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眼中的苏轼作文10篇 作文【优秀20篇】

浏览

3508

作文

182

苏轼我想对你说书信作文

全文共 1048 字

+ 加入清单

亲爱的苏轼

午后的阳光变得很明澈,我倚在窗边,尽情享受着温暖。一首首灵动的散文与和煦的阳光交织在一起,萦绕耳畔,回响在心田。闭上双眼,我仿佛置身于你的世界。

灵光一闪而过……

我乘着一阵清风,来到了元丰六年间的黄州。借着皎洁的月光,我看到了你——东坡居士。心中十分惊喜,正欲上前请教,却发现你已解衣欲睡,只好在暗中领略你那中国文学泰斗的睿智。

月光照进门里,洒下一片轻柔。仿佛生怕打搅了你的休息。月光调皮的绕过你,来到书桌上,也想一睹在你的笔尖流泻下的灵动。我看见,你笑了,应该是对于月光的欣然吧。

我也笑了。

你起身,走出屋外,想追随月光,做一次心灵的交流。我明白,此时此刻对你来说,月光也许是最好的倾诉对象,而黑夜能让你找寻到心灵栖息的地方。于是,我跟着你一起,想一探究竟。

你独自漫步在黑夜的怀抱,也许是因为心中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在黑夜中不断的蔓延,你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顿时变得焦躁起来,我明白,你要去寻找你的挚友张怀民了。

我一路跟随你来到了承天寺。令你欣喜的是,怀民也没有睡。你们一起信步走到庭院中,正值十月,秋海棠的芳香弥漫在整个寺庙中。院中的积水中映衬着一轮皎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纵横,好像竹柏的。我静静的陶醉在这样唯美的意境中,感受着文学的滋润。

东坡居士,我敬佩你、景仰你、崇拜你。敬佩你心怀天下的豪气;景仰你不屈不挠的大气;崇拜你夜游承天寺的雅气。愤懑悲凉的心境中,你体现出的是人生的旷达。

但东坡居士,我想对你说,在被贬官期间,你应抛开了烦恼,任思绪纷飞。你应更像是在一片无人涉足的原野上纵情驰骋,看日落黄昏,赏万紫千红。你应该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我,对生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而不是整日沉浸在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中。其实,你已经做到了,但还需做的更好。

在这段日子里,我看到的是你逐渐摒弃了功名利禄、是是非非;忘却了悲欢离合,荣辱贵贱。

敞开心扉,听天籁之音,用身感受,用心领悟,你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一个“登山情满于山,观海情溢于海”的雅士。远离忧愁和世俗,亲近欢乐与自然。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让身与心得到恬静的休憩,让情与景得到自然的交融。

东坡居士,忘掉你政治上的失意吧。忘掉,你就会发现沙漠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隐藏着一方绿洲;

东坡居士,忘掉你仕途上的坎坷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空谷其实很美,因为不知何处正有兰花在幽幽绽放;

东坡居士,忘掉你心中的悲凉吧。忘掉,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因为有亲情、友情、爱情的支撑。

灵光一闪而过……

学生:

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穿越唐诗的锦绣华美,一唱三叹;透过五代的浓艳靡丽,娇柔婉丽;到了北宋,突然闪现出一番别样的风景。是只寒鸦吗?拣尽寒枝却终不肯栖;是位老翁吗?竹杖芒鞋且吟啸徐行;。是个英雄吗?张弓射虎要试比孙郎;是个醉人吗?举杯问月欲乘风归···

原来,这风景的主角就是苏轼。在文学长河中大放异彩、独树一帜的苏大学士,在北宋政坛上一波三折、起伏不定的苏东坡。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 ,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苏轼的散文、诗词、绘画等卓越成就的取得一方面靠的是自己的勤奋,另外苏洵对他是深有影响的。

茫茫历史的长河中,苏轼绝对是一个奇才,诗歌、散文、绘画样样精通,尤其在词方面具有深厚的造诣。苏轼是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的典范”;他的词,则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苏轼啊苏轼,就是历经这千年的尘埃,我也不得不佩服你,不止是佩服,而是一种仰慕!好像从小学时,我们就开始学习你的诗词,那时具体学的哪首我也记不清了,但当时只是把你同一般的诗人来对待。直到初中时,语文老师为我们印制了你的《赤壁赋》让同学们背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这些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吸引了我;“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话而登仙”,我被这里面的境界而折服和震撼。从此,我明白了:苏轼,这个才子学士不一般!

