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3683

作文

130

寻访胡雪岩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趁着元旦假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带着崇敬的心情寻访了一位清末著名的经济家、红顶商人——胡雪岩故居

说起这位大富豪,他小时候可是家境贫寒,幼年丧父。13岁只身来到杭州,因为勤奋、努力被阜康钱庄老板收为学徒。后来,阜康钱庄老板去世前将钱庄里的所有财产都留给了胡雪岩。这为胡雪岩后来的成功准备了第一桶金。

胡雪岩很有经济、政治头脑。据说当时左宗棠为了驱赶西域的匪帮,准备派兵去西域打仗。可是朝廷付不起高昂的军火费用。左宗棠这时就想到了胡雪岩。胡雪岩就去向英国银行借来了许多银两,全部拿给左宗棠,因此得到了左宗棠的信任。这为胡雪岩在政治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胡雪岩还很诚实守信。他创办的胡庆余堂卖的药绝对是用真材实料制成。他曾经说:“药物不能有一点儿不好,因为药物是危及人的生命。”至今,胡庆余堂制作的一味药还是用金铲银锅,因为相传用铜锅煮药会使药的质量变差,所以,胡雪岩特地请来巧匠制作金铲银锅。诚信使胡庆余堂至今门庭若市。

这位中国第一巨商用所挣银两救济百姓,还用巨额耗时三年在杭州西湖大道元宝街18号建造了“中国第一豪宅——胡雪岩故居”。元宝街是杭州唯一一条保存至今的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故居中最重要的三处地方是:芝园、楠木厅和百狮楼。每扇大门上都有门环,“环”就是“圈”,“圈”与“权”读音相似。所以手握门环就等于权力在手。整个故居占地10、8亩,中西合璧、精巧绝伦。

如此传奇的人物,如此精美的豪宅,胡雪岩故居让我看到了一座建筑,一种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西施故居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万里晴空,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和姐姐一块去西施故居游玩。

一进西施故居的大门,一眼就可以看到碧绿的红粉池,池中莲叶田田,远远望去池中绿油油一片,走近细看,荷叶更加显得婀娜多姿,上面盛开着洁白的莲花,风一吹来,湖面泛起了一道道迷人的微波,水中的景物也随着微波一会聚拢,一会儿扩开,一会儿缩小,水中的莲叶也随风晃动,像在点头问好。露珠聚集在莲叶中心,像珍珠似的晶莹透亮,用手轻轻摇动莲叶,露珠便滚来滚去,一不小心,珍珠跌了下去,跌成了许多水珠,一头钻进水里,不见了。据说以前西施就是对着红粉池梳头的。

我和姐姐绕过红粉池,沿着石阶拾级而上,经过壁画、长廊后便来到了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塔前。进入塔中,顺着盘旋的楼梯走上塔顶,顿时,一阵阵凉爽的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顶上一共有四个窗子,从每个窗子眺望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西施故居的景色尽收眼底:下面,郁郁葱葱的树木闪着绿幽幽的光芒,像在歌唱着一支美丽的曲子,各种古楼也依次展现在眼前,风景好不美丽。下了古塔,我和姐姐又去看了西施殿和百年古树等景物后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

我已多次浏览西施故居,那充满着神韵的美,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参观革命先烈李大钊故居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4月20日,我校师生一起参观革命先烈李大钊故居。到了革命先烈的故居,了解共产党开创时代的艰难岁月,感受革命先烈对民族的爱和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

通过认真地瞻仰李大钊故居里的一幅幅珍贵的图片和一件件与李大钊生活有关的实物,仔细地倾听讲解员的深情解说,一个革命先驱的光辉形象屹立于我们眼前。

通过缅怀革命先驱,我感悟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对于革命事业的责任。李大钊虽然出身于大户人家,在北大月薪高达250块大洋,但他除维持简单家用外,薪水都用于党的经费或在身边扶贫。遇难时家无剩余,妻女靠好友接济。他拥有无限的大爱:爱民族、爱国家、爱人民。

