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阅读红军长征相关故事(经典20篇)

感戴二天: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小编收集了阅读红军长征相关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浏览

2337

作文

626

听先辈讲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是谁让我们拥有了现在这无忧无虑的生活?是谁让我们拥有了温馨的家庭?那就是为了和平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

《开国将帅在长征路上的故事》这本书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红军战士在长征的路途中翻越了千年不化的冰山雪岭,征服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的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在长征的路途中,他们穿着破旧的草鞋,吃完了带的干粮后,便拔些野菜煮了吃。仍然不能保证一日三餐。

其中有一个小故事,红军在途中把干粮全吃完了,野菜也找不到了,他们饿极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时,任弼时一眼瞥见李少清身上的手枪背带,他眼睛一亮:“有办法了,身上背的牛皮带不是也可以吃吗?”说完便拿来一把小刀,将牛皮带每隔一寸割一刀,共割下了8块,在找些树枝点起火,亲自烧起来,煮了一个时辰,差不多可以吃了。任弼时带头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还风趣的说:“这东西很有味道。”其余的人也先后吃起,他们觉得这办法真行,于是都吃了起来,暂时解决了一段时间的粮荒。

看,红军战士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啊!竟到了如此的地步,再看看我们,现在吃香的喝辣的,无忧无虑的过着幸福的生活。记得有一次,我因为零食吃多了,不愿意多吃饭,就瞒着妈妈偷偷把剩饭倒了,现在想起来,我感到万分惭愧。

记得书中还曾说到:王平带领着队伍要打败敌军,他们有着坚决的口号:“哪怕打到最后一个人,也不能让敌人前进一步!”不一会儿,敌人发起了进攻,三连开始和他们打了起来,接着,一营、二营、也开起了火,激战了四个多小时,虽然有许多同志都英勇牺牲了,但红军战士们却打垮了敌人一个多旅。在王平用望远镜观察敌人的动静时,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了王平的手。他一回头,一颗子弹从他的后脑勺擦过,擦破了头皮,他知道自己如果不回头,子弹就将打中他的前额!多危险呀!差一点就和其他老将一起上路了。

红军战士就是这么的勇敢机智,为了救国救民,不管面对多少的坎坎坷坷,他们都是那么勇往直前,从不退缩。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换来了我们现在的新生活。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会勤俭节约,好好学习,认真听课,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军长征

全文共 64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长征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不是静止的。它承接着井冈山精神,又不断形成了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更为它注入了新的时代血液,增加了新的丰富内涵。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长征有感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短短八句诗,五十六个字,不仅使我想到红军老战士熊爷爷给我们讲的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想这是布衣草鞋的中国人在枪林弹雨中徒步创造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神话。但这“神话”是真实的,所以我们必须虔诚地仰望。

今天,距红军长征胜利已经七十多年了。在向先辈致敬的同时,遥想英雄们当年的壮举,我们看到的是中国脊梁们,在血与火中开创了一条属于中国人民的道路;我们看到的是中华儿女们,在家与国中选择了国的利益,舍弃了家的牵挂;我们看到的是炎黄子孙们,踏出了历史的脚步,走出的与其说是一条为后人所景仰的路,不如说是被千古传诵的革命魂!

想想今天的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小学生,我们是否还有红军先辈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的井冈山精神和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是否还有布衣草鞋的艰苦朴素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想想我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安康生活,想想我们花园式的校园,再想想我们今天的飞速发展、欣欣向荣的伟大祖国,不知大家心里会是什么滋味?我想我们有必要在困难面前想想红军路,在挫折面前忆忆革命魂!

今天,建设现代中国,建设和谐家园,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一个人的一生,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是!作为一名小学生,这种不倦的求学漫漫之路,是否也是一种长征?当然也是!红军先烈们的精神必将在时间的长河中弥久而愈新,熠熠生辉,也必将指引我们时常以红军长征精神鞭策自己在今后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32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出生18天就随贺龙指挥的红二方面军长征,她被称为“最年幼的红军”;因为战争,她被寄养11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女承父业,她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女将军之一。

贺捷生(1935—),贺龙的大女儿,母亲是蹇先任。曾任军事科学院军事百科研究部部长,军旅作家,少将军衔。

1935年11月,贺龙打了个大胜仗,王震将军发来贺电,上面写的是:“祝贺贺副主席生了一门迫击炮。”贺龙看后大笑不止。后来萧克为贺龙的这个女儿取名为贺捷生,意为“战斗告捷时所生。”以下是贺捷生的自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600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仍有不少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仅“血战独树镇”一仗就有百余名将士英勇献身。从泌阳县烈士陵园到独树镇七里岗人民英雄纪念碑,再到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碑,一座座纪念碑、一块块墓地,都在默默诉说着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也正是他们的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通过聆听他们的故事,也让我爱国、爱党的信念更加坚定,勇往直前、无私奉献的意志更加坚强。

在挖掘长征故事的同时,革命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采访团成员感到欣慰。昔日偏僻闭塞的贫困山区,在党的好政策的领导下,道路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长、越来越平坦。如今,村民们种植的果子、药材,养殖的鸡子、肉牛都能方便的卖出去了;依托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的优势,不少地方都搞起了景区开发,而周围的村民不仅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还能发展农家乐,从事旅游服务业。群众的腰包鼓了,他们笑的也就更甜了!

重走长征路,我们用文字传播了长征精神、展现了发展成效,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没有国便没有家,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虽然长征的历史已经过去七十年了,但是那一个个长征的故事却仿佛就在眼前,红军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也是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发生的。虽然被蒋介石一次次围剿,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们并没有给他们打倒,于是他们进行了长征。

长征,它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个对所有人的体能考验。长征的将士们都很勇敢他们过草地、爬冰山,因为没东西吃,途中伤亡了不少的人,当时他们先吃食物、没了再吃牛,牛吃光了再吃皮带、鞋底之类的东西,连一个小小的、难吃得不得了的马蹄子,他们都要吃三天,他们几乎把能吃的都吃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要放弃,这是多么伟大的一种精神啊!长征现在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虽然它是一项被迫的但也是成功的战略转移,它是新中国成立的不可缺少的因素。我们现在能坐在这里学习,是长征中多少将士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现在红军长征已经结束,但是长征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应该学习长征精神,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努力拼搏、坚持到底,最后总会取得成功的。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不会再经历那段艰苦的历史,但是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只要我们用长征精神作引领,作榜样,那么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做奥数的回家作业,前面一帆风顺,但到最后一道题时,我突然卡住了。我就一直坐在桌子前做啊做,想啊想,但是我就是不开窍,但我还是强忍着心中的怒火,继续做。