这就是我们的大文豪苏东坡,高唱着“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我发现他是那样的高大;有时也会落泪“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原来他也是多情男儿;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身处逆境也那样地乐观豁达······

笔一支,诗两行,我也想为你写下赞歌,可惜拙笔难以表意啊!

话一句,苏学士,你的诗词文采不一般,今生常把你咏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致苏轼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苏翁:

您好!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我品阅了一篇关于您的文章,心中尤然泛起一丝丝敬佩只涟漪,久久难以平复,于是就有了给您写的冲动。

在您历遍东南西北,踏遍山山水水,走过岁岁月月,无不散发着您的豪情壮志;在您的风月里,无不流趟着您的真爱;在您的辛劳中,无不体味着您的洒脱;在您的报国之志里,无不渗透着您的热血沸腾;在您的闺阁之情里,无不洋溢着您的幸福美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记梦》)这首词里流露着多么深的情谊啊,包含了苏翁您对爱妻——王弗多少的情和爱啊,这是多么催心扼腕,令人肝肠寸断啊!十年了,尽管您身边已有王闰之,您还默默不忘自己的结发之妻。在这十年里,您还在爱妻坟边栽种三万株万古长青的松树,将自己的一缕缕相思之情化作成三万株松树,经寒历暑,栉风沐雨,岁岁年年,生生死死地陪伴在爱妻之旁。这是何等的爱情啊!……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词显露了多么的洒脱,多么的旷达,多么的潇洒,多么的豪放啊!!!

苏翁,纵使您已归去九百多年,但就我所知,您的豪情,您的洒脱,您的潇洒旷达,您的才气令许多人敬佩您,欣赏您,仰慕您,也许每逢此时,您都会捋起您的长须,细眼含笑地看着我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忆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对于苏轼的诗词,我很早便有所接触。但是真正让我开始喜欢上苏轼的词,并开始去了解他是因为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时苏轼在外为官,正逢一年中秋,面对一轮明月,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诗人对月询问,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人生的痛惜和伤悲。“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诗人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表达了诗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但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纵然诗人对着仙境,有美好的幻想,但他对于人生依旧是热爱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以质问的语气发泄佳节思亲的情感。但是,却又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流露出了诗人洒脱和旷达的性格。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尾,寄托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同时也给予了人们美好的祝福。苏轼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迈,一改词的婉约,因而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除了在诗词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在书法、绘画、散文等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他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可以说是达到了许多人终其一生无法企及的高度,为后人所仰慕。

苏轼这一生起起伏伏,历经坎坷。虽然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他流传下来的诗词却永不会过时,为人们所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以张怀民的口气给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敬礼!

左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轼简介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4]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 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 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 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 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 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 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 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 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 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 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 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 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 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 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 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 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轼的审美人生

全文共 2957 字

+ 加入清单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 “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 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读书之于仕宦,就像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 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 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相对于柳永式的为歌妓写作,姜夔式的为生计写作,苏轼的审美人生的生命观念,更多的是为兴趣写作,为审美写作。这一点,对于苏轼的诗文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轼的艺术创作的种种特质。譬如苏轼的艺术创造,是更为随意的,更为注重主体感受的,更为天马行空不拘 一格的,更为不顾及法则之类的约束而偏重于创作刹那的美感的,是“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创造性的快感,与黄庭坚的法则式的写作,苏轼的创作更为重视的是灵感,是“奋袂如风,须臾而成的灵光一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东坡论述书法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两字极好,也可以视为苏轼艺术创造之概括;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苏轼曾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颇有意味。所谓“诗欲其好”,指的是众人之好,法则之好,“则不能好矣”,则是自我之好,审美之好。因此,以审美人生处来审视苏轼,则苏轼诗文艺术的种种怪怪奇奇的现象,都可以大致寻觅到源头。东坡作词,之所以能不理会所谓词体的当行本色,出新意诗人雅词于词体别是一家的法度之中,寄士大夫精英文化于豪放风格之外,都与苏轼的这种审美人生观念有着渊源关系。“以诗为词”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是使我在创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当然,苏轼的达心适意,是在对于文学艺术基本法则的深谙娴熟之后的自由,是总体法则之中的逾矩,是逾矩中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与苏轼同行作文800字

