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海底两万里七年级读后感心得感悟热门20篇

民政工作是为民解困、为民谋利、为民服务的最前沿,直接体现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底两万里七年级读后感心得感悟,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4085

作文

1000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前些日子,老师给我们讲一篇关于小英雄的课文,老师让我们读三遍,记住这个故事,于是我把读后感写到了这个本儿上。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芦花村的12岁儿童来。

有一天晚上,雨来一个人在家,读书的时候,听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把房子震的好像要摇晃起来。窗户纸哗啦响。

雨来把书藏在怀里就往外跑,刚出门就撞到了交通员李大叔。

李大叔躲洞里,雨来被鬼子抓住了。

军光用经济和唐让你来说出李大叔在哪儿,雨来每次都说:“不知道。”

军官要枪毙雨来,河边还有“砰”“砰”“砰”的声音,大家以为雨来死了。

其实他并没有死,原来雨来趁鬼子不注意,跳进水里远向游去。

我十分喜欢与来那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美好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今年暑假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著名小说,主人公保尔顽强的一生深深地感动了我。

他把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斗争。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学习。保尔柯察金从小就立志成为人民解放而斗争的英雄。他参军后受了伤,身体经常不适,但他却依然坚持着,刚从医院出来的他,就要求组织给他安排工作。最后却因为过于劳累,加之战斗中的伤病,他的双腿残疾了,不久,他的双目也失明了。这种挫折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该是多么的痛苦,可能我们就此将失去生活下去的勇气。然而保尔没有被挫折击倒,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通过文学创作继续坚持革命斗阵这条路。最后,经过保尔的不懈努力,他的作品《暴风雪中的儿女》终于出版了。

保尔是这样的热爱生命,是这样的坚强勇敢,是这样的永不放弃,我一定学习他的精神,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1729 字

+ 加入清单

夕拾,顾名思义,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平静地弯腰,凝视,回忆,捡起。这个原本简单平和的过程被鲁迅先生赋予了新的含义。

他记起快乐的童年,迷信却仁爱的阿长妈,严谨朴素的藤野先生等等一些现在普遍为人所知的人物。我们清楚地知道阿长妈喜欢摊着“大”字睡觉,给“我”讲一些客套和迷信的礼数;知道藤野先生与“日本鬼子”惨无人道的形象大相径庭,“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睛,夹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他叹息鲁迅不再学医,他是真心希望新的医学能传入中国,这个“希望”使得鲁迅更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我们也是如此。

鲁迅在文中赞美他们,没有歌功颂德,而是还原他们最本真的一面。我看到了鲁迅笔下情感丰富、心地诚挚的阿长妈、藤野先生,不过对于我,他们再怎么真切,最多只可算是书中人。而对于鲁迅,这些平凡之人都是他生命簿册中最浓重的几笔。他的敬意和感激,从每一句话里流露出来,细节是那样清晰,人物从回忆里走出来,从纸上竖立起来,变得有血有肉,袒露着真实性情。这样的情感不是普通人能企及和完全吸纳的。

很重要的一点便是鲁迅先生从不掩饰好人们的瑕疵。宽厚的阿长妈讲话、睡觉时令人讨厌的声响、姿势,加上她恰巧又是个愚昧迷信的文盲,这些劣处并没有被掩藏,而是大方地摆在读者面前,与后面的‘三哼经’对照着看,着实被阿长妈感动了一把。的确,人是多面性的,较为完整的人才能打动人心。鲁迅自身也一样,激昂斗士的形象下,仍有一颗细腻的心保存着所有温馨的回忆,这些不多见的回忆又提升了鲁迅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写评注的老师才会说“《朝花夕拾》让鲁迅得以完整”。

其实我们无法彻底体验鲁迅先生本人所有的想法和感情,就像旁人也无法真正挖掘出我们自己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能做的,只有尽力理解,置身于从一段段朴实机敏的文字中找到真相。

说到完整,像一栋房子,回忆只是屋顶烟囱的部分,大块的实体砖瓦还是他那些广为人知的犀利带着讥讽的文风。

人们常说鲁迅是一个批判,揭露现实的文学家。这两个词说来容易,要真正做到需要很大的勇气、执着和怀疑的精神。医术特差却霸道十足的荒唐“名医”,表里不一、阴冷自私的衍太太是两个标准的反面人物,前者的名气或许不及后者的响,但却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这类人到今天还时常出现在眼界内。你我一定都碰到过类似“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且还招摇过市的人,尽管心生厌恶,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事不关己就好。鲁迅不是“懒惰”的人,一方面,“名医”间接害死他父亲,另一方面那股与生俱来的正义感促使他以文字的方式不动声色又激烈深刻地剥掉了“名医”那层虚晃无用的外壳。我们的心在得到共鸣的同时,也惭愧于平日里的漠然无衷。

看到“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的时候,不禁笑出声来,这话套用得有几分黑色幽默不说,还把矛头指向某些中国传统的“虚伪”的孝道,一针见血。我记得自己当初读到这片文言文时,并没多大感受,不曾想到这一跪一答竟已成了虚招式。也许我也该对习以为常的事重新抱有怀疑的态度。