可是当我用了一个多小时把整整一张草稿纸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后却还是得出了个错误答案后,我再也忍不住了,我大叫,我大声抱怨出书的人,恨不得他早点死,我甚至想把家里的锅子和桌子之类的全部从窗口扔出去。但当我静下来时,我想到了红军的长征和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后,我又用了一个小时,终于将那道题目给做出来了。也许克服困难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比起红军的那些翻雪山、走草地来,我这点挫折,这点痛苦又算什么呢?所以我们应该牢记历史、不忘过去、努力学习那些长征中的将士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精神,继红军之后继续走好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的这条长征路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撒贝宁讲述闻所未闻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588 字

+ 加入清单

八十年前,对,八十年前,很遥远很遥远的一天,在若尔盖草原上走过一对人马。

他们衣衫破旧,挎枪的挎枪,拄棍的拄棍,踉踉跄跄地走啊走啊,互相搀扶着的队列里,夹杂着一个矮小的身影,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

小孩子手里拿着一根绿色的柳棍儿。他没有枪,也没有马刀,这根柳棍是她从湘西桑植老家的天子山上折下的,跟着他走了好多天了。

小孩子叫侯德明,母亲刘大梅,爸爸侯清芝,全是红二方面军贺龙将军的战士,只不过经过了无数次的战斗,刘大梅、侯清芝和侯德明走散了,可是,侯德明没有感到害怕和孤独,因为身边的红军战士都喜欢这个可爱的娃娃,大家都用生命庇护着他的安全。

若尔盖,藏语是“美女的故乡”,可是这片沼泽地见不到一个美女,只有苍鹰盘旋,偶或有草原鼠掠过。这种老鼠呆头呆脑的模样,可是却机灵无比,想捉住它们很不容易。

抓老鼠干什么?吃。

这支队伍面临最大的困难是饥饿,能吃的野菜都被前面的部队吃光了,甚至连草原鼠都所剩无多。泥泞的草地上,一行行深陷的脚印存着积水,伸向天边,远方真的很远。“走过这片草地就是胜利”,一个大个子叔叔冲小娃娃侯德明说道。

侯徳明点点头,把勉强挤出的微笑献给大个子叔叔。他面黄肌瘦,可是一双眼睛却清澈无比。“叔叔,我饿!”小娃娃告诉大个子叔叔。

前面有几个端坐着的红军,像是一个班的人马,在围着一堆燃成灰烬的炭火休息。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大个子叔叔走上前去打招呼,可是,没有人应声,也没有人站起来。

大伙走上前去细看,都倒抽了一口凉气:原来他们全都牺牲了!

灰烬上是半脸盆的野菜汤,灰黑色的菜汤闪着不详的光,“肯定吃了有毒的野菜!”大个子叔叔告诉侯徳明。

疲惫的队伍肃立着,向牺牲的战友们默哀。

小孩子侯徳明正一正头上的八角帽,帽子是爸爸的,戴上去有点大,让他更像一个有趣的大头娃娃。他想哭,不光是因为饿,反正他觉得委屈。这一路上,他看见了太多的流血,太多的死亡!

队伍继续前行。

傍晚时分,看到一星微弱的灯光在草原上摇曳,大家加快了脚步。当几头凶猛的藏獒吠叫时,大个子叔叔开心地说道:“太好了,不怕狗咬,只怕饿虫!”

黑牦牛毡的帐篷里有人,一对藏族老夫妻。也许是习惯了一队又一队的红军走过,老夫妻淡定甚至有几分漠然地注视着大个子叔叔,可是,小孩子侯徳明的出场让他们的目光亮了起来。男主人递过肉干,女主人端出酥油茶。

侯徳明顾不得推开头顶的大号军帽,大口地吃了起来。然后,然后他在温暖的火堆旁沉沉入睡,好香好甜的睡眠,这是七岁的娃娃侯徳明平生最惬意的一次入睡。

头顶上不再是月光和星星,而是一顶黑牦牛毡帐篷。肚子里也不再是虫咬般的饥饿,不是辘辘的肠鸣,所以小娃娃如死亡一般沉睡着,甚至连梦都不曾有。

好像时间停滞了似的,当侯徳明猛然睁开眼时,身边除了藏族老夫妻,一个人也没有了。

“大个子叔叔!”小娃娃惊恐地跑出帐篷,草地上除了渗水的脚印,只有苍鹰和飒飒的风声应和着他的呼喊。侯徳明一下子明白了:他已经留在这座帐篷里,因为他看到老阿妈正冲他露出母亲般的微笑,手上是牦牛肉干,还有自己从天子山折下的柳棍。

泪水一下子涌出眼眶,侯徳明正一正头上的八角帽,他觉得自己不应该哭,应该干什么?不知道。把眼泪用衣袖擦干,侯徳明小鸟一样扑进阿妈那宽大的藏袍里,他觉得很温暖很安全。

然后小娃娃走出帐篷,把故乡的植物伙伴插入松软的土地,柳树的生命是顽强的,来年春天,这柳棍会生根发芽,而红军的娃娃侯徳明,也会在这片土地上长大成人。

遥远的故乡,漫长的征途,一切的故事都将重新开始。黑牦牛毡帐篷像个故事宝盒,默默收藏起了侯徳明的童年往事,一藏八十年。

在九曲黄河第一湾的旅游胜地,如今有一处最著名的景点:红军柳。

翠绿的柳枝迎风摇曳,甚至有高原罕见的鸣蝉纵情吟唱。每逢一个藏族老人来为柳树浇水时,蝉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它们知道柳树的来历,也知道这个连汉话都不会说的藏族老人却有一个典型的汉名:侯徳明。

1.无名战士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相关阅读:树木的拟人句

全文共 327 字

+ 加入清单

1、这棵一百多年的老榕树,浑身上下充满了沧桑感,彷佛饱经世事的老人。

2、在路的尽头,一棵大树就像一位魁梧的巨人死死的堵住了我的去路。

3、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4、迎客松热情地张开双手,欢迎每一位游客的到来。

5、一阵风吹过,无数的树木频频点头,向我示意

6、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7、校园里,泡桐树在潇潇的春雨中,结束了它那漫长的冬眠,开始了它新的生活。

8、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9、树林醒来了,在晨风中梳理了头发,又忙着往脸上擦抹着玫瑰红的朝霞。

