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目送这篇文章的读后感(经典19篇)

浏览

2420

作文

50

《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闲来无事,随手翻开台湾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深深地被文中:“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而是承受他们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最后才渐渐明白,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样,爱我如生命。”所感染。特别当自己也开始孕育新生命,情绪随着新生命的起起伏伏而跌跌荡荡,更能体会父母那化不开的深沉的爱。

龙应台在《目送》七十三篇散文里,写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一向“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龙应台笔锋一转,忽然“俯首甘为孺子牛”,成就了这本堪比《背影》般动人心弦的温情《目送》。书里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琐事,却处处闪耀着爱的光辉。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也是《目送》一文。初读这篇散文,让人仿佛又见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父亲拖着臃肿的身子,费着劲翻栏杆为即将远行的儿子买橘子,同以人间亲情为切入点.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目送》中的龙应台,作为母亲送儿子去上学,“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直到“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那时的儿子一边往前走,一边不断地回头;而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已是“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而她心头的落寞,也跟另一个背影有关。记得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的大学报到,直到他的小货车不见了,她还站在那里,怅然若失。数十载后,她目送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一次的离开。由于父亲是随国民党撤退来台,所以在台湾,除了兄弟姐妹,她并无多少亲人。父亲的离世是她第一次直面亲人的离开,她也渐渐理解了生命中目送的含义。

她最后一次目送完父亲,目送长大远行的儿子,有太多的无奈和失落,却必须放手。正如书中所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书名“目送”,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其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看这本书的时候,泪忍不住从眼睛里流下来。龙应台的文字不仅优美,还富有情操,如晨光中的那一抹微云,夕阳下的露珠;是火红的朝霞,黑暗中的烛光,冷照山壁。

这是一本生命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她写了自己的孩子从一直围着她团团转,到与她疏远,直到只能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她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母子父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听了杜鹃那仿佛哭得一嘴湿淋淋的鲜血似的啼声,让这个心思细腻的女人从心里体会出了那份孤寂、凄凉。她写出了人生百态,也写出了世态苦痛。

从《雨儿》和《胭脂》中我读出了她对母亲的爱,从《寒色》和《回家》中读出了她对一个完整的家的渴望与追求;从《忧郁》中我读出了她对这孤寂的体会与对杜鹃的怜惜。

印象最深,也是哭得最深的是她回答家是什么的那一段,她自认为对“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早有体会的人,却被这种小学作文题目给难住了,突然支支吾吾,不知所云。

家,是儿女在的地方,是父母亲都在的地方,是一个温暖而又安心的世界。那,才是家。这是她的回答,可是这种世界对于我们家这种单亲家庭来说,我可能是感受不到了。

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276 字

+ 加入清单

喜欢龙应台,喜欢她简单的文字,喜欢她平实随意的文字流露出来的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对,就是这样的‘feel’,”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有抒发出来的感情。从《野火集》的桀骜犀利,到《孩子你慢慢来》的慈爱温柔,到《亲爱的安德烈》的小心翼翼,再到如今的《目送》,越发丰润豁达,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你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压抑许久的情感是否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大学到现在工作,离家已有十载,离家远了,自己年龄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上学的时候,每年寒暑假回家,刚到家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力范围内,那目光必是紧紧追随的,笑着看我吃饭,边说“慢点吃,还有呢”;笑着听我聊校园的趣事,偶尔插一句“是吗?”,常常会被看得不自在,心想“这是肿麽了,不就是半年没回来吗?”;每次开学的前一周,父母必是睡不好的,又一次的“目光紧紧追随”,心想“至于吗?半年后不就回来了吗?”那时的我,就像一只小小鸟,只想越飞越高,挣脱那温暖的怀抱!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因为工作在外地,回家的次数很少,每次都是急匆匆,惹得妈妈总是念叨“真是忙啊?就不能多呆几天?”,满眼关切、恳求。因为要赶火车,每次离家总是清早,爸妈一早起床,把我送到车站,之前很少回头望过。直到有一次,有一个考回家里的机会,但经过努力还是错过了,父母又一次送我,车子已经开动,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回头望去,父母一直站在那里“目送”,看着他们微驼的身影,泪水再也控制不住。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渐行渐远,常回家看看。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曾经的“小毛桃”一天天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她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你说你的眼里只有我,我说我的眼里还有那“广阔的天空”,一次次生命的轮回,为了不留遗憾,这父女母子间的情缘啊,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关于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659 字

