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合伙人观后感【精品20篇】

长征是中国民族历史上一座魏巍丰碑。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长征路我的中国梦征文,欢迎大家先考!

浏览

1668

作文

1000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瞧,海洋的妈妈正一边看着《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一边在照着节目炒菜。终于完成了一道美食。海洋兴致勃勃的夹了一口,然后带着哭腔说:“妈,菜太咸”。海洋妈拍拍他的肩膀说:“那就让时间冲淡它吧!”多么幽默的妈妈啊!说起吃,中国上下五千年有着太悠久的历史,但是,有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不得不说---饺子。它也是我的最爱!

总听父母说,他们小的时候,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一顿饺子。可是现在的吃货们是何时想吃就何时包煮。我作为现在的中国吃货而倍感幸福!

我最喜欢吃的还是妈妈包的小白菜馅的饺子。先说说饺子的形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小巧玲珑”。一个个又圆又小的饺子整齐的排列在面板上,真可谓“浓缩的都是精华!”煮好后的饺子更是漂亮,那饺子皮几乎都是透明的!透着小白菜嫩嫩的绿,轻轻地咬一口,饺子馅的热汤(清香)便溢在(满)嘴里,享受着汤中浓浓的美味!怎么样,有没有垂涎三尺的感觉呢?这就是我家饺子的与众不同。妈妈告诉我,这用来做饺子皮的面都是精挑细选的。而且和面也有讲究,要揉得有劲道,这样包出来的饺子馅鲜皮薄才真正好吃。妈妈的饺子常常让我回味无穷,因为我知道饺子不仅味美,还包着对儿女无限的爱!每个吃货都有自己最爱的美食和最难忘的故事,那么你是吃货吗?你最喜欢中国的那道菜?把你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年度十大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次观看《感动中国》,感动都会在霎那间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无限的力量,强烈地震撼着我的心灵,冲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直到感动的泪水潸然而下。

目前,王锋同志先后被中共南阳市委授予“雷锋式好青年”,被南阳市综治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被团省委、团市委、团县委分别授予省、市、县“见义勇为好青年”,被全国雷锋文化联盟组委会授予学雷锋“爱心推广之星”,被评为由新华社主办的“中国网事·感动2016”第二季度网络人物,入选由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主办的2016年7月份“中国好人榜”,被南阳市人民政府追记为二等功。

王锋的烈士称号和时代楷模荣誉正在申报之中。

10月16日上午10点35分,载着王锋骨灰的航班缓缓降落在南阳姜营机场。三入火海救人的英雄终于回家了,南阳市和方城县万余名群众夹道迎送。

2016年5月18日,面对无情大火,南阳方城青年王锋三度勇闯火海,先后救出6人,及时呼叫楼上10多名住户脱险,除自己烧伤外无一人伤亡,英雄王锋10月1日下午因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加重,经全力抢救无效,不幸于4点34分去世。

10月4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了英雄遗体告别仪式。 随着机舱门徐徐打开,王锋的妻子潘品在亲属的陪同下手捧骨灰盒走下舷梯。在宽阔的停机坪前,南阳市和方城县主要领导与潘品进行了简短的交流,向她和家人表示慰问。 10点51分,在4名礼兵的引导和护送下,王锋的骨灰被送回方城县,沿途来自南阳市区的五千余名群众胸佩绢花,垂首肃立来送英雄最后一程。 11点50分,灵车驶入方城县全民健身广场,在这里,王锋的家乡人为他举办了骨灰返乡仪式,方城县党员干部群众和部分青年学生共5000余人参加仪式。 潘品手捧骨灰盒,在4名礼兵的护送下,缓缓地走向仪式会场中间,将王锋同志的骨灰盒小心翼翼地放置到方桌正中央。挽幛丛立,哀乐低回,菊花簇拥的灵台上,潘品诉说了对丈夫最深的眷恋和不舍,表达了对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深深的感谢。方城县青年代表也表达了社会各界对王锋最高的敬意。

仪式结束后,王锋的骨灰被护送到方城县十里庙公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短短的2小时,我的心在颤抖,眼泪不停地往下流,我不知道这样的2小时能在我心中持续多久。会不会一夜之后,挥别泪水,再提起她们的名字,已为陌生。我想,我应该买几盆马兰,带在身边,给我提醒,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有值得让我相信的东西。激动地看过《感动中国颁奖礼》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何玥,悲莫悲兮生别离的高秉涵,爝火燃回春浩浩的高淑珍,动人以行不以言的陈家顺,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能受天磨为铁汉的李文波、清香传得天心在的周月华、艾起,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罗阳,他们的这些行为符合了我们共同的价值标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它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在震撼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无法言喻的那份感动。

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每当我们想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从不会有人刻意得去寻找感动,因为它是一种朴素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震颤。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动,

一条祝福的短信是给飘落在远方的你的慰籍, 不经意间的一声招呼,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点缘分……便是一种感动,久了,便是深刻,

甚至是一生的刻骨铭心。这些温馨的记忆,当我们孤单寂寞时会不自觉的涌出,备感温馨,

所以,每每捧着一张偶然翻出的旧照片,不要惊诧自己为何泪流满面,也许那模糊的身影是你曾经的牵挂。

所以,梦里飘来一片红叶,不要惊诧于它的无端,或许它是你一段尘缘的珍藏。

所以,临窗偶读一篇精致的小品,不要惊诧于自己为何指尖微颤,也许那一段哲理演绎的正是你走过的沧桑。

而感动也需要懂得体验与回味,在别人给你爱的同时,你是否也想过付出?