10、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与敌人的一次激烈战斗后,周天浩突然得了伤寒,发起高烧。因为部队马上要投入新的战斗,周天浩被送到15公里外的临时后方治疗。由于缺少药品和足够的休息,他的病情很快就加重了。那几天周天浩一直高烧不退,大部分时间昏昏沉沉的,不省人事。

等周天浩清醒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大娘家的炕上。周天浩一脸茫然,以为自己在做梦呢,忙问大娘怎么回事。原来,当天夜里后方部队紧急转移,把他就地安置在大娘家里,他已经在这里昏睡5天了。大娘对周天浩说:昨晚给你喂了辣椒汤,后半夜出了一身大汗,看来是挺过来了。周天浩心里明白,大娘照顾自己担着很大的风险,敌军随时会来,如果被发现,她会受到连累。看着大娘熬红的眼睛,周天浩心里非常过意不去,心想这条命是大娘给他拣回来的。

周天浩当时身体还非常虚弱,但心里牵挂着队伍,就决定到外面看看情况。大娘不肯让他出去,说怕他暴露,而且他的病刚刚好,怕再着凉。周天浩再三恳求,大娘才同意陪他一起出去探探风。临近中午时,有老乡跑过来,说有队伍过来了。由于不知是什么队伍,他们都很紧张,大娘劝周天浩躲一躲,他们就藏在老乡家向外张望。远远有3个人过来,看样子不像敌人,待走近一看,正是周天浩他们连的战士,其中一个还是他们班的。战友相见,说不出的激动。原来他们连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正在执行牵制敌人的任务,马上就要过来。不到一个钟头,连队果然上来了,连长和指导员也到了。虽然当时情况比较危急,但看到部队回来,周天浩和大娘都松了一口气。

因为这次要长途转移,战友们坚决要带周天浩一起走。周天浩也早想归队了,可身体太弱了,一动就浑身冒虚汗,根本跟不上队伍。他怕拖累大家,就表示先留下,待好了以后再追队伍。连长和指导员坚决不同意落下他,他们商量后,决定派人去找毛驴驮着周天浩走。

当地老乡养毛驴的很多,他们想雇用,老乡听说是红军,坚决不要报酬,路上还给他们引路。第二天,又换了一个老乡牵着毛驴来驮周天浩。这样,每走到一个地方,就有老乡用毛驴驮着他送一程。那些天,部队边行军、边作战,地面上有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围堵,天上有敌机扫射轰炸,但战友们从没有嫌周天浩是累赘,是包袱,老乡们也没有丢下他不管。周天浩连续骑了五天的毛驴,才能下地与战友们一起行军。

大病初愈的周天浩拍了拍要分别的毛驴,说:“多亏你啦,小毛驴,要不是你,我恐怕走不出长征啊。”

1.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2.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3.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4.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5.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7.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8.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9.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10.抬周总理担架过河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红军长征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捐躯赴国难,视死念如归”,当我读到《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句格言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地想到行军二万五千里红军战士。我会想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古以来,中华传统美德就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其实“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70年过去了,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要是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还记得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使我感动至深,难以忘怀。

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

长征精神就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受命于危难之际,转战于生死之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纵横神州十一省,长征二万五千里,铁流三万北上抗日,其悲壮历程,感天动地。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时间长,活动的范围广,面临的环境艰险,进行的斗争艰苦,创造的业绩丰富红军过草地,天空像用锅底黑刷过的一般没有太阳;眼前是一望无边的茫茫草原,看不见一棵树木,更没有一间房屋。

如果一不留神,踏破了草皮,就会陷入如胶似漆的烂泥里。只要一陷进去,任你有天大的本事,也别想一个人拔出腿来。山上的冰雪还没有融化,残冬的威严仍然统治着大地,但是,红军战士,万里长征考验了他们的意志,锻炼了他们的性格他们要坚决地走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我的阅读故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到大,我最喜欢的事情当然是看书喽,大家都亲切的叫我“小书虫”。

六个月大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第一本书。我十分疑惑,这是什么呀?于是,我便好奇地翻开它。这是一本关于颜色的书,字不多,但插图很鲜艳。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彩色的气球……看着这些精美的插画,我竟“咯咯”笑出了声。第一次接触它,我发现,原来,书是这么有趣,让我发现了世界的美好。

从此,我时不时地就会去翻翻那本书,享受读书的乐趣。不知不觉,那本书竟被我“翻烂了”,书页一张张都脱落了,我急得大哭起来。妈妈赶紧又给我买了一本书,我才高兴起来。这是一本古诗书,妈妈便开始教我念古诗。《春晓》、《咏鹅》、《静夜思》……渐渐地,年幼的我已经积累了不少古诗。我发现,原来,书是这么奇妙,让我学习了许多东西。

上幼儿园的时候,教室里有个迷你阅览室,里面有一些故事书。我有空时便去翻一翻。《小红帽》、《灰姑娘》、《睡美人》……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告诉了我许多道理,我都深深记在心里。记得一次讲故事比赛,我就讲了一个我从书中看到的故事,还得了奖呢!那时,我发现,原来,书是这么美丽,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现在,我长大了。仅一两本书已经满足不了我对知识的渴望,妈妈又继续给我购买各种书籍。文学书、历史书、科普书……我的书架被一点一点放满了。从那堆积如山的书中,我明白了历史的变迁、科技的发展。我发现,原来,书是这么可爱,既拓展了我的视野,也丰富了我的生活。

这就是我的阅读故事,这就是我,一个名符其实的小书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的阅读故事作文

全文共 702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书。被大家称为“朋友”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由此,我和“朋友”结下了有趣的故事,下面就让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买一个东西,可我正在看书,我机灵一动说:“妈妈,我肚子疼,要去厕所”。妈妈亲切地说:“去吧!”我把书藏在衣服下直向厕所奔,我坐在马桶上看着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书看完了,我故意冲了一下马桶,藏好书出来了,妈妈说:“舒服吗?躲在厕所里看书”。不好我的诡计被识破了,我不好意思的说:“对不起,妈妈”,我立刻“跪地求饶”,妈妈知道我的刀子嘴豆腐心就原谅了我。妈妈对我说:“你看书,妈妈当然是给的,但是你看书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看书,如果你在写作业,而你看书,这是不对的,你要知道看书不能在不该看的时候看,记住我说的话了吗?”我惭愧的低下了头。

有一次周五,妈妈在上海给我买了《芝麻开门》这本书,一到家,我就津津有味地“品尝”了起来,转眼间,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妈妈用那“狮吼功”也叫不起来我了,妈妈没办法,唯一能“叫醒”我的办法,当然,妈妈最清楚了,她一把夺过我的书,“啊!”我的书我还要看呢!”我生气的说。吃过午饭,我连嘴都不擦去看我心爱的《芝麻开门》。有时候,我把自己的作业都不做,哎,谁叫那本书那么迷人呢!

