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作文【推荐20篇】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族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汉族风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7689

作文

1000

家乡风俗的小学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7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到了那一天我们不仅可以吃到甜甜糯糯的元宵,还可以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去赏花灯,一派喜庆、欢乐的气氛!

今年的这个元宵节更是令我难以忘怀。我不仅吃到了美味可口的元宵,还和家人一起去了举办第一届花朝节的赛石?花彩小镇赏花灯。

大清早,我就从床上蹦下来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厨房,跑到冰箱面前打开它,掏出元宵,迫不及待地打开了包装,用饥饿的眼神瞪着盒子里的元宵似乎在说:“哈哈,你们早晚成为我的腹中餐!”元宵们惊恐地尖叫着:“天哪!他要吃了我们,怎么办啊?”我烧开了水,那沸腾的热水似乎在说:“进来吧!感受一下我的热情。”我把元宵一个个滚了下去,元宵在水里翻来覆去地滚动着,不一会儿的功夫白白胖胖的元宵就浮到水面上。我叫醒了爸爸妈妈,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欢欢喜喜地吃起了元宵!

到了夜间6点钟,我们一家去了赛石?花彩小镇。那里真是风景如画、灯光璀璨、华灯闪烁,非常美丽!让我来给你讲讲有哪些美丽漂亮的彩灯:七兄弟葫芦娃、小马宝莉、七天取经、三打白骨精、小哪吒……举不胜数。还有许多香喷喷的美食:牛肉面、烤羊肉、糖葫芦、烤冷面、酸辣粉……各地的小吃美食定会让你垂涎三尺。

时间不知不觉过了好几个钟头,也已经深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一路上银光月色伴着我们愉快地回家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们最爱的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温暖的屋内,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着象征着团团圆圆的年夜饭;一家人在门口前贴着春联、贴福字、贴年画;屋外,噼噼啪啪的炮竹声、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的声音、小孩玩闹的欢言笑语声……哪里不充斥着过年的热闹气氛?

我的家乡泉州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称“过年”,等过了正月十五这年就算过去了。你可别小瞧这十六天,“过年”的习俗细的吃什么、干什么都要遵守习俗做。这习俗虽多,可热闹也从未间断。

家乡在过除夕夜到正月初一凌晨是最为热闹的。在除夕夜晚要敬天公,零点一到,四处烟花炮竹响成一片,我们既要在家中万堂中设堂,摆上三牲(鸡、鱼、猪)、果子、清茶等贡品,并且燃上三柱清香、点烛拜天公。除夕这天晚上,不仅要守岁还要开正,开正就是除夕之夜守岁到十二点迎新年,祭拜天公的同时,放烟花炮竹,以表庆贺,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正月初一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了的新衣服,开始了新一年的第一天。新年的第一天早上忌吃粥,否则传说,第一天出远门都会天降大雨,被雨淋湿。早餐后,人人四处走访朋友亲戚,见面都要互道“恭喜、恭喜”。

正月初九,又是一个热闹的日子!这一天是天诞日,也就是天公(玉皇大帝)的诞辰生日。这一天人们要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这一天的清晨前必须准备好许许多多的贡品,一家老小都要跪拜天公。一来感谢天公对全家这一年来的庇佑,二来祈福新一年的平安如意。年,就在这忙碌中过去,在这欢乐中过去,在这热闹非凡的习俗中过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风俗的主题作文

