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美国之行作文精选【汇总20篇】

浏览

5856

作文

756

游美国迪士尼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欢乐无限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小朋友无比向往的“圣地”。它包含了七个洋溢着趣味与梦幻、探索与喜悦,以及怀旧与经典气息的主题区域。这里从游乐设施、娱乐表演到餐饮购物、赏景休闲,园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神奇的力量——它就是迪士尼。我早就朝思暮想要去那儿畅游一番,终于在这个暑假,终于在今天,梦想成真了!

我们来到迪士尼,首先去了梦想中的未来都市——“明日世界”,一个充满想象力以及冒险性的地方。而这里最引人瞩目的游戏就是“大赛车场”。

“大赛车场”的玩法看似很简单:坐上赛车,方向盘是控制方向的,而脚踏则是启动车辆的。不过,假若你想要灵活操纵赛车还真不是那么容易呢!

我们来到了排队廊,看见别人玩得兴高采烈,心里紧张得“呼呼”直跳,尽管这样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

终于轮到我们玩了,我做了一个深呼吸,平静一下心情,接着坐上了一辆赛车,顺利出发了。我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可还没有开到30秒,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转弯。我毕竟是个新手,还没有掌握转弯的技巧!眼看就到转弯口了,我真是忐忑不安,一时不知所措,干脆一闭眼,一横心,狠狠地打了一下方向盘,没想到居然被我拐过去了!还没来得及舒一口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二个弯即将来临!我暗自咬咬牙,回顾刚才的经验,又小心翼翼地操纵方向盘,嘿,过了!这时我浑身上下满是劲儿,可以越来越娴熟地操纵赛车了!就这样,我闯过了一关又一关,在大赛车上尽情享受:上升,飘飘欲仙;俯冲,心情飞扬;转弯,如临大敌……

接下来,我们又游玩了“飞跃太空山”“旋转杯”等有趣的项目。这些项目个个精彩刺激,让我流连忘返。

不知不觉,已经夜幕降临,期盼已久的焰火表演开始了。人们都停下脚步,仰望天空。先几声“噼啪”响,接着,天空中升起了一朵朵“彩菊”,十分艳丽。然后,迪士尼四周升起了火花,烟花“嗞嗞”地往外蹦。最后,许多烟花一起升起,组成了“米老鼠”头像。众多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焰火照亮了夜幕笼罩下的苍穹,那么壮观、那么耀眼、那么艳丽,也装饰了我美丽的心情。

我爱迪士尼!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国际黄金价格瞬间暴涨

全文共 987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大选国际黄金价格带来哪些影响呢?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进入11月,市场的目光聚焦在了美国大选投票日,经历数月的拉锯战,美国总统大选终于尘埃落定,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拿下关键“战场州”宾夕法尼亚州,最终赢得美国总统大选。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党已控制国会参众两院。

随着两位候选人选情胶着,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纳斯达克指数期货触及熔断,标普500指数期货触及熔断,日经225指数跌幅扩大至5.5%,澳元/日元日内跌幅创2010年来最大单日跌幅。然而,与股市形成鲜明对比,纽约黄金期货却在一路飙涨,刷新近6周新高,最终报1337.2美元/盎司,涨幅4.93%。

与此同时,伴随着特朗普的当选,全球市场风险骤增使得黄金等避险资产受宠。此前,也有许多国际黄金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士看来,黄金目前的震荡走势只是暂时的,不论谁当总统,黄金中长期的走势都将值得期待。对此,网易贵金属首席分析师高思远认为,短期来看,金银价格会因为美国大选结果不同产生剧烈波动。

高思远表示,美国大选剧情跌宕起伏,特朗普当选总统,其政策的不确定性或将成为市场的最大“隐患”,这也触发资产避险情绪有望再次爆发,这样一来,金银价格短期上涨的可能性极大。不过,相较于大选期间的动荡走势,市场专业人士对大选后的黄金走势持乐观态度。

汇丰银行策略分析师詹姆斯·斯蒂尔(James Steel)认为,黄金的上涨因素来自于低利率以及实物金需求的回升。“若唐纳德·特朗普当选,黄金则涨势更劲,”斯蒂尔称。在他看来,特朗普的当选是黄金牛市的决定性因素。黄金价格可能以相对较快的速度在2016年底上涨至1500美元/盎司。

伴随着美国大选尘埃落定,接下来关注的焦点是美联储的加息,由于11月4日公布的非农数据表现不及预期,但仍然没有降低美联储12月加息的预期,美联储洛克哈特甚至透露出12月加息近乎“板上钉钉”。然而,网易贵金属首席分析师高思远表示,目前对美国加息的担忧类似于 2015 年四季度。

对此,中大期货分析师赵晓君表示,从短期来看,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主义继英国退欧公投后再度获胜,市场不确定性再度放大,避险情绪攀升,同时也影响了市场预期强烈的12月加息决议。综上所述,美联储加息周期仍在继续的前提下,黄金短期继续避险推动回升,中期仍然处于较大的宽幅震荡趋势,总体价格重心处于上升趋势。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国之父

全文共 500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1732——1799)享有美国国父之称。1789年,在美国立国后的第一次大选中他以全票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又于1793——1797年连任,但他拒绝蝉联第三次,这就形成了美国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届的惯例。

华盛顿早熟,16岁时,他本可以过悠闲舒适的生活,可是,他却选择了艰苦。他主动要求参加勘探队,到弗吉尼亚的大河谷去进行勘探。白天,他和探险队员们顶着烈日,在河谷、土坡、丛林里穿行测量;晚上,只能在荒野里燃起篝火,裹着爬满臭虫的破毯子露宿。有时整天冒雨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进;有时睡得正香,帐篷却被大风刮翻了。

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19岁华盛顿就当上了少校级的副官长。他潜心地阅读军事著作,虚心学习武器的使用和战术的运筹。

一次,在抗英法的战斗中,刚开始,华盛顿的军队处于劣势,伤亡很大。他的军衣被打穿四个洞,两匹马也先后被杀,他所在省份经济匮乏,军官开不出支,可这些他全然不顾,志愿参战,既没有薪饷,还要自己负担一大笔开支。他乐意干这种既破财还可能丧命的苦差事。最后他的队伍终于打败了敌人,而他本人也赢得人们的爱戴,使他在后来能被推举为抗英独立战争的总司令,成为改变美国历史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经典短篇小说《二十年后》

全文共 1925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年,世事变迁,谁也无法料到你我变化。下面是美国经典短篇小说二十年后》,欢迎阅读。

文:美国小说家欧·亨利(O. Henry,1862年9月11日-1910年6月5日)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行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这是二十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你听了觉得稀奇,是吗?好吧,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二十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

“那餐馆5年前就被拆除了。”警察接上去说。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二十年前的今天晚上,”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们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孩提时候起,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们俩约定:二十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们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这听起来倒挺有意思的。”警察说,“你们分手以后,你就没有收到过你那位朋友的信吗?”