其实我想,别人,感动着中国。也许我们身为学生,无力是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努力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哲人说,只要慧心独具,即使随处拈花微笑,也能感受也一份爱意!这何尝不是呢?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会阿布列林观后感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在细碎的时光中 守望使命

以奋斗的精神 拥抱生活

执法无私 立身有责

恪尽职守 勤勉为公

在这篇土地上

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这是《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在颁奖典礼上给予阿布列林的颁奖词。

2017年2月8日晚上八点,中央电视台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如期播出。

新疆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阿布列林获此殊荣,被评选为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阿布列林深有感触地说:“我也没想到自己被评选为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个荣誉不但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全疆各族人民的荣誉。荣誉是一个动力,作为一名受党多年培养的少数民族司法干部,我将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会阿布列林观后感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晓川这样评价阿布列林:“他是焦裕禄的好学生,他是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信仰来尊崇的。”

阿布列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努力践行“争当焦裕禄的好学生”的庄严承诺。40多年来,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都一直影响着他,成为他前进道路上强大的精神动力。阿布列林始终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在哈密市检察院、法院系统工作的31年里,阿布列林从助理检察员到副检察长,再到法院院长,经手案件超千件。做检察官时,无一错捕、错诉;做法官时,没有一起案件改判。阿布列林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阿布列林深有感触地说:“我没想到自己会被评选为2016 感动中国 年度人物,这个荣誉不但是我个人的荣誉,更是全疆各族人民的荣誉。荣誉是动力,作为一名受党多年培养的少数民族司法干部,我将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强民族团结作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观后感初中生

全文共 1747 字

+ 加入清单

当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的时候,当家家户户正沉浸在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和幸福中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悄然来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在武汉蔓延,并开始辐射全国。1月22日,接到上级关于全面防控疫情的通知后,南皮站站长李雪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紧锣密鼓的安排、部署、再部署,动员号召全站上下,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抗争到底。虽然是一名女站长,但是她作为全站的带头人,在这场“战役”中,始终发扬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说在前面,更做在前面,带领全站干部职工,誓与疫情抗争到底。

一、雷厉风行,迅速行动,全面布防

接到防范疫情的通知后,面对疫情传播的严峻形势,李雪站长意识到此次疫情来势汹汹,特别是收费站又属于服务型单位,收费人员每天接触天南海北的司乘人员,危险系数较高,防控工作迫在眉睫。于是,李雪站长立即召开班子会议,传达贯彻上级指示,现场成立南皮站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工作专班领导小组,她担任组长,并结合南皮站实际情况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制定防控应急处置方案,从人员防控、各部位消毒、应急值守等各方面全面做好准备。事关每一名职工的人身安全,达成一致制定方案后,她安排各部门负责人立即行动起来,按照职责分工落实防控措施,安排办公室抢购84消毒液4箱,喷壶10个,保洁人员每天对宿办区消毒2次;针对收费人员每天与司机打交道,每天都接触钱的实际情况,在为收费人员配发口罩的基础上,要求办公室为收费人员购买橡胶手套,收费人员上岗期间一律配备口罩、手套,切断一切传播途径。同时,她要求在站职工每天测量体温2次,休班人员在家也要测量体温并上报,做到无缝监控。她不但每天严格做到自己测量体温2次,同时还每天到办公室查看职工体温测量情况,有一次,她发现一名职工的体温登记表上没有记录,立即拨打电话询问。经询问,原来,这名职工正在家休班,已经测量体温,但是忘记上报。李雪站长对这名职工的体温进行了记录,并教育她一定要高度重视,每天按时测量、按时上报。

二、随时接收随时传达,疫情防控不分时间

“各部门、各班组,接上级紧急通知,南皮站防范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物资已经采购,请各部门、班组负责人立即到办公室领取!”“各部门、各班组,目前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形势非常严峻,所有人员在岗期间必须佩戴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每天到办公室测量体温,在家休息人员务必做到尽量不出门,不出行,做好个人防护。”“各部门、各班组:接上级指示,每个人都要需要填写个人近期情况报告表,各部门、班组负责人立即组织落实,不得迟报、漏报。”……这些天以来,站内的政务微信群可以说是最忙碌的微信群,而群里最忙碌的人就是李雪站长。只要上级有最新指示,她就会第一时间推送到站政务微信群,并根据站内实际情况提出落实要求,有的时候,晚上十一点、十二点接到急文和指示,她同样会第一时间将文件传达到群内,做到随时接收、随时传达,让每一名职工都第一时间了解到上级的最新指示。每天半夜醒来,她也会习惯性地看看手机,看看上级有没有下发新的指示,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每天都要查看手机微信群有没有新信息,这已经成了本能,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三、愧疚化为动力,无悔坚守到底

从年前在站值班以来,李雪站长已经在站上待了七天了,每天忙忙碌碌,一直在忙着收费保畅和疫情防控的工作。年幼的女儿无人照顾,年迈的母亲也没有去探望。母亲已经快七十岁了,身体一直不太好,这也是她最放心不下的。大年三十晚上,她给母亲打电话拜年,听着母亲熟悉的声音,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儿,眼泪不自主地流了下来,母亲听出了她的不对劲,忙安慰她说不要担心自己,安心工作,工作干好了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作为女儿,她对母亲是万分的愧疚,作为母亲,她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愧疚,女儿今年才11岁,但是因为工作,她同样没有时间照看女儿,听话的女儿自己做作业,自己玩。她将对家人的愧疚化为工作的动力,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坚决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硬仗!

疫情仍在继续,坚守仍在继续,作为全站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李雪坚定了誓与疫情抗争到底的信念,不断给广大职工打气,带领大家与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抗争到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节目观后感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集里出现了“麦客”这个职业,之前只在书里看到过,所以对这一职业不甚熟悉,但我小时候的家乡有类似“麦客”的职业,都是远走故乡去帮人收获来赚钱,不同的是我家乡的这群人收获的是花生。姑且叫他们“花生客”吧。(当然我的家乡是没有这个称谓的)

中原地带盛产花生,且不像收获麦子的收割机出现得很早,花生在很长的历史中都只能靠人工从地下一棵棵刨出来。每年花生收获的季节,都有一群外乡人来到我的家乡,和“麦客”不同的是,她们都是女性。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善待“麦客”是祖辈的传统,而在我的故乡,这些花生客们能不能得到善待,纯粹要看主人的意思了。

姥姥姥爷心地善良,总是把家里能提供的最好的东西拿出来。而我记忆中最深刻的,要数天黑到看不见时,她们从劳作的地里归来,吃过饭后,洗洗漱漱,并坐在院子里一起聊天,她们会和妈妈一起聊起家中的情况,也会把家里的孩子和我作比较。现在想来,她们对家里的孩子也必是牵肠挂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也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近几年,出现了收割花生的“旋耕机”,不再需要纯人工收花生了,这些花生客们也渐渐退出了中原农业历史的舞台。

这一集里出现的另一种职业,我的家乡也曾经有过:赶蜂人。小时候家在学校里,学校离村庄都有一段距离,而学校周围却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每年的特定时期都会有养蜂人来到这里并用帐篷驻扎下来。他们通常是夫妻两个,而至于他们为何和我爸爸妈妈很熟,我因为年纪太小,已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他们会送成瓶的蜂蜜给我们,那时候,我们那里蜂蜜还没有普及,我们都不太知道蜂蜜怎么吃。对于他们的记忆,还有紫玉米,玉米大都是黄色的,可是他们却有紫色的玉米,他们把紫玉米给我们,说可以炸爆米花,妈妈带到姥姥家,用地锅炸爆米花,炸的时候威力很大,需要用很重的东西,压着锅盖,我记得最后好像锅都被炸烂了。《舌尖上的中国》里有个特写是煤气灶的牌子:君爱妻。我会浮想联翩,当年在我家附近驻扎过的养蜂人夫妻,是不是也是这么相濡以沫得恩爱呢?

