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表示历史的故事的成语(推荐20篇)

生活中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把爱传递四方,让世界充满温暖。下面是开学吧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学雷锋日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867

作文

1000

关于功德无量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洵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狱吏丙吉竭力保护。武帝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冒死相救,后来刘洵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宣帝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出处】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汉书·丙吉传》

【解释】功德: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近义词】劳苦功高、广结善缘

【反义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

【成语例句】

◎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想到这儿,钱胸中汩汩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自己确实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

◎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莫不终生受其覆盖庇荫,可谓功德无量,故为之郑重作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皮鞭下的猴子的故事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有一位好吃懒做的人,买了一只猴子,为他摘取水果。但是他对猴子很不好,只知道要猴子们帮他摘水果,不知道要给猴子奖励,猴儿们对他很反感。

楚国有个好吃懒做的人,他整天思谋着怎样不出力气,或者少出点力就可以拣到大便宜的窍门。他想,养蜜蜂的人能得到蜂蜜,养鱼鹰的人能得到鱼,我为什么不养些猴子呢?猴子会采果子呵!

于是,他买了一群猴子,把它们关在一所空房子里,又买了好多装果子用的篓子,教猴子扛篓子。他手拿皮鞭,严加训练。然后又买了许多果子教猴子装篓子,哪个猴子毛手毛脚地吃上一口果子,或者把果子碰伤了,他便举起皮鞭,乱抽一顿。没多久,便把猴子整治得服服贴贴,说一不二了。这时,他才把猴子放到山里,去给他采果子。

不错,猴子们挺驯服,每天早出晚归,背驮肩扛地给他采来各种各样的鲜果。他只要把这些鲜果拿到集市上卖出去就行了。从此他的日子过得松松宽宽,逍遥自在。

这个不劳而获的人很苛刻,他每天早上把猴子赶上山去采果子,不管采下多少果子,每只猴子只发给一个。猴子们劳累一天,一个果子怎么能吃饱肚子呢?饿得吱吱叫,他不但不给补充, 还用皮鞭抽打它们,哪个叫的响,哪个就挨得重。

猴子们对主人的苛刻虐待很反感,但谁也不敢吭气,因为它们很知道皮鞭的味道。

这天,猴子们照常上山去采果子,虽然肚子空空的,但受过训练,采下果子来,只往篓子里装,不敢往嘴里放。他们饿极了,主人又不在面 前,有一个大胆点的,便吃起果子来,其它的猴子看见了,都一直咽口水。后来,实在耐不住了,也学着它的样子吃起来了。

一个野生老猴子看见它们这般模样,不禁大笑起来:“猴们,这都是野生野长的果子,放心大胆地吃吧,看你们被人整治得没点猴性了,吃吧,吃吧。”

猴子们互相看看,也七嘴八舌地吱哇起来:“这果子不是主人的,谁都可以采,谁都可以吃。”

“主人懒得上山来,他又看不见,咱们放开肚子吃呗。”

猴子们一个个“嗤溜”“嗤溜”地爬上高高的大树上,捡最红最大的果子吃起来,一会就吃了个肚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康熙甲寅五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平凉起兵反叛。叛乱被平息后,王辅臣重新投降了朝廷。不过,王辅臣知道,这一次,康熙皇帝不会饶了他。于是,他做了下列一系列事情:

先找了一个莫须有的事由,与媳妇干了一仗,并高调宣布休了她。等老丈人来,王辅臣悄悄把老丈人拉到一边,叮嘱老丈人,此地不宜久留,赶紧领着女儿远走高飞。

拿出手中的所有银子来,分成若干份。然后召集所有的将卒仆役,说,你们死心塌地地跟了我这么长时间,枪林弹雨,风霜雨露,辛苦了,这些银子,你们各自领一份,赶紧逃命去。但,无论去哪里,千万不要说从前跟过我。