+ 加入清单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

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摘自《目送》

对于父母,总是觉得那是自己坚强的后盾,是自己的避风港,从未想着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因为初中就开始住校,所以对于家的眷恋也逐渐减少。毕业后,最终也是选择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过着一年回家两三次的生活。对于这样的生活自己并没有觉得不好,甚至是觉得充满了自由。与家人的联系更多的是电话,可是就是电话联系也是老妈打电话居多。每次与老妈打电话,总觉得老妈很罗嗦,大大小小的琐碎事都要一一报告,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或许能静下心听。可是,对此,老妈却乐此不疲。有时候,老妈打电话过来也会哭诉一番,大约是工作的不顺心或者其他一些不开心的事。又或者,老妈打电话过来就一些事情慎重的问我的意见甚至有时希望我能做决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来我们的位置已经“互换”了。

小的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吃饭,我总是饭桌上最后一个吃完的,因为总是在饭桌上不停的说着学校发生的事情,全家只有老妈一个人有耐心听我讲完。遇到委屈也是一样边哭边倾诉。现在的老妈所扮演的角色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原来父母也不是一直很强大的,他们也有老去的一天,也有需要向我们倾诉的时候,也有需要依赖我们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这样的转换,做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可是,我希望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全文共 1717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地,我合上了这本封面犹如绿色水粉肆意泼墨的水彩画的书。心中留下的,却是一份沉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一个三代人的故事。

那是在伦敦,她拿着伞在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等待着红色巴士上的儿子。儿子拒绝了他的伞,任凭雨丝打湿头发。她惊奇于康河里飘着的白衬衫一般的东西竟是一只天鹅时,儿子淡淡的说:“小孩。”当她指着三一学院的苹果树时,儿子叫他不要用手指,好丢人。当她惊奇于反对津巴布韦独裁的牌子时,儿子说:“你不知道啊。”并加以了讲解。那是在为儿子做的晚饭上,儿子教她做一道菜,儿子演示完毕,她说:“好,我以后做给你吃。”儿子却说:“你还不明白吗,我不是要你做给我吃,我是要你做给自己吃。”孩子们长大了,独立了。唯有她,心中记得的,仍是那圆润微胖的可爱脸颊,清晰见底的欢愉的眼睛。孩子们如今高挺的背影告诉她,不要追。剩下的,是幼稚的,无知的,不会照料自己的她。

1964年,她12岁,那是个有座右铭的年代,那是个对未来充满着光明的憧憬的年代。56岁的同学会,告别了清纯的童年,灿烂的青春的一些人,中年人,他们经历过了生活的起伏成败,有的人辉煌的走下去,更多人默默地走下去,还有人不再走下去。生活是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兄弟,她为他们眼神中不经意流露出的风霜感到心疼,想必他们也曾为她的流离觉得不舍。他们不会彼此互诉衷肠,他们各有各的家庭,各有各的路。只是,他们记得,记得你的乳名,记得曾经美好的共同的岁月。同龄人沧桑的背影告诉他,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还记得,母亲那样爱美。她去屏东看母亲,离前24小时她就要开始做工作。“我要走了,要上班。”母亲是以一种被打败的小学生的神情望着我的,她两手交握,放在腿上,听话的坐着。我给她涂指甲油,像给僵尸涂腮红,我为她涂口红,抹胭脂,我们听着周璇的老歌,曾几何时,母亲是一个那样耽溺于美的女人。化好妆后,我说:“我要走了哦,要上班,但马上会回来看你的。”从广州到衡阳,五百里路,是1949年父母颠沛南下的路。在这穿越五百里的火车上,母亲抗拒地抱着被子,不肯睡觉。母亲不住的说:“带我回家”,明明在回家的路上,眼前明明是儿女,母亲却认不出了,母亲只是要求,回家。那个家,是一段时光,过去的时光。母亲苍老的背影告诉她:不必追。