“哦,收到过他的信。有一段时间我们曾相互通信。”那男子 说,“可是一两年之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你知道,西部是个很大的地方。而我呢,又总是不断地东奔西跑。可我相信,吉米只要还活着,就一定会来这儿和我相会的。他是我最信得过的朋友啦。”

说完,男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巧玲球的金表。表上的宝石在黑暗中闪闪发光。“九点五十七分了。”

他说,“我们上一次是十点整在这儿的餐馆分手的。”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罗!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赠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们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官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 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住了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二十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幄,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我原来根本没有想到你会长这么高的个子。”

“哦,你走了以后,我是长高了一点儿。”

“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二十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二十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 说,“你被捕了,鲍勃。芝加哥的警方猜到你会到这个城市来的,于是他们通知我们说,他们想跟你‘聊聊’。好吧,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二十年,世事变迁,不足以让一个人面目全非,却足以让一个人从好人变为坏人。昔日的好伙伴杰米从一个迟顿的老实人变成个干练的巡警,而鲍勃则从一个不甘平凡的聪明人变成个不法之徒。命运作弄了这一对昔日的好伙伴,二十年后他们成为势不两立的警察与匪徒。然而两人对友情的忠诚及对承诺的坚持却同样让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英语作文美国情况

全文共 2603 字

+ 加入清单

Last year, my parents and I arriv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ocean, living in Chicago, the third largest c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ity life ther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ity life in China.

Special one: building

Most people in China live in public housing or apartments, and there are not so many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usually live in semi-detached houses. The left half of the family, the right half the other family, or up and down two families, the economy many people live in the independent house. The two houses are not large, usually made of beautiful bricks, and the first floor has steps to connect the ground and houses, and the houses are numbered with metal. There was a small garden around the house, with lush trees and green grass, and some tables and chairs. There is a fence outside the garden, a password lock on the fence, someone with a key to the password can go in, so its safe to live in it.

Special 2: traffic

Car penetration in China is lower than in the u.s., where most Chinese residents take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almost every home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a car. Why? Thats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was designed as a big car in the first place. The roads are designed to be spacious and the garage is so much designed that there are few traffic jams or parking Spaces in the United States. Back in China, there are no seats left for the training courses, and the half way is still stuck on the high shelf, so it must get up early to be not late.

Winter in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dont have to wear thick wool pants and a sweater, because indoor central heating in the winter, go out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the car, go out just get in the car, the car also has air conditioning, so dont feel cold. Its kind of like our northeast China.

Special 3: diet

You must be very fond of pizza and cookies. These are the snacks that everyone enjoys during the break. But why eat well and sometimes not to eat? Thats because americans eat high-calorie foods, such as a pizza, so they eat them for dinner. American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nutrition of food, like to eat high-protein things, and also like to eat very sweet snack, so you cant burn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 only eat these things all day long!

You see how different Chinas urban life is from the American city life!

Author: fourth grade Chen

Comments: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lif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in the way of small title, which is clear and emphases. If you can express your feelings in the introduction, it will bring you closer to the read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国英语作文

全文共 1624 字

+ 加入清单

the average family income of the u.s.a. has increased from 20,000 dollars per year in 1992 to 25,000 in 20xx. along with this considerable increase in people’s income, the way in which the average family spends its income has also varied to some extent. the average expenditure of family income is divided into several sectors, namely, housing, clothing, food and drink, transport, medical care, entertainment, savings and other items.

from the table, it is quite interesting to find that the money spent on some sectors such as food and drink (2%) and entertainment (6%) in 1992 and 20xx remains the same. for transport, the percentage of 20xx is only 1% larger than that of 1992. it is also worth mentioning that in 20xx, people tend to save less money than in 1992 because people deposit only half the money they used to in 1990. there is a greater increase in the expenses on housing and medical care, increasing by 8% and 6% respectively. on the other hand, people tend to spend less money on clothes, for there is a 5% decrease in 20xx compared with that in 1992. as far as other items are concerned, there is a sharp decrease in the percentage of family income spent on them, accounting for only 7% of the total.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statistics that in american people’s life food and drink, entertainment and transport had always been important. with family income increasing, american people began to give first priority to housing and medical care, thereby improving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invigorating health. by saving less, they presented to us the implication that they expected a fairly secure prospect.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国中学生作文

全文共 9058 字

+ 加入清单

The biggest "infrastructure" challenge for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next decade is not the billions needed for railroads, highways and energy. It is the American school system, from kindergarten through the Ph.D. program and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of adults. And it requires something far scarcer than money -- thinking and risk-taking.

在下一个十年中,美国所遇到的最大的“基础结构”的挑战并不是花费几十亿美元用于铁路、公路和能源,而是美国的教育制度――从幼儿园到博士的培养计划以及成人的教育。这需要的是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思考和冒险。

The challenge is not one of expansion. On the contrary, the rapid growth in enrollment over the last 40 years has come to an end. By 1978, more than 93 percent of young people entering the labor force had at least an eighth-grade education. So even if the birthrate should rise somewhat, little expansion is possible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enrollments.

这种挑战不是推广教育的挑战;相反的情况是过去40年里入学人数的快速增长已经结束。到1978年,进入劳动大军的93%以上的青年人都至少受过8年教育。所以,即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小学和中学的入学人数也只是小幅度的增长。

The last 30 years of social upheaval are also over. Busing will continue to be a highly emotional issue in a good many large cities. And there will still be efforts to use schools to bring women into fields such as engineering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been considered "male." But this shift has already been accomplished in many fields: half or more of the accounting students in graduate schools of business, for example, are now women. As for most other social issues, the country will no longer try to use schools to bring about social reform. It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ear to policy makers that schools cannot solve all the problems of the larger community.

过去30年的社会动荡已经结束。用校车接送学生在许多大城市里仍将是一个带有高度感情色彩的问题。人们还将继续努力通过学校教育让妇女进军一些传统上被认为是属于“男性”的领域,如工程领域。但这种转换在许多领域已经完成。例如,现在在商学院会计专业的学生中,半数或半数以上的是女生。至于大部分别的社会问题,国家不会再利用学校来带动社会变革。决策者们愈加清晰:学校不能解决事关较大社会范围的全部问题。

Instead, the battle cry for the 90s will be the demand for performance and accountability. For 30 years, employers have been hiring graduates for their degrees rather than their abilities; employment, pay and often even promotion have depended on ones diploma. Now many major employers are beginning to demand more than the completion of school. Some of the major banks, for example, are studying the possibility of entrance examinations that would test the knowledge and abilities of graduates applying for jobs.

相反,90年代的强烈呼声将是要求工作表现和能承担责任。30年来,雇主们雇佣毕业生时只考虑学位而不是他们的能力;就业、薪水、甚至是提升常取决于文凭。现在,许多大雇主已经开始不仅仅看重完成学业。例如,一些大银行正在研究进行求职考试的可行性以便测试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

Students and parents, too, will demand greater accountability from schools, on all levels. It will be increasingly common to go to law against school districts and colleges for awarding degrees without imparting the skills that are supposed to go along with them. And many young people are already switching to practical "hard" subjects. Caring little about the so-called "youth culture" and the media, they have been shifting from psychology into medicine, from sociology into accounting and from black studies into computer programming.

