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年的风俗作文(热门20篇)

汉族的族称,是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过程中确立的。汉族风俗是怎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汉族风俗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浏览

7703

作文

1000

春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啦!大家必定都非常高兴,可是大家是否知道春节不仅是我国最古老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节日,它象征着团结与兴旺,其中还有非常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

一般来说我国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就正式开始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算年过完了。过年家家都要贴对联与窗花,一个大大的倒‘福’代表着‘福气已到’。传说古时候有一头叫‘年’的怪兽,每到大年三十的晚上都要出来吃人,但后来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于是人们就用红色的桃符木做成桃符,‘年’见到桃符就会吓得赶紧逃走,这就是对联的来历。三十的夜里人们还要放鞭炮,是为了赶走‘年’,三十的夜里人们都要守岁,防止‘年’再来吃人。大年初一的早上,大家还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访亲走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小朋友们还会得到长辈们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代表着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除了上面这些习俗,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三个小知识:知识1,“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祖活动(腊祭);知识2,年的名称是从周期开始的(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为“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称年为“祀”,到了周代才称为“年”);知识3,春节为一年之始,民间俗称“过年”。古代把一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又称元辰、元日、元朔等。

听了我的介绍,相信你对过年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元宵节的风俗英语作文

全文共 1235 字

+ 加入清单

The Festival of Lanterns takes place at the end of the Chinese New Year

Celebration, 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on. Lanterns have been part of Chinese life for centuries so its not surprising to see a festival of lanterns. People usually hang lanterns in the gardens, outside the houses, and on the boats. These lanterns are signposts to guide guests and spirits of ancestors to the Lunar celebration. After a sumptuous fifteen-day feast, these lanterns light the way for the spirits back to the world beyond.

Silk, paper and plastic lanterns vary in shape and size and are usually multi-colored. Some are in the shapes of butterflies, birds, flowers, and

boats. Other are shaped like dragon, fruit and animal symbols of that year. The most popular type of lantern is the

The special food for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Yuen Sin or Tong Yuen. These are round dumplings made with sticky rice flour. They can be filled and served as a sweet snack or made plain and cooked in a soup with vegetables, meat and dried shrimp. The round shape of the dumpling is a symbol of wholeness, completeness and unity.

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n occasion for families to get together and for everyone--young, old, rich and poor to have fun.

[元宵节风俗英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四川过年风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562 字

+ 加入清单

四川是一个喜欢麻辣的地方,这里的辣椒大到有人的手臂那么大,这种辣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年夜饭当中。

今天我一回到老家,爷爷就来问到今年的考试如何等一些我不想回答的事情。在杭州时,爸爸买了一只甲鱼,我们把团鱼当作祭品,这是我们每年都要做的事情,我们每天都要去走亲戚,唯独在过年前的两天,我不小心把团鱼给弄丢了,但爸爸买了一只鸭子来替代。

过年那天,我们必须得吃一个比汤圆大五六倍的东西,之后就要到坟地里去祭拜祖先,点上香,在一个地方弄好后就可以放鞭炮了,让祖先知道现在已经过年了。干好这个以后,差不多就已经是中午了,回家吃碗面去赶集。我们那儿赶集是三天赶一次,一天必须得买好三天要吃的东西,要不然的话就要吃面。吃年夜饭那天,我们刚好可以去赶集,我和弟弟一起去赶集,爸爸一个人在家做爆鸭子,我们还没到菜市场,就看见一堆人挤在人行道上,我们在那儿挤了好久,才进去。那儿真的不能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了。我们买了很多,有牛肉,有辣椒,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葱。

回到家后,我就闻到了一阵阵的鸭子的香味,进去一看,不禁让我口水直流,爸爸从我们提回来的菜中,拿了一根葱,那正是我说的那种不知名的葱,他将它整个儿切掉,我不知从哪儿闻见了辣味,后来爸爸就做了一些家常小菜,似乎做得挺好的,有鱼香肉丝,有土豆泥,还有一个回锅肉等。

我们家乡的过年差不多就是这样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家乡春节风俗作文200字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叽叽喳喳,小鸟们在枝头歌唱 着春节来临的喜悦。丁丁冬冬,各家各户都在为了春节的来临整理房间。整条街上都火热朝天呢!