龙应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着时间的前行。她的文字就像清凉的涓涓细流流过心上,带给人淡淡的感动与忧伤。

我原以为亲人在这世间是永不变更的。但很奇怪,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幼的晚辈像是变做了“大人”,而曾一手将这些“大人”养大的人们,却退成了孩子。设想三十年后,人到中年,孩子大了,不再依赖你了,他们展翅飞去,独留你一人。孩子会把你当作无知的“孩子”,会认为你麻烦可笑。父母已然老去,他们会变得迟钝退化,变得像孩子般需要细心照料,甚至忘记了你是谁。兄弟姐妹们各在各的道路上怀着沧桑低头前行。亲人们都仍在那里,但你不确定他们是否真的在那里。每个人的世界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时间似乎是颠倒了过来。孩子们独立的世界,父母的留在过去的世界,而你自己的世界,流离,迷茫。这是个多么奇妙的循环啊!你只能注视着亲人们一点点变化,发现自己,正在远离他们的世界。于是,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目送着他们渐行渐远的背影。

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总喜欢依偎着父母,我享受把我的小手放入他们厚重或是细腻的大手里,这总让我觉得踏实幸福。不知从何时起,我不再去拉父母的手了,大衣上的兜成了我的手的安放处。不知何时起,我为父母在同学面前叫我的小名感到脸红。

而妈妈呢,她看着姥姥,姥爷生命渐渐枯萎,逝去。她与兄弟很少联系,只是在节日时问候一句。

时间是会前进的,我们在属于自己的路上独自前行。与身边的人的路只是存在一些交集。而处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上,我想,我们能做的,应该是珍惜现在,珍惜身边的人,然后不留遗憾地目送,放手。

更多热门文章分享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目送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以前很少认认真真地读完过一本散文集。但这本书,竟然会让我为了其中的字字句句而感叹、思考,甚至于感动到视野朦胧。 这便是龙应台的《目送》。

“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无疑成为了对《目送》最精辟的评价之一。无奈的愁绪贯穿全书,却未尝失去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过去的不舍与深情追忆,渐渐变为对漫漫人生“生死大问”的深刻思考,目送着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着眼前的现实,悲哀、深邃而美丽。

龙应台的文字温暖细腻,富有亲和力,字里行间中充满着怡然情趣与幽默自嘲。我第一次这样深刻地感受到所谓的“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是生活中极不起眼的一个词语,一声鸟鸣,一只百足虫,便造就了一篇篇毫不矫揉的、随感而发的散文,充满着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崭新认知以及深刻的哲理。

父亲的辞世,母亲的衰老痴呆,与亲友的离别,与儿子之间的隔阂……对于这些生命中必须经历的、正在经历的、将要经历的不忍与不幸,对于这些不断地目送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背影渐行渐远的所谓“缘分”,人们大彻大悟之时,是否总是“为时已晚”?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也许你正“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何必要强压住内心的情感,定身站在那里看着“他”逐渐消失呢?就算真的不必追或说真的追不上,为何不重新审视自己追的方式甚至是追的人呢?

也许你正要在小路转弯的那一端,为何不回头再看一眼伫立在小路另一端迟迟不走的人,再说一句表达珍重情义的话呢?

你无法逃避生活中的不忍与不幸,你只能选择被动忍受和主动直面。如果我们时刻珍惜彼此相遇相聚的缘分,珍惜眼前人、眼前事,就不会在离别和失去时倍感不舍、忧伤、惭愧,就不会在这时才懂得要去珍惜。自是仍然不忍与不幸,却不止是安慰了自己。

《目送》便是在用作者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这样不断地提醒着我:你可以目送过去,但是请不要目送现在;如果你不想目送现在,那么请时刻目送过去中的不忍与不幸,努力改变现实!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龙应台目送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心路成长的过程,有多少人感动了我这颗“易受感染”的心。李白的豪情壮志、文天祥的大义凛然……但令我最难忘的还是那颗乐观、耐心、积极向上的心!

