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八女投江的抗战历史典故【汇集20篇】

导语:夏启是大禹的儿子,是大禹娶涂山氏女生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关于夏启的典故,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3810

作文

1000

莜面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97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汉武帝时期战事不断,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匈奴经常骚扰汉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损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继续。消息传到中央,汉武帝大怒,随即命大军前去征讨。可是游牧地区的匈奴大军忽东忽西,作战不定,给汉军造成极大损失。军队屡战屡败,加上汉军的补给全靠长安从内地及各郡征调,补给环节薄弱很容易遭到打击。而游牧民族的骑兵,靠掳掠为主,随军自带干粮,不仅没有被消灭,反而越战越勇,令汉军十分头痛。于是武帝采纳了大将军卫青的建议,命随军驻地垦荒,以供军需,并从各郡征调大批劳力调往当时的河套地区,使汉军的实力大增。当时别的农作物在当地产量有限,大量种植,此种一经播下,生长迅速产量很高。汉军食后,军力大增、耐饥寒,经酷暑,最后大获全胜。汉武帝非常高兴,亲自率众到河套地区,犒劳三军,并封敬献谷物的大臣莜司为大将军。并亲自为这种谷物取名为为莜面。

从此,这种谷物在中华大地扎下了根。

隋朝末年,隋文帝杨坚偏信奸佞之言,要立次子杨广为太子,唐国公李渊力谏不纳,被贬为并州(太原)留守。途经灵空山时,不料身怀六甲的李夫人要临盆分娩,只好借宿灵空山古刹盘谷寺,生下公子李元霸。李渊滞留该寺,常与老方丈谈论天下大事。一日,老方丈对李渊说,我夜观天象,天下大乱,群雄恶战,将军应养精蓄锐,将来必成大业。今日我让香积房给你做顿稀罕饭,吃了之后定会精神焕发,体强力壮。午时将莜面“蜂窝”筒筒端了出来,李渊蘸上辣椒吃后,顿觉神清气爽,便问是什么饭。老方丈说是用莜麦面做的,形似“蜂窝”,所以称其为“莜面窝窝”。又叫“燕麦窝窝”。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主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中,路过静乐县,时值秋收季节,看到当地盛产莜麦,便上前问询一位中年男人,得知当地人的吃法仅仅是把莜麦磨成面,然后加水和好再蒸熟,就和吃馒头一样。特别单调。于是,便把“莜面三生三熟”的加工,制作方法和莜面的各种吃法传给了他,此人名叫“袁焕”静乐人。从此莜面窝窝成为静乐人的待客饭。后静乐人看见这种窝窝象存放东西的直筒“栳栳”,故将窝窝改称为“栲栳栳”。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更替,袁焕的子子孙孙为躲避战争一大部分迁徙到了大同的天镇,随后又迁到了张家口的张北县,日久这种民间美食传遍了山西、陕西、内蒙、河北等地,成为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现如今袁焕的第二十二代传人袁博已定居在张北县二泉井村,还保存着“莜麦”传统的加工,制作方法。是属于全人类的“民间文化”。来自唐朝的“味道”。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远征噶尔丹,在归化城吃过莜面,给予很高的评价。乾隆年间,莜面作为进贡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20世纪50年代,朱德总司令两次来察哈尔视察,都主动要求吃莜面。他说,当年在晋西北转战,曾多次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吃过莜面,也听说过莜面是“张家口三宝”之一的传说。那又筋又细的莜面,支持过晋察绥陕根据地革命将士的伟大斗争,总司令一直在怀念它。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我们从小到大听过多少,知道多少,了解又有多少,下面梳理了扇枕温席的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

【出处】

(汉)刘珍《东观汉记·黄香传》。

【释义】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有一个人名叫黄香,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亲近、孝顺父母。

在他九岁时,母亲去世了,父亲一人来养育他。他深知父亲的辛苦,对父亲倍加孝顺,一切家务活都由他一个人承担。别的小孩子在玩耍时,他在家里劈柴做饭,好让父亲有更多的时间休息。

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黄香的父亲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凉。黄香就用扇子把床扇凉,然后伺候父亲上床就寝。冬天,天寒地冻,他先用自己的身体把被窝暖热,才让父亲躺下睡觉。日久天长,黄香对父亲的孝道深得乡邻的称赞。

在黄香12岁时,江夏的太守称他为“至孝”,汉和帝也曾嘉奖过他。

长大后,人们推举黄香当地方官。黄香担任太守时,体恤百姓们的饥苦,爱护子民,为百姓谋利。有一次,黄香出任太守的地区遭受了特大水灾,他毫不犹豫拿出自己历年的俸禄,赈济受灾的百姓;同时上奏皇帝,请求减免百姓当年的税务。百姓们都十分爱戴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在当时流行着这样的一句话:“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成长心语】

有句古语说得好:“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好品德中最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试想,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好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定要以黄香为榜样,做一个孝敬父母,关爱老人的好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历史典故:熟羊胛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熟羊胛 注音 shú yáng jiǎ, 解释 羊胛:羊的肩胛,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时间过得快。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故事!

【注音】shú yáng jiǎ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铁勒的部族很多,其中一个部族叫骨利干,地处瀚海以北,那里的草多为百合,盛产良马,可以日行千里。骨利干北边临海,离唐朝京都长安很远。那里日长夜短,傍晚开始煮羊的肩胛,等煮熟时,东方竟然天亮了。

【出处】日入亨羊胛,熟,东方已明。 《新唐书·回鹘传》

【解释】羊胛:羊的肩胛。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时间过得快

【结构】偏正式

【同韵词】伯乐相马、不公不法、黄门驸马、尻轮神马、软裘快马、零敲碎打、现身说法、横行不法、小廉大法、行而世为天下法、......