他看到一个盛鱼的银碗。想,给谁呢?正好看到一个送茶的童子。问,娶妻了吗。童子摇头。王辅臣取银碗送与童子,说,回去卖了,娶媳妇去吧,不要再回来了。

这样,王辅臣的手下仅余数人,召来,与之共饮,一直喝到深夜,喝着喝着,王辅臣哭了。他说,我,一叛逆之臣,死是必然的了,与其死在刽子手的刀下,不如有尊严地自杀。但是,我想过了,无论用刀自刭,上吊自杀,还是喝药而死,都会留下自杀的痕迹。这样,就会连累到你们,以及本省的经略大人以及督抚大人。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他想要说什么。

王辅臣说,我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等我喝酒喝到烂醉之后,绑上我的手足,用纸盖在我的脸上,然后,含凉水在嘴里,以水喷面,即刻便死。这种死法,看起来,像得病暴死一样。这样,你们去报官,就不会连累你们了。

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呢?

话说有一个叫蔡三的老头,患重病,将死。但苟延残喘,就是不咽气。他每天嘴里念叨的,是一个人的名字。谁呢?欠他钱的一个人。这个人家境凄惶,老的老,残的残,病的病,真正是一贫如洗。他怕这个人还不了他的钱。

欠钱的人听说后,跑到蔡三的病床前,当着他全家的面,说,蔡叔,欠你的账,我记着呢,等有钱了,一定还你。

蔡三当面说不急不急,但心里总是放不下。有时候,病得昏昏迷迷,嘴里还是不断念叨着这件事。

欠钱的人急了,磕头下跪,四处筹借,总算把钱凑够了。他赶紧跑去还给了蔡三。蔡三虽病态恹恹的,表现出一脸的不高兴,唠叨说,难道我还在乎你这些个钱。等着欠钱的人走了,蔡三示意儿子把钱藏在米柜里。

然后,一抿嘴,死了。

王辅臣是清朝一代名将,骁勇善战,却也反反复复,起起落落,争议颇多。但是,他赴死之前所做的这一切,让人看到了他心底的仁义与良善。蔡三呢,是老家附近的一个人,活一辈子,心胸不过芝麻粒大小,到死,也没做出件荡气回肠的漂亮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国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中华成语故事》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我非常喜欢,篇篇动人的故事吸引了我,段段中华历史震撼了我。

其中,《雪中送炭》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宋朝,太宗赵光义是个比较关心穷苦人的皇帝。有一年,下大雪了,天气非常寒冷,他在皇宫中突然想起了穷苦百姓,于是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京城那些穷苦人和孤苦伶仃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城,雪中送炭的故事也就由此而来。雪中送炭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就是在寒冷的大雪天,给人送去木炭取暖,让人感到暖和,比喻在别人处于极端困难和危险的境地时,给予物质上的帮助。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不时让我想起在四川发生的地震灾害中,许多人失去了家园,还有人因此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危难的时刻,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纷纷捐款捐物,支援灾区,为灾区人们送去温暖。

我相信,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的关心支持下,一定会战胜困难,迅速展开恢复重建工作,灾区人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墨守成规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mò shǒu chéng guī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木匠出身的墨翟主张兼爱与非攻,到处推广他的学说。楚国要去攻打宋国,鲁班为楚军设计攻城的云梯。墨子急忙去劝阻这场战争,楚王让墨子与鲁班比试比试攻防演习,墨子善于防守,鲁班败北。楚王只好放弃攻打宋国。

【出处】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

【释义】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思想固执保守

【近义词】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

【反义词】标新立异、推陈出新

【成语示列】墨守成规,不敢勇于创造也决然是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相容的。  秦牧《辩证规律在艺术创作上的运用》

【成语造句】

◎ 旧戏使用机关布景和真实道具曾受到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歌剧只可以依靠演员的演技来传达情节而不必利用布景帮助;但由于群众的喜爱,这种墨守成规的传统观点,没有说服改革者大胆的尝试,反而更加发展起来。

