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民风民俗的优秀作文【热门20篇】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6984

作文

618

民风民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花,是个五十六个民族围成一朵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不一样的节日风俗而提到节日风俗,我首先会想到,这北京风俗相信大家已经了,但真识过的估计也不多,那就让我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民俗

内城外寺院都举办,是大型的集市。大清早,庙门外小摊便吆喝起来,一条街被挤得水泄不通,满怀的好心情,漫步走进庙门,首先映入的便是此年的生肖物,绒毛的、瓷的、玉的,使人眼花缭乱。的玩意儿排放在上,整齐有序,很是吸人眼球。

参观完精致的,便来到食品一条街准备,这里四处飘香,十里之外也能闻着香味赶来。食品街的都是小吃,聚集了八方美味,光是看看,都已经口水三尺玩累了,就到这里来,品味各色佳肴,定是舒服!听闻北京集市的味美、肉肥,我也激动的心情,找了几家老手,一连要了十几串,坐在小椅上边吃边看看繁市,好不快活,真好吃,一连的下肚,都还不过瘾,谁叫北京的小吃色香呢?

吃饱喝足,随我往前继续观赏,一路小跑,便来到儿童天地,这里有小孩玩耍的各种有奖游戏,也有新年才推出的稀有玩具,“气枪”、“绵羊拉车”、“”,五花八门,各具特色游戏有的刺激,有的有趣,无不让人张睁大眼睛,,其乐无穷,我虽然没玩(感觉忒幼稚!)但这些活动却让无数的小孩子。

玩够了,告别游乐场,随我一同去听“”,用心去感受文化的真谛。不早早赶到演出戏场,那还真是难以看到台上演员的表演,剧场是十里八层被文艺爱好者围得水泄不通。这儿的节目丰富多彩,层出不穷,有京剧、、相声、小品、等,一个连一个,让台下的观众过足了瘾,熟悉的哼上两曲,不懂的,也用手在空中上下比划,跟着旋律,摇头晃脑,享受京剧的,小品的欢快。演完一出,拍手声响遍了整个场地,久久回荡在庙会的上空。

我东蹦西跳,早已,却也乐在其中,虽然没有鞭炮的喜庆,但也不失节日的气氛,反而增添了无穷的乐趣,老庙会,新庙会,大聚会,它有它的独特,它有它的热闹。祖国孕育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风五十六枝花,各色千秋,可的风情,却让我为之一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描写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3102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夏日,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民风民俗作文,欢迎阅读。 描写民风民俗作文一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描写民风民俗作文二

北方过年的时候,大家都会去逛庙会,今年,我来到了南方过年,这里的人每缝过年,家家户户都会去逛花街。

听说广州花街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这几年,花街分别在8个市属区举行,形成了花街总长几十里、几百万人在一起逛花街的壮观景象。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地人,舍弃与家人一起团圆的机会,从各地赶来,特地来目睹广州花街的气势。

今年的除夕前夜,我们也来到越秀花街来沾沾喜气。看来传闻是真的,还没走到花街入口,只见花街里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来来往往的游人手上大多拿着桃花、水仙、小柑橘树、兰花。我问爸爸:“为什么游人买的都是这些花呢?”“这是人们为了寓意大吉大利、大展宏图!”爸爸摸着我的头说。

我们来到了花街的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粉红动人的桃花,有千姿百态的菊花、有暗香浮动的水仙、有艳压群芳的郁金香、有红色美玉之称的玫瑰……你看,那一朵朵百合绽放出一个个笑脸,像在夜风中向你问好;一枝独秀的大花惠兰傲立在花海中,像是高傲的公主;天真无瑕的马蹄莲迎着微风翩翩起舞;蓝紫色的兰花如同一只只花蝴蝶在微风吹拂下向我们飞来。实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金黄色的葫芦吸引住了。我问爸爸:“这是什么花?长得这么古怪?”爸爸说:“这是金葫芦,人们叫它“五代同堂”,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长寿。”哦,原来每种植物人们都给它蕴寓了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花街上不光只卖花,还有各种卖小工艺品的档口,我自己买了一个迷你五彩小风车,爸爸给我买了一个陶笛,我一直吵着要买一个肉肉小植物,爸妈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给我买了一盆内内小植物。这次逛花街我们真是满载而归。

