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袁世凯故居作文【合集20篇】

浏览

3693

作文

130

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后。就很想去鲁迅先生以前读过的学堂去看一看。也很想去那里看一看他课桌上课的“早”字。终于今天我们小记者能到绍兴有玩去了。

绍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地方。鲁迅的故居就在绍兴。我们晚报小记者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兴致勃勃地猜想着鲁迅故里的风采。

一到鲁迅故里路口,我立刻被一种古色古香的特别风味所吸引。绽现在我面前的是鲁迅先生那神采奕奕的肖像,依旧展现着当年的英姿。

我们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当年的沧桑。两排店里摆放着绍兴的特产。又有有名的乌干菜,,也有香飘十里地臭豆腐,还有颇有特色的乌毡帽。

我们走进了三味书屋,只见墙上挂着一幅梅花鹿图,桌自拍的整齐有序,鲁迅先生的位子在东北角,他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大大的“早”字。先生的位子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把戒尺。我们在“三烩书屋”,充当起学生来,先生穿这一件淡蓝色的衣服,梳着清朝的辫子,带着清朝的帽子。他认真教我们三字经。让我们体验到了孩子学习的景象。又让我体验到鲁迅响声那时的艰苦学习,勤奋好学的精神。

今天,我学到了不少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探访鲁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幽深的古树,白墙黑瓦的房屋,推开门,“嘎吱”一声,仿佛走进了新的世界,我来到了鲁迅故居,来到了鲁迅生活过的地方。

外面是被无数葱绿树木掩映着的白墙黑瓦,里面却是木结构房屋,似乎还能够嗅到一点儿岁月的气息。啊!这就是那位大文豪鲁迅生活过的地方吗?一步一步踏进去,那些青石板砖闪耀着太阳的光辉,似乎在叹息着岁月的沧桑。哎!连这石板砖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鲁迅故居,真的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穿过天井,我们就来到了大堂,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的桃木家具,似乎在庄严地宣告:这是主人们坐的地方。家具上精美的纹路,却已是百余年前流行的花样。时间已经悄悄改变了一切,就连大厅上摆放的挂画,都还是一百多年前那种红艳艳的牡丹,如今社会已经难觅踪迹。椅子上落满了尘埃,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是岁月将它们变得沉默。

走过大厅,木板房依旧是“咯吱咯吱”的响声,仿佛在抗议着游客们踩得太重了。我连忙放轻脚步,不敢惊动地板上的浮尘,将脚轻轻地抬起,又轻轻地落下,不留一点儿声音。夕阳从狭窄的门缝穿越而来,将我的影子照得又细又长,不知鲁迅当年有不有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经历过,那又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感受。

鲁迅的故居,是那样的迷人,是那样的令人捉摸不透。那些高高挺起的古树,那些细细长长的斜阳,还有那些已经成为古董的家具,和落在上面的尘埃,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令我浮想联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393 字

+ 加入清单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激励全体党员爱岗敬业、与时俱进,6月29日,黄桥镇中心小学全体党员前往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缅怀伟人丰功伟绩,接受先进性教育。

首先,全体党员来到驸马巷,参观了周恩来故居。随后,大家来到周恩来纪念馆,瞻仰了周总理的塑像,了解了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理一生光辉的历程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位党员: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他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处,一切都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

在周恩来铜像前,全体党员高举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并合影留念。

此次参观学习,党员们的先进意识大为增强,大家一致表示:要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先进性,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在办人民满意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游吴承恩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提到淮安,大家都想到她是周总理的故乡,其实她也是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乡。

下午,天空有点阴,但这丝毫不影响同学们游玩吴承恩故居的迫切心情。不知不觉中,我们随着老师来到了吴承恩故居的门口,一抬头,就清楚地看到了黑漆的大门头上悬挂着一块匾额,“吴承恩故居”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它是由我国著名书法家舒同写,威仪端庄。虽说已是秋天,但吴承恩故居内如春天一般的生机勃勃。金黄的菊花散发着清香味,一片苍翠、丛生的修林林,绿影婆娑,摇曳生姿,给人一种虚怀有节、幽雅恬淡之感。

越过竹林,就来到了“射阳簃”,这是吴承恩故居的正厅。此客厅是吴家的主堂屋,是举行喜庆婚丧大典和接待至亲宾客活动的场所。厅中陈放着一尊射阳先生的半人像。

从客厅往后门走,就是吴承恩的出生地,尽管简陋,却孕育了这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吴承恩(1506—1582),字忠汝,号射阳山人。出生于商人家庭,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据说他为儿子取名承恩,字忠汝,是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垂名的忠臣。门前有一个棋台,几盆花,一棵古树,一口古井,还有两口大水缸。在客厅到住房的小路上还有两片小菜园。住房内存放着几张已褪了色的旧凳子,几张字画,屋内始终弥漫着一股古木的清香和悠远的书香味。

住房右边就是悟园了。假山飞瀑,小鸟游鱼,而面对眼前美景的是一座吴承恩的立姿汉白玉塑像。吴老先生手握书卷,凝神遐思,仿佛正构思着又一部鸿篇巨作呢!

