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郭沫若凤凰涅槃原文(通用19篇)

浏览

1199

作文

381

首先,要读好原文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读后感《爱国读后感作文》。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游湘西凤凰古镇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暑假,我们去了湖南旅游,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凤凰古镇!在这座古色古香的古城里,有着怎么样的景色呢?听我慢慢道来吧!

凤凰古镇位于湖南西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在太阳刚升起时,这里实在是美的很,我瞻仰了杨家祠堂,参观了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这几位已故名人在当地甚至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

走在古镇上,望着脚下那青石方砖,感觉它不时透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气息!

来到了沱江码头,只见土家族的吊脚楼依水而建,一根根长长的木柱扎在水中,我们乘着小船,沱江的水很清澈,浅的地方水很翠绿,深的地方是墨绿色的。我们在船上,沱江的水轻轻托起我们。哎呦,船夫竟然和旁边另一个船夫对起山歌来了!每句歌声结尾都要加“哟喂”哈哈,真是有趣!

凤凰古镇的小店特别多,街上人来人往,两旁卖银饰品和卖姜糖的店最多。听导游阿姨说因为湘西湿气比较重,当地人为了驱寒经常要吃些姜汤什么的来驱寒气,后来为了携带方便就做成姜糖来吃。导游阿姨带我们去了一个当地最有名的卖姜糖的小店,我迫不及待拿起一个品尝,起初感觉甜甜的,越吃越辣,但是辣的很过瘾,使人有一种再吃一块的想法!

晚上的古镇是人山人海,热闹极了,仿佛小镇从古老中脱颖而出,变得繁华热闹,每家店铺的灯都开得亮亮的,虽然是夜晚,但灯光把整个古镇都点亮了,让人感觉心旷神怡!

在凤凰古镇逛街,有一个规矩,买东西不能用硬币。我一直纳闷这件事,为什么不能用硬币呢?硬币也是钱啊!导游阿姨的解释把我的疑惑给消除了,她说因为硬币在当地不通用,当地人习惯用纸币,纸币还不易掉落。这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我领略过北京的都市的繁华,也目睹过兰州草原的宽阔,但都比不上凤凰古镇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这次旅游我很难忘,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湘西,我一定还会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凤凰古城游记作文

全文共 1946 字

+ 加入清单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坐在大巴上,借着微弱的灯光读着《边城》。文学巨匠沈从文的语言虽朴实,却将他魂牵梦绕的故乡描写得如诗如画,荡气回肠,也一同将这座静默深沉的小城推向了全世界。看着书中描写的美好,我急忙跳下了大巴,希望快点揭开凤凰古城的神秘面纱。

凤凰·夜

我去过许多古城,但从未见过其他古城的夜比凤凰的夜还美。

站在桥上俯瞰,华美的灯光包裹着整座古城。河岸两边,放眼望去,每一个吊脚楼都发出璀璨的光芒。宽广的沱江水,被两岸繁华的古城夜色渲染的亦幻亦真,波光粼粼的江面五彩斑斓,倒映着古城的倩影。

沱江的两岸,游人如织。我走在岸边的青石路上,感受着这座古城吹来的微风。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排立于江边两岸,以百年来不变的形态矗立着,飞檐翘角,彰显百年沧桑岁月的痕迹,黄色的暖光让我也恍惚迷失于古代与现代之间。来往的人欣赏着夜色,时不时传来苗族阿妹们银铃般的笑声。

漫无目的地闲逛着,突然听到苗族老奶奶叫卖荷灯的声音:“荷灯,荷灯,卖荷灯嘞!”巡声望去,一个老奶奶提着一篮荷灯,一边走,一边吆喝,叫卖声中混着浓浓的乡音,听起来像唱歌儿一样。我拿着钱,找奶奶买了一个最大的荷灯。“小姑娘,放灯时在心中许下愿望,如果灯能顺利漂至江心,并顺水而下,愿望很快就能实现。”老奶奶边笑着,边教我怎么放荷灯。在爸爸和老奶奶的帮助下,我将荷灯轻轻推向江心,在心中默念“家人身体健康”的愿望,目送着我的荷灯缓缓地流到河中央,随着其他荷灯一起顺流而下,带着我们美好的愿望向远方漂去。

天上,星河流转;江中,光影斑斓。有诗云:“绕城沱水荷灯满,盛世迎春应佳节。”虽然现在不是春节,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放荷灯已经成为一种祈祷、期盼和祝福的方式。望着缓缓流动的沱江,耳旁的喧嚣仿佛都静了,身边的人流仿佛都散了,只留下我与这古城。我的心意仿佛与她相通了。我的耳边还回旋着苗族老奶奶混着苗语的汉语,眼前浮现起苗族和土家族阿妹的甜美笑容。醉了,醉了,醉在了这迷人的夜色里,醉在了夜色渲染的人儿里。

凤凰·晨

五点半起床,随着导游在无人的街道上游逛。没有了明亮的灯光,没有了游人的喧闹,清晨的凤凰一片安静祥和。曲径通幽的深街长巷,没有一丝嘈杂,只有导游轻轻的声音走在青石板上发出的声音。

