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日全食的资料(精彩20篇)

浏览

2381

作文

1000

成语资料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绝世:当世所没有,指冠绝当世;超伦:超过同辈的人。冠绝当世,超过同辈。

成语举例:王羲之的书法绝世超伦。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形容非凡的成就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伦,不能读作“lùn。”

成语辨形:绝,不能写作“决”。

成语辨析:绝世超伦和“绝无仅有”;都表示“举世无二;独一无二”的意思。但绝世超伦偏重在“超”;表示“超出同辈;超出同类;盖绝当代”的意思;“绝无仅有”偏重在“仅”;表示“只有一个;再没有这样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日全食作文:壮观的画面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听过“天狗吞日”的故事吧,2009的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就真的发生了这一故事,不过是不“天狗”吃的,而是月亮吃的,这就是日全食

日全食——370一次的天象奇观,因为太阳被月亮所遮挡,造成白天像晚上一样的黑暗。听说古人真的以为是“天狗”在做坏事,就向天上放箭,地上打鼓,希望天狗能够被吓走。由于地球和月球的移动,日全食不一会儿就结束了,当然古人也真的以为自己的神箭和大鼓把天狗给吓跑了,因此很多地方擂鼓的习惯到现在还保持了下来。

日食分为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今年发生的是日全食,本次日全食,正好是在天文望远镜发明的400年后,而且本次日全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长达6分钟,因此被称为“世界日全食”。

我在观看这次日全食时,因为下雨,看不见日全食发生时出现的初亏和结束时出现的复光,但能知道日全食发生的时间,那一刻,天地快速地暗了下来,仿佛晚上一般,身边的灯都开了,大家在雨地里都在大叫着“天黑了,天黑了”

我还知道,2009年发生日全食,2010年会出现日环食,2011年是日偏食……日食真是有意思,据说古代圣人智者还观天象以定天下呢,今年的日食是长江流域观看效果佳,说不定过几年黄河流域也能很好地观看日食,希望我以后能够在不同的地方看见不一样的日食,那一定是挺有趣的事情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成语资料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成语举例:因看见端甫道貌岸然,不敢造次。(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嘲讽人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近代

成语辨形:岸,不能写作“安”。

成语辨析:道貌岸然和“一本正经”;都形容外表正经庄重的样子。不同在于:①道貌岸然偏重在“庄重”;多指神态;“一本正经”;多指表情、脸色;也指神态。②道貌岸然含有“表面上高尚、尊贵、高洁”的意思;实际上都往往道德败坏;灵魂丑恶;“一本正经”一般不能表示这种装模作样;表里截然相反的意思。③“一本正经”含有“很认真”的意思;道貌岸然没有。

成语谜面:滨江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相关资料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萨贺芬生于瓦兹省阿尔西一个普通的牧人家庭,她自学画画,创建了风格独特的"花叶画"。萨贺芬被发掘的过程,颇具传奇性。1912年,寓居法国瓦兹省桑利斯小镇的德国艺术收藏家威尔罕姆·乌迪到他的邻居家里作客,看见墙上有一幅画,马上被其独特的风格吸引了。威尔罕姆·乌迪以为是哪一位画家的作品,一问之下,才知道是萨贺芬画的。这让他大吃一惊,因为萨贺芬是他邻居家的清洁女佣人。

在威尔罕姆·乌迪的赞助下,萨贺芬在1927年举办了画展,一举成名。但好景不长,三年以后,由于法国的经济大萧条,威尔罕姆·乌迪停止买萨贺芬的画。此时,萨贺芬也由于精神失常,被送进精神病院。四年以后,威尔罕姆·乌迪宣布萨贺芬已经死亡。但实际上,萨贺芬在精神病院里一直活到1942年。她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朋友,被孤独地葬在当地的一个公墓里。

萨贺芬的画,大都是由一些色彩斑斓、造型奇特的花瓣和树叶组成,其中还有神秘的眼睛,似乎画家得到另一个世界的神秘的启示。

[名人故事:锅边的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以日全食为话题的小学生作文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日全食,这种五百年才出现一次的珍惜景观。五百年!五百年!我的爷爷奶奶,祖父祖母活着的时候想都没想过的事情,真是悲哉。我曾想过,那是多么的疯狂,多么的千载难逢啊!对于日食,平时的电闪雷鸣、暴风骤雨根本不值一提。