往街上看,到处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街道两旁摆满了地铺,这边卖得是玩具,那边卖得是百货,当然少不了卖春联、中国结等等物品。

春节的最大象征:春联,真是多种多样。瞧!有的是“佳节迎春春生笑脸三收报喜喜上眉梢”,有的是“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我家也在准备过年了!爸爸已经准备好了春联、灯笼等用品。就盼着过年了!最后,我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能收获更多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3052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在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山脚下,居住着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民族——藏族。当你进藏族旅游时,你不得不了解藏族的一些风俗礼节。

藏族人热情好客,有人前去拜访时,他们必定出门迎接,另外,当你向他们打招呼时,名字后一定要加一个“啦”字,表示尊称,这时一定会有藏族人向你献哈达,你必要双手迎接,哈达,是一种丝制的东西,长短不一,一般以白色为主,因为自古以来,藏族人认为白色代表纯净、吉利,所以哈达是白色的。

进入藏族的房屋,主人就会敬酒,敬酒用的一般是青稞酒,敬酒的时候,客人先喝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会斟满,然后再喝。当你坐下后,主妇或子女会倒茶,可是你不能自己去端着喝,要她们端在你面前你才可以接过来喝,这样才懂礼貌。

如果你遇上了藏族的丧葬,那么你就太幸运了,因为你可以看到非常隆重的藏族葬礼。最常见的是XX,把尸体往山顶一放,喇嘛在XX场诵经超度,点香升烟,鸣钵吹号,直到啄食尸体的秃驾及鹰见烟闻声从各方聚集飞至,啄食尽净方止。专食人尸的鹫鹰,不害小动物,藏族人民称之为“神鸟”,尸体敬献诸“神”,祈祷赎去罪孽,为死者超度。

藏族的风俗数都数不过来,我就不一一说明了,如果你到藏族去游玩,一定得注意礼节哟!

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西-藏是以藏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藏民族有一些独特的风俗习惯,进藏游客应尊重。

献哈达是藏民族最普遍也是最隆重的一种礼节。当好客的藏族主人向客人敬献哈达时,客人应躬腰接受;走进普通藏民的家,切记不可用脚踩门槛;要称呼人名时,一般在名字 后面加“啦”字,以示对对方的敬重、亲切。主人如请就坐,可盘腿而坐,切勿伸直双腿,脚底向人。此外,不能随便用手去抚摸藏族人的头顶。

三口一杯是藏民族在会客时最主要的一种礼节。三口一杯的程序大概为这样:客人先用右手无名指沾点酒,向空中、半空、地上弹三下,以示敬天、地和祖先(或者敬佛法僧三宝),然后小喝一口,主人会把杯子倒满,再喝一口,主人又会把杯子倒满,这样喝完三次,最后把杯子中的酒喝完。

在西-藏,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 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所以,在西-藏千万不能提起吃驴肉、狗肉等事情。

西-藏主要的旅游 景点是寺庙。目前,西-藏对游客开放的很多寺庙都是藏传佛教寺庙,藏民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所以,在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 行走,切不可逆时针方向行走。很多藏族老者在转经的时候,身后会跟着一些挂着红绸子的羊,这种羊被称做“放生羊”,不可对这些羊进行骚扰。同时,在寺庙佛殿之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在没有允许的情况下,更不能在佛殿内录像、照相等。

藏族人伸舌头是一种谦逊和尊重对方的行为,而不是对他人不敬。双手合十表示对客人的祝福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 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 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 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 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 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 有藏历新年 、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 的藏历年。 藏族风俗习惯有献哈达,饮食禁忌,藏族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藏族风俗习惯……