触及“名医”等接近上层的人的软肋,又对传统起了疑心,说三道四。鲁迅拿起笔,就好像搬起一块大石头,往平静的浑水里扔去。溅起的水花给我们自己染上了污点。这么说不对,不是染上,而是本来就有,水这一溅,才变得清晰起来。人人都似乎穿着肮脏的外套,自然有人不满,批评鲁迅,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谩骂一切,却提不出自己的主张。我反对这种说法,《朝》表现出的鲁迅,就是他原原本本的模样,从这原模原样中我们看到了浑水中洁白的莲,浑世中清醒激昂的鲁迅。如刀刃般锋利的言语也好,不留情面的嘲讽也好,都是为了唤醒糊里糊涂入了浑水,还全然不知的众人,跟牢骚、怨气又有何干系。主张,我想在当时,迫切需要的不是什么作家,什么主张,而是像鲁迅这样,有人情,眼界清晰,并甘愿为国家战斗的勇士。

在看清无数黑暗的事实,长时间愤慨疾呼后,鲁迅并没有丢失童年或者其他时候遇到的纯良之人,而这些人,这些回忆,就更显得弥足珍贵了。恐怕正因如此,他意识到,自己拥有的除了对“批判”的一腔热血外,还有那些正慢慢模糊的美好印象——这一生同样不可缺少的东西。比起战斗的勇士,做个拾花者或许更为长久,拾起自己和世人们曾经遗漏的落花,珍藏起来,交付给每一个活在当下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读的是《海底两万里》第五章《尼摩船长》、第六章《华丽“鹦鹉螺号”》、第七章《黑潮中的航行》、第八章《神奇的邀请》和第九章《美丽“海森林”》。

主要讲了水手们都被关在监狱里还在为人们着想,他们觉得帮人们时间过得很快,关在监狱里仿佛度日如年。他们还为了我们想尽所有办法出监狱,甚至求先生。

我感觉文中关水手的那个人很可恶,因为他们什么事都为我们着想,而我们不但没有报答他们,还伤害他们。它们还为了,不让怪物再次伤害我们,所以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又深又黑暗的地方去寻找怪物,只有在又深又黑暗的地方怪物才会出现。

我很羡慕他们,因为,他们还可以去“海森林”我却只去过森林,我更羡慕他们的是能帮助人们,让人们开心,还可以当大英雄,所以,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我还会让我身边的小伙伴也向你们学习。我明白了要助人为乐,不能干完这件事没有回报,你就放弃自己的梦想,要是你每次干一件事都没有回报,那你将来肯定一件事也做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昆虫记》的读后感悟

全文共 459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暑假里,我认真地读了《昆虫记》。这本书的作者叫法布尔,是个法国人,大约从1860年开始写《昆虫记》。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终于完成了《昆虫记》。

关于蜘蛛,法布尔是这样写的:这些小蛛纷纷被飘浮的丝带到各个地方。原来背着一群孩子的荣耀的母蛛变成了孤老。一下子失去那么多孩子,它看来似乎并不悲痛。它更加精神焕发地到处觅食,因为这时候它背上再也没有厚厚的负担了,轻松了不少,反而显得年轻了。不久以后它就要做祖母,以后还要做曾祖母,因为一只狼蛛可以活上好几年呢。

如果没有看这本《昆虫记》,我们平时见到蜘蛛,会想到什么呢?所以,我还是建议同学看一看这本有趣的书。我最佩服的还是写这本书的作者,法布尔一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被誉为“昆虫之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堂吉诃德读后感心得800字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堂吉诃德》是一部经典的讽刺喜剧小说。是塞万提斯的经典之作。

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这个瘦削的小贵族,由于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骑上一匹老马,找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他雇了农民桑丘·潘沙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做侍从,要去游侠,锄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堂吉诃德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托波索之达辛尼娅。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奇怪的对待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第一卷最后被人打成重伤,他的朋友想了许多办法才把他弄回家去。在第二卷中,他还不安生,继续去冒险,又吃了许多苦头,弄得一身病。直到他死前才悔悟他糟糕的一生。

主人公堂吉诃德有明显的性格特点:当他沉浸在骑士文学里的时候,他是有着高度道德原则的正义骑士。而他的仆人桑丘·潘沙也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对比起堂吉诃德疯狂幻想,他更加现实。对比起堂吉诃德丰富的学识,他知识非常贫乏。对比起堂吉诃德又瘦又高精干身材,他只是又矮又胖的圆滚体型。桑丘·潘沙和堂吉诃德其他事情上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两个人,但是在品质上,他们都是鲜亮、纯洁的白色,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优良品质。

最开始时只是认为《堂吉诃德》这本书只是很滑稽罢了,但是真正看过之后,才发现其中的讽刺的意味,只有主人公在看小说入迷时,才会体现出人身上的正直、善良。多么讽刺啊,在疯狂的、神志不清的精神世界,主人公却展现出了人身上真正的良好品质:无畏、正直、善良……但是也正是这样疯狂地时刻,越是遇到灾难、挫折,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人越是愈挫愈勇,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也就越显鲜明。

