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侃侃而谈的典故【优秀20篇】

麻姑献寿:麻姑自谓“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故古时以麻姑喻高寿。又流传有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于绛珠河边以灵芝酿酒祝寿的故事。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侃侃而谈的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1156

作文

1000

曲突徙薪的历史典故_10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霍光传》。

【释义】曲:弯;突:烟囱;徙:迁移,移动;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历史典故

霍光,字子孟,他是西汉中期的权臣,汉武帝临终时,霍光遵从遗诏辅佐汉昭帝。汉昭帝死后,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又迎立汉宣帝。霍光执政二十多年,辅佐汉昭帝、汉宣帝两代帝王,有功于汉朝,受封为博陆侯。

茂陵的徐生看霍氏家族生活过度奢侈,曾经多次上书汉宣帝,请求不要过分放纵霍家,对于他们奢侈成性的生活应该及时加以制止,以免造成后患,但都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霍光死后,果然有人告发霍光的后代阴谋叛乱,汉宣帝下令镇压,给举报、镇压的相关人给予了奖赏,而茂陵徐生没有受到任何奖赏。因此,有人给汉宣帝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客人去拜访他的朋友。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筒的,在周围还堆满了干燥的柴草,便对主人说:“要把烟囱改成弯曲的,并把干燥的柴草搬到别处去,离开烟囱越远越好。否则的话,将要引起火灾。”主人听了不置可否,心想: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没有什么事,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火了。邻居们纷纷赶来救火,大家共同努力,终于把大火扑灭了。主人于是杀牛摆酒,感谢救火的邻居们。凡是救火时被烧伤的都被安置到上座,其余的则依次而坐。主人举杯敬酒,感谢邻居们的帮助,却始终没有提到那个建议改建烟囱、搬走柴草的客人。

于是,有一个人对主人说:“假如听从客人的劝说,就不会发生火灾,也不用杀牛摆酒了。现在感谢各位前来救火的邻居,却忘掉了那位劝您防患于未然的客人。”主人听后才明白过来,赶紧命人请来了那位客人。

汉宣帝听完了这个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就赏赐给茂陵徐生绢帛十匹,并任命他为郎官。

【成长心语】

习惯是很可怕的,如果你习惯于安逸的生活,便会失去改变的勇气;如果你习惯于一个人的照顾,便会失去自理的能力……当一切都变成习惯时,人生也就变得平淡如水了。并非所有的习惯都会将你引向如水的幸福,有些习惯本身是具有危险的。一味地按照习惯去考虑问题,不仅不能使危险远离自己,防患于未然,反而会使危险一步步逼近,直到爆发。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及时将危险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典故介绍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文人之间交流,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当数谦辞了,要不为什么要说文人“酸”呢!文人最最要紧就是那个自恃清高,那个让人尊重,当然首先的是先尊重别人。这点在旧时代的文人间交流的函件中可以领略到。

诸如:台鉴、钧鉴、教正、指正、海涵等等,但是很少使用“斧正”一词的。

“斧正”一词源于《庄子·杂篇·徐无鬼第二十四》: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人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这段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一个郢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知道另一个叫匠石的人会耍斧子的绝活,便让他“运斤成风”,也就是把斧子舞得象刮风一样,咔嚓一下把石灰点削掉,鼻子不会受伤,郢人“立不失容”,一点也不害怕。后来一个国家的国君(宋元君)听了这事很稀罕,闲极无聊想找点刺激,便在鼻子上弄点石灰,也让匠石来“运斤成风”。匠石回答说,“我过去是会这个绝活的,但现在玩不成了,因为与我配合的那个郢人已经去世了。”成语“运斤成风”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后人就以此引申到修改文章,称之为“斧正”。

从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这个“绝活”需要双方配合,不但“斧正”者要“运斤成风”,还需要被“斧正”者的“立不失容”。但在“斧正”过程指的是双方应该是“技术水平”很高的人物中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应该是“高手”间的切磋。如果今天我们使用在自己初学便要求较专业一点的人来“斧正”,一是根本不需要“斧正”的“斧正”,二是自己没有求教于人的虚心,人家如何指点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周处除三害的典故故事:迷途知返的周处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毒已》)这段话的意思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总是在那道途艰险而又僻远因而人迹罕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可到达的。成功之本—— 立身之本,在于立志。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性情避暴,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祸害。当时义兴河中有条蛟,山中有只白额虎,跟周处一样都侵害百姓,义兴人把它们叫做三害,而周处为害最为严重。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立即去杀死了那只老虎,然后又跳进河里去斩蛟。那蛟有时浮在水上,有时沉入水中。周处穷追不舍,跟着它游了几十里路。过了3天3夜,同乡的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认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起来。不周处竟然把蛟也杀死了。

