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作文精彩20篇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族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汉族风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7894

作文

1000

民族风俗

全文共 247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回族人,开斋节是我们回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9月为斋戒月,女孩超过9岁,男孩超过12岁的人都得封斋。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要吃饱喝足,如果有人起得晚了,来不及吃,那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之太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满一个月后就开斋,这天,每家每户都要炸东西吃,过一个丰盛的节日。吃过饭,人们就在上白帽子去带水,再到分低走分。到此开斋节结算结束了。

听妈妈说封斋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让回族人们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宝宝满月酒风俗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婴儿满月,要办酒庆贺,尤重头生儿或独生子的满月酒。

旧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生了男孩,除办满月酒外,还要办三朝、周岁等酒筵庆贺,生了女儿则不庆贺或降低档次。

满月日,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亲戚朋友亦送钱币志贺。家内设祭享神祀祖,摆筵招待宾客。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是日,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跤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受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在清明这一天里,各地都有地方特有的习俗,比如我的家乡——胶州,除了扫墓、踏青,还有不一样的节日习俗,比如荡秋千和吃蛋饼卷大葱。

我最先知道荡秋千这个习俗还是爸爸告诉我的,我十分疑惑,清明节为什么要荡秋千,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清明节荡秋千,古时女人最爱。清明节有“荡秋千”的习俗,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在劳动中创造了荡秋千的活动。民间最早的秋千活动,人们称为“千秋”。传说是北方的山戎民族所创,开始时只是一根绳子,以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汉武帝时因为它与“千秋万寿”这个祝寿词冲突,而改为“秋千”,后来就改为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妈妈还对我说,他们小时候,每当到清明节,街道上的大树都挂着秋千。那个没有电视、手机和电脑,只能在街上找乐子,寻乐子,是因为这样才有了这些可爱的习俗吧!

那高高的秋千挂在高高的大树上,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会被吸引过去,忍不住都要坐上去,并要晃悠几下,大人们寻的是童年的记忆,而小孩子是在寻找实实在在的乐趣。当我看到这高高的秋千时,首先得反应是:哇!好高的秋千呀!玩起来一定很刺激。当我坐上这高高的秋千时,双手分别握住两边的铁链,爸爸走到我身后,先轻轻的推了一下,秋千荡不起几米又回了来,我着急得让爸爸把秋千使劲往上推。只见他使劲一推,在一瞬间,我迅速地“飞”了起来,刹那间,我觉得自己像一只小鸟飞翔在湛蓝色的天空,无忧无虑地“飞翔”。

清明荡秋千让我体会到了游戏的快乐,吃单饼卷大葱又让我品尝了美食的滋味。单饼卷大葱是用玉米面、小麦面粉、土鸡蛋及大葱制成的一种食品,是山东省的地方传统名吃。它的吃法也十分简单,是将大葱洗净蘸上甜酱黄豆酱用刚烙好的煎饼卷着吃,辛香辣伴着甜酱的味道,好吃又开胃。

眼看今年的清明节就要到来,待疫情消散,让我们一起去体会民风民俗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九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新年,广东,就分外热闹。

每年年三十那天晚上,姥姥都会做出大盘大盘晶莹剔透的饺子;弟弟都会搬个小板凳,踩在上面贴春联;姐姐和我都会往那一幅幅对联上涂浆糊;爸爸总会泡一杯茶坐在电视前悠哉游哉;而妈妈则张罗着亲戚……而当姥姥走出厨房,喊一嗓子“开饭了”时,所有人都会围坐在饭桌前,大人们杯子里盛着红酒、白酒。而我们总是趁妈妈不注意从冰箱里偷着掖着拿出饮料……而餐桌上只有饺子似乎单调了些,“叮咚”,打开门,是叔叔来了!跟着叔叔来的是一只大盆,特别特别大,比我家里任何一口锅都要大,扣着盖子,但我们都清楚,盖子下面藏的是什么。叔叔将盆放到桌子中间空着的位置上,揭开盖子,内里果有乾坤:鲜美多汁的鲍鱼、咸甜适中的萝卜香菇、甘脆爽口鱿鱼、质嫩可口鸡鸭、麻辣鲜香的大虾……应有尽有,各色各样的美食整整齐齐的排成了一座小山,且越是在盆深处的菜,味道越是鲜美。一家人从盆中夹出合自己胃口的菜,其乐融融,这就是吃盆菜的乐趣!

