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张超感动中国的事迹经典20篇

生活中的事情,就像夜中空的星星一样,多得数不清。有的让你非常感动;有的让你感觉非常后悔;有的让感觉到非常惊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令人感动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2501

作文

889

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秦玥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村外人。这个岗位没有规范和限制,只要关乎农民民生,千头万绪,无可不为。同时,作为村长助理,他不属于体制,不属于村干部班子,没有权力和队友。

秦玥飞2010年从耶鲁大学毕业,怀着改变中国农村的热望,他在2011年来到湖南成了名大学生村官,至今已经五年。

秦玥飞是一个一无所有的村外人,同时也是一个被寄望会用先进理念给农村带来新变的城市青年、名校的大学生。这个岗位没有规范和限制,只要关乎农民民生,千头万绪,无可不为。同时,作为村长助理,他不属于体制,不属于村干部班子,没有权力和队友。

秦玥飞就像是一颗螺丝钉,在体制机器外滚动,零敲碎打,有单枪匹马的无力感,也有独当一面、不受缚于体制的自在。他试图改变环境,但环境也在雕琢这个年轻人,从打扮到言谈,甚至到观念。

对基层的民众和官员来说。秦玥飞是热忱、有礼貌的年轻人,是半个“干部”。人们对他既有招待远客的淳朴热情,也有对“当官的”一向有的冷眼揣度;既有对留洋高材生的好奇和卑怯,又有教他做人的架势、对境外势力的鄙薄。

秦玥飞得到了体制的表彰。人们记住了一个青年奋力击水的姿态,赞叹他所散发的正能量。但很少有人指出,环境改变甚少,秦玥飞仍然挣扎在缺乏权力、资源和队友的困境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

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国内唯一一所艾滋病患儿学校,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

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获“十大责任公民”

责任就是力量,责任改变中国。在1月15日举行的“责任中国——人民网2013年度评选”颁奖中,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郭小平当评为人民网2013年度“十大责任公民”。

郭小平目前担任临汾市红丝带学校校长,这个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艾滋病感染者。从2004年的“爱心小课堂”发展到现在社会大力关注并给予关爱的红丝带学校,那些艾滋病感染儿童在这里接受治疗的同时也能安心接受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

2006年,为了解决艾滋病患者中学龄儿童的上学问题,临汾第三人民医院在“绿色港湾”创办了“红丝带小学”,为艾滋病患儿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11年12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学校取得合法办学资格,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

多年来,郭小平创建红丝带学校一事,在社会上也受到不少争议,也曾有人对红丝带学校提出质疑,认为建一个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本身是一种隔离政策,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可郭小平一直在艰难中努力坚持。“建立专门的艾滋病儿童学校确实不是最好的办法,可如果没有这个学校,孩子们很可能就没有学上。这就是现实。”郭小平最大的愿望就是,随着社会进步,艾滋病患儿终究会到正常的学校去上学。郭小平曾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表态,他希望有朝一日,不再需要有红丝带这样的学校。 对于社会责任感,郭小平曾不止一次面对媒体解释,字里行间显得低调却充满着暖暖的真情。“别人说我有社会责任感,其实啥社会责任呀,我和孩子们在一起9年了,他们就是我的孩子。你养活自己的孩子,那能叫社会责任感?说实话那也就是个‘情’字。”正因为对学生们有浓浓的感情和亲情,郭小平认为自己说什么也得坚持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另外九位当选者分别为: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训练中壮烈牺牲的舰载机飞行员张超、三进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36年的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焦裕禄式的好干部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让众多患者挺直脊梁的好医生梁益建。此外,典礼上还向中国女排表达了特别致敬。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自2002年起,《感动中国》每年从社会各行各业推选出十位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4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205 字

+ 加入清单

“零减五,够不够减?不够。那不够减该怎么办?要向十位数借一,个位就变成了10。记得要在十位数上面点个点哦”“这个a、o、e的a不是这样写的,首先要写个半圆……看现在这个就写得好漂亮”“大家课文背得好棒,但没有读出感情来,要抑扬顿挫有节奏的朗读,来跟着老师读”……