藏族习惯上只称名字。解放前的贵族于名字前冠以房名,名字有男女之分,多取自佛经;房名是世袭庄园的称号,没有血缘的意义。男子发辫盘于头顶,女子发辫披于肩,梳成双辫或小辫,并在辫梢或特制的发架上挂以饰物。男女均戴呢帽或细皮帽,内衣袖长襟短,男着裤,女着裙,外着长袖肥腰圆领、向右开襟系带的藏袍。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如果 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 点头为礼。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在饮食禁忌中,藏族人对吃大蒜有较多的禁忌。大蒜作为调味品平时人们亦食用,但如果要去转经拜佛朝拜神圣之地则绝对不可食蒜,忌讳食蒜后的臭气玷污和熏脏了圣洁之地。有人说吃蒜的当天不能去佛堂庙宇,有人说需3天后才能去,还有的认为“吃大蒜之后,七天内不宜参拜庙宇、寺院和其它圣洁的地方。因为为了清除大蒜的恶臭是需要时间 的。”一些信仰虔诚的群众几乎不食蒜。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荆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 ,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西-藏农区妇女 夏秋着无袖袍,前系氆氇围裙,领、袖、衣襟上镶边;男女均系腰带,穿长靴。牧民穿羊皮袍,不缝袍面。僧尼披袈裟。藏族居民的主食为糌粑,喜饮酥油茶;牧民以牛、羊肉为主食,僧尼可食肉。住房建于向阳高地靠近水源处,以石块或夯土筑墙,高二 、三层,平顶多窗,有院落,屋内以木板或诹挚铺地;牧民住用帆布或牦牛毛织成的大帐篷。交通 运输主要使用牦牛。牦牛体硕毛长,抗寒耐久,为青藏高原特产,有“高原之舟”的美称。水路运输主要使用牛皮船或独木舟。牛皮船是藏族特有的水上交通工具。僧人除黄教严禁娶妻外,其余各教派允许结婚 ;僧人结婚要在本派寺院举行宗教仪式,婚后在寺外安家。藏族通行XX(即鸟葬),僧人圆寂和某些在林区生活的百姓亦行火化,然而收获 季节忌行火葬。此外,土葬和水葬除因条件限制,一般认为是不吉利的。妇女分娩要离开 居室或到他处。藏族谒见上层和接待宾客,要奉献 一条丝织长巾,藏语称为哈达,回赠时置于奉献人的项下。

藏语里称风马旗为隆达,它的起源与传播也离不开宗教,是僧俗信众用以沟通世俗与灵界的媒介。在生辰吉日、年节庆典中悬挂风马旗象征天、地、人、畜的祥和;江畔湖边遍插风马旗,表示对水神的敬畏;朝圣者跋涉千里 扛着醒目的风马旗,为的则是祈求旅途平安……这些都是风马旗的一般功用,在特殊的日子里,风马旗还有一项不易见到的功用,当遇有活佛圆寂时,家家户户都将房顶上的风马旗倾斜放置,以表哀悼。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作文人生需要好习惯作文当爱成为一种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春节风俗作文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回家后,爸爸放了关门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午夜十二中结束了,窗外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开门炮声,万朵“莲花”在空中绽开,声音震耳欲聋,三十在喜庆中过去了,预示着这一年红红火火。

初一早晨一起床,就发现妈妈已经准备好了早点,因为妈妈是奉化人,我们家的早餐又跟其他的不一样,我们吃的是发糕和汤圆,吃了这些东西就预示着这一年就会大发、平安。我们全身上下穿戴一新,还穿上了从未下过地的新鞋,以示新的一年可以脚轻手捷。外婆还对我反复叮咛:不要向外泼水,不要扫地,不要打碎碗碟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不好的兆头。

一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是这一天的重头戏,我外婆早早地大门上挂起了喜庆吉祥的大红灯笼。公园里也设置了灯展,游人们在其中观光,合影。一片灯火通明。灯笼造型别具一格。连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也纷纷“现身”……衬托着湛蓝天空上的皎洁明月,我恍若身在仙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春节风俗作文200字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春节又到了,大家互相送礼,表示祝福。我也要送礼,可是,送给谁呢?有了,送给妈妈吧!我心已决,到茶几上拿好压岁钱,去商场了。

刚到商场,我就直冲手表店。因为我心想:“给妈妈买个手表。”但是我一看手表的价钱,哇!价钱都在500元—1000元以上,但我只有200元,唉!算了,我不买了。

我垂头丧气地在商场里走来走去,忽然看见了一个50多元的热水袋,我想:“就买这个当新年礼物吧!让妈妈在这个冬季里不再寒冷。”于是我向商店的阿姨付了钱,带着礼物兴高采烈的回家了。

妈妈,“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请收下吧!”

