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作文20篇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族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汉族风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7961

作文

1000

各地的春节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乐陵南边的一个小村子里,那里有那里的过年习俗,那么作为一个在济南生济南长的乐陵人,就让我来一一阐述这里的习俗。

第一,挂灯笼、放鞭炮:先说一句题外话,济南的年味好淡哦!鞭炮放的也少,至于灯笼吗,也就小区门前挂一两个。而老家就不一样啦!大年三十晚上五六点钟,家家户户挂上通红的灯笼,鞭炮也响得和打雷一样了。每户人家都要放一堆鞭炮,有大鞭炮、小鞭炮、烟花、钻天猴,大鞭炮震耳欲聋;小鞭炮清脆响亮;烟花五颜六色;钻天猴拔地而起,升上天空后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把整个村庄照的跟白天一样;家家户户还燃放起了篝火,不是为了取暖,而是预示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第二,给逝去的祖辈磕头,在我们老家,家家户户都供有家谱,上面列有逝

去祖辈的名字,大年三十晚上放完鞭炮,小辈子孙就要给祖辈磕头,希望祖辈可以保佑子孙平安、健康、幸福。看到大爷们磕得那么虔诚,我也跟着跪下磕头,丝毫没有觉得不好意思。

第三,吃水饺,拜年,在我们村里,大年初一这一天都起的很早,大概也就五六点钟就起床了,抱柴火,烧大锅,煮水饺,不知怎么的,感觉大锅里煮出的水饺格外的香!吃完水饺大家都走街串巷给自己的长辈拜年,互致问候,那乡音不是一个亲切可以形容的!

第四,扭秧歌:扭秧歌的时间在大年三十后的几天,大概在每

天晚上七八点钟,已经是锣鼓喧天了,敲鼓的敲鼓,打锣的打锣,剩下的都在扭秧歌,除了一些舞步熟练的老爷爷老奶奶,也不乏一些新手,他们依葫芦画瓢的扭着,倒也有模有样,其中数小孩子的舞步最搞笑了,简直可以当春晚小品看了,他们的舞姿张牙舞爪,把人逗得捧腹大笑。突然有一个小孩自己绊到了自己的腿,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来,接着就是亲戚们的安慰声……

我老家的习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祝老师和同学们春节愉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过春节的风俗就是吃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那可是一件既开心又幸福的事情。

传说张仲景当年辞官还乡时,他老家正值寒冬,十分寒冷。当时人们没有多余的钱购置保暖的衣服,所以很多人都冻得四肢僵硬,耳朵都冻烂了,有许多人到张仲景求药,看到乡亲冻僵的样子,便舍药相救,获得了百姓的称赞。后来张仲景研制出了"娇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人们吃过娇耳,喝了驱寒汤后,浑身暖和,耳朵气血也通了,吃过的百姓从此都没有出现冻僵的`现象,耳朵也没有被冻烂了。

除夕当天,妈妈正在厨房包饺子,我也凑上去包,看到妈妈包的饺子一个个活像小元宝,我怕包不好,就先拿擀面杖擀面皮。先把面团放到面板上摁一下,面团变扁了,就可以擀了。三两下一个圆圆的,薄薄的面皮就出现在我面前,我也乐在其中,不一会儿,一堆面团便一个不剩了。我小心翼翼地拿起面皮放上饺子馅,把中间对折,从左到右捏到一起,一个新月状的饺子便包好了。但是我包的同妈妈包的相比丑多了。妈妈鼓励我说:"再包一个吧。"这回我在皮上多加一点馅,包出来变得鼓鼓的了,美观多了。半小时后,饺子包完了,一个比一个漂亮,花边整齐,小巧玲珑,让人心里颇有成就感。

让人开心的不单单是吃饺子,还有包饺子这有趣的过程,因为我知道每个饺子的背后都是我辛勤劳动的成果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1123 字

+ 加入清单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饮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但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尚可,饮则有害 ,必须慎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春节风俗年糕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放寒假了,我们去带外婆家。只见舅外公骑着一辆小小的三轮车,车上装着一筐湿漉漉的大米。带我一起去做年糕。我最喜欢吃年糕了,只是不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看来今天可以一探究竟了。

