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跟党走作文(通用20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感恩让我们感到快乐,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新区回报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感谢天地,感谢命运,感谢一切一切的所有,天地虽宽,道路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就会努力做好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恩话题年级小学生,供大家学习。

浏览

2606

作文

504

永远的桂花香作文800字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像往年一样来到外婆家,看着满树桂花夭夭灼灼,闻着桂花的清香,有种说不出的喜悦。记得小时候,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在外婆家欣赏那漫天飘洒的桂花雨。

外婆拿出几块旧布,它们似乎还散发着去年的清香。外婆知道我爱喝桂花茶、吃桂花糕,她又要为我去收集桂花了,我跟在外婆身后到了桂花树下。

外婆弯下腰地把布铺在桂花树下,推着树干使劲地摇了起来,裹挟着清香的桂花从树上翩然落下,轻轻拂过我的身上又飘然坠落在布上。记得儿时我总是喜欢坐在布上,仰着头,伸出手,任由桂花雨把我带入童话般的梦幻世界。那时,外婆在我的眼中还很高大,身体也很是硬朗,而现在,她的身形已然佝偻,她已经不再是我童年视线中走路生风的外婆了。正想着,外婆喘着气停了下来,汗珠在她的银丝之间滚动着,又滑落下去。我连忙把外婆扶到一边,学着外婆的样子奋力地摇着桂花树,摇落满树缤纷。

布上很快就堆起了一层嫩黄的桂花花瓣,如栖息的金黄蝴蝶,幽幽地散发清香。临近中午了,我们收拢起布,我抢先拿着。依然像来时一样,走在外婆的身后,看外婆一会儿絮絮地指点着地里的庄稼,如数家珍,一会儿又停下脚步,在秋风飒飒中替我收紧衣领,好像,我还是那个顽劣的、少不更事的孩童。只是,什么时候,我已经比外婆高出了一个头?什么时候,外婆的脚步变得这么缓慢了?

到家后,外婆拿来了脸盆,把桂花倒入了其中,如往年一样,把桂花洗净。她的动作变得那样缓慢,让我一阵心酸。当她笑吟吟地出来时,手上多了一碗桂花茶,茶还冒着热气,想必是外婆刚刚煮好的吧。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了桂花茶喝了起来,它是那样清香宜人。看着我享受的表情,外婆笑了,笑得那么欣慰。那是我记忆中多么熟稔的画面。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地流逝,市场上的饮料多得让人眼花缭乱,我却依然留恋那一缕清淡却弥久的幽香,那里有着清淡却弥久的亲情……

哦,那永远的桂花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走近名人,领略他们的风流倜傥;走近名人,鉴赏他们的名事名物;走进名人,收获他们的沧桑经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信仰。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人发对他的礼赞。

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鲁迅,当我走近鲁迅,我被他的冷嘲热讽所吸引,被他的凛然正义所折服,“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没错!鲁迅写的文章是刺向封建罪恶的利剑,直刺要害;是开启人们思想解放的钥匙,冲出牢笼;是照亮黑暗社会的光芒,光明普照。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他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就像那殷勤的蜜蜂,尽心尽力。鲁迅也有自已的希望,那就是渐已苏醒的人民;“希望本是无所畏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进名人,可获一点启示;走进名人,可获一点哲思;走进名人,可获一点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朋友作文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曹雪芹,和一个写《红楼梦》的大作家同名同姓,但却不同性。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她有着似黑瀑布般长长的头发,一双炯炯有神而有水汪汪的大眼睛,一只小巧玲珑的鼻子,像樱桃般的小嘴,看起来还挺可爱的。

她虽然在全班每个同学心中,普普通通,成绩永远是最差,但她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她身上我学到了不计其数的道理,她就像我的知己一样,可以敞开心扉地和她谈心,就像一支蜡烛照亮我心灵每一个幽暗的角落。

在她身上我学会了乐观、坚强。有一次,我数学考砸了,才89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神不定,像灵魂出窍似的,我无精打采的走着,而她却一副十分开朗的样子。我十分奇怪,便问:“曹,你不伤心吗?这次,你我都考砸了,回家咋么跟爸爸妈妈交待呢?我最怕听到我爸爸的叹气声了。”“孙,其实,也没关系的。考都考了,还管这多。考的好是过去的事了,考得不好也是过去的事了,何不用笑容来面对每一天,自暴自弃是没用的。现在这个时候最不可以对自己没有信心,要乐观、坚强起来。以后更加用功,好吗?开心点。”听了她像母亲般慈祥的安慰,我豁然开朗,并决定,以后要加倍努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了。