有一次,我的同学张雨欣借了一本《初晨是我故意忘记你的》和刘磊借的.《老天会爱笨小孩》两本书,到了晚上,我非常想看完这两本书,因为这两本书有一本内容非常的感人,另本呢?它非常的有趣。我想,我还是不睡觉了吧,干脆读完再睡,那天晚上,我看书看到1点多钟。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教导我们,启发我们,帮助我们,今后,我们要多阅读,就能增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大庸县的岩口。初冬的下午,许义华背着砍来的山柴往家走。忽然,大哥许书生从后面赶上来,兴奋地说:“我到岩口卖柴,见到红军了!红军说话和气,和咱穷人是一家。你看,还送我两件衣服呢!”许书生说着,递给许义华一件:“这件不大,你穿正合适。”许义华看看自己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褂子,望望红军送的七八成新的黑夹袄,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他都15岁了,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就在这一年,许义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他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许义华回忆说:“爬大雪山时,才到半山腰,体乏肚饥,寒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首长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伤病号骑,年轻力壮的同志和首长们争着背伤病员的武器弹药。在艰苦的翻越中,不少同志失去了生命。”

过草地更是艰苦。每当忆起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许义华都心痛不已。他说:“我亲眼看到一个骑枣红马的病号,一个趔趄陷入泥潭,我们奋力抢救,才把人拉上来。那匹马,我们拉断了缰绳也没救起来。我们班的唐宏阶,一脚踩虚掉进泥沼,我们只抓住了他的枪。”

五叔许庸远是许义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许义华说:“五叔见到我时,总用苦难家史激励我的革命意志。那天下午快到草地‘上海’———阿坝了,我不知吃什么中了毒,疼得直不起腰,每走一步都头晕目眩,非常吃力。

正在这时,看见远处有个掉队的,身披夹袄,步履艰难,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叔。只见他两条裤腿从膝盖以下已经磨成了碎布条,两只光脚踏在水草里,脓血顺腿直流。我鼻子一酸,强忍着眼泪问,‘怎么掉队了?’他吃力地回答,‘不要紧,我能赶上队伍……’我忙把自己剩下的半搪瓷碗青稞递给他,他吃了几口,又从沟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他神情稍好,便催我,‘行了,你走吧!你还有一班人,当班长的掉在后边怎么行?’我要扶着他走,他简直有点急了,‘快赶队伍去牎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走出草地,革命的路还长呢!’我给他拾了一根棍子拄着。

在他再三催促下,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向前赶去。不一会儿,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一阵冰雹劈头盖脸落下来,砸在头上、身上生疼。我想起五叔,急忙掉头往回赶,终于在一条小河沟边,看到五叔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右手抓着那根棍子,左手护着放置文书材料的皮挎包。

我把他扶起靠在腿上,才看到他鼻口流血,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一会,收容队的几个同志赶来了,帮我料理五叔的后事。收容队的同志打开他的皮挎包,只见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留着五叔的笔迹:‘今日口令……’”

往日的硝烟已经退去,但是长征的光辉越来越耀人眼目。许义华告诉我们,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从雪山草地那样的“绝地”走出来,就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军战士,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高度的团结友爱精神。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3.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4.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全文共 6676 字

+ 加入清单

当年在赣南中央苏区的博古和李德,一个是中共中央“一把手”,一个是国际钦差“太上皇”,不仅处于中国革命和党政军权力的顶峰,也是他们个人历史上最为显赫辉煌的时期。与此恰成反比的是毛泽东,他艰苦创建了中国第一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带出了第一支最强的工农红军,又为中央领导机关提供了安身地和保护神,得到的回报却是正过着自己一生中挨批最狠、受压最重因而最倒霉、最憋气的日子。他作为“右倾机会主义”、“游击主义”、“富农路线”等的总头头,早已成为“控制使用”的“靠边站”干部,至多是个党内的“统战对象”。仅仅由于苏区军民还他这个“党代表”、“总政委”和“毛主席”,国民党又特恨最怕他这个“匪首”、“贼酋”,才给了他一个“加里宁”式的苏维埃主席空职,保留着党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的虚衔。在博古、李德当权执政时,他只能挂在一边呆着,即使偶尔被通知来参加中央的某个会议,也常常是陪坐末位看人家“唱戏”。但是他并未真的完全沉默,李德回忆说当时“博古已经听到一引起谣传,说毛泽东向他(在)军队里的追随者提出的口号是‘口头上服从,行动上反对’”。认为毛泽东正在行使韬晦之计。结果毛泽东越是不动声色,博古等却越是不敢大意。因此博古等人见到毛泽东就有点发憷,总不愿他在自己近旁身后呆着,还一度想使其“调虎离山”。

就在毛泽东因为“健康原因”难以经常参加中央高层活动时,博古和李德策划真实性“照顾”一下毛泽东,给他一次出国“待遇”,让他到苏联治病疗养去,把这个“不安定因素”送得远远的,免得总是在跟前使人防不胜防。假如毛泽东去了外国,放在王明、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眼皮底下“监护”起来,就成了被压在五行山下的“孙猴子”,不仅再也翻不了天,还可能将他“改造”一番,从此“皈依”国际路线,博古和李德对自己的设计十分满意,为此与国际执委会积极联系力图办成此事。也许莫斯科没有搞清他们的意图(有些话事实上也不能见诸文字),或者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竟没有接受博古、李德的“好意”。国际执委会复电说,现在苏区内正是反“围剿”的紧张时期,大家都应坚守阵地,不应让毛泽东离开根据地,因此不同意他去苏联养病。结果使博古、李德计划落空,但却使他们别有所获。