吃完晚饭,窗外响起阵阵烟花声,我们站在阳台上,望着那一道道划开黑夜的烟火,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迎接新的一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风俗,那就是在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舞龙。

“鼓咚咚,咚,鼓咚咚,咚……”哪儿来了一阵击鼓声?难道有什么特别的节目在广场上表演吗?

刚一走向广场,就见到一片火红的灯光在路道上跳舞,看戏的人们响起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十几位舞龙者有的伴奏乐器,有的舞着龙,有的在喝彩……

只见那龙,全身都是火红的鳞片,一片连着一片,中间没有一丝缝隙。龙头上长着75度至85度的嘴,头上两个龙角向后倾斜,鼻子上长着两条又细又长的龙须,上面还有一双既圆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舞龙开始啦!只见一位魁梧的大汉手上举着一个跟足球一样大的龙珠,上面镶着五彩缤纷的花纹。龙看见后,立刻直奔龙珠,随着龙珠升腾。大汉在龙面前把手中的棒子抡了几大圈,龙也随它,一圈又一圈的盘起。过了一会儿,龙似乎累了,停留在半空,身子围成一个大圈。接着龙珠又上下摆动,龙紧追不舍,也跟随着上下摆动,犹如海面上刮起了一阵风,把浪吹掀翻了。不一会儿,龙珠直冲云霄,龙也不甘示弱,一圈一圈往上盘,仿佛这是一座黄鹤直冲太阳。龙珠见状,马上缓缓下降,准备落入人间。龙可不想放弃,仍就跟龙珠一起下凡。最后,龙珠边上下摆动,边围着广场绕圈,龙也在它的带领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这正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所讲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民族风俗的作文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孟州,春节,是一个隆重又快乐的节日。

大年三中午十,一吃完饭,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忙活什么呢?贴对联!大家纷纷从自己家中拿出对联,站在梯子上,用胶带贴在门上。贴完总要念一念,那对联可是代表着人们对来年的希望呀!

到了晚上,大人们摆好贡品,烧上香,祭拜祖宗。小孩子们则在屋外放鞭炮,玩的不亦乐乎。祭拜完后,烹饪年夜饭又成了大人们的工作。年夜饭大多都是饺子,醇厚美味的饺子总能让人感受到家的味道。年夜饭做好后,大家打开电视,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有说有笑的吃着年夜饭,这恐怕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了吧!随着零点的钟声响起,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沸腾起来,又出门放起鞭炮来。鞭炮声声,直到午夜才停下来。

初一初二的早晨,人们早早的起了床,穿上新衣,带着满满的幸福与欢悦,出门走亲访友。在亲戚好友家,人们总会坐上一会儿,拉拉家常,聊聊心事。孩子们总能收到长辈给的红包,红包里装的不仅仅是压岁钱,还有那浓浓的期盼和关爱啊!

到了初五初六,串完了亲戚,大家都会带上风筝到公园里去放风筝。一家人在一起放风筝,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公园里也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柳树发了芽,桃树长出了花骨朵,小草也愈发翠绿,这美好的景象,代表了来年的好生活,人们的嘴角也都漾起了微笑。

孟州,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也过着朴实又快乐的日子。春节,对这里的人们来说,是个美好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可以与家人团聚,快乐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九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大全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腊月也已悄然到来了。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粥里溢出来的。

每年腊月初八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了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小火慢慢熬制腊八粥。腊八粥中赤豆、红豆必不可少,白糖也是重中之重!白糖主要让粥变得甜腻腻的,有甜蜜的口感,而赤豆、红豆则不一样,这可是有故事的呢!

