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永远跟党走作文(优秀20篇)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让我们懂得珍惜,感恩让我们感到快乐,让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新区回报身边的每一个人吧。感谢天地,感谢命运,感谢一切一切的所有,天地虽宽,道路坎坷,但是只要心中有爱,心存感恩,就会努力做好自己,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感恩话题年级小学生,供大家学习。

浏览

2792

作文

504

永远的微笑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深似微笑,情系虎牙,不忘初心,悉心守护。

——题记

在我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男孩,而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他微微一笑的虎牙,和不忘微笑的嘴角。他有梦想,他不放弃。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保护身边每一个人,因为他知道,爱是相互的。

他的梦想是做一名创作类的歌手,还有吉他,小小的少年撑起了如此美好的梦想天空。有人要他放弃。可是他没有。一直在梦想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尽管他知道前方布满荆棘。他很累,但他觉得值得。别人对他的讥讽,他只回馈一个微笑。他说:“十年可以改变很多。即使十年后我们没办法成功,但至少我们也离梦想靠近了十年”他对每个人微笑,因为他相信梦想,更相信自己。

有人说他不务正业,可他只是用别人玩的时间做着自己的梦。学业的繁重,加上舞蹈、声乐的训练,他真的比一般孩子要累的多。却从没听到他口中的半句怨言,或是眼里一丝的想要放弃。无论多难。他还是一直微笑。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理由继续前行,为什么要选择放弃?

一个特别暖心的孩子,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做出很大的改变。哪怕仅是只言片语。不想让身边的人受到伤害。他会尽力保护自己所能保护的人。多大的艰难困苦,多大的压力,汇在他眼里也不过是一个在纯情不过的微笑,没有任何掺杂。他告诉我们:“如果梦想有捷径的话,那么,这条路的名字叫做坚持!”

为梦而生,不悔前行。心若微笑,何惧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永远的敌人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静静地坐着,手里还拿着这次考试的成绩单,早已熄灯了,但面对着这成绩,睡不着。

她带着诡异的笑坐到我对面,黑暗中我仍可以看到她的样貌,和我一模一样。

她咯咯地笑了两声,说:“高中第一次考试就考成这样?理科全不及格耶。”我没有出声,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的确,高中第一次月考理科都不及格,文科分数也不高,名次早落到了后面。“早就劝你不要来念高中了,你又不肯,高中可不比初中,学的东西很多,”她边说边注视我的表情变化,我依旧一言不发,是啊,或许当初作这个决定就是个错误。

“退学吧”,她说。我心里咯噔一下。“这是个很好的选择,你朋友×××不是没来读高中吗?你看她现在过得多好。又可以自己赚钱。”我深深吸了口气,这个念头仿佛生了根,扎在脑海里了。

她趁机又说:“念书又不是现代唯一的出路,不是照样有人大字不识几个却成为富翁吗?读这么多书又有多少能派上用场?就算考上大学毕业了又怎样?现在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很多。”

我开始动摇了,她的话很有道理。况且就现在的成绩来看,能否考上大学还是个问题。不如退学吧,早日踏上社会。

抬起头看到她窃喜的样子,顿时产生厌恶,什么时候我被她征服了?我就这么没勇气?遭到一次打击就退缩不前了?父母是如何教导的难道我全忘了?我又怎能半途而废让亲友失望?

我狠狠地瞪着她,她似乎胆怯了,“不要来怂恿我做懦夫!”我一字一句地说,她似乎不甘心,但还是走了。

我躺下,我又一次战胜了她——内心深处另一个我,每当处于两难境地,我和她总会遇到,很多次差点被她战胜,就像刚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一个永远敌人,那就是自己,很多人被另一个自己征服了,于是沉沦下去了,很多人一次又一次战胜另一个自己,一步步向前迈进。

不要选择向另一个自我投降,作永远的勇士,主宰自己的人生,每一次的正面交锋都是对你的考验,战胜自我,勇敢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永远的歌声作文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南风又轻轻的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

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歌声又轻轻的响起,跳着轻盈的华尔兹,卷过那一片粉红色的丁香树,卷过在微风中摇摆的银杏,卷过孩子们欢笑过的树丛……

碧蓝色的天空,和煦的微风,还有你,在我身边轻笑着的朋友。嘴角向上扬起来,嘴边两个好看的小酒窝,眼睛弯起来,阳光下玻璃般的瞳孔里一闪而过的琥珀色的光——真快啊,六年过去了。像是一把戴着红色丝带的箭,在弹指一挥间,“嗖”的射出去。那把箭上面,是多少个在银杏树下面聊天的日子,多少个在操场上奔跑的日子,多少个捧着教科书晨读的日子。只在那么一瞬,飞入了我的脑际,看不见踪影,只有那红色的丝带,在脑海里微微的荡漾,藏入我珍贵的记忆。

犹记得那年,当大地万物在缤纷的夏季尽情歌唱的时候,我的学姐学哥们要走,她们不舍地回头看着校园,眼神中流露出留恋。那一天,校园的花朵都盛开了,我看见她们站在校园门口,站了那么久,有好多人低下头,轻轻的擦着眼睛;有好多人互相抱着,发誓要做永远的朋友;有好多人在和煦的微风中唱起歌儿,声音像百灵鸟一样清澈。

那一天有一个姐姐回头看到了我,她盯着我那么久,最后无力地冲我笑了一下,然后我看到她的眼睛就湿润起来,嘀嗒,嘀嗒的泪水顺着她的脸颊流下来,顺着漫天的花朵滴下来,顺着轻轻的歌声流下来。

“南风又轻轻的吹送,

相聚的光阴匆匆,

亲爱的朋友请不要难过,

离别以后要彼此珍重……”

一直以为那么遥远,一直以为还有一纪年,一直以为我们永远不会分别。可是现在才突然发现,我们都有这一天。你在碧绿色的同学录上面画了一个灿烂的笑脸,名字写了你永远的朋友。那一刻我是多么想抱住你,我想对着天空大声喊:我有很多很多朋友!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六年!而且我们也会永远快乐下去!

夏天来了,知了又开始叫了,校园的孩子们在缤纷的夏季中欢笑,整个校园是多么美好!回头,曾经有那么多哥哥姐姐,就站在那里,站在夏季漫天的花瓣里,站在夏季灿烂的阳光里。他们都在对我笑,都在叫我的名字。

初中,初中,我来了。

小学,小学,再见了。

我会永远感谢你们,我的老师;我会永远记得你们,我的朋友;我会永远想念你,我的母校!

不管岁月多长久,

请珍惜相聚的每一刻,

不管多少个春夏秋冬,

我们永远是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永远的芍药7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青砖,白墙,黑瓦。这应该就是老城了。

站在已积满灰尘的青石路上,抬眼望,不由得百感交集。那扬州人曾经为之骄傲的城墙,如今已变得如此破旧不堪。苍凉,我想说的只有两个字。上前,信手轻抚那充满岁月刀痕的砖,手竟不由得有些颤抖。那是曾经的繁华,曾经的荣誉。如今,这苍老的断垣,不免让人有“断肠人在天涯”之感。听着沉沉的静寂,咀嚼着扬州“夕阳西下”的话题,双眼模糊……

芍药?盛艳的芍药?伴着颓唐的废墟。

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蕊,衬着黑灰的断垣。白色代表着凄凉,却反衬着美丽。这白色天使,带着生机的青色,怎生在如此荒凉的地方?

芍药不语。但我明白,什么叫生命力,什么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也明白,这就是芍药,一种充满灵气的花。

繁华中有芍药,它美丽,它高贵,它胜似牡丹却不失朴实,贵而不张扬,素而不自贬;凄厉中有芍药,它雅致,它清纯,无人来赏,也不凋零,依旧盛艳怒放,我行我素。

时光开始倒流。还记得那万花饰街的荣耀吗?还记得那宫廷御花的头衔吗?时间记得。芍药在百花争艳中,以它的美丽征服了扬州,征服了朝廷。扬州,繁华如锦,芍药无限风光。“四相簪花”更是把芍药推上了神灵的地位。芍药,在繁华中生长,却没有牡丹高傲,没有与其他花争宠,它依旧年年盛开,淡泊名利。

繁华过了,黄粱一梦。

扬州衰败了。芍药失宠了。这一切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般。芍药退出了百花争艳的行列,悄然无息地消失了。

它陪着扬州,以它朴实的方式陪着过去的扬州。在城墙边,带着略有装饰的梦,年年开,年年谢。

这就是扬州文明景象的内涵……

忘记过去吧!一切从现在开始,让繁华重新开始。愿人们让它永远定格在时间相册的第一页。

我抚着芍药。

这是我今年见到的第一株———芍药。

[永远的芍药7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永远的长征

全文共 10485 字

+ 加入清单

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朝,在他任江苏省委书记时曾接见过一位接近百岁的老红军,当时,李源朝对这位老红军说:“我们要向你学习,所有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像你那样做人,像你那样做共产党员,像你那样保持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你就是我们学习《党章》的一个生动典型和生动范例!”