她不仅面对挫折乐观、坚强,而且被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是尽心尽力去帮助他。

有一次,我忘记带了黑笔,而且又急用,怎么办呢?这时的我像热锅上的蚂蚁—记得团图转。曹雪芹,好像读过通心术一样,一下子把我的心看透了,笑着对我说:“你是不是没带黑笔?我借你把。”说完,边递给我一支黑笔。我连声说“谢谢”,而她却说:“朋友之间,这是应该的,还谢干吗?”顿时,一股暖流便涌上心头。

我们现在六年级了,再过两个半月就要毕业考了,我们就要分开了,想起还真有点舍不得。以前,我们下课一起促膝谈心,一起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一起快乐地玩耍、嬉戏,就连上洗手间也是形影不离的。她就像我的亲姐姐一样照顾我。跟她在一起的时光是我最美好的记忆,也是我永生难忘的,和她分别的这一天要是永远也不会到来,那该多好哇!想到这儿,我不禁潸然泪下……

曹雪芹,一个平平凡凡的女孩,但在我的一生中,她那面对挫折毫不气馁、乐观开朗,在别有困难时,乐于助人的品质影响着我,我为有这个朋友而感到骄傲。“世界上的人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都有各自存在的价值,不要骄傲,也不要气馁。自己心里要有一个目标,然后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会成功的。”这个道理我想让她永远记住。

她是我永远可以相信、依靠的朋友。长大后,我也希望我们可以再次相见,再次在那棵曾经让我们有过欢笑、有过美好记忆的大树下,一起分享这人生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记忆作文

全文共 324 字

+ 加入清单

那张陈旧的照片,唤起了那天的记忆,1937年8月28日,那个“特别的日子”。

1937年8月28日那天,日军的轰炸机正凶猛地袭击着上海南部火车站。只听见“轰”的一声,原本繁华而富饶的上海市,瞬间烟消云散,只剩下一片废墟。到处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突然,发现了一个幸免于灾难的小男孩,他满身是血,衣衫褴褛,原来粉扑扑的脸蛋布满了灰尘。她坐在轮胎上嚎啕大哭,面对着眼前的一切,眼里布满了害怕和惊讶。他惊恐地说:“哥哥、姐姐、你们在哪里?……爸爸、妈妈、你们快点来救我!……”可是他怎么知道,亲人们早已离开人世了呢?她们已经活活被埋葬在废墟里。她的哭声越来越凄惨,似乎在向上天指控日本侵掠者那残忍的行为。

停止吧,战争!让我们重新回到充满阳光的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外公永远的离开了我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母亲见外公如此辛苦,便把他们接到了成都,外公没什么文化,在那儿谋了一份扫地的差事,他和另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一起扫一段大街。外公在那儿干了几个月,大街两旁的人都夸他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外公,一个多么亲切而又熟悉的字眼!可惜,我再也无源叫这个亲切的称呼,再也不能看见我那敦厚朴实的外公了,因为他已离我而去。

外公是一个勤劳的农民,人们常说:男主外,女主内,可是我的外公却是内外兼顾,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外婆有病,长期以来,都需要用药物维持她那羸弱的身体,所以,外婆几乎不干任何活儿,但外公并没有因此嫌弃外婆,反而更加关心、照顾外婆,甚是仔细,几十年如一日。

外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享过什么福。他每天清晨,天不见亮就起来,准备好早餐,煮好猪食,便匆匆地上坡干活去了,等农活干了一大半,大阳才从树尖上微微探出个小脑袋,这时外公便回家与外婆一起吃早饭,早餐后又匆匆地接着干活。有时外婆也跟着外公一起上坡,割割草啊,施施肥啊,但重活儿、累活儿外公从不让外婆插手。全家的活都压在外公身上,外公那高大健硕的身体并没有垮下来,只是经常咳嗽。

母亲见外公如此辛苦,便把他们接到了成都,外公没什么文化,在那儿谋了一份扫地的差事,他和另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一起扫一段大街。外公在那儿干了几个月,大街两旁的人都夸他忠厚老实,乐于助人,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可是,好景不长。

