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作文【精选20篇】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族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汉族风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7771

作文

1000

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我们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我们家乡人的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家乡的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家乡,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家乡,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家乡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家乡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家乡味儿。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们喜欢的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温暖的屋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一家人在门口前贴着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声、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声音、小孩玩闹的欢言笑语声。哪里不充斥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我的家乡泉州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称“过年”,等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去了。你可别小瞧这十六天,“过年”的习俗细的吃什么、干什么都要遵守习俗做。这习俗虽多,可热闹也从未间断。

家乡在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为热闹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点一到,四处烟花炮竹响成一片,我们既要在家中万堂中设堂,摆上三牲(鸡、鱼、猪)、果子、清茶等贡品,并且燃上三柱清香、点烛拜天公。除夕这天晚上,不仅要守岁还要开正,开正就是除夕之夜守岁到十二点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时,放烟花炮竹,以表庆贺,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正月初一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了的新衣服,开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则传说,第一天出远门都会天降大雨,被雨淋湿。早餐后,人人四处走访朋友亲戚,见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天诞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诞辰生日。这一天人们要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的清晨前必须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贡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来感谢天公对全家这一年来的庇佑,二来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这忙碌中过去,在这欢乐中过去,在这热闹非凡的习俗中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彝族过年的风俗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彝历年,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语叫“枯识”。在农历10月,公历11月内举行。彝族聚居的村寨,从农历10月16日开始择吉日过彝历年到30日完。由于各地择吉日的差异,公历时间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过3天彝历年。所以有着彝历年过一个月的诠释。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为什么在农历十月过年?相传有两种原因,一是彝族历史上有十个月为一年的历算。按这历法计算,十月份为年终岁首,正当过年,故习惯上又称“过十月年”。二是因这个时候,彝族地区庄稼收割完了,五谷丰登了,农事空闲,正宜过年。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彝族年有很多传统的规矩,主要有: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族风俗作文推荐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回族就是其中的一朵娇艳而美丽的花朵。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饮食方面上有许多规定,如:不能吃狗,猪,马,骡,不吃意外死亡和未经伊斯兰信仰者宰杀的动物,不吃动物的血,因此,我觉得回族人特别爱干净。重要的是,更不能用禁食的东西打比喻,不能用食物开玩笑,否则这就是对回族人的不尊重。

在节日方面,回族也很重视,例如开斋节。斋节在九月,在这个月里,会发放一张表格,上面写着几点吃饭,几点不吃饭……一般中年妇女和老人会开斋。开斋节在十月一日

(教历),有些男女青年还会在开斋节举办婚礼呢!

再来说说回族的饮食习惯吧!回族特别喜欢吃牛羊肉,禁止吃猪等食物。在外面吃饭时,必须有“清真”字样或印有回回文的饭馆,小吃才能食用。除此之外,如果出门做客,如果对方不是回族人,就不能吃对方家的食物,如果是,就不能狼吞虎咽,要注意礼节。

回族,十五十六朵鲜花中最娇艳,最美丽的花朵之一,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地域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民族风俗作文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不一样的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余冻雪出乾,初晴日骤喧。人心新岁月,春意旧乾坤”。经过除夕夜一整宿的守岁后,村子里过节的气氛更加浓郁了。一夜的疲惫似乎抵挡不住村里人的热情,他们大清早就开始串门拜年。这也是老家武汉的重要新年习俗。

这不,当公鸡开始打鸣时,家家户户就热闹了起来。奶奶已经开始忙着准备各种小零食,准备迎接客人;叔叔和爸爸也踏上了他们拜年的征途。鞭炮声彻底唤醒了这个暗藏生机的村子,大年初一的拜年也正式拉开了帷幕。村里顿时热闹起来,村人彼此的问候声、道贺声传遍村头村尾。

我揉了揉蒙胧的双眼,听到了几声清脆的脚步声,还处在懵懂中。十几秒过后,有人到奶奶家拜年了。两位中年男子携手走进了我们的家门。只见他们径直走到客厅,看到了奶奶,双手合十,深鞠了一躬,用带着浓重的武汉方言向奶奶道了一声——“新年好!”他们的面容丝毫没有因昨日一宿没睡而憔悴,反倒是洋溢着新春的激情。这声问候中夹杂着一年不见的喜悦,恭贺新年的激动,以及衷心的祝福之情;当然也蕴含着晚辈对长辈的牵挂和尊敬。随后奶奶十分自然地从装零食的盘子里抓起一大把糖果递给了两位来访的客人,以示主人的礼仪,随后便开始了叙旧。

