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日全食的资料汇总20篇

浏览

2288

作文

1000

日全食观察日记800字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当月亮遮住太阳最后一部分时,透过月亮凹处闪耀的光球呈现出一种叫做“贝利珠”的现象。

当最后一点光球消失时,美丽的内冕将在月亮周围形成一道带有一颗闪耀的白色宝石的光环。

在钻石环消失后,你只有两秒钟的时间可以观赏到深红色的色球层,而后它就会消失。

一旦太阳被完全遮住,你可以看到日冕的整个光环,它的亮度和满月差不多。

日全食期间你可能会看到的第二件惹人注目的事就是太阳边缘美丽的凸起部分即“日珥”。 太阳透过树叶投影

日食发生时,阳光会穿过树叶之间的孔隙在地面形成斑斑驳驳的图案。

我不懂科学,更不懂天文,什么日全食,天台气象知识。可是愿意看那奇妙的景象,百年不遇的美丽!

小时候,经常听大人们说:天狗吃月亮,吞食太阳,这是个可怕的事。如果太阳让天狗吃了,天下一片漆黑,没有了光的世界,会什么样子,想像中好恐怖。每当有日全食时,老人们就会用敲铜盆的方式来震住天狗,让它把太阳给吐出来。想想好可笑!那时候认为:万物离不开太阳,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一样。从那时起,自己的内心深处,就种下了那份日出日落的幻想。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在畅想。带着遐想,隐着翅膀,云里雾里,到处飞翔。。。。。。

常常看着月亮发呆,是那里的故事吸引了我。那是个美丽的传说,人们说:月亮里有人家,那是一位父亲,守侯在一棵柳树下,辛勤耕耘。初一到十五,从弯弯的月牙,一直补到一个大大的圆。银河的星光流波,那是汗水和心血凝成的。每当月圆的时候,谁都可以把它请回家,只能看,不能抓。不信你也可以试试呀!在这里,我知道了水中捞月的故事。。。。。。

嗨,看看,说着太阳,又去说起了月亮!如今不是天狗吞太阳,吃月亮,而是天上的美丽。自然给我们带来了吉祥。有人说:这是奥运之光绚烂多彩图像,孕育着胜利在望。

没有科学,我们怎么能看到今天日全食的奇观!

太阳 月亮,日出,日落。

畅想,未来还会有好多好多,更奇妙的,等待我们去扑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人物资料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郑燮(1693--1766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的先祖于明洪武年间由苏州阊门迁居兴化城内 至汪头,至郑板桥已是第十四代。父亲郑之本,字立庵,号梦阳,廪生, 郑板桥故居 品学兼优,家居授徒,受业者先后达数百人。

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上的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 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1693年11月22日子时郑板桥出生,其时家道已经中落,生活十分拮据。三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乳母 费氏是一位善良、勤劳、朴真的劳动妇女,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

郑板桥资质聪慧,三岁识字,至八、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大约在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二十三岁娶妻徐夫人。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二十六岁至真州之江村设熟教书。三十岁,父亲去世,此时板桥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作《七歌》诗,慨叹郑生三十无一营”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生于1693.11.22,卒于1765.1.22。享年七十三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资料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形:表现;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成语举例:章奇先生喜形于色了。(蒋光慈《短裤党》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色,不能读作“shǎi”。

成语辨形:于,不能写作“与”。

成语辨析:喜形于色和“笑容可掬”;都有“脸上流露出喜悦”的意思;但喜形于色是发自内心而表露在脸上的喜悦;是表里如一的;“笑容可掬”侧重于面部表情;可能表里如一;也可能为了某种目的;表里不一。

成语谜面:笑颜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日全食关于观看日偏食作文

全文共 743 字

+ 加入清单

2009年7月22日上午(也就是明天上午),中国境内将出现500年罕见的日全食。由于最佳观测点集中在中国,因此国际天文界将此次日食称为“中国大日食”。以下是一同学曾经写的一篇日偏食作文,同学们在观看日全食后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写作。