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决心改悔。于是他到吴郡去寻访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

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祸害的情形告诉了陆云,并且陈述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愿望,但因年岁太大,担心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再说,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周处从此改过自勉,立志自新。“后仕晋,为御史中丞,”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氐人齐万年反叛,周处率军平叛,斩首万级,“弦尽矢绝,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日。’遂战而殁。”终于“名标青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孟子的典故:一暴十寒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着名辩士,在《告子上》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少康中兴—典故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凭借十里方圆,中兴夏朝—————少康中兴

大禹因治水有功,深孚众望,遂继舜而当了中原诸部落之共主,初都阳城(今河南禹县),后都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据说禹大会「诸侯」(指诸部落酋长)于涂山(今安徽蚌埠西,另有绍兴等说),执玉帛而来与会的有“万国”之多。又传禹在世时也仿效尧、舜,荐举益为继承人,但他的儿子启却自行继位,并镇压了反对他掌权的势力。从此,夏乃由一个部落之称而成了国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约公元前2205年─约前1766年)就此建立,都于安邑。

自启继禹位,父子、兄弟相传的王位继承制终于固定下来。夏朝建立标志中国“家天下”的首创,也是中国历代兴治盛衰乱亡的一系列链条之第一环。它具有立国创制的作用,即首建王朝、首行世袭,同时也开了历代篡夺政权的先例。古书把夏启继承父位,当作由“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

夏朝虽然建立,但其初政权并不巩固。据说启耽于饮酒作乐,在位十年而卒,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启还荒淫XXX*,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

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洛水北岸游猎。一去3个多月不回来,弄得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北)部落首领后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的都城安邑。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洛水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都,各部落首领都不满意太康的荒唐,又惧怕后羿的实力,谁也不来帮助。太康后悔不及,只好在阳夏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史称“太康失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典故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周易·泰》:“拔茅茹以其汇。”

王弼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

朱熹本义:“三阳在下,拔茅连茹之象。”

明李贽《续藏书·逊国名臣·文学博士方公》:“拔茅连茹,随汇并进。”

清钱谦益《寿房海客十四韵》:“排格引绳良已甚,拔茅连茹亦奚惭。”

康有为《大同书》戊部第四章:“若使女子平等就学,岂遂无人?安得以数人稍能深思创作之故,遂拔茅连茹,贵其不辨菽麦之同类而贱其聪慧明敏之女子哉!”茅盾《幻灭》:“铲除封建思想的呼声喊得震天价响,然而亲戚故旧还不是拔茅连茹地登庸了么?”亦省作“拔茅”、“拔茹”。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拔茅之义圮,而负乘之群兴。”

宋王禹偁《留别仲咸》诗之一:“头白忽抛攀桂伴,道消休话拔茅心。”

明李东阳《次韵答方石先生》之二:“拔茅已慰朝端望,附骥方惭榜下名。”

明唐顺之《谢欧阳石江巡抚书》:“惟当宁信明公之激扬,而知其顾盼必能得士,偶因拔茹及此汇征,虽荐人常恐其知。在明公绝不以言于口,而受知思所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经典故事英语作文:小马过河

全文共 1585 字

+ 加入清单

One day, a colt carried a bag of wheat to the mill.

As he was running with the bag on his back, he came to a small river. Water went gurgling on. The colt could not decide whether he could cross it. Looking around, he saw a cow grazing nearby. He asked, "Uncle Cow, could you tell me if I can cross the river?" the cow told him that he could and that the river was not very deep, just to his knees.

The colt was crossing the river when a squirrel jumped down a tree and stopped him. The squirrel shouted, "Colt, stop! Youll be drowned! One of my friends was drowned yesterday just in the river." Not knowing what to do, the colt went home to consult his mom.

He told his mom his experience on the way. His mother said, "My child, dont always listen to others. Youd better go and try yourself. Then youll know what to do."

Just at the river, the squirrel stopped the colt again. "Little horse, its too dangerous!" "No, I want to have a try by myself", answered the colt. Then he crossed the river carefully.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the colt realized that the river was neither as shallow as the cow said nor as as deep as the squirrel told him.

The fable tells us a truth: real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s.

