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跟党走作文推荐20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感恩让我们感到快乐,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新区回报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感谢天地,感谢命运,感谢一切一切的所有,天地虽宽,道路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就会努力做好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恩话题年级小学生,供大家学习。

浏览

2751

作文

504

小学生作文永远的好哥们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吗?我们曾经一起玩过,一起学习,一起上学,一起放学,那时候,我们是好哥们

现在,你转学了,最后见你的一面,是值日,我没有想到,你会转走,到了遥远的加拿大。值日的时候,我给你拍下了照片,作为最后的纪念,在网上,我们也不常常聊天,因为这里的白天,是那里的黑夜,很少能见到你。偶尔,我也会去你的空间,看看你的照片,跟你聊上几句,诉说我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最怀念的时候,是在学校,我们一起玩游戏,在家里,我们一起打枪,在放学的路上,我们一起嘻哈……可是,这些都已经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记得有一次,我家里多了一只可爱的小狗,我把这个消息第一个告诉你,放学的时候,激动的还拉着你,上我们家去玩,看那只可爱的小狗,知道吗?在你做飞机走的那一天,小狗也送人了,抹去了那一刻最后的痕迹。

你走的第二天,我沿着放学时我们一起走过的小路寻找你的足迹,仿佛找到了,又似乎没找到,我站在路边,遥望着远处的蓝天,希望能够看见你的微笑,看到了,但,那是我的幻觉……

真的,我仿佛觉得跟你相处的5年过得太快了,光阴似箭,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转眼间,我就上了六年级。你在那里可好?昨晚,我做梦,梦到了你,梦到我们又回到了从前,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玩耍……

可能,这辈子,我永远见不到你了,我们相隔的太远,人虽然不能跨国,但我们的友情可以,我永远忘不了你,因为,我们永远是哥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永远的坐票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歌声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他们不为自己的残疾而感到自卑,而是开朗乐观,靠卖艺来赚钱,并向灾区人民捐赠钱物。我曾经遇见过这样的一位残疾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下午,我坐在妈妈的电瓶车回家。鸟儿在欢叫,树叶也在欢叫。当我们到崇和门时,只见那里围着一大群人,他们似乎在观看些什么。在这一群人的中间,还不时地传出几声歌声

我走近一看,原来,一个残疾人正在唱歌。他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右手拿着话筒,腋下拄着两根拐杖,他的一条腿没了,裤管随着身体的摆动荡来荡去,给人一种十分恐惧的感觉,那歌声凄凉而婉转,并略带些沙哑,显然已经唱了很久了。衣服破破烂烂的,我产生了一种十分恐惧的感觉,那歌声凄凉而又婉转,并略带些沙哑,显然已经唱了很久了。衣服破破烂烂的,我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感觉,正准备离开的时候,却看见了残疾人前方铺着一张纸,上面写着“救救贫困山区和灾区的人民吧!”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残疾人靠唱歌赚钱,然后把钱全都捐给贫困山区和灾区的人民。我深深地感动了,前来观看的人也感动了,热泪盈眶,不断地在残疾人的碗中,轻轻地放入钱,我也向妈妈要了几元钱,放入碗中。

残疾人越唱越投入,越唱越凄凉。许多围观者被那优美的歌声所迷住了,久久不肯离去,我也被迷住了,眼前出现了一幅画面:那位残疾人拿着自己唱歌所赚来的钱,捐赠给贫困山区和灾区的人民时,那里的人深深地感动了,都郑重地向残疾人鞠了一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那位残疾人见了,脸上笑开了花……

这歌声,在崇和门上空久久回荡,这歌声,将在我心中永远响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辛弃疾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沙场征战,你勇往直前;前路漫漫,你一笑而过你决心走一条忠君报国之路

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

抗金归来,你进入了仕途你鞠躬尽瘁,欲将满腔热血洒朝廷你刚正不阿,不肯向官场的黑暗妥协,一股正气冲霄汉或许你的光芒刺痛了他们黑暗的眼睛,或许你的脚步惊醒了他们繁华的美梦,你遭到了排挤

在这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却偏要背道而驰,不甘沦落你将满腔报国之心化成笔下灵动的字符,昭示着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泱泱大气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你六十六岁高龄时,得到了起用当时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竭尽全力,并告诫统治者审慎从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你愁闷,却不消极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够成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你避开了那条归隐山林的路

在天朗气清的兰亭,仰观宇宙;在人杰地灵的滕王阁,登高作赋;辛弃疾,你躲开了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个符号变作了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永远的雷锋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利用电脑观看了一部纪录片——《永远雷锋》,看完以后我不禁思考了起来:平时我们是否能向雷锋叔叔那样遇到别人有困难时,能不顾一切的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吗?

在一次上语文课时,同桌的钢笔忘了带。只见他看看我的铅笔盒,见我的铅笔盒里有多余的钢笔,于是他有点不好意思的问我:“可以用你一支钢笔吗?”我豪爽’的说,用就行,你不也借过我东西吗,客气什么呀!真是应了那句‘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最知心的朋友。

有一天,在去姥姥家的路上,有一段路雪结成的冰还没有融化,姐姐熟练的骑着自行车,经过那一段路的时候,由于速度太快和路面太滑的原因,姐姐“扑哧”一声摔倒了,一位看上去40多岁的中年妇女看见了,连忙跑了过来,帮助妈妈扶起车子和姐姐,妈妈连连道谢,那位妇女却说:“嘿,这点小事算什么。”……那位我只有一面之缘的阿姨,却让我在今天还能记忆犹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将是我一别子都不会忘的事了。

每每在我帮助别人时,我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做到了帮助别人。在别人需要的帮助是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帮助他了吗?如果你帮助了他,那么我相信你也许觉着帮一个小小的忙,算不了什么的,但被你帮助的人,可能会永远记住你;如果你没有帮助身边的人,那就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你会觉得无比的幸福快乐。所以传承雷锋精神,其实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是你做了与你没做却相差甚远。让我们一起弘扬雷锋精神,创造出“人人都是活雷锋,天天都把好事做”的好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感恩巴萨的雪中送炭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关键时刻,梅西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贵人图尔尼尼,一个长年为巴萨在南美物色小球员的球探。“我花了不少时间说服巴萨俱乐部,我也向梅西的家人承诺不会改动他的国籍。”回忆往昔,图尔尼尼这位名不见经传的球探颇为得意,“这是我人生最得意的一场赌博。”在图尔尼尼的帮助下,梅西举家迁至巴塞罗那,当时的巴萨体育主管雷克萨奇在看了梅西的训练和比赛后毫不犹豫与其签约,并安排俱乐部为其治病,这一刻开始,梅西的巨星之路才终于打开。

就这样,他一边训练,一边接受治疗。2003年,他的身高终于达到170公分。虽然在足球运动员当中,这样的身高仍然偏矮,但是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

凭着顽强的意志与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不幸命运,也成就了世界足坛的一个传说!

