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东山再起是哪个历史人物的典故精彩20篇

“文题善,佳篇成一半。”作文在语文试卷所占比重之大是人皆共知的,其得分直接影响着语文考试成绩,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2024高考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的考试有所帮助。

浏览

5166

作文

1000

十个与羊相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羊,古往今来都有描述,下面是十个与羊相关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一、爱羊

典出:《论语·八佾》

原文:子貢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二、苏武牧羊

典出:《汉书》

原文:卫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三、蹴蔬羊

典出:《笑林》

原文:有人常食蔬茹,忽食羊肉,梦五藏神曰:“羊踏破菜园!”

四、叱石为羊

典出:《太平广记》卷七《神仙七·黄初平》

原文: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闻之,即隨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見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见,但見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於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

五、羵[fén]羊

典出:《国语·魯语下》

原文: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對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魍魎,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六、歧路亡羊

典出:《列子》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七、羔羊

典出:《毛诗正义》卷一之四《国风·召南·羔羊》

原文:羔羊之皮,素丝五紽(tuó)。退食自公,委蛇委蛇。羔羊之革,素丝五緎(yù)。委蛇委蛇,自公退食。羔羊之缝,素丝五总。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八、葛由骑羊

典出:《列仙傳》

原文:葛由者,羌人。周成王时,好刻木作羊卖之,一旦骑羊而入蜀,蜀中王侯遣人追之,上绥山,山在峨眉山西南,无极,隨之者不得还,皆得仙道。山上有桃,故里谚曰:“得绥山一桃,虽不得仙,亦足以豪。”

九、穀亦亡羊

典出:《庄子》卷四上《外篇·骈拇》

原文:臧与穀,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穀奚事,則博塞以游。二人者,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十、虎皮羊

典出:《法言义疏》卷四《吾子》

原文:或曰:“有人焉,自云姓孔,而字仲尼。入其门,升其堂,伏其几,袭其裳,则可谓仲尼乎?”曰:“其文是也,其质非也。”

“敢问质。”

曰:“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辛弃疾活捉叛徒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完颜亮大举南下的时候,北方和中原人民趁金朝后方空虚,纷纷起义。济南府有一个农民叫耿京,也聚集了几十个人举行起义,先后攻占了莱芜、泰安(都在今山东省)两座县城。耿京的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二十几万人,成为各地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投奔耿京起义军的人,大多是在金朝统治者残酷压迫下的贫苦农民,也有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是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济南人。他出生的时候,家乡已经沦陷在金朝统治者的手里。祖父辛赞虽然在金朝占领区里做过几年地方官,但是心里却一直向着宋朝。辛赞常常给小孙子讲北宋灭亡的惨痛历史,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给辛弃疾留下很深的印象。

辛弃疾长大后,因为文才出众,被金朝的济南官府推荐到燕京去参加进士考试。临走的时候,辛赞叮嘱他在到燕京去的路上,注意沿路的地理形势和金朝内部的政治情况。辛弃疾到了燕京,没有考取进士,但是对祖父叮嘱的事情倒很留心观察。过了三年,他又到燕京去参加考试,对金朝内部的情况了解得更清楚了。

辛赞没有能盼到南宋恢复中原就死了。辛弃疾决心继承祖父的遗志。到了第二年,完颜亮发动南侵,二十二岁的辛弃疾眼看机会到来,就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奔耿京。

在耿京的起义队伍里,像辛弃疾那样有文才的人是少有的。耿京见他前来投奔,十分欢迎,派他负责起义军的文书工作,掌管起义军的大印。

辛弃疾告诉耿京,在济南附近有一支起义军,首领是他熟悉的一个和尚,名叫义端,懂得兵法。耿京听了很高兴,就派辛弃疾去跟义端联络。不多几天,义端就带着队伍参加了耿京的起义军。

义端到了起义军后,凭着老相识的关系,跟辛弃疾很接近,辛弃疾对义端也没有怀疑。哪知义端不怀好意,一天晚上,趁辛弃疾不防备,偷走了他保管的起义军大印,逃奔金军。

耿京认为辛弃疾引进了奸细,大为发火,马上要把辛弃疾处死。

辛弃疾恳切地说:“义端偷印逃跑,我当然应当负责。请您给我三天时间,让我把义端抓回来。如果到了限期我不能把他抓到,愿意接受重刑。”

辛弃疾得到耿京同意,就快马加鞭向金营追去,赶了一段路,果然追上了义端。辛弃疾抓住义端,那叛徒吓得哆哆嗦嗦,跪在地上求饶。辛弃疾按捺不住心头怒火,当场砍了义端的头,把它拴在马背上,回到耿京营里。

耿京不但不办辛弃疾的罪,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采石大战之后,金兵被迫北撤。金世宗一面跟南宋讲和,一面在北方使用招抚和镇压两种手段,企图瓦解北方抗金的义军。耿京的义军受到了严重威胁。

辛弃疾跟耿京说:“为了抗金,咱们一定要和朝廷取得联系,南北呼应;万一咱们在这里呆不住,也可以把人马拉到南边去。”

耿京接受了辛弃疾的意见,就派义军总提领贾瑞做代表,到建康去见宋高宗。贾瑞是个不识字的武将,不懂得朝见礼节,要求耿京派辛弃疾跟他一起去。耿京同意了。

公元1162年,贾瑞、辛弃疾带着十几个随从人员到了建康。宋高宗听说山东义军派人来归附,十分高兴,当天就在行官里召见他们。辛弃疾陪同贾瑞上朝,从容不迫地宣读了他代义军起草的奏章,报告北方义军的抗金情况。

宋高宗立刻任命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对贾瑞、辛弃疾也各封了一个官衔,要他们回去向耿京传达。

贾瑞和辛弃疾完成了任务,高高兴兴地离开建康回去。不料,在经过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的时候,听到一个不幸的消息。原来,在他们离开义军的那段时间,耿京被人杀害了。

杀害耿京的是个义军的将领张安国。在金朝官府加紧他们的诱降活动以后,张安国为了贪图金人的赏赐,勾结耿京手下另一个部将,趁耿京没防备,闯进营帐把耿京杀了。张安国投奔金军后,金朝把这个叛徒封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的州官。义军失去了首领,又不甘心跟张安国投降金军,大多散伙走了。

辛弃疾听到这个消息,又是痛心,又是气愤,一定要除掉叛贼,为耿京报仇。他跟海州的守将一商量,就有不少将士自动要求跟辛弃疾去除奸。辛弃疾带了五十名勇士,一起骑马奔向济州。

辛弃疾的队伍到了济州官府,叛徒张安国正在里面设宴请客,一听是辛弃疾来了,有点心虚,但是一时还弄不清他们的来意,就吩咐兵士让他们进来。

辛弃疾和同去的勇士闯进大厅,看见张安国跟一些叛将正在宴席上喝酒作乐,气得眼都红了。他们也不跟张安国说话,拥了上去,七手八脚把张安国捆绑起来,拉出衙门。等济州兵士赶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把张安国缚在马上。

济州的兵士见了辛弃疾威严的神色,没人敢动手。辛弃疾当场向兵士们宣布说:“朝廷大军马上就要来了。大家谁愿意抗金的,参加到我们队伍里来吧!”