上帝制作出许多健全的孩子后,也许累了,就心不在蔫地制作出了可怜的海伦·凯勒。海伦,一场大病结束了她仅有19个月的光明和声音,她的命运是悲惨的,每天只能生活在黑暗之中。但她从不抱怨上帝的不公,仍乐观地微笑面对生活。在她看来,苦难是最好的试金石,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一种提高自我的东西,当她克服了这些困难之后,竟有别人无法体会的欣喜,是呀,没有含辛茹苦的耕耘,哪能领会到甜入心田的快乐?海伦,你真是个"乐天派"!

你们相信吗?又盲又龙聋海伦竟然考上了哈弗大学!这是多少健全儿童梦寐以求的事情啊!但是在她那闪光的背后,却有着一个艰难的学习过程。

她在剑桥女子学院时,莎莉文老师每天和她在一起,非常辛苦地把老师们讲的内容拼写在她的手上,海伦只能快速读懂它;自习时间,海论就在盲文字典上查生词,以便来读懂那些难懂的课本。这些事情看似容易,但长时间下来,是多么单调、枯燥呀!海伦要学的东西这么多,还有耐心学下去。不像我,作业一多了就不认真写了。想想海伦,看看自己,真是羞愧!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想退缩时,都会翻翻这本书——海伦在黑暗中费尽心血写出来的书,并对自己说:“坚持!海伦都能为理想奋斗了,我们有这么健全的体魄,这么优越的学习条件,又有何理由放弃呢?”

海伦,一个多么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名字。她激励着我,让我在人生的路上一步步向前迈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目送》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龙应台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大人们不可理喻,自己才是对的;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情”只不过是一句用于不同场合的套语,从没有理解过这个词的真正含义;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亲人的爱天经地义,从未想过要回报些什么……

寒假期间,每至黄昏,阳光洒满阳台,手捧一杯青茗,静读名著。《目送》这本书是我读得最虔诚、最走心的。它让我改变了昔日那些不成熟的、无知的对于亲情的认知。

“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头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地回眸,而是选择了将背影留给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烧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黯淡下来。

这难道就是作者所说的那个“父女母子一场”的定义吗?那个被告知不必追的那段小路吗?不,不止这些,还有父女,那个张望父亲背影的女儿……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这句话是这样的简单明了,却带给我深深的思考,作者为了照顾父亲,自己的裙子上沾上了污迹;为了多陪陪自己的父亲,宁可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一奔向机场,赶最晚的飞机……

“昏暗的路灯下,雪还在飞舞着。我呆呆地注视着雪地上那渐行渐远的脚步,这脚印,与其说印在雪地上,倒不如说烙在我的心头。这一行脚印越来越远,脚印的尽头,父亲的背影也愈来愈小……”我曾数次这样目送父亲的背影我的视线却也无数次与父亲的回眸碰撞,我能清晰地年到父亲眼中的热泪,坚强的父亲只有在这时候会展现最脆弱的一面。也许这也就是父母与子女的不同,长大后的我们只懂憬前方,而父母却对亲情无比留恋。

所以,珍惜亲情吧,珍惜那一直跟随着你的目光。被目送时,留下一个回眸吧,让目送的人心中留一份温存。

等到日历的记忆不再清晰,徒留下人的喟叹,若把目送的回眸都装进心里,纵使记忆已泛黄,也依旧笑如春风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目送》读后感900字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是孩子上学九年来最短的一个假期,也是学习任务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亲戚回来,孩子告诉我说:”爸爸,你还有一个作业别忘了,写一篇读后感,要认真地写。”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该静下心来了……