今天我干了一件令我终身难忘的事:看日偏食,昨天我们一家正在看电视,忽然耳尖的我听到明天18时30分左右在哈密、阿勒泰会发生日全食,在新疆其他许多地方会发生日偏食,如:昌吉、乌鲁木齐等新疆的境内的各个地区都可以看到,第二天下午我下去一看,天空还是那么灿烂,阳光还是那么明媚,一点也不像会有日食现象,这时,奶奶说:“你妈来了电话专门让你看日食呢,要戴上墨镜才可以呢”。我戴上墨镜一看,果然如妈妈所说,太阳已经被吃了一小块,此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大圆盘,被天狗“啊唔”吃了一大口似的,这时我忽然想起《我们爱科学》中说到的日食原理就是太阳和月亮交换了一个位置,而此时我知道太阳和月亮应该已经相遇了,时隔不久,耐不住性子的我不顾天热日晒再次跑到楼下观看太阳的变化,果然,太阳这时已经被吃掉了一大半,就像一搜巨轮了,我真担心这艘巨轮也会慢慢消失……在奶奶的关切招呼下我不得以回到家中,这时恰巧爸爸回来了,而且出乎意料的给我买了专门看日食的电焊镜片,我拿着镜片疾步跑到楼下,哇,这会的太阳已经变得像一弯月牙了,在电焊镜片的隔挡下,太阳变得异常清晰,明亮,似乎满天只有这一轮弯月了,爸爸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2008年8月2日下午18点,20世纪的第一个日偏食,我们拿出相机摄下了这轮美丽的弯月。

想想大自然、宇宙等自然现象真是神奇,同时我还想到了我们的神州六号顺利上天,我想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学习更多的知识,等到20年后我一定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走出地球,观看宇宙、自然的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备考资料:GMAT优秀作文

全文共 1923 字

+ 加入清单

The conclusion of this argument is that 15-year-olds should be eligible to obtain a drivers license. The author employs two lines of reasoning to reach this conclusion. In the first the author reasons that since older drivers can retain their driving privileges by simply renewing their licenses, 15-year-olds should be eligible to obtain a license. In the second, the author reasons that 15-year-olds are physically more capable than older drivers of performing the various skills associated with driving s vehicle and thus should be eligible to get a license. This argument is unconvincing for a couple of reasons.

In the first place, the author assumes that there are no relevant differences between 15-year-olds and older drivers that would justify treating them differently. This assumption is dearly mistaken. Th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the major reason 15-year-olds are denied driving privileges, is their relative lack of emotional matur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difference is sufficient to justify the policy of a owing older drivers to renew their driving privileges while at the same time denying these privileges to 15-year-olds.

In the second place, even if it is granted that fifteen year olds possess better night vision, reflexes, hand-eye coordination, and are less disoriented in unfamiliar surroundings than older drivers, these abilities do not qualify them to obtain a drivers license. The author assumes that physical capabilities are the only attributes necessary to operate a motor vehicle. But this assumption is clearly mistaken. In addition to these abilities, drivers must be able to exercise good judgment in all types of driving situations and conditions and must be cognizant of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decisions and actions when driving. It is because 15-year-olds typically lack these latter abilities that they are denied driving privileges.

[备考资料:GMAT优秀作文欣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感受日全食-失落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嘛,7月22日。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日全食在亚洲上演了,上海本应也是最佳观测点之一了啦,可是,天公呀,不作美。

其实,在昨天,我就在电视上看到一些气象专家们预测今天上海可能会有很浓厚的云层,对观测十分不利。当时,我就愣在那里了,本来挺兴奋的,但就在那一刻我的整个心,就变得非常空落。要知道,为了7月22日这一天的到来,我提前几个星期就买好了专用的日全食观测镜。唉,老天的意愿,谁都无法改变哟。只能祈祷祈祷了,希望能有所转机。

今天早上我起了很早,一打开电视,就看到了有关日全食的新闻什么的。想起昨天晚上突如其来的那场暴雨,我就觉得那个......再看看这天吧,也还是那么阴沉呐!不过差不多八点多的时候吧,天空突然变亮,太阳竟然出来了!虽然她还是害羞地躲在一层薄薄的云之后,但是这足以让我感到欣喜若狂呀!

不过,这好心情并没有持续多久。没过多久,天空又暗了下来。我又再次失望了,在猜测着,天空会不会再一次亮起呢?也许会的,我相信,希望如此。但是,事与愿违啊!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响起。又开始下暴雨了。看来,天空再次亮起的希望实在是相当的渺茫呀!

