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人性问题《怒》观后感(20篇)

浏览

5905

作文

28

日本年度力作《怒》观后感

全文共 1553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不剧透无从谈起,但是结尾剧透一定会被人骂的电影。

它的特殊性在于故事结构。可以说和去年的旬报第一《恋人们》很是相似。

都是描述三组社会底层或者边缘的恋人,三组关系也都是以同时交替进行。

但却比《恋人们》结构更精巧复杂,因为导入了凶手到底是谁的悬疑,悬疑带来的紧张感将一直持续到电影最后,直到真相大白。

电影以一起入室夫妇被杀的案件开始。案发逃离后的现场留下用被害者血迹写下的大大“”字。以此点题,拉开寻找真相的帷幕。

这里面的三组恋人关系。分别对应在东京、千叶、冲绳三个地方。

其中的三个男人:凌野刚、松山研一、森山未来。

一个是居无定所、一个是经历不详、一个是来自冲绳的某个无人岛。

但他们却都具有同样的特征。那就是都沉默寡言、充满神秘感、给人感觉背负着过去的沉重包袱。

这三组情侣相互之间也不认识,之间完全没有任何联系,以平行结构同时推进。但却因为“凶手到底是谁”的悬疑,我们不自觉的将没有关系的三个男人,放在一个对比的参照系,连在一起看。

《怒》作为悬疑片最大看点在于,李相日=吉田修一始终动摇,模糊着观众的判断。

当我们以为是凶手a时,在下一个镜头里b呈现出更大的可能性,而其实c的行为上更加符合。

依次反复,以一种影像不断背叛影像的方式(背叛是关键词!)。就好像,在逃的凶手用整容方式掩盖身份。而被公开的缉拿照片。和凌野刚、松山研一、森山未来三人的其实都很像,三人也拥有同样的犯罪特性行为举止(实际上,当然是导演将三人的脸部取其部分,然后合成的p图)

三条平行线的交集2 声像的蒙太奇

将三条没有关系的线,三组人物的命运,拧成一条线的还在于影像和声音的蒙太奇手法。

比如说,当妻夫木聪病重的母亲谈到和儿子去温泉的场景,下一个镜头则切到了溢满屏幕的冲绳的海水,广濑铃坐在船去一个无名的小岛。

再比如,宫崎葵把自己的便当里的炸鸡块夹给松山研一,说以后都给他做便当之后,镜头转移到凌野刚在便利当买便当,准备和妻夫木聪共进基情晚餐。

还有,妻夫木聪和凌野刚失去联系以后,电话一直打不通,突然的声音响起,回头一看,镜头却切换到渡边谦一按下车喇叭。等等。

除了影像和声音的类似性产生的连接,本片还大量使用画外声,穿过镜框,直接连接到下一个场景。相对应的是,好像是为了打破每组关系的独立性,所有人物的回想镜头都是穿插在现在时当中。保持着时间轴的统一性。

总之,三组平行的影像因为这些手法,让我们感觉到其间某种奇妙的难以言语的关联性。而这种关联性,也暗示着第三个交集,愤怒。愤怒是作为剧中人物作为命运共同体的相同特征。

三条平行线的交集3 人人的愤怒

《怒》不仅仅是悬疑片。凶手是谁的真相确实重要,但更重的是,由此引发铺陈出来的三组人物各自的悲剧。也就是说,不再是个体的命运问题,任何看似无关联的每个一个人,包括在看电影的我们,都有可能进入这个“怒”的连锁反应当中。它指向的是全体,或者整个日本社会。

广濑铃是背叛的愤绝。被美军强暴然后自己的同伴、自己的心仪的对象在事发现场,却保持了沉默。

森山未来是反社会的愤怒。受到了来自社会的不公正的待遇。无人岛是逃离的法外之地。

妻夫木聪是对自我的愤恨。傲慢毒舌自恋自私,完美精英主义的同性恋。因为猜忌而失去爱人。

松山研一是得不到社会法律庇护的隐忍,愤怒偶尔表现在眼神里。但也就只在眼神里。

渡边谦一是无言的悲愤。因为智力障碍的女儿宫崎葵在风俗店的绯闻,而受到周围人的非议。

最后来谈宫崎葵。

全片主题压抑,大量使用脸部特写,几乎每个人的命运都走向了破裂。

但唯独宫崎葵是列外。结尾终于找回爱人,坐上了回家的列车。长发上别着的小红花不见了。也不是幼龄小姑娘的笑脸,而是含着泪水但却无所畏惧的特写,给人却带来一丝成长和未来的希望。

李相日当年凭借《恶人》获得口碑票房双赢,《怒》能否走得更远虽是未知,但值得一看却是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展现人性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788 字

+ 加入清单

“1948年,拉贝的遭遇传到了南京。当南京政府告知南京人民拉贝需要帮助的时候,反响极大,让人联想起弗兰克·尤普拉的经典电影《这是一个伟大的一生》的结尾。几天之内,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1亿元中国币,大约相当于当时的2000美元--这在1948年可不是个小数字。当年3月,南京市长来到瑞士,购买了大量的奶粉、香肠、茶叶、咖啡、牛肉、黄油和果酱,用4个大包裹将这些食品寄给了拉贝。自1948年6月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京,南京人民每月都给拉贝寄一包食品,以表达他们对拉贝在南京国际安全区所做的一切的衷心感谢之情。国民党政府还指出,如果拉贝愿意返回中国,将为他提供住房和终身养老金。”

上边说到的“拉贝的遭遇”,指拉贝1938年2月回到德国后开始经历的种种不幸,首先是因为在德国揭露南京大屠杀的真相,而遭到纳粹政府的软禁,后来盟军来了,拉贝却没有得到“解放”,因为纳粹的身份,又再被盟军积极地“照顾”。盟军在二战后没少放走过罪孽深重的法西斯(包括日本的731部队),却同时又对拉贝等无辜的好人百般刁难、甚至推上审判席。对于这点,西方人已经拍过诸如《黑皮书》、《纽伦堡》等电影反思过了,在此不作赘述。

在那时孤独无助的境遇下,真正关心拉贝的,只有当年被他救助过的南京人民。

而本片的群众演员中有位82岁的老奶奶,她的名字叫李世珍,正是当年被拉贝救下的南京百姓之一。这位老奶奶表示:“第一次演电影,其实就是希望能够报答一下拉贝,他救了我们那么多人的命,我们却没能为他做点什么。”

所以中国人并没有忘恩,真正忘恩的,只有陆川大导演。

陆川看侵略中国的日本人很顺眼,不但自作多情地代替日军反思,还公开说日军是“有尊严,有信仰的”,就是对帮助中国的拉贝很不爽,在发表各种否定拉贝的言论时,他还不忘了说上以下这段话:

“如果出现了一个日本人救助当时的中国人,那就和辛德勒比较相似,和辛德勒的意义也比较接近,但拉贝是个德国人,是个第三方。”

明白了吗?只有日本人才能成为辛德勒。各位把陆大导演这段话看清楚了,以后他要是被抢了,谁都不要去救他,等着强盗团伙中某个人良心发现去救他吧,免得事后陆大导演非但不领你的情,还要泼冷水把你说成是“第三者”。

不过,在下窍以为,辛德勒的精神,就像同名电影中所宣传的,是“救一人命,即救整个世界”,我们中国人自己也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塔”,无论哪一种说法,其根本在于“救”,而不在救人者的身份。中国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日本人救中国人,是“辛德勒”,第三方救中国人,也是“辛德勒”……

陆大导演在描绘杀人者时,吹嘘什么要超越国界以全人类的角度来看待双方,怎么在描绘救人者时,却要如此这般计较其身份呢?呵呵~

然而陆大导演还有更经典的一句语录,我在这里贴上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拉贝救了20万中国人’?我说你(记者)用哪只眼睛看历史的?日本人是觉得杀掉30万人之后没必要再杀,所以才让20万人活下来。”

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陆大导演岂止是“忘恩”,简直还是“负义”!好了,总之就是日本人有尊严,日本人有信仰,日本人有人性,日本人有家人亲人,日本人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日本人杀人时内心也受到了折磨,日本人才能成为救人者,就是唯独拉贝无耻无能加无德,20万人能够活下来得感谢日本人的大慈大悲,而不是拉贝四处奔波交涉,这样说可以了吧?很佩服陆大导演,一本《拉贝日记》看下来,几百个惨案没有引起他的注意,倒是对拉贝过年吃的那只“火鸡”耿耿于怀。陆大导演,你这么热爱你的第二祖国泥轰,何不干脆改名叫“陆川逼一郎”呢?不过我们也真是得恭喜一下拉贝,正如一位网友所说的,拉贝终于练成了“俯卧撑、躲猫猫和做梦梦三大武林绝学的超级克星:杀腻功!”