济州的兵士多数原来跟过耿京,听到辛弃疾一号召,有上万人愿意跟他们走。辛弃疾立刻带着义军,押着叛徒,直奔南方。

辛弃疾把叛徒押到建康行营,南宋朝廷审清楚张安国的罪行,立刻把他砍头示众。

辛弃疾回到南方后,被派到江阴做官。他不顾自己职位低微,好几次向朝廷提出抗金的主张,可惜都没有被采纳。后来,虽然做了几任地方官,还创建过一支“飞虎军”,但是始终没有能够实现他北伐中原的愿望。在他四十二岁那年,竟受朝廷官僚打击,被迫退休。他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他的豪放性格和爱国热情的词。他的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

就在辛弃疾南下那一年,宋高宗退位,由他的侄儿赵昚(音shèn)接替皇位,这就是宋孝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请君入瓮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始作俑者自作自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请君入瓮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

【释义】瓮:口小腹大的大坛子,一种陶制的盛器。请你进入瓮中,用你的方法惩治你自己。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

【历史典故】

武则天当政时期,采取了恐怖的高压政策,奖励告密之人,许多人因此而升官晋级。当时,出现了许多酷吏,他们发明各种残忍的刑具逼迫犯人招供,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周兴和来俊臣。

整日以折磨他人为乐的周兴,怎么都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也成了别人告密的对象。武则天收到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的告密信后大怒,立刻下旨给来俊臣,要他负责审理周兴的案件。

太监送密旨的时候,周兴正与来俊臣喝酒呢!他们俩一边喝,一边讨论着用什么办法使犯人招供。来俊臣看了太监送来的密旨,随便把它往桌上一丢,仍旧和周兴继续原来的话题。来俊臣说他自己写了《告密罗织经》。周兴笑笑说,那里面写的刑罚都算不了什么,最近他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可以逼出犯人的口供来。来俊臣问:“什么办法?”

周兴得意扬扬地说:“这个新办法就是拿一个大瓮,把它放在火上烧烤,谁不肯招供,就把他放在大瓮里烤,不由他不招!”来俊臣听了,连连叫好。他一面说,一面叫人去搬一只大瓮和一盆炭火到大厅里来,把瓮放在火盆上,盆里炭火熊熊。

来俊臣觉得到时候了,马上变了脸,厉声向周兴宣读武则天的密旨:“周兴,你听着,你如果不老实交代,那就只好请你进这个大瓮了!”

周兴顿时吓得面无血色,魂飞天外,手里酒杯一下子便掉到了地上,连忙跪在地上,表示愿意招认。来俊臣定了他的死罪,上报给武则天。武则天觉得周兴为她办了不少事,便免了他的死罪,改判充军,但他的仇家太多了,在流放的途中被人杀了。

【成长心语】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当你遇到一个蛮不讲理的人时,对他讲道理,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最好的办法便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一种看来似不君子的做法,解决面前的难题。这也是君子的一种治人之道。来俊臣知道以一种对付普通人的方法,是无法让周兴认罪的,所以,他用周兴自己的办法,来使之俯首认罪。来俊臣虽然算不上一个君子,但他的这一招“请君入瓮”却是绝妙之极。“请君入瓮”,其实与我们平常所讲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同样的道理。虽然这些与我们讲究宽宏大量的理念并不相符,但是为了保护更多的人,我们有些时候也需要做一个“恶的善良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华盛顿的历史功绩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1137 字

+ 加入清单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年,是美国首任总统,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年连任,在两届任期结束后,他自愿放弃权力不再续任,隐退于弗农山庄园。由于他扮演了美国独立战争和建国中最重要的角色,故被尊称为美国国父,学者们则将他和亚伯拉罕·林肯、富兰克林·罗斯福并列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华盛顿的历史功绩

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华盛顿

美国的首都是华盛顿,它位于大西洋岸的波托马克河畔。其实,在年以前美国并没有这样一座城市,它是美国人民为纪念美国的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而专门建立的,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美国人民心目中的是多么崇高。

年月日,乔治·华盛顿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种植园主家庭。他自幼丧父,只继承了少量的田产和个黑奴。岁的时候,就去西部作土地测量员,后来又在俄亥俄河流域领做过土地买卖,靠着自己的艰苦奋斗,华盛顿成为当地有名的大种植园主。

当时,英法两国为争夺北美殖民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英国为战胜法国,竭力争取北美大种植园主的支持,年,弗吉尼亚总督答应把万英亩土地给参加反法战争的富人,华盛顿积极参加了英国方面对法作战,指挥弗吉尼亚地方武装英勇战斗,屡立战功,协助英军把法军赶出北美。但战争结束后,英国却立刻翻脸,宣布西部土地为王室私产,不准垦殖。这一禁令使华盛顿一下子丧失了万多英亩土地,从此,他成为英国殖民政策的坚决反对者。

年月日,波士顿人民在列克星顿打响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第一枪,北美各州人民纷纷响应,轰轰烈烈的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了。

年月,北美个英属殖民地在费城召开“大陆会议”,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这时,波士顿义军正和那里的英军激战,华盛顿立即骑马出发,于月日抵达波士顿,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给英军以严重打击。

在战争初期,美军打得非常艰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临时招集来的农民,衣服破烂不堪,没有武器,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根本不像一支军队,另一方面,美军的后勤供应也极度的困难,士兵们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有时一连五六天吃不到面包,只好吃马料,在寒冷的冬季,有许多士兵不得不赤脚行军。

相反,他们的对手英军却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后勤供应充足。所以,美军一败再败,纽约等要塞相继失守,到年月,连首都费城也被英军占领,有些意志不坚的将领竟率兵向英军投降。

在极端严峻的形势下,华盛顿始终忠于北美人民的独立事业,从来没有动摇过。他以非凡的才干,把原来自由、散漫,缺乏组织纪律和统一指挥的美军组织起来,在战斗中锻炼成长,逐步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正规军。他鼓励美军士兵,号召他们为自由而战,指出:美利坚人是自由的,还是奴隶;我们的田产应当归自己,还是被劫夺、被毁坏;两条路,一条是勇敢地反抗,一条是驯服,正摆在独立军将士面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子学父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有个人名叫刘槐,上有古稀老父,下有年幼孩儿,与妻子共管家计,日子尚且过得去。但刘槐夫妇总觉得老父是个累赘,能吃不能做。老的多活一天,他们夫妇便多苦一天。

一年冬天,刘槐和妻子计谋,趁隆冬腊月,将老的抬上山,像抛破旧物一样丢出去,免得办后事。

刘槐找来了一个箩筐,老人被安置在箩筐里,由刘槐和儿子抬出去。老人问:“要把我抬到哪里去呢?”儿子说:“让你上山看看风景。”

老人被抬到山上来了,刘槐把老父丢在山洞里,便叫儿子赶快下山。

儿子说要把箩筐拾回去。

刘槐说:“一起丢了,还要箩筐做什么?”