导游带着我们向小巷的深处走去,一边讲起了许多有关湘西苗寨的神秘传说。一群死尸,额头上贴着黄色的符咒,在赶尸人的指挥下,一跳一跳地行进在夜色里,便是此地流传的湘西赶尸。传说当地人如果在外身亡,一定要请人将尸体运送回家乡安葬,这便有了赶尸这个行当。当地山势险要山路崎岖,运送尸体多半选在夜间进行,便逐渐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在湘西人眼中,生于故乡,哪怕在外面漂泊一生,死后也一定要回到故乡,安息在熟悉的土地,回到这拥有丰富文化的沃土。

行走在古城的小巷中,绕着绕着,又绕回了沱江边。古朴的沱江水静静地流淌,古城楼上的晨钟悠然传来,江中渔船数点停泊在岸边柳下。远处的吊脚楼一寨挨着一寨,下面悬空的地方有几根圆木撑着,有着参差不齐的屋顶。它们成熟,稳重,像一位老者,向我诉说着百年来的风风雨雨。透过它们,我好似看到了几百年前的凤凰。

这时,忽见一支竹筏顺流而下,筏上的艄公撑着一支长篙在打捞清理着江中漂浮的水草。我的眼前浮现起了沈老先生笔下的凤凰。恍惚间,翠翠仿佛站在了我的面前,微笑着向爷爷走去。沱江上仿佛又出现了赶鸭子的人,追赶着鸭子在水中拼命游着。“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膊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不同于《边城》中的是,现在无论是谁,都可以一同下水抓鸭子,人与鸭子的竞赛,热闹非凡。

湘西文化,自我踏上这片土地起,便在我的心中驻扎。只可惜,湘西的那神秘的行当,已经面临失传。苗语和土家语,这些没有文字,只能靠世世代代口头相传的语言渐渐没落,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外跑,却忘记了家乡那浓厚的文化,却忘记了发扬它,传承它。但正因凤凰深厚的文化底蕴,愈加神秘的色彩,才吸引着更多人来追寻它,探究它,寻找散落在古城中的秘密。

在凤凰流淌的不仅仅是沱江,更是那深厚的文化啊!正因有了那迷人的文化,正是有了为湘西文化传播付出一生的人,才成就了湘西,才成就了凤凰。

愿有更多的人来欣赏她的美,了解她的文化,让湘西文化深入更多人的心中,让凤凰古城驻进更多人的梦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扬州凤凰岛

全文共 374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一小时的行程我们京江晚报的小记者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扬州凤凰岛。

凤凰岛位于邵伯湖与京杭大运河相界的湖口处,在35平方公里岛屿和138平方公里的水面上,共有“七河八岛”。这里江河相连,水天相望。我们先后游览了邵伯湖、游乐园……其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走索桥和在茶楼观看小记者们准备的精彩表演。

刚吃过中饭,表演就开始了,先是一些小记者给我们猜了脑筋急转弯,猜中有奖,小记者们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然后,一个小记者为我们唱了《月亮船》,还有一位小记者为我们唱了一首英文歌……

到了下午,我们去走索桥了,十个人十个人的走。轮到我了,我大步流星的走着,突然,后面的人摇了摇索桥,使我像喝醉酒一样,东摇西晃的,我吓得赶紧扶着拦杆,一点一点的往前挪,再也不敢大步流星的走了,好不容易才走到了桥的另一边。走过一次后,尽管有些害怕,但觉得挺刺激挺好玩的,真想再走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凤凰传作文500字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美丽的神鸟——凤凰。它的羽毛五彩斑斓,尤其是它的尾羽,据说那三根尾羽有很大的神力,可以化解三次灾难。

有一次黄河决堤了,洪水像出笼的野兽冲倒了房屋,冲毁了庄稼,人们各自逃命,有不少人来不及跑就消失在滚滚的波涛中;脚快的跑到附近的城市,但眨眼间,城市就被大水包围了,凤凰见了,非常痛心,忍痛拔出自己的一根尾羽,只见尾羽像一束光一样,冲向天边,消失了,地下的洪水也渐渐退却。

洪水刚平息不久,另一场大灾难就接踵而至,整个世界干燥无比,河流干涸,烈日暴晒,再加上人口增多,缺水危机越来越严重。唯一的水源就是地下水了,但地下水远在深深的地下,而且越来越少,人们不是渴死,就是喝了浑浊的水而腹泻。凤凰只得拔下自己的第二根尾羽,解除了干旱,换来一场倾盆大雨。

灾难真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啊。瘟疫像魔鬼一样肆虐着,人们都疾病缠身。凤凰毫不犹豫地拔下自己的第三根尾羽,让疾病烟消云散。虽然危机解除了,但凤凰因为神力耗尽,变成了一只平凡的孔雀。