2006年,出征世界杯,成为当年最年轻的世界杯球员;2008-2009赛季,率领球队连夺西甲、国王杯和欧冠三个冠军,成就了西班牙球队史无前例的三冠王;2009年,获得“世界足球先生”称号...直到2013年获得职业生涯第四座金球奖奖杯,他终于成了绿茵场上一颗璨灿无比的明星,成了名副其实的球王。他的名字叫里奥梅西!

每当全球亿万球迷为梅西这位足球巨星尖叫呐喊时,很少有人知道他有那么一段悲凉的年少往事。如果梅西当年对足球有一丝一毫的动摇,那么现在,他不过是个可怜的侏儒,在某个城市某个不知名的灰暗角落,依靠人们的怜悯,艰难地谋生...

很多时候,面对困难,我们唯一的选择就是迎上去,战胜它。有时,仅仅后退一小步,我们就成了再也没有机会翻身的“侏儒”,而咬着牙忍着泪一步一步顶上去,终有一天,我们会迎来生命的阳光,成为名副其实的“球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那片永远的常春藤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打校园围墙走过,眼前闪现出一片碧绿,啊!那不是四季常青的常春藤吗?看着它,眼前又浮现出他的身影。

那年我九岁。

那天,阳光明媚,我和小文在妈妈的学校里玩着“打蚊子”的游戏,我们玩的开心极了,一会儿你追我,一会儿我追你,玩得不亦乐乎。正在我们玩的最开心的时候,忽然我脚下一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小文连忙跑过来察看。

小文担心的问我:“怎么样了?”我小心翼翼地把裤腿卷起来察看:哇,不得了了,伤口处擦破了皮,鲜血源源不断地从擦破了皮的地方流出,看上去异常恐怖,我顿时感到伤口处火辣辣的疼。我害怕得忍不住地哭起来:“怎么办?你妈妈和我妈妈办公室的门是锁着的,他们都开会去了,可我的血越流越多,这样流下去,我会不会晕倒呀”听着我的话,小文连忙安慰我,“别怕,有我在,没事的。”只见他的眼珠子在四处转了转,我的血也越流越多,好像止都止不住,忽然,他的目光在一面长满了常春藤的墙上定在了:

“有了!”

他飞快的跑过去,摘了几片叶子,跑到水龙头前,把叶子冲洗了好几遍,然后用他的小手将叶子捣碎,最后跑到我的面前,吩咐我:“来吧,用叶子在伤口处堵紧,一定要堵紧哟!听说常春藤有凝血和消毒的功能呢,所以放心吧,一会儿血就会凝固了。”看着小文很认真的样子,我半信半疑的点点头,接过叶子,在伤口处按紧。接着,小文又迅速的解开他的围巾准备系在伤口处,我一看,立即反对:“不行不行,那可是你妈妈送给你的生日礼物,这样会弄脏的,你妈妈一定会骂你的。”谁知,小文却满不在乎的笑着说:“没事,围巾脏了可以再洗,你的伤口可不能掉以轻心。你忘了?老师常说‘同学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我们是好伙伴,我帮助你,妈妈知道了不但不会骂我,还会表扬我呢。”听着他朴实的话语,看着他阳光的笑容,我感动的不住的点点头,伤口瞬间也感觉不那么疼了。

终于,在小文的精心处理下,伤口的血被止住了。

后来回到家,我精心制作了一张贺卡,想有机会就送给他,表达我的谢意,可非常令人心痛的是永远没有机会了。因为一场车祸,他永远的走了。听到这个噩耗后,我伤心的大哭了一场,好想去送他最后一程,可妈妈告诉我车祸现场很惨烈,怕我受不了,执意不让我去。

虽然他已经离开几个月了,但每当我看到那条漂亮的围巾和我制作的贺卡,就会想起那片茂盛的常春藤,而他那张阳光般的笑脸仿佛就会出现在叶子上。我想,这片友谊的常春藤会在我们美丽的校园永远的绿下去,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天堂路五年级优秀作文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他坐在天堂的门前,身边是美丽的天使,但他知道,在天与地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可他已不是其中的一员

一小时前,他被救护人员抬到简陋的帐篷里,他模模糊糊的看见两位白衣天使在屡行他们的职责,他想说:阿姨,去救别人吧,废墟下还有许多人,在废墟下压着,很难受可他已经说不出来,一位医生无奈地说:救出来太晚啦,已经没救了。另一位医生也摇着头叹息,因为他们也无能为力

两小时前,他被压在废墟下,身上的巨痛使他忘记了黑暗中的孤独,他用微弱的声音轻轻的背着九九乘法表,我知道,精神的食粮可以弥补他内心的挫伤,渐渐地,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只有上下唇在颤动,他仿佛听到了生命流逝的声音.

三小时前,他正在睡午觉,并且它还做了一个甜美的梦,他梦到妈妈为他买了一套他梦寐以求的书籍,他对它爱不释手,他的嘴角渐渐上扬,但没过多久,他平静起来,他想:我要继续攒钱,爸爸妈妈为我不容易,我要还他们。可他那是却没想到,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如今,他坐在天堂的门前,身边是美丽的天使,他却告别了这个有朋友,有亲人,有爱的世界,这天是他的生日,他依旧向上帝许愿,他说:希望汶川,我的家园能尽快重建起来,希望下个生日之前,我看到的是一个全新的汶川,一个全新的四川,上帝说好!

天堂门前吹过一阵冷风,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而后留下了眼泪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王勃高分人物作文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当生命之花凋谢在二十六岁的年少有为之时,这未尝不是一种遗憾与伤痛。流星般滑过文学的天空,却留下永恒的光芒,这又未尝不是一种生命的奇迹。

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读到了他的乐观与旷达;从“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中,读到了他的缠绵与深情。

而真正的他,是历史中那场盛大的宴会中的他。秀丽如画的风景,荡气回肠的歌声,怀才不遇的悲凉.勃进取的人生态度,震人心弦,启人心扉。生动细腻的山川景、人文景、宴会景与强烈真挚的宾主情、壮志情融一体,,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

他用近乎唯美的文笔叙说着他的所见所想,述说着他的欢乐与苦闷,失落与追求。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渔舟唱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他用精美的语言、飞扬的文采、极具个性的文学才情,为我们营造的一片令人心驰神往的文学天空。

然而,在滕王阁永不褪色的壮丽图画中,我们却隐隐捕捉到他豪放超逸情致之外的些许无奈;我们读到了那份萦绕在他心头的个人宦途失意的低沉感慨。

可王勃毕竟是王勃,他不会沉陷于怀才不遇的泥潭不能自拔。他把人生的得失看作常态。“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我们看到他在困难与挫折面前,化悲凉为旷达的豪迈,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乐观开朗的情怀和洁身自好的品质,拨动了生命的最强音,奏出了与命运抗争、不甘沉沦、积极进取的交响曲。

也许当我们的生活满目疮痍的时候,我们在他那里找得到精神的支持。

他用短暂的生命,用自己富有才情的歌唱,用他那独具魅力的人格,为我们留下一道永远亮丽的文学风景……

王勃,他是永远的……

[永远的王勃高人物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普通玩具店的橱窗里,陈列着一个精致的布娃娃。它穿着一条镶着蕾丝花边的粉红布裙,大大的眼睛,微翘的嘴角,脸上呈现着可爱的微笑。它叫安妮,可它那时并不知道。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个女孩走进了这个小店。它打量着店里的玩具,忽然,她的目光落在了它身上,眼睛里流露出欣喜。她喜欢它,于是,她就把它买回了家.