儿子说:“还有用呢!我把箩筐拾回家保存起来,以后等你老了,能吃不能做时,我还要和我的儿子——你的孙子,将你抬到这山洞里来似丢破旧物一样丢哩。”

刘槐听了,好似五雷轰顶,既震惊又羞愧,对儿子说:“不丢了,不丢了,我们抬爷爷回家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夸父山和桃林塞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的灵宝县不是今天的这个名子,叫做桃林,又叫桃林县。桃林县西有座夸父山。这里一直流传着“夸父追日”的故事。

上古时候,我国北方高高的成都载天山上,住着一个巨人族叫夸父族。这个部族的头人夸父,身高无比,力大无穷,有不平凡的的意志。

那时候,世界上很荒凉,毒蛇猛兽横行。夸父为丁本部族的人们能活下去,每天跟洪水猛兽搏斗。夸父率领本族的男女,在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夸父把捉到的凶恶的黄蛇绑在自己的两只耳朵上,抓在手里,高兴得哈哈大笑。

有一年,天大旱。火一样的太阳晒焦了地上的庄稼,晒干了河里的流水,使人热得难受,实在无法生活。夸父就立下雄心壮志,发誓要赶上太阳,把太阳捉住,让它听从人们的使唤。

一天,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夸父就从东海边上迈开大步去追赶它。夸父身高力大,一迈步,震得大地直摇晃。他一脚踏下去,就在浙江临海县的复釜山上,留下一个长长的巨人脚印。太阳在空中飞快地转,夸父在地上疾风一样地追。中午,夸父追赶太阳来到湖南沅陵县一带,他跑得又饿又累,就停下来用三块石头支起锅来做饭。他吃完饭,见太阳已经偏西了,就赶紧迈开大步又追了上去。后来,这三块支锅石就成了辰州东面的三座大山。

太阳快落山了,夸父离太阳越来越近。到了甘肃东部的泾川县,他停下来歇一会儿,把鞋里的土块、石子往外一倒,就成了一座小山。现在人们叫它“振履堆”。夸父跨过一座座高山,穿过一条条大河,在禺谷眼看快要追上太阳了,这时,别提他心里多高兴了。当他伸手就要捉住太阳的功夫,突然,感到头昏眼花,竟渴得晕过去了。他醒来时,太阳早已不见了。他站起来走到东南方的黄河边,伏下身子,猛喝黄河里的水,黄河水被他喝干了,又喝渭河里的水。谁知道,渭河里的水也被他喝干了,还是不解渴。这时,他又打算去山西雁门山一带,去喝大泽里的水,可是,夸父实在太累太渴了,当他走到华山以东、灵宝以西不远的地方,身体再也支持不住,就倒下去死了。夸父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这就是现在灵宝县西三十五里灵湖峪和池峪中问的夸父山。夸父死时扔下的手杖,也变成了一片五彩云霞一样的桃林。桃林的地势险要,以后人们就把这里叫做“桃林塞”。

夸父死了,他的后代子孙就居住在夸父山下,生儿育女,传业后世。夸父的子孙居住的村子,就是今天夸父山下的“夸父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77 字

+ 加入清单

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描写历史人物的精彩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千年的古风不会忘记他,把他的精神从遥远的古代带到现世,献给人们以精神的盛宴;历史也不会将他的名字从史册中抹去,它会以这位圣者精神的归宿彰显其高山流水猎人般的魂魄——李白,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他满含泪水,送走友人,灞桥折柳,是唐人的风采,更是李白的情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一潭桃花水成就了李白与汪伦的友谊,那一潭桃花水记录了李白的感情,那一身绣满文字的白衣,几次被他的泪水沾湿,几次让他浮想联翩。那洞庭湖上催人泪下的箫声,那君山上肝肠寸断的泪水,哪一个不是真正的他!因为他孤傲却不孤独,他豪迈却也婉约,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他。

他,狂放不羁,正直不屈,逍遥自在。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御手调羹,早已家喻户晓。“天子门前尚容马,华阴县内不得骑驴”的轶事也为人耳闻。曾经一曲《吓蛮书》,吓退南蛮几万精兵。他,不畏权贵。“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即是见证;他,对友人直敞胸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真实写照。他要哭就哭,直哭道“护院坐啼坟上月”;他,想笑即笑,笑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方能尽兴。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举世罕见的文人,却在大唐的朝廷中处处碰壁。他不满意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看不惯高力士那副见风使舵,谄媚丑恶的嘴脸,他难以相信连宫廷中的御手也对自己这个翰林指手画脚。是的,他不能让皇帝把自己当成优伶看待,这样只会做一个尸位素餐、舞文弄墨的御用大人。这黑暗的官场怎能是自己的容身之所,自己狂放的性格怎能被禁锢在这个小小的宫廷中?于是,他发出了“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乍去笼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里生”的呼喊。这声呼喊,是压抑在心头已久的怒气的释放。更是对自己坚决远离宫廷的表态。于是,李白挥袖而去,访山游水去了。也许,只有这高山流水才能洞悉诗人的内心。李白的选择是正确的,他真正回归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历史不会辜负他。因为他对待人生的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他。

历史在大浪淘沙中滚滚向前,风霜雨雪,岁月变迁,时光的荏苒中,这位文人虽已去千年,但他能正确的选择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品质却为历代称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陆游临终留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宋孝宗刚刚即位的时候,决心改变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事业。公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将张浚(音jùn)做枢密使。

张浚决定出兵北伐,并请朝廷发布诏书,号召中原人民奋起抗战,配合宋军收复失地。当时枢密院有个编修官陆游,很有文才,张浚就派陆游起草这份诏书。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浙江山阴人,幼年的时候,正是北宋灭亡的年代。金兵在江南抢杀掳掠,陆游从小就尝够了国难的痛苦,也看到、听到江南军民抗击金兵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滋长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厚感情。

少年时代的陆游,由于勤奋学习,能写一手出色的文章。二十九岁那年,他参加两浙地区的考试,被取为第一名。恰巧奸相秦桧的孙子秦埙(音xūn)也参加这次考试。秦桧在考试前就暗示考官,要让秦埙得第一名。考官没买他的账,还是秉公办事,让陆游中了第一名。

这件事使秦桧十分恼火。到了第二年,陆游到京城临安参加考试。主考官发现陆游的文才,又想让他名列前茅。秦桧得知这件事,更是生气,蛮横地命令主考官取消陆游考试的资格,还要追究两浙地区试官的责任。打那以后,秦桧对陆游怀恨在心,不让他参加朝廷工作。直到秦桧死去,他才到临安担任枢密院的编修官。

陆游热情支持北伐。可是担任统帅的张浚缺少指挥的才能。张浚手下的两名主将又相互猜忌,发生摩擦。宋军出兵没有多久,就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打了一个败仗,宋军全线溃退。

北伐失败,一贯主张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对张浚大肆攻击,还说张浚用兵,原是陆游怂恿出来的。后来,张浚被排挤出朝廷,陆游也罢官回山阴老家去了。

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胁下,抗金决心也就动摇起来。第二年又跟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

差不多过了十年,负责川陕一带军事的将领王炎听到陆游的名声,把他请到汉中去,做他的幕僚。汉中接近抗金的前线,陆游认为到那里去,也许有机会参加抗金战斗,为收复失地出一份力量,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任命。到了那里,他曾经骑马到大散关边,观察金人占领的地区。在王炎衙门里,他常常亲眼看见金军占领区的老百姓,冒着危险给宋军送来军事情报。这些情景使他对抗金前途充满了希望。

他经过详细考察之后,向王炎提出一个计划。他认为恢复中原一定要先收复长安,要王炎在汉中积蓄军粮,训练队伍,做好一切准备,随时可以进攻。但是,当时临安的南宋朝廷并没有北伐的打算,川陕一带的将领大多骄横腐败,王炎对他们也没有办法,更谈不上按照陆游的意见出兵。陆游满怀希望又落空了。

不久,王炎被调走,陆游也被调到成都,在安抚使范成大部下当参议官。范成大是他的老朋友,虽说是上下级关系,却并不讲究一般的官场礼节。陆游的抗金志愿得不到实现,心里气闷,就常常喝酒写诗,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感情。但是,一般官场上的人看不惯他,说他不讲礼法,思想颓放。陆游听了,索性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放翁”。后来人们就称他陆放翁。