而在古城扬州,从机关干部到普通群众,从大人到孩子,大家都认识这位老英雄、老模范、今年已经百岁高龄的离休老红军。你随便在路上询问一个行人,“听说过那位百岁老红军吗?”那人家一定会告诉你——“当然!”

人们认识老红军的原因有多种多样,但最多的是这三种情况:年龄小些的会告诉你,老红军是自己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岁数大些的会告诉你,听过老红军的报告;其他人嘛,他们也会告诉你,他们在电视里、广播里看到过、听到过老红军的事迹报道。

那你就要问了,这么出名的一位百岁老红军,他究竟姓是名谁呢?

你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百岁老红军叫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一位享受正军职待遇的离休老干部。参加过长征、三次过草地的他,历经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参加大小战斗150多次,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荣誉勋章。

你又要问了,一位百岁老人,那他的身体怎样、精神又怎样呢?

我跟你说,如果刘应启老人出现在你的面前,你一定不敢相信他已是百岁老人,因为他走起路来步伐仍旧那样坚定、稳健,全身依然保持着那副笔直的军人姿态;虽然看上去显得有点瘦弱矮小,但精神抖擞、气宇不凡,简直要赛过那些十八、九岁的小年轻呢。

说到十八、九岁的小年轻,我就来给大家讲讲刘应启十八、九岁时候的故事。

整整一百年之前,也就是1911年的9月,刘应启出生在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刘应启小的时候,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是个放牛娃。到了十八、九岁的时候,不甘贫困、不愿被剥削被压迫的他,在1930年2月,离开了家乡,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他搭伴同行的,是他的一个老实巴交的叔叔。

那是一次秘密的出走,叔叔连在婶子面前都没有透露一点风声。当时,正值春寒料峭的时候,刘应启在为大伯家放牛。天刚蒙蒙亮,刘应启和叔叔就起了个大早,赶着一头牛,沿着田埂向村外走去。到了村口,刘应启把那头牛拴在山坡上,就和叔叔一直沿着大路去寻找红军部队。两、三天之后,他们终于在离家百里之外找到了一支红军的小分队,并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参加了革命——当时,因为赶路,刘应启和叔叔的脚上都打起了好几个水泡。

三年之后,刘应启因为在战斗中不怕牺牲,打仗勇敢,经历了多次生与死的考验,而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1933年6月26日,跟随部队转战到四川王长坝时,刘应启和4名战友被召集在一起,光荣地面对着墙上马克思的画像,举起了右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70多年之后的今天,刘应启依然还能够清清楚楚背诵出当时他在宣誓时宣读的入党誓言,而且,他说,这也是他参加革命后毕生执着的追求。当时他的入党誓言就是——“严守秘密,服从纪律,牺牲个人,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永不叛党”。

你也许要问,参加红军之后,刘应启有什么战斗故事吗?

当然有了。从参加红军、到八路军、再到志愿军,23年金戈铁马,刘应启跟随部队南征北战,身经150多次战斗,立下战功无数,头上、肩上、腿上、脚上也留下了一块块枪伤疤痕。

我就先来讲一个发生在刘应启跟随红军长征时的战斗故事。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决定强渡四川嘉陵江,以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在强渡之前,部队首长临时组织一支32人的突击队偷渡过江。刘应启时任团宣教股长,被指派参与行动。

借助苍茫的夜色,突击队勇士乘坐小船、牛皮筏直向对岸,不料船过江心为敌人所发觉,密集的炮弹、子弹倾泻而来,勇士们牺牲的牺牲,受伤的受伤,落水的落水。二月的天气,江水寒冷澈骨,加上战士大多不通水性,动弹不得。这时候敌人的一颗子弹从刘应启的头顶穿过,所幸只是伤了一层头皮。

负伤后的刘应启,凭借他小时候练就的水性,终于艰难地回到了战友们身边。一支32人的突击队,只有他一人生还。

偷渡失利成了后来强渡成功的前奏,而刘应启头顶的那道弹痕,至今还清晰可见,老人微笑着说,“那是历史留下的永久的纪念”。

再来讲一个刘应启在担任八路军129师28团团政委时,巧遇邓小平的故事。

那是在1940年8月,著名的“百团大战”打响了。当时,刘应启任28团政委,激战中,日军在飞机的掩护下疯狂反扑,战斗中并使用化学武器。当时,28团的一个连在攻占火车站时遭遇日军的毒气弹袭击,包括营长、连指导员在内,全连100多人中毒。紧急关头,他奉命去见时任129师政委的邓小平。在师机关驻地,刘应启见到了正在和大伙一起吃饭的邓小平。亲切、和蔼的小平同志在起身和刘应启握手、让座之后,详细询问了他们的作战情况,叮嘱刘应启一定要保护好伤员和老百姓,并鼓励他们多打胜仗。

而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刘应启与漂亮的女军医田静之间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并且成就了一段美满的婚姻。于是,在1953年7月28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的第二天,刘应启和田静这两位志愿军战士用鞭炮代替了枪炮、婚礼代替了葬礼、洞房代替了营房,他们在防空洞里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地婚礼。因此,刘应启和田静也成为赴朝以来志愿军部队里的第一对双飞的鸳鸯,婚礼当然也成了欢庆胜利的一场庆典。

说完了战火纷飞的战争故事,让我再来给大家讲几个这十几年来老红军刘应启身上发生的新故事。

你也许又要问了,作为一位老红军,建国之后大概就到了离休的年龄,还能有什么新故事呢?那你就错了,自从1965年离休之后,41年来,刘应启始终保持红军本色,行万里路、讲千堂课、育百万人,积极帮扶困难群众、支持希望工程,续写着老英雄辉煌的人生篇章,先后荣获全国、全军“离休干部先进个人”、“先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和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希望工程贡献奖”等光荣称号。

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讲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

刘应启享受的是正军职待遇,一个月有好几千元工资。但是,刘应启的生活一直非常朴素,早饭是烧饼夹油条,晚餐是稀饭馒头加咸菜,吃一顿菜肉水饺就算是改善伙食了。为了节约,刘应启早已戒了烟、酒、茶,就连写东西的稿纸,都要正面写完了反面写,旧文件的背面也被充分利用了起来。一年到头,刘应启几乎不添置什么衣服,始终穿的都是军装。家中仅有的几件家具也陈旧简陋,一张饭桌已经用了三十多年,厨房里的那台老冰箱,油漆已经剥落,磨损的把手上缠着厚厚的一层胶布。

这么说来,像刘应启这样节俭的生活,银行里一定存了两个“百万”了吧?