是呀,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书了,早已习惯各种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阅读。静下心来读《目送》,才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从书中仿佛走来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将到来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反复地读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话,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想象得出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和书的故事:《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目送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本奇妙的书。淡淡的文字,平淡的语调,细腻的感受,完全没有华丽的影子,也没什么大悲大喜。但却能让人很认真地读下去,在无形间净化着我们那被尘埃腐蚀的心灵。

这是一次关于亲情的坦言。“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多么朴实的文字,却触动了我内心最脆弱的地方。

仔细想想,好像也真的是这样。年幼时的我们,总是走在最前面的那一个,向着朝阳迈去,而顺着我们的背影一直倒退回去就会发现,在那个最隐蔽的角落里,总有一个或两个人,他们的眼神,从我们出现在这世界上时,就从未离开过。他们或许期待,或许渴望我们的一回眸,一丝观注,但我们一直没给过。即便如此,每一次看他们的眼神时,那里总是带着说不清的深情与期盼。

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们也成为那个望背影的人时,才会真切的体会到父母那份痛楚与沉默。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我们会懊悔,懊悔曾经的无知,但时间不留给我们一点机会,我们想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的感受,可被时间悄声无息地挡住了。时间让我们变了,让我们懂得了一切,也让我们失去了很多。

真的是这样,有些感受只能一个人体会,有些眼泪只能一个人掉,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承担,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真的只能一个人走。明白了这些,才算是真真正正的成长了吧。

这是一个人生命的历程。不管是时间也好,亲情、爱情、友情也好,该经历的会经历,该遗失的会遗失。生命是一条无法回转的轨道,我们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目送》这个光阴岁月的故事是属于别人的,但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在时光消逝中成长度过,我们的皮肤会由光滑到粗糙,我们的背影会由高大到佝偻,我们曾经拥有的也都会一一消失。这看起来是一场永恒的遗憾,但我们却能从这一次次的目送中提炼出最纯净的心灵,最温馨的回忆。

龙应台的文字是我最欣赏的,它如清晨的雨露,清新朝气,如黑暗的火焰,温暖明亮,带给我一种很平静的感觉。在喧嚣吵闹的课间读她的书,我的世界竟也莫名的变得安详了。下面是相关的读后感,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196 字

+ 加入清单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读《目送》有感

是时间教会我们只能目送光阴流逝吗?

是历史告诉我们只能目送历史苍茫吗?

以至于我们只记得目送亲人远去而忘了回望亲情。

在文章里,作者的儿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时间无形的抵挡了母亲的靠近,当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远行企盼他回头时,他只自顾自的离开了。

在我抱怨作者儿子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时,总要出现送别的情景,母亲那不厌其烦的嘱咐声总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车台阶的那一刻。每次都是这样,已经和母亲说再见了,她的话还是会铺天盖地的过来。我越嫌她唠叨她越说不停,我走的越远她说的就越大声,"记得每天都要吃维生素片"这是我每次进校车听到的最后一句话。我有时甚至不懂事的认为母亲的话像‘机关枪’,‘咻咻的扫来’,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从来没有一次回过头,看着她说:“好的,我知道了妈妈。”母亲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样“一直等待着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儿子一样一次也没回头,一次也没有。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也丝毫不敢想象母亲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对你好的,哪怕重复过千遍万遍的,母亲也还会对你说。你以为她不烦吗?她也会烦。原来不单是离别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毕业是另一件事的开始”,生命也是这样,一个终点联系着另一个起点。或许母亲在嘱咐我的同时脑海里会想起外婆对她离开时的嘱咐,如同我身后的背影一样,母亲的身后也有一个背影。

外婆的突然离世,对母亲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母亲强忍着痛楚准备着外婆的葬礼,而父亲带过的一句话让母亲更加自责:“葬礼是给活人看的,人在的时候不多孝顺一点。现在人没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吗?”后来闲聊时,母亲常和我提及:年轻时和我一样,想要什么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后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买,现在你外婆走了,轮到我遇到你这个“小祖宗”。

