国人,为他立碑。只因为落后就要挨打。现在,那块碑文正在中国的大地上述说着当初的耻辱。

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从外国人的手中购买了最先进的武器,却不懂得好好保养、好好使用,六年时间,任凭风雨将它们腐蚀,而当初的一个小小的日本,在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一步步成为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在黄海大战中击败中国。

但中国并没有因此而沉沦,列强的无耻掠夺和入侵激起了中华民族奋发的怒吼,接连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的腐朽的清政府的统治,五四运动把中国从危险的边缘硬生生的拉了回来。在中华民族的怒吼声中,中国人民醒了!大家团结在一起,为中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历史不应该忘记他们,孙中山、蔡元培、梁启超、陈独秀、康有为、鲁迅、毛泽东??中国的历史,一直就是这样,曲曲折折,英雄辈出。

二十世纪,注定要载入中国的史册,中国人民,整整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又重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中国的崛起,可以说,每一步都十分之不易,中国人似乎从来没有在任何一次的谈判中得到便宜,这一路走来,太艰苦了。从慈禧到隆裕,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清帝国一直掌握在两个女人的手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二十世纪初,一位女性的传奇人生,为中国女性的解放带来了亮色。1904年,二十几岁的秋瑾,作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卖掉所有的金银首饰,赴日本留学。当时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这个选择改变了她的一生。当时的日本吸引了中国大量优秀青年,在日本秋瑾结合了革命领袖孙中山和黄兴,在东京秋瑾似乎参加了所有的进步组织。推翻清王朝成为她的理想,她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撰文提倡妇女解放,宣传革命,并出任大通学堂督办。1907年起义失败,遭遇奸人出卖的秋瑾面对危局并没有慌乱。而让我最敬佩的是她那股坚强的傲骨气质。她在敌人面前毫无惧怕,面对酷刑,强忍疼痛不屈服。而她的名字,深深地刻在了每一个老百姓心中。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列子.说符》中的一则故事“歧路亡羊”。说是杨朱家的邻居走失了一只山羊,请杨朱派他的家僮门人去帮忙。杨朱奇怪地问道:“只走失了一只羊,何须动员这么多的人去追呢?”邻居答道:“岔路太多。”过了半天,去追羊的人都垂头丧气地回来了。杨朱问:“羊找到了吗?”邻居答:“找不到,这条大路有岔路,岔路上又有岔路,我们不知道羊跑到了哪条岔路,人再多也无济于事。”

想想看,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绝大多数的国人都想救国,就像门人都想找到那只羊。然而遗憾的是,救国之路就如那许多的岔路,不同的人走不同的路,没有统一的领袖,你奉行三民主义,我信仰共产主义,他还想复辟帝制,大家一盘散沙,即便人再多也找不到羊,救不了国。直到共产主义思想逐步扎根于广大

劳动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全国人民英勇作战,奋力拼搏,才建立新中国,建设现代化中国。

于国家如此,于村舍如此,于企业也不例外。企业面临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犹如面对无数的岔路,怎样才能生存与发展,避免歧路亡羊?一定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上下齐心,才能驰骋在康庄大道上。说来说去,都是“人”的问题,历史是人创造的,不同的人承担不同的历史使命。有了杰出的领袖,奉行统一的原则固然重要,但是,历史更是人民创造的,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受到人民的拥护才是最重要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里面有一则“国有三不详”的故事很有启发。从前,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视为不祥之物。一次,齐景公去野外打猎,不巧撞见了猛虎和蟒蛇,他惊魂未定,急忙把晏子叫来问:“今天寡人上山见虎,下沟见蟒,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而且有三不祥: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君主不去选拔,不想知道;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三是虽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所谓不祥在于此。至于上山见虎,是因为山是虎的巢居;下沟见蛇,是因为沟是蛇的洞穴,这与国家有什么关系呢?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在百年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可谓不少,但是因为当政者昏庸无道,亲佞人,远贤臣而未受任用的更不少;被录用了却不受信任,受猜疑、迫害的更悲哀。看看曾国藩,受清廷猜忌自动削军自保,最终虽颐养天年,却没能为国家贡献应有的力量;文化大革命一个个开国元勋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惨不忍睹,国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国有三不祥,会导致国家败落、混乱,使外族有入侵的机会;企业有三不祥,会出现管理混乱、生产瘫痪,被竞争对手吞并,两者后果一样严重。

我们庆幸的是,五凌公司在以李瑞师董事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沿着既定的发展道路,大步朝前走;公司将人才视为头等资源,大力开展管理研究,确立了以岗位为轴心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了公司上下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史为鉴,相信广大员工在公司“贤而知,知而用,用而任”的大好环境下,定能实现个人梦想,共创五凌辉煌。