传说有“赤豆打鬼”之说。据说上古时期,有恶鬼专门作祟,小孩子生病、人们品行不端等都是因为恶鬼的原因。而这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单畏惧赤豆,所以人们在腊月初八这天熬粥,借粥里的赤豆、红豆来打鬼,驱疫迎祥,这才有“赤豆打鬼”之说。

熬制腊八粥,要耐心地用小火熬制,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厨房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季早晨喝上一碗热气腾腾、香甜软糯的腊八粥,就仿佛心被融化了,全身都热乎乎的。不管寒风多么刺骨,始终洋溢着温暖。

腊八节喝腊八粥,腊八节过后,马上就要迎来了春节。俗话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是春节的前奏,它也别有一番风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的风俗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430 字

+ 加入清单

倘逢放假,必定要回一趟水运。水运是均安一块小地,傍着河涌。

那年,恰逢关帝出游,就提早了些去。搁这,这个是那个的亲戚,那个是这个的朋友。整条街巷都是熟人,都聊得。我是很乐意回去的,因为在这里我可以免做作业,敞着玩儿。

到了关帝出游的日子了,是要举行十五天,走十三个乡的,来水运就一天。各家各户能在家的都在家,都要见关帝一面,以求风调雨顺。

今日各家的孩子都被扣在家,得规矩地跟着长辈们等关帝侯爷来。我跟和仔也早早起了床,被扣在了家里。老人们是有许多事要做的,没得空管我们。

至于姑婆嘛,她也大早就赶去迎接关帝。边摆水果,嘴里念念叨叨:“阿囡你带和仔别乱跑。一会儿红裙队的过来记得要给她们递水果饼干,还有这些!”姑婆拿起红袋子晃了晃,“还有,还有阿公们,要记得给茶水。说话要说‘请’。”她拿起红衫塞到我跟和仔怀里,又碎碎念了一句:“刚才说的都记住了吗?得记住,不能忘。今天要规矩点,啊?”她一边叮嘱我,一边转身出门。她越来越小声地碎碎念,背影消失在巷口……

不久,几个穿红衣裹红裙的妇女拿着几炷香走来。每搁一段路便放一炷点燃的香,听旁的长辈说,这是“开香路”。还有红裙队们,当年结婚的新媳妇必须穿上龙凤裙褂恭迎圣驾,结婚多年的媳妇就穿上出嫁时带到夫家的红裙持香随行。弄完这个之后得等上一段时间。

最是机灵的迪迪和科紧不知几时从家里溜出来,站在黑妹姨婆的菜地跟我们挥手。我也冲他们招了招手。黑妹姨婆的菜地怕是要遭了殃,定是少不了一阵骂的。别家的小伙伴们也都站到了自家门口冲大家伙挥手,算是集齐人了。迪迪比划了几个手势,让我们在关帝来后去涌边集合。

措不及防的一串鞭炮响起。人群立马涌动起来。长辈们讨论着来交接的是哪个村的,孩子们不停问着关帝高不高长什么样。不久后,听到八音锣鼓柜的演奏声,人群顿时沸腾了。穿黄色红色衣服的老年男子抬着一对小香炉走在前头,红裙队紧跟在后面,浩浩荡荡几十号人的队伍排开,她们得迎接关帝侯爷。穿的也是讲究,同一样的红衫红裙,头顶草帽,草帽上都别着一小串黄皮叶。