一天清晨,天还没亮,外婆陪着外公一起去扫街。街上只有几个稀稀落落的早起锻炼的人,就在快要扫完的时候,看见马路中间有一张欲飞欲飘的纸屑,外公便去拾,正当他弯腰的时候,一辆黑色的轿车奔驰而来,只听见“碰”的一声。这时,时间骤然停止,周围的世界一片寂静。外公被撞倒在地,血流不止,等送到医院时,检查发现,外公的下半身的骨头已经折断,有些甚至已经粉碎了,脑部受了重伤,外婆、母亲眼睁睁地看着外公永远地睡去。

一想到外公,我就不禁簌簌地流下泪来,外公辛苦了大半辈子,好不容易摆脱农村在城里做事,却断送了性命,我还未及得及尽一点儿孝心,他老人家却永远离开了我。

外公,一路走好!愿你在地下安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朋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永远朋友我们人人都有好朋友。鱼永远的朋友是水,植物永远的朋友是土壤……有名人说过“书是人类的朋友”。我就觉得,书就是我永远的朋友。学无止境,只有漫游在书的海洋里才会感到知识给我带来的快乐。书给了我启迪;书给了我充实;书让我从困境中挣脱。记得有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真的是这样,我从书中汲取了营养。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心情郁闷时,在随手翻开的书中,我看到了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曾国藩勤学的故事,使我茅塞顿开,我一直认为自己很聪明,课后不复习,完成作业也偷懒。这怎么能取得好成绩呢?先天的聪明如果没有后天的努力,聪明会慢慢泯灭,我明白了天道酬勤的道理。在生活中,书中的小常识也处处帮助我。在我生日那天,妈妈送给我一盆君子兰,希望我做人要有君子的品格。可是这盆花被我养得无精打采,叶儿都黄了,我心里很着急。我突然想到《养花三十六计》可以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翻开书一看,哦!原来花的叶子黄是缺少磷肥呀,我迫不急待的给花施肥。看着花儿一天天长大,叶子绿油油的,我仿佛也变得成熟了。当我对某些字、词不熟悉,不理解时,工具书则是我的良师。它帮我纠错,指明正确答案。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书就像心灵的鸡汤,滋养着我的精神世界,是我在人生道路上前行的动力。书不但是我的良师,而且是我永远的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歌声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空旷的蓝天下,静谧的湖水中,婉转的歌声在荡漾。震撼的音符,激昂的旋律铸就了初中生活的苦辣酸甜,谱写了人生之路的壮丽诗篇。

告别欢乐的少年时代,迎接初始的中学生活,人生新的一页日历悄然翻开,无限风景近在眼前。也许美好的童年嬉戏与丰富的少年经历,只有化作沧海一粟的岁月影痕,但我们迎来了崭新的初中生活,继承着童年的淘气,少年的天真。我们正如那喷薄欲出的太阳,跃出科罗拉多大峡谷,伴随着清脆的鸟鸣,潺潺的流水,留下美好的歌声,行走在不知的人生路上。

踏入中学的门槛,倾注了我们无限憧憬,美丽的歌声正如《日出》描绘的那样: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绚丽景象。

《伏尔加船夫曲》

“世间没有任何事情像你想象的那样十全十美。”是的,任何成功都必先经过一场轰轰隆隆的奋斗,尽管奋斗的结果并不一定完美,成功之花并不一定绽放。

初中生活就像地狱,天堂大门总是为饱经奋斗沧桑的人开着。的确,紧迫的学习生活使我们饱受狂风的侵蚀,寒雪的肃杀。挫折、失意、踌躇、迷茫时时伴随我们身边,但我们知道,彩虹的美丽在于风雨之后,宝石的光亮在于打磨之后;而成功的欢颜在于奋斗之后,只要我们洒下奋斗的汗水,成功之花必然勃勃绽放。

在《伏尔加船夫曲》里徜徉,仿佛周身的疲倦洗血了一般,成功的脚步愈近,成功之歌便愈加彻亮。

《义勇军进行曲》

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寒窗共读;多少次狂风暴雨,我们携手通行。三年的苦苦奋斗汇集无数的智慧源泉,在紧张的考场中,我们尽情宣泄,尽情放肆,铸成我们最终的胜利之歌。

