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表示历史的故事的成语(汇集20篇)

生活中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把爱传递四方,让世界充满温暖。下面是开学吧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学雷锋日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650

作文

1000

成语故事《卧薪尝胆》第二课时教案

全文共 1001 字

+ 加入清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明白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有取得最终胜利的道理。

3、有感情地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成语故事-——《卧薪尝胆》。(读题)

2、“卧薪”是什么意思?“尝胆”是什么意思?

3、过渡:越王勾践贵为一国之君,不享受荣华富贵,却每天睡柴草、尝苦胆,这是为什么呢?周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穿越时空,到春秋战国时期那烽烟四起的古战场上去看一看。

(二)学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指名朗读课文1—4自然段。

2、学习第一段。

快速自读第一段,完成填空:

_________想征服_________,___________就强大起来,成为霸主。

3、学习第二段。

(1)两国国君都有称霸的决心,所以发生了会稽之战,越国惨败,越王勾践和几千残兵败将被围困在会稽,这时勾践作出一个什么决定?

(2)理解“万般无奈”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读好这种心情。

(3)为了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勾践向吴王求和,为了不让吴王起疑,甘愿和夫人一起去吴国为奴。但他报仇雪很的心思并没有瞒得过吴国的谋臣们,他们纷纷——(引读第二段)

4、学习第三段。

(1)勾践夫妇在吴国过的什么日子呢?轻读第三段,用笔画出描写他们生活的句子,读一读。

(2)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3)根据收集的资料,描述勾践夫妇还受了什么苦,什么耻辱?讲完后用四个字概括填在横线上。

完成填空:

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_____________,住进了___________,给吴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尽了屈辱。

5、学习第四段。

(1)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回国后他是怎样生活的呢?看图说话。

(2)你们看勾践的表情,想一想,每次尝苦胆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3)勾践是怎么做的呢?有感情地读课文。

(4)你还知道勾践做了那些事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6、正因为勾践有坚定的报仇决心和行动,所以——(引读第五段)

(三)、讲故事。

提示:1、熟读课文;

2、加入适当的语言、表情、动作和收集的小资料,可以让你的故事更吸引人。

(四)、课后作业。

把这个成语故事讲给父母或周围的朋友听。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江郎才尽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源于《南史·江淹传》。江淹是南北朝时期的才子,幼年家境清贫,读起书来非常用功,诗文都做得非常好。由于他早期生活在社会的下层,能够接触到社会的真实生活,所以写出来的文章能够深刻地抒发忧谗畏讥和郁郁不乐的情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许多贫困知识分子共同的动荡不安的生活,道出了许多知识分子郁郁不得志的思想感情,所以他的作品能引起许多失意者的共鸣,从而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作家,人们称之为“江郎”。

后来,他的文才大不如前。他之所以才尽,是因为附南齐高帝萧道成等人,做了大官,成为南齐的“帮闲文人”,从此过着富贵荣华的生活。由于他的地位和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化,所以文思渐衰,写出的诗文当然平淡无味。后来,人们用“江郎才尽”来比喻才思减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济时拯世

成语拼音:jì shí zhěng shì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挽救社会。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济:救助。形容拯济救助时世。

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崔骃列传》:“且济时拯世之术,岂必体尧蹈舜然后乃理哉?”

成语造句:他有济时拯世的雄心壮志。

济时拯世的成语故事

汉桓帝时期,涿郡人崔骃喜欢研究典籍,写了《政论》议论时政,他认为汉朝经历了350多年,积弊很深,应根据当时情况制定法律,解决急需解决的问题,才能补漏纠错、济时拯世。他的理论在任五原太守时充分得到实践。

济字开头的成语

济时拯世

包含有济字的成语

同舟共济 济时拯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古代名人励志故事:《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长风破浪的故事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南北朝的宗悫(que)小时候,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他说:“我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十四岁时,十几个强盗来抢劫,他挺身而出,打得强盗狼狈而逃。

后来他从军作了军副,随军出征林邑(今越南),林邑国放出象群出战,士兵无法抵抗。紧急关头,宗悫做了几头假狮子,摆在大象前,把大象吓跑了,接着就攻下了林邑。获得了许多珍奇异宝,宗悫一件也没有拿,连穿的衣服也是原来的那件。