◎ 有些梅派演员,把梅兰芳的一腔一调,一举手一投足都奉为师傅定下的规章,不敢逾越一步,这种墨守成规,正与梅兰芳一生改革的所作所为背道而驰,是阻碍京剧前进的保守态度。

◎ 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竹林七贤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5 字

+ 加入清单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

刘伶曾写下>一首,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欲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个著名的大将,姓赵名奢。他的儿子赵括,年轻的时候就把兵书读得烂熟,即使他父亲和他谈论用兵的道理,也不能难倒他。但赵奢总说他不能用兵,他母亲曾经为这件事问赵奢,赵奢说:“用兵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危亡,而他把用兵看得太简单了,赵国不叫他当大将便罢,如果叫他当大将,使赵国灭亡的必然是他。”

后来秦国军队攻击赵国,廉颇奉命去抵抗,为了争取有利的战斗条件,就先筑起营垒来坚守,没有立刻出战。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年老胆小,不能抵挡大敌,改派赵括出战秦国来代替廉颇。赵括的母亲知道了这件事,连忙上书阻止,赵孝成王不听,赵括的母亲便说:“大王一定要派遣他去,如果有不称职的话,我可以不同他一起受罪吗?”赵孝成王说:“可以。”

赵括威风凛凛地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北),完全改变了廉颇原来制定的军令,把军队的大小头目都换了。秦国将领白起带兵来攻,赵括便不顾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决定以精兵出击。结果,没有多久,就被秦围困住,粮道也断绝了。

围困四十多天,还没解围。赵括看到粮食已经吃尽,兵士忍不住饥饿,只得亲自率领一支精兵突围。可是,秦军围困得十分严密,赵括不但没有突出重围,反而被乱箭射死。于是,赵国军队四十万人降了秦国,却全部被白起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长平之战”。

后来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比喻空说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指完全不符合实际的空谈。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是说战国时期赵国的大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脱离实际,崇尚空谈,最后被秦军乱箭射死,并葬送了40万赵军的事件。

公元前262年,秦国想继续扩大疆域,并吞小国。于是,秦昭襄王派大将王屹,去攻打韩国的上党郡(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上党的韩军将领都知秦国如虎似狼、施行暴政,不愿投降秦国,他们打发使者携带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此时的国王是赵孝成王,他派军队接收了上党。秦军得知,随即把上党团团围住。

赵孝成王听到报告,连忙派老将廉颇率领20多方大军前去营救上党。赵军刚刚赶到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上党已被秦军攻占了。赵国损失惨重。

秦军攻下上党后,并不甘心,还想攻占长平关。赵军听到这消息,廉颇立即召集将领,研究对策。两国军队在长平对阵。开始,赵军连连失利;拟后,廉颇改变战略,任凭秦军百般挑衅,命令士兵坚守勿战。日子一天天拖延下去,秦军的粮食、武器供应开始发生困难。赵军却士气振作,士兵们积极修筑堡垒,深挖战壕,跟远来的秦军对峙,作长期抵抗的扛算。

两军对峙足足3年,秦军大将王屹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向秦王报告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他不会轻易出来交战。我军长此拖下去,一旦粮草接济不上,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找大臣商议,一个叫范唯的出了个主意。他说:“要战胜赵国,必须想法子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国派人潜入赵国国都,四处散布谣言:“秦国对赵国什么人都不怕,只怕赵括作大将。”

过了几天,赵王听到左右议论纷纷,说什么廉将军己老了,一顿饭的时间竟三次去厕所大便,不敢跟秦国交战了,要是换年轻力壮的赵括带兵,一定能打败秦国,等等。

议论中所说的赵括,就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聪明,记忆力很强。什么《孙子兵法》啦,《孙膑兵法》听,都背得滚瓜烂熟;说起打仗的事,滔滔不绝;连父亲也不在他眼里,甚至狂妄地认为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比。然而,赵奢深知其子无真才实学。因而,从来没有夸赞过他。