江西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藏在层层大山深处。在两间垂直、互相联通的教室外,老远便听到教师支月英的“大嗓门”和孩子们清脆的童声。53岁的支月英正不断地转场,为三个年级的孩子们轮流上课。

记者一见到支月英,她满脸愧疚地说:“前段时间出去到外地去办事,没有给孩子们好好上课,很对不起孩子们。”为了表示歉意,在回来途中,她特意在县城给孩子们买了棒棒糖带上山。

1980年,19岁的支月英通过考试,在距县城100余里的澡下镇泥洋教学点当起了小学老师。没想到这一待,就是34年。34年来,她坚守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大山深处教书育人。在深山里她教育了整整两代人,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教成了“支妈妈”“支奶奶”。

2012年2月,组织上考虑到51岁的支月英年纪偏大、身体欠佳,决定调动她到镇里,即澡下中心小学任教。正在此时,距离泥洋村十多里的白洋村群众联名写信,要“抢”支月英,请她到白洋教学点任教,“有些学生的家长就是我当年的学生,我毫不犹豫答应了他们”。

在白洋村,村民心里都惦记着支月英。无论是家里有学生还有没学生的村民,只要平常家里遇到红白喜事、盖房子等,都会请支月英到家里去吃饭。“村里每家每户我都很熟悉,很多家长和我跟姊妹一样。有的时候孩子家长有事不在家,我也会把学生留在我那里吃饭。”支月英说。

教学点在山上,离支月英在县城的家很远,“下山回家得花半天时间,上山上课还得半天时间。如果没事,周六周日我一般不回县城家里。平常我就住在学校,学校就是我的家。”支月英说。

对支月英的敬业,丈夫蔡江宁心里也有“抱怨”:“她是越走越远,反正学校就是她的家。”抱怨归抱怨,但蔡江宁还是拗不过老婆的坚守,“没把她拉下山,反被她拉上了山。现在离她学校近,有啥事过来也方便。”

长期超负荷工作,支月英这些年常常头晕眼花,她患有甲状腺功能减退、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声带结节等病症,2006年因视网膜出血,她的一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东西。“一般人看我精神状态蛮好,看不出我患有这么多病。”支月英语气轻松,似乎是在介绍别人的病情。

“之前没去看病吗?”记者好奇。“平常医生要上班,学生也要上课,学校三个年级我一个老师,哪里有时间专门看病。”支月英割舍不下孩子们,“我每个月都存不下钱,很多花在看病吃药上,每天都要吃药。上课嗓子实在太累讲不动了,我就放课件光碟给孩子们看。”

支月英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孩子们的家长,今年二年级学生刘毅恒的母亲李霞主动当起了白洋教学点的代课老师,“支老师原来还给孩子爸爸上过课,大家从她身上看到了什么是一个党员教师的尽心负责。我也想像她那样,为学生们尽些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我们观看了《感动中国》栏目。

在这些感动人物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朱敏才和他的妻子孙丽娜。朱敏才以前是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外交官,退休后,人们认为他们夫妇俩会回北京安享度日,但他们没这么做,他们去了贵州山区去教那里的小朋友。朱敏才和孙丽娜在那里教书十年,山里很贫穷。孙丽娜睡觉的小屋连着学校的厕所,一开后窗户,臭味就从后窗户里飘出来,臭的晚上孙丽娜带两个口罩还睡不着。

他们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山区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光,可是这十年里他们却没有和自己的亲生女儿吃过一顿团圆饭。虽然山里什么都没有,但朱敏才和孙丽娜还是去那里教书。他们没有到北京去安安心心的养老,而是跑到贵州山区里去教书。