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目的地,一间简陋的小屋外停满了这样的小三轮,小屋里人声鼎沸,烟雾弥漫。一进去就觉得拥挤不堪,好像每个角落都有人排队。我东张西望,只听见隆隆的发动机响起来了,只见从里面倾斜地泻出白白的面粉,我大吃一惊,一问才知大米几经碾成米粉了。我伸手摸了摸米粉,啊,又柔又滑真除服。这时工作人员再把面粉倒入一个大木桶,沾点清水洒上,一边用竹棒用力地搅拌。然后倒入上小下大的蒸桶里。蒸上十几分钟,又香又烫的粉团就出笼了。

“做年糕了,做年糕了!”舅外公招呼大家做年糕。做年糕的两个伯伯一手用竹棒分散粉团,用另一只戴手套的手把热烘烘的面粉塞入机器里。一条长长的年糕条钻出来了。像车轮一样的刀片把年糕切得长短均匀。我连忙拿了一根细细地嚼起来,真是别有风味。

最后,咱们还要把这些竹床上的年糕一直一横地码起来,满载而归。“过年吃年糕,一年更比一年高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的风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是大宋才子黄庭坚的故乡——江西九江修水,我的家乡不止有黄庭坚一个名人,还有五杰等名人。要谈起风俗啊,那可是数不胜数。暂且不说过年过节的风俗,就算是平日里也有规矩,如:后辈的一定要尊重长辈,子女一定要听父母的话等。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春节的风俗吧!

春节是一年的开端,所以中国人都特别注重春节。因此纯洁的隶属是非常多的。

春节那天早上,一定要起早床,并且要有精神。因为春节那天代表着全年,所以春节那天有精神,就代表着全年你都有精神。若春节那天你没精神,萎靡不振,那么你一年也就会无所作为。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王家门上贴新春联,假如你早上不贴上新联的话,就会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早餐一定要吃糖水蒸蛋,这代表着全年的甜甜美美。上午,不管房屋干不干净,都要彻彻底底地打扫一遍,以便接待客人的到来,让别人对自己新年的第一印象好,从而让别人注意到自己。中午一定要邀请很多客人到自己家里来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顿饭,人们以谁家邀请的客人多来看待一个人,你家来的人越多,你就会越有面子。下午就要出门到别人家去拜年,拜年时要双手抱拳,鞠躬,才成礼。拜年要拜的人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别人会认为你广交好友,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晚上要聚集亲朋好友到一个地方,亲友之间要互相给对方的子女发压岁钱,子女收到压岁钱后不能马上打开,而是要压在枕头下睡一觉后才可打开。在这十余是自己红红火火,更上一层楼。

春节的礼节虽然很多,但不可忽视,忽视了的话,会有不祥的事发生的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浙江的春节风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风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风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风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风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800 字

+ 加入清单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风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能更容易地在这个地区生活。“入乡随俗”这句成语就在某些程度上道出了了解一个地区风俗的重要性。为了更多更全面了解我们诸城的风俗习惯,我深入村落,对我们的民风民俗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

春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也是整年最紧张的一个节日,怎样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汗青生长中,形成了一些较为牢固的民风风俗,有很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期间有许多传统习俗,如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穿新衣、放炮竹、拜年、祭祖等,这些传统习俗都属于春节文化。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在诸城大地,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腊月二十三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老百姓在这一夜将灶君像贴在厨房的墙壁上,用水饺,柿饼软枣等作为祭品,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户主对着灶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过了二十三,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瓜子,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有些百姓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市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蒸松糕,有些地区盛行蒸的是粘糕,还有的人蒸蒲鞋底糕。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甘肃风俗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 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重庆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718 字

+ 加入清单

心灵手巧的土家族人,在舞蹈上拥有非凡的天赋。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土家族人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祈祷、喜庆活动。男女老少穿起节日的盛装,跳起欢快而热烈的摆手舞。一时间,满耳喧天鼓乐,满眼婆娑舞影。骁勇善战的苗族人,则对唱歌情有独钟。一年一度的“赶秋”,是苗族人大展歌喉的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还可以在“赶秋”节上,借歌声互表衷情。