我想母亲和外婆也是这样的,在母亲成长的过程中。外婆对母亲如同母亲对我一样百般呵护,但也少不了母亲长大后对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亲目送外婆离开。母亲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总自责说晚了些。当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时,千万要记得及时回望,及时回应那束渴望的目光。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便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脚步是无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记回望啊!对自己来说,那是一种学会感恩的发现,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亲翻栏艰辛的背影。不知我们回望,有会发现一个如何艰辛付出的背影。对于父母来说,那一回望。则是内心对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内心不知名的喜悦与安心吧。

如果说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泪珠,那回望就是替他们拭去泪痕的双手;如果说目送是父母心底无声的呜咽,那回望便是使他们释怀的安慰。回望永远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远是亲情的回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目送读后感1200字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做你们的女儿真幸福

耳边拂过清风,微透凉意,轻轻翻开书页,书香迎面,指尖摩挲着页面,在龙应台细腻的文笔中,沉沉地醉去……

这本书,是对时间的无言,是对生命的目送

当一位母亲在家门口目送孩子离去时,必是面带不舍。离去的孩子是否能回头望一眼,看一看那个含辛茹苦把你拉扯大的人?也许某一刻,当你回首,她依旧伫立门口,用充满不舍的目光望着你,目送你离去;也许某一天,当你厌倦了漂泊的生活归来时,她已不在。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她)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爱这本书,也爱这句话,这句话一次又一次地撞击我的心房。当我们追求一个又一个人生梦想时,几时会注意身后饱含深情的目光?几时会发现那目光中的不舍与依恋?也许多年后的一天,在你家门口也会上演一场“目送”。等你的孩子走远蓦然回首,依然可以看见你伫立门口,看着你的目光追寻他(她)远去的背影。那一刻,你是否渴望你的孩子跑过来,告诉你他(她)会记得常回来看看。可他(她)没有,因为他(她)不知道,自己要走的路有多远,你的牵挂又有多长。

“我递过一把为他预备的伞,被他拒绝。‘这么小的雨’,他说。‘会感冒的’,我说。‘不要’,他说。细细的飘雨濡湿了他的头发。”这是龙应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却失神了,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多少次,父母递过伞,我总是固执地不接,哪怕细雨淋湿头发,也弄不明白是出于一个怎么样的心理,只记得当时父母眼中闪过一丝的失望。其实那伞就是父母的爱——充满着暖意与亲情,却被我们无意之间的冷漠,丢弃于角落而不知何时在风中飘散了。想到这里,心像是被揪住。

这时,心中竟莫名地有些惊慌。

龙应台的父亲去世三年了,她仍无法释怀,因为她觉得自己父亲在世时,她一直没尽到为人儿女的责任。我也有些怔神:就在前些日子,我又发现妈妈的头发有一根白发,虽只有一根,却让我心惊不已。多少次,我将它剪了,可它又固执地长出来,在黑发间白得那样显眼,像一根锥子,深深刺痛着我的心。在我父母老时,会不会像龙应台父亲一样,孤身一人,返回故乡,寂寞茫然地度过晚年?想到这,心又一次被狠狠攥住,抽疼抽疼。

每次我们外出学习,有哪个父母没有站在家门口看着自己儿女的背影渐行渐远?有哪个父母不在期待儿女可以回过头看自己一眼?但我们没有回头!任父母头上白发渐多,皱纹渐深。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想起回头,也许当我们想回头时,父母已不在。

不!我不要这样!我不要等父母老去才懂得后悔!我才初中,父母还没有老去,我可以每天给他们一个拥抱,我可以……刹那间,我又找回了心的方向。现在明白还不迟,对吧!我可以对父母说声“我爱您”,我还可以帮父母洗洗脚、做做家务。

龙应台说:“不必追。”可我说我们就得追,大步追,努力追,趁父母尚未老去。

放下书,又一阵清风拂过,是那样的轻柔。妈妈走来,端了一杯牛奶,奶香消散了我心中的寒意。我开颜一笑:现在明白还不迟。不是吗?

最后,我只能诚恳而尊敬地对父母道一声:爸、妈,感谢你们给我无私的爱,让我在你们的爱中绽放精彩!此生,能做你们的女儿真幸福!

