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作文(20篇)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族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汉族风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7822

作文

1000

我家乡的元宵节风俗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元宵节,比以往元宵节都不太一样,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灯也随之好看了起来。昨天晚上,我与爸爸妈妈到街上去看灯。虽然北方的天气寒冷无比,但寒冷挡不住人们的热情

刚到马路上,只见马路上人山人海,整条马路都已变成了“人行道”,一眼望去看不见人流的末尾。

我与爸爸妈妈也随着人流汇入了灯区。“千万”条金黄色闪光灯从六七米的“高空”悬下,如瀑布一般,哎呀,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繁多,这么出奇的灯。看都看不过来。瞧,那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真是令人大饱眼福。有红彤彤的“五角星”,昂首挺胸的“小公鸡”,活泼可爱的“小猴子”……你看那只神气活现的凤凰!。两只宝珠般的圆眼,放射出白光。美丽极了。直把我看得目瞪口呆

我们继续往前走,只听见不知道是从哪里传来的歌声“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那肯定就是移动通信公司的宣传了。果然,前面有一个舞台。上面虽然空空如也,但旁边是一个手机,(还挺形象,一看就知道是做手机广告)手机的屏幕上还有动画。哦,怪不得听见歌声,只见屏幕里的周杰伦正卖力地拿着话筒,唱着呢!看来,元宵节不仅灯好看,还处处充满商机。

这边刚刚送走了周杰伦,那边的刀郎又来了。因为那熟悉的旋律“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的时候来的更晚一些”真悠闲啊。原来是为九曲黄河阵做广告啊。看那九曲黄河阵,左拐右拐,精妙无比,正如人生道路上,虽然左拐右拐,但最后还是会出去,获得胜利。

月亮渐渐西落,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但观灯的人还是络绎不绝,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一夜花灯醉,只缘春意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写新年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一转眼,又进入了腊月,蛇年即将过去,马年就要到来。新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挂年画,吃年夜饭,放鞭炮。除了这些和大家一样的风俗外,我们这儿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 正月初一 ,但在我们这儿,过年是从 腊月二十四 的扫尘开始到 正月十五 元宵节结束。 腊月二十四 扫尘,按民间说法:“尘”与“除”谐音,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全部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

到了除夕或者除夕前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祭祖,也叫“辞先”。这个活动非常隆重,要做许多好菜摆在桌上,请祖先回来吃,还要烧纸钱给他们,称为“压岁钱”从长辈到晚辈,按次序磕头。最后就是除夕晚上全家人还要吃团圆饭,称为年夜饭。

到了 正月初一 ,要吃汤圆,放鞭炮,拜年,人人喜气洋洋,但这一天却有许多禁忌:不能动剪刀,免得口舌之争;不吃汤泡饭,免得这一年出门遭雨,还不能扫地,朝门外泼水,免得把财运扫出去。

初二、初三、初四,人们互相拜年,吃“春叙酒”。但到了初五被称为小年,一般人都在家里吃饭,这天也要放鞭炮,吃汤圆。“七不出,八不归”是指初七不外出,初八在外面的人不回家。 正月十五 ,也称元宵节,这天可热闹了,我们这有猜灯谜、舞龙等活动。过了这天,过年也就基本结束了。

当然,有许多习俗是封建迷信,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从不再沿袭,现在只剩下高尚的娱乐活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香喷喷的粽子熟了,黄澄澄的雄黄酒酿好了,赛龙舟的船也准备好了,端午节也就随着风而来了。 彩绘的龙舟,整齐的着装,如潮的人群,那热烈的场面实在令人悠然神往。今年荣幸地来到新会司前大范亲眼目睹一次久违的赛龙舟。 比赛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桡手们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束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