纵观前半个世纪的历史,让我猛然明白,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有这样的人,

他们实事求是,拥有正确的坚定的信念,用于破除旧思想,敢于创新,承担自己的责任。事实告诉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百年沧桑,再看今日之中国,已毅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再不是那个任人欺凌,受人摆布的中国。现在的中国,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我为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加油吧,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的假期结束了,新的一学期又来到了,伴随着开学季,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开学第一课》也随之而来,《开学第一课》是中央电视总台每年都会在9月1日播出的节目,受众人群是全国的中小学生,而今年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开学第一课开播啦!通过“云课堂”方式和各地中小学生共上一堂课,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今年是党的__岁生日,《开学第一课》第一篇章以“理想是火,点燃革命热血”为主题,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这两个字根深蒂固的刻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每位学生都需要增强自己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为未来树立好自己的理想,我们作为新世纪的青少年,理想是我们一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是照亮我们前方道路的指明灯,俗话说,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有了理想才能为祖国的建设发展献出一份贡献。

在观看了《开学第一课》节目之后,我明白了在如今的和平年代里,爱国不一定需要你爱国捐躯,爱国不一定要我们喊出来,爱国还有很多种方式,作为一名学生,努力读书,为自己的理想点亮未来,为祖国以后的发展而做准备就是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少年的你》观后感及影评

全文共 2049 字

+ 加入清单

终于看到《少年的你》了。

之所以说“终于”,是因为我与这个电影擦肩而过了两次。一次是在今年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三部最期待的华语影片最终只看到了《地久天长》,《少年的你》和《一秒钟》一齐失踪;另一次是今年6月,满心期待上映时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却在临近几天传出撤档的消息。

所以这一次,我买了全国最早的9点场的票,生怕再有什么闪失,又错过这部片子。因为这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按照我写评论的惯例,在文末晒出电影票,证明确实是亲自走进影院观看,没有刻意吹,也没有故意黑,会保持一个比较中立的态度。

看完《少年的你》走出电影院,我感觉有点恍惚,不清楚这是不是想看到的《少年的你》的样子。它很真实,又有点生硬。真实在于它对暴力、人性和迷茫最直观的展现,虽然在看预告片时就已经提前感受了电影写实风的质感,但最终呈现在大银幕上还是会令人心惊。

生硬在于电影片头片尾求生欲极强的“和谐导语”,以及一看就是后配上去的美化教育和法律制度的台词。我实在是太讨厌现在电影结尾处非要来上一段宣传片了,这可能都是为了过审的无奈之举,但我还是想对审片室里的那帮人说,谁惯出来你们的臭毛病?想把每一部电影都变成公益广告?真恶心。

《少年的你》最终还是妥协了,我相信原来的版本会更加灰暗,也更加令人心疼。至少目前版本中很多人的表现还是太热情了,比如那个大多数镜头中都被模糊处理的班主任,很多台词都对不上口型,我相信他在原版中会是一个很冷漠的人,如果他对学生有哪怕多一丝的关心,事情也不会变成最终这个样子。

陈念问小北:你可以保护我吗?同样的问题问自己,我们其实根本没能力保护这样一部电影,戏中从头至尾呈现的无力感也带到了戏外。我们没办法改变校园欺凌现象仍然存在的现实,甚至没办法完整看到一部讲述这个题材的电影。

到最后,陈念和小北还是用自己坚持的方式改变了现状,也同时改变了彼此的生命。曾国祥在尾声部分做了很多诗意化的处理,可能也是想淡化结局的惨烈。与国内同类型的一些讲述校园霸凌题材的作品相比,《少年的你》无疑更绝望,也更现实。

可是这一切又能怪谁呢?怪那个婊里婊气的魏莱?可她同样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是怪在孩子成长中近乎于缺席的陈念母亲?可她在生活中同样是一个失败者,甚至不敢光明正大地走在街上。每一个人都活得不容易,内心压力的积累只能化作怨气、嘲讽与愤怒,施加给身边的人。

这个时候,就凸显出了小北的可贵。他没什么文化,但是有一颗想要学习的心,有还一股倔强和狠劲。也许是从小太缺少爱,所以当他获得哪怕一点点温暖,都会永远记在心上。陈念问她:疼吗?她是第一个问小北疼不疼的人,也是第一个值得小北去牺牲的人。

易烊千玺表现的很好,他为小北赋予了一种在成熟与稚嫩间徘徊的少年感,而这正是这一角色最重要的特质。其实启用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带给影片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将影片打上了“粉丝电影”的标签。粉丝电影大多数都会崩盘,除非爱豆的表现获得大众认可。