而这些养蜂人也很久没有再来我的家乡了,大概是家乡种植油菜花的土地越来越少了。

有人说第二季很煽情,我却不这样认为,这是一档关注美食背后的文化的,人文情怀无疑是重要且精彩的。里面的一个个小细节,都会让我们想起很多自己脑海里曾有过的记忆。而且配音词都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煽情,又能传达出很多意味深长。比如,最后一段的老华侨,“少年熬成白发,故乡变了模样,但各种老味道历久弥新”,这句平实的记录,却会让人想起古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远离家乡后,故乡的味道也渐渐只存在在记忆中,如今家中祖父一代的人已经全部不在人世。上次回家,和爸爸说起修葺老家房子的事,我们商量着等爸爸退休,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我和姐姐多年后寒暑假期间可以领着孩子回家乡看看,姐夫还美名其曰:让孩子到基层锻炼下。

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时回忆起的一些东西,敲键盘记录下,我怕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战疫纪学习心得_中国战疫纪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大威胁,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一次重大挑战。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全力为国内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为全球携手抗击疫情构筑坚实有力防线。

当前,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50多万人感染病毒,病例增速不断加快。面对严峻的战疫形势,多国相继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升级防控措施,疫情的“阴霾”让全球阴云密布。在这个关键时刻,坚定信心尤为重要。在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国14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国内疫情形势正在发生积极向好变化,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全球书写了一份优异答卷。

疫情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积极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国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作用,及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疫情,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等信息,并组织联合专家考察组进行实地考察,捐款2000万美元支持工作,双方的合作取得积极成效。面对疫情在多国多点暴发的局面,各国应该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防控措施,依托世界卫生组织加强疫情防控信息共享,推广全面系统有效的防控指南,尽力阻止疫情跨境传播。

在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不断引领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自发同中国站在一起,在世界战“疫”行动上加强合作,团结携手,同舟共济,守望相助,一条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汇聚成的“大河”,正气势磅礴奔向胜利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在这里,观看了2016年的感动中国,这场长达120多分钟的视频让我很感动,而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山区中为孩子们默默奉献而从不所求的这样一对山区夫妇,他们对优越的生活选择放弃,而走向了科技落后的山区生活。

曾经有这样一对夫妻,朱敏才曾是一位外交官,英语非常好。本来可以住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们却选择了山区的艰苦生活。这个山区小学有100多个孩子,代课老师却只有一人,他们的到来无疑是给山区孩子增加了兴趣,在平常的日子里,他们学不到英语,那么课外知识就更别说了,但自从他们来后生活就和以前大大不同。由于每天这样过度操劳和长期吃不上营养的蔬菜的原因,自己却落得了风湿病,没动一下条件虽然苦,但他们是快乐的。可好景不长,又一次他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这里。过了许久才脱离了危险期,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有让人激动的消息呀!他的心愿是在贵州山区当上一名英语教师,在这一刻,他的愿望果然实现了,而且非常光荣出色的完成了,难道他们得奖项不是理所应当的么?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终于在2015年晚在央视播出了,昨天晚上,我特地抽观看了颁奖典礼,观看过程中,平凡的人们在不同平凡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1200字

全文共 1981 字

+ 加入清单

不是所有的泪水都源自悲伤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为恐惧和怯懦。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6年度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于家庭来说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愿。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发现周围出现了越来越多发育障碍的特殊孩子,其中最严重的要数自闭症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乐成长,家长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社会压力和生活煎熬。那种煎熬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孤独症,后来才知道孤独症国际通用说法叫自闭症。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还找不出准确的发病原因,没有相应的治疗药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较暗淡。我的心情随之也黯淡起来。我能给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做点什么呢?于是,写了一首歌。歌写好了给谁呢?这时,吉林通化的刘丛凤来了。她就是一个做孤独症的专门家,为了做孤独症她几乎倾家荡产,在所不惜,是这个地区做孤独症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认识了我国做孤独症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曾在四川外语学院和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期间,她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1993年3月创办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组织—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长至今。曾荣获中国国际交流学会及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颁发的“展望奖”,曾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评为“今日英雄”。

她还是中国“心盟”网络组织的发起者,作为全国最早的孤独症儿童康复先驱机构的创办人。

有报道说:20多年前,当4岁的儿子被确诊患上孤独症时,田惠萍几近崩溃。这种病在现实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国精神病医生凯纳才提出这一概念并确定下来。由于儿子是中国第一批被诊断为孤独症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连她自己也是第一次听说。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无法再跟正常人一样去上幼儿园,更不可能达到学龄后去读小学了。“不仅是孩子,作为母亲,我也将跟孤独症长期共处了。”

1993年,田惠萍从重庆来到北京。当时她只有一个信念,要办一所学校,要把像儿子一样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边。几个月后,中国第一家服务于孤独症儿童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计,孤独症在中国儿童中的发病率为万分之八到九。而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估算,我国有10万精神残疾儿童,其中绝大多数为孤独症儿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内的孤独症患者,国内达数百万之多。

孤独症发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医学上并没有有效地治疗方法。通过专业性训练有些症状可以明显改善,但疾病将伴随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一生。

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为孤独症儿童及家庭提供社会服务NGO。由于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是经济压力和技术压力。后者突出表现在怎样提供以专业技术为基础的优质服务,如何培训教师等方面。

