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表示历史的故事的成语【精选20篇】

生活中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把爱传递四方,让世界充满温暖。下面是开学吧小编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学雷锋日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870

作文

1000

《大放厥词》儿童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大放厥词

【拼音】: dà fàng jué cí

【解释】: 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成语故事】:

“大放厥词”这个成语,出自《韩昌黎全集·祭柳子厚文》,参考《新唐书·柳宗元传》。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柳宗元自幼刻苦勤学,10岁以后,他的诗文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公元793年21岁的柳宗元,凭他的才华考取了进士。26岁担任集贤殿书院正字,替唐王朝编辑、整理图书,有机会阅读了许多书籍。他主张改革朝政,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的活动。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现在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过了10年再贬为柳州(现在广西柳州市)刺史。公元819年,病死在柳州,年47岁。

柳宗元的散文丰富而多采。他的短篇寓言简练犀利,意味含蓄。他的山水游记形象生动,色彩鲜明。他的论说文缜密谨严,条理井然。他的诗风清朗疏淡,用功精细。他死后的第二年,即公元820年,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写了《祭柳子厚文》这篇文章,其中用了这样两句来赞扬柳宗元的文采才华:“玉佩琼琚,大放厥词。”意思是说文笔秀美,尽力铺陈词藻,美如晶莹净洁的玉石。

“大放厥词”原是用来赞美柳宗元写出了大量优美的文字,含褒义。现在这个成语的意义和色彩有了变化,常用来讽刺人大发议论,含贬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满面春风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春风是一年之中最为和煦的风,不冷不热,吹拂在脸上令人舒畅,所以笑容堆满脸,这应当就是“满面春风”这句成语的由来。古人诗句常引用这种情境,例如《全宋诗》中载录了一首释志南和尚的诗:“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春天来临了,和风轻拂脸上,是何等愉悦!至于使用“满面春风”一词,则可从宋代陈与义的〈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诗中看见,诗一开头就说:“纱巾竹杖过荒陂,满面春风二月时。”描述诗人在满面春风的二月,外出散步的感受。陈与义用的是“满面春风”的原义,后来这句成语多用来形容满面笑容,心情喜悦或得意的情状。有时也会和“一团和气”连用。

满面春风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mǎn miàn chūn fēng

【出处】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纱巾竹杖过荒坡,满面春风二月时”

【解释】春风:指笑容。春风拂面,温暖宜人,原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后用来比喻人脸上呈现出愉悦和蔼的面容。形容人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常与“得意洋洋”连用

【近义词】喜气洋洋、春风满面、兴高采烈

【反义词】愁眉苦脸、愁眉不展、满面晦色

【例句】看他满面春风的样子,一定是有什么喜事。

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满面春风点评

满面春风和“笑容满面”;都有“满脸带笑”的意思;有时可通用。但春风满面偏重在愉快、和蔼、舒畅乃至得意的样子;“笑容满面”偏重在笑。通常我们看到他人心情愉快的时候,就可以说是满面春风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铁杵磨成针的成语故事_900字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传说李白小的时候学习不用功,缺乏毅力。有一天,他读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过了一会儿,干脆把书一扔,溜出门玩儿去了。

李白连蹦带跳地跑着,突然听到嚓,嚓,嚓的声音。这是谁在磨东西呢?他寻着声音走去,看见一位老奶奶坐在小板凳上,对准磨刀石,正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他蹲下来,两只手支着下巴,傻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李自忍不住了,问道:

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磨针。老奶奶头也不拾。

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禁不住我天天磨呀!只要我不间断地磨下去,再粗的铁棒也能磨成绣花针的。

李白听了,心里象打开了两扇窗户:对呀,只要有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他转身就往家跑,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致志地读起来。经过长期刻苦的学习,他打下了扎扎实实的基础。后来,李白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铁杵磨成针的意思

李白被人们称为诗仙。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绚(xuàn)丽夺目的明珠。天才出于勤奋。李白取得的伟大成就是跟他的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人的天资不完全一样,有的聪明一些,有的迟钝一些,但学业上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刻苦学习和努力实践。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就是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铁杵磨成针的原文