但事实上,他却又没有一分钱的存款。那他的钱都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刘应启的话来说:“每个月的工资,留下一部分保证家人生活,其他的,用来办点实事,办点好事。”

刘应启所说的办点实事、做点好事,就是资助失学儿童、帮扶困难群众、捐助受灾地区。每个月,他的收入有超过三分之一都捐出去了,剩下的钱就是过日子和贴补孩子,本可以腰缠万贯的他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刘应启说:“我的钱都是党和人民给的,现在回报人民是很正常的。”

说到这些,就得再插一个刘应启自称“梅岭老头”的故事。

前面我介绍过,刘应启是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的离休干部,这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就位于因民族英雄史可法而著称的梅花岭一侧。

有一天,两位老师模样的人来到干休一所,打听一位“梅岭老头”。

原来,前不久,有位老人到过他们杨庙乡茶场幼儿园。第一天,他是路过,发现那里缺图少图书和文体器材,他沉默不语;第二天,他又来了,专门送来了1000元钱和300本小人书。老师询问他的姓名,他说了声“梅岭老头”,转身就走了。后来,幼儿园派出老师分头在梅岭一带打听、寻找,经附近居民的指点,他们才找到这来了。

幼儿园老师一提到捐款、捐书的事,工作人员就笑了,“那你们这算是找对了,我估计你们要找的‘梅岭老头’,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红军刘应启。”

果然,当工作人员带着幼儿园老师一起找到刘应启,两位老师立刻认出了他。从此,“梅岭老头”就成了刘应启的别称。

1993年,刘应启通过扬州团市委与革命老区仪征市月塘乡的特困学生包金华结成了“帮扶对子”。第一次见面,刘应启就捐出了500元,这也是仪征市“希望工程”的第一颗火种。

钱捐了,刘应启还是不安心。从这个教室转到那个教室,他了解到还有不少孩子家里很困难,上学也需要帮助。于是,刘应启来到校长办公室,恳切地对校长说:“再给我找5个孩子吧,咱们达个协议,我捐资助学,你教书育人。”5个贫困生来了,刘老给每人捐了200元。校长带着贫困生,向刘老举手敬礼。没想到刘老两眼先湿润了。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你们是国家的希望,上不了学,上哪找希望啊!”

后来,刘应启专门来到团市委,办了个只属于他自己的“希望工程五年计划”,以后的每个月,刘老都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200元,资助孩子,这一捐就是五年。

这以后,刘应启读报纸、看电视,关注“希望工程”;与人谈心交流,常问“希望工程”;外出办事,也留意“希望工程”。扬州军分区干休一所保存着一份统计表,上面清楚地记载着刘应启多年来先后资助的特困学生共有120多名,累计捐款超过15万元。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长征也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70多年前,刘应启参加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70多年后,刘应启心系“希望工程”,又播下了爱心助学的种子。今天,这粒种子已经发芽、长叶、开花,并结出了累累的果实,刘应启也成了贫困孩子心目中的“希望爷爷”。

刘应启常说,过雪山草地是老百姓一程一程送过来的,淮海战役胜利是老百姓一车一车推出来的,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一时一刻也不能忘了老百姓。见到群众困难,他就想着帮一把;看到乡亲们未脱贫,他就出力扶一下;得知孩子们上不起学,他就出资助一程。2002年苏北里下河遭受洪涝灾害,他自发捐款2000元;邗江、泰兴等地区遭受龙卷风侵袭,他主动捐款2000元;2003年扬州出现洪涝灾害,他又向受灾群众捐款2000元……

2004年年底,扬州市委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走门串户,联系群众”的送温暖活动。刘应启得知情况后,请维扬区民政局帮他物色联系一户双下岗家庭。春节前三天的早上,刘应启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带着一件崭新的夹克衫、两只电烤鸡、5斤牛肉、20多斤猪肉等年货,走进了平安社区特困户赵建伟的家中。刘应启对赵建伟说,“快过年了,我给你家捎点年货。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说给我老头子听听。”当听到赵建伟的孩子上大学的学费有困难时,刘应启说,“小孩读大学的学费,由我承担。”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接受过刘应启帮助的困难群众已有110多人。

如果按一般人的理解,刘应启正军级待遇这么高的级别,省市领导又是如此的关心他,那么,他的孩子只要他动动嘴,一定个个是单位好、待遇高、出人头地吧?你别说,现在的年轻人还真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有一次,在扬州大学做完报告之后,一位女大学生还真的就当场站起来向刘应启发问道:“刘老,您的报告讲得那么好,请问,您的子女现在都在干什么?都像您要求的那样吗?”

显然,这是一个极具火药味的问题,但听了刘应启不假思索的回答,在片刻的寂静之后,礼堂内响起了经久不息、雷鸣般的掌声。当时,刘应启是这样回答的:“我有三个儿女,路都是他们自己走的,两个是下岗工人,一个是农民,他们都曾经是先进工作者。现在他们都自力更生,日子过得还可以!”

1975年,刘应启带头响应号召,把女儿刘兰新下放到了金湖县塘港乡。女儿家庭生活拮据,农忙之余就到集镇上烤烧饼卖。一次,刘应启和老伴去探望女儿,看到女儿两只手被炉火烤出了蚕豆大的水泡,两位老人心疼地流下眼泪。回来后,老伴对他说:“老头子,这辈子就求你一件事,把女儿调回来吧。”刘应启却开导老伴:“没有烤烧饼的,哪有烧饼吃?刘应启的女儿不烤烧饼,那王应启、张应启的女儿就得烤烧饼。”

落实知青回城政策时,刘兰新想请父亲出面把一家的户口迁回扬州。刘应启对女儿讲:“农民的孩子可以种田,红军的后代也能种田。而且,红军的女儿就得做个好样子给人家看看!”父亲的教诲,刘兰新全部听进去了。后来,刘兰新不论是种田、还是烤烧饼,不论是做晒粮工、还是当会计,她都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劳动模范,当选为县、乡人大代表,还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直到现在,刘兰新的一家还幸福快乐地生活在金湖农村。

在扬州城北吕庄小区,有一个摩托车修理摊,摊主叫刘中冬,他是刘应启的二儿子。那年,公安干警队伍扩招,刚从部队复员的刘中冬去报考并通过了考试。可鉴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就业难,刘应启劝导刘中冬:“咱们家的孩子,就别去赶那个场子吧。”结果,刘中冬没当上警察,几年后所在单位倒闭他不得不下了岗,于是就在这里摆下了摩托车修理摊。

再后来,刘中冬的妻子张经梅也下岗了,一家的日子过得很艰难。扬州军分区领导知道后,亲自上门征求刘应启的意见,看看给张经梅重新安排个什么岗位。面对军分区领导和机关的同志,从未向组织开过口的刘应启在沉默了一阵之后说:“不好意思,就麻烦你们一次吧,要照顾,就批个报亭让她卖报吧。”刘应启提出的“照顾”,只是请组织帮助批个卖报纸的报亭。军分区领导听了十分感动,回去后,以最快的速度与地方有关部门积极协调,很快就让张经梅在史可法西路上卖起了报纸。

也许你要认为刘应启这样做太“无情”了,但事实上,刘应启在心里深深地爱着孩子,只是在党性原则和亲情之间,他总是首先选择前者。因此,私下里,刘应启甚至对孩子也产生过愧疚之意。大儿媳夏小秋就曾在家中看到刘应启独自垂泪,自言自语地说自己“对不起孩子,但对得起党。”

刘应启对儿女的要求看似苛刻,但他一以贯之的行的正、做的直,决不是在表面上做政治秀,而是一种对党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因此,他的亲人都能理解他、支持他,并更加的关心他、孝敬他,刘应启的家中始终充满了融融洽洽的亲情、温情。

休息的时候,刘中冬喜欢从背后亲切地搂抱着刘应启,一老一小开心无比。他曾告诉要好的朋友说:“做老红军的子女不轻松。不过,家人都很理解父亲的做法。我们小时候,他就经常教育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

人们都说,人老了就会有一种“隔代亲”,平时,刘应启也非常疼爱孙子刘文斐。每逢孙子来吃饭,他都会专门去买孙子爱吃的烤鸡。每个月零花钱和春节的压岁钱,他也会早早地备下。但就是这个心爱的孙子,几年前中考成绩差了几分,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有人给刘应启出主意,凭老红军的面子,找人说说情进高中一定不成问题。可是刘应启不同意,最后送刘文斐进了一所职业学校读书。刘文斐毕业前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目前在市区一家西餐厅工作。

谈起爷爷,刘文斐不仅没有丝毫的埋怨之意,反而是一脸自豪的神情。他说:“尽管很多人认为爷爷‘呆’,但是我不这样认为,我从小就很尊敬我爷爷,这个时代别人做不到的,爷爷却做到了,这有多伟大呀!”

哎呀,你一定要怪我了,说了好几个故事了,怎么还没有说到刘应启两个“百万”的故事啊?那两个“百万”究竟指的是什么啊?