终于看到被众人围着的关帝和侯爷了。两顶三百多斤重的帝王銮舆被众人齐心协力缓缓抬着,两座銮舆,是雕刻精美的小木楼。关帝和侯爷就坐在里边,长得都是黑脸威风凛凛。游行中銮舆手不时有节奏地上下颤动銮舆,大声吆喝,在人群中掀起一阵又一阵热烈的回应。演奏着喜庆乐曲的锣鼓柜紧随其后,卷起热闹的狂潮。年轻人都从家中赶来向前涌去,都想着帮忙抬起。更是希望能占到关帝的福气,辟邪消灾,以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我只得带着和仔向后退去,两人的脖子却伸得老长,魂被勾了去罢。

不少平日相熟的街坊正热闹地打招呼闲聊,但即使不相识,也会热情地招呼进家门,派上大吉大利的利是。甚至有村民招呼举罗伞的人进屋转一转。队伍中还有穿着戏服的娃娃站在锦布包着的小台子上,被推着穿街过巷。

锣鼓喧天,万人空巷,街头巷尾,步履不停。

真是好一幅热闹景象!

“关帝”“侯爷”在众吆喝声中渐渐远去,继续他们的穿街走巷,为乡亲们带去美好的祝福。

我跟和仔丢下一桌子的水果食物,直奔岸边。迪迪领着我们拾队伍落下的黄皮叶,每人捧一大把,搬到岸边。他拿起叶撒下河:“这样,这样,可以带来好运哦。”“你怎么知道?”“肯定是这样,不然他们干嘛要拿那么多黄皮叶,还别在头上。”大伙赞同,把拾来的黄皮叶小心地撒下。

关帝出游一直延续到下午。秋的天黑得早。斜阳正好,洒落在漂浮的黄皮叶上,像是飘在水面的渔火,红得烈焰般。我相信它们可以带来好运,那么就一直这样好运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春节的民族风俗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炮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题记

我们家乡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的人都忙碌起来了。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开始帮我妈妈大扫除。我们全家总动员,拿着鸡毛掸子把旧年灰尘扫干净迎接新的一年。这就是辞旧迎新。把旧年所有的不好的东西都赶掉,迎接新的2015年。

腊月二十九开始,贴对联,福字倒着贴传说是来年会有福气的,所谓福道就是这么来的。我们一家把美好寓意的对联贴好。在大门上挂上红红的灯笼,看着特别喜气洋洋。

腊月二十九晚上我们一大家人都聚集在饭桌上。年夜饭是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我们一家人都开开心心的欢聚在一起,“饺子来咯”妈妈端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在饭桌上,爸爸开口说;“这饺子不但好吃,而且里面1还有很多祝福。谁如果吃到祝福,谁在下一年就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然后我们还是吃饺子了。于是,我们都开始吃饺子,都希望能得到新年的祝福。‘呀!“我吃的饺子里突然有个硬硬的东西,然后我咬开一看,原来是个硬币!我欣喜若狂对着家人说;”看我吃到有硬币的饺子了!“爸爸说;”看来你以后一定会开开心心,平安幸福。“

吃完年夜饭以后,除了很小的孩子是都要守岁的!1是为了老人增寿2是为了辞旧迎新为年轻人添福气,这时一家人边一边看春晚,一边其乐融融的谈着一年的收获!

十二点的钟声敲响,寂静的夜中绽放出美丽的烟花,有的如陨石直降地上。有的如火箭,直冲云霄,有的如花朵,定格在最美的样子。是那样美丽,每一个烟花在人们的笑语前划过去。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过年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领压岁钱,男孩子还可以放鞭炮呢!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要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每家每户都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大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在除夕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会买鞭炮、买春联、准备年货、买新衣服,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卫生。除夕之夜,我们还要吃饺子,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谁在新的一年里会走好运。吃完饺子后,我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春节那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另外我发现别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兴,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我喜欢春节!它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春节从未断过。

春节是全年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所以习俗也很多。汉族人过春节时,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到处都贴着春联,到处充满着喜悦的气氛,辞旧迎新。人们贴“福”字时总会倒着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把“福”字倒过来,才显得有一番“福气已到”的意思。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有丝毫差错。另外,左右对联的字数必须相等,左边联的末字必须发“平”音,右边联必须发“仄”音。