“谢谢!我的宝贝。”妈妈拥抱着我幸福的笑了。

送礼物真开心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秋节的风俗话题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妈妈带着我一起到乡下奶奶家过中秋节。我心里就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我已经好久不去奶奶家了。

路上,我让妈妈帮我买了一个花,还挺贵的,我和妈妈都也点不舍,但妈妈还是买了。“奶奶,奶奶,我们回来了!”还没到家门口我就大声地嚷嚷。爷爷、奶奶忙着出来迎我们,我提着月饼给奶奶,奶奶的眼睛笑成一条线。

奶奶准备了一桌子的菜,我边吃边聊,不知不觉夜已很深了。爷爷对奶奶说:“快收拾,收拾准备祭月。”奶奶连忙把准备好的月饼、水果、粟子、菱角、花生等一样样摆放在大场中心的桌子上。最中央摆放的是奶奶亲手做的大圆饼,好大好圆就像天上圆圆的月亮。爷爷把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和我带的烟花摆放到安全的场边上,看奶奶已摆好了桌子,我就拿着打火机点燃了鞭炮和烟花。看着天空绽放的烟花,我都已分不清哪是闪闪的繁星,哪是美丽的烟花了。我开心得手舞足蹈。

我多么希望每天都过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年级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

虽没有高大雄伟的建筑,也没有远近闻名的景色,但在宝清人的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小城,正是我们心中的全部,人们朴素的性格,极具风味的小吃,具有特色的民俗,都是我们留恋它的原因。

东北,冷的代名词,哪怕是立春,也仍旧是一片白茫茫,宝清人爱杀猪菜,就像北京人迷恋北京烤鸭,在冬天,严寒也抵不住我们火热的心,叫上几桌亲戚,在一起喝喝酒,打打牌,唠一唠家常闲话,小孩儿成群结队,到外面拉爬犁,转冰上陀螺,到了饭点,再端出用酸菜,血肠,五花肉做成的杀猪菜,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不仅杀猪菜,汤子,粘豆包,白瓜子也都是宝清不可缺少的小吃。因为天冷的缘故,这些食品更容易储存,逐渐的成为宝清人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你尝试过在冬天钓鱼吗?对于宝清的钓鱼爱好者,这些都再平常不过,与两三个好友,来到冰厚一米的水边,用专属的工具在水面凿出两个洞,搭上帐篷,摆上炉子,坐等鱼儿上钩,虽然外面寒风刺骨,但炉子温暖的火光,与朋友之间钓鱼的快乐,将这份看似难熬的时间,赋予了别具一格的乐趣。

说到这里,怎能不提到扭秧歌?伴着锣鼓,人们穿着鲜艳的服装,舞着,舞着,期间既有20多岁的小伙子,也有60来岁的大爷阿婆,还有一群玩玩闹闹的孩子,好不热闹!

每个人对于家乡,都有着同样的感觉,宝清,一个坐落于东北的县城,地冷,心不冷!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乡特色风俗作文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这周的星期一,是我们住校生在家过周末返校的一天。母亲骑着电动车拉着我。在返校的路上,我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家乡,一个令人感受很深的家乡,令人叹息。