堂吉诃德可以说一生都沉迷于骑士小说,在他沉迷于小说的时候,他就像是一个真正的骑士,他的品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直到他死前。看起来似乎堂吉诃德的沉迷使他办了许多“奇怪的事”,当我们在旁边感慨:“千万不要干什么太入迷!”时,难道我们没有特别入迷过一些事吗?当我们看书入迷时,会随书上情节的起伏而惊心肉跳、激动不已;当我们玩电脑入迷时,会两眼发直时间观念完全消失;当我们工作学习入迷时,会不听不闻,专心致志……看似我们没有入迷或是说没入迷那么深,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为感兴趣的东西沉迷不能自拔,我们都曾有堂吉诃德时刻。

雨果曾说过:“塞万提斯的创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谓天衣无缝;主角与桑丘,骑着各自的牲口,浑然一体,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极……”《堂吉诃德》不愧为一部经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藤野先生》读后感感悟

全文共 348 字

+ 加入清单

周末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里的前几篇文章,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的医学老师,他对鲁迅十分关心。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是很讲究,但他却为人诚恳公正,对自己的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他纠正鲁迅笔记上的错误;知道中国人很敬重鬼,特别担心鲁迅不肯解剖尸体。

看了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大夫白求恩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地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快爆发的战争时,他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中国,最终因为病人手术时不小心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藤野先生跟白求恩先生,他们都为了自己的使命奋斗着,我被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我想,作为一名小学生,学习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也应该向他们那样为了自己的使命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国演义读后感个人心得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转眼间,漫长的暑假在我的眼中短暂地过完了。而在妈妈严格的要求下,电脑电视等娱乐物品也随之离我而去。所以我唯一能消除寂寞的方法,就是和“老朋友”书“聊天”了。可由于家里的书几乎都被我看完了。于是我又打开了那本令我百看不厌的《三国演义》,一向爱看书的我马上便“醉”在书中了。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书中主要讲了在西汉末年,朝廷腐败,老百姓怨声载道。后来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天下一片大乱。经过几番战争后,才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三股强大的势力分别是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还有魏国的曹操。他们三人的势力是当时最大的,经过长期的群雄争霸,天下才逐渐统一的事。

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我被作者罗贯中高超的写作水平给震撼了。在他的笔下一个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使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书中和刘备等人一起斗智斗勇,排兵布阵,厮杀疆场,让敌人闻风丧胆,逃之夭夭。

我最崇拜常胜将军赵子龙的骁勇善战,勇猛无敌,每当读到他的故事是时,我总会忍不住回去多读几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段名叫“赵云救主”的故事。赵云单枪匹马,在曹军中左右厮杀,最后在一堵断墙后面的一口枯井旁,终于找到了哭哭啼啼的糜夫人和公子阿斗。糜夫人身受重伤,嘱咐赵云保护阿斗冲出重围,不要管她了。赵云哪里肯走!眼看曹军就要追上来了,糜夫人为了阿斗的安全,于是扔下阿斗,一头跳进了井里自杀了。赵云后悔不已,只好推到土墙把枯井掩盖住。他怀抱阿斗,持枪上马,连挑死曹军十多员大将,最后终于杀出曹军的重围。他赶到长板桥时,早已血染战袍,人困马乏,幸亏有张飞在桥上接应……

除了赵云,我还十分欣赏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敬佩武功盖世,信守承诺,忠心耿耿的大丈夫——关羽;敬仰武艺超群,豪气冲天,粗中有细的张飞;还敬佩……

《三国演义》一本令人景仰的伟大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读一本好书》读后感心得实用

全文共 1243 字

+ 加入清单

有这样一本书,它富含着道理,隐藏着睿智,它的道理也许不一定会被现在的人们所接受,但他在我们看来,也是一本凝结着古人智慧的作品。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着作之一,它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它记载着一位古人的思想,它体现了那位古人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开创儒家学派,他编纂《春秋》,他修订“五经”,他创办私学,他打破贵族教育,他有着当时人们所不及的思想,他有着现在人们也不及的睿智,他在现代,已经国际知名的人物,他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名字。

他叫孔子,它叫《论语》。

孔子,他被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称为“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论语》,它被北宋政治家赵普称作“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有着正直的品行,他也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望,所以他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正直的人也可以光明磊落的生活在社会之中,这不禁让人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可是,不正直的人大部分心中有愧,在经历过事事顺风后,也会翻跟头,不管曾经是多么呼风唤雨,这一个跟头会让他栽在所有人的面前,一蹶不振。

比较好的一个例子便是97年国家税务局局长李真——

他原先只是一位教师,但他觉得枯燥无味,很快便厌倦了。后在家人的帮助下,于1982年3月调入张家口市某研究所,后又成为张家口市计委的一名干部。由于人际关系的紧张,李真无法在计委工作下去,1988年,李真调入了张家口市油漆厂。为了在仕途上能够尽快腾飞,李真通过关系伪造了干部档案:本来自己是个预备党员,却摇身一变成了正式党员;行政职级本来是个科员,但干部履历表职务一栏里却变成了正科级。由于使用不正当的手段,他很快成了国家税务总局和省人民政府的双料后备干部。