唉!我只好把全部的希望投到电视上了。还好,东方卫视在现场直播各极佳日全食观测点所观测的情况。从主持人的介绍及各地所拍摄的情况,我了解到有些地方也像上海,天公不作美哟。恩,不过安庆啦、重庆啦等等地方的观测条件还是不错的。日本的观测条件也很好,相当的清楚。

虽然我没有直接观察到这壮观的日全食,但透过一道玻璃(电视的频目),我看到了其他地方的日全食奇观。而且,我还亲身经历了一个从白天变黑夜,从黑夜再回到白天的过程。只记得,天完全黑的那一刻,路灯全亮起,像一串没有末端的珍珠链;这平时在晚上经常上演的一幕幕,在现在看来,真的是意义非凡呀!这体会,完全不同呀。

这300年难得一遇的日全食,就是这般美丽但又短暂。这美丽就是随着月亮的移动,而慢慢到来,再慢慢褪去。

今天,这波还真是折了好多回,可是并没有“三折”呀,仅仅是“一波两折”!能够目睹(虽然不是亲眼),就是一件美事了。不憾不憾...终身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资料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成语举例: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定语、补语;比喻做事有始无终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废字的左边是“广”,不能写作“疒”。

成语辨析:半途而废和“浅尝辄止”;都含有“中途停止;没有做到底”的意思。半途而废偏重在工作已做了不少;“浅尝辄止”偏重在稍微尝试一下。半途而废多用于事业和工作及学习和研究上;并带有惋惜的意味;“浅尝辄止”多用于学习上;有时也用于研究上。

成语谜面:余;残余

歇后语:走路扯断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成语资料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早晨不能知道晚上会变成什么样子或发生什么情况。形容形势危急,难以预料。

成语举例:这通告示,轰动了整个固始城,津津乐道,竟似忘了身在危城,朝不保夕。(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形势危急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朝,不能读作“cháo”。

成语辨析:“朝不虑夕”和朝不保夕都形容形势危急。但“朝不虑夕”可强调“只能顾眼前”的意思;朝不保夕可强调随时保不住的意思。

成语谜面:日内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的日全食小制作 400字作文

全文共 431 字

+ 加入清单

科学家研究推测:今年将在我国很多地区出现五百年一遇的奇特天文景观——日全食。具体时间是在2009年7月22日。

爸爸从网上告诉我:肉眼不可以直接观测日食,哪怕只看十秒钟也可能导致双目失明,同时还告诉我,用Ⅹ光片可以制作安全观测日食的滤光镜。我按照爸爸说的办法,找来一张用过的光片,用稻花香盒装酒里的白色塑料圆框,我们根据圆框的大小,分规在Ⅹ光片上,按黑、灰、浅白三色,在下面装上六张光圆片,再按黑、灰、浅白一组观测片,镶嵌在白色圆框上。呵呵,一副安全的观测镜就完工了。

7月22日那天一大早,我就戴着自制的日全食观测镜,得意洋洋地爬上天平,耐心地等着观看天文奇观,人们纷纷带着自己的观测装备,陆续来到天平,最后他们都抢着用我做的观测镜来看,尤其是一位老伯伯用我的观测镜拍摄了许多精美的照片。

点评:这是一篇叙事类习作。文章通过讲述“我自制日全食观测镜”的事情,写出了小作者急切想观测日食的心理,还从这次实践中得到了启示:肉眼不可以直接观测日食。语言生动优美,十分传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资料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成语举例:为见解珍、解宝是个好汉,有心要救他,史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只报得他一个信。(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势力单薄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孤,不能读作“hú”。

成语辨形:孤,不能写作“狐”;鸣,不能写作“名”或“明”。

成语辨析:孤掌难鸣和“孤立无援”;都含有“力量单薄;处境困难”的意思。但孤掌难鸣强调“难以成事”;“孤立无援”强调“得不到援助。”

成语谜面:一只手儿拍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资料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

成语举例: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跑向天津。(郭沫若《革命春秋 创造十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诣,不能读作“zhǐ”。

成语辨形:孤,不能写作“狐”;诣,不能写作“意”或“指”。

成语辨析:苦心孤诣和“惨淡经营”、“煞费苦心”;都含有“刻苦用心”的意思。不同在于:苦心孤诣多用于学术、学问;“惨淡经营”多用于事业、商业;“煞费苦心”用义较广;只强调费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资料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纨裤:细绢裤。衣着华美的年轻人。旧时指官僚、地主等有钱有势人家成天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子弟。