李大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我深深地体会到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它是用几代人的不断努力、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作为一名学生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去过鲁迅故居吗?嘿嘿,这个星期,我有幸去了绍兴参观鲁迅的故里。你想知道这位著名的文学家,他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吗?别急,请听我慢慢讲来。

鲁迅故居经过部分装修后,有周家新台门,周家老台门,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我们先来到了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小时候学习的地方。鲁迅十分敬重塾师寿镜吾,称赞他为“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顺着导游指给我们的方向,我看到了当时紧挨老师座位旁边的鲁迅的书桌。据导游介绍,其实当时鲁迅的座位并不在那里,他的座位一开始在书屋的南墙下,由于别的学生经常去后园玩耍,影响他的学习,所以就要求塾师把他的座位移到东北角。不经意间,我发现在他书桌的右下角还刻有一个“早”字。在我好奇心的驱使之下,我在导游的口中又了解了隐含在这个“早”字背后的一段感人的故事:那是有一次,鲁迅因给父亲买药,导致上学迟到,而被老师训斥,之后鲁迅并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而是在课桌椅的右下角刻上了“早”字,时时刻刻提醒自己。

走出三味书屋,鲁迅那种勤奋学习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我的脑海。联想到平时自己的表现,我不禁有些脸红。这时,妈妈温柔地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女儿啊,你要像鲁迅先生一样勤奋、努力、刻苦地学习,长大了才能像他一样有所作为啊!”听了妈妈的话,我深深地点了点头。

随即,我们又去参观了百草园。绍兴鲁迅故居的院落很深,看过好多间屋子,拐过好多条小道,才走进鲁迅的童年乐园—百草园。

一进百草园,便看见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粉红的草牡丹,我的脑海中不禁浮想起鲁迅在这儿度过的童年时光:在光滑的石井栏上跳上跳下;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盈的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听蟋蟀们弹琴;将何首乌连根拔起,与小伙伴们摘覆盆子……鲁迅在这儿度过的童年生活一定十分精彩!

天快黑了,我带着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绍兴,离开了先人的故居,但我的思绪却还久久地停留在那里。下次,有机会我还要再去会一下鲁迅的童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邓小平故居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三位伟人.第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制度;第二位是毛泽东领袖,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三位就是小平同志了,是他的思路,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客观事实为依据,按人民的意志为出发点,真心为人民的胸怀,使中国的人民正真的走上小康生活,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却没有实现过的----即使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唐朝.

邓小平同志,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细看记录片《小平您好》,其故事翔实生动,感人心怀.使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无论是他统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还是“三落三起”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的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的思路,带领全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的人民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尤其是广东这块热土,本地的人民对小平同志感恩戴德,逢年过节在小平遗像下的供奉异常丰盛,年年如此.

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但他们太多的是为个人的政治抱负,以及个人的英雄气慨吧?有多少人是正真为广大百姓生活的富裕,幸福而操心,心碎的?到目前为止,我所能想到的也就小平同志一人.

小平同志最大的功绩,也是前无古人的功绩,就是让中国亿万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小康生活,百姓从此富裕,国家由此富强.而这也是成就小平一代伟人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鲁迅故居一日游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同学们一起去了鲁迅故居游玩。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来了绍兴鲁迅故居。这里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卖铺,有卖冰激淋的,有卖绍兴特产的,还有卖纪念品的。

随着人群,我们走进了这条街,走了不远,就发现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来来往往都是乌篷船。大人们买好了船票,我们穿上了救生服,登上了乌篷船。摇乌篷船的老大爷刚招呼我们坐好,船就摇摇晃晃地开了起来。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随着船身行走在水面上而带来的一点点凉风,再加上船慢悠悠左摇右晃的,人坐在乌篷船上,简直惬意极了!船很快进入了一个隧道,抬头只见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红的、黄的、蓝的,应有尽有,漂亮极了!