每天,她都和安妮一起玩,一起睡,形影不离,把安妮当成了自己的亲妹妹。安妮睁着它那水汪汪的大眼睛,微笑着看着它的小主人,它把她当成了姐姐,它感到它和她在一起生活很快乐。

可是,快乐的时光总是容易过去,一场大病夺去了女孩的生命,女孩永远地走了。而安妮,也被当作废品扔进了垃圾箱,一辆垃圾车把她拉走了。它被挂在车的把手上,清冷的风把它的身子吹得一飘一飘的。它望着女孩的大房子,回想起曾经与女孩共同度过的那些快乐的日子,心中有着难忍的痛。

很快,它被垃圾车运到了一个垃圾场,它被抛到垃圾堆中。堆积如山的垃圾在焦烁的阳光下散发出刺鼻的腥臭味,安妮洁白的脸上沾满了污垢,精致的布裙也变得肮脏不堪。它静静地望着蔚蓝的天空,它想哭,可它只有微笑。

一个充满阳光的午后,一个穿着漂亮的女孩发现了安妮,把它用一个白手帕包起来,带回了家。女孩很仔细地把它洗干净,放在一个小桌子上,笑咪咪地望着它。安妮感到这位女孩就像它曾经的小主人,它又得到了快乐。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女孩买回一个比它更漂亮的洋娃娃。从此,女孩每天就陪伴着洋娃娃,再也不理安妮了。安妮的脸脏了,没有人给它去洗,孤独的安妮,再也没有人去陪。一次暴风雨过后,被遗弃在窗台上的安妮被风卷走了。

安妮被风吹到了空旷的原野上。它仰头望着天,天还是那么蓝,云还是那么淡,安妮的耳边似乎听见,一个熟悉亲切的声音正从遥远的天际向它呼唤:“安妮,安妮!”过了一些时候,一阵疾风吹过,安妮随风飘向空中,向着那个女孩呼唤的方向飘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时光一点点地流逝着,没有人知道安妮后来怎么样了,也没有人知道安妮又被风吹到了哪些地方,更没有人知道,安妮那张白皙的脸上,是否还挂着那淡淡的、甜甜的微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永远的流浪者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你尽管说吧

你尽管说吧

说你爱我 或者不爱

你尽管去选择那些

难懂的字句 把它们

反反复复地排列开来

你尽管说吧

列蒂齐亚 你的心情

我都会明白

你尽管变吧

变得快乐 或者冷漠

你尽管去试戴所有的

复杂的面具

走一些曲折的路

你尽管去做吧

列蒂齐亚 你的心情

我都会明白

人世间尽管有变迁

友朋里尽管有

难测的胸怀 我只知道

列蒂齐亚 你是我

最初和最后的爱

在迢遥的星空上

我是你的 我是你的

永远流浪者

用漂泊的一生 安静地

守护在你的幸福 和

你温柔的心情之外

可是 列蒂齐亚

漂流在恒星的走廊上

想你 却无法传递

流浪者的心情啊

列蒂齐亚 你可明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的坐票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车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记忆永远的记忆

全文共 893 字

+ 加入清单

还记得昨天,那个夏天,微风吹过的一瞬间,似乎吹翻一切,只剩寂寞更沉淀;如今风,依旧在吹,秋天的雨跟随,心中的热却不退。仿佛,即使闭着双眼,熟悉的脸,又会浮现在眼前。特别是当我看着这张照片时,那些事仿佛就是一分钟前发生的。

那天,是我们小学毕业前的最后一个日子,我们跟着老师来到南岳山森林公园,虽然,那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是,却承载了我们太多的记忆

刚进门,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在我的提议之下来到了玩碰碰车的地方,我和毛珍妮一辆车,熊志崴和李文锦一辆车,龚静一辆车........我们全部准备就绪后,“战争”开始了,在这个小小的空间中,我们似乎成了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忘掉了考试的压力,忘掉了即将分离的痛苦........

我们都“疯了”,特别是我和龚静,把前方“敌人”熊志崴和李文锦的战车逼到了角落里,随着“啊”!地一声“惨叫”,他们的车撞到了护栏上,“战争”也结束了(五分钟时间到了)

就在大家津津有味地回想刚才的场景时,闫止戈又提出了一个建议:我们一起去玩摩天环车。大家又兴致勃勃地去了,随着摩天换车速度一次次提高,李雪飞等同学的叫声就随着它接连不断,只有汪绿筱像个没事人似的向我们招手,因为她曾经玩过一次。

下来以后,闫止戈都快哭了,可是偏偏在这个时候,杨老师又要我们来拍照。所以,就在她哭丧着脸的时候,永远的留下了这一瞬间。其他人也都是形态各异,我们的班长大人张浩,脸微笑着,眼睛“深情”地看着远方........体育委员袁丹宇正开心地喝着饮料,学习委员李文锦手无力地举着,脸上勉强露出一丝微笑,可能是因为摩天环车太快,吓着了吧!女生们都笑得非常灿烂,就好像所有的开心事都留在了今天。是啊!我们大家能在分别的那之前,留下这样美好的记忆,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两位老师双手做着胜利的手势,仿佛今天是她们最快乐的一天。

拍完照后,大家来到了山脚下,先后又玩了双人飞天,激流勇进等项目,把所有的能量都留在了这一天,所有的记忆也都在这一天戛然而止........

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这天发生的所有事将会永远保存在我的脑海中,不会丢失。我会永远将它藏在日记本的第一页。这个夏天,将会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远的怀念”主题征文比赛活动征稿启事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为弘扬郭永怀同志崇高精神,激励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时代先锋,决定开展“永远怀念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一、主办单位

中共荣成市委组织部

二、征文对象

全市广大市民

三、征文主题

以“永远的怀念”为主题,结合学习郭永怀同志崇高精神,阐述对郭永怀精神、党性观念的认识、感悟。

四、活动时间

1、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16年11月15日。

2、评选时间:2016年11月下旬。

3、颁奖时间:2016年12月5日。

五、征文要求

1、作品必须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题目自拟,体裁不限,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整体生动形象、能引起共鸣。字数控制在2000字以内。

2、格式要求:标题采用方正小标宋二号,一级标题采用黑体三号,二级标题采用楷体GB2312 三号,三级标题采用仿宋GB2312 三号加粗,正文采用仿宋GB2312 三号,阿拉伯数字采用Times New Roman;页边距上下左右统一为30 mm,行距统一为固定值30磅,段前、段后间距为0。

六、投稿方式

1、网络投稿:将作品电子版文档发送至rc100@163.com,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征文比赛投稿”。

2、纸版投稿:将作品邮寄至荣成市委组织部组织科,地址:荣成市伟德东路6号市委办公楼314室,邮编:264300,电话:7562115,来信请注明“征文比赛投稿”。也可以直接送至市委组织部组织科。

七、评奖方式

组织专家成立评委组,对收到的征文进行评选。

八、奖项设置

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8篇,分别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优秀征文将在《荣成时讯》、《荣成文艺》、“荣成先锋”微信公众号等刊登。

九、其他事项

稿件中请注明作者单位、姓名及联系方式。投稿者应保证报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权利,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投稿者本人承担。

中共荣成市委组织部

2016年10月1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永远的丰碑四年级作文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看到狼牙山时,就会想起当年的5位壮士屹立山峰,声音回荡着整个山谷,气壮山河!