母亲给我做好早饭,我吃完香喷喷的饭后准备跟母亲去学校,打开家门,不要说放眼望去了,连眼前四五米远的地方你都看不到,仿佛置身人间仙境,我可得跟紧母亲,不然会找不到了。母亲喊着我,对我说:“要迟到了,快走吧!”如果不在是母亲叫我,我甚至都不能找到她,我坐上了车子,在路上不断的嘱咐母亲:“骑车子小心点,”在路上我问母亲:“为什么这几天老是有这么大的雾啊?我好喜欢大雾天”,母亲却一声长叹的对我说:“孩子,这不是雾,应该叫做霾。”我追问她说:“这不是空气中的小液滴吗?雾跟霾又有什么区别?”母亲扭着头语重心长的对我说:“雾,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属于季节性质的,跟雨和雪的性质是差不多的。但是霾就不同了,霾是由于空气中的硫酸,硝酸等物质增多了导致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导致的。”我听到这里,终于恍然大悟。听母亲说这些霾时间长了还能对人们引发各种呼吸疾病,并最终引发癌症。我想到这些,就觉得毛骨悚然,原来,我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如此的高危区域啊!

你们的家乡是山清水秀,一望无垠。还是像我的家乡这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家乡特色呢?想想这些危害,我觉得作为地球上的一份子,人类难道不应该好好地保护和美化我们这个唯一的自然家园吗!不要再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而破坏整个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需要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风俗腊八节600字

全文共 1576 字

+ 加入清单

我还记得小时候,大人们都害怕过年,进了腊月便开始愁这个年怎么能过得不那么窘迫。那时候不比现在,称半斤肉都要掐着指头精打细算,更别提什么腊八节的十八种食材了。奇怪的是我们家却很神奇,每年的腊八都过得颇有滋味。

在那个与我来说艰难的年代,一碗甜糯可口的腊八粥可谓人间珍馐。初八的前一天我都会很认真地做一天作业,直到夜深的时候妈妈满意地跟我说声:“早点睡了,明天给你煮腊八粥吃。”我才用假装满不情愿的神色恋恋不舍地收拾好书包爬上床去,偷偷地一个人躲在被窝里乐。一个腊月有三个“八”,初八、十八、二十八,最有盼头的便是这头一个腊八了——等了一年的美味终于在这一个深夜过后就要品尝到,那将是多大的满足! There are three "eight" in the lunar month, the eighth, eighteenth, and twenty -eighth, the most hopeful is this Laba -wait a oneThe taste of the year is finally tasted after this night, how much it will be!

哪有那么容易睡着!蜷在被窝里偷偷朝外瞄——家里的三间瓦屋除了中间的厅堂和东房爷爷住,我和爸妈一家三口便是挤在西房了,大大小小的事都在这个小房间里完成:妈妈在四音桌上教我写字、看爸爸就着房门后用一块木头给我做枪、床前面红漆木踏板旁圈一个藤扁喂养十几只黄嫩嫩的小鸡仔……妈妈为第二天的腊八准备食材也就是在这个红漆木踏板边上了——

白天筛拣去了细砂粒的白糯米,用搪瓷面盆盛着;边上是一只开裂的水瓢,里面有外婆送来的几把红皮的花生,这种红皮花生是外婆亲手种出来的,味道很纯粹;红皮花生米里隐约能看到一粒一粒的扁豆,那是秋后妈妈特地盛了在麦地旁的水杉树下,专为腊月里可以做上三顿腊八粥的,扁豆粒粒饱满,那是她精挑细选的品种,个大、色润;中间还夹杂着几颗黄豆和绿豆;再往边上看时,那才是整个腊八粥最诱惑我的。

