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表示历史的故事的成语(推荐20篇)

生活中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把爱传递四方,让世界充满温暖。下面是开学吧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学雷锋日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822

作文

1000

天花乱坠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31 字

+ 加入清单

天花乱坠成语何来

贾蓉复进城来见他老娘,将他父亲之意说了。又添上许多话,说贾琏做人如何好,目今凤姐身子有病,已是不能好的了,暂且买了房子在外面住着,过个一年半载,只等凤姐一死,便接了二姨进去做正室。又说他父亲此时如何聘,贾涟那边如何娶,如何接了你老人家养老,往后三姨也是那边应了替聘。说得天花乱坠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

天花乱坠成语解读

①天花乱坠:据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时感动上天,香花从空中纷纷落下。后多形容言谈极其动听,但不切实际,或用甜言蜜语骗人。

贾蓉又进城来见尤老娘,把他父亲的意思说了。他又加上许多话,说贾琏做人如何好,现在凤姐身体有病,已经是不能好的了。暂且买了房子在外面住着,过个一年半载,只等凤姐一死,便接了二姨进去做正室。又描述他父亲这边会如何聘,贾琏那边如何娶,如何接了尤老娘去养老,往后三姨也是那边答应了嫁出去。他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

天花乱坠成语故事

贾琏素日久闻尤氏姐妹之名,后因贾敬丧事得缘相见,渐渐地和尤二姐眉目传情。后来,贾链和贾蓉说到尤二姐长得如何标致,为人如何好,真是举止大方、言语温柔,无一处不令人可敬可爱。

于是,贾蓉帮忙从中撮合。他先说动了贾珍,之后进城来见尤老娘,将他父亲贾珍的意思说了。又说贾琏做人如何好,现今王熙凤身子有病,已是不能好的了,暂且买了房子在外面住着,过个一年半载,只等王熙凤一死,便接了二姨进

去做正室。又描述他父亲此时如何聘,贾琏那边如何娶,如何接了尤老娘去养老,往后三姨也是那边应了替聘。他说得天花乱坠,不由得尤老娘不肯。虽然尤二姐幼年便指腹为婚许给一张家的儿子张华为亲,但张家现已败落,尤老娘早就想退婚。况且此事又是贾珍做主替聘,贾琏又是青年公子,遂连忙过来与二姐商议。二姐是个水性的人,早先就与姐夫不妥,并常怨恨错许张华,今见贾琏有情,况是姐夫将她聘嫁,有何不肯,这样,贾珍、贾蓉父子就一手撮合帮着贾琏偷偷地娶了尤二姐做妾。

天花乱坠成语史例

刘哗在魏明帝时代担任侍中,谈起话来有声有色,深受信赖。

一次,明帝想讨伐蜀国,群臣皆曰不可,明帝私下问刘哗时,刘哗都说:“可以。”但刘哗和群臣商议时,却又附和说:“不可以。”无论是可或不可,刘哗总能分析得头头是道,说得天花乱坠,朝臣或皇帝都很信服。

在反对讨伐蜀国的众臣当中,态度最强硬的是杨暨。杨暨每回从朝廷出来,就去拜访刘哗,请教刘哗的意见,而刘哗总是一再重申反对出兵的立场。有一天,杨暨和明帝讨论伐蜀之事。杨暨恳切规劝,希望明帝打消念头,他说:“我的话不足采信,但侍中刘哗是先帝的谋臣,他也常说蜀国不可以讨伐。”明帝认为杨暨搞错了,把刘哗召来对质,但是刘哗一言不发。

有人密报明帝说:“刘哗不忠,常迎合皇上,献媚逢迎。不信皇上可以在和刘哗说话时,故意用和您想法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跟您话里的意思不同,表示刘哗的想法跟陛下真的不谋而合;如果陛下怎么说,他就怎么响应,表示他善于迎合。”明帝试了以后,发现刘哗果真只会揣摩上意,于是渐渐疏远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一曝十寒的故事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有个叫孟轲的人,大家称他为孟子。孟子善于通过打比方来发表议论。

当时,有人指责孟子不尽力帮助齐王。孟子便解释说:“比如说,天下有些易活的植物,假如把它放在太阳下晒十天,然后再把它放在阴冷的地方冻十天,即使是生命力再强的植物也会死。我见到齐王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使给了他些良好的影响与帮助,我一离开,一些和我主张不同的人,又带给他许多不好影响。我怎么能使齐王的思想、品质好起来呢?”