“前进,前进,前进……”让我们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继续跋涉,前进的道路没有终点。

辽阔的天宇下,静谧的湖水中,胜利的歌声荡漾山谷,永远响彻人世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春天

全文共 1049 字

+ 加入清单

答应我,永远也不要忘记——这样,春天和我,才会永远在你心里。——题记

“桃桃,你为什么不开花呢?你开花的话,一定是世界上最可爱的桃花!”地上,一朵小小的月季花骨朵儿对着树上那名叫“桃桃”的桃花说。“月月你看,现在,我的周围都是盛开的桃花,我现在开花的话,岂不是……我,想等到秋天在开花。”桃桃摇摇头,抖落了花瓣上的一颗露珠,对树下的月季花月月说。 午后暖暖的,空气布满了清新的味道;阳光穿透云层,为大地蒙上一层淡淡的薄晕。泥土湿湿的,松松软软的。偶尔,会有几缕春风吹过,卷起一丝淡淡的桃花香。

听到桃桃的回答,月月先是一愣,然后,微微的一笑,说:“呵呵,开在百花凋零的秋天,一定比开在百花争艳的春天要好得多呢……我们,是好朋友吗?”月月突然话锋一转。“那当然啦!我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好的朋友!”桃桃的回答,让月月的嘴角不禁掠过一丝掩饰不住的笑容——“一定,要做最好最好的朋友啊……”

淡淡的夏风,吹动夏姑娘的裙裾,带着一丝丝荷的清香,拂过月月的脸庞。“桃桃?桃桃?”月月轻轻的叫着她,想把她从睡梦中叫醒,“你快看,我开花啦!”“嗯?——嗯?!”桃桃睁开眼——只见清爽的夏风中,一朵淡紫色的月季悄然绽放在枝头,嗯,没错,就是淡紫色,那种像日出前大海的颜色的紫色;那纤长的花瓣像参加晚宴时的长裙;花瓣上的露珠,则像是裙摆上的珍珠——很少见的品种呢。 “哇,月月你好漂亮呢。”桃桃惊奇的瞪大了眼睛。

月月难得的咧嘴一笑:“呵呵……是吗?”

当秋风吹来的时候,桃桃知道,自己,应该开花了,而月月的花瓣,则在一日日的枯萎。“月月,你说我开花会是什么样子呢?”很突然的,桃桃问月月。“咦?桃桃你,要开花了吗?”月月的表情既惊讶,又带着一点点的伤心,“你……”

黄昏,终于到来了。太阳敛起了自己的最后一点光芒。“桃桃……”月月的声音小小的。“月月?!月月你怎么了?”桃桃看着月月枯黄的花瓣,不禁喊了出来。月月听见了桃桃的声音,抬起了头:“桃桃,答应我,永远、永远也不要忘记我——这样,春天和我,才会永远在你心里……”“嗯!”桃桃拼命的点头,“月月,不要离开我好不好?看我开花好不好?”“抱歉……桃桃,不过,我会在天上看你开花的……”当秋天真正的来临时,北方萧瑟,落叶纷飞。可正是在这荒芜的秋天,也就是月月离开后的第二天,桃桃终于绽开了自己珍藏许久的花瓣——五片娇俏的花瓣,纤长细嫩的米黄色花蕊以及梦幻一般的粉照亮了一片晦暗的秋叶。月月,我开花了,你看到了吗?月月,我会把你和春天一起,记在心里,永不忘记。是的,永不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笑,是一种美妙的神态,也是一种充满爱心的鼓励。一个微笑能给人带来巨大的变化。世界上的微笑无穷无尽:有蒙娜丽莎的微笑、空中小姐的微笑、孩童纯真的微笑……但使我刻骨铭心的,是我的阳光表姐的微笑。

我的表姐很特别。别人爱玩的事情,她都不爱玩。别人在玩时,她已经在看小说了。别人在看小说时,她已经在写小说了。但不管什么时候,表姐脸上总挂着微笑。所以表姐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了。

我的表姐在世时,是一个喜欢用微笑来鼓励别人的人。记得有一次,我一不小心把期末测试考砸了,很多人都笑话我,我难过极了。直到她带着微笑来到我的身边对我说:“你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如此伤心难过,真不像个男子汉。你应该在这次的测试中找出原因,查漏补缺并加强学习。我相信你是最棒的!”又一次期末考到了,我用最好的成绩证明了我的实力。当然,我明白,是表姐的微笑给了我动力,让我能重新振作起来,表姐的这个微笑将深深的刻在我的心里。