鞭炮声炸响长空,但这丝毫不影响武汉人的“大嘴巴”特色,院子里充满了问候的声音。这一大早就有三四十家来拜访我们了,但却不见几个与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其乐融融的氛围好像少了点什么。听奶奶说,拜年的习俗很早就在农村广为流传。人们守完岁之后,就会从村头开始挨家挨户地喜迎新年,无论是大人或小孩都会穿着新衣服挨家挨户地拜年。尤其是小孩,可精神、可热闹、可气派了!先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拜年,再邀上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三五成群地到村子里其他人家齐声吆喝:“拜年了!恭喜发财,万事如意!”他们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春节和拜年的享受。

可是,现在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小朋友、青少年,不愿出家门,而仍在认真拜年的也多剩下那些中年人、老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是因为村子里的人逐步走向了城市?或是小朋友对习俗的淡漠?或是……

我的家乡拜年的习俗不一定是独一无二的,但作为后代,我们有义务要挽救这危在旦夕的习俗,不仅只是找回拜年的情趣,更多的是对家乡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作文650字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游戏最好玩?不用说,当然是放鞭炮了!

那时我和堂姐买了好多的鞭炮,有擦炮;有扔炮;有大地开花;还有的鞭炮我连名字都说不出来,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是能玩鞭炮大战的鞭炮只有一种,那就是扔炮。因为扔炮不仅威力小,也不会怎么伤人,而且,也不需要点火,就不用担心,衣服被烧个小洞洞了。

我们约了几个伙伴,分好组后,就决定开战。第一战:地雷战。在一块撒满鞭炮碎屑的石板上,埋上五枚扔炮。(扔炮受到重压也会引爆)然后一队从上面经过,每人至少走三步,如果踩上引爆了,则输了,换下一个人,过一个,记一分。埋好“地雷”后,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没想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男队友,这么不给力,一上去就给我们组引爆了三个,(有人脚大一次引爆了两个)只剩下我这个“顶梁柱”。我仔细的看了一遍,小心翼翼地迈着,每踩一步都思考许久,已过了两步,就看最后一步了,此时我手心额头都冒汗了。这一步可要小心,我再三斟酌着,赌一把吧,就踩在这里。耶!我为我们男生队得了一分。当时女生队基本上都从石板边缘走,而扔炮,几乎是埋在中间的,所以她们得了两分,比我们队高一分,唉,出师不利啊!

第二战,也是总决赛。只要把鞭炮扔到对方某队友所在的石板上并且引爆,那么此队友就淘汰了,剩下几人,就得几分。比赛开始了!我们每人拿了一盒扔炮,跑到了赛前说好了的掩护地点。可就在谁都不会想到的时刻,我发起了进攻。即在别人还在跑向掩护点的过程中,(我们并没规定在跑的过程中不能攻击)我就花费了五六个鞭炮,干掉对方一个。俗话说的好“不怕神一样的敌人就怕猪一样的队友”,没过多久,我们队就剩我一人在孤军奋战了。没一会儿,比赛结果就出来了,我赢了。我们两队打成平局了!

比赛还在激烈的继续着,噼里啪啦声、欢笑声······组成一首美妙的交响曲!

春节鞭炮大战可是我最喜欢的游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族春节风俗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过春节时都放鞭炮,因为鞭炮是为春节而制作的,所以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到来。放鞭炮在古代是为了赶走一个叫“年”的怪兽,“年”欺压百姓,但人们放鞭炮赶走了它。所以放鞭炮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流传至今。

除了放鞭炮,贴对联也是一种春节习俗。对联是用红纸做的,人们相信红色可以降妖除魔,所以用红纸做对联。每一家都贴有对联,门上还贴了“福”字,“福”是倒着贴的,为什么呢?哈哈,意思是表示“福”倒(到)了。

拜年也是春节习俗,我最喜欢拜年了,因为拜年可以挣压岁钱呢!拜年一般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都起床很早,相遇时互相问好说祝福语,然后互相拜年发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啦!拜完年我回家数着自己的压岁钱,心里美滋滋的。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穿新衣,大家一起吃饺子……现在这几年又举办了一些游戏,可以玩,大家都开心。春节的习俗真多呀!