人们知道了凤凰的事迹后非常感动,为了纪念它,便将平遥古城的下西门称为凤仪门,并修建了凤凰栖台,希望凤凰再次降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凤凰涅磐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凤凰在500岁时,会用香木自焚,在经历过熊熊烈火的灼烧之后,凤凰就能获得不死之身。这就是凤凰涅磐的故事。

这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蝴蝶,在不靠外力的帮助下,蝴蝶自己冲破茧时,它的翅膀也得到了磨砺,能够与风搏击。

其实,我们人也需要一次磨砺,来成就完美的自己。诺贝尔实验室的爆炸,是他的涅槃,在失去亲人的痛苦后,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宛若重生;谈迁2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钻心剜骨的痛苦后,振作起来,创造了辉煌,那是他的涅槃;孙膑在猪圈里装疯,只为自由后打败庞渭……

事实上,在我们身边,也有涅槃。也许我们并没有凤凰那痛苦,也许我们没有伟人那么惊天动地,但是,我们确实在磨砺后感受到更完美的自己。

记得小时候学古筝,总是弹不起来,边弹边哭,弹得手都抖了,有几次真的很想把琴砸掉。夜幕降临,每每我想放弃时就会想:加油就要成功了,坚持了这么久,不能放弃。其实这就是浴火

时的信念。当我颤抖地弹完最后一个音时,我感觉真的重生了,我就是凤凰,我浴火后展翅高飞了,我就是盖世英雄!……一切都不重要了,我成功了。如此之兴奋也正是磨砺时痛苦所成就。

现在是深夜,我仍握着笔,因为上一次的作品不尽如人意,不够完美。一盏盏灯被熄灭,我不放弃,因为我知道,此刻的疲倦是为了这篇文章能够完美,是为了我自己的重生。

大自然是一部书,这一次的破蛹而出和凤凰磐涅告诉我们:磨砺是为了成就更完美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凤凰树作文

全文共 1040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匆匆地走进校园,总能看见它挺拔地耸立在那个显眼的草地上,强壮的身影照着我们,也深印在我们的心里,它总是那么坚强,任凭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它就是我们心中伟大的-凤凰木。

春天,唤醒了小草花朵,凤凰木也被慢慢地催醒了。万物复苏,凤凰木结实的手臂抽出了斑斑点点,嫩绿的小芽,把光秃秃的身体打扮得生机勃勃。风儿轻轻擦过嫩芽,嫩芽仿佛一颗颗晶莹的宝石左右摇摆,有几颗“宝石”被春风慢慢悠悠地带到了地上,旁人若看见了这优雅的场景,一定会随着凤凰木的美陶醉其中,凤凰木会轻轻地摇动手中的“宝石”似乎向你友好地招手。

夏天,凤凰木结实的手臂似一把碧绿的大伞,为我们挡住盛夏炎热的骄阳。而自己却顶着难忍的酷热。它那碧绿的“宝石”添了绿,长大了,显得更富有生机,把自己打扮得满身碧绿的,它被偶尔刮来的一阵小小的微风吹落了“头发”,“嗖嗖”,绿叶一片接着另一片跳着柔雅舞蹈飘下来了,仿佛下了场盛夏的“绿雪”。又似一只只绿油油的小蝴蝶左飞飞,右飘飘地转着圏圏。这时同学们站在下,尽情享受树叶的拥抱,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秋天,万物一片黄澄澄的感觉,连芒果也来湊热闹。绿油油的凤凰叶迫不及待地跟着“时尚”的脚步脱去了宝石般的绿衣,换了香蕉颜色般的黄衣。远远望去,不再那么富有朝阳般的活力,却令人感觉寂静,优雅。凉瑟瑟的秋风“呼-呼-”地刮着,黄叶如烟一般不停地撒落,一次连一次,根本停不下来。比炎热盛夏的“绿雪”强多了。凤凰木不停地向人们撒树叶,仿佛代表它发自内心的美好祝福。上三年级时,我们在长长的廊道打扫卫生。正面迎着凤凰木。吹下的树叶无论如何也拾不尽,扫不完。有一次我刚扫得干干净净,风又抚落了叶子,辛苦白费了。我正要不满地抱怨几句,抬头却望见它仙女般美丽的身姿,不由得将涌到嘴角的话吞了回去。用赞美的眼神望着它。它似乎听懂了我的心里话,开心得翩翩起舞呢!

冬天,鲜艳的花朵回家去了,五彩斑澜的小蝴蝶展翅飞远了。既优雅又富有活力的凤凰木,小芽钻进树干呼呼睡大觉了,凤凰木脱去了夏日的衣裳只剩树光秃秃的一根枝干,结实的枝干上偶尔还挂着几片摇摇欲坠的叶子,叶子“面容憔悴”,仿佛弹指间它就会飞出十万八千里。叶子虽落完了,可它仍不怕吃苦,劳累地屹立在草坪上,坚守着冬天,等待着春天的来临。哦不,它是立在了人们的心中。

凤凰木,在学校你优雅动人的身影使人啧啧称赞;你朝气蓬勃的身躯引人注意,在学校,四季都有你强壮的影子。环绕的小草和盛开的花朵点缀着你,看到这一幕,有谁不会被这样的美景陶醉呢?