随着职务的升迁,伴之而来的是不择手段的攫取,从李真就任省委办公厅秘书到被任命为省国家税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的7年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814万余元;伙同他人侵吞中国东方租赁公司河北办事处人民币、中兴电子有限公司和尼瓦利斯有限公司股份,共计折合人民币2967万多元,李真从中分得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270万余元。

这样使用不正当手段的方法固然收获的速度异常快,但同样,让他贪污被发现时,等待他的,就已经是冰冷的枪口了。难道他在贪污的过程中没有一点点心慌吗?这样的来的,使用时都不会觉得可耻吗?他自己应该很早便料想到了自己的结局,只是被钱财迷惑,失去了人性本善的那颗心。做的不是光明磊落的事情,肯定不能坦然的接受所给予自己的收获。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于是他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他很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他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也以身作则地用他的事例告诉我们该如何做,要如何做。

于是,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说:“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北宋政治家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绿野仙踪》400字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绿野仙踪》这本书讲述的是小女孩多萝茜神奇的历险故事。

多萝茜与叔叔婶婶生活在堪萨斯州的草原上。一天一阵可怕的旋风把多萝茜和小狗托托连同屋子一起刮到了陌生的奥芝国,正好砸死了奴役孟奇金人很多年的东方邪恶女巫。奥芝国的人们都非常感激多萝茜,把邪恶女巫的鞋子送给了多萝茜。为了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在北方善良女巫的指引下,多萝茜决定要去翡翠城,向奥芝国国王奥芝去求助。

一路上,多萝茜交到了三个好朋友,分别是想要头脑的稻草人,想要心的铁皮人,想要勇气的狮子。他们跟着多萝茜一起去寻找奥芝。不久他们就来到了翡翠城,去见奥芝。可他说必须杀死西方邪恶女巫才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多萝茜他们又去寻找西方邪恶女巫,却被她的法力给困住,多萝茜无意中把水泼向女巫,女巫就死了。他们又开开心心的却找奥芝,可没想到的是奥芝的法力并不强大,只能帮稻草人、铁皮人、狮子实现愿望,可多萝茜的愿望却不能实现。多萝茜只好和她的好朋友再次出发,去找南方善良女巫格林达请求帮助。一路上他们互相帮助患难与共克服了种种挑战与磨难,最终实现了各自的心愿。

通过读这本书,使我认识到多萝茜——乐于助人、爱动脑筋、爱思考、有爱心的这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通史》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败,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败,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杀了几百人。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而且还统一了钱币。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城南旧事》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城南旧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城南旧事》中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书中的晤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诺,缓缓的流水、缓缓的畜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阿、缓缓而逝的岁月埃景、物、人、事、情完菲美结合,恰似一首淡雅纤而含蓄的诗。

这部蔡作品由五个篇章组成:月惠安馆,我们看海去,拭兰姨娘,驴打滚儿及爸姓爸的花儿落了,全文由焰一个人引起英子,以漂她孩子般纯洁的眼睛来姓看在北平生活的点滴,烘记载着英子七岁到十三熔岁的成长经历,旁观着诈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息凭着她微妙的记忆,将淫年幼时围绕她发生的生鹃活旧事记录下来

谬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脱,充满疑问的,她从不郁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镀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颅。所以她和被人们认为闸是疯子的秀贞结下了友宇情,三天两头的往惠安卖馆里钻;她和小偷洲写下承诺,甚而认真地攫听着小偷的故事;喘她爱着自己的奶妈,望智着她离去,英子伤心难誓过。透过英子童稚的双魁眼,我们看到了大人世陶界的悲欢离合,虽然很佯天真,却道尽人世复杂痞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七年级老人与海读后感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老人与海》这部名著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

这部小说讲的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人出海捕鱼。在一无所获得四十八天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一条老人从未见过的比他的船还长2英尺的一条大鱼。马林鱼拖着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最终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作者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屈服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从理想的角度来看,老渔夫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向限度挑战,超越他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

人生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有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自信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人类简史》读后感心得通用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我怀着种种的好奇与疑问,翻开了《人类简史》的封面。

《人类简史》讲述了人类的由来,历史的疑问,人类的本性与现实的面纱。从各个方面,解释了现在人类的生活与漏洞,是一本帮助人类了解自我的经典之著。它从文化,信仰,政治,国际,法律等制度的起点,对当代社会发出疑问,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

《人类简史》一共有20章,从远古时代,一直讲述到当代社会,认我知道了许多从课本上见不到的知识,也让我从内而外的再次了解了人性,它让我知道了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与光明面。