这样一过又是二三十年,南宋王朝又换了两个皇帝——宋光宗赵惇(音dūn)和宋宁宗赵扩,南宋王朝始终没有决心收复失地。陆游长期过着闲居的生活,他把满腔爱国热情寄托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公元1206年,韩侂胄(音tuōzhòu)担任宰相,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北伐。这使陆游十分兴奋。但是韩侂胄的北伐,并没有充分准备,加上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使最后一次北伐又失败了。宋宁宗和一批投降派大臣杀害了韩侂胄,把他的头颅献给金朝,订立了屈辱的和约。

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一丘之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26 字

+ 加入清单

一丘之貉,比喻彼此同是丑类,没有什么差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丘之貉历史典故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一丘之貉历史典故介绍

汉朝时有一个名人叫杨恽,他的父亲是汉昭帝时的丞相杨敞,母亲是文史学家司马迁的女儿。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养,未成年时就成了当朝的名人。汉宣帝时大将霍光谋反,杨恽最先向宣帝报告。

事后被封平通侯,当时在朝庭中做郎官的人,贿赂之风极炽,有钱的人可用钱xing贿,经常在外玩乐;无钱xing贿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没有一天休息。杨恽作中山郎后,便把这些弊病全部革除,满朝官员都称赞他的廉洁。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劳,便产生了骄傲自满,结果与太仆长荣(长荣是宣帝旧友,最得信任)发生意见。

有一次,杨恽听见匈奴降汉的人说匈奴的领袖单于被人杀了,杨恽便说:“遇到一个这样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给他拟好治国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国秦朝时的君王一样,专门信任小人,杀害忠贞的大臣,结果国亡了。如果当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现在国家还存在。从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产的貉一样,毫无差别呀!”就这样,杨恽被免职了。

自古君王勇于改过,不信馋言者能有几人,杨恽仅被勉职,已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前汉书”:“杨恽传”的原文是“古与今,如一丘之貉。”丘,土阜也,四边高,中央低的土堆;貉,音鹤,俗称树貉,状似狐小,毛黄褐色,深厚而温滑,可做皮袍。后来的人将这两句话引申成“一丘之貉”一句成语,来此喻同类没有差别,像在同一个山丘里生长的貉一样,形体都是相同的。

这成语在应用时,都是用来形容反面的事物,即使是形容否定的事物;含有不屑一谈和讥诮的口吻。例如说有一群人专门造谣生事,无事生非,故意与人为难,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好人,就可说:这批东西都是“一丘之貉”,哪有一个是好人呢!

汉·班固《汉书·杨恽传》:“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一丘之貉历史典故杨恽简介

杨恽(?--前54)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又是丞相杨敞的儿子,年轻时博学多才,交游很广。他起初受任为郎官、骑郎,常侍宫中。由于办事干练严正,被加官为左曹,负责处理百官上书等事务。

公元前66年,大司马霍禹、冠阳侯霍云、乐平侯霍山等人,由于失去汉宣帝的信任,准备密谋造反。杨恽知道了他们的意图,立即通过侍中金安上报给宣帝。霍氏的阴谋遭到粉碎,杨恽也因功被封为平通候。

当初,在宫中服事的郎官很多,有些人出身豪富,为了获得较好的差使,经常送钱给主管的官员,以致内廷贿赂盛行,舞弊成风。杨恽知道情况后,大力进行整顿:凡是xing贿tan污的立即免退,确有才干的就尽力向上推荐。

杨恽自己非常廉洁,从来不受不义之财,连父母留下的遗产也都分给了宗族和兄弟。但他自恃才高,说话无所顾忌,又好揭发别人的隐私,因此得罪了许多人。

有一次,高昌侯董忠的车马突然受惊,挣脱缰绳奔入北掖门。杨恽知道后对富平侯张延寿说:“我听说以前曾有奔车冲到殿前,撞得门断马死,不久昭帝就去世这样的事。现在又发生了这种事情,莫非也是上天在示意吧?”

又有一次,杨恽听说匈奴单于因暴虐无道,众叛亲离而被逼自杀,就对人说:“无道的君主,不听臣下忠言,最后必然自陷绝境。当初秦朝如能信用贤臣,恐怕直到现在还不会灭亡。古今的事情,其实是一丘之貉啊!”

上面这两件事,在封建社会里都是犯禁的,幸亏当时无人揭发,杨恽才没有遭殃。公元前55年,宣帝的亲信侍从长乐突然被廷尉传讯,怀疑是杨恽在告发他,就上书给宣帝,把杨恽以前犯禁的言论给揭了出来。

杨恽立即被廷尉于定国下令逮捕入狱。经过审问查验,证明确有其事。于定国认为杨恽口出恶言,诽谤天子,实属大逆不道,主张对他处以极刑。但宣帝想到了杨恽过去的功绩,不忍加诛,只下诏把他削职为民。

杨恽失去了爵位和官职,退居在家。他认为自己的言论并没有错,心中愤愤不平,从此就置田造屋,广交宾客,消磨时日。友人孙会宗劝戒他说:“大臣遭到贬斥,应当闭门思过,遗事悔改;否则,将来招来祸患。”

杨恽满腹怨气正无处发泄,当即写了一封信给孙会宗,向他直抒己见,流露出对朝廷的极度不满。不久,有人上书告发,廷尉查到了他写给孙会宗的信。宣帝知道后非常恼火,就下令把他处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毕歆与王朗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3 字

+ 加入清单

华歆(xin)与王朗是一对好朋友,两个人都很有学识,德行也受到大家的称赞,分不出谁好一些,谁差一点。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许多村庄和大片的良田,百姓叫苦连天。华歆和王朗的家乡也遭了灾,房子都被大水冲走了,盗贼也趁火打劫,四下作案,很不太平。无奈,华歆和王朗只得和别的几个邻居一起坐了船去逃难。

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这人好不容易跑到船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船都被人叫完了,没有人肯收留我,我远远看到这边还有一条……船,就跑过来……求求你们……带上我……一起走吧……”

华歆听了,皱起眉头想了想,对这个人说:“对不起得很,我们的船也已经满了,你还是再去另想办法吧。”

王朗却很大方,责备华歆说:“华歆兄,你怎么这样小气,船上还很宽裕嘛,见死不救可不是君子所为,带上人家吧。”

华歆见王朗这样说,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略微沉思片刻,答应了那人的请求。

华歆、王朗他们的船平安地走了没几天,就碰上了盗贼。盗贼们划船追过来,眼看越追越近了,船上的人们都惊慌不已,不知该怎么办好,拼命地催促船家快些、再快些。

王朗也害怕得不行,他找华歆商量说:“现在我们遇上盗贼,情况紧急,船上人多了没有办法跑得更快。不如我们叫后上船的那个人下去吧,也好减轻些船的重量。”

华歆听了,严肃地回答道:“开始的时候,我考虑良久,犹豫再三,就是怕人多了行船不便,弄不好会误事,所以才拒绝人家。可是现在既然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够又出尔反尔,因为情况紧急就把人家甩掉呢?”