全文共 917 字

+ 加入清单

先生去世已有多年。

远处传来飒飒的秋风拂过茂林修竹的簌簌声,送来几缕桂花的清香。那半山园中微醺的雏菊,想来还在秋风中闲适地开着吧。先生的魂灵,该是融进了江边修竹的傲骨吧。

那是先生被朝廷从黄州召回京城的那年。

大概是思念那个与他御前争辩的“拗相公”了吧,先生嘱我在北上途中绕路取道金陵,他要去访王荆公。初秋的江上氤氲着两岸桂花的清香,寂静的江面上水波不兴。远远地,我看见岸边修竹深处的一个小黑点,如蜉蝣般寄于天地,见不真切。待到来人走近,才看清乃是一位苍颜白发的老者,一袭黑袍,骑着毛驴悠闲于修竹之间。先生一袭白袍,屹立在船头,捋着胡须,止不住地颔首微笑。待到上岸,先生拱手长揖,半打趣地说道:“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王荆公亦颔首,长揖而答曰:“礼岂为我二人设哉!”言罢,二人抚掌大笑,笑声回荡于天地之间,同清幽的桂香交织成和谐的旋律,此刻,天地之间,仅此二人而已。

取道江边疏竹间的小径,我牵着毛驴,随着二人一路游目骋怀,斜风夹着细雨,轻轻打在二人身上,却似浑然不觉一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只见先生黑发白袍,荆公则白发黑袍,二人闲游于竹林之中,似是天地间翠竹碧水里一黑一白两个清高的小点,两人相携踽踽于小径之间,不时随着徐徐秋风吟出几句诗来。谈到年轻时的意气,两人仍是倍加怀念当年朝堂之上的舍身谏诤,谈到兴起处,相与抚掌大笑。所有政见的争辩,都在此刻化成了过眼的烟云,两个年轻时的政敌,两个当世才子,两个出世之人,所有的艺术上的心灵沟通在不知不觉间弥合着横亘二人之间鸿沟。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过如此。

来到半山园,外面已然下起了江南的绵雨,荆公手植的雏菊还在雨中迷醉地起舞着。抿一口清茶,两人跽坐于几案前,修竹流水畔,落子声清脆,伴着细雨打在窗棂上的沙沙,想必这即是心灵的沟通吧。先生时而颔首轻笑,眉眼融进窗外的绵雨中,想是已然沉醉了。我不敢打搅,小心地烹上茶,让滚滚茶声与这静寂自由交织着。

明天即是告别之日。渐渐醇厚的夜色吞噬着二人的身形。两人在烛影中谈佛论道,畅论古今,笑声朗朗。

窗外的绵雨还在穿林打叶地沙沙着,黛瓦上滴下一串雨花,正落在墙角的雏菊的花苞上。微风送来幽幽桂香,江边的疏竹仍在簌簌地摇曳着,江面上水波不兴。

起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遇上了苏轼高一作文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1755 字

+ 加入清单

东坡先生:

时光荏苒,你可安好 九百七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推演了 八字,为他取名为“轼”,他的用意是“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名二子说》), 终究一语成谶,不禁使人感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婴儿日 后将会推动历史的轮轴,在汗青上留下烫金的一笔。那就是你,名扬千古的苏轼苏东坡。

大概是四川人善于争论,你也练得一副好口才,思维清晰、才思妙语 令人赞叹。在父母的影响和引导下,你刻苦、努力,十岁便能写奇诗,与师长谈 古论今。你支持古文运动,做文章全不卖弄辞藻,追求朴素自然的文风,也深得 考官欧阳修的赞赏。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世之笔,一举高中。

仕途起步方要起步,令堂病逝,返家守孝二十七个月。

三年之后,出任“凤翔判官”。游山玩水向来是文人情趣,判官之职并 不繁忙,你便得空出去游览山河。你自是秉持效忠国家的心,判官一职虽不足以 让你大展宏图,你也认真为民。你会为救济黎明,向龙王施展雄辩之才,为百姓 祈雨。波折之后,暴雨降落,看到百姓田地里的庄稼重新挺立,你乐在其中,正 所谓“与民同乐”。