没有圆润黄白的莲子,没有香甜黏脆的桂圆,没有酥弹嚼劲的薏米仁,也没有营养美味的核桃,一只小巧的灰蓝色塑料淘箩里各式各样的豇豆就足以让我垂涎:个头的通体黑色的我们叫它“黑豆”,虽然个头大,但也是这里最不好吃的一种,嚼在嘴里沙沙的没味;周身通红的自然就叫“红豆”,有韧性,就着一口糯米粥在嘴里煞是可口,不过有时候也会碰到已经坏了的“红豆”,常常是被虫蛀了,味道就要差许多;还有米白色的“白豆”,墨紫的“紫豆”,青绿的“青豆”……端上一碗腊八粥,在碗里翻来覆去找的却是“虎皮豆”。那是豇豆的一种,身体上有暗红色的斑纹,个头是细细长长又圆润饱满的,不及“黑豆”那样魁梧,却也不失曼妙的身姿。倘在碗里发现这样的“虎皮豆”,于我是极大的幸福!那个年纪就一直固执地认为这是豇豆里最美味的了,现在想起,倒也不知道是真的吃,还是它独特的相貌使然,到今天妈妈在做腊八粥时还是会不自禁地拿筷子翻找,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糯米要湿了以后慢慢地晾干,黄豆和绿豆得泡个大半天,花生米也需在水里浸小半个晚上,而豇豆则要从前一天晚上泡到第二天,所以妈妈依旧还是要忙活到大半夜。我便是在偷偷瞄开的被窝缝隙里,看妈妈里里外外忙碌的身影渐渐地甜睡进梦乡,我知道,那腊八的粥,一定会在这初七渐年的静谧夜晚下,酿得醉人……

而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一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寺僧每日把化缘得来的剩饭曝干,积一年到腊月初八煮粥,供信众享用,称为“福寿粥”。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中记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粟等做粥,谓之‘腊八粥’。”从此,民间也称它为“五味粥”。

古时有些地方,偏僻穷困,民间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加,才加入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或百合等,故又称为“七宝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风俗初中作文600字

全文共 778 字

+ 加入清单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迎门,生意兴隆。这不,今天老爸老妈便带着我和妹妹来剃龙头了。

一路上我好奇地问:老妈,为什么要剃龙头啊?今天是龙抬头的日子,在这一天里去理发,亦有鸿运当头,精神饱满,时时吉祥之意。大地回春,万物更新之际,理发迎新年呢。那妹妹为什么又叫剃胎头呢?俗说,因胎发沾染有母体的血污及秽气,不剃的话宝宝的头发又黄又稀疏,为了让以后的头发更黑更亮更秀丽,必须要剃胎头,头发还可以做成毛笔,多有纪念意义!老妈一本正经地说。要怎么剃,待会儿你就知道了。我的心里哼了一声,故弄玄虚!

到了理发店,向老板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后,便开始剃胎头了。只见老板弯下身,在熟睡的妹妹的脑袋上轻轻地抹了一层爸爸剃胡子那样的泡沫。我纳闷:要这玩意儿干什么呀?老板一只手拿起小刀片儿,一只手轻轻按住妹妹的小脑袋,在妹妹的头上小心翼翼地刮了起来。那小刀片儿犹如一辆推土机,在妹妹的头上来回推着,推过的地方连一丝头发也看不见,像一块白纸,滑滑的,可谓所剃之处,寸发不生。

突然间妹妹动了一下。我和老爸老妈都吓坏了,生怕妹妹被小刀片划中。只见阿姨轻轻站起身,走到跟前来抚摸着妹妹的头,低声细语地说着:小妹妹,不要哭,不要哭,马上就剃完了。话音刚落,妹妹果然又沉沉睡去。

不一会儿,妹妹的头发剃完了。老板洗走了小刀片上的头发,在妹妹的头上又一遍又一遍小心地清理。妹妹突然醒了过来,可出人意料的是她睁着个大眼睛,不哭也不闹,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妹妹的头皮渐渐变成红色,便开始露出黄色的橡皮屑不,是胎渍呀!

老板刮走了胎渍,我们就匆匆地赶回家。我本以为这就算剃完了。可一回家,老妈就把鸡蛋泡在了艾叶水里。泡好后,拿着鸡蛋在妹妹的头上滚来滚去。老妈好像知道我要问什么,微笑着对我说:哥哥,这艾叶可以排毒。哦,原来如此!