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的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习俗。

我的家乡在湖南,那里过年的习俗很有趣。在腊月二十九(除夕夜),我们一家大小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我们的团圆饭可讲究了:我们吃饭一定要有三大样:鱼、鸡、肉。鱼一定要蒸着吃,在鱼上还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这样象征着财源滚滚来、年年有余的好兆头。鸡一定是公鸡。肉是腊肉,我们的腊肉不像四川那里蒸着吃,而是用豆角炒着吃,这样吃特别美味,特别有嚼头。吃完饭后,我们就要进行守岁,一家人围在一起,其乐融融,说说这一年经历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们像爸爸妈妈请安(拜年)说些吉利的话,这样可以获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这样象征着大吉大利。然后我们会出门向别人拜年,别人会放鞭炮来迎接我们,这样表示湖南人们的热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们过春节是不是不跟你们一样呢?你们想来我们湖南过春节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元宵节的节日风俗作文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这一节日,在老舍的《北京的春节》中是过年的一个高潮,使我想起了以前小时候在吴山广场看花灯的那一场景。

“看,那龙灯可真漂亮啊!”哥哥指着前面那盏能喷水的龙高兴地说。不止他一人,大家都被这盏灯艳丽的色彩弄得眼花缭乱。

这是元宵节的夜晚,我们观赏了吴山广场的灯展。今天的吴山广场是灯的海洋,犹如漫天的星星落在人间,气势很是壮观。

吴山广场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我和好朋友们随着人流往里走,各式各样的灯不断展现在眼前。这是“猪八戒背媳妇”灯,只见一位相貌丑陋的“猪八戒”,背着穿着一个红色衣裳的“姑娘”,看“猪八戒”走路的样子,真可笑。那是“米老鼠唐老鸭”灯,它吸引了许多小观众。只见“米老鼠”的屁股一扭一扭的,像是在跳舞,“唐老鸭”在一旁不停地鼓掌,嘴里还说:“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往前走,我们还看见了“孔雀开屏”等灯。突然,一阵虎啸传来,我们赶紧向声音发源地挤去。不只是哪位大叔惊讶地喊了一句:“嗬,这虎灯做得太绝了。”只见它的脑袋来回摆动着,好似是在欢迎我们,它的用灯泡做成的眼睛闪闪发光,大家用相机对着它那威武的姿势一阵狂拍,闪得我们都睁不开眼睛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305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XX,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XX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 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 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 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 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 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 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 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 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 有藏历新年 、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 的藏历年。 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 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后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 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荆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 ,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西-藏农区妇女 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 、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 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 ;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XX(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 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 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 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藏语里称风马旗为隆达,它的起源与传播也离不开宗教,是僧俗信众用以沟通世俗与灵界的媒介。在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中悬挂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祥和;江畔湖边遍插风马旗,表示对水神的敬畏;朝圣者跋涉千里 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则是祈求旅途平安……这些都是风马旗的一般功用,在特殊的日子里,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用,当遇有活佛圆寂时,家家户户都将房顶上的风马旗倾斜放置,以表哀悼。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文人生需要好习惯作文当爱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风俗作文的结尾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小朋友们都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放鞭炮。你知道过年的由来吗?那么我现在就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种奇怪的野兽,叫做“年”,特别凶。一到冬去春来的时候就出来,不是伤害人就是损坏庄稼,有时还叨走人们养的猪呀、羊呀。闹得人心惶惶,人人害怕。

有一位勇敢的老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院内堆起木柴,在大门外摆上桌子,放上猪头、牛头、羊头和狗头,还有香喷喷的美酒,年就狂奔而来,张开血盆大口吃喝起来,想美美地饱餐一顿。就在这个时候人们点着了柴堆,敲起罗鼓,放起鞭炮。火光冲天罗声、鞭炮声、人们的叫喊声,响成一片。“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被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再也不敢出来祸害老百姓了。

结尾:从此,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燃烟火,敲起锣,放鞭炮,来庆祝赶走“年”的日子。渐渐的,就形成了“过年”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在你们知道过年是怎么由来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重阳节风俗作文600字初一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还有几天就是九九重阳节了。我趁10。1假期期间想亲手为爷爷奶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陪他们过个快乐的重阳节。