学生和家长也对各类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学区和学院告到法庭,因为它们只授予学位而没有传授学位所要求的技能,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已经开始转向实用的“硬件”课程,他们很少关心所谓的“青年文化”和媒体报道,已经从心理学转向医学,从社会学转到会计学,从黑人研究转向计算机程序设计。

Demand for education is actually going up, not down. What is going down, and fairly fast, is demand for traditional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schools.

对于教育的需要事实上是在上升而不是在下降。正在下降而且下降得相当快的是对传统学校的传统教育的需求。

Indeed, the fastest growing industry in America today may be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highly schooled adults. Much of it takes place outside the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 through companies, hospital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hat run courses for managerial and professional employees; or through management associations and trade associations. In the meantime, any number of private enterprises are organizing courses, producing training films and tapes and otherwise taking advantage of growth opportunities that universities shy away from.

实际上,当今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可能是已上了不少学的成年人的继续职业教育。这种教育大多是在教育机构进行的,通过公司、医院和政府部门进行的,这些单位为其聘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开设课程,或者通过管理协会或行业协会进行。与此同时,许多私人企业安排课程,制作用于培训的电影和磁带,并以其他方式利用着各种增长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是大学避而不用的。

The demand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does not take the form that most observers, including this writer, originally expected -- namely, "Great Books" classes for adults wanting to learn about the humanities, the arts, the "life of the mind." We face instead a growing demand for advance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in accounting and journalism, in law and in administration and management.

对继续教育的要求不是采取大多数观察者、包括本文作者原来预期的形式――即给想了解人文学科、艺术和心理的活动的成年人用“大部头书”上课。相反,我们面对的是对高级职业教育提出的日益增长的要求。如在工程和医疗、会计和新闻、法律和行政管理及经营方面。

Yet the adults who come back for such studies also demand what teachers of professional subjects are so rarely able to suppl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that can integrate advanced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knowledge into a broader universe of experience and learning. Since these new students also need unconventional hours -- evenings, weekends or high-intensity courses that stuff a terms work into two weeks ?their demands for learning bring a vague but real threat to the school establishment.

然而,重返学校进行这类学习的成年人所要求的东西,却是专业课的老师几乎不能提供的:一种能把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汇集到经验和学识的更广阔的普遍体系中的人文主义的观点。由于这些学生需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如晚上、周未或者说把一学期的内容浓缩成两周的高强度的课程――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给学校体制带来不易察觉但却真实的威胁。

The greatest challenge to education is likely to come from our new opportunities for diversity. We now have the chance to apply the basic findings of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al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over the last 100 years: namely, that no one educational method fits all children.

教育的最大挑战很可能源于我们对多样性选择的新机遇之中。我们现在可以应用过去100年中心理、发展教育等方面研究的成果,但任何一种教育方法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儿童。

Almost all children are capable of attaining the same standards within a reasonable period of time. All but a few babies, for instance, learn to walk by the age of two and to talk by the age of three, but no two get there quite the same way.

几乎所有的儿童都能够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达到同样的水平。例如,除了极个别婴儿外,所有的孩子两岁学会走路,三岁会说话,但决没有两个孩子会按照完全一样的步骤获得这两种技能。

So too at higher levels. Some children learn best by rote, in structured environments with high certainty and strict discipline. Others gain success in the less structured "permissive" atmosphere of a "progressive” school. Some adults learn out of books, some learn by doing, some learn best by listening. Some students need prescribed daily doses of information; others need challenge and a high degree of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sign of their own work. But for too long, teachers have insisted that there is one best way to teach and learn, even though they have disagreed about what that way is.

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也是如此。一些孩子最适宜在非常稳定、纪律严明和规程严谨的环境中,靠死记硬背学习;而另一些孩子则能够在“进步的”学校里那种规程不甚严格的“随意”气氛中取得成功。有些成年人学习依靠书本,另一些人则靠动手,还有一些人靠听。因此学生规定出每天获取的信息量;而另外一些学生需要挑战性的压力,需要给自己的学习规划提出高标准的要求。但是长久以来,教师们坚持认为有一种最好的学习方法,尽管他们对于这种方法仍然各持己见。

A century ago, the greatest majority of Americans lived in communities so small that only one one-room schoolhouse wa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small children. Then there had to be "one right method" for everybody to learn.

100年前,绝大多数美国人居住在狭小的社区中,这社区小到只有一间校舍,连很小的孩子都可以步行上学。那时,也只能有“一种正确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

Today the great majority of pupil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ll developed countries) live in big cities with such density that there can easily be three or four elementary schools -- as well as secondary schools within each childs walking or bicycling distance. This enables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o choose between alternative routes to learning offered by competing schools.

现在,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大部分的小学生都生活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中。在这些城市中,每个孩子步行或骑自行车的距离内,非常容易地也可以找到三四所小学或中学。几所学校相互竞争使得学生和家长们可以择校就学。

Indeed, competition and choice are already beginning to infiltrate the school system. Private schools and colleges have shown an unusual ability to survive and develop during a period of rising costs and dropping enrollments elsewhere. All this presents, of course, a true threat to the public school establishment. But economics, student needs and our new understanding of how people learn are bound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nopoly just as trucks and airplanes broke the monopoly of the railroads, and computers and "chips" are breaking the telephone monopoly.

的确,竞争和选择已经开始参透到学校体制中,在别的学校费用上涨、入学人数下降之时,私立学校和学院却呈现出非凡的生存和发展能力。这对公立教育体制构成了真正的威胁。但正如卡车和飞机打破了铁路的垄断,计算机和“芯片”打破了电话的垄断一样,经济条件、学生需要和我们对于学习过程的新的认识,肯定会打破传统教育的垄断。

In the next 10 or 15 years we will almost certainly see strong pressures to make schools responsible for thinking through what kind of learning methods are appropriate for each child. We will almost certainly see great pressure, from parents and students alike, for result-focused education and for accountability in meeting objectives set for individual students. The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highly educated adults will become a third tier in addition to undergraduate and professional or graduate work. Above all, attention will shift back to schools and education as the central capital investment and infrastructure of a “knowledge society.”