赵王却听信了左右的议论,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口出狂言:“如果秦国派白起来,我需考虑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屹,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这时,赵奢已亡。赵括的母亲在赵括未动身时,根据赵奢的遗嘱,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不要派他儿子去带兵。赵王问她什么理由,她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谈起兵法,自空无人。况且,他把打仗看作儿戏。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若用他为大将,我们一家遭灾祸是小事,国家断送在他手里是大事啊!’想起他父亲的话,所以我请求大王干万不要让他当大将。”

赵王没有怎么考虑,便说:“我已决定了,你就不用多操心了吧。”

公元前259年,赵括领兵20万,趾高气扬,来到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便不间青红皂白,轻率地改变了廉颇的战略。他统帅着40万大军,声势可谓十分浩大。他自以为是,任意撤换全军上下长官,弄得全军上下人心惶惶。另外,他把廉颇规定的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全部废除,下命令说:“秦军再来挑战,我们必须迎头痛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穷追不舍要杀他个片甲不留。”

再说秦军那边,得知这些情况后,暗暗高兴。他们立即派出一支骑兵,伪装败退,其实是要切断赵军的粮道。大将白起也赶来与王屹一起指挥作战。

赵括以为秦兵真的败退,心中高兴。他想获胜就在眼前,便下令出击。结果,他中了秦将的计,赵军一下子被秦军一分之二。

赵军被围困了40多天,内无粮草,外无救兵,上下埋怨,人心大乱。赵括眼看着再呆下去也是白白饿死。他便带领精兵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军听到主将被杀,纷纷扔下武器投降。赵军全军覆没,40多万兵士都做了俘虏。从此,赵国一级不振、这是多么惨痛的历史教训啊!

此后,人们就用“纸上谈兵”来讽刺脱离实际,祟尚空谈的不实作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铁石心肠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铁石心肠这个成语来源于《陏书·敬肃传》。

公元604年,隋朝太子杨广杀死其父隋文帝即位,史称隋炀帝。炀帝登基后,就命负责检察工作的司隶大夫薛道衡对天下官员进行一次考察。

薛道衡经过一番调查了解,最后向炀帝作了禀报。他对卫州司马敬肃的评语是“心如铁石,老而弥笃”,意思是心肠像铁石一样坚硬,办事老练而又忠诚老实e从此,炀帝对敬肃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宇文述的家乡在卫州,那里属于敬肃管辖。宇文述不时命人送书信给敬肃,表面上是笼络关系,实际上是要敬肃保护他在家乡的亲朋。

宇文述的书信每次送到敬肃那里,敬肃总是不拆开就退给送信人。送信人不敢把实情禀报宇文述,以致宇文述一直以为敬肃领了他的情,不敢得罪他家乡的亲朋。

那些亲朋依仗朝中宇文述的保护,为所欲为,鱼肉百姓。受害的百姓忍无可忍,向敬肃告发。敬肃派人査清事实后,并不顾及他们是宇文述的亲朋,-一捉拿归案,依法严厉惩处。

宇文述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敬肃怀恨在心,便一再在陏炀帝面前说敬肃的坏话=>隋炀帝本想升任敬肃为太守,因宇文述竭力反对,最后也就只好作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司空见惯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 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 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 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 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

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的 名称,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 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有很多人仍会把它错用,因为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 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

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 西方没落,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此方 在大都市街道上夹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地来往看,但很多时候,常会发生意外,不是 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料事如神成语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

料事:揣度事情的发展和结局。如神:形容极其奇妙灵验或预料事情非常准确。预料事情就如同神一样。形容对事情的预料和事情发生的完全一样。

成语出处:宋 杨万里《提刑徽猷检正王公墓志铭》:“公器识宏深,襟度宽博,议论设施加人数等,料事如神,物无遁情。”

成语简拼:LSRS

成语注音:一ㄠˋ ㄕˋ ㄨˊ ㄕㄣ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料事如神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补充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料,不能读作“liáo”。