这个成语源于《孟子》—《告子上》

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

另注:“一暴十寒”的注音为yi pu shi han ,“一暴十寒”是一个固定的成语,“一暴十寒”中的“暴”也是固定的,不能用“曝”这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神话的成语故事补天浴日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上古时代,有一次,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共工大败,气得向西方不周山一头撞去,把不周山撞坏了。不周山是撑天的大柱,大柱一断,天就坍塌了一大块,地也陷裂了很多;同时,山林起火,洪水横流,世界发生了可怕的灾难。创造世界万物的女神娲(女娲是邯郸市涉县人,娲皇宫就坐落在涉县境内),在大江大河中挑选了许多五彩的石子,架起火来,把石子炼成熔液,然后用这种熔液去修补破坏了的天。她又杀了一只大得无法形容的乌龟,斩下它的4脚,作为4根天柱,竖立在四方,把天撑住。还利用大火后遗留的芦草灰,堵住了洪水。一场大难,始告平息。

太阳女神羲和,生有10个儿子,也就是10个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的汤谷。那里有一棵大树,名叫“扶桑”,所以那地名也叫“扶桑”。这棵大树有几千丈高,10个太阳,就住在这棵大树上。他们每天一个,轮流在天空值班。早上,不论哪个太阳值班,都由他们的妈妈羲和架车伴送。这辆车子很壮观,是由6条龙拉着的。从起点汤谷到终点蒙谷,共有16个站,正好一天的路程。车到第14站悲泉,太阳就得下车步行,妈妈羲和架着空车赶回汤谷,为伴送明天值班的儿子去作准备。每天早上,值班的太阳离开扶桑,登上龙车之前,一定先要在咸池里洗一个澡。羲和还常常带着儿子们在东南海外的甘渊一块洗澡,甘渊的水,十分甘美,羲和把儿子们一个个都洗得干干净净,明明亮亮。

平常人们形容无可比拟的极大的功绩时,就借用“女娲补天”和“羲和浴日”这两个故事来作比喻,称为“补天浴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波澜老成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成语解释]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典故出处]    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成语故事

元朝汤编著的《画鉴·宋画》里记载着一个故事。宋朝有个名叫徐友的画家,有一次在常州太和寺佛殿后面的墙壁上,画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题名《清济贯河》,其中有一笔从头到尾长达40丈,受到观众的特别注意。

汤对此发表评论说:“其实徐友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

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原文是‘笔法既老,波澜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把“波澜独老成”这个成语,来形容诗文气势雄壮,功力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嚼齿穿龈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jiáo chǐ chuān yín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大将张巡守睢阳,被人尊称为“张睢阳”。他作战英勇,而且善于领导。在讨伐安史之乱时,他经常大声呼喊,鼓舞士气,在一次动员大会上,他情绪激昂,嚼齿穿龈。

【出处】张睢阳生犹骂贼,嚼齿穿龈;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掌。  宋·苏轼《东坡题跋·偶书》

【解释】齿:牙齿。穿:咬破。龈:牙龈。紧咬牙齿,竟咬破了牙龈。形容对敌人恨之入骨。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十分仇恨

【相近词】嚼穿龈血

【成语示列】颜平原鼓烈气,握拳透爪;张睢阳愤义声,嚼齿穿龈。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简短成语故事奉公守法