【年代】古代

[历史典故:熟羊胛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来自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221 字

+ 加入清单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大多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小编整理了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1、炎黄子孙。“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把部落联盟首领让位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é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0、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4、 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ì)罗 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子弟兵”与“子弹兵”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铁流两万五千里,机动作战,给养匮乏,常常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红军指战员始终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宁可忍饥挨饿,幕天席地,也决不侵犯群众利益。这与国民党军队“攫民膏以自润、夺民财以自肥”的作风形成鲜明对比。当年长征沿途的广大群众都亲切地称红军是“人民子弟兵”,而把国民党称为“子弹兵”,因为他们总是抢老百姓的东西。

在毛儿盖,饥饿每天都在吞噬着历经苦难的红军队伍。松潘一带的藏族僧侣上层和普通老百姓被迫强行“坚壁清野”,他们接到国民党严厉的禁令:有偷运粮食到苏区者处死刑;藏民有参加红军、提供粮食者以通敌罪论。大大小小的喇嘛庙里有充足的粮食,但红军总部作出严格规定,藏民的宗教场所,一律不准入内。红军将仅能找到的一点青稞统一分配,有些官兵一天只能吃一顿青稞糊糊。为了生存下去,红军官兵几乎把可以咬得动的东西都作为食物填进肚子:风干了的牛皮,腐烂了的死马,甚至从牛羊粪里拣出来的没有消化掉的青稞粒……

毛泽东也在挨饿。他的头发显得更蓬乱,脸也更黑瘦了。警卫排觉得应该让毛泽东吃得好一点,就背着他,偷偷进了一座喇嘛庙。在一间堆放杂物的平房里,警卫员王七九意外发现了一副腊羊架子。几个警卫员高兴地把它拿回来,想给毛泽东改善一下伙食。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地商量怎样收拾腊羊架子时,毛泽东进来了。他问明情况后,立刻把脸沉了下来,严厉地说:“你们违犯了群众纪律,在什么地方拿的,还送到什么地方去!”

“是!”王七九红着脸答应了一声,立即拿着腊羊架子跑出门去。

毛泽东看着警卫战士,语重心长地说:“我说过多少遍了,要你们严守纪律。这里是少数民族地区,群众不了解我们,再加上敌人的反动宣传,见我们都躲起来了。要让群众真正了解我们,就得靠我们自己的行动,行动是最好的宣传。”王七九送完腊羊架子回来,毛泽东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用低沉的声音说了声:“我谢谢你!”

这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是红军领导人对红军指战员严守纪律的赞誉。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走一路,把爱人民、为人民的思想播撒了一路。“爱人民”与“人民爱”,化作无坚不摧的力量,化作和谐美丽的音符,奏响了人民军队一往无前的凯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蛮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62 字

+ 加入清单

现今常使用“小蛮腰”来形容腰围纤细的女生,但有史料指出,其实这是一个千古误解。“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历史上,楚灵王喜爱纤细的腰,所以朝中大臣每天都节制自己只吃一顿饭,上朝前还要抑制呼吸收腰,然后再把腰带束紧,搞到最后得扶着墙壁才能站起来。

根据《广州大洋网》报导,史料中记载,关于“小蛮腰”的典故有二,一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家姬小蛮,她的腰就像杨柳一般,所以之后泛指女人的细腰。另一说是“楚王好细腰”,当时楚国所处地理位置,被中原王朝视为荆蛮之地,因此称细腰是“楚腰”或“蛮腰”。

“第二说的可信度较高。”报导指出,历史上,楚灵王所好的细腰,并非女人的腰,而是“士人”之腰,就是大男人们的腰。因为楚灵王个人的爱好,朝中大臣每天都只吃一顿饭控制腰围,上朝前还要把腰带束得很紧。到了第二年,满朝文武官员的脸色都变得黑黄。

报导还说,《战国策》和《兼爱》篇里都明言“楚灵王好士细腰”。但在春秋战国时期,“士”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男性群体的专用称呼,女人是没有资格被称作士的。所以有人猜测,楚灵王可能有同性恋倾向,或者是双性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如履薄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履薄冰相关典故内容。

如履薄冰的意思

[释义] 好像踩着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语出]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正音] 履;不能读作“fù”;薄;不能读作“báo”。

[辨形] 履;不能写作“厦”。

[近义] 如临深渊 胆战心惊

[反义] 如履平地

如履薄冰的成语典故

东汉明帝皇后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她十分喜欢贾妃所生的刘炟。刘炟继位成汉章帝,尊马氏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马氏的兄弟,马后拒绝。而她的侄子马豫抱怨没得到更多的恩惠,杨终劝马廖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不能放纵儿子。

用如履薄冰造句

1) 七十年代初,大多数省级领导刚刚恢覆职位,文革早期对他们的冲击记忆犹新,他们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防稍有不慎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2) 这种机制有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订约前对对方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订约中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果的预测及防范,订约后对对方履约行为及能力的密切关注,产生问题后积极的应对等等,完全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高度紧张状态。

3) 查清原因,就对基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制,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能放开手脚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

4) 学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守恭俭谨致诚信七个字,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5) 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唐

6) 在永远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现在。而如履薄冰的现在,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临渊鱼儿

7) 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须“一意孤行”。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的考验,唯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北岛

8) 她觉得自己的灵魂尚很年轻,而身体已经可悲地老去了,她在这场遭遇激情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自己也不知道日后将是身体的衰老还是灵魂的年轻带来的爱情的毁灭。米兰·昆德拉

9) 我爱你爱你爱你爱得很小心,我恨你恨你恨你恨得很泄气,我如履薄冰即使连安静都要很用力。

10)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身家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1) 财政干部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之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之心对待自己的职责。

12) 自从接受这一重任,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

13)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14)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5) 忽视安全,如履薄冰。一时侥辛,终酿大祸。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16)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17)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8) 他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

19) 原来,挚交之间要热度如细水长流,沿途也得如履薄冰。

20) 曾经爱得苦大仇深,而今爱得如履薄冰,而我真想爱啊!爱得月朗风清!