它是一个凌乱的魔方,只有拼好它,才能更懂它。它让我懂得了:现代人类的文明,无一不是用别人的血堆上来的。智人本不是孤独的,我们只是人类的一种,就如麻雀也只是鸟的一种,而为什么智人能成为生物链的顶端呢?我想答案我们都心知肚明,我们的祖先当时也可以与他们和谐相处,可是嗜杀和残忍的本性,使我们大开杀戒。但,也正是这份残忍与无情,才让人类生存到今天。人之初,性本恶。我们的真面目,这嗜杀的基因,永远不能摆脱,和睦与文明的表象下,藏着一份邪恶的念头。

当代社会,所有的犯罪,暴力,弱肉强食都由那份残暴的基因造成,法院上的法官与被告人,也许只有那百分之一的不同。这一小块的邪恶,阴险的伏在我们心上。但我们也应向那残暴的基因说不了,只有将枷锁套上自己残暴的心,将爱注入我们的心田,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未来,人类不应只踏着别人的血前进,而更应该手拉手,共同奔跑。

《人类简史》告诉了我,我与那份残暴的相同,也告诉了我,我与它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演义》读后感心得1500字

全文共 1832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在看了不知多少遍电视剧《三国演义》之后,实在忍不住才看这本小说的。之后又借了《三国志》,并看了《晋书》中年代较早,与三国相关的一些人物的纪传。感觉《三国志》带给人一个充斥着虚伪与狡诈的乱世,电视剧带给男生们战场杀敌的遐想,而《三国演义》,是文人的书。很遗憾的是,我一直没能弄到《三国志平话》,来看看什么是老百姓的书。

《三国演义》吸引了太多的人。我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它的语言。虽然比不上清朝的《三侠五义》《儒林外史》等书口语化,但它的语言介于古白话和文言之间,大家都看的懂。在当时,写小说对于文人们来说,是一件难等大雅之堂的事情,一切正式文体都必须用文言,用白话或者口语来写作,就更会为同行所讥笑。以至于到了乾隆年间,小说以及这种语言都已经发展得颇为成熟,纪昀在写《阅微草堂笔记》,讲故事的时候,还坚持用文言。在这种情况下,《三国演义》能通过通俗的语言展现在读者面前,就更加难能可贵。

说到语言,我以为这本小说的语言并非尽善尽美,显然缺乏后期的修改和润色。很多地方照抄《三国志》《晋书》或其注解,比如刘备第一次出场一段,比如诸葛亮隆中对一段,又比如张温问秦宓一段……这样的文言文夹在小说之中,未免会给读者生涩、突兀之感。

另一个让《三国演义》吸引众人的原因,是它的剧情丝丝入扣,脉络清晰流畅。从立献帝,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六出祁山,钟会伐蜀,剧情梗概十分明了。我估计如果作者写个《五代十国演义》,大约没什么人会看的滋滋有味,因为五代十国人物太多,事件太过繁杂,君主又大多是短命鬼,难以找到文学作品所需要的、可以集中笔墨的焦点。《三国演义》好就好在它是”三“,而且仅仅是”三“。”三“是鼎足的数目,在几何里是最稳定的形状,在有机化学里却又是最嬗变的数量。上可以合纵连横,下可以分而治之,其中微妙关系,一言难尽。在剧情这一点上,《三国演义》非常巧妙地利用了《三国志》,但凡大关节,大战役处,丝毫未改(赤壁之战中固然有意地提高了刘备一方的影响力,但那是为突出主角需要,也是文学作品种中常用的手法,毕竟文学不是历史,也并没有影响到大局)。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严密的情节往往只能是真是发生过的事情。这一点,是很难编造的。

让这本小说吸引人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其中人物鲜明的性格。当然这也得益于该书的选材。三国时间跨度不长,上下不过两三代人,容易从中选出主要角色重点刻画。如果像同类小说《东周列国志》,上下五百余年,凡一百零八回,平均下来,最重要的角色也不过出场十回就”寿终正寝“了。人物难以集中表现,自然会削弱其性格特征。

关于《三国演义》人物的性格,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刘备。这个人物在《三国志》里面是乱世枭雄一类的人,有野心,有干劲,有胆识,有智慧。这样的性格,正符合他一方诸侯的身份。到了《三国演义》,他却摇身一变,成了文武周公一类的人物。仔细看小说,就能发现,作者对刘备的描写有这样几个特点。其一,对于刘备做的不太光彩的事情,作者要么不加评论,要么用冠冕堂皇的文字遮掩过去。比如刘备劝曹操杀他的前主子吕布,作者便说吕布是三姓家奴。对于刘备先后投靠公孙瓒、吕布、曹操、刘表、刘璋,并强占他们的地盘等等的事实,则很少评论,偶尔一句,便以他是真命天子,原不该屈居人下略过。其实坐在树下说树荫是车盖、我以后要做皇帝之类的话,很多孩子都说过,并不能成为”天命所在“的证据。据调查,美国有80%的孩子在八岁的时候认为自己以后会做总统。我们小学毕业的班会上,老师问大家以后想做什么,有一个同学说联合国秘书长,一个说国务院总理,其余高官暂且不算。其二,作者有意安排刘备做一些典型的文武周公做的仁政爱民的事情,如携民渡江,摔孩子,不愿称帝之类。