那天早上,我睁开眼,舒服的伸了个懒腰,大吼一声:“妈,几点了?”静悄悄的屋里没有回声,窗外的车笛声此起彼伏,蝉鸣也是出奇的嘈杂。这种感觉让我想到一句话:“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我一看钟,呀了!我赶紧起床,就连滚带爬地冲出门,再马不停蹄地冲上楼顶。“哇呜”楼顶人上人海、摩肩接踵,个个抬头45°望着天空。我在茫茫人海中好不容易寻觅到父母,他们却告诉我:“娃儿啊,太阳都少了一半了。”我透过父母递给我的X光底片瞧了瞧,果真像是被人咬了一半。我惊异的看着,感觉有一种夕阳、朝阳模糊不清的温度。蝉鸣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却又越来越无力,让人在这个朝气蓬勃的上午,联想到“夕阳西下”的黄昏。天暗了!天暗了!脑后的云一下子从金黄色染成了深红色,真的是奇迹啊。

时光飞逝,太阳这半大西瓜,终于被月球啃啊,啃啊,啃成了西瓜皮,有力无气地挂在天上。我们在期待着,目睹到西瓜变香蕉的故事,终于迎来了最后一刻。就想所有同华丽的结局一样,最后一刻

都是最奇特,最震惊,最惊心动魄的时刻。

黑夜神将她黑色的纱帘铺向天空,一点一点的遮掩住最后一丝光亮。当夜幕全部涂抹在天地后,日食来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资料

全文共 25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一个巴掌拍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

成语举例:为见解珍、解宝是个好汉,有心要救他,史是单丝不线,孤掌难鸣,只报得他一个信。(明 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势力单薄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孤,不能读作“hú”。

成语辨形:孤,不能写作“狐”;鸣,不能写作“名”或“明”。

成语辨析:孤掌难鸣和“孤立无援”;都含有“力量单薄;处境困难”的意思。但孤掌难鸣强调“难以成事”;“孤立无援”强调“得不到援助。”

成语谜面:一只手儿拍不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资料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象烟云消散一样。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

成语举例:他的兴致被突然传来的坏消息吹得烟消云散。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事物或情绪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散,不能读作“sǎn”。

成语辨形:消,不能写作“肖”。

成语辨析:烟消云散和“风流云散”都有“分散”的含义。但“风流云散”指的是“流动”、“分散”;指人;一般不指事情;烟消云散指的是“消失”、“散失”;一般不指人;多形容事物或人的情绪;只在特定的情况下才形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日全食作文400字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到了500年以来难得一见的日全食。日全食是一个壮观的天文现象,那它的原理是什么呢?那是月球绕地球旋转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时,形成了一条直线,从而月球挡住了太阳。

现在,9点18分,我拿出手机,拍下这激动人心的一幕。一开始,太阳持续地散发着光亮。过了几分钟,太阳被月亮遮住了一个小脚,日全食开始了。这一阶段,叫做初亏,就是月亮的东边缘接到太阳的一瞬间。接下来,月亮与太阳接触重合的面积越来越大了,这一阶段称为食既。此刻,我的心情越来越激动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盯着那轮日月。月亮一点一点地覆盖住太阳,只见太阳的光线越来越暗,只剩下一点点光线了。突然,整个太阳被吞没了,天空一片漆黑,人们发出一阵掌声和欢呼声,而我也忍不住叫了一声。因为这是日全食的最高潮,教室食甚,就是月亮的中心和太阳的中心最接近的时候。过了一会儿,月亮继续向东移,我的心情依然激动,因为我将在太阳露出光芒的一刹那看见百年难见的钻石环和贝利珠。第四阶段生光开始了,美丽的钻号环和贝利珠现象引发了又一阵高潮。接着,月亮继续东移,10分钟后,到了最后一个复圆的阶段。

此刻,太阳又完整地出现在了天空,依旧阳光灿烂,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罕见的日全食500字作文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2009年7月22日,我在老师家练琴,同学们对观看日全食迫不及待,也准备得很齐全。听说日全食是相当罕见的现象,在四种日食中较罕见的是日全食,因为唯有在月球的本影投影在地球表面时,在该区域的人才能够观测到日食。日全食是一种相当罕见的自然景象。

8点29分我与同学们携手来到松鹤公园里,我戴着滤光镜,对着天空一看,太阳已经被吃了一小块,此时的太阳就如一个大月饼,被天狗咬了一小口,同学们说这叫初亏,这时,我想起了《我们爱科学》中说到的日食原来就是太阳与月亮交换了“座位”而此时我知道太阳与月亮已经相遇了,时隔不久,初亏变成了食既,太阳这时已被吃掉了一大半,就像一艘巨轮了,我真担心这艘巨轮会渐渐消失。此时此刻,太阳已经剩下一点点了,这应该就是食甚了吧。虽然我听说宁海看不到生光这一过程,但能目睹如此画面我也知足了。“啪啪”鞭炮响了起来,可见人们多兴奋。老年朋友们都争着想看看这神奇的一幕。渐渐地,天暗了下来,人们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惊讶。很快,可爱的月亮像只知错的天狗,又把太阳吐了出来,这就是复圆。