——题记

你听说过狼牙山五壮士吗?你知道他们的感人事迹吗?你读完他们的感人事迹后,有什么感受吗?当两条路呈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会选择哪一条路?一条是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却牺牲了群众;另一条是明知死路一条,却保住了群众的性命。我想许多人都会选择第一条路,因为大多数人都贪生怕死,而选择第二条路的人寥寥无几。而狼牙山五壮士斩钉截铁的选择了第二条路,他们面对死亡,英勇无畏,谱写了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乐章。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课文,名叫《狼牙山五壮士》。课文主要讲的是1941年的秋天,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联队撤离,把鬼子引上绝路,并在山上和鬼子进行了浴血奋战,在弹尽粮绝的情境下,他们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当读完这篇文章,我十分敬佩这五位壮士。我读到“诱敌上山”这部分时,他们明明可以选择一条保全自己性命的路,而他们却把生的希望寄托给了他人,把生死置之度外,走上了一条死路,我对他们的选择不由得升起了敬佩之情。

当我读到了“顶峰歼敌”这段时,他们把石头像雹子一样砸下来,使敌人抱头鼠窜,让我无比的振奋,热血沸腾,充满了对敌人的仇恨。

当我读到“英勇跳崖”这段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五位壮士不怕牺牲,英勇跳崖,他们在中国人的心中树立了永远丰碑,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缅怀先烈,我们无比悲痛。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怎能对得起先烈的英灵呢?我要珍惜好今天的幸福生活,以先烈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做跨世纪的接班人。将来让祖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记忆_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日升日落,暑去寒来,一次次欢笑与泪水的记忆已经从我的脑海中逝去。唯独那一件事,我永远都不会忘却。

“学习委员,帮我去搬一下办公室的书。小爷现在要去参加一个逼格特高的会议,所以都靠你了。”吊儿郎当的语气,丝毫没有一个班长的气派,“如果实在搬不动,你可以去找副班帮下忙。”

“可是……”我欲想插一句嘴,却被他无情地打断了:

“好的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拜!”班长像一阵狂风,嗖的一声,就从我的面前消失了。我的班长的外在实在难以相信他是个班长。他面容精致,如若只是看脸,你竟会觉得这是一张女人脸,实实在在的美人胚子。从来不穿校服,从来都是随意的日常装,平时就爱看点漫画书,和同学们谈几句天什么的,他似乎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什么都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

但在就是这个吊儿郎当的人,似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我们努力奋斗几年都得不到的:钢琴八级、小提琴六级、大提琴三级、作文比赛一等奖……并且带领着全班,年年在激烈的比赛中,夺得“三好班级”的称号。

“嗯……”我望着走廊,呆呆地应了一声。我的心里油然而生一阵不甘与嫉妒,为什么这个吊儿郎当的班长会拥有这些?明明他都不努力,却拥有令人嫉妒的天资?我的心里总是和陆昱霖作对。就是这回吧,他叫我去帮下忙,我偏不帮!到时候就和班主任说他经常不认真负责,连搬个书都要找……哈哈!想想都有点小激动呢!

走到办公桌前,抱起作业本就要回教室,可是桌上的一本班级总结册引起了我的注意。班级总结册!那不是班长才写的玩意儿嘛。怎么?我们班这个不靠谱的班长--陆昱霖也会按时向老班交班级总结册?我立刻起了坏主意。嘿嘿,瞧瞧陆大少爷写的是什么破玩意儿,像他这样不认真的人,平时写个作业什么的都是用草书,班级总结册难道能写出个人样来?要是我把这些在班里宣扬宣扬,定会让班长出丑!于是一只胳膊夹着作业本,另一只胳膊慌乱地翻开了班长上交的班级总结册。“啪---”正当几行字映入我的眼帘,胳膊夹着的作业本忽地掉到了地上。鼻子又酸又涩,像是在鼻腔里塞了几颗酸死人不偿命的“秀逗”零食。泪水在眼眶不断打转,终于冲出来了。“2月1日晴今天大家过的很愉悦,可惜小东一脸的闷闷不乐。我估计是在为上次的事儿生气呢,希望以后学校可以管制一下校园暴力事件,不要再让……”清秀的字迹,班长平时的嘻嘻哈哈全然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工工整整的班级总结册,蕴含着班长对班级的责任心与对同学们的爱。

没想到啊,真是没想到!

寂,很久的静寂。我呆了,真的呆了。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班年年可以得到三好班级的荣誉,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班什么比赛都金榜题名,我明白了……我什么都明白了!清晨,一缕斜阳射在爬满露珠的嫩芽上。班长,您就像太阳,照亮了时间所有的黑暗,温暖了一颗颗冷漠的心。“班长,谢谢您温暖了我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永远的传奇——苏武

全文共 244 字

+ 加入清单

好一个永远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雄哉,那一段将永传史册的千载颂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永远的怀念郭永怀

全文共 9507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唯一一位在导弹、核弹和卫星都做过卓越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唯一一位获革命“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题记

郭永怀,生于1909年,山东荣成人,中国共产党员,国际著名的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长期从事航空工程研究。发现了跨声速流中的上临界马赫数,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中的变形坐标法,即国际上公认的PLK方法,为人类突破“声障”,实现超声速飞行解决了重大理论问题,倡导了我国的高超声速流、电磁流体力学、爆炸力学的研究,培养了优秀力学人才。担负了国防科学研究的业务领导工作,为发展我国的导弹与核弹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68年12月5日,因飞机失事牺牲,其骨灰被埋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他的塑像下面,陪伴他的还有与他一同牺牲的忠实警卫员牟方东。

郭永怀生平

郭永怀幼时聪慧,勤奋好学。1929年夏,进入南开大学预科班学习。1931年,郭永怀转入本科,攻读物理。1933年转到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1935年毕业后,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永怀曾回家乡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沦陷,郭永怀又辗转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半工半读,在那里,基于科学救国思想,他放弃了原来的光学专业,转入航空工程系,学习流体力学。

1939年,郭永怀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生。经过一些波折,于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格指导下从事研究。他仅以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可压缩粘性流体在直管中的流动》的论文,并获得了硕士学位。1941年5月,他又来到当时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在航空大师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工作。他主动提出要进行当时空气动力学的前沿问题——跨声速流下连续解的研究,并于1945年获得博士学位。