全文共 39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時期,赵国出了一个名叫赵春的人,他善于用兵,屡建奇功,被赵惠文王赐号马服君,位列上卿。赵奢原来只是赵国田部吏,他忠于赵王室,处理事情公正无私。有一天他到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赵胜家的管事者仗着赵胜是赵国的相国,硬是不肯缴纳田税,表现得异常骄横。赵奢根据赵国当時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平原君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赵奢为此找到平原君赵胜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现在却纵容您家管事人违反国家法令,如果大家都不遵守国家法律,国家必然衰弱,其他的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赵国灭掉。而如果您能够带头遵守国家的各项法令制度,那么上上下下的事情就能得到公平合理的解决,国家也就会强盛起来,赵家王朝就能稳若泰山。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看轻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很是信服,这个故事讲的是希望赵胜“奉公如法”。后来人们把“奉公如法”改成了“奉公守法”,沿用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简短成语大道理故事

全文共 2516 字

+ 加入清单

在汉学文化底蕴中,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历史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简短成语大道理故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八)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九)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十)杜渐防微

汉和帝刘肇即位后,窦太后掌权,她的哥哥窦宪被封为武阳侯,权力越来越大。丁鸿直言不讳地对刘肇说大将军武阳侯窦宪仪仗太后的势力,包揽朝政,这是朝廷的隐患要及时清除。汉和帝采纳了丁鸿的意见,罢免了窦宪等人的官职。

(十一)大公无私

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十二)完壁归赵

战国时代,秦昭王欺骗赵国说,愿用15座城池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赵惠文王不敢拒绝,但又怕上秦国的当,这是赵国大臣蔺相如自愿请命带保玉到秦国完成换城任务。临行时他对赵王说:“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完壁归赵”。

随后蔺相如到秦国献了璧,但见秦王没有换城之意,就凭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把和氏璧从秦王手里要回,派人送往赵国,并入宫指责秦王不讲信义,秦王知璧已经回赵,便无可奈何,只好送蔺相如回国。

(十三)滥竽充数

据《韩非子》记载,齐宣王爱听吹竽,又好讲排场。为他吹竽的就有三百人。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有个南郭先生,根本就不会吹竽,看到这个机会,就到齐宣王那里去,请求参加这个吹竽队。齐宣王就把他编在吹竽队里,并且给他很高的薪水。这位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每逢吹竽,就混在队里,拿着竽装腔作势。这样一天天混过去,不曾被人发现。

等到齐宣王死了,齐泯王接替王位。他和齐宣王不同,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竽,而是喜欢叫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来吹给他听。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只好逃之夭夭,不敢再冒充吹竽人了。

(十四)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十五)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枕无忧成语故事_900字

全文共 850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的时候,齐国有一位叫做孟尝君的人,他在家里养了三千个客人,孟尝君把这些人分成上、中、下三种等级!上等的客人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鱼大肉、出门的时候还有车子可以坐;中等的客人每天只有吃到鱼和菜;下等的客人每天吃到的就只有蔬菜而已。

有一天,孟尝君的朋友介绍一个叫做冯谖的人到孟尝君家,孟尝君问他的朋友:「这个叫冯谖的人有什么专长呀?」朋友想了很久说:「好像没什么专长耶!」孟尝君听了之后,就不怎么理会冯谖,家里的佣人看到孟尝君不理冯谖,以为主人瞧不起冯谖,通通把冯谖当下等的客人招待。

冯谖心里很不高兴,天天发牢骚:「既然大家都瞧不起我,我干脆离开算了!」孟尝君知道以后,就把冯谖由下等的客人升为上等的客人,还送给冯谖的妈妈吃的和用的东西,冯谖心想:「孟尝君对我这么好,我一定要找机会报答他!」

有一次,孟尝君派冯谖到薛地去讨债,冯谖就假装是孟尝君下的命令,叫所有欠孟尝君钱的人不用还钱,替孟尝君买了个「义」的好名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国君解除了相国的官位,回到薛地去住的时候,薛地的人民都热烈地欢迎孟尝君呢!