共产国际不是不同意毛泽东离开根据地吗?现在正好,遵照国院指示,就不让他走。让毛泽东和瞿秋白、何叔衡他们一起留下来,蹲在老苏区,哪儿也不准去,使中央从此甩掉这个“包袱”。博古和李德的这个意图及其“另册”上的人员名单,当然是绝对机密,当时毛泽东本人又在于都等地布置和检查地方机关的转移工作,竟不知道自己并无转移“资格”。他回瑞金时曾经为瞿秋白和王稼祥能够随军转移,特地去找过甚至求过博古,并且为王稼祥争取成功,竟没想到自己会如何。直到转移出发前不久,毛泽东的警卫员见别人都去供给处领取行军所需的布鞋、草鞋、绑腿、背包带和马袋子以及过冬的棉军衣等各种装备物资,他也去为自己的首长及自己照领一份。哪知供给处的同志在应发以上物品的随军转移人员名单上,怎么也找不到毛泽东的名字,这才发现这位中华苏维埃主席和中央苏区、中央红军的创建者,已经和瞿秋白、何叔衡等“老弱病残”者一样,被博古、李德列入将被甩掉的“包袱”之中。

此事一经暴露,从警卫员与供给处的人到中央和军委机关的干部们,都议论纷纷和批评反对这种做法,一致认为毛泽东应该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起随军转移。有的负责干部和领导同志也正式提出意见为毛泽东说情,提出如将毛泽东留下,由于他的名望和影响,万一发生什么意外情况,对内对外对上对下都将不好交代。面对这些意见和呼声,博古倒并不怎么动心,有一点却触动和提醒了他。人们认为毛泽东应走的主要理由之一是,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实际是他白手起家一手创建的,现在把他丢下未免有点太不“仗义”了。博古忽然从中悟到,毛泽东既然过去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拉起一支军队,打出一块天地,现在他经验更丰富了,党羽也更丰满了,不是更可以再创大业重振威风吗?把毛泽东留在他“起家”和“发家”的地方,不等于是“放虎归山”,为他提供了“东山再起”的大好机会了吗?与其如此,不如还是将毛泽东管束起来,留在自己的股掌之中,就让他还跟在中央机关里,以切断其“后路”。

他把自己的新想法对李德说了,李德连声说好,认为他有战略眼光。他们以虚心接受意见为名取得了周恩来、洛甫的支持,毅然决定收回成命,将毛泽东的名字从“另册”上提拔到“正册”上,批准他随军转移。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发疟疾,“摆子”一来就得躺倒,博古又特批他享受重伤员王稼祥同样待遇,让他发病时可以躺在担架上作业病号随队行军。当人们为博古终于高抬贵手深感中央领导“圣明”时,作也为自己和李德活学活用了斯大林引用过的外国典敌,从而断了毛泽东的后路而暗自庆不已。

不过毛泽东并非安分安静之人,他一获准参加转移,却给博古等的决策方案提出修改意见,并使博古、李德只得又采纳改变,按照他们原来的计划,中央机关的一些老同志和王稼祥这样的伤员病号,加上一些体弱甚至有孕的女同志以及后补的毛泽东等人,全部“下放插队“分散到各个军团去随军行动,以免拖累中央机关。毛泽东认为此议不妥,说各个军团都是作战部队,必须格外机动灵活地轻装前进,如果队伍中带了些老弱残兵,必将影响大军行动,到时候既要冲锋打仗,又要照顾老弱,就不能两全了。他提出既然随中央转移的还有大量物资辎重运输大队,不如也让这些老同志和伤病号仍跟中央一起走,他们集中在一起也更便于照应可保安全。博古他们正想将毛泽东放在自己直接监管的视线之内,加之周恩来对将老同志们“下放插队”很不放心,博古他们也就顺水推舟地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再次收回成命,改变原有决定,成立了一个全部由老弱病妇等组成的号称“特殊连队”的休养连,跟在中央机关后面行动。又让毛泽东和王稼祥等一起随中央与军委的二队(博古、李德在一队)行军,真的放在他们能“照应”到的视线之内。只是明确规定毛泽东等不得干预中央军政大事和干扰博古、李德的工作,并且让他和妻子贺子珍各在一队,分别行动,正怀孕的贺子珍参加“特殊连队”行军,毛泽东则坐担架跟着中央。

1.老红军索心忠长征故事

此事说来挺悬,如果当时博古执意不带毛泽东走,或者虽让他跟着走,但却将他限定在一支,使其接触范围和活动天地很小,能量也无从发挥,能否有他后来在长征途中造成的“伟大的历史转折”,看来就很难说了。如今许多关于长征和毛泽东的史书及著作中,都曾引用当年给李德做翻译的伍修权几十年后的话说:

“如果他(指毛泽东)当时也被留下,结果就难以预料了,我们党的历史也可成了另一个样子。”

这的确很值得人们深思:若是毛泽东真的落得瞿秋白、何波衡同样的命运,还会有后来的遵义会议及长征胜利吗?再若被留在苏区的毛泽东后来果然东山再起了,历史又将如何呢?似乎可以说博古那次改变决定,实际上也是一个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抉择,应该被认为是为中国革命以及毛泽东本人做了件大好事。

为了这次空前规模的“战略转移,在他们那并不粗壮厚实的肩膀上压的重担早已竟尽全力和超负荷了,才20多岁的博古和30多岁的李德,似乎全都变成了“老头子”。他们在反复考虑多方论证后将中央机关和红军部队进行了改编整顿和组合,中央及军委领导机构和机关后勤人员等等,编成了两个行动纵队,一个代号为“红星纵队”由接替刘伯承任总参谋长的叶剑英任司令;另一个代号为“红章纵队”,由中央组织部长兼中央党务委员会主任罗迈(李维汉)任司令。毛泽东奉命编进“红星纵队”的二队,其妻贺子珍则分在“红章纵队”的休养连里,使夫妇二人两“队”分居了。李德的妻子萧月华也随休养连行军,看起来是李德“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其实是萧月华同他的矛盾日益加深,巴不得离他远远的。当时其他不少领导人也都夫妇分开,各跟各队分别行军,女同志们大都在休养连里。

按照李德的运筹策划,他将战斗力量最强的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分别担任为转移大军闯关开路的左、右前锋,第八、第九两个军团则分列其后以护卫两翼。又命令实力仅次于一、三军团的五军团殿后压阵,以掩护前行的各个机关与部队。所有这些部队组了人墙式的甬道,中间走着的是号称“红星”、“红章”的两个中央纵队,他们前后左右都有红军作战部队防卫护送,当时在五军团的刘伯承将这种转移方式比喻为“坐轿子”和“抬轿子”,中央纵队是“坐”的,各路红军是“抬”的。李德后来说,转移初期的全部人马,“出于明显的宣传目的,红军号称有十万战士,这个数字无疑是不准确的,差不多应该打个对折,因为长征参加者的总数大约只有八万人,另外,战斗部队(不包括随军人员)和收容纵队(包括警卫部队和内勤部队)的非战斗人员的比例,大约是三比一。”