李白少读书①,未成②,弃去③。道逢老妪磨杵④。白问其故⑤。曰:欲作针⑥。自感其言⑦,遂卒业⑧。

《潜确类书》

铁杵磨成针的注释

①少(shào)少年时候。

②未成没有完成。

③弃抛弃。

④老妪(yù)年老的女人。杵(chǔ)棒。这里指铁棒。

⑤故原因,缘故。

⑥欲想要。

⑦感其言被她的话所感动。

⑧遂(suì)于是,就。卒完毕,结束。业学业。

铁杵磨成针的谚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韦编三绝

成语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人读书勤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韦:熟牛皮。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成语造句:清·郑燮《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越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

韦编三绝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韦字开头的成语

韦编三绝

包含有韦字的成语

韦编三绝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成语入吾彀中故事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彀,音构,原来是张弓的意思,这里借用为牢笼、圈套及就范的意思,入吾彀中即是进入我的圈中了之意。例如一个捉麻雀的人,用稻彀放在罗网下来引诱麻雀,当麻雀飞下来正在啄食稻彀,那人把罗套网一抽,将麻雀网住,便说:这麻雀入吾彀中了。又如一个人想笼络某甲。用种种手段令某甲对他好感、颂伤他,直至某甲死心塌地约为他利用时,他便可说:某甲已入吾彀中矣!

这句成语原出于五代时王定保所著的唐摭言这是一部记述唐代贡举制度及杂事的书,其中记述之详,一般史志所不及。据书中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智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得很的说道:天下英雄,人吾彀中矣!这句话就是说:天下的有为青年,都已进入了我的圈套了!李世民是唐代的开国元勋,文才武略,都很出众,到他自己接帝位后,更是在中国历史上取得一次大统一,他的声威。远及域外,他不但雄才大略,而在为人方面,也很善运用权谋,不然,他也不会无意中说出入吾彀中那样的话来了。这句成语运用时,一般都是将它用在形容那些并不十分冠面堂皇的事情上,举凡运用拢络手段,设下各种圈套而达到目的时,便可说入吾彀中、入他彀中或入其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累卵之危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灵公为了享乐,要建一座九层高的楼台,造了三年还没有造好,弄得民不聊生,晋灵公还不准大臣劝谏。荀息想了一计,在晋灵公面前先用12个棋子垒在一起,然后在上面垒九个鸡蛋,最后鸡蛋倒下砸碎。晋灵公明白后下令停工。

【典故】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

汉·王符《潜夫论》卷三秦王之国,危如累卵,得臣则安。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释义】累:堆积。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用法】作宾语;指十分危险

【相近词】危如累卵

【反义词】泰山之安

【其它使用】

◎他在该书中历陈列强交逼的形势,说:俄、英、日、法已觊觎或侵占我国的边疆,而"德,奥、意、丹、葡、日诸国亦狡焉思启",时局已到了"累卵之危"的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二桃杀三士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èr táo shā sān shì

【出处】《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解释】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借刀杀人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借刀杀人、二桃三士

【同韵词】挈瓶小智、无微不至、瓜分鼎峙、千金一掷、并无二致、誓以皦日、脸红耳赤、曾子杀彘、三朝五日、横三顺四、......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个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居功自傲,蛮不讲理,相国晏婴担心他们会闹事而影响国家安危,建议齐景公赐两个桃子让他们三人论功而食,结果他们有勇无谋,因争吃桃子纷纷自杀身亡

【示例】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唐·李白《惧谗》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收之桑榆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shōu zhī sāng yú