从悟园再往后走就到后花园了。头一抬,眼前一派迷人景色,让人沉醉其中。小桥、流水,河面波光粼粼,河边还有一棵垂柳,柳枝也在溪中洗澡。到处小草丛生,花团锦簇。在绿色的草丛中,挺立着两尊石膏,一尊是孙悟空,一尊是如来佛,两尊石膏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在丛草集聚的地方还有一凸起的石亭,别致典雅。

在后花园的一角,有一座房子,门前有两棵垂柳,蓬乱的枝条正好形成一把大伞,真是处处有景啊。

吴承恩因《西游记》而名垂青史,他是我们的骄傲。我们一定会经常来吴承恩故居,学习他为了理想而奋斗不息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参加了兴趣班夏令营活动。今天是出游的第一天,上午,导游带着我们来到绍兴鲁迅故居。一下车,我们就看到门口墙上画着鲁迅先生手夹着香烟,神采奕奕的肖像,上面写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

导游带着我们踏上石板路,跨过高高的门槛,游览德寿堂、思仁堂。又穿过街道和一座小桥来到了三味书屋。这里是鲁迅求学的地方,在他曾经坐过的课桌上刻着“早”字。导游解说道:鲁迅为了帮父亲抓药,上课迟到被老师用尺打手板。他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用小刀在桌子右下角特地刻了这个“早”字。从那以后,鲁迅再也没迟到过。而且还做了一个书签,叫读书三到(口到、心到、眼到)。我们听得津津有味,都被鲁迅的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所感动。游了三味书屋,我们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百草园。百草园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还有一棵棵参天大树。导游叔叔说:鲁迅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们到百草园玩耍,他们在这片小天地里捉蛐蛐,捕鸟,他非常喜欢这片乐园。

最后,我们参观了鲁迅的祖屋、厨房、贮藏室等。每到一个地方,导游都一一的解说。一件件旧物,一个个典故。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鲁迅的早年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参观李白烈士故居有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是一个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在我居住的虹口区,有众多的革命历史建筑和纪念馆,许多革命烈士和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暑假期间,妈妈带我去家附近的李白烈士故居参观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渡路107弄15号,是李白烈士最后居住、工作和被捕的地方。我们先参观了一、二楼展厅,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李白烈士的成长经历以及与敌人斗争的光辉事迹。接下来,又到三楼进行参观。三楼复原了李白烈士生前居住的场景,再现李白烈士生前战斗、生活的情景。

这次参观,让我详细了解了李白烈士的生平。李白烈士1937年来到上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他大智大勇,不屈不挠,坚守战斗岗位,保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白曾先后三次被捕,最后一次被捕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当时,李白正在秘密的斗室里向延安发完一份有关解放上海的重要情报。李白烈士在狱中饱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惨遭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39岁。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还拍摄了著名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白烈士这样有着崇高理想、坚定信仰、为新中国的解放、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向革命先烈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做新时代优秀的少先队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漫步故居思故人,墙内开花墙外香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4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朴实的屋宇里,绽放了一朵又一朵的奇葩,满园芬芳,飘香万里。——题记

随着路径的延绵,车子在阳光的照耀之下,带领着我们来到了江门市新会茶坑村的梁启超故居

下了车,我们走上了一条小路,并沿着小路通往了梁启超故居。在路上,两旁树木茂盛成林,与路上的小小草相得益彰,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农家感觉。

来到故居,抬头便望见悬挂在精致的门顶有一处牌匾,上面镌刻着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梁启超故居纪念馆。随着步伐的迁移,走过过道,一个幽雅清新的景观跃然眼前,带来了一种“柳暗花明”的视觉冲击:一个波光粼粼的质朴的金鱼池,一幢洁白豪迈的西洋建筑,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斋,在这故居的入口处与古朴的故居形成了一种对比鲜明但让人悠然自得的淡泊之意。这中西合璧所形成的故居纪念馆,既融合晚清岭南斜侨乡建筑韵味,更隐现了天津饮冰室的风格。

这是一座怎样独特的建筑!心中暗发赞叹。想当时,我国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在此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地为国家的发展而用功勤学。这位在幼时便有“神童”之称的天才,四岁便在母亲赵氏的教导下学习认字,五岁便随祖父阅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之作,六岁便已会应用所学经典吟诗作对,七岁起便开始写文章,八岁便能写出洋洋洒洒的千言佳作,于是,在这狭小的天地里,就这样飞出了一只骄人的鸿鹄!