三年级时老师让我们参加“粤星杯”作文比赛,那时候我还刚刚学会写作文,就乱七八糟地搞了一篇。表姐当时看了眉头皱起,我忐忑不安的想:完了!这次表姐要生气了,这么糟糕的作文别人看了一定会生气,何况是对我期望很大的表姐呢!使我惊讶的是,表姐没有用生气的目光看着我,反而用慈祥的眼神加上温柔的微笑,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经过她一次次的点拨,我终于写出了一篇还算不错的文章。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场车祸,夺走表姐宝贵的生命。命运总是戏弄人,这使我们所有的亲人都受不了。当我听到这个噩耗时,犹如鸟儿离开了无边无际的天空。我们都痛不欲生、寝不安席,抱怨命运的不公。即使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可每次我作业不懂时,我就会想起表姐带着微笑耐心地给我解释,我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每当蝴蝶飞过的时候;每当春风吹过的时候;每当花儿凋谢的时候,我依然忘不了你的微笑。你的微笑我永远不会忘记!也永远不可能忘记!因为这微笑是永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永远的守护天使作文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想起你的微笑,我永远守护天使……

——题记

你,一个黑黝黝的女孩,

你,一个永远微笑的天使,

你,一个喜欢扎着麻花辫的精灵,

你,一个永远的守护天使……

我恨,

恨一段尘封了五年的友谊;

我恨,

恨以前不了解你;

我恨,

恨以前为什么不接受你的微笑;

但是,

当我们分离的那一刻,

心中突然涌出一片波澜,

封尘往事突然历历在目。

当别人欺负我时,

是你,为我主持公道;

当别人不相信我时,

是你,永远相信我;

当我掉进绝望深渊时,

是你,用希望之光把我拉上来;

这时,我才发现,

你才是我的守护天使。

想亲口对你说:

谢谢!

可惜,我们已不再一起,

五年同窗,友谊相容。

请原谅我这么晚才发现:

你的善良。

你会恨我吗?

哦,

我相信你不会,

因为,

你是我

永远的守护天使……

[永远的守护天使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的清明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清明了,在之前的愚人节中,老师说这是我们的生日,而我们却趣称说清明才是我们真正的生日。老师天天说扣除节假日扣除节假日,实际上也就是在不补课的情况下多放三天而已……过了清明节,就过了三分之一,我在静静的等待那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到来……

几天前网上买的鞋物流居然没有一点更新,无奈我只好选择退货。本想之后就再买一双的,但是我太懒了,硬是拖到了清明节那天,结果上午刚买完,下午就发现清明买鞋同买“邪”。虽然我不是封建迷信的人,不过这也不太吉利了。

妹妹本来要上幼儿园的,看我没去上学,硬是装肚子痛不要去,爸妈只好妥协。之后我就觉得留她是个祸害。果然不出我所料,刚过了两点,她就闹着要出去但父母当时有事,不带她,于是自己躲在房间哭,但是妈妈觉得之前太放纵妹妹才才养成这种性格的,所以这次怎么也不同意,结果她又到我房间阳台上去摔凳子砸东西,撕我的试卷,之后我回来真想掐死她。

后来这场闹剧终于结束,我对她太失望了,希望她自己能明白自己的错误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永远的那点绿作文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梅兰竹菊,在古代被称为“四君子”,为人们所赞美,但在这四个名家中,我却最欣赏竹。

在古人看来,竹子的品质可以用一句诗来概括“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我看来也是如此,竹子长在土里就永远立住,无论遭受怎样的风吹雨打,它都如一根擎天柱支撑着天和地,毫不动摇。它从那一点点的竹笋,最后长大成人;从那孤零零的几颗,最后成为一片绿的海洋;从那柔嫩的身躯,最后成为一把参天绿伞。从弱至强,漫长而又短暂,转瞬即逝间便成为一个绿巨人,一个群体,一个部落。从那一点点的绿,到风一吹便“沙――沙――”作响,变成绿的海洋,让人肃然起敬,再也不敢小视它的存在了。它是顽强的,它不屈于自然,不奢于完美,不需要肥料,只要有点土便足矣。即使是在怪石林立的环境中,它也能发芽、生长、成才,漫山遍野,似山洪,飞泻千里。