[凤凰树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凤凰树作文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都说凤凰开满花时像画一般美丽。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就由我带你们到凤凰树开花时的“画”去吧。

一走进我们的校园,抬头一开,便看见两棵老凤凰树。它们开满红红的花,像两个穿着红红的盔甲的威武大将军守护着我们整个学校。一阵风吹来,凤凰树好像找在招招手欢迎我们来到学校似的。走进一看,真的像置身于画中一样。红红的花飘落下来,这难道不是在下“花雨”吗?

凤凰树的花不像平时我们看见的花。它的花还没开时,圆圆的,像一个个小小的芒果挂在树上。盛开时,花儿四边像一把小扇子。一会儿,这小小的“扇子”慢慢晃动,好像有人在上面扇扇子似的。

树枝上长满了红红的花,好似一棵红树。蓝蓝的天空映在火红的树上,显得更美丽了;洁白的云朵映在火红的树上,显得更纯洁了;大大的太阳映在火红的树上,显得更耀眼了。

小小的花儿一串串,一层层,结成一个个圆圆的大火球。大火球一个连着一个,密密麻麻,又似一团团“大爪子”。有的“爪子”合起来,像一个去山上采药的老人;有的像一把长长的利剑;有的像一位活蹦乱跳的少儿......真是形态万千呀!

凤凰树的叶子小小的,有点像皂荚树的叶子。小小的叶子一片片,一团团,长得密密麻麻。一阵风吹过,叶子打着旋儿,不断飘落;再加上红红的花儿也跟着落下来,翠绿的树叶,火红的花儿,像蝴蝶一样偏偏起舞,让人看的眼花t乱,不知看哪一处好。

凤凰树的花的外边还有一层皮,花没开的时侯,这层皮把花儿紧紧地“抱住”。花开时,皮就落下来了。那皮有点像芒果的树叶,里边红红的,像一片红叶子;外边是黄黄的,像枯黄的叶子。“叶子”从树上落下来,翻着“身”,一会儿红,一会儿绿,好像在变魔术似的,真好玩!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的心里像灌进了蜜糖,就仿佛调色盘上的颜色,散发着甜蜜和芬芳。

看达样美丽的景色,怎能使你不陶醉在这“画”中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游凤凰湖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哈哈,哈哈!”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兴致勃勃地来到凤凰湖。

凤凰湖边小路两旁长满花花草草,它们五颜六色,有红的、白的、粉的、黄的、紫的,还有那绿绿的小草大树。说到大树那可真高啊,妹妹站在我身上,我踩在妈妈背上,爸爸背着妈妈,就像我们这样竖起来,还没那大树高。说到花那才是个美,香啊!美得招引来许许多多的蝴蝶整天围在它们身旁,香得十里之外都能闻到。这些花姿态也很美,在远处看那喇叭花,还真像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喇叭,有两片喇叭花的叶子正好碰到花朵,看起来真像有个人用手在吹喇叭。走到近处,能更清晰地观察喇叭花,花蕊附近是白的,外面是紫色、红色等其他颜色。这些花草树木一排排,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它们好像是特意在这里迎接游客们的。它们好像在说:“欢迎大家来到凤凰湖玩。”这时,我便在心里回答它们:“凤凰湖很好玩,对吧?”

凤凰湖的水很清,清得能让你清清楚楚看见小鱼是怎样乖巧,怎样可爱,怎样和小虾们玩的。还有那些水里的小沙子和小石子,最大的只有我的大拇指指甲那么大,这已经是沙石中的庞然大物了。凤凰湖的水也很平静,静得仿佛这水一直凝固在那里,一动都没动过。一阵风吹来,湖面也只起了一些波纹,但那水伴着那风,却是如此凉,如此爽。湖中还有一些花草,映着夕阳,显得非常优雅动人。

到凤凰湖游玩的人非常多,外面的车子排得就像一条长龙,长到让人望都望不尾。里面的人就更多了,有的人在说说笑笑,有的人在跑步健身,还有的人在和伙伴玩耍。在这么多嘈杂的声音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语:“凤凰湖真好玩。”我笑着想:是桐乡的凤凰湖当然好玩。

夕阳,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凤凰湖。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秋游凤凰岛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舅舅带我、姐姐和他的朋友一起去凤凰岛玩。

一进门,我看到一簇簇美丽的小花正迎着春风向我们鞠躬问好呢。可是吃饭的时间到了,大家已经迫不及待的向烧烤地方走去,烧烤的地方在一个大树林中,舅舅租来了烤炉和铁签,大人们从袋子里拿出了琳琅满目的食物,有:花菜、羊肉串、烤鸡、鸡翅……。我们孩子不会烧烤,就将食物用铁签一个一个的穿上去,让大人们去烤。