沿着长廊的逶迤,我们步过了纪念馆中仿饮冰室的建筑——那个曾经让梁先生晚年泼毫洒墨,大施拳脚的书室,静静地伫立在长廊边,默默地为故居增添了浓厚的纸墨书香的气息。

移步换景,我们来到了故居中心——一个四周跳跃着绿色植物的广场中,矗立着雄伟的梁启超先生的雕像。阳光绚烂夺目,把梁先生的雕象照耀得熠熠生辉。

梁先生爱国图强,与他的恩师一起领导并发动了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虽然变法失败了,但这位叱咤政治风云的传奇人物却并未因此而丧失斗志和勇气!相反,在此后的日子里,仍继续为国家默默奉献,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决心要从思想上唤醒和启迪国民。晚年潜心治学救国,学识渊博,著述甚丰,编为《饮冰室合集》,享誉学坛。这部《饮冰室合集》,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等多方面的现代述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学术文化,体现了梁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对梁启超先生一生劳碌的最好的诠释。

思绪,在这故居上盘旋;感慨,在这故居上交织;赞叹,在这故居上升华……

忽然,风轻轻地掠过耳际,扬起缕缕发丝,也轻轻地吹拂着灵动的叶儿,发出着倏倏的响声,为宁静的故居奏响一支清雅的曲调。

漫步古朴的青砖瓦土平房,追忆着梁启超先生的成长足迹,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意气风发的爱国主义者,如今给后人无限启示的思想家,就在这平凡的居室之中,绽放了智慧的花朵,将沁透了这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的花香,溢满了他潜心治学的小天地中,也溢满了小天地之外的大千世界和万千人心……

如今,漫步在昔日梁先生奋发向上的地方,感受当时梁先生那坚忍不拔的意志,都使我真正地明白了“潜心治学”,“爱国如家”的真谛。

请允许我,用我们最真挚的情感、和最质朴的语言,向这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表达我们无比的崇敬敬仰之情吧!让我们深情地再行一次注目礼!

忽然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来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我们先来到大门口。门口有一堵墙,墙上画着鲁迅抽烟的图画,这幅画黑白分明。在这堵墙的前面有几个儿童雕像,他们围在一起,好像在聊天,又好像在玩耍。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的左边是乌篷船码头。小河上,乌篷船晃晃悠悠地滑着。这已经成为了绍兴的一道风景。

小河上有一座石板桥,走过桥就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早”字的故事:鲁迅的爸爸病了,鲁迅每天都要去街上买药给爸爸。有一天,鲁迅为了这事儿上学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鲁迅。于是,鲁迅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个字他不但刻在桌上,而且刻在了他的心里。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三味书屋的对面就是周家老台门。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父住过的地方,这里有白墙乌瓦和古色古香的雕花家具,连窗户和门都很特别。

走出老台门往前走,走了不多远,就来到了周家新台门,这里是鲁迅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台门后面有个花园,那就是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

石板路两旁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店:有臭豆腐店,有黄酒店,有工艺品店……最有特色的要数臭豆腐了。这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你轻轻地咬一口,会发现这臭豆腐外面脆,里面嫩,这味道真是好极了!绍兴的臭豆腐也因此“臭名远扬”。

鲁迅故里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特色,不愧是绍兴的镇城之宝。欢迎大家前来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赵伯先故居参观记作文

全文共 3535 字

+ 加入清单

15年前,我在市政协文史委曾担任过《镇江辛亥将军录》的责任编辑,熟悉了解了一些因辛亥之功而授衔的镇江籍将领的史料。10年前,江苏省政协向我们征集名人故居(包括赵伯先故居)的史料,为此我们也曾探访并撰写过伯先故居的相关史料。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又恰是赵伯先去世100周年,梅雨时节,我们便应文史委赵康琪主任之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重访了修缮一新并已免费对外开放的赵伯先故居。

赵伯先(1881——1911),原名毓声,后改为声,字伯先,号百先,曾用化名宋王孙、葛念慈。幼时好学,精于诗文,擅武事,体貌魁伟,性格豪爽,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称誉乡里。青少年时期,就慨叹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1901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从此离开家乡,踏上革命征程。1902年,在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革命之志日坚。归国以后,在家乡大港举办读书报社,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不久去南京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创作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宣传革命。1905年任新军三十三标标统。1906年加入同盟会,因向士兵宣传革命,被清两江总督端方发现而出走广州,历任督练公所提调,新军第一标、第二标标统。1909年与黄兴等酝酿广州起义。次年,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失败。清政府获悉伯先为举义的主谋,悬赏拘捕,伯先与黄兴等化名匿居香港。期间伯先曾去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1910年6月,孙中山先生到日本,伯先应召会见。同年10月,参加了孙中山召集的槟榔岛会议,回到香港后即主持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11年1月,黄兴、胡汉民相继来到香港,成立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伯先任副部长,后来又成立起义指挥部,伯先以其统军的资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起义总指挥,黄兴为副总指挥。由于种种原因,3月29日的广州起义失败。伯先痛不欲生,悲愤积劳,回港后即大病,1911年5月18日怀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病逝于香港,殡葬于茄菲公园山巅,时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其墓碑未用真名,仅署“天香阁主人之墓”。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明令追赠伯先为上将军,将其灵柩从香港迁归故土,安葬于镇江南郊的竹林寺之东山麓,营建烈士陵墓,树立巨碑,文曰:“大烈士赵百先之墓”。陵墓前方建有“赵百先纪念亭”一座,中置巨碑,镌有烈士生前戎装乘马远视的雄武画像,规模宏肃,气象壮严。