读了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我很感动。比起我自己,我差的很远:我不愿意到山区那里,因为那里很穷,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玩具、没有卫生所……那里有可能吃不上蔬菜、那里的孩子脏……但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却跑到那里主动教书,不畏条件恶劣(因为山里没有蔬菜,所以孙丽娜奶奶患上了眼疾,朱敏才爷爷因为不适气候患了很严重的病。朱敏才爷爷说过,即使退休了,也要对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这使我很佩服,我要好像朱敏才爷爷和孙丽娜奶奶一样,不嫌弃山区的小朋友,还要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不管是老人还是青年。

我要向他们一样,对社会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中作文:悲悯世界,感动中国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近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与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世界,我国奉行仁政,施行民主,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孔子热”一方面显示中国与日俱增的综合国力引起世界人民的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世界人民对和谐社会的追求与向往。

乐善好施,感恩戴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瑰宝。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在我国人民历来肝胆相照,团结互助,拥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高尚的情操使中国从救亡图存发展为大国强国成为必然。一个民族,穷,死不了,它得以存在并兴盛的最大的敌人是人心淡漠,世态炎凉。

近年来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从1998年特大洪灾到“非典”、东南亚海啸,再到禽流感的恐慌,不仅带来物质上的短缺,也带来精神上的摧残。但世界是温暖的大家庭,灾难不幸降临到哪儿,也将随而至世人最真诚的问候与关怀,他们感同身受,无私捐助,一次次把同胞从绝望的深渊拯救出来。1998年全国响应“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典”时期坚守“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这种同舟共济的精神,悲天悯人的胸怀是永远令人振奋鼓舞的。

从普通民众到冠名慈善家的企业人,都不乏无私扶助的感人事迹。2006年“感动中国”的林秀贞,及“青岛爱心群体——微尘”,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因为这是发生在平凡老百姓身边的感人事迹。林秀贞是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她三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了6位与其无任何血缘关系的孤寡老人,多年来,先后为8名残疾人安排就业岗位;出资4万多元改善乡村教育条件,并资助14名贫困家庭子女步入大中专院校。无独有偶,在青岛,许多市民以“微尘”之名行善施乐,无私援助公益事业,“微尘”“成为了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刮起一阵仁行义举风。网友称其“普通之中见伟大,平凡之中显真情”。这些无不感染、感动,鼓舞着国人。

时下中国大地严重发展不均,诚愿发达地区企业家再次伸出博爱之手,进驻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帮助那里的人民尽早摆脱贫穷苦难,早日全面实现中华之全面富强。

最后让我们唱响那首《明天更美好》,“……倾诉遥远的祝福,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着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世界,我们的大家园,“明天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2月27日晚上20点整,《感动中国》节目如约而至,我们一如既往的守望于电视机前,感受一份又一份感动。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让我们心生敬佩。你一定会被那个坚守工作岗位,半生如一日,兢兢业业付出的人所震撼;会被那个竭力助人,掀起慈善文化也并传承着一脉脉香火的炎黄所触动;会被那陪伴失聪儿子学校生涯16年,只为让他如同正常孩子一般的母亲所温暖;会被那用青春照顾病重父亲的诗人女儿和全心全意照顾邻居的温暖大院所感动。

他们用质朴的语言描绘着看似平凡的故事,他们以最平凡的坚持的仁心感动着小小的村庄,他们用自己最真的情感呵护最真挚的爱,一切都是那么看似平常,而他们却用自己的一生在守护。点点滴滴彰显的是一份对祖国的爱,一份对子女、父亲的爱,一份对社会的责任与感恩。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信念比生命还重要,他们用微笑诠释这世上最美的诗,他们用生命谱写了一篇篇精彩的华章。正因为他们,让我们这个爱的国度,更加温暖。

也许我们的生活会面临不如意,我们的工作会碰上不顺心,也许我们还会抱怨老天的不公平对待;那么,当你听到他们温暖的故事,当你看到他们朴实的笑容,当你被他们满满的能量所感染,当你早已泪流满面,那热血的左心房已经深受触动,在一点一滴轮回间沉淀。