耳边听着喜庆的新年歌声,鼻子闻着醉人的花香,眼睛看着千姿百态的花草、工艺品,我不由得唱起妈妈教我的广州童谣《行花街》。“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满街排,朵朵红花鲜,朵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晒……” 描写民风民俗作文三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有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肯定都有它独特的风俗习惯。在我美丽的家乡上海,就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元宵节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

在我的家乡,总是特别重视元宵节。在正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都吃元宵。因为元宵的形状是圆形,圆就意味着团团圆圆,它能够祈福家人团聚,每天都能幸福圆满。

吃完元宵,接下来就是元宵节的高潮部分。要表演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耍龙灯等元宵节特有的节目。在表演时,每一个观众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都被表演所吸引了。

说起元宵节,最负盛名的便是观花灯、猜灯谜了。在元宵节那天晚上,每天街上都张灯结彩,处处显示出元宵节特有的气氛。就像《东京梦华录》中说的那样: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热闹的气氛足以形成一条河流,让所有看到的人们都跟他们一起欢呼起来。

正月十五之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观月。正如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中提到:“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边欣赏着天空中美丽的月亮,一边看着人们欢庆元宵佳节的样子,此时还有谁能坐得住呢?赶紧出来和人们一起庆祝象征美满的元宵佳节。

啊!这是一派多么祥和、热闹的景象啊!这就是我家乡最独一无二的习俗。是不是也令你十分神往呢?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独有的习俗! 描写民风民俗作文四

逛花街,是广州市民过年的传统习俗。今年大年三十,我们吃完了团圆饭后,一家三口来到了越秀区的西湖路花市逛花街,体验一下热闹的过年气氛。

走进花市,通往花市的大牌坊已经让人眼前一亮!两边牌坊有一对对联。顶上横写着”越秀西湖花市”几个醒目的大字,上面还挂着很多大红灯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光芒透过灯笼罩着灯笼的红纱,射出昏暗的红色灯光,射到了地面上,成了不经意间的“投射灯”。 灯笼上面还有几条拱形光柱,光柱里面还有水在不停的流动呢!牌坊前面还有两只大大的幸福兔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呢!

走入牌坊内,人来人往、人声鼎沸的西湖路花市就在我们眼前。我们很快就融入到欢乐的人群中。我们看见路边有许多花档,鲜花鲜艳夺目,美丽极了,那里简直就是花的海洋,各式各样的鲜花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你看,水仙花正含苞欲放;各色菊花仰着灿烂的笑脸;百合花在低头私语;一阵阵芳香味扑鼻而来,吸引了许多顾客来买花,花市除了鲜花外,还有许多盆桔,桃花和工艺品等,多么艳丽;多么魅力四射!周围许多人的手里都举着漂亮的风车。我也不落后呀,也赶快去买了一个大风车,风车的页片五颜六色的,可漂亮了!一阵风吹过,风车开始转动,发出“呼呼”的声音,寓言在新的一年里,它会给我们带来好运气的!

不知不觉已经是一点多钟了,于是我们一家依依不舍地回家了,今夜花市中我所看见的鲜花令我难忘,我真高兴,因为逛花市既让我大开了眼界。我要把买回来的花布置在家里的客厅里,使它生机勃勃,多么有新年的气氛啊!

[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四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风民俗作文250字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我总是很快乐!

除夕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团圆饭,看春节晚会,直到很晚很晚。

正月初一的早上,我老早的起床了,先穿上新上衣,新裤子,连袜子也是新的。

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收压岁钱,每当家人给我压岁钱的时候,我都会有礼貌地对他们说:“新年好!”收到压岁钱,我就会很高兴!