一件事,最重要的不是“为何目的去做”,在于“做了没有”,就像以前课本里说到的那样,你会不会游泳,在于你有没有付诸于实际去练习游泳,而不在于你站在河边想出了什么“理论”。不管辛德勒、拉贝最初出于什么目的去救助别人,也不管他们被神化了多少,他们就是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了别人,而不是整天把“善良”挂在嘴边上,仅凭这点就值得被肯定。想要出名而往灾区捐款的明星,远远要比只会在口头上“义正词严”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伪君子,更值得我们去称赞。四川地震的灾民,可不会因你整天待在电视机前,发表一下“同情”,再“感慨一番”,而从你那里得到任何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展现人性关怀《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2088 字

+ 加入清单

当手上不多的DVD存货只剩下恐怖和烂片片时,《拯救大兵瑞恩》就进入射程,其实它早就在射程之内——上次博士曾经指导我看过片头25分钟令人窒息的诺曼底登陆镜头,但因为战争和枪炮知识的缺乏令我没信心独自看下去,也怕出现过于血腥和暴力的场面,彻底破坏我对战争片为数不盛的热情。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彻头彻尾错了,这是斯导的大作,一个能用《人工智能》将我打动的大导演,其细腻的人性刻划,就值得我这一生对他毫无偏颇地追随和信赖。

一部战争片。

一部用残酷之美来写人性之美的片子。

一部几乎没有一个女人作为角色的电影。 也从此爱上汉克斯多一点点——与美色无关,他的大智若愚一直对我不足够吸引,总觉得他脖子跟脑袋一样宽,拍情戏不够妩媚拍武戏太过僵硬,少一点敏锐多一点呆滞,是个靠坚持和毅力成名的苦哈哈主儿。是个老实人,是个好人,却不是我爱的那种男演员。斯导却偏宠他,这个角色也对了他的路——连我这种看不懂MG(机枪)的人,都看得懂汉克斯在片中的形象:亦文亦武勇谋双全;有leader的决断力和执行力,带着一个由卫生兵、翻译兵、阻击手、主攻手、助攻手、后卫等各等角色执行任务的team;又有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对其籍贯和前职业的猜测把军中奖池的奖金累计到三百元。三次枪战戏(登陆、攻桥、守卫战)有两次都刻意刻划他的智谋:战略的制定、战术的执行、与手下出生入死枪林弹雨,最后战死在疆场;另外一次则描写他力排众议,从大局出发进攻一个与他无关的任务,在无人应合时独自冲上去。这就是一个领导的人格魅力:有职业能力、有策略、深入群众、身体力行。片中他的脖子还是和脑袋一样宽,脸上仍然是没有什么表情的,话不多,但当戏位到达戏分,这就够了。 第二个喜欢的人不是演大兵瑞恩的娃娃脸翘鼻头小帅哥马特,虽然马特在《谍影重重》绝对是经典,但是他的大兵瑞恩仍然和十几个罗汉系列中一样,“从幼齿到智齿的成长”。也许是戏分要求吧,因为前半部找到瑞恩是一个目的,但是后半部这群战士纯粹是在为战争而战,瑞恩在这里已经退化为一个符号,个性不能太强烈,需要这样一个还没进化为百分百男人的男人。瑞恩象征着团队中的新人,需要保护。

第二个喜欢的人是狙击手,片中名字不详。没看过他的任何电影,好像叫Pepper什么的。他非常有职业素养(用一面小镜子可以观察到敌方的战备、与汉克斯用手势交待军力等)、命中率又狠又准、眼神冷静而干净、由于白天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夜晚极易入睡。最喜欢他的是,在所有开枪之前他必乞求神和上帝的庇佑,当大量诗样的祈祷象莲花一样滔滔不绝从他嘴中吐出来时,他的手势却绝不停顿、一枪一个、再一枪一个、又一枪一个,真的是迷人极了!在连天的枪炮声中,死亡在血肉横飞中嘴脸狰狞轻移曼步,没有神父,没有上帝,作为一个百发百中的狙击手,他扣动扳机射杀敌人前的祈祷是对生命的超度,也是对自己的赎罪,算是以正义的名义。是我最喜欢的角色——矛盾、真实。他犯的唯一错误是由于自信而低估敌人实力——战前他要求有一架30mm步枪和一千发子弹,最终由于队友的胆小他死于弹尽粮绝。他是团队中的主力。 最恨的当然是那个能说法语和德语的翻译兵,称之为宵小一种。他肩负传递弹药和消息的重要任务,由于他的胆怯,在钟楼上的两个战友死于用光子弹!他就这么眼睁睁地扛着子弹躲在楼下,听自己的战友和敌人在楼上肉搏却不敢上楼出手,后来敌人得手下楼时看到他躲在楼下被吓破了胆时,甚至不屑于杀他就走了(个人认为这太失真)。虽然片中极力刻划他在为将死的德国战俘求情时他的悲悯,事实证明在你死我活的时刻,这不是悲悯,这是血淋淋的懦弱!不出手救助战友就等同于杀死战友!一个如此懦弱的人来打仗却不开枪,不仅是对资源的浪费,更重要是对机会的浪费。虽然当他发现当年在他的恳求下放走的德国战俘,居然又拿起武器回头并且给了他的战友致命一击后,最后他终于开了第一枪,但是已经太迟了,宵小的罪过几乎无可饶恕。他就是团队中最低的一块木板,决定了这个木桶能放多少水。

片中唯一出现的温情画面是最后一战前的等待,等待敌人、等待死亡,黄昏的光线象鸽子的咕咕声,温柔地笼罩着废墟中的教堂、弃用的塔楼,收音机中播放着忧伤的法语歌曲,凌乱的破椅子上搭满尘埃,说起家乡那些遥远的往事,决战前沉默的一刻象是前戏中的抚摸,充满期待的恐惧。马特说起当年捉弄哥哥的故事,直到说到自己放声大笑;汉克斯微笑,他却不肯说出与妻子的旧事,他留着,留给自己。

此时脑子里开始开满漫山遍野的玫瑰,仿佛从高耸的枪炮中射出的玫瑰,海浪般涌动,席卷山谷,袭人芬芳。坚硬的温柔,杀伤力,如此命中我。 之前的战争片极限是《大敌当前》。点睛的爱情和敌我心理的对峙是那部电影的绝对出彩之处,但不能称之为纯粹的战争片,因为场面的描写不如。《珍珠港》中战争完全是背景,主题根本是爱情,虽然偷袭的一段也是经典。我很少看战争片,不仅是因为兴趣,是怕倒了胃口。以后我还是很少看战争片,因为这部电影的高度,在10年内无法企及。因为我见过什么是美。 当终于也有今天,在无人辅导中,我兴致勃勃地独自看完这部拍给男人看的电影,我知道自己在通往影迷的牛那个之路上,又迈了一小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人性问题《怒》观后感

全文共 263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热度和口碑高居榜首的,竟然是一部2016年的日本电影《》。非常值得推荐和多看几遍的犯罪+悬疑+同性+爱情的佳作。

温馨提示:本舅在B站看的;此外,该片4月中旬在北京电影节上有放映哦。

1、神级原著

导演李相日在《恶人》之后,又翻拍了吉田修一的小说《怒》。一部好的原著,显然是整个故事的主题、架构与人设的基石。《恶人》的原著虽然获得了芥川龙之介大奖,但我觉得《怒》的悬疑剧情与人物细腻度比《恶人》纯熟得多,揭露的人性更加深入与透彻。