祭祀、祈祷、喜庆活动

黔江地区的土家族,在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有大型祭祀、祈祷、喜庆活动,其间要跳摆手舞。盛会时,热闹非凡,方圆数百里的土家人,男披西兰卡普,女着艳丽盛装,结队而来。摆手堂前,张灯结彩,巫师头戴凤冠高帽,腰系八幅罗裙,手摇铜铃司刀,手舞足蹈地进行指挥。三声炮响,鼓乐齐鸣,顿时歌声大作,男女相携,翩跹起舞,通宵达旦。“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摆手舞源于古代的巴渝舞,动作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表现礼节仪式,劳动场景或战斗动作,节奏明快,舞姿优美,原始气息震慑人心。

苗族“赶秋”

苗家人能歌善舞,苗家的歌或高亢激昂,或清越婉转,人不见面歌见面,人人会歌,以歌问候,用歌叙事,凭歌寄情。歌,是苗族人寸步不离的影子,还是青年男女传情达意、互通心声的大媒人。婚礼时,更离不了歌,主人要对客人唱谢客歌,对媒人唱谢媒歌,大家要对新婚夫妇唱祝福歌,亲朋好友要相互赛歌、对歌、盘歌,连唱三天三夜。

“赶秋”是苗族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立秋这天,山寨的苗家人,换上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场上锣鼓喧天、歌声萦绕,打秋千、上刀梯、舞狮子、玩龙灯、跳猴儿鼓舞、歌台赛歌,热闹异常。青年男女利用“赶秋”物色情侣,歌郎歌娘大展歌喉。

此外,苗族的节日,还有“三月三”、“六月六”、“七月七”、“过苗节”和“羊马节”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乡的风俗400字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这一年中最最重要、热闹的日子,也是一年中最传统的节日,快来看看我们家乡的春节习俗吧!

按照家乡的习俗,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俗话说一进腊月就是年,腊八这一天早晨家家户户都在熬八宝粥,腊八粥是用各种豆子、各种米和各种干果熬成的。这只是过年的开始。

腊月二十三,被家乡人称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的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每到这一天,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除夕真热闹。家家户户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门外贴上了对联,屋里贴上了神话。除夕夜,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谈天说地聊家常,观看精彩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除了很小的孩子,几乎每人都要守岁,老人守岁是表示珍惜时间,孩子守岁是为父母祈祷,祈祷父母长命百岁。

大年初一早晨,我噼噼啪啪、接二连三的鞭炮声从梦中惊醒,我赶紧换上新衣,来到到街上一看,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的结队去拜年,无法掩饰心中的喜悦心情,看着彼此的笑脸,有说不尽的话语,无限的思念和牵挂,家家户户欢声笑语,洋溢着欢乐。

元宵上市,又一个高潮来了。正月十五又叫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汤圆代表团团圆圆。我和姐姐吃完饭,飞快的向街上跑去,处处张灯结彩,红火而美丽,家家户户都挂上了灯,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宫灯、有的是玻璃灯、有的是走马灯、有的是纸灯。来到广场,广场里人山人海,空中飞舞着各种各样的孔明灯,远远看去像天上的星星一样一闪一闪的。各式各样的烟花,让我们看的眼花缭乱。美丽的烟花等打上天空,有的像流星、有的像太阳花,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点点滴滴汇成了花的海洋,他们像对我们致谢,多么快乐、多么活波啊!我和姐姐玩的开心极了,广场上的人陆陆续续快走完了,我和姐姐才恋恋不舍的回家了。

春节已经过去,我们的心也该收回来了,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从今天起,坚持自己的长处,改掉自己的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00字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家乡都有自己奇特的风俗。我也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舞龙”。

舞龙的时间一般会在春节后几天。通常会由村里舞龙队长提前几天送来请帖。告知我们舞龙的队伍将会何时过来表演。收到请贴后,爸爸妈妈就开始准备红包,一些水果和香烛,鞭炮欢迎舞龙的到来。

终于,大家都期盼的这一天到来了。咣当咣当,舞龙的队伍接近我们了。我既紧张又激动,时不时跑到门口去看舞龙的队伍到了没有。这时爸爸在大门口摆上了两串长长的鞭炮。妈妈则在院子里摆上了桌子,在桌子上放上了准备好的水果,并点上了香,红烛。舞龙的队伍越来越近了。胆小的孩子跑上了楼,从走廊探出头,等着看舞龙。当舞龙的队伍到我们家门口时,爸爸点燃了一串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一红一黄的两条龙摆动着身体走进了我们的院子。队伍后面还跟着一大群人来看舞龙表演。