现在的我们正处在光芒的前沿,用心感受着来自身边不同的爱,认真接受着来自身边不同的爱与感恩的洗礼。我深知自己在可诺很幸福,因为我们从进公司就接受公司爱与感恩的教导。让我们心存感恩:感恩父母给予生命;感谢顾客成就我们;感恩公司提供平台,改变命运;感恩当下师引领我成长。

感动中国,感恩你我。

爱传承,从没有终点,

感恩前行,从不曾停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淡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泪看完央视播出的20**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感受颇深!用他们的话说,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辈子做好事就不那么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这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善良,正直,乐于助人,坚强,奉献,吃苦耐劳!我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向他们学习!在有生之年,为大家,为社会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辈子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今晚,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十位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张桂梅了。

12年来,张桂梅同志为1804名学生圆了“梦”,她是大山里当之无愧的“圆梦者”。我们要以张桂梅同志为榜样,争做“圆梦者”。

要有“圆梦”的赤诚心。她是学生们心里的“张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正是张桂梅同志把孩子们视为己出,才有了这样深沉的爱。这背后是一颗党员的赤诚之心,把对党的忠诚化作对人民最真实的爱。用心用情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是把群众当亲人和家人。在为民实践中,我们要有这样的自觉和态度,让群众少跑腿,自己脚下多沾泥,坚实步子;让群众多开口,自己少插话,耐住性子;让群众少为难,自己多辛苦,厚实里子。要跨前一步,主动为群众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关切提早谋划,及早落实,多一些“暖心包”“温馨袋”,少一些消极应付,把忠诚和热爱融入到为民的点滴之中,融入到为民的“圆梦”之中。

要有“圆梦”的硬本领。张桂梅同志带领华坪女中每年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打铁还需自身硬,为民还要有能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化解这一矛盾,没有本领是不行的。斗转星移,“能”要与“时”进,要更强,这样遇事才不会一筹莫展,而能迎刃而解。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习,向群众学,向先进学,向优秀学,尤其要深入学习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好党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要加紧到为民的事上去练。积极到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去,在具体事务的“练”中不断锤炼意志,总结经验,提升能力。孰能生巧,干得越多,经验就越丰富,短板就能补得越齐,本事就越高强。

要有“圆梦”的无我境。张桂梅同志以学校为家,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生追求。即使学生们离开了校园,成家立业,她也时刻关注着她们的人生和成长。无我无私,白璧无瑕。在为民“圆梦”的路上,我们要涵养这样的境界,要以百分之百的坚定、百分之百的力量、百分之百的奋进,全心全意、不留余地为民做好每桩事,干好每茬活,答好每张发展卷。为民无止境,一些民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做“夯根基、打基础、管长远”的潜绩。面对这样的事业,我们更要踏踏实实、无怨无悔、久久为功地埋头苦干,把追求潜绩作为内心为民担当的“基石”。有这样的“基石”,我们就能去除浮躁之气,真正行稳致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就是圆了人民群众的梦,也是圆了每个党员干部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种温暖,不需要语言,就能传递,叫感动;有一种力量,不求惊天动地,却足以令人震撼,叫感动。——题记

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们分别是孙家栋、王锋、支月英、秦玥飞、张超、李万君、梁益建、郭小平、阿布列林、潘建伟等,并特别致敬中国女排。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中国女排很让我感动,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

他们的颁奖词是虽然它不是颁给个人,但是十一总会让我们想起一加一大于二,还有它代表着一个团队。绝地反击,上演惊天逆转。比的是实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气,奋勇拼搏,决不放弃。这是女排精神,是激励中国前行的力量!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忠于职责日理方机似觉少,廉洁行医额外一分也嫌多。

----题记

什么是美?

兴许你会说是那初春的牡丹,盛夏的荷塘,那红秋的枫叶,冬至的雪花。但总有人觉得还不够。这时你又会说,是那深海蓝鲸跃出水面的那一刻,是天空雄鹰冲破云彩的那一刹,是那皓月当空之时坠落的星辰,是北海道上华丽的极光,那确实很美,但却依旧不是最美。

那到底什么才称得上是最美?