【出处】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

【解释】指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后指事犹未晚,尚可补救。

【用法】作宾语、定语;常与“失之东隅”连用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亡羊补牢

【同韵词】持鳌封菊、高步通衢、陷入僵局、卸磨杀驴、通观全局、借坡下驴、纯属骗局、逾淮之橘、背碑覆局、匹妇沟渠。

【年代】古代

【邂逅语】失之东隅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与邓禹去围剿赤眉农民起义军,邓禹与义军交战后不幸损兵折将,冯异命令部队加强防御,收拢溃散的散兵,同时派军装成赤眉军打入其内部,结果大获全胜。朝廷下文书表彰他们的战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成语示例】这于我是很不好的,所以赶紧订正宁此,庶几‘收之桑榆’云。 鲁迅《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秋时期讳疾忌医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蔡国有位名叫扁鹊的医生,由于医术高明,因此被经常请进宫廷为达宫贵人行医治病。

一大,扁鹊夫拜见蔡桓公,两人见面寒暄一阵 后,扁鹊就看出蔡桓公与色不对,于是说:“大王,您 现在病了,可病还只是在皮肤里,赶快让我给您医治,如果—-”扁鹊话还没说完,桓公就不高兴地说: “我没病。”说完,丢下扁鹊拂袖而去。

10天以后,扁鹊又来看蔡桓公,他对桓公说: “恕我大胆直言,大王您的确有病,井且现在病变已 发展到肌肉里,如果再不及时医治,病情就会更加厉 害。”谁知蔡桓公沉下肚来,怒与冲冲,脱口而骂:“大 胆刁医,你竟敢三番五次地咒我有病,该当何罪!”扁 鹊不敢再说,悻悻退出。

扁鹊走后,蔡桓公仍怒火未息,生气地对身边的 大臣们说:“像扁鹊这样的医生,就爱给没病的人看 病,以此来夸耀自已的本事。”大臣们你看看我,我看 看你,心中暗暗着急,但谁也不敢多说。

又过了几天,扁鹊又来看蔡桓公,蔡桓公却传旨 不许扁鹊进去。扁鹊担心他的病再拖下去会更严重, 忍无可忍,大胆闯了进去,直接来到桓公榻前,他看 蔡桓公已经画容惟粹,身体消瘦,十分着急,就跪下 说:“大王,您的病现在已经发展到肠胃,再不治疗就 会很危险了。大王的龙体是万民之躯,千万要多加珍 重啊。”桓公还是不相信自已有病,让人把扁鹊赶了 出去。

又过了10大,扁鹊再一次来看蔡桓公。他看了 蔡桓公几眼后,掉头就跑。蔡桓公觉得很奇怪,就派 大臣夫追问。扁鹊回答说:“一个人生了病,病在皮肤 里、肌肉里、肠胃里,用针炙或服药,都是可以治愈 的,可是病深入到骨髓里,药物就没有用了。现在大 王的病已发展到骨髓,我是实在没有办法给他医治 了。”扁鹊说完,叹了口气,走了。

果然,没过几大,蔡桓公就病重,卧床不起,急忙 派人夫请扁鹊,可是扁鹊这时已经到秦国去了。

没多久,蔡桓公就死了。

讳疾忌医的故事比喻怕人批评而掩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铁杵磨针的故事及启示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铁杵磨针的故事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铁杵磨针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铁杵磨针的启示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江郎才尽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江淹,字文通,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 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 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哦好久,依 旧写不出一个字来,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 平淡得一无可取。

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拘出几尺绸 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采了。 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 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 那儿已经很久了,现在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 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释义:原指江淹少有文名,晚年诗文无佳句。比喻才情减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一衣带水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颖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释义: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地域相近,仅隔一水。

故事: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称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而当时长江南岸的陈朝后主陈叔宝却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虽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却依恃长江天险,并不把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一次,隋文帝向仆射高颖询问灭陈的计策,高颖回答说:“江南的庄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们在他们的收获季节,扬言出兵,他们一定就会放弃农时,屯兵防守;他们作好了准备,我们便不再出兵。这样来几次,他们便不会相信。等他们不作准备,我们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粮食不像我们北方屯积在地窖中,而屯积在茅、竹修建的仓库中,我们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烧毁它,如果连烧几年,陈朝的财力就大大削弱了,灭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采取了高颖的计策,经过七年的准备,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额说:“我是天下者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佯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个哑巴,他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一天,村长的孙子过满月,把全村的人都请过去吃满月宴。哑巴也来了,到了村长家,哑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东西,就想知道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哑巴伸手扒开纸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夺下哑巴手里的黄连,连连摆手,连喊带叫:“哑巴,这是黄连,苦得很!”好奇的哑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让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里的黄连抢到自己手里。