他们先是盘成了一个圈,然后再迅速的散开。两条龙在他们的手中变得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几分钟后他们停下休息。带队的人从龙头里面取出了几根小蜡烛送给了我们,并说了一些祝福语。这时,爸爸拿出准备好的红包送给他们。妈妈从边上的小桌子上,拿了一些水果分给他们吃,还为他们泡上了茶。休息了一会后,他们又开始左右摆动着龙头和龙身,缓缓的走出了我们家的院子。这时爸爸又点燃了另一串鞭炮。来欢送舞龙的队伍离开。我和妈妈把他们送的小蜡烛拿回了房间,直到它们燃尽为止。

这就是我们家乡过年的风俗“舞龙”,这让我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春节风俗作文200字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早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奶奶家过年。我给大家拜年,收到了压岁包,太开心了。上午,妈妈和大妈一起包香喷喷的饺子,大姐也来参加。奶奶揉面,爸爸擀皮。因此我什么都不用干,于是我给大姐带上我的马头帽子‘卖萌’。还让大伯给大家照相。

我们家的饺子是韭菜牛肉和卷心菜猪肉馅的,可好吃了,最有意思的我们的饺子里有10幸运豆豆,谁吃到谁今年的运气就会很好,大家争先恐后的抢着吃,我吃到了一个幸运豆豆。

下午,我们一起到饭馆吃了顿饭,可好吃了!

这就是我们家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之中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在春节,大家会去亲戚家中拜年,小孩子则可以拿红包,放鞭炮……

今日,我来到表哥的家乡。表哥一早就买好了鞭炮“走地鼠”等等。天渐渐黑了下来,表哥,表姐,弟弟和我几个人一起上天台放鞭炮。我点着“烟花棒”,手里拿着两支,过了几秒,棒喷出了烟花,我挥动着两支烟花棒,烟花挥动着,象一个个姑娘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在空中跳舞,她们的服装一闪一闪,象在衣服上镶了宝石,闪闪发光。接着只听一声巨响,噢!原来表哥早以放了响炮.表姐也不甘示弱,拿起响炮点燃,然后迅速扔掉响炮,过了几秒,只听"啪"一声.突然表姐想到了新玩法,只见表姐拿了九支响炮放在地上,然后慢慢点着,过了十秒左右,"啪啪啪",声音震耳欲聋,弟弟躲到了一边,捂着耳朵.这时,表哥问弟弟,要不要看空中烟花.弟弟直点头.说罢,表哥把烟花点着后用力升上天空,过一会,烟花在空中飞舞,好看极了……

时间飞逝,烟花早以点完。这一日真高兴呀!过春节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作文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民族风俗习惯

保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受到伊斯兰教教规的约束。同时,由于历史上与邻近民族长期杂居,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外族文化,特别是回、汉民族的影响。

保安族的家庭,过去多为为家长制的大家庭。现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为绝对权威,对子女婚姻实行父母包办。解放前,保安族不与非伊斯兰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间通婚情况也罕见。习惯早婚。还要取得教主的许可。不过,这种情况现在已有所改变。男方从说婚到结婚,至少要送两次彩礼,礼金很重。第一次说亲时,称“定茶”;第二次在举行婚礼前,称为“干礼”。结婚选在“主麻日”。新娘过门后,三天不吃夫家饭菜,而是由娘家送来。

保安族的的饮食多以小麦、青稞和玉米为主,一般做成馒头、面条、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猪、马、驴等非反刍动物的肉和血以及凶禽猛兽。

保安族服饰有特殊的地方。男子喜戴号帽(白布圆小帽),穿白衫,套青布坎肩。在节日时戴小礼帽,穿翻领大襟藏式长袍,束腰带,系腰刀,足登长筒马靴。妇女多喜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现在,也有许多妇女仿效汉族妇女,头上系各色纱巾。