1946年,西尔斯在康奈尔大学创办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怀前去参加业务领导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之职。他着重对跨声速理论与粘性流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了《可压缩无旋亚声速和超声速混合型流动和上临界马赫数》(与钱学森合作)、《关于中等雷诺数下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绕平板的流动》、《弱激波从沿平板的边界层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决了跨声速飞行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此同时,为了解决边界层的奇异性,他改进了庞加莱、莱特希尔的变形参数和变形坐标法,发展了奇异摄动理论,为人类突破“声障”做出重要贡献。为此,钱学森于1955年在《应用力学进展》杂志上发表文章,将这一方法命名为PLK方法。郭永怀因在空气动力学与应用数学中的研究成果而驰名世界。

1956,受人民中国感召和钱学森热情邀请,回到祖国。在国内工作的12年期间,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组织、领导国内的力学与国防科研上,并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二机部九院副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国防科委空气动力学专业组成员和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筹备组副组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1956年,郭永怀参加了制订“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十二年规划”,担任了力学专业副组长。他和力学界的其他专家一起审时度势,分析国际上力学研究的动向,并根据我国的国情,制订出学科近期发展规划与远期奋斗目标,确定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为我国随后若干年的发展方向确定方针大计。规划的实施使我国的力学研究从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论工作的状况发展到能够通过现场测试、大型实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多种手段进行重大项目研究的现代力学阶段。

50年代,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1957年,郭永怀在《现代空气动力学问题》的报告中,指出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应该是我国随后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他和钱学森极力倡导在国内开展高速、超高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和爆炸力学等新兴学科的研究。为了将这些领域的研究铺开,他在北京组织了高超声速讨论班,研究探讨了许多前沿领域的重大课题,对我国高速飞行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世纪中叶,由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和高速流动中电离现象的出现,磁流体这门新学科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郭永怀抓住这一苗头,于1961年在力学所筹建并领导了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他为这个室选定了三大研究课题:磁流体和等离子体稳定性;磁流体直接发电;同位素的电磁分离。他还以敏锐的眼光指出磁流体发电原理应当和原子能技术结合起来。这是很富有创造性的思想。他亲自参加力学所电磁流体组每周一次的学术讨论会;60年代初,他组织了北京地区高超声速讨论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问题组人员踏踏实实地学一本书,一方面又鼓励大家深入实际。他指导研究生从事这些新方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对于新学科方向的发展,他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精辟的见解。

60年代初,郭永怀指出了爆炸力学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并负责指导力学所爆炸力学室。他组织制定了第一个全国性的有关爆炸力学的规划,在爆炸力学的民用和国防应用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这一时期,郭永怀还担任了核防护新技术领导小组副组长,并直接指导完成了《三峡水坝抗核爆炸模拟实验中相似关系换算》的技术报告。

郭永怀异常重视实验研究和实验设备的建设。为了在“一穷二白”的状况下开展力学实验研究,他提出了搞实验要符合我国国情的思想。他说:“就象高能物理研究那样,我们不能搞昂贵的大型高能加速器,但可以用小型设备来观测宇宙线;我们搞气动力的,不能一上来就搞大型风洞,而搞激波管和激波风洞却是力所能及的捷径。”

郭永怀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他和钱学森、周培源、钱伟长等一道,规划了我国高等学校力学专业的设置。他和力学家们运筹帷幄,认真研究了近代力学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科的近期发展规划和远期奋斗目标,使我国力学学科的面貌大为改观,特别是近代力学科学一起步就有很高的基准,只短短的几年功夫,在某些方面就已接近于世界先进水平。

郭永怀对于国防工业和科研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涉及了许多重大的项目。

从1957年11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起,他就参加了中国科学院星际航行座谈会,大力倡导我国要发展航天事业,并就许多技术问题,如运载工具、推进剂、姿态控制、气动力、气动热等发表了许多重要见解和主张。在第四次座谈会上作了“宇宙飞船的回地问题”的中心发言,对气动减速、气动加热、烧蚀防热、回地轨道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还提出了利用举力面的设想。

在中国开始研制核武器时,他负责动力项目研究。提出了“铁条包布”的设计思想。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贡献。郭永怀还负责指导反潜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学和水洞力学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潜-地导弹、地对空导弹、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反导弹系统的研究试验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郭永怀还应两弹结合时期的需要,对我国核武器科研体制提出了重要设想。随后,当研制人造卫星提到议事日程上时,郭永怀参加了负责卫星本体设计的人造卫星研究院的领导工作。

1964年,郭永怀参加了再入物理工程的筹备工作。他认为应将再入物理现象的研究作为这个项目的理论研究方向,并明确提出建立高温物理所的主张,对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他亦费尽心血;1967年,郭永怀参加了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担任了主管技术工作的副组长。他首先就空气动力学研究院的服务对象、研究手段、重点设备、测试方法等提出了建议,并和钱学森一起为该院规划了蓝图,为以后空气动力学研究发展中心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为了发展我国的“两弹”事业,郭永怀呕心沥血,从理论到实践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多次赴现场参加准备工作。1968年10月,郭永怀再次赴青海,筹划我国第一颗导弹热核武器试验工作。在离开青海之前,他对这次国家试验进行过评价发言。当时,试验的理论方面有“过早点火几率”问题;实验方面有设计内球新结构问题;材料加工方面正考虑产品自热和装配贮存问题;在整体系统方面有“弹、伞、机”的协同配合问题。郭永怀从这次热试验的准备情况瞻望1969年和以后的任务,大胆提出今后设计要重新考虑上述各方面的问题,为我国核武器的机动、安全、和小型化指明了方向。12月5日,郭永怀从兰州乘飞机返京。当飞机在北京机场着陆时,发生了事故,郭永怀不幸牺牲,牺牲时和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用身体保护了装有宝贵科研资料的公文包。郭永怀为我国的力学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于他的杰出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荣誉勋章”,是唯一一位,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

教书育人

郭永怀一直是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不仅在筹建研究室、培养人才、建设实验设备、规划研究方向、指导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而且还身体力行,参与许多具体课题的研究。

早在回国以前,郭永怀就同谈镐生探讨过回国后如何培养力学人才的问题。回国后,他始终把培养科技人才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1956年,我国恢复建立研究生制度。郭永怀积极筹划力学所的研究生培养。在第一批招生中,他一人就带了5名研究生,以后又亲自带过几批。他主张:培养人才要“言教、身教,以身教为主”。在教学和科研中,他自己做表率,经常同年轻人一道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技术问题。在培养研究生和助手时,他注重使他们在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两个方面都得到提高。他对年轻人的指导和帮助是启发式的、循序渐进的,重点强调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本领,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在他的培养下,研究生中有不少已成为所级学术领导人或博士研究生的导师。