下了船,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曾经的三味书屋现在变得十分先进:崭新的桌椅、可升降的黑板、还有大屏幕投影和电脑呢。转过街角,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种满了各种草药,而如今的百草园,分成了四大块,分别种着大白菜和青菜,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

绍兴的臭豆腐,历史久远,因臭而闻名中国。我买了两盒臭豆腐,边走边吃,再加上一路都是烧烤串、关东煮、山楂糕、鲜榨汁等等,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吃货的美地。

鲁迅故居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特色,还是美食天堂,不愧为绍兴的旅游宝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离开了柯岩 鲁镇 鉴湖,大约坐了五十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绍兴市区参观鲁迅故居

读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后,我一直期待这能到绍兴,参观鲁迅童年的家,感受这无穷无尽的童年乐趣。

灰色的天空下,这里的一切都是黑白色调,白墙黑瓦的房屋,黑灰色的屋檐,浅灰色的路面,还有乌篷船上那些穿这白上衣和灰长裤的船夫,我忽略了周围服装鲜艳的人们,来到这里,只感受到那浓浓的文化气息。

沿着窄窄的小路走进三味书屋,这就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也就是寿镜吾先生的书塾,书塾并不大,也比较简陋,鲁迅小时候坐在一个靠墙的位置读书。三味书屋还有一个后园,鲁迅在文章中也提到过,在读书闲暇之余,这个后院也给了他不少乐趣。然而,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园子,种着一棵古树,看起来无聊至极,更谈不上什么乐趣。

出了三味书屋,接着,我们又参观了鲁迅故居和故居中在鲁迅笔下生动有趣的百草园。鲁迅故居并不怎么特殊,只是一个平凡的条件较好的人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地方走出一个如此伟大的巨人。比起三味书屋的后园,百草园相对要大得多,那些树木到现在都已是参天大树。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园子,但也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园子,我觉得这还不如我家边上的小园子,我怎么也找不到这里能有这么多的乐趣,我想,鲁迅笔下的那些快乐,就是童年,是故乡的家吧。

接着又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后,我们便坐上了大巴,我总觉得有一些失望,伟人的故居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特殊,只是这位伟人赋予了它非凡的意义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朱自清故居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朱自清先生当年与友人游玩温州(瑞安)仙岩梅雨潭,写下游记名篇《绿》,那是他终生难忘的“温州的踪迹”。以前只知先生曾在扬州住过,故居仍存,观者络绎不绝;后闻先生在温州市区亦有故居一处,今日于四营堂巷50号得以一见先生在温州的“踪迹”。

午后一点,阳光轻洒,在高楼簇拥间,一座低矮的、颇具江南特色的三进合院出现在眼前。没有想象中的古宅旧院,没有想象中的粗糙门槛,取而代之的是精致的横匾、光滑的石阶、用颜料刷成的斑驳灰墙。联想到先前的旧城改建,真正的“故居”迁移重建,才有了现在的模样。步入门后四方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深褐色水缸,以为是用来接水的,凑近一瞧,水面上铺开一层暗绿色植物,一条红鱼儿不经意在繁叶间露出倩影,又倏地藏身于大片的深绿中,引起圈圈涟漪,淡淡的金黄色阳光在水面上浮动,忽然轻巧地蹿开,尾后曳着一根长长的水草。红绿相衬,别有一番生机。

迈进前堂,正对门的墙壁上挂着大幅的朱自清画像,他身着黑色长衫,膝上摊开一本书,算不上英俊出众,却平实清秀,小小的圆框眼镜为他添上一份儒雅书生气。两侧墙上是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过道往右是一间厢房,中间柜子里摆放的是先生的书信、手稿。再向右走,又是另一间房了。当中的墙上是一副山水画和一句诗——“踪笛潭影绿,帘卷海棠红”,巧妙地将先生的《绿》《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内容融进了诗中。旁边就是这两篇散文展示,我先前是读过的,可再次回味,更觉其语言清雅朴素、意境优美,读一遍则体味的情感太浅太淡了。