1926年,镇江人民为缅怀先烈的革命功勋,在冷御秋的倡导下于云台山麓筹建“伯先公园”,历时五载告成。伯先公园山顶建有伯先祠,“文革”时被毁。公园前原有的南马路,改名为伯先路。

伯先有弟妹三人,也都是从这个家庭走出来的革命者。弟毓训,字驭六,又名念伯;次弟毓光,随伯先从事革命,参加过黄花岗战役、广州起义、北伐和讨袁战争。武昌起义后,念伯曾于沪组织先锋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其妹赵芬,在广州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曾亲制炸弹,奔赴前线。妻严吟风,为继承夫志,更名严承志,姑嫂二人在上海参加女子北伐敢死队,镇江光复时严任女子北伐挺进军总司令。赵氏满门忠烈,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立下了殊功伟业。

赵伯先故居坐落在原丹徒县东乡大港东街,今镇江新区大港赵声路的西北部,是一座江南常见的青墙黛瓦明清风格的民居院落,它看上去既不似官宦府第,亦非豪富寓所,实系清寒书香门第之家。

据市文官会离休干部、九旬老人杨瑞彬先生考证,赵伯先故居建于十九世纪中叶伯先太祖父时期,占地一亩许,坐北朝南,前后四进,硬山式,青砖墙,下实砌2米,上均为空斗子墙,工艺规范工整,古朴美观庄重。故居前进三开间七架梁,右为门堂,置有大门,明间通道。左为堂屋,与厢楼毗连,楼呈勾曲型,下有天井,与外间隔,院落幽静别致,可谓是别有洞天。第二进自成院落,为故居的主体建筑,三开间七架梁,厅堂高敞,用料硕大,宏伟庄重。厅门朝南,门两边有白石雕花门抱鼓一对,饰有“三狮盘球”浮雕,寓意此处将出高官贵爵、国家栋梁之材。第三进是三开间二层阁楼,为伯先出生之地。

由于年代久远,赵伯先故居历经沧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拯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7月,丹徒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镇江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镇江新区管委会成立了赵伯先故居管理处。2006年6月,镇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投入5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故居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与整治。2007年3月竣工并举行了开放仪式。2009年7月,赵伯先故居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特别贡献奖”。目前赵伯先故居申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据介绍现已通过了专家组的论证。

来到伯先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居西侧的广场上,伫立着一座5米高6吨重的白色大理石雕像,身着戎装,身佩长剑,手执望远镜,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站在一个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上,底座的上面镶刻着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的“上将军赵声”。雕像四周绿荫环绕,与整个故居浑然一体,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故居大门东侧,立有2000年镇江市文官会立的“赵伯先故居”和2007年新区管委会立的“赵伯先故居重修碑记”两块石碑。

修缮一新的赵伯先故居,建筑面积为1224平方米,用地面积为5482平方米(合8.2亩),基本再现了房屋当年的风貌。青砖黛瓦配以青砖和罗地砖铺就的地面,着实给人以一种古朴而清新,幽静而雅致的感觉。

进入故居门堂,看到左、右两面墙上分别挂着伯先家族支系图和故居平面图。门堂左边有两间房,一平房,一是小阁楼,门堂右边有一座小花园。

穿过天井,进入第二进大厅。见厅内摆设着一张八仙桌、几对仿古的靠背椅和茶几,还有几排长条椅凳。迎上屏风两边的包柱上刻有伯先“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 借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的对联。这里曾经就是伯先父亲开馆设塾执教的地方。据《丹徒县志》记载,伯先之父曾蓉,又名镜芙,地方宿儒。对入学者,不计束修(读书费用)多寡,贫寒子弟,一律收容,东乡一带的读书人,多系门下,有500余人。其中有些人后来留学东欧、日本,有的饮誉华夏,颇有建树。当年伯先、赵念伯、赵启騄、解朝东、李竟成、赵绍甫、王维白等均在此读过书。其师教从严、敦品励学的精神,对伯先影响至深。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与柳诒徵等在此开办了“阅书报社”,这里成为他们积极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的一个重要场所。迎上屏风后面是通往第三进的大门。大门两边的墙上悬挂着伯先家人及其他与故居相关的名人照片。