舅舅开始烤羊肉串了,他先刷点油,把羊肉串放在烤炉上,顿时上面冒出了一股白烟,舅舅又放了点孜然粉,一会儿我们闻到一阵阵浓浓的香味,只听舅舅喊:“好啦,好啦,新疆的羊肉串好了!”骤然间一片欢笑,然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去抢那美味的羊肉串。

吃完烧烤后,我们就去了游乐场玩,大家开始尽情地玩起了各种各样的游戏项目,直到太阳落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凤凰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哈利波特与凤凰社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哈利·波特与凤凰社》是我在这一系列书中最喜欢的一本。

在邓布利多的号召下,卢平、斯内普、小天狼星等人组成了凤凰社,去与伏地魔对抗,保护哈利·波特。哈利的伤痕总是不停地疼,他对此感到困惑,想去找邓布利多谈谈,可邓布利多却总不愿意见他。与此同时,伏地魔也发现了自己与哈利之间的神秘联系,并利用这种联系把哈利带到了危险之中。

我喜欢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这本书里面表现亲情比较多,读来觉得很温馨。很多人都很关心哈利,小天狼星甚至为了保护哈利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越靠后的那几部,情节大都是跟伏地魔斗来斗去,缺少了亲情的味道,也就缺少了很多令人感动的地方。

这本书里,我最敬佩的人是小天狼星。他全心全意对哈利好,胜似哈利的父亲。因为哈利从小没有父母,能有小天狼星这样来关心他,我真替哈利感到开心、兴奋。故事的最后,哈利和他的朋友们被骗了,小天狼星和凤凰社的成员来救他们,小天狼星当时正义感爆棚,超级勇敢,虽然他有时也会自大、鲁莽、不听人劝,但我仍然为哈利有一个这么好的教父而自豪。

书中还有一个让我爱恨交织的人物——斯内普。最初,我真的恨透了他,他总是以各种理由给格兰芬多扣分,以各种理由给波特加作业。但是后来我觉得他也还不错,正是他向邓布利多说了,哈利去了禁林就没再出来这一情况,邓布利多以及凤凰社的成员们才能去救哈利。总之,对斯内普就是一半爱,一半恨吧。

最后有一句话送给大家:Weve all got both light and dark inside us。 What matters is the part we choose to act on。 Thats who we really are。 我们都有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重要的是我们选择哪一面作为行动的根据,那才是真正的我们。加油,Harry Pott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凤凰水蜜桃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我最喜欢的水果,要数凤凰水蜜桃了。它以其形美、色艳、味佳、肉细、皮韧易剥、汁多甘厚、味浓香溢、入口即化等特点而驰名中外。

凤凰水蜜桃已有近百年的栽培历史。早期只是作为庭院经济,农户在堂前屋后零散种植,后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现在已建立了水蜜桃种植示范园。凤凰水蜜桃经过几十年的精心培育、改良,品种已发展到现在的30多个,种植规模已达10000亩,并形成了5-10月均有鲜桃上市的格局。水蜜桃的品种很多,较优良的品种有7个,其中早熟的“雨花露”、中熟的“白凤”和晚熟的“白花”水蜜桃为最佳。据了解,“白花”在8月下旬上市,个重200克,最高克达500克呢。

凤凰水蜜桃不仅色、香、味具佳,而且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含有蛋白质、脂肪、糖、钙、磷、铁和维生素B、C等成分。其中含铁量较高,在水果中几乎占居首位,故吃桃能防治贫血。桃对治疗肺病也有独特功效,难怪唐代名医孙思邈称桃为“肺之果,肺病宜食之”。

目前,凤凰水蜜桃有河阳山牌、鸷山牌、凤珠牌三个注册商标,“新白花”、“红花”桃两个品种被省农林厅评为优质水果;“白花”、“红花”及“新白花”三个品种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认证。去年,河阳山牌凤凰水蜜桃、鸷山牌凤凰水蜜桃荣获江苏省优质果品金奖。

近几年,凤凰连续举办了“桃花节”和水蜜桃推介会,凤凰水蜜桃更是声名远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凤凰古城游记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凤凰古城,已是下午时分。阳光恰到好处地在亭台楼宇间游弋,温暖的春风揉和着沱江润润的水气扑面而来。小桥、流水、人家不足以构勒古城的韵味。古城是精巧的、悠然的,舒缓的。

缓缓流淌的沱江是凤凰古城的母亲河,它穿城而过,河水清亮碧绿,河底的水草摇荡着身姿,似与游人嬉戏打闹。坐上乌篷船,艄公一声吆喝,轻点一竿竹篙,船顺江而下。船在水中走,人在画中游。艄公的号子,苗家阿妹的歌声,和着沱江的水声萦绕在古城的上空。

古色古香的吊足楼依在沱江两岸,日夜倾听着沱江的水声依旧。一道虹桥飞架南北两岸,气度不凡又带着江南水乡的古风遗韵。万寿宫、万名塔、夺翠楼……矗立在南北两岸,深情地眺望着一去不复的江水。一道虹桥、一弯碧水、一叶轻舟、一抹夕阳余辉,我已柔情泛滥!