在B站看过电影版《怒》的,都发弹幕纷纷表示:必须要入手原著小说。

在电影版的配乐上,《恶人》的原声带,与其他全部久石让大师的神配乐一样,简直就是我心水,一直下载在手机里听。

而相对来说,《怒》都配乐就弱了一些,来自坂本龙一。如此复杂的主线与悬疑的《怒》,完全可以在配乐上更佳细腻与起伏。

2、高配卡司

我就知道,你们是来看聪哥和刚哥两个大帅比的全裸肉身的。

妻夫木聪和绫野刚在本片的CP搭配,演技上又将断背和龙阳之好发挥到了新高度。那深爱的小眼神与直接“拔枪”的肉欲,简直是日版《蓝宇》。尤其是那段,聪哥在得知刚哥去世后的真相,那撕心裂肺的痛苦,扎心啊老铁,不管是腐女还是直男都能看哭。

值得一提的是,影帝聪哥主演的《恶人》也深受好评,当时和深津绘里也算神配。

此外,宫崎葵和松山研一也是来圈粉儿的。据说,你们的小葵为了演好乡下妹纸,一个月增肥7公斤,结果都特么增到脸上了。你们的老公松山君又是冷冷的、酷酷的出场,侧脸和不动声色倒没有多少发挥的余地。这对CP也不觉让人想起他们十几年前共同参演过《NANA:世上的另外一个我》。

刚获得新人奖的丝丝(广濑铃)也是该片的看点。丝丝在是枝裕和《海街日记》出演过,是最近的大热门。

演绎狂躁哥、背包客的森山未来,舞台剧出身,也是很多粉丝喜欢的胡须大叔款。

最后,老戏骨渡边谦在该片中撑起了父爱纠结的人设,扎心的老头子,神配角。

要说这部电影里最美的女演员,很明显,不是小葵或者丝丝,竟然是打得一手好酱油的高畑充希。

3、三条悬疑线

虽然包含了同性、二战遗留、风景等元素,但这部电影主要还是悬疑要素。一开场就是杀人案的尸体重口,接着三条故事线错中复杂,在前面部分一直缓慢铺垫和交叉着演进。

三条线共同连接处:警察公布灭门案的嫌疑人的照片,以及右脸上有三颗痣。

第一条,东京线:

聪哥饰演的优马在同性恋俱乐部里“霸王强功”了刚哥饰演的直人。两人展开了恩爱的同居生活。直人来路不明的身份很值得怀疑,但是优马还是以信任的男友角度。扎心的对话,死后愿不愿意埋在一起。优马这个角色是人性极其复杂的,事实上他很纠结要不要相信这个陌生炮友,但还是带后者去见了病重的家长。

高潮部分是优马亲眼看见直人竟然约会美女,已经嫌疑人照片公布。

其实,直人是最像犯罪嫌疑人的,至少从照片上看。优马接到警察电话时,竟然否认了认识这个人,没想到却是一场无法挽回的误会,也再也见不到了恋人。

第二条,千叶线:

宫崎葵饰演的爱子,一开场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对象,由于脑子有点毛病(原著中有说),被骗去歌舞伎町。心疼的父亲找回了爱子,后来爱子与田代(松山研一饰演)相爱,像是两个可怜人的相互信任了。这位父亲从心底认为可能认为,被强迫卖淫后的闺女再也得不到外人的真爱。

然而爱子得到了,包括在警察公布杀人案嫌疑人照片后,也信任了男友田代不是坏人。最可悲的是,她竟然最后还是没忍住报警。人心,很难预测,信任与怀疑正是这部电影探讨的。结果田代还真特么不是凶手。不过,这一条线最终还是美好结局,戳心啊。

第三条,冲绳线:

小情侣泉和辰哉,以及小岛上的背包客田中。三人的情谊在打铁的缓慢剧情中,掺杂着各种风景画,情谊逐渐结实。没想到,当泉被美军强奸时,两个男人竟然袖手旁观,展现着懦弱与身不由己。这条线的高潮部分也是非常扎心。

4、要“怒”的到底是什么?

相信不该相信的人,而去猜疑最值得信耐的亲人或恋人。

东京线里,优马在得知直人约会的妹纸只是后者在福利院的妹妹,而且警察打来电话时是直人生命垂危。优马愤怒了,对自己的不信任,后悔莫及。聪哥将这一角色可谓演绎得炉火纯青。很大程度上,怒是对自己的阴暗心理的怒。

千叶线里,父亲对女儿的信任,已经女孩对男友的信任,都破值得深思。在“难处”来临时,他们的不信任,差点毁掉了幸福的奠基石。愤怒的依然是自己内心的阴暗。

冲绳线里,女主对小男友和大叔的信任,在关键时刻,依然是然并卵了。这里,灭门案的凶手,有着狂躁的性格,杀人的理由特别简单,仅仅是因为人家好心给他水喝,他不喜欢被同情。

这个时代,人性的阴暗面撕裂开来,其实是非常恐怖的。它会将最信任的恋人、朋友的关系打得粉碎。这部电影撕裂得很残酷、很彻底。这个口子一旦撕开,甚至都没法再弥补。

我还想讲一下这部电影里的冲绳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很多人都好奇,两个男人,干嘛眼睁睁看着泉被侮辱与被损害,除了人性上的懦弱,也有历史遗留原因。而且背景画面中,民居里的日本人还特么把窗户拉拢,当没看见?

美军驻扎在冲绳,是惹不起的,也很难断案,上个世纪90年代真实发生过,冲绳人民大规模游行,反抗美国大兵强奸冲绳的女童。然而美军依然没撤出冲绳。

根据“日美冲绳协议”,1972年美国已将主权移交给了日本,但是中国认为日本没有琉球岛主权。

5、冲绳之歌

冲绳,也就是我们历史书上看到的琉球岛,如今风景之美确实令人向往,我早就想去玩了。

在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琉球离台湾很近,1872年日本不承认清朝的宗主国地位侵占了该岛。冲绳远离日本本土,有自己的方言,而“岛”有“故土”之意。

二战中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节节败退,最后的残兵败将都集中在了冲绳岛1945年4月初美军登陆冲绳,红艳的刺桐花开,冲绳当地人民唱起了民谣。

3个月后战争结束,日军全军覆没,当地居民也锐减了四分之一。刺桐花也败落犹如败绩和鲜血,鸟儿帮着运输死者的魂魄,首里城——琉球王朝的首都也变成了一片废墟。

后来,刺桐花在当地成了一种不详的花,它盛开的年份必是多灾多难。

关于冲绳民谣,《岛唄》是非常经典的,比如冲绳籍的日本歌手夏川里美、普天间薰都唱过,也最为著名。此外英格兰古典女声易希(Lzzy)也有一版,华人艾敬、周华健还唱过。

我还推荐一个朋友汤旭改编的中文版《岛歌》,当时我在《音乐时空》杂志上也写过。刚来北京工作那会儿,我去她家吃饭,她说,这张小清新专辑在台湾卖得特别好(金牌大风发行),几万张售罄。大家可以感受下,汤旭是如何用原声吉他与美喉诠释这段历史和刺桐花意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日本电影《怒》观后感

全文共 1695 字

+ 加入清单

》的镜头很平淡,配乐倒跟我想的一样。小说里喜欢优马和直人这对,他们之间有许多反差,优马表面虚荣自负,内心一直有自卑感,藏起来的自卑和直人勾起的回忆常常刺痛他。直人沉默又敏感,很容易戳到优马内心柔软的那面。剧情分成三条线,造成每条线索的篇幅压缩,就很难让人物情感更深入发展,只能靠一些细节打动人。三条线各有缺憾。

渡边谦演的父亲,在诉说他人背后议论女儿的丑事自己却无能为力时那种沉痛,表演太过了。光石研更适合软弱的父亲一角,形象也更贴近普通人。渡边谦不像没能力保护女儿的男人,尽管造型弥补了些。这是最初的印象。后来重看这场戏发现,一方面父亲很难去跟外人争辩,女儿智力的残缺造成他信心不足。他很爱女儿但又因为她在人前抬不起头,很憋屈,这种矛盾和憋屈,在表演的时候没有彻底演透。所以不是过了,是演得不够。