我现在就告诉大家,两个“百万”是指刘应启写下的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听过他报告的一百多万人次——这两个“百万”,指的不是金钱,却是一笔无法用金钱来计算的、丰盛无比的精神财富。

刘应启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他是个放牛娃,根本上不起学。参加革命后,刘应启在行军途中、战斗间隙,从不错过读书识字的时间和机会。直到现在,只要有新思想、新名词出现,刘应启都会认真学习。刘老不仅自己带头学习,还经常提醒和帮助身边的工作人员学习。每当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好文章,他都要拿到街上自费打印或者复印,发给党小组成员人手一册。

刘应启所住的房间不大,最引人注目的是床头放了好多书,有《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军史》、《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学习问答》等等。翻开这些书籍就会看到,不少地方都被他用红笔划了横线。紧靠着床头还有一张简易书桌,以及用一块废弃瓷砖和一把坏了的自行车软管锁做成的“镇纸”。

读书看报是刘应启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他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求是》等十多种报刊,每当有新的政策法规出台,他都找来阅读学习。刘应启虽然年事已高,但眼睛却不花,现在还能用放大镜读书看报。而且,他还有个边读边作笔记的好习惯。由于上了年纪,他抓笔的右手往往写着写着就会不听使唤,钢笔经常会滑落到地上,他就弯了腰捡起来再写,捡了掉、掉了捡。就这样,刘应启居然写下了100多万字的学习体会和读书笔记,剪贴的资料本摞起来足足有一人多高。

这是第一个“百万”,是说老红军刘应启的百万读书笔记。另一个“百万”,说的是听过老红军刘应启作报告人超过了百万人次。

自从1965年离休以后,宣讲红色经典、传播光荣传统,成了刘应启41年来离休生活的主旋律。当年最早听过他报告的那些孩子,现在都有40多岁了,他们的孩子现在又在听着刘应启的报告。

刘应启说,“离休了46年,我是一直坚持正常上班。别人在机关上班,我到学校、工厂、农村、机关去上班,上班做的事就是讲革命传统。”

扬州梅岭小学,刘应启在这里已经担任了30多年的校外辅导员,1996年,他在这里创建了少年军校,以后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学校都要搞一次“阅兵式”,并邀请刘应启出席。梅岭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回忆说,“前几年的一次六一儿童节,学校要到校外开展活动,因为不是很远,老师和学生都是走着去。老师们把刘老送到校门口,帮他叫了辆出租车。没想到的是,刘老知道大家都是走着去,便甩开大家径直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附近的社区也经常请刘应启去讲课。有一年夏天,丰乐社区居委会邀请刘应启去讲党史,考虑到他的年事已高、天气又热,社区就和刘应启说好只讲一刻钟,但刘应启说必须要用40分钟才能讲清楚。那几天,正是扬州最热的时候,社区学堂里又没有空调,只有两台台扇,近一个小时的报告讲下来,刘应启早已汗流浃背,不停地给老人递着毛巾擦汗的主持人眼睛也湿润了。台下的听众近距离地感受到老红军、老党员为人处事的态度,心中对刘应启又多了一份尊重和敬佩。

机关、学校、工厂、部队邀请刘应启去作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报告,刘老是有求必应。尽管是有请必到,可刘应启把“老党员、老红军”的形象视为第一生命,他给自己“约法四章”:一是邀请单位两公里之内的,一律步行;二是不收取任何劳务费;三是不收邀请单位的礼品;四是不参加宴请。每次报告前,刘应启都精心准备,稿子都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每次报告后,刘应启上车时都要让陪同人员打开汽车后备箱,亲自看看里面有没有主办单位送给的礼品,一旦发现,当即拿下来,婉言谢绝。

刘应启离休了46年,也宣讲了46年,当年战斗过的晋冀鲁豫、湘鄂赣大地、巴山蜀水、白山黑水、西北高原、江淮平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扬州,刘应启常年担任30多家机关、院校、企业的政治教育辅导员,先后为800多个单位作报告1000余场,听众总数超过了100万人次。

刘应启讲历史、讲传统,从不给自己个人摆功劳、论成就,而是为了联系社会实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架起一座用革命理想、社会主义理论来沟通的桥梁。多次现场聆听过刘应启报告的共青团扬州市委书记曾经这样说过,“你可别小看了这些报告,讲这些革命传统,刘老他还是在长征,还是在播种啊!”

刘应启不仅通过作报告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而且,他还在耄耋之年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那就是——“社会没有旁观者,党员都是主人翁”。只要需要,事不关己也要管起,事大事小都要管好。每次植树造林活动,刘应启都积极参加。2003年植树节前一天,部队参加蜀岗风景区义务植树活动。刘应启得知后,肩扛铁锹就上了车。干休所的领导考虑路途较远,劝他不必参加,可是不管工作人员怎么劝说,他还是走进了队伍中,与官兵们一道挖坑、培土,一直坚持到最后。

2003年夏天,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湖水暴涨,形势十分危急。那几天,刘应启坐不住了,不时去打听抗洪救灾的消息。当他得知分区组建抗洪抢险突击队、即将开赴抗洪前线,刘应启就像当年战场上的自己一样,当即找到所领导请战。“哪能让您老上呢?”所领导当然不同意,但刘应启将自己的胸脯拍得咚咚响,他说:“别看我九十几岁了,但我骨子里有股子劲呢!”所领导拗不过他,只好同意将他送到了大堤上。刘应启拄着拐棍,指挥保障分队送茶送水。面对抗洪官兵,他大声为他们鼓劲:“同志们,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没困难。人定胜天!”刘应启的鼓劲声,伴着官兵们的呐喊声,盖过了咆哮的洪水声。

平时,不论什么社会公益活动,只要有空,刘应启都积极参加。驻扬部队官兵为扬州火车站义务劳动,当时已经94岁的刘应启也亲自上阵。考虑到他年事已高,所领导本来没打算让他参加,可刘应启非要亲眼看看新落成的火车站。到了现场,官兵们都劝他看看就行了,可刘应启很较真,一定要拿起扫把跟大家一起打扫不可。他说,火车站是扬州人的百年梦想,扬州是我的第二故乡,一定要为火车开通出点力。

在关心扬州建设发展的同时,刘应启也时刻牵挂着自己的老家,关心那里的发展。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刘应启修建“红军井”的故事。

刘应启的老家河南省商城县刘家洼村,位于大别山的腹地,从十八、九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转瞬就是76年,这块贫瘠的土地是刘应启的衣胞之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的山山水水始终魂牵梦萦,甚至当年为参加红军而没来得及赶回家的那头牛,也会时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战争年代没有机会回去,离休后虽然去过几次,但来去匆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牵挂家乡的刘应启计划重回家乡,第一年,因为华东地区突发特大洪水,使他的计划泡汤;第二年,他要去北京出席英模报告会,家乡又没去成。第三年,刘应启终于踏上了重回家乡的旅程。

刘应启知道,同富饶的江苏、优美的扬州相比,家乡仍然是比较贫困、落后的,因此,他给乡亲们带去捐助的钱物。同时,刘应启感到,家乡更需要知识,特别是家乡的干部更需要知识,有了知识他们才能带领群众奔向富裕之路。因此,他还特别买了十几本笔记本、十几支钢笔,郑重其事地亲手交到接待他的县长、乡长手中。他说,家乡经济困难,固然需要物质上的帮助,但提高文化知识、发展生产力才是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根本出路。送给你们笔记本和钢笔,一是希望你们多读书多写心得笔记,二是希望你们密切联系群众,多作调查研究。

临行前,刘应启看到村民吃水要到五六里外的山沟里去挑,就找到村干部,掏出口袋里仅有的钱,对他说:“乡亲们没水喝,是不是打口井?我这里有2000块,不够,回扬州我再给你们寄。”很快,井打好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饮水思源,乡亲们于是特意在井口边刻上了三个字——“红军井”。

离开老家的八十年里,刘应启曾先后回去十几次,每次回乡探亲,他都想着要给乡亲们带点礼物。建国初期,他带去抽水机泵;困难时期,他送上米面粮食;发展经济,他又运去了花木苗种——细心的刘应启总是将家乡最需要的东西送到乡亲们的手上。

为了让乡亲们能早日脱贫致富,从2002年起, 90多岁高龄的刘应启连续三年带着自费购买的花木、乘着自己雇来的卡车,颠簸10多个小时,亲手将花木送到故乡的乡亲们手中。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一路下来刘应启疲惫不堪,看着仍然兴致勃勃的老人,乡亲们感动了,村长代表大家给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革命,您的心意家乡人领了,路这么远,您这把年纪咋吃得消?”但刘应启说,“家乡不脱贫,我的心不安啊!”正是带着这颗不安的心,刘应启先后花费4万多元,购买了1200棵琼花、大樱花和其它数十种名贵花种送往家乡。

前几年的秋天,刘应启又带着大儿子一家又踏上了为河南老家送花木的漫漫长途。这一次,他除买了两万多元的花木外,还花了5000多元,为10个贫困户送去毛毯和慰问金。在一个特困户家中,刘应启看到他们穿的衣服又旧又破,临走时硬要把自己身上穿的外衣、羊毛衫脱下来送给他们。女主人流着眼泪不肯要。刘应启生气地说:“你们穿得不好,我这个老革命穿得再暖和、再漂亮,也是丑的,也穿不出去!”