到了小年,便出现了另一番“天地”。大街上人山人海,全部都是来购置年货的人们,小孩子们牵着大人的手去选择烟花。到了晚上,大街上张灯结彩,虽然已到晚上,但是没有一个人休息。

有一首诗说道:家家愿尘去,户户盼福盈。第二天,所有女人都在家大扫除。在吃饭之前,男人们带着孩子去拜访朋友与亲戚,女人们则在家中招待亲朋好友,在大扫除的同时,人们会扔掉家中不能穿的旧衣服,旧鞋子,并购买更多的东西。

快过年了,超市里挤满了人,他们这里挑挑,那里选选,那模样简直是想把超市搬走。与平时相比,现在道路上的车更多了!从早上六点到夜晚十二点,从未停歇。

晚上,大家围在一起吃团圆饭,在外工作的人们,除非万不得已,都会回家来吃团圆饭,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

我喜欢家乡的春节,也爱为春节默默付出的人们。春节不仅是新一年的开始,也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满腔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家乡,有许多的习俗,都是非常美好而又有意思的,现在我就一一列举,讲给大家听吧。

在我的家乡,除夕夜要吃肉圆(就是包着肉馅的糯米圆),这代表着合家团圆。要在除夕夜放关门炮,放了关门炮就不能出大门了。看着窗外黑夜被鞭炮点缀得更美了,星星也来看热闹,在那里“咯咯、、、”笑。而且大年初一早晨还要起来放开门炮,有意思吧?

在我的家乡,像我小姨刚结婚,要在大年初三去外婆家拜年。要买上好多的礼品,特别是甘蔗不能少,而且甘蔗还要多买,家家户户都要分,因为甘蔗代表着甜甜蜜蜜。在小姨要回去的时候,外婆会做很多的金团作为回礼给带回去,而且男方那边也要家家户户都分,因为金团代表着团团圆圆。

在我的家乡,大年初一不能让人催着起床,不能哭,大家都穿新衣,迎新年,互相拜年。

家乡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数不胜数,希望朋友们有机会来我的家乡玩一玩,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对了,太着急,忘了介绍我的家乡——浙江省临海市杜桥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2月9,农历为腊月二十八,再过几天就将迎来人人盼望的春节。

现在有了点春节气氛,大街小巷的树木上都挂上了五彩缤纷的彩灯。到晚上,每条街上的灯亮起,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灯的形状也不少,还有一些白色光棒,好像流星从天上滑下来似的。中心广场上更为壮观,灯的样式更多了,也更高科技了,大灯笼更为突出,更有了过年的氛围。人来人往,行人纷纷拍摄着这幅美景,在朋友圈里晒晒这人间仙境。妈妈就是被朋友圈中的图片的魅力所吸引,才代表全家人去那里游玩了一番,这景色果然名不虚传。

自己现在都有些迫不及待,恨不得此时此刻立马长出翅膀向老家飞去,同堂弟一起玩耍。自己想象春节那天的情形,早上去磕头,一个个红包飞到手中,厚厚一小叠红色大钞摆在手中,就算面部看不出开心,但心里早已乐开了花。中午又有了口福,一碟碟菜摆在桌上,颜色鲜艳,香味迷人。所以比不上满汉全席,但也比平时的家常菜丰盛不少。

除夕那天晚上还会有春节晚会,家人坐在沙发上边聊天边观看,使家庭气氛更上一层楼。

希望除夕和春节十分美好,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留下美好记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们最爱的家乡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的活动更是数不胜数。

吃团圆饭是春节习俗中最重要的。那么春节为什么要吃团圆饭呢?原来是因为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住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长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吃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每到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吃过饭后,谁也不敢睡觉,坐在一起闲聊壮胆。不吃年夜饭是熬不过年的。久而久之,过年吃团圆饭的这个习俗就保留下来了。当然,过年吃饺子也是很重要的。其实饺子蕴含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一是过年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二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