另一方面父亲对田代这样一个外人聊起内心的隐痛太突然,他对田代又谈不上信任(没有铺垫这方面)。警察这条线完全可以拿掉,后来验指纹,单独一场就行。警察线起到压力的作用,用电视播出的通缉新闻也是一样。明日香这个角色可以去掉,只有一场她戳穿父亲的心结,觉得女儿有人爱,这人肯定有问题,父亲有这样的阴暗心理,如果这场戏是女儿跟父亲的对手戏,感情就更强烈了。父女之间、爱子和田代之间的交流戏都不够。砍掉那些旁支戏,就能做足必要的铺垫。

绫野刚和妻夫木聪互换角色就好了,两人都很努力演,但就像他们的性戏一样别扭。并不是强吻、抚摸就能表现性爱的。两个互相深深吸引的人,那种欲拒还迎、抵死缠绵,演不好就假。直人跟优马的母亲交流那场戏,本来是加深两人感情的,偏偏配了画外音一带而过。

爱情戏,无论交谈、吻戏、性戏,终归他们内心感情的逐步加深是通过各种互动交流,攻和防(不光是同性恋的攻受,其实异性恋一样),两个陌生人在加深接触、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很多攻防战,信任是在逐渐撤除戒备之后产生的。我以前不懂,因为我能很直接说心里话,对任何人,只要我想。所以悟不到这一层。

小说有很多优马童年的回忆,电影都没提,这样优马在母亲病房外痛苦爆发那场就缺乏铺垫。即使不用闪回,他跟直人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也能体现他对母亲的深情,可惜没有一场戏交代。

表演很出彩是山神的工友,深陷在最底层长期被碾压而积蓄的怨愤与狰狞。森山未来演的山神前半段太过开朗,即使天真少女使之放松警惕。但联想因为一杯水引发的凶案,他的表现难以令人信服。后来的暴怒就更突兀。他跟少女男友谈论美军暴行那场戏,当对方说出他内心的感受,他平静克制的表达就更自然。结果看到后来发现原来这场他的感情是假的,在撒谎。

对山神这个角色的处理,有些细节很模糊,他到底是由于愤怒失控冲动杀人,还是彻底心理扭曲在极力伪装?从杀人之后整容潜逃分析,是后者,为了逃案不惜一切。他已经对人没有一点儿感情。那么他在听泉诉说烦恼,说着宽慰话,是对这个女孩有所同情,还是仅仅在骗取信任?前后有些逻辑不通。

山神被杀后的戏,演员们都感情爆发了,尤其少女在海边狂暴呼喊着发泄怒意。这几对前半部分的情感交流比较弱,幸好结尾收得足够有力。情侣相处的戏怎么拍?像优马痛失爱人在街头痛苦想起的那段,气氛很平静,说着很平常的事情,淡然倾诉内心埋藏的深情,待回忆时才深知其中的苦涩和无限依恋。

辰哉爆发杀人这场处理得比小说更强烈。小说是看到山神偷偷写的话,发觉他内心的恶意就突然冲动杀人,处理有些潦草,片中强化了山神对辰哉的刺激和羞辱。但是山神乱扔行李、乱砸厨房这些戏缺乏铺垫,他的恶意到底是怎么被激发的?为什么突然不隐藏自己、肆意暴露内心的恶意和疯狂了?后来他跟泉之间也完全断了联系,没有对手戏。

其实美军的戏可以改成山神强暴。美军在强暴戏里的表现,完全沦为一种符号,纹身特写、轻浮的下流话……缺乏冲击力。剧情这样设计:山神看出泉对自己有好感,为了掩饰身份,逐步与之接近。他们去那霸玩的时候,他故意灌醉辰哉,恶意强暴了泉。因为山神内心对那些天真、容易轻信的女人有种蔑视和肆意践踏的冲动,在恶劣环境中长大,他很看不惯这些温室花朵,她们能够天真生活的土壤,是他生来就匮乏的,强烈的嫉妒和怒意让他想要毁灭她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体现人性的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从东京回到山形的乡下快两个月了,回想起来,每天都过得平淡无奇。”

这是今年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得主,日本影片《入敛师》开场时,主人公小林的一句内心独白。一个失业的大提琴师,一份与演奏毫不相关的职业,一场以死亡贯穿全片的故事情节,一个有关人生的终极命题,随影片的缓慢铺陈,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没有多余的修饰,一切不过生活的常态,却道出生活的真谛:人生必有其仪式,但从来平淡无奇。 片名看来会让人感觉凝重,但如果你这样以为的话,那便错了。

《入敛师》并非如名字般让人望而却步,死亡、葬礼、遗体…有关死亡的命题不过是生命存在的注解,泷田洋二郎导演通过对喜剧与悲剧恰倒好处的拿捏,展现了该如何对待生命与死亡这一个永恒的话题,告诉人们,该如何活着,同样,影片通过对入敛程序一丝不苟的呈现,来反思生存本质的意义。 小林是乐团的大提琴师,却因为经济萧条被迫从事完全陌生的行业,面对家庭,面对妻子,小林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够勇敢的承担。这多像我们的人生。的确,我们生活在不确定的时代,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思维之中,你、我、他,拥挤人潮中擦肩而过的每一张脸庞,忙碌、奔波、压力、家庭、责任,排山倒海似的汹涌澎湃,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或许,我们都会如小林般问自己一句:“我真的能胜任这份工作吗?” 或许,生存就是这般,不会给你任何喘息的机会。 影片通过故事情节的过程一而再的重复着入敛程序,每一步每一个动作,都需遵守严格的秩序,庄严的仪式感就此呈现于观影者的脑海。

影片中,仪式代表着一种尊重,不仅是对逝者和他们家人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因为,生命值得赞美,不管是活着,或者是死去。 人生充满着仪式感,这种仪式感来自于心底对于生活的尊重,人生的美丽,往往存在于平淡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宽容便是对生活最美的礼赞,因为,世事总是无常,我们无法抵御时光的流沙,唯有内心保持一种对生活应有的谦虚,才能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时候勇敢的担当,就像影片中逆流而上,不会放弃的鱼,即使在在逆流而上的征途中,它们有可能死去,依旧没有放弃,只因在它们的内心,这便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有关生命的仪式。 当生命终结,一切感情与纠结都会随着眼泪而化为灰烬,平日里疲于奔劳的我们,不妨多一颗宽容的心,多一丝理解与勇敢的担当,在生活中保持必要的宽容与理解,因为,一切只在转念,乃至于生死。

对于生活,不妨顺其自然,因为生活最终必将平淡无奇,我们只需保持人生本该有的仪式感,那便以足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展现人性的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全文共 1551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大屠杀的确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屈辱最血淋淋的一段历史,当时由于中国军队的弱小与国民政府的懦弱,日军的铁蹄很快就横扫中国,并步步逼近原本作为全国首都的南京。蒋介石的政治集团早在日军兵临城下之前就闻风而逃,只留下一些部队驻守南京。但是,这些装备落后的军队显然无法跟日本的现代化部队相提并论,日军兵临城下后,虽然那些血性军人誓死守卫南京城,但终归还是不敌日军,坚守数日后便被日军攻城而入。日军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公然无视国际法的规定,没有采取优待俘虏的政策,而是残忍地将这些战俘尽数杀害。而且杀人还很讲究,不是单一的砍头,而是采取一种叫“鹤立”的杀人手法,将一个中国人从头到脚劈成两半,还拿烈士的心脏当下酒菜,其残忍变态令人发指。攻城之后,他们的屠刀又指向了无辜的老百姓,每天都有无数的中国公民被日军用各种各样的奇异而残忍的手段杀害,下至七八岁的小女孩,上至古稀的老妇人,都被兽性大发的日本军人奸污,甚至有不少怀孕已久的妇女,被日本人剖开腹部,将婴儿从子宫里用刺刀挑出来,摇着刺刀上的婴儿大笑......由于许多宝贵资料都被日方销毁,所以现在据粗略统计,南京大屠杀的军民死伤人数大概有三十万之多。现在的南京城,只所以没有多少本地南京人,都是因为在南京大屠杀当中被杀光了。