当宗悫还没得志的时候,他的同乡庾业有钱、有势,请人吃饭时,酒菜摆得有一丈见方。宗悫来了,庾业只给他吃有稗子的杂粮,对客人说:“宗悫是个粗人,习惯吃粗茶淡饭。”宗悫没有一点怨言,照样吃得饱饱的。后来宗悫当了豫州太守,请庾业做了长史(书记长)。

“长风破浪”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箕山之节的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jī shān zhī jié

【出处】昔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吕氏春秋·求人》

【解释】箕山:古代传说唐尧时的隐士许由、巢父隐居的地方。节:名节,节操。指归隐以保全节操。旧时用以称誉不愿在乱世做官的人。亦作“箕山之志”、“箕山之操”。

【用法】作宾语;用于人的节操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箕山之操、箕山之志

【同韵词】不知不觉、庄生梦蝶、内外有别、口耳之学、赶尽杀绝、竹杖芒鞵、才貌双绝、迟徊不决、惊才绝绝、君射臣决、......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末年,小有才气的薛方一度担任郡椽祭酒,朝廷多次想起用他,他都不愿离开。后来,王莽用豪华大车高标准去迎接薛方。薛方客气地谢绝使者说:“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示例】尧舜在上,下有巢由,今明主方隆唐虞之德,小臣欲守箕山之节也。  《汉书·鲍宣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成语慷慨激昂的故事

全文共 179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kāng kǎi jī áng

【出处】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 汉·李陵《录别诗》今将慷慨激昂,奋攘布衣,纵谈作者之筵,曳裾名卿之门。 唐·柳宗元《上权舆补阙温卷决进退启》

【释义】慷慨:情绪激动;激昂:振奋昂扬。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绪激昂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热血沸腾、意气风发

【相反词】委靡不振、无精打采

【押韵词】源深流长、坦腹东床、私设公堂、救过不遑、世事炎凉、歌声绕梁、时运则存,不用则亡、锦绣心肠、见羹见墙、拱手而降

【英语】vehement

【日文】慷慨激昂

【法文】soulevédenthousiasme

【语文同步】我于是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鲁迅《〈呐喊〉自序》高中一册·课文·13

成语故事】战国末期,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访到义士荆轲与高渐离,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嬴政。一切准备就绪,太子丹率手下着白装送他们到易水边,高渐离击筑,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声慷慨而激昂,感人肺腑,一行人洒泪告别

【成语举例】在东京聚首时,一谈到国事上来,总要谈得慷慨激昂,而且有点口角流沫。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成语例句】

◎ 江姐,人们对她并不陌生,从小说到戏剧,江姐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位慷慨激昂的革命者形象。

◎ 而同属于这一声腔系统的河北梆子则不用秦声,在北京语音中不用"上口字",唱腔适于表达慷慨激昂之情,常有数十句到上百句的连唱,行当、程式大体近似京剧,花脸常用假嗓。

◎ 他们大多能说会道,翻脸不认人,唯利是图,心狠手辣,特别是他们去谈生意时,忽而慷慨激昂,忽而悲天悯人,一会儿赌咒发誓,一会儿又欲擒故纵,装出一副对所谈的买卖似乎毫无兴趣的样子。

◎ 李基虚听了岳飞这一席慷慨激昂的话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当下毅然决然地说:

◎ 这样的精神风范,对于每个人会是无声的滋润,其效应绝不弱于慷慨激昂的登高一呼的激励,至少会是相同的。

◎ 在他丰富的姿态中,有时婀娜妩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有时粗豪雄健,使人感到慷慨激昂。

◎ 袁寿山这番慷慨激昂、冠冕堂皇演说,使在座的同行们目瞪口呆。

◎ 在那些诗里面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悲剧,也没有慷慨激昂的壮烈的情景,只是些小巧,和平,委婉的咏歌而已。

◎ 王芗斋正慷慨激昂地谈论着武术界的不平事,忽听客厅外传来一阵敲门声。

◎ 诵读陆游、辛弃疾的爱国主义诗词,我们就会有慷慨激昂、浩然之气填胸臆的感觉;品味陶渊明、孟浩然、王维的田园山水诗,我们就会有恬静安适之感;阅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我们就会忍俊不禁,捧腹而笑。

◎ 《齐物论》中另一重要命题是"齐是非"("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云云);可是在《天下》、《胠箧》等篇中又力驳儒墨等家之说,慷慨激昂,可见在他看来,他与儒、墨之间还是有是非之分的,这就同"齐是非"不合了。