在今后的10~15年中,我们肯定会看到:强大的压力能迫使学校去思考并找出适用于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我们肯定也会看到来自学生和家长方面的压力:他们要求重结果型的教育,要求学校要为达到给每个学生制定的目标负起责任来。在本科教育、专职和研究生教育之后还要有高学历成人的继续专职教育,这是第三种教育。毕竟,注意力将转回学校和教育上,把它们看作“知识社会”的重要的基本投资和基础结构。

[美国中学生作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美国.战争.丑陋作文800字作文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伊美战争的打响,五角大楼被炸,世界各地的恐怖活动为人们憧憬的和平社会亮起了红灯,战争给人们心里蒙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我们要高雅,不要丑陋

有些国家,为其自身利益,倚着自身力量的强大,悍然引发战争。到头来,还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伊美战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在攻打伊拉克之前,美国提出了许多还没有找出证据的来攻打伊拉克的理由。其真正目的也许大家都相当清楚,那就是,对!石油及其中东地区的控制。按布什的想法,以美国的先进武器和雄厚的资金基础,控制伊拉克石油简直易如反掌。

2003年4月14日,五角大楼宣布主战以胜利结束,然而战后一系列的麻烦也随之而来。伊拉克的自杀式爆炸袭击,已成为美国人的噩梦。至今美军在伊拉克死亡人数已超过了1500人。

按理来说,打赢了这场战役,推翻了萨达姆统治,也就意味着美国可以控制伊拉克原油的出口,然而事情却出乎他的意料,伊拉克武装分子炸毁油田,用多种方式破坏美国修建的输油管道,这确实能让布什头疼,然而,在伊拉克的烂摊子还没有收拾好,却又对朝鲜、叙利亚、伊朗提出了话茬,真不知布什是怎么想的。

美国一向扛着自由,民主,人权大旗,对世界190个国家指手划脚,然而虐囚事件的曝光之后,世界各地人们看到了美军虐伊战俘的骇人画面,这些不堪入目,令人恶心的画面无一透射出道德的严重沦丧,文明的巨大不幸。它们刺痛了人们的神经,震撼了人们的灵魂,也使人们看清了强权下的美国是“自由”的真相,美国是“民主”的实质,美国是“人权”的内涵。

美国不顾欧盟的反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使美国与欧盟的关系逐渐疏远,我们不愿意美国成为第2个法西斯,如果美国仗着“世界警察”的身份,继续对与你共同属于这个地球上的其他国家实施“暴力”。那么第3次世界大战就离我们不远了,到当时。受苦的是老百姓,“流泪”的还有地球。核武器的大量使用,也必将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纵然科技再发达,纵然军事再强大,到那时,也无济于事了。

所以我们要提倡和平,造就一个和谐社会,让人类一辈一辈活得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在美国的小朋友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美国交换学习的日子里,遇到过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好朋友。她有着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圆圆的脸蛋,浓浓的眉毛,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像两颗亮闪闪的宝石,高高的鼻梁,一张能言善辩的小嘴。从她嘴里说出来的话,有时让人哭笑不得,有时让人尴尬不已,有时又让人忍俊不禁。她笑起来脸上总会露出两排白玉米般的牙齿。

记得那是入学后的第一节第二外语英语课,面对美国老师全英文的讲课和提问,全班绝大部分同学都是一头雾水,听不懂也答不出。只见同学们有的低头不看老师,有的扭头望着窗外。只有她神态自若,对答如流。她的表现一鸣惊人,技压四座,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我们出国前均生活在同一个国度里,接受相同的教育,为什么她的英语这么优秀呢?后来我才知道,在她父母“不许看国产影视作品”的严格限制下,她从小是听着美国动画片里的纯正英语对白长大的,是伴着英文书里的二十六个字母入眠的。

她除了在中文课上不得已才说汉语外,其他时间从不讲中文,其中包括与我们这些中国小同胞的交往中。在课堂上,在下课后,在教室里,在操场上,随时随地你都能见到她津津有味地和美国同学聊天的画面。说到高兴时,她会眉飞色舞,指手画脚口若悬河,喋喋不修。有时甚至忘记正在上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水滴石穿,铁杵成针。勤奋的学习和顽强的毅力是她成功的秘诀。

在美国交换学习时下午放学很早,我们这些小留学生们一般都是乘坐校车先去大学专为外国交流学者开办的托管班里休息,等待家长下班后再接我们回家。有一天,一到托管班我就三下五除二把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写完,然后对她说:“安妮,我们去玩吧!可她并没有理睬我,只是冲我摆摆手,仍然埋头做她的作业。我等不及了,便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拿出来递给她,说:“你快抄吧!抄完我们一块去玩!”只见她想都没想,毫不犹豫地把那本作业本推开了。哎,她就是这样一个不写完作业就不会出去玩的“呆子”,难怪她会取得那样优异的成绩。

她,一个聪明可爱的北京小姑娘;一个勤奋踏实的好学生;一个给我深刻影响的小老师;一个短暂相处却印象最深的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美国之行

全文共 835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月之后,我再拿起笔记录美国的点点滴滴。整日沉浸在学习中,与各科习题战得不亦乐乎,这才发觉出国的十九天原来是那么美好。无奈,剩下的只是如细丝般的回忆。

我们于七月十四日中午十二点出发,到韩国仁川转机,再经过十五个小时的长途飞行,终于到了梦寐以求的美国纽约。夜幕笼罩着美国,只能映着盏盏路灯,透过飞溅到玻璃上的水珠,一幢幢摩天大厦才害羞地露了脸。没有北京的雾霾、上海的拥挤,除中心市区外,大部分地区的建筑物高度都十米左右,家家户户独门独院,令人好不羡慕。

第二天,我们就和世界顶尖大学相遇了。它们在小镇里立足,只有通过楼房的颜色才能区分哪个是校舍,那个是民房,围墙更是无处可寻了。站在绿地中央,古典的欧式风格便将你包围了,生机盎然的校园显得格外高雅。让我感到惊奇的是,这些大科学家、大文豪的诞生地气氛并不凝重,处处都有欢声笑语。远远望去,青青的草坪上散落着形状各异的艺术椅,想来是应届毕业生的创作吧。要是想去踏一踏草坪,那也是未尝不可的,只要不怕露水把鞋子沾湿,院长和神父的雕像就那么静静地立着,它们的目光轻轻地落在校园的一草一木上,义不容辞地守护着这片宁静。

当你站立在纽约市中心,世贸大厦的光辉与这繁华格格不入,上百个建筑工人正在大楼的各个位置进行修建,可它的“伤”并不是简单的修补就能够掩盖的。

在帝国大厦楼底,尽力地向上眺望,高昂着头,却踩了后面人的脚。102层是我们到达的极限,再往上就不是人力所能触及的了,细长的天线直插云霄,连我们也似乎飘在空中。不知是有些累的缘故,我感到格外炎热,风也消失不见了。为了保证安全,顶端四周都有高三米的铁栅栏,于是原本气势雄伟的一览众山小,也无奈被分成了一条一条。费力地辨别密密麻麻如蜂窝般的“摩天大楼”,竟感到如此抽象。曾经昂首挺胸的楼们,在帝国大厦面前也只能俯首称臣了。

远方的快艇飞速地划过河面,向着自由女神追求自由去了。此时已临近傍晚,太阳的余晖却舍不得离去,寥寥地在纽约市上空徘徊。只有那太阳是熟悉的,目光扫过,留下些许刺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日程12: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

全文共 202 字

+ 加入清单

习近平指出,两天来,我同奥巴马总统举行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的会晤,围绕各自国家内外政策、双边关系重要议题、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入交换意见,达成广泛重要共识。

习近平介绍了两国元首会晤的具体成果并强调,经过36年发展,中美利益深度交融,对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肩负责任更加重大。双方应该合作和能够合作的领域更加宽广。中方愿意同美方一道,以锲而不舍、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在美国的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8月5日星期四的凌晨4点半,我恋恋不舍的跟着爸爸妈妈妹妹离开了家,去了香港机场。