就在这黑太阳照耀的古城废墟上,拉贝这个德国人勇敢地担起了庇护中国百姓的重任,他与其它几位德国好友共同创立了南京城内的安全区,收容了为数二十万的难民,利用自己德国纳粹党员的身份与日方多次交涉,终于为安全区争取到了日方的承认。但是虚伪的日本人依然多次骚扰安全区,甚至还枪杀了安全区医院内的两名医生与三名护士,将战俘杀害后尸体堆在安全门口,对拉贝等人实行的人道主义救援百般阻扰,运大米进入安全区都要交一万元的关税。但是以拉贝为首的德国人民面对日方的淫威却毫不屈服,多次与日方斗智斗勇,最终终于坚持到了国际官方的到来,为安全区争取了国际公认的合法权利。

拉贝先生一直是中国公民的大恩人,但是,这位曾经拯救了二十万中国难民的伟大人物。回到德国后要求开除纳粹党党籍却遭到拒绝,还因为与中国勾结而遭到惩罚,还被勒令不得讲出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日记等一些珍贵的照片资料在几十年后才被得以公开。拉贝先生晚年穷困潦倒,最终在1950年,孤独而贫穷地在柏林死去。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间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现在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己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通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孕妇生产尖锐问题《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生门》,片如其名,聚焦产房里的生死和温情。这是一部讴歌母爱的纪录片,但其中又包含了很多对于社会、人性的观察。在这样一个狭窄的空间,母亲和孩子、病人和医生、医生和家属、病人和家属,电影好似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整个世界。其中有一幕,剖腹生产的女儿挣扎在生死线上,因为疼痛双手扭曲变形,一旁的父亲上前帮女儿的手捋直,将额头贴在女儿的额头上,对着女儿不住的默念,“有爸爸在。有爸爸在。”简单,真实,透着暖,也透着光。这是《生门》最隽永之处,也是导演口中“真实的力量”。

谈及拍摄纪录片的初衷,陈为军说,现实的故事能让每一个编剧汗颜,他认为,只要把镜头对准生活,拍出来的就没有年龄段的限制,适合所有人。因为太真实,有男观众起身表示,要感谢妈妈的生育之恩,但以后决定不让女朋友生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孕妇生产尖锐问题《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拍摄《生门》,陈为军和团队花了三年半的时间,跟拍了大量的素材,最后撷取了片中四位妈妈的故事。谈及这一过程,陈为军分享说,拍摄纪录片,因为要探入别人的隐私,更需要平等的交流。

既然有一个长期的相处过程,拍摄者会不会模糊自己的立场?对此,陈为军强调,纪录片不像剧情片,剧情片有一个目标,剧情也是一个寻找谜题的过程,而纪录片不是,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他认为纪录片要做的不是解答疑问,也不是表明立场,而是带着观众去体验。至于片中看似偶然的“神来之笔”,陈为军说,那不是刻意添加的,而恰恰是真实的魅力。如果说有目标的话,陈为军说,他希望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了观众的解读,这才能成为一个作品,否则它只能是一段视频。

不过,有观众看完后,表示,生小孩太痛苦了,决定以后不让女朋友生小孩了。另一位女观众则起身再三激动表示,应该让家暴者多看看这部电影。导演回应说,女人太不容易。他说,这个世界上,男人可以是坏人,但女人永远都是好人,如果女人也坏,那这个世界就没有底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悬疑片《怒》观后感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我抱着看颜的心态看了这部电影,第一遍看完时我抱怨它的叙事与人物刻画的粗糙,虽然情绪铺陈得很到位,但情节的推进却不可避免地依靠了过多的冲突与巧合,这一切让我感到些许做作。

当时我想,所谓的主题无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种老生常谈吧,又有什么稀奇。

但第二天我在发呆时回味这部片子,我感到一种很深切的无力感从这部电影的布局与结构中渗透出来,一口气将我吞没。我在那个瞬间突然感受到了这部电影的力量。

与其说它探讨的是对他人的信任,倒不如说它挖掘的是现代人内心深处的悲剧主义。

导演刻意地选取了三个边缘化的人物,一个同性恋,一个风月女,与一个懦弱的孩子。但他们身上却背负了现代都市最深厚的绝望,那就是悲剧意识。

他们经历世人的冷眼,故作坚强满不在乎,却在内心深处埋下了将自己与世人隔绝的种子——什么都做好最坏的打算,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妄自菲薄,把最坏的结果想好,这使得他们在追寻幸福的路上不至于太过受伤。

但这一切却最终把他们塑造成了希望获得幸福却又不相信自己能够获得幸福的人。

这几乎已经是最可怕的都市病。信息的爆炸、交流的便利,让我们每天获得的体验十倍百倍于以往,所得到的快乐与失望也十倍百倍于以往。但人心就是这么奇怪,快乐的体验总是不及一次伤害来得刻骨铭心。很可能我们在二十多岁的年纪已经承受了过去的人一生都不至于遭遇的心碎。

故事选择这三个典型,披上悬疑的外衣,恰恰说明着我们为了规避伤害的武器——猜疑与悲观主义,到头来是如何把我们隔绝在幸福之外。

三个都是自卑的角色。

妻夫木聪虽然事业小康,嘴上说着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内心深处却极易受伤极其自卑,因为一点点小事就能够迸发猜疑的种子。

宫崎葵的角色承受着镇上人的冷眼,装作天真烂漫满不在乎,心里却始终不相信自己竟然还有幸福的机会。

至于冲绳线,真相也是个令人扼腕的自卑心魔导致的悲剧。

我们很容易在他们身上看到自己。事到如今已经没有都市人愿意相信简简单单的幸福纯纯粹粹的恋爱了,每一段关系都交杂着心计与计算。我们对一个人的解读不过来源于行为,不过来源于只言片语,有多少是伪装多少是真相?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可以展现出千万种可能。

但也毋宁说,对一个人的解读某种意义上就是一次自我投射,但如前所述,害怕伤害的本性已经让我们不愿意敞开心扉去相信什么了。所以妻夫木聪才会选择最不堪的那一条诠释,也换来了他最后的痛哭。

说到痛哭,本剧宫崎葵的那一场痛哭表现力实在太强,看到她的那一哭我感觉我的心肝都被她的眼泪震成了碎片。

当我们意识到无法让我们幸福的是自己之后,那该有多绝望。

但他们面临的问题终究是无解的。人与人就是隔着不可逾越的理解障壁,我们没办法要求每个人都化身不计得失的圣母,在当今天下生存,计算是必须的。

只不过,如宫崎葵的角色最终获得了幸福的可能一样,我们只能坦然接受彼此残破的心灵,去原谅那些猜疑与不安,因为那是现代都市的普遍人性。

坦然接受对方对你的不信任,听起来很悲哀,但也许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剩余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年留守问题电影《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观看了《念书的孩子2》这部感人的电影,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

这个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开开的农村小男孩和一只名叫小胆儿的小狗的故事。开开要跟随父母去城里上学,而开开舍不得自己的同学、老师以及和自己相伴了许多年的小狗小胆儿,开开想要小胆儿和自己去城里住,而开开的父母骗开开说车上不能带小狗,开开很失落。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狗追着车而不能下去把它抱上来,开开哭了,他哭的很伤心。到了城里的学校后,开开认识了一个同学“银行家”王靓,他教了开开怎么用电话卡。开开从自己的好朋友燕子那里得知小胆儿在她家,不肯吃饭,直到开开劝说小胆儿它才肯吃饭,从那以后开开天天就给燕子打电话给小胆儿读课文听,可是打电话得花钱啊,他从王靓那里得知捡塑料瓶子可以赚钱,并且饭店里的瓶子更多更容易捡,于是开开每次放学就去捡瓶子卖钱。有一次开开到饭店里捡瓶子被人发现了把他赶走了,开开的妈妈看到了想要叫住他,话还没出口开开就走了老远了。一天开开的父母去买东西看见了开开在电话旁边读课文以为是跟老师背书,凑近一看原来是给小胆儿读课文呢,到家以后开开父母就质问开开这电话卡从哪里来的,开开就说是从同学借钱买来的每天百分之一的利息,开开的父母笑了,就跟他说我们一星期打一回就行,用我的打。这个星期我们回去看看村里。

到了村里开开就看见燕子和小胆在等他们,小胆儿看见了开开撒开腿就跑向开开,开开也抱住了小胆儿。开开想要小胆儿和自己去城里住,这回开开的父母瞒不住了,就给小胆儿做了个笼子让小胆儿可以进城去。

到了城里开开的朋友王靓和小胖都在等开开,开开向他们介绍了小胆儿。从那以后开开就总是和小胆儿还有那一群好朋友去捡瓶子卖钱,直到那一天,小胆儿想要捡栅栏外的瓶子就爬了上去,跳下来的时候把内脏摔坏了,最后送往医院已经救不活了,开开痛哭流涕!