旁边的人看哑巴那副傻傻的样子,也跟着大声喊:“这不是吃的,这是入药用的药材,你不能吃。”俗话说,十聋九哑。也就是说,十个聋子里面有九个是不会说话的。是啊,哑巴怎么听得见呢?但他看到众人阻拦的样子,犟劲又上来了,“哇哇”叫着,仿佛在说:“我偏吃,我偏吃,你们算老几?管得着吗?”众目睽睽之下,哑巴把黄连塞进了嘴里。

黄连到了嘴里,但哑巴并没有嚼。他想:“不行,不行,万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么办呀?”思忖了一会儿,哑巴动了动腮帮子,跃跃欲试。

村长抓住他的手,连比带划地命令他:“放下,黄连可是天下最苦的东西,你小子也敢吃!”哑巴一看村长生气了,反而坏笑起来,边笑边大嚼起来。

这下可不得了,刚嚼两口,哑巴的脸都痛苦得变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头,不停地往外哈气,用手扇嘴边的苦气,想要把黄连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顿足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旁人见了连连摇头,叹道:“唉,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千载难逢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韩昌黎全集·潮洲村史谢上表》 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释义:

“载”,午。“逢”遇。千年也难得碰到一次。形客机会极其难得。

故事: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韩愈,小时候就成为孤儿由他的嫂子抚养。他刻苦自学。年轻时代就博览群书,在学问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5岁到京城,担任国子监博士,后来又被提升为刑部侍郎。 当时佛教盛行,连唐宪宗也很祟尚佛教。他听说有所寺院里安放着一块佛祖释迎牟尼的遗骨,便准备兴师动众,把它迎进宫里礼拜。韩愈对此很反感,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加以反对。其中提到,佛教传人中国后,帝王在位时间都不长;想拜佛求保佑的,结局必然是悲惨的。 唐宪宗看了这表。十分恼怒,认为韩愈不只是故意与自己作对,而且用历史来影射自己活不长。为此,要将韩愈处死,亏得宰相为他说情,才改为贬职,到潮州任刺史。 唐朝中期,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宪宗执政后,改革了前朝的一些弊政,因此中央政权的统治有所加强。被贬到潮州的韩愈,针对这一情况,再次给宪宗上了《潮州刺史谢上表》,极力为宪宗歌功颂德,以便重新得到信任,回到朝廷工作。 在这道表中,韩愈恭维宪宗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一种祭祀天地的大典。古人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登到山顶筑坛祭天称“封”,在山甫梁父山上辟基祭地叫“掸”。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和汉武帝。曾举行过这种大典。韩愈这样建议,是把宪宗当作有杰出贡献的帝王。 韩愈还在这道表中隐约地表示,希望宪宗也让他参加封禅的盛会,并说如果他不能参加这个千年难逢的盛会,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 后来,宪宗把他调回京都,让他担任吏部侍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厉兵秣马的故事

全文共 808 字

+ 加入清单

厉兵秣马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厉兵秣马意思

厉兵:磨快兵器;秣马: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厉兵秣马的典故

公元前628年冬天,在郑国戍守的秦将杞子暗地里派人回国报告说:“我们已经掌握了郑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派部队来偷袭,可以顺利地占领这个都城。”

秦穆公接到报告,满心欢喜,很快任命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为统帅,率军前去偷袭。

大夫蹇叔看出了这次远征的危险性,劝阻穆公说:“秦,郑相距千里,中间要经过广阔的晋国领土,长途奔袭,怎么能保住秘密?郑,晋两国如果在路上伏击,我们的远征军可就完啦!”穆公认为晋文公刚死,机会难得,不听劝说。