古墙、古砖、古城门,虽历经风雨苍桑,但依旧威严,守护着古城的宁静和安详。城中铺设的青石板早已没有了棱角,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透亮,依稀的足印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又一个的悲喜人生。在古城,时髦显得有些牵强附会,前卫更显得臃懒粗俗。只有当我们摒弃了所有的世俗,以一颗纯净的心去感受古城的时候,那么才不虚此行。

已故文坛巨匠沈从文老先生是凤凰古城的骄傲,沈从文故居又是凤凰古城的文化精髓,因了它,古城的文化韵味就浅浅淡淡地布满在空气中。沈从文故居位于古城的中营街10号,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四合院、天井、起居用品、笔墨纸砚因年代久远而有些斑驳,泛黄,缺损,但那是岁月为古城雕琢的一道风景,虽然它无声无息,却透亮着文化的味道,张扬着文化的气味,彰显着文化的厚重。

傍晚时分,古城安静了许多,想必是我们这些热情洋溢的客人惊扰了古城的宁静,它等待黄昏已经很久了。古城浸染在夕阳余辉中,努力挽留着最后一抹霞光。吊足楼、万寿宫、万名塔……面带倦容,等着夜的来临。

夜静了,古城在模糊的夜色中低吟浅唱,悠然自得。沱江舒缓地流淌着,水波荡漾,灯影绰绰,潺潺的水声像是天簌之音,轻奏一曲,伴着古城进入梦乡。

夜深了,人静了,古城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附原文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敬仰˙郭沫若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沫水和若水汇流的地方,是你的故乡,巴蜀群山中,青峰薄雾间,你是我所敬仰的人,我能站在菁菁学子的身影中,注视你笑靥,那是于你万千文字墨书泼洒后最崇敬的一抹暗茫。

“绥山毓秀,沫水钟灵”,灰瓦白墙,绿门红柱。参天大树,古朴砖墙围起了你幼时的欢笑。早起赏茶溪,村居即景,儿时的习字品诗浸润你的心田。你本就是个离不开文字的人,不论是毛笔长麾下,还是暖黄宣纸上古旧的小篆,甚至是某个山洞里,某片土壤下掘出来的龙骨,上面深深刻着奇异的甲骨文。这些颇富韵味的文字拼凑出你的儒雅人生。 你站在船尾,看着海平面上渐渐下沉的小楼不出声。又一次看着自己的故土在海天交接,视野的尽头消失。上一次是对知识的向往;这一次,是逃避黑暗。你无力在黑暗张挣扎,你梦想有一天,能吟着光明的诗章,堂堂正正地来到广袤的土地上,撕碎吃人的压迫,静静跪在祖先坟前,磕个头,上柱香。 你盼望回到故土,虽然仅是一片不宽阔的海域,却生生将你放在了她的对岸,涌出泪两行。我想你一定时时看到天上的街市,静夜中,人鱼轻摆尾鳍,将你的眷恋叹作珍珠,沉入歌声里。你的笔随你多年,十年磨一剑,百年就一笔,它就是你的出鞘长剑,它唤出诗的光雷电,赋的锐利剑锋,身处何地都挡不住你飞扬笔下的姿态,一点点绽出火花,一点点以文人骄傲的神色劈砍这无情的黑暗。你铭记那些勇敢的学子,他们是你笔下雄浑悲壮的凤和凰,周身的火光照亮了我的胸膛。

我看见一个个人物在你笔下重生,他们高声呵责,那一张张熟识的面孔渐渐拉开历史的阴云,不管是过去亦或是现在,光亮总是会有的,从星星点点的萤火,到熊熊的火把,耀人的日光,屈原定是把他的长剑赐予你,让你冲出这黑暗,望见了未来。 你深沉的眸光注视着历史的洪流,用你近百年的人生作陈墨,心为纸,身为纸,挥洒下你脑海中这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中,最真实的剧目。 你是我所敬仰的人,你是文坛中的黑豹,喉中的低吼吓退了外来的猎手,在这片绿油油的梯田中,尊你为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需要树》原文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我需要树,需要力量,

让呼吸氧气的人,走进一年酣畅。

种起大树,叫一种物质,走进年轮与更替。

小路上,再不惧怕物种流失,小鸟扎进斜阳。

小树长成过程,我怀念它们,

一片阳光、一层空气、一滴滴水滴,

带动绿藤条把春摇得清脆,告慰树种和秩序。

小姑娘似乎变成水鸭子,按捺不住惊喜。

密林深处,没人找见当初的小林子。

那么多树,驮着阳光吊开嗓子,曾经小树是喊自己。

喊出种子和雨水,喊来人们移动的步子,

接近天空,好象是善意机器,

被绿拔高,拖进小影子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心得体会

全文共 2454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仔细研读了《共产党宣言》,掩卷深思,觉得自己获益匪浅,这本原著不愧为是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