看了这个电影我感触很深,狗白天黑夜为主人看家护院,主人心情不好时拿它出气,打它骂它,它也不生气。有时,狗成了人们开心、解闷的东西,它不求锦衣玉食,只要主人给的吃剩的食物就行了。狗对主人最忠实,只要主人不弃它,它就永远追随主人,直到生命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悬疑片《怒》观后感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背景设定在东京八王子地区发生一起夫妇残杀案一年后的夏天,在杀人现场留下血字“”的凶手,在接受了整容手术之后继续逃亡,这其中,在千叶、东京和冲绳分别出现了三个来历不详的男人,他们分别与他人发生着情感纠葛,同时又似乎背负着宿命般的罪恶,究竟三个神秘的男人谁才是真正的逃逸凶手呢?

炎炎夏日,位于东京八王子郊外的新兴住宅区“榉丘”内的一幢独栋洋房里,尾木夫妇惨遭杀害。名为山神一也的犯人在紧闭门窗恍如蒸笼的房子里逗留了六小时之久,并用鲜血在墙壁上写下了“怒”字。事后他成功逃脱,并变换容貌和姓名辗转于全国各地。

而接下来的一年里,警方也从未放弃将他捉拿归案的努力。与此同时,分处千叶、东京和冲绳的人们与可疑的陌生人邂逅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日本电影《怒》观后感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你怎么不说点什么?我可是在怀疑你啊。」

「你不是在怀疑我,而是信任我,对吗?

……明白了,我说点什么就行了是吧。

谢谢你信任我。」

怀疑,不是因为不信任,而正是因为心底「想要去信任」的欲望。想要相信,所以怀疑。

就仿佛,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同样,会有愤,是因为心底「想要去宽恕」的感情,是因为对这个世界,对自身还有期待。

电影一面演绎冲绳篇的少女感到自己被信任的人背叛后的愤怒,一面演绎东京与千叶篇的因为害怕被背叛的疑心疑鬼,也不过是同样的现实——信任与怀疑之间,没有正解。

反对美军基地的运动,对热心运动的父亲态度冷淡的少年,美国大兵的暴行,不能说是冲绳的全部,但电影也是写实地照出了冲绳的一部分。少女的一句「不要告诉别人」让人心疼,却也是无奈的现实。其实冲绳的少年并无可指责,面对两名身强力壮的大兵,逃避是很自然的反应。然而少女的悲愤无处可指,只能指向自己信任的人,因为只有自己信任的人,才会「想要去宽恕」。

无论进行多少次游行,美军基地都不会轻易搬离,士兵的暴行还在接二连三的发生,这大概是生活在冲绳的人们的某种无力感。这种无力感,不仅是冲绳篇,也多少穿透着东京篇和千叶篇。不管是冲绳问题也好,还是同性恋者的处境,或是社会对女性的污名,电影都只是点到为止,正是这种点到为止,呈现出一种共通的无力感。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而那种无能为力的悲愤,有时候指向自己,有时候指向自己信任的人,有时候就会指向不相干的人。

这不是一部令人心情舒畅的电影,因为那种无力感,也是我们身上无法摆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展现人性关怀《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诺曼底登陆无不被描绘成盟军的全面胜利而被套上了那迷人而又光彩的光环。但自从看了《拯救大兵瑞恩》之后,我对二战浪漫的向往一下子被击碎了,电影以密集的炮火和乱飞的子弹,带我进入了那残忍、邪恶的战争世界。

电影一开始就把我拉进了1944年的诺曼底。在这里,没有温情,只有杀戮;没有怜悯,只有死亡,还有的是黑洞洞的枪口与一个个弹坑。在电影中,有的士兵还没到陆地就已被罪恶的子弹射中,有的被猛烈的炮火炸成一片片,一个士兵正在寻找他那被炸断了的手臂……在这里,没有对错,只有生死。死人,躺在那里;活人,则要为生存而拼搏。

人类自始至终都在控诉战争,控诉它对人类所造成的灾难,对生命的轻视,对国家与人民所带来的痛苦。我们控诉战争,我们反对战争。

“报米花姐姐”点评:小记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很强,通过你的语言,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这部电影。现在上初中二年级的你,已经有了自己独立的思想,希望你继续努力,勤思考、多写作,给小记者训练营中的弟弟妹妹做好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人性与战争《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2014年,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得到了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给予的“国宝影片”的殊荣,然而这部被美国老兵认为是“最真实的战争影片”的战争史诗却常常被和平年代人们误读,过高的神化美军和过激的臆想人性,都不能很好的还原影片的本质意义。鄙人不才,愿尽个人之力彻底还原真实的《拯救大兵瑞恩》,揉碎截图、榨干剧情、裸露历史、拆穿假象,让你看清楚——这才是斯皮尔伯格,这才是战争,这才是人性,这才是史诗。

电影描述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瑞恩家4名于前线参战的儿子中,除了隶属101空降师的小儿子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仍下落不明外,其他3个儿子皆已于两周内陆续在各地战死。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得知此事后出于人道考量,特令前线组织一支8人小队,在人海茫茫、枪林弹雨中找出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并将其平安送回后方。

说回来其实分析这部片子,不想想象中那么容易,因其信息量之大,细节之多,几乎是每个桥段都可以拿来细细论道,在这里我仅从细节剖析此片错综复杂的情节逻辑,全当做是抛砖引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悬疑片《怒》观后感

全文共 1007 字

+ 加入清单

整部电影围绕着三个特殊群体:失足少女爱子(宫崎葵饰)、冲绳居民泉(广濑铃饰)、LGBT群体优马(妻夫木聪)。

电影一开始就是渡边谦饰演的爸爸去歌舞伎街找爱子,店里的老板说爱子总是没底线的糟蹋自己,“就像对待破了也没有用的玩具”。以至于看到小泉被强暴戏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种轮回,后来小泉对着大海呐喊的时候证明我猜错了。但是,爱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电影没给介绍。但是,据我所知,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援交国家,爱子援交的年龄是22岁,或许,导演想介绍日本当下的援交少女可能来自的家庭背景以及少女后来的归宿。虽然,电影里爱子找到了互相喜欢的哲也(松田研一饰演),可爱子的爸爸不能接受女儿或许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好像爱子也不相信,否则就不会去试探了。电影节奏最好的地方,也是谜底揭晓的一段(虽然宫崎葵哭的我心都碎了),就在似乎幸福真的来临了时候,但因为不相信这份幸福,幸福又被自己弄丢了,可似乎哲也又会回来,幸福也还会回来。这种纠结不安和期待幸福的小算计交织在一起,对自己的懊恼,对父亲的爱和恨,统统都在谜底揭晓的时候哭了出来。

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想,导演到底要传达一个怎样的信号,是冲绳美军问题还是普通百姓的生存问题。

去年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曾经恨批日本社会浮躁,年轻女孩都一副娼妓面孔,对于当下日本社会年轻女孩的爱慕虚荣,浮躁物质,甚至玩乐而来的买春行为痛心疾首。虽然我不知道李相日导演对于援交女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但又一次离家出走的爱子会不会是导演批判世风日下的日本社会的一个人物缩影,还是让我们自由的想象吧。

电影的三个嫌犯都是来历不明的人,也同为弱势群体。最后,森山未来被揭秘是杀人犯,而他的杀人动机也是最令人可怜的杀人动机,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其实我很理解信悟(森山未来饰)的愤感,他的杀人大概也可以归为情绪性杀人,这种情绪主要还是来源于对自己的无能而产生的怒。电影全篇阴郁的氛围也是来自于此,整个悲剧是由信悟自己造成的,但愤怒的源头是外人给他的,被包工头耍了(造成千叶县夫妇的死),美军大兵强奸小泉(造成了他自己的死),他恰恰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杀了人,那应该责怪社会还是他自己呢。