就是在这一次,刘应启花光了所有积蓄,穿着单薄的衣服返回扬州。老伴田静见状,戏称他为“穷光蛋主义”。刘应启听了,不但没生气,还哈哈大笑着说:“我喜欢你这个命名,我是孤儿出身,原本就是无产阶级!”

一个90多岁高龄的离休老干部,坐在大卡车的驾驶室,跋山涉水,千里颠簸,来到大别山的腹地,他运送的难道仅仅是花木吗?一次又一次,几年过去了,刘应启的希望变成了现实——家乡的山绿了、花开了、树也结果了。

红军井甘露的浇灌,让树木郁郁葱葱、花圃姹紫嫣红。现在,刘家洼村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花木之乡,乡亲们也开始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到阳春三月,刘家洼村便会琼花绽开、樱花怒放、丁香飘舞、芙蓉欢唱,村民们说,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大官”刘应启给故乡增添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刘应启想得更大更远,他说,要让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都变成大花园,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过上富裕生活。

刘应启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老人,更是一位纯粹而崇高的共产党员。从1930年参军起,刘应启就把个人的一切全部交给了党。81年来,刘应启既像一棵永远不老的青松,又像一支始终燃烧的火把,铁心跟着党,赤诚为人民,兑现着当年对着马克思画像所立下的入党誓言。他纯洁的党性、坚定的信念、崇高的品德、伟大的人格,在人们的心中树立起一位老红军、老干部的光辉形象,树立起了一座共产党人的巍峨丰碑!

百岁高龄的老红军刘应启说,“在我有生之年,我要继续宣讲红色经典,宣讲长征精神,宣讲革命传统,永葆党员先进性,帮助困难群众,为他们分忧解难。”

刘应启曾写过一首诗,

铁心跟党是我魂,

为党分忧是我志,

助民解难是我责,

永葆本色是我求。

全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这恰恰可以用来表明一位老红军终生矢志不渝的追求。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可亲的老红军的名字——刘应启,也记住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永远的清明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清明节,我带了满满一篮子的纸钱和一些祭品来到我的朋友墓前,为他摆上了满满一桌“酒席”。刚敬完一杯酒,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那绵绵细雨就像老天在为过世的人哭泣,在替我们诉说无限思念。

路上的行人纷纷往家回,不想再在雨中多待一会儿,而我却不愿离去,还在你墓前为你难过。

又在墓前祭拜一会儿后,我身上的衣服已经湿透了,我想:算了,既然路上已经剩我一个人了,莫不如先找一酒店喝上两杯暖暖身子。可我刚来这陌生的地方,哪儿有酒店呀?

我寻找着,这时,突然看见前面一个牧童正骑着牛走过来,我急忙上前问道:“小牧童,你能告诉我这附近哪儿有酒家吗?”牧童抬头看了看我,指着前方说:“您若想去近一些的酒店,就去那山中的酒棚,您若想去吃好吃的酒水,就走出这村子,向东走三里去杏花村吧!那里酒酿得非常纯,口感也很好,那里是大家公认的酒香村”。牧童说的时候,眉飞色舞,就像他亲自品尝过一样。

雨打在我身上有些微冷,于是我走进了那近处的山中的酒棚,远眺那山下大大小小的墓碑,心中一阵伤感。我不禁吟起: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听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歌曲,观看《永远的铁道兵》纪录片感受着铁道兵35年的历史和中铁建近30年的辉煌。

铁道兵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序列中,一支承担着特殊使命,以忠诚敬业、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的英雄部队。无论是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面对艰苦的环境工作条件,铁道兵指战员以不怕苦不怕累、无私奉献、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以四海为家、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高昂斗志,建设打通了无数的钢铁通道,为建立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祖国的繁荣昌盛立下了赫赫战功。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已成为铁道兵和铁建人的真实写照。

解放前,铁道兵是一手拿着枪,一手拿着工具的战士,敌人来了拿枪打,敌人退了修铁路,把铁路修到敌人家门口,把战争补给及时运到前线,为革命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无论走到哪里,他们没有任何的怨言,只要国家需要,他们必先勇往直前。他们在艰难的岁月里,天当被、地当床,用手抓,用肩扛,修筑了一条又一条的“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解放后,国家落后的工业基础和交通设施,严重制约着国家的发展。为了打通国家交通运输线,深山里、大河边到处都可以看到铁道兵的身影。工地的便道没有修通,铁道兵战士们就肩挑人扛,水运马驮,把大批机械、材料搬到隧道口、桥墩旁。大型机械搬不动,就把它“化整为零”,拆成小部件,一件件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打通了一条条隧道,修筑了一座座大桥,为新中国铸就起了一条条钢铁运输大动脉。

铁道兵84年专业到中国铁建,成为筑路工人,“军魂不散,再展雄风”是这只队伍继承下来的光荣传统。虽然他们脱下了军装,摘下了军帽,但是他们没有丢下铁道兵的作风,没有忘记铁道兵的传统。我们这些新生代的中国铁建员工永远不会忘记铁道兵的辉煌历史,将继续传承铁道兵光荣传统,在中国的铁路建设中再创辉煌,续写着铁道兵的传奇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永远的期待

全文共 1071 字

+ 加入清单

河水咆哮,浪排星空,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巨浪怒号,声慑天公,奔流到海一泄汪洋;黎民煎熬,叩首苍穹,只求两岸繁荣安宁。

往事越千年,河堤决口,肆虐人间;洪水跨岸沿,房屋淹没,践踏良田。就在这两岸,烽火连天,百姓家不成家;就在这山川,外敌入侵,国家国不成国。生灵涂炭,哀嚎遍野,四海无宁日,大地陷入无边的黑暗中。饱经磨难的人们,在令人窒息的乌云下,煎熬着,期待着,奋斗着……

奔腾的黄河水,跳动着中华千年不息的脉搏,养育了多少英雄儿女,立于此万顷茫然之上,举臂擎天,力挽狂澜。任那滚滚的浪花,来淘洗这些千古英雄。风雨秦皇,开疆拓土。因为他在期待和平安定,风霜汉王,统御外胡,因为他在期待天下安定;风流乾隆,平定回纥因为他在期待国富民兴。正是像他们这样,敢于临危而上的时代弄潮儿,携手共创了今日的天地,令后人永享福德。同样的期待,给了他们同样的梦,让他们能够在人们的期待中,完成自己的期待。

青草萋萋,沃野千里,和平鸽正鼓翅飞向寥廓的江天,欢声笑语也溶入了涛涛的河水一曲腾飞的颂歌,得以奏响,奏响在这浩浩的黄河之中。

历史的洪流,流经无数艰难的岁月,带着人们的期待滚滚向前。当我们站在河边,让空气迷漫的水气来浸染我们的心时,那份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期待,也将在我们身上,来演驿新时代的海阔河水咆哮,浪排星空,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巨浪怒号,声慑天公,奔流到海一泄汪洋;黎民煎熬,叩首苍穹,只求两岸繁荣安宁。

往事越千年,河堤决口,肆虐人间;洪水跨岸沿,房屋淹没,践踏良田。就在这两岸,烽火连天,百姓家不成家;就在这山川,外敌入侵,国家国不成国。生灵涂炭,哀嚎遍野,四海无宁日,大地陷入无边的黑暗中。饱经磨难的人们,在令人窒息的乌云下,煎熬着,期待着,奋斗着……