大自然、宇宙和自然现象真是神奇。长大之后,我一定要认真研究宇宙、大自然的奥秘。

点评:小作者抓住了“日全食”的特征,观察仔细,进行了描写,如“太阳这时已被吃掉了一大半,就像一艘巨轮”,并将自己的心境很好地融合在描写的景物中,感受细腻深刻,语言优美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观看日全食,你准备好了吗?

全文共 891 字

+ 加入清单

明天,即7月22日的上午,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就要出现在我市的天空,据新华社报道,这次日全食是500年一遇的大日食,最精彩的全食持续时间很长(最长超过6分钟),整条日全食带扫过的区域大,且主要位于我国人口密集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期观赏人数可能超千万。为了观测这难得的天象奇观,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准备了一条夸父追日般的观测线路以进行细致认真的研究。对于这次日全食,我市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仅在桐城嬉子湖可以看到最长时间的日全食,城区也同样可以看到日全食,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在深色的天幕上,出现了一枚巨大的、光彩夺目的钻石戒指,那将是何等的壮观!如果不看,实在遗憾!为此,方方面面都应该有所准备:

气象台希望加倍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把7月22日上午的天气情况,早早地、准确地告诉市民。

电视台希望能派出几个摄像小组,分赴全市各地,全程拍下日全食全过程,及时播放,并留做珍贵资料;最好能以桐城嬉子湖为主观测点,以市区一两个地方为分观测点,进行现场直播。

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希望能尽快准备好器材、选好观测点,届时拍摄精彩下日全食图片,摄影家协会还可在事后搞个图片展,让市民评说,再搞个小评比。

学校老师(尤其是物理老师)希望通过电话联系,组织自愿来的学生(尤其是天文爱好者)到学校观象台或其他地方,观测日全食,并全程讲解;语文老师也可以组织并指导学生(自愿为原则)写写作文,增强景物描写的能力。 有兴趣的市民可以做必要的准备,在家中视野好的阳台上或院子里,也可以到皖江广场、外滩公园、焚烟亭等空旷的地方观看日全食。

科普工作者希望能利用这次机会,搞一次科普宣传,用图片和文字通俗解释日食成因;同时希望你们迅速借助各种媒体,介绍一下观测时如何保护好眼睛和相机的方法以及用什么墨镜最好。

虽然只有几分钟(从初亏到复圆也不过两个多小时),但毕竟属于千年等一回奇异天象,如果天公不与我们作对,我们在有准备的前提下如愿地看到了空中钻戒,那将是我们十分美好的记忆。

文章全篇洋溢着浓浓的激情,特别是排比句的使用,气势恢宏,气度非凡。作者写“观看日全食”,从报道日全食的信息到注意天气变化,再到科普宣传,叙议相生,语言纯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资料

全文共 27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豁达:胸襟开阔;大度:试题大。形容人宽宏开通,能容人。

成语举例: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人豪爽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度,不能读作“duó”;豁,不能读作“huó”。

成语辨形:豁,不能写作“获”。

成语辨析:豁达大度和“宽宏大量”或“宽大为怀”;都含有“胸怀宽大”的意思。但豁达大度指人本身的胸襟度量;“宽大为怀”指处理案情人的态度;“宽宏大量”同时含有上述两个意思;使用范围较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资料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成语举例: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息,不能读作“xǐ”。

成语辨形:偃,不能写作“揠”。

成语辨析:见“销声匿迹”。

成语谜面:武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日全食作文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嘉靖年间的一天,太阳忽然慢慢地被一个东西给食去当时所有的人都以为是天狗来吃太阳了其实因为那时候的科学技术不发达所以人们只能用迷信的说法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

其实呀日食是月球绕地球旋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排成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就会形成“日食”现象。

日食又分为日全食,日环食和日偏食。日全食的发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近的点上。发生日环食是因为太阳靠近月球轨道与地球轨道的的一个交点,而同时月球在距此点的最远的点上。当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时,被月球阴影外侧的半影覆盖的地区,所见到的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挡住,就是日偏食。