花落花开,云卷云舒,但愿时光停驻,让我永远做你们的女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漫天飞舞,在这样的时节,这样的雨天,好像最适合听着音乐读一本好书,于是我和着轻音乐在网上漫步,不经意间又一次看到了龙应台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最初映入我眼帘的时候我觉得它应该与女人无关!

但是当她的作品引领我细细品味时,我才知道她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她的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是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 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失落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让我感同身受。

《目送》 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 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当读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 .... 只一个人听音乐。”我们含辛茹苦养大的孩子对我们是如此的排斥与冷漠!

于是“我慢慢、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这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自己,现在我们总在抱怨孩子粘人,总希望能让自己多一点自由的空间,少一点孩子的纠缠,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想要跟她们亲近都将成为一种奢望了。

我们的现在就是孩子的将来,今天上午我还在跟表妹埋怨老妈太过唠叨,我都三十好几了还管三管四的。 从上学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给了母亲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离家,留给父母的只有背影!当车轮启动我目视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后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离家,母亲都会把我送到车上,帮我找好座位,而我却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妈,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妈妈都会固执的等到车子启动,直到我完全脱离她的视线......

感谢龙应台的这篇散文,是她让我读懂了老人内心的凄凉与无奈!是她让我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应该怎样去对待我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怎样让我们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和书的故事:《目送》读后感

全文共 904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女儿推荐我看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一本书《目送》,至今为止看了五六遍之多,每次看过的感想又都不同,是越看感触越深,越看理解的也越多。

这真的是一部好书,写的那么细腻、真实、感人、有哲理,好像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我们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和反省,到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那就是爱。

我对其中的《目送》一篇感触最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我都能背下这段话了,我和父母、女儿和我之间又何尝不是这样的!

记得我考入省城去上学的时候,母亲不也是目送着我渐行渐远,就如我现在每次目送着女儿一次一次的别离……

我们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再目送着我们的孩子,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头张望,只因为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越来越开始在乎起父母越来越多的皱纹,也更开始担忧起孩子越走越远的脚步。

女儿离开我们,独自在外打拼,做父母的又何尝舍得,只愿女儿将来终能明白,现在的付出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因为做儿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儿女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儿女渐行渐远。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她学会独自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学会与人分享努力过后的豁然开朗和欣然喜悦,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我知道女儿转身离开的时候眼中有不舍,有对前方未知事物的畏惧,但更多的是喜悦憧憬和睥睨一切的自信。既然微笑着迈出了第一步,留给父母一个“不用追”的背影,那就哪怕前方荆棘遍地,哪怕被扎的遍体鳞伤,也绝不回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目送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目送》是一本记录龙应台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

翻开这本《目送》,竟然能让我从头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觉——仿佛一个饱满欲滴的石榴果,轻轻挤一挤,眼泪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抚过了父母、子女的亲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细腻柔软的笔触,写尽了幽微处最动人心弦的那种种感觉。读起来,便连呼吸,也充满了共鸣的激动。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亲一样,困惑而挫败。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的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母亲节》,原本以为会是一个温暖感人的故事,没想到透过安德烈寄来的一封电邮,让人在一篇既凸显了母亲的琐碎,又记录了母亲的无奈的幽默小文中,读到她心底深处那份无从说起的寂寞。

放下书,闭上眼睛,在苦涩的眼泪中,更多的领悟到生与死那一瞬间的界限。无法忍受,却需要面对的是:到底什么才是最宝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目送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寂寥无声的夜晚,我拿出一本书,翻开有些泛黄褶皱的纸张,触摸书上的一字一句,是作者情感的写照,是生活的点滴,更是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当她的作品引领我在缤纷的情感世界细细品味时,我再次融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去。她的文字像涓涓细流般,静静的流淌。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入读者的心灵,朴素的言语中透露出的是身为一个平凡人的她如何去感慨这世间喜怒哀乐,文字平实却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是我第二次读《目送》了,确切的说是第一次认真的读,这是一篇读后让我有些酸楚和落寞的文章,龙应台在文章里的每一种感觉都撕扯着我的心,直叩着我的灵魂。每一句话都值得发人深省,每一个字都值得回味留恋……