奔腾的黄河水,跳动着中华千年不息的脉搏,养育了多少英雄儿女,立于此万顷茫然之上,举臂擎天,力挽狂澜。任那滚滚的浪花,来淘洗这些千古英雄。风雨秦皇,开疆拓土。因为他在期待和平安定,风霜汉王,统御外胡,因为他在期待天下安定;风流乾隆,平定回纥因为他在期待国富民兴。正是像他们这样,敢于临危而上的时代弄潮儿,携手共创了今日的天地,令后人永享福德。同样的期待,给了他们同样的梦,让他们能够在人们的期待中,完成自己的期待。

青草萋萋,沃野千里,和平鸽正鼓翅飞向寥廓的江天,欢声笑语也溶入了涛涛的河水一曲腾飞的颂歌,得以奏响,奏响在这浩浩的黄河之中。

历史的洪流,流经无数艰难的岁月,带着人们的期待滚滚向前。当我们站在河边,让空气迷漫的水气来浸染我们的心时,那份千百年来人们共同的期待,也将在我们身上,来演驿新时代的海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永远的鲁迅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文学之魂——鲁迅》这本传记,一位伟大人物的事迹马上把我给吸引住了。

这本传记描写了鲁迅的一生。鲁迅的骨头最硬,对形形色色的敌人,看得清,恨的深,斗争得最坚决;他甘当人民大众的牛,在帮助和培养文艺青年方面,更是无私的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其中我最敬佩的是他那种珍惜时间的品质。

“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这是鲁迅说的。时问是宝贵的,所以历来就有人把时间比作金子,比作流水。可是时间是买不回来的,只有做时间的主人,才能把握好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掐掐指头算一算,在伟人当中,那一位不是惜时的人呢?画家达·芬奇废寝忘食,每天只睡4小时15分钟。欧立希夜以继日地做

实验,困的时候,就在办公室里打个盹。他分秒必争地工作,忘记了自己亲人的生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不会有人多,也不会有人少。一位真正珍惜时间的人,哪怕你只给他几分钟,他都能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使时间过的更充实。

时问是财富,好好的利用时间去学习,就能得到好的果实;时问是胜利,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指挥员必须把握战机,哪怕耽误了一分钟,都会招致可怕的后果。在熊熊的烈火之中,消防战士早冲上去一分钟,也许就可以阻止火势蔓延。

以前,我对时间不在乎。放学后,写完作业了,就尽情地看动画片,玩电脑。就这样,时间“滴哒滴哒”地从手缝里溜去。自从上了四年级,我觉得时问似乎不够用了。有时恨不得让24小时变成48小时。我慢慢地觉悟了,我开始画时间表,合理地安排时间,向珍惜时间的同学学习,让自己更好地去把握每分每秒,利用挤出的时间去看书、弹琴、锻炼身体。我觉得生活很充实,自己过得很快活。

读了《文学之魂——鲁迅》,我更加感到时间的紧迫。“时间就是牛命。”我的生命交响乐已奏响了,我知道应该使这曲交响乐演奏的得更加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永远的朋友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在生活中,朋友是我们疲惫时依靠的一棵大树;朋友是我们搏击海浪时的一叶扁舟;朋友是我们登高远眺是的一架云梯;朋友是我们卧床在病的一声问候。真正的朋友会在我们不开心的时候带来欢乐;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的朋友有很多,但是我也有最好的朋友,她的名字叫张青,是个很好的女孩。我们几乎形影不离,彼此都是对方最好的朋友。

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我们都会说一声“再见”,也都会把自己的秘密和彼此分享,有心事的时候,都会和对方说,我们在这几年的相处中,从来都没有吵过架,但是我们一起哭过、笑过……她很细心,也很懂事。在班里,同学们都很羡慕我们的友情。在小学的这几年,因为我们校长给每个班级都分配了要扫的地方,所以我们差不多每天早上去学校都要扫操场。

然而,我每天早上去的都不早,她去的很早,学校扫帚也不多,一下就被人抢光了。她知道我每天都去不早,就会给我也拿一把。每次扫都是这样,每当早上接起扫帚的那一刻,我就会十分感动,让我觉得她十分在乎我。也就是通过这件小事,我们的友情才会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她为我做的每一件事在别人看来,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是在我的心里却是那么无微不至。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月就要小学毕业了。

转眼间,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也即将分别,但是我们的友情依然存在,早已在心里根深蒂固,永不磨灭。“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听着这首歌,想起我们的友情依然不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永远的天使—致天使安琪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经看过那篇题目叫“每个女孩都是天使”的文章,正如文章里面的安琪说得一样,每一个女孩都是天使。 —题记 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对安琪姐姐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其实我并不是很了解安琪姐姐,但是还是决定要写她。

我以前都是相信世界上是有天使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是根本没天使的。也许从那一天起,我不再相信世界上有天使了,也许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守护天使已经从身边飞走了吧!虽然真正的天使飞走了,还有人间的这些天使,我觉得天使安琪姐姐就是我在人间最好的守护天使吧!

我从来没有见到过安琪姐姐,但是我知道她一定是一个天使般的女孩。我相信我的感觉是不会错的,还有很久都没有见到安琪姐姐拉,真得好想她。

安琪姐姐是一个开朗,热情的女孩。不知道最近安琪姐姐为什么不常来小荷拉,也许是因为姐姐现在的学习比较紧吧!希望姐姐能快些回来。

这里是送给安琪姐姐的一首诗:

好久没有见到你

心里真想你

作文上在也看不到你留下的痕迹

找遍了所有的纸条

也没有见到有一张是你的

我想化作一只蝴蝶

飞去去看你

也想化作一片树叶

飘到你身旁

好想和姐姐一起去海边看日出

一起去看晚霞

在夜晚一起去看星星

有姐姐的日子是美好的

虽然人间有许多像姐姐这样的天使

可是我还是最喜欢姐姐

对姐姐有一种特别的感觉

这种感觉是不能用语言来形容的

姐姐的开朗

姐姐的热情

永远忘不了

只到海枯石烂

看 无论是美丽的樱花

还是可爱的星星

都是我们友情的见证

我们会友谊天长地久的

姐姐你是美丽的

姐姐你是善良的

一直都把你当成心中的天使

我的天使

快回来吧 我们永远要手拉手一起走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永远的好朋友作文800字

全文共 920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天下午,天气非常炎热,写完作业我就跑去小区商店里买雪糕。太阳火辣辣的,刚一出门就快把我烤成咸鱼干了。

我飞快地跑到商店,买完雪糕就往回跑。突然听到一阵响亮的哭声。我扭头一看,小区亭子里站着一个不知所措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她的年纪和我差不多大,怀里抱着一个还不会走路的小弟弟,小弟弟可能是饿了,正在哇哇大哭,旁边还放着一个小推车。小姑娘也急得满头大汗,正焦急地东张西望。

我跑过去问:“他怎么了?”小姑娘用不太标准的汉语说:“我弟弟饿了,妈妈正在上班,还没回来。”原来她叫爱可丹,她的妈妈在我们小区做保洁工作,现在正在17号楼做清洁工作。弟弟太小没人照看,就由她照顾。这会弟弟在推车里睡醒了,肚子饿了,没有吃的又找不到妈妈,所以哭的很厉害。她已经哄了好久就是哄不住。看着她为难的样子,我赶忙跑回家拿来蛋糕和酸奶,帮她一起把小弟弟放在小推车里。

小家伙真是不配合,又哭又闹,又踢又蹬,我们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塞”进小推车。我们俩一个喂他酸奶,一个喂他蛋糕,吃的一到嘴里,小弟弟立刻就不哭了。看到弟弟吃到东西了,爱可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眨着她漂亮的大眼睛,充满感激地不停地说:“谢谢你,谢谢你,你真好,你是好朋友。”一遍又一遍,居然说了十几遍,原来她只会说简单的汉语。我笑了:“不用客气,我们可以做好朋友,老师教过我们,各民族的小朋友是一家人。”她也笑着点点头。

整个下午,我和她推着小弟弟在树荫下捉迷藏、在草坪里拔野花、编花环、在水池边做游戏,虽然我们交流不多,但我们的心靠得很近,那天,小区里洒满了我们的笑声,我们玩的很开心,甚至忘了天气的炎热,小弟弟也没有再哭。一直到妈妈下班,我们还在愉快的玩耍。

当我告诉妈妈我交了一个维吾尔族小朋友并且帮助了她时,我还记得妈妈那种不相信的眼神,她惊讶地问:“是真的吗?”随后,妈妈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她告诉我她很开心我交了一个不同民族的朋友,我们可以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她也为我们高兴呢!