王朗听了这番话,面红耳赤,羞愧得说不出话来。在华歆的坚持下,他们还是像当初一样,携带着那个后上船的人,始终没有抛弃他。而他们的船也终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盗贼,安全地到达了目的地。

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旦与自己的利益发生矛盾,他就露出了极端自私、背信弃义的真面孔。而华歆则一诺千金,不轻易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遵守。我们应该向华歆学习,守信用、讲道义,像王朗那样的德行,是应该被人们所鄙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如履薄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

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履薄冰相关典故内容。

如履薄冰的意思

[释义] 好像踩着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语出]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正音] 履;不能读作“fù”;薄;不能读作“báo”。

[辨形] 履;不能写作“厦”。

[近义] 如临深渊 胆战心惊

[反义] 如履平地

如履薄冰的成语典故

东汉明帝皇后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她十分喜欢贾妃所生的刘炟。刘炟继位成汉章帝,尊马氏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马氏的兄弟,马后拒绝。而她的侄子马豫抱怨没得到更多的恩惠,杨终劝马廖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不能放纵儿子。

用如履薄冰造句

1) 七十年代初,大多数省级领导刚刚恢覆职位,文革早期对他们的冲击记忆犹新,他们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防稍有不慎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2) 这种机制有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订约前对对方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订约中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果的预测及防范,订约后对对方履约行为及能力的密切关注,产生问题后积极的应对等等,完全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高度紧张状态。

3) 查清原因,就对基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制,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能放开手脚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

4) 学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守恭俭谨致诚信七个字,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5) 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唐

6) 在永远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现在。而如履薄冰的现在,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临渊鱼儿

7) 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须“一意孤行”。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的考验,唯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北岛

8) 她觉得自己的灵魂尚很年轻,而身体已经可悲地老去了,她在这场遭遇激情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自己也不知道日后将是身体的衰老还是灵魂的年轻带来的爱情的毁灭。米兰·昆德拉

9) 我爱你爱你爱你爱得很小心,我恨你恨你恨你恨得很泄气,我如履薄冰即使连安静都要很用力。

10)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身家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1) 财政干部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之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之心对待自己的职责。

12) 自从接受这一重任,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

13)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14)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5) 忽视安全,如履薄冰。一时侥辛,终酿大祸。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16)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17)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8) 他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

19) 原来,挚交之间要热度如细水长流,沿途也得如履薄冰。

20) 曾经爱得苦大仇深,而今爱得如履薄冰,而我真想爱啊!爱得月朗风清!

21)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2) 人生仿佛一场遭遇战,随机应变吧,如履薄冰的脚步,也会踩出无数个错误的脚印。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各种选择。咸泡饭

23) 在群众不留情面的追问下,难免会有如履薄冰的忐忑,赧颜汗下的尴尬。

24) 墨西哥一路从预选赛走来可谓如履薄冰,若非中途次换帅更弦改辙,此次世界杯墨西哥国民也只能在电视里欣赏别国的争斗了。

25) 要达到这样一些目标,欧佩克依然如履薄冰.

26) 没有你我如履薄冰,有了你我仿佛再生,看到你我会冒汗。你总让我无法自制,为了你我差点犯罪。对你的爱从不改变,你是我的心肝宝贝,说的就是你人民币。

27) 我没有资格让爱我的人如履薄冰。辛夷坞

28) 一周心情守则:周一可以如临深渊,周二可以如履薄冰,周三可以摇头叹气,周四可以无精打采,周五可以六神无主,周末一定要放松心情,违者罚请客一次!

29) 一行人如履薄冰向山上行走,领头的是一米高八尺身高大汉,其胡子挂满整个脸,狰狞的面孔,一脸横肉。

30) 这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实在不大适合生性自由的我。

31) 周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32) 友人问我,北京的交通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是不是"爆堵"?我回答:"要是五年前,这一个词就可以形容了,现在可概括不了啦。"友人问该当如何形容?我答曰:"危机四伏、风声鹤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命悬一线、岌岌可危、险象环生、生死攸关、如箭在弦、朝不保夕、濒临绝境、谨小慎微、当心小命!"。

33) 确实,纵观那些在市场上纵横驰骋,创造了非凡业绩的成功的经营者,有谁不是长年累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34)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35) 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古鲁的三位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39 字

+ 加入清单

在印度,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古鲁即将去世,一弟子向他求教:“先生,您的老师是谁?”

古鲁微闭双目,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在我的一生中,曾有过无数个老师。即使给我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我也难以将他们一一说出来。不过,真正让我受益终生的,是这样三位老师。

古鲁的三位老师”我的第一位老师是一个乞丐。有一次,我在山中迷了路,眼看天色已晚,不知何处得以容身。黑夜中,我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遇到一位乞丐。我向他请教,我到什么地方可以借宿一夜。乞丐对我说,‘这里是荒郊野外,方圆几里都没有人家。如果你愿意和一个乞丐住在一起的话,你就跟我走’。于是,我就跟了他去,一待就是一个月。每天早上,我随他一起上路乞讨。乞丐的生活漂泊不定,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可他总是非常快乐,从未有过失望。每天晚上睡觉前,他总是对我说,‘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都在坚持冥思苦修。我的生活就像那位乞丐一样,时常陷入困顿之中。于是,我开始感到绝望,失去信心,甚至要放弃自己的功课。每每在这样的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个乞丐,想起他每天晚上对我说的那句话,‘感谢上天的眷顾,相信明天会更好’。

”我的第二位老师是一条狗。有一天,我因为口渴来到河边,碰巧,有一条狗也来到河边喝水。狗朝水中望去,突然发现水里也有一条狗——它自己的倒影。那条狗感到非常恐慌,它狂吠着落荒而逃。可口渴难耐,那条狗又不得不回到河边。尽管非常害怕,它还是一跃,跳进了水里,立刻,水中的那条狗不见了。由此我感悟到这是上天给我的一个启示:尽管你会感到害怕,可你一定要跳到水里去。

“我的第三位老师是一个小孩。一天傍晚,我在一个小镇上遇到一个小男孩,他的手里捧着一根点燃的蜡烛,他要到寺里去敬献他的蜡烛。我对小男孩说,‘这蜡烛是你自己点的吗’?小孩回答,‘是的,先生’。我又问他,‘点燃的时候,蜡烛就会发出光,而在未燃之前,蜡烛却不会发光。你能告诉我,这光是从哪里来的吗’?小男孩咯咯地笑着,并不急着回答,而是一口气吹灭了蜡烛,然后问我,‘你看,我现在把蜡烛吹灭了。你能告诉我,那蜡烛的光跑到哪里去了吗’?让我自视渊博的学问顿时化为乌有。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无知浅薄、愚蠢迟钝。”

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学习乃人生之常道,然师常师者未若师自然也。天上的云朵,地上的树木,自然万物皆可为我师。

如果说一个老师是一座游泳池,那你可以在此学会游泳。而一旦你学会了游泳,整个海洋就都是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作文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首诗将李白狂傲不羁的性格尽收眼底。这豪迈的性格让我钦佩。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是如此的自信,如此的乐观。在他一次一次的受挫折后,他找到了情感的发泄之处——诗赋,他毕生创作九百九十多首诗歌,是当之无愧的诗仙,他的自信让我为之钦佩,那份坦荡的心胸是多么壮阔、多么宽广。不仅仅他的诗意味深长,飘逸潇洒,他那乐观、自信的性格特点也是我们可以学习的榜样!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这狂傲的性格,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他在朝廷做官,却遭到众人排挤,最后只能离京回乡。他在嫉妒苦闷的心情中,又创作出了许多的优秀诗篇,这百折不挠的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即使在嫉妒失落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写诗,他已经将写诗当成了生命里的一部分!这种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恰好是我们缺少的,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将李白作为我们的榜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的愁绪有千缕,有万般,实现不了远大的志向则是他最大的苦闷。贤才难遇明君。一个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才,这难道不是李白的悲剧吗?在看清了事实后,李白开始专心写作,终于成为了中华诗坛第一人,为中华文学史上添光增彩,终于名垂千史,万古长青。这对于我们十分有启发。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有才识,并且能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能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李白的这一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自信、乐观、坚持不懈的李白却郁郁不得志,但他了解自身的长处,发挥长处,使得自己流芳百世,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效仿吗?无论什么时候,李白那非一般的才华都值得我们为之赞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吕蒙白衣渡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刘备和孙权两家虽然结了盟,但是矛盾很大。鲁肃在世的时候,是主张吴蜀和好,一起对付曹操的。后来鲁肃死了,接替他职务的大将吕蒙,就和鲁肃的主张不同。

吕蒙是东吴名将。他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年青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受到孙权的器重。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责任重了,应该抽时间读点书才好。”

吕蒙说:“在军营里事务那么多,哪儿还有时间读书呢?”