转而往里走,轻轻跨过门槛,这间房中的雕刻板上讲述了朱自清先生的生平经历和有关故事。从前,我只读过他的散文,却未曾了解过他的生活。面对这崭新的“故居”,独有院子里的灰砖墨瓦、门窗上的木质雕花,难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而凭借这些资料,仿佛得以窥见一丝当时生活的景象。更得知,先生曾多次发表反内战、反饥饿的讲演和文章,与学生一起参加此类的游行示威,抗议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他是怎样伟大的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战士啊!是怎样在疾病缠身、贫困潦倒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着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的啊!多么令人敬佩!

转眼已是下午三点,我不得不收拾起纷乱的思绪。有这样一位学者,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过,且为它的风光所吸引,所赞叹,所留恋——甚至在与友人的信中写下“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永,均为弟所心系”——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它呢?

冬日午后,于朱自清先生的故居中,我深深感受到温州的文化与风情,内心颇为充实与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吴其濬故居游记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92 字

+ 加入清单

轻轻地推开古铜色而又带些斑斑锈迹的大门,爸爸带我走进了状元吴其濬的故居

踩着院里的青砖,那砖诉说着古老的历史与曾经的辉煌,唯恐我不信,还披上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古朴厚重得让人不敢大声喧哗。院子中央有个大理石做成的象棋桌,旁边还有四个大理石圆凳,院子最里边还有一些翠竹,细雨如丝,更显出院子的幽雅、安静,让来参观的我们也放轻了脚步,生怕打扰了这美好的景色。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小心翼翼地推开一楼客厅的红色木门,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客厅里的长条几案,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几案前是一张大八仙方桌,两边各放一把太师椅。这些东西都是深红色的,特别庄严。管理员老爷爷跟我说因为吴其濬做过多省巡抚,众人皆知,所以他的家俱都是这样的色彩,象征着崇高的地位!爸爸说:“最上面的两把太师椅一个是主人坐的,一个是客人坐的。”又指了指两边的四个座位说:“如果客人很多的话,最尊贵的客人由主人陪着坐在上边,其余的就坐在这两边。每两个太师椅之间的小方桌是用来放茶和点心的。”

客厅中间的上方悬挂着两个漂亮的八角形的宫灯,最上面的地方是黑色的木头,雕刻着各种花纹,十分精致,中间蒙着纸,画着各种人物、花草和精致的风景,外面还蒙着一层白色的轻纱,比我见到的所有灯都漂亮!几案两旁比我还高的黑色木烛台上各放着一只红灯笼,小巧玲珑,十分可爱。不愧是巡抚的客厅,既威严又漂亮!

我和爸爸又来到最里面吴其濬的卧室,最里面有张床,床上有三个方枕和一床被子,方枕和大床一样长,比电脑屏幕还要大,被子外面是金黄色的被面,绣的是威武的巨龙。我轻轻地用手摸了摸方枕,好软,我真恨不得趴上去睡觉。再摸一摸被子,哇!滑滑的,太美好了!听爸爸说,这是丝绸的。床前还有个放鞋子的长踏板,想得可真周到。令我惊讶的是他那与众不同的蚊帐,竟然是一层黄布!床旁边还有个外面雕刻着细致花纹的柜子,我轻轻打开一看,本来盼望着里面有一些吸引人的宝贝,可是却什么也没有,真让人失望!

回到院子里,正准备走的时候,我隐隐约约看到院子最里边的翠竹边还有一座房子,走近一看,这座房子显得古色古香。爸爸忽然说:“门已经被锁住了,我们走吧。”我舍不得走,幸好窗户是玻璃的,趴在窗户上透过玻璃我看见屋子中央有一张很大的书桌,黑色书桌后也有一张深红色的太师椅。桌子上摆有毛笔、研台,研台上还斜斜地放着一块墨碇,还有一卷摊开的竹简,爸爸说这是很古老的时候的书。旁边还有一个书柜,透过半掩的门可以看到里面放的全是书。我不明白,问爸爸:“为什么状元吴其濬的书房这么简单?”爸爸说:“人只有在这么简单的环境里学习,才能不受影响,成就一番事业!”