2005年,在德国米索尔基金会的资助下,通过一系列行业培训活动,由星星雨发起成立了“心盟”孤独症网络。田惠萍说,心盟的使命就是通过资源整合、行业建设和权益倡导提高成员的服务能力。目前,其成员近60家,遍布全国各地。两年来,已组织过11次能力建设培训,6次教师培训,组团赴德国访问1次,资助4家机构完成战略规划。

田惠萍是个理想主义者,正是患病的儿子让她的生活发生了完全有意义的转变,“走向了一条更有价值的路。”现在,田惠萍的孩子每周一到周五在一家成人智障专业机构接受训练,“虽然他还是一个典型的孤独症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来到了通化。她要为通化市的孤独症孩子和孤独症家庭、孤独症工作者尽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伙伴吴良生,冒着风雪,一场一场地报告,一地一地地辅导,匠心独运,苦口婆心,诲人不倦,精诚所至,让通化人很感动。

作为当地孤独症爱心协会的名誉会长我有机会和她有了较多的接触。论起来,她稍稍大我一点,但看起来她更显年轻一些。她是一个一见面就能给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个听着十分骇人但一接触就能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有经历能够看轻一切的人,是一个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艰险的人,是一个啥都想知道、都想尝试的人。它特别的爱说能说。在我主持的座谈会,她自己就能说上几小时。

那些天,她在通化电台逗留的时间最长,参加通化电台组织的媒体座谈会,做客安琪的《百姓说事》直播间,接受通化电台名牌栏目王燕的《百姓访谈》。我们之间的交谈广泛而有成效。她对通化的文化历史饶有兴趣,她对通化的风土人情,情有独钟,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爱。

临别我给她总结了六个“不”,这就是——不辞辛苦、不避风寒、不知疲倦、不耻下问、不辱使命、不畏艰险。

六个“不”远远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风格、风范,但通化做孤独症的朋友都愿意记住这六个“不”,因为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个写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个见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7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当今社会,在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感动,内心被蒙上了一层尘土。观看“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每年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为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放弃高薪工资;有的`人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20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为了孤儿能学习到知识而去艰苦条件下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有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有托举生命最美丽的妈妈吴菊萍……但是在这些人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

孟佩杰的命运很悲惨,但是她却用温暖的微笑回报这个让她生活艰辛的世界,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妈妈将她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离世,在新的家庭之中,她也没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命运又与她开了个玩笑,养母在三年之后瘫痪在床,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孟佩杰的孝心让我的内心为之震撼,曾听说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年仅仅8岁的她担负起了照顾养母的重任,每天她为母亲做饭按摩,帮养母做12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钟,等服侍养母睡觉之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是已经是夜里了。在她的勤奋刻苦的努力之下,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在别人都在称赞她的孝心时,她却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她的孝心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同样是母亲的女儿,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又为母亲做过什么,也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对母亲发脾气,而母亲也从不责备我,只是默默忍受我的怒火。在看过孟佩杰的事迹之后,我的内心也涌起波澜。

还记得那用心书写的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孟佩杰,让我感受到了在当今这个社会当中已经渐渐被磨灭的真挚可贵的那份孝心。

在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用自己平凡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中国。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感动中国,感动自己,揭开蒙在我们心上的那层尘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观后感

全文共 6148 字

+ 加入清单

生于1913年的王定国,可谓中国革命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接受寻求民族复兴的感召,倔强顽强的小女子毅然走上革命之路,成为一名红军女战士。她是“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经历艰辛长征路;她是著名导演谢飞的母亲,养育了七位优秀的儿女。她的故事传奇而多彩,留下一个时代的感动

在改革开放、中华民族再度复兴之际,离休的王定国积极参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发起组建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学会,进而推动了《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老年法》和《国家文物保护法》的出台……十八大后,在中国稳步行进于民族复兴之路时,这位百岁老人早已开始了她的“绿色之路”:近十年来,她每到国内的一个地方,都会亲自种下一棵树苗。2012年年初,她又以发起人的身份,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

见到王定国时,她刚好吃完早饭,看见记者便问“你们吃过了吗?”

2013年2月就满百岁的王定国,精神依然矍铄,潇洒是老人留给记者的深刻印象。看到记者给她带去的《人民画报》和画报《十八大图讯》,她马上仔细翻阅起来,看到熟悉的面孔,便会停下来,手指利落地在上面一点,报上名字。

如今,王定国依然忙碌,每天一睁眼就问生活秘书:“今天去哪?都有什么安排?”王定国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人们都亲昵地尊称她为王妈妈。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多小时中,总共有三拨十几号人来看望王妈妈,不大的客厅里很快就挤满了来客。看到有人进来,王妈妈都会微笑地招呼,“来,请坐!”退休后她迷上了书法绘画,而且自成一派,有人向她求字,她总是“每求必应”,这让大家都十分欢喜。闲时,王定国最爱打麻将,身边的人都说,她只要一上麻将桌,立马精神百倍,“大杀四方”。

长征途中雪山上的严寒曾冻掉她的一根脚趾;河西走廊的血战敌人弹片击断了她的小腿;72岁时,一起意外车祸使她脊柱受伤;75岁时,她因患乳腺癌动过大手术……记者采访前几天,一位中医看望王定国,惊诧于老人的好身体,指着她身边的年轻人说,“你们的身体还没老人好啊!”王定国血糖高,但她最不喜欢的就是别人提少吃糖,我们采访的时候,她还潇洒地喝上几口酸奶。大儿子谢飘说:母亲一切都看得开,没有烦心事,知足常乐是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她一年几乎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也不吃一颗药,生扛下来,感冒冲剂要儿女硬冲给她喝。“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还有什么挺不过来的。有人说,这是不讲科学,我说,百岁老人活得健健康康,就是最好的科学。”王定国说。

对命运说,不!