◎ 高明的演讲家在鼓动听众时,除了运用慷慨激昂的言辞之外,还常常配合挥手的动作,使其珠联壁合,相得益彰,完美地完成表情达意的任务。

◎ 由于这丑不像悲剧那样给人带来慷慨激昂,而是轻松愉快的嬉笑,尖锐深刻的嘲弄、揭露和讽刺,因此它必然具有情趣的戏谑性。

◎ 在20首波罗乃兹舞曲中,早期作品偏于技巧的辉煌和风格的华丽,随着阅历的变迁,这种舞曲在他笔下越来越悲壮宏伟,甚至有些慷慨激昂之气。

◎ 他在一份无政府主义刊物上发表了《人与现存社会》和《革命》的"造反"文章,并且到激进的工人俱乐部去进行慷慨激昂的鼓动演讲。

◎ 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泄色彩;是刚刚萌生的乡土摇滚与传统民歌的折中。

◎ 会议室里,坐满了基地下属厂所等单位的领导,张贵田在慷慨激昂地作动员报告……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闷葫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葫芦是一个三个字的成语,闷葫芦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词目:闷葫芦

发音:mèn hú lú

释义:

1、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出 处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这个鸟闷葫芦教我如何猜得破?”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2、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例子:他是个闷葫芦,一天到晚难得张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二》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

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大全

全文共 1343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成语词条:九牛一毛

成语释疑: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得意

全文共 412 字

+ 加入清单

唐代孟郊年轻的时候无意为官,直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去应试,两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他高兴的即兴赋诗一首《登科后》,其中有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故后人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仕途顺利,功成名就。常见的图案是画一小儿骑马放风筝,也有仅画放风筝的。

春风得意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ūn fēng dé yì

【出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诗

【解释】得意:扬扬自得的样子。旧时形容考中进士后的兴奋心情。后形容职位升迁顺利。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

【近义词】春风满面、眉飞色舞、趾高气扬

【反义词】愁眉不展、愁眉苦脸、灰心丧气

【例句】他那时春风得意,事事顺心。

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得意点评

这个成语故事启示我们:我们眼界要开阔,要有高远的志向。要找一个优秀强大的榜样,在榜样的激励下,人们内心深处的志向会被诱发出来。只有向着比自己更优秀的榜样学习,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鼠窃狗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此特群盗鼠窃盗耳,何足置之齿牙间。西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来自成语大全

【释义】象老鼠少量窃取,象狗钻油偷盗。指小偷小摸。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小偷小摸

【近义词】鸡鸣狗盗、梁上君子

【相反词】正人君子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造反。丞相赵高却指鹿为马说传信人在造谣生事,并把他们投入大牢。秦二世胡亥问有关农民起义的事情,叔孙通则说是鼠窃狗盗罢了,不必惊慌。二世升了他的官。然而不久秦朝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

满堂娇的绣球抛给了谁?新科状元陈光蕊。高头大马,接过绣球,两人相视一笑。风光又温暖着!然后,春宵一刻值千金,人生得意须尽欢!地动山摇,人间喜事。可是,高调公开地“约炮”之后,难免伴随着无尽的烦恼。烦恼在于,有了宝宝。这可是好事啊?添丁嘛。但对于满堂娇来讲,却不是!

原来,这腹中胎儿,即金蝉子十世(也就是唐僧),佛派官方指定投胎对象!(原著第八回,南极星君道:“奉观音菩萨法旨,特送此子与你”)。满堂娇要做的,无非出让产权,在肚子里划一块地,让腹中胎儿茁壮成长即可。按现代话讲,她只是“替孕妈妈”。而这个胎儿,肩负着取经重任,这可是数百年经营的佛派大业。形象工程嘛。

为了让这个工程更有渲染力,告诫世人在苦难而混沌的世俗里,终有一道光,指引着他们走向“康庄大道”。因此,这个未来取经人的命运早已种下,一定要在苦难中成长。这在取经大业完成的庆功会上,就有这样一份“业绩”清单:“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共八十一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盛气凌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盛气凌人是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下面整理了关于盛气凌人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成语释义

骄横傲慢,气势逼人。盛气:嚣张的气焰。凌:欺侮、侵犯。

故事出处

《战国策·赵策四》:“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胥之……”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派出军队攻打赵国,这时赵太后执掌赵国的军政大权。赵太后见势不妙,就向齐国请求救援,但齐国提出,要想让他们出兵,除非让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到齐国去当人质。赵太后心疼长安君,不愿意答应齐国的要求。大臣们觉得,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赵国就有覆亡的危险,于是纷纷劝谏。赵太后执意不肯。