竹子,它不但生命力顽强,还迎难而上不屈不挠,决不退缩。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它是如此不畏艰苦,冬至之时,其他树都低头不语,甚至把肢体都给抛弃了。而它柔而不脆,刚而不硬,似水,潺潺而过;似风,飘飘然然;似棉,顺手而去。再多的雪,也从它身上滑下,不能把它压断,他依然守卫在那儿,就如同一个忠诚的卫士,在那傲然挺立,忠于岗位。

但在我看来,竹子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晚年啦!经历岁月的洗礼,他长大了,变得粗大高壮。可以做成水烟筒,“咕噜、咕噜……”,可好听了,这样烟味淡了,还多了一丝大自然的清香。它也可以做成雕塑供人欣赏赞美;可以用来铺桥、造房子;还可以用来造纸、做筷子……你牺牲自己,为人民造福,可真是像“雷锋”一样乐于奉献啊!

竹子,是那么顽强,那么勇敢,那么乐于奉献,是在我心中那不可抹去的,是永远留在我的心中的那点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远的歌声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自古到今,自国外得到国内的伟人们,他们对生命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感悟。而我却把生命比喻成了永远歌声

生命如五线谱,每一条线都是我一生中所过来的岁月;生命如音符,每一个音符是我岁月所经历的道路;生命如声音,每一个音节是我道路中的精彩的回忆;生命如歌声,五线谱+音符成了我的歌与我的声音谱写了生命的乐章。这篇乐章中的扉页有一则故事,我把它命名为“永远的歌声”。

一日晨曦,太阳早已普照大地,远远望去,河面上像鱼鳞般,亮着闪闪的银光。一位淘气的小男孩脱开母亲的手,他看到对面的那朵野菜花就横冲直撞的穿过马路,他母亲为他捏一把汗。当小男孩摘过那朵野菜花,当他还向回到母亲身边时……

一阵急促而又沉重的刹车声混夹着喘不过气来的喇叭声随风飘来,只见一位年轻人丢下他的心爱的自行车,奋力的跨过躺在马路上的斑马线,他的手和脚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更本没有任何得停顿,整个人就像一阵风的飞驰而过。他想用自己的身体挡过小男孩,一只手抱着男孩,一只手张开着,他的脸已经有些紫的发青,红赤得嘴唇,开始转白。因为他连喘口气都来不及,正当他想换气之时,车已经把它撞出了2米外,小男孩正好被丢在铺满绿草的花坪中,年轻人的鼻子里,嘴里都流出了英雄般的鲜血湍湍流过,流过了车轮下,流过了满条马路,流过了每一个人的心里。当120,110到时,小男孩惊呆的坐在草坪中,眼角挂着泪水,手中还拿着落叶的野菜花……

那位青年虽然在那一刻选择性的思想中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将成为永远的歌声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直到永远,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永远的诸葛亮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挥一挥羽扇,纶巾长袖,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悄然而去;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写出对蜀汉最炽痛的夙愿,笔落人息。

他可以与曹操共事,在赤壁中谱写下生命的赞歌,一统天下,享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

他可以与孙权为伍,在江东里励精图治,雄霸一方,安居乐业,碌碌终生。

但是,他没有。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安逸与忧劳之间,站在碌碌平庸,富贵一方与劳作一生中间,他抛却了达官显贵,选择了赤胆忠心。

刘备,何德何能,这个懦弱到只剩下哭的君主,几次负他的规劝。因他,所有人败走长坂坡,被曹操穷追不舍;因他,痛失栋梁之才庞统,被刘璋欺凌屈辱;因他,十万大军毁于一旦,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而这之前,他不曾劝过刘备吗?但刘备又怎样?懦弱,犹豫,义气用事,让多少人蒙受莫大的屈辱。最后不争气地死于白帝城内······死之前,刘备告诉他:“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他,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光复大汉,精忠报国,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给历史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 好一个诸葛亮:他用睿智,铭记下对蜀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好一个诸葛亮:他忘却了昔日山野村夫的闲云野鹤,用铁骨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蜀汉,造就伟岸。然而天妒英才,一场大雨,功亏一溃,天注定要来索要他性命,他还是没能实现刘备托付给他的几代英杰的重任。伏龙,最后还是沉眠在五丈原中······我终于懂了:忠心,才是令那历史凝聚的永恒。

雄哉,那永远的诸葛亮!美哉,那一把羽扇划下的千古传奇!伟哉,那撼动千万人的忠心!永远的诸葛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永远的朋友小学六年级作文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六年的时光转瞬即逝,我想抓住时间的尾巴,它却早已溜走。六年生活里,所有快乐,难忘的时光一直烙印在我的心里。再见,同学们;再见,308!