21)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2) 人生仿佛一场遭遇战,随机应变吧,如履薄冰的脚步,也会踩出无数个错误的脚印。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各种选择。咸泡饭

23) 在群众不留情面的追问下,难免会有如履薄冰的忐忑,赧颜汗下的尴尬。

24) 墨西哥一路从预选赛走来可谓如履薄冰,若非中途次换帅更弦改辙,此次世界杯墨西哥国民也只能在电视里欣赏别国的争斗了。

25) 要达到这样一些目标,欧佩克依然如履薄冰.

26) 没有你我如履薄冰,有了你我仿佛再生,看到你我会冒汗。你总让我无法自制,为了你我差点犯罪。对你的爱从不改变,你是我的心肝宝贝,说的就是你人民币。

27) 我没有资格让爱我的人如履薄冰。辛夷坞

28) 一周心情守则:周一可以如临深渊,周二可以如履薄冰,周三可以摇头叹气,周四可以无精打采,周五可以六神无主,周末一定要放松心情,违者罚请客一次!

29) 一行人如履薄冰向山上行走,领头的是一米高八尺身高大汉,其胡子挂满整个脸,狰狞的面孔,一脸横肉。

30) 这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实在不大适合生性自由的我。

31) 周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32) 友人问我,北京的交通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是不是"爆堵"?我回答:"要是五年前,这一个词就可以形容了,现在可概括不了啦。"友人问该当如何形容?我答曰:"危机四伏、风声鹤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命悬一线、岌岌可危、险象环生、生死攸关、如箭在弦、朝不保夕、濒临绝境、谨小慎微、当心小命!"。

33) 确实,纵观那些在市场上纵横驰骋,创造了非凡业绩的成功的经营者,有谁不是长年累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34)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35) 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沧海桑田的历史典故_3500字

全文共 3245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

晋·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与王远 (方平) 饮于蔡经家。“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释义用法

神仙麻姑与王远 (字方平) 席间闲谈,说她已看到东海三度变为桑田,而今蓬莱海水又变浅,也许又将会变为陆地。后用此典形容世事变迁翻覆; 也用以形容年代久远。

用典形式

【沧桑】 清 ·黄景仁:“沧桑不烂西山后,陵谷如含岘首悲。”清 ·李本仁:“归来身世感沧桑,络纬西风总断肠。”

【海尘】 清 ·王夫之:“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桑田】 隋 ·炀帝:“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唐 ·骆宾王:“桃买千年非易得,桑田一变已难寻。”宋·刘筠:“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明 ·唐寅:“桑田变海海为洲,昔时声势空喧啾。”

【桑海】 唐 ·戎昱:‘“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唐 ·杨炯:“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唐 ·李商隐:“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元·王学文:“乾坤桑海无穷事,才历昆明初劫。”

【飞黄埃】 明 ·高启:“东游不肯居蓬莱,沧海顷刻飞黄埃。”

【巨海枯】 宋·陆游:“乔岳成尘巨海枯,欲求共语一人无。”

【水为尘】 唐·顾况:“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水清浅】 清·赵执信:“梦回忽睹水清浅,坐恐飞土扬惊风。”

【叹扬尘】 清 ·丘逢甲:“相思隔沧海,极目叹扬尘。”

【尘扬海】 宋·陆游:“浩浩尘扬海,茫茫杵倚天。”

【观海变】 隋·鲁苑:“乍应观海变,谁肯畏年颓。”

【沧海尘】 元·耶律楚材:“十年沦海尘空起,百岁黄粱梦乍惊。”

【浅深愁】 唐·李群玉:“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枯桑田】 元·杨维桢:“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畏水千】 唐·贾岛:“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

【阅海桑】 清·沈钦圻:“真共麻姑阅海桑,俄看文曜掩寒芒。”

【海化田】 清 ·丘逢甲:“何年穿石泉飞瀑?满地栽桑海化田。”

【海为田】 唐·李商隐:“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海田枯】 明 ·高启:“人间又见海田枯,十丈黄尘没城郭。”

【海生尘】 清·吴兆骞:“仙人已 叹海生尘,侯家宁保山如砺。”

【海生桑】 唐·韩偓:“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宋 ·黄庭坚:“其谁湔拂汝,岁月海生桑。”清·钱曾:“借箸漫言山聚米,引杯兼笑海生桑。”

【海扬尘】 清 ·丘逢甲:“君是故游吾故国,东风愁说海扬尘。”

【海涛浅】 元 · 罗志仁:“蓬莱梦,人间哪信,坐看海涛浅!”

【桑亩移】 清·宋琬:“海水群飞桑亩移,俯仰乾坤又一时。”

【桑栽海】 清·丘逢甲:“麻姑去后桑栽海,箕子归来黍满宫。”

【桑海变】 唐·白居易:“几见桑海变,莫知龟鹤年。”

【蓬莱浅】 宋 ·王安石:“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蓬海变】 唐 ·李乂:“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碧海尘】 清·丘逢甲:“愁看清浅蓬莱水,满目茫茫碧海尘。”

【鲸波浅】 元 ·姚云文:“摩双眼,看尘世鳌宫又报鲸波浅。”

【三浅蓬莱】 清 ·王鹏运:“阅年涯,三浅蓬莱,此身何世?”