成语辨形:料,不能写作“科”。

成语辨析:料事如神和“未卜先知”;都可以形容人很有预见性。但料事如神是褒义成语;是用夸张的手法说明人很有预见;显得庄重真诚;“未卜先知”是中性成语;可用于肯定;也可用于否定。

近义词:心中有数、先见之明

反义词:鼠目寸光、目光如豆

成语例子:我又不能料事如神,除了硬挺之外,总不免要吃点小亏。(清 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第四回)

英语翻译:predict with miraculous accuracy

俄语翻译:прáвильный расчёт

其他翻译:aussi prévoyant quun dieu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果然是烧了这两座。孔子说桓公杀兄夺位,僖公杀弟篡国,这是天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8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成语拼音:huáng lí hēi lí,dé shǔ zh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取得好效果的方法。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近代

成语解释:狸:山猫;雄:强有力的。比喻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有好的效果就是好方法。

成语来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秀才驱怪》:“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

成语造句: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演化为现代的白猫黑猫论。

黄狸黑狸,得鼠者雄的成语故事

清朝时期,徐秀才不愿为清廷服务,就改学道术为人驱鬼,一个朝廷大员请他驱鬼,好酒好菜侍侯,闭口不谈驱鬼事情。晚上一头兽头人身的怪物来舔食剩菜剩饭。徐秀才吓得拼命狂叫吓跑了那怪物,后来再也没发现了,人们感叹:“黄狸黑狸,得鼠者雄。

黄字开头的成语

黄粱梦    黄狸黑狸    黄耳寄书    黄粱一梦    黄绢幼妇    黄粱美梦    黄羊任人    黄公好谦

包含有黄字的成语

黄粱美梦    黄绢幼妇    黄粱一梦    黄耳寄书    黄狸黑狸    黄粱梦    周瑜打黄    骊黄牝牡    螳螂捕蝉    梦熟黄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死一生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ī sǐ yī shēng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廷尉翟公为人豪爽,喜欢结交天下有识之士,因此家中宾客很多,因而有人嫉妒进谗言,汉武帝罢免了他的官职。平时门上的常客不上门了,而且绕道而行。后来翟公官复原职,那些人又回来,翟公在门上写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出处】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史记·汲郑列传》

【解释】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极变化

【成语举例】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 唐·王翰《相和歌辞·蛾眉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400字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有人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他是当世的奇才。

刘备就带着关羽和张飞来隆中拜见诸葛亮。谁知诸葛亮不在家,不知道上哪儿去了,也不知何时回来。刘备惆怅不已,只好返回。

过了几天,刘备准备再去隆中。张飞说:“派个人去把他叫来就可以了。”被刘备叱责了一顿。三人走到半路,下起大雪来。张飞又说:“天寒地冻的,不如回去吧。”刘备不听。不想诸葛亮又不在。刘备叹息道:“我刘备这样没福,不能见到先生。”恋恋不舍而归。

过了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准备再去隆中。关羽说:“哥哥去了两次了,我们的礼数也够了。想是诸葛亮没本事,躲起来不敢见我们。”张飞说:“不用哥哥去,我去将他捆来。”刘备不要他们同行,关张不敢再劝。这次诸葛亮在家,正在草堂上午睡。刘备不敢惊动,张飞说:“我去后院放一把火,看他还睡。”刘备把关张赶到大门外,自己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了两个时辰,等到诸葛亮睡醒、更衣后,下拜说:“涿郡的村夫刘备久闻先生大名。”

在草堂上,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见刘备态度诚恳,终于答应帮助他。有了诸葛亮,刘备才得以实现自己匡扶汉室的宏图。

三顾茅庐是说要想得到别人的帮助,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要正心,要拿出请求别人的态度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拔苗助长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拔苗助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坏事。若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阂其苗之不长而据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又作“框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性情急躁的人,这天他坐在自己的田边,望着刚刚栽下的矮小的幼苗发愁;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长得高?忽然,他灵机一动;我何不帮它们生长?于是,他便下田忙活起来,至到天近黄昏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他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得意地对家人说:“唉呀!今天可把我累惨了,不过呢,那些苗儿倒真的长高了不少!”他儿子一听:哟,居