蹇叔的儿子也在远征军中,出发时,蹇叔到东门外送行,哭着说:“晋人一定会在設地袭击你们,今后我到那里去给你收尸。”穆公听他尽说丧气话,大骂该死。

千里奔袭的秦军,好容易才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滑国。恰好郑国有八商人弦高,正赶运货物来到这里,见到这么多枭军,不由吃了一惊。但他不动声色,很快弄清了秦军的动向。

弦高担心自己的祖国还不知道偷袭的秦军已到大门口,便派人火速回去送信,他自己假冒郑君使者,对秦将说敝君知道贵军远道前来,特命我送上一批牲口,供将军慰劳部下。”孟明视摸不清虚实,不敢继续进兵。

再说杞子把报告送出后,日夜计算着秦国远征军到来的口期。这支留在郑国都城客馆内的秦国戍守队频繁地活动起来,他们把行李捆载好,战马养得精壮,兵器磨得锋利,随时准备行动。

与此同时,郑国已接到弦高的密报,得知秦军偷袭,便立即动员军队和人民,加强城市的守备,还派人到客馆查看杞子一行人的动静。

郑人看到客馆内厉兵秣马的情景,更加证实了弦高的报告。他们派军队把客馆监视起来。杞子知道消息已经走漏,慌忙带着随从逃跑。

为了不开罪秦国,郑国军队不加阻拦,让他们逃出城去。孟明视得到消息,眼看成功无望,只得败兴而归。但是当他们路过設地时,果然遭到晋军伏击,全军覆没,三个统帅都当了俘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巧发奇中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史记·孝武本纪》: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

西汉武帝时,迷信之风盛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以为求神祭神可以使子孙尊显,民可以益寿延年。有些以祠灶为业的人深得皇帝的尊崇。

当时,有一个叫李少君的人,被汉武帝召至宫中。李少君无妻无子,他隐匿自己的年龄,装神弄鬼,自言能用药物,使人长生不老。不少人很迷信他,争相馈赠。

少君也确实有点小能耐,常常能说出上百年以前的事实而且准确无误。有一次,他和武安候田蚡在一起饮酒,座中有一位九十余岁的老人。李少君对这位老人说,我曾经和你的祖父共游过某地。这位老人在孩子时曾随祖父到过此地,举座都为李少君的话而惊奇不已。还有一次,汉武帝召见李少君,说有一件旧铜器,问他认识否。

李少君说:“这是齐桓公十年时放在柏寝的那件铜器。”后来证实就是此物,宫中诸人大为惊骇,都以为李少君是个神人,可能已是数百岁的人了。司马迁把李少君这种时时发言有所中的才能称之为“巧发奇中。”

后人用“巧发奇中”来形容善于发言而能适合人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成语拼音:yǐ xiǎo rén zhī xīn,duó j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分句;指看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小人:泛指道德不好的人;度:揣测;君子:道德高尚的人。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的胸襟。

成语来源: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

成语造句:辛显令《喜盈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看到这种人就够了!”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成语故事

公元前514年,晋国魏舒继任执政大臣,他派魏戊去当梗阳县令。魏戊把一桩不好了断的官司上报给魏舒。官司的一法方送一个漂亮的女乐人给魏舒。大臣阎没和女宽借吃饭之机,劝谏魏舒,说他们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以字开头的成语

以子之矛 以小人之 以五十步 以天下为 以身试法 以强凌弱 以貌取人 以卵击石 以德报怨 以逸待劳

包含有以字的成语

失之毫厘 挟天子以 星星之火 以天下为 以五十步 以小人之 以子之矛 自以为得 不以一眚 贪天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秋风过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小儿子季札德才兼备,最为寿梦宠爱。寿梦临终前表示,要改变传位给长子的制度,让季札继承王位,但季札表示坚决不受王位。于是寿梦把长子诸樊叫来,要他别忘了自己这一遗命。