【三度扬尘】 清 · 王士禛:“蓬莱三度扬尘后,坐阅春光九十年。”

【千度桑田】 清·王夫之:“尽海波,千度桑田,吾心静也。”

【飞尘赴海】 明 ·曹溶:“叹人间支新收故,尽飞尘赴海不能填。”

【世变桑田】 唐 ·刘禹锡:“处身于木雁,任世变桑田。”

【东海扬尘】 宋·陆游:“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 清 ·钱谦益:“东海扬尘今几度,错将精卫笑填河。”

【东海栽桑】 清·宋琬:“但留东海栽桑地,敢作南山种豆书。”

【东海桑田】 唐·孟云卿:“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宋·苏轼:“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尘飞沧海】 唐·李益:“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金·吴激:“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元 ·萨都拉:“尘飞沧海风掷瓦,白鹤身轻快如马。”

【尘生沧海】 元·唐桂芳:“莫问尘生沧海,休叹鹤归华表,好景且容探。”

【尘生碧海】 清 ·王夫之:“还怨,尘生碧海,玄云暗涌。”

【沧海成田】 清·陈维崧:“只今沧海已成田,留得天香几百年。”

【沧海扬尘】 宋·苏轼:“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金 ·元好问:“沧海扬尘几今昔,长庚配月独凄凉。”清·戴移孝:“行看沧海扬尘日,才见西山木石多。”

沧海桑田】 宋 ·汪元量:“世间兴废奔如电,沧海桑田几回变。”清·毛如瑜:“耳闻沧海变桑田,长安夜听铜驼哭。”

【变幻桑田】 清·丘逢甲:“平安梅峤迟双鲤,变幻桑田痛七鲲。

【话海麻姑】 清·丘逢甲:“奔天素女月华冷,话海麻姑霜鬓多。”

【海已水干】 清 ·黄遵宪:“海水已干田亦卖,主人久易我才来。”

【海水成尘】 北周 ·庾信:“蓬莱暂近别,海水遂成尘。”

【海水栽桑】 明 ·陈子龙:“海水栽桑去复回,欲寄精灵与词赋。”

【海水桑田】 唐·白居易:“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地。”

【海变桑田】 宋 ·张元干:“蓬莱,直上瑶台。看海变桑田飞暮埃。”

【海底飞尘】 唐·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海枯成田】 元·郑允瑞:“石坚有时烂,海枯成田桑。石烂与海枯,行人归故乡。”

【海桑陵谷】 清·朱彝尊:“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

【桑田成海】 唐·李端:“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宋·姜夔:“欲讯桑田成海,人世了无知者,鱼鸟两相推。”清 ·陆次云:“一自桑田成海后,总啼鹃血洒平芜。”

【桑田变易】 清·吴嘉纪:“桑田变易城市改,翁家书卷年年在。”

【桑田清浅】 清·丘逢甲:“满目桑田清浅水,五云楼阁失蓬莱。”清·纳兰性德:“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

【桑栽东海】 清·黄鷟来:“桑栽 东海宁忧徙,豆种南山不患贫。”

【陵变耕海】 元·耶律楚材:“可伤陵变须耕海,不待棋终已烂柯。”

【麻姑书信】 唐·顾况:“近得麻姑书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

【清浅三变】 唐·李白:“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

【渤海桑田】 宋·苏轼:“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蓬岛尘狂】 清·朱孝臧:“蓬岛尘狂,芝田日晏,梦游翻羡骑鲸。”

【蓬莱清浅】 宋·苏轼:“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明 ·郭翼:“城郭是非华表鹤,蓬莱清浅海中尘。”清 ·王士禛:“洞口无人藓自青,蓬莱清浅几曾停。”

【蓬海飞尘】 清·黄鷟来:“只愁蓬海飞尘杳,祗树休教法界无。”

【碧海扬尘】 清·赵执信:“便恐苍山都化冢,剩怜碧海未扬尘。”

【碧海红尘】 明 ·李东阳:“金床宝刹无年岁,碧海红尘有化机。”

【鲲海扬尘】 宋·范成大:“鲵渊方止水,鲲海任扬尘。”

【东海生黄埃】 宋·苏轼:“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清·魏麟征:“回头却笑羡门子,坐看东海生黄埃。”

【扶桑乍几尘】 清·王夫之:“波心芦叶催孤履,海上扶桑乍几 尘。”

【何海不栽桑】 明 ·徐渭:“旧虎死来新虎搏,古来何海不栽桑。”

【莱洲频度浅】 唐·卢照邻:“莱洲频度浅,桃实几成圆。”

【海无三尺水】 北周 ·庾信:“海无三尺水,山成数寸尘。”

【海水三清浅】 唐·李白:“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

【海水扬胡尘】 清 ·丘逢甲:“茫茫海水扬胡尘,嗟哉何止秦无人。”

【海底翻无水】 唐·李商隐:“海底翻无水,仙家却有村。”

【桑田几兴废】 清 ·黄遵宪:“坐观桑田几兴废,如抚铜狄三摩挲。”

【桑田移碧海】 唐·卢僎:“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桑林没东海】 唐·刘庭芝:“桑林没东海,富贵今何在。”

【弱水三浅清】 明 ·高启:“言从昔年宴蓬瀛,又见弱水三浅清。”

【麻姑到沧海】 唐·李商隐:“好为麻姑到沧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清水起黄尘】 明 ·徐渭:“试教清水起黄尘,还看桃花几回碧。”

【溟海桑潜变】 唐·刘禹锡:“溟海桑潜变,阴阳炭暗熬。”

【碧海飞黄尘】 清·王士禛:“闻道高陵变深谷,即看碧海飞黄尘。”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老牛舐犊历史典故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老牛舐犊比喻的是父母爱子情深。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老牛舐犊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彪传》。

【释义】舐犊:老牛舔小牛。像老牛舔小牛那样的亲子之爱般情深。比喻父母对子女的慈爱,也比喻对自己喜爱之物的珍视。

【历史典故】

杨修自视甚高,经常以自己的智慧揣摩曹操的心意。“一合酥”、“门中有活”的故事,无不体现了杨修的智慧,但也因此引起了曹操的猜疑。

一次,曹操带兵攻打汉中,不料却吃了败仗,只好先驻扎在斜谷界口,再作打算。曹操心里盘算着当下的情形,不能进又不能守,进不好取胜,退又丢面子。正当犹豫不决的时候,厨师送来一碗鸡汤,里面有几块鸡肋,不禁引发了曹操的感触。就在这时,夏侯惇来问夜间口令,曹操不加考虑地说:“鸡肋!鸡肋!”杨修听到这句口令后,便开始收拾行李,做好回家的准备。夏侯惇看了十分不解,便问杨修为何。杨修说:“鸡肋者,吃它没肉,丢它可惜。我们现在进不能取胜,退又怕惹笑话,丞相刚才说鸡肋,一定是准备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行李,免得到时手忙脚乱。”曹操知道这件事以后,嫉恨杨修看透了他心意,便借口杨修扰乱军心,将他以军法处斩了。