吃腊八粥是我们这儿过年的前奏,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杭州市民一般都要用胡桃、松子、莲子、枣子、芡实、桂圆和荔枝做成腊八粥,并馈赠亲友,这碗粥起源于南宋寺庙,原本为僧家斋供用品,称之为“七宝五味粥”。这不,我们家早早的就熬好了腊八粥。一出锅,香气四溢,我这只小馋猫一眨眼间,从十米外跑到了这儿。口水都馋的流下来了,实在忍不住啦。我就趁奶奶不注意,喝了一勺。啊,那香气充满口腔,刺激着味蕾,我从来不知道一碗粥竟能如此的好吃。

在我们杭州,扫地一定要“扫进来”,不能“扫出去”。就是在清扫的时候,笤帚千万不能从里往外扫,而要从外往里反扫,意思就是把如意、财气往里收,这是杭州对来年家中吉祥、财富不断增加的美好期望。

春节的由来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吧。传说古时候有一种怪兽叫“年”,它头上长着触角,十分凶猛,每到岁寒将尽,就要出来掠食噬人。人们为了防御它,一到此时,便聚在一起,燃起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使其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把“年”吓跑。一夜过去,大家平安无事,于是就高高兴兴地互相表示祝贺,拿出丰盛的食物在一起吃。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欢乐的节日——“过年”。

过年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个地方的习俗也是各不相同,我们要尊重我们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风俗。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风俗仍很盛行。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互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扫墓是我国的传统风俗,它表达了我们对先人的怀念,同时又是踏青赏春的绝好机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春节的风俗作文700字大全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在我眼中是一个美好的日子,是一年之中最丰富多彩的。

春节是有模样,你瞧,火车站人头攒动,人们思乡心切,归心似箭,目的地只有一个:家。回家后人们个个咧开了笑脸,脸上布满了喜悦,这份积聚了一年的思念都在这一刻尽情绽放。

春节是有味道的,你闻,在除夕晚上,一家人围着餐桌,一起吃着家人们一起准备的年夜饭,美味极了。

春节是有声音的.,你听,一声声对他们的祝福“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还有一声声爆竹也祝愿你又长大了一岁。

春节是有颜色的,你看,家家户户挂上了灯笼,贴上了春联,天上放着绚丽的烟花:有红的、黄的、绿的…。,五彩缤纷!

春节是有变化的,你听,爷爷又在饭桌上忆苦思甜:“他小时候过年最多四碗菜,只有过年才可以看到肉,哪像现在这样满满的一桌!”爸爸应声道,我小时候都不可以上桌的,只有拿个小凳子在一边吃饭。奶奶接说着:“那时候大家生活都很穷,过年好不容易烧的这碗肉,都舍不得吃,一直放到正月十五以后,俗称“看毛肉”。”我觉得不可思议,也不能理解,难道肉还会自己长毛?我和妹妹哈哈大笑!妈妈忙解释道,这个“看毛肉”的毛,指的是时间放长了,看着这碗肉发霉长毛了,换成现在肯定是不能吃了。我说,换成现在,我早就把它吃完了,都不会让他过初一!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我理解了,肉还是那碗肉,只是大家现在生活都变好了,对于生活的品质也更高要求了。春节还是一样的春节,只是现在都不贫穷了,所以我们越来越幸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知道的家乡风俗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过年,父母亲就会带着我和妹妹回到我们的老家——云浮。印象中,爸爸经常回老家,对家乡的种种事,他都娓娓道来。在爸爸的耳目濡染下,我开始对云浮的风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今年过年,我们又一次踏上了回老家的路程。往年的回家途中,我都是在车上睡觉。今年没有,因为我想看看家乡有没有变。到家后,我找了个机会,问问爷爷奶奶家乡的种种。奶奶告诉我,以前的房子没有现在的现代,是老式的四房一厅,靠门的两间房一间做厨房和饭厅,另一间做浴室,一间做杂物房,最后一间是房间。中间是客厅,厅的地上有个四四方方的槽。屋顶上开了一个四四方方的口,为的是让阳光投射进来,而雨天则用槽把雨水接进去排到地下。外墙是用青砖砌的,耐用又好看,则屋顶是用瓦铺的,整栋小屋温暖又结实。