全文共 1538 字

+ 加入清单

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大年初一清晨,接财神的爆竹唤醒了黎明。街坊邻里、朋友、同事,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恭祝新年好。春节是人们增进感情,巩固友谊的好时机,人们互相拜年,寓情于乐,回顾过去,憧憬未来,情浓意浓。街头巷尾,一队队拜年的瑞狮边舞边行,十分活跃,许多孩子尾随狮子队去看狮子拜年的热闹。当狮子队走到一家商店门前,主人便点响鞭炮迎接,狮子在门前向主人行拜大礼,领队也走上前向主人拱手作揖致新年祝福。狮子富有人情味的拜年礼、领队致的吉祥辞使主人心花怒放,商店也会生意兴隆。这时,狮子在鞭炮声中起舞,舞出一身瑞气,舞出一身雄风。它那喜气洋洋的大脑袋、宽阔的额头、神气的大眼睛、突起的鼻子、方方的大嘴,金红色的长毛,其形象既威武又憨态,逗人喜爱。只见狮子刚健而勇猛,出洞、过桥,在抬头乱云飞渡,低头"万丈深渊"的桥上奋起神威。此时惊狮鼓点如疾风骤雨,惊险而精彩的狮子表演惊心动魄。然后是上下山、饮水吃青、踏星走桩、上云梯,九天揽月等,狮头、狮尾配合默契。舞到酣时,叠罗汉采青,狮子采得青后点头向观众作揖。然后理毛、理项,颇有趣味。鼓声嘎然而止,狮子从九天广寒直落,惊得全场哗然,待定睛看时,狮子却稳稳地落在众罗汉的手中,正在回头望月。这一绝技于无声处摄人心魄,赢得了满场掌声。狮子拜年是桂林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狮子队都将狮子装扮一新,苦练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春节一到,狮子抖擞精神舞上街头,到预先约好的人家或商店拜年。狮子走一路舞一路,蹦、闯、凛、吼、踏、蹿等表演得生气勃勃。耍狮的大头和尚、大头娃娃一步三扭,逗狮的猴子猴劲十足,狮于队的锣鼓声,给桂林增添了喜气,带来融融春意。桂林的狮子拜年还有猴子采春、采高青、吃地青等多种形式。有些狮子队的狮子,能够舞上6米多高的高台,13条板凳叠起的高山,并能在上面运动自如,逗趣逗乐!舞罢,狮子还从从容容地缘凳而下,神态依然那么自然。当然,吃地青的狮子与采高青的狮子相比,其技巧略低一筹。主人把封包和青菜放在板凳上,前面还放上一盆水,狮子在"吃青"前要喝水,"吃青"后也要漱口,这些极富动物情趣而又拟人的动作,令人忍俊不止。狮子拜年,在临桂的一些乡间,还伴以祝福吉祥的狮子歌: 狮子头上三点黄, 今日拜上贵厅堂, 恭喜主家生贵子, 五湖四海把名扬。 狮子头上三点青, 今日拜上贵阿庭, 恭喜主家福气好, 又添财来又添丁。 狮子尾巴一个球, 来到你家拜猪牛, 恭喜主家猪快大, 有吃有穿总不愁。 狮子眼迷迷, 恭喜主家多福气, 有福六畜得兴旺, 有鹅有鸭又有鸡。狮子歌唱得美情美意,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年年春节为乡邻祝福助兴,使人们欢乐不已。

不知不觉到了元宵节,这正月十五之夜,桂林城虽没有火树银花的盛景,却是万家灯火。昔日桂林的元宵节,从正月十三起就有龙灯出游。龙灯走街过巷,连游三个晚上,所到之处,家家燃放鞭炮,焚香点烛,祈求龙灯带来吉祥如意。龙灯出游时还有各种笙萧鼓乐,高跷、牌灯、锣鼓棚等一起涌上街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龙灯游行队伍,景况十分壮观。节日的夜晚,万家灯火彻夜长明,它和飞舞的龙灯一道把桂林城点缀成一座不夜城。现在,桂林的元宵夜仍保留着燃灯的习俗。每逢元宵之夜,登高远望万家灯火,令人心旷神恰。闪烁的灯光汇成一条灯的河,犹如天上银河落几间。那灯光或宁静、或流动,闪跃在高大的建筑物上,开放在绿叶丛中,使桂林的夜空灿烂辉煌。此时家家的厅堂、房间,所有的灯都闪闪发亮,阖家坐在灯下吃着桂花糖心元宵、花生芝麻元宵……

那甜丝丝、香喷喷的传统食品,使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中。"除夕的火、十五的灯",这是桂林民间流传的一句谚语。除夕的火盆红红火火,而这十五的灯呢,想必也与"火"紧密相关,同样是对新年寄予一种希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别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风俗初中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贵州贵阳有一项风俗,每年春节初二上山去拾柴,回到家以后再吃一顿热腾腾的酸汤火锅。