但至少在这一部中,易烊千玺的表现还是蛮令人惊喜的。我特别喜欢的一幕,不是一些声嘶力竭的场景,而是小北睡在沙发上,陈念问她:“硬不硬”?这句台词其实并没有开车,小北一开始是理解错了。这时候易烊千玺有点笑场,但还是忍住不笑,这微妙的表情让我觉得他很可爱,也很有灵气。他在诠释小北的过程中没有一味地突出人物的悲痛,反而增添了一些可爱的瞬间,使得小北这个人物更加地鲜活。

___的角色我倒没有太多感觉,基本上是平稳发挥。倒是尹昉演的警官戏份不少,其实刻画他的心路历程,同样应和了影片成长的主题。他代表着刚刚从少年过渡到青年的群体,虽然身为一名执法者,但还是会有少年人的意气,在二者之间纠缠,行事逻辑可能会有点奇怪,但确实比较真实,我相信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执法者存在。

其实《少年的你》在原著阶段就有很大的争议,作者玖月晞据说是融梗,主人公陈念和北野不论是性格身世还是经历,都和《白夜行》的雪穗和亮司有着皮不似骨似的关联。后来北野献身替罪的时候又会让人想到《嫌疑人x的献身》天才数学家为心中的白月光替罪。

不过作为一篇电影评论,我暂且不去理会原著的融梗行为,这一点之后会得到大众更公允的评价。单纯从电影本身的角度出发,我认为改编的还比较成功,虽然还是有点散,当中很多场景会令人觉得有冗赘的感觉,但一些核心场景的爆发力还是很强烈的。

曾国祥的野心挺大的,他一方面希望展现一段独特的情感故事,一方面又希望展现少年人成长的心路历程;一方面希望为拒绝校园欺凌现象发声,一方面又希望全景式地展现高三学生从备考到高考的全过程。

这么多的内容放在一部电影里面,比例很难协调,最后的效果也显得有些支离破碎,如果能就当中一条线和两条线讲的更紧凑,应该会更好。当然作为曾国祥的第二部独立导演作品(其实《妖铃铃》也是他导演的,吴君如只是来充数),而且是第一次脱离陈可辛的调教来完成拍摄,有现在这样一个完成度已经不错,值得鼓励。

小北在成长,陈念在成长,警官在成长,易烊千玺在成长,曾国祥的创作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

只要成长,就还有希望,不是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迎着春天凉爽的微风,再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2022年这么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开学第一课》也给我们带来场难忘又值得回味的视觉盛宴,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

《开学第一课》几乎每年的开学季,它都会准时与我们见面,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节目与历史革命精神,既让我们看到精彩有趣的节目,也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体会到祖国发展历程中,有多的不易与艰辛,但正是在无数优秀的党员努力下,即使面对重重难关,也依靠他们坚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爱国之心,顽强的带领着我们的祖国,步步想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推进。

我们能够拥有如今这个美好的生活,正是因为有这些《开学第一课》展示的先辈们,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不求回报的思想境界,才能创造出这个人人赞颂的新中国,成为如今世界上谁都不容小觑的强大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圆明园纪录片的优秀观后感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伴随着王朝的兴盛而起的盛世园林--圆明园,终将也随着帝国的消亡而毁灭。一个王朝兴盛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可笑的是竟然无人察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闭关锁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便是一个国家衰败的开始,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是一样,不与外界交流,只是沉迷于自己的幻想,殊不知,这便是衰退和灭亡的开始。

对于如今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很多组织特别是政府的内部沉迷于安逸的生活,殊不知,世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只有与外界保持互动,才能准确的感知到外界的变化,及时的调解自己、改变自己。

如今的中国,让人感到一种僵化的气息,似乎灵活的因子已经单薄甚至消失不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对当前人们的真实写照,对于想要改变自己的人来说,不断地提升自己并根据外界来改变自己,正是最好的选择。

当前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体制的僵化,限制了文化、思想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而人们也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来反馈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正是渠道的缺乏和监督的缺失,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最突出的便是腐败的问题。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依赖于教育、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如今的中国正在发生着巨变,技术上最大的浪潮便是数字世界,与之相对的便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大数据描述的不仅是当前数据急剧增长的现实和趋势,更本质是思想的改变,如今关于大数据在中国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1)基础设施的限制。比如带宽和网络的接入问题(2)意识上的问题,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大数据究竟给社会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而是一笑置之。(3)产学研的连接和合作问题。

作为21世纪,中国的高级知识和研究人员,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历史,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以史为鉴,并充分借鉴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实际现状,不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技术和科学。肩负起领导和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任,此乃吾辈有志之士之愿和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