对于转移时机和出发日期的确定,也曾颇费苦心。李德回述说:

8月计划预定突围日期是10月底11日初,因为根据我们获得的情报,蒋介石企图在这期间集中力量发动新的进攻,突围的日期选择在这时,必然会使敌人扑个空。

根据各种情报消息,李德判断蒋介石很可能发现了红军的突围意图,又因第七军团的北上先遣抗日和第六军团的突围西进与贺龙部队会合,敌人已经有所察觉并提高了警惕,正在一些地段增加了兵力堡垒,加强了封锁包围和防卫,并且可能提前向苏区发动又一次大规模进攻。据李德记述:

在九月的最后几天,蒋介石的主攻部队的确同时行动起来了。由于我们的侦察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党和军队的领导才能及时对计划做出相应的修改。

也就在这时,红军在南线与陈济棠的粤军秘密协议停战借路,对方可以为红军转移让出一条大道。于是李德和博古等就将转移出发的日期基本确定在10月中上旬内。

李德、博古策划和决定这么重大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如今专门的军事会议进行研究,连中央政治局都没讨论过,更没有按照党和红军的传统做法,每次重大行动之前,必先向干部群众尤其是红军指战员进行充分的政治动员和解释说明。直到就要发了转移了,上上下下许多人包括大批党和军队的高级干部,还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将要怎么着。连身为中央书记之一的洛甫“当时觉得我已经处于无权的地位,我心里很不满意”。一切都由博古、李德秘密议定再经周恩来去补充细节和布置落实。为此,李德说:“毛泽东后来利用这种情况诽谤党的领导,他特别责怪博古和周恩来没有为长征做好充分的政治上的准备。”

这里,李德故意没提自己,把明明是他的“功劳”全推到别人身上。不过这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中央最高“三人团”缺一不可的作用与分量。

那些日子里,博古和周恩来更频繁地来到“独立房子”,不断紧张地计议讨论着各项事宜。他们三人不必通过翻译,李德让伍修权连续催问总参的各种报告,特别是负责作战的一局的战况战报、敌我兵力部署和调动情况,专管情报侦察的二局报送的最新敌情动态之类,还有后勤系统供给部、卫生部等在物资供应和医疗救护诸方面的情况简报,各个运输支队的编组情况和统计报表,都得迅速一一报来。所有报告都得先经过伍修权,由他一件件向李德口头报告,其中重要的还得马上译成俄文供他随时查阅参考。李德还不时指定某个部队或某个机关负责人向单独汇报,他也分别向他们做出指示答复。每天李德休息了,伍修权还得守着电话,一有新的情况或来了电报,只要萧月华不在他就随时敲门进屋,向李德及时报告请示。

进入10月上旬,苏区南线不断送来紧急报告,红军的突围转移已是“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了。眼看着到了已成“中华民国”国庆的辛亥革命23周年纪念日“双十节”时,“红都”,中央机关各个单位正在拆电话收电线和打背包,有的部队已经开始行动了,项英独自一人来到了“独立房子”,要与李德作一次极其重要的个别谈心。

这次谈话的内容是相当重要极其机密的,李德对此也永记不忘,几十年后他回忆说:“同项英的谈话几乎进行了一整夜,伍修权担任我们的翻译,留守部队的指挥员陈毅没有参加,除了我们三人以外没有其他人在场。那天晚上,项英在谈话中对老苏区的斗争的前途是多么乐观,可是对共产党和红军的命运又是多么忧虑。”

项英“忧虑”什么呢?李德特地写道:

像以前一样,他警告说,不能忽视毛为反对党的最高领导而进行的派别斗争,毛暂时的克制不过是出自于策略上的考虑。他说,毛可能依靠很有影响的、特别是军队中的领导干部,抓住时机在他们的帮助下把军队和党的领导权夺到自己手中。我同意项英的疑虑。

尽管他们那一夜交谈了许多问题,其实只有这部分内容才是项英对李德以及博古“临别赠言”的核心问题。

“太上皇”再高明终究是“外来户”,“一把手”权虽大却是个“儿童团”,项英不仅在年龄、资历上都超过他们,更一直在国内阶级斗争尤其是党内路线斗争第一线上左打右防纵横捭阖久经磨练,特别是曾同毛泽东直接打了多年交道,所以他才在这最后时刻提醒和警告这两位赏识并重用自己的最高领导,以示自己对他们的最大忠诚。并且这样的“暗示”或“警告”早已不止一次,连李德也说项英这次所言有的“像以前一样”,可见他们在背后这样议论商讨怎样对付毛泽东,已是“保留节目”中的“永恒主题”了。可是,博古对项英和李德的疑虑竟不以为然。李德回忆说:“我在几天以后向博古讲述这次谈话时,他显得很有信心。他说,关于党的政治总路线已不存在任何分歧了;至于以前在军事问题上的不同意见,由于各地的红军都转入了运动战、转入了反攻,现在也都消除了。他还说,毛泽东同他谈过,毛并不想人为地制造一场会把中央红军的命运推向危险境地的领导危机。事实将证明,这是一个后果严重的错误。”

虽然直到几十年后李德也坚决否认这次大转移是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甚至是“整个国家的迁移”,还坚持说“这次行动决不是什么‘移民’,或者像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即《西行漫记》)一书中所写的那样——‘整个国家的迁移’,也不像毛泽东后来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惊惶失措的逃跑’。这次行动,是一次经过长期周密的军事行动。”

可惜当时的情况和后来的事实却不是他说的这样。一直同他们“对着干”的毛泽东一直认为,长征并不是红军主动的转移,而是被迫的撒退。他说第五次反“围剿”的“领导者们畏敌如虎,处处设防,节节抵御,不敢举行本来有利的向敌人后方打去的进攻,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结果丧失了整个根据地,使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最后不得不退出江西根据地。”“反对所谓‘游击主义’……的同志们要装作一个大国家的统治者来办事,结果得到了个异乎寻常的大流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所采取的一系列方针“实际上是帮助敌人达到了他们的目的。”

所有亲历过伟大长征即李德所谓的战略转移的老战士更永世难忘,他们最初是怎么被迫撤离自己参加艰苦创业和多年浴血奋战过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呢?当时任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元帅,曾这样记述自己告别苏区初上长征路时的所见所思:

一军团的部队,是10月16日以后,先后离开瑞金以西的宽田、岭背等地,告别了根据地群众,跨过于都河走向了长征之途。过于都河,正当夕阳西下,我像许多红军指战员一样,心情非常激动,不断地回头,凝望中央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告别河边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这是我战斗了两年十个月的地方,亲眼看到中央根据地人民为中国帮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他们向红军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红军战士大多来自江西和福建,根据地人民给了红军最大限度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想到这些,我不胜留恋。主力红军离开了,根据地人民和留下来的同志,一定会遭受敌人镇压和蹂躏,我又为他们的前途担忧。依依惜别,使我放慢了脚步,但“紧跟上!紧跟上!”由前面传来的这些低声呼唤,又使我迅速地走上新的征程。

身为红军高级将领的聂帅,当时的心情并不像李德所说的项英那样“非常乐观”,尽管他正率领着比项英手下那些地方武装更强大的“一对完整的军队”,当时心情却如此沉重凄切。普通干部战士和苏区乡亲群众会如何呢?有“诗”为证。

有一首著名革命民歌《十送红军》真切地反映了当时的悲凉情景: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上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像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居悉自动能消?