过了不久,冯谖又对孟尝君说:「一只兔子要有三个洞藏身,才能免除被猎人猎杀的危险。您现在住在薛地,就好像兔子只有一个洞,是很危险的!万一齐国的国君对您不满意要杀您,您连其他躲的地方都没有呢!所以,您现在还不能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孟尝君一听:「那我该怎么办呢?」冯谖:「这件事就交给我去办!我会让您象狡兔一样,有三个安全的洞藏身!」于是,冯谖就跑去找梁国的国君梁惠王,告诉梁惠王孟尝君非常能干,梁惠王听了之后立刻派人带着一千斤黄金、一百辆马车去请孟尝君到梁国做相国。

这个消息传到了齐国,齐国的国君马上慌张起来,赶快用隆重的礼节请孟尝君回去齐国做相国。同时,冯谖又叫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用来保证薛地的安全。等到薛地的宗庙建好以后,冯谖就对孟尝君说:「现在三个洞都已经挖好了,从今天起,您就可以把枕头垫高,安心地睡觉了!」

后来,人们就用“高枕无忧”来形容做任何事情准备周全,感觉很安心、不用害怕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尾大不掉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楚国国君楚灵王于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筑城,并打算派弃疾做蔡公。为此,楚王向申无宇征求意见:“你看让弃疾去蔡地怎么样?”申无宇说:“选择儿子没有像父亲那样合适的,选择臣子没有像国君那样合适的。郑庄公在栎地筑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为国君。齐桓公在谷地筑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现在齐国还得到利益。臣听说,五种大人物不在边境,五种小人物不在朝廷;亲近的人不在外边,寄居的人不在里边。现在弃疾在外边,郑丹在里边,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备才好。”楚王说:“国都有高大的城墙,怎么样?”申无宇回答说:“在郑国的京地、栎地杀了曼伯,在宋国的萧地、毫地杀了子游,在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在卫国的蒲地、戚地赶走了献公。如果从这样看来,就有害于国都。树枝大了一定折断,尾巴大了就不能摇动,这是君王所知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成语繁体:拔山摃鼎

成语简拼:BSGD

成语注音:ㄅㄚˊ ㄕ ㄍㄤ ㄉ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山扛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扛,不能读作“ɡànɡ”。

成语辨形:鼎,不能写作“顶”。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成语例子: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宋 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英语翻译: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带寓言故事的成语杯弓蛇影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乐广有个亲密的客人,分别了很久都没有再见到面。

一次, 乐广见到了他,问是什么缘故。

这位客人回答说:"上次在您家里做客,承蒙您赐酒给我喝。我端起杯子正要喝的时候,发现杯子中有一条蛇,心里感到特别不舒服,喝下去后就病倒了。"

乐广回忆,当时招待客人的河南郡郡府大厅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用漆画了一条彩色的蛇,客人杯中的蛇大约就是这张弓的影子吧!

于是,他又在前次招待客人的地方重摆了酒,让客人还坐在他上次坐的地方。然后问客人说:"在你的酒中又看到了什么没有?"

客人端起酒杯看了看,回答说:"跟上次一样,酒里面有一条蛇。"

乐广就指着墙上的弓告诉了客人真相。客人一下子明白了,治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治好的病,顿时全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较短中华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汉学文化底蕴中,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历史典故!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较短中华成语故事大全,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二)一鸣惊人

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三)胡服骑射

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四)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五)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六)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七)三令五申

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八)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队伍,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韦编三绝

成语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造句: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越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字开头的成语

韦编三绝

包含有韦字的成语

韦编三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少儿成语寓言故事:出言不逊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袁绍手下有一员智勇双全的大将,名叫张合。

有一次,袁绍与曹操各自率领军队,在官渡(今河南省中牟县东北)进行决战。袁绍害怕自己粮草不足,就命令淳于琼专门负责督运粮草,屯粮于乌巢。此时曹操的粮食不多了,想迅速结束战争,就赶往乌巢袭击淳于琼。