我还记得2017年春节,我和爸爸妈妈初二一大早就去黔灵山公园拾柴,那一天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我们到公园门口时,售票处已经人头攒动、车水马龙,进到公园里面更是人山人海,湖边、山坡、山顶到处都是人流,满山的树丛中都看得到人的身影。公园里到处听得见杜鹃鸟、布谷鸟、喜鹊叽叽喳喳的叫声,就好像在演奏一支交响乐;看得见黄色的迎春花、粉红的樱花、纯白的玉兰花尽情地开放,还散发出一些沁人心脾的清香,使人恨不得凑进了狠狠地闻一两下。人们三五成群,在赏花、跳舞、唱歌、演奏、登山,最重要的是在山里面拾柴。因为柴火的柴跟财运的财谐音,所以人们把上山拾柴就当成是上山拾“财”,回家再拿红布把它包起来,就寓意着来年会发财。我们随着人流逛了大半个公园,然后也捡了几根柴回家了。

回家以后,我们在家里吃了一顿酸汤火锅。在锅里烧开水后,倒入用西红柿熬成的底料,再根据个人的口味加入配菜。酸汤颜色鲜红,寓意着来年的生活红红火火、热气腾腾。酸汤并不辣,反而酸酸甜甜的,只要一凑近,这酸汤浓郁的香气,就会从锅中倾泻而出,闯到鼻孔中,让人沉醉在这香气中。这酸汤里煮出来的东西,也被这酸汤的酸甜给“渲染”了,在自己的本味中掺杂着酸汤的气味,使得整个酸汤火锅更加开胃可口。

拾柴和酸汤带给了人们许多的好运,所以这项风俗很受人们的欢迎,只可惜今年受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人们不便出门,公园也关闭,无法上山拾柴了,我多么希望这场疫情赶快过去,人们可以继续在阳光下的公园中享受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各地的春节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乐陵南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有那里的过年习俗,那么作为一个在济南生济南长的乐陵人,就让我来一一阐述这里的习俗。

第一,挂灯笼、放鞭炮:先说一句题外话,济南的年味好淡哦!鞭炮放的也少,至于灯笼吗,也就小区门前挂一两个。而老家就不一样啦!大年三十晚上五六点钟,家家户户挂上通红的灯笼,鞭炮也响得和打雷一样了。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堆鞭炮,有大鞭炮、小鞭炮、烟花、钻天猴,大鞭炮震耳欲聋;小鞭炮清脆响亮;烟花五颜六色;钻天猴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后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把整个村庄照的跟白天一样;家家户户还燃放起了篝火,不是为了取暖,而是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第二,给逝去的祖辈磕头,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供有家谱,上面列有逝

去祖辈的名字,大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小辈子孙就要给祖辈磕头,希望祖辈可以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幸福。看到大爷们磕得那么虔诚,我也跟着跪下磕头,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吃水饺,拜年,在我们村里,大年初一这一天都起的很早,大概也就五六点钟就起床了,抱柴火,烧大锅,煮水饺,不知怎么的,感觉大锅里煮出的水饺格外的香!吃完水饺大家都走街串巷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互致问候,那乡音不是一个亲切可以形容的!

第四,扭秧歌:扭秧歌的时间在大年三十后的几天,大概在每

天晚上七八点钟,已经是锣鼓喧天了,敲鼓的敲鼓,打锣的打锣,剩下的都在扭秧歌,除了一些舞步熟练的老爷爷老奶奶,也不乏一些新手,他们依葫芦画瓢的扭着,倒也有模有样,其中数小孩子的舞步最搞笑了,简直可以当春晚小品看了,他们的舞姿张牙舞爪,把人逗得捧腹大笑。突然有一个小孩自己绊到了自己的腿,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接着就是亲戚们的安慰声……

我老家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祝老师和同学们春节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春节终于到来了,最让我难以忘记的是那充满年味的除夕夜。

除夕,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天,在远方的亲人要回到家,和家人团聚,吃上一桌团圆饭。表示一家人永远团团圆圆,相亲相爱,幸福美满。

除夕夜的年夜饭中当然少不了饺子,我也加入了包饺子的行列。

姥姥教我包饺子,拿饺子皮,放馅,捏皮。我觉得我学的差不多了,非要大展身手包饺子。我包的第一个饺子馅放多了,让我包了一层又一层饺子皮。姥姥笑我包的饺子皮太厚,咬一口还吃不到馅。而我却下定了绝心:我一定要把饺子包好!

之后我是越包越快,包的越来越好。终于包完了,可以下锅煮饺子咯!

我吃到了我自己包的饺子,真香!