鼓声响起,龙舟便如一支离弦的箭,在塘江上来去如飞。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处,在江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端午节又怎能少了粽子呢?我们新会司前的粽子是所有粽子之中体积最大、用料最丰富、做法最讲究的。咸粽内馅有咸肉、蛋黄、烧鸡、烧鸭、叉烧、栗子、香菇等;甜馅有莲蓉、绿豆沙、红豆沙、栗蓉、枣泥等;更有广东碱水棕、竹叶粽等。 然而这一天还得戴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在夏季传染病开始抬头的时候,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袋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 我非常喜欢端午节,因为其中含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悄悄地跟着冬天的脚步,欢天喜地来和我们欢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店铺也挂上了喜庆的红灯笼,整个世界都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一进腊月,人们就像蜜蜂一样忙碌起来了:晒腊肉,腌咸鱼,晒腊肠,炸丸子,做藕夹·······还要为孩子们准备新衣服,压岁钱,希望他们来年学习更上一层楼,天天开心。虽然有些累,但每个人都开心地笑着,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国红在这一天可谓是最受欢迎的颜色了:红红的鞭炮,红红的灯笼,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红包········红色,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里忙外,做着团圆饭,小孩儿呢?则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带着,去放炮竹烟花,一声声烟花划过天空的声响,打破了夜晚的寂静,无数烟花绽放空中,描绘除夕之夜的美好画面。

“吃饭啰!”“我要吃鱼丸!”“我要吃鸡腿!”·····孩子们吃着,笑着,嚷着:“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家欢天喜地的接过红包,心里盘算着拿多少钱去买玩具,多少钱买文具····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烟花闪烁,鞭炮引吭,过年的气味仍弥漫空中,沁入心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春节的风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过年了,个个家里都是喜气洋洋,热热闹闹。但是,炮竹不仅是我们小孩最受欢迎的,大人也不例外。擦炮,摔炮……种类繁多,好玩极了!

大年初一一早,“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炮竹声就响了起来,甭提有多热闹了!

对了,要说放炮竹,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呢!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只有让它胀满肚子,它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怕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炮竹,炮竹就代替了爆竹。

每当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散步,都会看到那美丽的烟花,都会融入那喜气的气氛当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们喜欢的家乡风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虽普天同庆,可各地的风俗不同。我是泰州人,咱们的春节可有趣了!

春节前最重要的是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家里的三大姑、八大姨,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聚在一起。除非有重要的事,即使身在异乡,也会赶回来,好聚一场。酒桌上大家互相祝福,人人脸上绽开了打心眼里的笑容。

泰州人的新年离不开鞭炮,在天刚朦朦胧胧透出一点光亮时,鞭炮声就已经响彻天空。它成了人们大年初一起床的闹钟。看向窗外,家家户户的灯都陆陆续续亮起来,穿新衣,戴新帽,双手拱起敬菩萨。之后便是全家总动员,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白花花的糯米粉,绿油油的馅料,包在一起,下锅。当听到“咕噜咕噜”的声音时,早晨的第一道美味—汤圆就出锅了。愿新的一年里阖家团圆,幸福美满。

太阳升起,第一缕阳光洒落在大地时,人们更加忙碌起来。人们在家里纷纷热情迎接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小孩子们总是不约而同地排成一个小队,挨个儿去拜年,回来时总是收获满满,衣兜里被揣满了各种各样的甜美的糖果。有些好友相隔虽远,可情谊深如桃花潭水一般,纵使开几十分钟的车,也要去会友拜年。到了下午,电影院便成了人流众多之处,春节档的电影,往往会给人带来欢乐。夜幕降临之时,更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个个拿出最大最好的烟花,一时间,烟花胜过了月光,在那一刻为漆黑的天空布上一朵又一朵绚丽的繁花。

春节就这样短暂而快乐地度过,成为了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汉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155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饮茶: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族风习,我处在汉族家庭里,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汉族的民放风俗吧!

汉族是五十六人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自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族饮食中的习俗有“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粘糕,吃粘糕的习俗。另外,汉族地区过年的宴席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盛传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朋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农历二月初二吃猪头,咬蚕豆,结婚庆典中喝交杯酒,闹洞房。老人过寿时吃寿桃、寿糕、长寿面,都是节日习俗中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个朵民族之花,虽然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但是我始终爱着我的民族,不管别的民族再好,我还是爱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踏着农历12月24日零时的钟声,然后走入桂林的城乡。这天是桂林人的“小年夜”,也就是“过小年”。过小年这天,人们宰狗、杀鸭,庆贺春节来临。这天的爆竹声,带着人们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心愿噼哩啪啦地炸响,声传高宇。人们认为灶神是一家之主,一家的善恶功过祸福都由它掌管,所以每年将尽,都要送灶神上天向玉帝奏明,为全家降福免灾。祭灶的仪式多由家里的长辈去办,他们将糖果放在灶头祭祀灶神,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用糖果祭灶神,目的是让糖“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甜甜的嘴巴尽说好话。除夕夜幕降临后,再放爆竹接灶王爷下凡。这是桂林“过小年”的古俗,此刻即便是鸣放鞭炮,也仅是古俗遗存的仪式罢了。