保安族人民以村落聚居,住房多为土木结构的低矮平房,房院相互连结,坐落有序,颇具特色。

篇二:民族风俗习惯

布朗族的服饰,各地大同小异。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的服饰与傣族相似,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景东布朗族妇女的着装已与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过去布朗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布朗族人民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和豆类。饮食喜酸辣,并嗜好烟酒。()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布朗族的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布朗族的婚姻实行氏族外婚和一夫一妻制,纯情的少男少女恋爱和婚姻都比较自由,但也有受到父母干涉的现象。布朗族的丧葬习俗各地基本相同。人死后,请佛爷或巫师念经驱鬼,三日内出殡。一般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以家族或姓氏划分开来。通行土葬,但凶死者,有的地方行火葬。

篇三:民族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按照传统习惯,近亲、同宗、同姓不婚。“男主外,女主内”是一种普遍习俗。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求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社会上老人受到尊重,人们非常鄙弃不孝不敬的人和行为。多数地区居民实行土葬,散居在城镇的则实行火葬。

朝鲜族比较喜爱素白服装。妇女服装为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时多穿斜襟以布带打结的长袍,现在改穿制服或西服。

朝鲜族的主要食粮一般是大米、小米,京渍(即辣泡菜)是不可缺少的菜。喜爱吃打糕、冷面、大酱汤、辣椒和狗肉。现在不少人学习汉族烹饪技术。

朝鲜族的村落,多位于山坡下的平地上。村内房屋的建筑面向东南、南和西南。有瓦房与草房,房墙外多刷白色。房内一般分寝室、客室、厨房和仓库等。室内有平炕,进屋脱鞋,席炕而坐。近年来家庭中的陈设日渐讲究。朝鲜族人民非常讲究礼节,注重卫生,尤忌随地吐痰。房子、餐具、衣被等都很整洁。回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四川过年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415 字

+ 加入清单

我记忆中最快乐的事莫过于过春节了。 按照四川风俗习惯,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准备了。腊月里人们要挂长长的香肠,鲜鲜的腊肉,真诱人呀!

除夕夜的前几天,我们都要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那超市里别提有多热闹啦!年货等商品看得人眼花缭乱,到处张灯结彩,一派节日的喜庆气息。我们要买新衣服,买各种食品,还有年画,对联和鞭炮。

快到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吃起那香喷喷的年菜,我们就喝饮料,长辈们喝酒,长辈们还要说:“祝你们天天向上……”我们还要给长辈敬酒!除夕晚上还要看春节联欢会,节目太好看了!到了十二点我们就要放五颜六色的烟花,你能看见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夜空闪耀,你能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预示着新年的来到!

大年初一我们要穿漂漂亮亮的新衣服,到长辈家去拜年。我们的长辈会给我们发压岁钱。

大年十五是春节的高潮,我们也叫元宵节,那天有会舞狮子、闹元宵、看花灯,真是热闹非凡!

盼呀盼,在每年的盼望中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快乐的春节,我也渐渐长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们的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一个十分有趣的节日。

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办的节日:屈原是楚国的高官,他发现这个国家命数不久了,便对楚王君:“可以停止战争。”楚王不听,执意而为。屈原悲愤被贬,满腔爱国之情无处可表,写下《离骚》,就跳河自尽了。战败后人们想在河里找回屈原的尸体,但一无所获,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这一日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而那粽子原本不是给人吃的,而是给鱼儿吃的。人们在粽子上戳出小洞给鱼儿吃,防止鱼儿吃了屈原的尸体。正因为如此也就有了划龙舟投粽子的风俗

那年去长寿时,正好赶上端午节,长寿有一池湖,叫长寿湖,上面正在上演一年一度的端午龙舟赛。我和爸爸妈妈便去那里看了赛龙舟。

只听裁判一个哨声,两队便开始了激烈的比拼。龙头前的鼓手有节奏地打着,后面的队员喊着一二一、一二一,手也有节奏地摆动着。每个人都满腔热血,胜利只有几步之遥。这一切在我们看来十分简单,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一定十分艰难,每个人都咬紧牙关、大汗淋漓的。

其实以前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龙舟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保留下来,成为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呢?现在我亲眼见到便明白了:赛龙舟时人们的满腔热血,正如当年屈原为国家呐喊的满腔热血。

端午节是一个有趣又有意义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江苏民间,除了贴春联、挂年画、守岁、舞狮子、大拜年等和全国一样的习俗外,然后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现辑录数则以飨读者。

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然后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

武进人年初一早晨,将先祖画像悬挂中堂,供上茶果、年糕,一家老小依次行拜年礼,谓之拜神影子。他们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