吃完年夜饭,我们全家一起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窗外当然少不了鞭炮和烟花的‘交响乐’一会声低,一会声高,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天空成了一座‘花园’‘花的海洋’。璀璨夺目,火树银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天空不再是沉闷的黑色,现在的天空太美了

我还收到了大红包,真好。在此时我也许下了新年的愿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

啊!多么欢快,热闹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风俗放鞭炮的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又快到了,春节里让孩子们高兴的事很多,最让孩子们高兴而又难忘的莫过于放鞭炮了。

春节前一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集市买鞭炮。来到卖鞭炮的摊位旁边,发现鞭炮的花样可真不少啊!有冲天炮、旋转炮、刺花炮、摔炮、礼花炮……爸爸给我买了比较安全的摔炮和刺花炮,又买了噼噼叭叭的挂鞭和二响炮,还有五颜六色的礼花炮。走在路上,我就忍不住往地上扔了几个摔炮,摔炮摔在地上“啪啪”都响了起来,我感到好玩极了!

除夕那一天,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我就听到震耳的鞭炮声。我也拿出买的鞭炮,和爸爸一起来到小广场。先把一小挂鞭炮点上火,只听到鞭炮响了起来,像密集的敲鼓声,清脆而又悦耳!我又拿出一个二响炮,把它拿在手中,点上火,只听到“嗖”的一声,二响炮像小火箭一样冲上天空,然后接连爆炸,像连环跳,非常好玩。有一个二响炮,我把它放在地上,点燃后,它只响了一下,我们等了一会,它还是没有响,就在我和爸爸走上前准备查看究竟的时候,它突然响了,把我们吓了一大跳,惊险又刺激,特别好玩。到了晚上,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天空中闪耀着五彩的礼花。太美丽了!

这个除夕我过的真快乐,这是我最快乐的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景色迷人,物产丰富,每到过节时就分外热闹。

现在,我将带领大家来到我的家乡看看这热闹非凡的元宵节。元宵节是在正月十五,过节时处处张灯结彩,人们把各种各样的灯早早地挂到灯会上,让人们参观。参观后便来到旺火旁,正转三圈,倒转三圈,保佑自己及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万事如意、顺心顺意!

随后,人们来到广场。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的脚尖碰着脚跟,肩膀擦着肩膀都到广场观看节目表演。人们有的跳舞,有的唱歌,十分的热闹。

在元宵节这一天里,人们还要放鞭炮,尤其是那些十分调皮的小朋友们。每人拿着一支点燃的炮竹,兴高采烈地玩了起来,他们玩的都十分开心。

我们每家每户都像办喜事一样,红火而又美丽。在这一天里,人们还要吃元宵,吃的元宵里面还有不同的口味。这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一样,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好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的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这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蜡烛,观者就更多了。这广告可以不庸俗,干果店在元宵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处心裁,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在家里,还有: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一些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铛,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要吃元宵,过了元宵节可能就吃不到元宵了,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可是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五就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着的时候。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七年级家乡的风俗的议论文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家乡的习俗,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就拿春节来说吧!

春节,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家乡人叫大年初一。大年初一这天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让人们感觉到欢愉和吉利。

春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吃饺子。为驱邪恶、求吉利,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年年有余。一旦煮烂饺子,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是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

春节还有拜年的习俗,大家互相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还有用手机发短信拜年、打电话拜年。美好祝福:吉祥、平安、发财、健康之类的让人们开心的话。

我觉得家乡的这些习俗蕴含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含义:希望辛苦了一年的人们能开心的好好休息几天,调整好心情,再准备开始下一年的奋斗。人们都希望过上幸福、平安的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64 字

+ 加入清单

馥馥艾叶香气袭上心头,千年前那朵浪花将整个华夏山川染成了青绿色。

——题记

临近端午,奶奶早早地将片片艾叶挂在门头前,我愣了愣,才知道原来是他来了,眼色不禁黯淡了下来,奶奶察觉到了我的变化,笑了笑,轻声说:“怎么了?什么时候这么在意这个节日?”我恍若初醒,抬起头说道:“没......”简简单单地回应,表情淡然,而心中却点起阵阵涟漪,欷歔惆怅,若有若失。

我知道,我联想到了他,尽管光阴荏苒,但你那纵身汨罗江的身姿却永不消逝。屈原呐!因为你心中有国,所以你不愿蒙受世俗的尘埃,以死明志;因为你心有有民,所以你悲愤交加,创作出令世人慨叹的《离骚》!