任职史馆时,你年仅二十六的妻子病逝,次年父亲又相继病逝。丧期 过后,你娶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王闰之续弦。一切自然进行着,误以为陪伴你十 一年的王弗就此从你心中淡去了。然而,十年之后,年将四十的你,选凄婉迷离 的音乐、用情深入骨的文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 城子》)是啊,生命中重要的人,不需要大张旗鼓证明自己的感情,别人也无需 知道。深埋心底,不念不想却也不会遗忘。

你不惧权势、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人民着想反对王安石变法,从此卷 入了政治漩涡。朝中勾结党羽,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斗争,却屡屡让乱局外的你陷 于不利之地。你终究厌弃趋炎附势,绝不奴颜媚骨。即使仕途失意、路途坎坷,你也不甘性格的棱角被世俗名利、朝堂风云磨平,你要做个真人。这个世界,从 你所生活的,到如今,圆滑早已是中国人的标签,官场中也少有人能如你这般清 心为民。

为了坚持真正的自我,你毅然踏上风雨飘摇的坎坷道路。

但朝廷人马来到你面前时,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终究让少不经事的 你大为惶恐。但也为你添了一份“人气”,你与大家一样,都是凡人,是我们能够 触及到的、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又因此而显得更伟大。

往昔有意无意的文字,在别有用心的人眼里,都成为了罪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没有前路的坎坷,或许你无法练得 超然的心境,或许世人也难铭记你的名字。

谪居黄州,你能乐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 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却也得你心。借此三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 之章”(《前赤壁赋》),感慨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 赤壁怀古》)。区别于重情感、重微小细节的柔婉宋词,你继承了唐诗站在高处 看整个宇宙那般大气磅礴的特点,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风格 贬谪惠州,你又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换做常人,若被贬到广东这样的偏僻的蛮夷之地,必定日夜忧愁,郁郁不安。而 你却坦然得如同事不关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 宫绝句》)你却想:贵妃都盼望着让别人千里送来的甘美的荔枝,如今天天能够 吃到,一直都做个岭南人也是幸福的。此等超然物外的心境,非历经坎坷者,不 能持有。

最后,你被贬去了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荒凉贫穷到“北船不 到米如珠”(《纵笔三首》),你不得不“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和陶连雨独饮》 小引)。执笔挥毫的文豪被迫挽起袖管,面朝黄土背朝天,亲自下地、自食其力。

吃不起米不要紧,又写《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 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如此心胸,难有匹敌者。

你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原本一腔衷心热血, 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你不曾后 悔,那是你所坚持的涅而不缁。岁月长河中,你的作品流失不少。倘若知晓多一句、多一篇,也能更 好地了解你、研究你的生平、学习你的思想。

你素来有必回。但,这是一篇不会有回复的信。

只道是独自呢喃,在怀你、念你时能思量一些、感悟一些。

时光荏苒,愿君安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名人苏轼“讨茶”悟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诽谤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静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江城子》苏轼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点评:这是一首写于清明时节的爱情诗。苏轼19岁与王弗结婚,夫妻琴瑟调和,恩恩爱爱。没想到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妻故十年后,在密州做官的苏轼在清明时节梦见了亡妻。生者与死者虽然幽冥永隔,却“不思量,自难忘”。特别是梦中夫妻相顾无言的情景,令人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轼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一蓑烟雨任平生》

全文共 1026 字

+ 加入清单

一盏香茗,悠然。一曲广陵,淡然。满室微苦的氤氲里,挥之不去的是那抹淡定的背影:粗布麻衣,终掩不尽儒生的风流;骨骼匀停,却流露出赤子的真纯;红尘辗转,亦隐亦仕欲忘何曾忘;漂泊半生,君君臣臣不老江湖梦。

东坡,一个千年的传奇。在他的身上,仿佛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让人不自禁地想要靠近他,知道他,了解他。但又总是与人群保持着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距离,即使能够无限接近,也仅止于接近。我们从来不曾真正看透东坡——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

东坡的一生,始终游走在入世(儒)、出世(道)和遗世(释)之间。那些原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却让他演绎出了理所当然、浑然天成的意味。从佛教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东坡在心灵识见中产生了他的混合的人生观:

“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即使他追寻长生不死的仙丹露药终成泡影,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个微粒,至于究竟是哪一个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

拂袖间的沉思,茶是青的,水是清的。耳边萦绕的,是那早已远去的歌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此悠远,又这般迫近,仿佛绽雪的梅辧,淡淡的,却又浓得化不开。淡和浓,都只为那飘忽的暗香。若有似无,所以淡;挥之不去,所以浓。然而,淡和浓又都湮没于虚无——寒梅如雪,凝雪如梅。天地之间,只是白茫茫的一片,沧桑,却无痕。

于是明白,何谓“大象无形”,何谓“大音希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蝶恋花苏轼扩写800字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那几瓣瓣,曾像女人家腮边的胭脂一般嫣红,如今却像浸过水似的,无力地垂在枝头,就待春风一吹,幽幽坠地泥地。看着看着,不禁对春尽的那一幕,感到惋惜。

“啾”,我被这声鸟叫激地回过神来,目光就追随着那只燕子看了去,它似乎很爱说话,尽管这附近没有什么能陪它交谈的鸟儿,它还是自顾自地叽喳着。自己也有满肚子话想说的我,倒不嫌它烦,这冷清的街道,反而因为有了这一两声才灵动起来。“啾”,我也学着叫了一声,那只燕子却没有一丝看我的迹象,扑着翅膀,从杏树上飞走了。现在只留下我,与这杏树做伴咯,可惜它不会说话,那刚冒出脑袋的青杏也给不了我什么兴趣。燕子飞得匆匆,就像时间总是很快逝去,眼下这美丽春光,也会在不久后消散。可我只要想起明年的春、将来更多的春,伤春的心思就明朗了不少,艳丽的春天不止这一年。也许我也是一样,总会有盼到云开日出的一天,只是需要时间。

大片的绿色闯进我的眼帘,不同于青涩的杏子,更显生机,更有活力。那是一片爬山虎,贴在洁白的墙上,风拂过时,它便朝我微微颔首。墙边一湾流水,并不深,却有着翡翠的色泽,隐约倒映出柳树的身影。能在街巷中见到杨柳与绿水这等美景,足够幸运了。我莫名羡慕起刚才那只燕子,能见到团团柳絮被风一次次撕下,像蒲公英一般弥漫在空中;能见证水流与清风的交谈与共舞;能在爬山虎的陪伴下,经历全盛的春天。

不知不觉,街巷的人多了,他们大多行色匆匆,仿佛忙得停不下脚步。只是有几个路过我时,投来奇异的目光。大概是惊奇世上竟有如此清闲的人吧。我抬手摸摸柳树苍老的枝干,这群为生计奔波的人,连生机勃勃的春意都无暇留意啊。至于他们怎么看待我,我倒不在乎,几时老百姓能有闲情逸致欣赏春光就好了。是吧,老垂柳。

正喃喃自语着,墙内传出银铃般的笑声,霎时间,我的呼吸都放轻了。多么美妙的笑声,那一定是个花儿般年纪的女子,让人不由地猜测院子里的情景,是什么事引发着无邪、愉悦的笑?噢,一定是在荡秋千,我听到了风的呼声。听多了民间疾苦的耳朵,此刻化成了干涸的土地,急需要这种愉悦笑声的滋润。可是,我静了,那一头也不再笑了。等了许久也没听到她再出声,想必是回屋休息了吧?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求而不得的愣头青,而那位姑娘则是随着春风远去的无情流水。

转身,又看到一颗青杏,杏子青涩,也是满满的希望。突然有一种冲动,要与它分享那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要同它谈谈在别处不敢轻易出口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沦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乏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地向我走来。

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孤独的身影: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的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长大的我内心涌出阵阵心酸。

我眼中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这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36岁他上书神宗,论朝政得失,忏怒王安石,被贬杭州。39岁被贬密州。42岁被贬徐州。44岁受奸人谗言所害,罪名作诗讽刺朝廷,差点惨遭杀害,被贬黄州,黄洲那可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真为苏轼的遭遇感到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为了被祸害的理由?