这就是我们家乡剃胎头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朱子学对社会风俗的改善

全文共 9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朱子的四书著作中,对大学的研究和阐发,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集中地表达了朱子的儒学思想,大学固然着眼于成年读书人的修身,但也关注社会风俗改善。如其《大学章句序》的最后一句:“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在此序文中朱子明白表达出,不仅学校教育着眼于全民,所谓“当世之人无不学”;而且即使是大学,也并非只与君子精英有关,强调大学之教不仅与“学者修己治人”有关,也与“国家化民成俗”有关;不仅与“治隆于上”有关,也与“俗美于下”有关。因为就教育和学习的内容而言,儒家的学校教育与佛教不同,对士大夫来说是“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对普通民众而言,“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所以,其教育的结果,“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学习者经过学习,不会脱离人伦日用,而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性分和职分,在其本职位置上尽其分尽其伦尽其职、尽其力尽其心尽其性。每个人都在其社会职位上尽其力,国家自然就得化民成俗之效了。“性分”指个人命定的社会地位和活动限度,“职分”是指对所处社会地位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性分的概念本出自玄学,朱子则由此阐明儒家教育具有积极的社会功能,即使人安其性分,尽其职分,移风易俗,指出化民成俗的重要性。朱子一生的小学蒙学著作也很多,是对传统蒙学教育贡献最大的人,他的著作如童蒙须知、小学、增损吕氏乡约等,流行甚广,对儒学价值的大众化、通俗化,对培养少年儿童,养成德性,起了积极的作用。今天应当重视朱子这方面的贡献,可使朱子的这些著作与目前流行的《弟子规》一起,古为今用,在道德教育中起其应有的作用。朱子的家礼、家训也不仅对朱子一家或朱姓人家有意义,南宋以来对社会风俗、化正人心都起了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要把朱子学的这些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培育结合起来,使中华文化、朱子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价值和个人美德的源泉与基础。

该文整理自陈来教授在“武夷书院讲坛”上的演讲。“武夷书院讲坛”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清华大学国学院、厦门大学国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福建省社科联、福建日报社主办,南平市委宣传部、中共武夷山市委、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武夷学院、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承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节家乡风俗的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春节刚刚过去,过年期间我看到许多户人家的门上都贴了倒过来的福字,我家也不例外。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妈妈,可妈妈也说不清楚,后来,我在书上看到,关于倒贴福字还有由来呢。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一个福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的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侄了。皇帝听取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少数民族风俗特点作文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乔迁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1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

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天葬——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1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另外,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1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风俗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民勤,每到舂节,家里就显得格外忙碌而热闹。

大年三十那天,是全家人最忙碌的一天。因为从早晨起来,全家大小都在忙着做包饺子的准备。最忙的要数大妈、妈妈和奶奶了。她们一个在忙着做饺子馅,一个在忙着和面,一个在准备盛饺子的家具。只要她们三个准备就绪,其他人才可以大显身手。

一切准备就绪,奶奶一声令下“包饺子了”全家男女老少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开始动手包饺子了。就连我这个小不点也忙的不亦乐乎。因为我是大家的运输兵,妈妈赶的每一个饺子皮都要经过我的手才能到达圆桌。所以我是不可缺少的 一员。大家都夸我是他们的好帮手。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干的更卖力了。

下午,先贴对联,后吃年夜饭。可奇怪了。饺子、拉面、哨子面下在一个锅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这就叫“金绳钓元宝”。意思是来年人人心想事成。

到了晚上,大人小孩都在放鞭炮。我最高兴了。

等到新年的钟声一响,全家人就要放开肚皮大吃一顿,那叫“装苍”。然后大人们开始娱乐,小孩子去睡觉, 大人们晚上都不得休息。还没等天亮,又把我们叫醒,说是要去跳天盆。没人口袋装一个馒头,然后再门口烧一堆很旺的火,再从上面跳过来跳过去,还要放炮。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以后的日子也很平淡了,我们主要以放炮取乐。

家乡的春节可真有意思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描写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热闹喜庆隆重的春节,祭奠祖先、追思先人的清明节,吃月饼赏月的中秋节,许许多多的节日,让我们不亦乐乎,端午节便是其中之一。