《目送》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的心有种难以言喻的痛楚!继续阅读“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的心再一次颤抖,也是在追问未来的自己,或许将来的我会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每每看到这里,我总是隐隐下定决心,坚信自己在长大后可以关心自己的家人,给予他们晚年的温暖。但是,真的只是在长大以后吗?有时,我因为一些小事和家长起冲突,“解释”却迟迟不来。于是将自己锁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又试图从缝隙里找到那些没来得及被我维护的爱。矛盾的我也许和作者的孩子一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的长大,在“幼稚”与“成熟”间还缺失了一个机遇。

“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想,任谁看到这样的文字,都不免在心里发出一个共鸣的震颤,包括我。

就像现在的我,徘徊在对过去的缅怀与回忆,和对未来的期盼与憧憬之间。但我觉得,我会选择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尽管以后的生活里会迎来太多太多挫折与苦难,或是作为一个平凡人过完风平浪静的一生。我都会勇敢去面对,追求最真实的自己,肯定最好的自我。

我从书籍的世界里脱离出来,那鲜明有力的字句还在我的脑海里回荡,熟悉的书籍、笔静静地躺在洁白的书桌上,柔柔灯光散落在四周,待耳机里的一曲罢了,新的希望与黎明一定在不远处显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目送读后感450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合上书时,这句话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间,久久不散。

前几天,我在朋友那借到了一本书,是龙应台的经典著作《目送》,一部很文艺的散文集。我匆匆翻了翻,也许并没有体会到其中的意义,但还是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引用富有哲学的语句,将千回百转的故事置入其中,产生让人潸然泪下的感情色彩,这样的写作手法让我不禁对龙应台产生一种崇拜之情。

看了这本书,我对亲情有了新的认识。那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组词语,里面还包含了真情厚意,那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深沉而又最浓郁的爱。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论你伤心与否,生活总要继续,太阳依旧会伴着云霞缓缓升起。浮云落日,星辰流水,亿年不改。有很多人终究会离你远去,但反之,也有很多人,不管你是忧愁还是欢喜,都会一直陪着你,即使你有可能是一颗绊脚石。能遇见这样的人,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幸运。

梁继璋说,亲人只有一次缘分。无论这辈子彼此会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但愿繁花开满城,记忆犹在意微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目送龙应台读后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是她个人的情感。写她与儿子一起逛街时,儿子不愿跟她牵手过街,儿子大了,有了疏离感;写她母亲得了老人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写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写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写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等等。

龙应台的文笔优美而细腻,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娓娓道来,那些情感也如流水般涌出笔端,跃然纸上。只是让人不禁为之唏嘘的是,父母老后的情形。我甚至觉得在美丽文字的背后,龙应台是不是也想到了她老时的情景?由此,你不得不想到自己。

这个社会是需要关怀老年人的。虽都说老人像孩子,但孩子是生命力的象征,而老,那是英雄迟暮,美人易老时。那是一个成年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时刻,那是垂垂老去等待死亡的时刻。那时,多少预示了人生的悲怆。或者,说的白一点,人,要有个好死!

我非常喜欢《(不)相信》中所写的,假如我笼统的隐晦的表达的话,那就是理想主义堕落为现实主义,而转向实用主义的过程。是理想沿着这一路线演变而归于世俗的过程。龙应台在文末引用了李叔同的话。我想他是尊重这位弘一大师的。我猜测,她应该非常佩服佛家的圆寂。因为这是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从容面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似乎应对那些主动舍弃生命者抱有尊敬之情。正像苏格拉底所说,“踏上死亡之途”与“继续存活”,“孰优孰劣”,“只有神明知道”。

当我们对生老病死充满疑惑时,李叔同在临终前“悲欣交集”四字绝笔及偈语或许告诉了我们他的人生体验。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