第三进是重新修复的二层阁楼,楼上下各三间,中为堂屋,两边都各有一个卧室,这里曾经是伯先父母、伯先夫妻及弟妹们的卧室,里面摆放了一些生活用具。据说伯先出生时,正值院中百花即将盛开,又系“百花生日”前夕,故伯先号为百先,这有伯先的“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为证。在第二层中堂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天香阁”金字牌匾。阁楼为何名曰“天香阁”?究其缘由,有人说,因为阁楼庭院中植有许多花木,尤以牡丹为最,被誉为“国色天香”,故而得名;也有人说“天香阁”是取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究竟为何,我等今人已无从考证。

故居的第四进左边有两间平房,右边是一个小花园。院子中间有口古井,井水仍十分清澈。

故居东侧有几间厢房,曾是伯先家族以及后人的生活用房。现在是“赵声生平事迹展室”。第一展室内安放着一座赵声半身铜像。四个展室里用200多幅珍贵的文献图片资料及大量的文字、图表,绘画,分“青年壮志 以革命为己任”“宣传鼓动群众 培植革命力量”“组织新军 策划起义”“组织武装 领导庚戌之义”“策划组织指挥黄花岗之役”“奠基革命 万古流芳”六个部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伯先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一腔热血千行泪,苍茫血海怒翻花”。值得欣慰的是,伯先等辛亥革命先驱的浴血奋斗。终于迎来了国家共和新前途和新命运的曙光,封建帝制被推翻了,辛亥革命胜利了。100年来他们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深入人心。如今的赵伯先故居巳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目前已被多家单位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等。自开放以来,赵伯先故居已接待大、中、小学师生及海内外宾客10多万人次。2010年4月29日,民革中央副主席修金福专程来故居,缅怀这位辛亥革命的先行者。2011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10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辛亥》摄制组也专程在赵伯先故居取景拍摄。据悉,该纪录片将于今年10月与海峡两岸的观众见面。我们深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和先驱们的不朽精神,注定被所有的中国人所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鲁迅的故居_600字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游刘氏故居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江阴,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有旅行家徐霞客,有教育家顾明远,有前新华社社长朱穆之……但我最敬仰的还是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今天,我们就怀着一股敬仰之情参观了他们的故居

迈步走进故居的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丛百年天竺,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据说,它们是刘氏三杰的父亲,刘宝珊先生亲手栽种的,每到秋天还会结出累累红果。看着看着,我禁想起了刘氏兄弟,他们多么像天竺呀!经过自己的奋力拼搏,获得巨大的成就。

看过了天竺,我踏进序厅,一下子就被墙上那八个大字“刘氏三杰,江阴之光”给吸引了过去,它们金光闪闪,刚劲有力,听老师说,那是冰心奶奶亲手题的呢!

我由序厅向左一转,便来到了当年刘氏兄弟读书的私塾。墙上的孔子像下整齐地排列四张课桌,桌上摆放着八只砚台。看着空空荡荡的桌椅,我仿佛回到了从前,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刘宝珊先生的带领下咿咿呀呀地读书,我又仿佛看到了学生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练字,先生在讲台前讲解着运笔的要领……

接着,我从两棵桂花树下穿过,来到了刘天华的卧室,除了一般的陈设以外,里面还摆放着一顶蚊帐,关于这顶蚊帐,还有一个故事呢!据说有一次一个客人到了他家,却怎么也找不到他,这时,传来一阵悠扬的琴声,那位客人这才发现,刘天华先生坐在蚊帐里,不顾早已满头大汗,正刻苦练琴呢!刘天华练琴如此认真,也难怪他能成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音乐家!而顺着刘天华的卧室继续走,便是后院了,我们的参观也即将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游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一走进大门,就闻到了一股清香,原来这里种着两棵茂盛的桂树.所以这里叫挂花明堂.

过了桂花明堂就来到了保存完好的鲁迅故居两楼两底,向四周一看,到处都是房间.东首前半间是客厅,是鲁迅吃饭会客的地方.西首前半间是鲁迅继祖母蒋氏的卧室,她性格幽默,孙子们都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故事和传说,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她和鲁迅性格不同,所以鲁迅对她无爱情可言.

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百草园名称虽雅,但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天晒稻谷,但那是儿时的鲁迅的乐园.鲁迅经常和小伙伴到这里来玩耍,正是因为这样,鲁迅才会12岁被家人送到三味书屋读书,所以他非常留恋这个属于自己的乐园.

走过长长的小路,映入眼帘的就是鲁迅笔下的风情园.台门内有一方400平方米的清澈见底的水池,水中的鱼儿们在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假如我能像水中的鱼儿们一样,那该有多好啊!