一天, 老让小马驮着半口袋麦子到磨坊去磨面。

小马驮着口袋朝着磨坊跑去。忽然,一天小河挡住了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为难了,怎么办呢?它向四周望了望,看见一头老牛在河边吃草。小马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趟过去吗?”老牛说:“能。谁很浅,刚没小腿。”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正准备过河,突然丛树上跳下一只松鼠,拦住它大叫道:“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把你淹死的。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不知如何是好,决定回家问妈妈。

小马把路上的经历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孩子,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你自己亲自去试一试,就知道答案了。”

小马回到河边,刚要下水,松鼠又大叫起来:“小马,你不要命啦?”小马说:“让我试试吧。”它一面回答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趟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多字。他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先生大为吃惊,决心加倍关照。

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侣,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是:“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铺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当地郝知府对医药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赏月时,风吹灯笼熄,原来是灯笼破了三个窟窿,便口占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是防风。”因一直续不出下联,只好找李时珍对出下联:“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访李时珍。走进院后,看到从竹不禁赞叹:“烦暑最宜淡竹叶。”李时珍随口对道:“伤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几株玫瑰,不胜感叹:“玫瑰花小,香闻七八九里。”李时珍笑着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见李时珍如此投机,又吟出一联:“做官者四海为家不择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行医人一脉相承岂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时珍为他开的处方,自言自语:“纸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时珍手中毛笔尚未放下便说:“杆硬尖软,采晒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这样,宾主唱和属对,沉浸在妙思雅兴之中,不觉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辞出门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李时珍笑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藿香木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华佗学艺的典故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人们称赞医生的高超技术经常用“华佗再世”这个词语,充分体现出华佗的医术的高明,下面讲述一个华佗学艺的故事。

华佗的师傅是个老郎中,这人脾气古怪,与众不同。那时候,各行各业师傅收徒弟,是把徒弟当奴仆使唤,洗衣煮饭,扫地倒尿,什么累活脏活都做。这老郎中不是这样,他在书房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

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谁要是来学艺,就先到书房门口对联下来“考”一下。

这天,华佗来投师,老郎中还是不改老规矩,把华佗带到门口,让华佗看了对联,问道:“华佗,你记住吗?”

华佗说:“记住了:不倒尿,看水穿石悟诀窍;莫洗衣,见病如亲学功夫!”

“好。你懂这个意思吗?”

“我不懂。我慢慢学吧!”

“好!”

老郎中高兴了,因为好多年轻人来投师时,都说:“懂。”一懂就坏了,老郎中就不收了。因为讲起来简单,做起来复杂啊!于是,老郎中带着华佗到后园,指指水檐下一块青石说:“什么时候,水滴石穿,你就学好了。”“嗯!”

第二天,老郎中开始门诊了。一天下来,老郎中看了五个病人,全要华佗把病例记下来。记一个,老郎中问一下:“华佗,你怕麻烦吗?”“不怕。”“华佗,你怕辛苦吗?”“不怕。”吃了晚饭,老郎中把华佗叫到跟前,说:“华佗,你把今天五个病例,查对一下医书,看看用药有无差错处。”

华佗在灯下,对着病例,翻着医书,一行一行地看着。五个病例弄好,也差不多二更鼓尽。华佗伸个懒腰,打着呵欠,感到疲劳。于是脱衣上床。刚好上床,老郎中来了,他说:“华佗,我来给你讲课。”华佗只得起来。讲完课,老郎中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你自己看吧!”于是,老郎中向外踱着,学着老夫子的腔调,哼着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用功时……”华佗听着老郎中的诗,不觉舌头一伸:“好严的老头儿,这比洗衣倒尿难多啦!”又用心地看下去……

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老郎中都这样要求着,华佗勤奋学习,毫不松懈。

一年下来,华佗的病例已记了一千五百多个。这日,老郎中问道:“华佗,一千五百多个病例中,有多少黄疽病?”华佗说:“三十二个。”老郎中又问:“这三十二个用药都相同吗?”“没有一个相同。”“为啥!”“根据老师教导,因为病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初患和复发等不同情况,因此用药各不相同。”

华佗像背书一样地回答,老郎中高兴得直点头。直到晚年,他才收了这么一个称意的徒弟。华佗的功夫过细、过深,使他佩服,老郎中戏谑地说:“看样子,快水滴石穿快了!”华佗谦虚地说:“早咧!”

一天,一个产妇难产,去请老郎中和华佗。老郎中到了产妇家,没费多大工夫,孩子就生下来了,可是落地没有声音。老郎中招呼华佗说:“这是羊水闷的……”华佗没等老郎中说完,就弯下腰,用嘴吮吸着胎儿嘴里的羊水,孩子“哇”的一声哭了。产妇全家高兴极了,热情地款待了师徒俩。

师徒俩高高兴兴地回到家,走到檐下,老郎中指着青石说:“细水滴穿青石,全靠功夫深啊!”华佗点点头!走到书房门口,老郎中指着那对联说:“华佗,如今你领会了吧?”