然有这等好事。忙跑到田边一看,鼻子都快气歪了:那些刚栽下又被他父亲扯上来的苗儿们正歪歪倒倒地勉强立在土里,仿佛在对他控诉他老头子对它们的“热切关怀”。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人嫌他地里的庄稼生长得太慢,就跑到地里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了一些。他回到家以后,向家里的人说:“呵!今天我干得真是累啊!我己经帮助地里的禾苗长高起来了。”

他的儿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赶紧跑到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开始枯萎了。

这以后,“拔苗助长”或就被人们用来讽刺不考虑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本来想把事情做好,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龙山落帽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孟嘉,字万年,晋代江夏(今湖北云梦)人,年青时代就才华出众,曾在太尉庾亮属下任从事,庾亮询问地方的风俗与得失,孟嘉回答说:“您问我手下的官吏吧。”庾亮笑,说:“孟嘉原来是个大才子啊!”把他转为劝学从事。

有一次,豫章太守猪裒进见庾亮,向庾亮提起孟嘉,并大大夸奖了孟嘉一番。

自此以后,庾亮更加器重孟嘉。

后来,孟嘉在征西将军桓温属下当参军,桓温十分倚重他。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桓温在龙山设下宴席,僚属们都被请了来。

当时属官们都穿着军服,一阵风吹来,把孟嘉头上戴的帽子吹掉了,然而孟嘉却没有觉到。

桓温暗示左右的随从不要告诉孟嘉,想看看他的反应。

过了很长时间,孟嘉上厕所,桓温叫人取来帽子还给他,并叫另一个富有才华的参军孙盛(字安国)写一篇文章嘲讽孟嘉,写好后就放在孟嘉座位上。

孟嘉回来看见文章后,立即写了一篇文章作为回答,文笔非常优美,满座的客人都赞不绝口。

孟嘉喜欢开怀畅饮,喝酒越多越不醉。

桓温问孟嘉说:“酒有什么好处,您为什么这么喜欢喝酒?”孟嘉回答道:“您没有得到酒中的乐趣啊!”桓温又问他说:“听歌妓演奏,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歌声,这是什么原因呢?”孟嘉回答说:“逐渐接近人体,声音才更加动人。”听了他的回答,满座的人都赞叹不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

梁鸿是东汉时著后来,他被推举进太学读书,太学中的子弟多出身官宦人家,个个车接车送,生活无忧。梁鸿为了度日,却需要抽出时间替人家放猪。为此,太学里的那些官宦子弟都瞧不起他。

梁鸿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喜欢独来独往。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们分开,自己烧饭。有一天,一个同窗生火做饭后,见梁鸿还没有生火,便请梁鸿用他的热灶煮饭。但梁鸿不领他的情,说:“我从来不在别人的热灶上做饭。”说完把灶火灭了,重新生火做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坚壁清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847 字

+ 加入清单

荀彧,字文若,颍川(今河南中部)人。他的祖父荀淑博学多才,德高望众,所生的八个孩子,个个才华出众,被人们称为“八龙”。他的父亲荀绲,曾经担任济南相一职。叔父荀爽,位居三公之列。出身于这样的名门望族,荀彧从小就耳濡目染,具备了治国安邦的经世之才。南阳名士何隅对荀彧推祟备至,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干。

汉献帝永汉元年(公元189年),荀彧以孝廉的身份被拜为守宫令。董卓作乱后,他要求外派,当了亢父(今山东济宁市南)县令,很快又弃官回乡。回到颍川后,他对父老乡亲们说:“颍川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天下有变,这里必定会遭受战火,应当尽早离开,不能久居。”但父老们都留恋故土,犹像不决。正好他们的老乡、时任冀州牧的韩馥派骑兵来迎接乡亲,荀彧就独自率宗族去了翼州。后来,董卓的部将李榷出关东一直掳掠到颍川、陈留一带,留在颍川的乡亲们果然多被乱军杀害。由此,人们不得不佩服荀彧的远见卓识。