一开始的时候,太阳的右侧开始出现了一个小点,然后呢太阳的右侧已经完全被遮盖,只留下西北角的一丝细微的光,这时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太阳的圆面被遮住,强度和热度也显著下降,此时就称为食既。紧接着,太阳的圆面被全部遮住,只能看到周围的一圈光环,而光环的亮度与满月差不多,这一圈光环就是日冕。这整个现象就是食甚,也就是日全食中最神奇、美妙的地方。但是出现的时间却很少,。食甚出现的时候,天色也暗了下来,好像太阳落山了一样,周围都是黑漆漆的,真的如同进入了黑夜。

偶过了一段时间,太阳的有侧开始出现一个特别亮的小点,过了几秒钟之后,就比较大了,这个时候叫做日钻石是很美丽的。

大自然给了我们生存的家园,而宇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和美的享受,自导人类科技发到到一定程度的一天,宇宙会给我们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加油吧,聪明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资料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成语举例:华佗素有妙手回春的称喻。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春,不能读作“cūn”。

成语辨形:妙,不能写作“秒”。

成语辨析:妙手回春和“起死回生”;都有“形容医术高明”的意思。但妙手回春偏重“将病危者治愈”;“起死回生”偏重在“将垂死者救活。”

成语谜面: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黄河的作文资料

全文共 768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一、黄河的介绍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二、治理黄河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

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

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

以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信,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日全食作文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难忘的一天,因为今天我观看了五百年难遇的奇观-----日全食

上午9点多,外面太阳很大很热,我在日全食还没有开始之前,就早早地来到了我奶奶家的楼下,这里可是相当好观察日全食的地方。已经有众多人聚集在这里了,我准备好墨镜,就听有人大叫:“快看,快看,日全食开始了!”我们赶紧跑了过去,只见太阳失去了一小块,但是太阳的亮度,依然不减。……时间又过去了几分钟,太阳又渐渐失去了一个牙儿,现在太阳就像一个刚被咬了一口的饼。这时天色有点稍暗,温度有点下降了。……现在太阳已经被“吃”掉了三分之一,天空有点像7点钟的样子。……太阳已经被吃掉一半了,人群有很多人都在议论,有的说:“这太奇妙了!”有的说“太阳,真会被全部吃掉?”……渐渐的.,大家都不做声了,因为太阳只剩下一个很小的牙儿了。现在就如同黎明一般,只有几缕阳光了,温度也只有20几度了。……慢慢地,人群沸腾了,因为太阳差不多被全部“吃”掉了,这时就像到了晚上,很暗,但有着微弱的月光,很凉爽,感觉十分神奇!很多人纷纷用相机拍这五百年一见的时刻。……

终于,天边亮了起来,太阳开始逐渐变圆了变亮了,而我们也开心的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资料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呆:傻,发愣的样子。呆得象木头鸡一样。形容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成语举例:匪首侯殿坤,在得知这个噩耗之后,特别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网后,当即呆若木鸡。(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呆,不能读作“呆板”的“ái”。

成语辨形:呆,不能写作“待”。

成语辨析:呆若木鸡和“目瞪口呆”;都是从形体上来描绘吃惊发愣的样子;但形体的部位不同;吃惊的程度也有差别。呆若木鸡形容全身都像木鸡似地呆着;程度较重;“目瞪口呆”从眼睛不动、嘴不能说等面部表情来形容发愣的样子。

成语谜面:最愚蠢的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日全食作文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20xx年7月22日是一个不同凡响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国出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观。此次日食不仅是境内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

这次日食在早晨9:20开始,最佳观测点之一的武汉已经洋溢着嘉年华的气氛。

9时20分左右,太阳渐渐不开始发光,大地慢慢的阴暗下来,瞬间灯火璀璨,气温也明显下降。这种白昼如夜、日间黑夜的感觉太难得了。日全食拉开了帷幕。初亏开始形成:太阳上方偏右一点的方位出现了一抹黑色,月亮向西往东追上了太阳后继续前进。然后地球和月亮的阴影一步一步和太阳重合发生了食既。

太阳开始被月亮遮盖,地球也遮盖了太阳,这又是一种天文学象学名为食甚。食甚令太阳变了样,从大圆变半圆,继而变成月牙儿到消失。食甚过后为生光,也就是月亮相对日面继续往东移动,和地球相内切,生光也是日食阶段结束的时刻。最后就要复圆了,月亮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减少,又从隐形到现形,在月亮完完全全离开太阳的刹那,太阳恢复原状,日全食宣告结束!全个日全食整整持续了将近6分钟,可真是奇妙啊!