华佗望着老郎中,恳求他说:“老师啊,我还是领会不深。”老郎中高兴地说:“你的话对啊,学无止境嘛!当初我行医时,就遵循两条:一是多熟读医书,多临症;二是对病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如今两条都已具备,就出师去闯吧!常言说得好,‘只有状元的学生,没有状元的老师’,我相信你将来会大有作为的。”

华佗牢记老郎中的话,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师傅。果然,他后来行医出了名,名气比他的师傅还响,还大,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一丘之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丘之貉历史典故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一丘之貉历史典故介绍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文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恽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xing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xing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恽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恽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恽仅被勉职,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前汉书”:“杨恽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貉”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貉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哪有一个是好人呢!

汉·班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历史典故杨恽简介

杨恽(?--前54)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又是丞相杨敞的儿子,年轻时博学多才,交游很广。他起初受任为郎官、骑郎,常侍宫中。由于办事干练严正,被加官为左曹,负责处理百官上书等事务。

公元前66年,大司马霍禹、冠阳侯霍云、乐平侯霍山等人,由于失去汉宣帝的信任,准备密谋造反。杨恽知道了他们的意图,立即通过侍中金安上报给宣帝。霍氏的阴谋遭到粉碎,杨恽也因功被封为平通候。

当初,在宫中服事的郎官很多,有些人出身豪富,为了获得较好的差使,经常送钱给主管的官员,以致内廷贿赂盛行,舞弊成风。杨恽知道情况后,大力进行整顿:凡是xing贿tan污的立即免退,确有才干的就尽力向上推荐。

杨恽自己非常廉洁,从来不受不义之财,连父母留下的遗产也都分给了宗族和兄弟。但他自恃才高,说话无所顾忌,又好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有一次,高昌侯董忠的车马突然受惊,挣脱缰绳奔入北掖门。杨恽知道后对富平侯张延寿说:“我听说以前曾有奔车冲到殿前,撞得门断马死,不久昭帝就去世这样的事。现在又发生了这种事情,莫非也是上天在示意吧?”

又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单于因暴虐无道,众叛亲离而被逼自杀,就对人说:“无道的君主,不听臣下忠言,最后必然自陷绝境。当初秦朝如能信用贤臣,恐怕直到现在还不会灭亡。古今的事情,其实是一丘之貉啊!”

上面这两件事,在封建社会里都是犯禁的,幸亏当时无人揭发,杨恽才没有遭殃。公元前55年,宣帝的亲信侍从长乐突然被廷尉传讯,怀疑是杨恽在告发他,就上书给宣帝,把杨恽以前犯禁的言论给揭了出来。

杨恽立即被廷尉于定国下令逮捕入狱。经过审问查验,证明确有其事。于定国认为杨恽口出恶言,诽谤天子,实属大逆不道,主张对他处以极刑。但宣帝想到了杨恽过去的功绩,不忍加诛,只下诏把他削职为民。

杨恽失去了爵位和官职,退居在家。他认为自己的言论并没有错,心中愤愤不平,从此就置田造屋,广交宾客,消磨时日。友人孙会宗劝戒他说:“大臣遭到贬斥,应当闭门思过,遗事悔改;否则,将来招来祸患。”

杨恽满腹怨气正无处发泄,当即写了一封信给孙会宗,向他直抒己见,流露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不久,有人上书告发,廷尉查到了他写给孙会宗的信。宣帝知道后非常恼火,就下令把他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马的典故四——马革裹尸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革,指马皮,指在战场上死去以后,没有棺木盛殓,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后来,人们常用这句话形容英勇作战,拼死疆场。

这句成语见于《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东汉时,有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叫马援,扶风茂陵人(今陕西兴平东北人),字文渊。

有一次,马援在外作战凯旋回京,许多人前来欢迎慰劳。在这些欢迎的人中间,有一个叫孟冀的,也随同众人向马援道贺。马援说:“我总以为你要和我说什么大事,怎么也这样随波逐流地一味夸奖我呢?”孟冀笑了笑,没说什么。

马援说:武帝时代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了几百户的侯爵。我现在倒封了这样大的地盘,赏过于功,能够保住长久吗?

现在匈奴、乌桓还不时侵扰北方边境,我想自告奋勇前去讨伐。作一个好男儿,就应当准备把生命牺牲在疆场上,用马革裹尸而归,怎能躺在床上死在妻子、儿女的身旁!