要问端午节的美食是什么,那还用说,当然是粽子了!要做粽子,得先找来米、粽叶、绳子,当然也可以加点肉、糖、花生等。我们做粽子的时候,首先把粽叶、米洗干净,馅料调好,把粽叶卷成一个封底的漏斗形状,再把米放进去,有馅料的话就把馅料放到米中间。放满之后,用粽叶盖好包起来,用绳子捆住,就大功告成。粽子要放到锅内蒸。煮好之后,拆开粽子,一股米的糯香,与粽叶的清香相混合,让你食欲大开,吃下一个,包你再想吃第二个、第三个……

像所有的传统节日一样,端午节也是有传说的。听老人说,这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却遭到去职、流放。他在流放中,写下许多诗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屈原不愿看到自己国家被灭亡,所以抱石投江自尽,爱戴他的百姓听到后纷纷赶到江边,用粽叶包着米饭投到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鱼龙虾蟹吃饱之后,就不会去吃屈原的身体了。一代又一代,每年的五月初五,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便流传下来,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就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很有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清明节的风俗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风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茔。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风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去鬼,而称之为“鬼怖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描写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别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知不觉,十一个月过去了,腊月又在无数孩子的热切期盼中到了。 首先是大扫除,我一鼻子灰,累得直喘气。尽管奶奶端来了红团慰劳我的胃,我还是直埋怨。可是厨房传来的油炸豆腐的香味又堵住了我的嘴。

腊月十六,丰盛的尾牙宴,到处是喜庆。而为过年准备的年货,更是让我的心迫不及待飞向春节。 除夕到了,我穿上新衣。晚上,桌子上满是菜肴,狼吞虎咽一番,鞭炮声也就响了。接下来就是漫漫长夜,但是,长辈们摆上一桌辞年宴后,便每个人给我一个红包,让我精神大振,到十二点还充满活力 春节终于到了。早晨起来,一碗搁满香菇、肉和青菜的长寿面摆在前面,还有一大盆花生米,我跟着大人们去各家拜年,得到了满兜的糖果,往后吃了一整个月。

初二,不能串门,大街上一片死寂。 初三,又屁颠颠地跟在大人后面,去给各家讨糖果。 初四初五重新过年,这是莆田特有的风俗。据说,是因为倭寇在除夕进攻莆田,人们血战两天,初三掩埋死去的亡灵。但是,因为打战,所以没有过年, 只好在初四和初五再过年,从此,这种习惯就延续下来了。 二十九,元宵的花炮声停了。小孩们背起书包,大人们拿起公文包,一切恢复正常。唯一不能忘怀的是逝去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七年级家乡的风俗的议论文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广州具有文化意义的节日风俗有很多,但是特殊的风俗只有一个——喝早茶。

广东早茶是一种岭南民间的饮食风俗。广州人把饮早茶当作吃早餐。广州人去茶楼喝茶吃点心是一种传统,既健康又实惠。

清晨,我们一家人去喝早茶,来到茶楼,总是无比热闹,传进耳朵里的或是“饮佐茶未”或是卖点心的吆喝声,看到的都是人们享受点心的情景。

看到他们的食物,我不禁口水直流三千尺:看了那么久,我也该吃点了吧,我拿起手中的茶杯喝了一口绿茶,这味道仿佛在夏天吃冰棍一样,清爽至极。过了一会儿,一盘盘具有广府特色的点心陆陆续续上桌。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块菠萝糕放入嘴中细细品尝,里面的萝卜顿时在我口中蔓延开来,我不禁闭上双眼细细品味。“这真是太好吃了!”

于是我开始品尝在桌上的每一件点心,它们都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特色,它们的味道在我的味蕾中徘徊跳跃着,就像是共同演绎了一场关于早茶的交响曲。有香的、脆的、软的……我三两下把一盘点心吃得精光,正想再来一块,却发现只有空盘了,我咽了咽口水,觉得唇齿留香,真令人回味无穷。

喝早茶代表了广州人独有的特色,茶代表了好客儒雅,点心代表情心细致,这些精髓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把这个风俗传承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