过年吃饺子和平常可不一样,不过年的时候吃饺子不放鞭炮,过年吃饺子的时候,饺子刚下锅,就要到外面噼噼啪啪的放鞭炮,这家响罢那家响,可真是热闹!

家乡的春节真快乐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泉州民风民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泉州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个习俗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泉州习俗》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珍珠项链,供人们观看。《泉州习俗》主要讲泉州的习俗、节日、游艺与工艺等习俗。

除夕在泉州不叫除夕,而叫“年兜”,具体日子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主要习俗。而祭祀祖先是“年兜”的重要节日。

“年兜”中午桌上要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面在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象征团圆美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在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享通、红火)。祭祀祖先就完成了。

吃完团圆饭,男生要“跳火盆”,女生则要收拾桌面,洗刷锅灶碗筷。接着,长辈晚辈压岁钱(有的是春节早上发),亦称“分年”。诸事完毕后还要守岁,俗谓守岁的父母或长辈可以延长益寿,故又称“坐寿”。

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比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等节日,但有的泉州节日我们都遗忘了,如“浴佛节的重要节日。

《泉州习俗》使我了解了我们泉州这里特有的节日,使我明白了许多风俗习惯和工艺名俗,让我更加明白这个美丽的泉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蒙古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我们这美好的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的几个少数民族吧。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浙江春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香港春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2529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新年是我国传统上一个盛大的节日,相信无一个中国人不识。然而,在香港过农历年,在习俗上和气氛上却和传统的截然不同。

近年来,已很少香港人在农历新年时按传统在家里贴春联、年画的了,取而代之的则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贴上“生意兴隆”、“出入平安”等的挥春。虽然如此,但贴挥春的原意和贴春联和年画一样,取其吉利之意,希望来年事事顺利,平平安安。

此外,舞狮、舞龙灯等也会在一些新界乡村、围村中出现,在新年的市区街头上也很难看到的大型的舞狮、舞龙灯的表演了。至于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过自一九八二年开始每年农历年初二的晚上,在维多利亚港上都会举行盛大的烟花表演,这已成为这十多年来迎春的一个节目了。

香港被称为“美食天堂”,春节有关吃的习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会在春节期间吃“团年饭”,一般是在家里设宴,于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饭。而饭后的一大节目,首选相信是逛花市了,农历新年期间,港九多处都设有年宵市场,其中以维多利亚公园的花市最大、最热闹。香港市民习惯于晚饭后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时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欢度佳节。

在香港过农历新年,最开心的莫过于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节拜年时,到处可以听到“讨”利是的欢笑声。“利是”原为“利事”,取大吉大利宽好意头,同时也成为了春节时与亲人不可缺少的习俗。

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早在街巷 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民风民俗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二十九,是拗九节,也称孝顺节。每当这个时候,儿女都要献上拗九粥,表示自己的恩情。

“拗九节”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叫目连的,其母生前悍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粥。”(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我这时便想起父母对我的爱,有些感动,一转眼,12年了,而我如今又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呢,我想,应该好好遵守学生的本分,应该做到儿女的职责,应该让这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起来,至少来说,这也应该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我只想多孝顺他们,多关心他们,让他们开心。

我知道,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注定是要为父母奋斗,他们让我在这个世界上存活,我这么做也并不算什么了!

今天快结束了,我真想在下一个日出之前,给他们送上一碗拗九粥,至少告诉父母,我还是有一颗感恩、孝顺之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坐落在一个沿海地区--美丽的湛江。每当正月初十的`晚上,小广场上都会聚集很多人,他们正在举行的习俗是--请神求平安。