1957年,郭永怀和钱伟长组织并领导了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他除负责研究班的日常组织工作外,还亲自执教,讲授流体力学概论。开课前,他把辅导教员找来,亲自带领他们到有关高等院校的实验室参观,对一些关键问题给予一些启示,再让他们为课程安排一个实验计划,使这门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临毕业前,郭永怀亲自指导安排学员们的毕业论文题目,并设法每周都同辅导教员和学员碰头,了解进展情况,帮助解决问题。清华大学力学研究班前后共办了三届,毕业生达290多名。现在这些学员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各个部门,特别是在国防科研单位和重点院校的力学系或力学专业教研室,他们起着顶梁柱的作用。

郭永怀在培养人才方面不遗余力。1958年,他兼任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主任和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教授,讲授高速边界层。执教中,每堂课都凝结了他的心血。他评论和分析学者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使初入门的研究人员都深受启发,甚至终生受用。在讲到求解各种形式的NS方程时,他总是眉飞色舞,侃侃而谈,指出采用什么样的变换有希望获得成功,走哪一条路是徒劳的,会遇到什么问题,症结何在。凡听过他课的人都感到回味无穷。陆士嘉(普朗特唯一的中国学生,也是唯一的女学生,冯·卡门的师妹,也是杰出的流体力学家)也常常赶来听郭永怀的讲课。她当时曾评价说:“只有他能讲得这样传神。”在这期间,郭永怀创办了《力学学报》和《力学译丛》,并亲任主编,翻译出版了《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先后开展了新兴的高超声速空气动力学、电磁流体力学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其成果不断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

郭永怀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将自己比作一颗石子,甘愿为青年人的成长铺路。他深感大批培养优秀人才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培养学术接班人这一艰巨任务在他的工作安排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这一点。1961年,他曾写道:“当前的打算是早日培养一批骨干力量,慢慢形成一支专业队伍。”随后他欣慰地说:“由于几年的工作,已经见到效果。”

人民的科学家

郭永怀是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漂洋过海的。受聘于康奈尔大学时,他就向校方表示“我到贵校是暂时的,将来在适当的时候就要离开”;为此,校方不让他从事机密工作。但空气动力学,特别是令人烦畏的数学难题,又不得不请郭永怀处理,他们便要郭永怀填一张表格,在“如果发生战争,是否愿意屡美国服兵役?”一栏中,郭永怀填写了“不”,对于让他申请加入美国籍的来信,一概置之不理。为此,他没有查阅任何秘密资料的权利,但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郭永怀从未流露出任何一丝悔意。

知郭永怀者莫过钱学森。当时已任力学研究所所长的钱学森,于1956年6月写信给郭永怀,盼他回国的急切之情跃然笔端:“永怀兄,我们现在为力学吧,我们已经把你的大名向科学院管理处‘挂了号’,自然是力学研究所,来,快来,快来,请兄多带几个人回来。”

“我们一年来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们想您们也必定会有一样的经验……

自然我们现在是‘统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写志愿书,请您只写力学所……我们拼命欢迎的,请你不要使我们失望”。

1956年9月30日,郭永怀和妻子李佩等科学家历尽千难险阻离开美国,到达罗湖边防站,他们终于踏上了祖国大陆的土地。

回到北京,郭永怀便很快见到了先期回国的钱学森,他兴奋得流下热泪。钱学森推荐他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

不久,周恩来总理在中南海接见了郭永怀,问他有什么要求,郭永怀焦急地说道:“我想尽快投入工作”。

回国后,郭永怀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高超空气动力学、爆炸力学、电磁流体力学、飞行力学和固体力学的研究和指导工作之中。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从不休息,经常是早出晚归,整天埋头书案,工作是他最大的乐趣。甚至连听音乐的时间也没有了。从美国带回来的两箱新唱片一直未拆封,后来他全部送给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爱好集邮,自清朝以来的国内外邮票整整搜集了3大本,后来全部送给了国家邮政总局;他十分喜爱摄影,现在也顾不上了。

1957年初,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约见钱学森,让他推荐工程力学方面的技术负责人人选,钱学森毫不迟疑地说:“我看郭永怀完全可以胜任!他学术造诣很深,而且作风正派,工作扎实。”当时力学研究所的年轻学者回忆说,他们当时有疑惑,因为郭先生在美国学的是空气动力学,他没有摸过原子弹,美国人是绝密的,苏联也是绝密的,他怎么懂啊?实践证明,郭先生确实完全担当了信任。

据钱伟长先生回忆,那时很多人是教育救国论者,认为国家要脱去贫困落后只有大办教育,培养几百万大学生。郭永怀不例外,也就是这样想的。但他回国后一看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短短几年,就以发展生产建设国家为目标,建立了科学院、几百所大专院校和几百个研究所。新中国蓬勃兴盛的景象,使他无比欣慰。当国家要求他主持力学研究所和参加两弹工作时,他当然是欣然应命,努力从事了。

1957年,郭永怀还发表文章说:“自从1949年人民政府建立以来,买办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工具被逐出中国大陆,广大的人民就真正地抬起了头,有了办法,有了保障,这个保障便是中国共产党。这几年来,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了辉煌成绩,连我们的敌人也不能不承认。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时代,我自以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革命队伍中的一员,我衷心希望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早日实现现代化,早日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对鼓舞全世界的革命人民。”

“由于执行了百家争鸣的政策,对所有问题我们都虚怀若谷,不经过讨论,就没有定论。对每一个方面我们需要权威,但是权威不能专有真理。这点,我相信一年以来,已经是做到了。”

1958年,教育界展开“教育革命”,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运动中也出现了“左”的倾向。有些人通过向空中扔十字架用库达-儒可夫斯基定理不好解释,就认为这个定理不对了;通过观察荷叶上的水滴可自由运动,就说NS方程的边界条件是不对的;通过当时的设计部门说,飞机的阻力现在还不能用边界层理论算,就认为边界层理论没用。他们请来郭永怀,想让他赞同这些“新发现”,不料郭永怀说:“我常想,一个新发现,要推翻什么东西,应该有以下工作。第一,要经过慎重的思考,你们说的问题,没有经过慎重的思考,只看到了表皮现象,就做结论。第二,要有真正的胆识,敢于做研究。你们对荷叶很有胆量,但不是科学的胆识。第三,要有毅力,可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要有非搞清楚不算完的毅力,你们不是这样,是凭一时的热情冲动”。既中肯又有理有节,反对了“左”的倾向,又教育了青年。

他曾不止一次地对青年们说:“我给你们提的建议看法仅供你们参考,不一定按我的办法做,一切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郭永怀回国后指导的研究生之一的李家春院士(中科院)回忆说,当时郭先生刚回国不久,许多专业词汇还不能准确地用中文表达,但他坚持每次授课必用汉语。遇到一些专业词汇,常常说出几个译名,问听课的学生和助教,当他的译名得到认可时,郭永怀像学生做出了一道难题那样高兴。他的另一个学生俞鸿儒院士(中科院),记得郭永怀第一次与他们谈话的时候,曾经给他的学生一种“特权”,只要是学术问题向他请教,什么时候都可以。