时间不早了,我只好恋恋不舍地告别了状元吴其濬的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访瞿秋白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7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流火,我们顶着炎炎烈日来到瞿秋白故居寻访革命先烈的足迹。

一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瞿秋白高大的塑像和他的名言:“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革命先烈的浩然之气,荡然而起。

往里走,是瞿秋白的房间,里面有桌子、椅子、床、书柜等。桌椅很旧,暗红的颜色,桌上放着一盏美孚灯。床上铺着蓝白的被子,非常简陋。我想:瞿秋白就是在这样的房间里日夜苦读,立下鸿鹄之志的吧。

转身到了一个小院子,看到一口井,虽然古朴的石头井圏看上去年代久远,但井水依然很满,很清冽,或许,就像是革命先烈的精神一样,长存不息,至今仍然滋养着我们。

穿过侧门,是瞿秋白纪念馆,迎面墙上写的是瞿秋白慷慨的宣言:“为大家开一条光明的路!”往里走,展览分“江南一燕”、“光明之路”、“少年觅渡”、“诸夏怀霜”等七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瞿秋白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展柜里陈列着发黄的《新青年》《向导》《先锋》等杂志,还有各种书信手迹、珍贵文物。展板上呈现的是瞿秋白各个时期的照片。当我看到展览介绍瞿秋白在梅迳村被国民党保安团发现激战后被捕英勇就义时,心里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瞿秋白就像陆定一所题“他的高贵品质和毕生功绩将活在人民的心里,永垂不朽。”

从瞿秋白纪念馆出来,我们去了现代创意街区“运河五号”,在那里意外看到了《秋之白华》里茶馆的摄影场地。我想,不管是在清砖白墙、古色古香的故居,还是在现代气息、艺术氛围浓厚的“运河五号”,瞿秋白的精神都像那运河之水,延绵不绝,源远流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作文网:zw.yjbys.com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参观王淦昌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2 字

+ 加入清单

阳光明媚,春暖花开,我们张青莲小学毕业班的孩子们迈着轻快的脚步,前往王淦昌故居。一路上,春风拂面,鸟儿啁啾,路旁的玉兰海棠笑靥绽放,如喷花般的飞泉,让树下天真烂漫的我们心花怒放。

穿过宽阔的马路,经过一座小石桥,就来到了支塘南街,四周古色古香,白墙黑瓦,恍若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踏在厚实的由一块块历史悠久的石板铺成的路面上,不由自主地想象着,或许在几百年前,也有一个人,如同我一般,漫步在这老街上……走着走着,路两边的房子像是有磁力一般,越走越窄,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走过。不一会儿,就到了纪念馆门口,稍抬头,就看见了一块大匾,是王淦昌的得意门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题写的“王淦昌故居”五个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是庄严挺拔。

整个故居坐东朝西,共有三进三院。跨过门房,进入大厅,我们开始认真地听讲解员给我们介绍王淦昌先生的生平事迹,讲解员讲得生动,我们听得仔细。王淦昌先生的一生都献给了核武器的研究,曾3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为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整整隐姓埋名17年,世界少了一个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而我国多了一个两弹一勋……听着听着,我们都被王淦昌先生爱国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

房间一进又进,四周墙壁上整齐有序地展示着先生的照片和生平资料,再看看那些保存完好的王淦昌先生用过的日常用品,一把椅子,一盏灯,几本书,让我更是身临其境,仿佛看见了先生当年在这里发奋读书的样子。

最后,我们转入后花园,里面的山茶花长满了深绿色的叶子,这满树的叶子中簇拥着大红色的山茶花,煞是好看,边上就是王淦昌先生的铜像,他面带笑容,眼睛炯炯有神,显得谦逊又平易近人。