今年寒假,我有幸跟着妈妈回到湛江农村,准备一览这精彩的习俗。

当天晚上七点多,刚吃过晚饭后,小镇上的广播里便传来了一阵鞭炮声。于是,我们急忙奔到广场上,眼前的一幕让我和小伙伴们惊呆了。只见场外站着许多围观的观众;在广场的正前方,站着一大群穿着统一黄色衣服的人,他们手上拿着各种各样的乐器,有的在打鼓,有的在吹唢呐,还有的在敲锣,叮叮当当,演奏成一曲美妙的音乐;再把视线转到广场中央,天啊!广场中间竟然堆放着一根根树刺!每根都有4厘米长,一根根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直径大约有8米长的圆形。我想,如果人躺上去,岂不是会血肉无存?那这个摆设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正当我纳闷之时,一位身穿白色衣服的主持人拿着麦克风走到广场的正前方,叽里呱啦地说着什么。但我却听不懂,因为他是用湛江那独具特色的语言--雷州话来为我们演讲的这时,他把手一扬,指向广场的另一端。原来是家家户户都派一个代表,抬着鞭炮向广场中央缓缓走去。虽然在城市是不允许放鞭炮的,但在农村,它们可是重头戏。

“噼里啪啦!”在鞭炮声的迎接下,人们开始唤神了。他们拿起鞭炮,把它拆散,围在了那一堆刺旁,开始燃放。场外的人立刻躲在一旁,一阵阵络绎不绝的鞭炮声噼里啪啦,震耳欲聋。整个广场立刻被一阵浓浓的烟雾包围着,到处朦朦胧胧,白茫茫一片。但是,人们还在不停地放鞭炮,一阵连着一阵的鞭炮声又响了起来……

不知过了多久,响彻云霄的鞭炮声终于停了下来,开始请神了。只见五六个年轻的小伙子抬着神像用力地摇来晃去,尾随后面的,是一些赤着膀子的大汉在手舞足蹈,嘴里还在念念有词地说着什么。而场外的人都怀着激动的心情,有的老大爷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有的年轻人想用手机把精彩的一刻拍下来,有的奶奶手里拿着一小撮香在拜神,还有一些胆大一点的叔叔,点燃了一些小鞭炮,掷到圆刺里去。

过了一会儿,只听妈妈喊:“来了!”我的视线立刻转移到了广场中央,只见一位大汉赤着膀子,手舞足蹈地挥舞着。他的眼睛大如铜铃,鼻翼张开,嘴巴呼出的仿佛不是气,而是法力。他把手高高地举起来,好像要把天撼动了;脚用力地踏舞着,仿佛要把地震动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躺在了那个堆满刺的圆堆里,滚了一大圈。我倒吸一口凉气,害怕地问妈妈,为什么那个大汉被刺扎到却没有感到疼痛呢?可妈妈却说,他已被神附体了,根本不知道在就在干什么。当那位大汉滚过刺堆后人们便纷纷涌上去,争先恐后地想把那些刺。听说,把刺放在家里,家人就会平平安安,放在牲口舍里,牲口就会长得肥肥壮壮。

家乡的习俗真是有趣又神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菉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菉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

全文共 496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傣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傣族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地区。这里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有大片的热带原始森林。森林里栖息着珍贵的野生动物,大个头的亚洲象和美丽的孔雀,都是这里的“居民”

傣族主要从事种植业。傣族村寨有一幢幢竹楼组成。竹楼多为两层,样式很漂亮,上层住人,下层没有墙,存放杂物或关养家畜。

傣族的重大节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入夏安居节(关门节)、出夏安居节(开门节)

傣族泼水节在农历三月中旬,正值傣历六月,是傣历中一年的开始,所以泼水节就相当于咱们的春节。

泼水节期间,傣族人要到佛寺中向佛祖敬献贡品,青年男女则要穿上漂亮的衣裳,走到街头相互泼水嬉戏。按照傣族风俗,用清水泼洒可以洗去一年的污垢,祝福未来吉祥。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苗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4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接连3天,是贵州省清水江畔苗族的传统节日----姐妹节。姐妹节的最大特色就是要吃姐妹饭。