从腊月二十四到三十,人们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居室内外,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过节的传统食品种类繁多,且寓有完美的愿望:腊月二十九蒸年糕,年糕有甜、有成、有荤、有素,吃了年糕(高),新的一年生活、工作蒸蒸日上,步步高升。

除夕的晚餐,人们喜欢阖家团聚,菜肴中必有“圆子”、“欢喜”,取其团团圆圆,欢欢喜喜之意。这个夜晚,万人空巷,都在家中守岁。守岁时,要把火盆的炭火烧得红红火火,以象征生活岁岁兴旺。当零时一到,老老少少喜气盈盈,以爆竹声声迎接新年。这喜炮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直到更深夜静,人们仍无睡意,炉火依然旺着,就是要去休息,也依然不会忘记把火盆的火偎好,留下火种,等明天一早燃上一盆好火。新年的火种犹如人的生命,它是新年财旺、家旺的好兆头。人们对火的感情如此深厚,或许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礼貌、带来了温暖吧。然后爱火就如同热爱自我的生命,在新年尤其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四川过年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这一年中的春节中国的人民们都在欢欢喜喜的度过!虽然每个家乡过得方式不同,但欢乐却在他们心中荡漾!

按照我们这个四川老家的话,家家户户都会买来许多吃的、喝的、用的。学校还会让小朋友们放假,让小朋友在一起欢乐的玩耍,大人们也忙来忙去的,真是一个繁荣的节日!

一转眼,我们家乡春节除夕夜也到了。

当天晚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公、舅婆、舅舅、舅妈都来到了我家,还有许多邻居家的小孩也来我家玩,我家都快成了一个繁华的市场了!首先来我家的亲戚,以及邻居家的小孩都在我家等着吃爸爸妈妈烧的一桌好菜。大人呢在闲谈;小孩们在打电脑。

不一会儿,菜烧好了。我们来到餐桌前,开始吃了。呀,菜太丰富了。有红烧牛肉、番茄寿司、蟹柳面、炒年糕、麻辣豆腐汤,和炒鱿鱼……。我尝了一口红烧牛肉,真好吃,太棒了!这时我觉得有点口渴,就用勺子舀了一口汤,不好了,我的喉咙要遭殃了,太辣了!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全桌的人都哈哈大笑,说:“这是麻辣味的汤。”我恍然大悟。接着爸爸就对我说:“年糕年糕,年年高。儿子你吃一口年糕吧。”话音未落,只见爸爸夹了一块年糕给我吃。这是,奶奶就对爸爸说:“儿子,你家一口鱼吃吧!祝你年年有余!”我又只见爸爸夹了一口鱼吃。

吃完团圆饭我们看了一下闹钟,已经8:00了春节联欢晚会要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边谈谈家常,边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家族

孩子们都在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祈祷,希望祈祷的人能长命百岁!

亲戚们在我家待了一会儿,我就得到了许多压岁钱,我得到的钱却来越多,一下子就得到了1000元。妈妈叫我不要说压岁钱,但亲戚们却硬要给我,我也装了一副不要的模样,但我心里却想要。等妈妈阻止不了亲戚给我压岁钱时,我却拿着钱笑眯眯的走到了卧室。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一响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吵死了,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大家都子享受新年的沐浴!新年里,红包是红的,鞭炮是红的,灯笼是红的,对联也是红的。这真是一个红色的兔年,希望大家的生活也能过的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乡风俗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的家乡风俗都不同,我的家乡也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话就继续看下去吧!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风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风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机会过来我的家乡玩,我一定会给你介绍更多有趣的风俗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写陕西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118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岁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陕西乡村腊月二十三即入年关,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农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过罢小年,人们便为春节做准备了。一般农家,杀猪宰羊,碾米磨面,做点豆腐,购买蔬菜,吊挂粉条,准备好过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腊月二十七到二十九为关中人蒸馍时间。家家户均短几笼子馍馍,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后,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面”的习俗。妇女上街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袜、老年人则购买红纸、年画、冥币、白麻纸等大年礼仪用品。