作者有意要塑造一个圣主贤臣的清明朝廷,这是可以理解的。罗贯中生活在一个元末明初乱世之中,作为熟读圣人之教的文人,很容易产生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同时,这种向往又往往是寄托在君主身上的,由圣主而有贤臣,由贤臣而有仁政,由仁政而有文人坦荡的仕途。那时的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很少有人能跳出来。即使受了重大打击,无法再相信那些所谓的”肉食者谋“,他们也情愿选择逃避,而极少想到自己出头。如后世顾炎武之类的大学者,反清之业也不过是灰烬上最后的一点点火星,难成大势。

我在《三国演义》里看到了征战沙场的荣光,看到了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的热血在山林,看到了”孤一旦去位,不知几人为王,几人为帝“的骄傲。我以为,这才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代能带给我们的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儒林外史初中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1005 字

+ 加入清单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伊索寓言》读后感感悟600字

全文共 684 字

+ 加入清单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一部享益世界的寓言集,它以简短的小故事,深刻地总结了人们许多生活经验和道德教训,其鲜明的形象、生活的比喻、发人深省的警句,带给读者很多乐趣和启迪。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龟兔塞跑、披着羊皮的狼、乌鸭喝水等。我觉得很精彩的是三头公牛与一只狮子:从前,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生活着三头公牛——红牛、黑牛和黄牛。他们是好伙伴,总是在一起吃草,一起游戏,形影不离。

这天,草原上来了一只狮子,他埋伏在一旁的草丛里,想吃到公牛,就看准机会,朝他们猛扑过去。

三头公牛早有察觉,见了狮子,马上围成了一个圈,用又粗又尖的犄角共同抵御狮子的袭击。

狮子知道凭他一个人的力量,根本不是三头公牛的对手。他见占不到任何便宜,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公牛们很开心,商量好以后要同心协力,一起对付狮子。

狮子没有吃到公牛,很不甘心。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这天,他趁三头公牛不在一起,悄悄地跑到黑牛的身边,对黑牛说:“刚才我听红牛说,你们三个中他的力气最大。那天,要不是他挑了我一下,你好肯定会被我吃掉。”

接着,狮子又溜到红牛的身边说:“黑牛对我说他的力气最大,只是没有机会和你比试罢了。”

红牛一听气坏了。狮子又跑到黄牛身边,对他说:“红牛和黑牛都说你是胆小鬼,在一起时是他们保护你”。

三头公牛听信了獅子的话,互相不服气,就约定好日子来一比高低。‘

他们争吵不休,最后生气地打了起来。

黑牛用尖角顶黄牛,红牛用后腿踢黑牛,他们都闹得头破血流。

这时,狮子跑过来,把三头筋疲力尽的公牛全咬死了,美美地饱餐了一顿,并为自己的阴谋得逞而暗自欣喜。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团结就是力量,分裂会以失败而告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儒林外史》初中生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1519 字

+ 加入清单

“儒林之中,何为豪爽?”

“仗义疏财,平等爱人。”

“可否具体?”

“淡泊名利,豪放不羁,尊重个性,向往自然。”

“可否再具体?”

“如天长县杜仪。”

儒林外史》的科举制度中,八股文盛行,这几乎是每个读书人考试做官必备的技能,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除八股文外的文章几乎没用,因此也有些读书人竟连李清照等大才女都不知,只道是与八股功名无关之人。而那时的读书人,多半是想着升官发财,作威作福,做了官,便是“唯财至上,唯我独尊”,费尽心机去攀权附贵,受害而不自觉。略略的翻遍全书,大都没什么好的印象,唯一能记着的,大概是杜少卿了。不因为别的,只是因为他那无比豪爽的性情,不慕功名利禄的性格,平等待人的态度,是当时读书人中少有的。

门客娄老伯身子好了,要打发孙子回家去,临行前,杜少卿便送了他孙子一百两银子,还道:“你老爹若是好了,你二叔回家去,我也送他一百两银子。”次日他辞回家去,娄老伯叫只称三钱银子,与他做盘缠,打发去了。在明朝,一百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66080元人民币,什么概念?约半年的工资啊。而三钱银子则大概是198元人民币,算起来,一天工资都不到。三钱和一百两银子,相差甚大,可想而知杜少卿是有多豪爽了。不过,他有资本,祖上几十代行医,家里也挣了许多田产,他父亲做了一任太守,富的不知该用何词形容。但杜少卿却不似当时的达官贵人们那样视财如命,而是慷慨施舍,且不以贵贱区别对人,就是那看祠堂的黄大的屋倒了,需重修,杜少卿也是一出手就是五十两银子。

当他要出三百两银子给替人买秀才不成的臧蓼斋时,一旁的鲍延玺也是拍着手道:“好爽快!好爽快!”在旁人看来,杜少卿也果然是慷慨大方。因此像鲍延玺这样教戏班子的,想借个一百两银钱也是轻而易举的。就连对于昔日拿猪头当人头骗了娄府两公子等一千人的张铁臂,杜少卿也是出手就是一百二十两银子,不过对待这样的人渣,确实也有点便宜他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杜少卿就是这般豪爽,钱财于他而言,好比天上的流云,他不在乎。