其实,这并没有准确的答案。每从心中都有着自己烛一无二的最美。而我心中的最美,那是寸步难行时勇往直前的倔强;那是挫折坎坷前迎难而上的不畏;那还是窘况之下挺身而出的勇敢;那更是幽深渊中仅存的一丝的曙光。

什么又是逆行者?

“身如逆流船,心如铁石坚,望悲成欣喜,至死不怕难”这就是逆行者。“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这也是逆行者。“既然天道不公,那我要逆天而行”这更是所谓的逆行者。他们勇敢,不畏惧,他们坚强,不放弃,生活中更是有着许许多多的逆行者,他们平凡却伟大,普通但坚韧,信念便是他们的行囊。

在当下,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逆天而行,从死神手中带回了一批又一批人,他们与死神赛跑,受万众爱戴,他们就是那最美逆行者。

今年的春节非比寻常,今年的街道更是人迹罕至,这让人哀悼的命运,这该死的锁人命的病毒,让我们在这么一个热闹的时节寸步难行,就当许多人因此而滞留于家中时,这样一群人,这么一群逆行者,面对疫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选择逆行,迎难而上,这是因为他们热爱着自己的职业,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钟南山教授,去武汉的照片上了热搜。他高龄八十四,重任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他临危受命,无不让人敬畏,让人赞叹!他是最美的逆行者!

但是逆行者还有很多很多,有这么一群人头顶蓝白“三级盔”,手拿针药如兵器,身着白衣战袍,这么一群人廉洁行医,为党为民,德艺双馨,利人利苍生,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都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万事开头难,只要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加油武汉!加油中国!盼疫情如烟散去,祈盼万家团圆美满在此!

在此,向我们最圣洁的天使-----最美逆行者们致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2582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兰考之行,一张老照片,一个名字,影响了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一生,四代人、五十年传承焦裕禄精神。

1966年2月的一天,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放学回家,从父亲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父亲说,报纸上登了一篇让人掉眼泪的文章,焦裕禄真是很伟大的共产党员,你要好好看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口气读完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回到家,他向父亲谈起了看焦裕禄的事迹的感受,父亲告诉阿布列林,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听了父亲的话,又连续几天反复阅读,阿布列林被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折服。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两年后,经过悉心准备,他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圣地兰考,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笔直的田埂,高大的泡桐……,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当地群众战“三害”的壮举,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像焦裕禄一样为人做事。

这次“朝圣之旅”影响了他的一生。以至于后来,这个曾经的年轻学生成为了一名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而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学习。

48年过去,阿布列林已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在他的家中,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记录着那次难忘的兰考之行,这也是他缅怀偶像并用以时刻警醒自己恪守誓言的信物。

回忆起起那次经历,老人的眸子像照片中的年轻人一般清澈剔透。

自从得知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焦裕禄”三个字就刻在了年轻学生阿布列林的心里。他想:如果有机会去焦书记工作生活的地方看一看,该多好啊!

1968年2月,距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两年后,阿布列林和几个同学到上海。在返回新疆途中,和同学们商量,到兰考下车,去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书记墓前献花篮,大家都非常赞同。

下车后,阿布列林一行6人每人出1块五毛钱,凑够9元钱买了一只花篮, 边走边问,找到了焦裕禄的陵墓,献上花篮。

他们在墓前站成一排, 向陵墓深深的鞠躬,并用维吾尔语唱起了《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阿布列林和同学在兰考中学找到焦裕禄的子女——焦国庆和焦守云,请焦国庆和焦守云带着他们去家里看一看。

让他们震撼的是焦裕禄的家只有一个大房间,中间用木栅栏隔开分成两间,墙上糊着厚厚的报纸,根本就不像一个县委书记的家。

在焦家,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听说是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客人,端出刚蒸好的红薯招待他们,说:“红薯很甜,你们一定要尝尝。”徐俊雅的话语让他们甜在心里。