直到夕阳西下,我们才缓缓地走出故馆。回去的路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对比王淦昌先生,我实在需要改变。我想:伟人的故居之所以这么特殊,是因为伟人赋予了他非凡的意义吧 !作为小学生的我,只要努力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就可以在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此刻开始,我要牢记:学院士精神,育正修文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参观毛泽东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8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也是世界一大伟人。不久前,我和家人去这位伟人的故居参观

开车大约30分钟,我们来到了故居前。这里有一个荷花池,有很多红里透白的荷花,也有一些亭亭玉立的荷叶。池塘里有一些金鱼,红底黑斑的、黄色的、黑色的,这些金鱼不停地游来游去,自由自在地,很让人羡慕啊。在池塘的两边有很多拍照的人,是想留个回忆吧。

我们准备去故居里面看看。经过那两扇木门,走进了堂屋。在堂屋里有很多玻璃柜子,里面有许多毛泽东用过的东西,如衣服、鞋子之类的。在墙上有许多国内外要人的照片。

现在我们进入了毛泽东父母的卧室。在这里,我了解到毛泽东的父母分别叫毛顺生和文四妹,墙上挂着他们的照片。房间布置很简单,只有一张床,上面有一床蓝底白花的被子,一床黑色的蚊帐,还有一个柜子和床头柜。

毛泽东的卧室也很简单,毛泽覃的卧室也这样布置,我就不一一说了。在墙上,挂着他们生平事迹的介绍。

厨房里的东西很多,有一个灶台、一个水缸、一个水壶。在后面是仓库,里面有农具等,显得有点乱。然后是一个牛圈,早就没有了牛在里面。过了牛圈就是后山,在后山里有很多树。

真是想不到,一个小农舍养育出了一个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彭德怀故居一日游作文450字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一家四口去参观湘潭县乌石镇的彭德怀故居。我一下车就看见了许多的路边摊,花了十五元买了一把可以伸缩的宝剑,很威风的样子,我很喜欢。我们去了彭德怀故居、铜像广场和彭德怀纪念馆。

首先,我们去的是故居。故居原为三间茅屋,后来改为有正屋、东前正房……许多房间,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间是东前正房,因为房间里面的桌子和椅子都很特别,古香古色的。房子的后面有一座大山,叫乌石峰,前面有彭德怀亲手栽种的柑子树、柚子树和葡萄藤。

然后我们去的是铜像广场。那高大的彭德怀铜像,站在庞大的石头上,看上去非常雄伟。

最后我们去的是纪念馆。纪念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彭德怀农民出生,首先加入湘军参加北伐,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抗日、解放和抗美援朝这些战争,最后当上了国防部长和开国元帅。第二部分是讲彭德怀受冤惨死,还有死前的物品。第三部分写的是大家用哪些不同的方式纪念彭德怀。

彭德怀爷爷保家卫国,刚正不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我要向彭德怀爷爷学习,做一个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走进鲁迅故居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冬日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虽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我们的心犹如受到了拂面的春风,今天天气仿佛是特地为我们准备的——今天是冬令营。同学们各个兴高采烈,纷纷议论着。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

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离开百草园,我们走过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走过一座小小的石拱桥,四个醒目的大字吸引了我的眼球——三味书屋。

这是鲁迅先生的书房,教室。我们立刻涌向了里面,一张大讲桌上躺着一把陈旧的戒尺,周围6张大小不一,各式各样的书桌述说着岁月的痕迹。鲁迅先生的书桌在哪儿,我伸着脖子想看看那个“早”字,可惜,导游说为了保护它,拍成了照片给大家看。望着“早”字,听着鲁迅先生为了给他父亲治病买药而药店当铺来回跑,为了告诫自己不再迟到而在书桌上刻下的“早”字,我的眼睛湿润了,多么艰辛的生活呀,可他依然努力学习着!想想自己那是多么的幸福……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开了鲁迅故居。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上了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参观阿炳故居作文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6日,我们几个艺术班的全体同学前往我校的德育基地―――阿炳故居参观学习。