天色已经暗了,而我却还想在游览下去,不过没办法,我只能回家了.不过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令人回味无穷的名人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游鲁迅故居作文400字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是我们绍兴的一个名人,也是一个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上次暑假,大阿姨和哥哥来我们绍兴游玩,我们去了鲁迅故居。首先,我们进入了鲁迅的家,鲁迅的家可大了,七拐八弯的,好像在走迷宫似的。

鲁迅家的后面有个百草园,那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里面有许多品种不一的植物,看得眼花缭乱,真想知道鲁迅以前在这里是玩得多么开心。

在鲁迅家门前有几尊铜像,一边是鲁迅的继祖母摇着扇子在讲故事,另一边鲁迅双手托着下巴,聚精会神地在听祖母讲故事,我看着看着,就感觉自己也沉静在鲁迅继祖母的故事中。

走出鲁迅的家扣,我们没走多久就到了三味书屋,那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在鲁迅的桌子上还能看见一个“早”字,这是因为有一天,鲁迅给爸爸买药就迟到了,还被老师骂,鲁迅就在上面刻了一个“早”字,提醒他不要迟到。从此,鲁迅再也没有迟到过。

走累了,我们到一家店里买了两盒臭豆腐,那味道真好吃。

鲁迅的家的环境好美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袁世凯与元宵的典故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中国民间有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据传,袁世凯在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想复辟登基当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对,终日提心吊胆。一天,他听到街上卖元宵的人拉长了声调在喊:“元——宵。”他觉得“元宵”乃“袁消”谐音,这不是要消灭他袁世凯吗?他坐立不安,十分恼火地悍然下令:从1913年的正月十五起,元宵这种食品只能称“汤圆”或“粉果”,但他如此避讳,到头来,元宵仍然流传不衰,而他自己却“袁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绿色村庄与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村庄规划故居被推倒了,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建造的楼房,改叫城中村。村庄的绿色不见了,我又怀念起我的绿色故居来。

原先村庄边有座土山,山下有一个大水坑。一到春夏,水坑岸上依依杨柳,用白居易的佳句“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黄软于丝。”形容再恰当不过了。山路两边各种野花,飘来一阵沁人心肺的花香,还有鸟儿叽叽喳喳地叫声。登上山顶,举目仰望,田园、农房尽收眼底。

夏日村庄的居民常常来这里纳凉,顽童们则是奔来跑去,追逐玩乐。青蛙的“呱呱”声此起彼伏,蝈蝈也不甘示弱,还有那飞舞着的一闪闪的萤火虫。水坑里有不知名的鱼,村庄的居民无事便在水坑边钓鱼,这里一时成为村庄居民的乐园。

故居那浓浓的陋室情怀簇拥在我心头,那时村庄边没有如此多的工厂,车辆也很少,故居一直保持着原建筑的自然色调,因而显得宽敞豁亮。小院显得宁静而秀丽。盛夏酷暑难耐,而故居却是绿荫满院。院中的洋槐、紫藤、爬山虎,远看就如同个小植物园。初夏洋槐花香略带甜味,每逢槐花盛开之际,满院子清香,总要引来成群的蜜蜂。紫藤使劲地扭动着腰肢缠绕在架子上,形成了一个大凉棚。盛夏吃过晚饭,我们一家人坐在下边,一边品茶一边谈各自的工作和学习,正是这绿色庭院拉近了亲朋好友,拉近了街坊四邻的心理距离,他们推门而入,无所窘意,随意而坐敞怀谈笑、欣然自得。

我钟情于绿色,因为有了绿色,才有了我们绿色的村庄乐园。绿色村庄构成一种绚丽多彩的美,这种美出于自然成于自然,这才是至纯至善的绿色美。可惜现在寻它,却不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梁启超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上个星期,作文老师为了提高我们的作文上的水平,带我们去梁启超故居参观。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梁启超先生的铜像,他身材高大,一手叉腰,一手握书卷,穿着一身西装,一副彬彬有礼的模样,让我对梁启超先生产生敬佩之情。

顺着小路走,我们来到了梁启超纪念馆,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白色的墙壁、拱门、还有蜿蜒的楼梯。进入大堂内,可以看到梁启超先生的硅胶像。他右手握着毛笔,左手紧握着拳头托着左脸颊,似乎在深思熟虑。这个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梁启超先生,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回清光绪年间。

向外眺望,看见一面人工湖,像一面镜子,湖水清澈见底,还能看见金鱼在水中嬉戏。同学看见金鱼,就纷纷观望,驻足痴望地围在湖边,向金鱼们投食。金鱼们见有食物到来,就成群结队地奔向鱼料,像猎人们追捕猎物。它们用珍珠似的眼睛望着我,嘴里时不时吐出几个泡泡,嘴巴一张一合,好像在哀求我们:“小朋友们,再给我们一些食物吧,我们的肚子在唱”空城计“。看着小金鱼们那副可爱的样子,我有向鱼群中投了几粒鱼料。它们争夺食物的时候尾巴像牡丹花的花瓣。金鱼们聚在一起,变成了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真漂亮啊!