孙权笑着说:“我并不是要你像博士(官名)那样精通经书,只是要你多浏览一些兵法,懂得一点历史罢了。你说事情多,总比不上我多吧!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读了一些兵法、历史,对自己很有帮助。你不妨试一试。”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一有空就认真读书。

鲁肃刚代替周瑜当大将的时候,经过吕蒙的驻地,看望吕蒙。当时鲁肃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员武将,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这回,他和吕蒙谈话以后,听到吕蒙议论风生,见解精辟,十分佩服,说:“你现在的才能胆识,跟当年吴下(即吴中)阿蒙,大不一样了。”

吕蒙自豪地说:“对一个人,三天不见就应该另眼看待(文言是“刮目相待”)。您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哪!”

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以后,率军驻扎在陆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他认为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把使者辱骂了一顿,使孙权气得要命。这次,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

正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联络,要他夹攻关羽。孙权马上复信,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也听说吕蒙厉害,他虽然亲自率大军进攻樊城,但对在他背后的吕蒙这一头,可并没有放松防备,在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

吕蒙本来经常有病。这一回,他就装作旧病发作,而且说是病得很厉害。孙权也正式发布命令,把吕蒙调回去休养。

另派了一个年青的陆逊去接替吕蒙。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樊城。关羽听到吕蒙病重,又听说陆逊是个年青的书生,心里暗暗高兴。

没过几天,陆逊从陆口特地派人拜见关羽,关羽接见使者,使者献上了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远近近哪个不称赞将军的神威。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得也高兴。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今后还得靠将军多多照顾呢!

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觉得陆逊态度谦虚、老实,也就放了心,把原来防备东吴的人马陆陆续续调到樊城那边去了。

陆逊把关羽人马调动的情况,随时报告给孙权和吕蒙。

这时候,关羽在樊城接受了于禁的投降兵十几万人,粮草供应发生了困难,就把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强占了。

孙权得知湘关的米被抢,就派吕蒙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袭击关羽的后方。

吕蒙到了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作商船,选了一批精锐的兵士躲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这样,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进发了。

到了北岸,蜀军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没想到一到晚上,船舱里的兵士一齐出来,偷偷摸进江边岗楼,把蜀军将士全部抓住,把岗楼占了。

吕蒙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进军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军将领本来对关羽很不满意,经吕蒙一劝降,都投降了。

吕蒙进了城,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吩咐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有一个东吴兵士,是吕蒙的同乡,因为天下雨,拿了老百姓家的一顶斗笠遮盖铠甲。吕蒙发现后,认为这个兵士违犯了军令。虽说是同乡人,但是犯了军令不能不办罪,就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

这时候,曹操派去的徐晃率领的援军,已到了靠近樊城的前线。徐晃把孙权答应曹操夹攻关羽的信抄写了许多份,射进关羽营寨里。关羽得知吕蒙袭击后方的消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徐晃发起进攻,打败了关羽,使关羽不得不撤去对樊城的包围。

关羽派使者到江陵去探听情况。使者一到江陵,吕蒙派人殷勤招待,还叫使者到蜀军将士家去看望,这些家属都说东吴的人待他们不错。使者回到自己的军营后,兵士们向他探问家里情况,他就照实说了。大伙儿一听东吴人好,就不愿意再跟东吴打仗,有些兵士甚至偷偷地逃回江陵去了。

关羽到这时候,才知道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带了人马逃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孙权进军麦城,派人劝关羽投降。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往西逃走。

孙权早已派兵埋伏在小道上,把关羽十几个骑兵截住,活捉了关羽。孙权知道关羽不肯投降,下令就地把他杀了。

曹操认为孙权立了大功,把孙权封为南昌侯,到了曹丕即位称帝以后,又封为吴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火神祝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火是人类社会步入文明的标志,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它与电一样,都是人类进步发展的标志。人们最初对火的认识,来自自然界的火,雷电经常引起森林的火灾,火灾过后留下了大量来不及逃生就被活活烧死、烤熟的动植物,远古人类尝到了熟食的鲜美,从此学会了以火取暖,以火来烧烤鲜美的食物。

在古时候,人们相信火是由神来掌握的。于是,火神就在宗教和民俗中出现了。人们祭拜火神,希望能得到火神的庇佑。中国古代认为火神是一位叫祝融的人,他最先掌握并教会了人们使用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靖康之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03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125年10月,金朝大队人马向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逼近。吓得宋徽宗在年底就让儿子宋钦宗当上了皇帝,自己做了“太上皇”。

宋钦宗执政后,在抗金问题中,朝廷内部分成两派,即投降派和主战派。其中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进士出身、当过太常少卿的李纲。最后,宋钦宗任命他为尚书右丞兼东京留守,抗金事务都由他负责。

李纲上任三天后,就把防守东京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

他安排了精锐的部队埋伏在都城四周,各种守城的武器都布置妥当,做好了与金人随时开战的准备。

第四天,一队金兵计划对东京的宣泽门发动攻击。他们乘着几十只战船顺河而下,李纲选出了两千名精英,驻守城下。金兵的战船被精英们用长钩钩住,动弹不得。在城墙上埋伏着的士兵,搬起大石头向敌船狠狠砸去。

金兵不死心,向其他城门发动进攻。在李纲的指挥下,宋军勇往直前,把进攻的敌人多次击退。金军不仅没有获得胜利,还损失了不少武器装备。

东京严密的防守,再加上金军攻城武器被烧,使金军主将失了信心,于是他派人向宋朝议和。懦弱的宋钦宗不理李纲的极力反对,还是答应了议和,给了金朝大量的黄金和土地。

宋朝各地援军在和谈之后到达东京,增强了宋军的实力。其中一个叫做姚平仲的宋军将领,在夜间独自率领一支部队去偷袭金军大营,想要将金军主帅活捉。不料却中了金兵的埋伏,大败而归。

朝廷内的投降派抓住这次机会,让李纲承担了失败的所有罪责,并将李纲撤了职。

这个消息传到东京城的军民耳朵里,他们气愤万分。太学生陈东带领着大家把皇宫团团围住,要求让李纲复职。宋钦宗迫于无奈,只好答应。复职后的李纲,对东京的防备做了进一步的加强,金军见讨不到什么便宜就撤了兵。

金军一撤退,朝廷上的投降派又得了势。他们把各地援军解散,还把李纲也派到了外地。不久,金军再次发动进攻,很快东京就被攻陷了。金兵还俘虏了宋钦宗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

金兀术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直奔黄河而来,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金兵很快就攻到了宋朝的都城。