从那以后,我们成了永远的朋友,整个暑假,只要她妈妈上班她就会来找我玩,有时我也会帮她照顾小弟弟,也会把我的书和玩具送给她们,慢慢的我们的交流越来越多,关系也越来越亲密。你不信、我现在都会说几句维语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愿它,永远雄姿英发作文700字

全文共 655 字

+ 加入清单

我总爱不时望一望它——学校转角处的黄桷树。时光多么会打扮它呀!一条又一条围巾围在它的身上,一片又一片嫩叶别在它的发间……六年如白驹过隙,我的身边变化了太多太多,可唯有它,依旧雄姿英发。我愿它永远这样,因为它是我与她的友情见证……

嫩叶初绽

在微风渐暖的开学之季,我们相见了。在满树新绿下,我们手牵手,止不住欢快的心情,上蹿下跳。够白云、挥蝴蝶、逐微风,玩得大汗淋漓。我们一屁股坐下,仰望耀着新绿的嫩叶,那么充满生机,恰是我俩幼嫩的友谊。那会儿是一年级。

绿叶荫浓

迎着夏的明媚,我们拿一根短绳,奔向黄桷树。一个、两个、三个……我俩数着数着,也记不得跳了多少了,便索性将绳一扔,唱起歌谣。头顶茂密的绿叶为我们遮阳,幼稚的歌声回荡。那会儿是二年级。

黄叶飞舞

寒冷的秋风不断击打着我,但都比不上你冷冷的话语带给我的创伤:“你太不顾及朋友的感受了,让我在秋风中等了你半个小时!绝交!”因为那次失约,我们的友谊分裂了。伤透了心的我不知不觉中走到了黄桷树。你也在那儿!黄叶飞舞落下,擦过你被泪水洗刷的脸颊。我牵了你的手,相视、笑了。那会儿是四年级。

寒绿高挂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依然牵着你的手,走向黄桷树。树的绿叶多么顽强,在冬的进攻下仍高挂枝头。我不由得想到我们的友谊,它即将面临分别,它抵挡得住吗?我们视线相遇了,无数话语涌到嘴边……想说出,说不出,一切尽在眼神中交流……终于,相视一笑、重重点点头。黄桷树在冬日依然生机勃勃,我们会永远是好友的!那会儿是六年级,我们即将分别。

学校转角处的黄桷树——直至今日,它仍挺拔笔立、雄姿英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永远的记忆作文900字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方城境内的七峰山的北麓,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

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方城人对家乡的烩面情有独钟,不论县城、乡镇与山村,大大小小烩面馆林林总总,不计其数,于是就使得方城人对烩面的味道显得格外挑剔,成年后

离开家乡在南阳生活。一次在一家饭馆吃饭,当老板得知我们是同乡时就攀谈起来,当我问及为什麽在南阳总是吃不到家乡烩面的味道时,老板道出了其中的原由;他们刚来南阳开业的时候,同样的师傅,同样的工序,同样的配料,但做出的面总是对不上味。后来他们想到了水,于是就从老家取来水做,结果就对上了味。但由于从老家取水费用高,面食生意利润微薄,后来就放弃了。一段谈话沟起了我对往昔的回忆;那是在家乡念中学的时候,每个星期天的中午妈妈总要蒸上一锅家里平时都吃不上的花卷馍并挑十几个掺白面多的装在一个编织提蓝里,于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背上一篮子花卷馍和书包披着金色的晚霞步行七八里路朝着学校走去,学校对面有一家烩面馆做的烩面特好吃,但一碗烩面二元钱,我一个星期的伙食费才二元钱,后来我好不容易赞足了二元钱又约了一个同学一起羞羞哒哒地溜进了面馆,报了饭两个人坐在一个背静的角落里等着。只见面馆师傅麻利地拿起面饼两手用力一拽,再向空中一抖,那饼变成长条,那长条上下翻飞打在案板上啪啪作响,那景象着实精彩,不一会儿两碗热气滕滕的烩面端到面前,那香味扑面而来,沁人心脾,加上蒜苗和香菜的清香真叫人热血沸腾,食欲大开,正在我们吃得满头大汗的时候,面馆里进来两位小镇名人,一位是派出所的副所长,另一位是卫生院的刘院长,两个人坐定后看到了我们,那位副所长说;“现在的学生还能吃上烩面,我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拿两个红薯,埋在学校附近的地里放学后挖出红薯用火烧熟就是一顿午饭”。刘院长说;“我还不如你呢,我每天中午放学就拿上碗到庄上讨饭,实在讨不来,我就穿上脏衣服,脸上抹上土,拄着两根棍装成瞎子,果然凑效,讨饭更容易。”听完他们的话,我不禁感叹;“嗨/我本想背着家长吃碗烩面解解馋,不料在这里竟吃出了一段学子求学的‘小镇春秋’来。”

是啊/为什麽我们都留恋自己的故乡,因为故乡有着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诗歌:春天的花朵永远芳香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明净的阳光给了植物生长的力量

春风则给它们穿上了亮丽的衣裳

天上的甘露淋湿了它们的脸庞

春天花朵充满着芬芳

鸟儿依旧在花间歌唱

它们的歌声是那么响亮

无形的阳光把它们捧到天上

激情的梦儿会在那里飞扬

在这个尘世中会有花儿绽放

仿佛清纯的少女在给自己化妆

但多彩的世界会让人迷失了方向

只有执着的人儿才会扬帆远航

拥有鲜花更要学会高尚

只有这样才能抵达远方

阳光的凝结是不是象征着天堂

里面会透射着天使的模样

那里的花朵灿烂非常

那里聚集了好多人的梦想

在那里拥有未来的希望

在那里我们不会迷茫

天使浇灌的花朵会在阳光下闪光

在这个百花盛开的季节里

我们可以获得永恒的力量

与春天的百灵一起歌唱

春天的花朵永远芳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永远的明月作文

全文共 867 字

+ 加入清单

月出皎兮,高天的明月撩起了多少人间与天上的怀想;月色如水,远闻悠悠岁月“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空长叹”,醉了相思。

回眸八百年前的洞庭仲秋,仰望那湖上的一轮明月吧。“素月分辉,明河共影”,在一派风光霁月中,诗人物我相融,自己即是明月,明月即是自己,一轮独立不阿而孤冰傲雪的明月跃然之上。明月就如一泉清澈的潭水,凡夫俗子仰望着他,沐浴在他的光芒之下,满怀明月清风,真真是潇洒出尘。无论是当时还是今世,明月都寄托着我们对高洁人格的追求,那一盏月光也能让平凡的我们如沐春风。

来到南宋的中秋,聆听仁人杰士在中秋之夜悲歌慷慨。在中秋的明月照临之夜,辛弃疾快上西楼,心怀战情,对月怀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虽然平静,有如月光下的湖泊,却是暴风雨之后底层涌动而表面风平浪静。时代变迁,站在月夜之下,仍可以看到那逝去的时代的风云,感到那金瓯残缺的年代里只是热血的奔流,意兴的飞扬,感受到国难民瘼,坚守凛然风骨。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叩问青天,发出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如一炷香火,点燃了世世代代后来者的希望,如清钟一记,荡起的是千百年来也袅袅不绝的余音。月明之夜每每能撩人深思,在绵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沉淀累积下的情感,友情,爱情和亲情都成为了一汪陈年的醇酒,永不干涸,永远芬芳。远在他乡遥望明月,似乎感受到了苏轼彼时的思念,高吟低咏,都能勾起一抹相思。遥想远方的朋友和亲人,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个字便和月光一起,叮叮当当在我的心弦上敲奏。