寿梦去世后,继位的诸樊与弟弟余祭、余睐一起立下誓约:今后王位不再父子相传,而是兄弟依次相传,最后务必让最小的弟弟季札继位。

果然,诸樊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余睐继位。

季札忠心耿耿地辅佐兄长治理朝政,贤名远扬。

余睐临死时,按誓约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无论如何不能接受,并且真诚地向朝中人说:“父王离世前,我就表明不受王位。做人要行为正派,品格高尚,荣华富贵对我来说像吹过耳的秋风,我对它漠不关心。”

为了彻底表明自己的心迹,季札索性前往自己的封地隐居起来,直到余睐的儿子僚继位后,他才考虑重回朝中,帮助吴王僚治理朝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解铃还须系铃人成语故事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解铃还须系铃人

成语拼音:jiě líng hái xū jì líng r

成语用法:作分句、宾语;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由谁解决。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比喻谁惹出来的麻烦,还得由谁去解决。

成语来源:宋·释惠洪《林间集》下卷:“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

成语造句:钱钟书《围城》:“这都是汪太太生出来的事,‘解铃还须系铃人’,我明天去找她。”

成语故事:南唐法眼宗始祖法眼法师在金陵清凉寺给众僧讲佛经,希望他们潜心向佛,遵守清规戒律。法灯和尚却偏偏不爱遵守这些清规戒律,但人很聪明。法眼法师问谁能从凶猛的老虎脖子上取下金铃来,法灯和尚回答道解铃还须系铃人。

解字开头的成语:解铃须用 解铃还须 解铃还是

包含有解字的成语:不求甚解 老妪能解 解铃还是 土崩瓦解 庖丁解牛 远水不解 解铃还须 解铃须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趣味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好好先生

【拼音】: hǎo hǎo xiān shēng

【解释】: 与人无争,只求相安无事的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刘孝标注引《司马徽别传》载:司马徽称一切东西皆“佳”,故有“好好先生”之号。

【举例造句】: 我们没来由今日为他得罪严老大,老虎头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

【成语故事】: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很善于识别人才。但由于当时政治斗争十分尖锐复杂,他就装糊涂,别人无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一位熟人。那人问他身体怎样,一向安好吗?他回答:好。

又有一天,有个老朋友到他家里来,十分伤心地谈起自己的儿子死了。谁知司马徽也回答:好!那个朋友走后,司马徽的妻子就责备他说:人家以为你是讲道德的人,所以相信你,把心里话讲给你听。可是你听人家儿子死了,反而说好,这算什么?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好!你的话太好了!他的妻子又好气又好恼,哭笑不得。

后来人们常用好好先生来形容那些是非不分,不敢得罪人,只求平安无事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不逞之徒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不逞之徒指的是因失意而胡作非为的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襄公十年》关于子驷的一段记载。

子驷,即郑国的公子驿。当时,郑国各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内部矛盾很尖锐。郑僖公是被子驷杀死的。子驷杀僖公,立了僖公的五岁的儿子嘉为国君(即简公),这样,他就操纵了郑国的国政。后来,有不少贵族的公子就联合反对子驷,准备发动政变。子驷知道了,便“先下手为强”,杀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公子3子狐的两个儿子吓得逃往卫国,其余的反对派也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子驷对尉止也有很深的成见,因此,在晋国率领诸侯之师攻伐郑国,郑国出兵抵御于牛首的战役中,子驷故意减少尉止部队的兵车数童。尉止俘获的俘虏,子驷又不算数、不计功。当初子翩在划定田边地界的时候,还侵占过司氏、堵氏、侯氏、于师氏的田地。因此五家贵族纠合了一批不逞之徒(不得志的人),以公子们被害为由,发动了政变s十月十四日这一天,尉止、司臣、侯晋、堵女父、子师仆,带领众人,攻人宫中,杀了子驷,把郑简公劫走,局势极度紧张。后来子产和子娇发兵,杀了尉止和子师仆,侯晋、堵女父和司臣逃到国外去了,乱事才告平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