“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晚年的王定国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13年2月4日,王定国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贫苦家庭。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王定国也难逃厄运:妹妹活活饿死;因为没钱安葬病逝的父亲,三岁半的二弟被卖掉,换回四块做棺材的木板和两升麻豌豆;六七岁便要通宵为面食馆推磨挣钱;15岁,被卖去邻村李家做童养媳,洗衣、做饭、砍柴都要做,做不好就挨打……

那个时代,嫁人、生子是绝大多数山里妹子的命运轨迹,而王定国却对命运说了,不!王定国做了两件事——放脚、剪辫子。她说:“脚小走不动,大人拽着辫子我们跑不了。”

那是因为王定国舅舅的朋友“杨布客”——以卖布作掩护的地下党员杨克明——给她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山那边小孩上学不要钱,女娃儿不包脚,有钱人不许打人欺负人……这样的生活让王定国心向往之。后来,舅舅和朋友凑了40多块银元,终结了王定国和李家的婚姻关系。

重获自由的王定国,配合当地的农民协会四处宣传放脚、剪辫子、男女平等,让妇女劝男人不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1933年10月,红军解放营山,王定国参加了红军。让王定国至今难过的是,那些让她命运出现转机的人,却都没能亲眼看到革命的胜利。

1933年12月,王定国加入中国共产党,心情激动的她感觉自己终于有了依靠,有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后来,王定国先后成为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在山谷巡逻清剿土匪、女扮男装混进正规部队打仗……1935年,平时爱唱爱跳的王定国被调入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前进剧团,开始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长征路。

一路行来一路歌

王定国描述下的长征就像一段“奇幻旅程”:

“没有吃的时候只好杀马,煮一锅马肉,我们一群女孩子就跑去‘偷’肉吃。

“随身携带的东西要看好,稍不注意,猴子就会跑来把你的食物抢跑,我们只能用扫帚头做的假枪吓跑抢食的猴子。

“行军时,每个人背上都会写着不同的大字,这是大家在学认字。

“贺龙跟我们一起过草地的时候,他骑着马在水塘边钓鱼,我们就跟在后面捉鱼,然后架锅煮鱼汤喝。

“毛主席跟我们行军的时候,也不骑马,徒步前行,用浓重的湘潭口音给大家鼓劲儿。主席爱抽烟,长征途中没烟叶,小战士就去找能抽的树叶子,背在背上晒干给主席。主席一卷就抽,还跟战士有说有笑……”

王定国的长征,是在歌声中走完的。

部队行军时,剧团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息时,剧团得回过头来进行慰问演出,从队头一直演到队尾。因此,剧团相当于比别人多走了一倍的长征路,长征路上王定国共翻越了五座大雪山,走了三遍草地。“山高路险,道不好走,剧团走前面,当啦啦队,大家看了唱歌、跳舞,忘了疲劳和艰苦,就走得快了。”她至今还记得当年的歌:庆祝苏维埃发展的歌、骂卖国贼的京剧二簧调、《渡金沙江胜利歌》等等。《八月桂花》的舞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教的,跳得最多,走到哪跳到哪。化妆道具简陋,她就用墨汁画眉,用红纸当口红……

1936年1月中旬,剧团翻过夹金山慰问红五军三十七团,那里人烟稀少,野兽成群,他们走了两天才到。“三十七团的战士听说我们冒着风雪,长途跋涉来前沿阵地演出,高兴极了,提前为我们做饭、烧水,并派人迎接。”演出时,风像刀子呼呼地刮在大家脸上,早已冻僵的王定国,一上场就忘却了一切的苦痛,那惟妙惟肖、绘声绘色的表演,拨动着每个战士的心弦。临别时,很多战士流下了热泪。

然而,在王定国的回忆录中,记者还看到了如下的片段:

过草地时,王定国瘦到只有50多斤,“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踩到泥潭就要陷下去。”1936年,红四方面军翻越雪山时,她的一根脚趾永远留在了雪山顶上。“晚上睡着了,人多被子少,盖不着,脚冻僵了。一摸,就断了……没什么伤心的,死活都说不准了,伤心?又不是我一个人,那么多的人,伤心什么?我们是穿着单衣,一边走一边嘴里嚼着辣椒翻过雪山的。”

2004年,91岁的王定国重走长征路。在四川省天全县红军烈士陵园,儿女雇了顶滑竿要抬她上山,她坚定地大声说:“我是红军,我自己能上去!”在大渡河边,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王定国推开上前搀扶的人,只身在一百多米的桥上走了个来回。

途中,王定国还找到了长征时借住房子的房东女儿。当年16岁的小姑娘也成老太太了,她依稀记得好多女红军曾经住在她家,教她唱歌跳舞。当她俩共同哼唱《八月桂花》时,不仅都潸然泪下……

情定“八办”

王定国也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她一生的伴侣——谢觉哉。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为过雪山做准备。一天,王定国正和剧团的几位战友在小河边洗衣服,一位留着胡子的老同志拿着一包衣服向她走来。“胡子”微笑着对王定国说:“小同志,请你帮帮忙,要过雪山了,请帮我把两件单衣合起来装上羊毛,缝成一件‘羊毛衣’。”她当时并不知道这个人就是后来被毛主席和党中央誉为“延安五老”之一的谢觉哉。第二天,王定国送去缝好的衣服时,“胡子”远远地招呼她,还特地嘱咐她要多准备一些辣椒,过雪山时可以御寒。

1936年11月,中央军委命令已西渡黄河的部队组建为红西路军,向河西走廊行进,联络苏联,打通国际路线。王定国所在前进剧团也改成了红西路军前进剧团。12月5日,剧团奉命慰问红九军,不幸遭遇甘肃军阀马步芳部队,寡不敌众,王定国和剧团众人被俘。“白天,不见太阳;夜晚,不见月亮。房阴森森,人孤零零,只有豺狼把牢房。”多年后回忆起被俘的境况,王定国写下了这样的诗句。1937年8月,党中央在兰州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大家都亲切地称之为“八办”。在“八办”的努力下,王定国和战友们被救出,也就在“八办”,王定国再度遇到谢觉哉。那时,比王定国大29岁的谢觉哉是“八办”的党代表。

谢觉哉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被俘人员中,有张掖地下党的,有个女支部委员叫王定国。等见了面才知道,王定国就是在长征途中替自己缝过“羊毛衣”的姑娘。时任“八办”处长的彭加伦尽力撮合,以谢觉哉日夜奔波操劳,身边也需要一位好帮手为由,让王定国留在谢老身边。回忆起和谢觉哉的结合,王定国说“同志们关心,组织上安排。”