他们摇着白纱般尾巴向我们游来,还时不时把头探出水面。仿佛在跟我们致谢:”谢谢你们赏赐的食物。“同学们看着金鱼在水中嬉戏的模样,忍不住哄堂大笑,欢笑声中充满湖边,荡漾在我们的耳边。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梁启超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参观鲁迅的故居

全文共 5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一家人去了绍兴,参观鲁迅的故乡。

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鲁迅吧。鲁迅姓周名树人,原来“鲁迅”是他的笔名。

我们主要参观了“鲁迅祖居”、“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鲁迅纪念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纪念馆”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非常感动。“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苟活着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正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三味书屋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也让我印象深刻。那时鲁迅的父亲生了重病,医生开得药方有一味是陈仓米。鲁迅四处寻找但也没找到,去上学时就迟到了,他被寿镜吾老师骂了,鲁迅默默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悄悄地刻下了一个“早”字,下定决心再也不迟到。鲁迅既要照顾自己的父亲又要上学不迟到,真令人佩服。

乘乌篷船的经历也让我念念不忘。我们走进乌篷船,船很小只能坐下三个人。小小的乌篷船在窄窄、小小的河里穿梭,却自由自在。迎面吹来的秋风让人感觉特别舒服。我们的小船悠悠地行驶到一个桥洞下,我一看见那低矮的桥洞,立刻大声喊:“低头老爸!”老爸立刻缩了脖子像只蛤蟆一样低下了头。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通过这次参观,我了解了鲁迅先生,他是一位爱国文人!是一位精神领袖!是一位真正的战士!他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他的文章鼓舞着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叶楚伧故居记游_800字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三毛,我认识了周庄,余秋雨先生的《江南小镇》,更使我萌生了到周庄一游的想法。

我错过了杏花春雨的季节。去年的八月,我有幸到了周庄,园了我的周庄梦。

踏上周庄的土地,一种厚重的历史沉淀涌上了心头。街道两旁那明清时代的建筑以及近现代的仿古建筑,都从黛瓦白墙中透出一种古朴的历史美。且不说那文明遐迩的沈厅与张厅,单是叶楚伧先生的故居,就令我神往了。

叶楚伧故居位于周庄镇的西湾街上,现为一个三开门、五进深的院落。叶楚伧的祖父叶厚甫无意仕途,经商发逊后修建了“祖阴堂”。到叶楚伧的父亲叶凤巢时,家道衰落,昔日辉煌所剩无几,只好靠设馆援徒维持生计。聪慧的叶楚伧便从这里走向了大千世界。

走进门厅,民革中央副主席贾亦斌所书“叶楚伧故居”映入眼帘,这黄漆绿字的匾额,足以让我浮想联翩了,更不用说厅堂内钱君陶书写的于右任的诗句 “青鞋布袜寒哉儒,内涵劲气雄万夫”的对联和柳亚子亲笔书写的“应遗留名文苑传,难忘结客少年场”的挽联。我在匾下只有深深的鞠躬,以表达对我国文化、新闻界知名人士叶楚伧先生的深深敬意。

穿过花岗石铺成的天井,步入茶厅和正厅,“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明清建筑风格,厅内梁、柱、枋上栩栩如生的“锦鸡牡丹”、“丹凤朝阳”等图案,于古朴中透出高雅的诱人气息。

走上小楼,少年时期的叶楚伧在此饱读经书,书卷气浓郁。书香依旧,一部部线装古书安然排放在书橱之中。哲人仙鹤而去,文风千古长有。面对先生所读之书,我看到先生操一叶偏舟,从此起航;看到他与于右任,邵力子并肩,跟随孙中山先生,执如椽大笔书写革命人生。出走故居,我的心为先生的精神所留,先生用江河直泻的语言,酣畅淋漓的笔锋,直指腐败的清廷和军阀的统治。周庄,你因有了先生此类的人,你的历史才会厚重,才会有浓浓的一笔。你灵动的水韵,将会哺育一代一代先生似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游徐霞客故居作文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徐霞客故居,座落在马镇东首,始建于明代。占地1000平方米。故居内悬有陆定一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陈列着徐霞客生平事迹,各种岩溶标本和现代专家、学者所撰论文、专著以及四十多幅“徐霞客到过的地方”风光照片等。

徐霞客故居

徐霞客名泓祖,字振之,出生于江阴市马镇,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少时聪慧过人、博览群书,22岁摒弃仕途,开始漫游祖国,34年间,足迹遍及十六个省区的名山大川,对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研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是世界上考察、研究石灰岩地貌的先驱者。徐霞客及所著《游记》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在他的故乡保留着与此相关的众多文物胜迹。

罗汉松

徐霞客故居正厅前东侧庭院内,耸立着一棵杆粗枝秃、绿叶繁茂的罗汉松,为徐霞客亲手所植。现树高6.50米,根部直径2.2米,主干需两人合抱。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徐霞客墓