一路上,我们边走边说。虽然路很长,脚走得发酸,但想到阿炳一生中那么多的千难万苦都走过了,如果我连这么一点小的“困难”都克服不了的话,那我还算一个三好学生吗?想到这儿,我就鼓足勇气,迈开步子,奋力向前去。

到了阿炳故居,我既高兴又失望。高兴的是我终于来到了我神往已久的阿炳老先生的故居,失望的是阿炳故居的班驳落离:虽说是2002年重修的,但感觉还是那样破旧。

走进展厅,第一个印入眼帘的就是挂在墙上的著名的《二泉映月》的曲谱。这张曲谱的纸已经非常破烂,看得出有一些年头了。随后,我又仔细地参观了阿炳当年使用过的帽子、琵琶和有关的文字资料。从中,我了解到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还有一段资料让我深受感动。阿炳的父亲精通各样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年时就表现出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十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求他迎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

走出展厅,我们又观看了阿炳的卧室、厨房和花园,这些景物似乎都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阿炳的花园没有薛福成故居那样雕梁画栋,也没有寄畅园那样精致小巧,只有看似不起眼的几株枫树、桂花、腊梅,然而正是这些最普通不过的花木,见证了一位贫苦百姓坎坷辛劳的一生。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阿炳正是尝尽了人间的苦难,有着非凡的吃苦精神,才能成为一位著名的民间艺术家,给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殿堂中的瑰宝。

一眨眼,我们要回校了,《二泉映月》哀婉凄美的旋律在我耳畔响起,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我们和“阿炳”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学好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勤学苦练,把拉二胡的水平不断提高,对得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彭德怀故居和纪念馆作文300字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彭德怀故居纪念馆参观。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纪念馆吧!

走进纪念馆,纪念馆的大厅中间矗立着彭德怀爷爷的雕像,雕像下面写着“谁敢横刀立马,为我彭大将军。”旁边是抗日用的东西,雪白的墙上有一幅幅壮观的图片和一些图画,那些东西让我两眼发直,就在我快看完的时候爸爸说:“我们该去看彭德怀故居了。”就这样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纪念馆。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彭德怀故居吧!

彭德怀爷爷有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片小竹林,密密麻麻的竹子松软的泥土上,竹林旁有一棵柚子树,树上结着大大小小的柚子让我直流口水,彭德怀爷爷的家虽然很古老但对我来说有趣极了。

啊!彭德怀故居真有趣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袁世凯-死因之迷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一命呜呼,作为他的接班人,北洋系统的老同事,段祺瑞、冯国璋、徐世昌等对他的死因讳莫如深。据讣告说是病死的,但诸说不一。

病死说

佚名《袁氏盗国记》作了详细说明,“经中医刘竺笙、肖龙友百方诊治,均未奏效;延至六月初四日病势加剧,即请驻京法国公使馆医官博士卜西京氏诊视病状,乃知为尿毒症,加以神经衰弱病入膏肓,殆无转机之望。”佚名《袁世凯全传》也称袁世凯所患,“相传为尿毒症,因中西药杂进,以致不起。”佚名《袁氏盗国记》、《袁世凯全传》都是袁世凯死后推出的出版物。自有其可信处,因而20世纪50年代刘厚生《张謇评传》说“袁世凯患尿毒症,摄护腺肿胀,如果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决无生命之虞。可是在医疗方案上,袁世凯的两个儿子意见分歧,大儿子袁克定相信西医,主张动手术;二儿子袁克文则竭力反对,相持不下,贻误时机,终致不治。”