孟冀听了马援的话,不胜佩服,说:“这不愧是一个大丈夫呀!”后来,马援担任了陇西太守一职,率军击破先零羌,并一直在军中征战,直到六十三岁,病死军中,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诺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项羽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05 字

+ 加入清单

剑折沙尽血洗风,七载成败转头空。荡恨笑饮苍天泪,段韧傲刻夕阳红

——题记

有一霸主,名曰项羽;有一英雄,名曰项羽;有一传奇,名曰项羽;项羽!你的豪情,似熊熊烈火,燃尽天边;你的壮志,如万里凌云,腾飞天穹;你的名字,若夺命利刃,让敌人闻风丧胆。

巨鹿之战,你受楚怀王之命前去援救陈余,我想你心里会万分激动,身为一代名将一次次的胜利都会是你的勋章,你怒杀儒臣宋义,当你孑然一身带军攻敌,当天下人都觉得你会就此停止攻敌的脚步时,而你并未放弃。你让军队破釜沉舟,断了后路,誓要拼死一搏,我都可以想像当时的你是多么的果断,又是多么的无奈。你带领的人马无不是以一当十,奋勇厮杀,呼声动天,杀声震地,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大破秦军。这一役,诸候相随;这一役,浩浩荡荡;这一役,名动千古!

你成为了西楚霸王,威风凛凛,但又有数不尽的沉重与惆怅,谁又会知道你也会在一个月夜中,叹气哀伤,也会担心若败了,若亡了又该如何!你与刘邦终还得你死我活,这世间拥遵循着胜者为王的道理;你与刘邦之大将韩信在垓下展开激战,这一回,你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你虽有一支绝世画戟,有鈡离昧,季布伴于身侧奋力相助,血眼杀散数层汉兵,血流千里,狼狈逃出包围,可兵将战马失了八成,你心中无限悲伤。自起兵以来,像这样的失败,且是第一回儿。你想起那些残伤的楚兵,又怀念远在天边的家乡,既然选择了这样一条英雄之路,又哪能回头?哪能后悔?你喝下一坛又一坛的烈酒,面对多年伴你弛骋战场的骏马,面对一直深爱的美人虞姬,感概良多,心如万丈波涛,难以平静,禁不住高声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你知自己大势已去,此后一切必将会烟消云散。你这时完全可以退出战场,归隐山林,可你身为西楚霸王的威名不允许,身为一个领导者的责任不允许,还有你!项羽的尊严也不允许,这些顾虑太沉重,终还是放不下啊。

残阳的最后一抹余晖覆盖乌江,金色的光辉闪烁,血阳照耀下的萧索草木如同泣血,这诡异的艳丽附着地上蜿蜒干涸的血河,和数不尽的将士尸首构成了一幅永远定格的画面。怆地呼天,狼烟漫漫,你败了,败的彻彻底底,呆滞着看见虞姬一身盛装笑着望着你,你有些恍惚,你似乎看见了过去你最辉煌时刻,她以翩跹舞姿,千般柔情,万般妩媚,欢歌为你起舞。而此时的你,有的只有苦笑,这时,虞姬说道;“妾生随大王,死随大王,今大王危,妾深知已是拖累,愿大王前途保重!”她一转身,突然从你腰间拔出利剑,向自己脖上一抹,衣角在空中划着绚丽的花,就此香消玉碎。你颤抖跌倒在地,抚尸大哭,悲恸欲绝,虞姬的青丝随风飘动,漫天飞花飘舞,落地百里。雪落了,虞姬走了,你恨自己不能挽留住她的生命,恨自己不能与她就此厮守。你不能逃走!你不能忍受自己就这样回去,又怎样去面对江东父老。可你累了,不想争了,你不再愿战火燃尽江东之水,不愿苍生黎民再受战乱之苦,你愧对忠心耿耿一生追随你的生死弟兄,仰天长叹:“天亡我也,非战之罪!”说罢,便把刀往喉脖上一横,坠落金灿乌江中。江水泛起一片血色波澜,漾起一阵巨大的涟漪,天下英雄尽悲恸。是啊,苟活千世,非霸王所为!“兵败乌江,宝马赠亭长,头胪送故人!”

你的一生,定让人敬,让人畏,又让人感;让人叹,让人悲,又让人回味。你的一生,就应该是这样的铁血柔情,万丈豪气!千古战场风雨沧桑路,无尽征程多少豪杰故,今有霸王名项羽,一代英雄却乌江水边白骨枯!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一丘之貉典故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惮,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人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惮最先向宣帝报告。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行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行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惮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有一次,杨惮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惮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自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惮被免职了。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惮仅被勉职,已是不幸申之大幸了。唉!“前汉书”:“杨惮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貂。”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貂”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貂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那有一个是好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牛神受罚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牛神来到仓库,看见仓库里的草籽东一箩,西一筐的,乱糟糟的散在地上,仓库里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他想收拾下仓库,谁知道,他收拾草籽的时候不小心碰撒了一筐,筐里的草籽纷纷的散落到人间来。