1937年10月,两位志同道合的战友,在兰州“八办”简陋狭小的平房里,幸福地结成了一个革命家庭。从此,从兰州、延安到北京,王定国几乎一直在谢觉哉身边工作。

也正是在“八办”,王定国开始学习文化。一天晚上,谢觉哉赶写一篇文章让王定国去找《民国日报》、《西北日报》等报纸。几份报纸,王定国来回拿了四次都不对,最后还是谢觉哉自己去拿的报纸。也正是因为这件事,谢觉哉自那以后,每天都会抽出一点时间教王定国识字、学文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的积累,后来王定国才成为谢觉哉工作上离不开的左膀右臂。

如今,王定国打得一手好麻将,也是从“八办”开始的,她师父还是周恩来。当时周恩来从苏联到兰州小住,当他看到年轻的王定国时说,“你现在身份不一样了,是谢老夫人,需要接触国民党高层的太太,所以要学会一种社交手段。”于是,周恩来亲自教王定国打麻将,王定国天资聪颖,一学就会,甚至通过打麻将把国民党兰州省政府主席贺耀祖的夫人发展成共产党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也成为“八办”的一段佳话。

1983年,已经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的王定国,想起当年很多被俘的红西路军战友还滞留在甘肃一带,她便自费跑遍河西走廊寻访。当王定国看到这些曾经的战友因为历史原因红军身份得不到认可,日子过得异常艰难,痛心不已。据王定国的儿女回忆,她回京时,身上只剩下了一套衣服,其他的行李全都送给了这些曾经的战友。于是,她与伍修权一起开始为这些人奔走,最终得到了中央的重视,财政部、民政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文,恢复他们的红军待遇。为了感谢王定国,当时还健在的红西路军老战士,男男女女几十人来到北京,挤在王定国家中不大的厅房里,向其表示谢意。而王定国只是淡淡地说:“这是党让我这么做的,应该感谢党。”

八十多岁还出差

“多年来,我一直照顾你们和你们的父亲,从现在开始,我要去做我的事了。”1978年,王定国在整理、出版完谢觉哉的日记、传记等之后,这样在儿女面前宣布。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在谢老走后的七年里,王定国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谢觉哉评传》、《谢觉哉文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画册》、《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诗集》等多部历史文献共五百多万字。

20世纪80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正在寻求民族再度复兴之际。王定国所说的“我应该做的事”便是关注这个国家的未来。

“那时,很多长城周边的居民都拆长城砖盖房子、盖猪圈。”王定国看了痛心不已,便组织人烧砖,然后用这些砖换回长城砖。她还积极各方奔走,呼吁保护长城:1984年,王定国到邓小平家中,请他发一个号召借以推动长城的保护工作,第二天邓小平即题写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条幅;1987年6月25日中国长城学会成立,王定国考虑长城要面向世界,请出曾任外交部长的黄华出任会长,自己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为了让人们更好地认识长城,她连续三年组织了群众性的慕田峪长城越野赛,为了让世界更多地了解长城,她组织长城沿线十一家电视台,拍摄了三十八集专题电视片《万里长城》发行到世界各国……“长城代表中华民族,我就觉得这些是文物,自家的好东西,要保存下来。”同年,她还参加筹备与成立了中国文物学会,并担任副会长,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

此外,在中国致力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候,王定国还看到了老年社会和青少年成长的问题,她参与筹建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她还和陈云的夫人于若木一起积极投身于挽救失足青少年的活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王定国的社会工作不断增加。她过上了“空中飞人”的生活,频繁地从一地飞往另一地。

一次在飞机上有人问王定国:“老太太,您多大岁数啦?”

“80多了。”

“您坐飞机去干什么呢?”

“我出差。”王定国答道。

“她一直想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信念,她现在的身体也不会那么棒。”王定国的小儿子谢亚旭这样告诉本刊记者。

70岁的王定国还迷上了书法和绘画。75岁,做完乳腺癌手术第二天,她就让儿女拿来笔墨纸砚,在病床上练习书法。“她很喜欢和书法、绘画名家交流。”谢亚旭说。遇上他们时,王定国还总会拿着自己的作品上前,请名家指点一二。很多时候,王定国自己也在琢磨。她最爱画梅花,花瓣是画上去的,枝干是在挂历背面撒上墨吹出来的,王定国的“吹画”梅花栩栩如生,别有风韵。如今,王定国家客厅、书房和储藏室里,放满了几十年来创作的书画作品上千幅,而她却谦虚地说:“垃圾堆似的。”

“绿色长征”路

九十多岁的王定国开始关注国家的林业生态建设。她开始到全国多个省市了解林业生态建设情况,多次向有关部委提交考察报告并亲自参加植树造林。

2004年,她到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速生林建设,提出我国造纸业应走林、浆、纸一体化的建议。这一建议如今已被中国造纸业普遍采用,并成为一种生产模式。2005年,她到河南省考察黄河故道生态治理有关情况,并在生态园里种植了一棵银杏树。她写出的考察报告,促使国家林业局当年就在河南省召开了现场会。2006年11月,她到湖南省考察谢觉哉的家乡宁乡县,在畅叙乡情时说:“谢老说大树是老人,小树是孩子,我们要像爱护老人和孩子一样来爱护树林,希望家乡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生态建设得更好。”

2008年,她回四川营山老家,考察南北两河综合整治工程,并在红军公园种植了一棵黄角树;在营山中学和师生们一起,种植了两棵银杏树。2010年,王定国与150万重庆市民一起在长江边植树造林,并亲手栽种了一棵桂花树,“绿化长江全社会都应该参与进来,也只有大家都走上这‘绿色长征’之路,才能真正地为子孙后代造福。”2012年4月22日,在世界地球日这天,王定国老人带领祖孙四代和亲朋好友共一百五十多人,在北京的西郊种下了100棵松树。

为表彰王定国对中国生态建设作出的贡献,2009年4月,王定国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中国生态贡献奖“特别奖”。2011年,在 “生态行动助力中国”的活动中,她被授予 “终身生态贡献奖”。201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王定国出任终身名誉主席。

2012年,十八大报告明确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布局之一。在中国稳步行进于民族复兴之路时,王定国再一次提出建议:生态建设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需要发动全社会的力量,需要人人参与……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感动中国这个片子,我看了以后,觉得很感动。

第一位感动中国的人是一位老爷爷,他已经病逝了,可他的故事却在后代里广为流传:他是一位从事原子核试验的军人,他制造的原子核成功了,他欣喜若狂。可是,现在的他已经患上了严重的疾病,当他得知自己的病情时,坦然极了,直接问医生:“我还有多少时间?”这位老爷爷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但他一直坚持工作。到最后的时刻,如果不做手术就支撑不下来了,可是老爷爷还是拒绝了医生的建议,他说了一声“我们坐核研究的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老爷爷晚上那一觉就再也没有醒来,永远的与世长辞了。