在我不认识你之前,我眼前一片黑暗,在听到那句“路漫漫求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古名句,犹如为我敞开了大门,翻开尘朴的书籍,引我而去。

我大吃一惊,那个“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诗人、大忠臣,真可谓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朝廷乌烟瘴气,而他却“出淤泥而不染”自比孤傲的鸷鸟!你明明可以学陶渊明“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而你却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使我们只能略悉你的文采,引来了多少年间的无声欷歔......不过,就是如此,我们才能体会你的坚定执着,体会到你饱含血泪的悲伤怨愤之歌!

香草零落,美人迟暮,到底是谁支撑着你?你又到底是为了谁“哀民生之多艰”?山河破碎,乘风破浪,纵横驰骋,为谁指路?前方是波涛汹涌的汨罗江,身后是金樽清酒,玉盘珍羞直!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

啊!我还在犹豫什么?诗人为我指路,我要心无旁骛地走下去,吾将上下而求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风俗作文的结尾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小朋友们都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放鞭炮。你知道过年的由来吗?那么我现在就来告诉你吧!

从前,有一种奇怪的野兽,叫做“年”,特别凶。一到冬去春来的时候就出来,不是伤害人就是损坏庄稼,有时还叨走人们养的猪呀、羊呀。闹得人心惶惶,人人害怕。

有一位勇敢的老人,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在院内堆起木柴,在大门外摆上桌子,放上猪头、牛头、羊头和狗头,还有香喷喷的美酒,年就狂奔而来,张开血盆大口吃喝起来,想美美地饱餐一顿。就在这个时候人们点着了柴堆,敲起罗鼓,放起鞭炮。火光冲天罗声、鞭炮声、人们的叫喊声,响成一片。“年”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被吓得连滚带爬地逃走了。再也不敢出来祸害老百姓了。

结尾:从此,每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燃烟火,敲起锣,放鞭炮,来庆祝赶走“年”的日子。渐渐的,就形成了“过年”的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现在你们知道过年是怎么由来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夕节风俗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在每年农历的七月除七,也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福,虔诚隆重。乞巧节是以牛郎织女的故事而传下来的。在乞巧节,古今有不同的做法,古代,很多地方的未婚女孩会在夜深人静之时,呆在瓜果架下倾听。据说如果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个少女日后便能得到甜蜜的爱情。还会接露水洗头发,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七夕节在古代还有做乞巧果的习俗,乞巧果是用面粉、白糖,还有少许的芝麻。乞巧果子又名巧果,用麦面做的称面巧;用糯米粉做的称粉巧。另外,七夕节这天,少数地区还有拜织女、穿针乞巧等习俗。

今年的七夕节就是今天,8月13日。到了晚上,我来到楼下草坪。这时天早已黑了,蓝紫色的天空上挂着一轮明月,许多小星星一闪一闪的,像小孩亮亮的眼睛,十分漂亮。我找了半天,才在众多星星中找到牵牛星和织女星。牵牛星和织女星都很大,很亮。牵牛星呈淡蓝色,散发着淡蓝的的光芒;织女星有一点嫩红色,散发着淡红色的光芒。在两颗星星中间有一条清晰的线,那就是王母娘娘当年划下的银河。

我望着天空,眼前浮现着织女和牛郎还有那两个孩子相逢时的情景:许许多多的喜鹊一齐飞来,用自己的生体搭起了一座结实而稳固的鹊桥,让牛郎织女还有两个孩子重逢。想想那个场面,就觉得很温馨。