气死说

通常的一种说法是四川督军陈宦背向,宣布“代表川人,与项城告绝,自今日始,四川省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陈宦通电),此构成袁世凯的一贴催命药。这是因为陈宦是袁世凯的亲信、帝制拥戴者,而且又有实力。据说,当袁派陈宦带兵入川前夕,他向袁辞行时,就行三跪九叩之大礼(《曹汝霖一生之回忆》)。陈宦先是用臣子见皇帝礼节,而后又是学喇嘛拜叩活佛的最高敬礼,真可谓是阿谀奉承到了顶峰。果然使袁世凯对他感觉良好,以为只要陈宦坐镇成都,便可高枕无忧。因而陈宦在这年5月22日宣告独立,对毫无思想准备的袁世凯是最大打击。此中还有一个原因是,陈宦又为袁的其他亲信起到带头羊作用。他们就是5月26日宣告陕西独立的陈树藩和5月29日宣告湖南独立的汤芗铭,所以有人说:“袁世凯最后服了一贴‘二陈汤’以致送命,这3个人对他宣布独立是他所料不及的,因此活活气死了。”(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在袁世凯本人,却始终没有向后来者交代他为何人而气出毛病。人到死时,其声必哀。可是,这个窃国大盗即使在咽气前,还不讲真话,只是喃喃地叫道:“他害了我!”他是谁?有人说是老部下冯国璋、段祺瑞,他们希望继任总统所以对帝制暧昧;或者是陈宦、汤芗铭始从终弃,反而对他倒打一耙;也有说是“太子”袁克定,为了当上合法接班人,极力怂恿老子做皇帝。这句话所指是谁,语焉不详。“这也是奸雄到死都在玩弄诈术的地方。他用这话减轻自己的罪责,又嫁祸于人,又用这句不明不白的话刺痛那些推戴他当皇帝,而后来又背叛他的人。”

女色说

也有一种说法,说是据当年袁世凯身边的人回忆,“袁世凯的死主要由于贪恋女色所致”(引自《人间百事通》,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此说以为袁生活十分腐朽糜烂,除原配夫人外,另有姨太太九人,由此每天服用鹿茸、海狗肾等补药,以满足性生活需要。自1916年春节起,身体日趋不佳,以后常患腰疼,经法国医生抢救无效,死于尿毒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游纪晓岚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的旅行也是有滋有味,经过一次不经意的行走,一座古香古色的院子映入眼帘。

它安静,古朴,立在那条繁华的街道旁。络绎不绝的车流似乎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我抬头一望,"纪晓岚故居"几个大字出现。对清史熟悉的我自然认识他。乾隆身边的红人,有名的大臣,机智幽默。

我不由自主走了进去,几幢红旗绿瓦的房子,几丛野花,粉的,紫的,白的,虽不说缤纷多彩,倒别有一番风味。

院子里只有几个老人在游览,我喜欢这种安静。

突然看到纪晓岚亲手种的枣树,我又有了新的想法,纪晓岚终是一个喜爱枣树的凡人。想到在人们心中被神化的他,终不是真实的他。也许,他喜爱园林生活,不热衷于做官,热爱文学,编《四库全书》。但是,流传下来的却只是他智斗和珅。

不是吧,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者,我更相信真实的历史。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真实的他,而不是一个小说中的传奇形象。

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人物被神化?诸葛亮,李世民,李卫……他们失去了什么?我想是自我吧。

纪晓岚是一个历史人物,在我心中,站在他安静古朴的故居中,看到的却是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汉人。他或许喜欢漫步在树木丛生的小院里,或许喜欢与别人谈事作画。皇上对于他也并不是十分信任,他也几经贬谪,晚年生活凄凉。

我坐在石椅上,望着纪晓岚留下的足迹,心中感觉又和这个历史人物进了一步,我叹他的传奇人生,又惋惜他的平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孝道故事:袁世凯葬母

全文共 79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不去论历史的是非,袁世凯孝敬父母的事例还是让我们感动的。

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离职丁忧回籍营丧。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一句话:在外你是国家大员,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在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在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后风光一下——在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

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在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在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在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我们现在的红头文件,规定不得超过20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谢朝廷,感谢太后,感谢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