临走前,阿布列林和焦国庆把焦裕禄家对面一个小照相馆的师傅请来,与焦家人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收到与焦裕禄家人合影的照片。为了让弟弟妹妹接受焦裕禄精神教育,他把照片装裱在镜框里。同时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一辈子要像焦裕禄那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出力。为了践行心中的信念,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密火箭农场接受再教育。

从兰考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哈密火箭农场四分场接受再教育。当时,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天不亮就扛着坎土曼下地了。至今,他还记得第一天下地干活的情景:

“那天在平地打埂子,只干了一小会儿,我的双手就磨了好几个水泡,破了后疼得钻心。但我没有退缩,焦书记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手上起几个水泡算什么呢?”

凭着这股子劲,阿布列林成为农场一把好手,先后被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后来,阿布列林又调入哈密县、哈密市和哈密地区中级法院、地区检察院工作。工作以来,在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的激励下,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当检察长还是法院院长、高级法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

谈及自己从知青到工人再到检察官、法官的角色转换,阿布列林感慨是焦裕禄精神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不论工作怎么变化,职务怎么变化,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想法和行动一直没有变。”

“我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民、回到城里当工人、还是后来当检察官、法官,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阿布列林深情地说。

2013年春节,阿布列林的女儿阿孜古丽补发了1万多元的工资,想陪父母到兰考走一走,了却父亲多年心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忙碌起来:挑选花帽、披肩,买哈密大枣、葡萄干,准备送给焦裕禄的家人。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阿布列林母亲病情加重,一家人兰考之行的愿望没能实现。

2014年2月27日,已经从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的阿布列林从《哈密日报》上看到,哈密地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举办“焦裕禄精神报告会”,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来哈密作报告。

看到这个消息后,阿布列林十分激动,立刻找到哈密地委领导,表达了想见焦守云同志的急切心情:“我要亲手把一张珍藏了46年的照片送给焦裕禄书记的家人。”

当年6月份,阿布列林随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赴河南,把珍藏46年的那张老照片交给焦家姐弟。

焦裕禄墓碑前,63岁的阿布列林眼含泪花,用维吾尔语唱起《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歌声久久回荡,“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2010年,阿布列林退休后,成为焦裕禄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他要求自己的女儿要立足岗位学习焦裕禄精神,做一名红红的共产党员,更向各族干部群众宣扬焦裕禄精神。今年9月7日,因颈椎顽疾做手术还未痊愈的阿布列林,来到哈密市中南路社区服务站“家庭党校”,为离退休党员讲党课,此次党课主题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不久前,阿布列林还走进校园,为哈密市一中转赠了焦裕禄铜像,为哈密市二中“焦裕禄书屋”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

哈密市一中是阿布列林的母校,在这里,他与共青团员们一起开展了“学习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团会。

2014年11月,焦裕禄书记的女儿焦守云从河南专程到哈密,把她父亲的铜像赠给阿布列林,阿布列林又把铜像送给母校。他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魏德友,76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

5日,中央电视台官方网站“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评选投票活动正式开启。来自我区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和魏德友夫妇入围候选人。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是哈密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退休干部。在法院工作期间,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

今年 76 岁的魏德友是兵团第九师 161团的一名退休职工。1964 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刘京好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52 年来夫妇两人义务巡边近20万公里,被誉为边境线上“活地图”。

1964年起,魏德友和妻子坚守在新疆毗邻边境线的一片无人区,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接着一茬,就连世世代代住在草原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却选择留下来,独自生活在空旷的草原深处。他和妻子刘京好的家被驻地边防派出所官兵称为“一座不换防的夫妻哨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感动中国

全文共 663 字

+ 加入清单

2008年5月12日中午14点28分,一场达里氏8·0级的大地震在汶川震开,破坏力度达11级,在短短几天内,四川、陕西、甘肃、重庆等几个省份遭到地震不同程度的破坏,震坏了大半个中国,也震伤了我们中国人的心。