在这个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里引发了我的遐想,让我对高深莫测的夜空产生了无比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新年风俗——拜年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春节一项必不可少的风俗。每个地方拜年的形式都是各种各样的。而外婆家那边就有一项专属我们小孩子的拜年方式。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外婆告诉我说,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清晨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拿着自己准备好的袋子去给当地的各家各户邻居们拜年,他们会分给我们好吃的,据说去的孩子越多,这户人家在新年里也会事事顺心。双方都会感到很开心。因此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我们这些孩子们都会早早地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拿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大袋子,约上几个小朋友便出门到村子上的各家各户拜年了。我们不管走到那户人家门口都会大声喊到:“拜年啦!”屋子里的主人听到声音,便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有些甚至在吃早饭都会放下饭碗,三步并两步地走来给我们分发好吃的零食,有些客气的人家还会为我们这些小朋友每人准备一个小红包。我们拿到了好吃的和红包会感到特别的开心和激动。我们走了一家又一家,渐渐地手中的袋子不自觉的重了起来,胳膊也开始又酸又疼,不得不交替着使用左右手交换着。这个时候特别希望有个人能过来帮我分担一下,帮我提提这重重的大袋子,甚至心里开始暗暗地想:“接下来的人家可不可以只给红包不要给吃的呢,因为吃的东西多了实在是太重了,根本提不动啊!”走着走着,居然有小朋友因为太重了,在半路就开吃了。眼馋的我们也不约而同的都拿出自己的零食开始分享啦,大家吃了些东西瞬间觉得力气都回来了,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便一起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各自回家,迫切的想要去跟父母炫耀一下自己的战果。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

拜年这一形式代表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对这户人家的尊重,而他们分给我们好吃的东西呢就算接受了我们的尊重,并对我们表示感谢。但是这拜年的形式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特权,真的特别希望童年的时间能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八年级家乡的风俗议论文作文大全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那里虽然没有都市的喧嚣,但家乡的风俗活动的热闹气息足以传遍方圆百里。

正月初十的早晨,公鸡洪亮的打鸣声传遍了全村,人们便不约而同地忙起活来了。村里的老人说,正月初十拜菩萨,要准备鸡、酒、茶献给菩萨,才能求得未来一年的风调雨顺。很快,家家都把拜菩萨的“标配”食物做好了,大家陆续把食物、桌子等搬到了运动场上。不过一会儿,运动场已是人山人海了。

接下来还有摆菜、说吉祥话、旁人献茶等。但最让人喜闻乐见的是舞龙了。舞龙的队伍从入口冲了进来,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排着整齐划一的队形,举着头顶上的龙左摇右摆地舞着,动作极为协调。他们舞动着的不仅是头顶上的龙,还舞动着他们的青春,舞动着他们的热血,更舞动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舞龙的表演者舞得那么精彩,也让人们跃跃欲试,想大展身手一番。

“龙”走了,“菩萨”来了。那“菩萨”是由一群中年男子抬着的。他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健步如飞,一点儿也看不出岁月的痕迹。活动在人们烧香、拜菩萨中落幕了。

家乡的风俗,以独特的文化被世人传承,像一坛陈年美酒沁入人们的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心中家乡风俗作文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的时候,出于对电脑的喜爱,我就乘车去乡下我哥哥家。透过车窗,然后我看见满山遍野的花草。心里觉得奇怪:那里以前不这样荒山吗?问旁人才明白此刻在搞绿化。这时我才明白家乡有了变化。

下了车,我先去了舅舅家休息。下午两点,我打算步行去哥哥家,有几里路。我想起以前坐车去,那路上那里一个坑,那里一个坑,把我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所以我还这样决定走着去。舅舅说:“我送你去吧。此刻的路好跑车了。”我半信半疑地坐上摩托车。一路上很平坦,再也不这样以前那条路了,我从心里跳出了一句话:哈哈,老路下岗啦。

一路上,我看见了一座座工厂在山中立起,看来有不少企业在那里投资。

到了哥哥家,我本想立刻去玩电脑,但这样看见池塘里的鱼了,我忍不住想去抓。我把鞋一甩,跳到了池塘里。哇!好多鱼,我和鱼儿大战了几十回合,结果就抓住了几条小鱼,我看没什么用,就把它们放生了。

晚上,哥哥叫我去接水。我跑到井口准备打水的时候,哥哥笑了:“家里有自来水,你到井边来干什么?”“哎呀,你怎样不早说呢!”如今的乡下也像城里一样方便了。

家乡的变化真大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题记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地域特色,所以会有那么多的风俗,我的家乡武汉的风俗也数不胜数。其中最让我难忘的是黄陂区的僵狮子。