宋钦宗见金兀术亲自围攻,大惊失色。这时候张邦昌向皇上建议:送礼求和。钦宗想不出办法来,只得同意。

张邦昌来到金营,见了金兀术大喊千岁,跪地求和。金兀术见张邦昌是个地道的奸臣,就收买了他,问他:“你能不能给我想出一个办法来,怎样才能得到宋朝的天下?”张邦昌很诡秘地回答道:“大王,你只要绝了宋朝皇帝的后代,就能得手。您可以提出要一位太子做人质才可以退兵。”于是,金兀术派两名官员跟张邦昌一同回去。

张邦昌把与金兀术商量好的话对宋钦宗说了一遍。宋钦宗很为难,就去找太上皇商议。宋徽宗听了,伤心得直掉眼泪,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只好叫你兄弟赵王去了。”赵王只有十五岁,宋徽宗不放心,就问众官员谁愿意送赵王去金营,新科状元秦桧主动应承下来。

秦桧带着赵王跟随张邦昌一道去了金营。金兀术手下有个叫蒲芦温的将士,长得很凶蛮,一脸的横肉。金兀术叫他带赵王进来,他却一把将赵王从马上揪下来。谁知这一揪,竟把赵王给吓死了。金兀术很生气,让秦桧留下来把赵王的尸体埋了。张邦昌一看事情办糟了,回去后谎称:赵王自己一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死了。并且还说金兀术坚持要康王赵构做人质才肯退兵。宋徽宗只得派人护送康王到金营。

金兀术见康王长得很英俊,非常喜欢他,就对他说:“你不如拜我为父。我如果夺得江山,还让你做皇帝,怎么样?”康王没有办法,就勉强走上前,拜金兀术为父。

第二天,张邦昌对金兀术说:“为表示我对大王的忠心,我还要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送给大王。”于是他阴险地一笑,上前对金兀术耳语了一番。金兀术非常高兴,叫他赶快去办。

张邦昌回城,见到两位皇帝,说:“金国人说康王只是个亲王,还要五代先王的牌位才行。”两位皇帝听后,大哭了一场,然后叫张邦昌拿走。张邦昌却说:“必须您二人亲自送去才行。”两位皇帝不知是计,就亲自捧着牌位出了城。

没想到他们一到金营就被抓了起来,成了俘虏。

金兀术派人将两位皇帝押送到金国去。因担心宋朝各省救兵赶来救援,金兀术让张邦昌守城,自己率军回了黄龙府。徽、钦二帝被押往五国城,囚禁在一口枯井里。

一二十天后,金兀术大兵回国,拜见父王说:“臣儿进军中原,势如破竹。”老狼主大喜。又传下旨令,命令官员分头前往各国借兵,约定来年新春一同二进中原。

再说当年宋朝代州雁门关,有个总兵,名叫崔孝,北方失陷后,他就一直呆在那儿,已经有十八年了。他善于医马,因此在金营里四下往来,与那些金兵将领个个熟悉,倒也过着悠闲日子。这天听说二帝被囚于五国城内,便拿了两件老羊皮袄子,烧了几十斤牛羊脯,又带了几根皮条,来到五国城,对那些看守说:“我的旧主,听说在这儿,望各位兄弟做个人情,放我进去见他一面,也尽我的一点忠心。”

众看守道:“如果是别人,哪里肯放他进去?因为是你,我们常有麻烦你的时候,就放你进去看看。但是一定要快出来。”崔孝道:“那是当然。”

一看守开了门,放了崔孝进去。崔孝一边走,一边喊道:“主公在哪里?主公在哪里?”叫了半天,也不见有人答应,自言自语道:“你看这儿有许多土井,叫我到哪里去寻找?”崔孝本来年纪就大了,加上从早上到中午这半天工夫,确实有些走不动了,腰也酸痛了,只得倒在地上睡了。忽然听得有人在叫:“王儿。”又听见一声:“王儿在此。”崔孝高兴地说道:“好了,在这里了。”便大声叫道:“万岁,臣是代州雁门关总兵崔孝。没有什么宝贝可敬,只有些牛羊脯和两件皮袄,愿主人龙体安康!”说完,便用牛皮条把衣服和食物捆好,送下井去。二帝接了,说道:“难得你一片好心。”崔孝问:“中原还有什么人?”二帝道:“只因张邦昌卖国,将赵王带入金国,途中从马上摔下跌死;只有一个九殿下康王,又被他逼来作人质。”崔孝道:“既然有九殿下在此,主公可写下一道诏书,给我带出去,倘若能相遇,好叫他逃往本国,起兵救主公回国。”二帝道:“又没有纸笔,叫寡人怎么写诏书呢?”崔孝急忙说道:“臣该万死,自认为主公可降一道血诏。”二帝听了,放声大哭,只得将白衫用力扯下一块,咬破指尖,血书数字,叫康王逃回中原即位,重整江山。写好后就捆在皮条上。崔孝吊起来,藏在夹衣内,哭了一场,辞别二帝。二帝哭道:“朕父子俩被关押在此,举目无亲,今日见到你如同见到了至亲。可刚说了几句话又要告别,岂不叫我伤心难过?”崔孝道:“主公保重龙体,臣如果在这儿,必定会常常来看陛下。”说完,赶忙别了二帝出来。

众看守见了,大喝一声,说:“崔孝,你干的好事!”命令小兵将他绑去杀了。崔孝大叫喊道:“老汉无罪!”看守道:“我念你医马有功,通情放你进去,为何到现在才出来?

倘若被狼主知道,岂不连累我们?”崔孝道:“里面陷阱太多,没处寻找。况且老汉有了些年纪,行走不动,因此耽搁了点时间。望看守饶罪!”看守念在崔孝的旧情分上,饶恕了他。崔孝飞跑回去。以后崔孝每天仍往各营中去看马,留心打听康王消息。

到了七月十五日,金兀术传令搭起芦棚,宰杀牛羊祭祖。众王爷早已齐集到这儿侍候。只见金兀术坐了火龙驹,后面跟着一个王子,崔孝也跟在后头,因为崔孝早已打听到这位王子就是康王。

金兀术望北遥祭完毕,众人回到营中摆好酒宴,席地而坐,吃起酒来。可九殿下坐在下面,独自流下泪来,心想:“这些蛮人,尚有祖先。独我二帝蒙尘,宗庙毁坏,岂不伤心?”金兀术见那康王眼含着泪,不吃不喝,便问道:“王儿为何不饮呢?”崔孝听见,连忙奏道:“陛下一定是因刚才路途遥远,感觉疲劳,所以不想喝。”金兀术道:“既然如此,你扶殿下到后营休息吧。”崔孝领命,扶了康王回到本帐中,低声说道:“二帝有旨。”崔孝迅速在夹衣内拆出二帝的血诏奉上。这时有小兵来报:“狼主来了。”康王慌忙将血诏藏在贴身处,出营来接。金兀术进帐坐下问道:“王儿好了吗?”