未来,我的初中,是一片荒草丛生,梦的道路,需要自己去开辟;它,有多长,需要自己去测量。今天的分别,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相聚。我们只有放下过去,抓紧未来,才能不被被别人打败。追逐梦想,已经起航。

六年过去,即将分别,我只有珍惜现在,才能不带着遗憾离开母校。班上的同学也都变了,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经常打打闹闹,这个告状,那个告状,但现在我们手拉手,互相游戏。即将分别,又何必再横眉冷对呢?

最舍不得的是我的好朋友:王卓,每当我们高兴地游戏时,内心深处总会浮起一丝伤心。真有一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感觉。

于是,我和他互相约定,一定一起考上江声,到时候,我们又可以一起苦,一起乐。有缘自会再见。

[永远的朋友小学六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记忆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方下中学王老师的《遥远的麦子》一文,也勾起了我尘封心底的回忆。是呀,多少年不曾抚摸那喜悦的麦穗了,又有多少年未曾亲吻过那诱人的芬芳了。曾记否金色麦浪下的嬉笑玩耍?曾记否广阔田野上机器雷鸣般的轰响?曾记否打麦场上的石碾“吱扭扭”的怪叫?一切仿佛就在昨天,一切又好像那么遥远。

“甜树棒,甜冰棍了……”每当听到这样的吆喝声,打麦场的孩子们就会蜂拥而至,你一角,他五分,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躺在金黄的麦穗上,看着蔚蓝的天空,嘴里品尝着美味,别提有多惬意了!这时的我们最安稳了——因为甜棒、冰棍是我们的最爱,谁也不舍得让它漏掉一滴。于是“哧溜哧溜”成了这时最动听的旋律。舌头有节奏的吮吸成了最富有诗意的画面。吃完了冰棍,我们就再也安静不下来了。或玩过家家,或躲猫猫,在麦场里疯也似的飞跑。麦垛里,窝棚里,草山下都藏满了人,困了,累了,这就是我们最温暖的被窝。童年的时光是多么的自由。蓝天为幕,大地为床,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防备,没有太多爱的樊笼,有的只是酣畅淋漓,有的只是尽心尽兴。

如今的孩子们已享受不到了往昔的自由,如今的我们也享受不到往昔的洒脱,然而那“吱吱呀呀”的石碾声,那卖冰棒甜棍的吆喝声却能穿越时空,永远留存在我的记忆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永远的坐票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真是有趣:如果你只接受最好的,你经常会得到最好的。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坐的车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总能找到座位。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温馨提示:自信、执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旅永远的坐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永远的辛弃疾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有的人,崇尚享乐之路,骄奢淫逸;有的人,向往悠闲之路,梅妻鹤子;有的人,钟情平凡之路,平平庸庸;而你,抛开了世俗之路,去体验戎场杀敌的悲壮,感受万民箭熬的苦痛,彰显自己气吞万里如虎的志向,另辟了一条辉煌之路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年少的你,胸怀壮志朝廷的腐败,金兵的入侵,百姓的痛苦激发了你的报国之心你参了军,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气,保家卫国你,一个文弱书生,却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任

“易水潇潇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沙场征战,你勇往直前;前路漫漫,你一笑而过你决心走一条忠君报国之路

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

抗金归来,你进入了仕途你鞠躬尽瘁,欲将满腔热血洒朝廷你刚正不阿,不肯向官场的黑暗妥协,一股正气冲霄汉或许你的光芒刺痛了他们黑暗的眼睛,或许你的脚步惊醒了他们繁华的美梦,你遭到了排挤