成语举例:钱正兴在他眼底中,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同世界上一切纨绔子弟一样的。(柔石《二月》六)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子,不能读作“zì”。

成语辨形:弟,不能写作“第”。

成语辨析:纨绔子弟和“花花公子”都指服饰华美;只会享受的富家子弟。纨绔子弟偏重在只知享受;不知劳动。“花花公子”偏重在游手好闲;不务正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日全食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2009年7月22日,在这一天,长江流域的上空即将出现百年难见的大日食。对于天文爱好者来说,这可是一次难得的“盛宴”。许多天文爱好者不远万里从异国来到长江流域一带,为的就是能观赏到这百年难见的日全食,这可是有史以来日全食时间最长的一次。而对于并不是天文爱好者的我来说,也对这次日全食有着高度的关注。

于是今天我一大早就到晒台上去做起了准备。

记得大约是早上的8点多,日全食开始了。原本散发着耀眼光芒的太阳渐渐收敛起来,像一个橘黄色的大灯笼。慢慢的,慢慢的……本来圆溜溜的太阳少了一小块,像被人咬过似的,然后,随着太阳一点点地被蚕食,光线越来越昏暗了。起初明亮的天空慢慢暗了下来,像被蒙上了一层纱,紧接着,天空变成了清晨太阳快出来时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样子,然后又变成了夕阳西下时的那种昏暗,太阳散发出来的光也变成了橘黄色,太阳周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云雾,一切都是那么的柔美,静谧,但是美丽的景色没有持续多久,天就完完全全的黑了下来,明亮的白昼一下子变成了漆黑的夜晚,顿时,苏州城里的灯都亮了,到处五光十色,灯火通明;路上行驶的汽车也都打开了大灯,汇成了一条奔流不息的亮河,仿佛银河一般美丽。正当我陶醉其中时,被遮挡的太阳周围突然出现了一圈美丽的光环,仿佛是一条闪闪发光的钻石项链,美丽极了!随着光环的出现,天空中渐渐地又有了一丝光亮,而那原先被遮挡着的太阳变成了新月一般,然后慢慢地又变回了之前圆溜溜的样子,天空也变回了白昼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日全食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全家在楼顶观看五百年才一次的日全食,我兴高采烈。今天早上八点,我迫不及待地跑上了顶楼。那时人还不多,因为还有过半小时才能看到。但是我很高兴,所以提前上来。我戴上日食专用观眼镜,看见弯弯的月亮,好象少了一点点,我连忙说:“爸爸,我见月亮好象稍稍有一点缺口。”爸爸没作声,倒是旁边的小姨尖叫:“哦?真的?日全食!”小姨的叫声吸引了很多人。

有的戴上眼镜;有的带着照相机,真是各中各样,五花八门呀!等我再戴上眼睛,发现那弯月慢慢变大,变大,忽然之间,天变暗了,一阵风吹来,象是夜晚。再来看看日全食吧!哦!月亮把太阳完全遮住了,边上只露一圈光,这样过了十分钟左右。月亮慢慢转移,太阳露出了一丝光,那光叫—石环。过了不久,我看见太阳又重新放出灿烂的光芒,同时天空从原来的黑暗变成白天,月亮慢慢地变小、变没了。啊!多么美丽、多么壮观的日全食,真想再看一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资料

全文共 25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成语举例:并不等候答复,而正如一般忽然陷于理屈词穷的专横者一样,他立刻把最后一张牌摆出来了。(沙汀《呼嚎》)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屈,不能读作“qǔ”。

成语辨形:理,不能写作“礼”;屈,不能写作“曲”。

成语辨析:理屈词穷和“哑口无言”都表示没有理由而说不出话来。但理屈词穷是通过辩驳而词穷的;而“哑口无言”可能是无理由而不分辩;也可能是有理由而不分辩。

成语谜面:被告认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日全食多少年一次,日全食是月球把太阳全部遮住的天象,到底日全食是多少年一次的呢?很多人都想一睹日全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日食,又作日蚀,是一种天文现象,当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对地球上的部分地区来说,月球挡住了太阳的部分或全部光线,看起来好像是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消失了,这就是日食。日食只在发生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