徐霞客墓在徐霞客故居后院,便是徐霞客的明式移葬墓,墓地面积745平方米,两旁遍植罗汉松、地柏、白玉兰等江南名枝佳卉。墓地尽头的祭台前面有一尊高2.70米的徐霞客塑像,手执竹编帽,仿佛风尘仆仆壮游祖国千山万水回到了故乡。

徐霞客公园一角

徐霞客公园在马镇北边,马镇人民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了1个徐霞客公园,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整个建筑按照明代风格设计,“徐霞客公园”五字由程思远题写。公园一派江南古典园林风光。公园的东北部有影剧院、图书馆、歌舞厅、书画室、茶室等,形成了1个园林式、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雨中的达夫故居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是人世间常有的,可这里的雨却让人产生无尽的思绪……

雨中的郁达夫故居,白墙黑瓦之间,条条雨丝被风拉扯成各种形状,飘落在古老的走廊扶手上,飘落在物是人非的历史中。当年那个不屈于黑暗势力,顽强斗争的文学巨子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辉煌与肃沉。

偶尔中雨,桔树摇曳,落叶纷飞,诉说着什么,又倾听着什么。黄澄澄的桔子无人采摘,只能沉入土中任其腐烂,消失,多么的可悲,我似乎看到了达夫先生孤独的身影,负载着不堪忍受的感伤。

记得前几天来此处,正遇大雨降临,豆大的雨珠急速落地,反弹起来的是些许雨星。雨珠残忍地打向墙壁,发出“嗒”“嗒”的响声。小草被大风摧残,残枝断叶零落于地。再坚固的墙壁也无法抵挡大雨常年累月的重击,变得坑坑洼洼,凹凸不平。我想,达夫先生也与这墙壁一样,长期经历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磨难。这样一位文学巨匠,在抗战胜利之后却依然死于日寇之手,沉入历史,化为沉寂,每次想到这里,我的心就好痛好痛。

现在,细雨已停,雨过天晴,枯枝的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可能水珠太重,它从叶根滑向叶梢,储力,下坠,雨珠在空气中划过一道幻影,又重重地打在草上,最终沉入土中,消失,然后是一片肃静。

达夫先生不也如这雨珠,隐忍,储力,爆发,辉煌,最终化为历史。他从未想过自己要“名垂青史”,他的文字都是感于肺腑,他的行为皆是发自内心,这是他的性格,更是他的品格。他的一生沉沦,一世浮华,也因此成了传奇,让后人膜拜敬仰……

在雨中,在郁达夫故居前,我这样想着,这样看着,这样写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袁世凯葬母

全文共 759 字

+ 加入清单

袁世凯是个孝子,1892年带着娘亲刘氏到了赴任的朝鲜,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才派人送回。1901年6月辛丑条约谈判正急之时,刘氏去世。按常规,袁世凯要申请离职丁忧回籍营丧。但朝廷正自身难保中,当然不会批准。

1902年6月,政府实授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后面还有成堆的中央级职衔。9月,太后赏袁的生母刘氏一品封典,并赏银3000两,给假40天,令其回籍葬母。

这个时候的袁世凯风光至极,但遇上他那个嫡母二哥就灰头土脸了。一句话:在外你是国家大员,在家你是妾生小子,葬仪还得按家规来。所谓的家规乃中国传统,第一长门为尊,第二妻妾有别。总之,袁母身为庶妻,死后不能入祖坟正穴,也不能同嫡妻夹棺并葬,只能殡在茔外。

此时的袁世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在葬母的事情上,却不得不屈就长门世敦,几次与其磋商,能否额外抬举一下,兄长就是不肯让步,甚至不着孝衣反穿上了红袍,对袁世凯伤害太大,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在对待娘亲方面,袁世凯是一点不让步的。

袁世敦的阻挡,也激起了他的反弹,他要大操大办,让身为妾妇出身的娘亲最后风光一下——在袁寨东北15里处选择了洪家洼新墓地,占有耕地120亩:坟园40亩,新建四合院瓦房十数间,由看坟人常年看守;主坟40亩;茔门前占地40亩,竖牌坊、立14块石碑,石人石马排列两厢,

办事地点设了三处:一在故居袁寨,具体办理殓殡事宜;一在袁张营大帅府,大摆灵堂,接待达官贵人追悼吊祭;一在洪家洼墓地,专门办理安葬祭祀事宜。吊祭者络绎不绝,观礼者人山人海。

袁家开宴夜以继日,一次就开200多桌(我们现在的红头文件,规定不得超过20桌),据说井水都为之而干涸,附近的河南老乡可开了跟,他们激动地说:感谢朝廷,感谢太后,感谢袁宫保,几辈子没见过这么大的排场,就连孝子袁世凯坐在八人抬方桌上接待客人的场景都让他们传述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