到了香港机场,天色还是很早,人稀稀落落的。过了安检,我看了看,还没开启航班,我们就在候机室里面等。在等的过程中,我的心里异常的兴奋,按耐不住的高兴。过了一会儿,我们要起飞了。我们先是去日本首都东京转机。进了机舱,我兴奋的心情还在持续。我玩了PSP;吃了空姐送的食物;看了一会儿电视。不一会儿,飞机就降落到了日本机场。

我们在日本机场逛了一会儿,又上了去洛杉矶飞机,我兴奋的心情仍然没有改变。我认为这架飞机的空姐空少对人很亲切。我刚上飞机,发现飞机上还免费送我们一个红色的化妆包,我迫不及待的打开,发现包里全是日常生活用具,我对爸爸说:“这架飞机上的空姐真细心呀!”我在飞机快起飞的时候,实在忍不住,想去上厕所,我进去把门锁上了。上完了厕所,我正想出去,但是锁打不开了,我使劲地推了推还是推不开。最后,空姐在外面帮我打开了。我心想:好险呀!多亏了空姐,要不然我就一直出不来了。我在飞机上玩了一会儿PSP后一直在看电视,不过一会儿就到了1点半,本身我不想睡觉,还想看电视。但是妈妈说我必须得睡觉,否则倒不好时差。于是就躺下睡觉了,就在我正准备躺下来睡觉的时候,我发现了这个椅子还能够按摩,于是我舒舒服服的躺在了这个椅子上了。足足躺到了第二天的清晨,我醒来了,但是我醒来后觉得没事干所以就了我玩了我的PSP,一直玩到了下飞机。

我最喜欢坐飞机了,我非常期待下一次坐飞机,看看下一次飞机上会有什么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的愚公故事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漫长过程缔造伟大结果)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寓言故事。当今,美国南达科他州也出现了一位“愚公”,他要把一座高183米的山变为世界最大的雕像。这虽然是为了实现一些印第安人的梦想,却使这位波裔美国雕塑家科尔切克·索奥尔考斯基发展了极为庞大的家族事业。

科尔切克曾协助拉什莫尔山总统纪念像的雕塑工作,后来印第安人领袖要求他创作一尊19世纪苏语印第安族长“马迷”骑马的塑像,科尔切克答应了,当时他的口袋里只有174美元及几支炸药,时为1948年。

科尔切克婚后有10个子女,后来又添了18个孙儿,他的财产亦发展至500万美元及大量炸药。72岁的科尔切克1982年逝世后,他的家族继承了他的事业。7岁已开始协助父亲炸石的卡西米尔表示,他的4个子女会像他一样,继续在“马迷”山完成雕刻工程。

卡西米尔监督雕像工程进展,其弟迈克在山区伐木,亚当管理家场,妹妹莫妮克负责度量计算炸去及削去的位置,安管理印第安博物馆,玛丽嘉为纪念品店制作画及雕塑,杰特维嘉管理餐厅,唐管理一切征询邮件,而科尔切克的63岁遗孀鲁丝则负责整个企业的运作。雕像纪念人物“马迷”在33岁时被谋杀,而他的雕像工程已进行了40多年,比他的寿命还长,但现在还只能看到雕像的雏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美国的悲剧观后感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作为一战中的战胜国经济发展很快。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增加,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美国的资产阶级陶醉于繁荣美梦之中。胡佛在竞选总统演说中夸口保证将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鸡,家家车库有汽车。但是,繁荣掩盖不住社会矛盾和不公——穷人们的生计举步维艰,富人们的生活穷奢极侈;年轻的一代不是寻欢作乐就是纸醉金迷,人们找不到了自己的人生信仰。这正是当时“美国的悲剧”所在。

1925年,正在资本主义世界一派繁荣景象、一片凯歌声中,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一书出版,这本书震动了整个美国。小说的主人公是出身贫寒的青年克莱德,他追求金钱和地位,逐渐蜕变,最终堕落成杀人犯,在23岁时被送上电椅。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美国的悲剧”。作者在惋惜克莱德自我毁灭的同时,以锐利的锋芒揭露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官场政治的腐败,揭示了虚假繁荣所掩饰的深刻危机。

2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兴起了一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卖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一场经济大灾难。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地跌落,人们歇斯底里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再现股票价狂泻,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这场危机由美国开始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从1929——1933年,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罕见的。在这场空前的危机中,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0%,各国的工业产量倒退到19世纪末的水平,资本主义世界失业工人达到3000多万,几百万小农破产,无业人口颠沛流离。

后记:重读德莱塞《美国的悲剧》,联想到今日中国股市的暴涨和股民的狂热,不禁产生一丝担忧,如今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到底有多少虚假的成分呢?我不敢说美国的悲剧即是中国的悲剧,因为我没有政治家敏锐的目光,只是隐隐约约有一些不祥的感觉,这或许是杞人忧天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美国黄石公园游记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份我们一行十人一起开车来到了美国著名的国家公园黄石公园,在公园里,我们沿着宽阔的公路行驶,突然看见了一群北美牦牛在悠闲地散步、有的小牦牛跟着妈妈在吃草,有头大牦牛大摇大摆得走到了公路上,大家都停下来等他过去,我们也开始跟他们合影留念。

我们沿着公路继续游玩,看见最多的是温泉。我们看见了最著名的老忠实泉,它很忠实,它每隔一个小时会准时喷发一次,能喷40—50米高。我们到的时候是11点20分,它刚刚喷发完,我们等了一个小时,果然看见了它精彩的表演:先是浓烟、慢慢地有了小水柱,过了不一会儿,小水柱变成了大水柱,它非常高,感觉有六层楼那么高,非常壮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臭鸡蛋的味道,大人们说是因为泉水含酸才是这样。

在黄石里面还有很多很多的泉,泥泉、蓝色的温泉,数不胜数、美不胜收。

黄石公园里还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湖,就叫黄石公园湖。我们到的时候,就住在湖边的旅馆,从大堂看出去,湖水很蓝很蓝。我们到了湖边,发现湖里有的地方下面也是温泉,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但在不远处,我看见了湖面结着很厚的冰,这个地方真的是很奇怪。

晚上,我们在附近听到了熊叫和狼叫,我很害怕,不敢出去看。

第三天,我们沿着公路走出美丽的黄石公园,远远的看着大提顿雪山,我们踏上了回去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迈克尔·奥赫出生在贫困,复杂的环境,直至三岁,他不得不过起流浪汉的生活。生活选择了他,但是他已经没有勇气面对未来,只是停留在三岁前妈妈的保护。

那是一个高大壮硕、皮肤黝黑的孩子,面无表情的脸上,掩不住些许苦愁的滋味。明明天气阴冷,他却穿着单薄的T恤和短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不管他看起来高大得多么让人戒备,他只是个16岁的孩子。已为人母的莉安把一切看在眼里,她不但给这个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还给他了属于每个人的尊重。莉安温馨的关怀和教育终于让这个“可怜”,憨厚的男孩成长起来。