整部电影其实讲了很多日本社会的内部问题,我不太了解,所以就不再展开写。LGBT邻域也知道的不是很多,所以东京线暂留。

日本整个文化圈我还是在了解的过程中,我看到很多报道说妻夫木聪是最受同志欢迎的男演员,瓦萨,还有这种票选,厉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性问题《怒》观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怀疑

因为背叛

因为对自己无能为力的深深厌恶

而我觉得,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对他人或者自己的不信任。

他对于一个在风化场所认识的同性情人有着不信任,哪怕他在对方眼中,是个“不畏人言,真实对自己的”好人,是个能给他钥匙让他住进家里的好人,是个带他去见临终母亲的好人,是个能让他对亲如妹妹的人袒露这一切的人。但是最后,朋友家中被偷窃的消息引发了那一点点的疑虑,电视上几分神似的照片和位置相同的三颗痣让他崩溃。本来应该是最后见他一面的人,忙不迭地挂断了警方打来的电话……

再去找那个咖啡馆的姑娘时,与其说是思念,倒不如说是他试图确认一下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不会让他后悔的”选择。

然而,本以为可以形同陌路,却不曾想已经天人永隔。

他在街上嚎啕大哭,与其说是为死者哀伤,倒不如说是为自己的决定悔恨。

那霸的女孩,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单纯如同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却又隐隐地自己知道和别人的不同。

连她的父亲也“不相信自己女儿会得到幸福”,愿意和这样女孩厮守终身的人,一定是有什么(不可言说的)缺陷的吧……

最让人痛心的,是女孩在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也不相信自己会值得这样的幸福。

但是单纯的她做了最后一点努力,将积蓄全部放进了男孩的包里。然后叫来了警察。

检验结果出来,她靠在阳台上的哭泣,是因为自己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幸福。

冲绳的男孩,躲在水池后面听着美军强暴心爱女孩的动静,他从此纠结于自己当时的懦弱无能,他将想法告诉了那个同在现场的男人,也将信任给了那个男人。他认为他们都可以为女孩保守秘密,直到那个大大的字出现在眼前,直到这个想到什么都要写在墙上的男人,同样将那天的事情刻在了墙壁上……

被背叛的愤怒,在这个孩子身上爆发了。

一个背负了永不再来的爱人的生命,一个背负了是父女夫妻间的猜忌;一个背负了杀人罪行和不可说的秘密。

按照凶手的说法,“最痛苦的,是这些当事人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问题背后的问题观后感

全文共 719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掩卷沉思,不经意回想起了自我成长中所走的每一步,豁然之中有一种感悟:人生道路的许多不如意、挫折、失败,其实都是能够避免的,从《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书中的案例均可找到其共同原因---那就是问题出现后未对自我彻底的剖析、归纳、总结,从中找出原因,进而改善,避免犯重复性的错误,而是常常责怪他人,抱怨客观环境,最终问题重复性的出现,构成恶性循环,结果可想而知。

前中国足球教练米卢有句话:“态度决定一切”,本人十分认同,这句话强调的其实也是一种个人职责,在自身中找原因从而采取用心主动的态度的一种正面思维方式。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讲: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大局利益。但请不要忘了:团队是由各个个体组成的,如果个人缺乏对团队的认同感,自我意识强烈,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达成不了共识,又何来团队合作,而且团队中的大多数人毕竟都是凡人,不是伟人毛泽东、名人韦尔奇那样的优秀领导者,能够有效的影响他人,使一个国家、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在发展过程中能不断的修正偏差,引领正确的方向,共同朝既定的目标迈进。既然如此,我们就就应承认现状,认清自我,用心主动的改变自我,使自我的行为、目标、价值观贴合团队组织的行为、目标、价值观。(当然你是优秀的天才领导者,另当别论)。

相反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已成为现代管理所不允许的,现代管理者需要的是正面思维,敢于承担职责,用心行动,有效解决问题。不是要求别人为你做些什么,而是改变自我,自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此刻是一个讲究职责的时代,我们每个都就应做个有职责感的人。

“改变世界很难,改变自我容易,心若改变,态度就会改变。”而态度决定一切,所以改变要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方可有所作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留守问题电影《念书的孩子》观后感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带领我们看了一部感人的电影念书的孩子》。主人公是一个内心孤独,需要关怀、勇敢顽强的九岁男孩——路开。他是一名留守儿童,誓死陪伴他的是一只名叫“小胆儿”的狗。

看着这部电影,我一次又一次地落下了眼泪。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跟开开比起来我们已经很幸福了,难道我们还不知足吗?每当我看见一个个孩子盛气凌人,每天被家长宠着惯着,都不理解我们的生活已经很好了。仍然,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家长为了哄你,让你开心,才迫不得已买一些没用的东西,可开开呢?他什么都不要,只求获得父母的爱和上大学的机会,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

当老师念到开开的作文时,我明白了“小但儿”对他是多么重要,宁可放弃去城里上学的机会,也不要抛弃“小胆儿”。可他的父母不懂得开开心里想什么,不懂得小胆儿在开开心中的位置,不懂得开开和小胆儿之间深厚的友情。家长们,你们揣摩过这些孩子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吗?你们只知道忙东忙西。当一个孩子在屋里面对黑夜,面对孤灯,心里有多么害怕,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知道给孩子买好东西,我们宁可不要这种爱,我们只要你们抽出时间跟我们玩耍学习,我们就很满足了。

当灯光亮起来时,我的眼睛被猛刺了一下,随着我的心也跟着痛起来,我一回忆起电影的画面,那感人肺腑的故事,那个孤独的开开和他的“小胆儿”,我的眼泪就会悄然无声的落下来。我们真的要学会关怀,学会理解,理解万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驴得水》人性史观后感

全文共 2004 字

+ 加入清单

似乎每一部比较厉害的电影,都会在网上激起很多人的讨论。影评人,编剧,导演,写作者,演员,每一个人都在对着这样的电影讲出自己的评价和感悟。这部《驴得水》,最近已经快被讨论疯了。去微博,去豆瓣,去知乎,铺天盖地的表扬,批评,讽刺,赞颂,肯定,否定,以及所有的关于它的话题下,都会激起一番异常激烈的争论。

那么,我就来说说我的观后感吧。

看完之后我意识到,开心麻花的电影,并不全是喜剧。

整部电影进行中,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压抑。说不出到底问题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这部电影。喜剧吗?没有《夏洛特烦恼》的那种直接的戏剧冲突。悲剧吗?也没有直击人心的悲剧情节。商业片?没有启用任何一线明星。艺术片?也没有多么诗化的意象和镜头的表达。当然,除了张一曼在剥蒜的时候唱歌的那一段。

那么我想我该回过头来,抛弃从前那些盲目的、固定的思考,来认认真真的重新考量这样一部国产片了。

有人说,影片的舞台剧迹象太重;有人说,借古讽今用的很好;有人说,这是今年为止最好的电影;有人说,这样烂的电影根本不需要导演……我觉得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当然,我也不是在做“老好人”。我的大概意思是:作者在民国的背景下,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现代的荒诞派故事,而故事里的每个人,基本上都在象征着曾经的我们自己。

片中的八个风格迥异的主角,在民、官、知识分子的争斗中,都显出各自人性的优点和弱点。

张一曼在开头讲的那几个荤段子,以及贯穿到后来与裴魁山、与铜匠的那两场戏,都显示着一个完全自由主义的人,在对工作,对生活,对爱有完全自由选择权。有人骂她,说她是个婊子,说她不检点。的确,她做的事确实在当时看来,或者在现在看来,都是不那么合乎情理,不那么让人同情的。但是也不要忘了,校长在金钱面前的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我记得在之前培训铜匠的时候,校长是委婉的来劝导张一曼的。但是后来呢?为了钱,也默不作声了。校长,这个富有理想的民国知识分子,容忍了一次又一次的所谓文人的“鲜廉寡耻”的事情发生。这也是一种对人性的讽刺吧。

再说到裴魁山。裴魁山是另一种典型的中国文人的形象。爱财,好色,道貌岸然,似乎所有国人的弱点和缺点都被他承包了。剧中前后两种不同的形象,揭示了所有衣冠禽兽的共同特点。在友情,相恋,分开,报复的过程中,我似乎也看到了我自己性格的卑劣。他是不爱张一曼的,他说的话也都是骗自己的,顺便也想把张一曼骗了,只可惜张一曼没有信而已。当时那样的选择只是他没有其他的选择。

裴魁山表白时对一曼说,我懂你,你不是婊子。在辱骂时他说,我恨你,你就是婊子。

周铁男,铁骨铮铮的汉子,在最后不也是怂了么?