做点什么呢?我思前想后,后来爸爸说做重阳糕啊,不过有点复杂的,你最好去小区卖早点的叔叔那学下。吃完午饭我就立马去店里学习,只见糕点店的师傅正在忙着,还有几天就重阳节了,他们家重阳糕的卖得很好,我就站在一旁认真的看着,一道道工序我看花了眼。这时一位叔叔对我说:“小朋友这个太难做了,你还是做点简单的吧,这个要技术的”。

我回到了家,爸爸问怎么了?"叔叔说重阳糕难学的。”妈妈听到了说:“做饼好了,简单又美味”。这主意好,因为之前妈妈在做饼的时候我有这一旁看过,我倒挺感兴趣的。妈妈很快帮我把需要的材料准备好:米粉,南瓜,紫薯,白糖。我按照之前她做的方法先把南瓜和紫薯洗净放锅里蒸,15分钟蒸熟了,先把南瓜泥白糖和米粉搅拌均匀,那颜色黄黄的真好看,然后再把紫薯糖和米粉搅拌均匀,紫色是我最喜欢的颜色。

全部拌好我开始学妈妈的样子做小饼了,捏来捏去就是不圆,也学妈妈在紫色的饼上加上黄色的眼睛和嘴巴,黄色的饼上加上紫色的眼睛和嘴巴,做成了笑脸的形状。全部做好下来开煎饼了。这时妈妈说爷爷奶奶年龄大了,牙不大好,最好蒸着他们吃。妈妈的心真细,不是她提醒估计这饼爷爷奶奶也吃不了了,10分钟后爱心饼热腾腾的出锅了,我把它们装进盒子里迫不及待的给爷爷奶奶送去。

爷爷奶奶听说饼是我亲手做的,一人拿起一块品尝了起来,连连夸赞我:“小乐乐你做的爱心饼既好吃又好看,棒极了!”只见他俩笑得合不拢嘴,我在一旁也自得其乐。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以后我要经常给他们做好吃的,经常陪他们出去走走玩玩。

最后衷心祝天下所有的老人身体健康,幸福长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节日风俗作文

全文共 1851 字

+ 加入清单

The new year is a major holiday celebrated by all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mericans live on New Years Eve, and the most exciting is new years eve. Is the night, people gathered in the church street or square, singing, praying, blessing, repentance, and together to await the exchange the old for the new moment. 12 midnight, the church bells, the band played the famous song "nostalgia" May you be safe throughout the journey. In the sound of music, the excited people embrace together with a sentimental farewell and a new life for himself to usher in the new year.

The new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the most exciting festival,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grand celebrations in California rose is the largest New Year Festival, then with flowers especially roses tied floats for several miles. The car placed flowers do not only attract California, everyone around the streets, but also attracted millions of TV viewers. In Philadelphia, have held up the parade tradition for the parade of people, some dressed as clowns, some dressed as women (according to the old tradition, the parade does not allow women to attend), with floats now singing, now dancing lively and extraordinary.

Americans also have an interesting habit of making resolutions on New Years resolutions. They call it "New Years resolutions"". This determination is not usually what great plan and noble ambition, but some simple and practical plan, such as "I quit", "I want to treat the neighbor" etc.. They always speak frankly to each other in order to be supervised and encouraged.

It is said that American Indians also have unique new year customs. Every new years Eve, they hold a characteristic bonfire party, the family surrounded by campfire, singing and dancing. Wait until the morning twilight, they put the old clothes on fire, as a symbol of the old and welcome.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的风俗450字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小孩儿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炮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吃饭啰!”“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拿多少钱去买玩具,多少钱买文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仍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风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家乡每逢到过年都是热闹非凡,你看街上的行人都在逛商场,各种各样的年货,各种各样的玩具,让我可是非常心动的。 我们的除夕习俗其实全国都一样,大家都要一起团聚吃饭,开开心心的吃。初一初二,晚辈都去给长辈拜年,而我们呢?可说是大丰收,红包满了自己的口袋,装满的是全家的幸福。元宵时,大家都得回去自己家放鞭炮,扒拉扒拉,非常热闹,大家都玩得很开心,街上挂满了新异的灯笼,街上的人个个脸上挂满了笑容,可见得过年多么热闹啊,我的家乡就是这么热闹,这么喜庆,这么欢喜。 客家人过年风俗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过春节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的好:“中国文化,博大精神”!确实是这样的。从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就可以看出那种精神!