结果,人间的地里到处长满了杂草。粮田里杂草丛生,粮食欠收,饿死了很多老百姓,地上荒野漫漫,白骨成堆,非常凄惨。

玉皇大帝不知道为什么世间会变成这样,就派一个天神去查访。

这个天神到人间一查,发现是牛神把草籽弄到人间去的,就回去向玉皇大帝一一禀报了。玉皇大帝大发雷霆,就把牛神贬到人间去专为人们耕田,拉车,还罚他不能吃肉,每天要吃两担草,以戴罪立功。www.gs5000.cn(神话故事)

牛神觉得自己并不是故意要把草籽弄下去的,对玉皇大帝的责罚感到很委屈,不想到人间去受苦,但又不敢抗旨。

牛神在天窗边上犹犹豫豫,玉皇大帝等不及了,就让两个小神一巴掌把他打出去了,牛神一不留神,脑袋先着地,把门牙给磕没了,所以到现在牛也没有上牙。

牛神来到人间后,因为玉帝罚他一天要吃两担草。他心想:“再怎么吃一天也吃不了两担草呀,但完不成任务又怕玉帝再罚他。

太白金星就给他想了个办法:“你白天先把草吞下去,到了晚上再吐出来咀嚼。”牛神别无他法,只好照办。所以,到现在,牛吃草还要反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穷人打官司的趣事典故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一个穷人骑着马去旅行。走到中午,他感到又渴又饿,就把马拴在一棵树上,坐下来吃午饭了。这时,一个有钱人也来到这个地方,并把自己的马拴在同一棵树。

“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穷人说,“我的马还没有驯服,小心踢死你的马!”

这个有钱人却回答说:“我愿意把我的马拴在哪里就拴在哪里!”就这样,他把他的马拴牢后,也坐下来吃午饭去了。然而,不一会儿,他们就听到了可怕的嘶叫声,并看到两匹马踢咬起来。两个人同时向马奔去,但已经晚,有钱人的马已被踢死了。

“看到你的马做的好事了吧!”有钱人气愤地高声喊道,“你必须赔我一匹马!”说着,他拉着穷人就去见法官。

法官问穷人:“你的马真踢死他的马了吗?”穷人什么也没回答。接着,法官又对穷人提出了许多问题,穷人还是一字不答,最后法官为难地说:“这有什么办法呢?他是个哑巴不会说话!”

“哦,”有钱人惊奇地喊道,“他可以像你我一样讲话呀!我刚见到他时他还说话呢!”

“真的吗?”法官问道,“他说什么啦?”

“当然是真的!”有钱人回答说,“他告诉我,不要把马拴在他拴马的那一棵树上。他的马还没有驯服,如果拴在一起,他的马会踢死我的马的。”

“哎呀!”法官说,“这样说来是你无理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现在他是不应该赔偿你的马的。”

这时,法官又转向穷人,问他为什么不答他的所有问话。

穷人说道:“因为我知道,你宁愿相信有钱人的万语千言,也不愿相信穷人的只言片语。同时,我想让他告诉你事情的所有过程。”最后,有钱人白白死了一匹马,没有得到一文赔偿金,灰溜溜地离开了法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典故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1汉.贾谊〈过秦论上〉(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鉏櫌棘矜,非锬于句戟长铩也;适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 之地,千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出自于《史记·淮阴侯列传》。

秦末汉初,淮阴(今属江苏省)有一个名叫韩信的人,年轻时,生活孤苦,很被人瞧不起。后来,韩信投奔项羽,参加反秦。他曾向项羽提过一些作战建议,但都没有被采纳。韩信看到自己的才能无法施展,便改投刘邦。

一开始,刘邦也没有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机会,韩信遇上了萧何。萧何是刘邦的亲信,刘邦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对韩信非常钦佩,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但是,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韩信却逃跑了。原来,刘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带的人,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在汉中,地区偏狭,难以发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纷纷逃亡。韩信见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着跑了。

萧何得知韩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来不及报告刘邦,跳上战马,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气。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骂萧何是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详细地介绍了韩信的情况,然后说:“韩信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夺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于萧何的力荐,刘邦终于同意拜韩信为大将军,并选择吉日良时,举行隆重的拜将仪式。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以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为刘邦统一天下、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韩信的兵权,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不久,又将韩信逮捕;赦免后,只封了个“淮阴侯”。韩信闲住长安,郁郁不得志,便图谋反叛,被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把韩信杀害在长乐宫钟室。

后人根据这段历史,引出“成为萧何,败也萧何”这一成语来,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五人墓“九千岁”魏忠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27 字