第二天,我们一家人去了我们家乡以前的小屋拜祭老祖宗。我发现老屋也有个槽在中央。抬头望去,刚好与屋顶上的口一线连上。此外,我还听了奶奶说的其他风俗习惯。比如说端午节,在广州的端午节,人们都会包粽子,云浮也不例外,亲朋好友互送粽子,家家大扫除,把艾叶,菖蒲挂在门边,可以驱邪并驱杀蚊虫。

云浮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佛事大会,这是为了纪念禅宗六祖惠能。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八月初三举行大型纪念活动。“为什么一定是这两天呢?”我问奶奶。奶奶笑着回答我:“二月初八子时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生诞日,而八月初三子时就是六祖惠能大师的圆寂日。”听了奶奶的话,我恍然大悟。

爷爷奶奶说了很多很多云浮的故事和风俗习惯,我越听越感兴趣。在感叹云浮变化的同时,我也感受到家乡的乡亲们正在努力维护着自己的文化遗产,大家都自觉地遵守着家乡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各地都有隆重的庆祝风俗,可今年我的家乡淄博却有了点不一样。

传说里每到大年三十,年兽就要上岸吃人,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却无济于事。最后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响。所以年兽一来,人们就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纸。年兽发现人们再也不怕他了,就一头扎进海里,再没回来过。但人们正是怕年兽回来,于是每年都会放鞭炮,贴春联,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我的家乡山东淄博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以前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尤其放鞭炮更是过年的必备节目,家家户户夸耀富足的方式,小孩子翘首以盼的欢乐。过年那几天,整个城市笼罩在烟雾中,四处是硝火的味道。可是今年,我的家乡却没有响起鞭炮声,取而代之的是路边五彩缤纷的彩灯和喜庆吉祥的红灯笼。这是怎么了?

我的家乡是一座年轻的重工业城市,以前用牺牲环境换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习爷爷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还家乡一片纯净的蓝天,近些年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今年的禁放鞭炮就是其中一项。虽然不放鞭炮了,可一点都不影响过年的气氛。

一进腊月,人们便忙碌起来。买新衣,采办年货。城市的超市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满了长长的队伍;农村的大集上熙来攘往,寒冷的天气冻不住人们喜气洋洋的笑脸。人人大包小提,开启逛吃逛吃的备年货模式。购物的热情挡都挡不住,好像东西都不要钱似的。

路边的彩灯也挂了起来,造型各异。每当华灯初上时,小彩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纷呈如童话世界。家家户户走出家门赏灯聊天,小孩子快乐的在灯海里跑来跑去,不放鞭炮也一样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管什么样的风俗,各地过年的内涵是一样的。窗明几净,阖家团圆,迎新除旧,盼望日子蒸蒸日上。相比旧俗,我更喜欢今年的这点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绍兴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553 字

+ 加入清单

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没有去过别的地方感受当地的风俗习惯,于是我来写写绍兴,这个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的风俗习惯。

要说到风俗,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春节。到了春节,大街上虽然不像乡下一样挂红灯笼,弄得喜气洋洋的样子,但人们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使人也忍不住受到这美好气氛的影响。

春节要贴春联,春联还是我自己用毛笔写的,怎能不激动呢?看着自己写的春联被贴在门上,心情真是无与伦比。春联也叫门对、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除了贴春联,我们还可以放鞭炮。前年我和朋友一起在小区楼下放鞭炮,那时我们一起笑着看着美丽绽放的烟花,星星般的花朵在空中一朵朵绽放,瞬间照亮了整个天空。只可惜去年我们看不到这样的美景了,放烟花爆竹会污染城市环境,所以政府勒令不许燃放烟花爆竹,以减少pm2.5的浓度。真可惜,放爆竹也是过节的习俗之一啊。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爆竹声辞旧迎新。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中国的传统习俗,真是种类繁多啊!俗话说得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热爱中国,热爱中国文化,热爱中国传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的风俗说明文5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到了,家家户户喜气洋洋,团团圆圆。春节有许多习俗,比如: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让我们一齐来了解了解它们吧!