多神秘的日全食啊!五个过程既有规律有神秘,也增点了人们的喜悦与遐想!在其他地区发生的钻石环和贝利珠更让人惊叹不已!从之前的天狗食日到如今的日食,可见科学进步了多少发展了多少啊!让我们继续期待2309年的再一次日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观日全食500字作文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一个特别的日子,5百年来难得一见的日全食来临了。

我早早的起了床,拿着焊片和哥哥一起去看日全食。楼下闹哄哄的,大家都在找适宜看日全食的位置。八点多钟,我拿着焊片对着太阳照,嚷嚷道;“这什么日全食嘛,真……。”还没等我说完,只见太阳就像被啃掉一小块似的,还有一条条齿痕呢!也许是月亮姐姐听了我的话,不高兴,又展开身躯向太阳扑去,太阳抵受不住了,九点十七分,太阳就被月亮啃掉了一大半。周围有些暗淡,气温也逐渐下降,天边也浮现出一群眨着眼睛的星星,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又过了一会儿,太阳的表面几乎完全被侵占,只剩下一条峨眉月型的亮带。

周围已完全黑了下来,母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在说:“孩子们,夜深了,回家睡觉吧!”猫头鹰和蝙蝠飞了出来,站上了它们放哨的岗位。湖面上荡起一圈圈粼粼波波,无数浪花在月光中跳跃,波浪周而复始地拍溅着堤岸,好似一幅在微风中抖动的锦缎,层层泛起涟漪,你追我赶;天空中的星星也投向了静寂的湖面,好似孩子投向母亲的怀抱,要母亲给它唱摇篮曲。“咦,那是什么?”我指着天空中闪闪的地方问。哥哥回答:“哦,那外面一层闪光的是日冕,颜色像白色的珍珠,就叫`珍珠环',那外面一圈圈像珠宝似地叫`贝利珠'。”我点点头,又发现太阳的光芒绽放了,太阳一脚踢开了月亮,月亮像离开舞伴,害羞的小女孩想回归了自己的家。小鸟又飞向了蓝天,猫头鹰和蝙蝠既惊奇又惬意地回到了巢穴。夜晚的静寂又拉开了帷幕,气温也回升了,太阳又抚照着大地,一切都像刚苏醒的事物一样全张开了眼睛。

哇,日全食,你真是个神秘的魔术师,我喜欢你!

[观日全食5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观看日全食作文300字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新疆出现了百年不遇的日全食,我们哈密就是最佳观测点。

下午,5点多我和爸爸早早就来到了公园的塔顶上。

手表一圈圈的转着,太阳依然是艳阳高照,好像在对我说:“你老看我干吗?我不是还好好的吗?”

大约又过了半个小时,时间已经到了6点半,突然我发现太阳已经有了一个小缺口了,渐渐的那个小缺口越来越大,最后变成了一把很细很细的镰刀,到了最后,太阳小消失了,太阳月亮地球成了一条直线,太阳光被月亮挡住了月亮的影子投到了地球上。大地一片黑暗,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美丽的光环,许多人都被这百年不遇的奇观惊呆了,大约又过了两分多钟日全食消失了,太阳消失了日全食进入了升光阶段。

太阳公公笑眯眯的看着我,好像在问我今天的经历是艰险还是平淡,他还说在他们那无边无边际的天体里还有无数的奥秘等着人类去探索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四年级作文:日全食

全文共 46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五百年罕见的一次日全食,虽然以前也有日全食,但是这次的日全食却遥遥领先。因为这次日全食的时间最长,而且这一次是近年来人口最多的。

我一大早就起了床,准备到我家的顶楼上看日全食。大约到8点钟时,我就来到了顶楼上,拿着观看镜,来观赏日全食。用观看镜看太阳,真是不一般,观看太阳像观看月亮一样,一点也不刺眼,很清楚。从初亏到食既到食甚到生光,一直到复圆为止,日全食发生了许多变化。所谓初亏表示太阳被月球挡住了一小块;食既表示太阳被月球挡住了一大块;而食甚是指太阳被月球全当住了,白天变成黑夜,马路上黑漆漆的,直到过了5分28秒的时间,太阳露出了一点点脸蛋,照亮了大地,天空渐渐亮了起来,这就是生光的意思;太阳终于复圆了,日全食就这样告别了大家。

日全食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就在太阳被遮住的那一刻,让我有了许多感想:如果,太阳就这样被遮住,不在出现的话,那世界将没有光明,人类将无法生存,所以,从而得知,太阳对我们的重要性。来去匆匆的日全食就这样跟我们说拜拜啦,我也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日全食会经常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永远也比不上这次的日全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