我原以为,杜少卿如此豪爽是因为他家底厚,若是穷了也许也会像那些被科举制度腐坏的读书人那样渴望做官,渴望荣华富贵的生活。但事实证明,我猜错了。当他搬去了南京后,也有众多朋友纷纷前来拜访,其中当然也少不了有人要举荐他去做官。但是呢,杜少卿不愿受官场的束缚,装病不去,差人走后,娘子问他为何不去做官,他便道留在家里可以一起看花吃酒,好不快活!好友迟衡山与他商量为吴泰伯建一座祠堂,以便传承传统礼乐,他也是一如既往的豪爽,毫不犹豫的写下了“天长杜仪捐银三百两”,虽不知这银两该从哪出,但还是可以知道,杜少卿的豪爽应该是天生的。

杜少卿淡泊名利,不似严致中那样攀权附贵,称自己与汤知县相熟,又编造了一段与汤知县相遇的故事,还夸赞汤知县的为人,只是为了显现对汤知县的了解。也不似范进那样一心想着要中举,好做个官,去结交那些官员们,去发家致富。他更不会像马二先生那样沉迷于八股文里,无法自拔。杜少卿有自己的个性,他辞征辟的理由是“麋鹿之性,草野惯了”,执意不受朝廷的笼头,愿逍遥自在,于是与朋友们在南京趁兴闲谈,游玩作诗,豪兴徜徉,恣意潇洒,真开心!他也尊重别人的个性,不似那官场之人,看身份待人,他是平等待人的,他欣赏那敢于担当的女中豪杰沈琼枝,对于沈琼枝的视富贵奢华如土芥,就道:“这就可敬的极了!”若是换作了惜财的别人,肯定不会像杜少卿这般评价的。

杜少卿就是这样豪爽,这样平等待人,他有当时先进的民主思想,他有这独属于他的豪气作风。这与他是否有钱无关,这是他天生自带的,这也是无人能比的。儒林之中,他是淡泊名利的,是豪放不羁的。他那豪放的性格,我很欣赏。

那有着风光仕途的读书人,都不及这天长豪杰杜少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百年孤独》读后感心得感想

全文共 1300 字

+ 加入清单

西班牙语为世界奉献了两部伟大不朽的巨著——塞万提斯的《堂吉柯德》和这部《百年孤独》,穿越三百五十年的光阴,隔着那曾被哥伦布征服过的茫茫大西洋遥遥对峙。作者虚构了一个叫做马孔多的小镇,描绘了在这个奇特的地方生活的布恩蒂亚家族百年的盛衰史。他把读者引入到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和最纯粹的现实交错的生活之中,不仅让你感受许多血淋淋的现实和荒诞不经的传说,也让你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正如最初杨修向我推荐这本书所言,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深刻得让你觉得害怕的,而书是本很具亲和力的书。

一开始读《百年孤独》时,可能会被他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重名吓倒,象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但是,正如圣伯夫所说的,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因为“拥抱所有国家和所有时代”,它们不会是普通人无法理解的。我相信,真正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作品,享受的时候就不必刻意求解,觉得滞涩的地方就暂时跳过,也就避免了整体上受熏陶的心理氛围的消解。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的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象冰雹一样不停息的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象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在我读来,全书的脉络非常的清晰。一口气读下去,读到奥雷连诺上校冷静对准备起义的自由党人说“你们不是战士,只是屠夫”,读到忧郁的意大利乐手克列斯比在疯狂的弹了一夜的大提琴后割腕自杀,读到阿玛兰塔变态无耻的苟且活着,只是为了给自己的姐姐也是自己的情敌编织殓衣,读到第十七个小奥雷连诺躲过数十年的追杀,却被家人拒之门外,最终逃不掉额头被钉死的宿命,读到那装满了两百节车厢的死尸被倒入大海……会悚然惊觉,经过了开头几节的艰深滞涩,写到这里已经是酣畅淋漓,仿佛马尔克斯十八年的悄没声息的创作磨练将所有的情节浑然一体,所有的情感在这一瞬厚积薄发不可抑制。我感觉自己似乎身处一个黑暗的隧道,面前是一个似乎无所不知的老太婆,说着自己的往事,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在平静的语调中娓娓道来。

你被每一个情节震撼,但是你能隐隐约约的清楚其实所有的事情都已注定,似乎每个人都被一个线牵引着无法偏离轨道。她偶尔会透露一些宿命的迹象,比如皮拉?苔列娜用来算命的纸牌,奥雷连诺上校对死亡的预感,羊皮纸上的梵语密文;但是,这些宿命的暗示却被那些自认为清醒的人们当作疯子的澹语和梦呓,而那些真正清醒的人从中得到的却是更加无边无际的绝望和痛苦――发现自己的孤独和苦难是不可避免,无论你是否努力去抗争都摆脱不了的绝望和痛苦。读着读着,你会被这种悲观的念头击溃,会傻傻的想人生就是这样,一切的命运都没法改变,难道这样就不要活了吗?人生的意义何在?如何才能摆脱这宿命的孤独?当我终于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唯一的念头就是走出门外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我需要面对阳光来证明自己其实刚才只是做了一场恶梦。