在贵州苗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清水江畔是苗族姐妹们的世界,在那里住着几十个聪明、勤劳、美丽的姑娘。她们丰衣足食、生活愉快,美中不足的是那里比较偏远,来的人少,所以她们早已成人却都未出嫁成婚。经过商量,她们决定大家准备好饭菜,举行一次聚餐,邀请四邻八寨的苗族小伙子前来与她们一起唱歌跳舞。到了吃姐妹饭的那天,远方的小伙子来了许多。姑娘们殷勤地招待他们,小伙子们也拿出了他们的本事,又是唱歌,又是跳舞,又是吹葫芦笙,还进行斗牛、赛马,真是热闹极了。临别时,姑娘们用自己绣的帕子包上糯米饭,送给喜爱的小伙子。高兴而归的小伙子们,过了几天又来到姑娘们的村寨,说是还帕子,实际上带了许多姑娘们喜欢的小礼物表达谢意。从那以后,他们经常来往,互相了解建立了感情,不久姑娘们都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人……从此吃姐妹饭、过姊妹节的习俗,便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现在它已不仅是妇女们的节日,而且是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别是青年男女的共同节日。节日的前一天,每户苗家的姑娘都要为做姐妹节吃的姐妹饭,上山去采野花和野果。远方来的小伙子陪姑娘们上山,帮助采野花野果,在活动中他们互相有了了解。

姑娘们做姐妹饭,是将采来的野花野果浸出颜色,用来把糯米饭染成红的、黄的,蒸熟后,糯米饭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既好看又香软可口。过节那天,家家都吃姐妹饭。姑娘们的心意也都藏在了这姐妹饭里。:姑娘们用手帕或篮子装好姐妹饭,送给两天来陪伴她的小伙子。小伙子打开饭包,如果姐妹饭上放着一对红筷,表示姑娘喜欢他,愿意与他交朋友;如果只有一支筷子,是姑娘婉转地暗示小伙子,不要再单相思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辣椒、葱、蒜,则表明姑娘不喜欢他,知趣的小伙子就该转移目标了;如果姐妹饭上放着树叶和松针,那是告诉小伙子至少还有希望,小伙子应该买些绸缎或丝线送给姑娘,加强联系和了解。

吃过姐妹饭,姑娘们穿着节日盛装和小伙子们一起看斗牛、斗雀,唱歌跳舞,吹芦笙、敲木鼓。暮色降临后,江边草地、沙滩、树林,到处都是青年人的天下。他们相聚唱歌谈情,一支支婉转动人的情歌悠然飘出,一颗颗充满爱情的心悄然传送,人们尽情地欢乐,往往通宵达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传统文化有刺绣,观灯,武术和剪纸。

其中传统节日中的第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从这天起,人们便开始忙碌起来了,热闹起来了,年味也越来越浓了。大街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到了大年三十,人们贴着春联,门神,对联,还在门上把福字倒着贴,表示福到的意思。出门在外的人都回来了,晚上除夕夜家人们聚在一起,高兴的吃团圆饭,边吃边看新年晚会,当然饭桌上不可缺少的是饺子。大家在一起还要熬夜,叫守岁。当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时,人们兴高采烈,欢天喜地的放烟花,迎接新年的到来。空中燃放的烟花像是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把漆黑的夜晚点亮的像晴天一样,希望他把我们的愿望实现。

第二天大年初一,人们互相拜年,小朋友们最喜欢压岁钱。初二走亲访友,正月十五吃汤圆,预示着春节即将过完。

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还有很多很多,它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民俗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们村的民风民俗却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说说我们家乡最大的节日,春节的风俗。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们家乡的民风民俗除了体现在节日的气氛里,最大的体现还是在我们家乡人的热情好客。

[关于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的民俗民风作文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民俗民风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余杭我爱我的家乡,因为那里是我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有我童年的快乐。说起家乡的民俗民风啊,那可是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因为每个民俗民风的历史都是十分的长远的。