春节”是每年都会过的节日,也是大家喜欢过的节日。因为每年春节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年夜饭。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晚上还有更好的春节晚会。

春节也是有许多习俗的,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几种。

第一种:贴春联。这是春节必定要做的事。春联由上联、下联、横批三部分组成,对联上、下字数相同,横批均为四个字。如果你的脑袋够丰富,自己也可以创造噢!

第二种:贴福字。这就是个十分有趣的字。一般贴福字都是正这贴,而许多家都是倒这贴,据说这里隐藏的意思是“福倒了(福到了)”就这样,它也是重要的环节。

第三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吃饺子。这就是全家人都喜欢的事,光包饺子可不行,还要在饺子里放入特殊的东西,例如:硬币、花生、枣等。每种食材都蕴含不同的意思,也让家人在吃饺子的时候分享自己的喜悦!

“春节”的习俗还有好多,我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大家马到成功、心想事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风俗的专题

全文共 108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给大家的印象是什么?放鞭炮、拜年、祭祖、吃团圆饭……最开心的,还是收压岁钱吧?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春节的这些大大小小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呵呵,我给大家说一说吧。

压岁钱的来历,是一个传说。传说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晚上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也就是今天的“守岁”。

有一对老夫妇。年老得子,疼爱有加。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们就不让孩子睡觉,给了孩子八枚用红纸包着的铜币给孩子玩。孩子把铜币翻来覆去地玩。玩累了,就一躺下,睡了。老夫妇还是很担心,就守在孩子床边。半夜,一阵妖风吹开门窗,也吹灭了灯火——“祟”来了。“祟”用手去摸孩子的头。正快要摸到时,枕边的八枚铜币突然冒出金光。“祟”吓了一跳,连忙缩回手,逃走了。天亮后,老夫妇把晚上的经历告诉了村民,村民们也纷纷效仿,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给孩子用红纸包着的八枚铜币,叫“压祟钱”。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今天的“压岁钱”。

放鞭炮,大家都很喜欢吧?但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传说在古时候,森林里有一个怪兽,叫“年”。每当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有办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楼上去躲着。“年”这儿走走,那儿走走,就是不见一个人。“年”气得大吼。这时,一个人家的竹楼着火了,竹子“噼里啪啦”地响。“年”给吓着了,赶紧逃回森林。

躲在竹楼上的人发现了。“年”走后,他赶紧告诉大家这个秘密。于是,就有了放鞭炮的习俗。

每到过年的时候,家门边总会有春联。那么,为什么要贴春联呢?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叫“鬼域”的世界。“鬼域”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当金鸡长鸣啼叫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就坐落在桃树的东北方向,门边站着两个神仙。名叫“神荼”和“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绑起来,送去喂老虎。因此,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直到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春节的习俗大家都知道了吧?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风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一起大概。“春节”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年,虽然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动、兴奋、愉悦。那我就说说我们增城过年的风俗吧。

早在春节降临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都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给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大扫除。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妈妈每年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好春联。今年爸爸妈妈选的上联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联是:财如人意滚滚来,横批是:五福临门。这副春联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我们家会财源滚滚、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饭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圆饭。吃饱了团圆饭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谈,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穿着新衣服,给家人拜年了。他们就会给红包我,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多少钱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我很喜欢春节,因为他十分热闹,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我们增城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我和爸爸、妈妈、叔叔、婶婶一起回老家和爹爹一起过年。爹爹给我讲了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物,头上有尖尖的角,嘴里有锋利的牙,非常可怕。它天天都骚扰人们,因此,它把天神惹怒了,于是天神把“年”封在山中,一年只许它出来一次。

人们都很害怕“年”,一到过年就想方设法提防“年”的攻击。有一年,“年”又出来了,这时有个人在“年”面前放鞭炮,把“年”吓得魂飞魄散,那人又拿出一些红纸,把“年”吓得落荒而逃。不久,人们发现了“年”的弱点:“年”怕响声,怕红色。从此,就形成了每年都放鞭炮、贴对联的风俗习惯。另外,一到过年,人人都去亲戚家拜年也是因为不想让亲戚家受到“年”的伤害。从此,也形成了这种风俗习惯。原来过年有这么多学问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风俗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到春节的习俗,那我明白的可就多啦!比如放鞭炮啦,走亲访友啦,贴春联啦,吃饺子啦,简直是多的数不胜数。但是对于我这个美食爱好者来说,最最期盼和喜爱的,当然还是吃汤圆咯!