张涵信院士(中科院)回忆:“彬彬有礼的郭永怀先生,对力学工作十分严肃认真。他甚至连Supersonic是翻译成超声速还是超音速,Euler的名字为什么翻译成欧拉等讲究。他主张读经典著作,他说这Prandtl的时代是流体力学的丰收期。Prandtl本人是个大权威,有学识有经验,书写得全面深刻,因此应该学习他的‘流体力学概论’。”

1963年前后,当时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张涵信同志投寄了一篇由他和郭永怀先生联合署名的论文,经审查通过后送请郭先生最后定稿时,他大笔一挥把自己的署名勾掉。并表示:“国外的工作条件比国内优越得多,如果不是为了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我何必从国外回来!说实在话,我从回国之日起,已把个人科研上的得失置之度外。我认为不署名有利于青年人增强独立工作的意识,有利于他们迅速成长。”

钱伟长被划为右派后,郭永怀仍委托他做不记名的力学学报审稿工作。曾有一名牌大学的教授投稿给《力学学报》,经钱伟长先生审阅,发现有很多基本的力学概念是错误的,并认定论文中有51个错误,认为该论文不家发表;论文作者竟然提出“左派教授的文章不许右派教授审查”的无理要求。郭永怀先生义正词严地说:“我们相信钱伟长的意见是正确的,这和左右无关”。钱伟长多年后回忆这段往事时,仍然激动不已。他说:“这才是堂堂正正的正直学者”。

1961年7月,他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得知后,一上班,他就喜笑颜开地对对事说:“我入党了,像我这样的人,在美国学习、生活、工作多年,家庭出身又是地主,我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对我是多么的信任……”同事说:“祝贺您!祝贺您”,他谦虚地说:“我刚入党,是个小学生,你是老党员,你是我的老师”

他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和当选为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之后,有位年轻同志打趣说,郭老当大官了!没想到一向为人随和的郭永怀竟板起脸来说:“我们回国的目的都是为了报效祖国,你们乃至二三代科学工作者都要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铺路石,要有思想准备吃苦受罪,不要为名利所累!”

中央出于对科学家的保护,认为郭永怀等科学家外出不宜乘坐飞机,要乘坐火车。为了节省时间,郭永怀总是乘坐飞机,尤其选择夜航,他说:“乘飞机节约时间,夜航打个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他还说:“我是学航空的,学航空的人都不敢坐飞机,那让谁来坐。”充满一种谭嗣同式的大无畏精神。谭嗣同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郭永怀先生就是这样一种悲天悯人、敢于担当、舍我其谁的人。反观今天一些改革家,改革失败让别人来承担代价,自己越改越富,群众却被越改越穷。

成功的奥秘

郭永怀的学生辈同事郑哲敏院士(中科院)回忆说:“郭先生在国外主要是从事理论工作和解析工作,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他选定的课题都是国际上的难题。他不畏艰险硬是坚持用解析方法把它们做到底,得出重要的结论。这些工作使他在国外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为此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位单纯的理论家。使我感到意外的是,他也很重视新技术和实验工作,而且为新成立的中科院力学所带来了新技术和实验手段。这至少包括当时世界上出现不久的激波管技术和等离子体动力学。后来我了解到,原来在郭先生准备回国之前,他曾经专门考察过他认为为我国科学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和新领域。”

郑哲敏院士和李家春院士在《科学和技术结合的典范――纪念郭永怀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一文中恰当的总结了郭永怀先生一生的工作,“他总是将当前有重大应用背景的科学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同国家结合民族利益紧密相关的问题;他善于通过观察和思考,提出既能反映问题本质,又能具体进行定量分析的简化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他能运用一切现有的有效数学手段,或研究和发展新的数学方法,得到满足工程需要的解答;分析所获得的结果,深入研究其中的规律,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工程实践。这是他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关键。”

郭永怀先生在国外求学期间,曾师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数学系主任辛格教授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他们都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的传人。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于20世纪初发源于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由知名的数学家菲利克斯·克莱因和力学家普朗特开创,并由普朗特的学生冯·卡门将其带到了美国。理论与实际、科学与技术,数学科学与应用科学密切结合是该学派最具代表性的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风格,他们主张从复杂的扑朔迷离的问题中,寻找出最基本的物理过程,然后再运用简化了的数学方法加以分析,从而把理论与设计结合起来。郭永怀先生无论是在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制,还是授课育人无不以此为指导思想。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和民主作风也是哥廷根应用力学学派之所以很吸引人的秘诀,良好民主作风体现之一就是举办讨论班,冯·卡门受益于这样的讨论会,“在学术讨论会上,我不仅结识了许多物理学家和数学家,而且对各个科学分支――从初露头角的原子理论到沙漠的砂粒运动都怀有浓厚的兴趣,日后我不独钻一门,能从事空间技术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正是靠在哥廷根打下的基础”,并把这个优良的传统带到了美国,发扬光大。他每周主持一次工作会议和一次学术活动,每周都开,从不间断。在工作会议上,他希望每个人都报告自己的工作,不管是教授还是学生,讨论十分活跃,说错了也不要紧。“开始时,有些同学感到,怕提的问题暴露出自己知识贫乏。不久,他们便发现这种集体‘会诊’对解决问题大有好处”。现在由于郭永怀先生将这一传统带回中国并发扬光大,举办讨论班的做法已经全国遍地开花,一片喜人的景象。当年郭永怀先生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电磁流体力学研究室也组织了每周一次的研讨班,集中攻读留比莫夫的有关专著,并研讨相关的几个研究方向。讨论的气氛非常热烈,常常为一个有歧见的问题争吵得脸红脖子粗,结果总是郭先生的意见成为定论,大家常为郭永怀先生的许多真知灼见所折服。

钱学森说:“我认为郭永怀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应用力学家,他把力学理论和火热的改造客观世界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了。其实这也不只是应用力学的特点,也是一切技术科学所共有的,一方面是精深的理论,一方面是火样的斗争,是冷与热的结合,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里没有胆小鬼的藏身处,也没有私心重的活动地;这里需要的是真才实学和献身精神。郭永怀同志的这些贡献,我想人民是感谢他的。周代表党和全国人民对郭永怀同志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证据。大家辛勤工作,为翻译、编辑和出版这本文集(郭永怀纪念文集)付出了劳动,也是个证据。是的,人民感谢郭永怀同志!作为我们国家的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人民的感谢就是一生最好的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远的“六一”作文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六一”不单指我国的儿童节,也指我的班级六一班。

六一班是个大家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是共同甘苦,共同患难的朋友……曾拥有过多少欢乐,曾拥有过多少成功的喜悦,又拥有过多少失败的泪水……不管受到怎样的批评,事情过后,总会一笑代过。因为那是最爱我们的老师。

“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跪着也要给我走完”这是王老师经常对我们说的话。是啊,如今我们已经小学毕业了,他也褪去了一丝担忧。

六一班的”统治者“——王老师,是我们最爱的老师!他幽默,爱给我们讲故事。当然,我们也爱听。王老师就是一个“两面派”。上课的时候,他是我们严厉的老师,对我们管得很严;下课后,他就变成了我们的朋友,与我们开玩笑!啊,六一班的“统治者,我想你了。”

“嘿嘿……”王兄又在笑了,这位王兄是我们班的“机灵鬼”也是我们的“笑星”。他幽默的语言,搞怪的动作,常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也让老师对他哭笑不得。他的声音很洪亮,唱歌也挺好的,不过,他的歌都很怪咖!啊,六一班的“机灵鬼”,你还好吗?