丁玲曾有过这样一段话:“革命导师为我们写了那么好的书,如果我们不认真去读,岂不是枉到这个世界上来走了一遭?”是的,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巨大的影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学习继承、突破常规、不断地将理论运用于实验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活的灵魂,带领我们共产党人沿着她指引的方向前进。

学原著,能使我们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在进行社会实践,改造社会,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各项社会主义改革,以及改造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等方面起着正确的引导作用。对于我们党员来说,理论学习是工作的安身立命之基、干事创业之本。没有理论上的成熟就没有政治上的成熟,所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以致用是我们党员的终身任务。读原著,原文,悟原理不能只记结论,背概念,要将理论切实运用于实践之中。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939年底在延安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马列主义的书要经常读”,“《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就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赢得了胜利,改写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由此可见研读原著掌握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是非常重要的。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为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的历史阐述了的相关原理。在第35页中有“至今一切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资本建立世界市场和全球的扩张,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内在动力,对此,马克思阐述:“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第38页)。联系我国当前实际,社会资本出现两极分化:垄断资本、私人资本。十八大关注“更公平”;如房价上涨、炒房等关系到民生的问题,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遏制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已经迫在眉睫。香港实施办法是买房三年内不得交易,五年内增值;增值的80%要交税。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实施,也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值得深思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们深信,无产阶级的地位、性质以及先进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会将人类带入一个和平友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

《共产党宣言》驳斥了资产阶级对消灭私有制的攻击、驳斥了资产阶级对消灭传统观念的诽谤、驳斥了共产党要废除哲学、道德和永恒真理的谬论。消灭私有制并不是消灭个人所挣得、自己的劳动所得,不是消灭自由与个性,消灭私有制更不会导致懒惰之风的兴起。资产阶级混淆私有制的概念,关于消灭私有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按照私有制的性质将其划分为个体劳动者私有制和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他在这里所说并不是要消灭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而是特指那种以剥削他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对于传统观念,我们共产党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更重视教育,重视伦理家庭,提倡热爱祖国和民族。

关于人的自由,《共产党宣言》阐述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代替那存在着的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宣言从人的自由个性和精神的全面解放来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点。在马克思看来,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既是人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内涵。马克思认为通过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的专政,建立一个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同体,尽快发展经济,建立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极大地解放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从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目前,我国正是根据这一理论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共产党宣言》给了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因此在理论的学习中,我们要与历史结合起来,学习党史、国史,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些原著是和党的文献是长期思考、集体智慧、宝贵实践的结晶,饱含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智慧。只有静下心来学习这样的“源”文本,才能真正理解“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要义,才能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阅读原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进行思考。1930年,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60多年后,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告诫我们“学马列要精,要管用”。我们今天学习原著,就要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在理论和实验的相互关联中,理解原著的大义深意,有哲人曾这样评价:“品味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就是感受经典、走近崇高、汲取力量、净化灵魂”。

学习原著的同时我们还要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四大理论成果,它们分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当前,我们对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绝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了解决发展难题,完成中国转型的这个浅层次认识上,我们必须搞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了解明白当代中国所需要的发展,这种发展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发展的成果才是由人民共享,发展道路符合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我们每个党员要和全国人民一道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完成共筑中国梦的伟大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第六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原文

全文共 4468 字

+ 加入清单

A Garden That Welcomes Strangers

By Allen Lacy

I do not know what became of her, and I never learned her name. But I feel that I knew her from the garden she had so lovingly made over many decades.

The house she lived in lies two miles from mine – a simple, two-story structure with the boxy plan, steeply-pitched roof and unadorned lines that are typical of houses built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near the New Jersey shore.

Her garden was equally simple. She was not a conventional gardener who did everything by the book, following the common advice to vary her plantings so there would be something in bloom from the first crocus in the spring to the last chrysanthemum in the fall. She had no respect for the rule that says that tall-growing plants belong at the rear of a perennial border, low ones in the front and middle-sized ones in the middle, with occasional exceptions for dramatic accent.

In her garden, everything was accent, everything was tall, and the evidence was plain that she loved three kinds of plant and three only: roses, clematis and lilies, intermingled promiscuously to pleasant effect but no apparent design.

She grew a dozen sorts of clematis, perhaps 50 plants in all, trained and tied so that they clambered up metal rods, each rod crowned intermittently throughout the summer by a rounded profusion of large blossoms of dark purple, rich crimson, pale lavender, light blue and gleaming white.

Her taste in roses was old-fashioned. There wasn’t a single modern hybrid tea rose or floribunda in sight. Instead, she favored the roses of other ages – the York and Lancaster rose, the cabbage rose, the damask and the rugosa rose in several varieties. She propagated her roses herself from cuttings stuck directly in the ground and protected by upended gallon jugs.

Lilies, I believe were her greatest love. Except for some Madonna lilies it is impossible to name them, since the wooden flats stood casually here and there in the flower bed, all thickly planted with dark green lily seedlings. The occasional paper tag fluttering from a seed pod with the date and record of a cross showed that she was an amateur hybridizer with some special fondness for lilies of a warm muskmelon shade or a pale lemon yellow.