在这次突如其来的地震中,我心酸,家园被毁,有的人失去了孩子、丈夫,有的孩子成了孤儿,生死离别的场面,许许多多的人被无情的楼房压死的场面,都让我们涌出泪水;我敬佩,敬佩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退伍突击队队员、志愿者、教师、医生。他们一直坚守岗位,和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抢救受难群众,只要还有一丝希望,抢救行动永远都不会停止,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我感动,来自全国人民献出的爱,有的义演、募捐、献血,有些地方也派出医疗队,国家也派出抢险队,提供粮食、医疗药品等物资,在这一刻,民、兵、官的心紧紧相连;我感叹,面对自然灾害,人类的生命显得如此脆弱、渺小,但是,我们也可以选择坚强、选择反抗,那些被埋在废墟中的受难者一直等到救援人到来的那一刻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切一切的救援活动、捐助活动都充分地体现我们中华儿女强大的凝聚力。

自然灾害是很难避免的,可是,只要我们有坚强的毅力,同样可以战胜困难,书写更多的美丽,创造更多的不平凡。家园被毁了,我们可以重来,因为在我们的身后,有许许多多的同胞在支持着,失去的亲人,也应该认识到生命的可贵,擦干眼泪,不能一直沉沦在痛苦中,学会乐观,重新振作起来,把我们失去的家重新建立起来,这是对死去的同胞最好的承诺,要坚信,或活着就是希望,国家的光明前景还需我们去关注、去开创,美好的未来在等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4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他,日夜潜心于科学研究,

废寝忘食;

他,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

书写量子通信的科学新篇章;

他,悉心于自己的学生后辈,

培养可造之才;

他,

为国锻造通信领域的超级科技。

他就是东阳人,潘建伟。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2024年度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中华,5000年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英雄辈出的历史,前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铁血男儿,精忠报国;邓世昌舍身为国,气壮山河。今有隐姓埋名三十载,默默奉献,“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不畏艰难,呕心沥血,从事杂交水稻半个世纪研究的袁隆平;始终奋战在前线,抗击非典、新冠肺炎,保卫人民的医者钟南山……

在漫长的中华历史长河中,他们描绘了一幅幅灿烂的人生画卷,书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奋斗之歌,树立了一座座载入史册的精神丰碑,护佑着大地苍生,指引着亿万国人砥砺前行,共建美好。

2月17日晚,《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央视新闻客户端播出。他们是平凡的人,却写就了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他们是中华优良品德的践行者和传递者,他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英雄,他们值得我们起立致敬、铭记于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观看了期待以久的年度人物颁奖活动,共有11人获奖,其中有老人有年轻人,也有中年人,我怀惴激动的心情打开了电视。

第一位获奖者叫黄旭华,三十多年来,黄旭华没回过几次家,家里人都埋怨他。但他不能公开自己的身份,因为他的工作是保密的。后来,人们亲切的称他为“核潜艇之父”。他那时心里肯定很纠结也很无奈。

最让我感动的是91岁的老人刘盛兰,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一刻开始,73岁的他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资捐了出去,有时候,他竟然同时损助了50多名学生。每天清早,他简单的吃了点东西就出去捡废品。这么多年,他唯一珍藏的就是一个蓝布袋,里面装满了给学生的汇款单和学生的回信……老人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即使住进了医院,还不忘给同学们汇款,怕他们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还有一对父子,35年如一日,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一开始,乡亲们都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对于这些嘲笑,沈克泉并没有气馁,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了吃油难的问题。后来,沈克泉叫来了儿子沈昌建带着买车钱与他一起改良油菜品种。沈克泉去世前说他最不放心就是新的油菜。经过父子俩35年的努力,培育出的油菜品种都获得了认可。父子俩的心灵就像油菜花一样美丽。

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好人我没发现,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882 字