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于是他才会用登山临水、凭吊古迹来逃避现实,表达不满。其实他内心多么渴望能和周瑜一样,“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扭转这人生不得志的现状,然而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怕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伤感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34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是多么大的打击。在他被贬密州,孤独苦闷的日子里,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风雨,历尽艰辛,独自飘零,无人读懂他受伤的心灵,我可以想象出当时苏轼是何等的哀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于苏轼只能是奢侈的梦想而已。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们将读不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千古美句;我们也欣赏不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言名句……那将是怎样的遗憾哪!

读着读着,苏东坡在我的眼里成了一个孩子,一个饱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之心的孩子。我想也许正是这份纯真,造就了他的成就,让我们今天依然深深记着并永远怀念着。

在我隐隐的泪水中,我看到了他身影渐渐地远去,远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酷爱文学,每当我漫溯于历史的长河中,你 就会从那远古走来,与我一路同行,采撷那朵朵浪花。你号称东坡居士,是北宋 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词的代表,你那梦笔如花的才情, 你那铁骨铮铮的节操,你那风流儒雅的气度,让我钦佩,让我眷恋,我为你倾心 已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述说着你的理想和豪情;“大江东 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记述着你的开阔和洒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呈现着你真挚的情感和无限的相思。

在我眼中,你是灵动的,宁静的;多情的,乐观的;朴拙的,豁达的;

别致的,独具一格的。

我倾心于你的宁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你青衫磊落, 放荡于山水之间,摒弃官场,超越自身悲欢,超越豪情万丈,体现出你的颖悟和 超脱。

我倾心于你的乐观。“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面对虚伪而黑 暗的世界,你激浊扬清,乐观向上,孤傲的超越世俗,是你内心的热流拯救了自己;你无视伤痛,将心的落寞化为传奇,你用自己的乐观精神战胜了一切,坚持 到最后。

我倾心于你的朴拙。“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闲人野趣”,是无 人可及的。你厌恶官场,不追求个人的地位和名利,你虽贫穷,但心无旁骛,与 世无争,保持正确的人生观,追求超然物外的境界。你宛如天山的雪莲,圣洁无 暇,又如玉壶里的冰,晶莹剔透。

我倾心于你的似水柔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相顾无言,惟 有泪千行。”字里行间融入你多少的爱与牵挂,面对爱妻的离去,你唯有那无尽 的孤独,寂寞与追忆。夜,不太仁慈,痛怎么掩饰,无尽的相思使你痛彻心扉,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无独不丈夫,从你身上我明白了,勇于付出真情的人生, 才会如此的真实与张扬。多情让你在笑与伤之间,彷徨徘徊。

我深深地被你震撼,你无心走进官场,却渴望听花开花落,你无视人 生坎坷,却悠闲云游四海,你不争名夺利,却多情难奈。

即使岁月已飘然逝去,我依旧为你倾心沉沦,我的心依旧为你荡漾。

此致 敬礼!

一名高中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风流人物苏轼作文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亦豪迈亦旷达亦俊秀亦从容亦淡泊亦宁静,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挥之不去。他的诗如仙界散落的花朵,气韵生动,神思逸飞,是心灵流淌出来的智慧,是神笔马良勾画出来的美景。不知上天给他注入什么天资,使他的诗,你信手拈来,都不会觉得俗气,如同一股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酣畅,“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慷慨纵横,“不是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冷静独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深沉豁达,一首诗一种风格。他的心中包藏着浩瀚无边的大海,重重叠叠的山峦,万般风情由他驾驭。

林语堂眼中的绝不是高居于文学史殿堂的苏东坡,他阐述的是一个才情兼备、魅力四射的苏东坡。他如冰山上的雪莲,纯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外冷内热,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水调歌头》中的手足情使世世代代的后人感慨万分。

但他有岂是将爱只倾注与家庭之人?他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用文学抒写心中对朝廷黑暗的强烈不满。你只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在诗歌的华丽包装下,情神异浓才是他真正的本色。

他以自由的眼光俯瞰人生,从不被他人左右,经历过大喜大悲后,他“终于获得一种自由完善感与灵魂归宿感”。

苏东坡,就如同他的名字----子瞻,在滚滚红尘中,用他独具匠心的眼光,于文学之巅山,嘹望人间悲情冷暖。他是个乐天派,是百姓的朋友,是大文豪,是大书法家,是巨儒政治家,是诗人……是一个卓尔不凡的英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风流人物苏轼作文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与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与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与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