第二位感动中国的人是一位中学教师,她的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不能自理。之前,那一位教师把他的母亲单独放在家里,可是那位母亲自己走丢,找不回来了,他就再也不敢把母亲单独放在家中了。于是他做了一个伟大的决定:带母亲一起上班。但他怕出生危险,于是拿出母亲曾经用来背他的绑带,把母亲绑在他的背上。从此他就在校舍里照顾母亲了。他对那位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把我深深的感动了。

第三位是一位十二岁的女孩,患了绝症,可她在临终前的唯一愿望只是把自己健康的器官捐给需要的人。当时在农村里是很荒唐的想法,但她的爸爸妈妈还是遵守了她的意愿。

第四位是一位干部,但他不像其他一些贪官一样。他经常帮助农民工找到工作为了侦查农民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而不顾自己的身份去喂猪。他待农民工都像自己的兄弟一样,农民工也很感动。

这四个人让我很感动,我也要做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观后感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张超,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

2016年4月27日12时59分,舰载机飞行员张超在驾驶歼-15进行陆基模拟着舰训练时,飞机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他年仅29岁的青春永恒定格在壮阔海天,定格在舰载机事业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观后感初中生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在千万网友云监工注视下,2月2日上午,火神山医院举行交付仪式,明日即可收治病人;与此同时,雷神山医院也将于2月5日建成。至此,三山终齐聚,为共克难关又添了几分信心近半个月以来,钟南山院士几次关键现身,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军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无比特殊而且艰难的春节,没有走亲访友,也没有外出游玩,大部分人都很听劝地宅着,因为提建议的,是他。甚至于整个假期,钟南山三个字频频登上热搜,人们希望更多地知道,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他作何判断,又有何建议。

其实,刚开始我对于钟南山这三个字并不熟悉,但随着这次疫情的爆发,我渐渐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

17年前非典一役,敢医敢言让钟南山家喻户晓,也赢得了广泛的公众信任。而自那以后,但凡有急性传染病,广东省公布的防控组名单大多由他挂帅。即使年过八旬,也并不妨碍他走上抗击疫情的第一线。这一次,没有例外。连日来,疫情防控工作牵动人心,每个人都拿着标尺在测量。有质疑少数领导干部失职不作为的,有批评捐赠物资发放不及时的,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感慨,幸好1月20日这天,钟南山院士叫醒了大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晚,身着格子衬衫的钟南山出现在央视《新闻1+1》视频连线中,肯定了有人传人现象,证实有医务人员感染,坦言现在对新型冠状病毒的了解还很不够,同时提醒大众戴口罩有用,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十多分钟问答,丝毫不带虚的。事后不少朋友表示,直到此时才意识到疫情已然升级,应该提高警惕,而钟院士竟然已经是84岁高龄,视频中完全看不出来。直面疫情、关键发声,17年过去,还得是他。有媒体评价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1月18日,从深圳抢救完相关病例回到广州,接到通知连忙赶往武汉,1月19日,实地了解疫情、研究防控方案,晚上从武汉飞往北京,1月20日,列席国务院常务会,就如何遏制疫情扩散等提出具体建议。这位84岁的老人真的很拼,为人民、为祖国、为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尊重事实甚于尊重的求实精神,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博爱精神深深的打动着我们。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他来抵达武汉。有人他称为逆行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而他只说自己是一个医生!

在这个灰色寂静的假期,这位老人,他像一座灯塔照耀着万千人民的心,也照进了我的心灵深处,使我内心燃起勤奋努力、永不退缩、敢于攀登的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动中国王锋的观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班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里面主要讲了张超、孙家栋、支月英、秦玥飞等人物的事迹。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火中救人英雄王锋

2016年5月的某一天凌晨一点,王锋家楼下的自行车车库着火了。王锋一家是第一个知道这件事的,他先带着女儿逃离火海,之后又冲回火海把妻子和儿子救出,他对妻子说了一句“里面还有人”后,又一次冲进火海,挨家挨户的敲门示警。等他走出火海,整个人都是黑的,全身烧伤面积98%。在经过四次大手术后,终于度过了休克期,但生命还在鬼门关徘徊。于是政府决定包机送往首都北京治疗。几天后,王锋已经完成了植皮。当他朝大家挥手时,谁也不会想到这会是他最后一次告别。第二天下午,经过130个小时候救治的王锋因器官衰竭而与世长辞。

过了几天,王锋的妻子被请到《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上来了,她为大家朗诵了她自己写得一首诗:你走了,在这个家里,再也找不到你的影子......“人民需要英雄,更需要王锋这样的平民英雄,他们是一个民族真正的英雄。”《感动中国》委员胡果为王锋致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这种伟大的精神,这种付出的行动,值得我学习。

当然,每个人物里面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我要在它们身上找优点,集于一身,为社会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人物孙景坤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在战场上一鸣惊人一样,战斗英雄孙景坤这一次的选择再一次令人震惊——

1955年复员时,战功卓著的孙景坤放弃了可以留在城市的机会,选择回到自己家乡辽宁省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山城村务农。

从农民成为战士,又从战士回归为农民,在谈及这一选择时,孙景坤说:“谁叫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呢?只要能够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在哪个岗位上都一样。”

1947年,孙景坤入伍,先后参加四平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解放长沙、海南岛等战役,英勇善战,舍生忘死。1949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入党了,就要牢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孙景坤说,“想想战场上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还有什么资格挑三拣四?党叫干啥就干啥!”