江宁人有春节打神鼓之习俗,然后由大旗开路,锣鼓手浑身使劲地擂鼓助兴,然后初三打夜鼓、初七上七鼓,十三至十五打赤膊鼓,气氛热烈。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淮阴人还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然后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无锡渔民年初八有乘船去西山祭拜禹王庙之习,祈求水神保佑,祭鳌赕佛,谓之上?,禹王庙拆除后,此俗渐渐淡漠。

春节期间,江苏地区的旧习俗中还有许多禁忌,诸如年初一不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动菜刀,以免杀身之祸;不吃稀饭,怕出门遇雨;不扫地,怕把财运扫光等等。然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很多不科学的习俗也逐渐被人淡忘;健康有益的娱乐休闲活动,却一向延续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了一个粽叶飘香的时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说不出的味道,就像是时光中沉淀下来的一种古老的印记。

端午这个日子里,我们照例是要包粽子的。各式的粽子还没吃,仅仅想象一下就让人回味无穷。肉粽有纯肉的,板栗肉粽,干菜的??还有一种红豆的,吃起来甜甜的。

首先要泡叶子,把以前剩下的叶子放在水中浸泡,买糯米,洗净。爸爸把叶子放在手上,一个手指放在一头固定,另一个手指捏着另一头卷了几下,变成一个小碗的形状。放入一些糯米,然后放红豆,再给红豆叠个被子一一糯米。接下来一幕把我惊得目瞪口呆。老爸的手指上下翻了几下然后再加一片粽叶几下子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出来了,用线捆住打一个结。线主要有两三种,一种红白相间的,还有青蓝色的,还有一种不知什么植物做成的估且叫做线的一节一节的捆起来的东西。不一会儿,粽子就包好了。

把粽子丢锅里煮了一下午,在我被馋的快要把自己身体上的肉咬一块下来时,粽子终于好了。把线一圈圈扯下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叶的清香先冲入鼻子内,然后就是糯米的软,软中带着一股迷人的香气,再咬下去就是糯米与红豆的味道,它们交织在一起,就像一对天合之作了解彼此的所需。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肉粽。瘦肉被煮的烂烂的,一咬下去,肉就在口腔中散成了丝,肥肉则一点也不油腻,像果冻一样软。一个比巴掌大的肉粽,我两三口就可以干完。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是用水煮的,叶子上油了点,吃完以后得用洗洁精洗一遍。

唉!一个端午节,又不知道要长几斤肉了。这可真是甜蜜的负担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回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习惯在住地修建“礼拜寺”,多围寺而居。礼拜寺渐渐统称为清真寺。“清真”是“伊斯兰”在中国的汉文意译。“清真”一般解释为“清洁真实”。饮食以米、面为主,吃牛、羊、鸡、鱼肉等。逢年过节炸“油香”、“馓子”等食品。回民很爱喝茶,招待客人时,还要在茶里加上冰糖、红枣等。清真风味小吃享有盛誉。服饰: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都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衫、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衫袄,农村妇女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装。丧葬:普遍实行土葬、快葬。一般早晨死去,中午就要埋葬;晚上死去,第二天早晨就埋葬。要请阿訇主持殡葬,将死者净身后用白布包身土葬,用移尸匣运入墓地。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重大而隆重的节日,于伊斯兰教历的十月一日举行。在新疆地区,开斋节称为肉孜节,肉孜是波斯语,意为斋戒。穆斯林每年都要守斋一个月。封斋期间,穆斯林在日出之前都要吃好封斋饭,可以吃饱、喝足;日出后至太阳西下,不准进食、喝水。斋月里,要求穆斯林克制一切私欲。小孩、老弱病人和孕妇可以不守斋。斋戒期满后,就是开斋节。这天清晨,穆斯林纷纷聚集在清真寺举行礼拜,然后开始节日活动。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于每年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含有牺牲、献身之意。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它是具有宰牲献祭特色的节日。回族人民很讲卫生:饭前饭后要洗手擦净;一般家庭都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尤其重视水源卫生,凡供人饮用的水井、泉眼,一律不许牲畜饮水,也不许任何人在附近洗脸、洗衣或洗澡;井都加盖,取水以前一定要洗手,盛水容器中的剩水不能倒回井里。禁忌:忌食猪、狗马、骡的肉,不吃未经信仰伊斯兰教者宰杀的或处死的畜禽,不吃动物的血等;忌讳别人在自己家里吸烟、喝酒;在吃馒头、烙饼、馕时,忌囫囵吃,一定要掰作两半或更多的小块吃;禁用食物开玩笑;不能用禁食的东西作比喻,如形容辣椒的颜色像血一样红等等;禁在人前袒胸露臂;忌讳背后诽谤和议论别人的短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不仅有很多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在这些传统节日里又有很多趣味十足的传统习俗。一起来看看我的家乡——太和县的春节习俗吧。