六一班的小矮子——李炜。他可不是什么明星,他只是和李炜明星同名同姓罢了。”贼油”是他的外号!贼油的人缘很好,在学校里拉帮结派的有很多朋友,在我们班也不例外。他和王兄是好朋友,和我是死对头。我们一见面,就喊对方外号。他深得老师的喜爱,以至于总有一股嚣张的“恶势力”啊?“小矮子,你有没有长高?”

六一班的?”三姐妹”,在六一班可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大姐大——本人,二姐二——兰,三姐三——琴。哪里都有我们的身影。在班上,不知道多少人羡慕我们呢?如果没有我们,这个班级该有多单调啊!如今,三姐妹又在何方?啊,姐妹们,我想你们了!

曾经的六一班,已随时间的推移,消逝了。但我们的心,永远不会变。六一班,永远是最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永远的朋友优秀作文

全文共 2079 字

+ 加入清单

虚弱的做一个永远朋友

几次累的想断绝联系

却听见你说

情人比不上朋友

我只是朋友

——【永远的朋友】

永远的朋友一:

我们原先的语文老师回去生孩子了。谁来教我们这群嗷嗷待哺的“小鸟” 呢?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新的语文老师到来……

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到丽水支教的蒋老师。蒋老师来的那一天,我们51位同学包括班主任唐老师都在猜测着,猜测着新老师: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蒋老师踏进教室的那一步起,所有的谜底都揭晓了。看着这位漂亮和蔼的语文老师,我们心里松了一口气:这位语文老师肯定会对我们很松的。可是没想到老师来的当天就给我们下了一个马威。蒋老师生气的把一叠作业“砰”的一声扔到了讲台上,开始了对我们的教育。原先在我们心目中和蔼可亲的形象,一下就无影无踪了。那些“调皮鬼”见到新老师并不是好惹的,也立刻闭上了嘴巴。那节课上,蒋老师严厉地对我们提出了许多期望和要求,把原先我们许多的“不正之风”都挡在了门外,一股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进入了正常的学习状态,我发现蒋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负责的人。每天的回家作业,现在是不会有哪一个“淘气鬼”不做的。那是因为有了认真的蒋老师。

每天早上,课代表准时地把作业送到老师办公室。蒋老师就认真的开始了批改,不论是作文还是听写,每一本作业蒋老师都一丝不苟的对待。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她都会认认真真的修改,大家的作业本上满是圈圈勾勾,洒满了她对我们的心血。每当作业已经批改完了的时候,蒋老师又总会把本子仔细的数一遍,发现有同学没教的时候,蒋老师总会到教室查出来,大家才会放学回家。一次,一位同学脚受伤住院了,蒋老师经常挤时间到医院给他补课;临近期末考试了,蒋老师却感冒了。但她还坚持给我们上课,咳嗽声连连不断,嗓子也沙哑了……

一个学期很快已经结束了,假期将要开始,冬季早已经来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蒋老师的支教生活就要结束了,她也要回到她那美丽的家乡——杭州了!也许我们以后再也见不到她和蔼的面容,听不到她那循循善诱的话语。但是,我想:蒋老师不仅会是我们最可敬的老师,也是我们永远的朋友!

永远的朋友二:

还记得我们一起啃过的棒棒糖吗?还记得我们一起看过的动画片吗?还记得我们喜欢哪一个公仔吗?.......和你分开已经数年了,你是否记得我呢?

“我们要永远的记住对方,长大后一起玩.....”这句话在那个时候我们常常说起,7岁的孩子的心灵是纯真的,是开朗的。我们最喜欢樱桃小丸子了,买的书,买的包包,穿的都是她。我们就是心连心的好姐妹。记得那一次,我们一起到图书馆逛逛,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里,品尝着书香的甜蜜,我们多么开心啊!在人山人海的图书馆里,我们手拉着手,着看看,那看看。终于,有一本封面很可爱的书吸引了我们,我们同时把手伸出去,见我们都恋上同一本书,善良,温雅的你用一只闪闪发光的手抢先把书拿到了,可是却伸向我,用一种友好,亲切的眼神把书递给了我,我有些感动,连忙用我最快的速度把书扫个光,好让你早点看,其实我看出你对这本书的好奇,期待。看完了,我马上递给了你,你很开心,全神贯注地翻开它细读起来。我在旁边静静地欣赏着你的姿态,多么婀娜,多么婉转。你那微微掀起的嘴角粉粉的,体现出你独一无二的容颜。不知不觉,我自己好像沉浸在弥漫的芳香里,顿时忘了时间在走,你看完书了。我早就想把它买回家,我见你依依不舍的看着书封面,就知道你对这书有多么喜欢。可是,我自己心里也是喜欢加喜欢啊,最恨的是,书架上找不到和这本一模一样《我和我的朋友》。我们拖着缓慢的脚步一点一点向收款台走去,服务员见我们都沉默着,给我们来了一个句号:“你们谁付款啊?”服务员用一种疑惑的眼神看着我们。突然,一句充满深情的话跃出画面:“她。”她用手指着我。意思是这本书是我的。我好感动,她还是让给了我。

我们回了家,在搬家的那一天,我托她父母把一个礼物送给她,我相信,她一定会很高兴的。就这样,我们好久没见面,都差点忘了她的声音了。不过她的笑脸永远留在我心中!

永远的朋友三:

看,一身棕黄色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圆圆的小脑袋,一对黑黑的眼睛,还有一张扁扁的嘴巴,再加上一对长着蹼的小脚丫,它就是我的小鸭子“米拉”。 “米拉”可受优待了。我们把家里阁楼上的小屋给“米拉”作了房间,还把我小时候用的大澡盆拿出来,给“米拉”当了“游泳池”。我按照妈妈教给我的方法,用玉米面加上水,再找些生菜叶和在一块,端到“米拉”面前,小声地说:“小宝贝,好吃的来了,快吃吧!”它好像听懂了我的话,摇摇摆摆地向前走了两步,把嘴巴伸到大碗里,含了一大口,然后把长脖子抬起来,眼睛看着我,好像在说:“谢谢你,小主人!”再把嘴巴一闭,脖子向前一伸一挺,就把一口饭给咽到肚子里去了。 “米拉”不但吃饭有趣,游泳也很有趣。它在“游泳池”里伸着长长的脖子,划着像小扇子一样的脚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睁着大眼睛看我,好像在说:“你也下水跟我一起游吧!”看着它那可爱的样子,我也真想变成一只小鸭子和它做伴,尽情地玩耍。 我喜欢你“米拉”,你给我带来了生活的乐趣,你是我永远的朋友。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