一次元宵节时,我来到黄陂那里正在举行僵狮子的活动,那里人山人海,围着一大群人,看不到人的边际我的人群中小心地穿梭着。鞭响越来越近,越向前越是震耳欲聋,夹着锣响,终于到了前面。舞狮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一个狮头,狮头的样子很狰狞: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铜铃一般,黄色的鼻子,脸画着各色的图案,有些小孩子差点吓哭了,一个人在里面操作,时而跳动舞狮人身穿红色的衣服,头戴一个狮头,狮头的样子很狰狞:白色的獠牙,黑色的巨大眼睛,像铜铃一般,黄色的鼻子,脸画着各色的图案,有些小孩子差点吓哭了,一个人在里面操作,时而跳动,时而俯身。锣敲的越响,舞狮的人们越看越热闹,聚来的人越来越多,一阵接一阵的人潮涌动与那狮子遥见辉映。有的人在人群中上下跳动,仿佛自己也在表演,还有人一阵阵的鼓掌喝彩,有人高举相机,有的人露出开心的笑容。狮子在背后有一条披风般的丝带,狮子边跳丝带就舞动,有时一只狮子在你面前张牙舞爪仿佛展示自己有多威风,锣声不绝人们的心情越发激动了。僵狮子也叫将狮子,实际叫将军石狮,子发源于武汉地域,也代表一种祭祀启平安的愿望,僵狮子在传统舞狮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狮子的表现怪异,其他地区的舞狮非常有精神,僵狮子也叫将狮子,实际叫将军石狮,子发源于武汉地域,也代表一种祭祀启平安的愿望,僵狮子在传统舞狮中加入了神的色彩,那狮子的表现怪异,其他地区的舞狮非常有精神,狮子仍舞着,人的心情高兴到了极点。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习俗,这么多的习俗组成了中国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繁华依旧。

锣声喧天,炮声不断,我看着舞动的僵狮子许下美好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春节风俗习惯作文100字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好啊!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伴随着愉悦的歌声,我们不知不觉来到了新的一年。

过年的习俗有很多,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但是我最喜欢贴春联和放鞭炮。(Www.uj.coM)今年,我就和妈妈一起贴春联,和爸爸一起放鞭炮,过年真好!

我先是和妈妈贴春联,我们一点一点的把上面的小纸抠下来,使图案变得好看。在贴到合适的位置就大功告成了!接着,我和爸爸又去放炮了。爸爸让我来点火,我就浑身发抖,因为我的胆子很小,所以我只好让爸爸点火。着了!那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吓的我连连退后,过了一会儿,炮终于停了,我的心也踏实了。

放完炮,我们吃着饺子喝着汤,嗑着瓜子看着春晚,过了一个圆满的羊年!在这里,我祝愿大家新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125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川北地区的南充市嘉陵区,那里不仅山美、水美、人情美,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更美。民俗文化中,我们小朋友最期待的,就是每年正月十四的“蛴蟆节”了。

相传在清朝年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袭击了我们老家,村民们苦不堪言。后来经高僧指点,知道这是“蛴蟆瘟”在祸害人间(“蛴蟆”是方言,即“癞蛤蟆”),于是,在每年正月十四,乡亲们模仿蛴蟆圆鼓鼓的形状,用竹子制作蛴蟆灯,祭奠后,将蛴蟆灯扔进河里,以赶走“蛴蟆”,祈求来年身体健康,平安无事,从此,家家户户扎蛴蟆灯送“蛴蟆瘟”的风俗就延续了下来。

每年正月十四,午饭后,大人们无论多忙,总会放下手中的活,为孩子们精心制作蛴蟆灯。蛴蟆灯用嫩竹制作,先用细竹篾编成竹环,再砍一定长度的竹子,将最上方的竹节划破,向中间挤压,形成纺锤状,将竹篾编扎进去。接着,在竹节下方,填上一些湿泥巴,里面插一根蜡烛或者自制的煤油灯。最后,在竹灯的表面糊上一层纸,并留一个小孔点灯使用。

蛴蟆灯可以做成了很多样式:如方形的、圆形的、鱼儿形状的、五角星形状的,应有尽有……看到各家门外摆放的蛴蟆灯,我们无不盼望夜晚早早到来。

等待着,等待着,夜幕终于降临了,先是村里一两个蛴蟆灯亮了,沿着田坎向前移动,红红的蛴蟆灯,倒影在水田里,岸上、水里相映成趣。接着,村子里左边、右边,提着蛴蟆灯的人都纷纷走出了家门,到处都是星星点点的世界。