殿下忙谢道:“父王,臣儿感觉好些了,多谢父王挂念。”正说话间,只见半空中一只大鸟落在对面的帐篷顶上,朝着营中叫。康王道:“这是一种怪鸟。我们宋朝常有,见到它就不吉利。它好像在那里骂父王。”金兀术怒道:“我将它射下来。”康王道:“父王就赐予臣儿射下它吧。”金兀术道:“好,就看王儿箭法如何?”康王站起身,拈弓搭箭,一箭射去。那鸟被射中,带了箭就飞。崔孝忙把康王的马牵过来,叫道:“殿下,快上马追去。”

这康王跳上马,随了这鸟追去。崔孝执鞭赶上,跟在后面。等金兀术反应过来,他们已经跑得很远了。康王终于在第二年的春天逃回了中原。不久,康王正式继承了大宋的皇位,史称宋高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人物文学常识大全

全文共 2888 字

+ 加入清单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唐诗四大家: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

宋词四大家: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周邦彦亦可)-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明清小说四大家: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曹雪芹-

当代散文四大家:杨朔、魏巍、秦牧、刘伯羽(吴伯箫也不错)-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大书法家:欧阳洵、褚遂良、虞世南、薛稷-

唐代文章四友:杜审言、崔融、李峤、苏味道-

楷书四大家: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元之赵孟頫-

宋代书法四大家:蔡襄、黄庭坚、米芾、苏东坡-

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张耒、晃无咎、秦观-

宋代程门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南宋四大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诗坛四大家:杨万里、陆游、范成大、尤袤-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元代儒林四杰:黄晋、虞集、柳贯、揭俊斯-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

元代诗坛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俟斯-

元代吴中四杰:高启、张羽、徐贲、杨基-

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文宾-

明代书坛“吴中四子”:祝枝山、唐伯虎、文征明、徐祯卿-

清初画家四王:王时敏、王、王鉴、王原祁-

清初文学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冒襄、侯方域-

战国四公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中兴四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北宋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岳麓山岳麓书院、石鼓山石鼓书院、商丘应天府书院-

明代四大传奇:《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名花:山东菏泽得牡丹、福建漳州得水仙、浙江杭州得菊花、云南得山茶花民间文学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寻夫、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

古代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

五帝:黄帝、少昊、颛顼、喾、尧-

商纣四诸侯: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孔门七十二贤:颜回、闵损、冉耕、冉雍、冉求、仲由、宰予、端沐赐、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括、公皙哀、曾蒧(dian三声)、颜无繇、商瞿、高柴、漆雕开、公伯缭、司马耕、樊须、公西赤、巫马施、梁鳣、颜幸、冉孺、曹恤、伯虔、公孙龙、冉季,公祖句兹,秦祖,漆雕哆,颜高,漆雕徒父、壤驷赤,商泽、石作蜀,任不齐,公良孺,后处,秦冉,公夏首,奚容箴,公肩定,颜祖,鄡单,罕父黑,秦商,申党,颜之仆,荣旗,县成,左人郢,燕伋,郑国,秦非,施之常,颜哙,步叔乘,原亢籍、乐欬,廉絜,叔仲会,颜何,狄黑,邦巽,孔忠、公西舆如,公西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国学三圣:孔子、老子、墨子-

二桃杀三士(中间得三士,不是二桃):张远山公孙接、田开疆-

中国四大美女:貂蝉、西施、王昭君、杨贵妃-

吴越三王:勾践、范蠡、文种-

山东三圣:史圣左丘明、商圣范蠡、武圣孙膑-

鬼谷二高徒:孙膑、庞涓-

战国四公子: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

战国四名将:白起、王翦、廉颇、李牧-

战国四游侠:荆轲、专诸、聂政、要离-

联纵双名士:苏秦、张仪-

赵国二庭柱:廉颇、蔺相如-

强秦二名将:王翦、蒙恬-

兴汉三杰:韩信、张良、萧何-

汉初三大名将:九江王英布、韩王韩信,大梁王彭越-

李氏三父子:李广、李敢、李陵-

文景名臣:贾谊、晁错-

西汉二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

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

七国之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胶西王刘印、济南王刘辟光、菑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冠军二侯:卫清、霍去病-

许氏二龙:许虔、许劭-

云台二十八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祜、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为一列,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修、邳彤、刘植、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

河北五廷柱:颜良、文丑、张颌、高览、淳于琼-

建安一条龙:华歆、邴原、管宁-

江东二张:张昭、张纮-

徐州四杰:孙乾、简庸、糜竺、曹豹-

蜀汉三诸葛: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

曹氏三杰:曹操、曹丕、曹植-

桃园三英:刘备、关羽、张飞-

蜀汉三杰:诸葛亮、关羽、张飞-

蜀汉四相:诸葛亮、蒋琬、董允、费袆-

蜀汉五虎大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

江夏八俊:陈翔、范滂、孔昱、范康、檀敷、张俭、刘表、岑咥-

司马八达:司马朗、司马懿、司马孚、司马旭、司马恂、司马进、司马通、司马敏-

西园八校尉:蹇硕、曹操、袁绍、鲍鸿、赵融、冯芳、夏牟、淳于琼-

十常侍: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段摇、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粟嵩-

三国四棋家:冯翎、山子道、王九真、郭凯-

乱国二富豪:王恺、石崇-

八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河间王颙、成都王颖、长沙王乂、东海王越-

王谢二贤:王导、谢玄-

西晋二陆:陆机、陆云-

南朝三谢:谢灵运、谢惠连、谢眺-

北齐坚壁:斛律光(落鸟都督——惊弓之鸟得故事)、高长恭(兰陵王)-

六朝三丹青: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隋初四大名将:史万岁、韩擒虎、贺若弼、杨素-

房谋杜断:房玄龄、杜如悔-

贞观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姚思廉、陆德时、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勖-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吴中四士: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安史之乱:安录山、史思明-

河东三风:薛元敬、薛收、薛德音-

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

佛法三译家:鸠摩罗什、真谛、玄奘-

七狼八虎:延平、延定、延朗、延辉、延德、延昭、延嗣、延顺-

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龙眠三李:北宋善画得李伯时、能文得李亮工、工书得李元中-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南宋四大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

南宋四元帅:韩世忠、岳飞、张浚、刘琦-

成吉思汗四狗:窝阔台、哲别、者勒蔑、速不台-

成吉思汗四杰: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张梦晋-

明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

明代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

东林六君子: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

明末三大儒:顾炎武、黄宗曦、王夫之-

护国三公:戚继光、袁崇焕、郑成功-

九江五贤:田园诗人陶渊明、江州剌史李渤、江州司马白居易、理学大师周敦颐、阳明

八大铁帽子王: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

三藩、平西王吴三挂、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

顾命八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焦佑瀛、杜翰、景寿、穆荫、匡源-

戊戌六君子:林旭、杨锐、谭嗣同、康广仁、刘光第、杨深秀-

永安封王:杨秀清东王,萧朝贵西王,冯云山南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翼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哈哈,我 利用了一个寒假 的时间 ,读完了我 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鼎鼎大名的《三国演义》。当然,读完一本名著后,也有许多我 喜欢 的人物啦!嘿嘿,就让我 一一介绍 吧!

我 最喜欢 赵云,他字子龙,家乡 在常山真定,乃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大将之

一。他身长八尺,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有勇有谋,使一条长枪。在曹操与刘备的一次大战役中,刘备军大败。赵云保护 着奄奄一息的阿斗,在曹营军中杀进杀出,屡破重围,砍倒大旗三面,夺武器三条。他作战勇猛,威名远扬,一生中有着许多辉煌事迹,打过许多胜仗。

其次,我 喜欢 姜维。他字伯约,使一条钢枪,文武双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大事就交给了姜维。他曾多次打败魏国大将邓艾等人。蜀国一天天衰落下来,姜维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都没能挽回汉室(蜀国),自刎了。他生前屡建奇谋,可与诸葛亮媲美。

我 还喜欢 诸葛亮。他字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三国中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干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辅助刘备,常胜于敌人---魏国名将司马懿。但最终与敌对峙以久,不幸病死于五丈原。

我 说得都是真的哟!若你不信,可以在《三国演义》里面查找哦!

展开阅读全文