一天,曹操见到杨修的父亲杨彪,看到他憔悴的样子,吓了一跳,问:“您最近身体不舒服吗?为什么瘦得这么厉害呢?”杨彪没有正面回答曹操,而是说:“匈奴贵族金日殚乃汉武帝的近臣,他的两个儿子深受汉武帝的喜爱,还被接到宫中抚养。后来,金日殚察觉他的两个儿子乱后宫,就把他们杀了,免得生出祸患。真是惭愧啊,我没有金日殚那样的先见之明,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他落得如此下场。大人,不知您见过田里的老牛没有?它们耕完田后总是和小牛腻在一块,还不时地用舌头舔着小牛,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是会让我想起我的儿子!”杨彪一边说,一边流泪。

【成长心语】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让我们领略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满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孔子曾说过:“父母在,不远游。”他想要表达的不只是子女应该守在父母的身边,尽自己的孝心,还应该有另外一层意思:子女出门,远离父母,给父母带来的只会是无尽的思念。所以,无论如何,你都要记住一点:你是父母一生的牵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一日曝之,十日寒之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以用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得成呢!

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盼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曝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曝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凿壁偷光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凿壁偷光:照亮求知路的“小桔灯”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成长心语】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304 字

+ 加入清单

成康之治指西周时成王、康王相继在位的四十余年间,形成了安定强盛的政治局面。

为慑服商顽民而建的成周城落成后,辅政大臣周公还政于成王,周朝进入巩固时期。成王及其子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功业,坚持节俭,克制多欲,缓和了阶级矛盾。又令周公制礼作乐,即王朝各种典章制度的创立和推行,大规模推行自周武王时就开始的分封制。西周分封,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从而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加强周王朝统治的作用。

康王之世,周还曾命诸侯征讨淮夷、东夷,加强对异邦的控制。康王在位年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成康时期,是周最为强盛的阶段,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冰山难靠的成语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南朝四百八十寺历史典故

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

南朝四百八十寺,是我们在中小学时都熟读的故事。南朝四百八十寺有什么古诗?这些伟大的寺庙又是如何建成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寺庙之首南禅寺,一起了解那些逝去的文化。

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东麓山阜上,始建于西晋,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自古有“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寺的美誉,是南朝时期中国南方的佛教中心。

南朝四百八十寺历史典故

寺址所在为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1958年起,在原住持宗诚法师的带领下,依明清时规模形制,鸡鸣寺逐步恢复并对外开放,成为南京一重要寺院。 1992年,《新白娘子传奇》剧组来到南京市古鸡鸣寺借用药师佛塔来拍雷峰塔相关剧目,当时西湖的雷峰塔已倒而新的尚未修建好。

南朝四百八十寺栖玄寺说

雪后的鸡鸣寺一种说法认为,据史料记载,早在孙吴时期,现鸡鸣寺之处就已建有一寺,名为“栖玄寺”,此因鸡笼山北面有栖玄塘而得名。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第七皇子、建平王刘宏为人谦俭周慎,深得父王信任,并赏赐其在鸡笼山东偏北处建宏敞府第。

刘宏于宋大明二年(458年)临终前,嘱咐将鸡笼山下东偏北处的府第捐为寺庙,沿用名“栖元寺”,元、玄同义,南齐时改名建元寺。孙吴时期开拓了南北向的潮沟(在今南京市机关大院西墙附近),南接城北渠、运渎,经栖玄寺门前,北通玄武湖,后来,明代筑城时阻断了该潮沟,但此沟的南端直至上世纪80年代初尚存,沟旁尚有几棵老槐树。从这些资料看,三国孙吴时的栖玄寺该是鸡鸣寺的前身。

还有人认为三国时,栖玄寺曾是孙吴府第的后苑,晋代时,该地是廷尉署。如果栖玄寺确实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鸡鸣寺的历史就可向前延伸300年,但是,对这一说法存在着争议。

南朝四百八十寺同泰寺说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鸡鸣寺的前身是南朝梁的“同泰寺”。持这一观点的人认定: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在鸡笼山所建的同泰寺,是鸡鸣寺的前身。他们认为:当时的同泰寺范围很大,从山下一直延伸到鸡笼山上。

同泰寺寺内有大殿六所,小殿堂十余所,一座九层浮屠(宝塔),一座七层高的大佛阁,供奉着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美誉。梁武帝是中国古代最笃信佛教的帝王之一,他曾四次舍身于同泰寺,并常到寺内讲经说法。如果同泰寺果真是鸡鸣寺的前身,那么,由于南朝非常浓厚的信佛风气,由于南朝时建康(今南京)寺庙的盛行(诗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特别是由于梁武帝这位“菩萨皇帝”多次舍身于同泰寺,鸡鸣寺当然是更加的意义凡非。当然,不管其前身是同泰寺还是栖玄寺,或是其它的寺庙遗迹,鸡笼山麓的鸡鸣寺也是一座古老的寺院。

南朝四百八十寺建置沿革

南朝第一寺——鸡鸣寺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始于东吴。

三国时,为吴国后苑。238—240年(吴赤乌年间),建栖玄寺,因鸡笼山北有栖玄塘而得名。吴末,孙皓时毁。

300—301年(西晋永康年间),有僧人在鸡鸣山上倚山造室,建佛寺五所,因规模不大,名声小。

东晋,建都建康(南京),辟为廷尉署。

南朝刘宋时,相传有黑龙现于玄武湖,山改名龙山。

439年(刘宋元嘉十六年),征庐山慧远高足雷次宗在鸡笼山开馆授徒,竟陵王萧子良于鸡笼山开西邸,集学士抄五经百家。

458年(刘宋大明二年),建平王刘宏将鸡鸣山府第舍宅为寺,名栖元寺。齐时,改名建元寺。相传齐武帝萧赜游钟山,至始闻鸡鸣声,故山改称鸡鸣埭。梁普通年间,迁廷尉署于六门外,在原廷慰署地建同泰寺。