She believed in sharing her garden. By her curb there was a sign: “This is my garden, and you are welcome here. Take whatever you wish with your eyes, but nothing with your hand.”

Until five years ago, her garden was always immaculately tended, the lawn kept fertilized and mowed, the flower bed free of weeds, the tall lilies carefully staked. But then something happened. I don’t know what it was, but the lawn was mowed less frequently, then not at all. Tall grass invaded the roses, the clematis, the lilies. The elm tree in her front yard sickened and died, and when a coastal gale struck, the branches that fell were never removed.

With every year, the neglect has grown worse. Wild honeysuckle and bittersweet run rampant in the garden. Sumac, ailanthus, poison ivy and other uninvited things threaten the few lilies and clematis and roses that still struggle for survival.

Last year the house itself went dead. The front door was padlocked and the windows covered with sheets of plywood. For many months there has been a for sale sign out front, replacing the sign inviting strangers to share her garden.

I drive by that house almost daily and have been tempted to load a shovel in my car trunk, stop at her curb and rescue a few lilies from the smothering thicket of weeds. The laws of trespass and the fact that her house sits across the street from a police station have given me the cowardice to resist temptation. But her garden has reminded me of mortality; gardeners and the gardens they make are fragile things, creatures of time, hostages to chance and to decay.

Last week, the for sale sign out front came down and the windows were unboarded. A crew of painters arrived and someone cut down the dead elm tree. This morning there was a moving van in the driveway unloading a swing set, a barbecue grill, a grand piano and a houseful of sensible furniture. A young family is moving into that house.

I hope that among their number is a gardener whose special fondness for old roses and clematis and lilies will see to it that all else is put aside until that flower bed is restored to something of its former self.

(选自Patterns: A Short Prose Reader, by Mary Lou Conlin, published by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8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凤凰花开读后感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6月23日,由自治区禁毒办、公安厅禁毒总队主办的禁毒题材电影《凤凰开》全国首映式在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举办。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禁毒委副主任、综治办主任陶建出席首映式并致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禁毒委副主任、文明办主任郭宇,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禁毒委副主任王瑞峰,自治区禁毒委副主任、高级法院副院长金柱,自治区禁毒委副主任、发改委党组书记张磊,公安厅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杨文忠,教育厅副总督学张喜荣,司法厅副厅长张德成,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牧仁等领导出席了首映式。厅直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自治区禁毒委各成员单位委员、联络员,禁毒办全体工作人员,呼和浩特市禁毒支队民警,学生观众等500余人参加了首映式并观看了影片。

陶建副书记在致辞中指出,毒品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近年来同社会各界密切协作,全力遏制毒品蔓延态势,禁毒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陶建副书记强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以电影《凤凰花开》在我区首映为契机,不断加大禁毒预防教育力度,着力巩固预防教育阵地、创新预防教育形式、丰富预防教育载体、扩大预防教育范围、提升预防教育实效,使禁毒预防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和渗透力,为深入推进禁毒人民战争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映式现场,主持人与导演吴天戈共同介绍了影片的几名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并与主创人员就影片的拍摄过程、拍摄感受以及影片背后的真实故事和原型进行了深入交流。之后,郭宇副部长、陶建副书记、王瑞峰副秘书长、杨文忠书记等领导与主创人员共同点亮电影启动魔方,宣布禁毒电影《凤凰花开》正式首映。全体在场人员一同观看了影片。

影片放映结束后,自治区禁毒办组织在场的200余名大学生、中学生观众开展了一堂禁毒主题班会课。自治区教育厅学校安全管理处处长张波就开展禁毒主题班会和深入推进校园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发表感言。他表示,学校是毒品预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毒品预防教育的重中之重。各地、各级教育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把禁毒主题班会课组织好,把“五个一”活动开展好,把“6.27”工程实施好,推动全区毒品预防教育取得更大成效。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在场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影感受、对毒品的困惑以及如何防范毒品危害等问题与自治区禁毒办工作人员、主创人员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来自内蒙古赛罕强制隔离戒毒所、内蒙古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正在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两名学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沾染毒品的原因、毒品的严重危害和远离毒品的方法。通过这一特殊形式的主题班会课,在场的广大学生对品危害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如何防毒、识毒、拒毒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宿新市徐公店二首》原文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其一

春光都在柳梢头,拣折长条插酒楼。

便作在家寒食看,村歌社舞更风流⑵。

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⑶,树头花落未成阴⑷。

儿童急走追黄蝶⑸,飞入菜花无处寻⑹。

注释

⑴新市:地名。今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一说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东北。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名。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⑵村歌社舞:指民间歌舞。

⑶篱落:篱笆。疏疏:稀疏,稀稀落落的样子。一径深:一条小路很远很远。深,深远。

⑷头:树枝头。未成阴:新叶还没有长得茂盛浓密,未形成树阴。阴:树叶茂盛浓密。

⑸急走:奔跑着、快追。走,是跑的意思。黄蝶:黄颜色的蝴蝶。

⑹无处:没有地方。寻:寻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