张合对袁绍进行劝谏,劝他不要小看曹操,应当派遣重兵保住乌巢,否则军队没了粮食,后果不堪设想。而袁绍手下的谋士郭图,却认为乌巢的形势没有那么严重,应该调动主要兵力袭击曹操的大本营。张合觉得这样做占不到什么便宜,坚决反对。

袁绍对郭图非常信任,只派小部队救援乌巢,而调动重兵攻打曹军大本营,却未能如愿以偿。结果,曹操真的攻入乌巢,将袁绍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这样一来,袁绍大军军心浮动,士气低落。

郭图知道正是自己的计策才造成大军失利,为转移袁绍的视线,就说张合的坏话,他对袁绍说:“您打了败仗,张合却整天幸灾乐祸,说话也非常傲慢无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先驱蝼蚁成语故事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蝼蚁:指蝼蛄和蚂蚁。自己先葬于地下为别人驱赶蚂蚁。形容效忠于人,不惜先死。

出处

汉·刘向《战国策·楚策一》。

故事

战国的时候,安陵君在楚国身居高位。

有一天,谋士江乙对安陵君说:“你对楚国没有一点功劳,和楚王又没有骨肉之亲,却身居高位,享受优厚的俸禄。为什么能这样呢?”

安陵君说:“这是因为君王过分抬举我罢了。”

江乙说:“用财物相交的人,财物用尽交情就断绝了;用女色相交的人,色衰爱情就改变了。因此受宠幸的美女不等坐席破就被疏远了,受宠幸的臣子不等车破就不受信任了。如今您独揽楚国的权势,却不用什么办法与君王深交,我暗自替您感到担心。”

安陵君焦急地问:“既然这样,那我怎么办呢?”

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请求跟君王一起死,以自身为君王殉葬,如此一说,必能在楚国长久受到重用。”

安陵君认为江乙说得很对。

一次,楚宣王到云梦去打猎,突然,有一条发狂的犀牛冲到宣王面前,宣王拉弓射箭,一箭把牛射死,仰天大笑说:“今天的游猎真快乐啊!寡人死去后,跟谁一起能有这样的快乐呢?”

安陵君疾步上前去,流着眼泪说:“我进入宫中就坐在大王的下面,外出就和君王您同乘一辆车。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愿意以身相殉,当草席为君王阻挡蝼蛄蚂蚁(先驱蝼蚁),哪里有比这种快乐更快乐的事情呢?”

楚宣王非常高兴,于是厚封安陵君。

后来人们听到这件事都说:“江乙可以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以说是会掌握时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青州从事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世说新语·术解》。

意思:原用作美酒的隐语,后用指美酒。青州:古代州名。从事:古代州郡长官的僚属。

东晋大将桓温手下有个幕僚很善于鉴别酒,有酒就叫他先尝,尝到好酒,他就说“青州从事”,尝到差的他就说“平原督邮”。那是因为青州有个齐郡,平原有个鬲县。“青州从事”是说酒已到肚脐(谐“齐”);“平原督邮”是说酒还在胸腹间的横膈(谐“鬲”,本读lǐ,此处应读gé)膜上停留。

“从事”、“督邮”均为僚属一类的官名,这里是作为一种风趣的称呼。后遂把好酒称为“青州从事”。青钱学士

出处:《旧唐书·张荐传》。

意思:指屡试屡中的文人。

张荐的祖父、唐文学家张(zhuó)年轻时共八次应科举试,都考中甲级,两次授与长安尉,又升任鸿胪丞。共四次参加官员选拔,起草裁决文书和策问是吏部的第一名。当时一个员外郎名叫员(yǔn)半千的对人说:“张的文章就像青铜钱,一万次挑选一万次选中,从未听说他有落选退回的时候。”当时的文学界很重视他,把他看成是“青钱学士”。

后遂用“青钱学士”赞称屡试屡中者,用“青钱万选”称屡试屡中的文章或喻人之文辞出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嫩草怕霜霜怕日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嫩草霜怕日