527年(梁普通八年),寺建成,当年舍身于同泰寺,并改年号为大通元年。寺在宫后,北掖门外路西,寺南与台城隔,抵广莫门内路西,宫开一后门,与寺之南门相对,名大通门,对寺之南门,取反语以协“同泰”名,帝晨夕入寺,多出入此门。寺中造大佛阁七层、宝塔九层、大殿6所、小殿10余所,东西各有般若台三层,筑山构垅,亘在西北,柏殿在其中,东南有璇玑殿,殿外积石种树为山,有盖天仪,激水随滴而转。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禅寺是一所长方形院落,规模并不大。整个寺院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3间正殿,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寺院小,配殿低矮,这就衬托了正殿的雄健。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禅寺座北向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多,寺内现存殿宇6座,除大佛殿是唐代原物外,其余5座殿宇都是明、清时所建。

夜游来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禅寺其实最吸引人的还是这里的夜市美食,这里其实已经商业化,夜幕降临,繁华似锦,跟深圳的东门、广州的上下九、南京的夫子庙差不多,也扮演着同样地角色。

沿着中山路一直往前走到底就是南禅寺,这里是不仅聚集了一众食店,著名的有王兴记、穆桂英美食城、景福记等等,也是购物集中的地方,多以特色集市为主。如果喜欢淘货的话,可以到此碰碰运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乐此不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6 字

+ 加入清单

乐此不疲,此:这。因酷爱干某事而不感觉厌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乐此不疲相关典故内容。

乐此不疲的意思

[释义] 乐:喜爱;爱好;疲:疲倦。乐于做某事;沉浸其中;不觉疲倦。形容对某种事物特别感兴趣。

[语出]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一年三百六十日;日日如此;倒也乐此不疲。”

[正音] 乐;不能读作“yuè”。

[辨形] 疲;不能写作“皮”。

[近义] 乐而忘返 专心致志 沉迷不醒

[反义] 心猿意马 心不在焉

乐此不疲的成语典故

汉光武刘秀为建立东汉政权,东征西战,历尽艰辛。刘秀登基后,为巩固政权,改善黎民百姓的生活,他非常重视发展生产,提高国力。他每天很早上朝,处理国家大事,很晚散朝回宫,还要与文武公卿们谈论治理国家的道理,商量和处理一些问题,稍有空闲,他还要伏案读书、批文。每天很晚才能休息。他的儿子刘庄,见父亲每天如此劳累,满分作文,心中很不安。刘庄便劝刘秀说:“父王争战半生,如今临朝秉政,又如此操劳,儿臣实在放心不下,儿望父王效仿黄帝、老子的养身之道,使生活更悠闲、宁静。”

刘秀听罢,说:“皇儿之心,为父要以理解。只因我乐此道,不为疲也。”这话的意思是:我自己乐于这样,也不觉得疲劳。

用乐此不疲造句

1) 再美味的菜,吃久了都会腻;再惬意的生活,过久了都会倦。但唯独“爱你”这件事,乐此不疲,始终不变!

2) 他们又最爱自创新招,四兄弟个个三头六臂,一心几用,奏乐同时又玩杂耍,我拨你的结他弦线,你按他的笛孔仍然合拍,又乐此不疲戏弄别人,总之绝无冷场,最紧要好玩!

3) 六一六一,祝福穿上花衣,祝你万事如意,生活无忧无虑,没事打打太极,模样更加神气,心情保持美丽,天天乐此不疲!

4) 今天我和要好的朋友一起去上山,走了半小时的路上了山顶我们乐此不疲,我们难以抑制自己的高兴,不约而同的大喊起来。最后,我们步履匆匆的下山了。

5) 我们在学习上劲头十足,可谓学而不厌;老师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悉心辅导,可谓诲人不倦;我们和老师都可以说是乐此不疲啊!

6) 当别的同学问题问到我时,我都会不胜其烦地说不知道,但查田君都会很乐意地教他们,乐此不疲。

7) 不错,你现在是正当年,流连于岁的瑜伽教练和酒店服务生美眉之间,乐此不疲。但总不能永远这么下去吧。

8) 她成天躲在家,她凡事嫌麻烦,她不爱出门,她常常不修边幅,她不恋爱,过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她乐此不疲。

9) 人生乐此不疲为哪般?佛曰:下班。

10) 青春就像是切洋葱,我们都泪流满面,却还乐此不疲。

11) 他对这件工作倍感兴趣,虽常夜以继日,但却乐此不疲。

12) 小明很喜爱园艺,一个人在自家的后院乐此不疲地重复着掘土种花的时光。

13) 世界各国乐此不疲的寻找着全球贸易路线并且不断派遣船只探路,这次他们看到了希望。

14)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乐此不疲地玩微博。

15) 他总是没日没夜地搞研究,每天乐此不疲。

16) 有时,在他人看来这些事情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她却乐此不疲地追求这些微不足道的快乐。

17) 他每天都在马戏团表演小丑,真可谓是乐此不疲。

18) 老赵天天去公园慢跑,乐此不疲。

19) 小明总是帮助同学,乐此不疲。

20) 我在家里乐此不疲的做着家务。

21) 他乐此不疲地尝试非常规的货币政策,使美联储能够应对金融崩溃,即使美国的政客们已无力回天。

22) 这个小明,管起闲事来乐此不疲。

23) 跟facebook一样,用户心甘情愿、乐此不疲地免费为它做这项工作。

24) 有些人对麻将是乐此不疲。

25) 虽然植树很累,但同学们都为绿化我们的家园而乐此不疲。

26) 我十分爱看书,每当有书摆在我面前时,总能让我乐此不疲的乐在其中。

27) 小弟弟不是玩他的遥控飞机,就是玩他的奥特曼,真是乐此不疲。

28) 人们最乐此不疲的一项节日活动类似于摸彩.