大年前两天,陕西不论关中、陕南、陕北,还是城市农村,要“扫舍”,城里人叫打扫卫生。家家房前屋后,窑里赛外,连拐角都要打扫得于于净净。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纸,贴上大红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户贴对联和门神,屋里挂上年画。年终于来临了。

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忙碌,一直忙到腊月三十日,过年便正式开始。大年三十晚饭前,家家户户必须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扫干净,收拾清整,贴好大红对联(有丧服的人家贴黄色或绿色对联)及门神、窗花等,大门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处都要贴相应的对联。一切准备就绪,便开始点腊烛、烧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团圆饭”,俗谓“团年”。晚上,各家灯火通明,炉火熊熊,老少彻夜不眠,围炉“守岁”,俗称“坐年根”。在守岁的同时,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换新衣,包饺子,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待到子时(相当于今23时—1时),万家鞭炮齐鸣,意为“接天星”,“迎财神”,有的还摆上香案,行跪拜之礼。据说谁家鞭炮响得最先,财神就先光临谁家。然后,便是晚辈为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们也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给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开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达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从初一到初十,还有以观看天气的好坏预测五谷六畜是否兴旺的习俗。相传每天天气都有预示。即:初一观鸡,初二观狗,初三观羊,初四观猪,初五观牛,初六观马,初七观人,初八观谷(庄稼),初九观果(果树),初十观菜。俗称“新春十日晴,丰年乐太平,新春十日阴,谷米贵如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小学关于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国家有许多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风俗。今天我就拿春节包粽子来说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妈妈就背着一个篮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干嘛呢?原来是去采摘新鲜柊叶去了。又大又厚的柊叶最好最合用了。回到家里,妈妈把摘回来的柊叶放进盆里,让柊叶在水龙头下认真的清洗干净。接着,我就把柊叶上的柄用剪刀剪掉,然后把一片片叶子摆放整齐。可你们别以为这就完成了,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刚买回来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加入适量的五香粉、糖、盐腌制一下;再把绿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水,加入合适的油和盐入味。这样所有的准备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粽子啦!

只见妈妈先拿一个敞口碗,放上几张柊叶,再用勺子往柊叶里加上一层米、一层豆、两块肉,再一层豆、一层米,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把叶子一层一层的叠好,最后把碗倒放过来,一个中间高凸下底方正的粽子成型了。为了防止露馅,妈妈还用一条长长的竹绳子把粽子结实“捆绑”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斗,二三十个粽子终于被我们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开始煲粽子啦!

我心情激动的等啊等!十几小时后,粽子熟了。可以出锅了!刚蒸好的粽子带着谈谈的清香,剥开外面的柊叶,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从嘴了冲进了鼻子,那味道别提有多好了。

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就提着那香喷喷的粽子走访亲朋好友,热闹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外婆家在连云港,这里的春节有很多的风俗和别的地方是不一样的,下面就让我来带你去我外婆家的春节看一看吧!

小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外婆家过年,大概也了解并参与过一些过年时要做的风俗活动。比如:采购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饼……这些过年必备的零食。

过年前外婆一定会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馒头,外婆说过年那几天,肯定会有亲朋好友来家里做客,所以馒头,包子这些主食要多准备一些,防止人来多了不够吃。而蒸馒头,包子,也有来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除了包子和馒头,外婆家每年还会做一道菜——炸丸子,外婆把丸子叫做“驼着”,这可是年夜饭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接下来就是“祭灶”风俗。农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相当于小年,晚上要在灶前供上糖饼、糕点、糖果之类的甜食,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说。

紧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门上贴上鲜红的对联,挂红灯笼。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内种上“摇钱树”,所谓“摇钱树”,便是从集市上买来的青竹子上系红绿两种颜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叶子越多,叶子越大,意味着来年财源越旺盛。还有还有,好多地方都是在下午三四点钟吃年夜饭,而外婆家这边通常选择中午来吃团圆饭,哈哈,有意思吧。