在这些歌声中,多少骨肉亲人连心母子和恩爱夫妻,经受着生离死别的伤痛摧残,今日分手后,走了的一路艰险谁知能否生还?留下的眼看变天命运更是难测!

博古和李德是不会也不愿听到、看到和想到这些的,但是这一切恰恰是他们造成的。在他们笔下、口中十分简单甚至轻松的“转移”两个字,带来的将是千万人头落地,到处血流成河,包含着多少人间悲剧啊!

1.有关毛泽东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全文共 695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毛主席的这首气势磅礴的七律《长征》是我最喜欢的。因为红军长征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更因为长征精神在我心中闪耀着金色光芒。

看,泸定桥下水流湍急,汹涌无情!敌人的枪弹更是疯狂而残忍,但战士们并没有因此害怕、退缩,鲜血染红了一根根乌黑、冰冷的铁链,他们仍是前进、前进……终于他们登上了对岸桥头阵地,消灭了全部敌人。

听,在无边的草地上,老班长用和蔼的声音叫小同志把鱼汤喝下。他们的粮食已经断了好几天了,菜地里的野菜也已被挖尽!饥饿,像一只只无形的怪兽,随时吞噬着战士们的生命!老班长用一根生了锈的鱼钩,好不容易钓到了一两条小鱼,用它煮成鱼汤给小战士喝,自己却没舍得喝一口。在其他战士走出茫茫草地的同时,他却永远倒下了!

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那些英烈的背影也已日渐模糊。每当想起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依旧会热血沸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中的光辉篇章,红军长征被誉为地球上的红飘带。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为世人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长征的事情。有时学习就像长征,它以“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激励我们,使我们进步。

为奥运备战的运动员们就像在长征,面对着 “敌人”,他们总是很冷静的,用自己的毅力和实力,获得辉煌的成就。生活就像长征,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一次次的艰苦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让我们永远铭记红军长征的历史,继往开来,在社会主义新“长征”中建功立业!让长征永远在我们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全文共 677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红军吗?今天,我们就要去红军长征路过的地方——泸定。

我们开着车前往泸定走,这次走的路可和前几天的不一样,不是往山上,而是往山下走。天气也变得越来越热。我们沿着康定河行驶一段路,就来到了大渡河边。大渡河的河面比康定河的河面要宽很多,大概有380多米,而且河水全是黄的,陈伯伯告诉我这是因为河里面有很多泥沙。

不久,我们就到了第一个景点——泸定桥。在这里发生了一次著名的革命事件——飞夺泸定桥。当时红军战士们手拿冲锋枪,背挂马刀,腰插手榴弹,渡过了有重兵把守的泸定桥。我一踏上泸定桥,桥就剧烈摇摆起来,再看看波涛凶涌的大渡河,我心里不禁感到一丝丝寒意。试想,当时红军战士们要渡过这座桥,空中有国民党的飞机袭击,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前面还有国民党的部队拦截,真是难上加难啊!

接着,我们又去了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在那里,我才知道红军的真正故事。原来,红军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攻失败后,人员减半,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经过泸定桥,后面有国民党的追兵,他们必须与泸定桥对面的红军汇合。可是,他们的所在地离泸定桥还有320里。为了让红军战士们按时与对面的红军汇合,毛泽东向红军一军团第24团下了在两天之内赶到泸定桥并占领它的死命令。于是,第24团以第一天走80里、第二天走240里的神速赶到泸定桥。可是国民党部队把桥上的木板全都拆掉了,只剰下3根铁索。于是,23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沿着铁索往前爬,最终攻占了泸定桥,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纪录。

红军为了我们的祖国而献生!同学们,在红军长征80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0字关于我的阅读故事的作文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阅读故事

书,谁家都有,有人认为书只是看的,有人认为书不重要。而书在我心中就是宝贵的“无价之宝”,这还是因为在暑假的第三天,发生的事引起的。

在那天早晨。我正在书房看书,听到妈妈要去商店买东西,正好路过书店,我听见了,就跟着妈妈出去了,到了书店,我要求妈妈让我在书店里看书,然后自己回家。妈妈同意了,我立即跑进书店里看书。书中的马小跳天真可爱、杨红樱把她写得生动形象、书中的安利柯可爱极了...不知不觉,我看了一本又一本,只到妈妈来接我时,我才发现我看了4个小时的书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有的时候因为看书,该吃饭了,自己都不知道,爸爸妈妈喊我,我都跟没听见似得。妈妈有时会怒气冲冲地叫我吃饭,吃完饭,我又开始看书,书中的人物生动极了,让我不想放下。“快点来洗澡 吧 ”这时又会传来,妈妈闹钟般的提示,我也只能答到“知道啦,过一会就来”过了大概20分钟,妈妈进来催我,我说:“妈妈就让我再看20分钟,就20分钟。”妈妈无可奈何的答应了,过了20分钟,我只好下去洗澡。

还有几件下次和你们说,我爱看书,我爱阅读,它能让我增长知识。

[200字关于我的阅读故事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年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征文

全文共 599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遥想当年,两夺金沙江,强度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无人区,不知死了多少人,终于胜利的到达了陕北根地。八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现如今已经是2016年,距离1936年的长征已过去了八十年,可有许多的故事都还历历在目……一个红军将领的母亲在当地要饭,听说儿子在部队当官享福,便气冲冲的找上山去。队伍正好开饭,老人看到的是清水煮的树皮、草根,外加一段牛皮带。她流泪了,提起篮子将自己要来的生芋头全部到进锅里。就这,竟成为将士们难得的一顿美餐。