29) 父亲是一个坚毅冷峻的男人,似乎永远不会屈服。但是,父亲却愿意低下头让我坐上他的肩头,而又乐此不疲。

30) 我个人对生活一无所求,吃住都十分简单,上天给我的恩赐,我并没多要财产的奢求。如果此生能做多点对人类、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有益的事,我是乐此不疲的。

31)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泰戈尔

32) 此决定对和平年代本已紧张的太平洋地区邻邦关系报道纷至沓来;穆帅自己火上浇油;记者们也乐此不疲,决心将热闹进行到底。

33) 亲情友情爱情情情相系,思念想念挂念念念不忘,官运财运鸿运运运亨通,短信真心诚心衷心祝愿你,赐福祈福祝福福福传到,重阳节欢乐喜乐快乐乐此不疲!

34) 六一六一,送你一件新衣,让你心情美丽,模样更加神气,没事打打太极,生活纸醉金迷,天天乐此不疲,心底无限欢喜,开心天下无敌!老小孩们,节日快乐。

35) 由于依靠政府救助基金才得以幸存下来,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除了欣然同意外别无选择,但是福特也同样乐此不疲。

36) 我从小便爱上了天文星相学,每每有关此类书籍摆在我面前总能让我乐此不疲地沉浸其中。

37) 重庆是中国西南的一个著名的大城市,全城群山遍布,倩影幽幽,让人乐此不疲。

38) 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即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

39)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40) 小猫对毛线团的喜爱众所周知,只要有机会得到,小猫就会乐此不疲的玩下去,总也不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科举趣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17 字

+ 加入清单

榜眼不服气,肉搏成状元

今天的高考虽然比较公平,但面对结果,仍会有考生不服气;古代,这种情况更不少。北宋初年,王嗣中参加科举考试,以第二名的成绩中了进士。但王嗣中却很不服气,认为排在第一名的进士赵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有关部门投诉。当时,考试名次虽然排出来了,但还没宣布状元是谁,所以王嗣中就想争一把,把这个状元争过来。此事反馈到了宋太祖赵匡胤那里,赵匡胤没经历过这种事,就命人将王嗣中和赵昌言二人带到殿上来,让他们分别陈述理由。于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来,各说各的理,谁也不服谁。

赵匡胤心想:这样吵下去,吵到天亮也吵不出结果啊!便对二人说:“你们别吵了,现在,你们二人以手相互搏斗,谁胜了谁就是状元!”

众人一听,以为皇帝是在开玩笑呢,但王嗣中反应快,趁赵昌言还在发愣的时候,就抬手向赵昌言头上打去。赵昌言是个秃头,当时戴着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秃顶;王嗣中捡起赵昌言的帽子,向赵匡胤说:“陛下,臣胜了!”众人见了,哈哈大笑起来,赵匡胤也大笑起来,宣布说: “好吧,那就以王嗣中为状元,赵昌言为榜眼吧!”

惹恼皇帝,发配边区

王嗣中实在是很走运,但并不是人人都有这样好的运气。明永乐四年,莆田人陈实考中了进士,那一年的头名状元也是莆田人,叫林环。陈实这个人,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十分自负,认为同乡林环平时的成绩和名声远不如自己,怎么他就能当上状元而我就没当上呢?于是便上疏给皇帝,说这次选取状元的结果不公平,应该存在暗箱操作情况,希望皇帝能明察。

永乐帝朱棣接到举报后,对这件事很重视,亲自召见陈实当面询问。陈实便向朱棣说:“陛下如果不相信我的才学在林环之上,可以任意出一百道题,我肯定都能答得上来。”朱棣见他如此自信,就让有关人员草拟了一道百问策,自己亲临考场,命陈实和林环当面答题。他们二人答完后,朱棣看了一下,感觉答得都很有水平,难分上下,就没有要更改状元的表示;陈实依然不服,在朝堂之上与林环争论,情急之下,陈实竟然大吵大闹起来,此举令朱棣大为不满,当场降旨将陈实发配到边远地区戍边。

陈实到达流放地不久,就憋气加窝火一命呜呼了,他的两个儿子也相继丧命,其他亲属也受到连累。直到嘉靖年间,朝廷才不再追究。

大风刮跑卷子,考生被除名

科举制度只能使极少部分人改变命运,多数人只能落榜而归。落榜的原因,成绩不够当然是主要的,但也有其他五花八门的影响因素,让人大开眼界:正德十二年,有个叫刘淮的人参加科举考试,这个人饱读诗书,中举应该没什么问题。可是,正当他在考场答卷时,忽然刮过来一阵风,把他的卷子刮跑了,卷子随风飘飞,飞过了五凤楼、落到了南御河边。卷子被找回来之后,负责录取工作的杨阁老在卷子上批了 “不谨”两个大字,刘淮因此便落榜了。杨阁老所批的“不谨”是什么意思?按字面的理解,很可能是指责刘淮“不谨慎”,可是,卷子被风刮走的事纯粹是偶然现象,再谨慎的人也不可能预测到,因为这个革除刘淮的功名,的确有些荒唐。

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科举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因此,能胜出者都是幸运儿;那么,如果有人没答完卷子却依然胜出了,就应该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了!宋代有个叫刘之杰的人,就是“幸运儿中的幸运儿”。

某一年,刘之杰参加科举考试,策论题刚做了一道,肚子便疼痛难忍,只好拿着没答完的试卷往茅房跑。到了茅房后,他把试卷插在了茅房门上,打算等解手完毕之后再带回考场继续答题。但他解完手后,急匆匆地就往考场赶,忘了拿试卷这回事,等到了考场才想起来,回去找时,试卷早已不见踪影,他只好自认倒霉,认定自己这回是没希望了。