我们每个人必须都有些缺憾,这也是生活和现实中难以避免的,我们不避为此惭愧而逃避,打开自己的心扉,对自己宽容点,让自己的心灵找个栖息的地方。

弱点,无需隐藏,或者说它是一个人真实的象征。与其扭扭捏捏的被别人嘲笑,不如坦然的面对,放弃那些不必要的佯装。

同时,也没有必要为了别人的价值观而活,思考什么样的生活对自己来说最有意义,然后给自己一个信念,让意志左右生活,并为此运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奋斗,为了你想要的而活。

生活难以抉择,最好的选择就是你选择自我,自我实现。

这是我们的完美宿命。

而莉安,男孩,他们即是我们生活的启迪因素,当这些因素与我们的神经细胞冲撞时,我们必须作出抉择,或者,当我们感到疲惫,让这些故事和某些品质当作自己意志的鞭策,直到某一天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电影"的主人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论美国为什么不先打朝鲜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的好战国——美国,它的下一个攻击目标是伊朗还是朝鲜呢?

我认为美国一定会先打伊朗,关注国际动态的朋友心中一定会有一个疑惑:“朝鲜和伊朗都是核问题,为什么先打伊朗呢?”

我把为什么不先打朝鲜的理由,分析一下,真相就如拨开云雾见青天了。

不先打朝鲜的理由很多:1、朝鲜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曾重创美军,使美著名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革职,我想美国的高级将领不想成为第二个麦克阿瑟吧;2、朝鲜在近几年来军事武器发展得很迅速,拥有了许多先进的高科技武器,美国也不会很轻松的取得胜利;3、唇亡齿寒,美国如果打朝鲜,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会和朝鲜军队并肩作战,这样就与抗援朝战争如出一辙;4、美国要打朝鲜,首先国会要批准。美国年年征战,使多少家庭支离破碎,家破人亡,群众反战呼声空前高涨。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美国内部都闹成这样,布什能安心的“稳坐中军钓鱼台”指挥吗?5、美国打朝鲜,必然煽动韩国出兵,朝国首都汉城离朝鲜边境不是很远。如果韩国派重兵前往,国内必定都是弱兵残勇,朝可使“围魏救赵”之计,就是“兵法曰‘攻其必救之’”。攻韩首都,韩军必救之,等韩军急行军到半路上,走进伏击圈之后痛击韩军。如解围后,卢武铉还继续派兵,朝军可以“以逸待劳”,待士气高涨,突袭韩军疲惫之师,韩军必招重创,士气低落,也就不敢贸然进兵;6、美军虽有陆、海、空各军事基地,但大军仍是远道而来。美军宜速战速决,朝军应打持久战,待美国粮草不足时,可派重兵切断其后勤补给钱,美国则不战而退,这就是朝本土作战的好处。兵书曰:“兵马未到,粮草先行。”可见粮食对战争尤其重要。

我认为这就是美国为什么不先打朝鲜的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去美国咯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去美国旅游的那一天了。

1月28日的的中午,我和爸爸、妈妈背上背包,拉好旅行箱来到了火车南站,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新造的火车站,火车站真大啊,人也特别的多,但是车站却很干净。看着傍边的人排队上火车,我是多么希望我也马上坐上火车,终于等到我们上火车了,上车后我看到火车都坐满了人,列车员阿姨不时地帮助大家放好行李,大家都很安静的坐在那里,我也安静的坐在那里看书。不知不觉2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到了上海,紧接着我们坐上地铁前往飞机场了,在中途爸爸妈妈特意转车换乘磁悬浮火车,据爸爸说,磁悬浮火车速度非常的快,每小时可达300公里,但是我坐在里面一点也没感觉到,就像坐平时的汽车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可是还在我想事情的时候,我们已经到了机场了。我感到不可思议,才6、7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只听到爸爸和妈妈说“30多公里的路7分钟就到了,真是太快了!”到了机场,我们等到时间时间上了飞机,我发现这架飞机特别的大,比我以往坐过的飞机都大,而且椅子的背后都有小电视机,我问爸爸这是什么飞机这么大?,爸爸笑着说:“这是波音787,是世界上最大的飞机了。”登上飞机没多久,我就听到广播里说,飞机起飞前往洛杉矶。

哈哈!我们终于飞向美国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美国华盛顿之旅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拖了这么久,终于要给华盛顿之旅画一个句号了。

前文提过,华盛顿的游玩之处基本全部集中在下方的绿色长廊中。左起林肯纪念堂,右止于国会大厦。如果从纪念堂马不停蹄往国会大厦走,请起码准备好半个小时的时间。

说起林肯,想必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但凡用过美金的总会注意到5刀纸币上那个其貌不扬的家伙。但林肯的确算得上是美国总统中传奇的人物,废除南方奴隶制,帅军统战南北战争解美国分裂之危,也在获得胜利后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被刺杀的总统。

关于这段刺杀,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与之巧合的是100后出现的肯尼迪。关于这段刺杀,大家众说纷纭,直到如今也没有真的彻底揭开其中的秘密。不过我们可以来看看这样的巧合到底巧在何处:“林肯1856年当选国会议员,肯尼迪1956年当选国会议员,相差100年;林肯1860年11月当选总统,肯尼迪1960年11月当选总统,相差100年;刺杀林肯的刺客生于1839年,南方人,刺杀肯尼迪的刺客生于1939年,也是南方人,相差还是100年。

林肯的继任者叫约翰逊,生于1808年,南方人,肯尼迪的继任者也叫约翰逊,南方人,生于1908年,相差100年。两人被刺那天都是星期五。”我始终觉得历史总有他自己的面目,但这个真相背后隐藏的故事,却是叫人捉摸不透,这也是让这个话题时至今日还让人津津乐道的原因所在吧。

无可否认的是,林肯总统所做的贡献,让整个美国社会往前跨了一大步,所以在华盛顿单独为其建造一座纪念堂,只能说He deserved it.但说实话这个纪念馆对于我们外国人而言也只不过是旅游中可有可无一景,因其占地非常之小,堂内是什么都没有,唯独一座林肯端坐像。我们走在其中无异于美国人走在中山纪念堂中一般,虽感叹其对于整个社会的贡献,但却无法真正体会到身处这个社会中的民众所能感受的敬仰与爱戴。如果大家有时间,可以来此瞻仰林肯的尊容,倘若时间有限,那这也并非必须。

从林肯纪念堂而出,右手边是朝鲜战争纪念碑,广场边上有一些士兵行军的雕像和一句我非常喜欢的经典名言“Freedom is not Free”。在我们看来这场朝鲜战争是美帝国主义为了把新中国掐死在襁褓中的邪恶战争,但美国人是怎么说的呢?“Our nation honors her sons and daughters who answered the call to defend a country they never knew and a people they never met.”瞬间形象就无私高大起来了对不对。所以说政府媒体的宣传是有多么重要(当然这不包括洗脑),想到昨天听This American Life主题是美国人在中国的生活,其中谈到美国当年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一事——甚至让我惊奇的是我现在第一反应的用词扔是轰炸——主持人说,美国人民坚定地相信政府那次投弹只不过是一个mistake而已,时过境迁,美国人早已淡忘,而这却成了中国人近十几年来外交方面的巨痛之一。