我按捺不住了,拿起靠在磨盘上的蛴蟆灯,掀开纸糊的门,把蜡烛点上,蛴蟆灯立即映红了大家的脸,爸爸在一旁再三嘱咐,“拿端正,拿端正,火不要烧着纸了”……送蛴蟆的人越来越多,一路上,大伙或三三两两,或独自一人,大家朝场镇上涌来,顿时,街道上变成了“火”的海洋,一股股“红流”不约而同地向西溪河涌去。

蛴蟆灯中,最扯人眼球的是几个大人一同抬的蛴蟆彩灯了,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几个醒目的大字,多么浓厚的爱国情谊呀!街头的男女老少,大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一齐高呼着:“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送下河里去吃肉,保佑娃娃不咳嗽。”这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不光送蛴蟆的人群欢呼着,连路边栖息的夜鸟,也忍不住探出头来,和我们分享这无穷的快乐。

来到西溪河边,孩子们高举着蛴蟆灯不肯离去,在家长们的再三催促下,大家才恋恋不舍地将蛴蟆灯甩进河里。

送走蛴蟆后,下一个“节目”便是摇嫩竹了,竹林里,竹子被摇得“莎莎”作响,我跟大家一样,选了一根长势正盛的嫩竹,一边摇晃一边唱着:“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跟嫩竹一样高,嫩竹长,我也长,我跟嫩竹一同长。”

听爸爸妈妈讲,很多成都人甚至广安、遂宁周边的人,都不知道我们老家的“十四夜送蛴蟆”风俗。现在,这样的民俗只在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比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一些乡镇比较盛行。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潮,这样的民俗濒临灭绝,不过政府开始重视了,现在,家乡开始举办“蛴蟆”节这样的活动了。

小朋友,我们家乡的“蛴蟆节”也吸引了你吧?欢迎正月十四到我家乡来作客,相信你一定会被这一独特的民俗吸引的。

[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少数民族风俗特点作文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乔迁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1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

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天葬——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1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另外,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1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丽水,每到腊月二十六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这其实是准备年货的开始,因为豆腐的“腐”与“福、富”谐音,寓意着新的一年幸福与富裕。

如今大多数人并不会做豆腐,而是把“福”字倒贴在门上,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是在我的家乡,老一辈人依旧保持着这个风俗——手工做豆腐。腊月二十六,外公家准备做豆腐。首先要把黄豆泡在水里一天一夜,泡到它们有2—3倍大才行。再将它们用水冲洗干净,放进磨子中磨成豆乳,看着白白的豆乳从小孔中流出,我就想到那美味的豆浆了。

我问外公:“什么时候可以吃豆腐啊。”外公说:“不要急,后面还有很多步,要先将豆乳过滤,变成豆浆,然后把豆浆烧滚,去掉泡沫,加入盐卤,将豆浆稀释,浮出豆花,还有把豆花装进模具中挤压,才会成为豆腐。其中点豆腐可最考验手艺了,盐卤多了,豆腐就老,盐卤少了,豆腐就会不凝固,你还是好好等着吧。”外公的话将我打的晕头转向,唉,原来现在还是个开头啊。这时外婆又说:“做豆腐可不能多说话,因为豆腐很‘小气’它听不得‘坏话’,要不然它就不成型。”难道这也是祖辈传下来的风俗吗?

过了一会,外公喊道:“睿睿,来看外公点豆腐。”我飞快地跑过去,只见外公小心翼翼地拿着一碗盐卤,用勺子一勺一勺的点进装着豆浆的桶里。他一只手点盐卤,一只手拿勺子在桶里搅拌,就像一只机警的猫,每一个动作都极其小心谨慎。渐渐地,豆花漂了上来,那就是豆腐的雏形,白白的表面一触即破,如果加上酱油和葱,那就是美味的豆腐脑。外公看着今天的豆腐花说点的很成功“年年富裕”。哦,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风俗习惯。

外公外婆进进出出忙活了一上午,终于把豆腐做成了,那奶白色的豆腐,加上酱油,简直是绝配,吃着豆腐,别提多开心了!

温润如玉的豆腐,可口美味,做起来的工艺可一点不少,一个环节也不能出错。看来家乡的风俗更是长久的经验和精湛的手艺留传下来的。

过年的风俗还有很多,像挂灯笼,贴对联,吃团圆饭……但在我的家乡,春节做豆腐也是一项传统风俗,祝愿新的一年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