老臣触龙知道这种情况,也来见赵太后。赵太后何等聪明,知道触龙肯定是来劝自己的,因此心中非常厌恶,露出恼怒的神色,骄傲蛮横,气势逼人。没想到,触龙并没有提长安君的事,只是和她说起了家常话。太后找不到发泄点,又想到触龙毕竟是个老臣,语气便慢慢和缓起来。

触龙见到气氛不那么紧张了,便向太后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的小儿子安排在王宫卫队。而且表示,因为自己对小儿子非常疼爱,所以请太后照顾一下。赵太后一听,以为触龙此来只是为了拉关系,就对他不再设防了。太后还笑嘻嘻地问,你是不是也喜欢最小的儿子,并说自己向来都是如此。

触龙却严肃地说道,太后一定是喜欢女儿比喜欢小儿子更多一点儿,并仔细给她分析:“你喜欢你的女儿,所以把她嫁到燕国做皇后,还整日向上天虔诚祈祷,希望她生个儿子成为燕国的太子。这样看来,你是在为女儿的长远利益考虑。可是你又是怎么对待长安君的呢?尽管你给了他大量的钱财,却不给他为国立功的机会,以后他在众人心中必定一点儿威望、一点儿地位也没有!这样看来,你处处考虑燕后的前途,却处处不考虑长安君的前途,所以说你更喜欢女儿一些。”

赵太后听了这番理直词正的话,觉得应该让长安君吃点苦,接受一些锻炼了。于是,她接受众人的意见,让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齐国果不食言,真的发来了大队人马相助赵国。众百姓都知道齐军来援是长安君做人质换来的,心中对长安君非常感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带寓言故事的成语杯弓蛇影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由寓言故事得到的成语四:一叶障目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有个穷书生,在家闲居时,读了《淮南子》,看见上面记载:“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

于是,他就到树下仰着头寻找这种叶子。他看见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叶子后面伺机捕蝉,就去采摘这片叶子。忽然叶子落到了树下,和树下原有的落叶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里,然后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后来见他整天这样问就厌烦了,随口谎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个人心中暗自高兴,拿着这片树叶到集市上去了。他当着人家的面,就偷人家的东西,被官吏捕获送到了县衙里。县官受理这一案件,让他先从头到尾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县官听后大笑起来,把这个书生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一枕黄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唐人传奇小说中,有一篇《枕中记》(沈既济作),内容大意是:

青年卢生,旅途中经过邯郸,住在一家客店里。道人吕翁,也住在这家客店里。卢生同吕翁谈话之间,连连怨叹自已穷困的境遇。吕翁便从行囊中取出一个枕头来,对卢生说:“你枕着这个枕头睡,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这时,店主人正在煮黄粱饭(黄色的小米饭),离开饭时间尚早,卢生就枕着这个枕头,先睡一会。不想一睡下去,立刻做起梦来。

在梦里,他娶了清河崔府里一位高贵而美丽的小姐,生活阔绰,十分体面。第二年,又考中“进士”,后来步步高升,做官一直做到“节度使”、“御史大夫”,还当了十年“宰相”,后来又受封为“燕国公”。五个儿子,都和名门望族对了亲,而且也都做了官;一共有十几个孙子,个个都聪明出众。真是子满堂,福禄齐全。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才寿终正寝。

梦一结束,他也就醒来了。这时,他才发觉原来是一场梦,店主人煮的粱黄饭还没有熟哩。卢生想想几十年荣华富贵,竟是短暂的一梦,很觉惊异。吕翁笑道:“人生就是这样!”

元人马致远和明人苏汉英,曾根据这个故事,稍改情节而先后写成杂剧《黄粱梦》。明人汤显祖也改写过杂剧《邯郸记》。清人蒲松龄还将故事情节加以发展,写成《续黄粱》。“一枕黄粱”这句成语,就是从上述故事而来。

“一枕黄粱”,就是一场空梦的意思,也说作“一梦黄粱”、“黄粱美梦”,或“黄粱梦”、“邯郸梦”。和“南柯一梦”的意思差不多。但通常用的时候多半带有讽刺的意味。

其实,人生在世,也许真的就是一枕黄粱,梦中的一切奋斗和追求,在梦醒后都变得毫无意义。那么,人生的真谛到底在哪里呢?也许放弃梦中那不实的追求才能最终找到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笑里藏刀成语故事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贞观八年,也就是公元634年,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出巡。途中,他发现了一个才学出众的人,不禁起了惜才之心,极力向朝廷保举,此人被补为门下省典仪。