荀彧在翼州待了没多久,就投奔当时以奋武将军的身份驻扎在兖州东郡的曹操帐下。曹操非常赏识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拉着他的手说:“你就是我的张子房啊!”将荀彧与辅佐汉高祖刘邦的名臣张良相提并论,可见他在曹操心中的重要地位。荀彧果然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从二十九岁起,一直以司马这个最高军事长官的身份跟着曹操南征北战,为他出谋划策,直至曹操三分天下,建立曹魏政权。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当时,曹操没有多少兵马,加上处于偏远之地,优势并不明显,所以前期荀彧做的主要工作是替曹操经营兖州,巩固后方。另外,他还不遗余力地为曹操招揽了不少人才,如郭嘉、钟繇、司马懿等。由于荀彧的加盟,曹操集团迅速壮大起来,为日后的发展莫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94年,曹操借口报杀父之仇攻打徐州陶谦,他的老朋友张邈、陈宫却暗中与吕布勾结,以夺取兖州。吕布大军压境时,张邈为了骗取军粮,就对荀彧说吕布是来帮助曹操讨伐陶谦的。荀彧一眼识破了张邈的险恶用心,并果断采取对策:一面集中城中兵力准备对付吕布,一面急调东郡太守夏侯敦前来助守兖州。当时曹操带领主力去攻打陶谦,兖州城没有多少留守兵士,兖州州治鄄城里的不少官吏见大势不妙,就暗中与张邈、陈宫串通,好为自己留条后路。下辖诸县的官吏见吕布来势凶猛,审时度势之下,也纷纷选择投降,兖州情况危急!荀彧当机立断,在夏侯敦赶到的当晚,就安排他诛杀了谋叛的数十位官吏,这一招立刻稳住了人心和阵脚;同时,他又与程昱设计保全了范县、东阿县,与鄄城形成三足呼应之势。由于后方相对稳定,曹操回师后,很快得以整顿兵马,打败吕布,夺回兖州。

次年夏天,徐州牧陶谦去世了。曹操想趁机攻取徐州,再来对付吕布。但荀彧对曹操说:“自从上一次战争结束后,徐州方面己经结成同盟,加上现在正是麦收季节,对方必定会把粮食藏起来,再巩固城池,使曹军受困。万一到时攻不下徐州城,我们在附近又无法完成粮草补给,那么,用不了十天,咱们这支十万人马的大军,不用作战就会陷入困境。现在的兖州虽然一片残垣断壁,但好比是汉高祖的关中、光武帝的河内,可以作为建功立业的根基。”曹操听了连连点头,又问:“依你之见,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呢?”荀彧又说:“假如现在我们分一支兵往东,去攻打陈宫,陈宫一定忙于应战,无法兼顾西边,我们就可以抽出人手把熟了的麦子收了。在粮草丰足的情况下,再去攻取吕布,就没有后顾之忧了。攻下吕布后,再与南方的扬州结为同盟,一起讨伐袁术,这样,我们的势力就能够延伸到淮河、泗水一带。假如现在舍弃吕布去夺徐州,就会陷入两难的处境:如果留守兖州的兵力多了,则攻打徐州不够用;留守兵少了,万一吕布乘虚而入,带兵前来攻打,我们就不足以应付。”听了荀彧的一席话,曹操茅塞顿开。他按照荀彧的方案行事,果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坚壁清野的意思】现指游击战中晢时撤退前,收藏物资,使敌人一无所获。坚壁,加固营垒;清野,将四野的财物清理收藏起来。(坚壁清野是什么意思)

加强防御工事,转移人口财物,收割已熟了的庄稼,以抗击敌人的入侵。

【活学活用】其实坚壁清野虽是兵家一法,但这究竟是退守,不是进攻。(鲁迅)