贴门神这是几乎家家户户过年都要做的,关于贴门神还有一段趣味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古时候,有位龙王总想偷吃玉帝的贡品,玉帝发现后狠狠地惩罚了它,可龙王依然屡教不改,于是,玉帝让两位身强力壮的天神看守大门,不让龙王再来捣乱。可是两位天神和我们一样要睡觉休息。于是玉帝想了一个好办法,把两位天神的画像贴在门上,从此贴门神的习俗就这样代代流传。

在我国的北方有一种习俗,就是吃饺子,饺子的谐音即“交子”,表达了人们对更岁交子,对新的一年吉祥富裕的一种渴望。而南方人则喜欢在大年的早晨吃汤圆,意味着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圆圆满满,团团圆圆。人们还喜欢把一种叫“荠菜”的蔬菜和汤圆一块吃,“荠菜”有被称作“聚财”意喻在新的一年招财进宝,心想事成。

春节里,我们更少不了要放鞭炮来活跃一下春节时欢欢喜喜的气氛了。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的时侯,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春节的时候就出来吓唬人,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用竹筒点燃扔向它,竹筒爆炸后发出很大的声响,吓走了年兽,放鞭炮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

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它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它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齐去了解它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初二家乡风俗的优秀作文600字

全文共 747 字

+ 加入清单

外公的老家在赣州,上次我们一家十六口人一起去赣南游玩的经历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在车上,妈妈告诉我了一些客家的基本风俗:因为客家族是从中原汉族迁往广东、福建与赣南与当地土著杂居的,所以语言渐渐受到当地土著的影响,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客家方言,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的客家习俗,如:大年三十要杀鹅,祭奠祖宗之后才能吃团圆饭;大年初一要吃素,不能沾荤腻,这些都与中原过年有很大区别。

到了赣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数赣州的美食了。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元米馃。

黄元米馃是赣南客家人独特的食品之一,其历史悠久,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打黄元米馃也是赣南客家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现在仍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打黄元米馃,一般在每年腊月农闲时进行,其打制过程可以体现出客家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因为打黄元米馃,单家独户不行,一般都要几家人合伙一起打。所以一般打黄元米馃的地方,往往也是小孩们喜欢聚集的场所。

外公指着盘里的黄元米馃说:“黄元米馃以赣南本地产的糯性大禾米为原料。用一种赣南山区生长的名叫黄元柴的小灌木烧成灰后淋水浸泡拌料,然后用木制大盆把拌料蒸熟,再把熟饭倒入石碓中,十来个男人齐心协力用黄元棍将米饭捣烂。最后,由师傅将捣烂的黄元米馃揉成圆柱体,用一根细线分出一个个厚约五六厘米的黄元米馃,用手整理成型,一个个圆型或椭圆型的黄橙橙、金灿灿的黄元米馃就制成了。风干后的黄元米馃,盛装在大缸里,用碱性灰水浸泡,一般能保存三四个月不变质,随时可取出食用,十分方便。”

年前年后,大家走亲访友,总不忘赠送几块色泽金黄的黄元米馃为礼,意寓吉祥富贵。家中来了客人,从贮存缸中取出黄元米馃,切成条块,炸炒蒸煮,独具风味。而刚打出的黄元米馃,用手抓成团蘸点酱油或白糖,即可趁热而吃。

我喜欢赣州,我喜欢赣州的美食,喜欢客家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