吃咸茶,是其中的一个民风,特别是在过年的时候喝上一杯心里喝得暖暖的,这喝咸茶其实是一种独特的喝茶方式,只有在余杭本地才能喝到,颇有情趣,这喝咸茶已经流传了很久了至今还广为流传着,这咸茶是以少量的茶叶配上多种材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随意的搭配但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橙子皮、烘青豆、野芝麻,用水冲泡,透过玻璃杯可以看见杯中的茶叶在翻滚释放出自己的香味,这么多材料在杯底构成了一幅画似乎呈现的就是这余杭的青山绿水,十分的美。

轻闻一下啊!这橘子的浓香、茶叶的清香、芝麻的醇香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一种更加清新完美的香味,令人不愿重重的去闻这香味生怕破坏了这完美的气息,喝上一口茶中带有淡淡的咸味,为什么叫做吃咸茶呢?这也是有原因的,其实这杯底的材料也可以吃,可是这杯底的材料这么吃呢,可用手堵住杯口,另一只手轻拍杯底,这材料就出来了,可以吃,真可谓是闻之清香,食之可口啊,待客时主人家必须捧出这清香的咸茶,这是待客之礼。

喝上一杯茶边喝茶边拉家常,谈笑风生,有的会唱山歌,一唱众和,哼哼小曲。直到吃完这茶中的材料,大家才会起身离开。你们是不是也想来尝尝这咸茶呢?不喝不知道,一喝忘不了。欢迎你来我的家乡—余杭,来品尝这美味的咸茶。

[关于民风民俗的350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特有的民风民俗,我在中国地图上选定了一个我不大熟悉,不大了解的地方——山西。山西与北京是近邻,在我们湖南省北部。

我在网上查找了一系列有关山西的民风民俗,有趣的是,山西也有与我们相同的一些民俗习惯,例如:成婚时,双方家门前都必须贴双喜(囍),意味着双喜临门;大年初一忌扫地,且不能从里往外扫;吃饭时不能敲碗碟,这是乞丐的行为;山西民俗不光与我们的民俗有相同之处,不同的是:男女结婚要吃岁数饺子,通常要吃岁数+2个饺子,男女竞赛,谁先吃完就意味着以后谁管家,呵呵!

山西通常以面食为主,很少有荤菜,即使有荤菜,也少不了面食的搭配,什么古交油面儿、阳曲折饼,听着名字都让人垂涎三尺,虽然我不太爱吃面食,但这些食物还是吸引了我,真是抵挡不住吃的诱惑啊!不仅是吃,晋戏、等民间工艺和戏剧也在山西广为流传。

在网络上,有网友说山西省并不受到国家的重视,外地人也不看好山西人,嫌长相太丑,但我认为,不管是什么人,来自哪儿,都不应该以貌取人。后来,我发现山西也有考上985,211等重点大学的人,谁又能不佩服呢?

通过这次收集山西的民风民俗资料,我明白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深刻含义。我也希望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传统文化能永远的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有关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鞭炮声响起,迎来了我盼望已久的春节。早上,吃完饭,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拜访亲戚,我迫不及待地拿出新衣服要穿时,妈妈看见了衣服上的商标还在,于是拿来剪刀正要剪时,我连忙叫住:“妈妈,过年时不能用剪刀,免得惹来口舌之争。”妈妈恍然大悟,马上放下剪刀,用手扯下了商标。

晚上,妈妈请大伯、叔叔两家人来我家吃饭,晚餐可丰盛啦,鸡、鸭、鱼、肉等摆满了餐桌,饭后,垃圾桶的垃圾已堆成了小山,妈妈叫我帮助把垃圾倒了,我摇了摇头,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长大了一岁,你倒是变懒了。”我连忙解释道:“妈妈,过年时,不能倒垃圾,以免把财运倒了。”叔叔、大伯们大笑起来,说我的年纪虽小,学问却很多。妈妈也禁不住笑道:“她呀,知道的比我还多。”我听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过年的习俗还不止这些,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怕把财运扫走;不倒水,以免把财运倒了。可真是有趣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风民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