【妙语点拨】“坚壁清野”的战术来源于曹操欲攻刘备,有远见卓识的荀彧,足智多谋,谏说徐州收麦,必坚壁清野,以逸待劳。曹军如至,必久攻不下,兵马劳顿,不战而返。于是曹操转而集中攻打吕布。所谓兵法,须集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因素。荀彧谏言中的坚壁清野,是一种较为消极的防守法。由于它主要主张严防死守,因此常与诱敌深入相结合,以达到困死、饿死敌人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幽默风趣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据古代印度佛经中讲,古时印度有一个小国,国王名叫镜面王。他每天都拜佛诵经,十分虔诚。可是,国内当时流行着很多神教巫道,多数臣民被它们的说教所迷惑,人心混乱,是非不明,很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镜面王很想让其臣民们都归依佛教,于是就想出了一个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现身说法教育诱导他们。镜面王吩咐侍臣说:“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来。”使者很快就凑集了一群盲人,带领他们来到王宫。

使者走进宫殿向镜面王禀报说:“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现已带到殿前。”镜面王说:“你明天一早带领盲人们到象苑去,让他们每人只能触摸大象身体的一个部位,然后马上带他们来王宫前广场。”

第二天上午,镜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数万平民聚集在王宫前的广场上,沸沸扬扬的人们交头接耳,谁也不知道国王将要宣布什么重大的事情。不一会,使者领着盲人们来到了镜面王的高座前,广场上的人们顿时安静了下来。

镜面王向盲人们问道:“你们都摸到大象了吗?”盲人们齐声回答说:“我摸到大象了!”镜面王又说:“你们每个人都讲述一下大象是什么模样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来说:“禀告圣明的国君,大象就像一只盛漆的大圆桶。”

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说:“大王,大象应该像一把扫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说:“大王,大象确实像大鼓。”随后,摸到大象头部的说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说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后部的说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则说大象犹如簸箕。

最后,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说:“圣明的大王,大象实在像一根粗绳索。”

一群盲人分成了几伙,吵吵嚷嚷,争论不休,都说自己正确而别人说的不对。他们又纷纷到镜面王前争辩说:“大王!大象的模样确实像我说的那样!”这时,在场的臣民见此都大笑不止,镜面王也意味深长地看着众人笑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打仗,赵国败了,赵国的平原君想挑选二十个门客与自己一同前往楚国求援,结果挑来挑去,还少一个。这是有个叫毛遂的门客向平原君推荐了自己,他说:“既然人数不够,先生不如带上我出发吧!”平原君经不住毛遂再三恳求,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从上午谈到中午,也没有谈妥派援兵结盟这件事,毛遂不耐烦地冲上殿去,楚王斥责他:“我和你的主人在说话,哪里轮得到你放肆?”毛遂拿着剑对楚王说:“十步之内,你的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来真的,便不敢轻举妄动,竖起耳朵听他发表“高见”。于是毛遂把出兵援赵有利于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毛遂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终于撤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不死之药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bù sǐ zhī yào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人把长生不死的药献给荆王门官拿进去时,守门卫士得知是长生不死的药就自己吃了下去。荆王十分气愤,要杀掉这个卫士,卫士托人向荆王说情,说自己是为大王试验这药的效果。荆王也就放弃杀他的念头。

【典故】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上》

【释义】长生不死的药。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长生不死的药

【近义词】不死药

【成语举例】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

【成语举例】

◎ 世界上没有不死之药。

◎ 公元前二一五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到旧燕国海滨,就听信了方士燕人卢生等人的话,派遣卢生去求羡门、高誓等仙人,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去求仙人不死之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偏门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82 字

+ 加入清单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单而不简约,简短更显精致,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偏门的成语故事让学识变得更加丰富,跟随小编去看看吧!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然后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然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然后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9、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0、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2、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4、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然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然后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