继续往东,女士们不用怕迷路,面朝方尖碑的方向沿着Reflecting Pool百米,来到的是二战老兵纪念碑。白色的大理石仿佛砌起了对整场战争的回忆,而每根柱子代表的美国各州,似乎也在宣告着来自四面八方的美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曾用生命捍卫了他们的誓言。很简单的一个广场,却很有气势。

而在绿走廊的另一头,国会大厦也是静静地接受着游客们的欣赏。说是欣赏是因为这座华丽的宫殿很容易让初来乍到的中国人以为这才是大名鼎鼎的白宫,而不是前文大家看到的那个矮挫的小白屋。1793年奠基的国会大厦处处透露着一种贵族的气质,虽不像中国古代宫廷的雕栏玉砌,却彰显着一个国家庄严宏伟的形象。甚至,作为一个国家最高层政治精英的工作场所,其中部分场馆是可以让民众免费参观的。你所要做的只不过是到US Capitol的官网上book a tour,选好你的预约时间,打印确认函,到时候便可以畅通无阻的在几个场馆中体会美帝国的政治气息。更不用说还有导游翔实的解说,即便事后很多人会像我一样忘了一大半,但在当下一定会对其中的许多事物发出“噢!原来是这样”的感叹。

绕到国会大厦正门,沿台阶到地下一层,便是游客入口,切记千万不能带水瓶,哪怕是空水壶也不允许,毫无疑问这里的安保极其严苛。到国会大厦正厅,拿确认函去换门票,就可以开始Capitol的政治之旅了。除了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物品,其中令人最为叹服的无疑是中堂的Rotunda(圆厅)。四周挂满了巨幅的画作,每一副都表现一个历史事件,听着导游的解说,好像就又把美国的开国史重新翻读了一整遍。

抬头仰视,空中的杰作更是叫人叹服,荣光圣殿,天使也在其中守护着这片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国游趣闻

全文共 3198 字

+ 加入清单

旧金山的“殉情桥”

我们抵达旧金山的当天下午,参观了著名的金门大桥.金门大桥横跨旧金山和马林半岛之间的金门海峡.大桥被漆成红色,样子很是壮观,每天都吸引大量的游客.然而,最吸引人的还不是它雄伟的外观,而是它

美国乃至世界上有名的“殉情桥”.原来每年都有不少来自美国国内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情侣在这里跳海殉情.我们到大桥以后,先在桥头照照像,然后在桥上转了转.令我们感到不解的是,既然经常有人在这里“殉情”,可是这座桥除了不高的栏杆以外,没有任何防范设施.也许旧金山人觉得没有人跳海,这座大桥就不那么出名了吧?

说来也巧,当我们正要离开大桥时,忽然看见有几个人一边喊着一边向桥下跑去.原来又有人跳海了.我和其他几个人也跑了下去,看见一些可能是志愿人员正在寻找跳海的“殉情”者,但“殉情”的人已经没有踪影了,后来他们是否得救就不得而知了.每当我们谈到这件事时就觉得很是纳闷:这些人在哪里不能殉情啊,为什么非得大老远的跑到这里来跳海呢?据说这个问题连美国人也说不太清楚.

在洛杉矶买 “国货”

在美国的一些商场特别是超市里,我们国家的商品尤其是日用品和旅游纪念品比比皆是.所以每逢购物时,带队的先生都告诉我们要查看商品的产地,不要把“国货”买了回去.尽管由此,我还是做了一件“蠢事”。

一次, 在洛杉矶的一家商场购物时,我看那里的皮腰带很漂亮,样子不像国产的,又没有发现有“CAINA”的字样,便买了几条,准备回去送给朋友.可是当我拿给同伴们看时,其中有两条腰带的皮带卡上却发现了很小的“CAINA”的产地标识.不是我嫌 “国货”不好,可是千里迢迢地跑到美国来买“国货”送人,也不是那么回事啊,于是我急忙跑回去调换.

我回到那家商场后,找到了卖给我皮带的那位售货员,用手势说明我的意思.她好像明白了,把我的两条 “国货”皮带收下,示意我再去选两条.我赶紧找到货架又选了两条没有“CAINA”字样的腰带,可是回来一看,那个售货员却下班了.我与接班的一位黑人售货员用手势“交谈”了起来,可是这位售货员示意不知道这件事,我怎么“比画”就是不行.而我换的皮带不消磁是拿不出商场的.这时我们带队的那位先生也过来与他交涉,仍是不行.后来,我们找来了商场的老板,这个售货员才按照我的购物小票核对了一下.还算不错,总算给找到了一条,而另一条竟“不翼而飞”了.看看同伴们都在等我,也只好认了.最终我用两条国产的腰带换了一条价格一样的“洋腰带”.唉,算是交个学费吧!

白宫的“邻居"

我们在华盛顿的期间,经过起大早排长队终于参观了美国总统的府邸__白宫.当天参观白宫的游人很多,我们在白宫里面停留的时间很短,所以白宫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给我印象很深的却是与白宫为邻的“反战”人士.

在白宫东面马路的人行道上,有人用塑料布和硬纸板搭起几“窝棚”,这与白宫和漂亮的周边环境显得很不协调.原来这就是一些“反战”人士居住的地方.[当然这些窝棚现在还有没有就不知道了].我们参观完白宫,从东门一出来就看见了那几个很显眼的“窝棚”,便走过去看个究竟.看见我们走过来,一位女士从窝棚里拿出一块标语牌,上面用汉字写着: “爱好和平,反对战争”.据说这个女士是南斯拉夫人,在这里风餐露宿已经十几年了,由于她“反战”成绩卓著,好像还得了什么和平奖金.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生活是由美国的一个和平主义组织负责的.我们几个人同这位著名的“反战”女士合了影.

在她附近的两个“窝棚”里,住了两位胸前挂满勋章和纪念章的越战老兵,我们也与这两位“反战”人士合了影.在他们这样窝棚的附近,我们还看见了有十几个反战人士举着标语牌在那里进行反战示威. 在他们的旁边只有一名警察和一辆警用摩托车.除了我们这些人以外,当地人好像没有围观的,也许是见怪不怪吧!

在纽约当一回“上帝”

纽约的第五大道是世界上著名的商业区,这里有很多大商场,很繁华.我们在那里参观了一家外观一般但内饰豪华的大商场.带队的先生告诉我们,这家商场的名气很大,很多美国的达官显贵都到这里购物,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就经常光顾这里.

这家商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但价格很 “昂贵”,使我们一般的不敢问津.这也难怪,美国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很高的.有人说,在美国买东西,把美元当人民币花才行.我在那里随便转转, “欣赏”了一些商品. 后来我来到一个卖皮鞋的精品部,看见那里的一双意大利产的皮鞋很漂亮,标价500美元,这与北京的“赛特”和“燕莎”的价位差不多.我看还算“便宜”,便想试一试.