从腊月初旬开始,家乡的人们就开始为过春节忙碌起来了。腊八这天,家家户户不仅要熬腊八粥,还会兴致勃勃地去买牛肉,买回牛肉后切成小块撒盐腌制,每天还要翻一翻。这些牛肉大概腌制十天左右就可以拿出来泡一泡,然后煮熟食用了。可以说,家制牛肉这道菜是我们春节桌上的一道必备菜,色鲜味美,老少皆宜。谁家要是少了这家制牛肉,就会觉得少了很多年味。

腊八粥没喝几天,转眼间就到了腊月二十三,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小年”,这一天的重头戏就是“祭灶”。在这一天,人们从天一亮就开始对家里进行大扫除。他们不仅要把房间打扫干净,更重要的是把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全部拿出来清洗干净,然后把厨房里的东西摆放整齐。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是小心翼翼的,不允许有物品损坏的现象发生,因为这里面包含着祈求新年安康的愿望。“小年”这天,家人们也会尽可能的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大家都很重视过“小年”,因为从这一天开始,期盼已久的太和的春节就真的快到了。

刚过完“小年”,大人小孩都走上街头,出入超市,为过大年做准备了。大人们会买很多鸡鸭鱼肉,买充满喜庆气氛的必备品:春联、红灯笼、窗花、花草等。小孩子会买很多美味的零食和各种玩意儿——风筝、电子花炮、魔卡等。

盼望着,盼望着,热闹的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上红红的春联,窗上贴着喜庆的窗花。人人穿上新衣,喜笑颜开。晚上,每户人家都围在一起吃团圆饭。这天最有趣的要属吃饺子了。大人们会把一枚硬币提前包在饺子里,大家都想吃到那个包有硬币的饺子。小孩儿吃到了,预示着学习进步、茁壮成长;大人们吃到了,预示着工作顺利,事业有成;老年人吃到了,预示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以每个人都带着一种期待的心情去吃饺子,都希望自己是那个幸运儿。晚饭后,一家人会其乐融融的坐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享受着精彩的节目带给大家的热闹与欢乐。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大年初一,家家都会拜年,人人相互祝福。这一天是小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每个孩子的脸上都乐开了花,因为他们会收到很多大大的红包。

太和的春节在人们的相互祝福声中来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家家都会吃汤圆,观花灯。湿地公园的花灯花样繁多,样式新颖,惹得游人彻夜观望。

太和的春节在正月十六这天结束了。大人正常上班,小孩走进学校,大家都在快乐与祥和中向前奔跑着,美好的生活也在希望与拼搏中创造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八年级家乡的风俗议论文作文大全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现如今的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如动画片,有的是讲植物、讲动物、讲科学……我最喜欢的是讲动物的动画片,一看到动画片沙龙,我就看得津津有味,不禁还会想起家乡元宵节中的“火龙”。

在我的家乡,一到元宵节,村长会花钱去买许多蜡烛,再叫一些小孩在庙前的田埂上插满,插完了,只要风不大,站在屋顶上看去,如一条满身燃烧的火龙,

好看极了!因为乡村的庙里是简朴一点的,所以在舞龙的时候,龙是分开的,找几个本村的小伙子,要五个,一个高一些的举龙头,三个身高一般的举龙身,个子矮

的举龙尾。因为举的每一段里有一个手电筒,所以像一条自由自在飞翔的龙,又听风儿的呼呼声,闭上眼睛想象,真像一条龙在吼叫。这时候如果你没看清楚,他们

会挨家挨户的举一会给你看,还要放一圈鞭炮。

我们家乡的习俗很特别吧,欢迎你到我的家乡平江来看“火龙”,吃长寿腊肉面、火培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