年三十晚上守岁,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开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还会放一种叫“高升”的东西,声音很响,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初一的早晨吃饺子,然后拜年,说吉利话,当然最开心的是我们小孩啦,占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红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在外婆家过春节的了解的一些风俗习惯,快来分享你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过年风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因为春节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可以领压岁钱,男孩子还可以放炮竹呢!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关于春节的来历是这样的: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这天,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里的人们都要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后来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从此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要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每家每户都灯火通明,守更待岁。大年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我们的家乡,人们在除夕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人们会买炮竹、买对联、准备年货、买新衣服,人们还要彻底打扫卫生。除夕之夜,我们还要吃饺子,每年包饺子的时候,妈妈会在一些饺子里包上硬币,谁吃到了有硬币的饺子,就代表谁在新的一年里会走好运。吃完饺子后,我们都会守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到了春节那天,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穿新衣服,而且还可以收到很多压岁钱,另外我发现别人也都很精神,也很高兴,到处都充满了欢乐的笑声!

我喜欢春节!它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它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家乡中秋节的风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八月十五正是那中秋节,正是那一年最快乐,也是凉爽的一天了,一年辛苦劳动结出的果实,最后终于可以品尝果实的甜美,欢度佳节。从而形成我国丰富多彩的中秋饮食风俗

吃月饼

“中秋佳节吃月饼,”这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每当风清月朗,桂花钻入人心之际,家家吃月饼,赏月亮,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别有一番滋味。我记得苏东坡的诗句中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美味糕点。有的地方过中秋节,比如江南过中秋就有点与众不同,比如有钱人家吃月饼,贫苦人家吃南瓜的风俗。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的风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姑娘名叫黄花,黄花美丽,善良,聪明。由于那年大旱,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经常躺在床上,后来,黄花在南山的草丛里发现了两个扁圆的野瓜,于是就把他带回家,煮给父母吃,没想到这瓜香喷喷,甜津津的,两位老人吃了后食欲大增,慢慢的病就好了。黄花把瓜种子种在地里,后来长出许多瓜来,因为他是从南山采来的,所以叫南瓜。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就流传着吃南瓜的风俗。

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看着月中桂花,闻着一阵阵的桂香,喝上一杯桂花酒,全家人坐在一起甜甜蜜蜜,和和美美,欢聚一堂,以成为节日的一种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四川过年风俗作文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这一年中的新年中国的人民们都在欢欢喜喜的度过!虽然每个家乡过得方式不同,但欢乐却在他们心中荡漾!

按照咱们这个四川老家的话,家家户户都会买来许多吃的、喝的、用的。学校还会让小朋友们放假,让小朋友在一起欢乐的玩耍,大人们也忙来忙去的,真是一个繁荣的节日!

一转眼,咱们家乡新年除夕夜也到了。

当天晚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舅公、舅婆、舅舅、舅妈都来到了我家,还有许多邻居家的小孩也来我家玩,我家都快成了一个繁华的市场了!首先来我家的亲戚,以及邻居家的小孩都在我家等着吃父亲母亲烧的一桌好菜。大人呢在闲谈;小孩们在打电脑。

不一会儿,菜烧好了。咱们来到餐桌前,开始吃了。呀,菜太丰富了。有红烧牛肉、番茄寿司、蟹柳面、炒年糕、麻辣豆腐汤,和炒鱿鱼……。我尝了一口红烧牛肉,真好吃,太棒了!这时我觉得有点口渴,就用勺子舀了一口汤,不好了,我的喉咙要遭殃了,太辣了!我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全桌的人都哈哈大笑,说:“这是麻辣味的汤。”我恍然大悟。接着父亲就对我说:“年糕年糕,年年高。儿子你吃一口年糕吧。”话音未落,只见父亲夹了一块年糕给我吃。这是,奶奶就对父亲说:“儿子,你家一口鱼吃吧!祝你年年有余!”我又只见父亲夹了一口鱼吃。

吃完团圆饭咱们看了一下闹钟,已经8:00了新年联欢晚会要开始了。全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边谈谈家常,边观看精彩的节目,不时传来阵阵笑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家族

孩子们都在为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祈祷,希望祈祷的人能长命百岁!