但几天之后,他竟然发现自己中了进士,而且还名列前茅!他觉得此事蹊跷,但一直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刘之杰后来官至制置史,有一回,他到某州视察工作,当地的官员接待他,在聊天时,那名官员说:“我与大人恰好同年登第,有一事正想告知大人。”刘之杰便问他是什么事,那名官员屏退了左右,对刘之杰说:“当时我在考场上,也去上厕所,见到了您遗落的卷子,发现还欠第二、第三两道大题没做,就顺便带回了考场,替您把那两道题答了,然后交给了考官……”刘之杰一听,如梦方醒,连忙向那名官员表示感谢,说:“我一生官场仕宦,都是您所赐的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负米养亲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负米养亲,是一个成语典故,选自《二十四孝》,讲述了一个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的故事。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孔子家语·致思》。

【释义】借米以赡养父母,形容人非常孝顺。

【历史典故】

子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石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子路常常怀念双亲,感叹说:“真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成长心语】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皋鱼在父母死后发出的叹息。这与子路的心态不谋而合。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一日一日地递减。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然而,今天的很多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尊重长辈的美德,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想想看,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孩子,他怎么能算一个好孩子?他怎么能算一个好学生?长大后,他怎么能尊重老人、赡养老人?怎么能担负起家庭和社会的重任?“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子路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历史典故:负米养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闭门羹”一语最早见于唐代冯贽《云仙杂记》所引《常新录》的一段话:“史凤,宣城妓也。待客以等差……下列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原来,唐代宣州城出了一位叫史凤的名妓,她不仅人长的标志风流,拥有沉鱼落雁之貌,而且能歌善舞,有一副迷人的金嗓子,舞姿更是令人倾倒,赋诗、抚琴、泼墨、作画,无不精通。因此她是名声骚动,轰动一时,方圆百里的贵胄子弟、风流才子,都以一睹史凤芳容为快。引得那些浪荡公子和好色之徒不惜千里迢迢,纷纷登门拜访,重金求见,把妓院经常围得水泄不通。

然而,史凤却恃才自高,对他们手中的金银不屑一顾。她重才不重金,把前来求见的人,以品貌才学分成三六九等。对上等的客人来,她下楼接待;若是纨绔子弟,不学无术之辈上门,则统统拒之门外。久而久之,一些屡被慢待的公子哥儿对她怀恨在心,四处造遥中伤史凤。聪明的史风就想出了个办法,对被拒绝的人皆赏一碗羹汤,这样一来倒也堵住了他们乱说的嘴皮。后来,上门求见的人只要一看见摆上羹汤,就知道史凤不愿接待,心领神会而知趣地离开告退。心中虽感不满,但也无话可说。

那么,史凤摆的“闭门羹”到底都用什么料做的呢?所谓羹,最初时系指肉类,后来以蔬菜为羹,再后来对凡熬煮成有浓汁的食品皆以羹称之,如雪耳羹、水蛇羹、燕窝羹等。据说,史凤的“闭门羹”是用豆腐和鸭肠子做原料的,之所以用这些不值得一提的原料来做这道菜,就是为了表达主人对客人的轻视。不过,让史凤自己没想到的是,还真有些不知趣的人吃了史凤的“闭门羹”后,觉得味道不错而引得一些人专门来尝“闭门羹”。如今,“闭门羹”还成为了安徽沿江一带的传统名菜!

“闭门羹”也就由此事而得名并流传至今,后来“闭门羹”也就成了拒绝客人的代名词。以羹待客,比直言相拒,要婉转,客气一些。可惜的是:现代拒客,则只有“闭门”而没有“羹”了。也有用来指拜访他人时,主人不在,自喻吃了“闭门羹”的。

[历史典故:闭门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杜甫写“诗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奸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靠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靠,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有关举案齐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人。由于梁鸿的高尚品德,许多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梁鸿谢绝他们的好意,就是不娶。与他同县的一位孟氏有一个女儿,长得又黑又肥又丑,而且力气极大,能把石臼轻易举起来。每次为她择婆家,就是不嫁,已三十岁了。父母问她为何不嫁。她说:“我要嫁象梁伯鸾一样贤德的人。梁鸿听说后,就下娉礼,准备娶她。

孟女高高兴兴的准备着嫁妆。等到过门那天,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哪想到,婚后一连七日,梁鸿一言不发。孟家女就来到梁鸿面前跪下,说:“妾早闻夫君贤名,立誓非您莫嫁;夫君也拒绝了许多家的提亲,最后选定了妾为妻。可不知为什么,婚后,夫君默默无语,不知妾犯了什么过失?”梁鸿答道:“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妻子是位能穿麻葛衣,并能与我一起隐居到深山老林中的人。而现在你却穿着绮缟等名贵的丝织品缝制的衣服,涂脂抹粉、梳妆打扮,这哪里是我理想中的妻子啊?”

孟女听了,对梁鸿说:“我这些日子的穿着打扮,只是想验证一下,夫君你是否真是我理想中的贤士。妾早就准备有劳作的服装与用品。”说完,便将头发卷成髻,穿上粗布衣,架起织机,动手织布。梁鸿见状,大喜,连忙走过去,对妻子说:“你才是我梁鸿的妻子!”他为妻子取名为孟光,字德曜,意思是她的仁德如同光芒般闪耀。

后来他们一道去了霸陵(今西安市东北)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在霸陵山深处,他们以耕织为业,或咏诗书,或弹琴自娱。

不久,梁鸿为避征召他入京的官吏,夫妻二人离开了齐鲁,到了吴地(今江苏无锡境内)。梁鸿一家住在大族皋伯通家宅的廊下小屋中,靠给人舂米过活。每次归家时,孟光备好食物,低头不敢仰视,举案齐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