虽然走出去之后,我看着屋外的天空,怎么也想不起到底是上午还是下午,但仍然觉得很幸运,真的是一种解脱,从恶梦里惊醒的感觉,一种逃离死境的庆幸,一种劫后余生的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传》读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贝多芬强横的推翻一切的音乐爆发力、米开朗琪罗懦弱天性中生长出的奇才之葩、托尔斯泰多变强硬的文风——罗兰先生在《名人传》写下了自己对这三位偶像狂热但带有理性的崇拜之情。三人之中,我个人最了解的是托尔斯泰。我拜读过他的大作,甚至觉得自己与他有几分相似。他文字传递来的温厚关怀的温暖,又怎是那些风花雪月的文字所能比的?

娜塔莎的美丽动人和善良可爱,是荒芜岁月中长出的一朵玫瑰花;玛丽公主的爱情是百花凋谢之后的寒梅;战争与密谋的一波三折,皮埃尔始终坚持自己高尚的信仰,是一个完美的革命者;堕落的贵族贪于享乐,视宗教虚伪的神父高于伟大的神,在战争时借以麻醉自己,耽上一颗枯朽的心。《战争与和平》中的爱是最后所有人的团结,会让我生发出强烈的感动。

安娜的煎熬是痛苦的。她就如同一块被身体、家庭、世俗狠狠拉扯的吸满了脏水的干净海绵。她出身高贵,但生活却比农奴还不快乐。“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是在分裂的混沌中一步步靠近峭壁的。这次托尔斯泰寄托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爱是在失败的列维形象中对自己的同情,对与自己相类似的一类人的悲悯。

玛丝洛娃的传奇经历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上,前半部分屡见不鲜,可最后找到真爱的少之又少。虚伪做作、带着丑恶嘴脸的绅士才适合与之相仿的社会,回心转意或秉性善良的则是千载难逢了。《复活》中的形象,不再沉溺于不可终日的幻想,不再过分黯淡,他们有血有肉,会呼吸,会心跳,也就更牵动人的神经。托尔斯泰的爱是对那些能重寻美好的人们的赞许,是对迷途中没有出路的公子哥的最好警示,同时也给了他们摆脱这一切的勇气。

同样的,贝多芬谱的曲传递出的深郁的生命力、米开朗琪罗绘的画与雕的像,都体现出对普罗大众的无私的爱。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就是这样。伟大的灵魂,这般百忙淬炼的强壮的灵魂,做永远的引路人,做一盏勇气的长明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致加西亚的信》读后感心得通用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说:“开卷有益”。《致加西亚的信》是一本难得的励志著作,书中的主人翁罗文中尉不畏艰险、千辛万苦的完成送信的任务。总统布什在送给手下这本书时签名:“你是一个送信者”,并解释说:“让能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的一员,那些不需要监督而且具有坚毅和正直品格的人正是能改变世界的人”。

罗文送信的敬业精神、在职尽责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庆幸的是,我们战斗在一线岗位的员工也有好多这样的“罗文”。

第一位是车间电解班的电调工孙占峰。去年休完年休假回来上班后不久,他发现每次擦完槽子干完活,他的手指头都很疼,不几天的功夫,十个手指有七八个都逐渐变成灰黑色,就像染过的一样,他知道这是自己的血小板严重偏低、干活时用手握铜棒、擦接触点等,使劲太多血脉不通造成的。第二位是车间种板组的徐贵林。作为操作手,每个班他总是第一个来到岗位上。第三位是电工师傅张兆奎。那天修理好吊车,他从吊车上下来时,手里拿着一个中车的控制面板,同事说“这个是坏掉的吧?扔这里好了。”张师傅说:“不能扔。这一个控制面板好多钱呢,回去修一修还能用。”我拿着刚领的新电铃请他换时,张师傅查了一下电路后说:“不用换,是铃锤有问题。”说着用钳子掰了掰铃锤,调整好后一试,果真铃声清脆悦耳响亮;第二次电铃不响时,也是铃锤有问题;直到第三次电铃不响,再无法维修利用时,张师傅才给我换了新的电铃,这一延长就是大半年,我禁不住对他竖起了大拇指

最后说说我的好搭档王光。说起镍电解三车间电解班的王光,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大家都笑着说:“全三镍只有一个王光。”不管是在电调岗位还是出装岗位、还是楼下烫洗电镍,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一把手。

是的,我要为这几位师傅点赞,点多多的赞。他们就是我身边的“罗文”,战斗在一线岗位上的“罗文”。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挥洒着青春与激情,忘我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即影响了我,也影响了你,我坚信,我们都是能把信送到“加西亚”的“罗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