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支持着红军渡过这些困难,顽强的向前?那是因为红军有着一种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他们勇往直前、坚忍不拔、众志成城。这,就是长征精神。

在迈入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可还记得长征精神?当我们沉迷网络、沉迷电视、好吃懒做、铺张浪费时,可还记得长征精神?身为新一代的少年,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身上肩负着全新的责任。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征精神,永恒的精神!当年,数万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种种的困难,终于胜利渡过长征。如今,仍然有着身具长征精神的人们,坚持不懈的为祖国新的长征做着贡献。长征不停,长征精神不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主席《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词句,描述了长征的艰难,抒发了决心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引导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的豪情壮志。

80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是红军意志、勇气和力量的伟大史诗,是人类战争史上的空前奇迹。长征是举世无双的,正如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所言:这是一场激动人心的远征,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然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不管你对长征的描述是悲壮的还是伟大的、是艰险的还是苦难的,也不管你从理论上对长征理解得多么深刻、对长征路线有多么的熟悉,如果你没有实地走一走,亲身去感受、去体验,那你的理解总是不全面的,你的认识总是肤浅的,你永远感受不到红军长征的艰险与苦难。

重走长征路,红色圣地游,吃一碗红米饭,喝一碗南瓜汤,成为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参观旅游的一大热点。其间我也先后赴陕、渝、黔、赣等地区参观学习,走了部分长征路,实地感受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透过长征路线上的遗址、标牌、陵墓、纪念馆,我看到了革命先辈们留下的长征印痕。苍莽险峻的娄山关、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瑟瑟萧寒的泸定桥、荒无人烟的沼泽地、白雪皑皑的大雪山……

每个难关,都是一座丰碑,铭刻着红军先辈们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的光辉业绩。

在这些红色“丰碑”中,更有令我留连忘返的赤水河。四渡赤水,是毛泽东驾驭战争、指挥作战的神来之笔,他满腹韬略,沉着镇静,指挥红军时而北渡,时而南涉,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在国民党数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之中,穿插迂回,犹入无人之境。令军事专家叹为观止的四渡赤水之战就神奇地发生在这里。当我来到元厚、土城、太平渡、二郎滩和茅台等渡口,站在岸边,仰望群山,我仿佛听见了马达声、马蹄声、脚步声、吼叫声和隆隆的炮声在山谷回荡;俯视河面,又仿佛看到了波涛汹涌的江水冲击着红军的竹筏、木船、浮桥,凛冽的寒风吹打着湿透衣衫的红军战士。我仿佛看见红军先烈殷切的目光,那目光里充满着期待和勉励,仿佛在告诉我们:打江山难,守江山难,建设江山更难。

战争年代的长征永远地完结了,但建设现代化军队和建设伟大祖国的新的长征已展现在我们面前。在高科技条件下,面对着“信息化”、“太空战”、“数字链”、“一体化”等深奥而又陌生的名词,我深深地感悟到:我们肩上的担子很重,要走好新长征之路,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像先辈们一样付出更多的艰苦和努力。我们要很好地学习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在新长征路上记载下我们创业的足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观后感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6月28日,为纪念建党92周年,弘扬“长征精神”,会宁所全体党员参观了位于宁夏固原市境内六盘山主峰之上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此次活动以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教育活动。当会宁所党员到达宽阔的纪念馆广场上时,眼前赫然竖立着由红一、二、四方面军的军旗组成的影壁墙,在阳光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的八个题字显得更为闪亮。拾级而上进入的是长征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参观了分别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红旗漫卷西风”、“三军过后尽开颜”、“不到长城非好汉”四部分内容。这些内容通过红军长征中的遗物、图文资料,以及行军路线图……一一展示出来,带给每一位党员的不仅仅是长征途中生命谱写胜利的震撼,也让党员们身临其境的进行了一场身与心的洗礼。

今天的我们只能从图片、文字和讲解中了解那段艰苦而又雄壮的历史,观者自可以云淡风轻、“置身事外”,走到群楼街道中又是一种为现实的生活,但是半个世纪前祖辈所经历的战争与磨难是应当一遍遍去重温,那是一种民族精神的接力。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那些熠熠生辉、充满力量的字眼——坚信共产主义理想、严守党的纪律、艰苦奋斗、顾全大局……在今天的时代里同样值得我们坚持和发扬。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一种我们值得怀念于颂扬的精神,更是一面洗涤和净化心灵的“镜子”,教会每一个党员如何“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真正做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警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作文:我的阅读故事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把知识比作花朵,那书籍就是深扎泥土的老根,如果把知识比作酒瓶,那书籍就是香甜可口的美酒,如果把知识比作星空,那书籍就是星空中最耀眼的星星……

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书虫”从一年级学会拼音后,我便开始啃食那知识的大树,我已经12岁了,自从我六岁懂事起,就看上了《成语故事大全》这类书,到现在也算有了六年的书龄了。

有一年我生日朋友送了我一本让我一直想要的一本书《水浒传》,我十分的激动一下子就爱不释手了,我连续几天都起早贪黑地去读这本书,一天晚上我正在为林冲的命运担忧时,偏偏,妈妈来催我睡觉了,我极不情愿地放下手中的书。关灯后我在床上翻来覆去的怎么也睡不着,心里似有千万只蚂蚁在爬真可为了吃了25只老鼠——百抓挠心啊。心里一直在想:“忍住,不能看!不能看!我不看!”闭上眼睛过了一会了,灯亮了!我从床上蹑手蹑脚地走了下来。头微微探了出去,听到那轻微的呼噜声,我轻轻得关上房门,从书架上拿出了那本心心念念的《水浒传》,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当看到鲁智深救下了林冲时,我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了下来,接着我又为了那边的宋江担心。

宋江为了躲开没遮拦上了一艘船,不料船夫为了钱财,要请宋江吃“馄饨”和“刀板面”船夫说馄饨是宋江三人脱光跳入水中,刀板面是船夫一人一刀斩下河去,正当我提心吊胆是,“吧”门开了,门外站着一脸严肃的老妈,我的脸一下子悲哀了,看着老妈眼巴巴地说:“让我看完吧。”老妈同意了,于是我看完了宋江被救下后心中呼出一口气,接着书收了,我只好安心的睡了,在床上我回想起《水浒传》里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宋江的忠义,李逵的正气凛然,武松的刚正不阿……这些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我一定会向他们学习。

书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也给我很多的养分——像阳光,像雨露,滋润着我这棵小树苗,能够更多的地汲取养分,茁壮成长!

[作文:我的阅读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