亲戚们在我家待了一会儿,我就得到了许多压岁钱,我得到的钱却来越多,一下子就得到了1000元。母亲叫我不要说压岁钱,但亲戚们却硬要给我,我也装了一副不要的模样,但我心里却想要。等母亲阻止不了亲戚给我压岁钱时,我却拿着钱笑眯眯的走到了卧室。

大年初一天刚亮,连续不断的鞭炮声一响发出“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吵死了,把我从睡梦中唤醒。男女老少都换上新装!大家都子享受新年的沐浴!新年里,红包是红的,鞭炮是红的,灯笼是红的,对联也是红的。这真是一个红色的兔年,希望大家的生活也能过的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家乡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呈献也有许多种,而枫泾古镇便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每到元宵佳节,便会看见满街悬挂着的花灯,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元宵的气息,听着充满喜庆的鞭炮声。我最喜欢的习俗便是猜灯谜。

元宵当天,我们一家一起去枫泾古镇游玩。一到那里,我一眼看见的便是那喜庆的颜色——红色,就连湖面上的河灯都带着每个人的愿望一起飘向远方,长廊上挂着一排火红火红的灯笼,灯笼下飘着五颜六色的彩纸,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谜语,我被这热闹的场景感染了。

在一个灯笼前我停下脚步,小心地摘下一张灯谜纸,上面写着:早上不说,晚上不说(打一字)。我开始认真思考起来:句中的两个“说”字说明应该是言字旁,然后……我有些迷茫,突然,灵机一动:对了,一天分早、中、晚三个阶段,句中提到早上不说,晚上不说,那不就是中午说吗?言字旁加上一个“中”,不对,没有这个字,但可以把“中”换成“午”,不就是“许”字吗?我兴高采烈地拿着彩纸给了志愿者姐姐,并说出了我的答案,志愿者姐姐朝我微微一笑,只见她从麻袋中拿出一个玩偶递给我,说道:“恭喜你!小妹妹。”

拿了奖品,我又迫不急待地找了一个花灯,小心地摘下,上面写着:金木水火(打一字)。我心想:金木水火……是土吗?不是少了一个土吗?我慢慢地走到志愿者姐姐面前,小声地问道:“请问是“土”吗?”她摇了揺头,说道:“不对,小妹妹再想想。”我又思考了一会儿,还是没能解出来,于是志愿者姐姐告诉是“坎”,我反过去再一想:少了一个“土”,而“少”或其他相关的字都和“土”字不能合成字,只有和“欠”合起来才组成“坎”,我这才恍然大悟。

通过今年的元宵节,我似乎明白了,猜灯谜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游戏,而是重于在让人灵感突至,悟出谜底时的拍案叫绝,而又回味无穷,源于汉字的丰富多彩和千变万化,让我们增长知识,获知识在课堂之外,启迪智慧于娱乐之中,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传扬这种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除夕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除夕之夜!今年的除夕之夜在农村的奶奶家度过。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到处都是鞭炮声,人们都合家团圆欢度春节。我们也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在一起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会。

到了晚上12点,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猴年来到了,我便和哥哥来到了阳台上。“嗖—啪!”过了一会,一颗闪亮的“流星”直窜云霄,随着“啪—”的一声巨响,夜空中顿时绽放出无数颗五颜六色的花瓣,我们顿时欢呼起来。“嗖—嗖—嗖”“啪—啪—啪”烟花四起,人声鼎沸。冬天的夜空顿时亮如白昼,看,那束娇艳玉滴的“百合”越升越高,终于在夜空中怒放了,美丽的烟花组成百合花状,带着五彩缤纷的流光溢彩扶摇直上,好像一串串闪亮的银片纷纷而落……接着半空中似彩蝶飞舞,又像玉龙吐珠;似孔雀开屏,又像雄鹰展翅。我放眼远眺着仿佛是群星在捧月,又分明是天女在散花。当那些彩色的宫灯摇曳着长长的尾巴坠向地面时,天上地下交相辉映,就像织成无数道美丽的长虹……看着这绚丽多彩的夜空,人们仰头翘望,互相指点着、有说有笑着,还不停的发出一阵阵欢声笑语,个个脸上呈现出幸福的面孔,啊!“新年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苗族风俗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民情。今天我要跟大家说说苗族的风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的风俗是否别具风味?你知道哪些民族风俗,是不是也分享一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乡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家乡风俗很好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亲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是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子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去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是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元宵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日,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日,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象菊花,有的象六月的雪,有的象满天的星辰,还有的象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