在这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却偏要背道而驰,不甘沦落你将满腔报国之心化成笔下灵动的字符,昭示着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泱泱大气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你六十六岁高龄时,得到了起用当时朝廷正准备北伐你为此竭尽全力,并告诫统治者审慎从事,不可草率用兵但你的忠心遭到了猜忌冷落你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你愁闷,却不消极你仍一心希望抗金能够成功,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你避开了那条归隐山林的路

在天朗气清的兰亭,仰观宇宙;在人杰地灵的滕王阁,登高作赋;辛弃疾,你躲开了世俗的眼光,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从而使自己的名字由一个符号变作了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远的不可磨灭的真理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你和我,国家腐朽、落后与垮台了就要受他国、他人的欺负,就会变成殖民地、半殖民地与亡国奴,就将国将不国、家将不家,若如此同样没有你和我。

没有国就没有家,有国才有家,国好个人与家庭才好,可是这个简单的道理在过去都没有被大多数国人真正的理解与实践,那是罪恶、没落与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导致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史,过去的清政府为什么会失败呢?就是因为……造成的,待续这个历史教训历历在目、真是无比惨痛与深刻。

只有国家安定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小康幸福的生活,个人和家庭才能圆满幸福。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这应该是很知足、很满足、很感恩的事情,可是总有一些人就是不知道知足满足、不知道感恩,为了个人的一点私欲、贪欲与蝇头小利而不顾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想继续当皇帝、太上皇、土霸王、土皇帝、诸候、军阀、大官僚及想独霸、称霸和雄霸一方,这些人的这样想、这样做的行为明显就是祸国殃民、误国误民及危害国家与民族的根本利益、就是明显的在开历史的倒车,真是既可笑又自不量力,其结局自然是最终落得个失败、可怜、可悲与悲惨的下场,想搞这一套的人奉劝及早收手为好。

我们能够过上现在的这种小康的生活已经是很满足、知足的事情了,且应该要感到满足、知足与感恩才对,千万不能像少数人那样永远的感到不知足、不满足与不感恩,而只顾为了个人过上更加贪得无厌的享受、及最终发展成想追求过去帝王似的那种穷凶极恶的奢侈与享受的生活,那就绝对的不对头了,道理很简单,如果大家都永远的感到不知足、不满足、不知道感恩及都想贪得无厌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将到处都是贪官污吏与卑鄙小人,那么,国家也将很快的国将不国了及家也将很快家将不家了,故此,现在一些人无端端的抱怨与不知足、不满足、不快乐、不开心与不感恩极其是不对的,也是毫无道理与没有人性的表现,极少数人甚至因为贪得无厌的利欲熏心而最终走向了反动、违法犯罪与违法乱纪的罪恶道路,甚至为了个人的一己之私而不顾国家与民族利益,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这简直就是罪该万死了。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家就没有你和我,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以国家和民族的大局为重,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这是历史与未来永远的不可磨灭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永远的友谊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上午,我兴高彩烈地走在一条小路上。路旁的桃花树枝干上挤满了一朵朵桃花。看,这些桃花有粉红色的花瓣,金黄色的花蕊,绿色的五片小花萼……

正走到了一个拐口,我看到了一户人家的屋檐下有一个挤满小燕子的小巢。仔细一看,那些小燕子全身淡黑,身上不仅没长毛,还湿淋淋的,一看就是刚出生不久的小燕子。它们活蹦乱跳地在小巢里乱窜,突然,一只小燕子像英雄般向巢外一跳,在空中飞了不到半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地面附落,小燕子血流不止,并发出可怜地“叽叽”声,可正在这时,令人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一只全身肥肥的,还有黑色斑纹的“加菲猫”出现了。这只猫的体形,一看就知道是一只受人宠爱的家猫。那只猫先是站在那里不动了,过了一会儿,慢慢地接近受伤的小燕子,在我万分紧张时,那只猫却走到了小燕子旁,用舌头小心地舔小燕子的伤口,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那只猫好似想把它送回燕巢,却没有办法,在它万般无奈时,我猛然想到了点子,就马上找到了一架梯子,迅速地把燕子送回燕巢,那只猫也不怕我,反而很关心地向燕巢注视着。

事后那只猫向我友善地“喵”了几声,看那只受伤的燕子没事,就敏捷地走开了。

这件事让我深刻地铭记了一个道理:友谊,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感情,是一种能让人感到朋友的温暖的东西,连动物都能有这种感情,但有些人为什么一直都没有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