人的一生,能有多少中秋明月?如果能穿越时空,回到古时,与苏轼一度一夜中秋,那该是人生多么快意的经历?高天的明月,寄托了古往今来多少仰望者的情思,由天上而人间,由人间而天上,他们对中秋月的咏叹已踏过了悠悠岁月,如今的我们又有谁不曾望月兴叹,有谁没有面对高天明月而怀人祁祝的体验,中秋明月已成为我们情感的收纳器,包容悲欢离合,海纳世间百相。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唯有那一轮明月储着漫漫历史中大地和流水的记忆,静观其间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永远的朋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拿起一张照片,上面有许许多多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就像一朵朵花在向着阳光开放。没错,这张照片就是我在中山云顶星河游乐王国与五一班同学拍下的大合照。

照片上,站着形态各异的小伙伴们:瞧!漫不经心的周睿盈正把手比成手枪,朝我“发射子弹”呢!她似乎还有许许多多未讲完的话,可咔嚓一声就被定格了。

看!欧阳尚晟像一个木偶,在太阳爷爷的操纵下,露出了蓝精灵似的笑容。

旁边的林楚钒左手搭在欧阳尚晟的肩膀上,仿佛在得意地对我们说:“嘿嘿,大家快来看,这是我最近研制出来的新版木偶!”

潘其融则像是吃了兴奋剂似的,手舞足蹈,他用右手把饮料架在肩膀上,另一只手高举着,指向后面的风景,难道他陶醉在了后面的风景当中?还是被快乐冲昏了头脑,而不知东西南北了?无人知晓。

我们现在把视线转移到范天一身上吧!他闭上了眼睛,手呈祈祷之势。难道刺眼的阳光使他睁不开眼睛?还是他在祈祷自己的身高可以在这时段突飞猛进,让自己长高点,可以玩点刺激的?不过这闭眼喃喃自语的他也令我忍俊不禁。

最后我们把目光投向许老师。她的左腿重叠在右腿之上,笑嘻嘻地给龙自翔“做牛角”,可龙自翔似乎不怎么开心,左手扯着右边程梓浩的衣袖,似乎要找他求救。许老师这动作用妖娆来形容是最恰当的了。

看着这张照片,我总是忍不住扑哧一笑。同学们的姿态引我发笑,但同学们传播给我的快乐正能量,使我隔着照片也能感受得到。

这时我在内心的深处听见了的一句话:我们永是朋友!我们友谊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永远的丰碑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会查查相关的资料,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今天,我们学完了一篇选读课文——《丰碑》。这堂课气氛很热闹,更是刺激!仅仅关于这篇课文的主角,我们就争论了一节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理有据,简直就是一场辩论赛。

《丰碑》这篇课文的主角是一名军需处长,他在本文中,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故事的开始,他就已经为国家牺牲了。

文章的大意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军需处长在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他为了让大家能够打起精神,胜利打赢这场战争,让大伙吃得好、睡得好、穿得好,在寒冷的冬天,唯独他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他为了战争的胜利,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想起了另一篇课文——《金色的鱼钩》,它与《丰碑》这篇课文极其相似。它讲述一个老班长带着战士走出草地,将好吃的、好穿的都留给其他战士,自己却吃他们剩下的,在距离走出草地很近的地方,这名无私的老班长牺牲了,他没能坚持到最后一刻。这个故事虽短,但足以表达老班长对国家的热爱。

这名军需处长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是没有几人能超越的。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明白了军需处长、老班长以及和他们一样,具有崇高精神的革命先烈们,是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向前的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要继承先烈遗志、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永远的长征之悲壮出发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中,红军多次整编,党中央对红军的领导体制也不断调整,使部队的编制体制适应长时间战略转移的需要,确保了部队行动迅速、指挥便捷,充分发挥战斗力,为夺取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余次整编,有因失败而被迫实施的,如湘江惨痛损失后的黎平整编;有根据战略转移需要和充实战斗部队需要及时整合的,如扎西整编、哈达铺整编;有为促进部队会师融合的,如甘泉会师后整编暨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等。中央红军整编次数最多,体现了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体现了整编的主动性、前瞻性,更体现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永远的微笑作文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真正的智者,永远微笑

只是觉得沧海桑田。横流江海。乌云山顶。仅有智者屹立在山癫,仅有智者踌立于历史章页的醒目处,做生活的智者,做命运的智者,做自己的智者。从容地走向真正的智者。而这一切只须你微笑着去串起甚或的每个音符,之后,你的人生就是一首悠扬的歌。

求学生涯里,有许多的关口,如一座座矮山,连在一起,串在一块,组成了一幅荆棘而泥泞的矮山群。我们则站立于恋恋风尘的彼岸,有太多的昙花一现,就如太多的诱惑平铺在你的生活中。而成功,一半在于接受诱惑,一般在于拒绝诱惑。彼岸花吸引着的你目光,群山引发你智者风范的启迪。何去何从,投笔从戊吗?

我选择做一名生活与学习的智者,挑战每一群苍狼。虽然我只是一件单薄的衣衫,但这已经足够了。微笑地欣然容纳这一切。雨后必定彩虹搭建。我承认,我有欲望,我也坚信,它可以让我飞得更高,因为心灵是上帝赋予人类最好的翅膀。梦有多高,就能飞多远。

微笑是淡淡的一点的花香,微笑是深深一掬的母亲脸旁;微笑是浅浅一滂的碧泉。微笑,可以让急躁的心滞停;微笑,可以让沉沦的意志,重新焕发魅力;微笑,可以让迷途的方向找到回家的路。微笑,它让我走向真正的智者,靠近紧贴的成功喜悦。我深信咬定青山的竹必定与世长青。梅花在雪中绽放异样的美丽,游鱼在水中编造异样的舞蹈,鸟儿在空中鸣出别类的声音,小草在地勾勒非凡的地毯怀着一颗微笑的心去欣赏一切,无论一水一木,一草一花,尽显人类百态,攫取其中精华。我坚信我就是天才,因为我一直相信微笑着面对一路泥泞与叉口。努力不懈奋斗就可以成为天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永远的草坪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依稀地记得,那摇摇晃晃的身影和欢快而又轻脆的笑声,与那充满香气的草坪……

在那草坪上,承载我儿时的记忆,记忆中,不时会出现那珍贵的画面:父母抱着小小的我到那绿油油的草坪上,一家人在草坪上闲适的晒着太阳,那时的我小小的,懵懵懂懂,只会爬,话都还说不完整,哪知道世上还有什么小花小草?只是不断地扭着身子想要在草地上“撒泼”,仿佛这是自己的王国,大喊大叫大笑。在草坪上,我们一家人发生了多少有意思的事呀!最初父母教我走路就是在这里,那时他们轻轻抬起我的脚,微微摆弄着我的手,小心地护着我,眼神中充满了慈爱,后来他们开始放任我,让我自己学着走路,但为了不让我受伤,也做齐了万全的准备,一左一右紧跟在我的身边,伸长着手,时刻准备着托住我。一步……“咕咚”左右脚握了个手,我一滑,摔倒在地上,一屁股坐在那刚柔的草地上,这时妈妈刚想扶我起来,可我自己就像装了个弹簧似的,立马蹦了起来,接下来的事就像按了重复按钮,几次跌倒,结果我又蹦了起来,拍拍裤子上的草,继续向前走去。父亲研究了一会儿,发现真相后笑得前仰后翻,原来,那草的上头尖尖的,像一根小针似的,扎到后令人极为难受,扎得我不敢跌坐下来休息一下,走路起来格外得顺利,这效果真是立竿见影了——从“爬行动物”变成“两足动物”。在这草坪上练习走路,没过一个月,我就可以走得很流畅了,甚至还能跑上几下,真得多亏了这草地了呢,只是每每想起来总觉得屁股微妙地痒痒起来。

后来,在这草坪上我快乐地成长,我的家庭和我在那草坪上野餐,在那草坪上嬉戏、玩耍,在那草坪上画画……它承载了我多少的回忆啊!但现在,那令我欢乐的草坪被石板覆盖,成了一条陌生的石板路。

走在石板路上,时光与回忆重叠在这一瞬,依然能听见那悦耳的笑声,它们会一直在那石板路上,回荡在我的心间的草坪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