+ 加入清单

短短的2小时,我的心在颤抖,眼泪不停地往下流,我不知道这样的2小时能在我心中持续多久。会不会一夜之后,挥别泪水,再提起她们的名字,已为陌生。我想,我应该买几盆马兰,带在身边,给我提醒,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有值得让我相信的东西。激动地看过《感动中国颁奖礼》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纵死终令汗竹香的林俊德,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何处春江无月明的何玥,悲莫悲兮生别离的高秉涵,爝火燃回春浩浩的高淑珍,动人以行不以言的陈家顺,冰雪为容玉作胎的张丽莉,能受天磨为铁汉的李文波、清香传得天心在的周月华、艾起,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罗阳,他们的这些行为符合了我们共同的价值标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它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在震撼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无法言喻的那份感动。

岁月无痕,当我们蓦然回首,翻阅着自己的心灵,总有一段段记忆在你的生命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每当我们想起它时,心里总涌动着一丝久违的冲动,这便是感动。

从不会有人刻意得去寻找感动,因为它是一种朴素的真实,一种心灵的震颤。父母牵挂的目光,一天一天憔悴的背影是一生一世的感动,

一条祝福的短信是给飘落在远方的你的慰籍, 不经意间的一声招呼,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点缘分……便是一种感动,久了,便是深刻,

甚至是一生的刻骨铭心。这些温馨的记忆,当我们孤单寂寞时会不自觉的涌出,备感温馨,

所以,每每捧着一张偶然翻出的旧照片,不要惊诧自己为何泪流满面,也许那模糊的身影是你曾经的牵挂。

所以,梦里飘来一片红叶,不要惊诧于它的无端,或许它是你一段尘缘的珍藏。

所以,临窗偶读一篇精致的小品,不要惊诧于自己为何指尖微颤,也许那一段哲理演绎的正是你走过的沧桑。

而感动也需要懂得体验与回味,在别人给你爱的同时,你是否也想过付出?

其实我想,别人,感动着中国。也许我们身为学生,无力是做一些感天动地的事情,但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心努力为别人做些什么,为集体做些什么,为家庭做些什么,那我们也会成为一个感动中国的人。

哲人说,只要慧心独具,即使随处拈花微笑,也能感受也一份爱意!这何尝不是呢?

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些融入年轮的人,我们在他们身上感受到了从容,彷徨的时候,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坚定,怀疑的时候,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叫相信。_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盛典将于今晚(_年2月17日)20:00在CCTV-1综合频道播出,2月19日央视新闻频道21点30分重播。从2002到_,感动中国走过17个年头。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人们对善的向往不变,对美好的渴望不变。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礼观后感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来,细读各网站、公众号上有关叶连平的文字,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省优秀教师、当涂县江心初级中学老师陈宏亮说,为这样一位耄耋老人不顾九旬高龄,仍然坚持无偿家教、无私捐学的责任担当和矢志不移、不忘初心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这束微弱但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照亮了乡村教育的前路和方向,更树起了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榜样和丰碑。

陈宏亮认为,和全国道德模范叶连平老师相比,还有许多地方没有做到,还有许多地方能够做到。有人说,教育即“成长”,教育是慢的艺术。任周遭环境再喧嚣,教师的心必须是宁静而恬淡的。叶连平老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在宁静中寻找力量,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职业使命和毕生追求。只有教书育人者把心灵归于宁静,并坚守这份宁静,方能寻找到教育的美好和本真。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宁静而恬淡的心境。

敬业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是拼搏进取的动力。叶连平老师退而不休,心系教育,将育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体现出来的正是尽职尽责的职业操守。而在这一份尽职尽责之中,他也收获属于他、属于孩子们、属于教育的快乐。辛勤、专注、坚守,这就是敬业的本质,也是教育工作者快乐的源泉。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敬业和乐业的精神。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就是叶连平,作为一名老党员,扎根基层,为农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几十载的真实写照。学习叶连平,就要学习他无私和奉献的情怀。

陈宏亮表示,正是无数个叶连平这样的优秀人民教师,他们将一生心血奉献给乡村教育,把整个身心都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的祖国才由当年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如今迈向强起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崭新起点,将在乡村教育的三尺讲台上,心无旁骛,不改初心,逐梦前行,努力当好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好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