成语拼音:nèn cǎo pà shuāng shuāng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强中自有强中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你欺侮别人,还会被比你更恶的人欺侮。

成语来源:清·吴璿《飞龙全传》第29回:“如两句俗语说的:‘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还被恶人磨。’”

嫩草怕霜霜怕日的成语故事

后周末年,赵匡胤的宝马由郑恩放养,被团练教头韩通抢走。韩通霸占刘员外的庄子,手下养了几百号人,经常干一些敲诈勒索的事情,赵匡胤见了韩通挥棒就打,打得韩通跪地求饶,别人袖手旁观,幸灾乐祸,正是“嫩草怕霜霜怕日,恶人还被恶人磨”

嫩字开头的成语

嫩草怕霜

包含有嫩字的成语

嫩草怕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简短的成语故事精选汇总

全文共 296 字

+ 加入清单

八面威风

“八面威风

这个成语来源于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托赖着真天子百灵威助,大将军八面威风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后来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了明朝,他成为历史上闻名的皇帝明太祖。明太祖找到当年的船夫,给了他封赏,又将他那只小船涂上朱红颜色,表示有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买了一本《中国成语故事》,妈妈说,只有正确地理解成语的意义,才能恰当地灵活地使用它,为自己的口头交际和书面写作增添文采和活力。这本书中精选了两百多则常用成语,简明生动,通俗易懂。使我增加了古代社会政治、军事、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知识,还从中学习借鉴前人的智慧和经验。其中我最喜欢读的是“机不可失”。

这个故事讲了唐朝初年,李渊为了平定天下,就派大将李靖统率大军去攻打蜀都的萧铣。当他的大军来到江边,只见大浪滔天,势如千军万马,奔腾咆哮,看得人心惊胆颤。这时候有位将军说:“等江水退了,再打过江去吧!”可李靖语气坚定地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敌军一定认为我们被江水阻隔,不会马上进攻,我们必须在他还没有调集兵马之前,趁着这江水猛涨的大好时机迅速渡过江去,攻到城下,这才是用兵的上策。果然,在李靖的强大攻势下,萧铣被打败了。

读了这个故事,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牢牢地去把握,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失去了,就后悔莫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也一定要“机不可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杯酒释兵权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ēi jiǔ shì bīng quán

【典故】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释义】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斗争

【结构】主谓式

【同韵词】立盹行眠、难上加难、溯流从源、事非经过不知难、戒备森严、夜静更阑、侃侃而谈、无耻谰言、刻画无盐、凤翥龙蟠、......

【年代】当代

【谜语】赵匡胤请喝酒

【邂逅语】赵匡胤宴石守信

【英文】remove from military position by means of cups of wine

成语故事】公元961年,宋太祖赵匡胤与赵普商定计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他们的兵权。969年,又用同样手段,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防止分裂割据

【成语举例】你听说过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滴水石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滴水石穿

【拼音】dī shuǐ shi chuān

【解释】水不断下滴,可以洞穿石头。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近义词】铁杵磨针,水滴石穿

【反义词】半途而废、浅尝辄止

故事】1 从前,有个人叫张乖崖,在崇阳担任县令。有一天,一个管仓库的库吏从仓库里出来,县令见他顺手将一文铜币丢进自己的口袋里。经追问盘查,库吏承认铜币是从仓库里偷出来的。县令下令拷打。库吏不服:就这么一个铜钱吗,有什么了不起!县令不听则已,一听,想起当时的风气之坏,决定从重惩罚。于是提笔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日偷一钱,千日就是千钱。时间一久,绳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当即下令将库吏斩首。2 从前有一块非常坚硬的石头,旁边有一些水,它对水高傲地说:嗨!你这个没用的家伙,这么脆弱,有什么用?quot;quot;谁说我没用,我还能把你打穿呢!quot;石头听了,捧腹大笑:就你?来呀!从此,水一滴一滴,日日夜夜地击打着石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头被水给打穿了,石头满是惊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