看见我要试鞋 ,一位已经花白头发的白人男售货员走过来,打手势请我坐到椅子上,然后他跪在我的面前,给我解鞋带脱鞋,又取来一个特制的卡尺,把我的两只脚上下左右的量了又量,这才去鞋库里拿来一双鞋让我试试.他帮我把鞋穿上以后,我站起来走了两步,感觉舒服极了.他看见我满意了,便把鞋给我脱下来,然后又把我的鞋给我穿上系好.整个试鞋的过程,这位老售货员一直不让我上手.当时我有点不好意思,但同时也真有点当“上帝”的感觉啊!

不过,这也让我很犯难:买吧, 500美元就是4000多块人民币啊;不买吧,又觉得对不住那位跪着为我服务的售货员.我真是左右为难,后悔不该去试鞋.我忽然想起这里是不讲价的。于是我拿起他的圆珠笔,在一张纸上写了“400$”几个字交给他.他看了以后笑了,向我摆摆手,意思是说不行.我也向他摆摆手,意思是说我不要了.他耸耸肩,好像是说没关系,然后仍然笑着把我送了出去.后来我想那个美国售货员一定是把我当成日本人了.可是带队的邓先生说,这里对谁都是这样,顾客到这里才真正是“上帝”哪!

国会门前 “磨洋工”

一天,我们去参观美国国会大厦.当天,由于参观国会大厦的人比较多,所以游人在国会山排起四路长队等候进入.由于我们去的较晚,因而排在了大后边.在美国就一点好,排队时没有人好意思“加楔”,也没有走后门之说.所以,我们只能耐心地等待了.

我们在排队时,看见有两个美国黑人在国会山修整花坛.他们驾驶一辆微型拖拉机在给花坛翻土.这个花坛面积不大.依我们看,别说是用拖拉机,就是用锹翻,两个人也就是个八小时的活.可是我们看他们翻的很慢,两个小时过去了,竟还没有完成一半!有人说,这回可看见什么是真正的“磨洋工”喽!后来我们才知道,美国的工人[雇员]一般都要参加一个工会组织的.为了维护工人[雇员]的利益,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定额工作量就可以了,没有什么“提前完成”或“超额完成”之说.如果有人“提前”或“超额”了,雇主就要裁员了,有的工人[雇员]就会因此丢掉饭碗.所以,工会也不允许会员在给雇主工作时太卖力气了.

窃贼喜欢偷中国人

在洛杉矶期间,一天,我正在下榻的酒店的餐厅里用早餐,只见进来三个好像是墨西哥的人.他们进来以后显得很“友好”,对我们挨个地点头致意.看见人家那么“友好”,我们自然很高兴,也向他们表示致意。原以为他们也是来用餐的,可是这三个人在餐厅里转了一圈以后就出去了。

他们出去后,我们团的一位女士突然喊了起来“哎呀!我的包没有了!”接着又有两位女士大喊: “我的包也没有了啊!”当时,在餐厅里用餐的就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马上意识到三位女士的包是被刚才来的那三个人“顺手牵羊”了.于是有几个人马上追了出去,可是那几个人早已没了踪影.后来清点,三位女士的护照,两个相机,还有部分舍不得花的美元和人民币,全被窃走了.

事后,我们通过酒店向当地警察局报了案.不一会,就来了一位浑身挂满警具的女警察.我们向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她听完后问:“你们能够指认那三个人吗?”我们告诉她那三个人已经走了呀啊!她说,既然这样那就爱莫能助了.看来,我们只好认倒霉了.那天我们团长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到我国领事馆给三位女士补办了护照.后来听说,这里的窃贼不偷美国人,因为他们包里没有现金(美国人用信用卡购物),而很愿意偷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包里“有钱”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感恩节知识:现代美国人怎么过感恩节

全文共 138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美国传统的感恩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感恩节的重要性仅次于圣诞节。这是一个感恩的日子,人们按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这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身处天南地北的人们聚到一起分享火鸡;这也是一个欢庆的日子,举国上下举办各式各样的狂欢活动。感恩节并非仅仅属于美国人。因为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处世的哲学。

第一个感恩节非常成功。其中许多庆祝方式流传了300多年,一直保留到今天。

最初感恩节没有固定日期,由各州临时决定,直到美国独立后,感恩节才成为全国性的节日。

美国人怎么过感恩节

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常。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体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当天教堂里的人也格外多,按习俗人们在这里都要做感恩祈祷。

总统赦免火鸡: 美国总统在感恩节前赦免火鸡的传统据说始自杜鲁门时代。但杜鲁门图书馆表示未找到有关文件记录,事实上“杜鲁门说过,别人送来的火鸡最后作为菜肴摆在了他家餐桌上”。有人说,这种说法可能来自于全美火鸡协会主席从1947年开始在每年感恩节都向白宫送火鸡的传统。也有人说,100多年前林肯总统就曾赦免了他儿子的一只宠物火鸡。但这无史实可考。

20世纪60年代在位的肯尼迪总统从未正式发布赦免火鸡声明,只在1963年11月19日,也就是22日他被暗杀前3天,要求手下不要宰杀别人送的一只火鸡。他当时说:“留着它吧。”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美国总统正式赦免火鸡始于老布什时代。

商品抢购

众所周知,感恩节购物已经成为了美国人的习俗。从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是各个商家传统的打折季。每年这个时候,大多数商场都会贴出“30-70 off”不等的标语和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

每年感恩节之后的第一天通常被认为标志着圣诞采购季节的正式开始,被看作是每年零售业圣诞销售业绩的晴雨表,也是一年中各个商家最看重也是最繁忙的日子之一。

这天,绝大多数商店都会清晨五、六点钟就开门,有的甚至更早。商家更会采取提前在感恩节几天前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发放优惠券,对商品大幅降价等措施来吸引顾客。很多消费者把这一天看作准备圣诞礼物或买到便宜货的黄金时刻,由于降价商品数量有限,很多热门商店(如沃尔玛)门前在前一天晚上就会排起长队。而商店开门的一刻也偶尔会由于过于拥挤争抢而酿成踩踏事件。

由于各商家往往到最后一刻才公布自己的降价商品清单,并把这看作商业秘密,而网络上往往在几个星期前就出现了从各种管道得到的降价消息,从而引发了一些法律纠纷。

新的庆祝方式:近年来,美国人给感恩节增添了新的庆祝方式。例如,在感恩节这一天会举行由职业队和大学生参加的橄榄球比赛。其中有些比赛在国家电视台播放。

除去这些活动外,有些家庭在节日里驱车到乡间去郊游,或是坐飞机出去旅行,特别是当年移民们安家落户的地方——普利茅斯港更是游客们向往的所在。在那里,可以看到按照“五月花”号仿制的船和普利茅斯石,还可以花几个小时在移民村里参观。移民村是仿照当年的样子建成的。参观时,还有专门人员扮成请教徒同游客们谈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多少年来,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西海岸还是夏威夷,人们几乎在以同样的方式欢度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