特派员要吃驴,孙佳去放驴,站在门口的周铁男拿着剪刀,英雄气概,豪气冲天。可是只需要一颗子弹,并且是一颗不用打到他身上的子弹,立马就让他从慷慨激昂的英雄变成了一条趴在地上的狗。我甚至看到有人说,看完后心里一直不是很舒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铁男的那个角色。或许大部分英雄的塑造仅仅是因为第一枪打中了。

没有人不怕死。凡是说不怕死的,要么他是没有真正死过,要么就是在忽悠别人。周铁男在后来对佳佳说:你不知道子弹划过耳朵的感觉。

铜匠,充满着中国农民的憨厚,朴实和善良,也彰显出中国农民的贪婪,自私和狡诈。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的农民阶级,从来都是被当作正面形象来歌颂的。但是,那些乡土里的故事关系,哪有歌颂者描绘的那么简单?那些看似贬义的形容,正是他们生活并立足于农村工具与智慧。

铜匠的老婆,典型的中国式妇女。骂骂咧咧,不拘小节,看似凶狠,却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伤害人的举动。反观像特派员,裴魁山这种,笑里藏刀的人才算是最可怕的。

特派员,说起他就不得不说他三次来小学的不同。第一次,在“视察”的时候,只有知识分子和特派员是主要角色。第二次,就变成铜匠和特派员是主要角色。到第三次,只有特派员才算权力的主角。有人说这象征着三个阶级的斗争,我觉得是有合理性的。但是也存在过度解读的可能。因为这件事放在任何时空,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最后,就是影片的“唯一正派”孙佳了。我觉得她是代表不屈服的先进知识分子的。驴棚着火时,只有她自己坚持救火。期间各种坚持原则,到最后还要坚持上交举报信。这些坚持看起来是很鼓舞人的。但是到最后她也屈服了。这让我联想到周铁男。似乎这对剧中唯一的一对儿真爱的结果都不怎么好。没有人能保持原则——在大环境已经腐朽的情况下。有人说,结尾那漫山遍野的彩色塑料球,象征着他们爱情的终结。

在影片的最后,孙佳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过去的如果就让它过去了,未来只会越来越糟!

农民阶级自始至终都是个被利用者。知识分子在某些时候同样没有话语权。官老爷一直高高在上。

剧中的每个人,都是现实中的我们。

我们是想要追求自由权利的张一曼,

是竭尽全力保护自己利益的裴魁山。

我们是为了目标包容忍让的孙恒海,

也是在强大力量面前倒下的周铁男。

是利益与力量集体控制下的小铜匠,

也是那向往原则且坚守本心的孙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体现人性的电影《入殓师》观后感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去到机场的次数多了,于是就好像有了理由,面对着到港班机处翘首期望的,或是离港班机处依依不舍的人群,有了习惯性的预期。

经常有人将此生比做旅程,只不过,这一趟长途,开始不由我们决定,离开,虽然百般不愿,再多不舍,也不能硬生生的停留在终站,还是要走——甚至,连走得风光还是安静,祥和还是热闹,都要由旁人来定夺。

我们赞美一切生命,所以每一次新的上路,总有人在旁边拍着自己的肩膀,笑中带着依恋,带着祝福送我们启程,大概都在期望一次新的经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连生命也不例外,分明以眼泪开启大门,旁的人却都在笑,至到了一切结束,却没有人愿意面对。是因为我们能够一次又一次的重头再来,而结束,只得一次么?所以“凤凰涅槃”便成为了结束的最高境界,皆因它通往重生。

我们都会说,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又怎么知道生何所依?

因为一生只有一次,所以才避之不及么,哪里要花什么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这样的最后一站呢?像是地铁的终点,大部分人恐怕都未曾去过,对它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地图上的一个点罢了。但是这样一个点,也要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享受自己所爱的人的亲吻,画上自己中意的妆容,梳理一丝丝的头发,安静的在三长两短中睡下才好的,才算走完这一趟长途——从起点就不得休息的灵魂,终于停靠。

我笔下写起来这样轻松,难免有脱离残酷现实之感,连自己也必须承认,若是每夜睡在我身边的人是专门和尸体打交道的,说不毛骨悚然,简直是自欺欺人了。所以一向温柔可亲的妻子才会这样问小林君,

“我到现在都没有反对过吧?你说不想拉大提琴时也是,说想回乡下时也是,我只是笑着跟着你而已。其实,我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你喜欢,所以,只有这次,求求你,听我的吧。”

面对妻子隐忍而又坚定的责问,小林君怔怔的拒绝了。至此,电影前半部分伴君走天涯的妻子形象,在我的脑海中一下子荡到谷底——不是我不能理解她对丈夫职业的反感,不,并不是因为这种情理之中的排斥而讨厌这样的责问,只是一下子想到通选社会学课上,老师所说的,永远不要为了你的爱人牺牲,除非能够做到永远不提及,不然两个人日后必定要为此付出代价,尤其是发生争执时,准会以“我之前为了你怎样怎样”而来要挟对方。

这样说似乎有些过分地直接了,然而以爱之名,我们套在彼此身上的枷锁,还少吗?

得不到答案的妻子回了娘家,一个人住在母亲留下的屋子里,做着入殓师的小林君全副身心都投入工作中,也没有好好的做饭,也没有收拾过几次屋子,仅有的休闲是在雪山背景蓝天帷幔中,坐在道路旁的山丘上拨弄他孩提时代的大提琴,伴着逐渐融化的河水,远方归家的大雁,演奏“念天地之悠悠”的婉转悠扬,虽然独自一人,却并无“怆然涕下”的孤寂。

或许因为他懂得了,无论我们信仰什么,基督的上帝,伊斯兰的真主,佛家的释迦牟尼,抑或我们只相信自己,终究,却难逃这一场离别,一场会发生在陌生人身上,也会发生在好友身上的离别。

空阔的白板上简简单单的“山下家”三个字,黑白分明的确认了那位勤劳到最后一刻的母亲的离去,此刻她躺在花团锦簇的棺木里,系着衬她的黄艳艳的颈巾,被推进黑洞洞的火化炉内。山下君听着那位五十年间都去母亲店内泡汤的长者诉说着,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走向下一程的时候,才恍然间知道,原来在小林君,社长,和上村小姐围坐着分享一盆香喷喷的炸鸡时,母亲也有庆祝那个神圣的日子,用一块小小的蛋糕——这便是她心中圣诞节的气味了。

山下君哭泣着,道声声对不起的时候,我自问,我们一生中,究竟需要多少爱,才够用,又究竟缺少多少爱,要补足。

像那位三十年来未曾联络过的父亲,漫天落英缤纷中第一次接到他的讯息,竟然是死讯。面对着那苍老的曲线,小林君喃喃自问,他这一生,算得了什么呢?

一箱不值钱的遗物,一对遗下的母子,一次不成功的婚外情,一份普通的工作,一间家徒四壁,一场空——直到扳开那双僵硬的手,遗漏了自己六岁的心意,才记起——一张微笑看着自己的脸,一双监督自己拉大提琴的眼,一对提着年幼的自己去泡汤的双臂,一张带着温度,交给自己沉甸甸心事的手,也唯有用自己的一双手,像是要耗尽三十年的爱与恨,思念与埋怨,将他的容颜细细描绘——那记忆中一直模糊的面孔,方才有了棱角,曾经不愿忆起,大概是唯恐记得便会提醒自己失去过什么吧。

带着冷静,准确,以及温柔的情怀,小林君送父亲到了另一个世界。

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ps.一直看到最后连工作人员以及鸣谢字幕都落光,尽管是日文写成,却也能够轻易靠汉字分辨出“方言指导”几个字。不谙日语的我,其实只能靠字幕来领会人物的对话,完全听不出什么方言,但是看到这样的一份严谨,还是肃然起敬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