日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在三种日食中较罕见的是日全食,因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时,在该区域的人才能够观测到日食。日全食是一种相当壮丽的自然景象,所以时常吸引许多游客特地到海外去观赏日全食的景象。例如,在1999年发生在欧洲的日全食,吸引了非常多观光客特地前去观赏,也有旅行社推出专门为这些游客设计的行程。

古时,人类缺乏天文学知识,以为日食是天狗食日,或象征灾难的降临,而在日食时举行仪式。但在现代社会中,日食的这层意义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

上一次发生在中国的日全食发生于2009年7月22日,而下一次将在2034年3月20日发生在西藏北部的山区,但基本是无人区。另外2035年9月2日,还有一次日全食在我国北方发生,时长1分29秒。

日、月食的发生必须是新月和满月出现在黄白交点的一定界限之内。计算表明,对日食而言,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8°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日食;如果新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6°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日食发生。

对月食而言,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2°左右的范围内,就可能发生月食;如果望月在黄道和白道的交点附近10°左右的范围内,则一定有月食发生。

由于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有2个,这两个交点相距180°,所以一年之中有两段时间可能发生日食和月食,这两段时间都称为“食季”,它们相距半年。

太阳每天在黄道上向东移动约1°,由于日食的食限为18°左右的范围,太阳从黄道和白道交点以西的18°运行到黄道和白道交点以东的18°,大约需要36天,也就是说日食的每一个食季为36天。对于月食而言,它的食限为12°左右,因此月食的每一个食季就只有24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有关黄河的作文资料

全文共 768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黄河的介绍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治理黄河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以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信,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延伸阅读——关于长城的资料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1万多公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畔的长城,全长8851.8公里(2009年修订)。高考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在5万公里以上。这些长城的遗址分布在我国今天的北京、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河北、新疆、天津、辽宁、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和山东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就有遗址1。5万多公里。其次是甘肃的长城。

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谈的长城,主要指的是明长城。所称长城的长度,也指的是明长城的长度,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达鸭绿江畔。

长城关隘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雁门关、偏头关、平型关、古北口、喜峰口、榆林塞、黄崖关、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马水口、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青山关、铁门关、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口、镇羌堡口、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少家堡口、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喜观日全食文章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终于盼到了09年7月22日。我在开县新城看到了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我还清楚的这一天人们那激动的表情和惊叹的神情。

这天清晨,闲着的老人、小孩早早的出了门。有的来到街上,有的聚集在广场上,有的爬到山顶上。部分工人停工、农民停产、司机停车、行人停步,等待观看这一自然奇观。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拿着防辐胶片登上楼顶也对这一奇观拭目以待。

8时多,日亏出现,天上还飘着朵朵乌云,太阳像躲猫猫一样,不时露出小脸蛋儿。慢慢地天渐渐暗下来,9时多日甚出现,全城黑下来。街上开亮路灯,人们沸腾起来:有的拍照、有的敲击、有的跳跃、有的议论……最精彩的是太阳生光 ,太阳中间像个铁饼,四周发出亮光,十分有趣。然后太阳复圆,大地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这次日全食途经长江流域,覆盖11个省市。这是五百年一遇的天象奇观,我亲眼目睹了这次日全食的全过程。这是一种地球自转,月球运行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它们三个在同一直线上,月球遮住了太阳的自然现象。所以我们要学好科学,用好科学,不要听信天狗吃太阳的无知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资料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设:设想。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

成语举例:若非梦往神游,何谓设身处地?(清 李渔《闲情偶寄》卷三《语求肖似》)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处,不能读作“chù”。

成语辨形:处,不能写作“外”。

成语辨析:设身处地指处于别人的境地中;多含有假设性;而“将心比心”指也像别人那样的心情或想法。

成语谜面:卧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资料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盛气:骄横的气焰;凌:欺凌。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成语举例:共产党员决不可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以为自己是什么都好,别人是什么都不好。(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正音:盛,不能读作“chénɡ”。

成语辨形:盛,不能写作“胜”。

成语辨析:盛气凌人和“咄咄逼人”多形容人气势汹汹;但盛气凌人偏重于“盛气”;只表现在人的表情上;“凌”形容欺侮别人;“咄咄逼人”应用范围广;可指人的气焰、语言等方面;“逼”形容逼迫别人。

成语谜面:大怒伤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