汤圆味儿好,做法很重要!这不,今年的春节,我们家又要准备吃汤圆了,我也不时会在厨房中打打下手。

其实汤圆的做法也很简单。这第一步,当然就是和面了。面和好以后,就能够取下一块,或大或小都能够,然后将它捏成一个厚度中等的小饼子,再将原有的汤圆馅儿放一些在小饼子的中央,之后将小饼子慢慢地团起来,先团成碗状,最后团成球状。而第二步,就能够将这些做好的汤圆放在有着开水的锅中煮,直到煮熟为止。

汤圆一出锅,顿时就香气四溢,让人闻了就垂涎三尺。

最后能够吃汤圆啦!此时的我,情绪可真的是兴高采烈,迫不及待地想要吃到这天的汤圆。过了一会儿,餐桌旁的人都到齐了,汤圆也一碗一碗地端了出来。我手里拿着筷子,看着碗里那又鼓又热的汤圆,心里总是热乎乎的。——实在等不下去了,于是我从碗中夹起一只汤圆,然后留意翼翼地咬了一口。哇塞!这味道简直是美不可言哪!那软软的面皮,还有那又香又甜的馅儿,直朝我的喉咙奔去。这滋味,可真是给人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汤圆,在某些地方又叫团子,让人有一种在新的一年中能够团团圆圆的完美期盼。

怎样样?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对我喜欢的这个春节风俗有种一种期盼的感觉呢?心动不如行动,此刻就开始做汤圆吧!期望今年的春节,你也能吃到美味的汤圆。在新的一年中,你也能和你的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习俗,我去过很多地方过春节,只有妈妈老家的春节是我见过最特别的。

我妈妈的老家是河北,房子是个四合院,分东、西、南、北四个屋,她那里在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九的晚上就要在北屋摆贡品,这里的特别之处就在于贡品,一张正方形的桌上中间先摆上一个猪头,猪嘴里叼着一个猪尾巴,外婆说:“这代表有头有尾,猪头左边摆上一只鸡,代表吉祥如意,右边摆上一条鱼,代表年年有鱼。”接着还要炸藕盒,“藕盒”就是把莲藕切片,两片中间连着不切断,把调好的肉馅放进去,然后在外面裹上面粉放到油锅里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来,放到鱼的右边,然后再开始炸牛肉丸,炸好以后放在鸡的左边。这样桌上的贡品还没有摆完呢,还要在猪头、鸡、鱼、丸子、藕盒后面都摆上一个前一天就做好的桃子形状的馒头,渐变的粉红色做的特别好看!然后再在馒头后面摆上五盘各式各样的糖果。所有东西的后面贴着一张天帝老爷的画像,画像两边各挂着金黄色的锡纸元宝,然后在猪头的前面放上香炉,香炉上插上一根龙形状的香,外婆说:“这叫盘龙香,一根刚好烧一天,每天烧一支!在每次吃饭之前还要还要磕头烧纸,一直烧到年初二,这样所有的贡品就算摆完了,而且每家每户都是这样摆的。”

到了年三十,一眼望去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挂,一派祥和喜庆,人们忙着贴对联,粘福字,到了中午要包饺子,这也是北方特有的习俗,外婆说:“过春节吃饺子,取自《更岁交子》,也是继承祖先的习俗,饺子包好以后要在祭祀祖先之后才可以吃。所以饺子是一种具有仪式感的食物。再有饺子的形状向元宝,寓意“招财进宝”符合中国人过年图吉利的想法,而且饺子皮薄馅足,味道非常鲜美,百吃不厌,在这里七八岁的小孩就都会包饺子了,所以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下来了,到现在饺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团圆的象征,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听完外婆这样一说,我更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具有重大意义,深深感收到我们祖先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