此后,孙景坤把余生献给了亟待脱贫的家乡热土。

回乡第三天,孙景坤就拿起农具到生产队劳动,很快就担任生产队长。他带领乡亲们大力开展粮菜生产和山城村建设,用几年的时间在家乡滚兔岭上栽下了13万棵松树和板栗树,并修建水坝改造耕地。几十年过去,小土坝已经成为守护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河坝。山城村有一条河,洪水泛滥常年吞蚀土地,他带乡亲们一起挡河造田,改造了一百多亩耕地……

在担任村干部期间,孙景坤仍保留忠诚担当本色。三年自然灾害时,全队男女老少都要去食堂就餐,农民自留地全部收归生产队。时任红旗公社古城作业区主任的他考虑到一些老人、小孩和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可能因此吃不上饭,坚持提出不同看法,结果被撤销作业区主任职务。直到1963年,他才得以平反恢复职务。

为了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1984年,孙景坤组织村民先后成立了共同致富小组、扶贫致富小组,还把分给自己的40亩地重新分配给5户从黑龙江迁来的贫困户。

在家乡务农的数十年间,孙景坤深深隐藏自己的战斗功绩,吃苦在前、不求享受,从不争名争利,受到了群众的高度赞扬。

村民们不知道孙景坤曾立下赫赫战功,可大家觉得,他是党员,上过战场,政治上过得硬、靠得住。山城村村民刘玉慧说:“这老爷子很善良、很慈祥、很公正,我们现在过上了好日子,都得感谢这个老爷子。”

孙景坤的选择,体现了一名党员的风骨,折射出信仰的底色,也映照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赤子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534 字

+ 加入清单

像过去的18天来一样,李兰娟院士上午8时30分准时抵达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国家医疗队指挥中心,准备查房。这一次,记者获准独家跟随李兰娟见证全程。

自2日凌晨率医疗队抵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开启固定作息模式:赴东院与其他医院会诊、回驻点撰写文字材料及远程指导实验室工作。

2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ICU病房查房,了解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治疗情况。图为李兰娟院士走进更衣室前。中新社记者

安源 摄

“红区”,抗疫医院中重症隔离病房的别称。20日,73岁的李院士要进入“红区”重症监护室(ICU),探视8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病情。

工作人员按铃打开更衣室大门后,李兰娟第一个走了进去,待记者再次见到她已是缓冲区内。

她全身被白色防护服裹严,仅露出护目镜下的双眼。助手在其防护服前胸和后背用马克笔写上姓名帮助辨认。为鼓舞同事士气,她建议在后背名字下方添上“加油”二字及感叹号。这天正巧是其团队成员张园园生日。李兰娟拿过笔来,特意在她衣服上写下“祝园园生日快乐”。

戴上两层手套扎紧袖口、撕开防护衣胸前封条粘紧缝隙、盖上防护面罩……10多道措施检查完毕,李兰娟的防护达到“红区”查房标准。

隔着“红区”玻璃窗及监视器,记者看见李兰娟走进第一间病房。站在床旁,她同病患做手势沟通、给予鼓励安慰,与同事了解人工肝治疗及病人情况,并观察治疗设备显示仪。

大约十分钟后,李兰娟出来再沿走廊一间间进行查房。有病患注意到李院士前来查房,向其表示由衷感谢。

武大人民医院东院目前有患者700余人,其中大多为重症及危重症病患。据院长肖红军介绍,目前对这些病例治疗趋势整体向好。院士团队用人工肝等技术进行积极治疗,有8例病人已从危重症向重症转移。李兰娟团队将应对其他疫情总结的“四抗二平衡”治疗方案应用于武汉。

“有几位病人经人工肝的治疗已明显好转,其中一位估计明天就能转出ICU。”李兰娟结束查房后透露,之前已有3位病患转出ICU;病区内还有4至5位病况均出现好转、程度不一,2位危重患者尚未脱离危险期、炎症明显。“当前最重要是争取时间。”

脱掉防护装备,李兰娟面部的压痕清晰可见。她说,ICU集中了全院病情最严重的病人,进入“红区”查房、面对面交流是增加他们信心的一种方式。“这也有利于我直接了解他们的情况,更好地与同事们讨论、制定治疗方案。”

据其团队成员、树兰(杭州)医院副院长汤灵玲介绍,院士每天行程满档,“早上8点就开始工作,最近已连续几天凌晨2点睡觉了”。

据通报,武汉市19日新增确诊病例615例,湖北全省经核减确诊病例新增349例,两项数字相较近期出现较大下降。李兰娟对此指出,当前各级政府控制疫情措施的力度是很大的。按照此趋势下去,不用太长时间,武汉的疫情是能够控制下来的。

肖红军表示,从东院近期治疗情况亦能感受疫情向好的趋势。该院发热门诊人数日趋减少,19日仅17例;病患向重症、危重症发展趋势得到控制;轻症患者核酸检测转阴数量增多,目前有100多例转阴及出院。

李院士还称,出院人数逐渐增多是各方辛苦努力的结果,我们的诊疗效果正开始显现。

不过,当前疫情形势依旧严峻。接受中新社记者数次专访,李兰娟均提及“传染源发现和控制”的重要性:武汉应继续保持社区排查力度,控制人传人,防止病患疏漏,保证“外面的安全”。“底牌要清,否则(疫情)还会蔓延。”

“如果所有的感染病人都找出来了,那才是‘拐点’到了。”在李兰娟看来,不能仅从确诊、疑似病例等数据下降来判断疫情。不把传染源彻底、仔细找出,“谁都难说‘拐点’”。

回到指挥中心已过中午12时,换回棉袄的李兰娟走到洗手池旁再次将双手清洗、消毒。查房完毕,她一天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人物黄文秀先进事迹观后感大全10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要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学习她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学习她扎根基层、心系群众;学习她胸怀大爱、无私奉献;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不忘初心”,说到底就是不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祖国事业谋发展的崇高目标,时时刻刻牢记人民的利益,是一句说起来简单,却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话语。纵观我国和我党发展的历史,在每个年代总会涌现着那么一些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国人民的美好未来不断奋斗着,付出了自己的一切,哪怕是最宝贵的生命。是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黄文秀同志毕业后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到边远的深度贫困村任第一书记,以扶贫事业为己任,将全部心思放在了村里,生动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

二是学习黄文秀同志饮水思源、不改本色的赤子之心。黄文秀同志在读高中时就因家境贫困接受国家资助,从此她感恩在心。黄文秀家是脱贫户,她牢记父亲“脱贫不忘共产党”的叮嘱,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脱贫攻坚一线尽职尽责,青春无悔扎根基层、深情奉献回报乡土,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以实际行动诠释饮水思源、不改本色的赤子之心。

三是学习黄文秀同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黄文秀同志到百坭村后,主动贴近贫困群众,不再说普通话改说方言,两个月访遍全部贫困户,与贫困群众打成一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