+ 加入清单

五人墓 “九千岁魏忠贤虽然被镇压下去,但是打那以后,东厂的特务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再不敢窜到各地乱抓人了。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魏忠贤杀害了杨涟、左光斗后,掌握了朝政大权。他把迎合他的官员和徒子徒孙统统提拔起来,担任朝廷要职。有的帮他出谋划策,有的专门干特务杀人的勾当。民间给他们起了一些绰号,叫做“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魏忠贤权力大得不得了,无论是朝廷和地方的官员,要想保住位子,就得向他奉承。魏忠贤出门的时候,排场苞皇帝一模一样,大家也把他当皇帝看待。封建时代把皇帝称做“万岁”。魏忠贤不是皇帝,不能叫他“万岁”。有个官员把魏忠贤称作“九千岁”,魏忠贤听了很高兴,重赏了那官员。打那以后,魏忠贤就成了“九千岁”了。还有个浙江的巡抚,为了讨好魏忠贤,给魏忠贤造了个祠堂。一般祠堂都是为纪念死去的人造的,魏忠贤还活着,就造起祠堂来,所以叫做“生祠”。这样的怪事一出来,就有人反对,魏忠贤把反对的人革了职。各个地方官怕得罪他,纷纷造起魏忠贤的“生祠”来。

那个时候,朝廷上下都是阉党和迎合阉X的官员,稍微有点正义感的人不愿意跟他们同流合污,都辞了职。有个官员周顺昌,看不惯阉党横行,请了长假回苏州闲居。公元1626年,魏忠贤又一次大捕东林党,兵士押解了一个东林党官员路过苏州,周顺昌替他摆酒席送行,在宴席上指名道姓大骂魏忠贤。押送的兵士回去,报告了魏忠贤。魏忠贤大怒,命令东厂派出兵士,由南京巡抚毛一鹭带领,到苏州捉拿周顺昌。

东厂到苏州抓人的消息一传开,轰动了苏州市民。二十多年前,苏州市民在葛贤的领导下,曾经跟税监斗争过。现在魏忠贤的特务又到苏州来抓人,怎么不激起大家的气愤。再说,周顺昌为反对阉党遭到迫害,大家也都同情他。所以到了东厂兵士到苏州的那天,苏州成千上万市民拥上街头,声援周顺昌。

大家拦住毛一鹭的轿子,推了几名秀才向毛一鹭请愿,要求取消逮捕周顺昌的命令。毛一鹭见群众声势浩大,吓得满头大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旁边的兵士着急了,他们把手里的铁镣往地下一扔,厉声吓唬说:“我们是东厂来的,谁敢阻挡!”

铁镣发出“当啷”的声音,市民们被激怒了。有人站出来责问兵士说:“你们不是说奉皇上的圣旨抓人吗?原来是东厂搞的鬼!”

兵士还来不及回答,群众都高叫起来:“原来是东厂来的奸贼!”大伙一面叫,一面向毛毛一鹭和兵士冲过去,声音像山崩地裂一样。这些平日仗势欺人的兵士吓得东奔西窜,想逃出群众的包围。愤怒的群众赶上去,把他们揪住,劈头盖脑地痛打。一个兵士被击中了心窝,倒在地上滚了滚,就断了气。其余的兵士也被打得头破血流,连滚带爬地逃走了。

市民们痛打了兵士,一不做,二不休,要找毛一鹭算账。毛一鹭还算乖巧,早钻出轿子,趁人群乱轰轰的时候,脱了官服,从一条小巷里溜出去,正见到前面有一个粪坑,也顾不得体面,钻到臭气熏天的粪坑角落里。直到市民群众散去,随从们才从粪坑边把吓昏了的巡抚拖了出来。

东厂特务逃回去后,立刻向魏忠贤哭诉。魏忠贤哪肯罢休,命令毛一鹭派兵到苏州镇压。他们把那天带领市民x动的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五人抓进监牢,加上一个煽动叛乱的罪名,把他们定了死罪。

当五个人被押到刑场就义的时候,他们神色自若,还指着魏忠贤、毛一鹭的名字大骂哩!