这个人就是李义府。

唐太宗很想试一试李义府的才学深浅,便召他入宫,令他以“咏鸟”为题,当场吟诗一首。李义府倒不慌张,脱口吟道:“日里扬朝新,琴中闻夜啼。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言下之意,渴求朝官。

太宗听后,备感满意,说:“与卿全树,何止一枝。”当场授予他监察御史之职,并侍晋王李治。

李义府虽有才学,却是一个深藏不露的人。表面上,他一副谦和温顺的样子,与人说话面带微笑,十分可亲可敬,但他的内心则阴险狡猾、偏狭刻毒,暗地里置人于死地。当时,人们都说他笑中有刀,还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李猫”。

公元650年,太子李治即位,是为高宗。

高宗想立武昭仪,也就是后来的武则天为后,但又怕朝堂群臣非议,迟迟不敢表露。李义府揣度上意,早已心领神会,就上书给高宗,谎称立武昭仪为皇后乃人心所向,请废王皇后,立武氏为后。

这样一来,高宗大喜,武昭仪也秘密派人送礼答谢。

李义府平步青云,加官进爵。他仰仗高宗与武后的恩宠,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结党营私,曲意逢迎。一时间,弄得朝堂上下一片乌烟瘴气。

洛阳有一个女子淳于氏,因罪获狱,被押在大理寺的监牢之中。李义府听说这女子长得美丽无比,顿起淫心。他密令大理寺丞毕正义徇私枉法,削免其罪,准备纳其为小妾。

但是,这件事做得并不严密,很快就露出了马脚。当时的大理寺卿段定玄将此事奏给高宗,高宗便派给事中刘仁轨追究淳于氏一案。李义府怕事情败露,逼着经手这件事的毕正义在狱中自尽,自己得以开脱。

李义府之虚伪险恶可见一斑。

现在人们常用“笑里藏刀”形容外表和气,内心阴险毒辣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故事与成语故事2两败俱伤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有一个叫陈轸(zhěn)的人。他非常聪明,遇事总是能想出很多好办法。有一次,他受到楚王的派遣,出使到秦国去。当时,韩、魏两国互相攻打,打了一年多,仍然没有分出胜负。秦惠王打算出兵干涉,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秦惠王知道陈轸很有见识,便向他请教。

于是,陈轸讲了卞(biàn)庄子刺虎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正要咬一头牛,卞庄子见了,马上拔出剑来,想冲过去与老虎搏斗。旁边的人劝他说:“这两只老虎正在争吃一头牛,争着争着就会互相撕咬,结果一定是小的被咬死,大的也会受伤。到那时,你再去刺杀那只受了伤的,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解决了。”卞庄子觉得这个人讲得很有道理,就远远地看着那两只老虎。不一会儿,两只老虎果然互相打斗起来,小老虎被咬死了,大老虎也受了很重的伤。这时,卞庄子冲上去,刺死了受伤的大老虎,一下子就把两只老虎都消灭了。

陈轸讲完了这个故事,然后对秦惠王说:“现在韩、魏两国长期战争,最后必然是弱国灭亡,强国受到很大的打击。到时候如果您乘机把遭到削弱的强国打垮,不就一下子灭掉了两国吗?”秦惠王听从了陈轸的意见,果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便以“两败俱伤”作为成语,比喻斗争的双方都受到了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

全文共 172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关于历史成语故事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非常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可以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十分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可以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十分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可以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可以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开卷有益成语故事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光彩夺目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uāng cǎi duó mù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夺目的珊瑚送给他。王恺自叹不如。

【出处】乃令左右引于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

【解释】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颜色鲜艳耀眼

【相近词】光辉灿烂、光芒耀眼、色彩鲜明

【反义词】暗淡无光、黯然失色

【其它使用】

◎ 远方,绿色的原野上有一座村落,那红艳艳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 红的火红,绿的碧绿,黄的金黄,白的雪白,光彩夺目,漫天飞散。

◎ 他们在山外穿着光彩夺目的民族服装,虽然引起人们的注目,但都以友善的眼光相看,亲切相待。

◎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 其时天色已近黄昏,马路对面的绿灯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