他们牺牲之后,当地人民出了钱,从刽子手那里领回尸体,把他们安葬在虎丘东边的山塘上。后来,还立了墓碑,碑上写着“五人之墓”。

[五人墓 “九千岁”魏忠贤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交友典故之舍命之交

全文共 255 字

+ 加入清单

“舍命之交”,八拜之交之一,又名“角哀伯桃”,来自于“羊左”的典故。出自《文选.刘峻.广绝交论》:“莫不缔恩狎,结绸缪,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唐代李善注:“《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为死友,闻楚王贤,往寻之,道遇雨雪,计不俱全,乃倂衣粮与角哀,入树中死。’”

说的是战国时有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相识,结伴去楚国求见楚庄王,途中遇到了大雪天气,而当时他们穿的衣服都很单薄,带的粮食也不够吃。左伯桃为了成全朋友,把衣服和粮食全部交给了羊角哀,自己则躲进空树中自杀。后世于是将友谊深厚的知心朋友叫做“羊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崔杼和庆封合谋杀了齐庄公,改立杵臼为君,史称齐景公。齐景公封崔杼为右相,庆封为左相。

庄公有两个忠诚的卫士,一个叫卢蒲癸,一个叫王何,在庄公遇害后都逃往国外。卢蒲癸在出逃前嘱咐弟弟卢蒲嫳说:“我出逃后,你要设法取得崔杼和庆封的信任,在适当的时机叫我回国,到时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走后,卢蒲嫳不负所嘱,当上了庆封的家臣。他很快发现,庆封名为左相却毫无实权,便利用崔杼几个儿子争夺继承权的矛盾,杀了崔杼一家,崔杼也自缢身亡。从此,大权便全落到庆封手里。

庆封感激卢蒲嫳,对他十分宠信。不久,庆封迷恋上了一个女子,把国政全部交给儿子庆舍。

卢蒲嫳极力劝说庆封,要他召回卢蒲癸,庆封答应了他。卢蒲癸终于回国,做了庆舍的侍卫。卢蒲癸勇猛过人,又故意奉承庆舍,很得庆舍的赏识,庆舍把自己的女儿庆姜嫁给了他。不久,卢蒲癸又说服庆舍召回王何,和他一起当侍卫。从此,卢蒲癸和王何加紧秘密活动,联络对庆氏不满的人,准备诛灭庆氏,为庄公报仇。

卢蒲癸的妻子庆姜见丈夫行动诡秘,问他在干些什么。卢蒲癸便把准备杀灭庆氏,为庄公报仇的事说了。庆姜很识大义,表示愿意帮助丈夫完成这一义举。

庆姜说到做到。卢蒲癸选在庆封出猎的那一天行动,庆姜说服父亲随同齐景公一起到太庙行祭礼,以便卢蒲癸等下手。举行祭礼时,卢蒲癸和王何突然执戈猛刺庆舍,庆舍垂死挣扎,用酒壶砸死了王何,卢蒲癸又领兵杀尽庆氏余党。庆封在出猎途中得到这个消息,带着出猎的士兵回来攻城,但城中防守严密,无法攻克,他只得逃到鲁国去了。

事后,有人问卢蒲癸说:“庆氏和卢氏都是姜氏的后裔,你怎么会娶同宗的庆姜为妻呢?”

卢蒲癸回答说:“庆舍不避同宗,要把女儿嫁给我,我为什么要避开呢?就像有人对《诗经》断章取义,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也只取我所想要的,管什么同宗不同宗呢?”

“断章取义”这一成语是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张仪拆散联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孙膑打败魏军,魏国失了势,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他儿子秦惠文王掌了权,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怎样对付秦国的进攻呢?有一些政客帮六国出主意,主张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这种政策叫做“合纵”。还有一些政客帮助秦国到各国游说,要他们靠拢秦国,去攻击别的国家。这种政策叫做“连横”。其实这些政客并没有固定的政治主张,不过凭他们能说会道的嘴皮子混饭吃。不管哪国诸侯,不管哪种主张,只要谁能给他做大官就行。

在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数张仪。张仪是魏国人,在魏国穷困潦倒,跑到楚国去游说,楚王没接见他。楚国的令尹把他留在家里作门客。有一次,令尹家里丢失了一块名贵的璧。令尹家看张仪穷,怀疑璧是被张仪偷去的,把张仪抓起来打个半死。

张仪垂头丧气回到家里,他妻子抚摸着张仪满身伤痕,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出去谋官做,哪会受这样的委屈!”

张仪张开嘴,问妻子说:“我的舌头还在吗?”

妻子说:“舌头当然还长着。”

张仪说:“只要舌头在,就不愁没有出路。”

后来,张仪到了秦国,凭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其实,五国之间内部也有矛盾,不肯齐心协力。经不起秦军一反击,五国联军就失败了。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献了个计策,就被派到楚国去了。

张仪到了楚国,先拿贵重的礼物送给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

楚怀王听到张仪的名声很大,认真地接待他,并且向张仪请教。

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是个糊涂虫,经张仪一游说,就挺高兴地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有这样便宜事儿,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不来欺负楚国才怪呢。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

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

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一回报,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人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到手,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从此大伤元气。

张仪用欺骗手段收服了楚国,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